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翻转

2024-08-10

空间翻转(精选4篇)

空间翻转 篇1

PLC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继电逻辑自动控制系统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高可靠性、灵活通用、易于编程、使用方便等优点, 迅速占领了工业自动控制领域, 成为工业自动控制的首选产品, 与机器人、CAD/CAM并称为工业生产自动化三大支柱。《PLC应用技术》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内容多、更新发展快、既强调理论又偏重实践应用的课程, 与实际生产和工程应用结合紧密, 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可以直接应用的一门专业课程。但传统的理论教学加验证性实验的方式, 教师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实际操作时间少, 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从而对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下降, 影响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PLC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基于空间的任务驱动式翻转课堂”是《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 高职学生《PLC应用技术》课程学习现状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过去被录取分数线挡在校门外的学生将有机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圆了他们的大学梦。这也必然导致高职教育生源整体文化基础水平的下降和学生差异程度的扩大, 而作为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PLC应用技术》也不例外, 其学生学习现状如下:一是学生生源复杂, 既有普高生, 也有三校 (职高、中职、技校) 生, 而不同生源类别的《PLC应用技术》水平差距很大;二是同一专业文理兼招, 一般来讲理科生的《PLC应用技术》基础要较文科生更为扎实;三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毅力、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也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凡此种种, 如果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一锅煮”势必加大两极分化, 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 而有些学生则“消化不良”。所有这些都反应《PLC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二) 《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主要问题体现在: (1) 传统PLC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基础理论学习需求。 (2) 滞后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PLC技术发展的需要。 (3) 常规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 (4) 固有的配套实验设施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5) 现行的考核评价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三) “基于空间的任务驱动式翻转课堂”是《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

1. 世界大学城空间。

2010年湖南教育厅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基于云计算的世界大学城空间”即职教新干线, 其资源共建、共享, 按需而用、即需即用、快速聚合、即时更新, 海量、虚拟化、无限制、绝对安全和个性化的特点, 为《PLC应用技术》课程任务驱动式翻转课堂教学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如何高效地利用世界大学城建设《PLC应用技术》空间课程资源;如何结合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资源特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实现《PLC应用技术》课程的空间教学改革, 是本课程改革的重点。

2. 任务驱动教学法。

是指将所要学的知识与技能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 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所涉及的知识体系、明确问题需要的知识结构, 并在教师的支持、指导、帮助下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实践《PLC应用技术》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否设计出既能驱动教师的教, 又能驱动学生的学的任务, 真正实现任务驱动教学的显著效果。因此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的意义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寻知识, 做到真正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3. 翻转课堂。

是指“学生在家通过视频学习新知识, 到学校巩固和融会贯通”, 这种授课方式彻底了颠覆传统的课堂。翻转课堂学习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 课前学员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并通过空间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从而完成知识的传递;回到课堂上学生通过各种教学形式, 如小组讨论、师生面对面交流、完成作业、解决问题, 完成知识的内化。

二、“基于空间的任务驱动式翻转课堂”的实施

《PLC应用技术》翻转课堂实施主要分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阶段。

(一) 课前

翻转课堂中, 课前知识的传授一般由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来完成。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完成知识、操作技能的接受、理解, 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自行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 学习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在《PLC应用技术》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首先将事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发到世界大学城空间, 并在前一节课布置下一周应学习的视频内容以及实践活动任务。其次,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习知识点或操作技能, 并通过完成技能巩固类实践活动任务来检查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如遇到问题, 可以在世界大学城空间向教师请教或与同学讨论来解决, 最后, 记录讨论之后遗留的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提交给教师, 以便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讲解或组织讨论。

1. 翻转课堂的关键是视频的制作。

视频制作中最重要的是内容的呈现、视频的长度。每次上课前提供给学生的视频的内容, 要简洁, 突出重点, 繁杂了学生不爱看, 太简单了没有深度;视频的长度, 可以借助微课的概念, 最长不能超过20分钟, 超过20分钟的课, 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教师制作视频的时候一定要精心设计, 确定合适的知识点, 并以合适的方法提交给学生, 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

2. 学生观看视频。

课前学生是否观看视频, 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需要借助信息平台, 构建学生协作学习和个性学习的学习环境。世界大学城空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它可以跟踪学生的学习轨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分析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有利于进行教学设计, 视频可以放到世界大学城教学平台上。当然,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 选择不同的教学平台。

