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广学院

2024-11-24

南广学院(精选10篇)

南广学院 篇1

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发展和国与国之间合作的不断加深, 外语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 各行各业对各类人才的外语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外语专业单一的语种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高等院校亦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普遍都开展了第二外语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 提高第二外语的教学质量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南广学院自2008年就开设面向英语专业学生的第二外语教学。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外语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在此背景下, 学院于2012年进行了大学外语改革, 即面向全院各系开设的大学外语教学由单一的英语教学增加为多语种教学,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吸引了上百学生报名, 拉开了南广学院第二外语教学改革的序幕。至此, 南广学院的三大类第二外语教学已初见规模:英语专业的二外教学, 非通用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以及非外语专业的外语教学。但是, 在第二外语的教学中, 课堂由老师主导, 学生被动接受通常是主要的教学方式, 重视了“教”而忽视了“学”。这种教学体制不适应南广学院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下面以南广学院为例, 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第二外语教学。

一、南广学院第二外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南广学院自2004年建校以来,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始终坚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根据教育部要求, 高等院校外语专业的学生除了熟练掌握第一外语, 还必须至少掌握一门或两门外语。坚持双语教学, 突出学生的双语能力, 强化第二外语能力, 是我院自开设以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学院始终与此要求相结合, 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二外日语和二外法语, 为非外语专业学生开设了大学英语。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目前非外语专业的外语语种已经扩大至日语和韩语。但是, 由于第二外语教学起步较晚, 在这方面没有太多可借鉴的有效经验, 存在不少问题。

1.学习课时较短。

外语专业的第二外语教学从本科三年级开始设立, 学习两个学期128课时。很多学生提出学习课时太短, 学习效果不佳, 对考研以及就业帮助不大。一般情况下, 学习时间是和学习效果成正比的。仅有的128课时从语音阶段开始讲起, 一学年只能达到记忆简单的单词, 语法, 达不到和对象国交流的程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外语专业的学生在继续升学的路上需要第二外语的强有力支撑, 仅有的128课时满足不了学生考研的需求。由于学习时间有限, 无法通过有效手段来控制教学质量, 学生也不够重视。又没有考级的压力, 一直以来没有受到学校管理者, 任课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第二外语教学地位低

从学校管理者来说, 第二外语是教育部规定的外语专业必修课程, 所以第二外语的现状是处于“食之无味, 弃之不能”的尴尬境地。在进行科研或教学改革时, 首要精力都投注在第一外语教学上, 很少人去关心第二外语, 仅仅把第二外语学习孤立的当成是再学一门语言而已, 没有把第二外语学习与第一外语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老师教的多, 学生练的少。实际上, 随着中国与国际接轨, 企业或单位可能同时和多个国家或地区发生贸易或友好往来的联系, 比如以前单一的和英语国家的公司进行商业往来, 而今可能和日本, 韩国, 法国等非英语国家也产生联系, 掌握第一外语的同时, 如果又能很好的运用第二外语, 在一些商务往来中必将产生更佳的效果。

3.学习目的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英语专业或者其他非通用语专业的学生更多的认为现在的专业直接关系着他们今后的工作、未来的人生, 因此他们在专业外语的学习上会有意无意地更投入, 体现出更大的积极性。而第二外语的学习, 最直接的目的是通过考试取得学分以顺利毕业。也就是说, 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第二外语的学习最明确的目的只是应试。再加上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语言轻文化、重语法轻交际等, 致使学生在第二外语的学习中缺乏主动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由于学习目的导致的学习积极性缺乏, 必然会影响第二外语的学习效果。

4.课程设置单一

对任何一所高等院校来说, 所有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都非常详尽, 从精读到听说、泛读、文学、社会文化、写作、口译等, 南广学院也不例外。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了解对象国文化, 而且可以使不同科目的知识有效的串联起来, 在课堂上反复出现, 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是自然而然的。但是, 第二外语的课程设置却非常简单, 只有单一的语言课, 时间也仅仅是每周4课时。这样的课程设置必然会导致学校效果的下降。

5.学习趣味性不够

第二外语的学习是从零起点开始, 从语音到单词到语法, 每周简单的、机械的学习过程要持续相当长时间。这对本身就是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单单模仿第二外语的发音和单词记忆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

其实, 多掌握一门外语, 不仅是吸收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需要, 而且也是增强学生自身竞争力的需要。因此, 第二外语的教学应该得到重视, 尤其在需求复合型人才的社会背景下, 既会第一外语, 又会专业, 还会较好的运用第二甚至第三外语, 这样的人才何愁没有好的就业。

二、南广学院第二外语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质和教学内容的复杂性,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特点出发, 以学生为中心,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学生的第二外语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灵活地、恰当地选择和应用教学课堂模式, 增加知识的灵活性, 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努力提高学生的第二外语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总之,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语言教学同样也需要与时俱进, 教师要不断学习了解第二外语国家文化及教学最前沿的知识, 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还要研究教学方法, 以提高教学效果。

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让第二外语的学习有很好的延续性, 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必修课去学习, 一旦第二外语的课程结束, 所学的有限知识又全部归零了。而最终的目的是在实际工作中让曾经学过的第二外语发挥的作用能最大化。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 在《论语》中完整地记载了孔子用讨论、问答的方式教育学生。然而, 随着历史的变迁, 在我国教学模式中, 课堂由老师主导, 学生被动接受, 成了主要的教学方法。当然,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了知识量大, 范围广的优点, 缺点是填鸭式的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比较活跃的南广学院学生来说, 显然这种教学方法是不适合的。采用互动讨论的教学方法是第二外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经过精心准备,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学生围绕某一问题或观点共同探讨、展示结果, 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例如, 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由老师给出任务, 也可以由学生发现任务、提出任务,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完成任务。由于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老师可以借此了解到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水平以及每名学生的学习特点, 甚至发现学习中存在的盲区, 这些对于教师因材施教、及时归正学习方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活跃的课堂氛围亦适合南广学院学生的特点。

这种任务式教学将更有利于学生吸收营养。通过讨论, 学生拓宽了思路, 考虑问题更加全面,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进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2.丰富语种, 贯彻“学生本位”原则

南广学院的第二外语教学主要包括英语专业的二外教学、非通用语专业的英语教学、非外语专业的外语教学三部分。作为独立学院来说, 要注意贯彻“学生本位”原则, 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以及特长来学习外语。尤其是作为艺术类院校来说, 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入学时英语成绩不高, 但是其所学内容均为艺术设计, 动漫制作等专业, 为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 丰富大学外语教学的语种势在必行。

对非外语专业学生来说, 不强行指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大学英语在中国高校的教学上是最受重视的语种, 许多大学均强行规定英语为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应根据学生需要, 让学生留有余地的自主选择。

为学生开设不同语种的外语教育, 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南广学院作为一所艺术类院校, 设有新闻传播学院, 艺术传播学院, 广播电视学院, 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传媒技术学院、摄影学院等院系, 不同院系的学生对外语有不同要求, 比如动画与艺术学院可以开设日语或者韩语作为外语来学习。

3.提高第二外语的重视程度

目前看来, 第二外语相对于专业来说受到了很多不公正待遇, 学院应该根据专业教学实际需要做出学分与学时要求,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 提高学时是当务之急, 目前学时只有128学时, 1学年, 学生普遍反映如能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开设二外课程, 对以后的就业, 考研以及语言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同时, 对非通用语的学生来说, 虽然本身学习的就是小语种, 但是英语的学习同样也不能忽视。比如, 在去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调研的时候, 发现很多非通用语节目都是从英语翻译过来, 所以, 如果仅认为自己的小语就够用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最后, 对于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在师资条件满足的情况下, 丰富外语语种, 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而不是强行指定第一外语为英语。以学生就业趋势及专业发展方向为导向,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选课程包, 提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第二外语教学改革的课堂口语实践

