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群中的艺术品

2024-08-04

建筑群中的艺术品(精选12篇)

建筑群中的艺术品 篇1

1 建筑中的壁画

意大利有机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说过“绘画所使用的是两度空间词汇, 尽管所表现的是三度或者四度空间的, 但却与人分离, 人是从外面来看它的。而建筑则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 人们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附着在建筑实体上的作为墙体一部分而存在的壁画, 不是简单地以小画放大上墙, 而是要与建筑即建筑类型结构和空间发生联系。不论是伊斯兰式富于生命力的植物图案、几何图形和书法这三种装饰形式, 用于建筑物内外墙壁上, 还是巴洛克式运动势, 表现或暗示无穷感, 追求戏剧性, 夸张透视效果及其强调光在作品构思中的运用, 将建筑、壁画、雕刻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等等, 均表现出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对待壁画同建筑相结合的认识, 并以其自己的形象和艺术风格, 在墙壁上反映着不同国家、时代的民族特征。

壁画是包括在建筑再设计中的 (与经济性、社会或功能因素和技术条件一样) , 一切都会出现在建筑上, 正如一切都会出现在人类活动如艺术、思想或实践中一样。

2 建筑类型与壁画

一座建筑的形式、尺度与空间的组成, 反映着功能设计的要求、结构与构造的关系、造价的经济现实、外形与风格上的形态素质。壁画在建筑环境中, 首先与之发生联系的是来自建筑类型的限定。所谓建筑类型, 是由于社会和人向建筑提出各种不同的功能需求所致, 便出现建筑学分类中的公共建筑、民用建筑等等类别。例如, 在公共建筑中的文化建筑, 包括影院、音乐厅、博物馆、图书馆、教堂等等。由于这类建筑的功能主要是服务于人类的精神生活需求, 在建筑的造型上, 基本都较为鲜明集中地体现出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特殊风貌。为此, 壁画作为建筑整体中的一部分, 在设计之前都要与这些条件综合性考察, 其内容与形式服从于建筑的使用功能、风格和格调。壁画的艺术语言与建筑均表现出民族独有的社会文明和文化特色。这一点从我们熟知的许多国家的壁画中, 很容易发现和理解。

置身于特定的建筑类型中的壁画, 必须与该建筑类型与其性质相一致, 因此也限定了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法国芒市温斯敦·荷尔希勒街6号萨布隆游泳池外墙壁画, 由于该建筑的外墙提供了一块占据市区显要位置的墙面, 吉尔、马埃在题材选择上同墙面的场地特点协调一致, 把在游泳时捕捉到的感受, 恰如其分的反映在这块完整的沿街墙面上, 自由舒展的色彩和造型使建筑显得十分醒目。壁画在建筑类型的内墙或外墙上, 扮演着对其使用功能进行强化处理的角色, 用符号或图像对其做出限定的强调和文化意义上的隐示和升华。

3 建筑空间与壁画

历史上每出现一种新的结构都为空间形式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空间首先是由建筑结构体系形成的, 建筑物不外乎有两个空间概念, 即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进一步限定空间的要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地面、墙面、柱和天花板、连续的曲线的表面等等均可限定出无限定出无限的空间, 再由门、窗和楼梯使之与其他空间联系, 空间之间均有互相连接的体制, 由各种功能所限定的空间。空间还划分为垂直的、水平的、彼此层次交错的等等。人们在围隔建筑空间出于双重目的:其一最根本的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其二还要满足一定的精神感受和审美需求。壁画的设计便围绕这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而谋求与之相应的形式。壁画就双重目的的前者而言, 对建筑墙壁的使用空间和作用没有任何改变, 不占有建筑的使用空间;就后者而言则不同, 由于壁画设计的不同使观者对其空间的感觉也不同, 在视觉上和心理上使建筑物内部空间或外部空间, 能具有不同的气氛和不同的艺术感染力。

在智利连城的墨西哥学校图书馆, 左右两侧墙均被窗门洞口所切断, 前后两面完整的端墙又相隔近25米。西盖罗斯的壁画构思是要通过图像来表现智利和墨西哥人民的历史解放斗争具有共同性的思想。阅览室的特定结构本身妨碍着这一构思的实现, 而西盖罗斯却将传统上区别为墙画、转角和天花板等界面的方式改变为一个空间整体:在每面端墙的画面上各突出表现一个思想戏剧中心。离心式的急流从这两组人物身边涌向四面八方, 在天花板上汇合在一起, 并通过绘有图像的几何形天花板, 把两面端墙上的壁画连接在一个完整的绘画情节空间里。“壁画的观赏者既不是一座雕像, 预订了使用直线透视;也不同与固定轴的转动, 只能采用曲线透视;应当说, 他是活人, 他的视线会在某一特定的建筑图形的整个表面移动。”从《侵略者末日》的壁画空间同建筑空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壁画艺术同建筑是一对既有共性, 又有各自固有的特性的艺术形式, 他们之间呈互补关系, 壁画自身的价值便体现融汇于建筑整体构成因素之中。在这个空间里是无法辨认一个固定的地点通览西盖罗斯壁画全貌的, 不仅要扭头四望和抬头看天花板, 而且还要在空间里来回移动, 并且变换自己的位置, 从连续的各个视点和包围着观者的画面, 直接感受着壁画的空间效果, 看到新的场面和内容, 从而丰富对作品的图像和内容核心的再认识。只有在移动中才会理解人物配置的内在规律及其戏剧性冲突, 在被包围着的空间中, 获得强烈和完整的体验以及壁画影响建筑空间的感受。

建筑由于功能特点不同在重复与变化中交替着空间的大、小、高低形状以及开畅和封闭程度, 不同的空间相互连接在一起。不同形状的空间也会由于它们的形状不同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壁画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各自的特点, 同样, 可以按照一定的艺术意图, 给人以某种特殊感受形成某种特殊气氛。例如, 凿于鸣沙山东麓断崖上的敦煌莫高窟, 高低错落有五层之分, 以中心塔式, 覆斗式和背屏式等三种为最多。前室是外部空间和洞窟空间的过渡, 在这里壁画使人们产生一种情绪上的转化。自东壁门洞窟通过狭窄的甬道, 进入光线幽暗的石窟, 南、西、北三面墙壁呈封闭状覆盖着沉重的顶部, 里面壁画布满全窟, 描绘着千佛、菩萨、本生及经变、佛弟子、男女供养人、诸天部众、藻井、花饰山水等, 而且直接将建筑、雕像融为一体。人们从人的境界进入到一个封闭着的色彩斑斓、庄严堂皇佛国世界, 与外部空间隔绝。信徒们置身其间可以收心内视, 展示忘却烦恼, 反思自我、净化自己的灵魂, 石窟建筑形制虽丰富, 其空间结构形式皆有闭合特征, 恰好同佛教修行的思维方式相吻合, 又与石窟外无垠的蓝天、白云、戈壁、长河的大空间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

建筑空间的长宽高, 正如空间的形式一样, 都直接和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和性质有关, 建筑空间的尺度对精神感受影响很大, 制约着壁画的面积和尺度。山西永乐宫三清殿里的壁画, 即依照特定的具体情况赋予相应的尺度感和比例关系。壁画不能离开现场空间的实际尺度, 否则, 观者是无法接近原作的。殿内壁画画幅高4.3米、全长95米的满墙绘壁画, 神坛墙内侧绘云气, 神运墙外侧四壁绘《朝元图》, 壁画中共286人, 主神像高约三米以上, 其他像高约2米, 人物排列前后分四五层之多, 人人双手捧着手板站立着, 有武将在前面开路, 所有这些人面向神坛, 全都是前来朝拜道教始祖天尊的。把众多巨大的神像顶天立地, 浩浩荡荡行进在云中的朝拜行列画在大殿内墙, 只有置身与这种空间中, 才能实际感受到建筑空间提供给壁画巨大幅面的尺度, 使得壁画的体量强迫着观者的感官, 也只有壁画才有这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壁画依附于墙面, 即作为一个整体的建筑内部空间的组成部分, 若进一步地强调将其孤立起来, 则往往无法准确的观看。例如, 拉瓦那圣阿波利来。诺沃教堂, 中殿两侧墙上的长幅系列壁画各包括三个主要部分, 其一为拱廊和窗沿之间, 其二为中间层窗与窗之间, 其三层的最上层是起自窗顶到天花板的空间。这种分割有其神学的根据, 最上层是先知和长老;最下层为殉道者的行列, 一侧墙为男性, 一侧墙为女性, 人物的长行排列与窗梁廊柱的排相辉映。在印象上加长了建筑内厅, 必须作为面对面的成对相似的作品去看, 并且要朝向教堂祭坛壁画与整个建筑成为一件综合性艺术品。国内壁画的介绍往往缺少建筑与壁画的对应介绍, 缺少建筑面积壁画规格等介绍, 由于局部的只言片语的介绍使众多的人士及观众, 难以认知壁画与其他画种的差异。

4 结语

正如布鲁斯赛维所说:"装饰艺术、雕刻、绘画加入到建筑的‘语法系统’中, 是以他们应有的‘形容词’身份出现, 而不是作为名词那种独立存在的身份出现的”。尽管壁画自有其相对独立的语言, 但毕竟是建立在建筑空间中外墙, 天顶和地板上在设计依附于建筑环境的中小型壁画和跨越各界面的大型壁画时要从观者在行进中的直接体验和感受的角度出发和思考, 而设计出的壁画在特定的建筑空间, 应当具有时间感和空间感。

参考文献

[1] (意) 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3月版

[2] (美) 鲁道夫、阿根海姆《中心的力量—视觉艺术构图研究》[M].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年8月版

[3] (苏) 奥列格、谢缪洛夫《墨西哥画家西盖罗斯》[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建筑群中的艺术品 篇2

古老的东方艺术源于中国,因为在中国有古老的诗词艺术。也正是凭借着悠久并且发达的诗歌艺术形式,我们国家在国际上被认可为诗歌的国度。我们翻开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依然可以清晰地看清楚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轨迹。在这三千多年的岁月沉积和朝代更迭中,中国古典诗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影响到后人的不仅仅是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形式,里面包含的深刻内涵和思想文化。

一、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

和当下的现代诗相比较而言,旧诗成为人们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习惯称呼,或者甚至干脆把它叫做古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纵观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里面所有的赋、韵、诗、词、曲以及明清诗歌和近代的近体诗,这些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创作格式,所使用的语言都是非常的精炼,表达的意义也较为深远,这是在广义上来讲。与之相反,狭义的中国古典诗词指的是古体诗与近体诗这两种诗词样式。无论广义还是狭义上来讲,中国古典诗词在语言上都具有非常独特的特征。那么中国古典诗词在语言方面的特点,经过分析发现其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表现为中国古典诗词在语言的使用上。这种使用不同于生活交流,也有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使用。中国古典诗词在语言使用上强调的是对语言原来的面目和功能做出更改和变形,重新赋予它们新的含义和寄托。它们具体表现为在语法上改变原词的词性,重新安排各个词字之间的顺序,减省诗句的该有成分。历代诗人词者们就是通过上面几种典型常见的方式来吟咏他们自己心中的世界,宣泄他们丰富情感,寄托他们难以诉说的故事,为后人读者们留下了一个个美妙动人的经典和传奇。因此,这也成为中国古典诗词赢得后人敬仰的最为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建筑意象之美