3. 教师设计课堂活动。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组织梳理, 对不明白的问题, 进行针对性的课堂活动设计, 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的学习, 但不能干涉学生的选择。

(二) 课堂

翻转课堂中, 课堂应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 是答疑解惑的场所, 是通过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要使课堂真正成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 必然需要教师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这里的课堂活动不是传统的授受主义的单一的教师讲授。也不是仅仅重视课堂教学表面活跃的教学活动, 而是重视知识、技能、师生在互动中内化技能、创新知识的过程。这必然要求教师能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和学习实际, 合理设计, 精心组织, 适时引导, 从而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问题、内化知识的场所。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小组讨论、成果汇报、教师指导三部分。

1. 小组讨论。

建构主义者认为, 知识的获取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协作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要活动是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的主题, 是教师事先设计任务, 活动设计原则是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讨论。

2. 成果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任务完成情况) 要进行交流, 成果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汇报会、辩论会、展示会、小型比赛等。

3. 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 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 而是倾听者和观察者, 适时地参与到需要帮助的小组的讨论之中。并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实时地反馈, 有助于学生客观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

(三) 课后

通过课前自学、课中内化, 学生基本已经理解并掌握了每个任务的要点, 然而它们仍然是孤立的、与现实相分离的、不具现实效用的惰性知识, 要把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 不仅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每个任务, 还要求能内化为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 这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还要掌握怎样用, 怎样用得更有效, 更艺术。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任务中, 作出决策并解决问题, 这不仅需要学习、反思, 也需要在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的不停锻炼。因此, 在《PLC应用技术》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们针对每一知识点, 设计了具体任务, 在课堂活动后布置下去, 给学生提供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 同时辅以反思活动, 促使学生课后自主探究与反思, 促进知识技能的进一步内化、拓展与升华。

三、对“基于空间的任务驱动式翻转课堂”实施的思考

(一) 在翻转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 尽管教师在课堂上不再讲课, 但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 包括视频的设计制作、学习问题的归纳总结、学习时间的安排、课堂活动的组织以及与学生通过世界大学城进行互动交流等教学环节也都还需要教师进行控制设计,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起主导作用。

(二) 实施翻转课堂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在翻转课堂中, 无论是教师进行视频的制作与发布, 还是学生课后观看学习视频, 以及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与协作化学习, 都离不开世界大学城空间, 学校应该从硬件到软件方面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保证, 硬件方面, 如配置高性能服务器、增加校园网络的带宽以保证视频在网络中的流畅播放, 在课后准备专门的计算机教室, 为家庭中缺乏硬件条件的学生提供必要学习环境, 为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师提供相应的设备支持, 以保证视频的制作质量。软件方面, 学校应为每个师生提供一个世界大学城帐号, 教师视频的发布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都在世界大学城空间进行。对学生进行有关翻转课堂的整体培训, 学生能够使用世界大学城空间观看视频、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 以尽快适应这种新型教学模式。

(三) 翻转课堂引起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

在翻转课堂中, 无论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

翻转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通过独立探索与小组协作的形式进行学习, 教师通过视频进行知识的传授, 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与学生交流互动, 并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传统的评价方法无法考查翻转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全部效果, 因此必须有一个新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方式来对翻转课堂的实施进行评价。在制定翻转课堂的评价标准时。要考虑, 教师是否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出与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视频;教师是否能够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与学生形成积极良性的互动交流;教师是否能够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形成氛围良好的小组协作、探究性学习;学生是否能够利用信息技术, 根据教师提供视频进行独立探索性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堂中或世界大学城空间上通过与他人合作, 积极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是否能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充分的展示, 以完成知识的吸收内化。

参考文献

[1]卢强.翻转课堂的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 2013.8.

[2]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 2013.10.

