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2024-11-06

地方新闻(通用12篇)

地方新闻 篇1

时代是读题的时代, 网民往往是以标题的好坏及吸引人与否决定是否点击新闻[1]。好的新闻标题有助于提升网站在当地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便捷本地区读者迅速做出阅读决策, 满足本地区读者扩大信息需求。而互联网新闻的可复制性所导致的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 更是对网络新闻的标题提出更高的要求。地方新闻网站编辑在采编新闻时, 不能再局限于对纸质媒体或其他网络媒体新闻的直接复制粘贴, 还应着重对新闻标题进行制作, 使其更能满足当地网民的需求及互联网的传播特性。

一、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上, 运用新闻标题评论功能, 充分反映地方民意

地方新闻网站继承了传统媒体主流、权威和资源优势, 与新兴技术相结合, 在及时发布地方重大信息, 迅速传达地方政府声音, 准确反映当地群众呼声, 积极参与和支持当地建设等方面, 发挥了重大作用。

评论新闻内容是新闻标题的重要功能之一。尤其是对于地方新闻网站, 与传统媒体相比, 其优势在于能与网民保持良好的互动性, 即时地听取民意、反映民意, 使民众的意见得以充分表达, 从而消除社会不安情绪。如《泉州网民“四问”泉州公交网友盼给力》 (东南网2011年11月23日) 、《跨段计价标准不一泉州网民质疑市区公交收费》 (泉州网2011年5月29日) 。

同时, 根据海德的平衡理论, 倘若地方新闻网站能在多数事件上与地方民众的立场和观点保持一样, 使主体、客体、事物三者达到平衡, 势必会对当地受众的媒介接触和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造成积极影响。

然而, 在运用新闻标题评论功能、充分反映地方民意的同时, 还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而这就需要在标题制作时尊重客观事实, 真实客观地反映事实的全貌, 而不能一味迎合网民需求, 制造噱头。

二、突出地方民俗特色和文化元素, 增强网民地域文化认同感

标题中对民俗与地方特色的呈现, 使本地受众能在瞬间产生文化认同感, 并迅速引起精神和情感的共振。这种精神和情感的共振, 不仅能在短时间拉近地区新闻网站与该地区受众的心理距离, 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该条新闻在地方受众心中的新闻价值。

如《关帝巡城千人踩街》 (闽南网2012年6月29日) 《“摸奶巷”去过吗?雷人巷名引争议》 (泉州网2012年7月26日) 《泉州元宵丽人行:惠安女、鲟浦女vs时尚达人》 (福建新闻网2012年3月1日) 《泉州“嗦啰嗹”福州街头舞》 (泉州网2012年6月10日) 等标题中均融入鲜明地方特色文化元素, 并运用了各种地域辨识度极高的当地传统文化符号, 极容易引起泉州地区网民的情感共鸣。

地方新闻网站所创造的这种文化认同感具有一定的独占性和专有性, 与该地方新闻网站的受众群体相互依存, 相互渗透, 能够有效地避免陷入与面向其他地域及不同受众定位的新闻网站的同质化竞争。

三、以实题为主, 注重提炼具体地名及关键词

处在网页“目录列表”中与正文分离的单行新闻标题和网民跳跃式阅读方式, 决定了实题可以单独使用, 虚题则要与实题配合使用, 否则读者就无法理解新闻的具体内容。所以, 网络新闻标题多以实题为主。[2]尤其对于欲以民生新闻作为突围“法宝”的地方新闻网站, 由于传播范围和传播对象的限制, 通俗易懂的实题往往要比隐晦艰涩的虚题更能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例如《今天普照陈村部分用户停电》 (晋江新闻网2012年7月12日) 《市区租赁价格微扬》 (泉州网2012年8月7日) 。简明凝练的一行题, 却清楚地呈现了新闻事实, 使受众在视线扫过之际, 不需要进行深入的思索, 便能对新闻报道的内容了然于胸。

读题时代, 标题的易读性有利于新闻网站受众在海量的新闻信息中迅速做出阅读决策, 满足受众扩大信息的需求。标题中醒目的具体地名和关键词, 则便于网民在浏览网页时进行准确快速定位, 同时, 也为网民在进行主动的新闻信息搜索时, 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注释

1[1]史在玲《如何提炼网络新闻标题》《新闻世界》2012第4期

2[2]高海宾《探索网络新闻标题的编辑》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9期

地方新闻 篇2

摘 要 地方新闻网站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逐步发展起来的地方新兴新闻媒体,在配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传播宣传思想文化,引导社会正面舆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从目前发展来看,多数地方新闻网站依附生存,尚未成为地方媒体“主流”。加快推动地方新闻网站成为区域主流权威媒体,做深做足融媒体文章,架设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桥梁与平台,应该成为当前地方适应互联网发展和加快媒体融合的支撑点和着力点。

关键词 新闻网站;主流媒体;融合;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1-0060-03

地方新闻网站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逐步发展起来的地方新闻媒体,在配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传播宣传思想文化,引导社会正面舆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从十来年的发展来看,多数地方新闻网站依附生存,尚未成为地方媒体“主流”。如何加快推动地方新闻网站成为区域主流媒体,应该成为当前地方适应互联网发展和加快媒体融合的支撑点和着力点。地方新闻网站成为地方主流权威媒体,大势所趋

近年来,地方广播、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围绕社会发展百姓民生积极鼓与呼,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新形势下,这些地方主流媒体不同程度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新媒体的蓬勃兴起,对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

1.1 地方传统媒体面临尴尬的生存压力

长期以来,广播、电视、报纸一直新闻传播和思想宣传工作的核心载体和主要平台。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广泛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化。电视的兴起,让曾经的独领风骚的广播已进入十分狭窄的空间,传播效果弱化,生存压力巨大;而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兴起与普及,地方电视台也江河日下,地方报纸的读者更是流失迅速,惨淡经营。面对互联网、新媒体以及“移动化” “大数据”的新趋势,地方主流媒体的声音要成为“最强音”“好声音”,地方新闻网站应运而生。

1.2 网络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这三大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是借助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有着迅速及时的先天优势,传播及时、制作容易、编辑简单是其最大的特点。同时,它又具有所有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和特性,文字、图片、广播直播、视频直播、点播、视频访谈等形式,更好地满足了受众的听觉和视觉需求,多维度的传播,使传播效果达到了极佳的状态。而且,其自由开放、互动性强,读者通过网站浏览新闻时,可以方便地在新闻后面进行留言,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论坛、博客、微博、新闻跟评的出现,更增强了这种互动性。新闻网站,理所当然应成为区域主流媒体的核心。

1.3 自媒体的崛起,赋予地方新闻网站新使命

当前,网络已成为舆论生存的策源地、舆论传播的集散地和舆论交锋的主阵地。“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就需要加快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积极推动地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还在转型,论坛、微博、微信和各种社会自媒体纷繁复杂,但依靠全媒体、快餐阅读、互动、及时等独特优势,地方新闻网站理性成为地方主流媒体建设的首选。地方新闻网站成为地方主流媒体的实践

从调查来看,目前浙江省内有地方新闻网站数百家,其中绝大多数均依附传统媒体设立而生存。当然,也有另类,比如中国玉环新闻网网站就是由玉环县委宣传部成立并主管,自2004年开通以来,坚持正面新闻报道,积极参与和支持地方建设,引导社会主流舆论和价值观,已成为当地核心的网络传播平台和主流媒体。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探索。

2.1 做大区域新闻网站能量

一是完善网站网页建设。页面着重突出玉环本土新闻与互动空间,定期对栏目、网页的色彩搭配和布局、网站的功能进行调整,不断增加百村建网、广播直播、电视录播、报纸电子版、海角论坛、民情直通车等版块,推出玉环人文网、玉环史志网、玉环法治网等二级网页,扩充推荐图片新闻、乡镇部门新闻、热门新闻、事实热点、经济社会、娱乐体育、新闻评论、新闻检索等内容,逐渐将其打造在区域有极大影响力的主流媒体。目前已完成10次改版,网页日均点击量上升到60万人次。

二是提升网站人员素质。建立独立的采编体系,采取业余自学与专家培训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强人员在政策、理论、业务等方面的学习,努力打造一支精干新闻队伍。近年来共举办各类讲座、培训70余次。

三是加强网站制度建设。制订《中国玉环新闻网内容发布实施细则》、网站新闻日常更新要求、网站值班制度等机制,对新闻的采编、把关、发布、更新等一系列工作进行规定。建立三级审稿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确保新闻发布无差错、零事故。

2.2 做深媒体融合文章

一是筑牢互联网阵地。依托网站开通“中国玉环新闻网”微博,今年年初又开通“玉环发布”官方微博和微信,指导县级机关单位和乡镇(街道)开通网络问政和民生服务互动平台,成为发布信息、应对突发事件、服务民生资讯的核心平台。自运行以来,平台页面浏览量近520万人次,政务微博群关注量突破110万。论坛注册网民3 000多人,各微博总粉丝近5万人。

二是抢占移动网络阵地。创办《玉环手机报》,设有“玉环新闻”“图片新闻”“全球精粹”“民生关注”“天气预报”等多个栏目,实施手机报与县内主流媒体优势互补、联动宣传,覆盖全县手机用户。开通“玉环发布”微信平台和“掌上玉环”App客户端,抢占本地核心手机用户,运行半年粉丝超万人。

