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食物中毒

2024-10-24

预防食物中毒(精选12篇)

预防食物中毒 篇1

所谓“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 面对评委、同行、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然后由听者评说, 达到相互交流, 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说课”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过程, 并且显示出教师对大纲、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把握水平以及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好的说课稿的关键是说课稿的设计[1]。本文试设计了《食物中毒的预防》的说课稿,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教材分析

1.1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食物中毒的预防为护理专业主干课程《社区护理学》的一节, 属于社区护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此节内容安排在食物中的营养素、合理营养与膳食指南内容之后, 有利于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

1.2 学情分析

护理专业学生绝大部分文化基础较好, 学习主动性、理解能力、迁移能力也比较强。《社区护理学》在第2学年第一学期开设, 此时学生已学了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医学基础课程, 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积累。

1.3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 (课程教学大纲) 的要求并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及具体教学内容制定课时目标。

(1) 情感和态度目标。

培养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和批判性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

(2) 知识目标。

掌握食物中毒的定义、主要特点、分类以及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因、中毒的食物、中毒的机制、主要的临床表现、预防原则;熟悉非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因、中毒的机制、主要临床表现、预防原则;了解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的步骤与注意事项。

(3) 技能目标。

能对食物中毒事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1.4 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中教学目标以及学情的要求分析出重点和难点。重点:食物中毒的定义、主要特点、分类。难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因、中毒的食物、中毒的机制、主要的临床表现、预防原则。

1.5 教学内容的拓展与精选

护理专业培养的是适合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中等卫生人才, 组织教学时, 笔者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给予拓展, 如对教科书上未提到的食物中毒当前的流行状况及食物中毒案例调查处理措施等内容给予补充, 还提出诸如:“如何区别细菌性与非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因、中毒的食物、中毒的机制、主要的临床表现”等思考题来启发学生, 对所学内容举一反三。同时要求学生课后认真学习食品卫生法的有关内容, 以加深对本次课内容的理解。

2 教法、学法、教学资源准备

2.1 教法

在充分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 总体设计了“整-分-整”的教学模式[3], 即从“食物中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这个关键点入手, 充分挖掘概念内涵, 如常见食物中毒包含的几个方面和食物中毒的分类, 然后推及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因、中毒的食物、中毒的机制、主要的临床表现、预防原则等, 逐一展开讨论、学习, 然后回到“食物中毒的概念和特征”这个关键点上, 并进一步阐述“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 使学生在粗略把握整体内容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 最后从知识结构、理论体系等方面形成完整认知, 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整-分-整”的教学模式的实施中, 通过多媒体课件, 灵活运用讲授、自学讨论、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的习惯。

2.2 学法

应用“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变过去以“教”为重心, 转向以“学”为重心的教学模式。在学法指导上, 由概念入手, 先强调概念的重要性, 再教会学生如何解析概念, 找出食物中毒的相关知识点。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因、中毒的食物、中毒的机制、主要的临床表现、预防原则等内容可在教师引导, 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通过列表比较的形式, 找出各自的不同点, 这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3 教学资源准备

包括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和“食物中毒”电教光盘、Powerpoint课件的准备。为满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 充分运用案例、教学短片等资源, 努力为学生创造工作情景, 加深学生对食物中毒等知识的记忆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食物中毒发生的能力。

3 教学过程设计

本次课总课时2学时, 共80分钟。

3.1 组织教学 (约1 m i n)

师生相互问好, 教师检查学生出勤人数。

3.2 诊断性评估 (约7 m i n)

复习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及合理膳食基本的卫生要求等。要求简明扼要, 言简意赅。

3.3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约5 m i n)

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2]。因此, 用鲜活的案例场景引出本次课内容, 使学生产生高昂振奋的情绪,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展示食物中毒的案例导出学习的内容, 使学生尽快地以愉悦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

3.4 展示并认定教学目标 (约2 m i n)

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教学目标中的知识、情感和态度目标、技能目标并逐一认定。

3.5 目标实施 (约5 5 m i n)

采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教师清晰的语言讲授, 让学生对食物中毒的定义、主等问题要特点、分类知识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然后通过“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病因、中毒的食物、中毒的机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等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此过程中, 老师在黑板上以表格的形式, 列出沙门氏菌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因、中毒的食物、中毒的机制、主要的临床表现, 让学生思考填写, 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对于非细菌性食物中毒知识的学习则先采用电教的方式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再进行精讲, 主要点拨非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机制及预防措施。最后结合开始上课时给出的食物中毒的案例, 讲解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的步骤, 总结出“一治、二报告、三查、四处理、五总结”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的要点。

对于重点和难点, 要放慢语速采取重复强化, 直接或配合多媒体展示等措施教学, 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踊跃思考回答问题, 以获得正确的反馈信息。教学过程中, 运用图表简化、强调书本内容, 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6 形成性评估与矫正补救 (约8 m i n)

形成性评估主要是复习巩固本次课所学的知识, 采用在课堂上使用的相关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加深学生理解与记忆, 当堂测试,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每道题考点, 其目的在于在巩固所学内容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总结分析能力。学生答错时, 要及时进行补救, 注意要多鼓励, 少批评或不批评, 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做题, 巩固所学的知识, 收集反馈信息, 增强教学效果。

3.7 布置作业 (约2 m i n)

通过学生对本次课知识掌握标和思考题, 让学生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进行预习。

4 板书设计

板书可分为黑板板书与多媒体展示2种[4]。电子板书主要展示本次课的教学提纲, 随着课的进展, 逐步展示。为了突出本次课的重难点, 对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因、中毒的食物、中毒的机制、主要的临床表现则以表格的方式用黑板板书展示。这种板书方式醒目、清晰、简洁、便于记忆。

总之, 说课是教学的必要准备, 说课稿的设计是说课的灵魂, 撰写说课稿不必拘泥于一个固定、呆板的模式, 要求语言表述清晰, 言简意赅。随着中等卫生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能集“编、导、演、教”于一体的“说课”是综合反映教师素质, 教师教学理论水平、教学业务能力的较好形式, 通过“说课”活动, 能不断推动教学改革, 加快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

摘要:说课这一教研活动能够展现教师备课过程的思维及对教学大纲、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和组织教学活动能力, 本文通过对社区护理课程《食物中毒的预防》一节说课稿的设计研究, 希望能为说课的推广发挥作用, 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说课,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奕欣.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说课稿的设计[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9, 19 (2) :90~91.

