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运动(精选12篇)
高校运动 篇1
1 篮球训练概述
从运动生理学出发研究篮球专项训练,要以具体比赛规则、教师要求为训练依据,将机体本身的特性与环境相适应,进而考虑训练强度、供能方式等要素的专项训练形式。篮球训练主要是在篮球赛、篮球训练场所中,对运动者运动过程中身体各方面机能进行考察、专项训练的一种形式。篮球是深受大学生欢迎的一项体育运动,篮球运动本身有的高强度性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对于篮球运动环境的建设还是相当投入的,因此研究篮球训练的方式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探讨高校篮球训练
2.1 反复强化
反复强化是篮球专项训练的一个常用手段,对运动者进行强化训练主要通过反复重复同一个动作来实现。以投篮命中率训练为例,可以让运动员在相同距离的不同投篮点进行反复头篮,这样就会对运动员形成一种相似的生理刺激,进一步加深运动员对这一动作的感悟力,会使得运动员的投篮技巧逐步娴熟稳健。
2.2 连续性训练
连续性训练,主要指在训练时间上不间断。通过持续的有氧训练,通过进行一些强度不大的训练,提高运动员机体对环境与新的技能的适应。这种训练方法会增强运动员机体的稳定性,可以利用此种方式增强运动员有氧代谢系统的工作性能,同时也可以逐渐实现运动员有氧运动量的增加。这种方法有利于摸索出运动员机体运动的规律,有调查结果显示,要想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提高运动员的心肺功能,要保障运动员的心率在130~170次/min之间效果最好,并且要达到5min以上,训练强度不大时,维持30min以上也是正常的。
2.3 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主要是从时间上有规律性控制好训练,在运动员机体没有完全体力恢复的情况下,对运动员进行反复训练,每两次训练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间歇性训练是提升运动员机体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糖酵解、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有氧代谢供能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持续性训练相比较,间歇性训练更容加强运动员运动强度的训练,并且在此种状态下运动员各方面的机体性能都呈现出一种最佳效果,包括物质代谢能力、呼吸、消化系统的运行能力都处于较高的水平。相关实验结果表明,对运动员同时进行间歇性训练与持续性训练。持续寻运动为运动员每lmin完成2160kgm的工作,只能坚持8min,总量为17280kgm。间歇性训练为用同样的负荷,每活动30s后,休息30s,运动员坚持1h,总工作量为64800kgm。显而易见,间歇性训练较之持续训练在工作量的完成方面更有成效。
2.4 运用比赛的形式训练
运用比赛的形式来完成对运动员的训练目标。这种比赛与正规比赛基本一致,在运动强度与运动量方面可以提升运动员对正式比赛的适应能力,而且这种训练模式是对运动员平时训练结果进行掌握的一种最佳方式。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提升运动员神经的敏感度,能够训练运动员反映的灵敏度,对于强化交感神经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打比赛有利于运动员找到调整自己身体机能的的最佳方法,便于运动员在赛场上合理分配自己的体力,在篮球赛场上发挥最佳状态。
3 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探析篮球训练科学化方法
3.1 侧重对运动员进行弹跳力训练
篮球运动是一项对运动员弹跳力有较高要求的运动,篮球中的封盖、跳投、抢篮板都需要运动员具有弹跳能力。对运动员弹跳力训练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说,要提高运动员的伸膝肌、伸踝肌的向心收缩力量和速度的同时,加强运动员离心收缩(退让性)力量的发展,提高股后肌群的力量和伸展性。加大下肢承受的强度,要以负重浅蹲起为主。跳深要以自己的纵跳最大高度为基准,膝部缓冲到相当于杠铃半蹲的部位(大小腿夹角为135°~145°)。用30m以内各种短距离冲刺跑来提高肌肉灵活性和收缩速度,应用小强度训练发展股后肌群力量和伸展性,加强肌肉的非乳酸性无氧供能能力。要以运动员的体力实际情况决定运动员训练的跳跃强度,要坚持适度原则。对运动员进行跳跃训练主要是为了提升运动员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
3.2 供能系统训练
篮球训练方法与内容的确定要以运动员身体机能的供应量为基础来确定。对了提高在正式赛场上运动员的各方面性能,要在平时训练中就注意加强运动员训练的强度,这样有利于运动员在赛场上很快就适应篮球比赛中的高强度运动。提高运动员的无氧耐力素质是保障运动员在赛场上发挥优势的有效途径。糖酵解系统、ATP-CP系统是无氧运动系统的主要内容。
要提升运动员的无氧耐力训练,就要对运动员进行针对性训练,要在速度与强度方面选找出最佳点,让运动员在5~10s内完成任务,休息间歇为30~90s。在运动员的耐力水平有所提高以后,可以适当减少休息间歇,但要保障最短休息时间不能低于30s。对运动员进行运动强度训练,要循序渐进,要在运动员适应训练强度后逐步加重负荷,保障运动时间在10s范围内,增加重复运动组数、适度减少休息间歇。同样提升糖酵解能量系统的效能训练,要选择与篮球训练相关的途径,运动时间为1min(乳酸浓度达到12mmol/L左右),心率控制在180次/min左右。休息4~5min后,进行下次练习,让血乳酸水平重新上升到12mmol/L左右,重复3~4组,使身体适应这种持续较长时间的血乳酸刺激,进而提升乳酸耐受力。在乳酸耐受力提高后,在维持强度运动时间不变的状态下,增加重复次数、减少间歇时间。
3.3 右脑训练法
人体的机体运动受大脑控制。有科学研究显示,人的左右脑在功能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左脑对于人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右脑则主要控制人体的运动系统。像空间感知、体象觉、直觉、图形整体识别等都属于右脑控制范围内,对于运动信息的处理人体右脑比左脑占有绝对的优势。实际篮球运动员多数都是左脑相对发达的人。如何在篮球训练中有效开发运动员的右脑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体育课题。有实验结果表明:要在体育训练中有意识地对运动员进行左手训练,提升运动员左手对技能的熟练度,是开发运动员右脑的一个良好措施。对运动员左右手的训练在时间与次数的比重安排可以设置为7∶3。
4 结语
高校篮球训练要以科学化、创新化为发展方向,要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完善提高,最终走向成熟。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篮球训练在科学程度上远远落后,因此对高校篮球运动训练的方法进行专项研究有利于提升我国高校篮球训练的水平,有利于缩小同国外的差距。结合运动生理学探析篮球训练模式,有利于提升高校篮球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有利于切实提升高校篮球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黄远旺.高校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1(33):89-90.
[2]乔诚,薛可.比赛教学法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56-57.
[3]朱亚明.对篮球技术能力教学中对抗练习方法的实验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5-126.
