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复习课

2024-10-18

数学复习课(共12篇)

数学复习课 篇1

一、内容概述

本课程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五年级上册第一章《倍数与因数》的内容, 本节课是“复习巩固+拓展探索”性质的课程, 主要是对第一章的知识进行复习强化, 并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

本章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 新课标对本章教学内容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倍数和因数以及质数和合数; (2) 知道2、3、5的倍数特征, 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 (3) 了解奇数和偶数, 能判断一个非零自然数是奇数或偶数。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与因数》、《2、3、5的倍数特征》、《质数与合数》本章所有的课程, 但是, 在对逐个知识点进行学习的时候学生的掌握情况比较好, 把所有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学生就很难掌握, 容易混淆。因此, 本节课将本章所有的知识点混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强化巩固, 并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探索,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 知识与技能

(1) 复习自然数, 整数的范围界定, 理解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2) 加强训练2、3、5的倍数特征, 能够灵活找出符合2、3、5倍数特征的数字。

(3) 拓展探究, 探索4和25的倍数特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 过程与方法

(1) 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现复习巩固的目的。

(2) 通过学生的自身体验以及合作探究, 拓展新知。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求, 收集有用的信息, 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 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2) 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在探索非零自然数的特征的过程中, 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 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教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三、教学重难点

(一) 教学重点

(1) 复习旧知识, 加深练习, 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灵活性。

(2) 探索新知识, 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4和25的倍数特征。

四、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课程采用“复习巩固+拓展探索”的教学模式进行, 在“复习巩固”环节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 采用各种不同的题型, 利用各种奖励机制,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拓展探索”阶段引导学生积极体验, 鼓励交流合作, 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五、学习资源与工具设计

本节课在智慧教室环境下进行教学, 需要准备的学习资源以及工具主要有: (1) 优课系统; (2) 电子书包的实时监控系统; (3) IRS出题系统; (4) 云端书柜; (5) 电子书包教学资料 (PPT课件、练习题) ; (6) 电子书包的电子联络薄 (电子错题本) ; (7) 电子黑板。

六、教学过程

(一) 复习复习巩固

11.热身抢答

教师利用智慧树引导学生回顾第一章所学的知识点。

教师利用电子黑板展示PPT课件中关于第一章的练习题, 学生集中精力进行抢答或者跟教师一起回答。

此部分主要涉及第一章概念性的知识点,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 对概念性的知识点进行快速的复习, 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进行充分热身。

22.交互巩固

教师打开优课系统, 在电子黑板上进行展示, 利用集合类型的题目对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进行综合复习。一共有四个集合也就是四次机会, 学生推举男生代表、女生代表在电子黑板上进行答题, 在答题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在数字列表中添加新的、易出错的、较难的数字, 增加题目的难度, 启发引导学生 (如图1) 。

此环节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教师不断地出难题考验学生, 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被选为代表的学生充满了自豪感, 男生代表和女生代表展开了男生和女生之间的竞赛, 这样没有被选为代表的学生也会有一种亲身参与感,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3.自由出题

教师利用电子书包IRS出题系统中的自由出题, 让学生迎接新一轮的挑战, 首先, 教师发送判断题的选择项 (即√和×) , 然后口述判断题的题干, 学生迅速作出选择确认提交, 教师通过电子书包的终端监控以及计时答题界面监控学生的答题情况 (如图2、图3) 。

此环节是一个高度紧张的环节, 教师在口述判断题题干的时候全体学生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并积极思考, 惟恐听不清题目无法提交答案而落后于其他同学, 并且在答题的过程中IRS系统始终在计时, 超过时间限制就无法提交, 学生可以在计时界面看到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提交顺序, 提交答案较前的学生会充满自豪感, 这样学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竞争, 每个人都争做最好最快的, 所有的学生都不甘落后, 积极参与。

(二) 拓展探索

11.交互体验

教师通过电子黑板将千数表派发到学生端的云端书柜上, 学生迅速进入云端书柜点击下载, 学生利用云端书柜的工具尝试标记出千数表中哪些是4的倍数, 在寻找4的倍数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计算器等辅助工具 (如图4、图5) 。

此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积极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储备, 并利用电子书包的优势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求, 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 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22.协作交流

教师将学生分组进行协作探究, 小组内成员将各自探索的成果互相展示, 通过组内的交流讨论对于4的倍数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并且教师要求各小组举出例子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最终小组代表进行小组探索结果汇报。在协作探究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互相学习, 听取他人的意见, 还可以对他人的想法提出质疑, 组内成员对于同一目标共同努力, 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3.网络探索

在网络上搜索“25的倍数特征”, 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资料, 讨论汇报。此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树立“互联网可以作为学习工具”的意识。

(三) 综合练习

11.IRS出题

教师利用IRS出题系统将巩固练习题发到学生电子书包端。

练习一 (单项选择型) :喜羊羊“我帮您”热线号码是:A-5的最小的倍数;B-最小的自然数;C-7的最大的因数;D-既是4的倍数, 又是4的因数;E-它的所有因数是1, 3; F-最大的一位数;G-只有一个因数。你能根据以上信息, 猜出这个热线号码是多少吗?

A:5074391B:1072390C:5072391D:1072391

练习二 (多项选择型) :1既是2的倍数, 又是5的倍数的数 () ;2既是2的倍数, 又是3的倍数的数 () ;3是4和25的倍数的数 ()

A:2656, B:405, C:15096, D:1800, E:1980, F:3550, G:4095

练习三 (生活应用型) :有60个乒乓球, 装在若干个盒子里, 要求每盒装的同样多, 且每盒不多于15个, 不少于8个, 有哪几种装法 (在电子书包的草稿纸上完成或拍摄上传) (如图6、图7) ?

