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成本管理的新理念

2024-11-12

出版成本管理的新理念(精选9篇)

出版成本管理的新理念 篇1

一、愿景、愿景管理和班级愿景管理定义和界定

愿景 (Vision) 一词是由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博士在1990出版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被首次引入现代管理学领域的。愿景包含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景。一个人深切渴望实现的美好愿望和远大目标, 是其内心深处所期望的未来意象或景象叫做个人愿景。共同愿景则是建立在个人愿景基础之上, 经过成员间相互沟通、融合、协作并最终能够达成共识后形成的集体未来发展的远大理想和蓝图。

愿景管理 (Vision management) 是指结合个人价值观与组织目的, 通过开发愿景、瞄准愿景、落实愿景这三个步骤来建立团队, 促进集体成功及集体力量最大化发挥。愿景形成后, 负责人必须对其成员做简单、扼要且明确的叙述, 用以激发内部士气, 并应落实为集体目标和行动方案, 以便具体推动。

班级愿景管理是班级管理根据新形势下学生自主管理提出的新理念, 借鉴企业管理的模式, 通过对班级成员的理念和精神的引导,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 将班级的发展目标内化成为班级成员的信念追求的过程。

二、愿景管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

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源复杂, 且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 其中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学习, 缺乏学习热情, 行为自由散漫, 学习不求上进, 很难能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与风气。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管理好班级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企业中愿景管理的运用研究结合目前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尝试采用愿景管理的方法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一) 激发学生潜能, 实现自主发展

学校一直以来采用“从属教育管理观”的管理理念为主导。虽然这种教育管理观念采取严格的管理模式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只一味地强调严格管理和统一, 忽视管理者、被管理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愿景管理是以“自我实现”为假设, 注重学生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而自我超越的修炼之一便是建立个人愿景。经过统计,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的个人愿景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好技术, 毕业后通过技术, 获得理想的收入;二是通过参加各类社会活动, 培养个人综合能力, 毕业后自主创业;三是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 通过大赛获得成绩并锻炼个人能力, 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四是认真学习打好基础, 通过自考、成考等形式, 继续深造。通过学生个人愿景的建立, 给他们设立具体的目标,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潜能, 同时也使学生能跳出“迷茫”实现自主发展。

(二) 促进学生班级归属感和班级文化认同的形成

愿景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管理者引导组织成员树立一种融合个人价值观与组织目标于一体的共同愿景。班主任在共同愿景的形成过程中, 需要组织学生相互探讨、交流和分享每位班级成员的个人愿景, 并注意聆听和引导学生如何把个人愿景与班级愿景相统一。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学生个人价值观念和班级价值观念的相互的碰撞和统一的过程。在反复的交流中学生可以养成“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良好习惯, 从而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班级愿景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建立, 既有利于发挥群体智慧, 发挥“头脑风暴”的作用, 也有利于让学生感觉到班级对自己的认同和接纳, 改变因“个人专业主义”导致的疏离感和孤独感, 增强自身的归属感。

(三) 构建自学共同体, 实现学生间共同发展

愿景管理着重于构建和分享班级的共同愿景, 同时通过个人愿景的互动和协同作用才能产生共同愿景。作为班级管理者, 班主任应该秉持“学生主体、有序发展、共同成长”的教育理念, 以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为突破点和主抓手, 着力构建“自学共同体”,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并实施“小组首席技师”教管机制。每个共同体选配一位“小组首席技师”, 负责共同体的发展与成长:组织小组成员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带动优秀学生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学习障碍和不良习惯, 乃至协助班主任规划共同体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这也使得班级共同愿景变成既是“我的”也是“大家的”愿景。对学生来说, 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与其他同学一起追求共同愿景, 能获得在个人单独努力时所达不到的效果。最终学生在实现班级共同愿景的同时, 也实现了个人愿景。

三、实施愿景管理的措施

(一) 帮助和鼓励学生建立个人愿景

班级愿景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要建构班级良性发展的共同愿景, 但是班级的共同愿景不是凌驾于任何一位学生之上的, 更不是班主任单方面的愿景, 它是在充分鼓励学生发展个人愿景的基础上构建的。个人愿景是学生从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和职业生涯理想出发, 渴望并想要去完成的目标。学生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对自己最重要, 才有可能建立合理的个人愿景。但由于中职学生年龄较小, 心智还未成熟, 因此就需要班主任帮助学生来建立自己的个人愿景。班主任可以向学生布置三个问题:第一, 我知道我自己身上的优、缺点吗?第二, 我的职业选择是什么?第三, 为了实现个人愿景, 我需要做些什么?通过这三个问题先让学生思考, 再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答案来建立合适自己的个人愿景, 最后由在班主任的指引下, 确定合适每位学生的个人愿景。

(二) 建立班级共同愿景, 促进学生和班级共同成长

班级共同愿景是班级中各个学生发自内心的有关未来发展的共同意象和目标, 是蕴藏在学生内心的一股巨大力量。对班级而言, 建立共同愿景就是通过激发全体学生和班主任的智慧, 逐步形成对全班有号召力的班级精神与目标。那么, 如何建立班集体的共同愿景呢?第一需要规划描绘班级发展目标, 激发学生想象空间;第二应该帮助和组织学生在建立个人愿景的基础上讨论班级愿景。在建立班级共同愿景之后, 首先, 需要建立班级制度, 班级制度的建设可以使班级事务的处理有据可依, 杜绝“关系”产生的不公平、不公正事件的发生, 提高班级管理的透明度。其次, 在愿景管理模式下, 要突出以“感情”为基础的柔性管理。班主任的情感只有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学生才能对班主任产生信任感, 也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最后, 在班级构建的愿景下, 尊重学生的愿景和个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彰显学生在增强班级活力中的作用。

愿景管理是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理论, 具有提高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水平的可行性。在这种愿景管理的理念下, 班级管理中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认同学生的个人愿景, 充分开发人的潜能, 实现人的潜能最大化, 做到情与理的统一, 从而实现学生个人愿景和班级共同愿景的结合, 达到充分发挥中职生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进一步推动和提高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创新的目标。

出版成本管理的新理念 篇2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理念探析

高校学生工作是该社会组织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出现了新的特点,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开创这项工作的新局面,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拟从管理学角度,在分析高校学生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工作观、协作观是走出实践误区的关键.