[2]李锁芝, 焦安秀, 刘从惠.无菌持物钳和无菌容器的使用说课稿的设计[J].中华护理教育, 2007, 4 (3) :117~118.

[3]罗永富.以概念为核心的“整-分-整”教学方法[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19) :88.

[4]罗永富.一堂生物化学说课稿[J].卫生职业教育, 25 (23) :75.

预防食物中毒 篇2

常见食物中毒的分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特点:

来势凶猛,时间集中与食物有关症状相似无传染性季节性明显

食物中毒重在预防,预防措施如下:

・对食品生产人员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在家里生熟食物要分开存放;

・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消毒;严禁食用病死畜禽;各种食物都不应放置过久;

・肉类食物要煮熟,防止外熟内生;剩余的食物在吃前应加热或高压处理;

・对不熟悉、不认识的动物不随意采捕食用;

卫生饮食 预防食物中毒 篇3

1976年唐山地震后,由于充分发挥了各级抗震救灾领导指挥机关和卫生防疫卫生监督管理组织的作用,全面加强了对救援食品、灾区原有食品的监督监测管理,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卫生宣传教育,震后食物中毒的发病率还低于常年水平。而震后的1977~1978年,由于集体食堂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条件简陋,卫生设施差,新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水平低,食物中毒发病率明显升高。其中,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源于外购的熟肉制品、泄漏变质罐头、剩米饭和熟水产品;有毒动植物中毒主要原因是加热不充分的四季豆(苦豆角)和河豚鱼;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是把桐油误为食用油(桐油中毒),把建筑工地使用的“早强剂”中的亚硝酸钠误为食盐(亚硝酸盐中毒)。

食物中毒始终是危害健康的重要问题。震后断电断水等直接影响到蔬菜、肉食品、粮食等食物原料、辅料以及食物的存放和清洁,可能影响到食物原料及食品的品质,导致生物性、化学性等有毒有害物质产生,引起食物中毒。

哪些食物不能吃

1.挖掘出的食品,除了密封完好、保质期内的罐头类食品以外一般都不能食用,罐头类食品也应当用洁净水清洗外周后方可食用。

2.已死亡的畜禽、水产品。

3.己腐烂的蔬菜、水果。

4.来源不明的、非专用食品容器包装的、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

5.霉变的大米、小麦、玉米、花生等。

6.其他已腐败变质的食物和不能辨认是否有毒的蘑菇。

7.加工后常温下放置4小时以上的熟食等。

哪些食物能吃

1.新鲜的或工厂包装的保质期内食品。

2.烧熟煮透的现场加工食品。

3.加工后常温下放置时间不超过4小时的熟食品。

4.消过毒的蔬菜、水果。

自制食物6注意:净、透、分、消、密、期

1.净:是指购入食物或原料要干净;

2.透:是指蒸熟煮透;

3.分:是指做到生熟分开,尤其是案板、刀具、器皿等直接接触食物的用具;

4.消:是指做好烹饪用具的消毒;

5.密:是指食物要密闭存放,减少被外界污染的机会;

6.期:是指要看一下食物的制作日期和保质期,严防食用过期食品。

提问:发生食物中毒后有什么症状?出现可疑症状后,怎样判断是不是食物中毒?

回答

发生食物中毒后,一般会出现胃肠道症状或其他食物中毒症状。如吃完东西以后(半小时~24小时)感觉胃肠不舒服,甚至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烧等症状,或者出现头晕、心慌、嘴唇青紫等症状。一般情况下,与自己共同进餐的人也会出现相同症状。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又吃过可疑的食物或原料,更要高度怀疑食物中毒。可疑的食物包括生的食物,不新鲜、有异味或腐烂变质的食物,自采的蘑菇,鲜黄花,未炒熟的扁豆,蓖麻籽油,加工不当的粗棉油,发芽的土豆,鱼胆,猪、牛、羊的甲状腺,不是从正规渠道购进的盐,某种化学物质等。

TIPS:需重点预防的食物中毒

①细菌性食物中毒

常由动物性食品(如肉、蛋类食品)和存放时间长的熟食引起(如米饭、蔬菜)。主要是由于食用已死亡的畜禽肉和没有很好冷藏的食品。

细菌性食物中毒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腹泻、腹痛、恶心、呕吐,有时有发热、头痛,潜伏期一般在3~12小时,部分在13~24小时,少数在48~72小时。中毒后需要及时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及时补充体液和电解质,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②化学性食物中毒

一般为误食有毒物质引起。由于灾区环境的变化和临时居住的条件所限,农药、亚硝酸盐及其他工业用化学物质易被误食。

误食化学有毒物发病快,一般潜伏期在数分钟到1小时,死亡率较高,因此要及时对症治疗,包括停止食用毒物,及时进行催吐、洗胃、灌肠,使用特效解毒药等。如亚硝酸盐中毒给予美蓝,有机磷中毒采用阿托品和氯磷定、解磷定,砷中毒采用二巯基丙醇,条件允许时应送医院抢救。

③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特点与预防分析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地区食物中毒报告, 报告来源于本地区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食物中毒报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报告等。

1.2方法:对本地区食物中毒报告情况进行分析, 按照中毒人数、中毒因素、时间、地区分布、场所分布、食品类型以及中毒死亡发生情况进行分类。

2结果

2.1中毒发生情况:2011~2015年, 中毒数分别为102起 (14.07%) 、128起 (17.66%) 、157起 (21.66%) 、166起 (22.90%) 、172起 (23.72%) , 总中毒起数为725起;中毒例数分别为2321例 (19.22%) 、2658例 (22.01%) 、2454例 (20.32%) 、2334例 (19.33%) 、2310例 (19.13%) , 总中毒例数为12077例;死亡例数分别为28例 (24.35%) 、25例 (21.74%) 、22例 (19.13%) 、22例 (19.13%) 、18例 (15.65%) , 总死亡例数为115例。中毒报告率不断增多, 中毒起数逐年增多。鲅鱼圈区总人口数35万, 食物中毒数量没那么多, 食物中毒起数应为每年10余起, 无死亡病例。