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综合性的题目对学生深入检测, 利用IRS出题系统将题目传送给学生, 学生提交答案, 教师能够利用测评系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掌握情况, 并针对个别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从而实现个性化的教学。另外, 在IRS出题系统中教师可以随时展示学生的作品, 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反馈的效率, 不用把所有的问题都留到课后去解决, 而且每个学生的作品都可以被展示, 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2.总结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评测分析总结自身的学习情况, 并将本节课做错的题目归纳到自己的错题本内, 学生利用评测分析, 可以按照学科、时间等信息检索出测试正确率及错题本信息, 也可按照时间和学科查看“我的错题本”, 针对课堂答错的题目, 可以重新答题, 并把最新的答题信息记录在系统中。学生利用电子书包的测评分析功能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 帮助自己梳理、归纳、总结知识点 (如图8、图9)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智慧教室的环境下进行, 教师充分利用电子书包以及电子黑板的优势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使数学复习课不再枯燥乏味。教师利用学生刚学完“2、3、5的倍数特征”产生的负迁移, 直接抛出问题 (4和25的倍数特征) , 激发了学生原有认知和探究欲望, 本课中, 学生很快地进入问题情境, 探索、猜测、反思、观察、讨论, 大部分学生渐渐进入了探索者的角色。

本节课通过各式各样的变式练习以及不同的教学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数学灵活性, 整节课结构紧凑、气氛活跃, 另外, 在“拓展探索”环节通过小组学习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猜测、归纳、类比等重要的数学思想。电子书包在组织教学活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让数学复习课充满了趣味性。

数学复习课 篇2

李剑红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设置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凝聚学生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引发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灵活有效地回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创设情境:教师要根据复习的内容,准确捕捉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将“非数学因素”(颜色、声音、形象、情节等)与数学因素有机结合,创设出鲜活的数学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复习的愿望,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机地整理。

导入复习:这一步是学生由欣赏情境的非数学因素,转入关注情境的数学因素,从而进入复习的关键一步。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找准知识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关注外部形象引到思考内在联系上,水到渠成地进入数学知识的复习。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列举、比较、分类、整合,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课的关键环节,此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1、自主整理,实施创造:本步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进行知识的整理,并在整理中实施知识的再创造。

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罗列。由于每个课题都有着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在整理时有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很快就会再现,而有些知识可能被遗忘,因而进行知识点罗列时要引导学生利用回忆再现或看书等手段,全面地搜集出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准确地搞清楚每一知识点的具体意义,这是进行知识系统化整理的重要基础。

当学生搜集出与课题有关的知识点,并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意义以后,首先重要是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加以整理,实施再创造,而不是通过练习去巩固。也就是要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整合,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这是学生反思学习成果、深化认识的重要环节,要给予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整理时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各纵向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二是把各横向的知识点有效地分化开来,组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所学的分散的知识“竖”成线、“横”成块,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其科学的知识网络,这些形成的“线”和“块”就是学生创新的成果。其间应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分类”、“归纳与概括”等,整理形式,一般采用“树枝图”、表格、图画等学生所喜爱的形式;整理的结果:力求简单、明确,使人一目了然。

2、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在学生自主整理后,要给予他们充分交流展示整理成果的机会。交流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借助实物、图表和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来阐述自己的整理成果和思维过程。形式有同桌间的展示、学习小组里的交流、面向全班同学的汇报等形式,主要目的是创生更多的学习资源,让那些不一样的认识、不一样的学习成果、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不一样的思维模式进行充分碰撞,在交流碰撞中起到相互矫正、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作用。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和点拨。如果学生的整理结果能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教师就完全可以用学生的“作品”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如果学生的“作品”还不能满足“形成知识系统”这一目标的需要时,教师应积极进行引导、质疑、激发、补充,不断完善,帮助学生准确地建立起各类知识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让学生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知识系统。

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系统后,教师要给他们留出一定的自主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内化吸收、自我矫正完善,实施第二次创造优化。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查漏补缺,既使学生形成的认知结构稳固定型,又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此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1、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在学生知识系统已经初步形成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整理、交流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作进一步的强化分析,帮助学生解答疑点,弥补缺漏,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可用有针对性的典型问题或典型例题进行呈现,重在设疑、答疑和析疑。另一方面要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强化练习,目的是进一步强化认识,巩固所学,有效地增进系统的构建。练习时,可通过题组的形式呈现练习内容。在练习内容上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在练习形式上要注意抓一题多变。同时在练习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的层次性,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针对性。

2、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复习除了要重温学过的知识,强化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现提高与发展,将旧知识进行生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复习时还要注重对知识创新点的准确把握,围绕知识的创新点,去积极有效地组织练习,强化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所谓创新点,即是所复习的知识与生活的实质性联系,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以及先后知识的实质性联系。寻找这些联系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也是拓展深化的过程。在内容上,要结合复习的实际,在知识的“高度”、“宽度”上适当向外拓展延伸;在形式上要以综合性练习、探索性练习、开放性练习、解决问题练习进行呈现。拓展深化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托,不可任意提高标准,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评价别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此步分为两个层次:

1、自主检测

本层主要是通过一组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题目,让学生来进行自我检评、自我鉴定。

2、评价完善

如何上数学复习课 篇3

一、出示复习目标

上课开始,教师直接出示复习课题,接着用课件出示复习目标。复习目标应注意如下三点:

1.目标要全面。所谓“全面”,就是指按照数学教学大纲上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三方面提出复习要求,不能厚此薄彼,甚至只提出知识方面的复习要求,把能力与思想品德丢在一边。例如,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复习,除了应当掌握的知识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要得到发展,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追求美观整洁的爱美情操和习惯等。

2.目标要准确。即针对性要强。一是目标中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各方面的要求要准确,二是三者之间不能混淆。如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复习,复习的目的是:将学过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强化和分化,防止相关或相似知识的互串。学生易混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单位长度?(共性)为什么折线统计图中横标目的间隔要按实际年份留空?(个性)学生最容易遗忘的是:制图后忘掉写数据,或把标题与图表分开等等。在复习课上制定复习目标时,应注意和这些新授课后发现的问题结合起来,以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3.目标要具体。不要提一些抽象或空泛的口号,诸如“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粗一听很具体,细一想太空泛,到底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不得而知。其实一堂课只能按实际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的素质,太多会适得其反。

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生提出的,也是对教师提出的。复习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着目标组织教学,就像写文章不能“跑题”一样,复习课也不能“离标”,而应有的放矢。