三是拓延传统媒体阵地。将玉环电台广播直播搬上网,玉环电视视频嵌入网,《今日玉环》报纸版面翻进网,实现一网两台全覆盖。传统媒体有了新延伸,网站内容也得到丰富。自电视视频栏目推出后,网站点击率增长2倍。

2.3 做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一为正面宣传加分。精心打造“玉环新闻”“乡镇动态”“部门纵横”“聚焦玉环”“视听玉环”等品牌栏目,利用网络直播、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宣传报道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创新重大主体报道,先后开设“拔钉破难优化服务”“三县三城联创”“打造三大新平台”“清洁家园、和谐乡村”“大麦屿港至基隆港客滚轮直航”“先进典型李荣江”等100多个新闻专题。

二为舆情引导减压。充分发挥网络媒体时效性和互动性的独特优势,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队伍、舆论引导员队伍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发布正面报道在玉环E网、微博等互动空间,挤压负面舆论空间和影响;同时对出现的负面舆情积极回应,使谣言不攻自破,网民关切得到及时回应。在多次地方突发事件中,玉环新闻网第一时间发布新闻通稿,跟进报道事态发展、事件真相,成功引导社会舆论。

三为网民互动清障。依托海角论坛和榴岛博客、玉环发布厅,及时发布各类政务信息、民生动态,构建“网络问政”互动平台。依托网站发展恳谈会,举办“福暖榴岛?春帖下乡”、新消费运动青年辩论大奖赛网上直播、“魅力村庄网上秀”、网友联谊会、爱心救援行动等活动,凝聚网民力量。依托“部长在线访谈”“榴岛微议录”等网络直播平台,举办10多次领导访谈,网络对话超过1 500多人次。地方新闻网站成为地方主流媒体,须大胆

突破

从目前来看,地方新闻网介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在互联网市场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但相对于地方传统媒体、新媒体和地方商业门户网站,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自身也存在很多不足。当前地方新闻网发展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

3.1 体制突破难

与商业网站相比,省内多数地方新闻网站还隶属传统媒体,属事业单位管理,缺乏发展定位、媒体手段、市场营销,“第四媒体”作用未尽显现。玉环新闻网虽相对独立于传统媒体,但受体制约束,在新闻资源整合、人力资源调配、适应运用新媒体等方面捉襟见肘。

3.2 人才引进难

由于许多地方新闻网站不属独立媒体运作管理系列,导致其管理人员、采编人员缺乏且待遇差、工资低、留不住人才流失严重,长期存在人才匮乏之窘境,在网络发展和创新方面后劲不足。调查浙江省安吉、德清、定海、普陀、东阳等5家新闻网站发现,只有东阳新闻网有专职记者,其余4家仅有几名编辑人员负责新闻编辑。玉环新闻网虽然一直以来由县委宣传部直接主管,有相对多的采编力量,但也受编制、经费等限制不但招人难,而且人员流出大。

3.3 融合发展难

省内多数地方新闻网站依旧是传统媒体的复制加工厂,不能像商业网站那样联姻商业联盟。区域内容多家媒体也各自为政,难以确立以地方新闻网站为核心的全媒体发展格局,资源共享、人员整合、平台共用的融媒体机制很难建立。受政策影响,地方新闻网经营业务几近荒废,很难分享市场蛋糕。政府与市场脱节,无法形成与市场互动、互融的良性循环。地方新闻网站成为地方主流媒体,大有可为

当下地方传统媒体生存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而移动互联网则迅速崛起,地方新闻网站承前启后,正可借势借机成为区域主流权威媒体,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笔者认为,做大做强地方新闻网站,是壮大主流舆论,转型传统媒体,推进融合发展的突破口。

4.1 从观念上求革命

一要强化互联网战略思维。互联网已成为舆论的主战场,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和地方政府公信力、影响力。打造区域主流权威媒体,既能为政府提供公共决策、汇聚民意的重要渠道,也能为公民提供参与监督政府、评论时事、释放情绪的平台。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要确立互联网思维,重视区域新闻网站建设,大力推进网络信息发布和网络问政、民意搜集,及时应对网络舆情。

二要明确融媒体发展思路。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去改造提升转型传统媒体,要求我们必须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把地方新闻网站作为区域媒体融合发展的最佳选择和平台,推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区域内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三要突出新媒体平台建设。以地方新闻网站为依托,构建并有效利用以微博、微信和移动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阵地,及时发布各类政务信息,增强网上舆论引导能力,防止在网络舆论场中政府的话语权边缘化。

4.2 从模式上求突破

一是体制要为整合借力。要打破现有体制条框和媒体各自为政格局,整合区域各媒体人力、信息、市场资源,利用传统媒体在内容、品牌、人才和公信力等方面优势和网络媒体在传播渠道多、传播形式新、分享便捷、扩散广泛等优势,既可以考虑地方媒体机构的完全整合,也可采取以地方新闻网站为“中央厨房”的集散式、全媒体运作模式。

二是机制要为融合发力。制订网媒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引进和办网模式,打造一支能适应媒体融合、具备多元传播形态和能力的全媒体采编队伍。建立单一信息多渠道、多平台、多形式发布模式,确立多维度考核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采编发布系统。

三是定位要为发展出力。地方新闻网站要明确目标定位,加快自身发展。由单纯做新闻向新闻资讯综合门户网站转变,从单纯做内容向做平台转变,从单纯网站向全媒体转变,做大市场,做精新闻,做实服务,做好平台,建立多元化的媒体发展格局。

4.3 从形式上求突破

一要建立网络联盟。建立与新媒体平台的沟通与合作,办好主导地方舆论的微博、微信、App、手机报等多形式新媒介。加大地方新闻在各大网络和新媒体平台上的推广与传播力度,通过全面整合本地主要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微信公众号、网络大V、户外显示屏业主等平台,合作共赢,互动推送,形成一体化的多媒体传播经营合力。

二要树立用户观念。要适应新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改变过去媒体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的方式,注重包装、推广、互动和服务,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树立抢占先机的意识,高度重视首创首发首播,充分挖掘和整合信息资源,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动、赢得优势。

地方媒体的新闻评论刍议 篇3

一、关于新闻评论

新闻和评论,构成媒体的两大形态。新闻评论是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新闻文体,它直接表达媒体的态度和主张。态度和主张是媒体的旗帜,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绝不顾左右而言他。简言之,新闻评论,即以态度鲜明的舆论力量干预社会生活。

但凡媒体,都应有自己的主张、态度。读者每天打开报纸的版面,他们希望看到什么?如果我是读者,当然首先注意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发生的、谁是其中主角、事情结果怎么样等等。然后,我的注意力则主要会集中在报纸对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观点、主张、态度上,从中导入自己的想法和判断,而这种功能,只能由新闻评论来承担。

无论对读者还是作者,评论文章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于读者来说,评论文章读着过瘾,其中感受如观四岳,或绮丽、或险峻、或巍峨;于写者来讲,作者有想法、有观点、有态度,通过报纸新闻评论平台得以酣畅淋漓地表达,成就感、参与感、满足感自不待言。实际上,新闻评论是报纸传播功能的质量化延伸,新闻评论使报纸看上去有血有肉,读起来有滋有味,没有了新闻评论的报纸,如一碗忘了放盐和味精的萝卜汤。当然,新闻评论要写得精彩,写到位,用中国新闻人嘴边常挂的那句话说,要写得解渴。1924年9月,杭州西湖雷峰塔倒掉了,鲁迅先生听说后,写了一篇《论雷峰塔的倒掉》,雷峰塔“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读着那才叫真正的解渴。

与其他评论文体(如杂文)一样,新闻评论也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但凡喜欢读新闻评论的读者都有感受,新闻评论贵在“短、平、快”,在有限的篇幅中,作者靠独特、犀利、理性的见解吸引、说服、影响读者,如果能够将新闻评论写出点如王勃或苏轼那样的文采,那就更不简单了。新闻评论之于报纸,犹如眼睛之于人,倘若一个人眼睛大而有神,就算脸上有些许麻点,亦可忽略不计。

二、地方媒体的言论空间

1998年10月7日下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到中央电视台视察。视察将结束,敬一丹代表中央电视台全体编辑、记者向朱镕基提出请求:“总理,您能给我们留下几句话吗?”向来很少写字的朱镕基没有犹豫就拿起笔来写下“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四句话。据朱镕基自己说,这四句话不是临时想出来的,是视察前一天晚上想了一个晚上想出来的。可见,他是有备而去。央视有多个频道,节目五花八门,而朱镕基的题词,却是针对《焦点访谈》。撂下笔,朱镕基对在场的央视人说,“我不仅喜欢《焦点访谈》,更喜欢焦点访谈现象”,足见其对“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要旨的媒体言论的态度。

地方媒体新闻评论的繁荣,宽松的言论空间是必要条件。笔者浏览过多种地方报纸,有的辟有新闻评论专栏,有的版面干干净净,一点意见没有;有的评论写得很尖锐,很有针对性,有的则稀松浮泛,隔靴搔痒,聊胜于无。从中可以洞见,一样的地方报纸,各自遭遇的言论环境和言论空间并不相同。1990年代初起,《呼伦贝尔日报》以主持人的方式开设了新闻评论专栏(有人也称其为杂文专栏)《北方论语》,凡十几年,其间虽然有许多问题尚待商榷,但作为一家地方报纸,一个以直言快语针砭时弊著称的新闻评论专栏能在它的一版上盘桓十余载,堪称奇迹。除却外形特征,区分报纸的个性,除版式风格,文章短长,开张大小这类“外形特征”,最重要的一个参照,即它有没有一个像样的、持久的新闻评论专栏,有没有一大批新闻评论作者不断给报纸的版面勾画个性化脸谱。报纸的生存环境宽松一些,报纸才有足够大的空间幅度伸展肢体,即使地方报纸,也有能力张扬个性,凭借强大的舆论力量干预社会生活,树立自身形象,增进作为公共产品的媒体的影响力。