作 者:李晓月 作者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朝阳,12200刊 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9“”(5)分类号:G645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 学生观 工作观 协作观

班级管理的新理念——学生自治 篇3

要培养出这样的班级,不仅要付出辛劳和汗水,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技巧和方法。在过去的一年里,笔者带的109班取得了一点成绩,这要归功于全体科任教师的共同努力和笔者的班级管理新理念——学生自治。

一、优秀班干部的培养是实行学生自治的首要条件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班级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最了解学生的动态和班级真实情况。要带出一个好班,没有班干部的协助是不可思议的;要实行学生自治,没有班干部的管理是不可想像的。因此,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便显得至关重要。

1. 班干部的选拔

新生入学,班干部的选拔便摆上班主任的工作日程。面对年龄相仿、面容稚气的学生,我们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几天的军训,又令我们所获无几。于是,在军训的间隙,笔者组织学生搞了一个活动——自我介绍,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格、毕业的学校等,要求每位同学都要上台发言。笔者坐在教室的后面,细致观察发言者的台风、胆量、语言……由于事先做过布置,有些学生准备得很充分,还写了发言稿,发言时落落大方,口齿伶俐;但更多的学生纯属应付,扭扭捏捏、胆小羞涩、声音难辨。于是,笔者把那些胆大、从容、声音宏量的学生记下来,抽空同他们谈话,趁机了解他们的一些其它情况。军训完毕,临时的班干部便基本确定了。再经过几天的细致观察,九月的第二个星期,正式的班委会成员名单就可以向全班同学公布了。

2. 班干部的培养

初选出的班干部毕竟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如何培养。这个工作要贯穿整个班主任工作的始终,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自治的成败。班干部是块铁,不炼不成钢;班干部是本书,不晒会生虫。在实际管班的过程当中,他们很有热情,但方法幼稚甚至错误。这时要充分理解他们,不能过多地批评,而要正确引导。

如班长廖某,她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工作负责,是个很不错的班干部。但有一段时间,她竟然认为自习课太安静了,值日班干部和同学们都板着脸,太沉闷,管班的时候要幽默点,要讲点笑话,她这样认为并这样做了。后来的一些日子,教室里不时爆发出笑声,她在同学中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其他班干部也纷纷效仿。她自以为得计,高高兴兴向笔者表功。笔者没有直接批评她,而是先表扬她有头脑、有热情,肯为班级着想,进而指出这种方法不适合初中班级管理,因为自习课就是要绝对安静,稍微的响动,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更不用说全班性的躁动。她听了以后羞愧地低下了头,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保证以后再也不会发生类似的现象。

再如,班上的纪律,笔者交给四位值日班干部全权管理,学生的出勤、出操、集会则由一名考勤委员负责,这是一位责任感不是很强的女生。笔者再三强调有情况就马上报告,她却总是忘记。后来笔者给她讲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教给她增强记忆力的方法,一个月以后她的工作便完成得很好,还被评为“优秀班干部”。

另外,班干部都有一种优越感,这是实行学生自治的大忌。要想让班干部更快地成熟起来,还要努力关心和严格要求他们。对于违规的班干部,一定要严厉处罚,但又要富于人情味,让他们明白,现在当班干部不仅是为同学服务,也是在提高自己的能力和锻炼自己的胆量,为以后升学和走上社会打下基础。

3. 班干部的牵制

由于班干部位高权重,为防止他们独断专行,笔者多设了几个班干部。如班长有两个,副班长有三个:一个管考勤,一个管教具,一个管纠察——纠正同学们的行为习惯,督察班干部的职权行使。另外还设立了几个管理小组,有文明礼仪卫生管理小组、操行分统计小组、家校通管理小组、行为习惯监管小组、教室宣传布置小组等。每个小组既有组长、副组长,也有组员。这样,加上互助组组长和副组长、小组长、科代表,班里的干部多达31人。虽然干部多,但由于分工明确,倒也各尽其职,没有降低办事效率。

二、良好班风的形成是实行学生自治的必要条件

现在的学生,骄横、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爱虚荣、好攀比,思想活跃但自控力不强。班上人又多,管理起来难度很大。要想发挥班干部的作用,让学生自治,没有良好的班风是不可想像的。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把握几个“第一”:第一次集中、第一天、第一个星期、第一个月

在这几个“第一”的时间段内,笔者始终板着脸,没有笑过一次,对学生也非常严格,经常训斥他们,学生都很怕笔者。有些教师说笔者运气好,捡到一个学生老实听话的好班。其实,哪有天生听话的学生,这些学生头上的犄角早被笔者用锯子锯下来了。一个月以后,笔者就把“凶”相收起来,把笑容拿出来,时不时给他们讲点笑话,教室里终于有了笑声。

2. 多讲道理

一味高压带不出一个好班,要给学生多讲道理。笔者讲得最多的是要求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会理解、学会学习”。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感谢,教师的培育之情也不能忘记。不仅要理解教师的严格要求,更要理解班干部的“苛刻”管理,因为安静的课堂环境是学好知识的有力保证。学生明白了道理,就会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3. 制定班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有几十人的班级,当然也要有班规。第一份班规由笔者亲自制定,半学期以后交学生讨论修改,第二个学期再修改一次,力求符合本班班情,并要求赞成该班规的同学在后面签名,以示承诺。以后按班规进行处罚的时候,他们便无话可说。

笔者班里的班规涉及纪律、卫生、礼仪、学习等多个方面,各方面都有加分和扣分(也就是“操行分”)的一些规定,实行量化管理。考核由相关的班干部、科代表和组长负责,学习委员统计。一天一公布,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

有两点班规值得一提。一是扣分达到10分的倍数,中午留校谈话,并事先给家长发“留校通知单”,告知学生留校的原因和时间,由家长签署意见再交教师查看。如有违纪现象,扣分达5分、15分、25分……加留校一次。学生一则怕留校,二则怕家长打骂,就尽量做到不扣分。甚至有因扣分而痛哭流涕者,也有因加分而欢呼雀跃者。二是根据“操行分”定等级,叫“操行等级”,分A、B、C、D四等。半学期一小评,全学期一总评。总评没有达到“A”等的同学,下学期不能担任班上任何职务。

4. 留校谈话要有方法

留校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便于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生犯了错误,不能一棍子打死,要给他们改正的机会。谈话的时候,既要有严厉的面孔,又要有温和的表情;既要有严肃的批评,又要有鼓励的语言。

比如,班里有一位女生,想当班干部。她成绩不错,操行等级也是“A”等,但她个性太强,人缘不够好。笔者就告诉她,只要改掉缺点,笔者就会考虑这个问题。有一次大扫除,她认为劳动委员的安排不合理,就不服从。劳动委员扬言要扣她的分,她急了,就同劳动委员发生争执。按班规,她被扣了4分。中午留校的时候,她还觉得自己受了委曲。笔者没有马上批评她,而是问她:“如果你当劳动委员,安排任务时别人不听并同你争吵,你的工作能开展吗?”她马上低下了头。笔者再次提到她想当班干部这件事,说:“老师正在考察你,出了这件事,让老师咋办,老师其实是很欣赏你的。”她突然扑到笔者身上,边哭边说自己错了,辜负了老师的培养,事后也向劳动委员道了歉,她们还因为这件事成了好朋友。