二、回忆所学知识点

回忆,就是要求学生将学过的旧知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这是学生独立联想的有利时机,应尽最大可能让他们独立完成。如果是低年级,可让他们先看书本再回忆并说出来;中高年级也可让学生提前一天预习,这样课上会节省一些时间。当然,回忆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辅助。如要求学生用“组词”或“造句”等方式回忆出学过哪些“数”?哪些“形”?哪些“式”?哪些“量”?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联想”式回忆的办法。

回忆过程中一般只要求学生写出或讲出“是什么”,不追问“为什么”或“怎么样”,以便一气呵成地将所有旧知“拉出来”,提高回忆的效率。因此,学生回忆时,教师不要过多地“插手”或“插嘴”,而是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龙飞凤舞地写,这时只有一个目的:把有关旧知回忆出来。例如,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角”?只要学生讲出锐角、直角、平角……所有的角的名称,不必追问其意义和区别,也不用管这些角的序列。

回忆既是提取旧知的过程,同时也是进一步强化记忆的过程,还是互相启发获得联想结果的过程。

如果学生的回忆不完整,这时可让其他学生或由教师补充,也可暂时放一放,之后在“梳理”中完善。

三、梳理整合

梳理,就是将旧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因此,梳理是复习中的重点。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知识点联接起来(求同),二是把各知识点分化开来(求异)。这些工作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准备好,否则上课时会造成混乱。梳理往往同板书联系起来,使视听融为一体,增强复习效果。根据复习内容的异同,通常采用:

(1)边梳理边板书。即梳理与板书同步进行。(2)先梳理再板书。即师生先一起将旧知的异同点输出,然后出示板书。(3)先板书后梳理。这在低年级比较适用。运用时也可在挂出板书的同时,边看板书边梳理。梳理过程,实质上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考过程,其间应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分类”,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如四边形,根据对边关系可分成两类: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梯形)。在小学里,一般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的内容及所达到的思维程度来教学,不必拘泥于完全科学性原则而把小学数学知识太宏观化,这就是作为“学科数学”与作为“科学数学”的区别之一。一定要注意:我们的分类,是将已学过的知识分类,而不是将学生还没有学过的知识分类。其实,分类标准本来就是人为的,更何况对有些分类目前专家们也争论不休,如三角形按边分类就有两种情况:一是分成两大类——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把等边三角形作为等腰三角形的特例;二是分成三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这就要看给“等腰三角形”怎么下定义了。到底是分得细一些好,还是粗一些好,可看复习内容的多少来定,复习的内容多要粗分,反之则细分为宜。

四、交流沟通

沟通是复习课的鲜明特质。因为新授课的主要目的是将知识点分化,把握单个知识的本质属性,一般很少也不可能同后继知识发生关联。复习课中,正好就是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沟通起来,这就是所谓知识点的泛化。

同于知识之间的简单联结,而是知识本质上的融合。因此,沟通不仅要在异中求同,而且也要在同中求异,这是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的重要环节。这就是前面谈到的,回忆阶段只求“是什么”,而这里“沟通”时还要追求“为什么”问题。如约分与通分,它们的意义不同,但本质和操作却是同一个理论根据,即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具体化。操作过程也有差别,约分一律运用“同时缩小相同倍数”,而通分则一般运用“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五、巩固练习

复习课中的练习与新授课或练习课中的练习都有明显不同。新授课中的练习主要是为了巩固刚学过的新知,因此其练习成分是基本习题占70%左右,侧重于知识方面;练习课中的练习则是为了技能向能力转化,侧重于数学能力的形成;复习课上的练习侧重于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因此应出示综合性较强的习题让学生练习。

值得一提的是,复习课上的练习应集中在一起(划定一段时间),而不宜分散进行。这样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节省复习时间。

小学数学复习课六法 篇4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上好复习课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 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首先,要把握大纲,吃透教材。大纲是复习的依据,教材是复习的蓝本,只有弄清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各知识点易出错的原因,复习才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全面了解和分析学生掌握各部分内容的情况。教师努力做到不仅对全班整体的、宏观的情况要把握,对每个学生存在哪些问题也要进行分析,然后,针对本班实际情况,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问题有的放矢地复习。

2. 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中,能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化归转化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化的能力,运算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复习方法和形式各不相同,但“步步反馈,逐层提高”复习法的确是一种高效、合理、灵活、综合性强的复习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避免陷入题海,提高复习的效率。“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针对于小学数学总复习面广量大,内容较多,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又极易造成两极分化的特点,“步步反馈,逐层提高”复习法是一种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复习法,可使复习课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而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3. 解决问题,通过典型题例练习使知识再现。

问题的提出针对性要强: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知识缺漏处和能力薄弱处)。在学生独立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巡视检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在引导归纳和练习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以达到查漏补缺、夯实双基的目的。例如针对有余数除法在不同的情况下,对求得的商是否应加1这一知识重难点,提出:我班人数33人,每7人坐一辆车,至少需要几辆车?选择学生喜欢的旋转木马提出:每张票价7元,晨晨用25元最多能买几张票?一轮可以坐7人,全班同学都坐需要几轮?然后学生理解题意,回忆知识,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检查,注意查漏补缺。

4. 复习中要注重提出、解决实际问题,深化提高。

在复习过程中,要体现发展性原则。多进行综合性练习、探索性练习、开放性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使知识得到延伸拓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以“全班同学租船游湖”:每条大船坐7人,每条小船坐4人,怎样租船更合理?强化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罗列出如下信息:三种车准载人数、公园一些娱乐项目的票价、每次能玩的人数,提出:“你对春游有什么建议或安排,你还想玩些什么,其中有什么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吗?”采用指名提问、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复习中把握系统性、发展性原则,我再举一例:在四则运算的意义复习中,学生了解到加、减为互逆运算,除法与乘法是互逆运算,乘法是同数连加的简便运算,唯独没揭示除法与减法间关系。复习中,我绘制四则运算结构图, 补上除法与减法的联系线,揭示两者之间的联系:除法是同数连减的简便运算。从除法的竖式中只要不断做减法就可以得到验证。补上这一点,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原则,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并明确了解决问题中涉及大数乘除法的时候,可以转化成同数连加连减来做,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5.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小学阶段的知识点教学往往是分册、分散出现,因此,复习课要引导学生把各知识点分类整理,形成完整的网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平均数的整理和复习”一课时,我设计了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求平均身高的情境,对小学阶段的平均数知识进行了系统整理。