实际上,地方媒体不见得总是被动接受环境匡定的言论空间,但现在的情况却是自律有余而自信不足。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直播,央视为了切掉画面中出现的藏独分子的旗帜,导致画面中只有时任北京市市长刘奇的声音,却没有了画面。中央领导过问后,央视却说,我们有新闻纪律,绝对不允许出现这样的画面。中央领导问,谁定的纪律?于是,央视赶快查找相关文件,却发现总局没有,中宣部没有,但全国各级媒体十几年却都是这样执行的,这给央视的启迪和震撼非常大。到“5.12”汶川地震,央视抛开禁锢,全力直播,获得上下内外一致赞扬,也催生了中办、国办联合下发关于印发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办法的通知,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各单位、各部门要把新闻报导纳入应急处置措施,允许《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进行现场采访,对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新华社发布连续信息,电台、电视台可开办直播节目。

从报纸新闻评论看,管理部门也少有这个可以写,那个不可能写,这个应当写成什么样,那个不该写成什么样的刚性规定,许多情况下是媒体人作茧自缚。如果因脚下有荆棘而足不出户,天下则不会有路。

三、媒体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评论人才

地方媒体所处环境狭小,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于人于事,即使有观点、主张、态度,也不易拉下脸在白纸黑字间纵横捭阖。问题还在于,媒体有旗帜,还得有擎旗手。有观点有主张有态度,还得有具体的人捉刀才成。这就涉及到,媒体应当有意识地培养新闻评论写作团队,特别对于广播电视媒体,评论人才更是稀有。

新近进入编辑部的年轻人,不喜欢写新闻评论,或没有写新闻评论的习惯。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有三:

其一,懒。不习惯,不善于,不勤于思考问题,没有独立见解,不具备规范、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写不出来

其二,浅。出了校门,仓促就业,工作疲于奔命,读书、积累、思考、拓展知识边界便成为一种奢侈。戏剧界有句俗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在写新闻评论上,也算贴切。写新闻评论,需要概念、判断、推理,要立论,要论据,要论证,要有深厚的人文修养,要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要有对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世象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有准确、生动、言能及意的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非一朝一夕之功。年轻人拿起笔,写一篇500字的新闻评论,就会知道自己还欠缺什么。

其三,怯。没写过,不敢写,不知道何处落笔,写出来怕人家笑话。万事开头难,凡事都有第一次,没人生来就会写文章。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对自己采写的消息,配写一篇短评,也算有了好的开始,就能拾起自信。由短到长,由浅入深,由糙到精,这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规律。

此三点,是内因。外因是环境,即媒体要重视新闻评论写作,有能力的广播电视台要争取开办一档评论类栏目,重视新闻评论在媒体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继而鼓励、培养年轻人写新闻评论,鼓励他们动脑筋想问题,为他们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写评论,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道理很简单,想写,就得在文字能力上下功夫;想写好,就得在读书、读更多的书上付出时间和精力,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知识变为见识的时候,人即可完成一个自我超越。新闻评论写好了,相辅相成,亦有助于将新闻写得更有条理,有深度,至少更有利于把握新闻价值概念。评论虽然是地方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的短板,但如若有意识进行培养,提供平台,持之以恒,将会成为电视上的新亮点。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市文新广局、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台)

地方新闻 篇4

一、面对危机, 不辱使命, 增强百姓信心

金融危机中, 新闻媒体担当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提振信心, 减轻老百姓的恐慌心理。在这场危机中, 当地的社会经济形势怎样?受影响的程度有多深?全省人民怎样应对这场危机?这些, 都是我省读者关心的问题, 也是新闻人面对的重要课题。为此, 省报社领导投入了大量报道资源, 广大采编人员快速跟进, 进行了广泛报道。

2008年10月29日, 《黑龙江日报》一版刊发了一条简练的消息《我省金融业保持稳定运行》, 介绍了前3季度, 我省金融业在国际金融环境恶化、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 各项存款大幅增长, 农业贷款增势迅猛, 全省金融业稳定运行的良好态势, 文字简洁洗练, 数字确凿, 给人以鼓舞和信心。

11月21日的《鸡西新闻》版头条刊发了“鸡西矿业集团制定营销攻略应对市场寒冬”的报道。介绍了9月以来,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鸡西矿业集团在原本炙手可热的精煤却销售不畅、价格下滑、铁路限运、回款减少的“寒冬”中, 制定的“积极应对、顺势而为、练好内功、蓄势待发”的16字攻略, 以及集团怎样在逆境中主动出击, 加强管理, 以平稳的心态“驱寒”、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实际行动“过冬”的思路, 为一些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12月8日《黑龙江日报》一版头条《逆水扬帆———哈尔滨打响应对金融危机攻坚战》报道了金融危机来袭之际, 哈尔滨市工业企业面对出口受阻、产品降价、订单减少的情况,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加紧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用科技利剑斩危机恶魔、“腾笼换鸟”展翅高飞的骄人事迹。

2009年1月12日一版头条《逆势而进源自未雨绸缪———牡丹江市多措并举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跨越增长》等报道都对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信心, 什么时候都需要,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 信心则比以往更重要。信心是无形的, 但在危机到来时, 《黑龙江日报》担当起了党和政府赋予省级党报的新闻使命, 将信心“化”作了一篇篇有形的文章呈现给广大读者, 为地方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二、正视危机, 沉着应对, 找准报道重心

面对金融危机这样重大的经济事件, 地方媒体只要找好切入点, 深入挖掘新闻线索, 选取最佳角度, 一样在大经济课题新闻报道中有所作为。此间, 《黑龙江日报》从多个视角全方位、立体式地报道了金融危机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许多专题报道引人共鸣和深思。

在金融危机中, 大学生就业是政府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2008年12月7日, 《黑龙江日报·新闻纵深》版独辟蹊径, 重磅推出《金融“寒冬”vs大学生就业:先就业再择业》的深度报道, 文章介绍了2009年, 我省大专以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的严峻就业形势, 并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舆论引导功能, 引导大学生放下身段, 调整职场预期, 先找准位置就业, 而后再考虑择业……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这篇文章足以引起大学生及家长们斟酌和再三思考。

消费市场对金融危机颇为敏感。2009年1月8日, 《新闻纵深》版以大量的版面和篇幅报道了“金融危机引发新节俭主义”这一重大主题, 文章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化地报道了金融危机催生的新节俭主义, 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脉搏。

就业、工业、房地产……这些都是金融危机与之密切相关的行业, 也是金融危机大背景下, 专家、学者、老百姓密切关注的领域。2009年1月22日及此后几天, 《黑龙江日报》相继推出有关“应对危机保增长、政府打出组合拳”特别报道, 包括就业篇、工业篇、房地产篇等, 气势恢宏, 大气磅礴。以就业篇为例, 文章从“2008年城镇新增就业71.74万人”、“2009年目标:新增就业60万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解读《关于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进一步稳定就业局势的意见》等多个侧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对促使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做好就业工作、稳定就业局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再如房地产篇:“春天里, 房地产业再添‘一把柴”, 文章从2008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专家预测我省房地产市场不会大起大落、稳定和发展房地产市场省级政府负总责等多个角度报道了我省全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快速发展的形势, 读后令人为之鼓舞和振奋。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 世界积极应对, 中国积极应对, 黑龙江省积极应对。

地方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思考建议 篇5

地方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是人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宣传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方面起着其他宣传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还为推动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改进和加强人大宣传工作是人大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问题和不足。人大新闻宣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一是认识有待深化。有的人认为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可有可无。也有人认为,人大工作写不出什么新意和鲜活的新闻。二是机制有待完善。措施不硬,机制不全,稿件数量明显减少。三是质量有待提高。作品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精品不多。程序性的报道多,实质性的内容报道少;一般性的报道多,典型性的报道少;浅层次的报道多,深层次的报道少。四是宣传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新闻写作的水平和技巧不高。采写的宣传信息稿件数量少、质量不高、精品不多。五是鲜活性有待增强。时效性不强,鲜活性不够,可读性不高。

思考和举措。突出“四个重点”。重点突出党对人大工作领导的宣传。着重宣传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宣传党对国家机关的领导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宣传人大的政治地位,宣传党带头执行宪法和法律的典型事例。着重宣传党委尊重和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的典型经验。着重宣传党委为人大工作创造良好条件的典型做法。着重宣传人大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取得的实际成效。

重点突出宪法和法律的宣传。保障宪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区域的贯彻和执行是人大的首要任务。必须大力宣传宪法和法律,大力宣传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大力宣传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等。

重点突出人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履行职责的宣传。宣传从人大特点出发,找准人大工作与促进发展的结合点,积极服务大局的新思路。宣传人大提高审议质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决定重大事项、广泛听取代表和群众意见建议所采取的新举措。宣传人大围绕发展履行职责取得的新经验、新成效。尤其是要宣传人大通过履行职责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新经验。宣传人大发挥调查研究的优势,就如何进一步促进发展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作用。

