诊断方法及措施(精选12篇)
诊断方法及措施 篇1
引言
潍坊地区养鸭规模比较大,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潍坊乐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主营肉鸭的生产与深加工, 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善、质量最好的肉鸭生产经营企业之一, 现有总资产50亿元, 员工11000人, 年产值70亿元。除此之外, 山东六和集团、中粮集团、亚太中慧集团等也都有自己的养鸭场。这些大规模鸭场也带动了潍坊市及周边地区养鸭的规模, 养鸭业成为潍坊市畜牧产业的重点支柱之一。但是, 大规模的鸭子养殖也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 就养殖户自身来说, 由于水平参差不齐, 致使很多鸭病不断暴发流行, 给很多养鸭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其中鸭瘟即是最为常见的鸭类疾病之一。鸭瘟又称为鸭病毒性肠炎, 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鹅及其他雁形目禽类均可发生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 严重地威胁养鸭业的发展。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 在前人文献的基础上对鸭瘟的诊断方法进行了总结, 并提出了若干防治措施, 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1 诊断方法
1.1 临床综合诊断
1.1.1 流行特点
自然条件下, 本病多引起鸭和鹅发病, 鸡、火鸡、鸽、鹌鹑和哺乳动物等均不感染。鸭对本病毒最易感, 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鸭均可感染发病。其中, 以麻鸭和番鸭最易感, 北京鸭次之。病鸭和带毒鸭是本病主要传染源。病毒分布于病鸭各内脏器官、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 尤以肝、肺、脑含毒量最高。病鸭和带毒鸭主要通过排泄物和分泌物向外排毒。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但一般以春夏之际和秋季流行最为严重。成年鸭和产蛋母鸭发病和死亡较为严重, 1个月以下雏鸭发病较少。
1.1.2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2~5d。一旦出现症状常在1~5d死亡。
病初体温升高 (43ºC以上) , 呈稽留热、食欲减少、渴欲增加、精神萎顿、羽毛松乱无光泽。随着病程发展, 两脚麻痹无力, 走动困难, 驱赶时, 则见两翅扑地而走, 走几步后又蹲伏于地上。严重者伏地不起, 强迫移动时可见头颈及全身颤抖。
在病初眼流出浆性分泌物, 以后变为黏性或脓性分泌物, 往往将眼睑黏连, 严重者眼睑水肿或翻出于眼眶外, 眼结膜充血或有小点出血, 甚至形成小溃疡。流泪和眼睑水肿是鸭瘟的一个特征症状。有部分病鸭头颈部肿大, 这亦是鸭瘟的又一特征性症状。
此外, 起初病鸭鼻流清液, 之后变为黏稠的分泌物, 呼吸困难, 个别病鸭见有频频咳嗽。同时病鸭发生下痢, 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 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污染并结块。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 严重者黏膜外翻。
产蛋鸭群的产蛋量明显下降, 可减产70%以上, 甚至完全停产。且畸型蛋增加。随着死亡率上升。病程一般为2~5d, 慢性可拖至1周以上。存活的病鸭生长发育迟缓、消瘦, 角膜混浊较为典型, 严重时常形成单侧性溃疡性角膜炎。
1.1.3 病理变化
以全身性急性败血症为主要特征。病鸭的全身皮肤、黏膜、浆膜和内脏器官, 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食道粘膜会有一些假膜覆盖, 或者是细小的出血点。肝脏出现坏死, 并且伴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
1.2 实验室诊断
无菌采集病死禽的肝、脾、肾等供病毒分离。把所采集到的组织样本接种鸡胚或鸭胚的绒毛尿囊膜, 或接种于鸡胚或鸭胚的成纤维细胞, 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常用的鉴定方法有中和试验、直接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空斑抑制试验。ELISA可作为快速诊断。
1.3 类症诊断
该病与鸭巴氏杆菌病有一定的相似性, 因此应该注意加以区别。鸭巴氏杆菌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 并不仅限于鸭类, 鸡和鹅等都会被感染, 该病发病时间也比较短, 且发病急, 而鸭瘟的主要感染对象为鸭类, 部分鹅也会发病。此外, 鸭巴氏杆菌病在临床表现上与鸭瘟也有一定的不同之处, 比如不会造成头颈肿胀, 病死的鸭剖检后在食道粘膜上不会发现有假膜的存在, 肝脏部分虽然也会出现有坏死点, 但是比较小, 只有针尖大, 并且大小上也比较均等。用死亡的鸭子的心脏组织或血液进行切片观察, 通过瑞氏染色后可以看到一些两极着色的小杆菌。
2 防治措施
2.1 一般预防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 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需要引进种蛋、种雏或种鸭时, 一定要从无病鸭场, 并经严格检疫, 确实证明无疫病后, 方可引进。禁止到鸭瘟流行区域和野水禽出没的水域放牧。
2.2 定期接种疫苗
目前使用鸭瘟鸭胚化弱毒苗和鸡胚化弱毒苗。免疫采用皮下或肌肉注射。雏鸭20日龄首免, 4~5月后加强免疫1次即可。3月龄以上鸭免疫1次, 免疫期可达1a。2.3发病后的措施
如果发现鸭场有鸭瘟的出现, 立即对病鸭进行隔离, 并对发病区域进行封锁和消毒, 然后对所有鸭群进行疫苗紧急接种。一般在接种后1周内死亡显著下降, 随之发病死亡停止。同时要禁止病鸭外调和出售, 停止放牧, 防止扩散病毒。在受威胁区内, 所有鸭和鹅应注射鸭瘟弱毒疫苗, 母鸭的接种最好安排在停产时, 或产蛋前1个月。
目前对鸭瘟尚无有效地药物治疗, 只有在发病早期使用鸭瘟高免血清或康复血清, 能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双, 刘鑫, 牛喜林.鸭瘟的特点及预防措施[J].吉林畜牧兽医, 2009 (07) .
[2]王香.鸭瘟的发生与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06) .
[3]刘浩民, 安玲, 徐彩霞.鸭病毒性肠炎的诊断和综合防治[J].水禽世界, 2008 (03) .
[4]易悦.鸭瘟的诊断与综合防治[J].兽医导刊, 2011 (04) .
诊断方法及措施 篇2
1、项目监理机构明确安全生产监理人员分工,落实安全监理责任,责任落实到人。
2、项目监理办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安全施工检查或专项检查,并形成纪要。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和隐患,组织施工单位研究整改措施,并督促、检查整改效果。
3、将施工安全作为监理例会研究、部署项目监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总结安全生产情况,对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布置安全监理工作重点及落实措施。
(二) 技术措施
1、制定项目安全监理目标,做到项目安全监理目标明确。监理措施得当有效。
2、编制项目《监理规划》,项目安全监理进行总体策划。
3、依据项目监理规划和项目安全监理目标,编制项目安全监理实施细则,按细则对项目施工安全实施监理;
4、安全生产监理关键点及其实施:
4.1安全监理关键点:如下表
4.2安全生产监理的实施:
安全监理关键点是监理办进行安全巡视检查控制的重点。每项关键点都要求施工单位先自检、自查。对自检自查出来的问题要求施工单位认真整改。安全监理人员在施工单位自检自查合格的基础上进行抽查。对抽查存在的问题及隐患,以《监理工程师通知单》的形式,指令施工单位整改,并复查整改效果,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三) 经济措施及合同措施
负有安全监理责任的监理人员,当出现下列行为之一时,监理公司视情节轻重,给予罚款、通报批评,直至解聘等处罚;
1、未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中的安全技术措施进行审查的;
2、发现安全事故隐患未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或者发现危及生命安全的隐患未暂停施工的;
3、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暂停施工,未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的;
4、未依据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标准实施监理的。
植树造林方法及有效管理措施 篇3
关键词:植树造林;方法;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 S72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8.057
1常见的植树造林方法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的植树造林方法,但是每一种方法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对树种的选择、造林地的土壤条件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必须要结合各自的特点选择出最适宜的方式方法。
1.1 分殖造林法
这种方法的造林材料主要是竹子的地下茎或者树木的营养器官,比如树干、根茎或者树枝等。技术含量较低,操作简单方便,能够缩短育苗时间,节约资本投入,而且种植后的幼苗容易成活。此外,用此种方法种植的幼苗在初期生长期较短,并且能够遗传母本的诸多优良性状。对于一些营养繁殖的树种用这种方法再适合不过,但是如果造林地中的母树数量较少且分布稀疏,则不建议采用这种方法。必须是土壤条件湿润且土质疏松的地区,用这种方法成活率才较高。
1.2直播造林法
当造林地面积较大时,采用这种方法最适合。在进行造林时,只需要将林木播种在造林地即可。其他的育林方法都需要进行育苗培育,但是此方法则不需要进行这一环节,操作起来简单方便。在进行树种、造林地质情况以及环境因素的选择时要求比较严格,首先需要有效考虑发芽存活率较高、种粒较大的树种。其次,造林地的土壤和水分条件一定要适宜,环境中的隐患因素较少。不仅如此,造林后的幼林抚育措施一定要及时且全面科学。
1.3植苗造林法
植树造林或者栽植造林都是常见的称呼方法,它的主要造林材料是根系较为完整的苗木,这种方法最为突出的优点是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表现出较强的生存优势,成活率较高。相比其他方法,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略有降低。此外,这种方法切实脱离了树种对造林地的限制,凭借其突出的优势广泛应用。
