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意识

2024-11-05

旅游意识(共12篇)

旅游意识 篇1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旅游”已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一个词语。数据显示,2012 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高达29.57 亿人次,其中:城镇居民19.33 亿人次,农村居民10.24 亿人次。如此巨大的数字向我们证实中国已经发展成为旅游大国,旅游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的普遍行为。庞大的旅游队伍,在传统旅游活动中对旅游地水资源和食物资源大量消耗、对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严重破坏,同时旅游活动给旅游景区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要想从根本上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旅游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其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强化民众的生态旅游意识,从思想上改变大家的旅游观念从而提升城市文明旅游的形象。

一、生态旅游理论简介

针对旅游活动给环境与资源造成的破坏,早在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H.Ceballoslascurain就提出了生态旅游一词,生态旅游是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业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前提下开展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不仅表征对自然景物的所有观光旅行,更强调观光对象不应受到破坏。

二、生态旅游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生态旅游一词自1983 年提出至今已有30 年的时间,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首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物件从人文景观和城市风光转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较为原始的大自然,这些自然景物在其国内定位为自然生态系统优良的国家公园,在国外定位为以原始森林为主的优良生态系统。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极为重视保护旅游物件。在生态旅游开发中,避免大兴土木等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旅游接待设施小巧,掩映在树丛中,住宿多为帐蓬露营,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旅游物件的影响降至最低。在生态旅游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等保护环境的响亮口号,并在生态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和保护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大自然标牌体系及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在愉怡中增强环境意识,使生态旅游区成为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天然大课堂。

我国从十七大提出生态旅游至今对其宣传也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但是从成效看,生态旅游发展的还不完善,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景区内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旅游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等足以证明生态旅游有名无实,总的来讲,其原因主要是生态旅游意识落后,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并没有从根本上掌握生态旅游的内容和含义,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宣传和肤浅的理解上,这就造成无法真正实现生态旅游的结果。这一表现在经济不十分发达的吉林市尤为突出。

三、传统旅游活动对吉林市形象的不良影响

(一)吉林市概况

吉林市是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是我国唯一一个与省重名的城市。吉林市历史悠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穿城而过的松花江水,孕育了古老的民族和文化。1994 年吉林市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甲级开放城市,还被评为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央视《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等称号。

吉林市四面环山,三面临水,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有“北国江城”之称,被列为全国重点风景区的松花湖是著名的避暑胜地,被誉为四大奇观的吉林雾凇更是冬日的奇葩。吉林市以其独特的雾凇冰雪旅游资源、森林旅游资源、陨石旅游资源等构成的旅游资源体系,在全国独具特色和吸引力。吉林市多民族居住地之一的乌拉街满族风情,阿拉底村、兴光村朝鲜族风情,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吉林市作为塞外北国的一颗璀璨明珠正在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城市。

(二)传统旅游活动对吉林市形象的不良影响

2009 年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以建设生态旅游大省为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吉林市作为吉林省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城市,每年以北山庙会为代表接待大量旅游者,北山庙会日接待游客数量高达数十万人次之多,少则也有七、八万,面对如此巨大的游客队伍,北山景区并没有做好有效的生态旅游宣传和旅游资源保护工作,庙会期间,大量商贩以“放生”的方式骗取游客的善良,让游客以付费的方式将小鱼、小乌龟等放生回归自然。这一形式看似是保护资源,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但是,现实是,在游客放生过后,商贩又一次将小鱼、小乌龟等生物打捞上岸进行重复利用,严重影响了动物的正常生活,甚至导致其死亡。与此同时,大量游客在北山庙群内上香,山上烟雾缭绕,浓烟从北山直上云霄,给城市空气带来严重污染。庙会结束,游客撤去即可看到漫山遍野的垃圾,果皮、纸屑、方便袋和烧烤串的钎子等到处都是,给旅游环境带来的破坏是严重二字所无法形容的,这无疑也影响了吉林市作为中国首个“低碳样本城市”的形象。

吉林市一年一度的“中国·吉林雪花啤酒节”和“中国·吉林市松花江河灯文化节”等节日也吸引了大量游客,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和生态旅游意识落后,节日过后的狼狈场面是管理者所不忍目睹的,在啤酒节和河灯节举办过程中,游客带来的垃圾既造成陆地区域的污染,更造成作为吉林市民主要引用水源的松花江水的严重污染,也破坏了吉林市作为“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良好形象。

四、强化生态旅游意识,提升吉林市文明旅游形象的对策

旅游业的发展只有建立在与环境友好协调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真正的持续发展。吉林市文明旅游形象的树立也只有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才能持久的保持下去。要提升吉林市文明旅游形象,有必要强调生态旅游的重要性,提高生态旅游意识。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生态旅游宣传教育

政府在旅游城市良好形象的树立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要想从根本上真正实现生态旅游,就要从政府的角度大力开展生态旅游知识教育,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生态旅游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强化媒体对生态旅游意识的宣传,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加强舆论宣传和教育培训,普及生态旅游知识,增加环保投入,加快信息自动化建设,并定期公布各大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状况,建立公众参与综合决策的渠道,加强以生态旅游理论推进吉林市文明旅游形象建设的监督管理。

(二)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队伍

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是保障旅游业持续发展和文明旅游推广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吉林市旅游景区管理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要充分利用各种人才培训资源,联合创建多种形式的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与培训网络,积极培养生态旅游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确保吉林市生态旅游宣传教育的及时广泛开展和进行。

(三)启用大学生进景区服务,增加生态旅游宣传力度

景区要想确保生态旅游的切实开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参观游览过程中时刻提醒游客保护环境,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议启用在校大学生,即实习生进入景区工作。一方面,大学生文化知识较为丰富、素质较高,便于管理,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环境,既降低景区人力资源成本又可以为景区的环境保护和帮助旅游者提高环保意识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对游客的提醒和以身示范作用会对游客产生受益匪浅的效果。另外,启用实习生管理制度,还可以“旺进淡出”以平衡旅游景区因为淡旺季对员工需求量产生的差异。

五、结语

吉林市作为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拥有大量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也是吉林省推进生态旅游大省建设的重要城市。吉林市要实现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提升文明旅游形象,保持其“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甲级开放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良好称号,其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旅游者、旅游景区管理者和景区附近居民的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增强人们保护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意识,以吉林市人民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对旅游景区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加强本市人民对于提升吉林市文明旅游形象重要性的认识,这对推进吉林市乃至吉林省生态旅游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意识 篇2

11.12日,风和日丽:

经人力资源部、财务部、行政部两个月的组织与策划,公司全体30多人一早就赶赴舒城-万佛湖两天的拓展旅游。这次拓展旅游引起公司所有伙伴的重要性与期待性,特别是公司财务部黄主管、行政部程姐、及东尼造型创意总监李杰先生对本次活动的积极参与与一路配合。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旅游和娱乐活动,而是活泼生动且具有教育和纪念意义的体验式培训。具研究表明:人类所能听到的事能记住10%,所看到的事可以记住25%,所亲生体验的事能记住80%。两天的培训使平时耳熟能详的“团队精神”更加寓意深刻,两天的培训对大家的内心是种重大的冲击,能够在活动中发自内心的去沉思。以下是这两天的拓展旅游的感想。