高校运动 篇2
[说明:
1.审计决定所列问题应与审计报告或者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反映相关问题的标题及排列顺序基本一致。
2.每项决定都必须有事实、定性、处理或处罚决定以及相应法规依据,且表述应当与审计报告或者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的相关表述一致。]
本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你单位应当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日(审计机关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内将本决定执行完毕,并将执行结果书面报告我署(厅、局、办)。
(救济途径选项一:提请裁决) 如果对本决定不服,可以在本决定送达之日起60日内,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其中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的本级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裁决。裁决期间本决定照常执行。
(救济途径选项二: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如果对本决定不服,可以在本决定送达之日起60日内,向(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对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作出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应当向审计署申请行政复议;对地方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审计机关申请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在本决定送达之日起3个月内,向(对审计署作出的审计决定不服的,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应当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对审计署特派办或者地方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应当按照行政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要求,结合各省的具体规定,向特派办或者地方审计机关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或者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提起行政诉讼。复议或者诉讼期间本决定照常执行。
(审计机关印章)
论高校篮球运动的特征 篇3
【关键词】高校;篮球运动;特征
1.高校篮球运动的基本特性
1.1竞技性
在把篮球这项体育运动项目向广大人们群众推广中,篮球的竞技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高校大学中的推广。通过调查显示,在现今大学校园的丰富活动中。最能吸引学生观看的比赛莫过于篮球赛。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篮球的竞技性和对抗性正在不短发展。这使得高校大学生对其感兴趣的原因。通过亲自参加比赛感受其中的乐趣,并获得满足感,这也是在校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最终价值取向。
1.2队伍高大化、速度化、节奏化
篮球运动的主要特点是比赛场地面积。篮筐的高度都是固定的。这些都使得高达队员在比赛中抢篮板、封盖等动作中具有很好的高空优势,进攻和防守的面积的扩大,比赛过程中更具有威力,各高校在组建队伍时已此为作为基本入队条件。在比赛中高达队员不仅要快攻、快防,更趋向于技艺,全面战术,在进攻过程中能灵活全面的做到出神入化。技术全面并综合战术,使得传统位置分工逐渐模糊,中锋、大前锋、小前锋、组织后卫、进攻后卫已经不存在据对的位置限定。一个队员可以担任场上任何一个位置的任务。同时,随着场上队员身体素质的提高、技术的全面、快攻形式的多样,特别是攻守转换意识增强,在实战中就更需要最简捷、有效、使用的战术来完成比赛,进攻就更需要注重节奏。
1.3对抗性增强、多边性防守的普遍运用、凶狠的贴身防守
现在篮球赛越来越趋向于高强度、高速度,传统的防守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比赛。“人球为主”,具有极强攻击性和多边形的防守攻略已经更加普遍,防守者采用主动攻击对手来向对手施加压力,给对手进攻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在限制区内球员绝对不可以随意自由活动。否则将发生身体间的剧烈接触和猛烈的冲撞。是比赛中的进攻难度增加。高校篮球运动是对心理、技术、身体素质战术等全面对抗。在高校篮球赛中高强度的对抗性是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现在各院校队员在身体和技术方面的差距日渐缩小。因此篮球赛中心理对抗是高校篮球赛中尤为突出。心理对抗的主要表现是:一直坚强,情绪稳定,较强的自信心。其中决定强队之间胜负的关键因素是情绪的稳定,情绪稳定对于技术的发挥祈祷重要的作用。通过观赏高水平的篮球比赛,使高校大学生对篮球的运动规则和方法有了清楚的了解。并且提高了他们参加篮球运动的积极性,从而为自身的篮球实践奠定了基础。这对以后长期参加篮球这项运动具有积极意义。
2.高校篮球的健身性
能够让学生热爱并积极的参与篮球运动是高校篮球运动的主要目的,通过这项运动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更高水平的锻炼。让参与运动的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是这项运动的目标的实质体现。从游戏角度来看这项运动,全身运动参与是球类运动的主要特点,并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吸引着许多学生参与这项运动。因为球类运动需要全身各个部位进行协调运作,通过球类运动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通过游戏达到健身的效果。锻炼学生身体、使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达到最佳状态是篮球运动的最终目标。体现了人们对篮球运动给人身体健康带来的帮助。对人体进行全面,系统的的锻炼使协调能力更灵活。篮球运动不存在周期性变化,同简单反复重复的健身运动相比较而言,篮球运动的技术含量更高变化更为复杂,使人的走、跳、跑、投等肢体动作得到更好的发展。全面平衡发展人体素质。通过篮球运动也可以使人的感觉气管功能得到提高。是注意力的时间更长,空间思维能里以及定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诸如电脑操纵、车辆驾驶等对人们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上述能力的发展日显重要。对于现代人们体能的锻炼,篮球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对与新陈代谢的能力具有很高要求。篮球运动能很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如:改变篮球的健身功能性,在高校大学生活动中多开展篮球竞技比赛,使队员能够根据自身条件以及运动项目的相应规则进行调整。在篮球比赛中,攻守双方队员都占有一定的主动地位,根据比赛的进程进行控制。调节身体的负荷量。篮球比赛的特点,是在若干大强度的比赛片段之后,均有短暂的休息时间,人体可得到相应的恢复,从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在篮球运动是有氧运动,这表明在篮球比赛中,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并不多见,运动负荷的特点使篮球运动可能成为具有广泛流行的校园健身运动。
3.高校篮球的娱乐性
欣赏只是精神上的参与,亲身参与到这项运动才是实现锻炼身体的最终途径。生活中经常参加篮球运动的人在平时生活中的状态和不参加运动的人是有所不同的。篮球运动中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运动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在篮球运动中,运动者表现出来富有创造性的、机智灵活的运动行为被认为是运动智慧。每个人在本质上都有发挥个人智慧自我表现的欲望而这种表现欲在平常生活中很难实现,而篮球运动可以使人的自我表现欲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满足热人的信息需求,达到在篮球运动中所体验到的“畅快感”。在篮球比赛过程中由于收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使得比赛的结果呈现不确定性,因此运动人员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运动中。篮球运动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妨碍变的过程,在多次的比赛运动中不会出现结果与行为的据简单重复,在篮球运动过程中运动中体会到不断创新的乐趣。自篮球运动发明以来就被认定为是一项文明的运动,之所以会有规则的改变目的是让人们的运动更加规范化、标准化,这样篮球运动才能持久的发展下去。通过规则的界定和长期运动实践中所建立的公认的行为准则,通过运动形式和内容可以刊出篮球运动是公平合理平等的。同时,也可以培养高校中的大学生交际、应变、组织的能力,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科]
【参考文献】
[1]王艳云,左成.探析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9).