(一)古典诗词中的亭子建筑

在中国古典诗词当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意象,我们首先来分析这些古典诗词中的建筑意象。在这些建筑意象当中,古代的亭台楼阁又显得格外的引人注目。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这些建筑意象中的亭子,看看亭子这个艺术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扮演了怎样的艺术角色。亭子作为古典诗词中的一个意象,在建筑艺术中美的贡献。

亭这种艺术意象在古典诗词之中更多的是代表着离别。亭字本身就和停字音近,在古代,人们要是遇到离别或者远行,亲朋好友都会自发来到郊外的长亭为他送行。我们追溯历史可以发现,早在秦汉初期,凡是有古驿道的地方都设有供人们歇息和送别的亭子。在庾信生活的北周时期,他写过《哀江南赋》,里面这样写道: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作为古典诗词中的亭,这个建筑艺术的意象,早就成为了离别送亲的符号。诗仙李白也唱过: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圣杜甫也吟过: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这些亭已不再是亭本身,在它们身上更多的是惜别的信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是柳永的心声。又是离愁,阙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这是林逋哀叹。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这是晏殊的无奈。综上可知,在古典诗词的建筑意象中,亭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殊意象,具有高度的艺术象征意义。

(二)古典诗词中的房屋建筑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世界当中,描写古典建筑的名篇佳作也是数不胜数。在这些建筑艺术意象当中,房屋成为了一个特别受关注的意象形态。我们翻阅中国诗歌源头代表的开山之作《诗经三百首》,里面所记载的大都是一些普通的民间歌赋,也不妨碍我们透过这些历史信息去感受和领略远在几千年之前的时代建筑特色和房屋风采。在一本叫做《閟宫》的书中,掸去历史的尘埃,我们看到的是远古时期高大的殿堂和雄伟的气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的楚国宫殿的华美与大气。尤其是到了长篇大赋的出现和流行,描写房屋的著作可谓是达到了第一个高潮。《两都赋》里满是对古代殿堂这些高大的房屋进行华美大气的描写,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放大记载,并且导致当时整个城市为此而一纸难求。《二京赋》超越了之前的《两都赋》,将古代描写特殊房屋的笔法发扬到了极致。接下来的《甘泉赋》和《灵光赋》一改之前的大气磅礴,转到了清新别致的角度,继续为我们记载着历史中的房屋样貌。文人骚客们记叙着他们的时代和他们钟爱的建筑与房屋。这也正好应正了诗人之兴,感物而作这句话。《阿房宫赋》中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器宇轩昂地道出了阿房宫这类特殊房屋的难以想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的离别使得此时的黄鹤楼凄楚难耐。《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毫无保留地揭示出了王之涣登上古代建筑后的感慨和深情。在这些古代建筑当中,房屋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三)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分析

在中国古典诗词当中,除了优美的语言,更为重要的就是这些优美的艺术语言之下的那些艺术意象。古典诗词中的艺术意象,通常意义上所指的是某一特定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或者抽象的物像,但这种物像具有非常独特的性质,那就是它们都被古典诗词的这些作者们赋予了极其丰富的情感方面的主观感情和内涵。这些简单的语言组织之下,所形成的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种种物像,是经过了作者深思熟虑的艺术加工和打造,除去本身之外,又添加了非常深刻的情感寄托,由此物像就转变成为了非常特殊的意象。我们知道,中国古典诗词最为美好的一个目的就是借它们来舒展作者和读者的情感。既然古典诗词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个人志向的,通过简单的语言是难以达到这个目标的,因而就需要借助意象这个载体,来将诗词中的丰富内涵很好地表露出来,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意象是我们古典诗词活着的一个证据。为此,创作古典诗词也好,阅读欣赏古典诗词也好,最大的一个突破口就是从其中的意象入手。然而,漫长的古典诗词的发展道路,不断形成和固定的意象早已不能数清,各种各样的意象都有自己本身的特点。因此,我们了解和掌握好了各种不同诗词中的意象,对于古典诗词的研究会有更好的认识和收获。这些艺术意象,有自然界的日月花草,飞禽走兽,四季更迭;也有我们人类种种风格迥异的建筑物体,比如亭台楼阁,琴棋书画,甚至是一个微小的物件。

结语

建筑壁画设计中的构图艺术 篇3

关键词:建筑;壁画设计;构图艺术壁画有效结合了壁和画,作为一种综合性设计艺术,需要牵扯到诸多学科的内容,建筑作为它的载体,需要结合建筑功能来进行,但是艺术个性也是不受影响的。可以说,壁画与墙壁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可和喜爱现代壁画,并且壁画也被安置在了诸多的建筑中,壁画除了装饰建筑之外,还可以对环境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

1壁画构图设计需要能够统一于建筑类型

目前,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功能要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同功能的建筑有着不同的形式,那么在壁画设计中,需要适应于建筑类型,协调于建筑周边环境,将建筑物的思想内涵形象地阐发出来。在壁画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切合于内容,同时,为了将藝术意图体现出来,还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构图形式。例如,在设计纪念性建筑壁画的时候,用竖直线、水平线以及正三角形等来构成画面的骨架,这样就符合于建筑的风格主题,让人感受到一种崇高和刚直。如果是科研性建筑,在画面构成方面,则主要将曲线、直线等应用过来,这样营造出来的意境就充满着迷离变幻,让人产生探索的欲望;如果是交通性建筑,就有着较为宽泛的题材面,可以使风俗、风景,也可以是当地的一些神话传说。另外,在建筑壁画设计中,还需要对政治、经济、科学以及文化等方面等因素综合考虑,结合建筑形式,来对题材和主题进行科学选择,保证设计出来的壁画构图和建筑物的使用要求相适应。

2壁画构图设计需要有机结合建筑物结构

如今,建筑结构日趋多样,这样就促使壁画构图的形态出现较大的差异。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建筑实体表面的具体形状和建筑形象的结构逻辑充分考虑,有机结合建筑结构和壁画。因此,有些是将规则的矩形作为壁画的画面边框,有些则是用不规则的形状来做壁画的画面边框。壁画的画面需要吻合于建筑实体表现,建筑形象结构逻辑将建筑荷载与结构内部应力之间的矛盾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建筑结构就呈现出浑厚或明晰的特征。如果建筑有着浑厚结构,那么为了减少人们受到建筑本身的粗重感觉,就需要将那些轻快生动的色彩以及壁画构图给应用过来。如果建筑形象有着明晰的结构逻辑,那么在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避免建筑结构逻辑的明晰性受到影响。

3壁画构图设计需要对建筑空间充分考虑

在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建筑空间,建筑实体的存在,就是为了空间的构成。因此,就需要充分考虑过建筑空间之后,方可以进行壁画的构图设计,将建筑师的设计意图给充分体现出来,对建筑实体所限制的空间进行有效的保持和扩展,另外,还可以从视觉方面努力,综合运用构图、色彩以及明度等因素,从视觉方面来有效延伸实际建筑空间。另外,建筑空间除了要求壁画设计,可以对空间范围进行有效的保持和扩展之外,还对壁画构图的疏密关系及形象尺度进行了规定,如建筑只有较小的室内空间,那么在进行壁画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保证能够与建筑空间的尺度相符合,同时,也不能画出过大的形象,否则在视距的限制影响下,观赏者看到的壁画也是不够完整的。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严格依据实际空间来决定形象的大小。另外,建筑空间的方向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就需要将壁画的导引职能充分体现出来。

4壁画构图设计需要能够匹配协调于建筑环境

设计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对设计的正确性进行判断,鉴别和判定设计的价值,就需要在相应的环境中进行考虑,并且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影响到壁画的整个设计过程。因此,在壁画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对建筑、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综合研究,并且对壁画完成之后所营造的气息进行考虑,保证能够与公共环境或者人生活的环境相适应。建筑对壁画的制约影响主要是通过壁画设计在内容和形式上需要与建筑的使用目的以及审美要求相符合,也就是说建筑物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需要满足。例如,在娱乐场所内部,需要设置一些轻松活泼的壁画,在行政建筑内部,需要设置一些福利端庄的建筑,而在一些纪念性场馆,需要设置一些庄严肃穆的壁画;对于天文馆,可以将一些神话故事应用进来,或者是将一些科学技术应用过来;对于旅游场馆,则需要将一些当地的风景名胜或者人文故事等题材应用过来。

5壁画构图设计需要将宜人化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出来

具体来讲,壁画宜人化设计指的是壁画需要适应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等因素,以此来有效协调和匹配人、环境和壁画等,从而淡化观赏者和介入其间者与壁画之间的主客体截面,让人们在建筑中,感受到一种愉悦和亲切感。我们需要了解设计的最高目标,除了要拓展壁画、教化人们心灵之外,还需要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来替换人与壁画之间的和谐关系,促使人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亲密、和谐。通过壁画构图设计,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思想境界进行净化,对人们的精神素质进行改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壁画设计水平越来越高,在如今的社会经济水平下,增强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在艺术思想方面,开始重视关怀大众,将人文关怀精神有效地弘扬出来,壁画设计也需要遵循这个原则。人们创造出来壁画作品,人们对壁画作品进行观赏。因此,作品的中心和尺度就是人,心理尺度是主要的尺度内容,通过宜人化设计,可以促使心理尺度得到满足,如果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那么作品设计就不够科学,影响到了壁画设计的质量。所以在壁画设计中,需要保证能够统一于观众的心理需求以及环境功能,能够符合于特定环境中观众的审美趣味;能够统一于观众的时代观念等等,只有这样,建筑壁画构图设计才是成功的。

6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拥有越来越高的需求,那么在城市建筑中,壁画得到了广泛应用,以此来促使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在具体的建筑壁画设计构图中,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原则,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提高建筑价值,净化人们的心灵,促使社会能够和谐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建筑壁画设计中的构图艺术,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参考文献:

[1] 赵永春.建筑壁画的构图设计[J].职大学报,2008,2(1):123125.

[2] 蒋继华.壁画构图对建筑空间的整理[J].装饰,2004,2(4):8788.

