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及护理措施

2024-09-26

诊断及护理措施(通用12篇)

诊断及护理措施 篇1

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必须建立其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 形成护理学语言及术语系统[1]。目前在国际护理专业已经被广泛采纳的北美国际护理诊断协会制定的护理诊断 (NANDA) 、美国爱荷华大学护理学院研究的护理措施分类 (Nursing Interventions Classification, NIC) 以及护理结局分类 (Nursing Outcome Classifications, NOC) 的“NNN”分类系统, 所使用的语言就是标准化护理语言 (护理术语) 。

1 NIC的概念

NIC是一个对护士所执行措施的全面的、标准化的分类。所谓措施, 就是护士根据临床判断和知识, 为改善病人/顾客的结局所执行的任何处置。NIC可用于所有医疗单位和所有专业[2]。NIC包括542条措施和120 000多项护理活动, 包括了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措施。它包含了疾病的治疗、预防和健康促进的措施。措施的名称和定义是标准化的, 使用时不能改变, 但护士可根据具体服务对象的需要, 在每个措施的10~30项护理活动中选择合适的护理活动, 还可在符合措施定义的前提下增加和修改护理活动。由于NIC中的护理活动是按照活动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 列出了第一步应该做什么到最后一步该做什么, 所以, 对护生和新护士的指导作用很大。

2 NOC的概念

护理结局 (护理敏感性病人结局) 是一种个体、家庭或社区的状态、行为或感知, 可以在一个连续体上进行测量, 并应答于护理措施。NOC是反映护理服务效果和评价护理服务质量的标准体系, 是一种能用于评价护理措施效果的、全面的、标准化的病人结局分类[3]。它是对NIC和NANDA的重要补充, 使护理程序的评价步骤有了标准化语言。NOC包括330项结局, 每项结局包括一个标题名称、一个定义、一套描述与结局相关的具体病人、照顾者、家庭或社区状态的指标、用于测量病人状态的Likert 5级分制及参考文献。

要使标准化的护理语言在护理中得到应用, 就必须将护理语言融入护理教育中。

3 在护理教育中应用“NNN”分类系统[4]的优势

3.1 从根本上完善并衔接护理临床和护理教学[3]

在课程设置中应用“NNN”分类系统, 在教材中使用标准化护理语言, 能够使学生在计算机广泛应用于临床文件记录的今天, 不必改变原有的习惯就能较容易地在临床应用[5]。“NNN”分类系统完善了护理程序的实施要素, 从根本上将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有机衔接起来。

3.2 培养护生职业核心能力

护理专业教学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标准化护理语言在课程中的使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策略, 其关键是教授学生进行临床决策, 即为病人选择合适的护理诊断、护理结局和护理措施, 也就是使用护理程序的过程。学习过程中使用护理程序, 有助于学生掌握临床决策所必需的技巧, 能帮助学生在个体化病人结局和活动中发展评判性思维能力[2]。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确定目标能力、决断方案能力、实施决策能力和评价反馈能力均能得到训练。教学中使用研究式学习、合作式小组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可发展学生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等, 从而发展和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3.3 使护生尽早适应临床

在护理教学中使用标准化护理语言建立知识体系可培养学生的护理思维方式, 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观念, 可使学生关注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状态及感受。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将护理知识融入思想和行为中, 将其内化而形成其独特的业务素质, 最终反映在临床护理活动中。由于护理教育和护理临床的语言统一, 学生在学校接触的就是临床用语, 学习期间就在熟悉临床护理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法、过程和评价, 所以进入临床后能很快进入状态, 适应临床工作。

3.4 解决护理教材与临床脱节的问题

护理程序是科学的护理工作方法, 是专业护理的标志[6]。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组织编写教材将每一个护理诊断与其相应的NOC及NIC链接、与临床用语统一, 可使学习的语言和使用的语言一致。NIC提供了系统化的护理措施, 同时也解决了目前使用的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如护理诊断与措施对应关系多种多样、部分护理诊断名称不准确、护理诊断书写格式不统一等[7]。

3.5 促进开展护理教学改革研究, 推动学科发展

护理教育的临床医学知识+护理知识的模式已经改变, 而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大多依据“整体护理”理念编写, 以突出护理特色。但教学中“整体护理”理念渗透及护理程序的使用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流于形式。这是因为护理专业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没有标准化护理语言。护理学已成为一级学科, 必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探索用标准化语言建立护理知识体系, 将“NNN”分类系统应用于护理教育是有益的尝试。

3.6 有助于推进我国护理学专业化进程[8]

护理学在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中显现出的、日益重要的地位要求护理专业必须朝科学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NNN”分类系统的使用建立了护理学的知识体系, 体现了护理专业价值, 保障了护理学科在卫生保健系统中的独立地位[9]。

4 思考

1994年卫生部颁发的《全国中等卫生学校十二个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要求, 三年制中专护理第三轮规划教材按“护理程序”编写[10]。目前, 护理学本科、高职高专及中专层次的卫生部规划教材中, NANDA被广泛使用。国外实践表明, 如果教师和学生已经在使用NANDA记录护理程序, 那么就很容易过渡到NIC和NOC, 并应用于所有课程中[5], 具有实施的可能性。

教学中运用NIC、NOC的难点为:如何将标准化护理语言融入其中, 何时讲授, 如何与教材联系起来。因此, 在确定进行改革的课程后, 需要先确定每一门课程及其临床上常用的护理诊断;然后选择每个诊断常出现的结局, 确定每门课程所讲授的护理措施, 从而将一系列诊断与之相对应的结局和护理措施包含在课程中, 以适合学生水平的病人问题 (护理问题) 推动评判性思维的形成, 达成教学目标。

护理专业要发展, 必须与国际接轨, 使用国际上通用的NANDA、NIC和NOC这一标准化护理语言。我们应结合现有实际情况和条件, 尝试进行教学改革, 探索本土化的“NNN”分类系统。护理专业的发展依赖于每一位从业者的努力, 只有护理人的不断改革创新、奋斗进取, 才能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国际性、实用性的护理教育体系。

摘要:在我国护理教育中推行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分类和护理结局分类能从根本上完善并衔接护理临床与护理教学, 使学生尽早适应临床, 解决护理教材与临床脱节的问题, 促进护理教学改革研究, 推动学科发展。

关键词:护理教育,护理措施,护理结局,护理诊断,护理程序分类

参考文献

[1]吴瑛.护理结局分类系统的意义与概况[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6) :567.

[2]詹森.护理诊断、结局与措施:链接北美护理诊断协会护理诊断 (NANDA) 、护理结局分类 (NOC) 与护理措施分类 (NIC) [M].吴袁剑云, 应菊素, 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

[3]吴袁剑云.护理结局分类和标准化护理语言[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1) :80.

[4]布勒切克.护理措施分类[M].吴袁剑云, 应菊素, 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9.

[5]穆尔海德.护理结局分类[M].吴袁剑云, 吴瑛, 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

[6]袁剑云, 曾熙媛, 李庆功, 等.我国建立临床护理实践标准的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1) :5-9.

[7]皮雪花.护理诊断在护理学教材中应用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0) :43-45.

[8]陈慧, 段志光.对我国推行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可行性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 2008, 8 (4) :64.

[9]曾皖欣.护理结局分类研究与应用的意义与困难[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2) :1075.

[10]林林, 米国光, 姜文莉.新编中专护理教材中护理诊断命名的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1, 16 (4) :60-61.

诊断及护理措施 篇2

清理呼吸道低效或无效与患者昏迷,无法自主咳嗽排痰有关

护理措施

1、设专人护理。

2、对有人工气道者,及时湿化气道吸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3、每2小时翻身排背一次,鼓励清醒病人正确咳嗽排痰并刺激其咳嗽排痰.

4、保持室内空气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在50﹪-70﹪,每天开窗通风1-2次,每次15-30分钟。

5、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氧及病人是否有呼吸困难、紫绀加重、烦躁不安等呼吸道阻塞的情况发生。

6、正确留取痰标本,观察痰液的量、性质、颜色和气味,并记录。

7、非禁食的病人每日水摄入量在2000以上。

8、听诊双侧呼吸音及痰鸣音,观察每班咳痰情况,必要时行雾化吸入。

9、保持静脉通道畅,并备齐抢救物品和药品。

中枢性高热与丘脑下部、脑干等损害或病变,导致中枢性体温调节失常

       护理措施

1监测病人体温,每4小时一次

2高热者,物理降温,包括醇浴、冰敷、冰毯等,降温30分钟后复测体温并记录。体温下降时出汗较多,要勤换床单、衣裤,保持皮肤清洁。高热时要嘱病人多饮水,或遵医嘱静脉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遵医嘱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并观察其疗效和副作用。注意观察病人口腔粘膜及全身情况,及时给予病人预防口腔炎、感冒和褥疮的知识指导。加强基础护理

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可能与被动卧位有关

 护理措施: 

1、根据患者皮肤状况,及时翻身拍背,给予骨隆突处按摩,用软枕垫足踝部、臀部等,翻身时避免拖、拉、拽等动作,防止皮肤擦伤。

2、穿棉质衣服,保持全身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温水擦身2次以上,勤换衣裤。

3、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潮湿及有污渍时及时更换。

4、及时修剪指甲,以免抓破皮肤 

5、适当使用压束带,以免抓破皮肤。

6、加强饮食护理,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

气体交换受损与痰过多过粘稠,咳嗽无力,惧怕疼痛有关

 护理措施

 1给于病人舒适的体位,如抬高床头、半卧位等,鼓励清醒患者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保持病房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 3不断安慰病人,给予精神上的安抚和支持,保证病人平静,以减少耗氧量。

 4遵医嘱给予吸氧,并保持输氧管道通畅,必要时给予20﹪‐30﹪的酒精湿化吸氧。

引流低效能与术后引流管折叠,扭曲等有关

       护理措施:

1、妥善固定各管道,并定期更换固定胶布。

2、告知管道留置的重要性,嘱勿自行拔管,意识障碍患者使用压束带防止意外拔管。

3、半卧位或45°以上卧位,防止管道扭曲、受压、反折。

4、活动时管道保留一定长度,防止牵拉滑脱。

5、各引流瓶(袋)勿抬高过于引流口

6、留置引流管期间,加强引流管护理,定时挤捏管道,保持其通畅性。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体液丢失较多,禁食或营养供给不能满足身体所需有关

 护理措施

 1非禁食患者鼓励其进食流质,意识障碍患者给予24小时鼻饲流质。

 2补足生理需要量,补充丢失的水、电解质,调查输液速度和顺序,保证按时按量补给。

 3 遵医嘱定时抽血查生化指标,及时追回结果,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加以纠正。

 7长期用利尿剂,要注意补钾,了解异常电解质的心电图表现,结合尿量的观察,如尿少钾高,心电图可示T波高尖。

躯体移动障碍与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有关

       护理措施:

1保证病人舒适体位。

2翻身拍背,每2小时一次。3做好生活护理。

4躁动、意识障碍病人,使用床栏、压束带,预防坠床。5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并行肢体按摩。

6补充足够水分,加强腹部按摩,预防便秘。

自理能力缺陷与意识、精神障碍等有关

 护理措施:  1做好生活护理:如口腔护理,擦浴等。大小便后及时清洁肛周及会阴,随时更换污染的衣被。

 2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

 3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4躁动、意识障碍病人,使用床栏、压束带,预防坠床。 5严格掌握热水袋、冰袋使用指征,防止烫伤、冻死 语言沟通障碍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昏迷,意识障碍等有关

    护理措施:

1主动关心和询问病人的感受及需要。2耐心倾听病人的语言,鼓励其表达清楚。

3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病人发音不清时,教会并鼓励其会使用手语,利于病人表达自己的需要。

脑组织灌注量不足与颅内出血,颅内压升高,脑水肿等有关

 护理措施:

 1病人静卧,抬高床头15-30º体位,意识障碍者去头侧卧位,禁卧患侧,并保持头部正直,防止呼吸不畅。

 2高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 3吸痰前先吸入纯氧或过度通气,防止脑缺氧。

 4持续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5视病情调节输液速度,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 6保持各个管道通畅,并密切观察引流的量,色度,若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 7遵医嘱及时、准确留取各种检验标本

意识障碍与脑水肿、脑缺氧等有关

     护理措施:

1监测神志、瞳孔的变化,并以格拉斯哥评分标准记录病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2保持舒适体位,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翻身时保持肢体功能位。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除口鼻腔分泌物。

4预防继发性损伤:以床栏、压束带保护病人,防止坠床;眼脸不能闭合者以眼药水滴眼,并以眼垫覆盖患眼,以防暴露性角膜炎。 5做好相关生活护理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高热、使用高渗利尿剂等有关

     护理措施:

1严格按医嘱输液,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2高热时及时补充水分、及时采取降温措施。3腹泻呕吐的病人暂禁食,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4严格掌握高渗利尿剂使用指征,并注意观察利尿效果。尿多、尿糖阳性时遵医嘱使用抗利尿及降糖药物。

 5脑脊液外漏时,准确记录漏液量。

有受伤的危险与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等有关

 护理措施:

 1卧床病人使用气垫床。

 2帮助病人改变体位时,动作轻稳,方法正确。    3使用约束带时,不可环形缠绕肢体,松紧以约束后能容纳一个手指为宜。4对躁动、精神障碍患者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5严格掌握热水袋及冰袋使用指征,预防烫伤或冻伤。6做好生活护理。

腹胀、腹泻的可能与肠内营养应用有关

     护理措施

1、滴入速度应缓慢,匀速,20-30滴/分,勿自行调节滴速。

2、营养液温度适宜,采取各种保温方法。

3、自备营养液应新鲜,清淡,品种多样化,摄入足量盐。

4、加强活动,作腹部环行按摩促进肠蠕动,每日3-5次,每次10-20分钟。

生命体征改变的可能与高血压,脑出血等有关

 护理措施

1、病人未醒期间,给予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清醒及血压平稳后给予半卧位。

2、掌握病人基础生命体征,根据要求监测生命体征并正确记录,发现异常变化及时汇报医生并处理。

3、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的变化。

4、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述,观察有无胸闷,气急,心悸等现象。

5、观察尿量,合理安排补液滴速,保持出入液体的平衡,保证各药物及时的应用。

6、床边备好抢救药物及用物。

7、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量、性状,有出血及异常情况及时汇报。

自我形象紊乱与术后功能受损,引流管留置有关

 护理措施

 1.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心体贴病人,不轻视病人,让病人感到自己与正常人是平等的。