高校排球运动发展抉择 篇4
1.技术难度大
由于排球规则中的最重要一点就是不允许球体落地和停留,所以,排球运动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运动,排球运动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有很强的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科学报告指出 :培养一名出色的排球运动员需要8年多的时间,而我国排球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最少为7年多, 最长为13年,可见,一名优秀的排球运动员需要从小培养, 这就是该运动的实际情况,而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以做到的。
2.学校不重视
我国排球教育是从小学抓起的,但是,由于我国小学学校不重视体育科目,小学体育课课时安排较少,根本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再加上我国排球教学没有系统的安排,小学体育和初中体育间缺少联系,这造成了学生所学知识不完整,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等问题的出现,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排球技术的提高。根据有关资料统计 :“小学生的体育经费是1.4元 / 人,中学生的体育经费是3.5元 / 人,小学和中学的体育器材使用率是40%。可见,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情况普遍很差,排球教学情况更是难以想象。
3.训练难度大
国际排球网高为男 :2.43米、女1.85米,这对于不是从事专业比赛的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专业能力都难以完成排球运动的简单动作,学生的训练目标和训练任务都难以完成,尤其是对于女生来说,更是难以做出干净利落的扣球动作,排球教育难以达到教学要求。
二、加快高校排球运动迅速发展有效办法
1.完善教学内容
传统排球教学教材都是重在强调排球动作的规范性,而对其实用性却没有真正的研究过。大学生学习一些标准的排球动作不仅难度很大,而且在实战中还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况且有些排球动作由于难度太大,对身体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一些学生为了练会这些动作易发生受伤现象,这就让排球运动失去了训练的意义。因此,排球教材内容不适应教学需要是客观存在的,教材内容一定要进行改革。只有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学生才能学到实用的排球技巧,才能提高自己的排球水平,才能推动排球事业的发展。
2.改善教学方法
排球教学的意义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体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我们在教学改革中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我国大学生的身高普遍偏低的现状,我们要降低排球网的高度。一般男子网高2.2米、女子2.0米为最佳,这不仅保证了学生进行拦网防守,也降低了学生发球的难度,排球比赛变得激烈了,排球比赛的欣赏价值提高了。 第二,针对比赛排球过硬,易对学生手指造成挫伤的问题, 我们采取用软式排球和气排球代替比赛用球的方式来进行训练和比赛,这样学生就不会在怕挫手指、伤手指问题出现, 排球训练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第三,针对学生身体素质和排球水平不同的现状,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学有专长,提高整个排球队伍的实力。
3.多组织排球比赛
我国高校学生人数很多,他们是新时代的主人,对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有着很大的激情,如果学校能够组织好学生进行排球比赛,将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排球活动中,这对学校排球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例如 :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学校的引导下开始热爱排球活动,他们积极组织开展校内篮球比赛,而且带动了全国学校学生参与排球比赛的热潮,让排球运动真正的发展起来。当前,我国高校内的排球球迷很多,他们不仅自己热爱排球运动,也经常带领别人参与观看排球比赛和参与排球运动,这让排球球迷队伍不断壮大,这为排球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引入软式排球
排球比赛是技术性很强的运动,它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那些弹跳力差、身高较低的人都达不到排球运动员的基本要求,因此,排球运动变成了极少数人的运动,这完全违背了排球运动创造者的意愿。而日本软式排球却正好弥补了这一缺点,由于软式排球有一定的弹性,它的手感更好,也不易让学生受伤,这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极大的好处。因此,我国政府也认识到软式排球是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它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乐趣,也可以为我国排球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真是一举两得。所以,我国教育部正是把软式排球纳入到九年义务教育中, 让学生从小就可以学习排球,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排球水平。
5.增强排球的休闲性
排球运动要想迅速发展,就需要全民参与这项活动,让这项运动真正的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排球运动的竞技性,也要认识到排球运动的休闲性。只有让人们群众都喜欢参与这项活动,都喜欢观看这项比赛,那么排球运动就真正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这项运动才能经久不衰的发展下去。
三、结语:
排球运动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体育活动,它不仅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可以让人们的身体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我国高校一定要认识到排球运动的重要作用,多举办校内排球运动比赛,多让老师组织学生参与排球活动,从而带动校内学习排球的热潮,提高学生的整体排球水平,推动国内排球事业的发展。
摘要:排球运动是一项老少皆宜的体育活动,它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快乐,更可以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好处。但是,由于排球运动是一种体育竞技项目,竞技的需要让它在发展中偏离了轨道,大众参与排球运动的热情逐年降低,高校排球运动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高俅排球发展面临着重大改革。
高校运动 篇5
普通高校足球运动员的运动特点与营养问题分析
根据足球运动强度大,消耗体能多,以及其供能特点,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调整高校足球运动员的营养摄入,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营养补充,解决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遇到的`一些与营养有关的问题.希望对高校足球教练员、运动员在合理运用营养措施问题上提供一些参考.
作 者:周帅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陕西西安,710062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18)分类号:G84关键词:普通高校足球运动员 运动特点 供能方式 运动营养措施
高校散打运动特点及推广刍议 篇6
关键词:散打;特点;推广
散打是对抗性强、习练容易上手,且适合青年人学习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运动。在高校中进行散打运动的推广,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体质,帮助他们防身自卫,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蕴含在散打中的尊师重友、见义勇为等散打文化发扬光大,培养大学生乐于助人和敢于助人的优良作风。
一、高校散打运动的特点
1.具有安全性。散打以增强体质、交流技艺、提高技术水平为出发点来取舍动作及使用方法,其竞赛规则严格规定了诸如后脑、颈部、裆部等部位为禁击部位,并禁止使用反关节及用膝部攻击对方,所以具备一定的安全性。
2.对抗性强。对抗性是散打的基本特性,练习双方都没有明显固定的动作顺序,而是根据对方动作随机应变进行对抗。散打完全不同于其他的武术套路的运动形式。
3.民族性强。散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相对于手脚并用的空手道、以脚为主的法国踢腿术等竞技术,散打把拳法、腿法、摔法结合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4.观赏性强。中国的散打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二、高校散打运动的作用
1.强身健体,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敏捷度和反应速度。经过散打训练的大学生大多较强壮、精神劲头大,在耐力、力量、速度、灵巧和柔韧等身体素质方面都要比未参加散打训练的学生高不少。病理学研究,经过散打训练的大学生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功能较一般大学生均有所提高。
2.可以培养大学生刻苦耐劳和勇敢拼搏的精神。散打训练可以从多方面对训练者意志与品质的进行锻炼。散打要求训练者抗击性要好,训练者首先要克服胆小、怕挨打的心理,培养勇敢精神,磨炼意志。散打是要求训练者要有良好的体力,体力只有通过大量的、超负荷的训练才能获得。这些都会使大学生增强意志的坚定性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3.散打可以提高大学生防身自卫的能力。散打的功防战术实用性强,大学生参加散打练习后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防卫能力。
4.练习散打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能有效地树立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使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三、高校推广散打运动应加强“练武修德”、“磨炼意志”的宣传
在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在高校学生中对散打也有部分人持反对意见,表示不是很欢迎散打。经过调查分析导致散打不受欢迎的原因有以下方面:散打对抗激烈,一些大学生担心在练习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伤害事故;部分师生担心练习散打会诱发学生的暴力思想和行为,导致打架斗殴,影响学校稳定等。所以,我们在高校推广散打运动时,要让大学生明白,强身健体只是散打运动的一个功能,散打更重要的作用是“练武修德”、“磨炼意志”。
1.中华武术是几千年的文化传承的结果,从古至今练武之人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武德”的修炼。“练武修德”就是要求武德教育贯彻于习武全过程中,如尊师爱友,讲礼仪、相互交手比试中提倡互相学习切磋技艺。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谦逊品德。针对练习难免因失误而磕碰的现象,提倡互相爱护,团结友爱精神,切忌报复。这无疑对培养优良品质起到积极作用。
2.散打是一项较力、斗智、斗勇的激烈对抗性项目。它可提高人们的速度、灵巧、力量等身体素质。大学生练习散打可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尤其是对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有明显作用。同时经过练习能增加功力及抗击能力,更能发挥攻防实效性。大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练习散打可以促进身心健康,这是其健体防身的作用。
3.从古至今习武之人的意志都很坚强。散打练习对意志品质的考验是多方面的,如功力练习要克服疼痛难忍关,交手时要克服胆怯怕打关,逐步增加胆勇。比武中遇到了强手,要克服消极逃脱关,敢于拼搏。在体力不支时还要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到底。经过这些锻炼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坚毅的精神,能使学生放弃软弱、怯懦而发扬敢于进去向上的意志品质。
总之,高校推广散打运动,对提高大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增强大学生身体技能,磨炼大学生的耐性和韧性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铎.培养散打专项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实验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7,(3).
[2]郁震,李龙.散打历史回眸与发展展望[M].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5,(1).
