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潴留/针灸疗法(精选5篇)
尿潴留/针灸疗法 篇1
现将针灸治愈肝癌术后尿潴留1例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患者, 女, 60岁, 以“腹部持续性疼痛5 d”为主诉于2008年5月28日9∶30入院。当日上午在硬膜外麻醉下实施腹部探查术。术中留置导尿。术后病理诊断为“肝癌破裂出血”。术后第3天拔出导尿管, 日内未排尿, 患者无尿意。查:小腹胀满, 叩诊浊音, 超声排除腹腔积液, 确诊为术后尿潴留。给予诱导排尿法, 听水流声, 利用条件反射缓和排尿抑制, 使患者产生尿意;热敷下腹部膀胱区, 利用热力使松弛的腹肌收缩, 腹压升高而促使排尿;将手置于下腹部膀胱膨隆处, 用手向左右轻轻按摩10~20次, 再用手掌自患者膀胱底部向下推移按压, 排出尿液;肌注新斯的明:新斯的明对膀胱肌的兴奋作用较强, 肌肉注射0.5~1.0 mg以促使膀胱肌收缩而排尿。以上方法均无效, 再次实施导尿, 分次导出尿量累计约1 200 ml。最后家属求助针灸治疗。
综观其病情:该患者系术中损伤人体正气, 导致元气大伤, 肾气不足, 气化无力, 故小便不能排出。治疗以补肾纳气为主, 取穴双侧内关、三阴交、足三里、太溪, 用28号、1.5~3.0寸毫针直刺, 行捻转补法。中极、关元交替选穴, 向下平刺, 针感传致膀胱区, 均留针20 min。针2次后, 患者感觉有尿意, 遂拔出尿管, 患者自行排出尿少许, 频有尿意。针灸1周后排尿正常出院。
2 讨论
质性梗阻病变, 如外伤、疾病或使用麻醉剂所致脊髓初级排尿中枢活动障碍或抑制, 不能形成排尿反射。 (2) 膀胱受压黏膜水肿、充血、肌张力降低、对膀胱内压的敏感性下降, 以及伤口疼痛、不习惯卧床排尿等原因, 容易出现残余尿增加及尿潴留。 (3) 其他原因引起的不能用力排尿或不习惯卧床排尿, 包括某些心理因素, 如焦虑、窘迫等使得排尿不能及时进行。由于尿液存留过多, 膀胱过度充盈, 致使膀胱收缩无力, 造成尿潴留。
小便因暂时性排尿功能障碍, 不能自行排出而形成尿潴留, 属中医癃闭范畴。此证多因肾气不足, 膀胱气化不利所致。亦有因外伤、手术等造成气滞、血瘀、湿热阻滞不通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焉。”肾与膀胱相表里, 膀胱之气化全赖肾阳之温煦, 若肾阳不足, 则膀胱气化无力, 失其司二便功能而形成尿液不能排出。本例患者由于手术伤及人体正气, 使膀胱气化失司而致本病。笔者用针刺补法温通肾阳, 增强膀胱气化之功, 恢复其化气行水、通利水道之功能, 故去病甚速。
现代医学认为术后出现尿潴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动力性梗阻:由于排尿功能障碍引起, 而膀胱、尿道并无气
摘要:该患者以急腹症表现入院, 术后确诊为肝癌破裂出血, 并导致尿潴留, 采用多种方法治疗无效, 最后通过中医辨证施治, 采用针灸的方法, 治愈尿潴留, 痊愈出院。
关键词:尿潴留,针灸,肝癌术后
参考文献
[1]杨双珍.产后尿潴留的预防及护理[J].医学创新研究, 2007, 36 (4) :92-93.
[2]文丽.电针加灸治疗产后、术后尿潴留108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00, (4) :9-11.
[3]石云琼.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尿潴留48例[J].湖北中医杂志, 2003, (6) :54.
[4]解英.温针灸治疗宫颈癌术后膀胱麻痹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 2001, (10) :19-20.