一,空中断桥 :

经过快速的整队,我们很快将各队的人员分好。分在我们队的有其它两门店的人员,为了增强兄弟门店的协作力。上午看到了我们期待很久的空中断桥,首先上桥的是我们队的15号,15号在我们对是一个组织力很强、胆识过人的一个人,看上去很轻松的断桥连我们的15号都吓傻。我们亲眼目睹他在没有护栏的断桥上,满头大汗的脸颊和颤抖着的双腿……微微也能听到他在断桥上说:“慌。。。”这么一个字。大家在底下为他加油打气,经过十几分钟的调整,他终于跳过了看上去有3米长其实只有一米长的断桥,接下来的十几个人陆续在教练的威胁下经过长达2个多小时完成了 这次空中断桥。可是只有我们队的“萌女”露露没能完成,可能是因为体重的原因,她一个人的没完成觉得对不起大家,在后期的队上她也同样完成了这次任务。值得表扬.....这次的比赛我觉得我们东尼的女孩子真的不一般,她们都有颗坚强的心。难怪我们总监成天到晚说东尼“没女人”...对这次游戏我觉得对我感触比较深的是看似简单的事情你自己不轻身去体会你是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在成功的事情,成功的人身上,你可曾知道他们为了成功,中间经历的过程有谁清楚了解,值得我们去深思。

二,踩地雷:

游戏规则,在地面铺一块布、布的两边是沼泽、布上有许多字……如果出错就原地返回。开始我们只是无硬着头皮往前冲,没有顾忌另外一支小队与旁边的沼泽地,花了很长时间最后还以失败告终……

三,无名:

游戏环节必须在两分钟内完成,一人蒙眼踩点、两人双手捆绑取绳、三人拥抱送球、四人空中移位接球、五人踢毽子、六人齐捆双脚同时移位10米、七人坐地同时站起、八人跳绳、我们队在队长的带领下,经过半个小时联系后完成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

四,爬云梯 :

这是一个比较考验人的耐力跟体力的游戏,需要双方借力爬上云梯……与之前空中断桥相比它的安全系数要好很多。大家都争先恐后的上。看是简单的游戏,很多伙伴爬到第二层的时候已经全身无力,过程当中有很多小的技巧,有时候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腰力能拉起一个一百多斤重的人,真是出乎意料。

这个环节认我明白了团队的默契与协作力有多重要,更证明了我们长期在室内工作缺少运动。这一刹那突然明白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

当然游戏之外我们也有很多的派对,我的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公司这次花费巨资为的只有一个目的,让东尼的团队更加具有凝聚力。真诚的谢谢东尼这么值得大家珍惜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面有很多属于东尼人留下的脚印。谢谢东尼造型创意总监李杰先生!感谢有你,因为有了你东尼才会如此精彩!!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篇3

[关键词]:旅游专业 服务意识 培养

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服务是其最基本的“产品”,而高质量的服务是旅游业强有力的竞争武器。而目前在旅游行业,无论是饭店服务还是导游服务中,频频出现因服务质量发生纠纷的事件,这无疑将暴露了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对于培养旅游行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职教育而言,对于本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成了我们当今人才培养中一大关键问题,因为服务意识的培养是旅游服务行业最基本的行业需求,也是中等旅游职业教育中学生适应行业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培养服务意识便成为旅游职业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之一。

一、何谓服务意识及重要性

服务意识是指员工在对客服务中所体现的,以满足顾客需求,所体现的为其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即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发自服务人员的内心。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对服务的认识,即用简单而明确的语言把“服务”具体化,使服务人员清楚什么是优质的服务。第二:要制定出服务的标准。标准是服务质量的保证,服务标准的制定,可使服务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需要说明的是员工即使具备了业务知识和技巧,熟悉了程序标准,并不能保证服务质量一定会提高,还存在着员工愿不愿做,能不能发自内心、主动去做的问题。旅游企业员工必须站在顾客立场上,为顾客着想的一种意识,哪怕是为酒店喜欢用高枕头的客人在他没有提出要求时,一个举手之劳提供一个枕头,这也是一种服务意识的体现。

服务意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意识”是旅游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旅游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旅游专业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点,使之具有更强的“职业性”,在教学中应该而且必须把服务意识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加以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训练,从而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二是“服务意识”是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教育是旅游教育重要的方面,我们应根据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全方位策划和有效实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三是“服务意识”是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保障。旅游业要求从业者一定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服从意识,这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强有力的保障。实践表明,学生在学校或岗前没有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思想障碍,对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因而在学校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前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培养的影响因素

1、家庭环境因素

90后的学生,他们活泼,个性张扬,具有独立的思维。而且当今的学生几乎全部是独生子女,父母百般宠爱,娇生惯养,造成了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为他人着想的意识,害怕吃苦,缺乏应有的敬业乐业精神。平时很少服务于人,倒是常常受人服务、被人侍候。所以服务意识极其淡薄,不能够站在顾客的角度去思考,对方到底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服务。

2、社会环境因素

因为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旅游业属于服务业,长期以来,由于几千年的“学而优则仕”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从事服务工作的人被看成是下三流。很多人认为,学这个专业,未来的工作就只能是吃青春饭、端盘子,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在对客服务中,有些客人因素质问题,在语言、行为方面,对服务人员体现出不尊重人格的表现。虽说在这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上有一定的改变。但是,要彻底的改变这些观念,打消这样的疑虑,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很多学生和家长不愿意选择服务行业就业。

3、学校教育环境因素

高等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技能的培养,越来越多的院校目前大都愿意接收有行业经验的人,从事相关的教学工作,对于整个职业教育来说,势必起到质的飞跃。但是,对于很大一部分直接从学校毕业就直接登上讲台的教师而言,缺乏行业经验,因此对于服务意识往往缺乏感性的、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由于目前教师收入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教师对旅游产品的消费(主要是高档次旅游产品的消费)较少甚至没有,因此缺乏作为“上帝”对服务的基本要求的感受和理解,这样,教师谈服务意识无异于纸上谈兵,也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服务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同时,因专业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高,旅游职业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进行能力、心理及态度等因素的培养,职业素养较差。

三、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培养的途径

1、通过各方努力,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改变观念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服务工作被看作是“伺候人”的工作,至今社会上还有轻视服务行业的现象。因此,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界的努力,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通过专业思想教育、敬业爱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服务观念,强化旅游服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要提升自身的职业自豪感,热爱自己的职业,改变传统的观念。

2、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培养学生的优质服务意识

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服务意识则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优质的服务意识是旅游工作者的从业前提,也是旅游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的培养应注重营造德育氛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开展导游、酒店技能比赛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为提升服务意识奠定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

3、以实践教学为平台,培养服务意识

旅游专业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在前厅、客房、餐饮、景区导游等学科教学中都有大量的实训内容。在这些实训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程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其中深刻的“服务意识”内涵,因实训条件的限制,实训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教室就是酒店,校园就是景区,当见到客人往电梯走时,服务员应上前一步,主动为客人按电梯开关,并微笑致意;当客人在餐厅用餐,拿出香烟准备点烟时,从侧后方及时帮客人点火……这些细小的服务都将使客人感到“宾至如归”,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服务员是否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

所以,实践教学安排对于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

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需要伴随着不断的学习、实践每一个过程,需要通过多方共同的努力。树立学生的服务意识,这不仅是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的人生品质、道德素质的需要。同时,这也是当今旅游业提升竞争力,树立旅游企业良好形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钟小辉.旅游中职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年第24期

[2]俞燕方.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J],新昌县大市聚职业中学

[3]马乔林.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46.