高校散打运动发展对策研究 篇7
武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不断交流融和的产物。散手,是军旅武术与民间武术不断积淀、交融互补的产物。散打作为武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武术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技击项目,其技术体系是从传统武术技法中提炼出来的最直接、最简单,以求快速击中击倒或摔倒对手的技法。它是在一定的规则内相互斗智、相互攻防以求战胜对方的一项对抗性搏击运动,是“打练结合”技术的体现者。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受青少年的喜爱。
此外,武术散打项目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兵法、医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的思想内容。散打运动非常适合高校大学生练习,它不仅对学生个人的心理、生理、品质、性格等产生终身的积极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阶段将散打作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的一个重要教学项目,正越来越受到各高校学生的关注。
2 散打在高校的发展成因
2.1 高校学生对时尚的追求是散打在高校开设的动力所在
近年来,散打的商业化运作如火如荼,“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中泰职业拳王争霸赛”、“武林风”等商业赛事的举办,加之众多媒体的大力宣传,已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散打运动的热潮。特别是2009年底的中泰对抗赛可谓举世瞩目,此次比赛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质量和高水平,涌现出如张开印、边茂富、徐吉福等大批优秀的散打运动员,他们同姚明、郭晶晶、马琳、刘翔等一样,成为广大青年学生耳熟能详的偶像。这些品牌赛事和散打名人作为一种社会时尚,感染和吸引着高校学生,使其构建起对了解散打、学习散打的心理趋势。通过对高校老师、学生以及高校武术社团负责人及其成员等学习动机的调查发现:散打运动在高校还是比较受欢迎的,详情见表1。
2.2 从古至今习武之人的意志都很坚强
散打练习对意志品质的考验是多方面的:如练习者要克服疼痛,交手时要克服胆怯,逐步增加胆勇。比武中遇到了强手,要克服消极逃脱的观念,敢于拼搏。在体力不支时还要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到底。经过这些锻炼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坚毅的性格,能使学生放弃软弱与怯懦而发扬敢于进取向上的意志和品质。
2.3 练习散打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社会实践,加深与社会各层人士的交流,以开阔眼界,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树立终生体育健身的观念,使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散打运动具有较强的健身、防身和修身的功能,不仅能使力量和柔韧得到充分发展,提高心血管机能调节能力,长期练习散打者还有利于肺活量得提高。在生活中还能提高防身自卫意识的灵敏度,并且通过习练散打,还可以促进武德的发展,以使练习者从身体、意识、心灵上得到升华。
总之,散打运动在高校开展,可以使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促进身心健康,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除此之外,大学生练习散打可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尤其是神经系统的灵活性都有明显提高。同时经过练习能增加功力以及抗击打能力,更能发挥攻防实效性。在平时的习练中还可以广交热爱散打的朋友,能够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因此学生很愿意投入到该项目的练习中。
3 散打在高校体育发展中的问题
(1)就散打的技术运用上而言,招法零碎、单一,表现为内在的精、气、神与身法、步法、手法组成的攻防方法不统一。而且技击效果表现为拳法不如拳击,腿法不如跆拳道,摔法不如摔跤,显得有些缺乏优势。
(2)从散打的理论层次上,当今的散打书籍都是竞技散打用书,它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都总结于竞技训练中,不适应普通大学生使用,对不同兴趣、不同身体素质的大学生进行散打教学,方法应多样化,而现有教材内容趋于过时老化;内容的设置不利于新时代培养人才的需要,有些跟不上散打运动的发展。
(3)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广大武术散打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努力下,散打运动发展迅速,散打规则的变化也应与时俱进,教材的使用制约了学生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掌握,不利于理论指导实践。针对没有武术基础、没有经过系统身体运动训练的普通大学生来说,了解与领会散打的规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4)高校体育散打教学的评价体系还不是很完善,而且教学竞赛激励机制不科学,对老师、学生都会有消极作用,不利于调动老师、学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
4 散打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对策
(1)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尤其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不能仅仅停留在一次考试上,或仅仅单方面的看几个技术动作。应该对学生的散打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给学生留有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
(2)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武德情操,忠诚于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教师是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教师的一切言行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在仪表、作风上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样才能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教育学生,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此外,作为武术散打教师,还要具备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基本技术和技能,这是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条件。
(3)在武术散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标准,教材需讲系统性,教材要进行科学的分类,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安排,要结合教材本身特点和身体素质最佳时期的要求。教材还应与全民健身的《纲要》相结合,使之互相促进,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
(4)建立大学生散打竞赛激励机制。竞争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体育就是通过刻苦努力来陶冶情操,没有竞争就不是体育,体育失去竞争也就不可能有生命力。散打运动的基本特征就是格斗对抗,就是竞争,这种竞争通过竞赛来体现。所以,建立完善的竞赛制度,可以有助于散打运动的发展;成绩、个人价值、个人魅力也应通过竞赛体现出来。
(5)场地设备、器材器具的完善是散打运动在高校获得良性发展的保证。学校应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体育器材配备目录的规定配齐配好,保证场地器材的完备率和完好率。体育教研室(部)应按教学大纲项目内容的要求,配备好拳套、脚靶、沙袋等器具,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5 结语
散打运动正处在持续发展与上升阶段,为使武术散打能够在高校中良好稳定地发展下去,学校和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对中国武术散打树立正确的认识,全面了解武术散打不只是要掌握武术散打的技巧,同时还要领悟其中的精神内涵,从而让武术散打这一体育项目得到蓬勃发展。同时,散打运动在高校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在具有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群体中传承和体现,弘扬泱泱中华的民族精神;而且能通过散打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左家伟,廖江波.高校武术教学研究评述[J].搏击.武术科学,2006(6).
[2]荣昕.高校体育开展武术散打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消费导刊,2009(4).
[3]朱永光.中国武术散打职业化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
[4]罗利.高校开展武术散打竞赛的可行性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高校学生运动素养培养初探 篇8
1 目前高校学生运动素养现状
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体育道德、文化是构成运动素养不可或缺的三个部分,因此,研究学生的运动素养现状就得从上述三部分做起。
1.1 身体素质逐渐下降
从近年的国家体质素质上报的数据显示来看,高校大学生在耐力、力量、柔韧、爆发力等方面的素质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耐力的下降速度是最快的,无论是肺活量耐力还是有氧耐力都明显低于前五年;从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与2005年相比情况看,大学生在力量方面的素质下降趋势有所缓和;在柔韧和爆发力方面却不容乐观。2010年后,大学生身体素质又有所好转,这和“阳光运动的开展不无关系。
1.2 心理承受力下降
