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有效学习(共4篇)
同步有效学习 篇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145万字的课外阅读总目标。但知识如浩瀚的海洋, 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完, 更何况书还有好坏之分, 这就决定了我们读书要有选择。从教材出发, 使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点, 辐射开去, 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一、基于教材要求的拓展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重视依托教材特征和学生特点, 帮助学生选择形式多样、难易适中的阅读材料, 有效地引领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海洋里尽情徜徉。
1. 资料袋的拓展阅读
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 (上) 在9篇课文的后面安排了“资料袋”, 资料袋不是“单纯的资料”, 而是课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奇怪的大石头》一文之后的资料袋为学生提供了李四光经过长期研究, 为祖国摘去“贫油国”帽子的资料。在教学时, 我先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资料, 反过来再读课文, 就能够知道李四光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 跟他小时候善观察、爱提问是分不开的, 增强了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 并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
资料袋的拓展阅读“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 拓展学生的视野,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2. 课外书屋的拓展阅读
人教版课标教材在高年段配合单元专题设立了“课外书屋”这一栏目, 其着力推荐的书, 大都来自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所推荐的书目, 是适合儿童阅读年龄、阅读层次、阅读兴趣的书, 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课外书屋”中推荐的儿童文学名著, 有效地牵引孩子阅读经典名著。如六年级上册教材围绕“心灵之歌”这一主题, 在园地三的“课外书屋”中郑重推荐的书目是加拿大女作家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 还推荐了中国作家曹文轩的《根鸟》、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等作品,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人间真情, 熏陶学生的情操;再如六年级下册教材围绕“深深地怀念”这一主题, 也在园地三的“课外书屋”中推荐阅读《红岩》《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小说, 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 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实践证明, 循着教材推荐的书目进行阅读, 不仅是对阅读面的拓展, 更是对单元主题的升华。
二、基于课文作者的拓展阅读
1. 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的拓展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在高年级所选编的一些文章, 由于时代背景、作者个人的成长经历等方面的原因, 与学生的距离较远。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所寄寓的情感, 教师在教授这类文章时, 有必要适当地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及作者的写作目的等相关内容, 这样能帮助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增强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如《卜算子·咏梅》一课的作者毛泽东是一位政治上成功的国家领导人, 而且当时国家建设蒸蒸日上, 作者激情昂扬, 以澎湃的热情赋予梅花勃勃的生机。相反, 《卜算子·咏梅》的另一作者诗人陆游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内忧外患的南宋时期, 他一生渴望报效朝廷, 建功立业, 成就一番事业, 但因社会原因, 壮志难酬, 而诗人又不甘与当时社会同流合污, 因此, 他笔下的《卜算子·咏梅》充满着伤感与无奈。教学时, 我让学生先阅读两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资料, 再去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这样既容易又深刻,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对鲁迅本人的介绍教材仅安排了一个短小的资料袋, 这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不仅要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初步认识一个睿智、慈祥、幽默、关心文学青年、受人爱戴的大文豪, 还要知道“他挥着如椽大笔, 身处唤醒民众、解放民众, 争取科学、民主、独立的革命大潮中;他毕其一生, 不断对专制社会以及附庸其上的文化礼教的黑暗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持社会正义的立场, 为受到损害、屈辱的弱势群众伸张正义。”“他是一位永远站在平民视角, 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大声疾呼的平民作家。”因此在学习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并阅读与鲁迅相关的资料, 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等, 这样鲁迅这一人物在学生心目中就留下了立体、深刻的印象。
2. 作者代表作的拓展阅读
新课程教材大量选编了名家名作。进入高年级, 学生已经学会关注文章的作者, 势必对作者的代表作满怀好奇。此时, 若能适时引导学习作家的代表作, 效果就特别好。如学到《鸟的天堂》, 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憩园》等;学到《猫》《母鸡》等课文, 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学到“初识鲁迅”专题, 可以介绍阅读《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三、同题材文章的拓展阅读
最好的阅读材料是同题文章, 即表现的主题相同或所写的题材一致, 这样既能丰富课内知识, 又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且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比较阅读:一是在深度上作“主题式”拓展, 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和《毛主席在花山》, 拓展的材料就围绕“走近毛泽东”这一主题, 收集有关他的事迹、传说、俗语等, 全面了解毛泽东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所占的特殊地位;二是在广度上作“类比式”拓展, 如教学《难忘的一课》, 在深入解读文本之后, 教师出示余光中的《乡愁》, 从这两篇均是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作品中求同比较, 同中有异, 魅力无穷。
四、同体裁文章的拓展阅读
这类文章主要指的是体裁相同、但主题不一定相同的文章。拓展这类文章的意义一方面是知识的拓展, 另一方面是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如学完说明文《新型玻璃》之后, 我放手让学生用相同的学习方法拓展阅读《太空“清洁工”》《仙人掌》《红姑娘》《水葫芦喊冤》《使人伤脑筋的鸭嘴兽》《奇特的语言》《蝉》《水的语言》等一系列文章, 从而进一步掌握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法和阅读方法, 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五、源自文章出处的拓展阅读
以某篇课文为基点, 引向原作 (出处) 的拓展, 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阅读活动。如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 《金钱的魔力》选自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第五单元的课文全部出自古典名著……这些课文的教学势必要牵扯到对原著的阅读了解, 教师适时利用, 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还能以单篇课文为引子, 以点带面, 在班里掀起阅读热潮, 增大课堂容量。