5. 班规执行要持之以恒

班规实行之初,被扣分的学生相当多,几乎每天都有人留校。笔者中午不能休息,天天给他们讲道理,连自己都烦起来,但还是拿出耐心跟他们磨。随着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被扣分的学生越来越少了,有些同学即使被扣了分,也被一些加分所抵消,达不到留校的标准。因此越到后来,留校谈话的同学就越少。上学期末,笔者把“留校通知单”数了数,共75张,牵涉到29位同学。笔者把通知单全部发下去,给他们作为纪念,并告诉他们,从下期开始,“留校通知单”发给家长,由家长保管。学生们遵守班规就更自觉了。

让学生自治,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和班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班规的约束下,让班干部管学生、科代表管学生、组长管学生、学生自己管自己,甚至让家长管学生。这就是笔者的班级管理新理念。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很管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新的学年即将来临,笔者深知自己肩上担子很重、压力很大、困难很多……但笔者相信自己,相信科任老师,相信学生,相信班干部,相信自己的班级一定会越来越好。[e]

浅谈班级管理的新理念 篇4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乐观的情感可以促进学生智力、个性活动的正常进行,因而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利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以情寓理,还情于理。在教学中,要对学生亲近、热爱、信任、期望。爱心教育是我一贯的教育理念,在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心理为本。为全面指导学生的个性心理,班主任就要认识到等待的向心力量。

二、为学生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心

与自信相对的自卑,来源于对周围事物的躲避心理、对他人的紧张心理、对自身的否定心理。具有这样心理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自暴自弃、怨天尤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班主任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做人。

三、看待学生的分数要乐观

每位班主任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班主任的任务是发现优点, 给予鼓励。对学生千万不能用一个模子去套,都要求长成参天大树,要知道天才和普通人成才几率相同,只不过形式各异而已。

四、对待学生的错误要宽容

班主任对待学生不应该只有严肃、严格,一味居高临下,这样不但会导致学生与班主任关系的疏远,还会产生对立情绪。

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很脆弱的,不要伤害他们。我们要学会用幽默代替批评,代替啰嗦的说教。即使在批评时,也应该抱有希望,内心在微笑。俗话说: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良好的环境、和谐的交往、动态的文化氛围才能切实发展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理念,达到育人的目的。

五、学会关注每一个学生

论和谐物业管理的新理念 篇5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重要意义

物业管理是传统房地产管理的一种革新, 它实行的是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模式, 是集高度统一、全方位、多层次、市场化、科技化为一体的新型管理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 人们对于物业管理的要求水平也随之提高。因此, 在物业管理中, 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经营理念就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物业管理“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 广大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对住房的要求也从原来只满足生存需要, 向满足享受需要和自我发展需要发展, 这就为物业公司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物业公司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不断迎合人们日益增长的各方面需求。物业管理的内容不再限于保证房产完好, 周边环境的整洁和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转。除此之外, 物业管理公司还担负着维护辖区正常秩序, 解决业主生活中的困难以及组织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加强业主之间的沟通, 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使命。

2.转变理念是创建物业管理品牌的必经途径

如今, 物业管理市场已进入买方市场, 市场竞争从原始的价格竞争逐步走向品牌竞争。物业管理作为服务性行业, 品牌是衡量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物业管理公司品牌的创建要通过其人性化的服务来体现。物业管理公司通过深入分析业主的需要, 包括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 从而提供相应的服务, 如为老年人和残疾人进行上门家政服务, 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为双职工家庭接送子女, 在一些大型小区, 甚至开通小区的班车等。这些事看来虽小, 但它却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如果将这种理念长期地贯彻到服务实践中, 长时间接受住业主的监督和考验, 就势必会赢得业主的信任与好评, 从而创建了物业管理公司的品牌形象。

3.转变理念是迎接国外物业公司挑战的重要手段

我国加入WTO已有七年的时间了, 我国已向国外全面开放了服务行业, 许多国外优秀的物业管理企业进入我国物业市场。西方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的物业管理运作经验, 先进的管理技术和雄厚的资金, 他们的到来有利于促进我国物业管理的市场化进程, 推动行业的整体发展。但是, 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 我国的物业管理公司正在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面对外国公司的挑战, 我国物业公司必须认清形势,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国外管理手段虽然先进, 但西方的管理文化重制度、重契约;而东方传统文化则重礼仪、重亲情, 受道德约束较多。由于文化差异, 外国公司的管理理念与我国的传统习惯会有一定程度的碰撞, 而这正是我国物业管理公司应紧紧抓住的突破口。我们应将传统文化思想注入“以人为本”的物业管理理念之中, 在吸收借鉴西方管理方法的同时, 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实行一种富有人情色彩的管理方式, 体现中国传统的文明习惯。这种管理方式为中国大众所接受, 从而使中国的物业管理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运用新理念构建和谐物业管理的几点建议

1.树立服务意识, 明确自身定位

物业管理的核心是在尊重业主需求的前提下, 签订双方都能接受质价相符的服务合同。物业管理公司应摆脱传统的以管理者自居的观念, 准确把握自身定位, 强化物业管理的服务特征。物业公司应在追求利润的同时, 充分考虑业主支付意愿和承受能力, 应按合同提供相应的服务。只有优质服务得到业主认可, 公司才能生存和发展。至于物业公司的管理职能, 如治安管理、设备管理职能, 通过执行委托合同, 以尊重业主、帮助业主、提醒业主、规劝业主等方式来体现, 其目的是为业主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空间, 提供全面、及时、周到、安全的服务。所以, 物业管理公司必须不断强化服务意识, 才能达到服务的最佳效果, 从而构建和谐的物业管理氛围。

2.拓宽沟通渠道, 提高满意程度

物业管理公司在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同时, 应注意拓宽与业主沟通的方法和渠道。充分与业主沟通是改进客户关系, 提高业主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与业主的沟通中, 应及时并细致地了解业主的需求, 从而认清工作中的不足以便改进。在沟通方式上, 可以建立业主报告制度, 与业主委员会定期座谈, 分发业主满意度调查问卷或定期走访住户和开展社区活动等, 最大限度地赢得业主的理解和支持, 取得客户关系的持续改善。为此, 物业管理公司应参照行业标准制定严格的企业服务标准, 使定期沟通程序化和制度化。

3.坚持开拓创新, 保持良性运作

知识经济时代, 物业管理公司虽然不承担高科技领域的具体研究工作, 但其实际的管理工作与电脑网络、生物工程与能源开发、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密切相关。智能化建设、消烟除尘、节约电力、保证水质、控制噪音、生态绿化、安全保卫等物业管理工作必须适应业主需求变化而不断采用更高的标准, 融入新的内容。同时, 物业管理公司要明确认识到, 深化房屋产权改革是管理制度的一种创新, 物业管理公司应从“服务——满意”的思维定式中跳出来, 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为业主、开发商和住户提供经营策划、租赁代理、物业估价等服务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仅使房产获得保值和增值, 也可以为物业管理公司带来可观的利润, 保证物业管理良性运作。