尿潴留/针灸疗法 篇2
1 临床资料
50例患者中,均排除阻塞性原因所致的尿潴留。其中男15例,女35例;产后30例,外伤后16例(腰椎压缩性骨折10例,粉碎性骨折6例),其他原因4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8岁;病程最长4月,最短5天。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方法
第一组穴位 胸腰夹脊穴 八髎穴;第二组穴位 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
2.2 针刺方法
以上两组穴位每日取一组穴位,交替使用。胸腰夹脊穴和八髎穴采取侧卧位,每次取两侧4至6穴,交换取穴,强刺激;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穴采取平卧位,平刺或斜刺,平补平泄,接G6805电针仪,留针30分钟,7日为一疗程。
2.3 艾灸方法
以自制的艾灸盒对下腹部进行大面积艾灸,以腹部潮红为度,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
2.4 语言暗示方法
在治疗的同时,配合语言暗示。针刺时,引导患者的针感向下腹部传导,暗示患者说只要有酸胀的感觉就有效,同时多交谈关于水、洪水、江河的话题。针对不同的病人,采取不同的语言暗示方法。对产后的病人,多关心婴儿的情况,让产妇高兴,从而思想充分放松。对其他原因的患者,主要从树立患者的信心入手,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放松。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经过3个疗程之内治疗后能自主排尿。
无效:经3个疗程以上的治疗后,无明显好转,必须导尿。
3.2 治疗结果
50例患者中,在1个疗程之内痊愈的28例,2个疗程内痊愈的15例,3个疗程内痊愈的4例,无效3例。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25岁,2004年10月15日,在我院妇产科顺产一男婴,重4.5公斤,产后出现尿潴留,点滴不下,腹部涨满,胀痛难忍,经腹部按压、热敷等方法均无效果,只好靠导尿维持,7天后转入针灸科,经以上方法治疗一天后,少许尿量排出,经过2天的治疗后,能自主排尿而出院。
5 体会
祖国医学称尿潴留为癃闭,其病位在膀胱,与肺、脾、肾及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有关。多因肾气受损,命门火衰,阳气无以化阴,导致膀胱气化功能无权而发为癃闭。现代医学认为尿潴留多继发于其他疾病之中,或者因为支配膀胱的神经受损而致尿道内括约肌收缩而出现尿潴留。膀胱的神经为内脏神经所分布,其中交感神经来自第11、12胸节和第1、2腰节,经盆丛随血管分布至膀胱壁,使膀联平滑肌松弛,尿道内括约肌收缩而储尿。副交感神经为来自脊髓第2~4骶节的盆内脏神经,支配膀胱逼尿肌,抑制尿道括约肌,是与排尿有关的主要神经。在本科治疗的50例病例,多数继发于其他疾病之中,根据辩证,且均属于虚证,一方面是生产后的的产妇,另一方面是腰椎损伤或手术后长时间卧床而致尿潴留,故在治疗尿潴留的病人中,根据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取胸腰夹脊穴、八髎穴针刺,以调节神经功能;取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穴位,配合艾灸下腹部以温补下焦,达到补肾气,理三焦,通尿閉的功效。3例无效病人因为脊髓的完全截断,故针灸治疗无效,随访中得知病人由尿潴留而转变为尿失禁。近早地解除尿潴留,避免尿潴留所致的并发症,针灸治疗尿潴留无疑为一种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邱茂良.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2-243.
[2]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9-244.
[3] 单赤军.隔姜重灸治疗遗尿症.中国针灸,2009,29(10):832.
