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数学学习策略

2024-09-02

有效数学学习策略(精选12篇)

有效数学学习策略 篇1

长期以来, 教师偏重于对教师教的研究, 对于学生学的研究不够深入.我们不难发现, 很多教师只是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学得怎么样, 他并不是很关心;很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 学了很多年数学, 但成绩却没有多少起色.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的学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学习呢?数学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不应只单纯限于传授知识 (使学生‘学会’) , 更多的还应包括培养其能力 (使学生‘会学’) ”, “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 让学生学会学习, 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我要学”, 由“学会”到“会学”.那么, 数学学习有哪些有效的策略呢?

一、学会阅读

目前,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不善于读数学教材.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功之一.有效的读书习惯应该是这样的:首先泛读一遍, 即浏览本章节所学内容的框架, 然后一边读一边勾, 粗略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重点、难点所在, 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记号;其次精读, 即根据每章节后的学习要求, 仔细阅读教材内容, 理解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方法的实质及其因果关系, 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再次以探究者的态度去读, 即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编排意图, 并归纳要点, 掌握数学方法, 归纳解题方法与技巧, 总结解题规律, 把书读懂, 并形成知识网络, 完善认识结构.当学生形成阅读习惯之后, 就能从本质上转变其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了.

二、学会听课

不少学生不知道上课该听什么, 什么都听, 结果什么都没有记下来.有效听课应该这样:上课时紧跟老师的思路, 注意听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 注意听对定理、公式、法则的推导, 注意听对典型例题关键部分的讲解, 注意听对疑难问题的解释, 注意听每一节课最后的小结.主要听自己不懂的.比如对一道题的解法, 自己已经理解了, 但不能满足一种解法, 还要听其他解法.这样, 抓住重、难点, 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听课, 就能提高听课效率,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会解题

学会从例题中掌握解题方法.首先读例题, 然后, 想一下自己该如何做, 再对照解答, 比较自己的思路与正确思路的优劣异同, 长此以往, 就会提高解题的水平.其次, 学习完例题后, 就要理清它的解题思路, 掌握它的思维方法, 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或同类型的题目时就能触类旁通.再次, 要学以致用, 学着解答类似的练习题, 然后总结出一种类型题目的解法.

学习数学, 要做一定数量的题, 把基本功练熟练透, 但我们不主张“题海”战术, 而是提倡精练, 即反复做一些典型的题, 做到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练习要得法, 要学会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做一道数学题, 每一步都要多问个别为什么, 不能只满足于老师课堂上的灌输式传授和书本上的简单讲述.在做了一道题后, 多想一想:它究竟用到了哪些知识, 是否可以多解, 其结论是否还可以推广.

四、学会复习

有效的复习要讲究方法.一是复习要经常化, 要及时反复的复习.如果等到全部都忘记以后再复习, 无异于从零开始.二是要讲究时机, 复习要趁热打铁, 在想忘记而没有忘记的时候强化复习.三是全面地复习、系统地复习, 不是死记硬背所有的知识, 而是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各内容各方法的有机联系.四是要紧扣教材, 以本为本.复习要注意从基本知识开始.对于基本概念的记忆, 基本定理的证明, 基本公式的推导, 以及一些基本练习题, 要烂熟于心.不少考生把会做的题算错了, 归为粗心大意, 其实是其基本功出了问题.考试前, 特别要重视错题的复习, 再做一遍以前的错题是十分必要的.

五、学会反思

反思是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再审视,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树立学习的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找到适合自身的一套有效的数学学习策略.

一是要引导学生反思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前后的联系, 反思解题方法, 反思考试的结果, 特别是反思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是建立数学知识系统.要将所学的知识编织成知识网络, 就像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一样.由此题想到彼题, 把握知识延伸、发展的方向, 把数学书读薄, 从而融会贯通.

三是建立错误集.建立错误集是最有效的反思方法之一.把每次考试或者练习中做错的题目抄到笔记本上, 抄出原来错误的解法, 再抄出正确的解法, 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 总结出失误的原因, 研究解题的方法.有的人为什么学习数学多年都没有长进, 越学越差, 就是因为对考试或练习中做错的题目重视不够, 以致一错再错.最有效的方法是会正确地做这道题, 并在下次遇到同样情况时有意识地注意.错题集其实就是自己学习的总结.