旅游意识 篇4

一、旅游主体旅游意识的重要性

1. 政府部门旅游意识的提升对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从旅游意识主体关系图中可以看到, 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 政府部门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政府部门不仅起着对整个行业的引导作用, 还有能力为发展这个行业做出实际的举措。无论是对旅游企业政策的倾斜和优惠, 还是对居民的舆论引导, 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当地居民旅游意识的提升能扩大内需, 带动本区经济发展。

旅游消费具有综合消费、可重复消费、可持续消费等特征, 对扩大内部消费需求具有直接拉动作用。提升当地居民的旅游意识、鼓励居民旅游, 能带动区内经济发展, 提升当地居民旅游意识对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也有很大作用。旅游业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产业, 同时也是建设小康社会、提升生活质量的民生产业。发展当地旅游, 提升当地居民旅游意识, 使旅游休闲意识深入人心, 有利于国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3. 东道主居民旅游意识的提升会带来当地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

对旅游目的地东道主居民旅游意识的培育能提高当地旅游服务接待质量。当地东道主居民的旅游意识提升后, 对发展当地旅游的意义有着更深刻的影响, 有助于居民增强旅游目的地意识, 能更好地向外来游客展示风土人情、文化特征和生态环境等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及其文化内涵, 继而能提高当地旅游服务接待质量。这些意识上的转变可使旅游的服务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4. 企业旅游意识提升能壮大企业实力并相应地影响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作为企业, 其旅游意识除了体现在自身的经营意识和对游客服务意识上, 更体现在企业对其在旅游业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清醒认识上。一个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上做得越好, 对其本身的发展也越有利, 旅游业发展实践表明, 在某一区域范围内, 企业强, 则旅游业兴;企业弱, 则旅游业衰。旅游业是服务行业, 企业所提供的产品需要游客的切身体验和口碑相传, 企业的旅游意识提升, 可以壮大企业实力, 提升服务质量, 营造良好旅游环境, 为当地旅游业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提升旅游意识的途径

1. 以政府部门为主体进行引导、推动及宣传。

政府部门会对旅游相关主体、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政府部门对旅游意识的引导和推动的前提是政府本身的旅游意识要非常到位, 在政策、产业规划、管理中承担起应有的职责。旅游意识会随着社会舆论导向的培育而发展起来。政府部门可以借助媒体力量营造气氛, 也可以利用教育手段培育这样的意识。

2. 旅游行业的创新对旅游者的吸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消费领域和消费方式正在转型, 在原有的消费空间饱和之时, 新的消费空间也正在形成之中。在基本生活的消费要求得到满足后, 许多人已经把消费目标转向文化、精神消费领域, 旅游市场也正处于这一转变趋势中。而大众的消费观念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 而另一方面又要受外界的刺激和影响, 外界的潮流和流行对大众的吸引会起一个很大的作用。作为旅游企业必须不断推陈出新, 创造新消费点, 创造流行, 让游客永远对旅游有新的期待。

3. 旅游者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提高。

作为旅游主体之一的旅游者, 旅游动机不一, 对旅游的认识和体验到的旅游感受各不一样。当旅游的内涵被旅游者越多地体验到和感受到, 旅游者对旅游的认知、行为、态度将会提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可以分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 提高层次娱乐、购物, 专门层次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虽然不同层次的旅游行为可以并存, 但总体来说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出现在较低层次活动行为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游客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旅游出游机会增多, 旅游者低层次旅游体验得到满足后, 自然就会转向高层次的旅游体验。从单一的观光到对知识的获取, 从获得外部满足感到个人自我实现的转变, 这些转变使得旅游者对旅游的认识更深刻, 旅游意识也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谢彦君, 陈才, 谢中田.旅游学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1]谢彦君, 陈才, 谢中田.旅游学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2]杨桂红.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J].经济问题探索, 2001 (11) [2]杨桂红.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J].经济问题探索, 2001 (11)

[3]林南枝, 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3]林南枝, 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旅游意识 篇5

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市文化和旅游局强力实施三举措,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落到实处。

一、加强系统宣传管理,守住思想阵地

一是抓好中心组理论学习宣传,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二是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加强对国家安全宣教阵地、保密防范教育阵地的建设管理。三是加强防范意识形态渗透,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四是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道德讲堂等的课程设置。五是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中小学、职业学校和民办学校的管理。六是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凝聚作用,加强系统宣传阵地建设管理,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建立审核把关制度,守住网络阵地

一是建立网络信息审核把关制度,加强对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的管理。二是做好意识形态类突发事件和重大思想理论问题的引导处置,坚决抵制和批驳错误思潮和观点。

三、完善报备审批和定期检查制度,守住文化阵地

一是组织力量定期深入基层开展社科普及宣传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广泛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

浅谈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篇6

关键词:旅游专业 服务意识 培养

服务意识是旅游服务产品的生命力,是服务质量的关键,是服务工作的灵魂,是从事旅游服务行业员工素质的关键标志。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一线的旅游从业人员,拥有良好服务意识的学生才能成长为高素质的员工。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普遍缺乏服务意识。因此,职业学校教师应加强学生服务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一、服务意识的概念

有一位常穿梭于各个城市讲课的培训师,用一个枕头诠释了“服务意识”的定义。这位培训师睡觉要睡高枕头,所以每逢入住酒店总是把另一张床的枕头放在自己床上。但往往在第二天,客房服务员都会把他移动过的枕头放回原位。久而久之,他不好意思麻烦服务员,于是睡醒后自动把移动过的枕头放回原位。直到有一次到自贡入住汇东大酒店。那次他实在太劳累了,第二天起床后把换回枕头的事忘了。晚上回到房间,发现枕头变了,下层是一个普通枕头,上层是一个散发淡淡药香的保健枕头,而且比普通枕头高了一些。这个贴心的小细节让他对这家酒店的印象特别深。从此以后,一有机会到自贡他肯定入住这家酒店,而且还介绍给亲戚朋友们入住。细节留住了这位客人的心,也体现了该酒店比较强的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即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发自服务人员的内心。而旅游行业的服务意识是指旅游业相关工作人员发自内心为客人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具有服务意识的人总是以客人为中心,会站在客人的立场上,急客人之所急,想客人之所想。一个具有服务意识的员工,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二、培养服务意识的重要性

1、拥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是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保障

由于竞争的激烈性,旅游企业必然会很重视员工服务意识的养成。拥有良好服务意识的服务人员,必将用过硬的服务技能和优质的服务态度帮企业赢得更多的客人,必将成为受欢迎的员工。学校在就业前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能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为自己打下优质服务的基础,从而有了稳定就业的保障。