第一步:考考学生的眼力,估计班级中两位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出他们的平均身高。引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即:平均数=总数÷总份数。

第二步:老师加入两位同学中间,让学生估计三个人的平均身高的范围。引出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即:最小数﹤平均数﹤最大数。

第三步:事先选定身高分别是150厘米、160厘米和170厘米的三个人,让学生计算他们的平均身高,并思考计算以外的其他方法,学生在观察数据的特点后,很容易就想到了“移多补少”的方法。

第四步:比较两个算式,同样是求平均身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学生进一步明确:总数和总份数必须是对应的。

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入探索的空间。从估计身高到求两位同学的平均身高,又到估计加入老师以后三个人的平均数的范围,乃至求三个人的平均身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探究欲望。学生置身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氛围中,对平均数的相关知识点的整理和复习一气呵成,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6. 重视复习课中的情境教学。

数学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5

这个单元涵盖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内容,既有进位和不进位,退位和不退位的情况。前面的学习是分阶段的让学生掌握了各种口算笔算方法。2个课时的复习课旨在将整个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再学生心中形成一个整体。

在课室的安排上,我做了一些调整。在第一课时,归纳所有口算笔算,进行综合练习。在第2课时,继续练习一部分笔算,再进行解决问题的练习和对数塔秘密的探究。

主要谈谈第一节课。优点有2个。口算、笔算的复习,都是按照算题组,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概括口算或笔算方法和不同情况。口算练习中采取先同座位合作帮助蚂蚁兄弟过河,一个人算,一个人做裁判,然后交换,比一比哪一对同桌合作的好,先帮蚂蚁兄弟到河对岸。下一个练习起名小兔跳跳,在全班进行,抢答随机的算式,其他同学随即用手势给出裁断正确与否。这样孩子的热情很高,乐于去算。不足的是,再比较归纳时,老师的话多了些。如果放开给孩子“你想说什么”,让4,5个孩子都来说一说,最后在简单归纳,讨论的涉及面会更大,参与度也高。不要担心孩子说不好,孩子的语言零碎,其实就年级来看,这是正常的,让他们把话说完,不要着急想引导带着说。好孩子也许能学会语言,但是其他的呢?

小学数学复习课新说 篇6

一、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学生的数学知识是日积月累的,有时是前后不衔接的。通过复习的梳理、合理的取舍,可以把相关知识有效纳入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因此,加强自我梳理能力的培养是复习知识的有效途径。如:由学习小组或学生个体通过看书,梳理一个单元或一部分内容,找准联系与区别,以文字、图表等各种表现形式,将学过的知识梳理总结,形成网络;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整理意图、表现形式、整理内容,最后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相互提问、相互质疑、相互补充、相互评价,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二、补缺:完善知识板块

查漏补缺是复习课的一大目标。我们要针对平时学生学习中易错、难掌握的知识点、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精心设计针对性强的复习内容,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完善知识板块。在此过程中,要设计难度适中,富有思想性的习题,让学生辨明真假,判断是非,夯实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如:我在复习“工程问题”时,在梳理基本数量关系和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又根据学生平时对具体数量与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整数时间与分数时间、合作时间与工作效率这些相混淆的习题或知识,有意重新呈现,让学生采用对比、判断、选择的方法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这类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数量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良好的复习效果。

三、练习:熟练知识运用

复习时在学生梳理、归纳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内容要“全”,习题要“精”,方法要“活”,时间要“足”,练习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过程练习抓效果,单项练习抓重点,全面练习抓综合。适当的练习能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熟能生巧,巧能升华,这样在实际演练的村会中,既让学生在复习课上收到真正的实效,又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实际解题能力。在练习时,还应注重评价让学生在自评、他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过程中,熟练地运用知识。

四、综合:生成数学能力

知识的综合应用不但能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能体现出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因而只有教会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才算是真正的水到渠成。如:我在教平面图形总复习一课,一开始就出示了一则登在无锡日报上有关土地拍卖的广告,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参加土地拍卖事先要了解什么,最后又设计了一系列与实际密切相关的综合练习题。这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梳理了相关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课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良机。由此,学生的数学能力也在多层的综合应用中生成。

五、创新:放大复习效能

复习只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反复练习作,那么学生自然不感兴趣,甚至会导致他们厌烦心理的出现。因此我们只有在温故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协作讨论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种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有新的发现、新的提高,这样才能使复习课意义更大。学生用原有的旧知识,合理转换了标准量,灵活应用,从多种角度出发,有创意地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复习课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复习走出了重复,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浅谈数学复习课 篇7

一、简单重复

上课时如果仅仅把知识串讲一下, 再把书上的练习题、作业题让学生再做一遍。教师倒是很省事, 可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儿。课本是基础, 不可抛开。但我们可不可以把知识进行重组, 以突出知识间的联系, 使学生搞清来龙去脉。对于重要的概念, 要揭示出它的本质, 加强辨析;对于习题, 可以进行适当改造, 使它变得开放些、灵活些, 尽可能多的和所学知识发生联系。

二、放任自流

一到复习阶段, 老师说:“今天我们复习第××页到第××页, 下面自己复习, 有问题就问。”这样的结果是上课老师没事干、学生各自忙各自的。会自学的学生可以高效地复习, 不会复习的就东抓抓西挠挠, 感到无从下手。差点的需要教师耐心的辅导帮助, 会学习的学生, 对于知识的重难点的把握和考试导向的把握也需要教师给予目标方向上的指导。

三、教师包办代替

一讲到底, 和第二种情况正好相反, 有的教师复习课也讲, 有时甚至一讲到底。从知识的整理、例题的分析、方法的总结一气呵成, 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太少。课上消化不了, 只有在课下去研究、做题, 这样就占据过多的课余时间, 挤占别的学科, 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四、目标要求过高, 学生望而生畏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复习时也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复习的内容精选例题, 例题涉及的知识点要尽量覆盖复习的内容, 要选择能体现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题目, 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题目要新, 但不必追求偏、怪、难;不要贪多, 不要指望一节课解决所有的问题。另外, 要考虑本班的学情, 所选的题目应有不同的层次与梯度。