2.2中毒月时间分布情况: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的中毒起数分别为84起 (11.59%) 、286起 (39.45%) 、197起 (27.17%) 、158起 (21.79%) ;中毒例数分别为1544例 (12.78%) 、3996例 (33.09%) 、3427例 (28.38%) 、3110例 (25.75%) ;死亡例数分别为16例 (13.91%) 、60例 (52.17%) 、32例 (27.83%) 、7例 (6.09%) 。二季度中毒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三季度。

2.3地区分布:农村、城市、县乡镇的中毒数分别为4 2 1起 (58.07%) 、258起 (35.59%) 、46起 (40.00%) ;中毒例数分别为6550例 (54.24%) 、3425例 (28.36%) 、2102例 (17.40%) ;死亡例数分别为90例 (78.26%) 、18例 (15.65%) 、7例 (6.09%) 。农村中毒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县乡镇。

2.4场所分布:家庭、集体食堂、饮食服务单位、个体摊点、其他类的中毒数分别为398起 (54.90%) 、151起 (20.83%) 、59起 (8.14%) 、21起 (2.90%) 、96起 (83.48%) ;中毒例数分别为4937例 (40.88%) 、3869例 (32.04%) 、1676例 (13.88%) 、960例 (7.95%) 、635例 (5.26%) ;死亡例数分别为94例 (81.74%) 、1例 (0.87%) 、0例 (0.00%) 、2例 (1.74%) 、18例 (15.65%) 。家庭中毒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集体食堂。

2.5中毒类型: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其他类的中毒数分别为277起 (38.21%) 、598起 (82.48%) 、150起 (20.59%) ;中毒例数分别为3337例 (27.63%) 、6889例 (57.04%) 、1851例 (15.33%) ;死亡例数分别为24例 (20.87%) 、79例 (68.70%) 、12例 (10.43%) 。植物性食品中毒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动物性食品。

2.6中毒原因:误食误用、原料污染或变质、加工不当、存储不当、其他类的中毒数分别为175起 (24.14%) 、289起 (39.86%) 、96起 (13.24%) 、45起 (6.21%) 、110起 (15.17%) ;中毒例数分别为2176例 (18.02%) 、4335例 (35.89%) 、2673例 (22.13%) 、905例 (7.49%) 、1988例 (16.46%) ;死亡例数分别为27例 (23.48%) 、59例 (51.30%) 、20例 (17.39%) 、0例 (0.00%) 、9例 (7.83%) 。原料污染或变质中毒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误食误用。

3讨论

人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食品而发生非传染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即为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不仅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还会给社会食品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2]。本次研究中, 本地区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第二、三季度, 家庭中毒情况多, 原料变质是发生中毒的主要原因, 以植物性中毒为主。针对该食物中毒特点, 应做好以下预防工作: (1) 加强宣传教育。相关管理部门首先应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工作, 通过电视、广播、专题讲座活动等向人们讲解食物中毒的起因和预防措施, 从而提高人们食品卫生知识掌握水平[3]。 (2) 加强农村食品卫生管理。对于农村地区, 乡镇卫生机构应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对农村大规模聚餐活动进行重点检查, 并严格落实食品卫生相关制度[4]。乡镇相关部门做好卫生管理工作, 加强农药正确使用技术的指导, 强化农村地区人们食品安全意识, 以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5]。 (3) 政府加强食品安全制度管理。相关卫生管理部门应做好食品卫生检查工作, 有效控制食品原料质量, 规范食品加工流程, 做好食品质量检查工作, 从而达到预防食物中毒的目的[6]。 (4) 加强检测技术的研发。疾控中心也需加强食物中毒防控技术的研究, 提高中毒食物的检测水平, 研发并推广快速检测技术, 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以减少死亡情况的发生[7]。综上所述, 相关部门应根据本地区食物中毒特点, 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 建立中毒防控机制, 制定食品安全制度, 以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摘要:目的 研究食物中毒的特点, 探讨预防食物中毒的措施。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地区食物中毒报告, 对食物中毒报告进行分析, 并根据食物中毒特点提出预防措施。结果 中毒报告率不断增多, 中毒起数逐年增多;二季度中毒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三季度;农村中毒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县乡镇;家庭中毒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集体食堂;动物食品中毒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植物性食品;原料污染或变质中毒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误食误用。结论 本地区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第二、三季度, 家庭中毒情况多, 原料变质是发生中毒的主要原因, 以动物性中毒为主, 相关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 建立中毒防控机制, 制定食品安全制度, 以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关键词:食物中毒,特点,预防

参考文献

[1]聂艳, 尹春, 唐晓纯, 等.1985—2011年我国食物中毒特点分析及应急对策研究[J].食品科学, 2013, 14 (5) :218-222.

[2]丁小磊.2002-2012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特征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J].江苏预防医学, 2013, 13 (4) :14-15.

[3]王锐, 丁凡, 李群.中国2004—2011年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监测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3, 11 (9) :1087-1089.

[4]赵艳荣, 王臻, 刘碧瑶, 等.2006-2011年浙江省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分析[J].疾病监测, 2012, 25 (4) :307-310.

[5]褚发军, 冉陆, 马莉, 等.2008—2010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2, 13 (4) :387-390.

[6]马晓晨, 滕仁明, 赵耀, 等.2010—2012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4, 15 (3) :292-295.

怎样预防食物中毒 篇5

1、加强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

2、从正规渠道采购,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和食品原料,做好索证索票工作。

3、严格验收,妥善贮存食品。食品贮存生、熟食品分开存放,新鲜食物和剩余食物不要混放。提前做好的食品和需要保存的剩余食品存放在高于60摄氏度或低于10摄氏度的条件下。

4、严格按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操作,保证食品清洁,避免交叉污染,烧透煮熟。

5、烹调后的食品应在2小时内食用。

6、保持厨房环境和设备、设施运转正常,做好餐具、用具的消毒和清洁卫生。

7、经冷藏保存的熟食和剩余食品及外购的熟肉制品食用前应彻底加热。食物中心温度须达到70摄氏度,并至少维持2分钟。

8、做好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培训工作。

9、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预防食物中毒 远离过期食品 篇6

购买包装食品时一定要检查标签上注明的日期,尤其是那些只能短时间放在货架上的食物如乳制品。如果食品的保质期或保存期与贮藏条件有关,则还需检查食物是否贮藏在相应条件下。如果食物没有标明保存期(保质期)或没有在规定条件下贮存,则最好不要购买。