2、拥有服务意识是旅游专业学生提高自己竞争力的需要

旅游业要求从业者一定要有较强的服务、服从意识,若是学生在学校或岗前没有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将降低自己的职业竞争力,不利于个人职业的发展。例如:上岗时怕苦怕累,受气时消极旷工,与客人有冲突,不会灵活应对工作中的突发情况等。若是在学校就已经拥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可以缩短从学校到就业的过渡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为将来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当代学生服务意识缺淡薄的原因

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代学生的服务意识十分淡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1、家庭教育的偏差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学生,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比较稳定,并且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几乎没吃过什么苦,受过什么气。家长也很少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更别说为别人做些什么了。这种被宠爱被伺候的家庭生活让他们没有劳动意识,自理能力差,在家庭生活中都不曾为家人做些什么,更不用说接受所从事的行业要为客人服务的事实。

2、学校教育的偏差

具备服务意识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对旅游专业来说尤其重要。然而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技能鉴定中重点强调动手能力,不涉及服务意识的考核,在课程的安排中也没有专门的设置服务意识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能力、心理及态度等综合因素的培养。

3、社会风气的偏差

旅游业属于服务性的第三产业,而世俗观念认为,服务业是“伺候人、低人一等、没有出息的工作”。受社会大风气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也认为服务性行业是侍候人的行业,选择这一行业有种自卑感,如果在工作中不被客人尊重,自尊心更是大大地被伤害。

四、如何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人的服务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家长与老师共同教育,更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来实现。为了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有必要在学习期间对其进行旅游服务意识的培养。

1、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养成良好的服务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学生为老师为同学服务的意识,让她们把服务当成一种习惯。比如:随手关门关灯关窗,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帮助有事的同学值日,主动关心生病的同学等等,教导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对学生的每一次主动服务或点滴进步都应及时表扬、鼓励,以促使学生端正服务行为,从接受服务到愿意服务,进而喜欢服务。

2、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

(1)通过理论课程的渗透,灌输旅游服务意识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各科课程相互渗透,向学生灌输服务意识。如在《礼貌礼节》中,通过礼节礼貌等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良好的礼貌礼节是打开人际沟通的钥匙;在《就业指导》中,通过服务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服务意识是旅游优质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个人和企业形象的法宝。

(2)通过情景模拟练习,强化旅游服务意识

在前厅、客房、餐饮、导游等课程教学中都有大量的情景模拟。学生通过模拟导游、餐厅服务员等角色,亲身体验服务和被服务的感受,使学生在练习中渐入角色,培养服务意识。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变换“挑剔的客人”、“细心的导游”等角色,这对于强化学生的旅游服务意识是非常有效的。

(3)设计多种教育评价方式

评定一个学生的综合成绩,不能只看考试成绩和技能鉴定证书,更要参考学生平时操作过程中,是否具备“服务意识”,日常的行为规范是否能做好,同学间能否互相帮助,是否能关心他人等。通过设计多种教育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

3、在校外实践的活动中获取服务意识的体验

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仅仅在教学中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校教学毕竟是以书本和理论知识为主导,学生缺乏实际感受,因此,应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旅行社、饭店参观,让学生利用假期到旅行社、饭店实习等等,让学生对服务意识获得切实的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进而强化服务意识。

总之,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養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要靠学生、学校和旅游企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拥有良好服务意识的学生,才能培养出未来的能提供优质服务的旅游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杨小鹏.白天鹅宾馆管理实务.广东旅游出版社.

[2]杨宏建.酒店服务礼仪培训标准.中国纺织出版社.

旅游意识 篇7

一、主持人的构思

一是在节目的整体把握上同编导的构想取得一致认同;二是主持人的驾驭能力与节目的个性特色相适应协调;三是在节目的不同环节领会其他创作人员的意图。这样, 才能抓住创作的根本。

主持人参与构思有三个方面:

(一) 情感投入:充分融入场景

主持人走进山水风景, 体验山水文化, 抒发美好情怀, 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历史、环境、风俗、文化, 熟悉当地的旅游品牌和特色旅游, 做一个旅游景观的通才、传递信息的纽带、解疑释惑的老师、山水文化的使者。主持人应对山水风景充满热爱之情, 使情感在介绍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与当地人民谈心聊天、交朋友, 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认同感与亲近感。渊厚博达的文化修养、不露痕迹的表演才华、风雅纯朴的人格魅力、富有激情的神态表达、落落大方的形体语言, 主持人应该成为这样的旅游景点引导者。有关旅游景点的一个故事、一个掌故、一个风俗、一个传奇, 都可能成为好的切入口、开场白、关节点。

(二) 寻找思路:明确如何操作

节目的目的是传播、交流山水文化。主持人应明确节目的出发点, 确定节目的主题, 找到节目的支撑点;找出适合运作的办法, 构思一个易行的框架, 确立主持人的风格与特色。好的思路和框架来源于对实际情况的全面把握、对整体叙事的提升提炼、对主题思想的贴近和升华、对每个景点的规划、对每个段落的精心设计。外景主持人必须融入创作过程中, 驾驭创作过程, 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而不单是只拿话筒对镜头说台词的人。

(三) 准确设计:确立表现形式

有了设计还不行, 还要做细, 多做案头工作, 写分段解说词和现场体会, 合理分配到各个段落中去, 确立一个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 既不雷同于他人, 又不脱离实际情况。悬念设计、起承转合、细节表达、灵感冲动和现场发挥, 都要有创造性的设计。如有条件, 可画故事板, 像连环画一样, 将头脑中的设想变成可视性语言和参考依据, 这样有助于理解分镜头、把握每一场景。特别要注重现场的细节把握, 细节成就完美。

二、主持人的传达

主持人要把思想有效地传达给观众, 须调动各种创作元素, 运用灵活的技巧和手法与独特的魅力来驾驭现场、引导观众。

(一) 亲近表达:传递真情实感

可近、可亲、可敬, 是外景主持人应当传递给观众的情感。不是单单面带微笑, 说一些词藻华丽的“甜言蜜语”, 或在镜头前自我感觉良好的搔首弄姿, 亲切感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涌动, 是与观众自然交流的情感流露, 是文化素养的真切体现。主持人还要有一定的表演才华, 以丰富的文化素养、渊博的旅游知识、生动的肢体语言, 引导观众, 感染观众, 使之投入地体验山水旅游文化。现场需要主持人善于发现、表现, 能够触景生情、抚景动情。观众在主持人情境化的引导下, “赏神州河山, 悟文化品味, 得天地灵气”。

(二) 双向交流:掌控现场情绪

现场对话并不是讲完自己的台词就万事大吉了, 必须尊重人, 关注人的情感。你给了对方什么眼神和表情?你问的话有没有起到作用?对方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察颜观色, 以便及时调整思路, 调整问话, 形成一种水平式的交流格局, 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的流动场。双向交流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互动、互通、互爱。现场叙事往什么方向走, 如何走, 其间如出现中断、波折, 需要主持人引导、扭转、掌控、调节, 以保证节目的进展。