空间翻转 篇2

关键词: 翻转课堂 人人通 网络学习空间

一、引言

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在TED大会上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介绍给全世界,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首先由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家或课外观看视频讲解,然后回到课堂中进行师生、生生间面对面的分享,交流学习成果与心得,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态。这种与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的课堂模式,我们称之为“翻转课堂”,又被称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实现传统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的颠倒,由“先教而后学”转向“先学而后教”,实现教学流程的逆序创新,带来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变化。

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是江苏省职教公共服务平台的所有应用的入口,通过个人空间快速进入各应用系统,实现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人人通以网络学习空间的形式进行设计和展现,强调通、强调分享、强调整合与集成、强调个性化,具有国家政策支持、建设成本低、优质资源共享等优势。

二、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框架与功能

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就是结合单点登录、统一身份认证、云空间、实时通讯、教育资源库、丰富多样的教育应用等技术,将优质数字资源服务、教学应用和空间建设服务融为一体,为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多个主体之间进行交流、分享、沟通、互动、教学、管理提供网络教学教研服务环境。在平台提供功能模块的基础上,我将人人通网络空间框架设计成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一)提供教师学生个性展示平台

教师和学生以真实身份注册,显示真人照片、真实信息,自由定制栏目,自创空间主页,可以在主页上发日志、状态、分享、投票、评论、动态等各种内容,展示师生的个性特色和风采,教师、学生都可以互加好友。

(二)构建个人资源管理中心

根据教师教学教研需要,收集、发布、存储和管理教学提醒、热门课程、热门资源、热门日志、校园人气榜、猜你需要的资源等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信息资源,为个性化教学提供特色资源服务。

(三)搭建个性化课程中心

基于网络空间的互动、开放和多媒体资源,使用人人通教学功能制作课程、搭建课程中心,进行空间备课,添加教学安排、讨论组、作业、自测、考试、问卷、学习统计、课程评价,为学生学习提供个性化服务。授课可指定班级进行学习、发布课程发布给全校师生、共享课程到省课程中心。

(四)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空间

由于每个教师、学生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学生、教师和领导都可以跨学校实现空间的互访,以私信、留言、讨论等形式实现实时点对点、一对一沟通互动。

(五)实现实时在线测试

教师根据项目教学内容建设在线测试题库,在学生任务学习完成后,在线完成相应指定水平的随机测试,成绩由系统自动评定,师生均可浏览已测试的试卷与答卷,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诊断并即时给出建设性建议。

三、基于翻转课堂视角的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实践

会计电算化是实务操作性很强的一门会计专业基础课,在推进企业会计信息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教师一般先布置任务,通过教师演示操作,让学生动手模仿,布置实训习题自主训练,最后总结知识要点评价学习效果。然而课堂练习时间有限,学生无法达到熟练操作的要求。中职生大部分课后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无法保证课后练习的时间,更无法达到熟能生巧的要求。针对中职生乐于空间学习的特点,笔者以会计电算化为例,依托江苏职教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服务平台,开展空间教学与翻转课堂紧密结合的教学实践研究。

(一)课前知识传授

1.明确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视频。教师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确定单元的知识学习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进行课前准备,设计预习任务单,根据课堂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拍摄教学微视频,并将视频上传到教学平台或网络资源库供学生下载观看。

2.学生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展开交流讨论。学生通过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登录网络空间教学平台,自主观看教学视频,从而对知识要点及注意事项有一定的直观认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完成在线作业测试,检测预习效果。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难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学习同伴进行交流学习,也可以将疑难的问题和教师互动交流。为了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长期不发表评论的学生将会影响成绩评定。

(二)课中知识内化迁移

1.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学生课堂探讨,实施任务。由于在前面的课前准备活动中,学生对教学内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甚至做一些资料搜集准备工作,因此在课程学习时带着问题思考,积极和老师互动交流,提高课堂听课质量。

2.开展协作探究活动,分组实施任务。教师通过回答学生问题、巡视监控实验判断学生的预习效果,确定探究性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组内成员采用对话、商讨、辩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进行知识建构,实现知识创新。教师担当建议者和指导者的工作,当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则给予适当的个别化帮助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理解教学内容及完成作业中遇到的困惑。

3.成果交流展示,在线即时总结评价。经过自主探索、协作学习之后,学生把自己或小组在学习活动中的收获汇集、整理成各种形式的作品进行成果展示,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和分享,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评价交流成果,总结归纳知识点。师生通过教学平台提供的评价系统对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学练等各环节的表现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

(三)课后知识提炼升华

1.任务拓展,能力提升。教师课后布置拓展任务,帮助学生进行能力提升;学生通过相关的练习和测试,强化课堂内容的应用。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后还有问题没解决,可以重新观看教学视频,争取完全掌握学习内容。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疑惑的地方,既可以通过回顾学习空间平台上的教学课件、教案予以解决,还可以在教学平台上和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深入探讨。

