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改革再出发(共4篇)
土地制度改革再出发 篇1
摘要: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了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基本取向。但是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中耕地保护还存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指标滞后, 农用地用途管制执行不力;耕地保护机制不完善, 保护力度亟待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观念淡薄, 土地利用普遍粗放;耕地后备资源不平衡;违法成本不高导致违法行为居高不下等若干问题。面对这些问题, 应当从加强年度计划控制, 加大耕地管护力度, 落实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严厉查处破坏耕地行为等四大方面对其进行完善。
关键词: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耕地保护
一、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基本取向
1、要落实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只有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 农民对于经营制度的稳定才会更有信心, 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才能得以更好实现。此外, 把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下来, 并得到切实保护也是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前提和基础。要落实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其一是对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进一步界定清楚, 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将权属落实到法定行使所有权的集体组织, 并且保障其权益。目前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进行过半, 将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全面查清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国土资源部要求, 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 在办理征地手续之前, 必须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进入有形市场流转的土地, 必须经过确权登记, 做到产权明晰, 没有纠纷。其二, 要稳定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 把承包地块的面积、空间位置和权属证书落实到农户, 严禁借机调整承包关系, 坚决禁止和纠正违法收回农民承包土地的行为。1984年, 中央一号文件确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期为15年;1993年, 中央规定15年承包期到期后延长至30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土地承包期限的表述为“长久不变”, 使得对农民承包土地的权属确定更为重要。当前要抓紧做好延包后续完善工作, 妥善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延包遗留问题,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全面发放到户。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和颁证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为农民长期稳定承包和集体拥有稳定的所有权以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奠定了基础。
2、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对于农民承包土地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 允许流转的政策由来已久,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即对此进行了明确。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增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村对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要求更加迫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强调必须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 也不能妨碍自主流转。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必须做好两方面工作。其一是必须严格落实三个“不得”, 即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 不得改变土地的用途, 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有关负责人表示, 这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和底线, 必须不折不扣地实行。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土地流转的只是承包经营权, 不能在流转中变更土地所有权属性, 侵犯农村集体利益。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是我国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 农地只能农用。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 农民的流转自主权、收益权要得到切实保障, 转包方和农村基层组织不能以任何借口强迫流转或者压低租金价格, 侵犯农民的权益。其二, 要完善管理, 加强服务。发展流转服务组织, 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法规咨询、价格评估等相应服务。使农民知道谁需要转让土地, 谁有承包别人土地的愿望, 并且依照法律规范签订合同, 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
3、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
我国耕地保护形势异常严峻, 耕地已由2000年的19.24亿亩减少至2007年的18.26亿亩, 今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仍要占用一定的土地。但是, 在人口增加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将呈刚性增长, 要求我国必须保持必要数量的耕地。为此, 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一要在全国范围内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严格保护, 不得占用。而且基本农田必须落实到地块、标注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证书上, 并设立统一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 严禁地方擅自调整规划改变基本农田区位。二要层层落实责任, 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开展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年度考核, 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三要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责任, 全面实行先补后占, 坚决克服只占不补、多占少补、占优补劣。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一要加强规划管控, 各项建设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模确定的用地规模、区位和标准。二要抓紧编制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 科学合理安排村庄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 首先要复垦为耕地。
二、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面临的耕地保护问题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指标被突破, 农用地用途管制执行不力
各地普遍反映, 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年) 是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制定的, 已不符合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而, 一方面急切希望新一轮规划的修编, 期待通过修编获得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 在规划修编之前, 用地计划指标普遍被不同程度地突破。从全国建设用地规模规划目标执行情况来看, 1997—2010年全国规划建设用地总量3706.67万公顷, 阶段性 (2005年) 控制目标2382.86万公顷;实际执行情况是:到2004年, 用地总量为3192.24万公顷, 占到了规划目标的86.12%, 阶段性控制目标实现程度133.97%, 超过规划用地3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起到土地资源利用的控制作用, 农用地的用途管制制度未能起到真正的管制作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也遭到破坏。
2、耕地保护机制不完善, 保护力度亟待加强