[3] 林华.设计艺术形态学[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

建筑群中的艺术品 篇4

引言

当我们漫步街头, 我们会讶异于中国城市的变化。近20年来, 中国城市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最直观的证明就是当今中国城市面貌的巨变, 各大城市建筑形式的多样化让人们的生活环境不再是单一乏味的样貌。

当城市不断向前发展, 人们在精神审美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会看到现代中国城市建筑正以一种颠覆传统的样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过去的中国城市已成为历史定格在了胶片上。

现代中国城市建筑有着各种新造型、新材料、新技术, 正逐渐与国际接轨。建筑对于现代中国人而言, 它不仅仅被定义在使用功能范围内, 而且被赋予了文化方面的诸多意向符号。

建筑设计中, 除了整体结构造型之外, 建筑的表皮是建筑给予人们最直观视觉印象的重要部分, 越来越多的中国现代建筑师愿意在表皮装饰中尝试一些新鲜的做法, 于是便有了让建筑与现代绘画艺术邂逅的机会。虽然建筑表皮装饰与绘画艺术结合的方式又简单又直观, 但是却能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那些色彩绚丽、造型精致细腻的绘画作品若是与建筑造型完美结合, 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震撼力。现代绘画艺术在建筑表皮装饰中的应用, 无疑会为丰富现代建筑表皮装饰语言提供另一种可能性。

一、壁画——绘画艺术与建筑形式的结合

绘画艺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成, 无论是具象绘画还是抽象绘画, 都占据着造型艺术的主流地位。当人们提及“艺术”一词时总会直观地联想到“绘画”, 人们喜爱用绘画这种简单而直接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思想及情感。

古往今来, 无数艺术家用绘画的形式在画纸上、画布上, 或者是岩壁上、建筑墙壁上留下了自己对于世界的思考, 留下了自己炽热的情感。从这些绘画作品中, 我们可以读到历史, 读到情感, 更可以透过艺术家在作品中的构图安排、形象处理、色彩运用以及笔触变化而解读他们非凡的智慧。毋庸置疑, 绘画艺术是人类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壁画——绘画艺术与建筑形式的结合, 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深为人们所喜爱的绘画形式。壁画, 顾名思义就是绘制在墙面上的画作, 它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 不仅有装饰和美化环境的功能, 更是一部生动的人类文明史。

壁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旧石器时代, 人们热衷于将生活场景绘制在洞穴岩壁上, 例如西方著名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和拉斯科洞穴壁画, 生动的形象和美丽的色彩让观众好似坐上时空机器回到了那个艰苦的年代, 看到了原始人类为了生活所经历的艰辛。这便是流传最早的壁画。

古埃及金字塔内也装饰着富丽堂皇的壁画, 这些壁画意在旌表死者生前荣华和为其来世祝福。希腊爱琴海克里特岛的科诺索斯迷宫里密布壁画, 展示着皇宫中安逸舒适的天堂般的生活, 让人艳羡。古罗马庞贝古城中的湿壁画, 幅制巨大, 充满整个建筑内部空间, 让壁画在装饰空间的同时营造出一种幻境风格。

14世纪至16世纪,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画坛巨匠, 这个时期也是西方古典壁画的繁盛时代。马萨乔、乌切罗、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这些画坛大师都留下了气势恢宏的壁画作品。这些画作是大师们思想的载体, 是形象的人文主义。大师们毕生用理性去追寻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用科学的态度去探究自然界的奥秘, 他们将欧洲文化引向近代文明的灿烂晴空下。

当然, 除了西方艺术界留下的无数经典壁画作品, 中国古代也有许多美轮美奂的壁画流传至今。唐代是中国壁画的繁盛时期, 许多经典的壁画作品都产生于那个时期, 例如著名的敦煌壁画、克孜尔石窟等。敦煌壁画规模巨大, 内容丰富, 技艺精湛, 是我国古代壁画的优秀代表。

除了庙宇、宫殿、墓葬内描绘的精美壁画外, 我国传统建筑院墙上也经常能见到绘制精美的装饰壁画, 例如我国少数民族白族的民居建筑, 其院墙上就绘制有各式壁画以作装饰。白族生活在美丽的彩云之南——云南, 白族人民将美丽的图画绘制在自家院墙上以示对生活的热爱。白族一切建筑, 包括普通民居, 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 “粉墙画壁”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 墙心粉白, 檐口彩画宽窄不同, 饰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 以各种几何图形布置“花空”作花鸟、山水、书法等文人字画, 表现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情趣。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 通过各种实例我们都能感受到人们对壁画的喜爱, 以及对壁画这种将绘画和建筑结合在一起的装饰方式的认可。

二、现代绘画艺术与建筑结合的具体形式以及实例

古典壁画的应用范围多为建筑内部装饰, 例如在教堂、宫殿、庙宇等建筑物的内部墙壁上的绘画作品。而且古典壁画多为艺术家或者匠人手绘画, 就是将颜料直接描绘在墙壁上。这样的绘制方式固然可行, 但是颜料的持久度、饱和度会直接影响壁画的最终呈现效果。所以很多精美的壁画保存至今, 观众只能从残存的色彩中想象它们当年恢宏的模样。

进入现代后, 随着科技和绘画艺术的共同发展, 现代绘画与建筑的结合方式更加多样化了, 这为丰富建筑装饰语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曾几何时, 只属于建筑内部的壁画从室内走出来, 成为建筑外立面的装饰手法。

或许用“壁画”来定义现代绘画与建筑的结合形式并不准确, 新思维和新技术的介入丰富了现代壁画的定义范围, 我们已不能单纯地将现代绘画和建筑的结合称为简单的壁画, 而称其为现代建筑装饰方式或许更为贴切。用绘画来装饰建筑外立面并不新鲜, 但是如果绘画作品与外立面装饰材料结合得恰到好处, 对增强建筑物的整体视觉表现力和气质无疑具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那么, 现代绘画艺术和建筑的邂逅具体会带给观众怎样的视觉震撼, 又会给建筑师带来怎样的设计启迪?它究竟能为建筑装饰语言拓展多少可能性?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首先,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现代绘画本身, 我认为称其为“当代艺术”或许更为确切。在维基百科中, 对于“当代艺术”的定义是:“当代艺术通常有两种意涵, 一个是指目前这个时代正在实践中的艺术风格, 另外一个是指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到现在21世纪的艺术。如果是指后者, 当代艺术也可以理解为后现代艺术, 或者说有意识反对现代主义信条的艺术。然而, 由于‘后现代’可以指一个历史时期, 也可以是指一种艺术途径, 再加上现今有许多艺术家仍然以现代主义进行创作, 或者说并没有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因此使用具有较大包容性的‘当代’一词来称呼会较为合适。”艺术原本的目的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对象本身, 但是现代摄影的出现让绘画本身的写实功能相形见绌, 这时艺术家们便开始寻求绘画艺术的新路径, 尝试各种新观念、新材料、新的表达方式, 其作品都变得越来越抽象, 普遍具有强烈的表现力、清楚的结构和直率单纯的技术。我们在看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时, 就能明显感受到这种现代绘画艺术的魅力, 那是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 同时带有明显的情绪性内涵。

现代艺术是经过大批艺术家反复的实验、摸索发展至今的, 那些在我们看来并不奇怪或者是习以为常的风格和作品, 都是前人经历了无数的失败甚至是痛苦换来的。我认为现代艺术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艺术家在表现所知而不是表现所见, 正是因为这样, 现代艺术的内涵寓意指向才更为明显。在这个开放而包容的时代, 观众无疑是幸运的, 通过各种形式的绘画艺术作品, 我们领会到了人类思想的广阔。

对于现代建筑而言, 当代绘画艺术介入建筑表皮装饰无疑是既新鲜又大胆的。几何形态的抽象绘画作品, 线条简练清晰, 色彩靓丽, 造型明朗, 很容易被人们记忆, 将其绘制在建筑物的表皮犹如为建筑物披上了一件现代花哨的外衣。最典型的范例当属涂鸦艺术。

涂鸦艺术是现代城市的艺术语言, 它从出现到发展成熟并没有经历很长时间, 但是现在当我们漫步世界城市街头, 随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它已成为流行文化的代言符号。涂鸦指在公共、私有设施或者墙壁上人为和有意的标记。涂鸦可以是图画也可以是文字。涂鸦原本是人们不分场合、出于不同目的、随意取材、信手涂抹的行为状态, 后来发展为一种以绘画和书法为主体的边缘艺术样式。其艺术分类和产生的时间、载体和制作材料、创作动机和目的、创作方法和手段、创作内容与形式, 以及参与人员的审美层次和价值判断都具有不可界定性。同时在学术界存在许多争议。以艺术本体特征而言, 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应当是人类最早的涂鸦艺术, 其概念形成至少要追溯到二战后的美国。作为一种具有大众性、交叉性的流行艺术, 涂鸦艺术似乎属于后现代艺术范畴。美国两位主流当代艺术家凯斯·哈林和尚·米榭·巴斯齐亚可以说是将涂鸦这种本属于平民大众的流行文化带入艺术大雅之堂的先驱, 这两位艺术家中又当属凯斯·哈林更为大众所熟知。

凯斯·哈林有许多作品都是在建筑物的外立面进行的涂鸦, 我认为这可以被看作是绘画艺术与建筑形式结合的典型。哈林的作品, 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表现出的平民艺术风格, 独特的人物造型和漂亮的线条深受大众的喜爱。他本人则是受到波普艺术影响从而形成了属于自身的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画作多为粗轮廓线、单色、空心的人物和动物等图案, 其作品犹如某种复杂的花纹, 伴随各式图案充满整个构图, 往往没有透视或写实的肌理, 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平面化的特征。哈林的作品有的只是单纯地呈现出一种繁复的形式感, 有的则带有寓意, 反映画家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哈林创作的绘画作品或图形符号, 有时带有种童真的稚趣, 有时又犹如古老民族留下的神秘图案, 有时又像来自宇宙深处异世界的符号。不管是哪种样式, 他都能用流畅的线条和靓丽的色块吸引观众的视线。