4.搭建合作平台, 营造和谐氛围

社区的和谐氛围是诸多主体共同努力营造的结果。物业公司应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 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 合力搞好社区的物业管理, 齐心协力推进社区物业管理中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三方面的力量在创建和谐社区的目标下互谅互助, 支持协作。通过搭建“三位一体”的平台, 物业管理公司能迅速快捷地掌握情况, 协调各方处理矛盾和纠纷, 保持社区秩序的稳定;同时, 由于增加了沟通渠道和协调途径, 物业公司的工作压力会有所减轻, 与业主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和谐的气氛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

5.加强专业培训, 提高队伍素质

物业管理的快速发展, 使从业人员的数量急剧膨胀。社会科技的不断创新, 使物业管理行业必然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这就要求物业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向高科技管理型、一专多能型发展。但由于我国人才基础薄弱, 使物业管理队伍建设远远滞后于行业的发展, 甚至他损害了行业形象。物业管理公司要审时度势, 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强人才的开发和培养。首先, 从思想教育抓起, 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次, 加强作风建设, 建立一支能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队伍;最后, 加强业务培训, 组织员工学习物业管理基本知识, 熟悉现代营销、建筑工程、财务管理、市场调查等相关知识, 掌握高科技智能手段和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 为日后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培育足够的智力资源。在公司组织培训的同时, 物业从业人员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工作中及时总结经验, 不断地探索学习, 相互交流, 使自己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优秀品格和先进技能的物业管理人才。

总之, 新世纪, 物业管理充满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物业管理公司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深化改革, 进行技术、人才、管理的全面创新, 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才能构建和谐的物业管理。

摘要:近些年我国房地产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物业管理市场竞争激烈化, 我国物业服务品质得到迅速提升, 但其背后也存在诸多问题与不和谐因素。要构建和谐的物业管理:关键要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满意程度;坚持开拓创新;搭建合作平台;提高队伍素质。

关键词: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物业管理,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谢家瑾.关于构建和谐物业管理的思考[J].中国物业管理, 2006 (8) .

[2]王云清.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物业管理模式[J].中小企管理与科技, 2007 (6) .

[3]杨国龙.物业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7:123-127.

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研究 篇6

1.1 理念概述

所谓的人本化管理理念就是指以尊重人性为基础的实施管理活动。人本化管理理念重视员工和读者的韧性需求,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员工进行管理、为读者提供服务。人本化管理理念可使高校图书馆的阅读环境建设以读者为起点,更加人性化,有助于营造温馨、放松和舒适的阅读环境。

1.2 如何实施人本化管理理念

第一,对员工的人本化管理。员工是高效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执行者,他们是高校图书馆运作和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员工管理中实施人本化管理理念首先要充分地了解员工的工作需求,明确每一名员工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是否存在困难;制定严格的员工工作制度,保障工作秩序和服务秩序,同时也要实施弹性化的管理模式,工作制度用于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而弹性化的管理理念则用于调节硬性工作制度中的不足之处,起到归拢人心的作用。与此同时,还需要强化员工培训,主要从思想培训和技术培训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让员工热爱阅读、热爱工作,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读者角度去思考,为其提供服务,加强技术培训则是让员工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为后续计算机管理模式的实施做好铺垫。

第二,服务方面的人本化管理理念。对于读者来讲,图书馆对他们最大吸引力就是有一个舒适宽敞的阅读环境以及优质的服务,针对图书馆服务落实人本化理念,图书馆首先应当把握读者的心理需求,借鉴一些营业性图书的服务理念和服务立项,将其引入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当中。坚持平等原则,为每一名读者提供优质化的服务,爱护并尊重读者,不用异样眼光看待一些有独特阅读习惯的读者,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服务。

第三,实施学科馆员制度。高校图书馆管理也应当有品牌意识,近年来,北京大学、西安交大等学生陆续在社会上打响了校园图书馆品牌,其馆藏资料中有其独有的资料,例如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历史文献资料等,这样的一个图书馆不仅使得读者更具自豪感,同时有利于吸纳广大的社会资源进行图书馆建设,如武汉大学近几年以达到品牌化大学图书馆获得了很多的图书捐献、著名历史典籍、原版文学文献资料等,图书馆的浏览量也是如日剧增。通过实施学科馆员制度,高校图书馆管理在专业化管理方向上将更进一步,对于打造品牌化大学图书馆独具意义,这同时也推进了科学化阅读服务的提升,奠定了人本化管理理念实施的基础。

2 一门式管理模式

2.1 一门式管理模式简介

一门式管理模式是指只设置一道入馆关卡,读者只需要进行一次身份验证,就可以进入图书馆的任何地方、阅读图书馆的任何书籍,各个阅览室都是所有读者共享的,不存在VIP阅览室一说,文献资料的借阅在前台办理借阅手续、留置一定的押金即可。

2.2 一门式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

第一,撤除图书馆除大门以外的一切关卡,提高图书馆的开放程度。图书馆应当撤除图书馆除大门外的一切关卡,开放各阅览室,让所有读者共享图书馆的阅读资源,图书借阅在前台进行办理,学生需留置一定的押金,归还书籍时退还押金。

第二,开放文献资料。在保护重要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开放图书馆的馆藏书籍,提高图书馆的书籍资料的阅读量。

3 质量管理理念

3.1 质量管理理念简介

所谓的质量管理理念是指一种以提高图书馆管理质量、运作质量和服务质量为宗旨的管理理念。质量管理理念有利于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优化图书馆的阅读环境质量以及加快科学服务理念的建立。

3.2 质量管理理念实施策略

实施质量管理首先应当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对图书馆环境质量、服务质量等进行改善,并以动态化和发展化的思想去看待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分析图书馆管理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次,要定制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每一个管理项目的实施质量进行评价,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进,不断地从图书馆的实践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积攒经验,坚持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最后,要让质量管理理念深入每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内心,营造积极服务、主动进步的工作氛围。

4 资源管理理念

4.1 资源管理理念

资源管理理念是关于图书馆书籍资源的管理理念,包括现有资源的管理、编目、采购、上架更新等。现代图书馆的资源管理以资源高效化利用为基本准则,以充分提升和发挥资源效应、开拓资源渠道为途径,不断地进行资源扩张和资源更替。

4.2 资源管理理念的实际运用

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的开拓资源渠道,拓展图书的采购获取渠道,加强与供应的合作,编目工作也可与供应商共同承担,降低图书馆编目工作的难度;对于图书馆资源的更新,应当深入了解各类书籍的浏览量,浏览量持续保持平稳或递增趋势的书籍可延长上架时间,同时,管理人员需要对各类书籍,尤其是技术类、理工类以及理论类目书籍和相关知识领域的更新进行了解,保持图书馆书籍的实效性。

5 生态化管理理念

5.1 生态化管理理念解析

生态管理理念是一种以实现人与书籍、环境与人、服务者与服务受众间平衡为目的的管理理念,其意义在于推动资源集约化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实现,节约阅读资源,保持各元素之间的平衡。