例如移植苗、播种苗以及营养繁殖苗等都是植苗造林中主要的苗木种类。偶尔在涉及采伐迹地进行人工更新时,也会用到野生苗,所以说具体采用哪一种苗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对于植苗造林后的苗木来说,其成活率与苗木本身的保水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实际进行造林活动中,不论是在起苗、选苗还是到后期的假植、修建都必须要做好对幼苗的保水工作。
2常见的植树造林管理措施
2.1幼林抚育管理
当幼苗进行造林后且并没有进行郁闭时,为了促进后期幼苗的快速生长,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手段,这称之为对幼林的抚育管理。新生幼林生长没有规律,此时受到的阻碍主要来源于外界环境。此外,幼林在成长过程中对水源、温度、光源、肥料等因素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必须要努力为其创造适宜生长的环境,为林木的生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方面幼林抚育管理不仅能涉及到除草、松土施肥等,而且还要努力排除环境中灌木杂草等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必须要重视对林木的抑制调节,比如除蘖、修枝等,保证幼林幼林能够健康成长。
2.2退耕还林措施
针对于一些容易发生土地沙化或者水土流失的耕地,必须要采取退耕还林措施,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的组织林木种植,在保水保土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这项措施从长远角度看,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顺应了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需要,新时期采用这种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退耕还林前,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对耕地的实施范围、树种的选择、造林的方法和模式、植被的日常维护以及相关技术负责人等都需要进行妥善的安排,保证退耕还林活动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提高管理效率。
2.3封山育林管理
封山育林又称之为中国式的造林方法,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造林方法。适用于具有萌蘖能力的灌木丛、采伐迹地以及荒芜地区等,采用封闭管理,在辅以一定的人工措施,必然能使其发展成为灌草植被或者郁郁的森林。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发现采用封山育林可以取到良好的效果。与传统的造林管理措施相比,不仅施工工艺简单,减少资金投入,而且植被绿化速度显著加快了,保证了森林生态系统实现了良好的效益。封山育林培育出来的林区中树木种类比较多,不仅有利于植被的保水保土保肥能力的提高,而且在防治虫害和保护珍稀物种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因此,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计划的组织开展封山育林活动。同时,要结合相关标准和行业规定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在封山育林中,各个林木负责人必须切实理解封和育林的深层含义,将“以封为主,封育结合”的理念作为基本指导原则,如果只封闭不培育,那么就无法促进森林植被的健康生长,后期的经济效益也无法得到保障。反过来,只培育而不封闭的话,林木的生存环境就会受到威胁,自然达不到培育森林的目的。总之,必须要将封闭和培育有效协调起来,共同促进植被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志斌. 浅析植树造林方法及有效管理对策[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6(04):42.
[2]张炳琳. 植树造林方法及有效管理措施探究[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12):32.
[3] 尹圆圆,周垠,张兴明,王静爱.中国农业旱灾致灾风险评价[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35-40.
[4]洪大伟. 植树造林方法及有效管理措施探究[J]. 现代农业研究,2016(02):44.
煤矿顶板管理的措施及方法 篇4
1 煤矿顶板事故常见发生地点
( 1) 发生在煤壁位置。一般煤矿矿井通常会由于井壁内的原生裂缝、采动以及构造等多个方面的原因, 导致在某些煤层当中出现顶中的情况, 从而直接出现多组相交裂缝, 并且在这种背景下, 非常容易形成一种生头劈和人字劈的岩块形状。一旦没有做好及时的支护, 将很容易由于放炮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矿井壁崩碎倒塌, 从而造成冒顶事故[1]。在老顶进行下压时, 煤帮附近的直接顶很有可能会直接破碎, 而煤层本身由于强度非常低, 因此导致片帮的概率非常大, 扩大了煤矿内部的无支护空间, 最终造成冒顶事故。
( 2) 煤矿顶板冒顶事故也经常发生在工作面的机头及机尾位置。在采煤的过程中, 通常需要实施机头和机尾的移植工作, 也即是在拆除老支柱, 设置全新支柱的过程中, 很多断裂的顶板将直接产生松动, 从而引发顶板岩块的冒落。并且和井内回采工作面相互连接的某段巷道当中, 因为巷道本身支架的初撑力都非常的小, 所以很难直接控制矿井内直接顶的松动、下沉乃至是破碎的情况。目前, 随着回采工作面的不断推进, 必须要将原来巷道当中的支架腿进行拆除, 在拆除的过程中, 其破碎的顶板产生冒落的概率非常大。
( 3) 顶板事故也经常发生在巷道工作面的掘进过程当中。通常掘进破岩后, 矿井顶部的存在将很有可能与岩体之间失去相应的联系, 一旦支护过程不够及时, 岩块本身极容易和岩体之间失去联系, 从而造成顶板冒落的情况。也有可能是由于工作面掘进的四周支护部分, 其岩体和顶部存在的联系完全消失, 没有支护效果, 从而直接造成冒落事故。
( 4) 经常发生在煤矿井内放顶线附近。由于顶板本身在很长时间内都处于一种下沉的状态, 最终将直接形成大块的游离岩块, 其在经过回柱之后, 游离岩块本身会产生明显的旋转效果。一旦支架本身的支护稳定性不足的话, 将很有可能直接被推倒, 特别是在拆除最后的柱子时, 一般柱子一倒, 顶板将直接冒落。
( 5) 经常发生在矿井内巷道交叉点。在巷道内的交叉点施工时, 通常都采用原巷道边侧开帮的方式, 这种方式一般都需设置相应的大棚子, 采取抬棚的形式直接替换原有巷道内部的棚子, 一旦在进行开帮的巷道顶部位置和地质岩体之间失去联系, 将导致围岩不断向着巷道的方向进行挤压。
( 6) 经常发生在顶板破碎位置附近。在顶板破碎位置施工的事故发生概率相对比较大, 主要是因为其中破碎的岩体很容易直接受到爆破震动的影响, 从而在此情况下产生微观结构方面的破坏情况, 最终致使岩体本身产生各种根本性的变化。同时, 一旦其结构面位置的滑移超过了其本身的位移极限时, 岩体本身的结构将很容易直接解体, 进而造成崩溃的情况。而且在破碎的岩体当中施工, 因为岩体本身的抗拉强度比较小, 所以顶板的自撑拱形的岩体重量直接形成了岩体的抗拉力强度。所以, 必须要在暴露其自身面积以及时间的范围以内, 将顶板自身所能承受的拉应力在超过岩体本身的抗拉强度时, 将直接导致顶板在某种范围之内的岩石产生冒落。
2 煤矿顶板事故的诱导原因
2. 1 煤矿施工人员方面
由于煤矿在生产事故当中的每道工序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 因此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 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施工标准来进行, 这样才能最大概率的避免相应的安全事故产生。然而, 一旦在整个过程中的操作不够规范时, 将很容易直接造成相应的安全事故, 所以, 应当充分重视对于矿井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 从而有效的预防煤矿顶板坍塌事故的发生。
2. 2 矿井地质方面
通常来说, 大多数比较复杂的地理环境对于煤矿的生产和施工来说, 所造成的影响都非常的深刻, 而一些煤矿区域则存在极大的不同, 因为其本身在地质结构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如果没有采取适宜的防护措施, 将对矿井过程的进度造成直接的影响, 产生顶板坍塌和冒顶事故, 如果是在地质结构稳定性非常差时, 将直接破坏煤层顶板的结构, 这对顶板的压力非常大, 因此很容易造成顶板事故[2]。
2. 3 管理和监督方面
在我国多数煤矿企业当中, 大多只强调对生产量的提升, 忽略了员工们本身的安全技能培训以及素质考核, 最终导致管理不到位, 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另外, 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 是由于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不足所致, 这主要是因为部分煤矿企业过于注重经济效益, 而忽略了对生产的监督, 从而造成巨大的顶板安全隐患。
3 预防和管理煤矿顶板的措施和方法
3. 1 强化对煤矿矿井开采的管理质量
煤矿采掘工作的开展顺利与否, 和其质量管理工作的水平息息相关。所以, 要求煤矿企业当中的管理人员, 必须要严密结合煤矿采掘的质量管理工作, 不断强化对其工程质量的管理, 最终以此来有效的防治顶板事故地产生。而在采掘工作的管理过程当中, 由于支护质量直接关系和影响到顶板本身的安全性, 因此必须针对支护质量的合格与否进行验收。
3. 2 加大对煤矿顶板施工技术的管理力度
目前, 部分煤矿企业所采用的顶板技术仍然不够科学, 普遍存在着管理不到位以及方法不正确等特点, 这些都成为促使煤矿顶板安全事故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 必须要在此基础上强化对煤矿顶板技术的管理工作, 这本身是煤矿企业自身强化管理的重要举措[3]。煤矿企业必须要密切结合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工程开展的具体状况, 并以此组织成立起相应的技术管理组织, 专门针对煤矿井内的作业情况开展实时的监督和管理。针对工程当中经常产生的技术问题, 结合相应要求向组织部门及时反馈, 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避免相应安全事故的发生。
3. 3 强化对煤矿顶板管理及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在煤矿井下工作本身危险程度非常高, 所以, 对于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要求比较高。因此, 在实施作业时, 为了能够保障生产作业的质量, 避免相关事故的发生, 就必须要提升对顶板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 引进全新的技术方法和理念, 并将相关的管理技术应用在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当中, 以此促使内部人员更好地掌握顶板管理工作的技术要领, 最终保障生产作业的安全性。
4 结语
煤矿在进行生产的过程当中, 内部的顶板管理工作作用非常重要, 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专门以管理方面入手, 科学的、有计划的提升矿井职工们的技术水平, 最终有效的预防和避免煤矿矿井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伟.煤矿顶板管理的具体方法与措施研究[J].技术与市场, 2014, 08:269-270.