2.评价反思,教学改进。知识的获取与建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在学习结束后通过日志将学习过程中的感悟记录下来,或者在网络平台上与同伴交流和分享。教师设置问卷,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以备后续教学改进。

四、实践总结

近年来,我们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以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为载体,创建课程中心,尝试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紧密结合,促进有效教学的改革探索。教师根据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以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将主要教学内容设计成六个主要工作项目,划分120个工作任务,课堂实录60节教学视频,将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微视频、测试作业等资源全部上传至学习空间,初步建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校级精品课程,学生可依据自己的情况,随时随地登录学习空间自主学习,方便快捷。教学资源尽量做到图文并茂,贴近实际应用,学习资料在选取上力争做到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紧贴时代潮流。

教师要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教学理念、信息化素养,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利用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为适应教育教学手段和理念日益创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加强与家长的良好合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鉴于中职学生直接面对社会就业的特点和中职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等方面的心理问题,网络学习空间应对中职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创业指导和职业动态方面的信息,为学生提供网上学习行为的跟踪记录和相关测试,使中职学生增强自身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就业率。

五、结语

“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服务平台,让老师从重复、繁琐的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最终实现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技能、提高综合能力的目标。只要用心用好网络学习空间这一现代化教学平台,就一定能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人人用必将实现教与学、师与生的有机融合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凤燕.“翻转课堂”:信息技术与教育旳深度融合[J].教育评论,2014,(6):127-129.

[2]秦炜炜.翻转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3,(8):84-90.

[3]陈献辉.基于空间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14-115.

[4]刘远超,王艳杰.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9):2.

空间翻转 篇3

关键词:翻转课堂,网络空间,设计

1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网络教学已经可以独立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化的指导。但网络教育却无法从根本上完全取代传统教育, 当前, 我国教育界的共识是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全方位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师的引导主导地位。翻转课堂模式是传统教学与网络教育两者相结合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学习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监控, 辅导过程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当前, 在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教学中, 翻转课堂已经受到了关注和推广, 在我国, 由于教育基础的薄弱, 使得翻转课堂的应用受到了多方的限制, 积极扩展网络学习空间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可以有效地丰富和完善我国的教育行业的教学手段和技术。

2 翻转课堂概述

2.1 翻转课堂概念与特征

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立一种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自2000年提出以来, 就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但是受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限制, 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随着近年来, 信息技术的突飞发展, 实时通信和大数据传输等技术壁垒已经得到完全解决。经过对大量文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 本文将翻转课堂的概念定义为:在网络信息化的环境里, 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教师教学视频来掌握基础知识, 课堂上通过答疑、合作、交流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借助于网站平台而展开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 具有以下特征:

(1) 运用网络教学视频

课堂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进行自学, 使得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互动, 而不是把精力都花费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上。教学视频虽然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网络教学视频不能代替老师的授课, 通过网络教学视频使得师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2) 照顾全体、提升个体

一个班级的学生由几十个学生组成, 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把基础知识以视频的形式供学生观看, 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多看, 全班不需要采取同一个节奏进行学习。针对学生进度的不同, 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个体辅导。

(3) 以学生为中心

一直以来, 我国的传统教育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翻转课堂则重点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4) 教学过程发生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是课堂上教师讲授, 然后布置作业, 老师批改作业和对错误进行讲解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而翻转课堂则是课前学生自学教学视频, 课堂上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来巩固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2.2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翻转课堂利用信息技术和各种学习活动将课前和课中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在课前需要教师将做好的教学视频提供给学生观看, 并指导学生做一些相应的课前练习;课中需要老师利用情境创立确立问题、创建环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成果交流和反馈评价等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完成对知识的进一步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3 网络学习空间构建

3.1 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目标

网络学习空间是为学校的翻转课堂搭建多课程教学的平台, 其构建要满足师生交流学习的需要, 其目标主要有:

(1) 帮助教师的课堂学习提供教学的视频及相关的学习资源;

(2)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老师的指导下安排学习, 并通过平台和课堂对每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 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将现实中的交流扩展到网络, 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 提升了学习的效果,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3.2 网络学习空间构建原则

(1)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已经发生变化, 学生变成了教学过程的主角, 而教师主要起到指导和辅助作用。