5.2 生态化管理理念的实施

第一,实现人与书籍、环境的平衡。一些高校图书馆为了树立品牌效应,获取更多的建设资源,以为利用增加馆藏书籍、扩张馆室面积来提升图书馆的品质。而实际上,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容量、面积占位应当以高校图书馆的长期人口流动量为准进行设置,避免人与环境和书籍之间出现严重的失衡问题。图书馆应以“人本位”为中心思想,做好各个资源的容量管理和环境的规模管理工作,严防资源损耗问题的出现,防范建设资源长期得不到利用的出现。

第二,实现服务者与服务受众间的平衡。首先,在数量上服务者与服务受众之间要实现平衡,这一管理方式的实施比引起时间理念,例如,以1个服务人员满足30人阅读服务需求为准,在某一时间段内,图书馆的读者为300人,那么就需要10个服务人员,考虑到300人不可能同时呼叫阅读服务,可适当的缩减1~2名服务人员;其次,在思想上得到服务者与服务受众间的平衡,即使是作为服务人员,他们在身上与服务受众间并没有任何悬殊,所以,工作人员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时候,要深刻的意识到自己与读者之间角色上的差异,没有其他任何悬殊,作为管理人员,应当全面维护员工和读者间的平等关系。

6 结论

高校图书馆服务人员为高校师生提供阅读和资料文献查找服务,在其中担当着知识传播媒介的角色,现代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推崇使用人本化、生态化理念。提倡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在使用这些理念和技术的同时,服务人员一定要注意实施的方法和技巧。

参考文献

[1]景海燕.拓展管理理念提高服务水平---高校图书馆管理理念及实践[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6(3):182-183.

[2]曲杰,李彤.高校图书馆管理改革中人文关怀理念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625-626.

[3]尹亚蕾.浅析21世纪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633-634.

出版成本管理的新理念 篇7

一、大学制度文化的内涵分析

大学制度文化是基于制度而形成的文化形态, 是在大学教学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组织建构等制度建设过程中体现的一种大学群体价值取向、习惯性思维方式、一致性行为规范、统一习俗观念。

大学管理者之所以关注与重视制度文化建设, 是因为大学制度文化承接着大学精神与大学物质文化建设, 是建设和谐大学文化的中间与关键环节。一方面, 大学精神是纯粹的意识形态, 具有稳定的传统与信仰。大学物质文化蕴含在现实行为与环境中, 它的表现内涵与形式不易被管理者所把握。而大学制度文化基于清楚明朗的制度中, 体现了极强的可操作性, 既关怀现实, 又塑造理想。另一方面, 大学精神是全体师生的文化, 是大学整体的文化;物质文化又“表现为个体的利益”[1], 大学制度文化是协调、整合全体与个体文化利益的中间地带。可以说, 大学制度文化不仅能保证大学精神的核心地位与长远发展, 而且能为大学物质文化建设提供稳固的体制支持与制度保障。

二、大学制度文化面临的问题

1.“管理污染”与大学制度文化的缺失。

大学缺失制度文化很大程度上缘于“管理污染”。笔者认为:在管理过程中, 大学制度建设经常被“管理污染”现象腐蚀, 使制度文化缺少了稳定、和谐的生长基础。“管理污染”多由校长、处级干部、基层管理人员的错误行为引起, 经过“源头污染”、“中流扩散”、“支流污染”三个阶段, 破坏了有效管理行为, 浪费了有限资源, 损耗了工作效率。例如, 大学领导的决策产生了方向性错误, 致使大学投入产出比过大, 或者使大学发展速度、学科结构、规模效益等与学校实际不协调, 形成了管理者最不愿看到的“源头污染”。另外, 大学为了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措施, 该行为确实会使“大学GDP”增长, 但是投入产出比却可能过大, 导致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智力资源。可见, “管理污染”现象确实破坏了制度建设, 导致难以最终形成稳定、有秩的大学制度文化。

2. 行政化倾向严重与大学制度文化的缺失。

大学制度文化的缺失缘于大学行政化倾向严重。现代大学是西方的泊来品, 学术力量谋求“学术独立”、“大学自由”是大学历来的传统, 然而目前一些高校行政化倾向严重, 打击和压抑了学术力量的正常需求, 在制度文化建设中, 尤其反映出这一点。其一,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关联性差。部门之间“小团体”意识较强, 严重排外, 导致了整体组织能力较差, 不利于制度文化建设的关联与沟通。其二,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目的不统一。制度文化建设最终为了谁?为学生、为教师、为管理者、为领导?思路混乱, 导致制度文化建设不协调。其三, 为官是上。学术人才争做行政领导, 仿佛谋了一官半职, 便是对人才、对知识的最大尊重。制度文化向行政利益倾斜, 因此蒙上了行政化的色彩。可见, 大学行政化倾向严重造成了大学制度文化的缺失。

3. 被动管理行为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不细致。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不细致缘于被动的管理行为。履行大学管理职能不仅是管理决策者的事情, 还是管理执行者、基层管理者的责任与义务。制度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通过制度文化的“刚性”约束权力膨胀, 规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权、责、利, 激发管理者之间的团结合作、和谐进取。事实上, 有些管理决策者与管理执行者对基层了解过少、考虑深度不够, 造成制度建设周期过长、投入过多而产出较少的问题。部分管理者抱有消极的工作态度, 认为“管理是领导的事, 我只需把任务无偏差地执行下去, 就万事大吉了”。他们的管理时效感不强, 态度也不积极, 导致政策延误了实施的最佳时间。在管理过程中, 鉴于不同级别管理者组织权威、工作职能、管理范畴、工作态度等的不同, 造成基层的制度建设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基于这种环境下的文化建设措施必然会变得粗糙、不细致, 难以形成系统强大、层次感清晰、操作性简便、影响力广泛的大学制度文化。

三、绿色管理理念的内涵与作用分析

为了解决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出现的一些问题, 笔者根据自身长期的大学管理、教学工作经验, 提出了“绿色管理理念”并把它作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一种新视角。“绿色管理理念”以管理控制论为理念基础, 强调“无污染”管理本质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 促使管理者以“主动意识”完成制度建设。它能够对大学领导决策制度、基层信息反馈制度、人事制度、教学制度、学科专业结构设置等方面提出更为合理、有效的实践思路, 为大学的可持续发展迈出探索性的一步。以下从绿色管理理念的本质要求、服务宗旨、运作原理、工作态度四个方面对该制度文化内涵进行阐释。

1. 绿色管理理念的本质要求——管理无污染。

笔者一直认为, “大学经不起战略性的失误与管理污染的破坏”。在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 大量“管理污染”使大学不仅要面临发展问题, 而且要应对严峻的生存挑战。“管理无污染”是指管理行为符合规律, 管理结果行之有效, 管理具有修复、创新功能, 能够体现出管理生命力与发展活力。针对“管理污染”现象, 绿色管理理念要求管理者在制度建设中, 具备克服及修复“管理失误”的思维能力与行为倾向, 杜绝“源头污染”、减少“污染扩散”、补救“支流污染”, 能够迅速提升管理能力, 促使大学制度更加和谐、有序。