随着就业、工作、住房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观察力、自控力、思维力、组织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都有所下降。特别是心理承受力成为了高校大学生运动素养最严重的一个方面。一些大学生在校不参加体育运动,“投身”于网游、聊天等活动,社会接触面的狭窄让他们将自己局限在自己的活动空间,遇事易冲动,往往导致一些“校园事件”的发生。
1.3 道德、文化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初步建立,但还处于转型期,社会的变革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冲击。特别是对物欲的追求让一些大学生只想着如何享乐,社会道德意识变得薄弱。在学校,当追求独立的大学生无法与现实之间形成一定的契合时,道德行为和团队意识受到影响。体育活动参与时间和次数的减少让叙述的道德、文化意识变得匮乏,竞争意识也处于极端的“自负或自欺”状态。
2 影响高校学生运动素养下降原因分析
家庭、学校、社会是三位一体的教育体,它们共同影响着学生的运动素养形成。正是由于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到导致了学生素养的下降。
2.1 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如今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于是,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都把孩子当做“宝贝”,打不得骂不得,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从小在家中就是“贵族”,参与“运动”的时间少,加之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安于享受”的不愿“自己动手”的习惯。
2.2 学校体育教学的缺失
目前,高校并没有把体育教学放在文化教学的同等地位,虽然各个高校普遍采取了选课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但经费投入的不足让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无法满足学生的锻炼愿望、加之师资的匮乏和教学模式的落实,使得学生不愿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而选择其他课程或其他活动。
2.3 社会选材机制的缺失
从目前大学生就业前的“体检”情况来看,基本延续了疾病检查模式,对大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的考查基本为“无”,除个体用人单位会将学生身体素质纳入考查范围外,其余单位皆忽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考查。
3 提高高校学生运动素养对策探究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影响学生运动素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心理因素、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是主要的因素。为此,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对策:
3.1 正确引导、打开心理防线
据有关调查数据表现,学生不愿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是认为体育运动和将来“成材”没有直接关系,只有部分学生坚持每天锻炼或每周锻炼的习惯。当今社会,全面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光是注重知识的“书生”,更需要知识和体质兼容的全面人才。因此,作为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的同时,也要担当起学生心理的导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学校,应在保障经费投入的情况下,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增配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和器材;其次,利用学校期刊、广播、校园广角等形式来加强体育运动的宣传,特别是要结合“阳光体育运动”和“奥运会”、“CBA”、“NBA”一类的体育赛事来进行宣传;在活动内容组织上,除了增设体育课程内容外,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体育竞技活动来提高学生运动的积极性。
3.2 注重计划、形成养成教育
好的习惯决定好的人生。在高校内,早操、课间操一类活动目前基本都“销声匿迹”。对此,高校应该把对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有计划、有目的地纳入整个教学过程管理中,从学生的日常锻炼开始做起,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抓起。从学生课余活动丰富组织起,根据学生和院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和院校资源,实施每天“三操制”(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每月督促制(每月院校排除检查组对体育教学情况进行检查)”、“每学年运动会制(组织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一类的运动会)”、以活动来带动积极性,以活动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以活动来引导学生从室内走向室外,最终达到对体育素质的培养。
3.3 落实方法、增强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的高消耗和高耐力要求让很多“娇生惯养”的学生“望而生畏”,而意志品质的培养不但是后天获得,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条件,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法来增加学生的意志品质。其中耐力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一种好的方法。所谓耐力法是以提高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耐力为目的的体育锻炼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晨练、周末进行游泳比赛来进行耐力训练,也可在课堂中以臀部跨越、双手走路、向前俯冲,屈肘够脚背等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耐力,而在耐力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品质会不断得到增强。
总之,高校学生的运动素养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只有立足于现状,逐步推进方能取得一定成效。
摘要:高校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也很关键,而运动素养的培养则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因此,研究高校学生运动素养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就从目前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出发,探究运动素养培养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运动素养,身体现状
参考文献
[1]夏肖林.基于阳光体育运动的体育素养培养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8,(10).
[2]卓莉.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
[3]张环宇.试论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其培养[J].才智,2009,(10).
高校运动 篇9
1. 足球运动的供能特点
足球运动基本上是以速度耐力为主的运动项目,这就决定了其供能特点是以ATP—CP系统供能为主的无氧代谢。瑞典运动生理学家约恩·埃克布劳姆利用血乳酸和心率等指标的观察和试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足球运动的供能特点是以无氧供能为主,有氧和无氧交替供能的。因此,我们在重视无氧供能的同时,对运动员的有氧供氧能力也不能忽视,运动员有氧供氧能力是保证长时间训练、比赛及自身清除乳酸能力的重要因素。
2. 足球运动员的运动特点
2.1 运动方式
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活动方式主要有有球活动和无球活动这两种。有球活动包括运球、控球、踢球、停球、头顶球等与球有关的身体活动,无球活动主要包括走、慢跑、快跑、冲刺跑、跳、急停、转身、加速跑等。在比赛中,无球活动是运动员主要的活动形式。
2.2 跑动距离
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短距离一般为10—20米的冲刺跑,全场比赛总跑动距离达到8—12千米,其中冲刺跑在2千米左右。
2.3 跑动时间短
短距离冲刺跑的时间一般在8秒钟以内,控球时间平均每人在2分钟以内,全场活动时间在90—120分钟以内。
3. 足球运动员的供能方式
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活动特点和跑动形式决定了供能方式为有氧与无氧混合供能。其中有氧代谢是依靠糖、脂肪供能,无氧代谢是依靠磷酸盐和糖酵解供能。
3.1 磷酸盐供能
足球比赛的特点是场地大,人员多,以球为中心,无球跑动多,以控球、运球、射门等手段来完成技、战术配合的。跑动的特点一般是在短距离内短时间的冲刺跑或间歇跑,或者是在短时间内完成动作的组合力量的爆发,这种活动方式决定了足球运动员的跑动大约有25%是冲刺跑,而且跑动的速度快、爆发性强、时间短、强度大。因此,运动员快速地冲剌跑所需要的能量必须通过人体ATP与CP的快速分解所释放的能量来提供。
3.2 糖酵解供能
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不仅要进行快速的冲刺跑,而且要根据比赛情况的不同和需要进行不同距离的折返跑、追逐跑、摆脱、补位等行动,并且在一定时间(0.5—2分钟)内要在反复的快速奔跑中去完成进攻或防守,再加上比赛攻防不断转换和比赛节奏的快慢不定,运动员的跑动呈间歇性。这种间歇性的大强度剧烈运动,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速度耐力,维持这种速度耐力的能量供应就是依靠糖酵解所释放的能量。乳酸迅速产生和堆积,同时释放能量相当于ATP—CP的59%来维持机能的正常。因而运动员消除乳酸的能力,将对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3.3 有氧供能