[2]樊旭东.煤矿顶板管理的方法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5, 07:79-80.
骨科护理诊断及措施 篇5
护理诊断
P1清理呼吸道无效(颈椎患者)P2疼痛
P3焦虑恐惧
P4皮肤完整性受损 P5自理能力缺陷 P6躯体移动障碍
P7高危险性伤害 有跌倒的危险 P8知识缺乏
P9有废用综合症的危险 P10有便秘的危险
P11潜在并发症:(一,二,三,四@1使用于颈椎患者)
1、颈部血肿
2、植骨块脱落(呼吸困难)
3、喉返神经、喉
上神经损伤
4、肺部感染(坠积性肺炎)
5、切口感染
6、泌尿系感染 7压疮 8肌肉僵硬及萎缩 9.下肢深静脉血栓10.骨筋膜室综合症 P12.营养需要量低于机体需要量 P13:自我形象紊乱
P14:沟通障碍
P15:体温增高
护理措施
P1呼吸道护理
保证有效的气体交换,防止呼吸骤停.1.加强观察和保持气道通畅 2.吸氧
3.减轻脊髓水肿 4.加强呼吸道护理(1)翻身叩背(2)辅助咳嗽排痰(3)吸痰(4)雾化吸入
(5)持续泵入灭菌注射用水湿化气道 5.深呼吸锻炼
6.气管切开及拔管后护理
(1)保持气道通畅:及时吸出气道内的分泌物,定期检查气囊,妥善固定气管插管
(2)学习有效咳嗽,嘱患者深吸气后连续轻咳,直到将积痰排到咽喉处,再用力咳出。
(3)避免气道干燥:导气管口用双层湿纱布覆盖,持续做湿化护理
(4)气管切开者需指导患者学习用动作表情,书写或图片方式与陪护人员交流。5)拔管后护理:
当原发疾病治愈,病人可经喉正常呼吸时,即考虑拔管。先堵管24—48h观察,如患者呼吸平稳、发声好、咳嗽排痰功能佳,即可将套管拔出,创口处盖以无菌凡士林纱布,待自然愈合。
体位护理:
绝对仰卧位,严格限制颈部活动,避免颈部过伸活动、过早起床,头两侧置沙袋。若需翻身,轴位翻身。让病人了解颈椎骨折发生错位的危险性,取得病人的配合,使其头部不随意转动。
P2疼痛的护理措施
尊重并接受病人对疼痛的反应,多与病人交流感觉,给予适度的关怀,鼓励病人述说疼痛的感觉
给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通过与家人交谈、深呼吸、放松按摩等方法分散病人对疼痛的注意力,以减轻疼痛。必要时遵医嘱适当应用镇痛药
尽可能地满足病人对舒适的需要,如帮助变换体位,减少压迫;做好各项清洁卫生护理;保持室内环境舒适等。
①休息:适当休息可以减轻疼痛,预防炎症加重,避免感染扩散。疼痛严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全身活动,缓解肌肉痉挛,避免诱发疼痛,卧床休息期间给予必要的生活护理,减轻负担,缓解疼痛;
②患肢抬高,使其高于心脏水平,以利淋巴和静脉血液回流,可减轻局部肿胀引起的疼痛。注意保护患肢,以免因翻身动作不协调而引起疼痛。在进行各种检查、治疗、护理时,动作应轻柔,尽量减少疼痛刺激;(四肢患者)③指导病人采取预防或减轻疼痛的方法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放慢节奏呼吸、深呼吸、握拳头、打哈欠、数绵羊、想象、听音乐等有助于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减轻疼痛;
④物理治疗:利用中药进行热敷、熏洗、针灸、按摩等方法,使其行气消瘀,通经活络而起到止痛作用。
⑤必要时给予镇痛药物。
P3:焦虑恐惧
相关因素:与疼痛,活动受限,担心术后
效果,环境的改变有关 预期结果:病人情绪稳定。护理措施:
1.向病人做好入院宣教,介绍病室环境及其主治医师与责任护士,使其消除陌生感
2.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以消除病人的疑虑。
3.经常与病人进行交流,了解病人恐惧的原因,鼓励其表达心中感受,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疏导措施,给予安慰与支持。
4.进行各项操作前,向病人解释清楚,做特殊检查时,由护士或亲属陪同。
5.帮助病人结识其他病友,以便相互鼓励,交谈一些有益的感受。
6.鼓励其家属 多来探视,给予病人精神上的支持。
7.指导病人使用放松技术如缓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 松,听音乐等。效果评价:病人焦虑恐惧情绪减轻.P4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护理措施
加强巡视,每两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切忌拖、拉、推,以防擦破皮肤。翻身后应在身体着力空隙处垫软枕,以增大身体着力面积。
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无皱褶。
加强营养,保持破损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受压
及时更换潮湿、脏污的被褥、衣裤。注意保持病人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大小便浸渍皮肤和伤口,定时用热毛巾擦身,洗手洗脚,促进皮肤血液循环。
认真做好六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
P5自理能力缺陷的护理措施
加强巡视,从生活上关心体贴病人,以理解宽容的态度主动与病人交往,了解生活所需,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
协助病人床上大小便,进餐等,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为病人做好口腔、皮肤清洁护理,使病人身心舒畅,保持乐观情绪。
安慰患者不要急于活动,所有动作要慢而稳,循序渐进
P6躯体移动障碍护理措施
协助患者进食、排便及个人卫生
移动患者躯体时,动作应稳,准,轻,以免加重肢体损伤 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预防关节僵硬或强直
P7高危险性伤害 有跌倒的危险
1做好放跌倒工作,及时挂上防跌倒标志,拉好床栏
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尽量不要下床,穿好防滑鞋
P8知识缺乏: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有关,给予讲解相关知识。
P9有废用综合症的危险
纠正不良的舒适体位,维持并固定功能位
经常翻身并检查受压部位,预防长期卧床易发生的几种畸形,如:足下垂、屈髋,屈膝畸形 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计划,指导并鼓励患者坚持活动关节及肌肉,防止关节僵硬,制定并实施功能锻炼计划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要求患肢(左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脚尖要朝上。避免患肢(左上肢)前屈或后伸,仰卧位时要将患肢垫高使患侧肩与躯干平行
P10有便秘的危险护理措施
鼓励患者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食富含维生素、纤维素和果胶成分的易消化食物,多饮水,每天饮水量>2000ml 给患者创造合适的环境,鼓励患者床上大小便,并用屏风遮挡,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指导并教会患者定时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按摩时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 督促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遵医嘱适当应用缓泻剂,如:开塞露
P11潜在并发症:(一,二,三,四@1使用于颈椎患者)
1、颈部血肿
2、植骨块脱落(呼吸困难)
3、喉返神经、喉上神经损伤
4、肺部感染(坠积性肺炎)
5、切口感染
6、泌尿系感
染7压疮 8肌肉僵硬及萎缩 9.下肢深静脉血栓10.骨筋膜室综合症
预防并发症(一,二,三,四@1使用于颈椎患者)
(一)颈部血肿
颈部明显增粗,进行性呼吸困难
发生在术后24~48小时内。
处理:严密观察切口渗血情况,倾听病人主诉,经常询 问患者有无憋气、呼吸困难等症状。
一旦发生血肿压迫,立即拆开颈部缝线,清除血肿。
二)呼吸困难
病人气急烦躁,颈部压迫感、呼吸费力、心率加速、口唇紫绀,血氧饱和度低于95%等。
处理:即加大氧流量,吸痰或行气管插管必要时气管切开。(故术前床头要备气管切开包、氧气筒、人工呼吸气囊、吸引器及心电监护仪等。)
三)、喉返神经、喉上神经损伤
喉返神经损伤表现: 声音嘶哑、憋气、喉上神经损伤表现:饮水呛咳
处理:
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嘱进食水时要慢慢吞咽。
遵医嘱予生理盐水200ml+地塞米松注射液5mg代茶饮,以减轻症状。指导患者进行发声训练。
四)@1预防坠积性肺炎 处理:
1)每2小时翻身排背一次 2)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
3)雾化吸入:地塞米松5mg、庆大8万U、糜
蛋白酶4000U,2次/日。
4)指导病人做呼吸操,以排尽肺部残痰
5)气道湿化
以上部分使用于颈椎患者
四)@2预防坠积性肺炎
置空调房间,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每天开窗通风30分钟,避免对流风 指导病人做有效的咳痰,鼓励其定时做深呼吸或轻拍背部以助分泌物咳出。做好患者的清洁卫生,保持口腔清洁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谢绝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家属探视病人
㈤切口感染 处理:
1)及时在无菌操作下更换伤口敷料 2)抗生素随用随配,保证药效.