耕种效益比较低, 成为耕地保护的一大阻力。当前, 地方政府和农村集体、农户对基本农田保护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法律规定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条件十分严格, 基本农田用途单一, 除法律规定的特殊需要外, 严禁占用。从形成的原因上看, 除保护意识不强, 保护经费严重不足外, 种地收益低、缺少政府扶持是造成基本农田难保的主要原因。基本农田产值低、收益少, 挫伤了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多年来, 我国耕地保护主要是以行政、法律手段为主, 重视运用经济手段不够。国家规定, 可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 但乡 (镇) 政府及村组没有留成, 且有关规定过于笼统, 缺乏具体操作办法, 也影响了耕地保护责任的落实。
3、节约集约用地观念淡薄, 土地利用普遍粗放
“九五”期间,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 “十五”期间, 年均增长9.5%;1997—2005年期间, 全国建设用地总量年均增长了9.4%。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 东南沿海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要高于西部地区。例如, 宁夏人均建设用地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和全国的平均水平。有的城镇人均建设用地250—270平方米。原来宁夏的发展思路是“小而美”、“小而精”, 是有科学道理的。现任领导将发展的思路调整为“跨越式发展”, 搞了宽马路、大广场等形象工程。这反映出宁夏迫切发展经济的愿望和招商引资的热情, 同时也造成了土地的粗放利用和资源浪费。由于宁夏可利用的荒地较多, 其工业用地70%以上用的是未利用地。这种优越的资源条件为其用地粗放提供了保障。
4、耕地后备资源不平衡
发达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例如广东省, 继续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开始难以为继, 人们在考虑建设用地时, 往往认为, 山地作为生态保护用途, 林业部门管得严不能占;滩涂海洋部门管得严不能占;河滩水利部门管得严不能占。那么建设用地就只好瞄准了我们的“生命线”———耕地了。经济和建设的快速增长, 年复一年的占和补, 已使得发达地区难有再补之地了。西部地区相对来说耕地后备资源还比较充足, 例如宁夏省, 自1987年以来, 扣除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性因素影响, 全区连续20年实现了耕地总量持续净增, 累计净增耕地69.5万亩, 其耕地后备资源还比较充足。
5、违法成本不高, 导致违法行为居高不下
为了创造政绩和追求GDP的增长, 个别地方不惜运用各种手段, 乱占乱用耕地, 搞大广场、大马路、工业园区或高科技园区。具体做法有:移花接木, 调整基本农田;先斩后奏, 在农地转用时未批先用;谎报军情, 隐瞒信息等等。此外, 在具体的土地执法实践中,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 也不同程度地存在。2006年我国土地违法案件高达131077件, 但按照有关部门公布的查处数据, 平均每261.6件土地违法案件, 才有1人受到刑事处罚;违法土地10万公顷, 平均每199.6公顷才有1人受到刑事处罚。
三、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中耕地保护的再思考
1、加强年度计划控制, 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 加强农用地转用管理, 健全耕地保护的经济激励和制约机制
加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成本, 加大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财政补贴力度, 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作为国家确定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的重要依据, 实行保护责任与财政补贴相挂钩, 并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 落实对农户保护耕地的直接补贴, 充分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大对补充耕地的资金支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管理, 确保该项收入全部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耕地开发等支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集中土地出让收入中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 要向粮食主产区和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倾斜;充分运用市场手段, 拓宽资金渠道,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用于补充耕地等等。
2、加大耕地管护力度, 确保补充耕地质量
按照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的要求, 依据耕地等级实施差别化管护, 对水田等优质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建立耕地保护台账管理制度, 明确保护耕地的责任人、面积、耕地等级等基本情况。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 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加强坡改梯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推广节水抗旱技术, 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移土培肥”等重大工程, 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 加强对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评价, 从数量和产能两方面严格考核耕地占补平衡, 对补充耕地质量未达到被占耕地质量的, 按照质量折算增加补充耕地面积。积极实施耕作层剥离工程, 鼓励剥离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 并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前提下, 用于新开垦耕地的建设。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保护目标, 依据基本农田划定的有关规定和标准, 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 在规定期限内调整划定基本农田, 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 调整划定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级不得低于原有质量等级。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 其他各类建设严禁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的, 须经国务院批准, 并按照“先补后占”的原则, 补划数量、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
3、落实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建立由政府领导、多部门配合、社会监督、耕地权利人参与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 政府是耕地保护的行政责任主体, 对本区域耕地保有量负总责, 耕地保护责任要纳入政府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 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政府组成部门在党委、政府领导下, 负有参与监督管理责任。国土资源部门执行耕地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全面履行管理职责;发改、规划、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要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发展建设关系, 严格土地使用标准, 在编制规划、审批项目时做好方案比选, 在项目建设时优化施工方案,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 构建科学用地管地机制, 建立完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对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不合格, 土地管理秩序混乱的, 启动行政首长问责, 对政府、部门主要领导和其他负有责任的领导实行问责;建立耕地保护监管体系, 充分发挥行政执法监管、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 构建全方位、多渠道、多关口、网络化的耕地保护监管体系;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 探索建立统筹协调的耕地区域有偿调剂机制, 运用市场手段, 实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异地调剂和利益补偿, 提高各级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加大耕地保护工作投入, 加强耕地保护工作基础建设等。
4、严厉查处破坏耕地行为
加大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的问责力度, 从重查处一批重大、典型的违法案件, 遏制土地违法违规势头。加强国土执法队伍建设, 继续保持高压态势, 加强动态巡查, 建立县、乡、村三级监察网络和动态巡查网络, 对土地违法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公布举报破坏耕地行为的电话号码, 鼓励群众参与监督, 对各种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 按照《刑法》、《土地法》的规定, 从严从重处罚。加大对地方各级领导干部有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 确保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养成切实保护耕地、依法用地管地、节约集约用地等意识。
参考文献
[1]刘运根:新农村建设与耕地保护[J].党史文苑 (下半月学术版) , 2007 (8) .