书香浸润童年, 阅读奠基人生。总之, 在课文的依托下, 教师适时精心指导学生开展拓展阅读, 实实在在地落实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让学生把书“越读越厚”, 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链接延伸的“立体阅读”, 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 为说话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引发了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读书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 远离浮躁, 让教师更加具有教育智慧, 更有底气站在讲台上。这样从多角度、多方位把拓展性阅读落到实处, 真正做到“同步拓展”。
(浙江省武义县实验小学321200)
同步有效学习 篇2
——以四川省夹江中学校网班语文教学为例
[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这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出现了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引领语文学科教学呈现出一种新的景象。这种语文学科教学模式到底有着怎样的有效性,需要在理解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其体现及实施的可能性,并结合具体课例来进行探讨。[关键词]传统语文教学 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到底有着怎样的有效性?本文将在理解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其体现及实施的可能性,并结合具体的课例来进行探讨。从而为实践中的远程视频同步教学模式提供一定参考。
二、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的含义及体现
(一)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的含义
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是网络教学的一种特殊模式,它是将甲学校的课堂教学过程利用网络同步传送到乙学校,甲校进行现场课堂教学,乙校学生通过观看甲校课堂视频进行现场学习,实施甲乙两校同步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二)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的体现(以夹江中学网班语文教学为例)我所实习的夹江中学网班采用的就是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模式,成都七中教师在对七中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网络将七中课堂的现场教学信号同步传送到夹江中学,夹江中学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成都七中的课堂教学视频来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课时安排方面,每周共六节语文课,每节45分钟,视频直播课有五节,另一节由夹中教师自行安排,主要是用来查漏补缺。远程视频同步教学课中,夹江中学学生在利用七中教学视频学习的过程中适时加以本部语文教师的辅导、监督与组织,如成都七中老师在教学中让七中学生进行讨论时夹江中学老师可马上关掉视频声音,组织学生讨论并发言。在讨论的过程中夹江中学的教师要随时注意七中的
教学进度,当看到成都七中的教师停止讨论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时,夹中教师也应立刻停止讨论,观看同步视频。在这种同步直播课中,成都七中老师每节语文课一般会讲40分钟左右,而剩余的4—5分钟交由夹江中学本部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里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一定的辅导。
三、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之比较
(一)传统语文教学的含义
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战场,故传统语文教学主要指语文课堂教学。传统语文教学是以语文教材为主要内容,以演示工具为辅助手段,以讲授、谈话、讨论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课堂教学。传统语文教学的媒介是语文课本、语文教参、讲义、黑板、粉笔等,以语文教师的讲授为主,辅以黑板、粉笔、讲义等,学生基本上是被灌输知识,基本程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二)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的异同
1、相同点: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都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以班级为组织进行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2、不同点:(1)传统语文教学一般由一位语文教师实施教学与课堂管理,而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需由远程班教师与本部教师协同完成教学环节。(2)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中,远程班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不是实施教学的主体,主要起参与组织的作用。(3)远程班在学习中能观看到视频中本部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这与传统语文教学集中在一个班级有所不同。
四、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可能性
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它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软硬件资源,那么它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
(一)必要的硬件资源
伴随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国家加大对教育教学事业信息化发展的投入力度,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日前发布《“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三: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报告称,“十一五”期间,教育信息
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现代教育装备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77%的高中、46%初中均已建网。许多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与传统教室的融合以及网络的传输功能为远程网络视频同步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要求。
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对教育事业的专项拨款,许多学校有能力承担购买远程同步课堂教学视频的费用支出,如夹江中学网班在教学中运用的成都七中教学视频就需一年10万元的费用,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200多所学校在使用成都七中教学视频进行教学。
(二)不可或缺的软件资源
中国网北京3月1日讯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 “十一五” 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报告显示,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教师为了跟上时代步伐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有关计算机运用的知识,加之有些学校对教师进行了相应的计算机课程培训,教师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学校开设了专门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另一方面许多家庭都拥有了电脑,在教师指导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具备了独立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能力。
五、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探讨(以夹江中学网班语文教学为例)
夹江中学的网班语文教学,采用的是本部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与成都七中教师远程视频授课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夹江中学学生通过观看成都七中的语文课堂视频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夹中本部语文教师在整个课堂上主要起维持课堂纪律、突出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讨论的作用。那么这种教学模式到底有着怎样的有效性,又应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有效性呢?