(三) 有效传达:潇洒把握自如

一是个性化风格的展现。主持人的艺术风格是长期培养的结果, 也是长期自我养成的习性。主持人应该知道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说、对谁说、怎么说。在现场, 主持人通过亲身感受, 把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娱、购”有效地表达出来, 需要思维灵活, 头脑清晰, 反应敏捷, 以丰富的文化知识、语言魅力, 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理解和把握, 做到准确无误的表达, 恰到好处的处理, 顺理成章的引导, 形成独具魅力的主持个性。

二是口语化叙说的表达。主持人语言的准确表达取决于对内容的深刻理解。要把解说词消化为自己的语言, 必须领会语言的内涵。运用技巧来处理语言, 之后, 或幽默、或风趣、或冷静、或深沉、或活泼、或轻松、或浪漫、或抒情, 语气节奏的处理、逻辑重音的把握、现场气氛的调节, 完全在于紧贴节目诉求和实际需要。将书面语言尽量口语化表达, 朴实、自然, 还可以适当引入当地俗语、俚语、歇后语, 一两句俏皮话、生动活泼的歇后语可有效调节现场气氛。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篇8

关键词:旅游英语,翻译,跨文化意识

旅游是现代的第三产业, 被誉为当代的“无烟工业”, 同时又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所谓跨文化交际意识, 其实是一种翻译观、一种态度, 是有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前提。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世博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观光旅游。有鉴于此, 我们不但应了解全球的文化, 更应该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因此, 在旅游英语的翻译过程中, 跨文化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1. 景点和历史人物名字翻译的跨文化意识

这类专有名词的具体译法包括意译、直译、音译、意译加音译、直译加音译、意译加直译等几种。然而, 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译法就需要译者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例如, “炼丹湖”, 有的地方直接翻译成Liandan Lake, 就无法把这个景点的含义有效地传递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若翻译成Immortality-pill-making Lake则偏重了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了译文与原文的最大近似值。关于“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残雪”先后出现过很多译名: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 (断桥之雪) , Melted 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 (断桥上融化了的雪) 等。显然, 这些译名都没有把“残”字表达出来。相比之下, 选尽可能与意境靠近的形容词会好很多, 即Remnant Snow on theBroken Bridge和Lingering 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同时, 可以用外国人熟知的人名去比拟, 利用跨文化意识传递原文信息。例如, 把美女西施比作西方人心目中的Cleopatra, 译为“Chinese Cleopatra”, 将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莎士比亚笔下的Romeo与Juliet, 济公译作Chinese Robin Hood。通过这些翻译, 外国游客便能心领神会了。

2. 诗词翻译的跨文化意识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隔”与“不隔”的问题。翻译中国古诗词给讲英语的旅游者听, 是否能使所译的诗词产生美感, 产生现场效果, 关键问题在于译作是否产生了文化隔阂, 致使旅游者难以“知之”, 更谈不上“好之”和“乐之”了。例如, 宋朝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翻译这首诗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有两点:首先, 诗中的“六月”指的是夏历六月, 不能直接译成“June”或者“sixth month”;其次, 诗开头的两字“毕竟”主要是为了借助它强调“风光不与四时同”的特定地点与时间。所以, 为了使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作如下翻译较为恰当:

After all it’s the West Lake in summer hot,

Displaying scenes no other seasons have got:

Green lotus leaves stretch so far to the ruddy horizon,

Bathed in sunshine are exceptionally pink lotus blossoms.

再例如, 有人在翻译苏东坡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时, 先后把“西子”译成“the fair lady (at her best) ”和“Beauty of the West”, 并加注:Beauty of the West指“Xi Shi (fl.482B.C.) , a beautiful lady born near West Lake”。通过必要的铺垫和比喻, 在很大程度上能化“隔”为“不隔”。

3. 餐饮翻译的跨文化意识

中华美食享誉全球, 川、鲁、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各有千秋。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餐饮作为旅游业的重要一部分也面临着国际化和走向世界的问题。向国际友人推广介绍中国餐饮, 让他们了解中国菜所蕴含的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 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一部分。因此, 跨文化意识在餐饮的翻译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菜名的翻译方法非常灵活, 同一道菜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翻译。菜肴的翻译重点是真实地译出菜的内容, 让外国游客了解吃的是什么, 本道菜是如何烹制出来的。这样的话, 顾客便不至于看到菜单还一头雾水。

(1) 以本道菜所用的主要原料开头

主料+ (with) 辅料

例如:宫保鸡丁Chicken Cubes with Chili Pepper and Peanuts

桂花童子鸡Spring Chicken with Osmanthus

主料+ (with, in) 味汁

例如:糖醋排骨Pork Chops with Sweet and Sour Flavor

贵妃鸡Chicken Wings and Legs with Brown Sauce

(2) 以本道菜的烹饪方法开头

烹饪方法+主料

例如:火腩扣大虾Steamed Dried Prawn

红焖肘子Braised Pork Joint

烹饪方法+主料+ (with) 辅料

例如:京葱羊肉Steamed Sliced Mutton with Beijing Scallion

扒鲍鱼菜心Grilled Abalone with Fresh Vegetable

(3) 以形状或者口感开头

形状 (口感) +主料+ (with) 辅料

例如:酥香鹌鹑Crisp Quail with Sesame

血豆虾片Sliced Shrimps with Snow Peas

形状 (口感) +主料+ (with) 味汁

例如:盐烤荷叶鸭Salt Baked Duck in Lotus Leaf

黄酒脆皮虾仁Crisp Shrimps with Rice Wine Sauce

(4) 以本道菜的创始人或者发源地开头

创始人 (发源地) + (烹饪方法) +主料

例如:麻婆豆腐Mapo Bean Curd

东坡肘子Dongpo Pork Joint

由此可见, 恰当地翻译菜名对外国游客了解中国餐饮文化大有裨益。

4. 导游词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导游词在旅游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导游词的翻译得当与否, 直接关系到旅游这一跨文化交际行为的效度、深度和广度。而导游词翻译又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可能性和可行性。如“女儿红” (Daughter’s Wine) 、“状元红” (Scholar’s Wine) 。参观动物园, 可以主动结合“狐假虎威”、“老虎屁股摸不得” (比较not to beard the lion) 、“猫哭耗子假慈悲” (比较“鳄鱼的眼泪”) 等成语故事进行讲解。再如:作为中国常见的植物, “雨后春笋”被汉文化的大众普遍理解的“欣欣向荣、大片出现”的象征, 而英国环境中缺乏“竹笋”这一实物, 因此如果照实翻译成babmoo shoots after spring rain, 难以让外国游客产生同等感受。所以可以翻译成“雨后蘑菇” (mushroom after spring rain) , 因为“雨后蘑菇”是国外常见的现象, 能够使他们领会到源语的含义。中国人都熟悉的“狗不理包子”如果翻译成“Steamed Dumpling”, 就不能满足部分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的需求, 所以后来就有人把它翻译成“Dog Won’t Leave”, 意为狗离不开包子, 自然就顾不上理会他的主人了。