食物中毒分“生物型”和“化学型”两大类。由于食用过期食品导致食物中毒属于“生物型”中毒。人们如果食用了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品,就会引起急性食物中毒,甚至急性传染病。

为了避免食用过期食品,首先,要了解一下各类食品的保质期:

奶粉类食品的保质期马口铁罐装为12月,玻璃瓶装为9个月,塑料袋装为3个月。

甜炼乳类食品的保质期马口铁罐装为9个月,玻璃瓶装为3个月。

麦乳糖类食品的保质期镀锡铁罐装为12个月,玻璃瓶装为9个月,塑料袋装为3个月。

糖果类食品的保质期第1、4季度生产的为3个月,第2、3季度生产的为2个月(梅雨季节生产的为1个月)。

饮料类食品的保质期易拉罐,瓶装果汁、蔬菜汁的保质期为6个月,瓶装汽水的保质期为3个月。

酒类的保质期11O°~12O°的省优级熟啤酒为4个月,普通熟啤酒为2个月;10°~5O°的熟啤酒为50天;果酒为6个月;汽酒为3个月。

各类食品的保质期一般都在盛装罐、盛装袋上加以注明,未注明的可以根据其生产日期进行推算。无出厂日期、又未注明保质期的食品为不合格产品,如果侥幸食用难免会引起食物中毒。

然而,个别生产厂家和不法商家受利益驱动,时常采取各种手段欺骗消费者,使消费者无法识别真正的食品保质期:

★涂改日期将过期食品的生产日期涂改,使消费者难以辨识。

★弹性标签标签上的保质期总是1~3个月,使消费者真假难辨。

★随意标签有的袋装食品既无生产日期,也无保质期;有的则只注明保质期,却“忘”了生产日期;或虽然写着“生产日期见××处”,却怎么也找不到。有甚者,生产日期的标签连同食品一起被厂家“优惠”出售,商家随卖随贴,标签上的生产日期已经变成了经销日期。

如何预防氯气中毒 篇7

氯气对人体的作用有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种。急性中毒临床上又可分为刺激反应、轻度、中度、重度中毒。其表现为: (1) 氯气刺激反应:出现一过性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2) 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 有咳嗽, 可有少量痰、胸闷等, 两肺有干罗音或哮鸣音, 可有少量湿罗音; (3) 中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水肿或局限的肺泡性肺水肿。咳嗽、咳痰、气短、胸闷或胸痛, 可有轻度发绀, 两肺有干性或湿性罗音; (4) 重度中毒:临床上表现为①咳嗽、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 呼吸困难, 胸部紧束感, 明显发绀, 两肺有弥漫性湿罗音;②严重窒息;③中、重度昏迷;④卒死;⑤出现严重并发症, 如气胸、纵隔气肿等, 只要具有其中一项即为重度氯气中毒。氯气对人体的慢性影响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眼结膜、皮肤方面的刺激症状及神经衰弱综合证、氯痤疮, 牙齿酸蚀症等。

凡有明显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 明显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不宜从事氯气作业。

氯气中毒的防治要点有:

①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防止跑、冒、滴、漏, 保持管道负压;

②含氯废气需经石灰净化处理再排放, 也可设氨水储槽和喷雾器, 在跑氯时和中和氯气;

③检修时或现场抢救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

④执行预防性体格检查。

实例1某区镇办水厂, 加氯消毒工艺较为原始, 即用液氯钢瓶置于水泵吸水口滴加消毒。1984年12月9日下午6时许赵某 (男, 34岁) 当班抄表时, 嗅及氯气间有氯气味, 查见钢瓶接头处橡胶管破裂, 遂戴防毒口罩去关钢瓶, 未成, 即上门通知有关同事请求帮助时, 因胸闷、咳嗽、心悸继而昏倒在同事家里, 即由同事送往医院救治。当日下午7时许, 同事万云祥 (男, 47岁) 在上岗帮助关阀维修后离开时, 因呼吸困难、剧咳, 小便失禁而昏倒在厂门口, 也被送往医院救治。赵、万二人均被诊断为急性氯气中毒。

原因分析:生产工艺落后, 操作原始, 个人防护用品性能不佳或使用不当是造成本次氯气中毒的主要原因。

实例2 1984年12月13日, 上海某化工厂生产漂粉精工段操作工朱某在通漂粉液时, 事先未放置冷水, 又未检查阀门开关, 等到发现4号氯气桶飘出强烈刺激的氯气味时, 桶内浆液已经外溢, 通氯已超过工艺用量。朱某赶紧用水去冲, 大约冲洗了5分钟, 在冲洗过程中, 含有浆液的污水溅在他的套鞋内, 现场环境的严重污染和氯气的大量逸散, 造成氯气中毒。

事故原因分析:化工生产作业必须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对生产的全过程应严格控制, 精确计算原料的使用量, 细化操作过程的每一步。该操作工未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操作, 事先未检查阀门开关, 导致通氯量超过标准, 在发生浆液外漏时, 违反常规用水进行冲洗, 造成一起不该发生的氯气中毒事故, 暴露出患者对安全卫生知识方面的薄弱。

实例3 1984年8月28日上午6时, 某染化厂二车间合成工段液氯钢瓶和管道装置连接处的隔膜阀损坏, 氯气外溢, 工人章某赶忙上去修理, 情急之下未戴防毒面具, 致使, 该患者因氯气中毒引起肺水肿住院治疗。

氯气泄漏时, 抢修人员首先应做好个人防护, 配戴好防毒面具, 氯气量大时, 应配戴供氧式防毒面具。抢修中, 应充分利用现场机械通风设施, 降低空气中氯气浓度。

实例4上海某染化厂需要拆迁, 在拆迁过程中与浦东某公司达成协议, 由其处理染化厂的废酸和废碱。8月21日该公司借用某纺运单位的槽车 (包括1名驾驶员和装卸工) 前来运走该染化厂9吨废硫酸 (浓度70%) , 并将其中的7吨送至有关工厂进行处理, 此时槽车内还余2吨废硫酸。8月22日上午11时, 该公司准备再用该槽车将染化厂一车间剩余的废硫酸装入槽车内, 并打算先移送至该染化厂生化车间进行中和处理。当日下午1时45分, 槽车开至一车间硫酸泵口, 此时该车间空无1人, 槽车装卸工在染化厂无人在场的情况下, 擅自将槽车皮管误放入该车间次氯酸钠贮槽, 并将槽车阀门打开, 这时余存槽车内的废硫酸返流至次氯酸钠贮槽, 瞬时产生了的剧烈化学反应, 氯气大量外溢。在整个事故发生和抢救过程中, 共有13名职工和消防队员发生不同程度的氯气吸入刺激反应。