2. 绿色管理理念的服务宗旨——以人为本。

大学是教师、学生、管理者乃至全体的大学, 大学承载着大家的兴衰荣辱, 事实上, 管理者应为教师服务, 教师应为学生贡献。所以, 管理手段不是以上压下的行政命令, 大学制度建设也不是铸造层次森严的等级体系, 大学制度文化更不是束缚、压抑大学人的精神控制。绿色管理理念的服务宗旨是“以人为本”, 能够有效地抑制大学行政倾向严重的发展势头。作为一种民主、层次化的制度文化理念, 绿色管理理念具体分为“以教师、基层管理者为本”、“以学生为本”两个层次, 大学管理者服务学生, 使之立事;教育者服务学生, 使之成功。教师与基层管理者的工作行为是“以学生为本”实现的手段, “以学生为本”是绿色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最终的归属地。在自觉的制度文化指引下,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以“爱教即爱己, 爱校即爱己”的利我助他精神, 把“为人”的制度空间发挥最大, 把“爱人”的制度能力发挥至最大。

3. 绿色管理理念的工作态度——主动意识。

针对制度文化建设不细致的问题, 绿色管理理念提出了“以主动意识”为工作态度, 尽快完善大学制度建设的提议, 这也是大学制度文化成熟的标志。大学制度体系不是一条沿着管理决策者、执行者、操作者、被管理者单向进行的线性组织, 而是一条网状的、有回路的控制系统。按照管理的日常工作习惯, 大学决策者、执行者、操作者与教师、学生的接触时间、空间由少到多, 制度建设的服务实施重心实际是由领导层向基层下移的。实践证明, 绿色管理理念真正发挥作用是需要教师、基层管理人员 (科长、科员、办公室秘书、教学秘书、团委书记、辅导员等) 在工作中焕发较强主动性与自觉性的。管理不是领导一个人的职责, 也不是几个人的事情, 管理是全体师生的责任。所以, 如何衡定管理者工作是否积极、制度文化实施是否有效, 可以通过管理者“主动意识”的自觉性测评出来。

4. 绿色管理理念的运行原理——管理控制论。

绿色管理理念借鉴了管理控制论的框架和运行机制。“管理控制, 是以控制论为理论基础……认为管理控制是由确定标准、评价业绩、纠正偏差构成的信息反馈回路, 它的目标是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2]在该运行机制的引导下, 绿色管理理念在阐述绩效的同时, 还要求时刻纠正偏离标准的盲动行为, 减少错误管理引发的污染范围, 使管理达到效果最优化与机构运行的可持续化。有人认为, 大学制度建设的“服务”理念与绿色管理理念的“控制”观点彼此矛盾。然而从管理效果来看, “控制”是保障“以人为本”宗旨更好更快执行的强有力手段, 制度建设与“控制”不能分家, “以人为本”也不能脱离“控制”营造的井然秩序。

四、建设绿色管理理念的策略选择

1. 实施科学决策的绿色管理领导意识。

首先大学领导者要具备绿色管理的文化自觉意识与修养。大学领导者对绿色管理理念的领悟与理解将决定该理念形成的可行性。领导者不仅要克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杜绝感性决策的冲动, 而且要认识到文化对大学、社会、国家、民族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理工类高校中, 领导者要认识到学校不仅要培养知识、技能皆超群的人才, 而且要塑造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的人性。其次, 大学决策制度是领导者接触最广泛的制度形式, 领导者应从决策方式、渠道、方法等角度运用绿色管理理念, 减少决策污染、尽量杜绝管理投入产出比过大的污染行为。“校长接待日”以及“参与基层座谈”等方式可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另外, 设置“信息收集站”、通过“教师代表大会提案”、加强高教研究实力等方式收集校内外案例, 拓宽信息反馈渠道。第三, 领导者应把制度文化建设当作大学“十一五”期间重要工作来抓, 以讲座、培训等方式开展全校绿色管理理念学习热潮, 以制度文化建设深化大学制度建设, 推动大学可持续发展。

2. 深化“以人为本”绿色管理服务意识。

绿色管理理念不是某个人的思想, 而是大学全体师生的发展思路与智慧结晶。管理者执行“以人为本”的绿色管理服务理念, 应先为他人、先为整体考虑。大学只有可持续发展了, 个人才有生存与创新的机会。为了达成“为学生服务”的目的, “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要具体落实到“以学生为本”、“以教师、基层管理人员为本”的两个层次上。

其一, 绿色管理理念要落实到“以教师、基层管理人员为本”。一方面, 绿色管理理念要落实到“以教师为本”。管理者应顺应教学、科研创新与发展规律, 做好教学制度、科研制度、人事制度等的完善与创新。修订工作职责, 设置大学章程, 根据制度建设实际情况完善大学校训, 大学宗旨的解释与修改工作。另一方面, 绿色管理理念“以基层管理人员为本”, 从人事制度着手, 满足基层管理人员生活需要、进步需要、成长需要。

其二, “以人为本”最终要落实到“以学生为本”的绿色管理理念上。要适应国家、区域对紧缺人才的需求, 做好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另外, 克服两种管理误区, 即克服就事论事单一化的“问题式管理”、克服管理者监控学生的“主客体缺失管理”, 反对、摒弃对学生实施强控制手段。在绿色管理理念的指引下, 教师、基层管理人员应为学生创造自由的空间与氛围, 对人才培养相关制度大胆创新, 提高大学生品德修养水平、文化内涵素质、实践创新实力、自主独立能力等, 使学生更加自然、自由、自信地成长。

3. 倡导“主动意识”的绿色管理理念。

管理者在大学制度建设中应做到思想合格、意识过关, 形成具有主动意识的工作习惯与思维倾向。

其一, 绿色管理理念真正能运作起来, 最终仰仗的还是大学教师、基层管理者。“只把课讲好的教师不是全面发展的好教师”,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既是讲授者、管理者, 也是学生发展的设计者。只有具备管理意识的教师, 在确立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发展设计、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编写课程教材等方面, 才会深入理解绿色管理理念, 才会焕发主动了解学生、引导学生, 深入改进教学的意识。大学基层管理者的工作行为要做到操作性强、正面效果最大化、污染最小化。另外, 建立管理者主动谏言的机制、渠道、方法、奖励制度, 形成积极、热烈舆论氛围, 避免让基层管理者形成错觉, 认为“决策、管理工作只是领导的事”。在绿色管理理念的“主动意识”实施重心下移的过程中, 教师、基层管理者应通过理论学习与能力的培养, 尽快提高执行绿色管理理念的能力。

其二, 管理执行者 (大学的中层干部) 作为决策与操作者之间的中介, 既要把决策者意见下达, 又要把操作者意见上传, 做到对上“理解无偏差”, 对下“科学分析, 防止污染回传”。在主动的绿色管理理念指导下, 对于上级, 执行者在领会中要融入更开放、活跃的个人思路;对于下级, 管理执行者在领导工作的同时要认真倾听、广泛地吸取, 在工作职责范围内把“主动意识”不断向下传递, 让管理操作者享受到绿色管理理念的乐趣与管理的主人翁精神。

面对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种种困难与挑战, 绿色管理理念必须形成控制管理污染的有效手段, 以及实施绿色管理的细节操作等。通过决策、执行、评估、反馈、纠偏的步骤, 紧抓“确定控制标准、执行成效、纠正偏差”三个环节, 把看似复杂的大学管理系统梳理清晰, 形成有序、有效的绿色管理模式。目前, 对绿色管理理念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笔者认为, 应该给绿色管理理念充分的时间和耐心, 使之走出一条崭新的高等教育文化创新之路, 在新时期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春.制度文化:大学文化的核心环节[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07) .