[2]吴正红、燕新程: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7 (6) .
[3]车学文:建立耕地保护的土地管理新机制[J].中国土地科学, 2007 (6) .
[4]邱道持、胡蓉:耕地保护问题研究[J].重庆国土房产, 2008 (1) .
[5]刘洪志、马琳:我国耕地保护的内涵与理论分析[J].今日科苑, 2008 (18) .
土地制度改革再出发 篇2
1)老百姓被政府重重的抽了许多的税收,但没有用在该用的地方,公款吃喝、贪污腐败把人民的财富挥霍了;
2)企业上市了,但在中国股市好企业筹不到钱,有大帽子的企业(背景、关系)却烂透了的还在股市吸着股民的血,和社会的财富;
3)那么全中国老百姓、企业在改革30多年里,起早贪黑的、极大滴损害了环境、输出了巨大的社会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30多年里,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
4)什么食物都可能有毒、看病难且贵、房价高且还在涨、现在还将有房产税、遗产税,呵呵,中国的国人之痛啊!那么我们付出的这些代价都转化为了什么呢?
5)全世界奢侈品的消费大国,中国土豪的迅速扩大,浪费的惊人,携着巨款潜逃的贪官,这些钱都从哪里来啊?郎先生给出了数据的答案,我们生活的环境给出了现实的答案。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再出发 篇3
当前,许多高中学校确定了课改兴校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这一办学思路是符合当今教育发展潮流,切合学校实际的正确之举。我国的课改已进行了多年,大部分学校已积累了丰富的课改经验,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均有明显突破,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也逐步被广大学生所接受与运用。但毋庸讳言,我们的课改之路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
1. 领导思想不统一
关于课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自的教育主张和看法,每个人看待课改都会有着不同的视角。但是,如果要在一个学校内整体推进课改,就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顶层设计与规划,要有一个明确的课改重点、目标和思路,所有行政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要思想统一,上下一盘棋。如果领导意见不统一,学校课改方案不但不能得到落实,而且可能会在实践中走偏,甚至会使课改走向深渊。而造成领导思想不统一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个别领导坚持己见,墨守成规;二是个别领导学习不够,研究不深,凭经验自以为是,借权力发号施令;三是个别领导没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只做牧羊人,不做领羊人;四是个别领导搞形式,图表现,不做实事,忙于应付检查,忙于交际,忙于做好人;五是少数学校的处室部门之间协调合作不好,互不买账,互相推诿。
2. 学校执行力不强
有些学校出台的课改方案很难执行下去,往往半途而废,一场热闹之后烟消云散。对于部分教师来说,搞不搞课改一个样,因为没有与课改相配套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没有把课改工作纳入绩效考核方案之中。即使有绩效考核,部分教师也不在乎这点钱。另外,目前高中教师编制紧,难以实现末位淘汰制,只要不犯较大错误,教师不搞课改很难成为下岗的理由。
3. 教师积极性不高
面对学校课改,不少教师仍持有观望、徘徊甚至排斥的态度;部分教师要不被动应付,走走过场,要不高谈阔论,挑三拣四。尽管大部分教师熟悉了新课程理念,也认可课改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然而,高中教师生存环境尴尬,生活幸福感缺失,职业倦怠,使得教师们不能潜心教书育人,上课只图轻松省事,满堂灌,一言堂,霸占课堂话语权,漠视学情分析,单方面简单粗暴地强行灌输知识。
4. 方案科学性不够
很多学校都有课改方案,但往往是教科室一两个人闭门造车的结果,没有征求广泛意见,没有充分酝酿,没有团队合作,简而言之,就是没有生命力。而且,许多课改方案比较模糊笼统,没有给教师明确的课改操作指南,没有确定课改突破口和抓手,致使广大教师认识上比较迷茫,操作上较为无序。另外,部分课改方案仅仅涉及课堂教学的改革,内容单薄,局限性大。
二、课改再出发
伴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直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如何统一领导和教师的思想,团结协作,贯彻执行学校既定课改整体方案?如何激发全体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得到真正全面的发展?因此,在这个课改的节点上,我们必须对课改重新审视,重新规划,调整思路,再次出发。