(2) 支持多教学手段原则

教师向学生在课堂进行知识传递和学生在网络上自学知识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在教学手段上即有传统的知识讲解传授手段、又有协作教学、研究教学、讨论教学等多个教学手段。

(3) 交互性原则

网络学习空间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网站, 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最重要的是平台用户之间的交流, 可以在第一时间解决用户在学习中的困惑, 并对出错的问题进行反馈并给出正确的解答。

(4) 开放性原则

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利用电脑和智能终端等多种模式访问网络学习空间, 使系统的面向范围更广, 更具有开放性。

3.3 功能结构

新的教学模式是以网络学习空间平台为中心, 通过用户管理、交互模块和个性学习等相关模块为辅助, 形成完整的功能结构。其中在用户管理模块中主要有注册模块和登录模块两部分组成, 对于初步进入学习人员, 通过注册模块成为会员, 然后登陆进入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在学习平台上, 师生之间通过教学设计、学习资源、随堂笔记、习题模块和在线答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个性学习模块中,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以学习计划为引导, 自行定制和完善学习进度, 将掌握和未掌握的知识进行管理, 促进个人的进步;交互模块是对在线答疑的有益补充, 通过留言板和评论对知识点进行讨论, 可以师生之间进行讨论, 也可以同学和同学之间建立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网络学习空间是将教师和学生在知识传授和学习的过程有机联系在一起,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具体的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如图2所示:

4 网络学习空间设计

4.1 翻转课堂对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要求

根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 翻转课堂对于网络学习空间的要求有其自己独有的内容。其要求主要有:

(1) 教学视频简短

正常的一节课堂大约进行45分钟的讲授, 根据当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人类的研究, 一般一个人的注意力很难在45 分钟一直集中, 所以将一节课的知识点分成若干个, 然后制作成一个个的简短教学视频, 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掌握视频的教学知识点。

(2) 学生进度可视化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 老师对于学生的管理假如松懈, 就可能出现某些学习不主动的学生对学习完全放弃。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学生进行实时检查、评价和反馈。

(3) 分散练习

教师在学习空间上将作业发布后, 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进度, 自行完成作业, 老师对于学生的练习进行分散批评和评价, 不再集中让学生完成某一作业,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2 用户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

根据网络学习空间的功能和翻转课堂对其的需求, 整个网络空间要满足学生、教师、管理员等用户的需求。学生主要有了解老师安排、观看教学视频、提交作业、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等功能;教师主要有发布教学视频、管理班级和学生、查看所在班级学生的学习进度、在线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回复等功能;管理员主要有添加和删除师生信息、对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资源进行管理。

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不是简单的软件项目设计, 是需要将学习者和学习共同体之间通过服务层、应用层和功能层三层领域有机地联系为一体。学习者面对的是内容资源, 是各类信息的聚合, 将各种功能以学习者可视可操作的方式展现出来, 学习者设计具体的目标, 通过某种行为进行学习, 是将各种服务推送给学习者;而在应用层是用户根据自己的风格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达到提高认知的目的, 其中需要借助媒体工具、学习工具、网络等媒介;共同体与服务层相连, 是整个网络学习空间的技术支撑, 共同体是虚拟的, 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无法看到的, 这要求技术层面必须是绝对安全的, 假如出现技术问题, 那么整个学习空间就会崩溃。具体的网络学习空间设计如图3所示:

面向翻转课堂的网络学习空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复杂的项目, 根据网络学习空间构建和设计, 将其划分为学习者个人模块、智慧课堂模块、网络交互模块、资源整合模块、测试模块、评价模块和管理模块等几个部分。任何一个模块都可以独自运行和推动, 但又不能仅仅运行某一模块, 因为每个模块的执行都会对其他的模块产生相应的影响, 所以需要模块之间相互协调。

5 小结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但是让学生在课下无指导性的自学课本的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 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个人的主动性都是对翻转课堂的极大挑战。网络学习空间可以帮助老师有效完成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和课后指导工作, 设计和完成网络学习空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松鹤.国外典型网上教学平台的功能特性对比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 (7) .

[2]张跃国, 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 (3) .

[3]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 (4) :46-51.