重点突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宣传。宣传各级人大代表在代表大会期间依法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以及闭会期间依法履行职责的情况。宣传各级人大代表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模范事迹,宣传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实例、宣传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宣传各级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办理情况。宣传人大加强与代表联系,发挥代表作用的情况。

抓住“四个关键”。抓住深化思想认识这个关键。地方各级人大要充分认识到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抓好抓实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切实抓出成效。各级人大机关的宣传部门和从事人大新闻宣传工作人员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做好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做出优异成绩。

抓住强化组织领导这个关键。主动争取党委对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争取党委宣传部门把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纳入计划,有安排、有部署、有指导,做好统筹协调人大与新闻单位的关系,检查落实有关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加强与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单位的工作联系和沟通,形成党委重视、人大主导、宣传新闻部门主抓的大宣传格局。领导要亲自撰写宣传搞件,形成领导带头、各委办积极参与、机关干部人人动手的宣传工作局面。

抓住加强队伍建设这个关键。把关心和热爱人大工作、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写作水平高的同志吸收为通讯员。通过队伍建设,培养宣传骨干,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调动通讯员和作者宣传人大工作的积极性,人人争当通讯员、个个动手撰写宣传稿,多写稿、写好稿、出精品,提高宣传质量和宣传水平。建全通讯员网络,真正形成联系紧密、信息畅通、反应快捷、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格局。各级人大机关应结合自己的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工作目标,造就一支素质高、作风扎实的人大宣传队伍。

抓住完善制度机制这个关键。坚持过去好的做法,落实原有制度的规定。恢复和坚持人大好新闻好作品评选和表彰奖励优秀通讯员等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新闻宣传工作制度。根据新情况,针对新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如进一步完善对人大新闻宣传工作者的激励机制,奖勤罚懒,重奖精品作品。不断健全完善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制度。明确各工作机构职责,做到宣传机制健全、制度完整、职责清楚、任务明确、重点突出、奖惩分明,使新闻宣传工作制度化、责任化、经常化。

采取“四条措施”。提升高度。提升政治站位高度,增强政治敏锐度,端正思想态度,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展示人大良好形象,传递正能量。切实把人大宣传工作作为人大工作的一部分,通过广泛的宣传,让全社会知道人大该做什么、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

选好角度。找准认识事物的着眼点和突破口,选定新闻宣传写作的角度。同一个新闻换一个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题材,找准一个新颖的角度展现亮点和特色。在主题的提炼、谋篇布局、标题制作、结构设计、语言组织等方面下功夫,写出有价值、有影响、有读者的新闻宣传作品来。

保持鲜度。高度关注人大新闻宣传的时效性。做到主动出击、以快求胜。要贴近生活,在宣传角度和形式的多样化上下功夫。要走近人大代表,走进审议会场,走进执法检查的现场,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总结新鲜经验,使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富有生活气息。增强生动性。要不断创新形式,力戒空话、套话、公式化,善于选择感人的内容、选取生活的场景,化程序为生活。多采用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和丰富新颖的形式,尽可能把法律语言变为群众语言、生活语言,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来宣传人大。

地方新闻 篇6

关键词:地方门户;新闻网站;网络信源;危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12-02

回顾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以及网络兴起的初始阶段地方新闻门户网站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每一种“新媒体”形式出现以后,受众都会通过新媒体对信息更加自由地掌控,这样的趋势改变着传统媒体的生产流程,可是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把关人的失效,也同时造成了网络信源危机,大量惨痛的教训让这一问题日益沉重地摆在新闻把关人面前。

在微博微信时代,如何做好信源甄别对于权威的网络媒体——地方门户新闻网站来说显得尤其重要。以下笔者只粗谈三方面认识。

一、不加核实的引用单一信源和匿名信源,是在谣言的悬崖边跳舞

举一个最近的例子:2015年10月27日早,网上传来艺术家阎肃老先生去世的消息,社交媒体一阵疯转的同时,各类新闻客户端也纷纷参与其中。此后不久,阎肃家人通过媒体表示消息为误传,一石激起千层浪。联想到此前出现过的金庸、李光耀等名人去世乌龙,为何屡屡让门户新闻网站中招?

有人说,这和现在大多数门户新闻网站的工作程序相关,比如越来越多运用大数据由机器自动抓取转载新闻的方法。但无论技术如何创新发展,都需要更加注重对信源渠道的甄别,权威媒体要严格遵守单一信源必须多方核实、慎用匿名信源的原则。当前新闻工作随着社会节奏的变化渐趋快速而浅薄,新闻被当做单纯的商品,似乎只需用“好看”瞬间吸引眼球,是否准确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为了方便新闻的快速生产,单一信源因此被大量应用。[1]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在《真相》一书中说:“假如无法获得多重信源,而且证据量不大,那么我们就不能完全相信信源的叙述——或许具有暗示作用,但无法证实。”信源数量被视为判断报道权威性的一个标志。年初李光耀去世的新闻在网络上泛滥的时候,腾讯新闻就避开了这个假新闻。分清信息来源是否属于单一信源和匿名信源,对后台编辑的新闻把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在的网络热点事件,大都经历事件发生、新闻网站登载、广泛传播转载这样一个流程。即使是从个人微博、自媒体微信开始的事件,最终也是经新闻门户网站核实后发布这样至关重要的一环后,才得以在受众阅读中以可信赖的新闻传播开来。近些年通过网络误传的消息不在少数,名人去世因为容易引起轰动效应,往往更应慎重对待。新闻的准确性永远是第一位的,切不可以“快速”、“新媒体特性”所谓借口发布不实信息,其实,面对单一信源,打个电话核实一下也许就能避开一场闹剧。

另外,地方门户新闻网站在地方新闻事件的发布尤其作为舆论监督方的把关十分重要。这一类网站可以依托自身的优势发布原创资讯,满足公众日趋增长的网络资讯渴望,同时,尤其作为舆论监督方,扮演了网络新闻裁决者的角色。为了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重点网站在现代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新闻信源的选择更应慎之又慎。

二、面对社交网络和自媒体带来的信息井喷,更需讲求专业操守

先说一句题外话,人民网曾刊载一篇《新闻操守与专业尊严》的文章中这样评论:“基于互联网链接而形成的智慧的链接更类似被无限串联的大脑,无论是计算能力还是论证能力,都已经远远超越了个体所能够完成的极限。面对这样一个对话者,专业的记者不可以有任何的疏忽和侥幸心理。一个新闻报道完成的过程,其实是和社会群体逐个进行了一场场高智商的对话交流过程。如果说之前的新闻道德和专业操守只是自我的约束,那么在今天,无论是新闻工作流程还是新闻专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都需要成为这个专业所必须内化的精神。这或许是媒体行业伴随社会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新闻传播业专业水准、进入门槛逐步提高的过程。”

再举一个例子:2015年10月初,一则“中国老人在日本碰瓷”的传闻在网上走红。此事经过一些网络媒体不加核实转发,很快扩散。而一家知名媒体驻日本记者对此事“肯定性”的报道,又进一步令人们认定。但这是一起真实的交通事故,受害的中国老人没有得到公正的理赔。最终,日本的那家居委会公开道歉,更正他们的错误。

而这之前,微博上最早的传播效果较大的假新闻当属著名作家"金庸被去世"的消息,此事事件直接影响了一家知名周刊的声誉……类似于此类虚假新闻源被当作新闻事实而进入具有把关操守的媒体的例子还有很多。

网络信息量井喷的同时,与其所相伴的,是各种谣言的泛滥,这就要求媒体编辑和把关人更应该发挥专业优势,深入新闻现场,扎实调研采访,以权威的信息发布还原事实真相,维护好媒体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自身影响力。

美国职业新闻记者协会关于“消息来源”的规范,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任何可能的时候,都要指明消息来源。公众应该有尽可能多的信息来判断消息来源的可靠性。在承诺消息来源匿名之前,永远要质问一下消息来源的动机。要对为换取消息而做出的承诺中各种可能的情况都做出清楚的说明,一旦承诺,则保守诺言。”

三、地方门户新闻网站不变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支过硬的专业编辑记者队伍

脱胎于传统媒体母体之中的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内容主体不管是完全克隆于传统媒体,还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创新,传统媒体留下的可信度高,主流,权威等烙印深深地印记在了新闻网站之中,使网民对其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信任感,这是地方新闻网站的一种无形资本。

同样,在传统媒体严格培养制度下形成的专业编辑记者队伍,在增加了互联网思维以及新型新闻整合等技术手段后,将是地方门户新闻网站不变的核心竞争力。

nlc202309031127

当下有一种观点是快节奏的生活使人无暇进行深层阅读,但并不能说明人们就真的不再需要厚重而有深度的内容。专业媒体人用广泛知识面和新闻敏锐度打造的原创调查类文章,仍是传统新闻网站的优势所在。另外,作为地方门户新闻网站,各级政府部门发布的声音也是未来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比如目前已初具雏型的银川发布,即是依托银川日报、银川晚报、银川新闻网进行运营与推广的。

互联网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事,也很多记者熟悉了动动手指就能发现新闻热点的新规律,这就为网络谣言和虚假报道的传播提供了条件。针对新的传播环境中所衍生或凸显的信源危机,相关监管部门和新闻媒体都已经开始重视并着手进行应对。[2]在这样一个新的格局下,地方门户新闻网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专业编辑记者队伍的全新培养:

一是培养编辑记者面对核心问题和焦点问题的能力。在目前网络媒介空前发展的环境下,当民间舆论场,对某一问题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传统媒体不应袖手旁观、一言不发。人们关心的问题不能被媒体边缘化。《人民日报》总编辑杨振武曾公开发文认为,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新闻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尺。传统主流媒体要做好新闻内容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早说话、敢说话、会说话,不当网络信息的“搬运工”和“传声筒”[3]。作为一个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合格记者,应该有这样的担当。

二是要建立起专业的自查自纠机制。媒体的自查自纠机制一直是传统媒体公信力的保障,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来临,很多传统媒体在努力加强这方面的力量,比如宁夏日报设立第一读者等做法,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做法,但是却等于向公众告白专业的操守,即和真相在一起,和公众的利益站在一起。这正是党的新闻事业从一开始就倡导的价值观。

2013年5月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中国新闻网等媒体虚假失实报道查处情况的通报》,通报了中新网关于深圳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中华工商时报》关于天然气将大幅涨价、《信息日报》关于流浪汉因拆迁变富翁等3 起虚假事实报道的核查处理情况。同时要求全国各新闻单位引以为戒,举一反三,进一步建立健全采访、编辑、审核、刊发等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审”制度,强化终审责任,不得刊发、转载未经核实的社会自由来稿和网络信息,除出于国家安全、保密等特殊原因外不得使用权威人士、有关人士、消息人士等概念模糊的新闻消息来源。这些警示与要求,地方门户新闻网站在具体操作中也应该严格遵守与执行。

第三要做好社会互动,随时接受社会监督与批评。作为传统媒体,过去总是监督其他行业的行风建设,而现在的情况是,媒体也通过网络传播成为公众监督的对象。如何将这样的监督形成第三方约束力量。以宁夏为例,而在实际的舆论引导中,地方门户新闻网站与社会中的意见领袖进行沟通、协调已很频繁。地方新闻媒体已经学会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与民众共同讨论问题,并接受社会公众的制约和监督。

参考文献:

[1]白红义 江海伦 陈斌:《2012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3年第1期

[2]马冉冉《信源危机》《网络传播》2013年08月号

[3]杨振武: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行动纲领[N].人民日报,2013-10-16.

论地方媒体的新闻竞争 篇7

做深做透本地的重要新闻

根据新闻学原理, 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则, 即一个新闻事件越接近于受众, 则其新闻价值就越大。中央媒体选择新闻事件作报道, 必须具有全国性的视角, 一个事件如果不具备全局意义, 就不会受到重视。因此, 一些发生在区域范围内的事件, 就难以进入其报道对象之中, 即使报道也只能是语焉不详。但这些事件对于本地受众来说却可能意义重大, 地方媒体如将其做深做透, 自然影响巨大。例如, 2001年, 绵阳城遭受百年不遇的局部强暴雨袭击, 城内地势低洼处积水最深达2米, 主要街道积水1米多深, 城内交通瘫痪;数家地下商场进水, 地下通道被淹, 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万元。这对于绵阳受众来说是重大的突发新闻!绵阳晚报记者全体出动, 次日用一、二版两个整版报道该事件。这次洪灾, 涪江上游并没有涨大水, 水位也在警戒线下, 绵阳人对此议论纷纷。记者经过调查, 最终获悉是强暴雨引起内涝。这说明城内排水系统还有问题!而后连续刊登了有关专家对绵阳城内下水道管网的介绍, 对内涝原因的分析、预防和对策等多篇报道, 让有关职能部门认清了工作中的失误, 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 为市民解释了心中的疑团, 并促进了城内排水管网的大改造。此组报道前后达一个月, 图文稿件约30篇。做得深、做得透, 在绵阳影响较大, 并赢得了一批新的订户。

开辟本地新闻的“蓝海”空间

蓝海本是市场营销学中用来描述企业产品竞争的一个词语, 它是与“红海”相对的一个概念。所谓“红海”, 指产品竞争异常激烈的领域, 而“蓝海”则指企业尚未进入或进入不多的领域。中央媒体着眼于全国, 不可能面面俱到, 会形成一些报道空白, 地方媒体在这些领域下工夫, 开辟出自己的“蓝海”来。例如, 电视市场收视率竞争的压力, 让省级一些地面频道一度处于夹缝中生存。在新闻竞争方面, 省级地面频道面临着央视和地方卫视的竞争压力, 在报道全国性新闻和省内新闻方面, 省级地面频道没有太多优势。但省级地面频道通过发现民生新闻的空白市场, 开创了新的“蓝海”空间。制作这样的地方性新闻节目, 省级地面频道要比央视和地方卫视有着极强的优势。因为央视的新闻面向全国, 省级卫视的新闻面向全省, 并且像央视的新闻联播、省级卫视的新闻联播都有极强的宣传性, 与地方民众的生活往往不相关。因此, 民生新闻一出现, 便取得了极好的收视率, 如江苏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 在省内同一时段的收视率达到第一名。

放大人物与事件的新闻价值

有的新闻人物与事件, 如果从不同的范围来衡量, 其新闻价值是有大小之分的。中央媒体采取的是全国性视角, 因此新闻人物与事件如果不具有全局性意义, 就难以获得重大的新闻价值。但新闻人物与事件又往往发生在某个区域, 因此从地方媒体的视角来看, 其新闻价值就有可能大大提升。例如《连云港日报》报道“十运会”时, 注意选取关键人物、关键时间, 放大稿件的新闻价值。该市青年作曲家王咏梅, 是十运会会歌《让时代为我们喝彩》的作曲者, 可以说率先为连云港市和江苏省赢得了一块“金牌”。此事对于中央媒体来说, 很难引起关注。但《连云港日报》在当年的9月17日, 十运会开幕前专门采访了王咏梅, 用半个版的篇幅, 图文并茂地推出长篇通讯《让时代为我们喝彩》, 浓墨重彩地报道了王咏梅谱写十运会会歌的前前后后, 并在十运会开幕当天赶赴南京主会场采写《一份激情、一份自豪》, 重点报道了王咏梅的现场感受, 放大了王咏梅这位新闻人物的新闻价值, 增强了报道的显著性。

与本地读者形成互动效应

媒体的竞争是对受众注意力的竞争。媒体所刊发的报道, 受到的关注越多, 其影响力便越大, 也越能吸引广告商的广告投放, 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此方面, 培养受众对媒体的忠诚度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因为这种忠诚一旦形成, 受众就会产生固定消费行为, 而不为别的媒体所动。地方媒体因与受众具有地域上的接近性, 与受众互动比较方便, 从而使受众产生忠诚度。例如《苍梧晚报》, 打造了“港城·服务”版, 内容有“每期提醒”、“生活小贴士”、“天气评说”、“帮你办”, 特别是“帮你办”栏目, 读者在生活中有什么为难问题, 打个电话或在网站上发个帖子, 立即派记者帮助咨询、解答, 该栏目得到了读者的好评, 每天电话和帖子不断, 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密切了与受众的关系, 培养了更多的忠实读者。它还吸引读者的积极参与, 形成媒介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读者参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热线电话让市民参与办报, 提供新闻线索, 反馈办报意见;一种是读者通过《苍梧晚报》网站里面的“评报”“论坛”窗口反映问题, 评论报纸。这种媒介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有利于在二者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通道, 从而拉近二者的距离, 密切二者的关系, 成为报纸激发读者热情、吸引读者眼球的有效手段。

抢滩全国性与国际性报道

对于全国性与国际性报道而言, 中央媒体显然有着先天优势, 它们的采编力量雄厚, 反应迅速, 足迹遍及全国和全世界, 在此方面地方媒体处于劣势之中。但新闻无疆界, 每当重大事件发生, 全国和全世界都极为关注, 这可是媒体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最好时机!这些事件虽然不是发生在自己所在的区域, 但地方媒体亦可积极介入, 做出有特色的报道来。例如, 2004年12月26日, 印度洋海啸狂飙而来, 生灵遭劫, 举世哀恸。直面海啸挑战, 国内多家传媒的记者奔赴灾难现场, 及时推出了大量催人泪下的报道。其中作为地方媒体的《羊城晚报》也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但是中国的地方媒体, 还没有过走出国门大规模报道国际灾难的先例, 确实还存在着诸多走出去的困难。比如, 能否在最快时间内办好护照和签证, 能否在目的地顺利采访和沟通, 能否在大通讯社之外有所收获, 能否规避外事风险, 能否确保人身安全等。在进与退之间, 《羊城晚报》领导层作出了果断的决策———立即到海啸现场去!重大的国际灾难, 《羊城晚报》记者应该到现场报道!于是, 记者王普登上了广州飞往泰国曼谷的航班。次日晨, 他从曼谷发回我国地方媒体海啸报道的第一篇。这样, 《羊城晚报》迈出了地方媒体采访国际灾难的第一步。稍后, 《羊城晚报》又派出8名记者增援泰国及分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等国采访, 形成了强大的报道声势和影响力。