五、题海战术

一到复习阶段, 常常卷子满天飞, 学生和教师都被题海淹没了。过多的机械重复的试题让学生做得头昏脑胀、教师忙得是不亦乐乎。结果是学生们做了大量的习题, 收获不大, 而负担相当沉重。

数学复习课 篇8

复习课, 对于学生系统学好数学, 发展思维能力, 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对教师弥补教学中的缺欠, 提高教学质量, 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真正上好复习课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因此, 复习课需要精心备课, 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清晰全面、条理分明、知识体系完善, 对复习的重点难点要把握较准, 才能有更强的针对性;复习课要重视能力的训练, 做到讲练结合, 复习扎实;另外, 复习课要重视拓展宽度和深度, 注意联系实际, 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并呈现多样和灵活的教学方法, 使得复习课的课堂氛围比较好, 不会让学生觉得复习课就是单纯的罗列知识和“炒冷饭”.

因此, 复习课要想成为有效的教学, 应该达到几个目的:

第一,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能够准确熟练的掌握, 并能灵活运用.

第二, 通过复习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 形成知识网络.

第三, 通过复习使学生在系统深入掌握知识的同时, 能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 通过复习使老师得到教学上更进一步的发展, 提高融会贯通的能力, 促进自身的成长,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现以“初中数学中的最值问题”为例, 简单阐述, 并辅以例题和解说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作用.

一、复习相关内容, 引出课程方向

提出问题:

1. 已知二次函数 y = 2 (x + 1) 2 + 1, 当 x = ____ 时, y 有最___ 值, 为 ______.

2. 已 知一次函数 y = 3x + 5 (3 < x ≤ 5) , 则当 x = _____时, y 有最 ____ 值, 为 _______.

答案:1. -1, 小, 1;2. 5, 大, 20.

简单的两道小的函数题目, 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并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体现, 展现函数、最值之间存在的联系, 并能简单体会, 初中数学中的最值问题在很多时候都是和函数息息相关的.

二、具体问题讲解, 融会贯通知识

(一) 几何图形中的最值问题

例1如图1, 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 E为AB的中点, F是AC上一动点, 则EF+BF的最小值为 ( ) , 并说明理由.

设置此题的目的是找到两定点间的距离最小值的模型, 以对称点的思考方向讲解几何图形中的定点最值问题的解决方式, 并形成思维的习惯, 遇到这样的问题, 即朝着此方向思考和求解. 此题目作为例题, 教师需要讲解清楚, 为几何图形中求最值问题明确思考的主线和方向. 以此作为同类问题的模型指引.

练习1:如图2, 在边长为6的菱形ABCD中, ∠DAB = 60°, E为AB的中点, F是AC上一动点, 则EF +BF的最小值为 ( ) , 并说明理由.

练习2:如图3, 已知二次函数y =x2- 4x + 5的图像与坐标轴交于点A (1, 0) 和点B (0, -5) .若已知该函数图像的对称轴上存在一点P, 使得△ABP的周长最小.请求出点P的坐标.

练习1紧跟例题, 是对知识的一个延续和实时情况的跟踪, 也考查一下学生对于图形的深刻认识, 正方形和菱形的共同点———对称性, 在解决图形最值问题中有关键作用.

练习2是一个拓展, 加入了函数的模型, 但是函数只是一个背景, 实际的类型仍然是例1.

(二) 函数中的最值问题

例2某商店经营T恤衫, 已知成批购进时单价是2元.根据市场调查, 销售量与单价满足如下关系: 在某一时间内, 单价是13元时, 销售量是200件, 而单价每降低1元, 就可以多售出50件. 单价为多少时, 利润最大?

解设每件T恤衫降价x元, 销售利润为y元, 根据题意列式为:

当x =7/2时, 利润最大.

因此单价为9.5元时, 利润最大, 最大值为2812.5元.

设置此题的目的是:找到第二种最值问题———二次函数中的最值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因此例2采取耳熟能详的营销问题, (1) 降低难度, 会让大部分的学生有着落, 能思考, 能列式, 并能得出结论; (2) 容易总结出这类题目的通法, 一举两得.

例3某饮料厂为了开发新产品, 用A种果汁原料和B种果汁原料试制新型甲、乙两种饮料共50千克, 设甲种饮料需配制x千克, 两种饮料的成本总额为y元.

(1) 已知甲种饮料成本每千克4元 , 乙种饮料成本每千克3元, 请你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若用19千克A种果汁原料和17.2千克B种果汁原料试制甲、乙两种新型饮料, 下表是试验的相关数据:

请你分析如何配制这两种饮料, 可使y值最小, 最小值是多少?

解 (1) y = x + 150.

(2) 根据题意, 可列不等式组为

解得28≤x≤30.

因为y = x + 150中的k = 1为正, 所以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 当x = 28时, y的最小值为178.

所以, 当配制甲种饮料28千克、乙种饮料22千克时, 可以使两种饮料的配制成本最小, 最小值为178元.

函数当中的第二种类型, 方案设计问题, 例3的设计采取分步表述, 一是可以降低分析的门槛, 降低难度;二是可以使学生明晰对于这类问题的思考方向, 即先有函数关系式, 才去求最大值或者最小值的问题, 基本上懂得这一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才能真正达到总结模型有用的效果.

另外, 此题的图表可以使形式更多样性, 更清晰化.

这道题目以教师讲解为主, 此题目理解简单, 容易操作, 但是书写过程需要加以分析, 才能完整呈现此题的设计和思路, 特别是对于一次函数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的表达需要规范.

三、归纳类型, 深度思考

在本节课的最后, 将上述所讲的内容总结归纳, 总结出:在初中数学学习阶段, 我们所能遇到的最值问题, 包括这样三种情况, 一是几何图形中的最值问题;二是与二次函数相关联的最值问题;三是有关方案设计问题的最值问题.