由于足球比赛的特点决定了运动员比赛时间长、活动范围广、跑动的总距离长,全场比赛几乎在不间断状况下进行,因此,从总体来看,维持运动员整场比赛的能量是靠有氧代谢来完成的。运动员在体能充沛的情况下,通过葡萄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维持运动,当体能极度下降时,脂肪参与供能。总之,足球运动员的供能方式是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并且是以无氧代谢的磷酸盐和糖酵解供能贯穿于整个比赛之中的混合供能方式。
4. 运动营养措施
4.1 高校足球运动员的平衡膳食
高校足球运动员在平常训练期间应注意日常膳食中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合理比例,应分别占总热量的60%—70%、13%—15%、22%—25%;合理营养是保持运动员良好技能状况的物质基础,它能使体内有充足的营养储备,还可以促进运动员对大强度运动负荷的适应,减缓疲劳的发生,促进运动后疲劳的恢复。但是,多年来的研究表明,运动员的膳食中,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热能比例不合理。如糖类严重不足,只占总热量的40%左右,脂肪过多,大约占40%,蛋白质大约占20%。任何一种营养素过多或不足都会影响平衡功能。同时还要适当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和水。
4.1.1 训练期间的营养问题
根据高校足球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较低、身体素质差、训练经费少的问题,膳食营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注意早餐的质量。根据训练量和训练时间合理安排好用餐次数和用餐时间,如大运动量负荷后食欲下降要及时调整,合理安排。注意饮食有节,不喝烈性酒,不吃刺激性强的食物。进餐时间与运动时间应有一定的间隔,一般应在运动结束后休息30分钟以后再进餐,进餐后一般应间隔1.5—2小时再进行运动。在运动后的一餐食物量可多一些,但晚餐不宜过多,早餐应摄入较充分的蛋白质和维生素。
4.1.2 大运动量训练期间的营养问题
一般来说,在正规大赛———如一年一次的大学生足球联赛———之前,通常有一个月左右的集训期,在这期间运动量都比较大。这时候最容易出现运动性疲劳和疲劳的积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等问题。运动员在疲劳产生后,会导致消化机能下降、食欲减退。尤其在夏季大运动量和比赛后,这种情况特别明显。为了促进疲劳尽快消除,必须设法改变这种状况,以增加食欲。合理的营养措施能帮助运动员克服这些问题,运动前后摄取一定的合理的营养食品,不仅能预防疲劳的过早出现,减轻疲劳的程度,而且能加快疲劳的消除。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可以服用牛磺酸、复合维生素、葡萄糖酸亚铁等运动营养补剂,这些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都有很大的帮助。
食欲减退时应注意下列几点:(1)不要饮用过量的水和饮料。(2)要选用容易消化的食品,比如鸡蛋、火腿、鱼、面包等。(3)为了补充盐分,可喝含盐的美味饮料,比如喝炸酱面的汤料。(4)多吃水果,既可做维生素的来源,又可调节胃口。(5)可吃牛奶、奶粉、猪肝之类的食物,以补充维生素和铁等矿物质。(6)食物可添加带香味的刺激性调料,以增加食欲。(7)增加点心。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食物平时吃没有问题,但在疲劳的时候吃就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等现象,这时可服些助消化的药,如乳酶生、土霉素等。
4.2 比赛期的营养
比赛期的营养包括比赛期前、比赛期中及比赛期后三个阶段的营养安排。
4.2.1 比赛期前的营养
这个时间一般为10天左右的训练调整期,此时的主要营养任务是使运动员保持适宜体重,增加体内糖原储备、碱储备及维生素的储备。随着运动量的减小而减少热量的摄入,主要就是减少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量。另外,根据比赛时间调整进餐时间,让运动员提前适应比赛时的膳食。
4.2.2 赛前营养
通常运动员在比赛中都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因此赛前这一餐对运动员在比赛时的生理状况有很大影响,安排不当会妨碍运动能力的发挥。具体要求是:(1)食物量不要太多,以7成饱为宜。(2)食物要易消化吸收,热源质比例一般要求高糖、低脂肪、低蛋白质。(3)在赛前2.5—3小时就餐,以免胃受伤或产生不适症状。(4)低盐。摄入过多的盐会增加运动员机体排水量。(5)赛前可适量补充糖和维生素。必须注意,只有在重大比赛中才有必要补充糖和维生素,切勿滥用。
4.2.3 赛中营养
由于足球比赛进行时间为1.5—2小时,运动员体力消耗很大,体内的营养储备如果不能满足需要,就会使肌糖原含量下降、血糖水平降低、体力下降、产生疲劳。这时最好选用浓度为25%等渗溶液,或者是一些运动饮料。
4.2.4 赛后营养
运动员在进行紧张剧烈的比赛后,糖的合成代谢明显加强。及时补充合理的营养,有助于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在大强度比赛后即刻服用100—150克葡萄糖,对促进肝糖原的储备有良好作用。
5. 结语
针对高校足球运动的特点,教练员、运动员应高度重视特殊营养问题的研究,定期检查运动员的身体营养状况。总之,高校足球运动员的营养补充要针对足球运动的特点及供能特点,结合运动员自身状况和比赛情况,进行合理的营养补充和能力储备,以适应比赛和训练的需要。
摘要:根据足球运动强度大, 消耗体能多, 以及其供能特点, 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调整高校足球运动员的营养摄入, 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营养补充, 解决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遇到的一些与营养有关的问题。希望对高校足球教练员、运动员在合理运用营养措施问题上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校足球运动员,运动特点,供能方式,运动营养措施
参考文献
[1]高言诚等.营养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2.
[2]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3]冯炜权等.当前运动生化与营养的几个问题.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3) .
[4]丁建生.如何提高足球运动员的耐力水平.山东体育科技, 2001, (9) .
[5]韩雨梅等.运动营养补充品发展现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9) .
高校运动 篇10
1高校运动会的现状
1 . 1运动会项目单一
各大高校都把田径项目做为运动会的主要项目。如跳远、跳高、接力等,有些学校为了安全,甚至取消了标枪、铁饼等项目。大多学生喜欢的球类运动,如足球、篮球、排球并没有列入其中,这样的运动会从运动形式上就使学生投入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少了很多运动的乐趣。一部分高校还存在减少平常的体育课,甚至在田径运动方面也少有锻炼,不少参加运动会的学生只能靠小学时所接触的知识作为参加运动会的基础,这样的现状明显显示了体育教育的脱节。从一方面也直接导致了大多数学生看运动而不是积极参加投入的现状发生。
1 . 2运动会参赛人数限制
运动会参赛人数限制明显的限制了参与运动会的人数,增加了看运动会的学生人数。很多高校在开展运动会时,设定了每个学生最多只能报1~2项的规则,这使得很多有参与意识的学生也成了局外人,只能看运动会,而持续2~3天的运动会也变成了部分学生难得的假期,这样的运动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缺乏运动的事实,没有很好的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健强体魄”的宗旨。
1 . 3运动会争夺名次, 没有正确落实运动会的意义
运动会上取得较好名次成为各班各级赢光荣,各领导树政绩的标志。争夺第一,积极奋勇本是好事,但由于各高校特招生的特长,使得比赛没有悬念,造成其他参赛的学生压力增大,踊跃争创好成绩的信心锐减,从而对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起到反作用。从一方面忽略了远动的真正意义。各大高校应积极引导,不要把运动当做争夺的手段,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名次只是一种形式,不要给学生太多负担,避免学生消极对待运动会这种现状发生。所以,学校应该从形式上告诉学生,这仅仅是一次户外运动,是为了增强身体素质,锻炼身体机能,真正落实体育运动的意义是为了强身健体,增强体魄。
2高校运动会改革对策
2 . 1积极开展体育文化节
校园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大热点,逐渐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眯。体育文化节主要是体现学生积极参与的原则,以全校师生为参与对象开展的竞赛活动,采用娱乐的方式融合到体育项目中。在开展的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或团队积极的参与并表现, 调动学生互相合作、互相竞争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长处,扩大自己的专业范围,发展自身的体育特长。在学校开展的体育文化在培养和教育方面对学生都有着重大的教育意义。
2 . 2体育文化节的组织形式
一般高校运动会都以运动休整为主,通常将运动会设为2~3天。体育文化节可以在此基础上延长体育时间,将体育竞赛项目分成预赛和决赛两种形式。鼓励学生踊跃参加,从一定程度上,将大大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与趣味性。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将运动会开幕、比赛、闭幕分成3个阶段进行。其中比赛阶段可安排连续3天,开幕与闭幕可安排在周末进行。
体育文化节以“健康第一,增强体魄”为宗旨,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设定多种运动项目。为了体现体育文化节的时代性、创新性、趣味性、娱乐性,体育文化节可从多种方面进行设定。
2 . 3体育文化节的各类项目内容
体育文化节展开的各类项目有传统竞技类。如田径方面,其着重继承并发扬了传统和体育运动文化,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运动素质,塑造运动健身楷模,为参加更高的运动会提供了运动健儿,将传统运动比赛项目发扬光大。
体育文化节中还可涵盖健身类项目。健身项目主要是以锻炼身体为主,为大学生的身体打造更好的身体素质。如羽毛球运动、乒乓球运动、瑜伽、健美操等室内运动。这些运动不仅有效培养学生身体机能,同时还树立健康理念,较为受广大女学生欢迎。对女学生身体塑形与健身有较大的影响。