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有了有效学习数学的方法, 数学素质的提高, 自然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有效数学学习策略 篇2

----2014年安徽全员培训有效教学模式专题学习总结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2014年的安徽远程培训网上学习,结合自己10多年的教学实践,学习和观察;我将试着从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有效教学和实施有效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有效教学所努力的方向等方面谈谈有效教学的策略,以便更好的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能学,提高课堂效益,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并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于学生素质的积淀,缔造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教学,这是课堂教学改革走到今天,许多同行们都在苦苦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想。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要想有效教学,必须转变落后的观念。我们要用心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有的老师经常说,这节课讲不完,下节课接着继续上。我们要重视有效教学,虚心的学习有关的书和观看视频,积极参加有关的学习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的水平。

二、我们要积极探索,实施有效教学,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根据远程培训和平时积累,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定位目标

2011年修订的新《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测试,评价等全方面的进行了改革。教材是新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研究,去开发。只有认真研读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数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作为教师只有认真通读全套教材,才能系统的分析教材,准确地把握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把握每个知识点在教材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在充分理解后,做出准确定位。例如,“观察物体”是北师版教材“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分别安排在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和三年级上册,要求却是不同的,一年级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不要求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二年级是方向和位置,三年级年级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 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简单物体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这三个年级的内容既有连续性又有发展性,层层推进,拾级而上。教学中如果有了这样的理解作基础,就能准确定位各个年级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更强。因此,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是每一个教师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二)、创设有效情景,实现有效合作

1、创设有效的学习情景。

情景创设应贴近生活。情景不仅应是现实的,还应该是承载数学知识的一个平台,是改变枯燥、抽象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应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去寻找那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并且与儿童的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使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情景。情景创设是内在需求。它不仅应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应该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激情,成为学生继续学习新知的“内在需求”。有效的情景创设能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的数学思考,有利于解决问题。情景创设应重在启迪思维。有价值的教学情景应在生动的情景中蕴含一些有思考力度的数学问题,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具有“数学味”的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得到提高与升华,让他们始终处于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在进行《年、月、日》的教学中,我先请同学们猜谜语,猜一猜老师带来了什么东西,投影出示: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这一谜语学生非常感兴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才能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1)当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而这个任务又可以分解成几个子任务,由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个子任务,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时,是开展合作学习的较佳时机。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时,教师可把探究内角和的任务分为探究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三个子任务,由学生分别来完成探究任务,最后达成共识,概括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当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疑难问题或对同一问题 看法有意见分歧,需选择解题策略或求得共识时,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片断中,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拥有主动权。学生团结协作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方法大致有三种①、长+宽+长+宽②、长×2+宽×2③、(长+宽)×2,最后讨论评价出最简便的一种,也就是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公式也有它的简洁美。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数学课成了活动的课堂,创造的课堂,学生从中体会到探知的乐趣。

(3)当创设的问题情景具有开放性,学生有不同的思维,对问题的探究有不同的见解时,也是组织开展合作学习的好时机。例如,我在教学“13-5”时,我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再思考准备怎么算,并将自己的算法在小组内交流。有的是通过数的方法得到答案的;有的是用破十法算出答案的;还有的是用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算出答案的。这些不同的思维相互碰撞,让学生学到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有利于他们进一步优化自己的算法。

(三)、关注学生情感,进行有效评价

1、评价形式应具有民主性和多样性。

要使评价具有实效性,首先要创设民主评价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评价、善于评价;其次,评价形式多样化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可采用单向评价,即师评生、师评组、生评生、生评组;双向评价,即生生互评、组组互评、师生互评;自评,即生自评、师自评.教学民主能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的心情愉悦,乐于接受知识,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这样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来,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对数学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师生应处于平等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环境。总之,教师应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做孩子的朋友,到孩子中去,一起玩,一起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用心交心,“用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教师学识的厚积薄发、人格魅力,对生活美的追求,都会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2、评价方法应具有客观性和针对性。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针对教学活动中师生参与的主动性和活动质量等情况进行评价,为了使评价具有针对性、客观公正性,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些评价方法,如评价学生参与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倾听别人意见是否认真,表达是否流畅,能否有礼貌的质疑、解难,能否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否主动参与讨论,是否有较好的领悟、归纳别人观点的能力等。

3、评价语言应具有激励性和发展性。

课堂评价教师应使用丰富的、激励性和发展性的语言,师生的交流也是彼此情感的交流,教师一个亲切、鼓励的眼神,细微有效的动作,热情洋溢的表扬语言,能缩短彼此的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老师的“没关系,老师想你是不小心说错了。”“仔细想,你一定会说出来的,老师相信你。”“你是很棒的。”……都能让学生感到别人对他的尊重,从而诱发学习热情。如“你真行”、“你大胆发言,积极动脑,一定会成功”、“这样下去你会越来越优秀”等,或用一个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抚摸等肢体语言表达对学生的肯定与赞赏,改变过去不加思考、脱口而出,随意性无效夸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一定要认真的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评价方式才恰当有效,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许多教学情景的创设,抽象知识的具体化,可视化,重难点的突破等等这些都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实施有效教学 所面临的的问题