针灸治疗镇痛泵术后尿潴留18例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例患者均为我院外科、妇科术后使用镇痛泵的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各9例, 年龄28~65岁, 其他资料无显著差异。
1.2 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组:同时应用针灸针刺和艾灸, 具体方法如下:针刺法:取双侧三阴交、阳陵泉、采用泻法, 强刺激得气后留针30min, 无效者1h后重复1次。艾灸法:将艾条一端点燃, 循任脉于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行雀啄灸, 使局部有温煦热力, 一般每处灸3~7min, 以所艾灸部位皮肤红晕为度。 药物对照组:单纯应用新斯的明1mg肌肉注射治疗。
1.3 治疗结果
1.3.1 治疗标准:
治愈:针刺或药物肌肉注射治疗1次后1h内自行排尿, 临床症状消失;有效:针刺治疗2次或药物肌肉注射2h内自行排尿, 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无效:经上述处理不能自行排尿, 或小便点滴而出, 仍需导尿。
1.3.2 治疗结果:
针灸治疗组18例, 治愈15例, 有效2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4%, 药物治疗组18例, 治愈9例, 有效4例, 无效 5例, 总有效率72%。
2讨论
术后硬膜外镇痛泵的使用有一些副作用, 尿潴留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骶部副交感神经阻滞, 而且吗啡增加输尿管平滑肌和膀胱括约肌的张力, 加上患者术后不习惯床上大小便等因素, 临床上容易出现尿潴留, 尿潴留属于中医学的“癃闭”等范畴, 以小腹、会阴部坠胀、膀胱胀满、尿液不能自行排出等为主要表现, 因手术损伤, 麻醉止痛药物等影响了膀胱的气化, 故其小便不通责之于膀胱气化失职, “腑以通为用”, 故治疗应着眼于通利, 膀胱气化的调节又与脾气的运输, 肾的开阖, 肝的疏泄密切相关, 因此取穴治疗过程中应重点调整这些脏腑的功能, 针灸对于术后尿潴留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可以通过取相关穴位疏通筋络, 调理气血而达到治疗目的,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条经络的交会穴, 《针灸甲乙经》称三阴交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足三阴经 (肝、脾、肾) 经脉均循行于少腑或阴器, 针刺三阴交可激发经气, 调整机体功能, 治疗小便不利, 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合穴, 具有健脾利水, 通利三焦, 利尿祛湿之功, 关元穴、中极穴、均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 中极又为膀胱募穴, 气海为任脉经穴, 艾叶秉性重阳, 艾灸有行气活血, 疏通经络之效, 艾灸三穴可滋补肾气, 理三焦, 通尿闭。通过针刺、艾灸并用, 可疏肝补肾, 健脾利水, 调理三焦, 从而达到振奋下焦元气, 恢复膀胱气化的功能, 使小便通畅, 二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尿潴留/针灸疗法 篇4
关键词:针灸,中药益气通淋汤,产后尿潴留
产后尿潴留是产后常见的并发症, 通常将>6 h未自主排尿者称为尿潴留, 主要是由于产后疼痛反射至膀胱暂时性功能障碍, 其严重影响子宫收缩, 且极易引起产后大出血, 因此给产妇的心理和生理造成诸多困扰[1]。本研究针对已选的48例产后尿潴留患者应用针灸配合中药益气通淋汤治疗的临床疗效予以观察并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发生产后尿潴留患者6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发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24例;对照组年龄22~35岁, 平均年龄 (26.89±8.64) 岁, 病程2~6 h, 平均 (4.01±2.03) h;初产妇10例, 经产妇5例, 经产道分娩10例, 剖宫产5例。研究组年龄23~36岁, 平均 (27.35±5.82) 岁, 病程2~7 h, 平均 (3.85±2.14) h;初产妇12例, 经产妇4例, 经产道分娩7例, 剖宫产7例。两组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予以单独针灸治疗:取关元、中极、水道、曲骨为主穴, 患者取仰卧位, 屈膝, 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 使针感直至前阴部, 同时患者明显感觉下腹部有收缩感, 配以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 施以灸法, 使火力缓慢透入直至皮肤潮红, 2 d为1个疗程, 共治疗4个疗程。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予中药益气通淋汤治疗, 药剂成分为:杏仁15 g、柴胡10 g、黄芪20 g、升麻10 g、桃仁15 g、路路通20 g、甘草6 g、怀牛膝15 g、瞿麦15 g、坤草15 g、泽兰12 g、萹蓄15 g;加水浸泡30 min, 煎至水开, 改小火再煎30 min, 滤取药液, 然后再加水煎30 min, 最后滤取药液400 m L, 400 m L/d, 分2次服, 2剂为1个疗程, 共服4个疗程。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平均起效时间, 及尿道感染发生率。
1.4评定标准:临床疗效评定:显效:小便通畅、排尿量正常;且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有效:小便基本正常, 但持续时间加长, 且尿线细、长, 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无效:未能自行排尿, 且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处理: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当P<0.05, 表示比较差异具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 (P<0.05) , 见表1。
2.2两组平均起效时间对比:观察组治疗后1 d内有2 (6.67%) 例可自行排尿, 有3 (10.00%) 例最慢起效时间为5 d, 对照组最快起效时间为4 d, 有7 (23.33%) 例, 最慢起效时间为10天, 有10 (33.33%) 例。两组平均起效时间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 (P<0.05) , 见表2。