与中央媒体展开差异化竞争

一般而言, 对于与全国有关的新闻事件的报道, 中央媒体有着得天独厚的采写优势。地方媒体如果与中央媒体作“同题”竞争, 自然处于劣势之中。中央媒体所能利用的许多资源, 地方媒体是无法取得的。但这并不意味着, 凡中央媒体采写的报道, 地方媒体就不能与之竞争。对同题新闻报道, 地方媒体在差异化方面是大可做文章的。例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新闻大战, 中央级媒体无论是在竞争实力和新闻资源优先权上, 都是地方媒体可望而不可即的。但《北京晚报》的记者却在卡塔尔多哈成为最大的赢家。宣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多哈会议结束后, 《北京晚报》的记者在会场凌乱的座椅上找到了印有中国席位标志的椅套, 遂向会议工作人员提出能否将其带回, 工作人员回答:“没问题。”记者又提出可否把宣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大会主席敲的木槌也带回去, 同样又是肯定的回答。就这样, 两件见证一个重要历史时刻的物证, 成就了一条举国轰动而又与众不同的策划性新闻, 请看《北京晚报》这条消息的标题:《 (肩题) 多哈会议闭幕WTO工作人员赠给标志历史瞬间的珍贵礼物 (主题) 本报记者将加入世贸组织槌带回国 (副题) 本报向读者征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槌、中国WTO席位椅套如何保存》。就这样, 《北京晚报》后发制人, 成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续报道差异化竞争中最大的赢家。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项目“文化产业化背景下新闻有序竞争问题研究”〈05A049〉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军:《新闻快速采写论》, 远方出版社, 2003年版。

[2].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3年版。

[3].潘堂林:《怎样发现新闻》,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4].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年版。

地方民生新闻主持对策刍议 篇8

时下,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理念已成为时代主题。地方民生新闻成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 源于其反映了人民生计、关注普通百姓生活,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前中国民众的利益诉求。然而, 地方民生新闻主持播出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克服主持上一些弊端, 笔者针对地方民生新闻主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二、地方民生新闻主持存在的问题

1. 主持人角色缺乏定位, 个性不够鲜明

民生新闻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 民生节目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 其角色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受众心理需求。很多地方民生新闻主持人缺乏自身的角色定位, 大都模仿别人的节目构思、主持模式, 形成了省级的模仿中央的、地市级的参照省级的, 缺乏地方的个性风格, 造成了受众的视觉疲劳。而对于地方民生新闻来说, 主持人个性化、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他们在台上的语态、姿态要具有地方特色, 这些主持人的内在素养都是地方民生新闻较为缺乏的。一些民生新闻主持只是简单地对民生新闻内容进行播报, 而没有通过主持人解读和分析, 使得民生新闻主持较为呆板, 缺乏吸引力。甚至有些民生新闻过分迎合新闻的轰动效应, 片面追求收视率, 以俗为美, 以俗为容, 为低俗民生新闻的主持推波助澜。

2. 主持缺乏亲和力, 与受众的互动性不够

民生新闻主持亲和力直接关系受众对媒介的认知和喜欢程度。而事实上, 很多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由于受地域文化、受众层次、市场竞争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一些节目的形式停留在报道当地的社会新闻、重点事件上, 而真正反映当地群众关注点和兴趣点等具有亲和力的民生新闻较少。如地方民生新闻报道政府的会议比较多, 很多新闻都要围着这些所谓的政府要员进行报道, 他们的“行踪”成了报道的主要线索, 会议成了地方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影响民生节目亲和力的发挥。一些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不乏亲和力, 却忽视了主持人的点评和受众互动引导等环节, 使得节目内容平淡。没有起到通达社情民意、疏导民众情绪的效果。

3. 主持艺术有待提升, 品牌化战略亟待完善

民生新闻对主持人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艺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地方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整体素质不高。一些主持人缺乏丰富的人生经历, 对社会、人生和文化的理解缺乏深度, 为了片面追求收视率, 一些主持人热衷于迎合世俗社会中消极、颓废、庸俗文化, 缺乏文化批判和文化创新意识。地方民生新闻也缺乏长期规划, 一些民生新闻过于娱乐化, 节目形式单调雷同现象日益突出, 没有形成本土化特色品牌拓展, 民生新闻品牌化战略有待加强。

三、地方民生新闻主持对策

1. 准确定位, 突出个性化角色张力

民生节目深受受众喜爱的关键在于其平民化的视角。因此, 地方民生新闻主持人角色一定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 并充当评说的角色, 真正为百姓解忧排难。面对众多节目的竞争, 地方民生新闻应当突破简单地播报新闻的模式, 要充当地方百姓的“邻居”、“朋友”角色, 精心策划和定位, 用本土化的语言和受众拉家常来表述老百姓关心的事情, 用平等的视觉, 幽默化的语言风格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 真正实现地方媒介、个人和社会角色的三者统一, 让老百姓潜移默化地感受地方民生新闻主持人的价值取向、文化素养、舆论导向的个性化张力。如著名节目主持人元元就善于运用北京人特有的话语风格, 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在一期叫做《被告:打假队》的节目中让受众理解平常之事, 并指导他们如何面对和解决身边的事情, 赢得了受众的欢迎。

2. 提升亲和力, 积极互动, 注重人文关怀

地方民生新闻主持的亲和力来自于尊重受众, 紧紧抓住受众的关注点和兴趣点, 尊重他们的知情权、话语权, 和主持人一起在友好、平等的氛围中积极接收新闻信息, 实现主持人与观众的心灵对话, 最终达到认知共识、产生共鸣。一方面, 在地方民生新闻内容的编排上, 要善于在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受众, 克服传统的老套呆板的形式, 充分挖掘现实生活受众关注的事实, 用轻松活泼的文字报道, 积极激发吸引受众认知兴趣。另一方面, 主持人要架好党和人民之间沟通的桥梁, 在给予受众更多话语权的同时, 让受众参与到节目中来, 精心策划、提炼民生问题的本质, 形成舆论导向, 引导受众需求。民生新闻主持人要走出演播室, 创造更多和观众接触的机会, 可以通过策划社会活动和观众面对面交流, 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提高主持人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

3. 加强主持人才培养, 不断完善品牌化战略

提高地方民生新闻竞争力的关键和核心是人才, 要从如何提高民生新闻主持人主持艺术素养着手, 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不断培养创新地方本土文化人才, 吸纳精英人才, 提高主持人主持业务能力、理论水平、新闻价值判断能力, 培养一支精良成熟、训练有素的新闻队伍。还应该善于构建地方本土媒介文化品牌,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地域文化作为联结人们的纽带, 着力发展地方民生新闻的人际关系网络, 进而强化地域认同, 以特色塑造差异, 以差异拓展空间, 推出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基础的新闻节目, 不断完善品牌化战略, 形成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莉.电视播音与主持[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地方电视新闻的新方向 篇9

地方电视新闻对于当地政府和民生信息的报道有重要作用, 但其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 地方电视新闻大多是会议新闻。很多的市级、县级电视新闻节目大多是报道当地的会议, 节目的形式比较单调, 而且内容冗长, 不能调动观众的积极性。缺少一种新闻性和服务性的观念;第二, 由于地方的区域面积相对较小, 人口也相对较少, 因此, 地方电视的新闻业务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导致采访的对象和范围都缩小很多, 因此, 电视新闻的节目质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三, 地方电视新闻所承受的舆论压力更大。由于地方电视新闻大多是处于基层与群众接触, 大多是与当地的政府等部门产生联系, 这种情况下, 新闻业务者所面临的压力更大, 有时候难以开展相应的工作;第四, 由于新闻行业是一种需要高投入、高技术、消耗较高、也需要高科技设备的工作, 而当前我国的电视新闻大多是国家财政拨款, 缺乏自主经营的理念, 在一些地方电视台, 缺少相应的激发力和竞争力, 有的员工甚至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 对待新闻业务并不积极, 也不能挖掘到群众感兴趣的话题, 导致新闻节目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冲击。

综上所述, 我国地方电视新闻的发展, 虽然能发挥一定的传递信息的作用, 也能对当地的一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亟待解决。

2 地方电视新闻的发展方向

当前的媒体行业竞争越来越大, 各地的电视新闻只有找到突破点, 才能使当地的新闻行业有发展的空间。而现在, 从“民生新闻”的角度出发去发展新闻业务, 成为很多地区新闻行业的一种选择。

电视新闻一般包括3个重要的方面:一是选题;二是报道视角;三是报道的形式。

新闻报道的选题是一档新闻节目质量好坏的一个关键, 因此, 抓住群众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极大地调动群众对电视节目的积极性。例如, 在新闻报道的选题方面, 可以将当地多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或者群众生活的新鲜事作为关注的焦点, 对于一些重大的事件可以进行现场的直播报道。在这个报道的过程中, 时效性就是电视新闻行业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了, 只有不断更新资讯信息, 才能给群众最新鲜的时事资料。

而在新闻报道的视角方面, 可以从群众的角度, 作为报道的出发点, 这对新闻的主持人说话技巧有一定的要求。平民视角, 是现代地方电视新闻发展方向的一个概括, 指的是电视新闻在进行报道时, 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城市最基层的普通市民, 从这些最普通的人的切身利益出发, 从他们生活当中的一些细节着手, 站在群众的立场上看问题, 听到群众自觉诉说的声音, 反映他们渴求的问题。比如, 主持人对群众生活细节的一种提醒和建议, 例如如何在公共场所防止偷窃;比如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的一种关怀;比如对百姓权益的一种维护等, 都是从百姓的角度出发去报道新闻。也更能贴近群众的生活, 受百姓的喜爱。