1、师资力量。由于教师缺额较大,基本上 许多的学校,虽然课程表排的啥课都有,但是实际上课的 全是语文和数学教师。这导致了,如,一节课,今天讲不完,明天继续上这节课,离放寒假 还远着来,慢慢的上课,这些思想都是错误的。教师要重视起来,把有效上课的实施情况,纳入考核内容之一。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水平。

2、学校的现状。

学校的班级人数较大,有的超过100人,这样的大班额怎么能进行有效教学?对学校进行网络教育技术科学的配置和更新,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要加快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有足够的教师,没有大班额。

四、有效教学所要努力的方向

课程改革改到今天,从以前的有效上课,有效备课,有效评价,都是为了有效教学服务的,我们的目标就是 在合理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中健康成长。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使学生能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颍泉区太山庙小学:王鹏

数学课堂的有效合作学习策略 篇3

[关键词]合作学习;环境;习惯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开展合作学习能有效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激发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合作小组的科学组建

现如今,小组学习已成为一种被广泛推崇的学习模式,在课堂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合作小组建设是否科学是决定小组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1.同组异质,组间均衡。学习小组的划分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智力水平、性别、性格特点、习惯爱好等综合因素确定。组内异质是指组内的学生有差异,这为分层教学、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也为组内分工做好准备,每个学生可以在本组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

2.合理分工,人人有岗。一个科学有效率的小组分工应当明确,无论成绩好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这样才能有效完成老师课堂中布置的合作学习任务,例如组长、副组长、纪律监督员、记录员等等。

二、合作小组的有效时机

1.根据课堂的教学需要,教师要切实抓住机会,适时展开小组合作,即:课堂是一个变化无端的课堂,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抓住时机展开合作,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堂堂都要进行小组合作。

2.教师对题目难易要有一定把握,过难、过易都不适于小组合作。

3.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意见不同时,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课前进行一定设计,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评价

合作学习的有效评价,首先是将个人自评和小组互评相结合,然后是将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学中引导学生互评,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提高评价的水平。评价合作学习过程中,注意多肯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充分合作、大胆发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合作学习的有效环境

1.创设合作学习的问题情境

许多数学知识需动手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的结果去发现探究总结规律,这需要靠集体的力量完成。小组合作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合作精神的一种体现。

2.提供合作学习的时空环境

草草收场的自主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给听课者看热闹,对学生毫无益处。不仅学生感到未能尽兴,久而久之,也会将这种学习活动当成一种儿戏。因此,教师要预先估计学生每次合作学习活动所需的时间和空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合理运用教学空间,让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

3.营造合作学习的帮助环境

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偏低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的情况,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遇到困难的小组中去,让学生察觉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要得到老师的帮助。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五、合作學习习惯的培养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

1.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2.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在合作时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名学生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3.要培养学生勇于发言的习惯。在合作学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小老师”“小权威”,他们发言的机会多,大部分学生发言的机会却是很少。因此,教师要深入小组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人人敢说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先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一些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需要我们把握精神实质,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于数学有效学习的策略初探 篇4

关键词:数学,有效,基本模型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的形式, 而且我们的老师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愈加地迫切,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么样来面对以前的教学模式进行的改革, 以帮助自己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与交流, 实现数学课堂上的互动, 从而让我们学生提高在数学课堂上的自主性?

我建议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只是对知识进行单方向的传输, 不要过度强化对我们学生的训练, 才能实现教学效率与我们学习质量双提高。此外, 把我们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少, 增强我们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以及能力。

上述的种种正是本文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 本文主要是为了探讨如何在数学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通过采用一定的策略来达到我们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

在老师开展的教学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 我们学生应该注意对时间以及空间的把握, 增强学生自身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 提高我们学生对于数学的探究意识;通过总结数学问题一些基本的固定的模型, 来提高我们学生自己数学的解题速度。

1注重对数学探究在时间以及空间上的把握, 提高我们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案例1 (片段)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探究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重点也是难点。老师提供给我们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一把剪刀, 引导我们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后发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它分成的两个部分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底, 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由此推导出计算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就是由我们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 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 联系已学知识, 用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获取新知识, 不仅懂得了面积公式, 还从中获得了学习方法。