3)观察体温变化,若术后高热(39℃)或术后1周后无其他诱因的低热(35℃)或高热,要高度怀疑感染所致。
㈥泌尿系感染
处理:
留置尿管者:
1.嘱病人多饮水,每日量约2500ml以上,可每2小时夹闭尿管一次,保持会阴部清洁,根据病情进行膀胱冲洗,定时更换尿管。
2指导按摩、热敷,促进小便顺利排出,避免插尿管刺激尿道,造成泌尿系感染。
3出现尿潴留,及时通知医师处理。留置导尿者定时开放尿管,会阴消毒2次/d,尽量在术后2~3天拔除尿管
(七)压疮 处理: 1)、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换洗、勤整理、勤检查、勤交待。2)、骨隆突处加用棉垫,定期用赛肤润涂抹。3)、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松软。4)、加强营养,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食物,以增强抵抗。
(八).预防肌肉僵硬及萎缩
脊柱骨折早期协助病人被动关节运动
中期病人宜在床上作主动性锻炼,先上肢后下肢的屈伸运动,按摩肌肉。
后期练习抓住床上支架做起或坐轮椅到户外活动,继而练习站起的平行动作。还可配合针灸,艾灸等物理治疗,以辅助肢体功能重建。
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正确的早期动能锻炼,等长,等张肌肉舒缩锻炼,远近关节活动
(九).预防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严格交接班,密切观察患肢远端血运,温度,颜色,肿胀程度,感觉及运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抬高患肢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经常询问患者有无患肢疼痛麻木,一旦发现血液循环障碍,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相应的处理
鼓励病人的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并嘱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预防股四头肌萎缩,逐渐加强训练量。避免直腿抬高活动。
锻炼原则: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强度逐渐增强,循序 应用气压泵,药物低分子肝素钠等。
(十)有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可能:与解剖特点与外固定过紧有关。护理措施
①骨折复位固定后,卧床时应抬高患肢,以利于肿胀消退;
②严密观察患肢远端血运、肿胀程度、手的温度、颜色及感觉,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注意事项。随时注意调节外固定的松紧度,以免因肿胀消退,外固定松动而引起骨折再移位或因肿胀严重而致固定过紧,发生前臂骨间膜室综合征。若手部肿胀严重,皮肤温度低下,手指发绀、麻木,疼痛明显,应立即检查,汇报医生,适当放松外固定。
P12营养需要量低于机体需要量
根据病人病情可进高蛋白、高热量、高
维生素饮食,并给予足够的水份,每日不低于2000 ml。
P13自我形象紊乱:与社会角色转变不适应有关,给予心理护理。
P14:沟通障碍: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耐心讲解直至理解,神志不清者,与其家属沟通。
P15:体温增高:给予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嘱其多饮水。
诊断方法及措施 篇6
关键词:生态林业;措施;生态系统
1 林业发展的生态问题
1.1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森林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在提供林木产品和维持森林生产力稳定增长方面,还有森林的环境社会服务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林业生态系统通常是较为稳定且抗逆行性强的生态系统,所以在种植各类人工树林或者是对自然森林进行管理经营时,都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来建立并维持形成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特别是对于人类的利用和干扰的程度都要进行适度的控制,在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和谐进行。
生态问题仍是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造成这种局面的形成, 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外, 另外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2 林业保护认知问题
除开自然条件恶劣的外界条件,人们对于林业认识非常的不足,特别是偏远地区,砍伐树木、侵占林地的现象较为严重,做不到对原有森林的保护。传统观念也认为才林木是林,防护林就是方田林木网,造林也就是简单的挖坑植树。所以,我们首先要通过林业生态建设还原林业的定义,完善林业的综合功能,将林业看待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另外,相关林业部门没有加强林业生态工程的执行力度,缺乏相关资金的拨放等因素也影响着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改革林权制度的推行还有待深入,必须要调动农民种植树木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多方面的发展,实现林业的分类管理。
2生态林业建设的措施
2.1 加强生态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强化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提高生态道德素质,大力加强生态教育。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宣传生态创新意识,弘扬自然与人的生态和谐价值。在各地区域范围内推进义务植树活动,努力寻求民众义务种树的新方式,出台植树绿化的健全机制,实现全民绿化的远大理想。
2.2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
通过全面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来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例如开展创建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 , 大大推进森林的覆盖面[1]。
2.3 林业制度改革
贯彻落实林业生态建设,就要大力推进林业法制建设,将各项林业建设工作进行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依照法律法规来规范、管理造林和用林行为。对于破坏林木资源的犯罪违法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加大法制治林的力度,从而保障林木神态系统的安全,建立和谐发展的林木区域。同时,加大林权制度的改革工作,改变林业生产力,建立多种资源体系,拓宽各种林业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国家集体和农民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制度。
3 生态林业建设的适用方法
3.1林业建设目标设定
为了保护并完善各地域林木种植的生产潜能,利用土地保证结构的多样性,建立并恢复健全的生态系统功能,应为林业建设设定明确的目标。根据市场需要,充分调研确定哪些适合速生林的生长,在不同的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目标也不同。有的是要建设或恢复生态系统,有的是为了改变生活的环境,有的则是为了改变农业结构。
3.2发展生物多样性和复合性
首先,在多种不同类型的土地上建立符合系统,发挥生态效用,加强生物循环。其二要发挥林木的生态功能,持续利用林木资源,保证生物的多样性,从而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其三要开发林木生态系统的促物质循环、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固碳制氧等生态功能[2]。
3.3提高林业知识与技能
现代社会的新农民应该不断的学习与林业知识相关的技术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懂技术,还要回经营并且具有服务精神。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无偿培训农民的种植新技术,提高农民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人事,机那里以林业生态发展为中心的价值观。
3.4政策引领与财政资助
种植林木的苗木应该有国家级地方相关部门资助,农民则负责种植和服务,最后的林权由种植的所得。地方政府应积极的进行合理规划,科学考虑后期服务、生产力等因素,对公共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共同发展林木业。
4抓改革来保持林业发展的活力
要按照现代林业的经营思路,以要素市场为平台,以森林资产为纽带,以盘活森林资产、吸纳社会资本、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林业积极性为目标,大力推进林业市场化经营,切实把林业的改革和发展贯彻到底。
4.1完善林权制度
农民的林权一旦确定后,还要完善林权发证的后续工作。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比如一些产权还不明确的区域,要积极干预,尽力化解纠纷,调解农民之间的矛盾,尽量快的明确并发证。若有已发林权证经核实后,存在一定问题的要尽快明确并改正。
4.2完善交易平台
为了加快林业生态市场建设,尽可能大的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就要完善交易平台,为林权的相关服务做好许可验证、抵押注记、拍卖交易、信息發布等各项工作,方便的满足社会民众的各类需求。
4.3加快林流转
三要加快林权流转,要建立林木采伐、种苗供应、科技服务、项目开发、信息咨询等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林权权利人以转让、出租、股份合作、联营等形式,加快林地林木流转步伐,促进林业规模经营。
在和谐稳定、记录监督制度完善的前提下,顾丽林权利益人一出租、转让、股份制等各种形式,加快林木林地的流转速度,形成一定规模的林业经营模式。采取种苗供应、科技研发、技术咨询等辅助方式加快林流转。
5 结语
大力发展现代生态林业建设中也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有效统一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韩峰.浅谈林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01).
[2] 王惠卿.浅谈推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3).