5. 结语

我们的时代是全球化时代, 跨文化交际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不同文化之间的时空关系也逐渐被打破。旅游资料起着一个很好的对外宣传作用。但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广泛存在着文化差异问题。为了达到既忠实原文, 又能增加外国游客兴趣的双重目的, 就需要翻译者合理地运用跨文化意识对其进行有效翻译, 从而弥补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中国翻译, 2002.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4]程尽能、吕和发.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旅游意识 篇9

职业意识与养成教育的概念

职业意识是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 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的综合反映, 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

养成教育是一种渐渗入微的教育方式, 其核心是价值观教育, 倡导通过“外化—内化—外化”的教育过程,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职业养成教育可以定义为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 使受教育者的职业习惯规范化的教育过程。在当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养成教育的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推崇。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职业意识的养成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灵魂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 其中职业意识的养成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灵魂。只有使知识和技能紧紧依附于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 才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教育, 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具有专业灵魂, 才能够得以有效应用。

职业意识的培养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本义和宗旨, 从国际旅游教育的发展看, 实用性强是旅游教育的一大特色。这就要求旅游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生存的基本素质, 更要培养学生从事旅游职业的行业素质, 特别是要养成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

旅游职业意识的培养能使学生毕业后尽快进入角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社会角色是从事服务工作。实践表明, 学生在学校或岗前没有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 特别是良好的服务意识, 在实际工作中就容易产生思想障碍, 对工作造成不良影响。例如, 有的学生在工作中不能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 遇到客人刁难或受到委屈时不能正确对待等等。因此, 要让学生在校期间初步理解旅游职业意识的基本涵义, 培养一定的职业意识, 可使他们提前进入角色, 缩短从学校到就业的过渡期, 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员工。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意识教育的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要培养具有行业业务操作能力, 具有行业所需知识结构, 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专业管理及服务人才。学校应该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职业意识。

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指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对服务的认识、理解, 以及从业人员内在素质中对服务的感受与修养。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 服务是其最基本的“产品”。服务意识是旅游服务行业最基本的行业要求, 也是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学生适应行业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 旅游职业教育对服务意识的培养, 主要是进行服务认识教育、对服务角色及服务感受的体验。

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是指在从事一定职业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是社会公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 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在旅游服务中, 要自觉遵守“尊重宾客, 礼貌待客, 对客人一视同仁, 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如行李员爱护客人的行李, 客房服务员自觉遵守消毒操作规程, 尊重客人的隐私权等等, 这些都是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礼貌、礼仪意识要以绅士淑女的态度为绅士淑女提供服务。只有在相信自己和顾客都是绅士淑女的情况下, 才会愿意以绅士淑女的态度为其服务。学生在校期间树立良好的礼貌、礼仪意识, 在今后的工作中才能在客人面前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 养成谦恭友善、沉稳大方的举止和彬彬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

创新意识21世纪是一个充满急剧变革、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时代, 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 也是培养大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切入点。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是在传统的标准化服务之上要求能够因人而异地提供个性化服务, 使客人产生满意加惊喜的感受。

合作意识“100-1=0”的服务定律表明, 在服务行业领域, 顾客对整个服务工作中的任何一项不满意, 都会导致对整体服务质量的否定。因此, 必须强调服务工作的整体意识, 既要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 同时又要把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与其他工作结合起来, 不能“各人自扫门前雪, 不管他人瓦上霜”。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教育途径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教育工作者应及时转变思想, 更新观念, 采取渗透式养成教育模式, 具体而言, 包括课内引导与课外指导。

课内引导课内引导是指教师在上课期间抽出一定时间对学生进行旅游相关职业、专业、就业内容与现象的讲解。课内引导又包括文化课的职业意识引导、专业课的职业意识渗透和职业指导课的专门指导三种。 (1) 文化课的职业意识引导。如思想道德修养课可以结合服务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进行教学指导,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服务角色:在社会生活中, 每个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 只有端正认识, 才能干好服务工作;服务工作并非低人一等, 在当今社会, 没有只接受别人服务而不为别人服务的人。 (2) 专业课的职业意识渗透。如旅游服务礼仪课程可以引导学生使自己成为绅士、淑女, 在开展实践教学时, 可以要求学生穿工作装;另外, 教师的仪表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要以整洁、大方、端庄的仪表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3) 职业指导课的专门指导。如对毕业班的学生可开设《职业指导》公共基础课程,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 其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与调整, 了解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方式, 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 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掌握求职的技能技巧等, 这是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角色意识, 顺利实现职业角色转换, 走入职业生活的关键一步。

课外教育 (1) 校内职业意识教育氛围的营造。学校应多形式、多层次、灵活地营造良好的职业意识教育氛围, 使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首先, 要培养学生超前的就业意识, 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心理准备。从一年级开始就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尽早树立职业意识, 端正学习态度, 充实地过好大学的学习生活。学校应通过入学教育、职业发展讲座等各种方式, 使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旅游职业的性质及发展空间、旅游企业的就业环境等信息有一个正确全面的了解, 培养学生对旅游服务行业的兴趣。其次, 为了给学生创造有利于职业意识养成的环境, 可以营造仿真职业氛围。如南京旅游学校借鉴“洛桑模式”, 在建校之初就实行了“前店后校”的办学方针, 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学生身临职业环境, 举手投足会因环境的职业化而深受感染, 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加以素质训导, 可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如上海旅专提出“学校就是饭店”的教学观念,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己是旅游行业的一员, 将旅游企业规范与旅游高等教育融为一体, 在学生中开展“星级宿舍”评比, 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营造最好的氛围。另外, 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体验中增强职业意识, 如模拟导游大赛、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等, 让学生亲身体验服务和被服务的感受。 (2)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旅游企业良莠不齐, 不好的企业环境对学生职业意识养成的负面影响很大, 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旅游人才的“潜流失”。学校在校外实习酒店和旅行社的选择上, 应选择那些声誉、管理良好, 服务管理理念更贴合或接近教学要求, 对员工的忠诚度培养比较有特色的旅游企业。学校应与旅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企业在实习生的管理上应采取积极的措施, 大胆合理地使用实习生, 使他们有一种被信任感、归属感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 从而使服务工作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培养学生对旅游服务行业的良好感情, 使他们成为旅游企业所需的人才, 这样才能留住一批又一批的旅游专业人才。

总之, 旅游专业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越来越受客人挑剔的服务工作, 学生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服务意识、良好的礼仪礼貌修养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要靠学生、学校与旅游企业的共同努力, 采取渗透式养成教育模式, 通过多形式、多角度的感染熏陶, 形成合力, 共同提高大学生的旅游职业意识。

摘要:面对当今旅游行业的人才供需矛盾, 在旅游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要在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教育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探讨渗透式职业意识养成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意识,养成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魏小安.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9.

[2]舒惠芳, 石强.英国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国外职业教育, 2007, (3) .