空间翻转 篇4

1. 课程特点与教学理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八章, 涵括三大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培育社会主义道德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育人性特征。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 “养成”。养成非朝夕之功, 需要不断引领, 需要良好氛围, 潜移默化。在非信息化教学环境下, 受时空局限, 一线教师在教室单兵单阵地 “作战”, 教学效果有限。因而在教学中, 我们在信息化试点项目“基于云的立体德育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基础上, 依托大学城空间平台, 实施基于云的立体德育教学。

“基于云” 意指教学利用信息技术, 依托云平台。 “立体” 有三层含义: ①教学内容集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法制素养、健康人格四位一体, 通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 ②育人主体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各方力量, 通过富媒体齐发力; ③育人阵地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 线上线下共发声。利用信息技术连通课内与课外, 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2. 教材分析与专题设计

教材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包含三节内容: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计划4学时。在设计专题时, 考虑到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可以与 “中国梦”教育相结合, 因而把该章设计为两个专题 “让理想照进现实” 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前一个专题为理论讲授课, 讲授“人须立志” “如何立志”和 “全力达志”内容; 后一个专题为课内实践课,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

3.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 1) 知识层面: 使学生了解中国梦的提出和由来, 理解中国梦的内涵、路径选择及实施保障。

( 2) 能力层面: 提高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学习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 3) 态度层面: 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意识, 形成个人发展要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价值认同, 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其中,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中国梦的内涵、路径选择及实施保障; 而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思考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及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及树立的理想信念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 “让理想照进现实”时, 虽然对理想信念教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关注度, 但是通过多渠道调查的结果显示: 学生普遍缺乏方向感, 有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 且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脱节。调查还表明: 学生希望能获得更多书本外的知识, 希望更多与人交流, 得到自我展示的机会及更多的指引。

三、教学策略

1. 教学组织方式

基于以上对课题和学情的分析, 考虑到学生通过主动思考获得认知会更易形成价值认同, 本专题授课采用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策略, 利用信息化平台, 运用多媒体, 组织翻转课堂教学。

2.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有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和调查研究学习法。不同知识点,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 采用不同的教学法。

3. 教学活动设计

本专题中, 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为中国梦的提出和由来; 需要理解的知识点为中国梦的内涵、路径选择及实施保障; 需要接受的观念和形成的价值认同有: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当代中国的社会共同理想、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实干兴邦的理想信念。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 进行相应教学活动的设计。

四、信息技术

教学的开展与管理, 主要依托大学城空间平台。老师利用账号开展导、教、管、评, 学生用账号进行学。此外, 还有校级精品课程网站、革命纪念数字展馆等作为辅助教学资源平台。我们还对大学城空间平台加以特色利用, 申请账号建立了主题教学空间, 并把账号开放给校内和校外专家, 专家可以用此账号参与到德育教学中。除了空间平台, 我们还利用微信、QQ群组、微博等服务教学。

五、实施过程

专题学习实施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 共包含七个环节。其中, 课前和课后环节, 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

1. 课前完成

( 1) 情景创设———要求学生结合社会环境, 憧憬 “我的未来生活”, 并发布在自己的大学城空间, 引出学生的个人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 2) 教师通过 “三问” ( 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历史时代、祖国命运的关系?当代中国的社会共同理想是什么, 怎样才能实现此理想? 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 , 引导学生探究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 3) 学生通过完成老师在空间设置的项目学习任务, 完成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的自主探究, 并将探究成果发布在大学城空间。

2. 课中完成

( 1) 分享和汇报课前完成的自主探究成果, 教师小结后, 学生探究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

( 2) 学生分组讨论视频案例: 2012年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林俊德, 完成对讨论问题的合作探究, 交流探究结论。

(3) 教师总结。

3.课后完成

反馈与指导。课后要求学生进一步完成空间发布的任务, 教师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 并有针对性地个体指导。

六、实施效果

非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法, 由于时间、地点的限制, 学生信息搜索受限, 获知面较窄, 从而对问题的探究学习无法深入。利用信息技术, 依托大学城空间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 课前完成基本学习和初步思考, 课中攻克教学难点, 课后延伸练习引导养成, 从而获得了更优的学习效果。学生也对这种形式新颖、注重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导的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七、专题教案

【教学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授课类型及课时分配】课内实践课 ( 2 课时) 。

【教学目标】

( 1) 知识层面: 了解中国梦的提出和由来, 理解中国梦的内涵、路径选择及实施保障。

( 2) 能力层面: 提高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学习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 3) 态度层面: 引导学生树立起理想信念意识, 形成个人发展要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价值认同, 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教学重点】中国梦的内涵、路径选择及实施保障。