目前为止, 第二外语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容, 缺乏口语的实践。但是, 众所周知, 语言先是用来交流的, 在交流过程中, 口语表达比笔头表达的机会要多, 也更重要。用人单位按照招聘时, 首先重视的是口语表达能力, 其次才是阅读、翻译等能力。这就要求第二外语教学必须把口语表达能力放在首位。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加强课堂口语实践,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发音阶段的教学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语音基础部分, 通常是老师教一个, 学生模仿一个, 一直到语音部分结束, 这种课堂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从语音阶段就让学生认识到主动发音的重要性, 譬如在老师讲授了语音的发音技巧后, 让学生上台进行发音练习, 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发音的问题, 同时提高了胆量和自信心, 愿意开口说话, 此为第一步。二是在讲授语法的过程中, 采用依次类推的方式, 由单词到搭配, 到助词到主语的方法, 学生在理解了语法的结构之后, 结合身边的手边的道具进行说话练习, 同样让每个同学采取车轮战的模式, 一人一句话, 在实际应用中指导学生的发音, 语法错误, 因为语言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会让人印象深刻, 而不是短暂记忆。三是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问互答练习。这种方式首先要改天传统的教师在台上, 学生在台下的做法, 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围坐一圈, 教师走进学生中央, 和学生就某个话题开展会话,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 即提高了语言能力, 又能扩展自己的知识, 问答的内容可以涉及生活习惯, 学习情况, 家庭人员, 兴趣爱好, 未来的工作等各方面。不但提高了口语能力, 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第二外语教学改革的意义

本研究如果能将第二外语提升到和大学英语一个层次, 想必学校管理层也会引起足够的重视, 加大对第二外语教学的投入, 使承担第二外语教学的教师得到和第一外语专业教师同等的地位和机会, 重视二外教师的培养, 教师必然花更多的精力去迎接挑战, 必然会带动二外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 深入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或困惑, 从观念上改变大多数人“二外无用论”的想法, 让第二外语的教学全面升级。同时, 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既加强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 使第二外语成为学生就业的新砝码;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动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 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中国逐步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外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交流手段, 培养具有专业方向的外语人才成为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尤其对于中国来说, 世界需要中国的发展, 中国需要世界的合作, 在经济整合发展的过程中, 仅仅掌握一门外语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外语教学改革的意义在于培养掌握双语甚至多语种的高层次人才, 顺应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同时, 语言也是学生向更广、更深领域进行开拓进取的重要工具。所以, 高等学校通过第二外语教学改革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本次研究以第二外语教学改革为主, 着重解决南广学院第二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对于如何与研究生入学考试、日语能力水平测试等大型考试之间更加紧密地结合、还处于经验积累阶段, 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摘要:根据教育部要求, 高等院校外语专业的学生除了熟练掌握第一外语之外, 还必须至少掌握一门或两门外语。因此, 如何提高第二外语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第二外语,教学改革,双语能力

参考文献

[1]郑社养.高校第二外语现状及其改革策略.改革与战略, 2005.

[2]Martin V.Covinton, Karen Manheim Teel.学习障碍的消除策略:促进学生成功、高效地学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3]韩映雪.课堂教学提问一讨论模式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6.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5]罗德·埃利斯.第二语言习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谢瑞娟.关于提高第二外语教学质量的探讨.苏州大学学报, 2002, (6) .

南广学院 篇2

南京传媒学院,前身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简称“南广”“南传”,是由中国传媒大学申报,经教育部批准,以独立法人新型办学模式在江苏省南京市设立的`省属本科高校。学校是江苏省唯一一所传媒艺术类应用型大学,中国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艺术类人才主要基地之一,多年来为中央和各级各类传媒及影视等艺术领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被誉为“中国传媒艺术重镇”。

学校创办于9月16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与华夏视听传媒集团共同举办,中国传媒大学原校长、名誉校长刘继南任创办人及首任校长。学校董事会坚持公益办学、回报社会的初心宗旨,期冀将南传办成一流的传媒大学、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百年名校。

南广学院 篇3

关键词:广州火车东站;有机更新;升级改造;广东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3-0050-05

收稿日期:2012-02-09

修回日期:2012-05-20

广州火车东站是广州市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其南广场始建于1998年,是城市大型绿地广场。2010年,借着迎接广州亚运会的契机,南广场实施了园林景观升级改造工程,取得明显效果。该工程遵循了城市绿地有机更新的理念,与时俱进,大大提升了城市环境形象,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绿地有机更新是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从城市现有的财力物力出发,对功能、形象、体验等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城市社会、经济、文化、观念需要的各类绿地进行升级改造,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的、功能复合的、生命力强的城市绿地系统。这种人为的升级改造由于有助于绿地自我造血和保持城市生命力,近年已越来越受到政府决策层的重视。

绿地有机更新的特点可归纳为:

2.1动态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绿地更新也要跟上需求的变化,而同时绿化植物本身也会呈现出生命的动态变化,因此动态性的要求正体现了更新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此外,由于城市建设的资金安排有侧重点,因此绿地建设更新也具有了阶段性的特点,应该保证绿地的相对稳定性,避免“朝挖夕植”。

2.2服务(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服务(功能)性和艺术性是更新需要兼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服务功能的升级、完善能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另一方面,优美景观形象呈现出来的审美艺术性则能提升城市的形象、品质,是项目实施的主要动力。

2.3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绿地的有机更新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更新又与决策者、建设者、设计者的理念和眼光紧密相关。而要使该有机更新更长久地发挥作用,就要努力地提高建设主体的前瞻性。

2.4具有明确的目标诉求

更新不是随意折腾,亦非盲目拆建。绿地的建设从项目确立之初便具备了明确的目标(计划、指示),后续的更新则可视为绿地建设的深化,是在原来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绝不是推倒重来。而这个明确的目标应建立在准确把握项目阶段性服务内容的基础之上。

3.南广场的发展沿革

3.1历史渊源

广州火车东站南广场(以下简称南广场)位于广州天河区中信广场与火车东站站场之间,面积约6.6 hm2。作为广州东部交通枢纽的配套绿化广场,南广场具有交通疏导、防灾的作用。2001年,市政府在广场北端建设了90 m宽的大型瀑布(曾以“天河飘绢”之名跻身广州“新八景”之列),使得南广场成为广州的形象窗口之一(图1)。

3.2建设特点

广场设计以场地开阔、交通安全与营造文化氛围为基调。广场中央是开阔的大草坪模纹花坛,两侧是浓密的人行交通绿廊,南部是喷泉水池。这些年来,广场的管养也相当到位,成为广州简洁大气的绿化窗口(图2)。

南广场形成这样的基调主要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关:1)安全主导:过去火车站是治安复杂之地,南广场简洁的设计可使视野开阔,有助于治安等综合管理。十余年来,全国各地来往宾客领略了它的风采,它亦承载了诸多记忆,曾被形象地称为:“广州大地毯”;2)思潮影响:南广场是在“大草坪之风”盛行的时候建成的。以大连、青岛等北方城市为主导的“空旷大草坪”思潮影响了全国各地,南广场深受其影响;3)文化觉醒:在园林中印刻城市文化在当时成为盛行的理念,南广场建设设计中也融入了广州一些文化符号,如南越王墓出土的玉佩纹铺地、树池、花钵、灯柱等。

3.3变革的契机

3.3.1新中轴线的建设相对于传统中轴线,新中轴线由北至南的重要节点是:燕岭公园——经火车东站——中信广场——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电视塔——海珠湖——新客运港。广州市新中轴线的确立给南广场提供了新的定位——生态绿化广场(图3)。

3.3.2区域功能的升级近年来,南广场周围陆续建成了高级写字楼、公寓小区、五星酒店、购物广场,形成了东站商圈;另外,由于火车南站的建设缓解了东站的交通压力,这些都使南广场由交通配套中心绿地转为生活配套中心绿地的要求更加强烈。

3.3.3民生执政观念的推动近年来,中央至地方政府均进一步强调了建设民主社会、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勇于承认过去注重形式、华而不实的不足,树立务实的工作作风,强调民有所享。南广场地毯草坪由于只可观赏、不能游憩而饱受各方诟病,且如今“大草坪”也已不能很好地展现广州风貌,广州形象核心已南移至珠江新城及新电视塔滨江一带。故对南广场进行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有机升级乃是水到渠成之事。

3.3.4城市环境战略及广州亚运会的推动继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之后,广州市更进一步,放眼国际,以新加坡为学习的榜样,提出建设“花园城市”战略:提高绿量,建设“城市中的花园、花园中的城市”。同时,为迎接亚运盛会,市政府又提出了城市门户景观建设战略:多种树、种大树、组团群落式配置、乔灌草花多层立体种植,等等。南广场作为交通门户被列入重点实施项目之中。因此,南广场进行有机更新的时机、条件、目标已经明朗化。

4.1慎重面对“取”与“舍”

“取舍”是有机更新的基础策略,即在充分尊重、保留、吸取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去除、转移、舍弃利用价值低或者与建设目标相冲突之物。南广场两侧的林荫大道,南侧的喷泉广场以及分布其中的大花钵、景观灯柱等景观要素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铺地及花基则有良好的装饰效果,应予以保留。而空旷草坪、镶边的福建茶绿篱因效果不佳需进行清除改造。