玉米倒伏防治方法及补救措施 篇7
1防治方法
1.1选用抗倒品种
选用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的杂交种和优良玉米品种, 是防止玉米倒伏的关键措施之一。
1.2调整播期, 合理密植
依据当地常年的气候特点, 适当提前或推迟播期, 避开或减轻不良天气的影响。此外, 要因地因品种采取合理密度, 株行距配置得当, 保证使叶片在最大程度上都能得到阳光的照射, 促进植株个体的良好发育。
1.3合理施用肥水, 中耕蹲苗
施肥以基肥为主, 追肥不宜过多, 注意氮、磷、钾三要素根据本地肥力情况实施配方施肥。此外, 苗期要适当中耕蹲苗, 控上促下, 使根系发达, 适时培土也很重要。这些措施都可使玉米有稳固的基部, 避免或减轻因倒伏而造成的损失。
1.4合理喷施玉米健壮素
在抽雄前期喷施玉米健壮素, 公顷用健壮素450mL, 对水225~300kg, 喷洒叶片进行化控。喷药6h内遇雨要重喷, 但药量减半, 可有效防止倒伏。
2补救措施
对正处于生长后期生长的玉米因中上部较重, 常在风雨中发生倒伏。拔节期因风雨造成的倒伏, 根据调查, 玉米倒伏情况有3种类型:一是根倒, 即玉米植株自地表处连同根系一起倾斜歪倒;二是茎折, 即玉米植株未发生根倒, 而是从基部3、4节位折断;三是弯倒, 即玉米植株中上部弯曲、匍匐。发生上述玉米倒伏的情况后应如何管理, 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2.1针对倒伏情况进行补救
玉米生长发育后期的倒伏多为根倒, 由于上部较重, 植株很难直立, 必须在暴风雨过后立即扶起, 时间拖延越长, 减产越重。在扶起时, 要使茎秆与地面形成适当角度。若扶得过直, 伤根多则减产加重。试验表明, 玉米根倒扶起的适宜角度为30°~50°, 扶起的时间越早越好, 扶起的同时要将玉米根部用土培好。发生根倒的地块, 在雨后应该尽快人工扶直植株并进行培土, 以便重新将植株固牢。在扶起发生根倒的植株时, 一定要注意作业的顺序, 切忌逆倒伏方向进行作业。
发生弯倒的地块, 雨后可用长杆轻轻挑动植株, 抖落雨水, 以减轻植株压力, 待天晴后让植株慢慢恢复直立生长;但抖落雨水时要注意尽量不要翻动植株, 以防人为造成茎秆折断。发生茎折的玉米植株基本上不会形成产量, 所以应将倒折植株尽早割除;茎折情况比较严重的地块会因此而绝产, 可以考虑将倒折玉米植株割除作为青饲料, 然后再补种一些叶菜类蔬菜。
2.2加强水肥管理
倒伏的玉米由于光合作用差, 生理机能受到扰乱, 影响灌浆结实。对只追一次肥的田块, 可再追一次肥。或是扶起后喷施一些速效叶面肥, 以补充营养, 促进根生长。
2.3及时防治病虫害
集中收蚁方法的演变及改进措施 篇8
1 集中收蚁方法技术的演变
1.1 形式的演变
将蚕种相对集中收蚁始于上世纪8 0年代初期。当时农村联产责任制开始, 农业经营形式转变, 养蚕也由的生产队集中养蚕分散到各家各户养蚕, 很多农户以前没有养过蚕而要利用自己承包地的桑树养蚕。原有的地坑小蚕共育室多数也随土地承包而停用或转让给个人, 小蚕共育量小, 为解决各户缺乏技术又要养蚕的矛盾, 在全县实行以乡镇 (当时是人民公社) 集中蚕种收蚁, 发蚁蚕到各养蚕户, 以避免由于各农户收蚁造成的蚁蚕损失和收蚁批次多的现象发生。
1.2 称蚁衡器的演变
集中收蚁按照每张蚕种孵出蚁蚕量称蚁蚕发放到农户。最初称蚁衡器使用的是廉价的医用公分杆秤, 工艺粗糙误差大, 农户反映强烈。到80年代末, 逐步以感量在0.1g的天平秤替代杆秤, 减小了称蚁误差。
1.3 收蚁用具的演变
1990年以前使用蚕箔摊放平附蚕种, 1990年后全面推行散卵蚕种, 为使蚕卵摊放平整、均匀、便于引蚁, 从蚕箔逐步改为层板作摊放蚕卵的用具。
1.4 升温设施的演变
随着对收蚁温度、湿度控制的要求提高和物质条件的改善, 经历了从火炉到地火龙, 再到电热升温补湿器的发展过程, 地火龙和电热升温设备克服了火炉升温室温不均匀和产生有害气体为害蚁蚕、收蚁人员的缺点。
2 集中收蚁的优越性
2.1 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缺乏收蚁技术的矛盾
对千家万户刚刚接触养蚕而缺乏收蚁技术的状况, 实行集中收蚁发放蚁蚕, 各户饲养同一批次的蚕, 方便了饲养管理。
2.2 各户饲养的蚕批次单一
正常情况下, 一批蚕卵需要两天收完蚁, 若技术处理不当, 有可能需要3d以上才能收完蚁蚕, 集中收蚁称蚁蚕发放到各农户, 使各户饲养同蚕, 批次单一, 蚕发育一致, 饲养期中方便技术处理。
2.3 技术规范一致
以乡镇集中收蚁, 有蚕桑专业技术人员把关操作, 能够严格全面实施收蚁技术。如90年代初期蚕种带毒率高的情况下, 集中收蚁有效的执行了淘汰头尾蚁蚕的技术, 减小了微粒子病的为害程度。
2.4 集中收蚁使从催青室到收蚁室的技术处理有效衔接
以县统一蚕种催青, 以乡镇集中收蚁, 可以将蚕种转运的时间控制到最佳时候, 将蚕卵在运输途中的时间控制到最短。
2.5 集中收蚁能节省收蚁室的物资、劳力成本
最明显的是在低温季节能节省升温费用。
3 集中收蚁采用的收蚁方法
集中收蚁形式和其它形式的收蚁相比, 最大的特点是把孵化出来的蚁蚕收集起来, 再用秤按一定的蚁量标准称蚁蚕发放, 称蚁后蚁蚕有转移运输至饲养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及时收集、准确称蚁, 不伤、不失蚁蚕。
3.1 平附蚕种收蚁
1990年前使用平附蚕种时期, 收集蚁蚕主要用的是羽扫法和打落法, 羽扫法容易造成未完全出卵壳蚁蚕的伤害, 以打落法最佳。平附蚕种收蚁能够及时将蚁蚕收集集中起来, 收蚁时间短, 进度快。
3.2 散卵蚕种收蚁
就散卵收蚁方法而言, 有网收引蚁法和袋收法。称蚁发蚁蚕方式采用的是网收引蚁方法。早期采用白纸引蚁, 打落白纸上多数蚁蚕后再用羽毛扫落白纸上附着的蚁蚕。由于白纸的易脆撕裂和羽毛扫伤蚕, 逐步改进使用白布引蚁抖落蚁蚕, 现在全部使用白布引蚁。
在上世纪90年代推广散卵的初期, 统一要求使用红纸做垫纸。经多年使用, 垫红纸与否与孵化、收蚁快慢等没有明显差异, 逐步弃用红纸而使用白纸垫箔或直接在层板上摊放蚕卵。
4 影响集中收蚁的因素
4.1 及时性
及时发放蚁蚕是对集中收蚁的时间性要求, 及时与否影响给孵出桑的早迟、影响蚁蚕健康。除感光时间早迟和蚕种量多少影响收蚁结束时间早迟外, 引蚁的快慢直接影响到收蚁发蚕的进度。影响引蚁快慢的因素主要有收蚁室的温度、湿度、光线, 引蚁布的湿度、铺放平整度、蚕卵厚度等。收蚁室低温、干燥、引蚁布干燥, 引蚁慢;蚕卵摊放过厚则孵出时间延长:蚕箔摊卵的四周, 引蚁布与摊放的蚕卵接触不严实, 往往成为引蚁的死角, 出现引蚁不完全、引蚁时间延长。
蚕种数量大、收蚁场所小、引蚁慢等因素造成收发蚁时间延长, 为达到上午11时前结束当天收发蚁的要求, 出现提前感光现象, 提前开始收蚁的做法。这种做法虽然达到了规定时间结束当天收发蚁的时间要求, 但是, 收发蚁所用时间并没有缩短, 没有做到及时快捷的要求, 只单方面避免了中午时段高温对运输蚁蚕的影响。
4.2 对蚁蚕身体损伤影响
布引收蚁方法对蚁蚕不会造成伤害。在称蚁的过程中, 因粗放操作、堆积过厚等将造成蚁体损伤, 这种损伤从蚁蚕上难以直接看见。经过给桑饲养后, 在孵出桑残叶层可看见死亡蚁蚕。
4.3 蚁蚕损失
4.3.1 收蚁室的损失。
其一是操作粗放损失。抖动白布动作过大、所垫接收蚁蚕的薄膜高度和大小不足, 造成蚁蚕飞落地面而损失。其二是称蚁不足人为浪费。直接原因是为了收发蚁工作简单快捷, 减少麻烦节约费用。随着收蚁费用的紧缺和尾蚁添补蚕发放的困难, 怕收不够蚁量等, 在计划每张蚕种称蚁量标准时以保守标准估计, 称蚁量不足点青或转青卵量的70%。标准温湿度条件下, 蚁蚕能收足点青卵重的70%, 转青卵重的72%左右。收蚁室中追求大湿度, 引蚁布加大湿度等, 增加了蚁体重量, 形成剩蚁剩卵不再补收补发。
4.3.2 称蚁后爬逸或领蚁蚕途中损失。
称蚁后堆放过久或领蚁蚕路途远、天气恶劣等, 造成蚁蚕爬逸或烈日晒后死亡。
5 完善和改进集中收蚁的措施
收蚁方法技术的发展变化是随着生产形式变化, 围绕收蚁及时、准确蚁量、不伤蚁蚕、不损失蚁蚕的要求而不断改进。目前我县实行的以乡镇集中收蚁方式总体技术标准符合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849-2008中关于蚕种补催青和收蚁的技术标准要求。围绕收蚁的标准、要求, 针对当前引蚁称蚁发蚕的集中收蚁方式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需要从组织管理、方法技术等方面不断完善和改进。
5.1 合理规划收蚁点和收蚁蚕种数量
按照及时收发蚁、方便发蚁领蚕的原则, 引蚁、称蚁要快, 运输蚕的路途不能太远。 当前, 为了节省收蚁费用, 收缩原有收蚁点的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蚁蚕运输途中的影响问题。
5.2 严格选择、组织收蚁技术人员
收蚁人员要求懂技术、动作快、责任心强, 收蚁期间按引蚁、称蚁等环节分工负责, 相互协作, 避免窝工延时。
5.3 按照共育室的消毒标准严格对收蚁室及其用具进行消毒。
坚持做好收蚁期间的防病卫生制度, 换鞋入室, 严禁非收蚁人员、非收蚁室用具入室。
5.4 按照蚕种补催青的温湿气光线标准, 严格调控好收蚁室的气象条件。
保种期间温度25~25.5℃, 相对湿度85%~90%;收蚁时不低于24℃, 相对湿度80%~85%。防止片面追求高湿度条件来保持蚁蚕体重。
5.5 改进和完善现行收蚁方法
5.5.1 改蚕箔摊放蚕卵为层板摊放, 避免蚕箔边角蚁蚕引蚁难的问题, 厚度以摊放蚕种40~60张/m2为宜。
5.5.2 引蚁布保持润而不湿, 防止因引蚁布过湿而使蚁蚕身体附着水分或随抖动引蚁布时弹出水珠。借鉴桑引收蚁法, 当天早上引蚁2~3次后, 为了加快引蚁, 改引蚁布上直接铺桑叶方法为用桑叶揉碎加水浸渍引蚁布, 经挤干或脱水机脱去水分后使用, 会明显加快引蚁速度。
5.5.3 收蚁过程中要轻快不伤、不失蚕。防止抖布飞散损失蚕, 防止堆积过厚、堆积时间过长而伤蚕。摊放蚁蚕时间不宜超过30min, 摊放厚度不超过1cm。
5.6 准确估计称蚁重量
依照蚕品种, 制种、养蚕季别等不同, 制定按转青或点青卵量计发蚁蚕重量的折算标准, 防止和避免剩蚕剩卵造成蚕种浪费。
5.7 及时发放蚁蚕, 防止挤压控制从感光到收蚁结束的时间, 防止过早感光。
以早上4~5点感光为中心, 夏秋季适当提前感光。称蚁后及时发放, 防止积压为害。运输蚁蚕用具要求宽松, 防止堆积、挤压, 防止日晒雨淋, 避免日中高温。
6 示范试用袋收法
目前白布引蚁收集后再称蚁的方法, 存在保守估算称蚁量标准和收蚁过程中伤蚕、失蚕三个突出问题。在保持集中收蚁的形式下, 利用袋收法减少和避免现行集中收蚁中存在的问题。在点青或转青期的蚕种从催青室领回到收蚁室后, 称卵量装袋, 孵化后以收蚁袋发放, 不再经过收集蚁蚕和称蚁蚕的过程, 可有效避免蚁蚕损伤、损失和称蚁量差异等现象。