事故发生原因:染化厂对有毒物质管理不善, 次氯酸钠槽和硫酸泵口未设置明显标志, 某纺运单位装卸工不了解化学危险品装卸的有关规定, 在不明情况下未经厂方同意, 擅自将废硫酸误放次氯酸钠贮槽, 造成了此起氯气中毒事故的发生。

实例5 1996年2月14日上午10时左右, 上海某农药厂装卸液氯钢瓶时, 从本厂码头用卡车将液氯钢瓶驳至厂内三氯化磷存氯场地 (每只钢瓶载重量1000公斤) , 车子倒入地下斜坡车道后, 将钢瓶滚至地面。由于车子装货面与地面有位差, 该位差用一个橡皮垫圈作避震。当装卸工胡某和侯某在装卸第四车最后一只钢瓶时, 钢瓶从卡车上滚至地面平台上时橡皮垫圈跳了一下, 钢瓶斜转滚下时, 撞到边上一只氯气钢瓶的针形阀, 导致针形阀齐根开裂, 大量氯气外溢。厂消防队员迅速赶至现场抢险, 跑氯得到有效控制。在事故发生和处理过程中共有43人不同程度氯气吸入, 其中有2人属氯气轻度中毒。

事故发生原因:装卸钢瓶平台高度与橡皮垫圈位差5cm, 钢瓶落地时发生碰撞, 导致钢瓶阀门根部断裂, 氯气外泄;其次钢瓶缺少钢瓶阀门安全帽, 违反“氯气安全规程”, 同时装卸现场不规范, 通道不畅等。厂方加强化学危险品装卸管理, 装卸现场应配置必要的抢修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实例6 1987年5月14日晚上10时, 某乡镇化工厂操作工在混甲酚车间加料。混甲酚车间位于氯乙酰氯车间的下风侧, 由于氯气塔氯气外逸, 造成下风侧的混甲酚车间操作工作曹某中毒。

事故原因:设备跑、冒、滴、漏, 未及时检修。

实例7 1987年9月17日上午8时左右, 某自来水厂尹某发现加氯工段氯气钢瓶的开关不能关紧造成氯气外逸, 随即上前进行修理, 由于吸入外逸的氯气而发生中毒。

事故原因: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缺乏安全卫生意识和教育, 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具。

案例8 1987年10月7日, 奉贤县某漂染厂运进五吨次氯酸钠, 存放在新建水泥池东侧小格内, 仅仅过了二天, 次氯酸钠液体大部分已渗漏至西侧的大格内。10月20日上午, 该厂又运来十三吨碱式氯化铝, 拟放至水泥池的大格内, 但发觉大池内已渗漏有次氯酸钠, 即派人清除, 但未能清除干净。有关人员即认为二种溶液均含氯, 又都是水净化剂, 放在一起不会有问题。于是即于当天上午9时30分左右开始用泥浆泵将碱式氯化铝灌入池中, 约5分钟左右 (这时已灌入碱式氯化铝一吨多) , 管理员杨某发现池内泛气泡, 并有黄绿色气体逸出。于是, 厂长朱某与厂三废处理人员裴某前去探望, 刚上水泥池顶盖不久, 突然发生爆炸, 裴某及朱某分别掉入池内。车间主任朱某闻声赶来, 欲翻墙进去抢救, 但因毒气太浓而绕道过来抢救。此时, 厂长朱某已撑起身, 将其救出后能自行用自来水冲洗;裴某掉在池内, 被拉出时已口吐血性泡沫、昏迷, 裴某在被送医院途中即死亡。杨某在奉城医院诊断骨折即送市六医院, 厂长朱某因急性重度肺水肿而送县中心医院救治, 在现场抢救过程中车间主任朱某及另二名抢救人员因受氯气刺激感到不适, 留观于医院。

厂方不了解化学物品贮存保管有关规定, 错误地将碱式氯化铝放在含次氯酸钠的同一水泥池内, 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大量氯气, 同时产生一氧化二氯爆炸性气体, 导致发生爆炸, 此外在抢救和事故处理过程中, 也未按照职业卫生防护要求, 佩带个人防护用品, 结果造成职工1死6伤的惨剧。

实例9 1987年7月23日上午9时30分, 上海某制药厂胺基物操作工周某在SMZ车间操作时吸入氯气中毒。这主要是由于胺基物反应中需不断地通入氯气, 因加氯超量, 使氯气经安全阀外逸, 受当天风向影响, 反流入车间, 导致周某中毒。

事故原因:生产设备工艺设置不合理。

实例10 1994年10月21日, 中国水产上海某公司第二分公司辛某及奚某清洗两只原用于消毒的0.5吨液氯旧钢瓶。他们将钢瓶倾斜放在地面, 在瓶两头分别接上橡胶管, 注水清洗, 观察到水由黄变白, 认为瓶内已无氯气, 拔下进水管时, 突然有氯气喷出, 两人吸入氯气。经诊断, 奚某为急性轻度氯气中毒, 辛某为氯气吸入。

中毒原因分析:该公司领导缺乏防护意识, 钢瓶清洗方法不当, 操作工人思想麻痹, 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这些均是造成中毒的原因。

实例11上海某化纤厂浆粕车间一年一度的大检修又要开始了。1986年10月13日上海, 浆粕车间副主任吩咐代理工长陆某, 安排人员清洗漂洗工段的高位槽, 包括盐酸池和次氯酸钠池, 每个池的容积约为9个m3, 陆随即将任务派给了四位工人, 两人一组, 分别清洗盐酸池和次氯酸池。盐酸池和次氯酸池内留有残液, 冲洗后各形成约一吨左右的废水, 清洗完毕, 两组工人几乎同时开阀放水。由于下水道平时就有堵塞, 流水不畅, 因此, 两股废水冲到下水道后积聚在一起, 混合后便发生了化学反应, 产生氯气。氯气从阴沟中逸出, 并逐渐扩散到车间男子更衣室和过道处, 导致在场的十多名员工不同程度地吸入氯气, 分别出现咳嗽、流泪、气急、胸闷、恶心、头昏、心悸、流涕等症状。这些员工纷纷来到医务室就诊, 厂医给他们服用了氨茶碱后, 将其中9名症状较重的员工送往医院治疗, 经检查诊断为急性轻度氯气中毒。