1. 统一领导课改认识
课改方案一旦出台,任何领导、任何教师、任何年级、任何学科都必须坚决执行,反对各执一词,而且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能朝令夕改。我们曾经有过很多好的举措,只要能落实,能坚持,肯定能加快学校的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我们大部分举措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方案做得详细而扎实,会议开得多而长,可是过不了多久,就销声匿迹,即使做了几天,也是表面的、形式的,凑凑热闹,搞点花样。
2. 引导教师参与课改
课改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指导教师如何进行课改,而重点在于如何调动教师的课改积极性。首先,在推行课改过程中,要充分相信教师,高度依赖教师,真正落实教师在课改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应该去发现、推广本校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并取得明显效果的新经验、新做法。比如,我们可以多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会,让更多的教师阐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又如,我们可以多开展示范课、研讨课活动,总结和明晰学科教学的特色和模式。其次,真心关爱老师,诚心尊重老师。在管理评价老师时应多从发展性评价出发,在发挥评价的价值判断功能之时,更要发挥其定向鼓励功能,也就是,既要给老师指明努力方向,又要让老师对未来充满希望,真心诚意地让教师在课改中获得成长。
3. 明确课改工作重点
我们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重新定义课改,努力避免以下几种倾向:
(1)不异化、不窄化、不泛化课改的内涵,课改不等同于小组建设,不等同于学案编写,不等同于教室环境布置。
(2)不搞一刀切,不搞模式化。
(3)课改不是革命,而是改良。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要坚守优良传统。
(4)避免课改走向极端,避免矫枉过正,提倡一种均衡、恰当、全面、创新的教育。
(5)课改不是轰天动地的运动,不能带有功利目的,不能企图以此作为学校出名的捷径,课改是一场静悄悄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我们可重点探索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倡更多的课堂互动;创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注重教学兴趣化、生活化、个性化、过程化。
4. 做好课改顶层设计
学校课改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实施方案和长远规划,包括办学理念、课程建设、课堂改革、管理改革、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等。这套方案不能仅仅是来自领导层的个人设想,而应该更多地开展广泛调查、讨论,深入一线,源于基层,集思广益,共同制定出一套切合学校实际的课改方案。
要做好学校课改的顶层设计,必须明确以下三点:
(1)为什么改?什么是课改?我认为,课改不应该从理论出发,而应该从学校实际情况与课堂实际问题出发,基于学校内在的发展需要,尝试运用各种手段、方式,去解决当前学校与课堂存在的问题,从而倒逼教师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学行为的改良。我们不可否认,当今许多学校及其课堂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有计划地、科学地、系统地去解决它,因此,我们必须进行课改。
(2)改什么?大道至简,大朴不雕。我们的课改目标应该是,让我们的教育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回归生态,回到原点,还原教育的本真与质朴。我们当前的课改应该从喧嚣中走出来,拂去泥尘,卸下面纱。可是今天,教育功利化,课改政治化。一方面,让这个时代的基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教育的本质,异化成围绕高考指挥棒培养“考试机器”,而且还美其名曰是“高考文化”;另一方面,又逼着我们总是在寻找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企图简化教育,神化课改,让学校一夜成名。因此,针对教育现状,我始终主张生态教育,还原教育的本真,还原教育的复杂性,让教育回归生态,让课堂激活生命,让学生自然成长。
(3)怎么改?在目前这种教育体制之下,我们无法改变统编教材,无法改变考试制度,也无法短时期内改变教师的素质,更不可能改变生源状况,剩下的就只有课堂教学方式了,这是我们唯一能够改变的。那么,如何来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呢?