最后, 新闻报道形式也是影响新闻质量好坏的一个因素, 在开展新闻业务时, 可以利用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参与等形式, 加强电视节目的互动性, 让观众参与到新闻当中去, 畅所欲言。同时, 也可以做一些调查活动, 话题尽量与民生相关, 也可以融入一些时政的问题, 真正调动起观众的积极性, 才能提高电视新闻的质量。

对于地方电视台, 其新闻节目与国际化的电视频道相比而言, 不应该有太多表面的东西, 而应该做到“本土化”。对于“贵族化”的报道, 是不符合当地观众的需求的, 因此, 走“平民化”的路线, 从基层去寻找百姓最真实的事迹、倾听最真实的农民心声, 知道他们需要的东西, 喜欢的东西, 为群众服务, 走最基层的路线, 所产生的效率, 往往比报道表面上的事迹要高出许多倍。甚至是很多更高级别的电视新闻节目所不能比拟的。

另外, 将电视新闻与网络科技进行糅合运用, 也是电视节目发展的一个方向。从现在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上看, 现代的电视新闻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注重应用现代化的科技和网络技术。现代科技力量的发展推进了电视新闻的发展, 可以进行直播, 和一些报纸媒介、广播等形式相比, 电视的播放所含有的科技含量是比较高的。电视新闻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用声音、图像等手段, 把发生的事情生动地展现出来。再加上现在很多人对新闻的实时性要求也变得更高, 因此, 利用网络科技的力量进行电视新闻的报道, 显得尤其重要。

在国内, 一些规模较大的, 例如央视国际网站进行视频播放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但视频的传播还有很多障碍, 例如有带宽和网速等方面的阻碍, 导致播放的效果不够理想, 而地方电视新闻的效果则更差一些。现代社会里, 群众对网络的需求也逐渐增多, 许多群众可以从网络上看到想看的视频, 听到想要了解的新闻资讯, 而现代的网络资源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百姓生活的细节。因此, 加强电视新闻与网络科技的联合运用, 是现代电视新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地方新闻中要加大应用的力度。

3 结论

电视新闻是一种主要的媒介形式, 它的存在, 可以让群众及时了解所发生的各种事件, 对群众生活而言, 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地方电视新闻节目更接近百姓, 更接近基层, 因此, 这类新闻的报道对于百姓的生活影响更大。针对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地方电视台应该从新闻的选题、报道形式、技术等方面着手, 保证电视新闻更受群众喜爱。

参考文献

[1]徐丽.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发展趋势探析[J].才智, 2011 (31) :178.

[2]陈博.“望闻问切”话民生[J].新闻传播, 2009 (7) :256-257.

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的创新研究 篇10

一、整合评论专版,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一)整合专版

一直以来,地方党报的新闻评论与新闻内容并不是统一的,而是分散于各个板块之间的报道,并且用专门的版面来进行集中的评论。这样就能够通过相对固定的评论版面来进行编辑与排版。而受到网络媒体的即时评论的影响,广大群众对于自身的要求和意见的表达诉求不断提升,所以报纸的新闻评论必须要与新闻内容同步,保证人民群众的意见能够进行及时的反馈。地方党报面对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媒体,尤其是新兴的网络媒体,只有进一步整合专版,保证地方报纸成为公众舆论的平台,才能保住地位。创办评论专版是引领社会舆论的必然要求,因为对于新闻内容的报道可能呈现雷同的情况,但是对于新闻的评论和分析确实是各不相同的。

(二)坚持专业精神

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舆论宣传工具,地方党报的评论一定要坚持专业精神。要全面发挥媒体和舆论监督的主要功能,对基层党和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通过认真的观察、思考与分析来进行客观的、科学的以及反思性的评价。为此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于地方党报的支持工作,全面树立地方党报的舆论导向功能。

二、提高地方党报的创新意识,增强地方党报舆论的影响力

(一)创新评论意识

地方党报在目前来看处于三级结构的底层。这样的定位使得地方党报的新闻评论来源有两方面:一是通过转发人民日报或者新华社的文章;另一种就是通过对人大、政协等工作常规的总结报告来进行评论。这样的现象造成地方党报的新闻评论题材来源受到限制,所以地方党报为了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赢得广大的群众基础,就必须要创新评论的意识,通过选择贴近人民群众、地方新闻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不断占领舆论引导能力的制高点。而且,在选择题材方面必须按照本土化、大视野的创新意识来进行,从而保证当地的特色与广阔的新闻评论相结合。

(二)创新评论主题

地方党报的评论主体主要是报社的特邀评论人,包括自身的评论员、专栏作家、当地专家等。为了进一步创新评论的主体,就必须要贴近地方读者,从而保证普通民众也能够参与到评论写作的过程中,通过专业评论员发表社论;普通民众通过发表对于民生工程、社会问题的看法来进行表达,从而进一步增加地方党报的评论数量。

(三)创新评论风格

地方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所以在政治意识领域必须要毫不犹豫、旗帜鲜明地支持党和政府的舆论,毫不留情地批判错误的、反政府的舆论。所以,党报的评论风格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时代气息,并通过评论风格的创新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此外,了解争议选题的评论,进一步平衡各方观点,从而保证不同的意见出现,进一步保证评论风格的丰富多样。

三、增强新闻评论的深度

(一)不断提高选题深度,重视选题的连续性

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地方党报必须发表旗帜鲜明的评论文章,从而保证评论深度。只要舆论方向是正确的,就要继续保持,进一步引导舆论。如果问题非常复杂,存在很多方面的疑问,就必须在引导舆论的同时进行评论分析,从而针对舆论方向进行解释,使人民群众能够持续关注知道解决疑问。

(二)重视版面的活跃性,从而增强吸引力

地方党报的评论与其他方面的评论应该具有整体性,为此必须进行合理的包装来吸引读者的注意。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增强评论吸引力,从而牢牢地抓住读者的眼球;重视对新闻评论版面灵活性的编辑,通过增加新闻漫画、图标等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

(三)重视对于资源的深度整合

地方党报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要充分发挥资源互动的优势,全面整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增加舆论引导的深度。为此,必须通过读者与资源之间的沟通进行优化与整合,从而主动体现出读者的批评意见,增强人民群众意见反馈的分析。对于加强读者的互动,最主要的就是开通新闻网站或者论坛,从而集思广益,进一步提升地方党报的舆论引导功能。

四、结语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下,地方党报要想能保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充分发挥出主流媒体的优势。为此,进一步提升报纸舆论引导能力,形成科学传播、理性思考的“独家观点”,已经成为地方党报的核心内涵,也是提升自身公众威信力和权威影响力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对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的创新思路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提高我国地方党报新闻评论工作的舆论影响力。

摘要:在新时期背景下,新闻评论是党报的旗帜与灵魂,也是最为重要的新闻宣传方式。尤其是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报纸作为传统的纸媒对舆论的影响力已经不如以前。但是,纸媒所具有的对文字的思辨性以及强烈的评论性,是新兴媒体所不具备的重要优势。为此,进一步提升报纸舆论引导能力,形成科学传播、理性思考的“独家观点”,已经成为地方党报的核心内涵,也是提升自身公众威信力和权威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为此,本文通过对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的创新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坚持新闻评论的改革与创新,从而进一步增强地方党报的影响力,实现地方党报作为党和国家舆论引导的重要武器。

关键词:地方党报,新闻评论,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涂光晋.搭建“意见平台”——我国报纸评论版的回顾与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7(7):99-101.

[2]李天伦.地方媒体社评要坚持本地化[N].南方都市报,2004-04-03.

[3]商演泉.新闻评论引领媒体进入观点时代[N].中国产经新闻报,2009-07-20.

浅论民生新闻与地方形象的关联 篇11

【关键词】民生新闻;地方形象;正确处理

立足于以民为本的思想,用民众的观点和视角采用叙述的方式来表现和表达人民群众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是民生新闻区别于社会新闻的重要特征。民众的观点和视角、民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以及平实的叙述手法是民生新闻的根本和核心,这些民众日常生活发生的事件包括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工作就业、住房条件、养老问题等。

民生新闻一般通过某个社会事件的小细节来深化所要表达的观点,而且这类新闻要遵循有理有据的原则、真实的画面、文字是必不要少的元素,新闻存在的环境脱离不了政治的影响,因此如何在本国政治的前提下以民众的观点去表达观点是民生新闻打动群众的关键。

一个地方的形象,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自信和自豪,影响着当地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然而,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抱什么样的初衷、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维护形象,本身就在向公众展示着维护者自身的形象,作为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地方形象的打造是一个综合工程,离不开政府和公民的合力。相比于个人,地方政府的责任更为重大,带来的影响也更大、更持久,地方政府对当地形象的维护,首要的工作应是树立政府对规则和法律的敬畏,对公民和企业权益的尊重,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品格和担当。

1.民生新闻是地方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最佳平台

民生新闻是我国传媒特有的一种事实报道形式,题材取自百姓的身边事,关注事,内容平实而真实,与百姓的生存,生活,生计,地方政府的政策实施,方针制定息息相关,为百姓的心声寻找一个出口,为政策的制定实施,效果验证提供一个真实可靠的反馈,成为实话实说,让地方政府与民众直接沟通的最佳平台,因此深受百姓喜爱。民生新闻的出现,提高了百姓言论的自由度,话语权,唤醒民众的维权意识以及当家作主的积极性,民生新闻的出现,解决了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诸多民生问题,通过沟通、反映民生、化解矛盾,为百姓排忧解难。因此,民生新闻为普通百姓和政府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话语平台。民生新闻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舆论监督作用。