 2.鼓励病人提出内心所忧虑的事情,并耐心解释。 3.努力使病人了解此形象只是暂时的。 4.与家属联系,给病人更多的爱和关心。

 5.鼓励病人进行适当的自我修饰,增强自信心。

 6.鼓励并帮助病人适应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人际交住等

ICU综合征与视、听觉紊乱,限制家属陪同,信息缺如,限制活动,使用镇静止痛药物等有关

 护理措施:

 1严密观察病情,早期评估精神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积极探查可能引起精神障碍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发现先兆,力争早期治疗、护理干预。预防脑血管并发症、掌握呼吸机的应用指征、控制感染、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补充营养。

2保持室内清洁、整齐、舒适、安静,患者之间用屏风或窗帘隔开,处置和抢救时也不要忽视ICU中的其他患者,减轻患者的应激,医务人员尽量避免在患者床边讨论病情、大声喧哗,呼吸机、监护仪等仪器设备发出的声音调至合适大小。

 3熟练掌握仪器的性能、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并能对有关数据、图像、检验结果作出正确分析与处理,对患者说明使用仪器必要性和安全性,以防患者不安。当监护仪报警时,要沉着镇定,反应迅速,避免造成进展气氛。

4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加强非语言沟通,鼓励家属参与心理护理

 5及时有效地镇痛,保持体位的舒适,尽量减少约束带的使用,保证患者的睡眠,避免暴露隐私,提高自理能力

疼痛与手术创伤或外伤等有关

     护理措施:

1采用良好的暗示消除疼痛,使病人放松、消除紧张。

2对慢性疼痛病人进行注意力转移,创造积极愉快的环境与情绪。

3理解病人的痛苦,视病人为亲人,为他们排忧解难。

4对于病人不恰当的疼痛表现不予积极鼓励和关心,帮助病人培养健康有益的行为。

5遵医嘱适当使用镇痛药。

有窒息的可能与管插管病人湿化不够,吸痰不及时,痰痂堵塞,喉头痉挛等有关

 护理措施:

 1正确判断窒息原因,对因处理.2床边备好中心负压吸痰装置或电动吸引器及其相关抢救用物。

 3凡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病人,充分湿化气道,防止痰痂形成。吸痰及时,负压适中,方法正确。

 4插胃管时,将胃管常规长度再往深延长7~10mm,使胃管前端在胃体部或幽门处,可以有效地胃肠减压,注入的食物也不易返流。鼻饲时将床头角度≥30°的半卧位是减少返流的最佳体位[3]。鼻饲后保持该体位30~60min,再恢复原体位以防意外。

有感染的可能与众多引流管留置,危重病人全身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多,气管切开监测等有关

        护理措施:

1每日定时通风换气及空气消毒,保持室内温度22~24℃,相对湿度55%~65%。2遵守ICU的制度,规范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3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出入ICU,规范消毒隔离制度

4密切观察病人感染的征象,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5正确护理切开的管道和其他引流管。6如有皮肤破损,及时换药,预防受压。7监测体温变化,每4小时一次 有颅内再出血的可能与颅内压增高,术中止血不彻底等有关

 护理措施:  1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并进行脱水、降颅压处理,防止脑疝发生。

 2昏迷不能进食者鼻饲流质,4~5次/d,每次200~300 ml,定时回抽胃液,观察有无上消化道出血,保持口腔清洁。

 3翻身应保护头部,动作轻柔,以免加重出血,抬高床头15~30度,促进脑部血液回流,减轻脑水肿。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被动运动训练. 4保持床单位干燥整洁,保持皮肤卫生,尤应注意眼角膜、外阴及臀部清洁,每日用温水擦拭,每2h翻身拍背1次,按摩骨突及受压处,预防褥疮。

 5神志不清、躁动及合并精神症状者加护栏、适当约束,防止跌伤,必要时给予少量镇静剂。

 6舌根后坠明显时,取侧卧位;及时清除气管内分泌物,合并呼吸节律或深度改变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准备,确保呼吸道通畅  7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置,保持大便通畅。

潜在并发征:脑疝,癫痫,多器官衰竭等

     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定期监测血气、血象、生化值等变化。2完善相关检查,密切观察各引流的量,性状等。

3可应用抗癫痫药物进行预防癫痫的发作等,发作时可用安定等控制抽搐。4适当使用止血药物和护胃抑酸药物,以避免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有牵引无效的可能与牵引设置不当有关

护理措施:

1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积极配合

2维持有效血液循环,加强肢端血液循环的观察,重视病人主诉。3保持有效牵引:皮牵引应防止胶布绷带松散、脱落;牵引治疗期间病人必须保持正确位置,躯干、骨盆中轴应在同一直线上,牵引方向与近端肢体成直线。4牵引针眼处每日用75﹪酒精消毒2次。

5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如压疮、关节僵硬、足下垂、肌肉萎缩等

有周围神经血管功能障碍的危险与牵引所致局部压迫有关

 护理措施:  1在承受范围下,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给予骨隆突处按摩,用软枕垫足踝部、臀部等,翻身时避免拖、拉、拽等动作,防止皮肤擦伤。

 2保持全身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温水擦身2次以上,勤换衣裤。 3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

 4维持有效血液循环,加强肢端血液循环的观察  5保持有效牵引

 6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如压疮、关节僵硬、足下垂、肌肉萎缩等

有效血容量不足与大量失血、失液及病因等有关 

护理措施有:

 1密切观察神志、四肢温度、皮肤黏膜、血压、脉搏、呼吸等,并做好记录;

 2取仰卧位,头胸部和下肢各抬高15°~20°;注意保暖;极度烦躁者按医嘱给予镇静剂;

 3迅速建立各种监测:配合医生进行中心静脉压或漂浮导管监测,留置导尿监测尿量,准备好静脉切开包;

 4昏迷者按昏迷常规护理:定时翻身、吸痰、口腔护理等;

 5密切注意观察用药反应,严格掌握补液速度。扩容药物速度宜稍快,但应防止发生急性肺水肿。升压药物应根据血压进行调节,并观察尿量变化,防止药液外渗,造成皮肤黏膜的坏死;

 6病因护理:针对不同病因(如感染、出血、心肌梗死等)进行护理。

心输出量减少与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心脏泵出血量减少等有关

 护理措施

 1密切观察血压、面色、心率及双肺呼吸音的变化,观察有无心衰表现,持续心电监护仪监测心律、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的变化。 2用输液泵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

 3保持安静,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 4观察尿量、色的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 5遵医嘱给药,严格掌握药物使用时的剂量、时间、浓度及速度。

 6准备抢救用物及药物,如气管切开包、强心、解痉、镇静药物。

体液过多与心输出量减少引起排尿减少,钠入量过多,心衰等引起水钠储留有关

     护理措施:

1给病人讲解饮食与水肿的关系,以及有限制饮食和饮水的必要性。2将下肢抬高,增加静脉回流,减轻下肢水肿。

3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及摄入量。

4指导病人进食,避免摄取含钠过高食品,嘱病人进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低钠饮食。

 5限制输液速度和每日液体摄入量,以实际出量加500ml为标准控制入量。

潜在并发症低心排出量与术后心功能不全。2 心包引流不畅,心脏压塞。3 心律紊乱等有关

 护理措施:

 1及时了解病情,倾听病人的主诉,如有无活动后心悸、气促,生活自理能力,四肢末梢有无湿冷等,了解低心排出量的程度。

 2 测血压、脉搏、呼吸、心率,每2小时1次,重症病人每小时1次。 3 监测心电图,了解心律情况。

 4 术后留置有中心静脉测压和,每2小时测压次,可了解心功能情况和血容量的情况。

 5 术后放置心包、纵隔、胸腔引流管,每2小时挤压1次,记录每小时引流量,总24小时引流量,若单位时间里突然引流液减少,且有中心静脉压升高、血压下降,要考虑心包引流不畅、心脏压塞,应立即协助医师处理。

 6 协助医师作好各种检查和治疗,如及时纠正心律紊乱,补充血容量不足等。潜在并发症-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 护理措施:

 1根据病情及时调整病人饮食及治疗方案:高钠血症限制盐摄入量;高钾血症减少钾的摄入量必要时遵医嘱静脉滴注胰岛素及高渗糖以及进行血液透析;低钠,低钾者酌情补钠补钾。

 2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及摄入量。 3及时采集血标本,测定电解质等及时纠正酸、碱中毒,使酸碱平衡。

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监测神志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 在给病人利尿剂、地高辛等药物治疗时,随时监测电解质,尤其出现体液大量增加、减少或肾功能不全时。

不能维持自主呼吸与呼吸肌疲劳、肺泡通气不足等有关

        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保持舒适体位, 如端坐位以利呼吸.2吸氧并观察氧疗效果;严密监测呼吸形态的变化,如呼吸频率、节侓、深度等 3鼓励及帮助患者实行有效咳嗽,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4严格按医嘱使用抗炎、化痰平喘药等,促进痰液排出.5通气不足时给予人工辅助呼吸,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6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情况下,遵医嘱给予呼吸兴奋药静脉滴注.7合理安排治疗和操作时间,尽量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时间.潜在并发症开放性气胸与密闭式引流管脱出,胸膜腔与外界相通2 水封瓶内水太少,长管与外界相通有关

        护理措施 向病人及家属交待引流装置的重要性及发生意外紧急处理的方法 妥善固定处理好引流装置的各个接口,引流瓶中长管必须浸入水中3-4cm以上。观察胸腔闭式引流情况,每2小时1次,及时发现并处理意外情况。4 注意插管周围皮下有无气肿、捻发感。听诊双肺呼吸音,及时发现和了解双肺呼吸音不对称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6 发现有引流管脱出,应立即通知医师,用凡士林纱布覆盖,用纱布棉垫封闭引流管口,且严密观察,对症处理。

潜在的出血、感染与腹部损伤有关

    护理措施:

1硬脊膜外麻醉后6小时或全麻清醒后,若血压、脉搏平稳,改半坐卧位。2定时测定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意识、尿量;记录出入量。

3手术后48小时内,可给予镇静止痛剂。 4一般术后需禁食及胃肠减压2~3日,由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开始进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普食。

 5给予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和量,按时换药,适时(一般术后24~48小时)协助医生拔管。

 6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以减轻腹胀,促进肠蠕动,防止肠粘连。

潜在并发症:肺不张、肺内感染、呼吸功能衰竭

护理措施:

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警惕复合伤。

 2严密观察呼吸频率、幅度及缺氧症状。病人一旦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发绀,应立即通知医生,予以氧气吸入,氧流量2-4L/min,血压平稳者给与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咳嗽排痰及胸腔引流。

 3鼓励患者性有效的咳嗽排痰,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吸痰或是呼吸机应用。 4 维持正常的换气功能疼痛限制病人深呼吸及有

 效咳嗽,影响气体交换,需要采取有效的止痛措施。定时给予止痛药物。骨折处,胸带包扎胸廓的病人,注意调整胸带的松紧度。 5血血气胸病人定时观察胸腔内积气积血变化。闭

 式胸腔引流时,观察漏气程度,记录引流量的色、量及性状

 6维持心血管功能,对疑有心脏压塞的病人,迅速配合医生行剖胸探查

潜在并发症-DIC

 护理措施:

 1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有利于解除微循环瘀滞及改善其灌注量,同时供给足够热量,应用各种药品抗感染,维持酸碱平衡和有效循环血量,并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 2密切配合迅速做出实验室检查,为抢救赢得时机。

 3遵医嘱使用肝素,应用过程中每4小时测凝血时间一次,并以此来调整用药量。停药后连续2-3天仍应检查凝血时间,以防复发。

 4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密切多器官功能监测:循环、凝血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监测等

 5予2小时监护,头部置冰袋并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防止脑水肿、脑缺氧  6穿刺部位局部沙袋加压止血,观察引流量的量、性状等  7加强基础护理

潜在并发症-心包填塞、心律失常、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

 护理措施:

 1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及引流液的量及颜色,做好心包、纵膈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判断是否有心包填塞早期症状  2密切观察有无血栓和栓塞的表现。

 3术后根据心功能制定活动计划,酌情功能锻炼。 4加强营养,鼓励进食。

 5严密监测体温变化,如出现高热或持续低热,瓣膜出现新的杂音,伴有头痛、呼吸困难等,应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  6抗凝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血凝,注意观察有无牙周出血、皮下出血、血尿、柏油样便或头痛等症状,如出现以上症状及时汇报医生及时处理,暂停用药,待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后继续服药。

 7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的病人,注意护理时不要牵拉导线,防止脱出,经常观察心电图的改变,了解起搏器是否正常工作。

低温麻醉与术中大量输入低温液体、库血以及术中脏器暴露时间过长有关

 护理措施:

 1低温麻醉过程中要监测体腔温度即鼻腔、食管中部、直肠的温度变化,以达到预期效果。鼻腔温度反映大脑的温度,对保护脑组织有重要意义。

 2为预防室颤的发生,常规心电监测及血氧饱和度监测。体外除颤器处于备用状态。

 3低温麻醉过程中,保持肌肉松弛,保持末梢血管扩张良好,避免发生寒战。护士应协助麻醉医生观察患者唇色、末梢循环的改变并及时报告。

 4降温用具如冰水、冰块,复温用具如热水毯、电热毯等.在降温及升温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好患者皮肤,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造成冻伤或烫伤。