【教学难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应树立的理想信念观。

【教学方法】课堂组织———三明治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调查研究学习法。

【教学资源准备】

视频: 知识类 《百年潮·中国梦》《微宣讲之中国梦》 《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 新闻类 《焦点访谈———中国梦我的梦》, 案例类 《2012 年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林俊德》 《公益之星———徐本禹》, 史实类 《南京大屠杀》; 音频: 朗诵类 《七子之歌》、歌曲类 《我的要求不算高》 ( 黄渤) ; 图片: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影像集》 《印象华西村》;文档: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共产党宣言》、PPT演示文稿。

【教学要点】

( 1)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个人理想的实现无法脱离时代背景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告诉我们, 当国家民族积贫积弱, 个人幸福梦、出彩梦便无从谈起。因而我们可以得出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的结论。

( 2) 当代中国的社会共同理想 ( 中国梦教育) 。 “现在, 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 我以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 习近平语)

(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应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4)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及应树立的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族的梦想, 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圆梦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需要有实干兴邦的理想信念, 需要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需要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坚韧的实干精神!

【教学环节设计】

(一) 课前

1. 情景创设, 引出学生的个人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请结合社会环境, 憧憬你的未来生活。发布在各自的大学城空间自创栏目“思政德育实践”的子栏目 “第一课堂”。

2020年, 我______岁, 我是__________ (职业名) , ___________ (我的工作生活状态) ;

2049年, 我_______岁, 我是_________ (职业名) , __________ (我的工作生活状态) 。

2. 教师引导探究

核心: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三问: 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历史时代、祖国命运的关系? 当代中国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怎样才能实现此理想? 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

3. 学生自主探究

思考A: 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历史时代、祖国命运的关系_______。

思考助力: 请依次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一: 登录大学城空间, 在线观看教师通过圈子推送的文档资料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视频资源《南京大屠杀》和图片资源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影像集》《印象华西村》。

活动二: 人物访谈 “寻梦之路”。分别与自己熟悉的一位六十多岁、五十多岁、四十多岁、三十多岁、二十多岁的人交谈, 了解他们十八岁时的人生状态以及当时他们对自己人生的憧憬。做成汇报材料 ( 可选择视频、音频、动画、PPT演示文稿或Word文档等形式) , 发布在各自的大学城空间自创栏目 “思政德育实践” 的子栏目 “第一课堂”。

思考B: 当代中国的社会共同理想是________, 怎样才能实现此理想?

思考助力: 请依次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 活动三。

活动一: 在线搜索视频 《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 带着以下问题完成观影。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 大国崛起是否有统一的模式? 中国崛起的道路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活动二: 访问老师的大学城空间, 在线观看视频资源 《百年潮·中国梦》《中国梦我的梦》《微宣讲之中国梦》, 学习中国梦的相关内容。

活动三: 访问老师的大学城空间, 在教研苑 “思政德育实践群” 跟帖, 汇报自主探究学习成果。

(二) 课中 (90分钟)

1.时间分配

导课: 教师开场白, 呈现教学目标。 ( 3 分钟)

分享: 我的未来生活、寻梦之路 ( 15 分钟)

自主探究成果汇报。 (20分钟)

老师小结点评。 (7分钟)

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 35 分钟, 其中观看视频8 分钟, 分组讨论15 分钟, 结论汇报12 分钟)

老师总结。 (10分钟)

2.学生自主探究

成果汇报

3. 老师点评小结

导引合作探究———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

思考助力: 观看在线视频: 2012年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林俊德.

4. 学生合作探究

(1) 讨论:①林俊德在癌症晚期, 仍坚持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甚至都没有留时间跟家人道别, 你能够理解这样的选择吗?林老的选择让你想到了____________?②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当代大学生读书为_______?

(2) 结论交流汇报。

5.老师总结

( 三) 课后

反馈: 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 对自己之前的人生憧憬进行审视, 完成 “中国梦我的梦———我的未来生活”, 发布在各自的大学城空间自创栏目 “思政德育实践”的子栏目 “第一课堂”。

各班在教研苑 “2013 级思政德育实践群” 发起投票, 每班票选出两位“梦想之星”, 参与到年级 “梦想之星”的评比。

上一篇:时间估计下一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