2.3两组后期并发症对比:观察组尿道感染率为0 (0/30) , 对照组为20.00% (6/30) , 两组尿道感染率比较具有明显差异 (P<0.05) 。
3 讨论
尿潴留属于中医学“癃闭”范畴, 而引起产后尿潴留的主要原因为产妇因惧怕疼痛, 而不用力排尿;产程较长而未进行及时排尿, 致使尿道黏膜、膀胱充血水肿, 导致张力降低;产后会阴撕裂或侧切造成外阴疼痛, 致使膀胱神经功能紊乱, 从而引起括约肌痉挛等[2]。因此, 及时处理产后尿潴留对产妇子宫正常收缩, 以及降低产后大出血具有重要意义。
本病的病位在膀胱, 是膀胱的司开合的生理功能失调引起, 并与三焦、肺、脾、肾、肝诸脏腑功能有密切关系[3]。《内经》说:“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对照组针灸处方中关元是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 同时又为小肠募穴, 能温补下元, 鼓舞膀胱气化, 以达启闭通便功效;中极为膀胱募穴, 可调理膀胱气机;水道, 顾名思义为水液通行的道路, 针之可利水行气曲骨穴位位于膀胱体表, 具有补肾壮阳、清热利湿之功效, 配以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有利于膀胱气化, 对膀胱逼尿肌具有良性调整的作用, 使膀胱逼尿肌收缩, 内压上升, 兴奋盆腔副交感神经, 从而产生尿感, 行气利水, 通利小便[4,5]。观察组加益气通淋汤处方中黄芪、升麻、柴胡具有升阳举陷、补中益气的功效;泽兰、怀牛膝、坤草具有利尿通淋、活血化瘀的功能;杏仁、桃仁具有镇痛、保肝利胆、利尿剂兴奋子宫的作用;萹蓄、瞿麦具有显著的利尿功效, 且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路路通具有利水通经、祛风通络之功效;甘草具有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6]。
综上所述, 针灸配合中药益气通淋汤治疗产后尿潴留疗效确切, 且起效快, 可有效降低尿道感染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但是希望针灸在今后可从信号转导和基因表达等理论层面进一步加以探讨和研究, 以更好地指导治疗, 另外, 医师在实际操作时还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调整药物剂量, 以提升治疗的效果和精确性。
参考文献
[1]彭利平, 朱玲娇, 吴春娥, 等.中医治疗结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J].新中医, 2014, 5 (14) :201-202.
[2]宋新安.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45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8 (5) :57-58.
[3]赵旭, 马晓莉.穴位贴敷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2, 9 (24) :210-211.
[4]李天慧, 刘芸.针灸配合中药治疗产后尿潴留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 10 (21) :178-179.
[5]汪伟, 段雷, 胡蓉蓉, 等.补中益气汤在妇科方面的临床应用[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4 (20) :128-129.
尿潴留/针灸疗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肛肠疾病且行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8~64岁,中位年龄43.50岁;蛛网膜下腔麻醉3例,骶椎麻醉37例,持续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20例;痔疮手术43例,肛瘘手术8例,肛周脓肿手术9例。对照组患者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20~65岁,中位年龄44.82岁;蛛网膜下腔麻醉5例,骶椎麻醉33例,持续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22例;痔疮手术38例,肛瘘手术10例,肛周脓肿手术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符合痔、肛瘘以及肛周脓肿的诊断标准者;2需行手术治疗,且无手术禁忌证者;3年龄18~65周岁(包含18周岁和65周岁),性别不限;4患者自愿参加,且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合并有尿道狭窄、前列腺肥大、膀胱或尿道结石以及肿瘤等泌尿道器质性疾病可造成阻塞性尿潴留者;2合并有尿路感染疾病者;3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肺功能障碍者,精神病患者;4需行急诊手术者;5术中需留置导尿管者;6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者。
1.4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在同类疾病给予相同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麻醉用药量、手术时间均无差异。
对照组患者给予肛肠科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包括围手术期监测生命体征,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围手术期注意事项;予以饮食、起居和情志指导;术后不予以任何干预。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肛肠科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耳穴埋豆贴压疗法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术前4 h,患者取舒适体位,用温毛巾清洁双耳,用75%的酒精常规消毒双耳局部皮肤;选取双耳的膀胱、肾、三焦、输尿管、尿道、皮质下和肺7个耳部穴位,用探棒按压刺激所选7个耳部穴位,待患者穴位局部有酸、麻、胀和痛的感觉后,进行埋豆;将胶布剪成约0.5 cm×0.5 cm大小的方块,胶布中央放置王不留行籽,医者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已粘好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块对准耳部穴位贴压好,采用直压或对压手法按压固定;同时指导患者或家属用手反复按压,压迫刺激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次每穴按压1~2 min,两耳穴交替进行按压,保留3 d;手术当日,术前按压4次;术后每1 h按压1次,共按压4次;术后第2天、第3天各按压4次;在有尿意时强刺激按压1 min;治疗3 d后取下耳穴所埋豆,清洁双耳。