猪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篇3

关键词:猪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86-1

1 猪瘟病

猪瘟病是养殖中最为常见同时也是最为高发性的传染性疾病。这种传染病有其独特的特征,急性经过、高热肌瘤、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出血、梗塞和坏死,更为重要的是它死亡率高,扩散性快,在治疗上要抓紧时间不可拖延。猪瘟病属于黄病毒科,这种病毒对外界的抗性非常强,它可以在尿液、血液以及腐烂的尸体中存活2~3天,尤其是在骨髓中它更是可以存活15天左右,即使在78℃高温情况下亦可活一个小时,在正常日光下进行暴晒9小时也不能致其于死地,在腌制的猪肉中能够存活80天。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对这种病毒也没有影响,可见其抗性之强。升汞和石碳酸等此种病毒的杀伤力并不是很大,而5%的石灰乳和漂白粉药液对黄病毒有很好的效用,可以杀死病毒。现如今更加经济也更加有效的消毒药品是1%~2%的氢氧化钠加上5%的石灰乳,它对病毒的防治有很好的效果。这类病毒主要发生于猪的身上,野猪也是易发感染体,其他动物具有一定的抗体。对于猪来说,不分年龄、大小、性别以及肥瘦都有感染的可能,同时病毒的扩散也没有季节的限制,也就是说一年四季都有发生。而且对于接触感染病毒猪的人、禽、工具等都有可能传染上此病毒,所以对于有病的猪要隔离看管,禁止靠近或者接触有病毒感染的猪。

1.1猪瘟病的诊断

此病的感染源是消化道,潜伏期平均约一个星期,短的2天,长的可达21天之久。

1.1.1 急性 所谓的急性就是病猪在很快的时间内发热,体温在很短的时间内提高到40℃~40.5℃左右,但是我们从猪的食欲以及精神状态上很难发现异常,在没有异常症状下就突然死亡。有的病猪在体温迅速升高之后,就不再进食,眼结膜开始发炎,并且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在病猪发病初期,猪的粪便呈现干硬状,而且带有血液和粘稠物,之后会出现腹泻症状,后肢无力,皮肤上会出现小血点,这些症状出现之后4~7天,病猪就会死亡,死亡率高达90%~95%。

1.1.2 亚急性 亚急性是比较常见的病型。一般体温在40℃~41℃上下,结膜会发炎,同样也有脓性分泌物,口腔黏膜发炎,呈现白色或者黄色附着物。亚急性病猪,在喂食的时候,也会上前吃少许,之后离开、寒战,行走摇摆,体虚容易倒下。亚急性病猪病程一般为7~10天左右,长的有2~3周左右。

1.1.3 慢性 慢性病猪,体温升高不明显,食欲不稳定,多数病猪便秘和下痢呈周期性发生,身体会变得消瘦。

1.2 防治措施

猪瘟病一定要注意平时的预防工作。对于养殖场的猪要认真进行全面检疫,必须要做好饲养、管理以及卫生等工作。定期用猪瘟免化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由于此种疫苗产生免疫力较快,也不存在不良反应,因此对于场内的健康猪和受传染威胁的猪要进行紧急注射。猪场内的尿和粪便要集中存放,同时也要注意发酵和消毒。对于发病猪治愈后也不可放入健康猪群中,要进行观察。

2 猪喘气病

这种病在国内外有不同的称谓,我国称之为猪喘气病,国外称为地方流行性肺炎。猪喘气病在初期被误认为是一种病毒,被称为“病毒性肺炎”,直到1965年这种病被确定为支原体性肺炎,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和气喘。发病猪长期生长不良,饲料转化率很低,达不到要求。一般情况下这种病的死亡率不高,但是如果猪场管理不当,消毒不及时,也会造成严重死亡。一般我们常用的化学消毒药物能够达到消毒的目的。支原体肺炎的抵抗力不强,在体外一般不超过36小时就会灭亡。

2.1 猪喘气病的诊断

此种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是在冬季发病率相对较高。如果管理跟不上,猪舍阴暗潮湿,单位内猪的数量过多,都会导致猪抵抗力的降低,从而提高了发病率。本病的传染来源于呼吸道,当病猪混入猪群,那么会传染整个猪舍。猪喘气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4天左右,最短的潜伏期在4天左右,体温变化不大。发病初期,食欲正常,有咳嗽现象,并且慢慢增加。随着病情的恶化,病猪呼吸困难,食欲减退,身体孱弱。由于抵抗力减弱并发猪肺疫,促使喘气病猪死亡。

2.2 防治措施

截止到目前,还没有研制出广泛应用的菌苗,要预防和消灭此病症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土霉素碱。按照每公斤体重40毫克,用花生油做成油剂,土霉素碱25毫克,加入油料100毫升,搅拌均匀,在猪的颈和背两侧进行注射,一般来说,小猪1~2毫升即可,种猪3~5毫克最佳,大猪为5~8毫克,使用周期为3天,5天为一个疗程。猪病严重的可进行2~3个疗程。

(2)用4%消毒的硼砂或者3%盐酸溶液时,按照每公斤体重40毫克配用,每天一次即可,5次为一个疗程。

(3)磺胺嘧啶20毫克每公斤体重加入饲料,需加10天左右。

(4)加强饲养管理。管理是饲养工作的重要一环,预防药剂用的再多再好,管理滞后也难以防治猪病,所以药剂和管理要相互配合,消灭猪病。

猪丹毒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篇4

猪丹毒杆菌主要存在于病猪的心、肾、脾、肝等,病猪及病愈猪、健康带菌猪等是主要传染源,健康带菌猪的主要传染源在扁桃体、回盲口的腺体处胆囊、骨髓等;病猪及带菌猪会通过粪便、污染饲料、饮水、用具、猪舍等传染给易感猪,还可通过蚊、蝇、虱等吸血昆虫传播。猪丹毒的流行具有一定特点,其主要侵害3~12月龄猪,随着猪只年龄的增长,对该病的易感性也逐渐下降。虽然猪丹毒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不同的地区高发期也有所不同,北方地区以炎热多雨季节为流行期,而南方地区则以冬春季节易形成流行高峰。猪丹毒流行可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感染,也可呈爆发流行。

2猪丹毒的临床表现

猪丹毒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及慢性型。其中急性型猪丹毒主要为突然暴发,病猪通常表现为精神萎靡、高热不退、食欲减退,并伴有恶心、呕吐症状;结膜充血,粪便干硬且伴有粘液。濒临死亡前期病猪腋下、腹内、大腿内侧等会出现鲜红斑块,通常病猪感染2~3 d内即死亡[1]。亚急性型猪丹毒症状相对较轻,感染初期病猪胸侧、颈部、背部及至全身都有可能出现带有热感的疹块,疹块形状多呈圆形或四边形,干枯后呈棕色;猪只患病后会出现口渴、便秘、呕吐等症状,体温下降后病情会有所好转,部分病猪会病情恶化而导致死亡。慢性型猪丹毒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皮肤病变严重或病程延长,疹块处或颈部、背部、耳尾等处皮肤坏死,脱落后呈红色、油脂样肉芽组织,严重者可能会蔓延至全身;另外一种则是四肢关节肿胀、疼痛、跛行,猪只呼吸迫促,心跳加快,如猪只在慢性期受到继发感染,轻则需要延长治疗周期,重则会导致猪只死亡。

3猪丹毒的治疗

一旦发现病猪要对全群猪进行检查,发现病猪时应立即隔离治疗或淘汰,对猪舍、用具、运动场等认真消毒,粪便和垫料进行最好烧毁或堆肥发酵处理,病猪尸体、急宰病猪的血液和割除的病变组织器官化制或深埋。及时抢救病猪,发病后36 h内效果更加显著;临床可用青霉素进行治疗,不仅可获得较高的临床有效率,而且不易产生抗药性。治疗过程中可采用青霉素、安乃近、地塞米松肌肉注射,其中青霉素用量为2~3万单位/kg,安乃近用量在10~20 ml,每天2次,连用3 d,猪舍内所有猪只均要接受注射;如青霉素效果不佳可改用链霉素,用量为30 g/kg,每天1~2次肌肉注射,连用2 d。如病猪症状严重,可在应用青霉素的基础上用10%葡萄糖500 ml静脉滴注。此外,还可结合中医治疗方法,在山根、血印、耳尖、尾尖、百会等处针灸,并进行中药灌服。以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治疗过程中不能过早停药,以免出现复发或转为慢性,对于病程急、发热高的病猪要少用或慎用解表药物,否则易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而死亡[2]。严格按照疗程规范用药,建议不加量、不减针,注意用药1 d后病猪恢复食欲的假好现象,此时不得随意停药,否则病猪会在1~2 d内呈更严重的复发,并传染给同群,从而带来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4猪丹毒的预防

猪丹毒具有病情危重、易感染的特点,一旦爆发会为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猪丹毒的预防,具体如下:首先,及时进行免疫接种。猪接种猪丹毒免疫育苗可提高对猪丹毒的免疫能力,降低其发病机率。每年春秋两季要做好猪只的预防注射,猪仔断奶后要按照猪的出生日期进行免疫接种,保证猪仔从小可获得免疫力。预防接种要遵循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接种疫苗为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皮下注射5 ml,注射后3周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也可注射猪丹毒弱毒活菌苗,按瓶签标定头剂加入20%铝胶生理盐水1 ml进行溶解,皮下注射1 ml,免疫期为9个月;并做好猪瘟病、猪肺疫等其它疾病的防疫防治工作。其次,及时清洁消毒。即使猪舍未出现病猪,也要坚持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在养殖场各个角落、使用过的器具设备等均进行严格消毒,每批猪仔出栏后均要用水全面清洗猪舍,清洗门窗、墙壁、地面等部位,完成后再用2%的煤酚皂溶液进行全面消毒,及时杀死病菌,阻止病菌找到新的宿主导致爆发新一轮的疾病感染问题。最后,尽量做到自繁自育,进行严格的引种制度管理。猪养殖过程中要坚持自繁自育的原则,在养殖场内部建立一个自有的繁育体系;如果不得不引进新品种,则需要提前做好引进种猪的预防接种,且疫苗产生免疫后再进行引种。外来种猪必须隔离观察至少1个月且确诊其健康后,才可进入猪场与其它猪只共同饲养。

总之,虽然猪丹毒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由于我国饲养管理水平还不高及人们在防疫过程中各个方面意识欠缺,后期不加重视有可能再次暴发,因此养殖管理中要做好猪丹毒的预防工作,以降低其发病率,保证养殖户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宁,杨奇林,李铁拴.猪丹毒诊断与防治技术[J].农村养殖技术,2015,(5):22.

护理诊断、并发症、护理措施 篇5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焦虑 与颈部肿块性质不明、环境改变、担心手术及预后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咽喉部及气管受刺激、分泌物增多及切口疼痛有关。

【潜在并发症】

呼吸困难和窒息、喉返和(或)喉上神经损伤、手足抽搐等。

【护理措施】 1.有效缓解焦虑(1)术前:热情接待病人,介绍住院环境。告知病人有关甲状腺肿瘤及手术方面的知识,说明手术必要性及术前准备的意义。

1)多与病人交谈,消除其顾虑和恐惧;了解其对所患疾病的感受、认识和对拟行治疗方案的想法。

2)指导病人进行手术体位的练习(将软枕垫于肩部,保持头低、颈过伸位),以利于术中手术野的暴露。

3)对精神过度紧张或失眠者,遵医嘱适当应用镇静剂或安眠药物,使其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身心状态。

(2)术后:指导病人保持头颈部于舒适体位,在改变卧位、起身和咳嗽时可用手固定颈部,以减少震动和保持舒适。行颈淋巴结清扫术者,因手术创伤大,疼痛不适会加重病人对预后的担忧,故需遵医嘱及时给予镇痛,以利于休息和缓解焦虑。此外,对已被证实为患恶性肿瘤的病人,加强心理安慰,引导其能正视现实,积极配合后续治疗。

2.有效预防或及时处理并发症

(1)术前:充分而完善的术前准备和护理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预防甲状腺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1)影像学检查:甲状腺巨大肿块者术前除需完善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化验检查外,还需作颈部透视或摄片,了解气管有无受压或移位。

2)喉镜检查:确定声带功能。

3)血清电解质检测:测定血磷和血钙的含量,了解甲状腺功能状态。

(2)术后:护士在重视术后病人主诉的同时,通过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呼吸、发音和吞咽状况、及早发现甲状腺术后常见并发症,并及时通知医师、配合抢救。

1)呼吸困难和窒息:主要预防和急救措施包括:

体位:病人回病房后取平卧位,待其血压平稳后或全麻清醒后取后高坡位,以利于呼吸和引流。

引流:对手术野放置橡皮片或引流管者,护士应告知病人一般引流会持续24—48小时,引流目的为便于观察切口内出血情况和及时引流切口内的积血,预防术后气管受压。此外护士还应定期观察引流是否有效。

饮食:颈丛麻醉者,术后6小时起可进少量温或凉流质,禁忌过热流质,以免诱发手术部位血管扩张,加重创口渗血;

急救准备:常规在床旁放置无菌气管切开包和手套,以备急用;

急救配合:对因血肿压迫所致呼吸困难和窒息者,须立即配合进行床边抢救,即剪开缝线,敞开伤口,迅速除去血肿,结扎出血的血管。若病人呼吸仍无改善则需行气管切开、吸氧;待病情好转,再送手术室作进一步检查、止血和其他处理。对喉头水肿所致呼吸困难或窒息者,应即刻遵医嘱应用大剂量激素,如地塞米松30mg静脉滴入,如呼吸困难无好转,可行环甲膜穿刺或气管切开。

2)喉返和喉上神经损伤:鼓励术后病人发音,注意有无声调降低或声音嘶哑,以及早发现喉返神经损伤的征象、及早对症护理。缝扎引起的神经损伤属永久性;钳夹、牵拉或血肿压迫所致损伤者多为暂时性的,经理疗等处理后,一般在3—6个月内可逐渐恢复;若严重损伤所致呼吸困难和窒息者多需即刻作气管切开。喉上神经内支受损者,因喉部粘膜感觉丧失所致反射性咳嗽消失,病人在进食、尤其饮水时,易发生误吸和呛咳;故要加强对该病人在饮食过程中得观察和护理,并鼓励其多进固体类食物,一般经理疗后可自行恢复。

3)手足抽搐:主要措施包括:

观察:加强血钙浓度动态变化的监测;

饮食:适当限制肉类、乳品和蛋类等含磷高食品的摄入,以免影响钙的吸收;