除此,体育文化节既然是集创新、趣味、知识等于一身的新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必然包括娱乐休闲类竞技。设立一些体育趣味游戏既能增长知识,又能添加趣味。如踢毽子、乒乓球投准、上篮、足球绕杆射门、篮球运球、足球颠球、飞镖以及拔河等项目。以上所讲述的运动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增强运动兴趣,培养运动爱好,同时针对性的为体质较弱学生提供合适的体育活动,树立正确的体育审美价值观念。
另外,可以把一些地方民族特色体育项目、社区普遍受欢迎的大众体育娱乐项目也纳入到高校体育文化节项目中,突出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丰富性和传承性。
3体育教育课增加多种项目以及增加体育课外活动
高校为提高学生文化和专业素质,体育运动课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加之体育师资的薄弱,体育课运动项目单一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丰富学生的体育运动,学校可增加多种体育项目的培养。如瑜伽、健美操等健身类体育运动,既帮助了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锻炼了身体机能,也为体育运动会的合理丰富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可有效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对强身健体有一定的作用,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体魄。
体育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课程,它的地位不可小视,从小的方面看,它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是锻炼学生意志的重要手段。从大的方面看,体育教育是一个全民素质的培养。体育强国,体现了体育对于国家甚至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体育强国”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综合的概念,在现阶段,主要指标体系以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为主导,并体现体育各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1]。体育素质的培养关乎着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质量和水平,它也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我国体育的发展在世界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世界性的一些比赛,我国的运动健儿用他们的专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实力。著名网球运动员李娜近几年备受关注,她在网球公开赛中的出色表现再一次的展示了中国的力量。另外还有我国的跳水运动员、体操运动员等在奥运赛场上的精彩比赛都是振奋人心的。国家发展不仅要靠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综合国力靠的不仅是经济实力,它要从多方面去权衡。
4结语
学校应采用融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推动阳光体育持续健康发展,运用创新精神培养,积极展开各种户外活动为体育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阳光体育运动它能促进智力发展,消除大脑疲劳,舒缓学习压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对促进高校运动会的改革具有深远的作用。各高校要认真贯彻实施,确保学生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拥有强壮的体魄。各高校运动会的开展不该仍是走个形式,而应该是真正的把文化与体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课外多呼吸新鲜空气,为强身健体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摘要:当前高校运动会仍然存在运动会项目单一、参赛人数限制导致参与学生数不多、运动会仍以争夺名次为主、运动会流于形式等的现状问题。从阳光体育运动背景出发探讨高校体育运动会的改革,通过开展体育文化节,丰富体育文化节的内容、形式和项目内容,以达到调动大学生全员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让高校学生亲近自然、走向操场、走进阳光、增强体质,同时也增强高校校园浓厚的体育锻炼文化氛围。
高校运动 篇11
摘 要 随着大众体育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篮球运动作为体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从篮球文化相关理论着手,对篮球文化培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尝试性提出对应性策略。在此基础上,探究高校篮球文化对于篮球运动的促进作用,并形成相关理论以反观教育。
关键词 高校 篮球文化 篮球运动
十九世纪末,著名博士詹姆斯·奈史密斯发明了篮球[1]。在篮球运动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篮球的理解与认知定位,逐步演变成健身娱乐及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本文就始自于高校的篮球运动文化俨然成了高校主要的文化形态之一,推动着学校篮球运动不断向前发展。
一、篮球文化理论
关于“文化”,《周礼》中有相关描述:“关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其认为文化的最大功用就是教育归化。借用英国著名文化学家爱德华·泰勒的观点,文化就是复杂组合,其中涵括了认知、观念、信仰及道德、风俗等能力或固定习惯。
体育文化就是在身体活动中,通过对人类需求的肢体锻炼组织并形成一定秩序,积淀成社会认同、具有独立价值意义的文化内涵。其中涵括认识体育的能力,感知体育的理念,对体育价值、道德及制度等的定位等。
二、高校篮球文化培育现状及对策
高校扩招极大地鼓舞了高校办学的信心,不过规模的扩大也引发了对教育有效性的探讨[3]。在高校,国家对体育投入越来越大,标准化的操场,标准化的训练器材及其他设施等一应俱全。但是,由于保护性传统思想向开放性大众体育的转变,社会对于公共设施的挤占是非常明显的。这不仅对高校篮球文化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更变相降低了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机会与倾向性。
(一)高校篮球文化培育现状
1.可喜之处
高校篮球正在越来越朝向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CUBA与大学生运动会的开展,让校园篮球结出了累累硕果,向CBA及国家培养了不少的人才。像前山西汾酒男篮主力队员潘江、现上海大鲨鱼主力队员刘子秋等均是成功运作的典范。正源于此,高校掀起了新的“篮球热”,并促使了篮球文化的发展。篮球文化已然根基于每个关注篮球运动者的心中,并开始发芽、开花,“团结-奋进-搏击”,高校篮球文化不仅带给了学生激情的体验,更让学生从人格及精神层次受到熏染,使其成为紧跟时代节奏、有思想、有魄力的新生代。
2.堪忧之处
在广大高校,篮球文化已经逐步展现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4]。不过其发展也正在遭遇一些瓶颈。首先,学校对于运动员日常管理制度的建设是明显不够的。许多运动员吸烟、酗酒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运动文化学习效率的低下及街球所秉持的张扬,让一些学生文化内涵大大降低,较为浮躁。其次,一些高校在权衡篮球文化与篮球运动二者的关系上,难有定向。许多高校都过于重视篮球运动,而缺乏对篮球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甚至出现了篮球文化彻底荒废的情况。
(二)提出对应策略
篮球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其建设是必要的[5]。广大高校首先需要不断改革篮球运动规章制度,朝着适合篮球发展的方向进行创新式探索;其次,各大高校可以加强篮球文化在篮球运动中的植入程度,打造属于自己的篮球特色文化,如比赛口号,如标准色的建立等等,都有助于篮球运动的开展,从而助力高校体育发展;同时,高校还可以尝试发展大众篮球文化,让篮球文化的“区域性”发展,向高校大众渗透,形成浓厚的篮球运动氛围。
三、高校篮球文化对篮球运动的促进
篮球文化,涵括了篮球制度文化、宣传文化及内涵文化等[6]。多方位、丰富的文化发展可以促使体育运动朝着更加内涵化、全民化的方向革新。
(一)篮球文化推动篮球运动规范化、多样化发展
篮球文化在制度方面的规范性,让篮球运动的发展有了更为规范的引导与规整。高水平的篮球队离不开严格的规章制度,更离不开各种篮球符号的形象化表述与理念传递。文化的力量可想而知。树立规范、多样的篮球文化更是对篮球竞技水平提高的促力。没有内涵,观众对篮球运动的关注就会降低;没有文化看点,篮球运动的趣味性更会大打折扣。
(二)篮球文化推动篮球运动技术化、普及化发展
篮球文化是篮球运动生命力的体现[7]。而作为观众的高校师生则是篮球文化产生及传播的主体。篮球运动要想更普及,必须打出富有特色且适合大众口味的旗号,让篮球文化不断扩展,让更多的人来接近、了解并喜爱这项运动。同时,篮球文化符号的感染力,又促使篮球运动必须在观赏性、技术性上大下功夫。如果召来观众,台上的演出成为一团糟,那么篮球运动或许会成为观众心中的“井绳”。
(三)篮球文化推动篮球运动有计划、长期化发展
人们对篮球运动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锻炼身体的职能上,更在于其所产生的文化对受众行为、思维及道德等方面的改变。代表着篮球文化的符号,可以让篮球未来发展的走向更为清晰。个性的篮球理念,科学的篮球规划及对高校学生的教育指导作用让篮球运动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土壤,其前景自然不可估量。“团结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已然成为了高校篮球运动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玉华.中关篮球文化的差异与中国篮球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4.8.
[2] 严精华,潘宁,王小安.中关篮球文化比较[J].体育文化导刊.2004.10.
[3] 张宏成.从世界职业篮球的发展看中国职业篮球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2.6.