事故原因:主要是厂方没有制订清洗化工料槽的安全卫生操作规程, 车间副主任和代理工长在布置任务时, 也都没有讲清冲洗池槽的要求和有关的防护知识, 清洗盐酸池和次氯酸池时也没有安全卫生干部到现场监护, 而4名清洗工人均不是漂洗工段的工人, 是临时召集起来的, 缺乏相应的防护知识, 上述原因凑在一起, 便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实例12 1997年7月25日下午3时左右, 上海自来水公司某水厂请上海某控制机器有限公司 (合资企业) 来该厂加氯车间检修、测试在线的DR-20K电子磅称, 下午3时10分左右, 日班的加氯工使用氯气钢瓶仓库的3吨行车, 起吊在电子磅称上的氯气钢瓶, 由于该行车单边刹车不灵, 致使被吊钢瓶晃动, 碰擦相邻钢瓶, 引起钢瓶互撞, 撞击到最后一只接在加氯歧管上的钢瓶, 脱离支架, 造成DN10mm连接管拉脱, 引起液氯泄漏, 当时在场人员及时采取措施, 关闭氯气电动阀, 切断加氯机氯源, 3时45分左右, 漏氯得到控制。在抢险过程中, 有3名职工轻度吸氯, 被送往有关医院观察治疗, 诊断为氯气吸入。

预防动物农药中毒办法 篇8

1 防止农药污染水源。

农药污染的水, 不得随意流淌污染水源;施药稻田的水不得流入畜禽用水源, 以免禽、畜误饮和鱼类中毒。

2 把农药、毒饵、毒谷和拌过药的种子存放保

管好, 防止畜、禽舐食、啄食, 更不可将播剩的拌药种子当饲料。盛放农药的容器不得用于存放饲料。

3 禁止滥用农药给畜、禽治病。

兽用药品要按照药物使用说明, 应用剂量, 严格掌握。

4 防止畜、禽进入施药农田觅食、饮水。

犬中毒的治疗与预防 篇9

1 中毒发生的种类

1.1 药物中毒

药物本身具有毒副作用, 尤其是杀虫剂、驱虫剂若使用不当。或误食毒性大的药物即会导致药物急性与慢性中毒。

1.2 食物中毒

毒素可分为两种:生物毒素型 (致病细菌) 和动物性毒素性。 (1) 生物毒素 (致病细菌) 食物中毒, 如犬吃了被沙门氏杆菌污染的食品后, 受到感染, 产生呕吐, 下痢腹痛和发热等症状, 其特征是从食入被污染物到发病时间很长。有的被污染物 (如受葡萄球菌所污染) 即使经过加热, 细菌仍然存活, 而且还会产生更多的毒素。此种毒素发病时间比较短, 一般1~6h内即可发病。 (2) 动物型食物中毒, 有的动物自身体内含大量的毒物 (如河豚鱼的血、肝、卵、皮等都含有毒素) , 犬食下这些含有毒素的动物性食物就会中毒。犬不能食用的食物有乌贼鱼、虾子、螃蟹等, 这些食物犬食后会出现下痢, 四肢无力, 体温下降等症状。

2 临床表现及急救

2.1 药物中毒

2.1.1 有机磷中毒

(1) 症状由于各种有机磷农药的毒性、摄入量、中毒途径及机体的健康状态不同, 中毒的临床表现和发展经过也多种多样。但大多数取急性经过, 病犬于吸入、食入或皮肤沾染后数小时内突然发病。病初精神兴奋不安, 肌肉痉挛, 一般从眼睑、颜面部肌肉开始, 很快扩延到颈部、躯干部乃至全身肌肉, 轻则震颤, 重则抽搐, 四肢肌肉阵挛时, 病犬频频踏步, 横卧时则做游泳样动作。瞳孔缩小, 严重时呈线状。病犬流涎, 食欲大减或废绝, 腹痛, 肠音高朗, 连绵不断, 不断排稀水样便, 甚至排便失禁。重症后期, 肠音减弱乃至消失。全身汗液淋漓, 尤以胸前、会阴部及阴囊周围严重。体温升高, 呼吸明显困难。心跳急速, 脉搏细弱, 结膜发绀, 最后由于窒息而死。

(2) 治疗应用硫酸阿托品静脉注射。用量可按1mg/kg·bw, 经1~2h后症状未见减轻时, 可重复用药。当犬出现口腔干燥、瞳孔散大、呼吸平稳、心跳加快, 即所谓“阿托品化”时, 可停止用药;由于阿托品不能使已与有机磷结合的胆碱酯酶复活, 故对严重病例, 最好与碘解磷定、氯解磷定配合使用。

2.1.2 灭鼠药中毒

(1) 安妥类灭鼠药中毒食入几分钟至数小时后, 呕吐、口吐白沫、继而腹泻、咳嗽、呼吸困难, 精神沉郁、可视粘膜发绀、鼻孔流出泡沫状血色粘液。一般摄入后10~12h出现昏迷嗜睡, 少数在摄入后2~4h内死亡。此中毒无特效解毒药, 可用催吐、洗胃、导泻和利尿的方法。

(2) 磷化锌类中毒患病犬腹痛、不食、呕吐不止、昏迷嗜睡、呼吸快而深。窒息、腹泻、粪中带血。治疗可灌服0.2%~0.5%的Cu SO4。溶液10~30m L, 以诱发呕吐, 排出胃内毒物。洗胃可用0.02%KMn O4溶液, 然后用15g Na2SO4导泻。静注高渗葡萄糖溶液利于保肝。

(3) 有机氟化物类灭鼠药中毒吃后2~3d病犬躁动不安、呕吐、胃肠机能亢进、乱跑、吠、全身阵发性痉挛, 持续约1min, 最后死亡。治疗可肌注解氟灵, 0.1~0.2g/kg·bw, 首次用量为全天量的1/2, 剩下的1/2量分成4份, 注射1次/2h。配合催吐和洗胃。给病犬喂食生鸡蛋清, 有利于保护消化道粘膜。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5~10m L是有益的。