补钙:指导病人口服补充钙剂;症状较重或长期不能恢复者,可加服维生素D3,以促进钙在肠道内吸收。最有效的治疗是口服双氢速固醇油剂,有提高血钙含量的特殊作用;

预防:关键在于切除甲状腺时,注意保留腺体背面的甲状腺旁腺。3.保持呼吸道通畅

(1)术前:指导病人深呼吸,学会有效咳嗽的方法。(2)术后:

1)保持引流通畅,注意避免因引流阻塞导致颈部积血、积液、压迫气管而引起呼吸不畅。2)鼓励和协助病人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必要时行超声雾化吸入,以助痰液及时排出。3)对于手术范围较大,如进行颈淋巴结清扫者,可遵医嘱给予适量镇痛剂,以减轻病人因切开疼痛而不敢或不愿排痰的现象,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预防肺部并发症。

乳房癌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自我形象紊乱 与手术前胆小乳房缺失、术后乳房切除影响自我形象与婚姻质量有关。

2.有组织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留置引流管、患侧上肢淋巴结引流不畅、头静脉被结扎、腋静脉栓塞或感染有关。

3.知识缺乏:缺乏有关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知识。

【护理措施】

1.正确对待手术引起的自我形象改变(1)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多了解和关心病人,向病人和家属耐心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励病人表述创伤对自己今后角色的影响,介绍病人与曾接受类似手术且痊愈的妇女联系,通过成功的现身说法帮助病人渡过心理调适期,使之相信一侧乳房切除将不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工作和社交;告知病人今后行乳房重建的可能,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和治疗。

(2)取得其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对已婚病人,应同时对其丈夫进行心理辅导,鼓励夫妻双方坦诚相待,让丈夫认识其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手术对病改变。人的影响,取得丈夫的理解、关心和支持,并能接受妻子手术后身体形象的

2.促进伤口愈合、预防术后并发症

(1)术前严格备皮:对手术范围大、需要植皮的病人,除常规备皮外,同时做好供皮区(如腹部或同侧大腿区)的皮肤准备。乳房皮肤溃疡者,术前每天换药至创面好转,乳头凹陷者应清洁局部。

(2)体位:术后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和引流。(3)加强病情观察: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切口敷料渗血、渗液的情况,并予以记录。乳房癌扩大根治术有损伤胸膜可能,病人若感胸闷、呼吸困难,应及时报告医师,以便于早期发现和协助处理肺部并发症,如气胸等。

(4)加强伤口护理 1)保持皮瓣血供良好

1手术部位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使其皮瓣紧贴胸壁,防止积气积液。包扎松紧度以能○容纳一手指、能维持正常血供、不影响病人呼吸为宜。

2观察皮瓣颜色及创面愈合情况,正常皮瓣的温度较健侧略低,颜色红润,并与胸壁紧○贴;若皮瓣颜色暗红,则提示血循环欠佳,有可能坏死,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3观察患侧上肢远端血循环状况,若手指发麻、皮温下降、动脉搏动不能扪及,提示腋○窝部血管受压,应及时调整绷带的松紧度。

4绷带加压包扎一般维持7-10日,包扎期间告知病人不能自行松解绷带,瘙痒时不能○将手指伸入敷料下抓搔。若绷带松脱,应及时重新加压包扎。

2)维持有效引流:乳房癌根治术后,皮瓣下常规放置引流管并接负压吸引,以便于及时、有效地吸出残腔内的积液、积血,并使皮肤紧贴胸壁,从而有利于皮瓣愈合。护理时应注意:

①保持有效的负压吸引:负压吸引的压力大小要适宜。若负压过高可导致引流管腔瘪陷,致引流不畅;过低则不能达到有效引流的目的,易致皮下积液、积血。若引流管外形无改变,但闻及负压抽吸声,应观察连接是否紧密,压力调节是否适当。②妥善固定引流管:引流管的长度要适宜,病人卧床时将其固定于床旁,起床时固定于上身衣服。

③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受压和扭曲。引流过程中若有局部积液、皮瓣不能紧贴胸壁且有波动感,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④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术后1—2日,每日引流血性液体约50—200ml,以后颜色及逐渐变淡、减少。

⑤拔管:术后4—5日,每日引流液转为淡黄色、量少于10—15ml、创面与皮肤紧贴,手指按压伤口周围皮肤无空虚感,即可考虑拔管。若拔管后仍有皮下积液,可在严格消毒后抽液并局部加压包扎。

⑸预防患侧上肢肿胀:患侧上肢肿胀系患侧腋窝淋巴结切除、头静脉被结扎、腋静脉栓塞、局部积液或感染等因素导致上肢淋巴回流不畅静脉回流障碍所致。护理: 1)勿在患侧上肢测血压、抽血、做静脉或皮下注射等。

2)指导病人保护患侧上肢:平卧时患肢下方垫枕抬高10°—15°,肘关节轻度屈曲;半卧位时屈肘90°放于胸腹部;下床活动时用吊带托或用健侧手将患肢抬高于胸前,需他人扶持时只能扶健侧,以防腋窝皮瓣滑动而影响愈合;避免患肢下垂过久。

3)按摩患侧上肢或进行握拳、屈、伸肘运动、以促进淋巴回流。肢体肿胀严重者,可戴弹力袖促进淋巴回流;局部感染者,及时应用抗菌药治疗。

3.指导病人作患侧肢体功能锻炼 由于手术切除了胸部肌肉、筋膜和皮肤,使患侧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制。随时间推移,肩关节挛缩可导致冰冻肩。术后加强肩关节活动可增强肌肉力量、松解和预防粘连,最大程度地恢复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为减少和避免术后残疾,鼓励和协助病人早期开始患侧上肢的功能锻炼。

⑴术后24小时内:活动手指及腕部、可作伸指、握拳、屈腕等锻炼。

⑵术后1—3日:进行上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利用肌肉泵作用促进血液、淋巴回流;可用健侧上肢或他人协助患侧上肢进行屈肘、伸臂等锻炼,逐渐过渡到肩关节的小复位前屈、后伸运动(前屈小于30°,后伸小于15°)。

⑶术后4—7日:病人可坐起,鼓励病人用患侧手洗脸、刷牙、进食等,并作以患侧手摸对侧肩部或同侧耳朵的锻炼。

⑷术后1—2周:术后1周皮瓣基本愈合后,开始作肩关节活动,以肩部为中心,前后摆臂。术后10日左右皮瓣与胸壁粘附已较牢固,循序渐进地作抬高患侧上肢(将患侧的肘关节伸屈、手掌置于对侧肩部,直至患侧肘关节与肩平)、手指爬墙(每天标记高度,逐渐递增幅度,直至患侧手指能高举过头)、梳头(以患侧手越过头顶梳对侧头发、扪对侧耳朵)等锻炼。指导病人作患肢功能锻炼时应注意锻炼的内容和活动量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以每日3—4次,每次20—30分钟为宜;循序渐进,功能锻炼的内容应逐渐增加;术后7—10日内不外展肩关节,不要以患侧肢体支撑身体,以防皮瓣移动而影响创面愈合。

腹股沟疝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⒈知识缺乏:缺乏预防腹内压升高的有关知识。

⒉疼痛 与疝块突出、嵌顿或绞窄及术后切口张力大有关。⒊体液不足 与嵌顿疝或绞窄性疝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有关。

【潜在并发症】

术后阴囊水肿、切口感染。

【护理措施】

⒈提供病人预防腹内压增高的相关知识。⑴术前

1)择期手术病人术前须注意有无存在腹内压升高的因素,如咳嗽、便秘,排尿困难或腹水,应先期处理。因这些使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存在,会影响修补部位的愈合,可使手术失败。

2)积极治疗支气管炎、慢性前列腺炎和便秘等。吸烟者应在术前2周戒烟,注意保暖,预防受凉感冒;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蔬菜等粗纤维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3)术前晚灌肠,清除肠内积粪,防止术后腹胀及排便困难。⑵术后

1)体位与活动:平卧3日,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屈,减少腹壁张力。一般于术后3—5天考虑离床活动。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病人可以早期离床活动。年老体弱、复发性疝、绞窄性疝、巨大疝病人可适当延迟下床活动时间。

2)防止剧烈咳嗽:术后剧烈咳嗽可引起腹内压升高,不利于愈合。因此术后需注意保暖,防止受凉而引起咳嗽;指导病人在咳嗽时用手掌按压、保护切口,以免缝线撕脱造成手术失败。

3)保持排便通畅:给予便秘者通便药物,嘱病人避免用力排便。4)积极处理尿潴留:手术后因麻醉或手术刺激引起尿潴留者,可肌肉注射卡巴胆碱或针灸,以促进膀胱平滑肌的收缩,必要时导尿。

⒉减轻或有效缓解疼痛 ⑴术前

1)疝块较大者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离床活动时,使用疝带压住疝环口,避免腹腔内容物脱出而造成疝嵌顿。

2)观察腹部情况,病人若出现明显腹痛,伴疝块突然增大,紧张发硬且触痛明显,不能回纳腹腔,应高度警惕嵌顿疝发生的可能,需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⑵术后:平卧3日,髋关节微屈,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利于切口愈合和减轻伤口疼痛。必要时根据医嘱应用止痛药。

⒊维持体液平衡 若发生疝嵌顿或绞窄,应予禁食、胃肠减压、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同时备血,做好紧急手术准备。行肠切除吻合术者术后禁食期间,应继续给予补液和支持治疗。

⒋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⑴预防阴囊水肿:因阴囊比较松弛、位置较低,渗血、渗液易于积聚于阴囊。为避免阴囊内积血、积液和促进淋巴回流,术后可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并密切观察阴囊肿胀情况。

⑵预防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疝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1)术前皮肤准备:手术前应做好阴囊及会阴部的皮肤准备,避免损伤皮肤。

2)应用抗菌药:绞窄性疝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术后须及时、合理应用抗菌药。

3)切口护理: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和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若发现敷料污染或脱落,应及时更换。

4)注意观察:体温和脉搏的变化及切口有无红、肿、疼痛,一旦发现切口感染,应尽早处理。

⒌其他

⑴心理护理:稳定病人的情绪,向病人讲解手术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若病人希望用无张力补片修补,应向其介绍补片材料的优点及费用等。

⑵送病人进手术室前,嘱其排空小便,以防术中误伤膀胱。

⑶饮食:一般病人术后6—12小时无恶心、呕吐可进流质,次日可进软食或普食。行肠切除吻合术者术后应禁食,待肠道功能恢复后,方可进流质饮食,再逐渐过渡为半流质、普食。

胃癌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⒈焦虑和恐惧 与病人对癌症的恐惧、担心治疗效果和预后有关。⒉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长期食欲减退、消化吸收不良及癌肿导致的消耗增加有关。

⒊舒适的改变 与顽固性呃逆、切口疼痛有关。

【潜在并发症】

出血、感染、吻合口瘘、消化道梗阻、倾倒综合征等。

【护理措施】

⒈缓解病人的焦虑与恐惧 护士要主动与病人交谈,向病人解释胃癌手术治疗的必要性,鼓励病人表达自身感受和学会自我放松的方法;并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以增强病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此外,护士还应鼓励家属和朋友给予病人关心和支持,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⒉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 ⑴术前营养支持:胃癌病人,尤其伴有梗阻和出血者,术前常由于食欲减退、摄入不足、消耗增加和恶心、呕吐而导致营养状况欠佳。护士应根据病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合理制定食谱。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和少渣的食物;对不能进食者,应遵医嘱予以静脉输液,补充足够的热氮量,必要时输血浆或全血,以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其对手术的耐受性。

⑵术后营养支持的护理

1)肠外营养支持:因胃肠减压期间引流出大量含有各种电解质,如钾、钠、氮、碳酸盐等的胃肠液,加之病人禁食,易造成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和营养缺乏。因此,术后需及时输液补充病人所需的水、电解质和营养素,必要时输血清清蛋白或全血,以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切口的愈合。同时应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为合理输液提供依据。

2)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术中放置空肠喂养管的胃癌根治术病人,术后早期经喂养管输注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对改善病人的全身营养状况、维护肠道屏障结构和功能、促进肠功能早期恢复、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伤口和肠吻合口的愈合等都有益处。应根据病人的个体状况,合理制定营养支持方案。护理应注意:

①喂养管的护理:妥善固定喂养管,防止滑脱、移动、扭曲和受压;保持喂养管的通畅,防止营养液沉积堵塞导管,每次输注营养液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20—30ml冲管,输液过程中每4小时冲管1次。

②控制输入营养液的温度、浓度和速度:营养液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温度偏低会刺激肠道引起肠痉挛,导致腹痛、腹泻;温度过高则可灼烧肠道黏膜,甚至可引起溃疡或出血;营养液浓度过高易诱发倾倒综合征。

③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

3)饮食护理:肠蠕动恢复后可拔除胃管,拔管后当日可进少量饮水或米汤;第2日进半量流质饮食,每次50—80ml;第3日进全量流质,每次100—150ml,以蛋汤、菜汤、藕粉为宜;若进食后无腹痛、腹胀等不适,第4日可进半流饮食,如稀饭;第10—14日可进软食。少食产气食物,忌生、冷、硬和刺激性食物。注意少量多餐,开始时每日5—6餐,以后逐渐减少进餐次数并增加每次进餐量,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全胃切除术后,肠代胃容量较小,开始全流质饮食时宜少量、清淡;每次饮食后需观察病人有无腹部不适。

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舒适感。

⑴体位:全麻清醒前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麻醉清醒后若血压稳定取低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和循环,减少切口缝合处张力,减轻疼痛与不适。

⑵保持有效胃肠减压,减少胃内积气、积液。胃癌根治术后病人常因顽固性呃逆而感不舒适。多发生于术后2—3天内,可因术中刺激迷走神经和膈神经、术后留置胃管刺激胃壁或胃内积气、积液等因素诱发膈痉挛所致。病人表现为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短则5—10分钟,长则30分钟,极其痛苦。因此,应①保持有效的胃肠减压,抽吸胃内积气、积液;②压迫眶上缘;③必要时给予穴位针灸治疗等以缓解症状;④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使其松弛,也有利于呃逆的缓解;⑤遵医嘱给予镇静或解痉药物,以增加病人的舒适度。