用余文森教授关于课堂有效性的认定来结束这篇浅显的论文,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 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 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 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 而要靠思维过程, 要靠个性化的思维. 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 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 但同时, 这种技能也是一把双刃剑, 也能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 ”“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从时间上来说, 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生发展, 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 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 以前的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 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

如何上好高中数学复习课 篇9

一、在课堂教学结构上, 要实行方式多样化, 结构完整化, 激发学生兴趣, 强化教学内容。

复习课特点就是时间紧, 内容多。因此教师应将一阶段的内容系统的组织起来, 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连贯的思路。数学知识结构体系构建的方法是将各单元与单元、单元与整体之间的联系与作用用表格式、纲要式、图表式和口诀等形式进行直观形象地构建知识整体的层次结构, 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 完善认知结构, 形成综合驾驭整体知识的能力。我们可采用“一题多法, 找出关键”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因大多数题目是“入口宽, 上手易”, 但在连续探究的过程中, 常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搁浅受阻, 这就是关键,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而只要在关键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 通过讨论, 集中学生的智慧, 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

二、在课堂教学内容上要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 题型具有代表性, 既体现精髓又不忽略基础。

首先要明确基础复习的指导思想。对基础知识复习的指导思想为:全面、系统、扎实、灵活;对基本技能复习的指导思想为:熟练掌握, 灵活运用;对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复习的指导思想为:不断提炼, 找出精髓。其次, 要抓好以下几点: (1) 回归课本, 明确目标和要求, 过好“三关” (概念关、公式定理法则关、例习题关) , 落实考测点; (2) 反馈校正, 纠错评优, 消除疑难点; (3) 立足全面, 确保重点, 补好盲弱点; (4) 完善结构, 加强综合, 揭示交汇点; (5) 改进教法, 注重能力, 抓好着力点。

在复习时, 由于解题的量很大, 就更要求我们将解题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 在抓好基础的同时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优美, 这样才能变把解题作为一种享受, 有效地防止智力疲劳。因此, 习题的选择就尤为重要。一道好的数学题, 即便具有相当的难度, 它却像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 吸引着人, 耐人寻味。我们要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习题的配备必须精心考虑, 题目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性、综合性、启发性、代表性与典型性, 要选择一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题目进行讲解或让学生练习, 帮助学生从中找出解题规律与方法。还可选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开阔学生思路, 使学生通过复习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 不再觉得解题是那么的枯燥乏味。

三、在课堂教学形式上要灵活多样, 试卷的讲评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常规的教学形式是“满堂灌”, 这样不仅使老师感到疲惫也容易使学生吃力乏味。因此, 改变常规教学形式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复习时, 就不能再按一节、一章的内容, 分条款进行, 而应将各部分知识纳入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之中, 灵活运用各部分知识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复习阶段试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试卷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 关键在于题目的质量好坏和做题收益的多少, 对于试卷的讲评要做好以下几点:

(1) 化零为整, 找出中心。在讲评试卷时, 首先要清楚每一道题考察的有哪些方面的知识, 在同类型的题目里选取代表, 发掘出题意旨, 重点讲解, 有些试题点到为止, 有些试题需要仔细剖析, 对那些涉及重难点知识且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 则要对症下药。为此教师必须认真批阅试卷, 对每道题的得分率应细致地进行统计, 对每道题的错误原因准确地分析, 对每道题的评讲思路精心设计, 只有做到评讲前心中有数, 才会做到评讲时有的放矢.

(2) 一题多解, 举一反三。要选择一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题目供师生共同进行探究, 帮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与方法, 达到解一题, 通一类, 带一串。如, 可精选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可以引申推广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训练、研究, 以开阔学生思路, 使学生通过复习有新的收获, 新的体会和新的提高。遵循这一原则, 要求要活用资料, 不要照搬资料, 并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标准》、大纲、考试说明的要求, 精心挑选题目。

方法是关键, 思维是核心, 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的首要任务.通过试卷的评讲过程, 应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 实际解题能力得到加强。训练“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 重点在于思路的分析和解法的对比, 从而揭示最简或最佳的解法, 让学生熟悉题目和方法的多样性, 在考试时选择自己最熟练的方法快速将题目解出来, 那么这种方法对于每个人就是最好的方法。

(3) 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在讲评试卷时针对出错较多, 反复出错的题目进行重点讲解, 深入剖析。对不同题目出错的原因分析总结, 找出症结所在。教师应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 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特别对学习困难生要加强指导。就复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复习情况, 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及时地反馈评价和矫正学生复习的情况, 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复习都有所提高, 有所进步。

把数学复习课还给学生 篇10

一、数学复习课经常出现的问题

1. 教学模式单一, 容易上成练习课。

在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随着针对于知识点出现的练习题的层层递进, 练习密度的不断加大, 难度也随之加深, 这样下来教师辛苦的同时, 学生也被枯燥的机械训练弄得毫无乐趣, 甚至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特别是一些学困生的注意力很难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集中, 容易对数学失去兴趣。而教师一味灌输的所谓难点和训练点, 其实都是教师自己判断和总结的结果, 表面上看, 知识点全而系统, 其实, 那是不是学生需要的?学生是不是喜欢并能主动地接受?我们并不知道。那样的课堂是“老师的一言堂”, 而非“学生真正想要”。

2. 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够。

上数学复习课时, 为了增加复习的内容, 教师往往表现得主观意识较强, 而忽略了学生想怎么复习, 更不用说让学生自查、自纠、自补, 即便有的时候有意识, 也只给了少之又少的时间, 学生还没来得及深思就被教师拉回原地。

3. 忽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基本理念。

“理想的课堂教学, 应该是不同的学生通过学习得到不同的发展”, 但在数学复习教学中常常看到的是所有的学生经历着同样的学习过程、同样的习题训练, 不是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而是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又再一次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当然也就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复习需求, 复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提高数学复习课效率的做法