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法及措施 篇9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经济日益得到长足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交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交通问题摆在了城市设计者的眼前, 如何提高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质量, 显然成为当务之急。为避免道路设计施工所带来的困扰, 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本文针对实际道路设计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 并根据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2 市政道路设计存在的常见问题
2.1 城市道路整体格局设计不合理
近年来, 道路工程设计, 显然已经成为我国今天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主要的指导思想。然而在道路工程设计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道路设计者往往极容易忽视不同路段道路交通能力, 对城市道路的分隔带设计中的公交站台设置以及景观、安全、绿化、之间的关系缺乏整体布置。进而, 导致整体交通工程理念的严重缺失。从而, 不能有效发挥道路功能效率。城市道路整体格局设计的不合理, 严重还会直接影响道路的资源利用情况和通行能力。
2.2 市政道路的交叉口不畅通
市政道路的交叉口极易受到受过往车辆和行人的影响, 倘若设计不当必然会影响整个路段的通行能力, 导致路网交汇处拥堵的现象频发。市政道路的交叉口不畅通, 必然会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 影响整个城市路网的整体运行效率。而这种现象, 大多都是由于市政道路设计缺乏交通工程理论的指导所造成的。因而, 为避免市政道路的交叉口不畅通的现象频繁的出现, 良好的科学合理的符合整体交通工程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规划, 是必不可少的。
2.3 市政道路网设计的结构不合理
一个城市道路的整体规划, 必然离不开科学合理地市政道路网的设计。一旦路网设计结构不合理, 城市的道路交通生成点与干路系统缺乏过渡性的连接设施的现象必然会频繁发生。这必然影响不同类别的道路系统交通功能的有效发挥, 阻碍了原本已经规划好的城市交通分流系统的形成, 进而会直接道路系统功能的完善。而在我国众多的城市道路规划中, 市政道路网设计的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了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 长此以往, 对于城市的整个交通系统的规划, 以及主要交通干道的舒畅必然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进而, 会影响整个城市的经济效益。
3 市政道路设计的有效方法
3.1 对于市政道路整体格局的设计分析
影响市政道路整体格局设计的因素是极其众多的。对于一个市政道路整体格局的设计而言, 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从主观出发, 首先城市市政道路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功能性特点市政道路的设计不仅要美观, 更要反映生活性、交通性和游览性等各种各样的功能。其次, 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要反映城市的特点。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收入日益增长, 精神需求也越发趋于多元化, 因此为了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相关的设计人员应该突出城市特点, 尊重城市历史, 注重城市地形和自然条件。进而塑造具有地方特点的个性化城市的形象。
从客观状况出发, 考虑到城市整体交通通行能力的这多问题。必须合理安排好土地资源的利用, 优化各种车道及分隔带在断面上的比例。当然, 必须良好的设计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在依靠工程设计理论的指导的同时, 绝对不能忽视交通设计理论的重要性。设计和规划好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路缘带等之间的关系, 做好市政道路整体的设计和规划。
3.2 做好道路节点的设计
为保障整体交通运行的舒畅, 满足各个流向的车辆都能够高速、连续、通畅的通过市政道路的交叉口。道路节点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
而在做好作为整个市政道路设计施工重要环节之一的道路节点设计, 必须在设计规划时要注意市政道路网的协调发展, 兼顾整个市政道路设计的整体性。注重市政道路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之间的车流量交换。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节约。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 做好市政道路的设计, 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 避免浪费。注意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 注重收集整理过往车辆的流量数据, 充分考虑交叉口的地理环境, 根据城市现有的交通规划, 设计好道路的交叉口。以保障各个主要干道的交通舒畅和便捷, 将给城市居民由于交通问题所带来的困扰降至最低点。
3.3 城市快速路规划的设计
为保障长距离的机动车出行者既快速又安全的达成出行目的, 合理设计规划作为城市道路建设最高等级城市快速路的建设是相关设计人员必须所关心的。城市快速路规划的设计中, 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充分利用资源, 避免资源浪费, 争取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 尽量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来获取最大的利益。在今天的城市快速路规划的设计中, 节约资源, 节省人力财力也是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应该考虑的。从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城市的地质地貌以及自然条件, 结合交通工程原理、力学原理、文化原理来设计图纸。通过多方对比商讨, 寻求最佳设计方案, 选取最合宜的施工地点。尽量避免由于对于实际施工地点实地考察的偏差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必要的问题。
从整体出发, 充分考虑到整个城市道路网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与城市建设相匹配。为推动城市经济技术发展, 提供便利, 与城市的整体规模和形态布局相协调, 不忽视城市道路规划的整体性, 保证城市规划格局的整体性, 快速路的建设一直与城市整体规划与整个道路系统的完善密切相关。因而, 为保障交通干道的交通舒畅, 必然要考虑到城市快速路规划的设计问题。
3.4 依据市政道路的功能和分类进行设计规划
在整个市政道路的规划过程中, 必须满足城市交通的要求。依据市政道路的功能和分类进行设计规划, 充分考虑实际城市需要是必须的。从功能上讲, 市政道路一般分为四种, 即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景观性道路和商业性道路。交通性道路一般都具有高车流量, 大宽度路面的特性。因此, 交通性道路的人行道设置规格也较低, 并且需要布置两幅路。生活性道路的行人比较多, 通常以上下班交通为主。为满足人的需求, 采取一幅路或者两幅路的方式进行布置。生活性道路应适当的规划一些公交专用车道, 最好在干道级别的道路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离。分支道路也可以实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 较好的环境和较宽的路面是人行道修建必不可少的。商业性道路主要针对道路的两边比较发达的商业, 因此要求道路的通达性较好。机动车道通常都是双向四车道, 采取一幅路或者两幅路的形式进行设置。设置一定的公交和港湾式车站。同时, 为了吸引城市居民光临两侧商铺, 最好设置景观性道路。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 布置开放式绿地, 以行人的休憩、休闲为主要目的。
4 结束语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道路的建设对于我国城市化建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如果缺乏合理的城市市政的道路设计, 道路建设自身的交通功能就不能很好的发挥, 严重的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因而, 我国相关部门的人员对于城市道路的建设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为了便利人们的出行, 效缓解城市交通问题, 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美化城市环境。市政道路的设计工作人员, 必须充分认识到市政道路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从交通理论原则出发, 认真做好市政道路的整体布局、节点、快速路等的规划。面对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和建设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 相关的技术人员要开阔眼界, 丰富经验, 敢于创新, 按照相应的设计准则及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魏宏.浅析市政道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2013, (5) :18-19.