4.2合理解决“构”与“解”

“构解”是有机更新的核心策略,是有破有立的体现。“构”的合理定位及空间主体的确定是决定更新成败的关键;“解”是释放、消解其中的消极因素及矛盾。南广场的“构”可分两方面:一是构建生态都市,通过提高绿量、群落种植、多层立体配置、塑造微地形等手段,营建大地森林的景观效果,消解现代“混凝土森林”的生硬与无情;发挥其绿心绿肺的作用,为周边密集楼群输送新鲜氧气。二是构建民生城市,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连贯周边的景观路网,结合中心活动广场、林荫休闲设施、亲水台阶等要素,创造可供市民、游客进入游憩的绿色空间,体现城市建设为民所享。南广场的“解”是“构”的另外一种表达,“解”是为了“构”的实现。首先是功能的转变,把绿地由观赏型转向游赏型;其次是景观的转变,把原空旷单一的“地毯”转向丰富多彩的“绿林”,同时保留了中央轴线透景带,消除了景观一览无余的缺憾(图4)。

4.3巧妙处理“简”与“繁”

“简繁”是有机更新中关于主次、对比、节律、抑扬等方面策略。简与繁的对应处理可使整个场地的空间、秩序、韵味等变得丰富与可控。南广场采用“大简细繁”的方式进行场地处理。追求大效果,对简单路网、大中心活动空间、大水景等并不进行过度的细部装饰,体现简洁的理念;而对局部的铺地、花钵、绿化小景等以繁的手段去处理,精雕细琢,打造近景不拘一格的效果(图5)。

4.4精心塑造“形”与“神”

“形神”是有机更新中关于物质(形态/造型)与精神(人文/内涵)塑造方面的策略。形与神具有相互依存的辨证关系。南广场在尽可能表达岭南历史文化符号及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周边场地的性质与肌理,打造“一轴两带”的景观形态,生动展现广州生态、休闲、游憩的理念与务实、多姿的城市内涵。其中,大树与高楼、园路与马路、广场与草坪、喷泉与瀑布、时花与景石相互交织映衬,构成广州新中轴线北段上的精彩图景(图6)。

方案以“融合一辐射四周的森林广场”为理念,旨在加强公共开放绿地对城市、人文、社会等的调和作用。设计师在保留绿地原有格局、文化要素的前提下,对中央大草地作了如下的改造:

5.1布局结构

以“一轴两面”为结构。“一轴”即开辟贯通南北的景观视廊,充分引借区域景观资源;“两面”即于轴线两侧设置绿化与休闲相结合的景观空间(图7)。

5.2功能分区

主要划分为三个景观区,靠近中信广场的南端设置文化休闲区,靠近天河飘绢的北端设置游览观光区,中部则为绿色活动区,起缓冲对接作用。各区分工明确、特色突出,并能与周边用地相协调(图8)。

5.3细部设计

5.3.1曾种适龄大树,营造景观森林改造前,草坪上无任何遮阴大树,绿化覆盖率及绿量都很低,生态作用很弱。改造后,适龄的高大乔木遍布,树冠伸展形成景观森林,而林荫之下又自成休闲空间。而为了追求施工的时效性快速效果及保证弹性利用空间,本项目对苗木规格进行了严格控制,主要选择胸径中等、树形好、长势好的树种,并采用全冠移植的办法。

5.3.2堆筑起伏地形,丰富植物空间

改造前,草坪场地十分平整,空间显得单调。更新实践在中轴线两侧堆筑起伏缓坡地形,配合群落型植物组团,这样一来,不仅大大丰富了天际线,有利于场地排水,也能减弱外部行车噪音、扬尘等影响,营造一个相对独立而安静的内部空间。

5.3.3增加活动空间,满足游憩需求改造前,草坪场地用绿篱围合起来,人们不能进入其中,只能从外面观赏,草坪的功能相对单一。改造后,草坪中增设了园路、平台以及兼有观景和休息功能的台地、树池,增加了场地的游憩服务功能。

5.3.4设置展览空间,配合亚运巡展迎接亚运盛会是南广场改造的契机之一,为配合新中轴线的整体形象,绿地中部特意设计了一个集中展览广场,用于举办各类巡展和主题文化活动。铺地上也沿袭了广场原有的设计思路,融入了亚运会徽标及标志等符号。

绿地有机更新是广州市在“青山绿地工程”“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等城市建设战略下衍生出来的新的实践形式,具有示范意义。南广场工程项目的实践,可小结经验如下:

6.1进行有机更新的必要性

以动态的眼光看,有机更新是顺应时代的需要,结合经济实力和社会文明做出的主动性变革,目的是为城市、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是使大家共享建设成果的举措,其必要性是明显的。

6.2有机更新的作等用与局限

有机更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绿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景观效果的增强、对城市形象的提升以及对改善民生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同时它也有局限性,主要是资金投入的性价比不易衡量,或者短期不明显;改造更新的“度”很难把握,把握不好,易落得“劳民伤财、瞎折腾”的骂名,结果适得其反。

6.3有机更新的民主与决策

有机更新应多考虑利益相关人的合理诉求,引导其参与到前期的规划决策中来,并重视对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而且,还应组织各相关部门、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各界人士等进行会诊研究、讨论,以降低项目实施的机会成本。

6.4南广场更新的得与失

南广场项目作为亚运会工程,得到各方面的重视,目前已基本完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由过去的大地毯变成了大森林,在都市“石屎森林”中尤为难得可贵;然而,这样一来,广州最大的景观草坪就不见了,也带走了历史的珍贵印记。

6.5绿地有机更新理念的推广

南广学院 篇4

本文结合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现状及现行学籍管理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初步探讨解决方案。

1 近几年来学籍处理数据统计结果

我们以2007—2008学年至2011—2012学年学生的现有学籍处理资料为依据, 对全校这几年本科学生的学籍处理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见表1)

2 学籍案例处理情况分析

通过对表中数据的分析, 我们得到以下几点。

2.1 学籍预警制度的实施降低了留降级学生比例

我校建校初, 学籍管理制度都延用校本部的。校本部的学籍管理制度针对的是“一本”和“二本”学生群体, 而我校招收的是“三本”的学生, 录取分数线要比“一本”和“二本”的低, 他们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方法不够科学;毅力稍差;自我管理能力稍逊;自信心不足却注重个性张扬。这就使得在实际工作中, 校本部的学籍管理制度并不适用我校。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 我校从实际情况出发, 逐步完善学籍管理制度, 特别提出学籍预警制度。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日常管理。

(1) 学籍预警信息的采集。

学籍预警工作的前提就是学生的学业信息采集, 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采集网, 能够随时获得学生的学业信息, 对采集来的信息能够及时的进行分析处理, 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分析处理的信息及时做出反馈[3]。例如:我们与各个二级学院分管教学的秘书和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采集渠道, 能够及时、准确地采集到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2) 相关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要使得学籍预警系统正常发挥作用必须有具体数据的充实, 而我们所收集的数据往往是非常庞大且纷繁复杂的, 传统的分析处理方法适应不了快速发展的学籍预警工作, 这就需要依靠计算机的辅助——教务管理系统。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务管理系统, 将学生的学籍、考勤、成绩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汇总、筛选、分析等, 可以快速的得出处于学籍预警状态的学生名单及相关信息。

(3) 学籍预警信息的反馈。

当一个学生出现问题达到预警时, 我们能够及时对信息进行反馈。通过通知学生所在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人员, 由辅导员或班主任通知到学生本人, 并由辅导员或班主任与家长联系, 由家长和校方共同商讨对策, 采取恰当的措施帮助被预警学生, 使之尽快从被预警状态走出来。当然信息反馈除了要反馈给被预警的学生, 还要反馈给全体学生以起到警示作用。对被预警的学生, 除通过预警信号输出系统可以获知被预警信息, 也会收到由学校相关部门根据所掌握的具体信息, 出具的书面“预警通知书”, 同时也会及时寄送家长一份“预警通知书”, 告知家长其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及将要发生的严重后果。

(4) 后期预警跟踪管理。

在对学生的教育中, 预警并不是最终目的, 督促学生完成学业才是根本目的。我们建立学籍预警制度, 就是希望对受预警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行为等多个方面进行动态掌握和追踪;同时详细记录我们对受预警学生进行帮扶后的相关情况, 建立预警学生档案。