1. 制定数学复习计划, 让复习课的目的更明确。

数学期末复习之前, 笔者都会根据学生的特点, 设计召开一次“自我总结研讨会”, 通常教师们称之复习目的的“思想动员会”, 学生们在小组内总结自己在这一学期学习新知识的情况, 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 (包括知识点、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方面) , 根据学校预先制定的期末复习计划, 师生共同讨论, 形成班级或小组复习计划, 再上传到班级的QQ群中, 便于学生制定个人复习计划时与学校的进度一致, 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 制定的复习计划既有时间安排, 也有复习内容、学习方法、典型题、易错题和自己的疑问, 这样会使教学目的性更强, 教学更有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了学生的整理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复习课是“自己的”。

2. 讲求复习技巧, 让复习课的教学更有效。

课前, 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一是回忆每单元的学习内容、重要知识点及对应习题;二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辅导组内的学生进行易错点提示和学习方法的分享, 还可以谈谈这一个单元的困惑、在组内复习中的收获等;根据复习内容, 填写“导学卡”。学生在认真复习教材的过程中, 既要记录自己不懂的问题, 也要记录自己已经懂得且又很有价值的问题;既准备帮助同学解决问题, 也准备向同学提出质疑的问题。这样, 学生的思维在课前就处于对知识、对问题解决的追求与期待之中, 也为下一步的复习做好了铺垫。

课中, 根据学生课前的复习,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逐步消化。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先由每人交流知识点与习题, 再进行小组内的质疑解疑。然后由学习小组面向全班进行汇报 (按知识要点整理、易错题与疑问先后进行) 。实践证明, 这种自我展示的复习方法十分有效:一是通过交流,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空间及表述自己观点的机会, 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二是通过质疑解疑, 激起学生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的碰撞, 使学生对所复习知识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课后,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觉反思:一是今天复习的是什么知识, 我又有什么新的收获?二是课堂中的哪些疑问是通过小组同学帮助学懂的?哪些地方容易出错?等等, 这样组织的复习课使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主导课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学生对复习的内容进行自我的整理、内化, 从而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笔者曾做过一个单元的“复习导学卡”, 目的是想给学生做个示范;然而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的“复习导学卡”的质量, 已经远远超过了教师做的“复习导学卡”。可见, 学生很喜欢这种复习的方式, 因而就能做的很好。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确实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出发, 真正为学生服务。

3. 尊重学生个性, 让复习课的教学面向全体。

学生因多种原因, 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应对这种差异,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在复习课中采用“分层复习”, 是解决这种差异的一种重要途径。一是学生分层。复习时, 根据平日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综合了解, 结合学生的自我申报, 可以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课堂中, A层学生以间接引导、自主复习、帮助B、C层学生为主, “学”重于“教”;B、C层学生以直接辅导, 互助复习为主, “教”重于“学”。同时, 教师要以动态的观点, 发展的眼光观察学生, 学生所处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随时注意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等, 及时合理进行调整。二是目标分层。目标分层就是将原来统得过死的单一性目标改为因人而异的弹性目标。复习时, 要以学困生“吃得了”, 中等生“吃得好”, 优秀生“吃得饱”为原则。对不同层次学生, 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课堂上,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 C层学生解题速度慢, 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把题目做完;而A层学生则反应灵敏, 解题速度快, 完成以后无事可干, 浪费了不少时间。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实际, 对C层生只提出一般要求, 用一种基本方法解答。而对A层生则要求不仅能用多种方法解答, 还要找出最佳方法。三是指导方法分层。在复习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变“死学”为“活学”, 从“学会”到“会学”。A层生的复习以自主梳理, 结合教师的点拨为主;B层生的复习以小组合作进行梳理, 结合教师的讲解为主;C层生则是以教师的梳理、辅导, 回忆、再现学过的知识, 并结合A层生的帮助进行复习为主。当然, A层至C层是动态的, 只是对某部分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 不代表任何其他的评价。“分层复习”在具体操作上还应讲究一定的艺术, 尽量做到分层教学的“无痕”。万不可因为分层而伤害了学生的身心。此外, 还需注意恰当地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 做到分中合, 合中分。

4. 落实有效训练, 提高复习课的效能。

数学复习需要必要的练习, 但不能搞题海战术, 这样会加重学生负担, 效果适得其反。要做到复习的训练有效, 笔者认为要重点抓好“两个实处”。

一是设计的练习要练到实处。教师要依标靠本, 仔细斟酌, 努力做到设计的练习要有针对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使练习呈多样化, 层次化。这样才能适应各种学生的需要, 并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一个三角形内角的度数比3:2:1, 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度数比是1:5, 这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的度数比是1:4, 这个三角形的底角是多少度?

实践性练习要求练习题的情节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的重要, 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例如, 我是小小设计师:有一块长方形红色布料, 长1.8米, 宽0.9米。用这块布做成底90厘米, 高30厘米的红领巾, 最多能做多少条?并写出或画出最佳裁剪方案。

数学复习课设计策略 篇11

一、复习课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学生到底学到什么程度,有哪些问题,老师都是通过分析对比后做的“猜想”。学生才是复习的主人。所以,复习之前除了积累学生的“问题”,还要重点听取学生的诉说。因为最接近学生真实的复习才有效。如学生学习“有理数”一章的加减运算时,一开始虽然也有符号出错的情况发生,但都在“正常范围”内。尤其到学习有理数减法时,将减法转化成加法,学生的运算很顺畅,已基本解决符号问题,学生也很有“自豪感”。但进入加减混合运算的后期,一切就变得混乱不堪,刚建立起的一点“自豪感”瞬间荡然无存,辛苦建起的知识大厦轰然倒塌。在跟学生聊天中,一个学生无意间说的一句话提醒了我:省略加号后“-”到底是表示“减号”还是“负号”?原来根源就在“省略加号”。是啊,我们很轻松地说了一句:“3-2”可以看成“3减2”,也可以看成“3加负2”,却害苦了很多初学有理数的学生。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却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障碍。所以,我及时安排一节复习课,让学生恢复“加号”再去做,帮学生找回自信。然后根据学生的层次和自愿的原则,采取“省略加号”和“恢复加号”两条腿走路的方式,顺利解决问题。到期末复习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能省略加号。所以,尊重学生的实际,不急于求成才能做到水到渠成。