[2]胡亚军, 浅谈市政道路设计的若干问题及解决措施[J].建材发展导向, 2013, (15) :292-293.
浅谈煤矿地质工作方法及措施 篇10
1.1 调查测绘范围
煤矿水文地质测绘分为区域和矿区。区域水文地质测绘范围应包括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以查明区域地下水的补给, 径流、排泄条件为重点,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 可不进行区域水文地质测绘;矿区水文地质测绘应包括矿床疏干可能影响的范围及补给边界, 以查明矿床充水因素及矿区水文地质边界条件为重点。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 区域一般采用1:50 000~1:10 000;矿区一般采用1:10 000~1:20 00。
1.2 调查测绘方法
利用航片、卫片进行, 水文地质遥感。遥感判释的目的是指到野外水文地质测绘路线的选择, 合理安排勘查工作, 减少野外工作量提高勘查资料质量。利用地形地质图进行水文地质调查测绘。
1.3 地质调查测绘的内容
划分地貌单元、成因类型、地貌形态及其与构造的关系、地下水的分布等;地层岩性:分松散地层、可溶性岩层、非可溶性岩层。松散地层主要调查:成因类型、堆积方式、物质成分、颗粒、分选性、密实度、孔隙充填物及充填程度、方式、厚度及变化、含水层与隔水层的接触关系、泉水出露方式及流量。
地质构造:大地构造体系往往控制着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地质构造控制着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形成、富集影响很大。各种水文地质现象:泉井 (类型、地层层位、高程、流量、补给方向、水温、物理性质) 、生产井、老窑、地表水体 (河、湖、塘、浜等) 、古河道、岩溶及其形态和成因类型、暗河入口、出口、圈定地表水体的范围、分析水系发育特征;对于河流穿过岩溶含水层或断层时应设观测站观测其漏失量。分析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4 调查测绘地质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根据调查测绘所获得的资料整理, 划分水文地质单元、了解地表、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的条件及地下水富集部位;了解含水层的富水性及岩溶发育规律;岩溶发育与岩性、地质构造、节理裂隙的关系。对区域及井田水文地质概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便于指导水文地质勘查工作。
2 煤矿地质勘探相关问题和措施
2.1 首采区适度提高勘探程度
地质勘探最终阶段结束, 按地质勘探和煤矿设计, 都要求首采区达到一定数量、比例的高级储量, 还应对构造、煤层有一定的控制程度, 已有利主井、副井、风井的选址或和井型设计, 准确知道巷道与煤层的空间关系, 减少石门开拓量, 达到采掘、运输、安全最经济、优化的设计。但在现有的经济体制模式背景下很难达到, 为此必须找到在现有的经济模式条件下的经济承受能力、效益与风险协调的勘探模式和对策。
为解决这一现实的经济、风险、效益问题, 认为煤田 (矿) 勘探应在井筒附近和首采区适当加密勘探工程, 勘探工程间距取规范的下限, 二类二型煤田 (矿) 最终勘探工程间距保持在250-300米为宜, 提高勘探程度, 高级储量达到规定的比例, 对首采区构造、煤层控制程度达到准确控制, 达到规范要求的勘探程度, 准确经济的确定井筒空间位置, 准确控制首采区构造, 明确井筒与煤层的空间关系, 最大程度的减少风险, 提高有限勘探经费的利用效益。
目前煤田地质勘探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 地面地质勘探地质工作和煤矿地质勘探仍有脱节。勘探阶段对大的构造控制、储量控制有明确的规范要求, 但小的构造和煤层的局部变化限于现有的技术还无法控制, 这些小的构造和变化正是影响煤矿开采的主要因素, 决定煤矿的开采经济效益甚至成败, 正确认识分析、预测这些小的构造也是煤矿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 最终达到准确预测煤层、构造的空间赋存关系, 指导掘进开采。因此煤矿地质人员应和地面勘探同步介入勘探区, 共同熟悉矿区的基本构造、水文, 地层等地质状况, 为煤矿地质工作阶段提供条件。
2.2 加强煤系地层沉积古地理研究解决煤层对比问题
煤炭资源是一种外生沉积矿产, 煤系地层沉积时的古地理环境、古构造运动及其演化控制着煤系地层的厚度, 煤层的厚度、结构, 资源蕴藏量, 后期构造演化控制煤层的空间赋存形态及空间关系。这些问题都要在勘探和井田开采过程中控制、发现、揭露、认识。认识程度及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建井的进程和开采经济风险的控制。
当时的古地理环境、古构造在煤系地层上的直接反映就是地层岩性具有一定的沉积旋回, 不同的岩性组合旋回代表了不同沉积古地理单元, 也反映了当时的古构造演化过程。利用沉积旋回过程分析煤系地层, 分析每一个旋回的岩石、煤层组合特征, 确认煤层与各沉积旋回的关系, 确认各煤层在旋回中的空间位置, 总结出煤层的岩石、结构特征, 实现煤层对比和切眼的连接。为解决这一问题, 建议煤矿地质人员在工作中, 不仅要熟悉井田的构造形态, 区域、局部构造应力状况, 还要加强分析煤系地层当时的沉积古地理环境, 为煤层对比提供有力的证据, 实现各煤层的准确对比。
2.3 引入新的方法, 更加准确研究巷道布置
煤矿地质工作的一般性日常工作主要是井下检查素描巷道, 观察地层岩性、构造的变化并进行编录, 进行这一工作的前提是准确的认识岩性, 准确判断构造性质、规模等。逐步掌握矿井的整体构造特征和煤层的空间赋存状态, 对采掘巷道的设计布置提供准确依据, 巷道掘进过程中遇到构造变化, 及时正确作出判断指导掘进。如果判断的失误导致掘井方向的偏差必然造成巨大的经济、物力、人力的浪费, 甚至造成后期采掘的困难。
研究矿区地质现象最终是为指导生产, 具体在为巷道设计提供依据, 解决巷道掘进中遇到的问题。目前煤矿地质工作的状况都是只能提出初略的方向, 往往不是很准确, 只能在掘井中修改, 造成无谓的掘进量而增加生产成本。本人认为, 充分利用煤田勘探地面地质填图、钻探工程等地质资料, 引入数学地质理论有可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数学地质就是引入概率统计等数学方法, 使用计算机把地质现象或地质体数字化, 从定性地质描述逐步定量地质描述, 实现不同程度级别的模拟仿真, 研究地质现象的时空演化过程, 达到更加精确的描述解释地质现象。煤炭是一种外生沉积层状矿产, 构造形态主要表现为面状和线性, 一般条件下有很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数学地质研究有很好的适应条件, 达到精查或详查的煤田或矿井资料的详实程度应该能达到高度的模拟仿真。如煤层底板引入趋势分析等数学地质方法, 使用多项式高次拟合, 等趋势方向有可能为采掘巷道提供准确的依据, 利用剩余量解释构造, 初略趋势解释大的构造形态, 高次拟合趋势解释小的构造。和三维地震解释资料、钻探资料相互印证补充, 更加合理精确的解释煤层、及构造在空间的赋存展布状态关系, 为煤矿建井选择主巷道及生产巷道设计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 达到最优化的设计, 减少巷刀的设计失误。
参考文献
[1]段崇云.论煤矿地质测量工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J].现代商贸工业, 2012年04期.[1]段崇云.论煤矿地质测量工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J].现代商贸工业, 2012年04期.
[2]苏艳民.地测空间信息系统在煤矿地质测量中的应用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年19期.[2]苏艳民.地测空间信息系统在煤矿地质测量中的应用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年19期.
[3]何沛锋.新技术在西部矿山贯通测量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2006年.[3]何沛锋.新技术在西部矿山贯通测量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2006年.