跨文化意识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教学 篇10

1 跨文化意识与旅游英语翻译

跨文化交际, 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 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角度来讲, 是指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1]。旅游英语翻译作为翻译活动的一个分支, 不仅是语际转化过程, 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由此看来, 正确处理文化交流与碰撞中遇到的问题, 对提高旅游资料翻译质量至关重要。

1.1 跨文化意识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标准

翻译的标准问题从研究翻译活动之日起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也是翻译界争议最多的一个领域。所谓翻译标准, 是指翻译活动中译者所遵循的原则, 也是翻译批评家评价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它既是翻译实践的准绳, 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严复曾提出, 翻译活动首先应该做到“信”, 即译文须对原文忠实准确。泰特勒也认为, 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2]

那么旅游翻译活动中, 对原文“忠实准确”的译文是不是就一定是好译文呢?先来看一则旅游活动翻译实例:一位导游员带欧美客人到餐厅用餐, 该导游兴致勃勃地向游客推荐餐厅自酿的“蛇酒”——This is snake liquor, just soaking the alive elapidae in the strong wine for several years, which has chronic effects on anti inflammatory.谁知客人们听了后不但没人敢碰酒杯, 反而都皱起了眉头。众所周知, 中西方对动物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特别是在将其用于食材方面。美国知名杂志《福布斯》网站曾将蛇酒评为“十大恶心食物之一”。这种情况下, 完全复写原作思想引起翻译效果不佳也就不足为奇了。旅游资料翻译, 作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 翻译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因此, 在遵守“信”的翻译标准、坚持正确性与科学性的同时, 译者更应该树立跨文化翻译观, 将目的语读者放在首要位置, 强调旅游翻译效度, 有效传播中国文化, 让更多的外国游客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1.2 跨文化意识下的文化信息处理

作为一种“信息文本”, 旅游资料都是以信息传递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的。要达到上文提到的旅游翻译效果最优化标准, 文化信息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五千年华夏文明是吸引海外游客慕名而来的主要原因。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诗词、楹联, 诗情画意的风景名胜, 百吃不厌的传统小吃, 优美动听的神话传说, 让人眼花缭乱的唱念做打, 处处蕴含着山水之趣、人文之趣、乡音之趣。然而遗憾的是, 这类趣味信息却经常丢失在旅游翻译之中。比如, “情人眼里出西施”常被译为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西施”作为春秋末期越国的一位传奇女子, 她所负载的文化信息远大于美人, 译者用归化的翻译方法确实更便于游客的理解, 但它却以丧失原有的民族文化色彩, 没能达到很好的文化传播与欣赏的目的, 旅游翻译效果没能实现最优化。再比如, 位于西安碑林艺术博物馆的“昭陵六骏”展柜处有这么一句中文介绍:

……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与“拳毛騧”二匹骏马在1914年被美国人毕世博盗走, 现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对于这段材料的处理, 许多涉外导游非常忠实地译为:Two of the six stone horses, known as“Saluzi”and“Quanmaogua”were stolen by an American in 1914.And they are now kept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n Philadelphia.[3]先不论考证表明, 其实是该美国人当年从山西军阀手中“购得”而非“偷窃”, 如此直白的译文尽管准确地表达了原文信息, 但对海外游客 (特别是美国游客) 来说, 何尝不是一种排斥心态呢?

由此看来, 在对文化信息的处理上, 过度归化使译文丧失了异域情调, 游客无法领略到源语中的不同风格、文体与内涵;而如果不了解他国国情, 不考虑游客的意识形态差异进行过度异化处理, 不仅译文的流畅程度受到影响, 变得晦涩难懂, 更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如何适度传递文化信息, 已经成为旅游英语翻译的关键, 也应成为旅游英语翻译的教学重点。

2 跨文化视角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教学改革

旅游英语资料翻译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我国对外宣传的效果。作为培养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 要想提高旅游英语翻译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改革迫在眉睫。

2.1 提升教师业务素养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许多教师仍错误地将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等同起来, 过度强调学生对语言点的理解程度, 将语言转换技能当成旅游英语翻译教学的重点。根据德利尔的观点, 翻译教学应该是交给学生翻译的知识与技巧。翻译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翻译现象的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本身, 优化翻译效果。[4]要想提高旅游英语翻译教学质量, 教师有必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翻译教学的认识, 调整教学思维, 抓住翻译教学本质。与此同时, 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旅游英语翻译的跨文化交际本质也对教师本身的业务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规定: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了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 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因此, 在不断提高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 教师还应精通母语与目的语文化, 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高自我跨文化交际意识, 并将其运用于旅游英语翻译教学当中, 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涉外旅游人才。

2.2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大纲, 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 对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力。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社会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 近十年来国内许多本科、高职院校都纷纷开设旅游英语专业或旅游英语方向以期满足社会需求。然而, 据笔者调查, 作为旅游英语专业 (方向) 的一门主干课程, 旅游英语翻译教程却屈指可数, 并且在教材选材与译例上都稍显陈旧, 体例单调, 练习僵化, 缺乏系统性。有的高校甚至干脆以《英汉翻译入门》等基础性翻译教程代替, 这类教材所涉门类众多, 倾向于将重点放在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的讲解上, 没有突出旅游翻译的特殊性, 跨文化交际的翻译意识更是无从谈起。因此, 旅游英语翻译课程的发展急切期待新教材的诞生, 它应该囊括国内外最新翻译理论, 全球化语境下的旅游翻译观、旅游实用文体特点及其翻译等, 还应以文化双线交流为主线, 在译例的选取上须具备典型性、时效性以及文化代表性, 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在掌握英汉互译技巧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两种不同文化。

2.3 改革教学方法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向高等院校旅游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 旅游翻译课程该教什么, 如何教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旅游外语人才呢?根据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 旅游翻译课程既需要旅游翻译理论的讲授, 更要有大量的翻译实践;既要研究汉英语言对比, 也要传授常用的语际翻译技巧。显然, 仅凭每周两课时的课堂教学无法深入系统的达到此教学目标。因此有必要引入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的全新教学方法, 将教学形式从被动课堂教学延生到课堂内、外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古语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清华网络教学管理平台为例, 教师可利用预先设置的网上备课、课件制作、教学素材库、网络授课、网上交流、网上自学、网络考试等七大模块, 将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 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再受课堂教学的限制, 每位学生都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随时登陆网络教学平台, 进行在线学习, 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性。教师也能借助该平台及时设置教学内容, 安排学习任务, 进行实训测评, 并且能及时监管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给予教学辅导, 形成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方法, 为培养合格的旅游外语人才提供重要的教学保障。

3 结束语

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向对外旅游宣传质量与旅游外语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英语翻译从本质上来说不仅是简单的语际转换, 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旅游英语的跨文化交际本质要求旅游外语教育工作者具备跨文化教学意识, 从提升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加强教材建设以及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旅游外语人才, 提升我国对外宣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23.

[2]陈德新.英汉翻译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8.

[3]姚宝荣, 韩琪.旅游资料英译浅谈[J].中国翻译, 1998 (2) :27-30.

[4]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 2002 (4) :56-58.