⑶镇痛:对切口疼痛所致的不舒适,可遵医嘱予以镇痛药物。⑷休息: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保证病人休息和睡眠。4.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和护理

(1)术后出血:包括胃和腹腔内出血。

1)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心率、神志和体温的变化。

2)禁食和胃肠减压:指导病人禁食。维持适当的胃肠减压的负压,避免负压过大损伤胃粘膜。加强对胃肠减压引流液量和颜色的观察。胃手术后24小时内可有少量暗红色或咖啡色液体从胃管引出,一般不超过100~300ml,以后胃液逐渐转清。若术后短期内从胃管引流出大量鲜红色血液,持续不止,应警惕术后出血,需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3)加强对腹腔引流的观察:观察和记录腹腔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若术后持续从腹腔内引出大量新鲜血性液体,应怀疑腹腔里出血,须及时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

4)止血和输血:若术后病人发生胃出血,应遵医嘱应用止血药物和输新鲜血等,或用冰生理盐水洗胃。若经非手术法不能有效止血和出血量>500ml/h时,应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并做好相应的术后护理。

(2)感染

1)完善术前准备:术前完善的胃肠道和呼吸道准备,利于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为预防肺鞥部感染和肺不张,术前应劝告吸烟者戒烟,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地咳嗽和深呼吸的训练。

2)体位:全麻清醒前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时发生误吸。麻醉清新后若血压稳定取低头卧位,以利腹腔渗出液积聚于盆腔,一旦感染,便于引流。

3)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减轻口腔内细菌的生长和繁殖。4)保持腹腔内引流通畅: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的目的是及时引流腹腔内的渗血、渗液,避免腹腔内引流液积聚至继发感染和囊肿形成。护理时应注意:①妥善固定引流管:病人卧床时引流管固定于床旁,起床是固定于上身衣服;引流管的长度要适宜,过短则易在病人活动时候脱出,过长则易扭曲。②保持引流通畅:确保有效的负压吸引,防止引流管被血细胞凝集块堵塞;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和折叠。③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若术后数日腹腔引流液变浑浊并带有异味,同时伴有体温下降后又上升,应疑为腹腔内感染,需及时通知医师。④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更换引流袋,防止感染。

5)术后早期活动:鼓励病人定时做深呼吸、有效咳嗽和排痰,预防肺不张和坠积性肺炎等肺部并发症。术后早期协助病人行肢体的伸张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除年老体弱或病情较重者,一般术后第1日即可协助病人坐起并做轻微的床上活动,第2日下地、床边活动,第3日可在室内活动。但应根据病人个体差异而决定活动量。

(3)吻合口瘘或残端破裂 1)术前为肠道准备

胃的准备:对有幽门梗阻的病人,在病人禁食的基础上,术前3日起每晚用温生理盐水洗胃,以减轻胃粘膜的水肿。

肠道准备:术前3日给病人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菌药,必要时清洁肠道。

2)维持有效胃肠减压:有效地胃肠减压可防止胃肠道内积液、积气,减轻胃肠内压力,有利于术后胃肠吻合口愈合和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胃肠减压的护理包括:

①妥善固定和防止滑脱:围管固定床旁时,应留有足够长度,以免翻身或活动时将胃管拽出;若胃管不慎脱出,避免病人将其自行插回。

②保持通畅:胃肠减压期间,避免胃管因受压、扭曲、折叠而引流不畅。若胃管被堵塞,可用少量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胃管。用注射器抽吸时不宜用用力过大,一面压力过大使胃粘膜吸附于胃管孔上引起损伤。

③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正常胃液的颜色呈无色透明,混有胆汁为黄绿色或草绿色。若胃管引流通畅而引流液量逐渐减少,则是胃肠蠕动恢复的标志。

3)加强观察和记录: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和腹腔引流情况。一般情况下,病人术后体温逐日趋于正常;腹腔引流液逐日减少和变清。若术后数日腹腔引流量仍不减、伴有黄绿色胆汁或呈脓性、带臭味,伴腹痛,体温再次上升,应警惕发生吻合口瘘的可能;须及时告知医师,协助处理。

4)保护瘘口周围皮肤:一旦发生瘘,应及时清洁瘘口周围皮肤并保持干燥,局部涂以氧化锌软膏或用皮肤保护粉(或皮肤膜)加以保护,以免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5)支持治疗的护理:对瘘出量多且估计短期内瘘难于愈合的病人,遵医嘱给予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或肠内、外营养支持及相关护理,以促进愈合。

6)合理应用抗菌药:对继发感染的病人,根据医嘱合理应用抗菌药。

⑷消化道梗阻:若病人在术后短期内再次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甚至腹痛和停止肛门排便排气,应警惕消化道梗阻或残胃蠕动无力所致的胃排空障碍。护理时应根据医嘱予以:

1)禁食、胃肠减压,记录出入水量。

2)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给予肠外营养支持,纠正低蛋白。3)对因残胃蠕动无力所致的胃排空障碍病人,应用促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吗丁啉)等。

4)加强对此类病人的心理护理,缓解其术后因长时间不能正常进食所致的焦虑不安,甚或抑郁。

5)若经非手术处理,梗阻症状仍不能缓解,应做好手术处理的各项准备。⑸倾倒综合征

1)对倾倒综合征者:主要指导病人通过饮食加以调整,包括少食多餐,避免过甜、过咸、过浓的流质饮食;宜进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饮食;餐食限制饮水喝汤;进餐后平卧10—20分钟。多数病人经调整饮食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术后半年到1年内能逐渐自愈。极少数症状严重而持久的病人需手术治疗。

2)对晚期倾倒综合征:出现症状时稍进饮食,尤其是糖类即可缓解。饮食中减少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蛋白质比例,少量多餐可防止其发生。

3)碱性反流性胃炎:对症状轻者,可指导其遵医嘱正确服用胃粘膜保护剂、胃动力药及胆汁酸结合药物考来烯胺(消胆胺);对症状严重者需完善术前准备,做好相应心理护理和解释工作,择期行手术治疗。

4)营养相关问题:指导病人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饮食调节,食用高蛋白、低脂食物,补充铁剂与足量维生素。

肠梗阻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⒈体液不足 与频繁呕吐、肠腔内大量积液及胃肠减压有关。⒉疼痛 与肠蠕动增强或肠壁缺血有关。⒊体温升高 与肠腔内细菌繁殖有关。

【潜在并发症】

吸入性肺炎、腹腔感染、肠瘘、肠粘连等

【护理措施】 ⒈维持体液平衡

⑴合理输液并记录出入量:根据病人脱水情况及有关的血生化指标安排合理的输液计划;输液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

⑵营养支持:肠梗阻病人应禁食,给予胃肠外营养。若经治疗梗阻解除,肠蠕动恢复正常,则可经口进流质饮食,以后逐渐过渡为半流质或普食。

⒉有效缓解疼痛

⑴禁食、胃肠减压:清除肠腔内积气、积液,有效缓解腹胀、腹痛。胃肠减压期间应注意保持负压吸引通畅,密切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形状及量,若抽出血性液体,应高度怀疑绞窄性肠梗阻。

⑵腹部按摩:若病人为不完全性、痉挛性或单纯蛔虫所致的肠梗阻,可适当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并遵医嘱配合应用针刺疗法,缓解疼痛。

⑶应用解痉剂:腹痛病人在明确诊断后可遵医嘱适当予解痉剂治疗,如阿托品肌内注射。⒊维持体温正常

遵医嘱正确、合理地应用抗菌药控制感染并观察病人在用药过程中的反应。⒋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⑴吸入性肺炎

1)预防:病人呕吐时,应协助其坐起或将头偏向一侧,呕吐后及时清洁口腔卫生,并记录呕吐物的量及颜色、形状。

2)病情监测:观察病人是否发生呛咳,有无咳嗽、咳痰、胸痛及寒战、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

3)护理:若发生吸入性肺炎,除遵医嘱及时予以抗菌药外,还应协助病人翻身、扣背、予雾化吸入,指导病人有效呼吸、咳嗽咳痰等。

⑵腹腔感染及肠瘘

1)避免感染:注意保持腹腔引流通畅,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避免逆行性感染的发生。2)营养:根据病人情况合理补充营养,恢复经口饮食后应遵循循序渐进地原则,以免影响吻合口愈合。

3)观察:观察病人术后腹痛、腹胀症状是否改善,肛门恢复排气、排便的时间等。若腹腔引流管周围流出液体带粪臭味、同时病人出现局部或弥漫性腹膜炎的表现,应警惕腹腔内感染及肠瘘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

诊断及护理措施 篇6

【关键词】血液病,缺铁性贫血,护理方法,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217-02

1 引言

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贫血疾病,它主要是由于体内铁元素储存过低,而导致红细胞的合成受到障碍。铁元素是人体体内必备的元素,它是人体体内一些生理及生化过程重要的原材料和催化剂,因此,缺铁性贫血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严重的影响。研究表明,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患病原因有三个,饮食中供铁不够或饮食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营养不足、机体结构病变引起的慢性贫血以及吸收障碍。实际中,对于患有缺铁性贫血的患者要进行全方位的临床检查和诊断,在此基础上进行良好的护理,从而尽快帮助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

2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检查及诊断

2.1 临床检查

检查是疾病诊断定性的基础和参考,对于缺铁性贫血的检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血象检查。血象是血液病检查的基本项目,对于缺铁性贫血疾病而言,在早期基本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而在晚期血象会呈现典型的小细胞色素型贫血,同时红细胞数目与正常情况相比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第二,骨髓象。缺铁性贫血会导致患者的骨髓象产生变化,一般而言,缺铁性贫血患者的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例下降,同时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活跃;第三,骨髓铁染色。与健康机体相比,缺铁性贫血患者的骨髓细胞内外铁染色会减少甚至消失;第四,血清铁蛋白。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清铁蛋白与正常情况相比会显著降低。

2.2 临床确诊

经过全面的临床检查之后,根据患者体内各种特征数据就能够对患者的病症及其病情进行确诊。一般而言,缺铁性贫血要经过三个基本阶段:储铁缺乏、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及缺铁性贫血。三个阶段的分别为缺铁性贫血的早、中、晚期,每个阶段其临床特征不同。储铁缺乏阶段,主要有两个诊断标准,血清铁蛋白<14μg/L以及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色铁消失,两种情况只要符合一种就能够确证为储铁缺乏;缺铁性红细胞生成阶段,这一阶段的诊断标准有三个,分别是运动细胞的饱和度、红细胞游离原卟啉以及骨髓象中铁幼粒细胞数量等,符合一个标准就能够确诊;缺铁性贫血阶段,这一阶段确诊的标准有七条,包括红细胞形态特征、血清中铁含量等,在相关的诊断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在此不再赘述。

3 缺铁性贫血临床护理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元素缺乏血液病,实际中,只要找到患病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治疗就能够很好的改善贫血症状,从而帮助患者尽快的康复。对于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护理主要有个方面。

3.1 临床药物护理

药物护理是缺铁性贫血症状改善和治疗的重要方式,也是临床护理的中要内容。药物护理主要有两种方式:口服试剂和注射试剂。第一,口服试剂。对于状况并不严重的患者可以通过口服试剂的方法进行治疗,当前最常用的铁剂为硫酸亚铁,富马酸铁(富血酸)。在护理过程中,切忌让被人服用茶饮料,防止铁元素被沉淀而得不到吸收;第二,注射制剂。对于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注射制剂治疗。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有三类患者必须进行制剂注射,第一类是胃肠功能紊乱而无法进行铁元素吸收,第二类是患有胃肠疾病的患者,口服制剂可能会产生严重反应,第三类是口服铁剂虽经减量而仍有严重胃肠道反应的患者。临床上要特别注意对患者口服制剂之后的反应,并且以此为依据進行制剂注射护理,常用的注射制剂有右旋糖酐铁及山梨醇枸橼酸铁。

3.2 饮食护理

日常的饮食护理是缺铁性贫血患者改善病症的重要方法,也是从根本上提高患者身体素质的护理方式。在饮食护理上,要注意四个方面的原则,第一,供给含铁丰富的食物;第二供给高蛋白饮食,促进铁的吸收和合成血红蛋白;第三,供给含维生素C高的食物,使三价铁还原为易吸收的二价铁;第四,.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克服长期偏食素食等不良习惯。

实际中,根据饮食护理的原则,可以针对性的选择适合的食物。第一,选择每日充足热量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富含铁的食物,如肝、腰、肾、红色瘦肉以及各种坚果、蔬菜等;第二,提供铁吸收率较高的食物,例如瘦肉、鱼禽、血、内脏等;第三,避免感染铁元素吸收的事物摄入,例如菠菜、苋菜、空心菜等;第四,配备含维生素C高的蔬菜,例如西红柿、柿椒、苦瓜、油菜、小白菜等,这些事物对于合成血红蛋白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其它日常护理

除了基本的药物护理和饮食护理之外,在实际的生活中,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在治疗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同时,对周围亲属起到预防作用。第一,在日常的事物烹调过程中,尽量用铁制的器具,这样会将器具中的铁元素通过饮食进入到人体体内,能够较好的补充机体所需的铁元素;第二,日常生活中,要坚持健康、规律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素质,从而提高机体铁元素的吸收能够,减少铁元素的流失;对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合理的安排餐次和内容,食欲差、胃纳少的病人可少量多餐进食。

4 结语

临床检查和诊断是确诊缺铁性贫血的主要途径,当确诊之后要根据病人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临床护理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而每个环节所包含的细节较多,因此,必须从宏观和细观两个方面出发,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辉,顾连芬,肖波.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10,17

[2] 王金萍,董宪杰,马丽华.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护理体会[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4

[3] 赵莉莉,贾曦. 探析新疆哈萨克族小儿贫血原因及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07,7

化工机械设备诊断分析及措施 篇7

1 化工机械设备状态诊断与分析的作用

状态诊断就是利用现有的已知信息去认识那些含有不可知信息的系统的主要特性、状态, 并分析它的发展趋势, 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对化工机械设备状态进行诊断, 并对可能发生的故障做早期的预报, 然后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对要采取的行动进行决策。化工机械设备状态诊断与分析的主要作用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1.1 从设备运行特征的信号中, 快速提取