从上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2007—2008学年的我校学生留降级率达0.39%, 而开始实行学籍预警制度后面几个学年学生留降级率低至0.12%左右, 趋于稳定。我校现行的学籍预警的类别有缺勤预警、留降级预警、退学预警。

2.2 良好的转专业机制的构建使得转专业趋于稳定

2011年1月16日, 中国农业大学网站公布:开始实行转专业改革, 原专业成绩较差的同学以及二年级的学生也有了转专业的机会。此消息一出, 立即引起了高教界的广泛关注[4,5]。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步放宽了对学生转专业的限制, 向学生扩大自主选择专业的空间, 独立学院也不例外。但在实际工作中, 转专业工作对我校的整体教学秩序、管理等方面造成了很多不利之处。

(1) 专业失衡。

从宏观上看, 转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专业间新的不平衡, 有些所谓“冷门”专业如果完全放开, 允许学生自由地转专业, 就会面临“生存危机”。一些处于科学发展前沿的基础学科、长线专业将受到冷落, 导致学科发展的失衡。从微观上看, 如果尽数满足学生的转专业意愿, 将与学校原有的教学资源配置产生矛盾, 导致有的专业学生过多、教师不足;另一些专业学生太少, 老师课时不够, 收入会减少。而且, 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必定饱和, 导致就业困难。另外转专业人数有限, 就意味着不能完全满足全部想转专业学生的选择意愿, 势必伤害一些不能如愿的学生的感情。例如, 我校热门专业:播音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 很多学生因为从众心理或家人或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纷纷向这些热门专业申请转专业, 造成专业失衡。

(2) 教学资源无法有效利用。

专业失衡的直接后果是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能够被有效而充分地利用。独立学院与公办高等院校相比教学资源不足, 发展不均衡, 为了使教学资源能够充分利用, 确保办学效益最大化, 我校在制定的招生计划时候就充分考虑到各个专业教学资源被充分利用的情况。因学生转专业造成各个专业间人数的失衡, 势必造成学校的教学资源无法充分利用, 一方面造成部分专业的教学资源大量闲置;另一方面造成部分专业教学资源的严重匮乏,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校的办学效益。

(3) 转专业学生的后续管理。

申请转专业成功之后, 部分学生会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 特别是学科跨度大的专业流动, 由于基础理论的缺乏, 会增加学习与心理的压力。在转专业接下来的几年学习时间内, 不但要学习新专业的现有课程, 还得抽空补修完前面未修过的新专业课程, 以至于这些学生在毕业时, 因课程未补修完而未能按期实习或毕业。

在实践工作中, 针对转专业学生给我们工作所带来的困难, 通过摸索, 我们本着“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构建了良好的转专业机制。

(1)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专业知识教育。

专业选择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心理过程息息相关。不同的专业对心理素质和个性能力特征都有不同的要求。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未来职业的规划, 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素质, 同时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之处。通过一些科学的教育手段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 知道自己的长处以及如何在本专业中发挥自己的长处, 或者帮助学生培养本专业需要的一些基本条件。例如, 我校大一新生入校后并不立即分专业, 而是先进行一年的公共课、基础课学习, 到大二的时候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及兴趣爱好在科学手段的引导下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充分发挥学习潜能, 进而使学生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后能顺利融入社会。

(2) 学校要科学考核、规范管理。

一般来说, 学校为了保证各院系平衡发展, 会十分谨慎地确定转专业学生的数量, 因而不免要对学生的素质进行严格考核。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就要确定考核的内容和方式。目前很多高校都把数学和外语作为考核的必选科目, 专门组织统一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合理地鉴定学生的基础和以后的发展潜力。对成功地实现了转专业的学生的要进行规范管理。例如, 我校会对学生的学籍管理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对原专业已获得学分符合新专业要求的, 给予学分确认或换算;对学生档案管理和住宿管理等方面都进行灵活性调整。我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不仅以效率和方便为目标, 更多的是体现“以生为本”服务宗旨, 并且形成有序的管理程序。

(3) 拓宽专业口径, 强化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只有强化通识教育, 学生才能突破专业教育的限制, 拓宽专业口径, 科学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课程。通识教育在国外许多高校广泛采用。我国由于早年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 对学科专业划分很细, 导致人才知识结构单一, 适应性不强, 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 我校有意识地淡化专业, 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 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和质量, 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非本专业的课程, 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及高层次专业深造服务, 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 2007—2008、2008-2009两学年的我校学生转专业率高达1.26%, 而随着转专业机制的构建后面几个学年学生转专业率降至0.55%左右, 趋于稳定。

2.3 管理制度人性化, 学籍异动管理规范化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转变, 高校学籍管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中, 大学生学籍异动变化较为突出。学籍异动是指学生学籍上的非程序化变动, 主要包括休学、复学、退学、转学 (转入及转出) 、保留入学资格、提前毕业、延期毕业等[6,7]。

从上表中数据不难看出, 我校这些年休学、退学、转学人数居多。究其原因主要为下列几个方面。

(1) 对所就读高校或所学专业不满意。

(2) 身心健康出现问题。

(3) 家庭原因造成退学。

(4) 出国留学。

(5) 参军。

(6) 找到理想工作或自主创业。

(7) 专业学习困难。

(8) 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

(9) 违纪被退学。

对我校来讲, 出国留学是学籍异动的主要原因。因我校的特殊性, 学校有多种小语种专业, 学校也有很多出国留学项目, 导致很多学生跟风, 从而造成学籍异动人数居高不下。因此我校在制定休学、退学、转学等学籍异动方面的管理制度上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一面。使得制度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能够充分运用独立学院学籍管理自主权, 对某些情况特殊的学生在学籍异动方面进行处理, 实现了独立学院学籍自主管理权与学生合法权益的统一, 真正体现了我校“以法治校”“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李旭.论独立学院学籍管理工作及其创新[J].高教高职研究, 2011 (27) :66-168.

[2]李景宝, 葛瑶.独立学院学籍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育与人才, 2009 (7) :57-59.

[3]肖群枝.独立学院学生作弊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教育教学, 2010 (1) :186-187.

[4]吴海练.构建独立学院良好的学生转专业机制[J].科教文汇, 2010 (7) :42-43.

[5]魏坚, 许春英, 彭莹.独立学院学籍管理问题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56-57.

[6]贾天钰, 汪家惠, 谢秀红.学籍异动学生的个性化选课研究[J].北京教育 (高教) , 2011 (6) :56-57.

南广学院 篇5

教工之家是学院教职工业余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学院工会精神文明建设阵地,教工之家的群众性文体工作,是工会组织引导教职工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并使其在活动中受到教育的一种手段。为了加强对教工之家的管理,做好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一、使用原则和范围:

教工之家的活动必须坚持健康有益的原则。健康有益是教工之家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学院工会积极支持各分工会组织开展各种积极、健康、有益的活动,努力满足我院教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教工之家为各分工会提供服务。本着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的宗旨,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二、设施配置:

1、爱浪(Avlight)组合音响(DT2000组合)七件组合音响:DT2000功放一台;TD03主音箱一对;TD04书架音箱一对;TDC02中置音箱一个;D9一DVD机一台;音箱支架一对 2、30张会议桌,100张椅子

3、投影设备一台套

4、卡拉ok设备一台套

5、各种棋牌一批;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军旗等棋类和扑克牌

三、使用功能:

1、提供100人以下的多功能会议需求(多媒体、卡拉0K)

2、棋牌比赛

3、组织沙龙

4、展览

四、使用办法:

1、经学院工会委员会议研究,教工之家只对学院教工开放使用。2教工之家使用安排上,遵循院级工会活动优先,兼顾院系分工会活动的原则。

3、教工之家由工会负责日常使用管理。场馆的清洁卫生、基本设施维护、保养由总务部选派物业公司管理,工会协同总务部定期检查物业公司物业管理情况。

4、加强教工之家的财产管理。教工之家设管理人员一名,集中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工作、负责各种器材、设备的保管。教工之家活动器具的维修需要资产中心有专人负责。要定期进行设备的检查和维修,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保证教工之家的音响、灯光等设施完好。

5、教工之家使用遵循先申请后使用、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使用单位一般应提前一周以上办理使用申请手续并填写教工之家使用登记表,经批准后方可使用,室内所有设施的使用由使用签名者负责,如遇人为原因造成设备、桌椅等财产损坏,活动组织单位应按原价予以赔偿。

6、活动组织单位应教育参与活动人员爱护教工之家设施,遵守教工之家管理规定,尊重教工之家管理人员,服从管理人员安排,机 房重地闲人莫入,严禁非工作人员操作电气、灯光、音响设备。