哈林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 使得承载其作品的建筑物也显得熠熠生辉。当哈林将他的作品描绘在巨大的建筑物外立面的时候, 建筑物立马变得时尚而且新奇起来。1989年哈林曾受邀将自己的作品绘制在意大利比萨市古城中心的圣安东尼教堂外墙壁上。那是面向马路的整面墙, 作品绘制完工后政府特别安装强光, 照射壁画, 欧洲各国记者和电视台都争相报道。这是哈林生命中相当令人感动的事, 一个几百年的欧洲大教堂, 竟然会找一位出身街头画家的美国人来制作壁画, 简直不可思议, 同时令人不可思议的还有那巨大的绘画作品与古老教堂结合之后的视觉效果 (图10) 。也许有人会认为哈林的作品与建筑物本身形成了巨大的差异, 但是我认为正是所谓的差异才带来视觉的碰撞, 才带来如此强烈的视觉震撼。那种新旧的结合, 建筑简单的结构线条和复杂绘画图案的结合正是现代壁画的魅力所在。所谓“新形式”不都是在人们不断实验中产生的吗?每个时代人们对于美的认识都在变化, 尝试将各式元素进行混合, 不失为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在哈林与建筑相遇的时刻, 我认为他成功了, 哈林作品的魅力和其他不同元素之间的碰撞带来的火花越来越亮, 最终变成了人类艺术史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哈林的作品, 或者说涂鸦艺术, 证明了现代绘画艺术和建筑结合不仅可行, 而且还会为现代城市增添一道靓丽的景观。同时绘画还有为老旧建筑翻新外观的功能。重庆黄桷坪涂鸦一条街就是运用了涂鸦的这项功能, 让原本不起眼的一条小街变得热闹而欢快起来。在没有进行涂鸦之前, 黄桷坪正街就是四川美术学院门前一条普通的街道, 和城市里的其他街道没有任何不同。2007年夏天, 这条小街突然热闹起来了, 脚手架的背后, 我们看见一块块色彩、一个个图案逐渐充满了建筑物的墙壁。涂鸦艺术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 这种艺术形式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还很陌生, 涂鸦街的出现无疑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涂鸦本就是属于平民的艺术, 平易近人, 而不是高高在上。现在涂鸦一条街已经成为重庆的一张另类名片, 它让一个平凡的地方变得生动起来。当然涂鸦街获得的也不都是正面的评价, 也有人认为它幼稚, 使建筑本体显得不伦不类。这说明涂鸦要融入人们生活还需要时间, 图案本身还需要改进。这是个需要摸索的过程, 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对新鲜事物的包容性, 需要找到一个属于绘画艺术和建筑形式之间的平衡点。值得肯定的是涂鸦街是我们走出的第一步, 虽然幼稚但是弥足珍贵, 它的出现无疑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如果说涂鸦的出现是要追求现代绘画艺术和建筑形式之间的视觉碰撞, 那么有些建筑设计师则是在设计建筑图纸的时候就将绘画艺术纳入了蓝图。涂鸦在建筑物的选择上似乎没有太多的限制和约束, 绘画与哪座建筑物相遇完全取决于涂鸦者的想法。老的建筑可以, 新的建筑也可以, 不管建筑好看或者难看都可以因为涂鸦绘画而焕然一新。有些设计师借鉴了涂鸦的观念, 将现代绘画艺术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 这样, 绘画与建筑的相遇便不再是个偶然。

古代的壁画是有规划地绘制在建筑物内部的, 只要绘制在建筑内部的墙壁上即可, 至于建筑物外部造型如何, 与壁画本身的设计并没有太多关联。而现代建筑师在将绘画与建筑物结合时, 不仅要考虑绘画作品的设计和选择, 还要顾及建筑物本体结构与所用绘画作品的契合度, 这是一个要经过反复试验的过程。我认为这样的建筑最终呈现的视觉效果绝对不同于街头涂鸦, 不管是建筑本体结构造型设计还是绘画作品的设计绘制, 都必定有更多的思量, 更加严谨, 摒弃了涂鸦的随意性和大众性。

在西班牙的马洛卡岛上就有一座这样的建筑, 建筑师将绘画艺术与建筑设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十分赏心悦目。马洛卡岛地处地中海, 阳光充足, 风景迷人, 是享受阳光海滩的理想之处。由设计师Marcel Wanders等人设计的别墅Casa Son Vida就位于这座小岛上, 这座蓝白相间的别墅似乎完全跳脱了风格的限制, 让整座建筑犹如一个“杂食动物”。

风格一直都被看作是设计的先验原则, 不论是艺术设计还是建筑设计, 我们总习惯于使用各式各样的风格名词来界定和描述对象。西方经典艺术史家和评论家总是将艺术史的核心问题理解为风格问题, 在他们看来, 风格背后一定存在着一种导致风格形成的支配性原因, 这便是黑格尔的“时代精神”。理论总是不断被质疑、推翻、再建立, 时至今日, 我们再来审视当时的观点, 不禁要问:是否任何设计都一定会折射出某种时代精神?不可否认, 时代精神总会以某种形式或某种程度地体现在我们的设计作品中, 但都不可能涵盖时代精神的全部。人的自由性与创造力催生了设计形式的混搭, 不纠结所谓的“风格”, 这是现代设计师所作出的勇敢的尝试, 也是对新观点的实践。

事实证明, 这座糅杂了多种风格的建筑, 体现出了一种视觉兼容性。不同于统一在一个风格下的设计作品, 它为我们提供了视觉的多重选择, 你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想要的元素。在建筑本体设计和装饰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地中海风格、洛可可风格等的混合。建筑师在设计这座建筑外立面的装饰时, 大量运用了绘画艺术。游泳池旁边更衣室的整个屋顶都被描绘上了壁画, 那是一幅荷塘鲤鱼图, 充满亚洲风情, 与典型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实体相结合, 将混搭的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壁画与旁边蓝色的池水相呼应, 更是创造出了一种奇幻的场景, 将观众引入到建筑师所预想的非现实的浪漫情景中。除了建筑顶面的大面积壁画, 我们还能在这个建筑实体其他的外立面上找到绘画艺术的踪迹。例如露天楼梯的左面墙壁上描绘了有复杂古典装饰花纹图案的Gloomy Bear, 这个图案本身就是一种混合风格, 与整个建筑呈现出的设计思维一致。

Casa Son Vida别墅就凭借这股勇往直前的混合风格, 直接归类到了另类而前卫的范畴内, 它绝对打破了之前别墅风格的俗套。给予设计师灵感的应该是意大利著名批评家瓦萨里所提的“超前卫”思想, 它认为艺术创作可以遵循一种“游牧”的态度, 即历史上任何艺术风格与形式都可以为我所用。暂且不说是否每个观众都能接受这种形式的设计, 但是它绝对为我们带来了一股新奇和个性之风。其间, 现代绘画艺术为设计师实现最终的设计目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然, 除了现代绘画本身的艺术魅力外, 新材料和新技术也为建筑和绘画的结合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用于建筑外立面墙体彩绘的涂料就有很多品种, 亮光的、哑光的、带肌理效果的, 等等, 这些涂料让相同的图案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现代建筑设计师也尝试了不用涂料进行图案的创作, 例如在建筑外立面用马赛克拼贴出图案, 光是马赛克就有各种视觉效果, 选择面广, 所以现代绘画与建筑相遇又因各式新材料和新技术而更加富有魅力。

通过以上种种范例不难看出, 现代绘画艺术 (壁画) 在建筑设计中的出现无疑为建筑外立面装饰语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结语

纵观整个现代设计史,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设计总是为人服务的, 或者说是以人为本的。不论怎样的设计, 都让使用者感到舒适、方便, 并且满足其精神方面的审美需求, 这既是设计的中心思想, 也是我们设计的宗旨。

笔者在本文中讨论的仅是建筑审美方面的设计理念, 我们期待更多的设计师能将现代艺术引入建筑设计中, 让艺术不仅仅陈列在美术馆中, 也走进百姓的生活中, 毕竟艺术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让观众愉悦的事。让艺术回归生活, 而不再属于少数人, 也是设计师的任务之一。我们期待有更多的艺术作品与建筑设计相结合, 让艺术作品实实在在地装饰我们的城市, 装点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8

[2]吴永强.外国美术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4

[3]李家祺.新普普艺术家——凯斯哈林[M].海口: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建筑艺术教案 篇5

建筑艺术

【课题】建筑艺术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向同学们传递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一、什么是建筑?

二、建筑有何艺术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和观察实物,激发学生对建筑的了解热情。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建筑艺术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热爱,并培养她们具有良好的艺术情操。

【教学重点】建筑艺术的审美特性 【教学难点】空间序列美感的表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幻灯片等 【学具准备】教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打开多媒体课件,宣布上课。

二、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探讨建筑的使用功能入手,来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建筑?

建筑是人类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举例子进行阐述)

(二)、建筑的功能

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建筑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工程技术手段与艺术手段紧密结合的美术门类。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三)、僵住的审美特性

1、建筑与环境所构成的美

建筑产生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它必然处于一地的环境之中。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使建筑和环境相得益彰,极大提高了建筑艺术的感染力。

2、序列化空间所构成的美

建筑艺术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组织空间的艺术,即是组织空间程序,进行房间的编排、空间的穿插、色调的配置等,使整个空间有规律的排列起来。形成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3、建筑的外观造型的美

建筑的外部形体是内部的反映。不同的建筑内部功能不同,外部特点也不同。公共建筑、园林建筑、居住建筑等使用功能不同的建筑艺术外观都不相同。(欣赏图片)

4、结构形式体现的美 建筑的结构体系有很多的类型,不同的类型产生不同的艺术形式。(1)、以墙或柱承重的梁板结构。

这种结构是一种古老的建筑结构,一般都以墙或柱作为承重石梁板结构。这种结构受材料限制,不可能具有较大的开阔的室内空间。

(2)、框架结构体系。这种建筑早期以木框实施的。

(3)大跨度结构体系

古典形式的拱券和穹窿结构,就是比较有代表的大跨度结构形式。

现代纤维艺术在建筑中的四维观 篇6

对于现代纤维艺术而言,其公共性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现代纤维艺术作为公共艺术的一个门类所具有的属性。而,考察现代纤维艺术的公共性,应从现代纤维艺术作品的形态、放置方式、交流方式及其功能等角度来分析。

首先,现代纤维艺术的公共性体现在其形态与放置方式上。作为公共艺术存在的现代纤维艺术,往往与其所属的公共场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形态放置方式必须适合特定场域的要求,即必须是创作者面对特定而做的创作,从而使得作品和场域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一般来讲,其形态可以是二维的或三维的,放置方式可以是依附墙面、立体装置、也可是高空悬挂等。但无论采用哪一种形态放置方式,包括其色彩、尺度、材料等,其前提必须是和所属场域的契合。在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历程中有许多这样的优秀作品,例如在贝聿设计的华盛顿国爱美国馆东馆中,采用了以米罗的作品图案编制的巨幅平面纤维作品来装点大块的墙面,色彩及造型现代而悦目;拉脱维亚尔纽斯大饭店中悬置的立体纤维作品《筒》则有着绚丽的色彩以及可以旋转的灵动造型,反映了所在场所的华丽与亲和力;瑞士艺术家摩依克的作品《无题》,采用了单纯的几何结构造型,与教堂结构遥相呼应,烘托出了教堂持有的庄严肃穆、宁静恰神的气氛。它们都以其特定的形态和放置方式契合着所在的场域,反映甚至提升着所在声域的精神特质。

其次,现代纤维艺术的公共性体现在公众和作品的交流方式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纤维艺术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空间。一方面,作为公共艺术置于公共场域中,如公众博物馆、市政大厅、酒店大堂或者居住小区的会馆,人们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它们,这使得公众和现代纤维艺术的交流有着一定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公共艺术对人们的影响往往是带有某种程渗透性的,同大多数的公众艺术一样,现代纤维艺术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纤维艺术家运用适当的材质以及隐、符号化的语言使得人们对纤维作品从欣赏中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心理上的认同。