(一)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优势发挥
1、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竞争性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竞争性,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
语文学习的竞争性。
如教学徐志摩先生诗歌《再别康桥》时,呈现优美的课件,课上向学生展示每一诗节所呈现的图景(七中教师教学中利用的图片是与课文文本内容紧密融合的),并要求学生用传统的课堂分组朗诵法来朗读相应段落,比较分组朗读的效果。接着在课堂上播放歌曲《再别康桥》,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定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夹江中学老师在七中视频教学讨论环节中若不组织本部学生讨论时,夹中学生就观看七中学生的讨论与发言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夹中学生会发现自己与成都七中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激起语文学习的竞争性,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2、增强语文课堂的生动性
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是一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图像、文字和声音的有机结合既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情感,又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图像、文字和声音的融合对于写景或借景抒情诗文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故都的秋》中,作者抓住北国秋“清、静、悲凉”的整体特点一一向我们展示了五幅不同的北国秋景图,学生在学习中要去体味这五幅秋景图是怎样来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成都七中教师洞察每幅图景的特别之处,借助一些图片向学生展现这五幅意境深远的秋景图,让学生能更清晰地去感受到北国秋的浓厚。另外,在分析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对比时,针对学生单从四个比喻不易辨识南北秋差别的学情,七中教师借助一些北国秋天与南国秋天的图片进行对比展示,使它们之间的不同一目了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心有所感、心有所想,随心而说,从而营造一个生动活跃的课堂。
3、扩大语文课堂的容量
传统语文教学主要以黑板板书和课本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这些表现形式所容纳的信息量是相当有限的。而网络是一个大容量的储存器,我们可以随时借助网络利用一些教学资源来促进教学。
比如在教学女词人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时,会突然联想到将其与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作品进行比较,成都七中教师能迅速利用网络获取苏轼作品的文本形式。学生就能迅速地获得更多关于婉约派和豪放派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区别,更容易掌握。
4、缩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在古代诗词、文言文的学习中,往往会因时代久远加大学习的难度。远程视频
同步课堂教学可以凭借其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解决这一难题,达到缩小学生与文本之间距离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曹操《短歌行》时,学生难以读出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情味,这时向学生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扮演者吟诵《短歌行》的视频,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曹操写作《短歌行》的历史背景中去细细品味他的深沉情感。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有“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点明了晋国、秦国围攻郑国的原因以及晋军、秦军所在的地理位置,不熟悉历史的学生很难把握住郑国所处的危机情势,也就不能认识到郑国派遣烛之武说服秦军的急迫性,这时借助图片向学生展示当时的地图,学生便能清楚明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缩小了,就容易去把握文本、去品味情感。
5、扩大学生思考与想象的空间
语文教学注重教材内容,学生主要依据课文文本来学习,这极易束缚学生思考与想象的空间。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在增强课堂生动性、扩大课堂容量的基础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思考与想象的空间,这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知识的掌握以及思想情感的领会。
比如在《泪珠与珍珠》的学习中,学生对于眼泪的思考容易局限在自己体验过的小范围内。这时成都七中教师及时利用网络向学生展示或感动、或感恩、或悲伤、或兴奋的流泪图片,调动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6、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中国这样一个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度,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对这种劣势的一种补救。我们知道,一个优秀教师的培养是需要花费很大的心血的,这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可能算不上是什么难题,但是对于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来说可是难上加难,况且中国现在的经济及教育都呈现出一种病态,极少地区算得上是跟上了时代步伐,极大部分地区师资力量不足,更不用说是优秀的师资了。而这种教学模式,就是由教育比较发达地区的特别优秀的教师来执行网络视频授课,无论是教师技能、教育思想,还是对课堂的驾驭能力,都比那些教育落后的地区的老师要强得多。那么这种教学模式,就能让更多的学生分享到更好的教学资源,更优秀的教师的授课,达到一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还需改进
当然,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模式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实行不好还是会存在很