补救措施:对于术后出现的尿潴留的患者可根据患者的需要在其膀胱充盈较重时做导尿处置。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例数、接受补救治疗例数、术后至第1次自主排尿时间以及第1次排尿量。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中位年龄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以及接受补救治疗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18.33%(11/60),显著少于对照组术患者的35.00%(21/60),两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1,P=0.039);治疗组患者接受补救治疗例数4例(6.67%),略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例(11.67%),两组患者接受补救治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1,P=0.343)。
2.2 两组患者术后至第1次自主排尿时间和第1次排尿量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术后至第1次自主排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术后至第1次自主排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第1次排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尿潴留是肛肠科疾病术后常见并发症,是一种暂时性膀胱功能障碍表现。有关肛肠科疾病术后尿潴留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肛肠科疾病术后尿潴留是由于肛门直肠手术过程中对肛门直肠及其邻近组织的牵拉、挤压或切割损伤造成括约肌局部水肿、疼痛以及痉挛,对盆骶神经、会阴部和排尿低级中枢产生抑制,进而导致反射性尿道和膀胱颈括约肌痉挛,造成膀胱排尿功能障碍[4]。另外,肛门直肠手术麻醉所致膀胱功能减弱、手术中操作不当、异物刺激、术后肛门直肠内填塞敷料过多和患者精神紧张等造成膀胱排空障碍[5]。
尿潴留尚属于中医学“癃闭”范畴,中医学者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是导致本病的直接原因,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载:“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五癃津液别篇》曰:“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五邪》就有记载。耳与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如明代张介宾《类经》所载:“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入耳中”;《灵枢·口问》所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与脏腑在生理功能上具有息息相关的联系,耳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防治[6]。笔者认为,本病的治疗应以调理膀胱、补肾助阳化气、通利水道为其治疗原则。本组研究所选耳穴中的“肾”能能够补益肾气;“膀胱”能够疏导膀胱气化;“三焦”可以通调三焦,促进膀胱气化;“尿道”和“输尿管”能通调水液之通道;“皮质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肺”具有推动气血运行,疏利水道的功能。本研究所选耳部7穴配合王不留行籽按压刺激,能够发挥疏通经络、调理脏腑、通利水道以及促进膀胱气化的治疗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耳穴埋豆贴压治疗的组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18.3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5.00%(P<0.05);采用耳穴埋豆贴压治疗的治疗组患者术后至第1次自主排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患者(P<0.05)。以上说明耳穴埋豆贴压对于肛肠科术后尿潴留防治有较好的效果,为该病的防治进一步提供了依据。
综上所述,耳穴埋豆贴压对于肛肠科术后尿潴留防治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促进排尿,减少肛肠科术后尿潴留,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术后患者的舒适度,且该干预方式患者易于接受,依从性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但本研究的耳穴埋豆贴压防治术后尿潴留的作用机制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本会,薛萍,吴灵.艾灸穴位预防痔瘘术后尿潴留的疗效观察[J].华西医学,2015,30(2):321-322.
[2]蓝智玲.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心理指导护理肛肠术后尿潴留观察[J].新中医,2015,47(5):303-304.
[3]冯月宁,冯大勇,王春晖,等.中医多途径综合疗法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5):205-207.
[4]粟艳琴.吴茱萸中药热奄包熨烫治疗混合痔术后尿潴留40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3):60-62.
[5]邵海洋,王焕根.益气行水汤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5,47(5):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