再次,现代纤维艺术的公共性体现在其功能上。其实用功能主要有防潮、隔音、引导方向、隔断空间隔等。便更为重要的是它与所属建筑场域的和谐共振,以及情感的人文的互补关联。20世纪初开始的“新建筑运动”倡导建筑的“功能主义”,把建筑视为“住宅的机器”,认为建筑之美国在于空间处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而忽略了其他的装饰。且建筑的材质基本都是工业革命以来发明的钢筋、水泥、合金、塑料等硬性物质。人们确实在这样的“住宅机器”中享受到了种种便利和实惠,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它们缺乏个性人情味的冷漠。纤维艺术作为“一门温暖的艺术”具有相对柔软的触觉、视觉感受,温暖柔和的色彩变幻不定的构成形态,这些特点恰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它们所展现的视觉效果、营造的空间意境往往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美的愉悦和震撼,从而提升了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如珍妮特·库默莱姆创作的《红色出纳》,以其浑厚的质地与肌理为现代建筑中的室内空间增添了一份温情。而日本Mariyo Yagi在1991年制作的室外纤维作品《原始星系DNA—912》放置在建筑群中,以其柔和的色彩和相对柔软、扭曲的造型与周围的建筑形成了一定的对比,消除单调的建筑给人带来的压抑感。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空间随之增加,这为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城市纤维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合作与交流的是个大趋势,设计艺术更是如此,对于设计来说,科学的特色发展需要加强国际的合作与交流,只有在交流中才有可能不断的产生新的设计思想和理念,才能寻找到世界性的、先进的科学的设计方式,人类在进步,纤维艺术的进一步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反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艺术、动态雕塑以软雕塑等,这是由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冲破了由牛顿学说建立的世界观,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使现代艺术家有条件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突出三维的表态形式,朝向多维的时空心态方面探索。

科研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现代纤维艺术在建筑文化中的新语义研究”; 2007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现代纤维艺术及其应用研究”。

浅谈徽派建筑中的装饰艺术 篇7

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 依山就势、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 灵活多变;在空间结构上, 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 以马头墙、小青瓦, 白粉壁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 融合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 显得富丽堂皇。

1 徽派建筑的特点

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

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 依山傍水, 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 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境界。例如黟县的宏村, 就有“中国画里乡村”之称。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 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 有的中间高两头低, 微见屋脊坡顶, 半掩半映, 半藏半露, 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 两端跌落数阶, 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 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 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 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徽州古民居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 平面有口、凹、H、日等几种类型。两层多进, 各进皆开天井, 充分发辉通风、透光、排水作用。人们坐在室内, 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经过开井的“二次折光”, 比较柔和, 给人以静谧之感。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 俗称“四水归堂”, 意为“肥水不流外人田”, 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民居楼极为开阔, 俗称“跑马楼”。天井周沿还设有雕刻精美感的栏杆和“美人靠”。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 符合徽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民居前后或侧旁, 设有庭院和小花园, 置石桌石凳, 掘水井鱼池, 植花卉果木, 甚至叠果木, 甚至叠假山、造流泉、饰漏窗, 交夫和自然谐和一体。在内部装饰上力求精美, 梁栋檩板无不描金绘彩, 尤其是充分运用木、砖、石雕艺术, 在斗拱飞檐、窗棂 (木鬲) 扇、门罩屋翎、花门栏杆、神位龛座上, 精雕细缕。内容有日月云涛、山水楼台等景物, 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画面, 传说故事、神话历史等戏文, 还有耕织渔樵、仕学孝悌等民情。题村广泛, 内容丰富, 雕刻精美, 活生生一部明清风情长卷, 赋予原本呆滞、单调的静体以生命, 使之跃跃欲动, 栩栩如生。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 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 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 故民间俗称“冬瓜梁”。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 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为硕大, 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不梭形。梁托、瓜抓、叉手、霸拳、雀替 (明代为丁头拱) 、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 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铜油, 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 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2 徽州三雕

2.1 砖雕

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 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 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 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 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明代砖雕的风格过趋粗扩、推拙而朴素;明末清初, 由于富商们对豪华生活的追求, 因此清代砖雕的风格渐趋细腻繁复, 注重情节和构图, 透雕层次加深。在见方尺余, 厚不及寸的砖坯上雕出情节复杂, 多层楼空的画面, 从近景到远景, 前后透视, 层次分明, 最多约有9个层面, 令人产生精妙无比的美感。徽州砖雕的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一般采用经特殊技艺烧制、掷地有声、色泽纯清的青砖为材料, 先细磨成坯, 在上面勾勒出画面的部位, 凿出物象的深浅, 确定画面的远近层次, 然后再根据各个部位的轮廓进行精心刻划, 局部“出细”, 使事先设计好的图案-一凸现出来。砖雕在歙县、黟县、婺源、休宁、屯溪诸地随处可见。古老民居、饲堂、庙宇等建筑物上镶嵌的砖雕, 虽经岁月的磨砺, 风雨的剥蚀, 它们依然是玲玲剔透, 耐人寻味。歙县博物馆藏有一块灶神庙砖雕, 见方仅尺的砖面上, 雕刻着头戴金盔, 身披甲胄、手握钢锏的圆雕菩萨, 据考证这块精巧绝伦的砖雕花费了1200个匠工, 堪称徽州砖雕艺术的经典作品。

2.2 石雕

石雕在徽州城乡布很广, 类别亦多, 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 属浮雕与圆雕艺术, 享誉甚高。徽州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 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 主要是

!!!!!!!!!!!!!!!!!!!!!!!!!!!!!!!!!!!!!!!!!!!!!!!!

3.5 抹面修整

因不采用真空吸水工艺, 下一步即着手抹面修整, 这是提高平整度的关键工序, 可起到提浆、压实、抹平作用。抹光机抹面后两人配合用铝合金尺进行拉据式搓刮, 将砂浆棱消除, 随后用三米直尺检查。

3.6 压纹

压纹具有向下挤压致密的作用, 能增强路面耐磨性。压纹要掌握时机, 压早了带浆严重, 压晚了纹路不深, 以砼表面不浮浆用手指压有轻微硬感为宜。

3.7 修面

压纹后, 砼表面局部会形成一些浮浆棱 (尤其是坍落度较大处) 形成“毛刺”现象。因此在压纹完成10-12小时左右用平锹或水平刮尺沿横向刮下将突出部分刮掉。

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 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在雕刻风格上, 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 圆雕整合趋势明显, 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 没有清代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

2.3木雕

木雕主要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 遍及城乡, 其分布之广在全国屈指可数。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 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 几乎是无村不有。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 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 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徽州木雕是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 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 雕风拙朴粗扩, 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明中叶以后, 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 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 木雕艺术也逐流向精雕细刻过渡, 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例如有“民间故宫”之称的宏村承志堂前厅横梁上的“唐肃宗宴客图”和“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等木雕精品, 每每令人惊叹不已。

3徽派建筑装饰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在建筑装饰的时空相位上无法摆脱“环境”的限定, 环境决定建筑的艺术尺度, 而建筑又规范着装饰的内容和语言。装饰的存在应与建筑整体和环境相适合, 装饰的设计需要加入空间、环境的因素。

水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的运用无疑会使建筑更添魅力。宏村的建筑依山傍水而聚, 水样的灵性使它的美极为入画, 溪流紧贴着老宅的外墙流过, 把建筑同自然串联为一体。更令人感到惊叹的是, 几百年前的建造者先建水系, 后依水系建村的前瞻设计, 利用山势的坡度造成落差, 巧妙地利用水的流向修成水道 (古称水圳) , 水圳九曲十弯, 绕经村前的每户人家至中心的人工池塘--月沼 (半月湖) , 再流经村南的几户人家注入最南端的大型人工湖--南湖, 最终用于灌溉农田。落差使水能一直处于飞溅的状态, 使村里人在家中便有仰观山色, 俯听泉声之乐。据考察, 村落的布局按风水理论规划成“卧牛型”, 村前的雷岗山是“牛头”, 村口两棵参天古树即为“牛角”, 月沼和南湖是“牛胃”, 蜿蜒近千米的水圳则像“牛肠”, 而通向村中的四座石桥似卧牛的蹄。完整的水系丰富了建筑景观, 这样自然而又抽象的构思真可谓是人与自然共同的杰作。黄昏时分, 如果驻足开阔的月沼湖畔, 可见半月形的湖面水平如镜, 周围曲线形环绕着的古建与湖水中的倒影浑然相连, 夕阳倾射, 粼光尽染, 几只白鸭悠然嬉戏, 划开湖中的平面, 搅起道道涟漪, 使水边真实建构的古典与唯美, 与水面虚幻、扭曲的建筑碎片相映成趣, 成为一处“虽由人作、犹如天开”的佳境, 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4 徽派建筑装饰艺术的形式因素

形式因素包括造型、色彩、空间、体积、材料、肌理等要素, 徽州的历史悠久且文风日盛, 建筑及装饰雕刻艺术风格深受文人派的影响, 题材丰富, 具有浓郁的书卷气, 手法写实、繁缛、细腻, 如徽州木雕装饰大都构图缜密, 一般以多层次的中心对称式和不封闭的连续纹样构成。很多门扇和窗栏棂花出于透光的需要, 在结构章法上均采用一定的程式, 即“众星拱月”的中心对称构图。中间设一块任意形, 上面雕有神话或历史戏文故事, 由于受画面尺寸、形状的限制, 人物造型需要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 动态拙朴、神态诙谐, 具有浓重的装饰味道。四周遍布几何形窗格与花叶枝蔓结合的图案, 虚实相间, 疏密参差, 使窗格的静态与花枝的动态巧妙结合, 于灵动中见逸气。其画面造型虽繁杂却有一定的程式规范, 显得秩序井然, 毫无呆板之感,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间雕刻匠师的审美品格。

徽派建筑艺术文化历史悠久, 徽派建筑装饰艺术之所以能成“派”, 是因为它整体所形成的地域风格及其庞杂的大系统。其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首先, 是多种审美文化的交融。徽州因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自古以来为外籍官员、文人和世家大族视为乱世避难、治世隐居的理想栖息地, 从而使徽州成为一个移民程度极高的区域。外族的不断迁入, 必然带进各地的审美文化和工艺技术, 融入徽州各种艺术设计之中。其次, 吸纳、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因素, 也包含了当代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 (包括工程技术等) 等多学科的内容。另外, 徽派艺术文化包容性特征也与历史地理的演化相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徽州文化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 崛起而成为一门与敦煌学、藏学鼎足而三的新兴学科--徽学。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徽派图形艺术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 使其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要:徽派建筑装饰艺术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 它浓缩着中国几百年的形式美和意蕴美。徽派建筑装饰艺术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处处可见、物物皆是、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独创性、延续性、包容性等特征。在对传统装饰艺术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的今天, 学习好徽派建筑中装饰艺术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古建筑,建筑装饰