[4] 李淑青,冯海成.传统文化对篮球影响之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3.
[5] 赵军,王小美.中西方体育文化与中关篮球文化比较[J].体育文化导刊.2002.6.
[6] 孙民治.关于我国篮球文化的一些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2):30-34.
浅论高校足球运动的推广 篇12
1 运行环境角度的高校足球运动推广
今天就足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来说, 对大学生还能够关注足球、参与足球运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就是足球给大学生带来的某种没有功利性、可以尽情享受足球赛事、足球游戏本身给自己带来的“内生利益”, 这是高校大学生群体当前关注足球、参与足球运动的基本动力之;这其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国际、国内各种足球赛事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 当前高校中的很多大学生来真正能够引起他们关注足球、吸引观看或者参与足球比赛是欧洲足球, 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欧洲足球”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世界足球赛事体系中最优质的产品, “欧洲足球”深深的影响着我国青少年、大学生群体对足球运动的认识、影响着我国足球文化的发展。有着“欧洲足球”影子的高校足球文化环境深深的影响着我国高校足球运动的运行与发展。
另外一个对我国高校足球运动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 就是不定期举行的高校校内、校际之间的足球比赛环境。正是由于这些不定期举行的高校校内、校际足球比赛, 将我国高校大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关注转化为足球运动实践, 也让高校足球运动从“草根”走向“精英”成为可能。这里也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高校足球运动发展课题, 就是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不是很关心足球的大学生群体参与其中, 这也是当前制约我国高校足球运动发展的“瓶颈”。笔者认为, 要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恰恰在于校内、校际足球比赛的举行。因为足球比赛本身就有着吸引社会群体、凝聚社会资本的功能, 通过比赛代表自己的学院、学校参与其中、吸引自己学院、自己学校学生的关注, 逐渐吸引更多学生关注足球, 逐步扩大高校足球运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
最后一个影响高校足球运动发展的环境因素, 就是足球运动本身的技术、技能因素, 这也是限制当前我国高校足球运动竞技、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总体来说, 我国高校足球运动竞技、发展水平不高;这固然某些方面与我国当前的体育管理体制有关, 比如高校缺乏科学的体育教练员、足球运动员选拔、培养体系, 将高校足球运动发展成了一种“自娱自乐”状态, 根本上不了竞赛“台面”。纵观美国、日本、韩国足球运动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的足球巨星、教练员都成长于高校足球联赛之中, 成功于结构完整的高校足球运动竞赛体系;高校足球运动竞赛与人才选拔、培养体系的不健全, 很明显是我国高校足球运动推广、发展的重要症结所在。
2 教学地位角度的高校足球运动推广
就当前我国高校足球运动发展而言, 只有将其放置在高校教育教学系统中来剖析, 才有可能真正认清其存在的问题, 才有可能找出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推广路径。从调查中我们发现, 我国高校足球运动教育体系本身就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 足球运动课程乃至体育课程在在高校课程体系中被严重“边缘化”;受到中国我国传统教育选拔制度、受到父母鼓励孩子选择更加平稳的专业发展道路意识等影响, 更多的学生重视的是“主科”而体育、足球这样的“副科”, 对于理、工科学生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但是从另外一面, 我们又看到“体育能力”被很多家长、学生认为是一个额外的能力和成就, 认为如果好好发展, 说不定会作为一条“出路”。相互矛盾的两种认识的存在, 也让高校足球运动教学陷于“矛盾”之中而左右不前。
影响当前我国高校足球运动教学地位的因素是深远的, 从近现代我国教育与体育发展角度来分析, 从19世纪后期我国教育走上“西化”道路开始, 在充分吸收了日本教育、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发展经验之后, 我国的学校体育才算起步。到了20世纪初,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也谈及了体育强健国体格之目的,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才有所重视, 但是当时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谋生”, 而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体育还没有发展到可以用于谋生的地步, 人们对体育的重视也就可想而之, 别说是对作为体育运动分支之一的足球运动的重视。足球运动真正受到重视是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之后, 体育越来越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形象, 而足球在很多其他西方国家可谓是蓬勃发展, 在“体育代表国家形象”认识的影响下, 我国开始着力发展体育运动、发展足球运动。
笔者认为, 当前高校足球运动之所以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推广成果, 主要原因在于目的不明确。我国高校推广足球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有的说是为了体格和健康, 有的说是为了竞技, 这些都可以作为高校推广足球运动的目的;但是, 如果说单纯是为了体格和健康, 那么就降低了足球运动的作用;如果说是为了竞技, 那么则抬高了高校足球运动的作用, 因为还有专业化的、职业化的足球运动存在。在高校推广足球运动的根本目的, 应该是让足球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 在潜移默化的“生活化”影响中, 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现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的潜质、培养大学生职业化的足球运动能力等, 在高校推广足球运动本身不是目的, 只是一个人才培养的手段而已。
3 基础教育角度的高校足球运动推广
可以说, 我国高校足球运动的发展其实是处于一种尴尬状态, 其主要是在给中小学基础教育足球发展“补课”。调查发现, 当前我国高校的很多大学生在进行大学之前没有上过系统的足球课, 甚至可以说只是接触过足球, 就谈不上对足球运动基本技术、技能的了解和掌握了。这也成为当前高校足球运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了一个棘手问题。为了在高校中推广足球运动, “补课”是必须的, 但是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帮助更多学生了解足球运动、熟悉足球运动基本技术、技能, 就成为一个更大的问题;这样问题又不得不回到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足球教学。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学校体育基础教育体系, 这个体系规范、指导着世界上最多的学生和学校,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改进高校足球运动推广问题, 需要得到基础教育支持, 在基础教育阶段制定、实施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的、标准化的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衔接的体育教学、足球教学体系。
为了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运动、足球运动的发展, 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体育教学、足球教学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中的地位问题。进入到21世纪以来, 我国对学校体育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较过去30年相比, 我国的学校体育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是仍然没有改变的一个事实是体育学科教育相比较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教育来说, 仍然是“不那么重要”, 高中年级除了在高考中准备报考体育专业外, 体育在升学中只是作为“考察”科目, 有与无、好与坏都影响不大。这种差别、差异的存在给高校体育运动、足球运动的不良发展埋下了“祸根”;国家层面上、政策层面上应该对上述认识、问题予以引导和解决, 为高校足球运动推广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影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除了认识的误区、政策上的支持不足外,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体育教师素质能力的不合格, 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严重缺少培训机会, 有很多的体育教师、足球教师自身素质就不过硬, 对专业的足球运动知识缺乏了解, 导致足球运动课程教学流于形式, 学生不可能从中学到专业的足球运动知识, 也就无从谈起专业足球运动技术、技能的了解、掌握;使高校足球运动推广工作成了“补课”活动, 限制了高校足球运动的发展。
摘要:在各类体育运动中, 足球运动被认为是一项综合性训练能力较高、较适合于青少年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素质的体育运动;其在高校大学生青年群体中进行推广的价值不言而喻。该文分别从足球运动在高校的运行环境、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及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 就我国高校足球运动的更好推广问题进行了详尽、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足球运动,推广,足球文化
参考文献
[1]余子义.普通高校足球课程设置的实践研究[J].高教学刊, 2015 (20) :225-226.
[2]傅明.足球运动在南京市高校推广的研究[J].青少年体育, 2015 (2) :14, 30-31.
[3]范佳元.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带来可喜变化, 高校足球有了新引擎[J].校园足球, 2015 (5) :15-16.
[4]贺新奇, 刘玉东.我国“校园足球”若干问题再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 (11) :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