对状态诊断有用的运行信息, 从而确定检测设备的各项功能是否运行正常。

1.2 根据运行设备的独有特征信号, 进行

故障内容的确定, 并确定故障部位、形成程度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进行深入的状态分析后作出执行操作的决策。

1.3 对运行设备可能发生的机械故障, 能

够做出早期的预报, 从而保障化工设备的安全和可靠的运行, 进而使化工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益。

1.4 通过化工机械设备状态诊断与分析, 能够评定化工设备的动态性能和前期的设备维修质量。

1.5 对化工机械设备先前发生设备故障进

行及时、准确地状态检测, 然后确定发生的原因, 在分析基础上, 快速决定进一步维修的措施。

2 化工机械设备状态诊断与分析中运用的主要技术

化工机械设备状态的诊断是通过对运行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 并对出现异常设备的故障进行快速分析诊断, 从而给设备维修提供支持,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体为以下几种:

2.1 电子及计算技术。

能够保障化工机械设备状态的安全可靠运行, 使化工机械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益。利用一些专用的仪器设备对新的信号进行拾取和分析, 并根据不同设备的独有特征的信号确定化工机械设备的故障内容, 进行分析后, 确定化工机械设备状态的分析结论, 并进一步得出化工机械设备的处理方法, 根据设备故障的部位, 状态程度和未来发展趋势, 作出操作的决策。

2.2 油液分析技术。机械零件失效的主要

形式和原因有三种, 即腐蚀、疲劳和磨损。而磨损失效约占机械零件失效故障的50%左右, 油液分析对机械零件磨损监测有较好的灵敏性和较高的有效性, 所以, 油液分析技术在化工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和诊断中越来越显示重要性。

2.3 温测技术。

温度与机器运行状态有密切的关系。以温度为指标的测试技术, 非常适合进行在线测量。运用中, 红外测温技术能够进行非接触式和远距离测试, 所以现在运用越来越普遍, 检测时可以直接读出测点温度的数值, 所以, 对设备利用温度进行诊断, 可以起到快速见效的效果。

2.4 声、振测试及其分析技术。

对发生故障的设备, 要能够及时和准确地确定发生的原因, 机器设备运行状态的好坏与机器的振动有着很重要的联系, 目前, 声、振测试是评定维修质量和设备的动态性能, 最好的技术, 也是状态诊断和状态监测技术中, 应用最普遍的技术, 并且, 目前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应用效果。

2.5 无损检测技术。

无损监测技术是独立的一种技术, 如超声、射线, 磁粉、着色渗透的表面裂纹的探伤, 以及声发射探伤等技术。人们已越来越重视这些技术, 用其对大型固定或运动装置进行监测和诊断。

3 化工机械设备状态诊断与分析的方法

3.1 化工机械设备状态诊断的简易方法。

简易诊断方法采用了便携式测振仪拾取信号, 并直接由信号的参数或统计量组成指标, 根据分析来判定设备是否正常。所以, 简易诊断用在设备状态检测中, 可作为再次精密诊断的基础。其方法简单易行、投资少, 见效快, 受到广泛的欢迎和重视。

但是由于它的功能有限, 同时受到简易诊断方法原理的一定程度的制约, 所以只能解决状态识别的初步问题, 对于复杂情况的识别就不能很好地进行了, 这种方法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但是目前处在推广应用的初级阶段, 随着下一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进展, 在功能上便携式测振仪也有了很大发展。简易诊断方法逐渐具有非常普遍的现实使用价值。

3.2 齿轮故障诊断方法。

虽然现代机械设备多种多样, 但齿轮传动有着结构紧凑、使用效率高、使用的寿命长的优点。并且其工作具有可靠、维修方便的特点, 所以在运动、动力传递、速度变更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它特有的运行方式, 也造成了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噪声和振动较其他的传递方式大;二是当材质、制造工艺、装配、热处理等各个环节没达到理想的运行状态时, 就会成为重要的诱发机器故障的因素, 因此, 齿轮运行状态的诊断较为复杂。

在诊断齿轮运行状态的过程中, 我们最首先要注意的是齿轮运行过程中齿轮的特征频率。因为, 在齿轮正常运行过程中会有特有的噪声和特有的振动信号。而如果设备发生故障, 会使齿轮的振动频率与噪声发出的信号快速加剧或者发生一些变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最常用的是利用功率谱分析法进行齿轮运行状态的诊断, 用功率谱分析法可以快速确定齿轮振动的信号频率, 并确定其频率构成, 能够快速测量齿轮振动的能量在设备的各个频率成分上的具体的分布。

运行正常的齿轮功率谱可能同时有以上三种频率结构, 幅值都相对较小, 但是随着齿轮发生故障, 它的线状谱的幅值部分会上升。功率谱分析在齿轮故障的诊断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成为故障诊断和振动监测的信号处理技术中应用最广的技术, 对点蚀、大面积磨损等均匀故障有明显分析效果。

4 加强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制度

4.1 我们知道, 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这三者是相互关连, 互为条件的。

任何设备在使用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后, 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 为了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应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 密切配合生产生产, 按照设备规定的运转周期 (公里或小时) 定期做好各项保养与维修的工作。设备管理部门在制定维修及保养计划时须认真分析各类设备的具体情况, 针对新旧设备的不同特点, 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老旧设备, 要以保证运行、消除隐患、及时修理为重点;对新设备, 则以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维护为重点, 从而有效地保证每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生产。

4.2 对于企业已装备的具有先进技术水平、

价格昂贵的机械设备, 因其技术含量高, 单凭经验与普通工具已难以对这些设备进行正确的修理。因此, 这些机械设备应采用现代的手段, 以经济合理的方法开展维修, 改变以往计划经济背景下实施的强制修理制度, 实行“视情修理法”, 即视乎设备的功能、工作环境、磨损大小, 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其故障情况、损坏情况、技术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状态维修、项目维修, 这样既保证了设备的完好率, 在确保正常使用的同时, 又能充分发挥设备的最大工作效率, 避免了机械不坏不修, 坏了又无法修的局面发生。

4.3 为了促进各基层单位的管理工作, 每年应组织开展机械设备检查评比活动。

检查评比宜采用不定期抽检的方式, 以防止基层单位平时不重视设备现场管理, 检查时再搞突击应付。检查评比的结果还应与奖惩制度相结合, 要体现增产节约有奖, 损失浪费要罚的原则, 对管理优秀的单位与个人给予奖励, 对管理差的予以处罚。这样, 不但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 还减少了设备的故障停机率, 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摘要:在现代的化工生产中, 针对化工设备的运行都建立了高效、准确、实时的状态诊断及状态分析系统。在分析化工机械设备状态诊断与分析的作用基础上, 阐述化工机械设备状态诊断与分析运用的主要技术和方法。

猪腹泻的诊断鉴别及防治措施 篇8

非传染性一般是指:仔猪消化功能不健全,胃肠道杀菌能力差,肠道组织损伤,缺失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及环境、温度的变化导致消化不良而腹泻。

1 诊断鉴别

1.1 饮食

观察饮食状态是在猪自然采食、饮水时,观察其有无不食不饮、少食少饮、异常采食和饮水的表现,以及有无吞咽困难、呕吐、流涎、提前退槽等现象。但必须在饲养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观察。

患病猪异常表现而无力,稍吃几口即退槽或闻而不吃,饮水不吃料,甚至食欲废绝。如果大量饮水,可见剧烈呕吐、出汗、腹泻及食盐中毒;不饮水,则见于伴有昏迷的脑病或某些胃肠性疾病。

1.2 年龄

1~2日龄的仔猪腹泻大多为大肠杆菌、低血糖和梭菌引起;7日龄后的多为传染性胃肠炎、痢疾、沙门氏菌、轮状病毒引起;10日龄以上各种年龄的急性、严重的水样腹泻、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多为伪狂犬病引起;各种年龄猪,无明显发病时间,一般不太严重的腹泻多由大肠杆菌、轮状病毒引起;一窝中少数猪腹泻,并且是个体最大和最健壮猪腹泻多为梭菌性肠炎引起;一窝中少数猪腹泻,并且是个体最小和最弱猪腹泻,大多为低血糖引起。

1.3 腹泻程度

如果是暴发性且迅速传播的腹泻多为病毒性腹泻;如果是隐性发生且缓慢散播并随时间而加重,多为细菌性或寄生虫性腹泻。

1.4 粪便的酸碱度和性状

病毒性腹泻的粪便多为酸性;其他腹泻的粪便多为碱性;水样呈喷射状腹泻大多由病毒引起;粘状或糊状,带有泡沫状的粪便大多由细菌引起;糊状、黄灰色、恶臭的粪便大多为球虫性腹泻;粪便气味不同大多为传染性胃肠炎;腹泻伴随口流泡沫、呕吐、神经症状,大多为伪狂犬病毒引起。

1.5 呕吐情况

呕吐大多为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也见于伪狂犬和轮状病毒,偶见于猪瘟;大猪发生呕吐大部分与病毒感染有关。缺乏维生素B1、维生素B6、胃溃疡、类圆线虫均可引起呕吐。

1.6 排带血粪便

排黑色柏油样的粪便多为胃溃疡,可能与粉料太细有关;排鲜红色的粪便多为血痢、鞭虫(一端大一端小、大约2厘米,可用芬苯达唑进行驱虫)。

2 防治措施

2.1 传染性腹泻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应在补液盐中加适量抗生素。止泻可采用硫酸阿托晶、硫酸新霉素、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磺胺类等药物,同时灌服一些有效抗生素。一般由于细菌病毒而引起的腹泻,死亡率高,治疗要快且彻底。可以口服给药和腹腔注射给药,腹腔注射时要注意消毒。同一头仔猪最多只能注射3次,以免造成仔猪腹膜炎。注射时要注意药液的温度,不能过热或过凉。

对病毒性腹泻的患病仔猪主要是采取投服收敛止泻剂、抗病毒药及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等防止继发细菌性感染。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5%~10%)和碳酸氢钠(3%,10%)治疗脱水和酸中毒。猪轮状病毒病主要通过给母猪免疫注射提高初乳免疫的途径进行预防,在母猪怀孕前2星期和仔猪出生后1星期使用。

治疗寄生虫性腹泻,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左旋咪唑等药物进行驱虫。通常35~70日龄的仔猪应进行1~3次驱虫;怀孕母猪应在产前3个月和产前1星期进行驱虫;后备、空怀猪及种公猪,每年驱虫3~4次;育肥猪应在春秋两季对全群驱虫1次。经常清扫猪圈,将猪粪集中于储粪池内发酵并消灭虫卵、幼虫或卵囊。

2.2 非传染性腹泻

仔猪在哺乳期间,应加强饲养,防止营养因子缺乏。妊娠母猪饲喂时要保持营养平衡,防止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矿物质的缺乏,以保证仔猪正常发育。同时,为使免疫母猪尽可能多地给仔猪提供特异性抗体,可在母猪日粮中添加维生素E;在配种前15天内及妊娠期间,在母猪日粮中加入适量低分子脂肪酸,可显著提高初乳中免疫分子的含量。仔猪出生后,让其及早(15分钟内)吃上初乳,获得被动免疫保护。

同时,在断奶前后的仔猪饲料中适当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铁、硒、维生素、复合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等,可促进仔猪消化和吸收,加快仔猪生长发育,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仔猪腹泻。

降低仔猪日粮抗原反应,减少各种应激。由于仔猪自身系统的调节机能尚未健全,在断奶前后,逐渐让仔猪采食饲料,建立对饲料粗蛋白的免疫耐受性,减少肠内蛋白质因消化不良造成的腐败和仔猪断奶后腹泻,降低日粮抗原反应。做好猪舍的清洁工作,逐渐过渡断奶前后的喂食方式和饲料,避免仔猪对环境前后变化产生的应激反应。

禽流感的诊断及综合防控措施 篇9

1 流行病学

1.1 传染源

该病传染源主要是病禽、水禽及带毒禽鸟, 病毒可在污染的粪便、水等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该病病毒有3个抗原型, 所有的禽流感病毒都是A型。

1.2 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禽只或其排泄物、分泌物和其它污染物而引起, 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及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

1.3 易感动物

该病易感动物为家禽和多种鸟类, 部分水禽和野鸟带毒而不发病。

1.4 流行特点

禽流感的潜伏期从数小时到数天, 最长可达21d。流感病毒本身的毒力是禽类发病和死亡的决定因素, 往往高致病力的毒株传染性更强, 家禽更易感染。该病发病急、传播快, 各种日龄禽只均可发生, 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该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 以冬春两季最易感。

2 诊断

2.1 临床诊断

彭光涛等[2]报道指出,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临床表现:病鸡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或不食;扎堆、羽毛逆立;头部、脸部水肿;咳嗽、打喷嚏、流泪;神经紊乱和腹泻;鸡冠、肉髯和无毛处皮肤发绀;产蛋量下降。有时疾病的暴发很迅速, 在没有明显症状时就已发现鸡死亡。在高致病力病毒感染时, 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病鸡剖检可见, 眼结膜出血和溃疡、消化道粘膜出血以及斑点或条纹状坏死等特征性病理变化。

1.2鉴别诊断

(1) 与新城疫的鉴别

两病病禽均有羽毛松乱, 翅下垂, 嗜睡, 鼻腔内分泌物增多, 常甩头, 呼吸困难等相同症状。禽流感病禽常见胰脏坏死, 出血, 脚鳞出血, 肿头, 而新城疫较少见到。发生新城疫时常可监测到其抗体的异常变化, 如抗体水平极不整齐。因此, 当禽群有新城疫症状, 而新城疫抗体正常的情况下应怀疑感染禽流感的可能。

(2) 与减蛋综合症的鉴别[3]

产蛋鸡感染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时会引起产蛋量急剧下降, 呼吸道炎症, 死亡率不高, 病鸡产下的蛋可见蛋壳颜色变浅或呈花斑状。而减蛋综合症病鸡没有呼吸道症状, 主要表现为产蛋量达不到高峰, 产出的蛋以畸形蛋、软壳蛋为主。