参考文献

[1]赵鑫珊.建筑是首哲理诗.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2]梁从诫.林徽因文集建筑卷.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仿生设计在建筑艺术中的运用 篇8

1 仿生设计在建筑艺术中发展现状

在建筑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出现了很多设计理念, 每种理念都有一定的设计形式, 仿生设计形式就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仿生设计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非常明确的表达出建筑结构自身所具有的个性, 该设计方式主要是应用在材料中, 通过材料来体现建筑结构独有的风格。利用仿生设计理念, 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将建筑结构的使用价值提高一个层次, 与此同时, 也能使建筑与周围的大自然环境有效融合起来, 进而体现出建筑的艺术美。

仿生设计理念以被应用到世界各国, 甚至有些国家别有特色的餐馆都是利用仿生设计理念而成, 这为国家的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每个建筑结构经过仿生设计理念的运用, 其结构特性将十分突出, 因为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种类多种多样, 只要符合建筑结构设计特点, 都可以运用各种动植物来进行建筑的设计, 通过该种设计既能够体现出当地的地理与民俗环境, 从建筑结构中能够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舒畅感觉, 与大自然的融合是建筑设计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本身也是对当地文化宣传的一种良好的方式。仿生设计在建筑艺术中的应用, 建筑是主体, 周围的环境是辅助, 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 才能更好的展现出仿生设计的灵性, 反之, 则会有副作用。

2 国外仿生设计的应用

国外建筑设计人员对仿生设计理念的应用时间非常长久, 通常情况下, 国外都将融入这种理念的建筑称之为有机建筑, 其设计的原则也主要是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有机结合, 这也正是将称之为有机建筑的重要原因。流水别墅是运用仿生理念的最典型的建筑, 设计人员运用仿生理念, 将其设计为方山之宅, 给人一种大自然自己打造的房屋的感觉, 因此其设计方法就是运用楼板与山体自然的结合, 在具体施工时根据建筑整体来选择所需要的建筑材料, 仿生设计与普通的建筑设计相比, 其对建筑设计人员的要求更高, 而这种流水别墅的设计则有更加严格的要求, 尤其是突出体现出建筑艺术美感, 而且要保证这种美感不能脱离实际。从上述中, 我们能够明显的知道, 流水别墅是一个非常具有超越性的设计, 该设计将建筑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融合达到最佳的切合点, 从而给人一种自然美与艺术美。居住舒畅, 身心放松, 浑然天成, 这是流水别墅给居住者切实的感受。

目前国家建筑设计人员越来越多应用仿生设计理念, 运用原始自然环境中所拥有的物质进行设计, 将自然中天然的美感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使建筑具有大自然的气息。最为重要的是, 国外建筑设计人员之所以大量的使用这种建筑设计理念, 主要是因为这种设计理念比较自由, 主要是看设计人员对自然的理解, 对美的追求, 而且设计人员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感情来设计, 其约束力比较少。比如有些建筑设计人员比较喜欢动物, 其设计的建筑往往类似于某种动物, 尤其是动物中某些细节部分, 比如纹理等。

3 我国建筑结构的仿生设计

我们就以我国园林设计为例, 其特点是动静结合,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用色淡雅, 朴实, 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 既不显建筑的单调, 又极好地烘托了主题。同时, 苏州园林体现了古人对天时, 地利, 人和的追求。把山、水、树完美地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 增加了许多生活情趣。中国古人的园林建筑, 讲求一步一景, 步步为景, 一景多观, 百看不厌。因此, 中国的苏州园林, 讲究心境和自然的统一, 互为寄托, 即古人所讲的“造境”一一有造境, 有写境, 然二者颇难分别。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 此实境也。因心造境, 以手运心, 此虚境也。虚而为实, 是在笔墨有无间, 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 水活百润。于天地之外, 别有一种灵寄。或率意挥洒, 亦皆炼金成液, 弃滓存精, 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此外, 中国的民居建筑和村落也很受国外人士的欢迎。来中国旅游的客人, 大都选择住在四合式的小旅社, 而不是高级宾馆。不仅是外国人, 中国人也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的结合。在已批准实施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 就将“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列入重点内容。强调“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和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可见, 在人类意识到其重要性后, 仿生建筑的概念将逐步深入人心。用仿生学的原理进行城市规划和设计是中国古代传统地理在城市选址、规划、布局和建设的一大特色。中国古代传统讲求天文, 地理和人文的相互结合, 故而产生了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之说。古代人根据这些条件, 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建筑。这些环境设计上精心营造“天人合一”意境, 刻意体现园林化情调“天人合一”意境和园林化情调, 是徽派古民居环境设计中刻意追求的特色和目标。

除了这些, 还有很多这样能体现本国个性的建筑。而这些建筑, 均不是凭空产生, 而是建筑师们的精心设计。所谓“设计”, 是指在建筑物的外形, 色彩, 材质等方面的改革, 使之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间接增加它的物质利益。当今建筑, 从低空间到高空间, 从色彩单一的白墙黑瓦到各种色调的钢筋混凝土, 其风格受西方影响越来越显示出现代色彩, 国际建筑风格趋于统一, 地域特色逐渐变的不明显。为了使本地的建筑有地方特色, 成为地方标志性建筑, 建筑师们通常仿照一些物品使人们对其印象深刻。虽说现代城市建筑所用建材及造型相差无几, 但每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建筑风格, 即国家个性。只有反映国家个性的建筑才能流传至今, 为后人树立典范。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可知对仿生设计在建筑艺术中的应用进行探讨非常重要, 因为这种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建筑设计人员的青睐, 对其进行研究能够为更多的建筑设计人员提供借鉴。我国运用仿生设计理念的建筑结构也有很多, 这种设计理念的运用, 能够让人们更多的意识到天然美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程华, 黄宗明, 石少卿, 刘颖芳.应用仿生原理设计遮弹层及其抗侵彻数值模拟分析[J].应用力学学报, 2005 (4) .

[2]张辰燕.翻译自然的设计——建筑设计中的仿生学[J].百科知识, 2009 (3) .

谈建筑环境艺术中的设计表达 篇9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设计表达,方案设计,表达原则

0 引言

设计表达是建筑及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用今天的观念重新审视设计表达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会发现许多新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设计表达的含义也发生着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提到设计表达就会想到手绘图纸;今天,我们再来谈设计表达又会想到什么,也许是电脑图、模拟动画、虚拟样机、激光全息图像等等。那么设计表达究竟应该怎样界定,它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探讨,我们会对现代设计表达有一个更加全面、完整的认识。

1 设计表达的涵义

设计表达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是设计图纸的图面表达。然而,把图面表达与设计表达划等号显然是不科学的。图面表达只是狭义上的设计表达,不能代表设计表达的全部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表达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充。从广义上讲,设计表达不仅包含图面表达,还应该包括语言表达、模型表达、数字模拟等多方面的内容。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表达形式,而设计表达的目的又是什么,我们在描述一个事物时最直接的方式是语言,但语言具有抽象性,许多时候是不能够被量化的,于是人们开始借助图形把事物表达的更加清楚。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从语言到图形的表达过程中,人们目的是为了将自己的观点以最清晰无误的方式传达给对方。由此我们可以给设计表达下一个简单的定义:设计表达是设计师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交流形式与传递信息的方法。那么界定一个设计师设计表达能力高低时就要综合的去判断,而不能仅仅是看其中的某一方面了。对于建筑环境设计而言,设计表达是将方案设计阶段的设计概念与图形、图像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促进[1]。

2 设计表达的方式

环境艺术设计是设计师对环境的设想与规划,如何把设计师对于环境的设想与规划呈现出来,作为客观的具体方案展现在大众面前,这就涉及到了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表达方式。

2.1 语言文字表达

语言文字表达包括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两个部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设计师的基本能力,也是设计师与甲方以及其他个体沟通的主要手段之一。设计表达作为设计师阐述设计思想的表现形式,既是设计者表达设计意图的媒介,也是传达设计师情感以及体现整个设计构思的设计语言。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到设计方案本身,但在设计接洽和设计实施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对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客户而言,在交流过程中,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图纸和模型如果不配合相应的语言解说,其设计意图将很难被完全理解和接受。另外,在建筑方案投标过程中,讲标人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2.2 图解表达

建筑环境设计是一种视觉语言,图解表达是把设计过程中有机的、偶发的灵感及对设计条件的“协调”过程,通过可视的图形记录下来。这种表达方式可以深化设计分析及方案评价,提高开拓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将设计的思维过程直观展示出来。建筑和其他意义及尺度上的空间设计与表达均以图解信息为主要媒介。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速写图稿是运用图解表达的典型例证,设计师通过图解笔记记录方案设计的思考轨迹,从中去分析、提炼、获取图形以外的东西。草图这种形象化的思考方式,是对视觉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绘画表达能力三者的综合。

事实证明,应用草图来记录设计原始视觉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并帮助思考是设计师普遍采用的方法[2]。在设计创作中,设计师可以通过图解这种方式,融合、改进更多的设计概念,形成具有创造性的建筑环境设计思维。

2.3 三维实体及数字仿真表达

三维实体表达是借助三维形态的直观性来展现设计对象预想形态的一种表达手段。利用三维软件精确地按照设计图比例,将准确勾画出的模型经过平面软件处理成逼真的效果,它具有直观、真实、准确的特点,包括模型制作和数字形态模拟、激光全息形态模拟等多种形式。

数字仿真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计算机技术之上的全新设计表达形式,是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建立仿真系统模型,并在某些试验条件下对模型进行动态试验的一门综合性技术[3]。近几年,利用数字仿真技术实现城市建筑的虚拟漫游已成为应用的热点,并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等领域。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设计手段,为设计空间注入了活力,为设计过程与优化最终效果提供了可能。

3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表达原则

3.1 设计表达应具有科学性

各种设计表达手段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传达正确的信息,让人正确地了解到产品的各种特性和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的效果,即科学、忠实地表现出所设计作品的造型、结构、色彩、工艺,让设计师与观者在视觉上进行沟通交流。所以在各种表达形式中,要把科学、严谨的态度贯穿始终,才不致传递出错误或不真实的作品信息或造成表达的结果与实际相背离。

3.2 设计表达应具有沟通性

设计师要表达设计意图,必须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有效沟通,如草图、透视图、施工图等,通过这些手段充分地表达作品的形态、结构、色彩、质感等,使设计作品内含的韵律、节奏感得以体现,具有高度的沟通性和说明性。

3.3 设计表达还应具有艺术性

建筑作品的表现虽然与纯粹艺术表现有着明显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段,但却不能与艺术表现截然分开。建筑作品表现与纯艺术表现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前者是建立于理性的基础上的,而后者则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的。虽然如此,但设计师在表达作品的时候同样也需要有表现的激情,体现出设计作品的艺术魅力。人类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将建筑环境加以适当夸张或有意地概括简化,运用视觉行为的特殊技法,使表现效果更加突出而不违背其科学性的原则。