2.2 食物中毒

2.2.1 腐败变质食物中毒

犬食入腐败变质的鱼、肉、酸奶和其他食物后, 由于这些变质的食物中含有较大数量的变形杆菌、葡萄球菌毒素、沙门氏菌肠毒素和肉毒梭菌毒素而引起中毒。

(1) 症状犬突然呕吐, 下痢, 呼吸困难, 鼻涕多, 瞳孔散大, 共济失调, 犬可能昏迷, 后躯麻痹, 体弱, 血尿, 粪便黑色。

(2) 治疗治疗腐败鱼肉中毒可以静脉或皮下注射葡萄糖、维生素C, 内服苯海拉明, 肌肉或皮下注射青毒素;肉毒梭菌中毒可注射抗毒素, 静脉或肌肉注射。对症治疗可用0.01%高锰酸钾溶液洗胃, 投服泻药或灌肠, 静脉输液, 肌肉注射青霉素;葡萄球菌毒素中毒治疗时采用催吐、补液和对症治疗。必要时可以洗胃、灌肠。

2.2.2 洋葱中毒

(1) 症状检查可见犬精神沉郁, 可视粘膜苍白, 牙龈苍白。做血液检查采血时, 血液稀薄, 血凝时间延长。该犬除上述病情外, 还有眼结膜、齿龈苍白, 鼻镜干燥。体温38.3℃, 心搏动增快, 喘气, 虚弱。

(2) 治疗患犬皮下注射安钠咖2m L强心;10%葡萄糖100m L, 维生素C 4m L, ATP 2m L, 肌苷2m L, 辅酶A10u, 肝泰乐4m L, 混合静脉滴注保肝;5%糖盐水250m L, 碳酸氢钠10m L, 静脉注射, 强力解毒敏5m L, 皮下注射;维生素B121m L, 皮下注射, 同时口服补铁口服液, 静脉输注白蛋白、氨基酸等。对于严重贫血的患犬建议输同型血, 以改善贫血状况。对于没有呕吐症状的患犬可口服维生素E 2片, 同时可口服补液盐水和维生素B等。

2.2.3 犬食盐中毒

(1) 症状病犬卧地不起, 四肢抽搐, 呕吐, 呕吐物为食物残渣, 心率加快, 呼吸急促, 腹泻, 喜饮水。一般若不及时救治, 病犬1~2d内死亡, 病程长的6~7d, 部分犬可能会出现癫痫症状。

预防食物中毒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中食物中毒的资料来源于2008年~2012年5年间某市各县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上报的《食物中毒报表》、《食物中毒报告卡》及有关的专题调查报告。人口资料为某市、某个地级市和某个县的资料统计局的统计年鉴。

1.2 诊断标准

以GBl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的中的相关规定为标准进行确诊。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分析食物中毒在发生季节、中毒食品种类、致病因素等方面的特点, 并对不同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进行χ2检验, 计数数据采用率 (%) 表示, 组间进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食物中毒的基本发生情况

2008~2012年某市各县区共发生食物中毒168起, 共出现中毒者3284人次, 其中死亡297人。平均每年发生33.6起, 中毒656.8人, 死亡59.4人, 平均每次中毒19.55人, 平均年发病率为0.0164%0, 病死率为9.04%。;其中2009年的发病率、病死率最高, 与其他年份的发病率间有明显差异, P<0.05。自2010年开始呈下降趋势。见表1。

注:*表示, 与其他年份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季节分布

食物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2008年~2012年期间某市食物中毒在6~8月份的发生率最高, 病死率也最高。12~次年2月份的发生率最低, 病死率也较低 (表2) 。调查结果与2011年山西省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的结果不同, 其发病率最高的月份分别为10月、1月、5月[3]。

注:*表示, 与其他月份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 中毒食物

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类别为植物性食品, 其次是动物性食品 (表3) 。调查结果与广西2006年食物中毒流行特点分析相似, 均以植物性植物为主[4]。

2.4 致病因素

化学性物质、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是引起某市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表4) 。结果与沈阳市2003---2006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相同[5]。

3 讨论

经本文分析发现, 2008年~2012年某市的食物中毒平均每次中毒为19.55人, 平均年发病率为0.0164%0, 病死率为9.04%。;其中2009年的发病率、病死率最高;在6~8月份的发生率最高, 病死率也最高。12~次年2月份的发生率最低, 病死率也较低;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类别为植物性食品, 其次是动物性食品;化学性物质、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是引起某市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为预防和阻止食物中毒的发生,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3.1 加强宣传

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卫生知识宣传。在本市食物中毒的发生高峰到来之前, 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等形式, 对广大居民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宣传, 提高居民对防范食物中毒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人民大众食品卫生知识的整体水平, 使居民能积极主动地对食品污染及变质进行防范。

3.2 强化食物中毒报告制度

食物中毒报告是国家规定的法定报告制度。各级医疗卫生部门的相关责任人要认真执行这一规定, 发现食物中毒后应及时、准确、完善地向上级部门进行汇报。以对食物中毒进行及时处理.防止继发、降低病死率。

3.3 加强对餐饮业的卫生监督监测力度

定期对学校、食堂、早餐店、餐馆等餐饮部门进行检查, 找出存在和潜在的食品卫生安全隐患, 提出整改意见, 限期整改, 降低发生食物中毒的风险。

摘要:目的 探讨某市2008年~2012年5年间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分析情况及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8年~2012年某市各地的食物中毒报表及有关的调查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08~2012年某市各县区共发生食物中毒168起, 中毒3284人次, 死亡297人;在6~8月份的发生率最高, 12~次年2月份的发生率最低;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类别为植物性食品;化学性物质、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结论 化学性毒物食物中毒是某市发生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其次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可通过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卫生知识宣传、防止食品被污染或发生变质、加强落实食物中毒报告制度、加强对学校、食堂、早餐店、餐馆等餐饮部门的食品卫生监督及分级管理等措施来控制和防范食物中毒的发生。

关键词: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黄兆勇, 唐振柱, 陈兴乐.2000~2011年广西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 (7) :1023-1026.