7、保持室内肃静、整洁,参加舞会要衣着整洁,举止端庄。不得喧哗,不随地吐痰、抛果皮、扔纸屑等杂物。严禁各种形式的赌博及一些低级趣味活动。

8、教工之家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安全保卫、安全防火工作,教工之家所有通道在活动时须同时开放,活动组织者应提前做好安全预案及应急疏散工作,并事先向场内人员通报,如遇意外情况,及时向学院保卫处报告。

9、教工之家活动场地出现纠纷或骚乱,管理人员必须忠于职守,对寻衅滋事无理取闹,不听劝告者,学院保卫处按违反社会治安有关条款处罚。

10、使用时间:会议不限时间;活动限于夏季18:00—21:00;冬季17:30—20:30;卡拉OK限于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庆典日,使用时注意尽可能不影响周边的工作环境。

五、组织机构:成立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工之家管理办公室。

主任:宋香云

副主任:赵雪波 宋岩

设备管理组负责人:刘益龙

后勤服务组负责人:冯克斌

安全保卫组负责人:曹志坤

南广学院 篇6

南广高速大桥全长388.5 m,上跨沪蓉高速南广段,与高速路交角51°35′。高速路为双向四车道,路幅宽24.5 m。跨高速路段(3号~6号墩)采用(40+56+40)m连续梁结构,梁体全长137.2 m,C55混凝土。梁体截面类型为单箱单室直腹板变截面箱梁,箱梁顶板宽4.9 m,底宽3.2 m,顶板除局部加厚为50 cm外,其余均为35 cm;底板厚40 cm~60 cm,腹板厚35 cm~55 cm。

连续梁0号块及边跨9号,10号采用搭设支架现浇施工,其余施工块段采用轻型三角挂篮分段悬臂灌注施工。连续梁3号~6号墩立面图见图1。

2 施工线型控制

2.1 支架施工线型控制

以连续梁5号墩0号块施工为例,说明支架施工底模标高控制方法。0号块采用满堂支架法施工,ϕ48×3.5 mm焊管搭设扣件式支架。支架立杆横向间距:底板下60 cm,腹板下30 cm,翼板下80 cm;立杆纵向间距60 cm;水平横杆步距120 cm。对支架下软土地基进行换填,分层压实,换填后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15 MPa,见图2。

1)支架预压。

钢管支架上依次安装顶托、Ⅰ14工字钢、底模,并调整底模至设计标高。预压采用袋装河砂进行,按总荷载的60%,100%,125%分三级加载,各级加载后静止15 min,测量支架沉降值并做好记录,第三级加载后静停30 min开始分级卸载并逐级观测弹性变形值。测量仪器选用DS3水准仪及50 m钢卷尺。

2)荷载及其布置 。

预压荷载为0号块单头纵向1.5 m范围内悬挑段梁体混凝土及模板重量,共计35.38 t,安全系数取1.25,总荷载为1.25×35.38 t= 44.23 t。布载位置和梁体受力荷载相一致,腹板、翼缘板及模板荷载布于腹板宽度范围内,顶板、底板荷载布于底板范围内。

3)沉降观测。

a.测点布置。分别于0号块顺桥向两端各布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断面距桥墩中心线(顺桥向)距离为2.75 m,每个断面于底模底设置3个观测点,分别置于腹板及梁体中线下,测点用ϕ6圆钢加工成钩状焊接于底模相应位置。同时于测点对应基础位置布设地基沉降观测点。b.沉降观测。地基沉降采用DS3水准仪测量,支架沉降观测采用倒尺测量法,50 m钢卷尺配合DS3水准仪完成。

4)立模标高确定。

a.支架弹性变形及非弹性变形计算。支架非弹性变形为卸载完毕后支架未恢复变形量,计算中取断面内测点平均值。支架弹性变形为支架最大沉降值(不包括基础沉降量)减去支架非弹性变形量,见表1。b.连续梁预拱度计算。本连续梁施工线型控制采用Midas进行理论计算,其计算的连续梁5号墩0号块预拱度见表2。c.立模标高的确定。0号块立模标高=梁体设计标高+支架弹性变形量+梁体理论标高修正值。

2.2 挂篮施工线型控制

1)预压方法。

挂篮预压采用反力加载法预压,采用YCW250B千斤顶进行单端张拉。拼装主桁、立柱及斜拉带,于地面开阔地带设置预压支点,将一个挂篮的两根主桁对拉,主桁后锚梁处用Φ32精轧螺纹钢锚固,支点为主桁前支点,主桁前吊点处安装预压千斤顶。对拉前将两根拼装好的主桁对称平放于预压支点两侧,采用支垫方木措施将两块主桁调整到同一高度,并保证其水平,在主桁后锚梁位置用精轧螺纹钢及锚具锚锭稳固,于主桁前上横梁法兰盘处设置YCW250B穿心式千斤顶对拉。

mm

mm

2)预压荷载。

计算荷载取连续梁最重施工块段(1号块)混凝土及施工模板重量,安全系数取1.25,预压荷载取单根主桁前吊点处拉力,为28.21 t,按总荷载的50%,80%,100%,125%分四级加载,各级加载后静止15 min测量主桁变形值并做好记录,第四级加载后静停30 min开始分级卸载并逐级观测弹性变形值。各级加载荷载及每次加(卸)载数量见表3,表4。

t

测量仪器选用DS3水准仪及5 m钢卷尺。

加载采用穿心式千斤顶进行。各级加载后静停15 min测量并记录主桁横向变形值,第四级加载后静停30 min,观测至变形、位移停止后再开始分级卸载,并且观测、记录弹性变形值,如表5所示。

t

mm

3)变形观测。

a.布点位置。分别于两主桁相对面梁端及支点处设置观测点,观测点需设于主桁中线上。b.变形观测。各级荷载加载到位后采用5 m钢卷尺测量两测点间相对变化距离,并作相应记录。

4)挠度计算。

张拉力为100%时主桁前支点变形为:30-(5+7×4.6/5.3)=18.9 mm。即主桁挠度为9.5 mm。张拉力为120%时主桁前支点变形为:36-(5+9×4.6/5.3)=23.2 mm。即主桁挠度为11.6 mm。此数据作为成都西南交大科技园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南广高速大桥线型控制计算的基础数据。施工中挂篮立模标高=梁体设计标高+挂篮弹性变形量+梁体理论标高修正值。

3 结语

1)施工中0号块预压采用袋装细砂进行,由于0号块悬空部分较小,而等重砂袋体积较大,导致堆载体高度过大(理论计算堆载高度达4.2 m,而预压范围为1.5 m×3.2 m),增加施工安全控制难度。建议同类型梁体0号块预压采用千斤顶进行。

2)挂篮预压时于地面设置简易支点,采用对拉挂篮主桁方式,测算挂篮主桁弹性变形,施工简单方便,可供同类工程施工借鉴。

参考文献

南广学院 篇7

岩溶是由可溶性岩石长期受水的化学溶蚀和机械作用而形成的[1]。广西是我国岩溶发育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 随着广西地区的高速铁路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 路基岩溶整治也成了必不可少的项目。通过对南广铁路岩溶路基特殊工点试验段的施工工艺及检测方案进行总结, 可对广西地区高速铁路岩溶施工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2 工点情况

南宁至广州铁路D1K6+100~+600段为溶蚀丘陵地貌。覆盖层为弱膨胀土, D1K6+100~+400段厚5~22m, D1K6+400~+600段厚度2~8m。D1K6+100~+260段下伏基岩为下统岩关阶 (C1y) 灰岩、炭质灰岩夹炭质页岩;D1K6+260~+600段为石炭系中统 (C2) 灰岩、白云质灰岩, 中至厚层状, 节理、裂隙发育, 溶蚀严重, 岩层产状为N80°E/45°NW。测段钻孔见洞率约15.5%, 钻孔最大线岩溶率约24%, 溶洞高0.9~1.8m, 均为空溶洞, 物探线岩溶洞率约82%, 物探成果为岩溶强烈发育。地下水位随覆盖土层的厚度变化而变化, 水位埋深1~2m。D1K6+100~+260段属易塌陷区, D1K6+260~+600段属极易塌陷区[2]。

3 施工方案实施

3.1 施工技术要求

1) 路基采用钻孔注浆整治, 通过注浆充填土石界面附近的土洞、溶洞和溶蚀裂隙, 截断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防止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