[2]杜栋.管理控制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丁祖荣, 张琪.绿色管理的本质内涵与高校科研处长的职责和管理境界[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5 (05) .

[4]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5]Obert Simons.Control in an Age of empowerment[M].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5 (03-04) .

[6]赵观石.我国大学制度文化建设:问题与发展趋势[J].煤炭高等教育, 2007 (03) .

[7]范跃进.论制度文化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2) .

[8]罗丽华.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J].兰州学刊, 2007 (04) .

出版成本管理的新理念 篇8

一、关注人本, 树立“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 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应该树立“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这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树立“教师为本”的思想, 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 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让教师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 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 一方面可以激发教师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 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 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 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 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可信度和认同度, 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 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 使每个职工明确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 要顺应其成长发展的规律性。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把学生当人看。我们直面的是一群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 不是一堆供我们达到某种目的工具, 不是一群供我们操练驯化的“异人”。二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 错误是正常的, 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不能用对付敌人的办法对待学生。要把学生的未来视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 让现在的孩子可持续发展, 健康成长。三要把学生看成独立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是某一个“个体”, 每个学生都是自我发展的主人, 他有权对自己作自我选择的决定。四要把学生看成平等的人。既要强调师生平等, 也要注重生生平等, 班内学生应该没有绝对的“好”与“差”。

关注人本的同时, 要积淀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这是学校人本主义管理模式的保障体系, 是一种软管理。它注重对学校文化、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的研究, 强调对人的重视、强调管理的“感情投资”、信奉“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等。学校管理文化揭示了学校管理中最隐蔽、最深层的因素, 反映了学校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 对于增强学校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 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行为的合理性, 推动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文化, 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就只能低层次徘徊。著名学者马尔库塞认为:“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 但它可以改变人, 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因此, 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改革中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 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 建立起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 让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 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

二、走向校本, 结合农村义务教育自身的特点, 确定办学理念

走向校本最根本的是, 要从学校特色出发, 确定办学的理念。每一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总有自己的校情, 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本管理主张要从各校的校情和特点出发, 选择和确定办学理念和策略, 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改革与发展之路。如果不认识和把握学校自身实际和特点, 就无法面对学校现实和未来做出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行为选择, 就难以科学地设计和确定学校发展蓝图和发展策略。如有的学校针对传统课程的弊端, 研究和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既根据国家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原则和方案, 考虑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 又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课程体系正是在对学校和学生实际需求分析基础上提出的。校本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走自己的路, 不唯上、不唯书, 实事求是, 从本校实际出发来决策和规划学校的发展。

解决的突破口是, 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校自身的特点。在现代社会, 学校教育日益社会化、开放化, 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者必须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关系, 而不能“就教育论教育”。但是, 我们又必须认识到, 学校教育有其自身质的规定性, 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是其他社会现象、社会活动所不可替代的。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 全面安排。学校管理者就要树立教学质量观念, 抓好全面质量管理、全员质量管理、全过程质量管理, 而不能本末倒置, 不务正业。学校工作具有长周期、潜隐性、迟效应等特点, 不可能立竿见影, 在短期内见成效。学校管理者就要春风化雨、细水长流, 循序渐进、注重教化工作, 而不能急功近利, 搞短期行为, 企求毕其功于一役。学校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一代, 具有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管理者就要以青少年的眼光看待青少年, 顾及他们的心理气氛和个性特征, 而不能成人化、简单化、模式化。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本管理出发, 学校管理者必须重新认识和把握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自身规律, 探索和研究现代学校教育的新特点, 做一名自觉的、头脑清醒的学校管理者。

面临的焦点是, 校本管理要求校长做“真正的校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本管理以校为本, 就要求校长全身心地投入学校教育工作。全心全意, 而不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 校长要做“整个的校长”, 不做“命分式校长”。“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把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 在学校事业中求得自身的发展。目前,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存在着的三个投入不足的问题, 即领导投入不足、教师投入不足、学生投入不足。学校领导没有全身心投入, 就难以实现校本管理。只有全身心投入, 才可能去钻研探索教育教学管理问题、探索学校教育规律和办学特色, 校本管理的理念才能得以贯彻落实。可见,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敬业奉献精神和态度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本管理的必然要求, 包含在校本管理之中。

三、追求和谐, 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 师生和谐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根本。“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乐其道。”师生和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和谐的课堂氛围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很难想象一名与学生关系紧张的老师能顺利实现自己的教育教学计划。所以,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应该要求老师要像热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热爱学生, 并且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友爱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同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也应该要求学生像热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热爱老师、尊师重道, 虚心求教。唯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 干群和谐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关键。要做到干群和谐,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大力倡导并做到“五要五不”。即要互相信任不猜疑、要互相交流不隔膜、要互相支持不拆台、要互相谅解不指责、要互相关心不冷漠。相互之间以坦诚和善待相处, 营造既有直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有信任与支持的和谐氛围, 充分发挥各人所长, 相互补充, 弥补个人之短, 从而聚合起一种能发挥整体战斗力的优势。 (2) 提倡做“三种人”。做使领导宽心的人, 不把难题上交;做使下级舒心的人, 不把责任往下推;做使同事放心的人, 不在背后搞小动作。 (3) 要善于“经营”人心。在处理干群关系时,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要十分注重把人心当作一项伟大的工程来“经营”, 用光明前景激发人心、用丰厚待遇留住人心、用人文关怀温暖人心、用教管结合净化人心、用坦诚相待交换人心, 用高尚人格臣服人心。这样, 既能消除校长和老师之间的隔阂, 又能增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而使和谐的干群关系得以建立。

另外, 家校和谐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保障。要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 学校要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策略, 加强家长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沟通与联系。“走出去”, 就是要求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 到学生家中去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 与学生家长交流学生在家中和学校的各种表现;“请进来”, 就是召开“学校发展研讨会”, 邀请家长代表参加, 让家长为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 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了解学生;开家长会, 班主任和校长都可以向家长述职。这样, 既能融化阻隔在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冰山”, 又能加深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从而使和谐的家校关系得以建立。