鸡群日常巡视观察方法及应对措施 篇11
日常巡视时要关注鸡舍的温度、卫生、是否有刺激性气味、饮水供应等情况。巡视鸡舍时应严格遵守防疫要求,依顺序从小日龄栋舍到大日龄栋舍,从健康鸡舍到非健康鸡舍;进入鸡舍时要踩踏消毒盆并更换专用防疫服。巡视前应全面了解鸡群的相关信息,可以查看近期的饲养管理记录,了解饲料使用、饮水供给、光照时间及强度、舍内温度变化、免疫及投药等情况,以便于结合巡视观察鸡群状况,综合、全面地对鸡群进行评定。
二、鸡群观察方法
1.日常观察
⑴看指标。健康鸡增重正常,均匀度好,产蛋率上升或维持,蛋品质好,蛋形及蛋壳颜色正常;非健康鸡增重缓慢甚至体重下降,均匀度变差,产蛋高峰低或者下降快,蛋壳的颜色不正常,软皮蛋、薄皮蛋、沙皮蛋、畸形蛋增多。
⑵听声音。正常鸡群在开灯时鸣叫声清脆、响亮,夜间鸡舍内非常安静;病鸡群开灯时叫声嘶哑,夜间听声音有打喷嚏声、咳嗽声、呼噜声、怪叫声。
⑶看体貌。正常鸡羽毛光亮、柔滑,羽毛及翅膀紧贴全身;鸡冠鲜红挺立,肉髯鲜艳红润,眼睛大而有神,鼻孔干净无鼻液,口腔不流口水;颈部伸缩自如,嗉囊匀称无积液;腹部柔软富有弹性,肛门黏膜呈肉色,周围羽毛干净,脚爪鳞片有光泽。病鸡毛色无光泽、粗糙、松乱逆立、无柔软感,皮肤发暗无光泽,鸡冠和肉垂呈暗红色、苍白色或紫黑色,眼睛小、流泪或有其他分泌物,瞳孔周边呈锯齿状,眼睑肿胀、严重者失明,鼻孔有鼻水或黏液,口腔流口水或有白膜、红点,嗉囊空虚、充满液体或呈坚硬下垂状态,肛门有红点,周围羽毛常粘有粪便或其他污物,脚爪干瘪、发暗。
⑷看神态动作。健康鸡精神充沛、动作敏捷、食欲旺盛。病鸡精神委顿、声音嘶哑、不吃食或少吃食、呆立、不愿行走;有的蹲在一边,头、翅和尾下垂,闭目似昏睡状;有的头缩于翅膀下,双脚发冷或冰凉。健康鸡抓翅膀提起后挣扎有力,双腿收起,叫声长而响亮;病鸡挣扎无力,叫声短促而且嘶哑。
2.特殊情况观察
在饲养过程中,鸡群受到免疫、转群等应激造成鸡群表现不正常,但是鸡群并没有发病,需要区别对待。活苗免疫后可能引起个别鸡局部反应,例如:免疫传染性喉气管炎后,鸡群表现出眼部流泪、粘连、红肿;灭活苗注射对鸡群应激比较大,可引起鸡群精神欠佳,个别趴卧不起、采食量减少以及产蛋水平暂时下降等现象。转群过程中人员及车辆引起的应激,鸡群原来小群体的变化,转群后对新鸡舍的设备、环境等的不适应,都会引起鸡表现不正常,如采食量减少、体重小幅下降等。
三、应对措施
1.当鸡群不正常时,应查找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如通风量过大或者冷应激时,鸡群表现出精神变差,头、翅、尾下垂,闭目似昏睡状,甚至突然出现呼吸道症状,此时需要适当降低通风量,杜绝贼风侵袭。
2.挑选出体重不达标的鸡单独饲养。如在育雏结束前,通过逐只称重,将鸡群分为大、中、小三类。
3.对一些有治疗价值的鸡进行个体治疗,对于没有饲养价值的鸡进行淘汰处理。例如,对个别患鼻炎的、肿脸的鸡注射治疗,效果很好。
4.如果怀疑鸡感染某种疾病时,需要进一步观察、剖检或实验室诊断确诊,及时免疫、治疗,避免损失。
羊痘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篇12
1 病原及流行病学
羊痘病的病原是痘病毒, 病毒大, 呈砖形或卵圆形, 是有胞膜的DNA病毒。痘病毒属现分6个亚属, 各种动物的痘病毒分属于各个亚属。痘病毒可接种于易感动物的皮肤或其他上皮和睾丸内进行培养继代。本病病毒对热、直射阳光、碱或大多数常用消毒药均较敏感, 如2%石碳酸经15 min灭活。但能耐干燥, 在干燥的痂皮中能存活6~8周。
2 发病机理
病毒对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具有特殊的亲和力, 无论通过哪种感染途径侵入机体的病毒, 都经过血液到达皮肤和黏膜, 在上皮细胞内繁殖, 引起系列的炎症过程, 而发生特异性的痘疹, 即丘疹、水痘脓疱和结痂等病理过程。
3 各种羊痘型临床症状
3.1 典型羊痘
潜伏期6~8 d, 病初体温升高到41~42℃, 病羊精神委顿, 食欲不振, 呼吸脉搏加快, 结膜潮红肿胀, 鼻腔分泌黏液性鼻汁, 时发咳嗽, 约经1~2 d即可出现痘疹, 痘疹多发生在无毛或少毛处 (头、眼、口、唇、四肢) 腹部皮肤也可见到, 痘疹为绿豆大红色圆形, 2~3 d后, 疹块增大、突出、色变淡, 约黄豆粒大, 较硬, 此期为丘疹。这时全身症状最为严重, 体温升高;再经2~3 d丘疹内部逐渐充满浆液性的清亮黄色液体, 增大、中央下陷呈脐状, 此期为水疱;不透明, 稍增大, 脐状消失这期叫脓疱;约3 d后脓液逐渐吸收、干缩, 变为褐色的痂皮, 痂皮下生长新上皮组织而愈合, 痂皮经过4~6 d脱落, 遗留红色瘢痕而愈, 病程约3~4周。患羊在发痘期全身症状严重, 体质逐渐消瘦, 被毛易脱落。痘发完后, 病势稍好转, 至脓疱期又严重, 到结痂期再好转。局部表现发痒, 由啃咬踢弹或摩擦引起脱毛和痂皮破裂。
3.2 非典型羊痘
全身症状比较严重, 有的病例多数脓疱互相结合而盛开大脓疱, 称融合性痘。或脓疱内部发生出血而后变为溃疡, 则皮肤和皮下组织发生水肿, 有的伴发整块皮肤坏死及脱落, 能引起肌肉深部感染或继发性败血症死亡。
3.3 出血痘
症状最为严重, 丘疹呈黑色, 疱液内混有血液, 局部感染时病变部皮肤溃烂或坏死, 有时波及肌肉, 称之为臭痘。全身症状严重, 行步样蹒跚, 常卧不起, 垂耳, 头颈贴地, 呼吸困难, 排尿、排粪及鼻汁内混有血液, 此型患羊多数死亡。
4 病理变化
解剖病死羊发现尸体消瘦, 全身体表典型的痘病变, 呼吸系统有卡他性出血性炎症, 鼻腔、气管、支气管等部位上有痘疱或溃疡, 肺出血性炎症, 出现部分肝变, 见有黄豆大小白色或淡红色的干酪样坏死灶, 有些小叶坏疽, 消化道黏膜呈现卡他性出血性炎症病变。口腔、咽部、真胃和肠黏膜肥厚、水肿, 呈褐色的红斑、丘疹或水疱、溃疡、烂斑, 常见细菌性败血症变化, 如肝脂肪变性、心肌变性, 淋巴结肿大充血等病变。非典型和出血痘, 一般多形成较深的溃疡、化脓灶, 并发出恶臭。
5 诊断
典型病变可根据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和流行情况进行诊断。非典型病变的确诊, 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原质小体检查法, 采用患羊丘疹组织涂片、晾干, 用镀银法染色, 然后镜检, 在淡黄色背景下发现细胞浆内有大量深褐色球菌样圆形小体颗粒。便可诊断为羊痘, 必要时可进行动物接种试验或病毒分离培养鉴定。还应与羊口疮鉴别, 羊口疮紧限于口腔, 恢复快, 死亡率低。
6 防制措施
对于羊痘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对患病羊只采取对症治疗。
6.1 预防
6.1.1 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消毒制度, 做好四季补饲, 建设标准棚舍, 达到冬暖夏凉。
6.1.2 加强检疫
严禁从疫区购买羊只, 引进的羊只必须来自非疫区, 并至少隔离21 d, 经观察认为健康的才可混群饲养。定期进行羊痘疫苗免疫接种, 按照瓶签注明头份用生理盐水 (或注射用水) 稀释为每头份0.5 m L, 不论羊只大小每只0.5 m L, 在羊尾根内侧皮内注射。接种后4~5 d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为12个月。使其群体产生坚强免疫力是控制羊痘疫病唯一有效途径。
6.1.3 严格控制疫点的羊群
封锁, 隔离观察, 不准移动, 不准买卖。对病死的羊只作无害化处理。对污染的饮水、器械等严格消毒。对疫点周围定期实行环境大消毒。坚持不懈, 决不放松。
6.2 治疗
发生本病时, 应及时隔离病羊, 加强护理, 精心饲养, 采取对症治疗, 病变部位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 擦干后涂抹龙胆紫药水、碘甘油 (碘7 g、碘化钾5 g、酒精100 m L、溶解后加甘油10 m L) 或碘酊, 同时, 用病毒灵, 大羊10~20 m L, 小羊用1~5 m L, 抗瘟灵大羊5~10 m L, 小羊1~5 m L, VC大羊10~20 m L, 小羊5~10 m L注射治疗, 并可结合临床给予适时的强心补液。也可用病愈羊血清皮下注射, 大羊10~20 m L, 小羊5~10 m L, 上述两种治疗方法, 都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诊断方法及措施】推荐阅读:
诊断及护理措施09-26
诊断步骤及方法05-14
诊断要点及方法07-31
治疗方法及措施07-03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07-29
质量保证措施及方法11-18
六病预防方法及措施05-20
耙矸机使用方法及使用安全技术措施05-15
现代林业造林方法及营林生产管理措施论文08-19
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及处理方法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