二、复习课的设计要留给学生联想的知识背景

学生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大量的公式、法则及定理的准确记忆和合理利用,稍有不慎就会张冠李戴。所以,给学生一个印象深刻的知识背景,以增强记忆的效果就显得非常必要。如学生学习线段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已知的线段AB上增加一个点,共有几条线段?再继续增加至n个点呢”?后来在角的个数、互赠卡片、球类比赛、对角线条数等方面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但学生理解记忆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所以,复习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可以亲历的场景。从班中找一部分学生做一个表演:“每两个人都要握手一次,每个人握了几次?共握手几次?”人数从3个开始,逐渐增加,学生人人参与,并有学生专门负责记录。学生

很容易得到公式“握手次数= ”。我们就把这个公式作“握

手公式”,再将这个公式的背景转换成具体的线段等,使公式可以推广应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可能会忘掉公式,但只要能联想到握手的场景,就会使学生从这个场景中记起这个公式。

三、复习课要用问题引领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适当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善知识结构。复习之前,先给学生提出几个通过看书即可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复习更有针对性。如复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课时,可以通过设置下面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问题1:请你说说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画出知识思维导图。

问题2:如何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何判断一个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如何判断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

学生经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复习准备,基本明确了它们之间的大致联系和区别。但对于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却犹如一团乱麻,时明时晕。这样,学生就会有强烈的复习愿望,希望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复习课上引导学生画出知识的思维导图,并形象地比喻为“以四边形为起点正方形为终点”的交通线路,中间停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几个站点。学生通过小表演的形式,了解了从“哪儿上车将决定走什么线路”的道理,解开学生的疑问就容易了许多。

四、复习课要善于整合内容,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事半功倍

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比较复杂,如果始终是“一城一池”式的复习,就有可能陷入“后边复习前边忘”的尴尬境地。所以,尽可能地结合学生实际和内容特点,进行适当的整合,就容易将不同的知识联系起来。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更容易提高复习效率。学完一次函数进行复习时,就采取了一题多变的形式,既复习到相关的知识,又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教无定法”。其实,复习课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方式方法。学生是变化的,所有针对学生展开的教学活动也必须是变化的。唯有贴近学生的设计才是有效的。本文只是自己对复习课的一点浅显认识和总结,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继续研究学生实际、了解学生所需,进一步提高复习课的效果。

小学数学高效复习课初探 篇12

一、引导学生在有效活动中, 自主整理知识网络体系

(一) 在典型习题中归纳知识结构

复习课中, 我们要想达到甚至超过既定的教学目标, 不使复习课流于形式。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真正发挥导教, 导学的作用, 教师要善于根据复习的内容和知识的编排选择适当的方式, 创设有效情境, 引领学生自主归纳整理知识结构。在选题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有目的的选择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的题目, 才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复习“多边形的面积”时, 我首先出示一道习题:你能用几种方法求下图的面积?

学生各抒己见, 最终想到了以上五种方法来求这个图形的面积。教师继续提问:在解题的过程中, 你分别用到了哪些图形的面积公式?还缺少本单元的哪些面积公式?请补充在表格里。

这样, 通过剖析一道典型习题, 将分散的概念和公式集中起来, 达到梳理概括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仅明确了复习的方向, 而且学生的分析能力, 思维能力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 在小组合作中构建个性化知识网络

复习课虽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和总结, 但并不是把所学的知识简单的重复一遍, 要使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 弄清各部分间的联系,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将平时分散的、零碎的、局部的知识纵横联系, 使之系统化, 网络化。例如, 复习“圆”时, 让学生根据提纲将整理好的知识结构图在小组内汇报交流, 讲解所涉及的知识点, 指出易错易混内容, 提出学习中的缺漏等。

如: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知识结构的梳理, 迫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全面回忆, 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 取长补短, 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 而且由于学生存在个性差异, 在这个过程中, 要求全体学生通过合作掌握基本知识体系, 整理出一条知识链, 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思维, 既能纵向分析, 又能横向思维, 而学困生也在其他学生带动下对知识脉络有一个更清晰地认识。

二、设计高效练习, 发展思维能力

复习课中,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全面复习所学的知识, 又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题练习来实现。但是练习切忌题题练或按书灌, 要有针对性, 要使学生练得精, 练得巧, 练到点子上, 才能真正起到发展思维能力的作用。

(一) 设计层次性练习

设计练习要有层次性, 既要体现练习的基础性, 又要在此基础上有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使所学知识有不同层次的提升。例如, 在复习“比和比的应用时”可设计这样一组阶梯式问题。已知“某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3, 1.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2.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多少?3.男生比女生少几分之几?4.女生比男生多几分之几?5.女生比全班少几分之几?这样一组练习梯度明显, 引导学生在解决基础题的前提下, 题目的数量关系逐步深入, 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检验出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二) 设计变式型练习

变式型练习有助于使学生辨析练习中的易混、易错题, 分析比较其异同点, 抓住问题的实质, 加深对数量关系的认识, 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在复习课中要多设计变式练习, 通过问题情境的变化, 锻炼学生熟练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 可设计这样一组变式题:1.公鸡有80只, 母鸡是公鸡的3/5, 母鸡有多少只?2.母鸡有80只, 公鸡是母鸡的3/5, 母鸡有多少只?3.公鸡有80只, 母鸡比公鸡少2/5, 母鸡有多少只?4.公鸡有80只, 公鸡比母鸡多2/5, 母鸡有多少只?5.公鸡有80只, 母鸡有48只, 母鸡比公鸡少百分之几?6.公鸡比母鸡多32只, 公鸡与母鸡的比是5:3, 公鸡和母鸡各多少只?通过这样一组练习的对比和辨析, 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三) 设计多解型练习

复习课中要鼓励学生用多种解法解题, 一题多解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 妙法顿生, 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 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一题多解,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位, 不同观点, 分析、思考同一问题, 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 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四) 设计综合型练习

复习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 复习课既要重视有针对性的练习, 又要注意练习的综合性, 并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开放性,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的创新发展, 练习的设计可围绕某个章节的重点, 确定一条主线, 把各个环节串起来, 使练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上练习, 信息容量大, 包含了整章复习的内容, 达到了“练一题串一片”的作用, 切实提高了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上一篇: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下一篇:施工及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