4 设计表达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4.1 传递设计思想

设计师要把自己的设计意图传达给甲方,往往必须借助各种形式的设计表达方式。俗话说的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设计在用语言很难描述清楚的前提下,图形、实体的展示与表达就是一种沟通必不可少的手段,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传递设计思想。

4.2 拓展设计思维

可以这么说,每一位设计大师都会熟练运用至少一种设计表达手法。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设计表现可以被认为是设计师的第二个大脑。因为设计的过程太复杂,设计师需要对自己的一些设想进行论证、斟酌与完善。也就是说,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先要完成自己与自己沟通的过程,才能与甲方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个时候设计表达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看看一些著名设计师的笔记本就不难发现,许多好的创意、灵感的火花都在上面闪现。因此,设计表达是设计师拓展设计思维、完善设计内容的有效手段。

5 结语

设计表达具有多样性,以手绘图形的表达方式为例,图画的好与不好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内容,能否把空间形体表达清楚才是核心所在。著名建筑师弗兰克·盖里的设计表达训练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他通过计算机无序或者随机产生的图形来激发自己对空间的想象,创造出了很多梦幻、离奇的结构形态。对于今天的建筑及环境设计师而言,各种表达手段丰富多彩,可供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大。但不管是以何种方式实践设计表达,行之有效的训练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训练过程中始终要以培养空间感、想象力、创造力为最根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峰,刘克华.建筑与环境设计艺术表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庞巍.现代建筑环境设计图解创意法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建筑群中的艺术品 篇10

课题:“俄罗斯建筑艺术的研究与应用”的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为:RWZ201010

建筑艺术是一种美, 一种艺术。建筑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 用其建筑艺术的独特艺术语言来阐释, 建筑形象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 符号与形式美, 这些都体现出了民族性和时代感。让其功能特性作为标准。建筑和艺术两者可分为宫殿陵墓建筑, 纪念性建筑, 宗教建筑, 建筑和其他类型。一般的来说, 建筑艺术和工艺艺术, 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

不论什么样的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都是抽象和符号艺术都是相结合的, 建筑艺术本身都是积极的, 因为建筑艺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现象, 因此不会出现悲惨的, 颓废风格, 多愁善感风格, 讽刺风格, 漫画形象。就建筑艺术的本身说, 也看不出是什么进步还是落后。例如;天安门曾是封建王朝的象征, 今天它是出现在国徽的图案, 是一个伟大的祖国的象征。它形状的正面形象也是抽象的。几何形的线, 面, 体组成的一个实体, 通过组合空间, 颜色, 纹理, 形状, 长度, 比例的建筑艺术语言形成一种心情, 气氛, 或尊严, 或主动, 或美丽, 或简单, 或庄重, 引起了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 建筑艺术常用符号隐喻, 仿真等艺术形象来塑造。

一般来说, 建筑风格和工艺美术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建筑艺术的本质是建立在人类生存和居住的地方, 所以, 实用性往往是体现建筑的主要功能;只有人类实践的发展, 材料技术, 建立越来越多的审美价值。

建筑艺术是复杂的, 多样性的, 有很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通常这些类别可分为:从使用角度来分类, 居住建筑, 建筑文化, 建筑, 园林, 建筑, 建筑, 宗教建筑;从使用建筑材料分类, 结城建筑, 砖石, 混凝土, 钢木结构等;从民族风格的分类, 有在中国, 日本, 意大利伊斯兰, 类型, 类型, 俄罗斯式等;从时代风格的分类, 可分为古希腊, 古罗马风格, 哥特式, 文艺复兴时期, 古典风格。从体裁分类, 甚至更多, 是二战后西方有历史, 象征主义, 新古典主义, 有机建筑艺术, 高技术等等数不胜数的流派。

俄罗斯建筑艺术是伟大的, 它不仅具有固有的简单性的风格, 还同时在宗教和文化的影响, 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俄罗斯是一个有着强烈宗教传统的国家, 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无论是多神教或后持续在俄罗斯的东正教, 它们在俄罗斯不仅仅是宗教信仰, 也对政治, 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 也为社会和日常生活打下了深深的标记。俄罗斯建筑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也证明了这一铁的历史演变, 及其各个时期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显示演变的真实风格。

俄罗斯的建筑艺术传统是非常好的, 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建筑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的重要, 每一个俄罗斯文化和艺术欣赏的人不应被忽视, 要用身体与心灵一起用心去体验俄罗斯建筑艺术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融合, 现在有的大学的建筑形式不仅融入了俄罗斯当代的建筑风格, 而且还归入到了学校的学科, 共同探讨学习优秀的建筑艺术知识, 取长补短。在高校建筑专业中也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当代学校的建筑形式是学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体现, 学校建筑形式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建筑艺术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属于物质文明。高校校园的建设和校园文化也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因素, 从古老的东方教会和西方现代大学校园, 都拥有多姿多彩的高校建筑艺术及其浓厚文化渊源。建筑的艺术形式能成为一个校园标志, 实践证明, 学校的建筑艺术与学校的形象, 品牌, 信誉和质量和校园环境密切相关。

大学建筑艺术建设也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大学的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 建筑环境与大学的成员, 这些建筑评价, 欣赏, 情感依恋和其他因素。运用先进的建筑艺术理论, 结合优秀的建筑风格也是发展高校往多元化发展的基本要素, 通过建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特点有深刻的印象, 激发他们的忠诚奉献给学校, 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为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为动机。不同国家, 不同社会背景, 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建造的建筑, 文化内涵与校园景观环境, 达到人与自然, 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与整合。

高校建筑设计专业中包含了世界上的各种建筑学术, 丰富了建筑界的领域, 通过了解学习培养了不同的建筑设计所需的人才。自古以来,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 智慧的殿堂, 是追求真理的圣地, 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区域, 大学建筑是学校创建以来是学校成长与历史的见证, 也是当前人们活动的反映, 同时也为学校发展做指导。

建筑设计专业中应用到俄罗斯建筑艺术的也不在少数, 近年来, 我国大学校园建设发生, 使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校园建筑面积以几倍的速度增长, 中国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同时, 人们也开始关注校园建筑景观和生态环境, 一些大学还引进国外校园的建筑艺术风格开放实践, 位于广州的南部的广州大学, 十所大学共同建设, 科学布局, 公共设施, 商业服务共享。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整个大学城四周环水, 城市与山水, 非常漂亮。这些把优秀的建筑文化所吸收并且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反映了未来中国大学建筑文化的发展。然而, 随着教育和对外文化交流, 我们必须加强大学文化, 借鉴其优点, 和我们的校园建筑文化相互渗透, 相互补充, 丰富我们的大学建筑文化, 科技, 艺术, 生态, 教育的完美结合, 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高校建筑建筑设计专业中俄罗斯建筑艺术风格已经形成一个学科, 通过对其的学习与研究, 能使更深刻的了解俄式建筑, 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掌握其建筑艺术的精髓所在, 俄罗斯建筑艺术别具一格, 在建筑史上有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俄罗斯建筑史》.莫·依·尔集亚宁.建筑工程出版社, 1955出版.

[2].《世界建筑文化》.呼志强.时事出版社, 2010年出版.

[3].《俄罗斯古典建筑》.苏民安.黑龙江美术.1998年出版.

[4].《俄罗斯新建筑》.巴特.高德霍恩.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建筑群中的艺术品 篇11

【关键词】传统民族元素;现代建筑;设计;运用

National elements aesthetic artistic value in modern architecture

Li Ya-nan

(Hebei Zhicheng Construction Co., Ltd Handan Hebei 056000)

【Abstract】In this paper, research and interpretation on the aesthetic value of art combining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ethnic minority part of 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build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traditional ethnic elements with modern architecture combination.

【Key words】Traditional ethnic elements;Modern architecture;Design;Use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大,传统民族元素在中国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相关设计人员设计理念落后,综合素质偏低,在进行现代建筑艺术设计时盲目使用一些传统民族元素,不仅丑化了建筑外观,还使建筑与周围建筑环境极不协调,严重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的应用意义。因此现阶段急需加强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性研究,探讨更为合理有效的应用方法和手段。

2. 中国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和文化形态,因此在中国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要结合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精神追求等进行特色性设计,而不是一味地效仿西方建筑设计。近些年来在中国建筑设计师的努力下,中国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用形和用意两个方面。

(1)用形方面。

用形就是将中国传统民族元素中的图形信息,放置到现代建筑上体现出来,使其展现出一种新的视觉效果和精神内涵。用形是将中国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直接应用,是一种形象直观的应用手段和理念,具有极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但是这种方式对周围环境、具体建造工艺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只有各个方面搭配合理、组合协调,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和最大价值。通过对中国很多现代建筑的艺术设计调查发现,一些传统的造型、样式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被直接应用,比如建立于1958 年的上海经贸大厦,虽然使用了现代的玻璃幕墙和钢结构手段,但外形是参照西安唐代的大雁塔建造的。

(2)用意方面。

用意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感、思想因素通过一定的环境构成原理和组成方式,直接应用到现代建筑上,使其赋予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寓意、价值取向等。用意是一种间接的应用手段,多是通过对传统图案、造型、陈设的选择和布置来实现的。比如现代室内的中式装饰设计,通过古玩、字画等传统饰品的布设,使建筑室内环境不仅富有民族和地方文化神韵,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满足现代人的生活等功能要求。

3. 传统民族元素在不同建筑类型中的具体体现和艺术含义

3.1 公共建筑。

在公共建筑方面,各民族的民族元素不同,但主要都体现团结,包容的思想,其艺术特色也异彩纷呈,体现团结和包容的方式也各有千秋。建筑是艺术彰显其美丽的载体,是传承历史的物质依据,不同建筑风格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不同风格的建筑同时也体现不同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特色。建筑是传统民族元素艺术特色的浓缩体,融合了传统民族元素的精华,公共建筑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少数民族地区在现代化建筑方面尤为体现传统民族元素,更具民族特色。建筑的特色是少数民族所喜爱和推崇的主要象征,公共建筑体现得淋漓尽致。

3.2 民居建筑。

(1)民居建筑主要以地方特色为主,适宜居住和方便生活为主要建筑目的,同时也具备兼容包并的特征,地方特色尤为浓厚。传统民族元素蕴含了民族艺术和民族特色,在其民族建筑建设中必然带有历史发展的色彩,所以民居建筑大多融合了生活、当地所推崇的民族思想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民居建筑中也具备了上述特色,有的还更具古典和现代相互映衬融合的艺术特点。