大的弊病,如:(1)课时安排不合理。从每周来看,每周六节语文课有五节由成都七中老师进行语文课文的系统讲解,远程班教师只有一节课的时间去补充自己认为有必要教学的内容;从每节语文课来看,成都七中教师只留给远程班教师4—5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反思与答疑。(2)不利于因材施教。成都七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主要依据七中学生的学情而备学生,难以兼顾夹江中学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3)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网班语文学习与成都七中的语文教学同步进行,语文资料由成都七中指定,语文作业也由成都七中教师统一布置,在观摩教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网班学生与成都七中学生实质上是存在一定差距的,网班学生在课上难免会有弄不懂的情况,课后也可能出现不能按时并保质完成作业的情况,这些都可能使网班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厌学情绪。(4)网班课堂与成都七中课堂融合不够紧密。这种不紧密主要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讨论环节中,实施完全的同步教学,网班课堂在组织讨论时就不能观看七中课堂的讨论,若网班语文教师对讨论时间把握不准还易让学生错过七中教师对讨论的总结归纳甚至更多教学内容。(5)语文课堂学习氛围不浓厚。网班学生与七中教师之间不是真实生命个体面对面的交流,有时很难将学生引入课堂所需的情绪氛围,可能会造成学生思想抛锚、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6)在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的模式中,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主要由成都七中老师把控,容易造成夹中老师过分依赖七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敷衍了事。
面对这些不足,我们需要寻求改进:第一、课程安排方面,由于学校在学生情况、教育设施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各有不同,远程班的学校在一周的语文课里每周至少要有三节课来自己主持,只有这样才有充分的时间来弥补这些差异。第二、教师方面,老师要提前接收直播学校所要教的语文课程内容,充分的备好课,并结合自己学校的学生语文学情,确定哪些地方是该改变的,哪些地方是课堂要组织讨论的,哪些地方是要补充解答的等,把握好这些才能更好地发挥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的优势。同时,远程班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切实发挥自己在课堂上应有的作用。第三、学生方面,由于学生学情方面的不同,老师更是要好好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别,做到因材施教;课堂上,语文老师要担当起一个大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学生讨论,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要不课堂就会显得有些干瘪。
只有做到这些,远程视频同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更加全面的体现,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以此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六、小结
同步有效学习 篇3
一、知识理解的把握是还原而不是复原
高三一轮复习不是机械地重复内容, 更不是复原那些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知识。聚焦“原汁原味”的课堂, 说到底还是围绕教师 “为什么教”“怎么教”和学生“为什么学”“怎么学”的教学实践, 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逐渐缩小课程目标与教师实践之间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反复对课程标准及教科书文本进行解读,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及具体知识背后的价值, 即明确“教什么”“学什么”。为此, 笔者以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为例, 列出本单元的知识还原清单: (1) 本单元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什么?具体到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其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什么? (2) 教科书选择了哪些内容来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 (3) 本单元涉及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4) 教科书是如何体现知识的逻辑结构的?围绕“学生主体, 学情主导”的宗旨, 经过精心构思, 笔者理清了教学思路: (1) 理解一个核心概念———代议制。它指公民通过选举, 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 是间接民主的形式。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 所以资本主义代议制又称议会制。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型的代议制, 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2) 把握历史趋势:古代政治文明向近代政治文明的发展, 是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演变。古代希腊部分城邦虽然实行过民主政治, 但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民主。欧美的代议制不是从希腊的直接民主制发展而来, 而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专制王权建立的。 (3) 确定主体知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的表现: (1) 一个核心即代议制民主, 在如何解决人民行使权力的问题上, 代议制民主是直接民主难以实现的情境下的一种最先进的选择, 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实行和完善普选制。 (2) 两种政体即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均以防止专制统治为目的。 (3) 三项原则即民主化的原则、法律化的原则、制度化原则。多样性的表现: (1) 法、德是欧洲大陆上的两个典型国家, 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1875年颁布宪法确立共和政体, 但与美国的共和政体又有差别。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制, 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而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权力中心是总统。 (2) 1871年德意志完成统一, 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但与英国也不同, 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而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皇帝与宰相是国家权力中心。 (4) 史论结合还原知识结构。 (1) 以议会为中心的资产阶级国家管理体制即英国君主立宪制, 可归纳为:一条主线———代议制的确立、发展、完善;两个趋势———国王权力不断削弱, 议会权力不断增强;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政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并下移到公民。 (2) “三权分立”国家管理体制的法律典范即美国1787年宪法, 可归纳为:一个创新———民主共和制;两个分权———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分权, 联邦政府内部分权;三个制度———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 (3) “风雨飘摇”的“一票共和”即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可归纳为:一个制度———议会共和制;两个权力———立法权 (众议院和参议院) 、行政权 (总统、内阁) ;三个职责———总统、国民议会、内阁。 (4) 专制主义“借尸还魂”的代议制即德国君主立宪制, 可归纳为:一个特点———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两个权力———行政权 (皇帝掌握实权) 、立法权 (议会权力很小) ;三个职责———皇帝、宰相、议会。通过以上的逻辑建构, 学生对客观史实和主观认知得以全方位把握。
二、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整合而不是整理
在一轮复习教学中, 应注意区别知识体系的“整理”与“整合”, “整理”只是每个知识点的简单罗列, 而“整合”是在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建构。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 才能有能力和提升能力;只有进行知识点的横向对比和纵向的拓展构建起网络结构, 才能全面地理解知识的内涵, 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 形成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知识体系, 进而发现历史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将一个单元的考点进行梳理, 接着将这些考点构成的线索整理出来, 再将与这条线索中与考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比较, 最后将“点”“线”“面”进行整体的建构。 具体操作流程:把每单元的主题作为“线”, 再把单元内每课课题作为“点”, 最后把每课中的每一子目有针对地结合课后的“本课要旨”进行“面”的分析。
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 笔者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了如下的整合:先逐个剖析本单元的考点, 整合其构成的线索:春秋时期, 孔子创立早期儒学;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继承和发展儒学;西汉时期, 儒学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 形成外儒内法的特色, 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 以儒为本, 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 形成了理学;明末清初, 继承和批判儒学, 形成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纵向比较“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演变”:维新变法时期, 利用儒学托古改制;新文化运动时期, 遭到猛烈抨击;“文革”时期“批林批孔”;当代“孔子热”等。横向联系“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的比较”:相同之处在于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都将道德看做政治的基础;不同之处在于“对人的属性的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自然科学的态度”等方面。在梳理和建构过程中, 相关知识形成了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网络。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概括出儒家思想的演变特点:儒家思想既传承又创新;儒家思想的变化受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影响等。
三、知识推进的过程是探究而不是探寻
新课标的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要求我们准确、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资源。知识的推进是高三历史复习至关重要的环节, 是对知识点来龙去脉的把握,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和延伸, 站在一定高度考量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比如人教版必修三《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一课的知识点包括七大哲学命题即“水是万物的本原”“人是万物的尺度”“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智慧、正义、理性”“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五大哲学家即“泰勒斯”“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三种哲学形态即 “自然哲学”“社会哲学”“人生哲学”, 一个教学要求即理解“精神觉醒”。首先, 笔者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把哲学家及哲学观点一一对应起来。其次, 根据本课要旨让学生在每个子目中标出关键词或句子, 理解每一个哲学观点在“精神觉醒”方面所体现的价值:“水是万物的本原”体现了自然哲学对物质世界的探索, 把人从神学体系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感受和价值, 从而把人从万物的笼罩中凸显出来;“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知识和美德即理性, 从而让人从自我狂妄中清醒过来;“智慧、正义、理性”在认识自己的同时强调社会正义, 从而使人对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白起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人类是最高级的, 使人珍惜生命、敬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高尚起来。最后,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进行情境创设, 发散思维, 感悟“精神觉醒”所传承的人文价值, 真切领会到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潮大体经过了三次觉醒:一次是泰勒斯所引领的“神的人性世界”到“人的经验世界”的发展, 一次是由智者学派引领的从“人的经验世界”到“人的智慧世界”的突破, 一次是苏格拉底把人文精神的内涵从“人的智慧世界”引领到“人的理性世界”的升华。根据课堂教学环节的推进, 总结也水到渠成:人文精神不等于高看自己, 对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能够平和地看待, 正是人逐步认清自己、逐步“理性”的过程。