2) 钻孔注浆整治宽度原则上路堤为坡脚以内, 路堑为侧沟平台以内;当坡脚 (堑顶) 以外有明显溶洞危及边坡稳定时, 整治宽度加宽至坡脚 (堑顶) 外不小于2m;设置路肩墙、路堤墙地段, 整治宽度加宽至墙趾以外3m。

3) 钻孔注浆整治深度原则上为基岩面以下5m。对于埋深较大的溶洞, 根据安全顶板厚度法进行判别, 若顶板厚度达不到要求, 整治深度加深至溶洞底板以下2m。

4) 施工孔序布置[2]

D1K6+100~D1K6+260段属易塌陷区, 钻孔注浆分二序 (I、II) 进行;D1K6+260~D1K6+600段属极易塌陷区, 钻孔注浆分三序 (I、II、III) 进行。Ⅰ序孔间距7m, 在整治宽度内按正方形均布;Ⅱ序孔在Ⅰ序孔正方形中心位置内插加密, I、II序孔形成菱形布置;III序孔在I、II序孔菱形中心内插加密, I、II、III序孔形成正方形布置 (如图1所示) 。

3.2 试验段重点工程措施

3.2.1 施工顺序

试验段施工首次采用“动态勘察、动态施工”的原则, 首先对测区进行I序钻孔, 并要求I序总孔数的30%按照勘探孔要求施钻。在钻进过程中如遇到溶洞, 则优先对该孔周围的II、III序钻孔进行施钻, 以探明溶洞的走向, 宽度及充填情况。如精度不够, 则可在中间进行加密勘察钻孔, 以准确地探测溶洞的发育情况;同时勘察孔可作为加密注浆孔进行加密注浆, 保证施工质量。施工孔序严格按照每序孔注浆完后再进行下一孔序的施工。同时采用先外侧孔再中间的方式注浆, 以形成简易的帷幕, 减少浆液流失。

3.2.2 封孔方式

传统岩溶注浆施工一般采用简单的一次性封孔方式, 这种封孔方式优点是简单易操作, 缺点是在遇到注浆量很大的情况下, 无法采取其他堵漏措施, 同时由于封孔深度有限, 在带压注浆情况下, 覆盖土层容易开裂冒浆。针对试验段岩溶强烈发育、预测注浆量很大的情况下, 考虑到岩溶注浆与大坝帷幕注浆存在精度上与作用部位上的差异, 通过对水电工程大坝帷幕注浆工艺分析并加以改良, 形成了孔口管动态阻塞法这种新型的岩溶注浆封孔方法。通过对止浆塞进行了部分改进以适应路基岩溶注浆的要求, 并在覆盖层中一定深度内采用φ110PVC管进行封闭。止浆塞在PVC管内部膨胀挤压, 紧密依附在内壁上, 避免了土层中由于止浆塞的膨胀引起土体变形导致封闭失效而使浆液沿钻孔回返流出孔外。同时由于孔口管动态阻塞封孔可有效的避免垮孔, 在需要充填砂、碎石封堵溶洞时可提供最大的灌入通道, 可以灵活的处理浆液漏失, 在试验段钻探施工揭示溶洞较多的情况下大量的采用了这种改良的封孔方法。

3.2.3 注浆效果跟踪

为保证能及时准确查明岩溶实验段每一序注浆的效果, 物探检测项目与岩溶施工同步进行。在岩溶施工前, 沿中线两侧, 在Ⅰ序孔孔位上纵向布设电测深法测线两条, 在岩溶形态密集发育地段布设横向电测深法测线3~6条进行测试, 长度延伸到整治边界外5m。布置电磁波CT测线6条, 进行孔间电磁波CT测试;在Ⅰ序孔附近选12个点进行瞬态面波法测试, 测点位置距Ⅰ序孔0.5m。正式施工前, 选取代表性的工点进行试验。注水或压水试验在每序孔注浆前均进行, 每序试验孔不小于3孔。通过每序试验对比确认注浆情况。每一序孔注浆完, 浆液初凝后, 进行各项物探检测以对比各序孔注浆后的效果。通过每阶段情况分析优化下阶段注浆方案。

4 施工现场情况

4.1 岩溶发育情况分析

经现场钻探成果统计, 该段岩溶极发育, 钻孔个数1086个, 其中钻出溶洞孔143个, 多数孔揭示有多层溶洞。通过对各项数据的归纳统计与整理, 发现溶洞强发育带集中在两个段落, 分别为D1K6+100~D1K6+220段与D1K6+310~D1K6+380段, 两段钻孔共计290孔, 其中揭示溶洞孔为105个, 占全段见洞孔的73.4%。钻探揭示情况及分析结果见表1、表2。

4.2 处理措施

由于施工段落钻孔揭示溶洞极发育, 大量采用了孔口管动态阻塞封孔, 在施工时, 对充填及半充填溶洞采用压水冲洗清理软弱充填物, 疏通浆液通道, 并从孔口管内冲砂、碎石对溶洞进行充填再进行注浆处理。浆液灌注时采用先两侧后中间的顺序, 并严格遵循由稀到浓原则。在吃浆量很大的情况下, 采用间歇注浆处理, 同时添加速凝剂对浆液凝固时间进行调节, 防止浆液流失。注浆间歇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h[4]。对非正常结束的注浆孔以及每阶段物探检测结果及后序钻孔验证不合格的点, 再布置加密施工孔进行补充注浆处理。由于该工点岩溶极发育, 溶洞发育密集, 为保证岩溶注浆施工效果, 最终在D1K6+100~D1K6+220、D1K6+310~D1K6+380段内布置了116孔进行加密注浆。

5 工程质量评价

施工过程中, 监理工程师对钻探、注浆等每一道工序流程进行了全程监理, 并对施工质量进行了抽查[5]。施工方在每一孔序完成后都进行了钻孔压水试验检查, 在施工完工后同时布置了检查孔进行钻孔取芯质量自检, 通过检查孔的自检表明:溶蚀裂隙及溶洞大部分充填有块状或短柱状水泥结石体, 堵塞了土体运移的通道;注浆前后钻探循环水量对比, 注浆前各孔钻进至基岩时地层严重漏水, 孔口大部分不返水, 注浆后检查孔钻探时, 钻孔不漏水, 孔口均返水。压水实验表明:岩层单位长度吸水率大幅减少, 达到设计要求, 效果良好。第三方检测单位对于岩溶注浆每一阶段完工后都进行了综合物探测试, 对比各序注浆完工后的施工情况, 测试表明, 岩溶注浆施工达到设计要求, 效果良好。

6 结论

1) 通过经验分析与现场实践, 证明孔口管动态阻塞法这种新型的岩溶注浆封孔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由于新型孔口管动态阻塞封孔可有效的避免垮孔, 同时可以灵活的处理浆液漏失, 在岩溶强烈发育, 钻孔见洞率很高的情况下, 可以广泛地推广这种改良的封孔工艺。

2) 对于复杂地区岩溶注浆处理应遵循“动态勘察, 动态施工”的原则, 边勘察边调整边施工, 同时运用多种处理措施综合进行处理, 保证施工质量。

3) 在施工过程中同时运用物探手段进行阶段性检验并通过检验结果指导下一工序注浆是行之有效的, 可在以后的工程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珊瑚.石灰岩地区桩基设计与施工[J].西江大学学报, 2002 (2) :46~48.

[2]新建铁路南宁至广州路基岩溶设计图[D].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孟伟, 王清海.客运专线路基岩溶处理现场试验与分析[J].铁道勘察, 2009 (1) :63~66.