(3) 与慢性呼吸道病的鉴别[3]

低致病性或非典型禽流感病鸡以呼吸道症状为主, 上呼吸道炎症明显, 排青色水样粪便, 死亡率超过30%。而慢性呼吸道病也有呼吸道症状, 但以严重的心包炎、腹腔炎和气囊炎为主, 心包膜增厚, 气囊上常见黄白色干酪样物, 该病对某些抗生素敏感。

(4) 与传染性喉气管炎的鉴别

两病病禽均出现呼吸困难、气喘、咳嗽;喉头和气管黏膜肿胀、出血、糜烂和坏死。禽流感在各种日龄的鸡群中均可发生, 兼有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 发病率、病死率都很高。而传染性喉气管炎多发于成年鸡, 会咳出带血痰液, 很少见到消化道症状, 发病率低、病死率高。

1.3实验室诊断

对于禽流感传统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是用鸡胚进行病毒分离, 采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进行鉴定。血清学的诊断方法还包括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琼脂扩散试验等。最近几年来,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禽流感的诊断技术也越来越完善, 这些技术已被大量应用于禽流感的快速诊断。现在已经有聚合酶链反应、基因芯片、RT-PCR技术、核酸探针技术等。检验是否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在进行HA亚型鉴定之后, 还需要做细胞培养、动物试验或做裂解位点的序列分析等进行判断。

3 综合防控

3.1 疫苗接种和检疫

养禽场要建立严格的免疫制度, 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同时, 定期进行琼脂扩散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对鸡群进行血清学检验。

3.2 封锁、隔离和消毒, 消灭传染源[1]

对病鸡和疫点周围3km范围内的所有禽类要全部扑杀, 对于带有高致病性的禽类及同群禽要全部扑杀;加强疫点和疫区的消毒, 对可能被病禽污染的养殖场地, 必须以5%漂白粉溶液彻底喷洒动物圈舍、饲槽、笼架以及运输动物的相关工具进行消毒;在禽流感发生点5km内的健康家禽都应强制注射预防禽流感的专用疫苗, 以防止该病在禽间扩散。

3.3 防止病毒的传入和散播

养禽场应建在远离水禽和野生鸟类柄息的河道、湖泊等地方。养禽场应建立合理的饲养管理程序, 加强生物安全, 做好日常的防疫消毒工作, 防止疫病发生与扩散。

3.4 其它防控措施

养禽场应制定针对外来车辆合理的卫生消毒制度;严禁猪禽混养或水禽与鸡混养;养禽场应有防鸟设施, 避免野鸟进入禽舍;同时不能忽视普通、常见禽病的预防。

4 小结

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各种禽流感的诊断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现如今禽流感的诊断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常规的血清学诊断技术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4], 定会实现诊断的快捷、准确、灵敏、经济、易操作, 为科学防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凤武.禽流感的诊断与防控[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31 (5) :174-175.

[2]彭光涛, 夏春玲.禽流感诊断研究进展[J].内江科技, 2010, 5:43.

[3]张冠华.禽流感的鉴别诊断与防控要点[J].养殖技术顾问, 2010, 6:162.

猪瘟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篇10

几年来猪瘟流行发生了变化, 出现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 以散发性流行。发病特点临床症状较轻或不明显, 必须依赖实验室才能诊断, 给养猪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

1 猪瘟发病原因

1.1 免疫失败

免疫操作不当、疫苗质量差、疫苗保存与使用不当、多联疫苗免疫效果不确实、免疫程序不合理。

1.2 引种检疫不严

引种检疫不严, 带入隐性感染的种群。据调查发现50%的猪场发生猪瘟疫情都是由购入的后备种猪和仔猪发病而引发的。

1.3 药物及其饲料添加剂的影响

实践证实, 痢特灵、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链霉素、新霉素、四环素、激素类药物等, 对动物机体T、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会影响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用这些药物作饲料添加剂, 会导致机体细胞减少, 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 降低免疫效果。严禁乱用抗生素或长期超剂量使用抗生素, 特别是在注射疫苗期间要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否则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1.4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猪蓝耳病、圆环病毒Ⅱ型感染, 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肺炎支原体等疾病都能严重损害肺部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 引起T细胞和B细胞发生改变, 造成机体免疫抑制, 可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 导致免疫失败。

1.5 营养因素

饲养管理不良, 生物安全体系不健全, 营养不足, 缺乏物质基础, 如缺乏VE、VA和微量元素锌、铁、硒等, 能影响机体的抗体合成而降低免疫力, 诱发猪瘟。

2 诊断

2.1 临床诊断

典型的急性猪瘟暴发,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相当准确的诊断, 在开始出现临床病猪1~2周后, 疾病迅速传播到群内各种年龄的未免疫猪, 死亡率很高。主要临床症状是高热稽留, 全身衰弱, 后躯无力, 有化脓性结膜炎, 皮肤常有出血斑点, 口腔、齿龈粘膜有溃疡, 先便秘后腹泻。有的呈现运动失调、昏迷和惊厥等症状。血液检查, 在病初有白细胞减少现象。慢性、迟发性和非典型猪瘟, 因临床症状和病变存在很大差异, 做出临床诊断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 准确、快速的实验室诊断是执行消灭猪瘟规划的先决条件之一。

2.2 剖检诊断

2.2.1 急性猪瘟

急性猪瘟主要呈现出血性败血症变化, 此外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有卡他性、纤维素性和出血性炎症反应。在全身皮肤特别是颈部、腹部、股内侧、四肢等处皮肤, 散在有暗红色或紫红的小点出血或融合成出血斑。粘膜、浆膜和实质器官、淋巴结、咽喉、气管、膀胱和大肠等处也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淋巴结和肾脏是病变出血频率最高的部位。全身大部分淋巴结肿胀, 切面呈弥漫性或周边性出血, 如大理石样外观。肾脏的出血差异很大, 从小到很难发现的针头状到大的出血斑, 心外膜常有出血点, 特别是冠状沟和纵沟附近。胃肠粘膜潮红, 散布有许多小出血点, 孤立的淋巴小结和淋巴块肿胀, 且较常见于大肠和直肠。脾脏边缘有突出表面的暗红色出血性梗死, 大小自扁豆至杏仁大, 切面暗红, 中心淡黄, 呈底边朝外的三角形。脾脏的梗死是猪瘟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

2.2.2 亚急性和慢性型猪瘟

出血和梗死变化较不明显, 炎症变化主要见于肺和大肠。肺为纤维蛋白性出血性肺炎, 切面呈暗红色。质地致密, 间质水肿、出血。慢性猪瘟, 可发展成为纤维蛋白性出血性坏死性肺炎及纤维蛋白性胸膜炎和心包炎, 肺间质增厚, 呈不典型的大理石样外观, 表面覆有黄白色纤维蛋白丝状物和条索。肺脏、心包和胸膜常发生粘连。肠道变化通常为纤维蛋白性坏死性肠炎, 慢性病例出血和梗死变化较少, 但在盲肠、结肠及回肠瓣处有“扣装”溃疡, 断奶仔猪的肋骨末端与软骨交界处发生钙化, 可见有黄色骨花线, 这在猪瘟诊断上有一点意义。

2.2.3 非典型猪瘟

非典型病例常见不到上述典型病变或很轻微, 仅在口腔、咽喉部出现坏死等病变, 给诊断带来困难。

2.3 药物诊断

常可根据用药情况, 做诊断参考, 如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 未见效果。

2.4 实验室诊断

方法很多, 免疫荧光实验是最常用的检查HCV抗原的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其特点是特异性高, 可检测抗原和抗体;动物接种实验, 主要是兔体交互实验和本动物接种实验;RT-PCR法, 也是一种重要的诊断猪瘟的新技术, 其特点是快速、敏感, 可直接检测各种猪瘟病料中的病毒。

2.5 鉴别诊断

急性猪瘟与猪丹毒、猪肺疫、猪副伤寒、链球菌、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弓形虫等混淆, 应进行鉴别诊断。这些病在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方面虽与急性猪瘟有相似之处, 但有其各自的特征, 而且在病原、流行特点以及对药物治疗上与猪瘟完全不同, 一般情况下不难鉴别。

2.5.1 与急性败血性猪丹毒的鉴别

急性猪丹毒以3~12月龄的猪易感, 发病急、突然死亡, 皮肤上有蓝紫斑, 指压褪色。胃底部和小肠有严重的出血性炎症, 脾肿大呈樱桃红色, 肾为出血性肾小球肾炎, 淋巴结淤血肿大。实质脏器涂片有大量单在或成堆的革兰氏小杆菌。

2.5.2 与最急性猪肺疫的鉴别

猪肺疫有高热, 呼吸高度困难, 粘膜呈蓝紫色, 咽喉部有热痛性肿胀, 自口鼻流泡沫样带血的鼻汁, 常窒息而死。剖检时可见颈部皮下有出血性浆液浸润, 肺出血、水肿, 淋巴结出血, 切面呈红色, 实质脏器涂片可见革兰氏阴性两端浓染的小杆菌。

2.5.3 与急性副伤寒的鉴别

急性副伤寒多发于2~4周龄仔猪, 阴雨连绵季节多发, 疫情发展较猪瘟缓慢。耳、腹部及股内侧皮肤呈蓝紫色, 初便秘后下痢, 粪便恶臭。低头呆立, 步态摇晃。剖检时可见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肿大, 肝实质内有黄色或白色小坏死点, 脾肿大, 暗紫色。胃肠粘膜有出血点。

2.5.4 与弓形虫病鉴别

弓形虫病常发于6~8月间, 幼龄猪最易感, 常先零星发病, 随后暴发流行, 病仔猪排水样稀便, 呼吸困难, 有咳嗽, 流水样或粘液性鼻汁, 孕猪流产。剖检时, 肺稍膨胀, 间质增宽呈半透明状, 表面有小出血点, 胸腔内有黄色透明液体。淋巴结特别是肺门淋巴结水肿、灰白色, 切面湿润。

2.5.5 慢性猪瘟应注意与慢性猪副伤寒的鉴别

慢性猪副伤寒呈顽固间歇性下痢, 体温不高, 皮肤无出血点, 有时咳嗽。剖检时可见大肠有弥漫性坏死性肠炎, 脾增生肿大, 肝、脾、肠系膜淋巴结有灰黄色坏死灶或灰白色结节。

3 防治措施

控制和消灭猪瘟必须坚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3.1 预防接种

首先应普遍的进行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预防注射, 使所有的猪获得对猪瘟的特异性免疫力。但应注意母源抗体可以影响免疫效果。疫苗接种前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 应对猪群进行抗体水平监测, 依照各地区和猪群的不同抗体水平情况, 制定出相应的免疫程序,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新生仔猪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应答受到母源抗体抑制, 这些仔猪在6周龄时免疫才能产生良好效果。5月龄再一次接种增强整个猪群的免疫力。成年种猪每年免疫1~2次。对已发生猪瘟的猪群或地区, 对假定未感染猪群进行紧急接种, 可使大部分猪获得保护, 控制疫情, 对疫区周围的猪群进行逐头免疫, 形成安全带, 防止猪瘟蔓延。疫苗接种后, 应加强对猪群进行免疫监测, 以掌握猪群体的免疫水平和免疫效果。免疫良好的群体总保护率应在90%以上, 如小于50%者为免疫无效或为猪瘟不稳定地区, 此时需加强免疫。

3.2 免疫失败

3.2.1 免疫程序的影响

免疫程序存在缺陷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 我国大多数养猪场户一般采用种猪集中统一免疫、断奶时母猪与其仔猪同时免疫和超前免疫3种免疫程序。以上3种免疫程序各有利弊。第一种免疫程序可以简化管理, 生产上容易操作实施。在受猪瘟威胁地区或发生猪瘟时可以很快控制疫情的发展, 减少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但是对怀孕母猪, 尤其是怀孕后期母猪会有不良影响。有资料表明, 母猪配种和妊娠期免疫, 会引起胎盘感染或导致仔猪首免时发生过敏性休克 (可能由于母源抗体过高) 。同时, 很难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众所周知, 制定免疫程序的关键是如何排除母源抗体干扰, 确定合适的首免日龄。一般认为, 母源抗体效价降至1:4~1:8时是猪瘟疫苗首免的最佳时期。因此, 这种方法很难保证仔猪首免时间合理。

3.2.2 母源抗体的干扰

母源抗体对初生仔猪有保护作用, 但也会影响仔猪的免疫效果, 即母源抗体的双重性。因此, 在给仔猪使用高质量的疫苗时, 能否起良好的免疫效果与母源抗体滴度有关。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 实施免疫接种, 疫苗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不起保护作用。因此, 在实施免疫接种前要考虑母源抗体的滴度, 同时还要注意母源抗体的整齐度。具体做法是免疫接种前测母源抗体滴度, 调整母源抗体的整齐度, 保证空怀母猪猪瘟的抗体水平不低于1:64, 分娩母猪猪瘟的抗体水平不低于1:32。对反复接种后抗体水平仍然很低的母猪以及带毒母猪应彻底淘汰。

3.2.3 种猪与仔猪的带毒和排毒

有资料报道, 母猪在妊娠30d前、10~50d、20~97d、30~100d接种疫苗后均可引起胎盘感染, 即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因胎盘感染不死的仔猪往往成为亚临床感染者, 可能长期带毒、排毒。这些猪常具有免疫耐性, 对猪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很低, 易发生温和型猪瘟。也有资料显示, 母猪带毒则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差, 并能垂直传播给下一代, 从而引起温和型猪瘟。

3.2.4 疫苗效价的影响

有些疫苗不是正规厂家生产的, 或者疫苗未经过严格检验就出厂, 这样的疫苗就达不到规定效价。此外, 疫苗在运输、保管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稀释液中含有影响疫苗的活性物质;稀释后的疫苗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或置于高温环境下, 这些都会降低疫苗的效价, 而影响免疫的效果。因此, 生产中一定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和稀释液, 严格按规定运输、保管和使用, 才能确保防疫效果。