四、知识运用的提升是回归而不是回望
历史学科内容的呈现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客观史实, 具有唯一性;第二个层面是主观认知, 具有多元性。在系统的分析过程中, 我们认知的依据是史料, 认知的事实是史实, 认知的观点是史论, 认知的角度是史观, 认知的工具是史法。“论从史出, 史由证来, 史论结合, 证史一致”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法则, 包括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法等五个要素。因此, 历史复习教学设计就要围绕这几个要素呈现知识的理性回归。比如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 史观定位———近代化史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 (2) 史实整合———苏联社会主义探索的三大实验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理想化实验;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列宁从国情出发以退为进的实验;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功过是非的实验) 。 (3) 知识体系: (1) 发展线索, 即1917年十月革命———1922 年苏联成立———1991 年苏联解体; (2)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即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史论感悟: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 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都应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 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高三一轮复习, 应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循序渐进的体系构建要了然于心;应注重教师的助推作用, 举一反三的顶层设计要反复酝酿;应注重学情的主导作用, 融会贯通的知识推进要精准落地。这样, 目标定位了, 基础牢固了, 角度灵活了, 方法掌握了, 良好的教学效果便水到渠成了。
摘要: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四维同步推进法”的主要涵义:知识理解的把握是还原而不是复原, 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整合而不是整理, 知识推进的过程是探究而不是探寻, 知识运用的提升是回归而不是回望。作者运用这个方法对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作了既有意义也有效的探索。
“三华”同步电网培训学习心得 篇4
最近,国网公司在全系统开展了“三华”同步电网知识培训,统一思想。要求全员培训,我也自己观看了培训课件,学习了《知识手册》。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国网公司开展“三华”同步电网培训目的是使全体员工系统了解特高压电网的基本知识、国家电网的发展规划、特高压技术的创新成果以及建设“三华”同步电网的必要性,进一步提高公司上下对发展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建设“三华”同步电网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落实公司“三思三晋”工作方式和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华北雨话中电网采用1000千伏交流联网;华北与华北电网通过高岭直流背靠背工程实现异步联网,华中与华东电网通过葛洲坝——南桥、龙泉——政平和宜都——华新直流工程实现异步联网;华中与南方电网通过三峡——广东直流工程实现异步联网;西北与华中电网通过灵宝直流背靠背工程、德阳——宝鸡直流工程实现异步联网。全国形成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北、南方五个主要的同步电网。
通过特高压交流网架将我国华北、华东和华中区域电网连结起来形成的特高压同步电网,成为“三华”同步电网。“三华”同步电网连接北方煤电基地、西南水电基地和华北、华东负荷中心地区,覆盖地理面积约320万平方千米。2015年全国将形成华北、“三华”、西北、南方四个主要的同步电网。
到2020年,预计“三华”同步电网总装机容量约10亿千瓦,占 全国的57%;全社会用电量约5.26万亿千瓦时,占全国的67%;与北美东部电网等国外现有大型同步电网的规模基本相当。“三华”电网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煤电运矛盾。
特高压电网可以大幅度提高电网自身的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和经济性,将有力促进电力发展方式转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一是从根本上解决煤电油运紧张矛盾;二是扩大了水电消纳范围;三是提高了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消纳能力;四是节约电源装机容量;五是取得良好社会环境效益;六是电网电网投资比例合理;七是电价具有竞争力。
电网的安全取决于合理的电网结构、完善的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科学的调度与管理。“三华”同步电网采用1000千瓦联网,电网联系紧密,等效电器距离仅相当于采用500千瓦联网的1/4,电网形态由原来的东北——华北——华中“长链式”优化为更加坚强的华北——华东——华中“团状”结构,与西北、东北、南方三个同步电网之间通过直流联系。随着电网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设备可靠性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特高压大电网将更加安全、可靠。
“三华”特高压方案虽然能够改善500千伏电网与直流输电规模不匹配的问题,但华东直流馈入数及规模仍很大,不能解决多馈入直流系统稳定性与交流电网控制短路电流之间的矛盾。“三华”特高压同步方案形成强交、强直、协调发展的电网结构,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较异步方案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是我国电网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这次观看学习“三华”同步电网知识培训及学习手册,是我 更了解了现代电网的相关知识,更了解了我国电网飞速发展的过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电网建设,学习电网知识,做个合格的工作者。
程春
【同步有效学习】推荐阅读:
三华同步电网学习心得06-12
有效讲解才能有效学习08-12
有效学习计划07-22
有效学习行为05-23
有效学习时间08-15
有效的学习08-25
教师有效学习10-02
促进有效学习11-25
进行有效学习11-26
有效学习策略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