[4]南广铁路岩溶路基注浆施工实施细则[D].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南广学院 篇8

1. 目前高速铁路接触网道岔方案介绍

为保证正线上高速运行通过列车的受电弓在正常情况下不与交叉的岔线上的接触导线相接触, 避免正线直行列车受电弓同时触碰两支接触悬挂导线而产生硬点, 同时保证列车在低速运行时受电弓能够平滑地完成从正线接触悬挂至岔线接触悬挂的相互过渡。

1.1 道岔处侧线上接触悬挂位于正线受电弓工作范围之外。

国内电力机车受电弓广泛采用UIC608附录4a中标准宽度为1950mm的受电弓, 弓头工作宽度为1450mm, 即侧线接触悬挂距离正线受电弓中心距离大于受电弓工作范围半宽725mm。

1.2 在岔心后接触网悬挂道岔装配需避开受电弓始触区位置, 以避免在始触区内布置定位线夹和吊弦线夹。

同时保证机车从正线到岔线或从岔线至正线过渡时在岔心附近区域内, 受电弓处于最大偏移或抬升状态下始终能与导向接触线平滑接触。

基于上述设计要点及功能需求, 接触网在18号道岔处的无交叉式平面布置方案需在岔后25m左右、岔前15m左右分别设置道岔柱一处。布置类型基本可归纳为以下两类, 接触悬挂支柱位于正线侧、接触悬挂装置位于岔线侧, 具体布置见图1、2。

2. 隧道内接触网道岔布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隧道内, 接触网渡线处的道岔平面布置, 接触悬挂位于正线侧和接触悬挂位于岔线侧布置可视为隧道中部悬挂和隧道线路两侧悬挂, 但两种悬挂方案都会受到隧道净空限制, 具体限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隧道中部悬挂时, 左线岔前、岔后道岔装配需同时考虑装配结构对左线的限界大小, 同时支撑结构不得侵入右线的建筑限界内。

(2) 18号道岔岔后25m处, 正线与渡线线间距为1390mm左右, 此处接触网道岔装配若要满足距另一侧正线的建筑限界1770mm以上, 并考虑支持结构尺寸, 隧道内线间距为4.6m时, 道岔处岔线悬挂支安装限界将不足1300mm, 普通三角腕臂结构无法实现该限界内的安装。

(3) 接触网支持结构设于隧道两侧时, 根据下图隧道断面可知, 两线外侧由于隧道弧形衬砌轮廓, 净空随侧面限界的增大而急剧减小, 在距离线路中心2.0m时, 导高以上净空不足600mm。

根据隧道内道岔装配布置受限因素, 本文将分别针对各处安装, 比选腕臂安装位置、腕臂结构形式。

3. 隧道内接触网各处道岔装配方案研究

3.1 岔前道岔柱的安装研究

岔前道岔柱安装处, 线间距小于150mm, 但此处为保证正线直行列车受电弓不与侧线受电弓接触, 侧线接触悬挂距离正线线路中心距离一般不宜小于1100mm (考虑受电弓偏移至极限位置) 。

正线支悬挂:正线支悬挂设计定位环底座需考虑距侧线受电弓距离, 避免侧线列车受电弓与定位环碰触, 一般可通过加长定位器或增大拉出值实现。此处线间距按小于150mm时, 正线支悬挂拉出值按400mm设计, 普通定位器即可满足安装要求。

侧线支悬挂:侧线支悬挂需满足距正线距离大于1100mm, 隧道内采用线间设吊柱形式安装时, 对于正线4.6m线间距线路, 为保证吊柱距另一侧正线的距离, 侧线支装配的侧面限界仅为1.5m左右, 采用反定位安装时可以实现, 此时侧线定位环位于正线上方, 需考虑定位环距正线通行受电弓的安全距离, 所以采用了特性定位器, 抬高定位环高度, 保证正线列车手电弓振动至极限位置时不与该定位装置发生碰触, 具体见下图:

本工程为了保证正馈线与各线承力索间的绝缘距离, 正线与侧线采用了等高设计, 由于无交叉道岔布置中两支悬挂不存在相互交叉, 立面等高不会引起导线相互磨耗。

3.2 岔后道岔柱的装配研究

设计思路从两个方面着手:选用特型适用小净空的腕臂结构和腕臂下底座抬高在竖直方向上避开受电弓包络线范围。

3.2.1 弓形腕臂结构

正线支悬挂:采用进口原型产品时, 本线隧道断面需加宽约300mm, 对腕臂结构稍作调整后, 可满足本线断面安装需求。其结构简单, 对净空要求相对较小, 在我国石铁路中已采用, 但改变原型产品后对备品备件及零件更换带来困难。

侧线支悬挂:弓形腕臂优点在于适用小限界, 但缺点是结构受力限制, 不适用大限界, 所以对于靠近隧道中心的侧线支悬挂, 采用弓形腕臂安装在隧道两侧时限界过大, 不适用弓形腕臂。

3.2.2 三角腕臂结构

正线支悬挂:上下腕臂底座高度同时抬高200mm后, 将定位管低头安装, 采用普通矩形定位器即可满足安装要求。当需要考虑平腕臂距正馈线间的绝缘距离要求时, 可将平腕臂低头安装, 此时装配结构可满足各种绝缘及限界要求。

侧线支悬挂:侧线支悬挂设计按照本文上述思路, 首先抬高下底座, 并采用特性定位器抬高定位环高度, 但会遇到侧线支悬挂腕臂装置或导线距离正馈线悬挂绝缘距离不足的问题。由于采用无交叉道岔布置, 所以正线导线和侧线导线除转换下锚时不存在交叉跨越, 所以可将侧线承力索与正线承力索在此处装配按等高设计或将承力索座倒挂安装。

结合上述各支腕臂系统的安装方案研究, 岔后道岔柱的腕臂安装侧线支需采用三角腕臂结构, 正线支可采用整体腕臂或三角腕臂结构, 此处安装正、侧线装配叠加后两种方案示意图如图4。

考虑采用整体腕臂时需增大隧道衬砌断面或修改原型产品, 综合考虑工程实施过程中对站前施工的影响及接触网运营维护的便利性, 推荐正线支安装采用三角腕臂结构。该悬挂方案既满足了对正、侧线定位安装要求, 又避免了隧道断面的局部加大需要, 同时通过承力索座倒装, 也解决了正馈线与侧线承力索间的绝缘距离问题, 能够满足工程实施的需要。

4. 结语

南广学院 篇9

西江特大桥是新建南广铁路的标志性和控制性工程。大桥承载客货共线、双线铁路, 设计行车速度250km/h;全长618.3m, 主跨为450m的中承式钢箱提篮拱桥。其中拱肋为钢箱结构, 总重量达180000k N。西江特大桥桥式布置见图1。

主桥拱肋经比选采用“缆索吊机+扣挂法”悬臂拼装, 跨中合龙的总体施工方案。在两岸拱座上各设一座扣塔辅助拱肋的悬臂拼装, 每拼装一个拱肋节段即挂设并张拉相应的扣索、锚索以平衡拱肋的悬臂力矩。跨两岸设一台主跨476m, 额定吊重3200k N的横移式缆索吊机作为拱肋节段的吊装设备。总体施工方案示意见图2。在拱肋悬臂拼装及缆索吊机工作过程中, 需要在两岸山坡设置临时锚碇以锚固扣塔的锚索及缆索吊机的缆索。计算表明, 一岸扣塔需要的锚固力为102000k N, 缆索吊机需要的锚固力为2600k N, 一岸锚碇承受的拉力总和达128000k N。

地质勘察显示大桥地处四个褶皱五条断裂区域, 锚碇选址围绕大桥所在区域, 处于地形陡峭 (山体坡度35°~55°) 、锚碇区域正好位于三条断层的相交地带, 岩层破碎、裂隙发育;覆盖层很厚, 全风化层厚度大约为2~5m, 强风化层厚度约10m, 强风化和中风化界限深度大致在8~10m, 中风化和微风化界限大致在45~60m。两岸地质剖面如图3、图4所示。

2 锚碇总体布置

针对本桥地形陡、地质差、锚碇荷载大等特点, 锚碇布置需遵循以下原则: (1) 使锚索上、下游角度基本对称, 使扣塔以受压为主, 尽可能避免受弯扭。 (2) 顺应山势、确定合适的位置, 尽可能减少开挖并注意与新建上山便道的互相影响 (见图7) 。 (3) 锚碇既不能布置得太集中, 以降低风险;也不宜太分散, 以免管理难度过大。

根据上述原则, 锚碇总体布置确定如下:全桥共设置锚碇12个, 一岸设扣塔锚碇4个, 主要承受锚索力和扣塔后风缆索力, 单个受力为25500k N;设缆塔锚碇2个, 主要承受缆索吊机主索索力和缆塔后风缆索力, 单个锚碇受力为13000k N。锚碇布置如图2及图8所示。

3 锚碇结构方案比选

参考国内、国际上拱桥施工临时锚碇以及悬索桥锚碇的经验, 针对本桥锚碇的荷载规模和地质地形条件, 有重力式锚碇、隧道式锚碇和预应力岩锚三种可能的锚碇方案, 如图5所示。

(1) 重力式锚碇:利用锚碇的自重及与地基的摩擦力来平衡斜向拔力。锚碇需满足抗滑移、抗倾覆、抗上拔稳定要求。锚碇基础位于边坡开挖后的强风化岩层上。

(2) 隧道式锚碇:在山体内开挖一条进入微风化岩层的隧道, 然后在隧道末端浇筑一个混凝土锚塞体, 利用锚塞体前侧的山体提供抗力。扣塔锚索或缆索吊机缆索锚固于锚塞体中并从隧道引出, 经散索鞍转向后接至扣塔。