2.民生新闻实现媒体责任、政府形象、民众心声统一

地方形象的塑造与媒体宣传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事实类的报道更加是地方形象侧面塑造的主要方式,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的主要区别,也是本质区别在于,在淡化政治的前提下,通过平常百姓事来贯彻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并且从中验证效果,而且这种效果是地方政府作为一种政绩最直接、最可靠的表现方式来贴近民众、服务民众的。因此地方形象的塑造,不仅仅依靠的是报道地方政府的政绩,包括领导的总结,讲话,会议报道,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民生的关注程度,加强了地方政府与本地民众之间的紧密联系,注重解决公众普遍反映的问题。因此地方形象代表的是地方政府的作为,通过民众之口,民众身边事的报道,是最有力的塑造方式,也是落实“民呼我应”实现媒体责任、政府形象,民众心声的有机统一。

3.民生新闻是地方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传媒是形象传播的手段和媒介,它存在的意义在于传递和交流信息,民生新闻在形成传媒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完全的把地方形象进行了塑造,本土化的题材报道既可以从正面也可以从侧面,或者说从反面来突出本地形象的塑造,可以塑造美好的形象,也可以以反面实例衬托本地形象的丑陋化,因此民生新闻应该达到怎样的效果?为本地积聚资源、参与竞争,发展进步服务,与塑造途径相关。

3.1内容来源于民众

民生新闻除了能够如实的反映百姓身边事以外,更重要的是传递当中的社会人文关怀和人文关系,能让人们通过一件习以为常的事发现当中的道理,并且获取一定的经验以及教训,了解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关系。因此民生新闻的作用就是为了以小见大的显现事件发生的社会根源,人性本质以及时代的要求、变迁。广东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栏目于是广东南方电视台重要的民生新闻栏目,也是华南地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该栏目自2003年创办以来,其收视情况和影响力都令人刮目相看,其内容涉及广,关注程度深以及效果完美,完全缩短了地方政府与民众生存,生活之间的距离,既解决了民众问题,又树立了地方形象。又如2003年的抗击“非典”活动、2008年的抗击雪灾活动等,民生新闻都有效地发挥了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凝聚民众思想,为树立地方良好的人文形象做出贡献。

3.2多角度的题材报道有助于彰显地方形象

地方形象的打造,政府作为是其中最关键的部分,然而除了政府的作为之外,地方的人文素质,自然景观等题材同样在凸显地方形象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旅游是现代生活标准以及人们陶冶情操的主要方式,在旅游的过程中领略地方的民风民俗、自然景观成为旅游的主要目的。民生新闻的报道具有的双面性,可以很客观的彰显地方的民风民俗,一方面通过对本地旅游景点进行宣传,吸引游客前往;另一方面从游客的采访中获取旅游的感受,包括对本地人文素质,城市特色、市井人物、文化遗迹等,进而给当地的民众以及政府部门良好建议,达到不断改善优化的目的,从侧面塑造一个地方的新形象。

3.3突出积极的民生状态,提升地方形象

民生新闻所要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报道民众周围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通过系列的事件引导民众的良好生活观念和态度,提高民众素质,调整社会行为,适应社会需求,帮助广大民众积极地探求解决问题的手段,为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奠定基础,这也是地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处理好地方形象的一个关键点。

所以,民生新闻与地方形象之间的关系处理,一是揭发事件以事实为依据;二是向行政部门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三是做连续报道,留出改进后的效果报道;四是整个过程注意加强三方间的沟通。一个执政为民的行政体系绝不是以顾全自身面子为首要的,为民众利益谋取了最大的福祉是地方形象塑造的关键,因此民生新闻的自身思想修养和伦理素质应该非常高,但如果只是与行政力量形成附庸关系,非但不能塑造良好的地方形象,也失去了民生新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其最终结果就是被时代摒弃。

【参考文献】

[1]孟建,刘华宾.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以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为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7).

地方电视台如何做好民生新闻 篇12

一、民生新闻的定位

所谓民生新闻, 简单地说就是关系人民生活的新闻, 是一种立足本地, 以平民化的视角, 客观、真实地反映普通百姓的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电视新闻形式。民生新闻立足反映百姓生活, 通过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现象与实质, 定位民生新闻, 应看新闻是否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具有平民化特点。民生新闻要突出百姓的生活状态、生活矛盾、情感困惑, 让百姓生活走进新闻报道, 这样的新闻才能使受众感到亲切与信赖。杜尔伯特电视台创办的民生新闻专题栏目《草原广角》, 就是以报道百姓身边的事、反映草原农牧民的工作与生活, 用镜头记录和展现草原每一个角落的民生类节目, 很受受众欢迎, 这关键在于它取材于百姓, 平民化色彩较浓。

二是能激发观众的理性思考。民生新闻虽取材于百姓的柴米油

盐、家长里短, 但并不是陈列生活中的琐碎事件, 也不是单纯地还原事实, 而是倡导正确的社会理念、社会秩序、社会道德和社会风尚, 意在小中见大、以点带面, 依靠新闻事实激发受众的理性思考。

三是较强的服务性。民生新闻要围绕服务进行深加工, 使新闻能够引导生活, 也就是说, 与一般新闻相比, 民生新闻更具共鸣性, 要让群众觉得实用, 从而爱看、想看、想议、能议, 要为百姓提供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国家政策的信息, 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民生新闻是老百姓自己的新闻。

四是地域特点明显。受地域、民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是民生新闻的特点之一。民生新闻反映基层民众的生活, 所以一定要突出地域特点, 杜尔伯特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 杜尔伯特电视台开办的蒙古语电视节目《草原风采》, 以大草原上勤劳致富、文明新风、奇闻轶事为素材, 成为少数民族观众尤其是蒙古族观众必看的节目。

二、地方台怎样做好民生新闻

电视新闻不仅仅是向受众传达有效信息, 同时也担负着主导大众意识形态、担当党和人民的喉舌的重任, 民生新闻同样不能例外, 做好地方台的民生新闻, 必须要突出道德立场和社会责任感。

一是要引导社会大众的思想, 倡导健康和谐的社会理念。要在兼顾受众接受能力的前提下, 强化媒体的主导意识, 提倡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在报道内容上应以正面报道为主, 积极展示社会美好的一面, 传承真正的平民文化精神, 关注百姓的喜怒哀乐, 弘扬人文情怀, 帮助受众树立对社会和未来的坚定信念, 在揭示社会阴暗面的时候, 应注意深入挖掘和剖析新闻背景, 对事件的成因、结果和影响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 引导受众冷静、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打造真正的平民特色, 树立媒体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和信誉。

二是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与创新。做好民生新闻, 要立足本土、深入挖掘、形成特色, 将地域色彩浓厚、生活韵味十足的平民新闻呈现给观众, 让观众在惊喜于荧屏变化之余, 爱看新闻, 并主动参与到新闻节目中。

三是在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上不断提高标准。民生新闻具有平民化的特点, 但平民化不是庸俗化和虚拟化, 而是一种真实的生活, 包括人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等。杜尔伯特电视台2008年开播的《草原周末》专题中的“我是草原人”栏目, 以反映草原人辛勤创业事件, 连续获收视区域最高收视率, 并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广大受众, 吸引了外地的草原成功人士纷纷回乡投资或创业。

四是着眼全局、科学策划, 做好地方政府的喉舌。地方民生新闻的最大优势在于主流受众大众化, 突出反映地方政府政策的落实、民众忧患等热点问题, 受众与媒体之间容易形成互动, 这是地方台的优势, 也是地方台的特色所在, 所以地方台民生新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讲究策划的科学性和民众化, 宏观上要把握好政策导向, 在具体采访时要从小事切入, 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生活切入。采访时还要注意度的把握,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能一律照登, 要根据实际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防止主观、片面意识, 在涉及与政府部门有关的事件时, 既要反映百姓呼声、维护群众利益, 又要考虑政府部门的工作, 要在确保百姓知情权和解决问题的情况下, 多做说明解释工作, 防止在百姓中造成与政府对立的情绪, 防止激化矛盾或诱发新的矛盾。

五是与时俱进、创新形式, 增强民生新闻的深度。民生新闻要主动出击, 对百姓关注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提前策划, 拓展民生新闻的广度和深度。杜尔伯特电视台《草原周末》的“热点”栏目, 每周都围绕一个民生主题进行周密、细致的策划, 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要求记者以民生的视角做新闻, 秉承“高度、深度决定影响力”的理念, 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立体化的报道, 揭示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本质, 挖掘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以及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联系, 参与社会生活, 引导社会舆论, 使民生新闻的质量有所提高。

总之, 民生新闻要以服务社会大众为己任, 致力于为百姓排忧解难, 要从社会大众的需求出发, 把社会大众的身边事、生活中的点滴事作为报道的支点, 把话筒、镜头对准基层, 把画面、时间留给大众, 要通过报道对大众有影响的事件来揭示社会现象, 给受众以轻松一笑或是冷静思考, 并从中得出经验, 给人以启迪, 以此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人民。■

(作者单位:杜尔伯特电视台)

参考文献

[1].《理论观察》1.《理论观察》

[2].《青年记者》2.《青年记者》

上一篇:特色工艺下一篇:艺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