[2]邹贵森, 黄开育, 何万新.1982~2008年贺州市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 2010, 16 (2) :83-85.

[3]王三桃, 张晓红, 史一, 等.2011年山西省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12 (11) :1427-1428.

[4]施向东, 林新勤, 陈兴乐.广西2006年食物中毒流行特点分析及预防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8) :3506-3508.

预防食物中毒 篇11

7月,天气异常炎热。在某外企银行工作的刘小姐收到了昔日小姐妹的结婚请柬。想到夏天还要穿戴整齐赴婚宴,刘小姐很头痛,而最让她头痛的事情,还是去年吃喜宴时,“吃”出食物中毒,在医院里躺了5天。刘小姐和亲戚们高高兴兴地参加完亲友婚宴,回家后却开始上吐下泻、发热头晕。刘小姐和其他44位亲友疑似中了一场婚宴的“毒”(細菌性食物中毒)。虽然医治及时,最后身体也无大碍,但刘小姐还是心有余悸。

想到去年的“遭遇”,刘小姐很不甘心,她想,既然食物中毒大多数都是由细菌引起的,那么,自己在参加婚宴前,先服用一些抗生素,不就可以预防食物中毒吗?刘小姐很为自己的“金点子”而高兴。

抗生素真的能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每至夏天,各种微生物生长繁殖旺盛,食品中的细菌数量较多,加速了其腐败变质加之人们贪凉,常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食物,细菌性食物中毒时有发生。尤其是夏季婚宴,不仅凉拌的瓜果蔬菜较多,食用冰镇海鲜、野味食品也较多,这些都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创造了机会。

治疗:并非全用抗生素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原因有两种:一是由细菌引起。由于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这类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如果经过高温蒸煮,细菌多可被杀死,食入后可不引起中毒。另一原因是由细菌释放的肠毒素引起。细菌在食物中大量繁殖,释放出肠毒素,毒素被摄入肠道后,引起肠道分泌与蠕动功能异常,发生腹泻。被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经高温处理后虽可杀死细菌,却不能破坏毒素,食入后仍可发生中毒。

食物中毒的主要表现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往往同时伴有发热。吐泻严重者可发生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昏迷等。通常,以细菌感染为表现的食物中毒可以短期使用抗生素,如喹诺酮类药物、广谱青霉素类等。但是,对由细菌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则主要是清除毒素、控制感染、尽快补液和对症治疗,并非都需要应用抗生素。

预防:抗生素无效

可以肯定的说,抗生素不能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就细菌性食物中毒而言,虽然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但这些细菌是自然环境中常见细菌,部分细菌在我们的食物中也存在,只是由于细菌数量较少或者细菌致病力弱而无法引起食物中毒。如果为了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规性服用一些抗生素,不仅会造成肠道正常菌群失调,加重腹泻,还可能引起副作用,甚至导致细菌耐药性产生。如果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细菌毒素引起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更是有害无益。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手段

1、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避免群体性食物中毒。尤其是在夏秋季节,对肉、鱼、蛋、菜、牛奶等的加工制作、运送、储存过程,都要特别精心,防止食物污染变质。

2、对从事食品工作的人员,应定期检查身体,若患有伤寒、痢疾、细菌性肠炎等消化道传染病时,应暂时调换其他工作,以免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

3、病死牲畜应进行无害化处理,不能食用。动物食品中易受污染部分,如头、内脏、蹄等必须彻底清洗,经高温煮熟煮透后再吃。

4、家庭食物加工时,生熟食品必须分开加工,生食的蔬菜水果要彻底清洗。不食腐败变质食物。

5、剩菜剩饭应放冰箱保存,时间不能过久,吃前必须注意是否变质,尚未变质食物需加热处理后才能食用。

6、讲究个人饮食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牛羊中毒病的预防 篇12

1.1 既要种植高产优质饲料, 又要种植传统青绿饲料, 做到饲料品种多、数量多、质量好。保证饲料青干配合、精粗搭配合理, 防止饲料单一和突变。

1.2 注意青绿饲料的贮存和调制, 防止其产生有毒物质。

1.3 注意含毒饲料的脱毒、去毒处理和喂养。无有效脱毒方法处理的饲料, 应严格控制喂量。

1.4 在安排饲料生产时, 要注意饲料的产毒季节;在利用新品种饲料时, 要进行试喂试验, 确认无毒害的才能大量喂给。

1.5 应防止牛羊偷食大量碳水化合物饲料而中毒。

2 合理贮藏饲料

2.1 妥善贮藏牛羊饲料, 严格控制饲料贮藏温度、湿度, 防止其霉败变质。

2.2 发生霉败的饲料, 不论数量多少, 一定要进行脱毒处理。去毒的饲料, 经饲喂试验仍可引发中毒的, 必须废弃不用。

3 防止饲喂有病虫害的农作物

3.1从消灭或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和防止牛羊中毒的角度出发, 有病害的农作物应废弃不用, 应按消灭病虫害的要求予以处理。

3.2 个别有赤霉病的麦粒、玉米粒及虫蛀的粮食, 若有有效的脱毒、去毒方法, 在经过严格脱毒、去毒处理和喂饲试验, 确认无毒后方可饲喂牛羊。

4 禁止牛羊采食有毒植物

4.1 要注意牧地、草场饲料的情况, 一旦发现有毒或可疑的植物应及时废弃, 以免引发中毒。新引进的牧草可先进行饲喂试验和成分分析, 证明无毒害后才能利用。

4.2 加强对有毒植物的调查研究和宣传工作, 防治牛羊中毒病发生。

5 保管好化肥, 防止牛羊误饮和误食

5.1 施用过化肥的田水, 在残留期内不要饮用。施过化肥的青饲料喂前应洗净。

5.2 接触过化肥农药的用具应彻底清洗后才能使用。

6 其他

6.1 严格遵守用药规定, 注意药物用量和用法, 不要超量用药。药物的治疗量和中毒量相近时要特别小心, 以免引发中毒。

6.2 工厂和矿区附近, 要注意废水、废气、废物等对牛羊的危害。

6.3 使用微量元素、维生素、添加剂时要注意用量, 要注意观察使用效果和牛羊变化, 若出现异常应停用, 并查明原因。

上一篇:廊道绿化下一篇:分层选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