3.2.5 免疫抑制疾病的影响

传染病是引起畜禽免疫力抑制的主要原因, 有些传染病的发生, 可使动物体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强, 对多种疫苗免疫力反应会下降, 甚至导致免疫失败。有些病毒直接侵袭猪的淋巴器官, 诱导某些细胞因子的释放, 激活抑制性细胞,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生产中, 当发生其它传染病时, 不能进行猪瘟免疫。

3.2.6 药物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使用弱毒疫苗前后一段时间, 不应使用抗菌药物。研究证明, 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或对动物体内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或对T、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抑制作用,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对疫苗造成直接破坏, 因此, 在防疫前后, 要注意不能使用抗病毒药物。

3.3 检疫、防疫

防止从外地引进病猪, 做好隔离检疫。一旦发生猪瘟, 要封锁疫点, 禁止猪只流动, 病猪应急宰。疫区内的假定健康猪和受威胁的猪, 应立即以猪瘟弱毒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3.4 低下的免疫力

造成免疫力低下的原因很多, 免疫剂量的不足;免疫手段的不完善;劣质的疫苗;以及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都可以造成猪群的免疫力低下, 由于这种免疫力低下的猪还有一定的免疫力, 所以表现的症状也不典型, 并且经常和其它的疾病如:猪的链球菌病、猪的支原体肺炎、猪的附红细胞体病等并发, 由于表现的症状相似, 所以经常导致误诊, 延误治疗, 使大批的猪死亡, 加大了经济损失。

3.5 饲养管理

同时, 还应加强饲养管理, 做到养猪有圈, 经常保持猪圈的卫生环境, 定期进行消毒。实行自繁自养, 必须引入种猪时, 应先隔离观察3周以上, 证明无病后方可混入猪群。一旦发生猪瘟时应采取紧急的扑灭措施, 及时隔离病猪和可疑病猪, 并根据具体予以急宰, 对同群未发病以及受威胁的猪, 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被污染的猪舍及用具均应彻底消毒, 病猪尸体高温处理或深埋, 以防散毒。病猪的粪便及垫草堆积发酵, 1个月才可利用。

4 小结

早期确诊有利于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但因猪瘟病情复杂, 特别是非典型猪瘟, 因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诊断本病需要采取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诊断、剖检诊断、药物诊断、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相结合。

诊断及护理措施 篇11

【关键词】变压器;内部过热;诊断

【中图分类号】TM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062-01

作为变压器的常见故障,内部过热故障通常由磁路故障、接点接触不良、导体故障和局部散热不良等原因引起,它可能引发固体绝缘的劣化和设备的永久损坏等事故,从而给变压器的安全运行和电网的可靠供电造成影响。因此,如何快速准备地判断变压器内部过热故障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来确保变压器的安全运行,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 变压器内部过热故障判断的依据和方法

1.1 气相色谱法

变压器油和固体绝缘材料在电和热的作用下会分解出一些特性气体。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变压器内部绝缘油和固体绝缘材料除了会产生一些非气态劣化物外,还会产生少量的氢气、碳的氧化物和低分子烃类气体等,其中碳的氧化物(CO、CO2)的成分最多,其次是氢和烃类气态。当变压器发生内部过热故障时,热点只影响到绝缘油的分解而不涉及固体绝缘的裸金属过热性故障,并且油中溶解气体以CH4和C2H4为特征气体,两者之和通常会占到总烃的80%以上。当故障点温度较低时,CH4所占的比例较大;随着故障点温度的升高(500℃以上),C2H4和H2的比例逐渐增加;当故障点温度超过800℃时,会产生少量的C2H2,但含量不会超过C2H4的10%。涉及固体绝缘的过热性故障时,除了会产生上述低分子烃类气体外,还会产生较多的CO和CO2,同时CO/CO2的比值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大。

据此,我们可以根据色谱《导则》,通过分析油中溶解气体的成分、特征气体含量、变化趋势、IEC三比值法和无编码比值法来判断变压器是否存在内部过热故障及其发展程度。

1.2 电气试验法

油中气体分析能够及时有效地判断变压器内部有无故障和故障类型,但故障程度及其部位必须结合其他检测(局部放电试验、绕组直流电阻和空载特性、微水分析等)结果和该设备的结构、运行检修等情况来综合判定。其中,对于电流回路故障可以采取测试线圈直流电阻的方法,直流电阻试验可以检查变压器内部导电回路的焊接或接触是否良好;对于铁芯多点接地故障可以采取测试变压器铁芯外引接地线中的环流或铁芯对地绝缘电阻来判定。

2. 变压器内部过热故障的原因和防范措施

变压器内部过热故障通常为局部过热和温度升高,根据其严重程度又可分为轻度过热(一般低于150℃)、低温过热(150℃~300℃)、中温过热(300℃~700℃)和高温过热(一般高于700℃)。具体说来,导致变压器内部过热故障的原因主要有引线接头故障、分接开关电接触性故障、铁芯故障、高低压绕组故障和局部散热不良等,本文将针对变压器内部过热故障的原因和防范措施进行详细的研究。

2.1 铁芯故障及其防范措施的分析

铁芯故障约占到变压器内部过热故障的30%,最主要的是铁芯多点接地故障和铁芯内部片间短路。在正常运行状态时,电力变压器的铁芯只允许一点接地,因此铁芯多点接地可能会导致不同接地点在磁场中感应出不同电位而形成环流,环流会引发局部过热而导致绝缘油的分解和铁芯的损坏。

一般说来,导致变压器铁芯多点接地故障的原因主要有:变压器油箱内留有安装时遗留的异物(如螺钉和螺母);铁轭的压钉碰住铁轭;铁芯装配及引线焊接过程中遗留的金属异物;在运输或运行过程中,由于振动造成夹件绝缘移位而导致铁芯和夹件接触;基建安装工作疏忽,没有将变压器油箱上的定位钉卸掉;上、下夹件和铁轭间的垫块受潮或表面附有油泥,导致其绝缘降低。

针对铁芯故障可采取如下防范措施:(1)低压交流冲击法;(2)冲击电流放电法;(3)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注意产气速率以监视故障的发展;(4)在铁芯外引接地线上串接一个适当的电阻,从而减小铁芯的接地电流;(5)如果找到了故障点而无法处理时,可将铁芯的正常工作接地点移至故障点同一位置,这样可减小环流。

2.2 引线接地故障及其防范措施的分析

引线接地故障约占到变压器内部过热故障的15%,主要出现在变压器低压绕组与管套的连接处。这种接触为固定接触,一般是由于安装或检修后,套管连接螺丝没拧紧或变压器运行在大电流下,接触面氧化、腐蚀和污染,逐渐形成较大的接触电阻,最终形成内部过热故障,严重时会导致接头烧毁和有机绝缘炭化而导致变压器烧毁。

针对引线接地故障可采取如下防范措施:(1)对大型电力变压器,安装或检修后要做直流电阻试验并进行油色谱分析;(2)对运行中的电力变压器,用红外测温仪进行在线检测,如果发现局部过热应立即进行油色谱分析和直流电阻试验,并停电检查。

2.3 分接开关电接触性故障及其防范措施的分析

分接开关电接触性故障约占到变压器内部过热故障的50%以上,主要出现在调压频繁和负荷电流大的变压器。在频繁调压中会造成触头之间的机械磨损和电腐蚀,电流的热效应会引发弹簧弹性的下降而导致动、静触头间的接触压力下降,这些都将导致触头之间的接触电阻增大。接触电阻增大,会使得触头之间的发热量增大,而发热加速了触头表面的氧化腐蚀和机械变形并形成恶性循环,如不及时处理就会引发变压器的损坏。与此同时,无励磁调压变压器的分接开关也会由于触头表面腐蚀、氧化和触头间接触压力减少,而使接触电阻增大,从而形成变压器内部过热故障。

针对分接开关电接触性故障可采取如下防范措施:(1)对有载分接开关,切换4000此或运行3个月就要进行油色谱分析,每年要做直流电阻试验,如有异常要抽出分接开关进行检查;(2)对经常过负荷运行的变压器或发生严重出口短路的变压器,要及时测直流电阻和进行油色谱分析;(3)对无励磁调压变压器投运前要测绕组直流电阻试验,试验正常后方可投入运行。

2.4 其他原因的分析

除了上述三种原因外,引发变压器内部过热故障的原因还有很多,虽然这些原因发生的几率相对较小,但仍然不可忽视。

(1) 冷却装置异常。风冷装置风路堵塞、风扇电源失去、风扇反转和风扇启动值设置错误等原因会引起冷却装置异常,从而造成变压器内部过热。

(2) 漏磁导致过热。在大型变压器中,由于漏磁通密度较高,会在铁芯上、下夹件拉杆等部位产生高度集中漏磁通,产生局部过热现象。

(3) 异物引起局部过热。变压器内部残留的异物不仅可能造成绕组匝间短路而引发局部过热,而且可能在异物中形成环流而引发局部过热。

3.小结

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设备,其稳定运行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因此对电力变压器内部过热故障进行诊断和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变压器内部过热故障主要发生在油箱、绕组、铁芯、连接螺栓、引线、拉板、夹件和无载分接开关等部位,在实际运行中要加强对这些部件的检测,并采取可靠的措施来预防变压器内部过热故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冷,毛宏智,周建军.色谱回归分析法在变压器过热故障诊断处理中的应用[J].高压电器,2011(9).

[2] 赵峰,王凯,张俊杰,刘东升.大容量变压器局部过热问题分析[J].变压器,2009(7).

抽油机常见故障诊断及应对措施 篇12

1 抽油机及常见故障诊断

抽油机主要是指在石油日常工作过程中, 将原油从井下举升到地面的采油设备, 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驱动设备、抽油泵及抽油杆[1]。目前, 抽油机已经成为石油采集的重要设备, 结构合理、操作简单、方便, 且承受力极强, 适合高强度作业。除此之外, 抽油机具有保险装置, 能够确保工作人员人身安全。

通过总结抽油机常见故障,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曲柄销断裂, 作为连接曲柄与连杆的载体, 是传递动力的重要环节, 同时承担着曲柄锥套和连杆两方面力量, 在受力不同情况下, 易出现断裂故障。由于抽油机工作环境不同, 部分地基不平使得设备承压不同, 且输出轴曲柄键不在统一水平线上, 会增加减速箱剪应力, 使得曲柄销受力不均衡, 另外, 设备产品自身质量也是其中影响因素, 在长期负荷运转下, 也会造成销子出现偏磨情况。

其次, 减速箱渗漏故障, 减速箱是抽油机的动力系统, 需要承受很强的负荷, 在天气和环境影响下, 润滑油会出现渗漏现象, 主要影响因素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设备运行过程中, 会产生内外压力差, 增加齿轮摩擦力, 继而产生热能, 出现渗漏现象;另一方面, 由于减速箱没有回油孔, 轴头密封度不好, 润滑油注入过多, 也会出现此现象, 轴头密封主要是通过压紧作用完成的, 但是, 长期使用后, 密封位置的材料老化、变形, 不能够发挥良好的密封作用, 种种原因共同影响下, 引起润滑油泄漏。

最后, 抽油机偏磨, 一般分为单面和双面两种, 单面磨损面积大, 但是, 损伤程度较低, 仅存在于内壁与抽油杆之间;而双面偏磨则恰恰相反, 磨损面积小, 损伤程度却较高, 导致偏磨的原因主要是井斜引起抽油杆受力不均, 在设备上下冲程时, 引起的摩擦形成磨穿, 而且, 采油区域水中含有微量酸性, 腐蚀抽油杆等部件, 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另外, 原油含水率也会影响偏磨[2]。

2 抽油机常见故障的应对措施

2.1 加强日常检查和维护, 避免曲柄销故障

针对曲柄销断裂故障的应对措施, 要加强日常检查和维护,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注意抽油机剪刀差、横纵向水平率及连杆长度等细节, 将所有可能引发故障的细节检查到位,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逐一调整和优化, 确保各个部分与标准相符合。除此之外, 提前预防也是避免故障出现的有效途径, 选择质量过关的产品, 或者增加设备月垫片接触面积, 并在安装过程中, 注意设备螺纹旋向是否合理,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故障发生。通过预防与及时解决有机结合, 不仅能够避免曲柄销故障发生率, 还能够提高设备工作效率。

2.2 采取针对性措施, 避免减速箱渗漏

减速箱渗漏位置的不同, 处理方式和方法也要区别对待, 当轴承端盖与箱体之间过紧引起渗漏, 可以将石棉垫至于二者之间, 并将毛边进行修正, 保证油孔对齐, 从而有效防止润滑油渗漏, 针对轴套与端盖处发生泄漏, 首先要检查回油孔情况, 并对其进行疏通, 如果渗漏过于严重, 需要及时更换密封装置, 另外, 由于减速线上下箱体之间密封不严引发的渗漏, 要进行紧固处理, 并加强渗漏位置的日常维护, 只有这样, 才能够减少渗漏, 提高设备工作效率, 为采油工作提供支持。

2.3 引进先进技术, 避免抽油机偏磨

随着石油能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使得相关学术及技术研究也随之丰富, 并出现解决抽油机偏磨故障的技术, 比如:旋转技术, 主要是指在抽油杆在井下作业过程中, 通过旋转减轻设备固定、重复运行导致的磨损[3]。另外, 可以安装防偏磨器, 在小滚轮作用下, 减少油管磨损, 而且, 这类装置一般是金属材料制成的, 具有较强的承受力, 或者设置抗弯防磨副, 转移摩擦位置, 将其固定好, 在避免摩擦的同时, 还能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从而确保原油采集工作顺利进行。

3 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 抽油机作为石油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运行稳定性直接影响原有采集率。因此, 石油企业在日常管理过程中, 要明确抽油机重要性, 明确设备常见故障出现位置, 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解决故障, 提高设备稳定性,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加强设备维护与保养, 有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从而推动我国石油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顺利, 杨文新, 门成全.微观物理模拟水驱油实验及残余油分布分形特征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18 (03) :259-261.

[2]刘慕双, 蔡广新, 谢颖.游梁式抽油机的远程智能故障诊断[J].石油矿场机械, 2012, 20 (05) :12-14.

上一篇:饭店财务管理下一篇:买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