出版成本管理的新理念 篇9

2014年, 中国网民数量达6.49亿, 网站400多万家, 智能手机用户超过5亿, 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通信网络的进步, 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芯片在企业、人群和物体中的广泛安装, 为“互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对传统行业, 特别是对出版这种传统行业影响巨大, 主要体现在出版的媒介上, 以前那种需要从报纸、杂志、书籍上获取信息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取而代之的是在地铁、公交车以及其他公共场所, 人们手拿智能手机进行信息搜索和在线阅读的情景。

面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出版这种传统行业必须做出相应调整, 顺应时代潮流, 才能长久发展下去。传统图书一般可以分为大众类图书、专业类图书和教育类图书, 针对不同种类的图书, 我们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应对互联网的冲击。

首先是大众类图书, 例如文学类、生活类等, 这类图书受互联网的影响最大。比如一些世界名著, 以前人们的阅读方式就是手捧书籍阅读, 随着电子图书和配套浏览器的发展, 购买此类图书的读者大幅减少, 很多读者为了方便和更加节省的目的, 采用在网上在线浏览的方式阅读, 这对图书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影响很大。又以生活类图书如地图类图书为例, 传统出版的纸质地图是人们出行、生活的必需品, 了解一个国家的地理概况可以查阅该国的政区图, 从一个城市开车前往另一个城市查阅所涉及区域的旅游交通图, 到某一知名景点参观需要浏览该景区的观光导游图……, 地图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地图, 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纸质地图逐渐显示出不足之处, 诸如道路的更新问题, 目前我国的各等级道路新建、改建的较多, 变化较快, 传统的纸质地图生产周期长, 不能第一时间将道路变化信息呈现给读者, 当读者购买到新版地图时, 由于生产周期长, 新版地图上的道路往往已经不是最新的了, 而相比传统的地图出版社, 网络地图生产商如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 由于是数字化的, 即不用出版在纸质媒介上, 既节省了时间、金钱, 又不会遇到库存积压这种传统出版的问题, 只需使用者消费手机流量就可利用导航到达目的地, 这种方式方便、实用、经济, 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地图出版的市场。

其次是专业类图书。目前,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机构的专业类图书、期刊、杂志已经实现数字化, 并提供在线付费阅读和下载, 甚至免费阅读, 给传统的出版专业类图书的出版社不小的打击。

最后是教育类图书。教育类图书对传统出版社的冲击是最小的, 但现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教育光盘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冲击很大, 家长大多给孩子放映各种教育故事片, 以取代或部分取代过去传统的看书阅读方式, 这就冲击了传统的出版市场。特别是近年来, 国内外都出现了网络在线教育, 用户通过注册后付费就能获取本应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 国外有些教育频道甚至是免费的, 这些都给传统出版业造成了困扰。

综上所述, “互联网+出版”占据了传统出版业的很大一部分市场, 传统出版业必须改革思路, 将互联网运作融入到已有的出版方式中, 将传统的出版与“互联网+出版”融合。“互联网+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较, 其优势很明显, “互联网+出版”可以节约纸张资源, 也无需发行、物流配送等环节, 减轻了社会成本, 如果读者想将自己购买的数字化产品转化为纸质图书, 可以通过数字印刷机实现按需印刷, 使出版社实现零库存。这种按需印刷的方式对于出版重要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图书的出版商而言尤其可取, 因这类书一般成本高、读者范围小、效益一般, 若采取按需印刷, 可大大降低出版者的成本, 使风险降至最低。“互联网+出版”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受读者欢迎的读物可以第一时间在互联网上传播, 较之传统的出版物对读者的影响更大, 同时与读者的沟通更加紧密, 读者可以通过在线留言等形式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使作者和出版商及时收到反馈信息, 利于再版的改进和再创作。

由此可见, “互联网+出版”的优点很多, 传统的出版业应以主动选择的姿态把这些新兴的优势资源引入到传统的出版行业中, 使传统出版业焕发新的光彩。

首先, 大众类图书面对“互联网+出版”的冲击应如何应对。拿地图类图书举例, 传统地图出版社除了保留经典的纸质地图外, 还应大力在互联网地图出版方面下功夫, 将现有的地图资源和产品转化为数字出版形式, 与互联网厂商合作, 开辟“互联网+地图使用”的时代。此外, 地图出版社可以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推广地图的在线个性定制和印刷, 例如读者可以借助电子工具箱上的工具对地图进行放大、缩小、查询、打印等操作, 可以按照读者需要输入个性信息, 从而生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地图。

其次是专业类图书, 很多出版社已经转变思路, 将专业图书数字化, 这是大势所趋。当今世界, 任何一门科学的专业信息量都太大, 以至于其研究者不可能阅读完所属专业的所有资料, 但是借助互联网和专业出版社、期刊库的搜索平台, 研究者可以通过在线查阅、搜索等功能检索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内容, 从而定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图书、期刊或杂志, 再通过在线付费下载或者购买纸质出版物的方式获取资料, 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科研效率, 我国的清华同方知网、超星网等便是成功的“互联网+出版”的实例。

最后是教育类图书。以我国为例, 目前市场上中学生的教辅用书种类繁多, 水平参差不齐, 但教辅图书的市场较好, 并没有因网络教学和在线教育的流行而销售量下滑, 究其原因与我国中学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有关。传统出版的纸质教科书是目前学生上课不可缺少的, 其优点是, 首先可以在书上做笔记, 其次课后复习时也方便。学生考试时都是笔试, 所以在纸质辅导材料上做练习更利于学生取得好成绩, 因此若将教育类图书的出版转化为“互联网+出版”的形式, 其收益必将下滑。但是, 正如前面所讲, 教辅用书太多, 以致于学生不可能把所有的参考书全都看完, 出版社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 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辅导用书, 再进行购买。

作为未来的出版方式, “互联网+出版”可以与传统出版相互补充, 从而促进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很多种方式可以实现共赢。例如出版社可以将自己的数字化图书放到网站上供读者选择, 读者再通过在线阅读、有偿下载等付费方式购买, 出版社既卖了书又降低了库存。又如, 出版社的编辑可以通过网络小说、博客等媒介, 在互联网上挖掘一些有文采、有创作活力的作者, 将其网络作品经过编辑加工处理, 以纸质图书的形式出版, 从而延续其作品的热销, 等等。

“互联网+”是对传统出版业的升级换代, 并不是颠覆传统出版业, 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出版行业起到了很大的升级换代的作用。“互联网+出版”的本质是传统出版行业的在线化、数据化, 只有将图书、读者和购买行为迁移到互联网上, 才能实现在线化, 也只有在线才能形成活的数据, 随时被调用。总之, “互联网+出版”是未来出版业的新方向, 它与传统出版共同推动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贸易新闻网.“互联网+”将重塑零售业格局.2015.3.18.

[2]冯智勇.网络出版与传统编辑角色转变[J].科技与出版, 2007 (3) :25-27.

[3]王炜.传统出版向网络出版转型策略研究[J].大学出版, 2009 (3) :28-32.

上一篇:灭茬起垄联合整地机下一篇:媒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