[5]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修订版) (高等学校本科用) [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旅游意识 篇11

关键词:旅游者;旅游安全;旅游安全意识

目前,我国户外旅游快速发展,但由于旅游基础设施和安全体系跟不上旅游的发展,加上我国户外旅游者的安全意识不高,使得旅游活动中安全事故频发,给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也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很有必要研究我国户外旅游者安全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预防和降低我国户外旅游事故的发生,使整个旅游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一、我国户外旅游者的旅游安全意识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生理需要,希望得到更高层次的需要,旅游则成为了人们的众多选择之一。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种刺激的旅游形式在网上大量传播,吸引了大批追求刺激和想出去走走的年轻人。但我国旅游业发展时间不长,很多相关的旅游形式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基础设施和相关人员配备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节奏,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我国户外旅游发展时间也短,旅游者看到的往往是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美景和刺激,而忽略了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户外旅游主要是为追求新奇的美景或未见过的新奇事物,从而进入人烟稀少、地形地貌复杂之地。很多追求刺激的年轻人在网络上看到这类的旅游事例觉得自己也渴望那样的生活,经常在不具备相关旅行经验和相应装备的情况下盲目出发,导致诸多悲剧的发生。近年来多地时有游客失踪和因经验或设备等相关因素滞留深山森林等危险之地,甚至出现人员伤亡。如表1。

资料来源:经以下网站整理所得

http://news.sohu.com/20101008/n275464762.shtml;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 1/05-02/3010853.shtml;

http://ne ws.zy news.eo m/2012-05/06/content-2377835-2.htm.

表1只列举了近年来户外旅游安全事故的一小部分,但可以看出发生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旅游者户外经验不足或是相应装备准备不充分。当然不能排除天气、山洪、雪崩等自然因素引发的安全事故,但这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户外旅游者的安全意识薄弱,在对旅游目的地或旅游线路上的自然条件了解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就大着胆子冒险进行旅游活动,酿成一些意外伤亡事故。

二、我国户外旅游者旅游安全意识方面存在的不足

目前户外旅游者在旅游安全意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户外旅游者对户外旅游的认知片面

短时间迅速发展起来的户外旅游,在网络推动下迅速在旅游爱好中风靡,且受到年轻旅游者青睐。很多旅游者在网上看过一些户外旅游游记或是攻略就觉得了解户外旅游了,经常出现以为背上背包上路或是不跟团出游等就是户外旅游的片面看法。

(二)户外旅游者对旅游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

国人历来有报喜不报忧的“优良传统”,户外旅游者在网上晒自己的旅游经历也是如此,写游记或攻略时常把旅行过程中的美景和取得的成绩浓墨重彩地书写,而在危险和事故等方面避重就轻,让后来者产生户外旅游基本没有什么危险的错觉,使得旅游者在选择户外旅游时更多考虑的是旅游活动中如何好玩,对旅游安全基本不做或少做考虑。

(三)户外旅游者自身对旅游目的地的安全状况了解不够

旅游者对户外旅游的认知很大程度来自网上的游记或旅游攻略,在精彩游记、美丽照片的冲击下,年轻旅游者们再也无法按捺内心的冲动,简单了解、草草上路,只知道目的地在哪儿,对目的地的安全状况了解甚少,对目的地的自然条件不清楚,影响装备的准备,这也是发生旅游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而对目的地旅游基础设施不了解又使得发生安全事故时无法及时正确地求救或利用有限资源自救。

(四)户外旅游者对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准备不足

户外旅游对旅游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大多需要旅游者长途跋涉甚至在负重的情况下活动,对旅游者的体力有着较高要求。在穿越险地、无人区等地时对旅游者的心理素质也有着较大考验,最考验心理素质的则是在发生安全事故时旅游者能不能冷静地分析现状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我国大多户外旅游者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身体素质高低不等,在旅游活动中经常有人因体力不支掉队或失踪,或造成人员伤亡;心理素质普遍偏低,在旅游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很难冷静思考,常常产生误判,发生安全事故时不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求救或自救方法而常常乱成一团,让自身更加危险也给救援增加难度。

三、提高我国户外旅游者旅游安全意识的相关措施

(一)完善户外旅游体系,加强宣传教育

针对户外旅游者对户外旅游认识片面的情况,我国旅游业的相关部门应将户外旅游作为一个独立的旅游系统来研究。让旅游者对其有完整的认识,在从事户外旅游活动时做好充足的准备,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公民户外旅游安全的宣传和教育,使其对旅游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让公民走出“自以为是”的误区。

(二)整顿旅游行业,真实反馈户外旅游信息

针对我国户外旅游者对户外旅游安全不重视的情况,旅游从业者不能“报喜不报忧”,对我国户外旅游只报道美好的一面,对各类旅游安全事故避而不报,短时间内可以使户外旅游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是畸形的。随着事故的频发,旅游者和旅游从业者会形成不信任的关系,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会给整个旅游业带来很大的影响。旅游业从业者应当积极披露户外旅游活动中的不安全因素或各类户外旅游安全事故的情况,给旅游者以警示,促使其重视户外旅游活动中的安全问题。这样做在短时间内会减缓户外旅游的发展,但只有游客重视了旅游中的安全,旅游事故才会减少,这对未来整个旅游业会产生有利影响,会促使旅游业良性发展。

(三) 多渠道获取准确的旅游目的地信息

针对我国户外旅游者自身对旅游目的地安全状况了解不够的情况,需要旅游者通过更多的途径获取旅游目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和筛选,同时请教相关专业人士,最好能和旅游目的地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做到相互了解,不仅有利于了解当地安全情况,还能在发生危险时第一时间寻求帮助,或是在失联情况下让当地相关部门也有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信息,为及时做出正确的救援计划提供帮助。同时需要旅游目的地做出真实详细的旅游宣传,不能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故意夸大其旅游资源,对安全隐患等情况避而不谈,或给旅游者虚假信息使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计划不恰当。

(四)加强自身培训,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针对我国户外旅游者自身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不够的情况,通过对户外旅游的全面了解,旅游者会清楚地知道参加户外旅游活动对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有较高要求。在参加相应的户外旅游活动时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会做相应的评估,如果不达标,可通过锻炼培训予以提高,或更改户外旅游活动形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户外旅游活动。这也对户外旅游活动的组织者提出了较高要求,活动组织者应具备审核参与人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的能力,避免旅游活动中因旅游者身体或心理素质不够而引发的旅游安全事故。

旅游意识 篇12

摘要:随着中国的旅游景点越来越受国外旅游者的关注, 其英语翻译的角色也更加重要。旅游景点的英文信息可以让外国旅游者了解它们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文化意义等方面, 而且还能够促使外国旅游者对它们的兴趣和热爱。但如今大多数旅游景区的英语翻译效果并不是十分好, 无法体现出中国的独特文化, 更脱离了英语文化背景。跨文化意识的应用, 可以提高英语翻译的质量, 能够让国外旅游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旅游景点。

关键词:旅游景点,英语翻译,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肖乐, 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探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08 (05) :121-122

[2]肖乐, 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运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8, 44 (03) :107-108

[3]刘霞, 旅游景区英文翻译中跨文化意识的运用——以许昌市为例[J], 商场现代化, 2010 (26) :83-84

上一篇:地球物理测井技术下一篇:广告投放的新思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