(3) 预应力岩锚:利用多束预应力锚索将锚碇体预压在坡面上, 扣塔锚索或缆索吊机的缆索连接在锚碇体上。预应力锚索分锚固段和自由段, 其中锚固段进入微风化岩层。

三种方案的优缺点如表1所示。通过对安全、技术、工期、环保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 决定采用预应力岩锚方案。

4 锚碇结构设计

根据受力计算, 每个扣塔 (缆索吊机) 锚碇的锚碇体采用28 (21) 束斜向预应力锚索及12束竖向预应力锚索锚固在山体中。斜向预应力锚索采用压力分散型, 单束配15根Φs15.2钢绞线, 预张拉力1350k N。竖向预应力锚索采用拉力型, 单束配6根Φs15.2钢绞线, 预张拉力900k N。锚索锚固段长度为10~12m, 嵌入微风化岩层, 自由段长度为20~60m。如图5所示。

锚碇体采用实体钢筋混凝土结构, 预应力锚索和固定锚固梁的精轧螺纹钢筋在锚碇体内交错锚固, 可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受压能力来传递荷载。锚索或缆索吊机的缆索固定于锚固梁上。锚碇体构造如图6所示。

5 边坡整体稳定分析

由于锚碇区边坡陡峭, 地质条件差, 在承受如此大外荷载情况, 需要对边坡的整体稳定进行分析和评价, 以确保施工安全。采用毕肖普法对锚碇处边坡整体稳定性进行分析。岩体参数采用表2的节理面强度参数。外荷载通过预应力锚索作用于山体内部, 在锚固段处用线力荷载模拟。结果表明在拱桥施工过程产生的拔拉力作用下, 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59, 满足规范要求。滑动面见图7。

6 不良地质条件下预应力岩锚施工

锚碇施工顺序为:施工准备→锚碇基坑开挖→边坡支护→修坡找平→锚索施工 (钻孔、锚索制安及注浆) →地基加固→混凝土锚碇体施工→锚索施工 (张拉) →验收。

本桥锚碇区地质条件复杂, 锚索按常规方法施工时成孔相当困难。锚碇处于断裂带之间、岩体破碎、风化深程度深, 钻进过程常出现中坍孔、埋钻、卡钻等现象。钻进过程中还出现透水现象, 加上岩石中的夹泥, 形成泥浆, 造成糊钻, 无法成孔。

后针对上述情况, 采取先高压注水泥浆加固破碎地层的方法, 增强地层整体性。每相邻两个锚索孔中间上方设置一个注浆孔, 孔径为120mm, 孔深比锚索孔深4m, 注浆水灰比为1:1, 持压时水灰比采用0.7:1。注浆压力达到20MPa~30MPa, 保证岩层裂隙被水泥浆填满。经注浆加固后钻进比较顺利, 未再出现卡钻、塌孔等现象。孔底渗水情况也得到很大改善, 钻进时吹出的都是粉尘而不是原先的泥浆。

7 应用效果

本桥临时锚碇按上述方案于2010年建造完成, 实施照片如图8所示。2011年11月, 新建南广铁路西江特大桥主拱顺利合龙。主拱悬臂拼装及缆索吊机吊装施工期间, 两岸锚碇及周围岩体稳定, 达到了设计目的。监测量结果表明:预应力锚索受力基本均匀, 最大索力波动不超过5%。

8 结束语

本桥施工中, 在复杂地形、不良地质条件成功设计和施工了单侧总荷载达128000k N的临时锚碇。采用的分散式布置方式、预应力岩锚结构方案以及高压注浆加固辅佐成孔的预应力锚索施工工艺可为今后类似山区大跨度拱桥梁施工参考。

摘要:新建南广铁路西江特大桥为主跨450m的中承式钢箱提篮拱桥, 采用“缆索吊机+扣挂法”悬臂施工。一岸需要设置总荷载达128000kN的施工临时锚碇。锚碇所在区域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差, 经比选采用了分散式布置方式和预应力岩锚结构方案。针对地质破碎的情况, 采用高压注浆加固辅佐成孔工艺等顺利完成了预应力锚索的施工。建成的临时锚碇系统在本桥悬臂施工过程中锚固效果良好。

关键词:桥梁施工,拱桥,锚碇,预应力锚索

参考文献

[1]周外男.云南小湾大桥缆索吊机后锚碇设计[J].桥梁建设, 2002, (6) :39-42.

[2]卫军, 等.悬索桥隧道式锚碇设计及结构性能分析[J].城市桥梁与防洪, 2005, (6) :49-53.

南广学院 篇10

广州海珠桥南广场地区改造是广州目前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该项目位于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的河南延伸段与珠江沿岸景观带的交汇处,与海珠广场隔珠江相望,规划范围内涉及拆迁的建筑面积达30万m2以上。

规划范围现状建筑密集、功能混杂,公共绿地与公共服务设施非常缺乏;同时,规划范围内的江南西婚纱商业街享誉全国,同福路骑楼街也体现出广州的传统城市特色。因此改造重建与历史延续是该地段规划的核心问题;比邻海珠广场,作为重要的城市节点空间,其空间形态也是规划设计的重点之一(图1)。

二、规划设计方案概况

基于城市整体公共空间上的考虑,规划方案沿江南大道强化绿化空间来延续中轴线,与拓展后的滨江绿地形成一个“T”型的开放空间,将历史轴和生态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较大地提升改造地块的整体环境质量。为增加滨江绿带的公共性,保持“T”型空间界面的延续性,沿江布置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图书馆等公共建筑。滨江公共建筑和沿江南大道的商业建筑均采取架空处理,释放地面活动场地,营造富有城市活力的公共空间景观。

规划结构采用小街区模式,横向为街、纵向联系珠江为绿化林荫道。新的街区尺度为110m×100m,有利于高强度的滚动改造策略,也加强了城市肌理的整体性。规划提供了两种社区模式:江南大道西侧为街坊围合式,由多层及高层住宅和裙楼围合形成院落;江南大道东侧以商住综合体为主,在立体空间上综合公共交通设施、商业设施、住宅等功能,提供便利的生活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图2、3、6、7)。

在延续特色产业与历史文化上,方案保留并提升现状江南西的婚纱产业。沿江南大道两侧规划商业步行街,和商业综合体、婚庆广场等,扩大婚庆文化产业空间。对同福东路骑楼街采取保留整修策略,通过局部架空的手法使骑楼街与内街空间连为一体,创造传统与现代相协调的社区空间。

在开发可行性的预测中,方案分别按照拆建比1:2,1:2.2,1:2.5测算开发量、容积率、支出成本和总收入等,最后得出本项目的拆建比应在1:2到1:2.2之间,不应超过2.5,开发量控制在100万m2以内,毛容积率不高于3.4,在营造良好城市环境的同时确保商业开发的可行性。

三、公众参与

本次公众参与活动属于规划编制阶段的公众参与。通过规划草案的宣传和公示、征询意见和社区论坛等互动交流的方式使居民真正参与到规划编制的过程。第一,公众不只是规划作为技术过程的规划调查对象和规划方案比选的被动客体,还是规划作为政治过程的规划编制主体之一。因此,公共参与文件不单是规划方案的展示,而是规划编制过程的公开,它包括规划编制的法律依据和旧城改造政策背景、规划地段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概况、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和策略,以及初步方案的目标和空间特点等。第二,公众作为非专业人员,应将规划技术文件转化为公众参与文件,也就是将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第三,公众分散而缺乏组织,吸引公众参与需要有效的组织和多样的形式,包括通过张贴宣传海报、派发宣传单张和小册子、报纸和电视广告等广泛的宣传、组织社区论坛和网络论坛等形式,充分搜集回馈意见。公共参与的过程包括了材料准备→活动宣传→意见收集→整理回馈→方案优化等几个阶段(见表一)。

公众参与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也是意见与观点交换的过程。借助传媒的广泛宣传以及我们的访谈咨询,公众主要形成三种观点:对于当地居民,普遍倾向是通过拆迁改善居住环境;对于商户,考虑到维持目前生意,他们更希望能维持现状;其它市民则呼吁改造过程中能保留旧城文化。可见,公众群体是多样分化的,公共意见也各自代表自身的利益。一己之见容易偏颇,通过公共参与汇集多方意见,加强公众之间沟通,有助于规划改造达到多方共赢结果(图4、5)。

上一篇:储物空间下一篇:建材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