(2)从大体上来看,民居主要以公共建筑为蓝本,发展其个性的建筑思维,在一个地方呈现出大同小异的特色。

4. 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1)少数民族在建筑风格上极具艺术性,下面以现代建筑风格的侗族砖木结构住房为阐释对象。

(2)侗族木屋历史发展悠久,极具建筑特色,同时也蕴含传统民族元素。侗族木屋富有地方发展特色,传统的侗族木屋在其建筑史上具有不用一颗铁钉,不用一根铁丝,整栋建筑一木材构筑而成的特点。它从一层到三层全部以木枋相互勾连,木钉相互穿过木柱和木枋整体相互勾结而成,具有防寒、防潮,干燥的特点,适宜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的民居居住。

(3)而具现代艺术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群体更加迎合多民族杂居的一些乡村民居群体。以杉木为主的侗族木屋在我国西南地区不少民族杂居村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主要融合了历史发展的侗族木屋特色,沿革了侗族木屋的建筑特点,发展创新了多民族杂居的砖木结构式建筑风格,把传统民族元素和现代建筑风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历史发展、审美风格、民族特色、民俗风情、现代发展思维等几个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兼容包并的现代化建筑的艺术特色。比如贵州省榕江县寨蒿镇票寨村的民居群,建筑结构就以砖木结构为主,实现了侗族和汉族杂居的民居特色群。

(4)砖木结构建筑在其整体结构中第一层以砖结构为主,第一层呈现的是汉式建筑结构,墙以砖砌为主,混凝土与烧制红砖混砌而成围墙砌瓷砖,极具美观大方的现代化艺术效果,内墙一腻子粉粉刷而成,洁白防潮,也极具现代建筑的艺术风格。砖木结构建筑体的第二层和第三层均以杉木建筑而成,建筑主体以圆柱体杉木穿凿呈方形木枋斗拱互相穿连而成,建筑主要呈方形结构,建筑顶层一多条椽皮夹檩子,盖上专门烧制的瓦片一遮挡狂风暴雨,适合雨多而潮湿的西南山区。

5. 传统民族建筑中的人文艺术元素

在传统民族的建筑设计当中,也大量的运用了苗绣、蜡染、刺绣、银饰、面具、剪纸、原木艺术中的手法,如在鼓楼的图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了重复、渐变的手法。吊脚楼运用了虚实的手法,把底层架空,当然架空不仅是为了美观,祖先们首先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为防止野兽、蛇虫的袭击。在建筑立面雕塑当中也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对比的手法,也有很多写实的手法。在如侗族的门楼设计,作为迎宾送客之门。门楼的建造非常讲究,雕梁画栋,多姿多彩,比如贵州从江银谭的广场双鱼图腾,岜沙木楼古朴厚重的黑色,都体现了丰富的人文艺术元素。

参考文献

[1] 高阳. 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对传统装饰元素的运用[C].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届民族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187~190.

[2] 王健. 浅谈近现代建筑传统元素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0,(8):165~167.

[3] 牟建云,牟健慧. 略谈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建筑室内设计的启示与创新[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6).

[4] 李彩霞.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设计趋势[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8):62~63.

[5] 吴向东,蔡丽芬. 现代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地域性文化体现[J].电影评介,2011,(5):85~87.

[6] 陈磊.建筑中传统与现代结合手法研究-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探究对象[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1,(4):41~44.

[7]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融合-以国家大剧院室内设计为例[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2,(2):202~203.

微观科学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篇12

微观科学研究将以前肉眼不易感知到的微观世界的形态、色彩、功能、结构展现在人们面前,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促使人们从微观世界各种形态中寻找素材、获取创意, 运用于室内装饰家居用品、绘画创作、摄影从事艺术创作。可以说微观科学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想、新的原理、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 当前微观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艺术领域已是一种趋势。目前中国的建筑行业都在蓬勃发展, 而微观艺术世界中这些微观的分子结构则正是 (建筑室内外) 最具创新性与可塑性的良好设计素材。通过微观科学机构中个体的形态, 结构变形, 有机的排列组合, 生成一个较为具象的二维图形, 再将二维图像升华到立体的三维空间的一个发展过程。 在实际造型的设计过程中, 将重点研究下列几个方面的元素:微观世界艺术中的微观物质 (离子分子·单晶体·类细胞机理·微生物机理·几何学原理) , 相关文献的记载, 空间设计中的实际案例。通过研究上述这些方面, 找到一些规律。综合平面设计, 空间设计等方面理论进行新的设计探讨研究。

二、微观形态设计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一) 微观形态的结构特征, 可以最简单的划分为以下这三类的微观组织结构:

1.动植物的微观结构和组织。2.微生物种类繁多, 至少有十万种以上, 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 (1) 真核细胞型微生, 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 非细胞型微生物。3.自然形态中的微观结构和组织

(二) 微观形态特征的主观认识

1.微观形态的美感认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培养出的视觉体验。而今已然作为大众评判事物的标准。2.微观形态的意象认知:微观形态有着自己的多样性和随机性, 而当我们把自己的主观认识安放在这些形态上其所标到的内涵又有了新的意义。这种人的意识其实是对某种物的转移, 微观形态本身不具有意象, 当人们通过各种解读从而让他有了意象。如下图所示, 不同的形态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 当然这归结于人的意向认知。可以说, 微观形态所带给建筑的启示也是依附于人的自我感官及审美能力范畴, 最关键的是其自我的微观形态认知意识。

矩形排列的微观形态:直接, 刚硬

近似圆形排列的微观形态:慵懒, 柔和

三、微观科学建筑案例分析

我们对微观科学中的系统的认知最基本的主要是理解微观形态给予人的视觉形式。有些是人的肉眼所能直观看到的, 而另一种则是需要科学仪器设备来呈现出来。可把这两种形式称作大微观和小微观。

大微观 (及人眼所见的微观形态) :1.鸟巢体育馆。2.蜘蛛网形态演变出的蒙特利尔博览会德国馆肥皂泡, 这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可见形态, 水立方也是很好的利用了这种形式。小微观 (需要设备仪器所见的微观形态) :1.马鞍藻。2.细胞骨架。3.细胞质基质。4.植物细胞。

这些生物体形态在设备的研究下所获取的结构可作为建筑设计素材。在建筑艺术中借鉴微观科学发现的事物形态进行建筑设计, 只要比现存的建筑具有优越性, 值得设计师借鉴的微观科学发现的物质形态都属于微观形态设计的范畴。

案例1细胞分裂与水立方建筑案例:北京奥运会设计的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一个关于水的建筑, 水是一个建筑的魂。设计的中心就是引入中国传统理念“上善若水”的思想内涵。为了体现这一理念, 建筑师配合鸟巢的形式为场馆设计了一个方行盒子, 其中布满了类似细胞分裂的多元化几何形结构。在微观结构中, 肥皂泡沫的结构造型与水立方所呈现出来的不规则多边形结构高度的统一。而在微观图形意向中, 泡沫的模仿度极高, 它在生成堆积排列的过程给予水立方相同的衍生模式, 在建筑群体中能到很高的辨识度。很容易让观者第一时间联想到泡沫的缩影。

案例2自然中的鸟巢与北京鸟巢体育公园建筑案例:自然形态中的微观鸟巢的结构性形态, 通过架构的变形衍生出了新的形式。单体的树枝架构通过了有序的堆积排列形成了非常稳定的结构。从而演变出了新的建筑案例。

案例3蜘蛛网与蒙特利尔博览会德国馆:从微观形象中所提取的元素模仿的是蜘蛛网的造型模式, 由弗雷·奥托设计的德国馆第一次创造性地大规模成功应用了支撑膜结构技术。发散的造型取自平常我们很难注意的蜘蛛网, 当这种微观的结构放大以后自然而然就更加稳定的与建筑空间所联系起来, 所谓支撑膜结构实际上就是帐篷的放大, 使得帐篷做的足够大且耐用。

案例3马鞍藻与伦敦奥与会水上运动中心建筑案例:马鞍藻的犹如马鞍的形状, 在微观镜像中的马鞍藻两头翅起, 美感十足, 如今的许多体育场馆也有相类似形象, 因为造型的美观, 结构之坚固这种常规的手法已经广泛应用。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伦敦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在屋顶呈现出拉升扭曲状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 各种恶劣天气等对屋顶和运动中心所造成的二次伤害。场馆两翼的翘起与马安藻的外形结构神似。而这一发现也是对微观镜像中马安藻的结构形态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案例4细胞骨架与PRADA旗舰店: 要提到就是关于细胞骨架与服装店内部装饰立面墙的结构分析。洛杉矶新旗舰店的店中可以看到一面穿孔式的伪立面墙。它所运用的的结构模式与细胞骨架的结构类似。细胞骨架结构是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这种需要在电镜显微镜下所看到的细胞结构呈现出多孔均匀分布的排列结构。将这种特别的形式通过展开以后所得到的艺术效果远远大于其本身。微观世界中的某些镜像不仅仅对于建筑来说有着仿生和设计意义。若是把这种形式带入到室内空间中也可以成为另一种表现形式。

案例5细胞质基质与台中大剧院建筑案例:台中大剧院用机的结构形式, 对细胞的结构变化的利用引到了一个新的设计方法路线。它对于细胞质基质的模拟是以分层次的结构形式。细胞质的没一个层都是建筑师对于功能区域划分细化, 所以细胞内部的机体组织对在建筑功能场所、形态、空间组织上对建筑的设计有着特殊的实践含义。

以上的建筑案例是比较突出的利用了微观形态来对建筑的改造所获得的实例, 不管是外立面亦是建筑的整体外形都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四、微观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意义

1.微观科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为当今国内空间的设计提供了一种选择, 一种设计依据, 不论是设计思想, 还是空间的形态、功能的组织、参数化的设计等, 空间的设计不再是模仿, 抄袭, 没有新意的重复。

2.正对目前我国大多数盲目追求奇异形式与参数化的空间设计的行为提出不同理念, 极度缺乏的想象思维。而微观科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能为空间设计提供合理的形式与规则的模板。

3.在复杂性、智能化、可持续等影响下, 未来的空间设计将走向非线性、智能、可持续, 微观科学的艺术应用成为了其中的一种可能。

4.本文对论题的研究并非最终结论。微观科学中的微观物质繁多形态、复杂机体种类繁多, 随着研究的深入, 以及不同的设计师 (建筑师) 的其它解读和设计, 更多类型的微观科学物质还会为艺术领域提供更好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冯路, 李世芬.自然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转换与应用[J].2009 (6) .

[2]郑方, 张欣.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J].建筑学报, 2008 (3) .

[3]李保峰.仿生学的启示[J].建筑学报, 2002 (9) .

[4]严钧, 梁智尧, 许建和.城市与建筑的象征意义仿生研究[J].新建筑论坛, 2007 (5) .

[5]袁烽.从数字化编程到数字化建造[J].时代建筑, 2012 (5) .

上一篇:化学教学价值下一篇:英语课外阅读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