我认为,以学定教,学教多样,从而促使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有了以学定教的意识,我们就会主动地开展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课堂展示,认真批阅学生作业,抽样分析试卷,与学生经常交流沟通,从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有了学教多样的意识,我们就会尽可能多地开发应用教学资源,创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多元学习方式。
以学定教,学教多样,是课改的突破口、切入点,最后改变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方式,还有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师生关系的变化以及师生素质的变化。
5. 保障课改有效推进
(1)落实课改常规工作。课改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全方位的工作。规范化的教学常规工作、与精细化的管理常规工作是课改的有力保障。学校要从整体着眼,局部入手,完善备、教、批、辅、考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细化各项工作的要求,规范各项工作的行为,把课改各个方面做实、做细,样样落实,天天坚持。领导要深入课堂,走近教师,坚持听课,及时组织评课研课。面对个别教师固守传统教学思想的现状,领导要一节课一节课地,一个老师一个老师地去落实,逐步把他们的课堂扭转过来,要像河南省永威学校蔡林森校长所说:“课改要真刀真枪,坚持常年听课,不断打假。”学校对常规工作的检查、总结、反馈、奖惩要及时到位,随时公布,并和绩效考核挂钩,强化监督机制,坚持制度无情,管理有情。
(2)建立课改评价机制。评价是课改工作的保障,缺乏评价机制的课改必定难以坚持。只有制订相关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让参与课改的教师能感觉到实实在在的收获和收益,教师才能真心诚意地参与课改。学校不能说大话、放空炮,要有言必行、有评必奖;要把教师的课改工作与评优晋级进行捆绑;要对优秀课改老师进行大力表彰和宣传;要针对新的课改要求制订一系列新的制度,比如,年级、班级目标管理办法;课堂工作量计算补充办法;课堂备教批辅考检查与评价办法;课改突出成绩奖励和问责处罚办法;未实施课改的年级、班级、学科教师考评补充办法;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等等。
改革开放新征程,回归亦是再出发 篇4
从前一声汽笛跌落旷野,长长的火车在暮色中行驶,到站靠人工喊话,热水供暖全靠锅炉;现在高铁网四通八达,高铁时代全面到来,此刻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接进孙中山先生的宏伟蓝图。高铁的迅速发展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有利见证,不论是安徽小岗村那十几个手印,还是画在南海的那个圈,我们改革出新,开放出国门。友好与交流交融,引进和革新并蓄,越来越多的国外文化与本地文化进行碰撞交融。在古田的短短十几天,参观博物馆或是与当地的人们交流,我听到看到了古田从一个污染严重,环境闭塞,经济落后的地域到现在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环境的迅速发展的过程,古田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可否认的,但在古田的经济发展之外,我看到的是古田红色文化在当地民众的根深蒂固,是红色精神的延续和传承。
因为被分到的任务是在古田会址进行讲解任务,对导游词的熟悉和背诵是对古田红色文化的进一步的深入和了解,同时在与景区工作人员的平日交流更是让我心声感慨。机缘巧合,我与景区门口的保安叔叔攀谈起来,一开始的我们只是简单聊聊家常,但当话题渐渐深入,保安叔叔对古田红色文化的认知让我叹为观止,从一个小景点的渊源到古田所经历的历史故事,信手拈来的毛主席的红色诗句,那些无法从书本上获得知识,经过保安叔叔的描述和表达,如同情景画卷生动的展现在我眼前。我内心深深地惊叹和折服,惊叹于当地人对红色文化的深入和延续。学生口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讲解员对革命红色故事的口若悬河,老党员光荣的勋章和对红色精神最崇高的信仰。我们还了解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来大量的工作岗位,人才资源的缺口,让古田人大多回归古田,红色文化在当地人心中扎根,我看到的是古田对外开放后红色文化的回归。
古田红色文化的扎根与回归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缩影,传统文化从未在我们生活中消失,流淌在我们血液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神从未磨灭。这让我想到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雷海为,一个外卖小哥以一种沉稳淡然的姿态最后的角逐中战胜了北大文学硕士,利用送外卖的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对于他来说诗就是远方,诗歌让他的生活浸染诗意。流淌在骨子里的对诗歌的热爱,穿越几千年与文人墨客的心灵相通,不正是血脉相承的文化又一见证吗?从小熟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亦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为外国人可能很难理解那种明月遥寄思乡情,采菊谈到闲云野鹤的恬淡之感,但作为中国人,我们却可以简单的体会到并为之共鸣,这也更是诗歌文化在我们心中的根深蒂固,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中国文化。
开放带来的或许是外来文化,我们的脚步逐渐变快,但我们要知道的是那些浸染在我们骨子里的传统文化才是本宗。不管是中国诗词大会、成语大会还是汉字听写大会,我看到的是中国文化慢慢地在回归,回归到生活,回归到心灵,回归到几千年韵味的源头。
【土地制度改革再出发】推荐阅读:
构想土地制度改革06-27
释放土地制度改革红利05-25
建国前土地改革制度05-21
进一步改革土地制度事关我国长远发展07-11
陈锡文:准确把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05-16
党国英: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05-30
土地税费制度10-17
土地征用制度05-30
土地制度设计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