2整合学过的知识, 提炼问题的基本模型, 提高解题的有效性

基本模型其实是针对某一数学问题, 在将与数学问题无关的信息进行剔除后, 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如果运用基本模型, 一方面可以有效排除无关的无用信息所带来的干扰, 另一方面, 可以使得我们学生的思维模式由“点到点”升级到“块到块”的水平, 从根本上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在开展数学问题解答时, 老师应该帮助学生, 但是我们学生也要主动去识别并提炼出与某种数学问题相对应的基本模型。老师的引导, 就是帮助学生培养针对某种问题如何进行思维与研究的能力, 帮助学生更加明确的了解整个解题的思路, 引导学生对运用的策略进行反思;我们学生在识别与掌握某种数学模型后, 就应该能够将其运用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去, 即用掌握的数学基本模型来进行类似的, 相关的问题的处理。这样的话, 学生在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就可以实现思维的高速迁移, 举一反三, 将生疏的问题变得熟悉, 将一些非常规化的问题予以标准化。

案例2 (片段)

例在边长为3的正方形ABCD中, E在BC边上, BC=2EC, P是对角线BD上的一动点, 问P在什么位置时, 到E点的距离与到C点的距离之和达到最小值?这一最小数值为多少?

我们学生将整道问题阅读完毕之后, 可能有的会不知所措, 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一般情况下对于这种动态的, 具有一定探究性的问题, 大多数同学解答起来会感觉非常困难。这时先不要考虑这道数学问题, 老师设置这道数学问题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学生明白在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碰到的复杂问题完全能够借助于课本中构建的基本模型而形成最终的解题思路, 这也表明我们应该整合之前学习并掌握的数学知识, 再将整合后的数学知识应用在具体的实际问题的解答中去。现在我可以把的八年级数学课本中轴对称章节里的某一例题显示出来:准备在管道L上进行泵站的修建, 这一泵站向A镇以及B镇进行供气, 请问泵站应该修于管道上的何种位置, 才能实现最短的供气线路?

这道数学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所以问题如果一列举出来, 学生们回答的热情肯定都非常的高, 与此同时, 我们学生还会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这道比较简单的数学题和前一道较为复杂的数学题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 我们学生都应该都能够作出图2中所显示的辅助线。

最后学生们梳理在整个解答问题阶段应用的数学知识, 数学方法以及整个的解答思路。解答本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找到A点关于L存在的一个对称点, 解答本题的关键点在于将B点与对称点进行连接交L于P点。最后借助于轴对称这一知识点将BP段与AP段的和变为段的长度。然后一步步的引领, 总结出一个基本模型, 首先需要我们学生先进行几分钟的互相讨论, 接着提示:“如果把图1中的对角线BD视为图2中的燃气管道L, 图1中的E、C两点视为图2中的两镇, P点视为在管道上建的泵站, 大家仔细想想怎么样?”几分钟后, 我们会利用图形中所蕴涵的基本模型图快速获得解题思路, 有的学生站起来说:“对了, 把BD作为对称轴, 然后做出C点的对称点, 这样就可以将这个问题解决。”随后我们也会得到一定的提示:“由于ABCD是个正方形, 所以C点以及A点基于BD这一对角线对称, 也就是说BD为对称轴, A点以及C点为对称点。”

结合以上情况, 我们可以发现,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如果善于借助模型, 就可以避免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思维模式也可以从由“点到点”提高至“块到块”, 这样一方面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会变得更加流畅, 另一方面我们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解答速度也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奄新玲.初中数学有效导入的方法初探.教学研究, 2011, 5.

[2]项根火.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论坛, 2012, 6.

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实施 篇5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耶么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

一、善于激活学习兴趣——有效课堂的“兴奋剂”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把每一堂深讲生动,让学生学懂弄通。

二、勤于挖掘探索潜力——有效课堂的“催化剂”

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之间不能画等号,两者并不是同步的。一般来说,知识的积累是渐进的、明显的,能力的发展是潜在的,潜移默化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填鸭式的教学,虽然也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知识,但是,它对智力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起着抑制的作用。启发式的教学(它首先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能凋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地依靠已知去探索和掌握新知中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活动空间,促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信息交流渠道要畅通,应该体现多层次、多方向,一边增大信息量,挖掘学生的探索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以上生生、师生之间互动的实现和颇具创意的新知形成,关键是教师充分地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教师有意暴露学生的错误,使之成为生成新知的有效资源,诱发了学生针对错误展开争辩、探究、交流,于精彩之处挑起矛盾.困惑之时给学生留足探究空间,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观察、思考、分析,比较,从而发现了规律,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不断张扬学生的鲜活个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数学课堂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篇6

数学教学中的一些知识,如: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判断方式、证明方法以及其他开放性有关问题,都需要经过学生的思考、探究、合作与交流、归纳等一系列过程中获得和解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合作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新颁布的课标中,也无处不提到合作学习,许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操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有些教师所组织的合作学习追求形式,放纵学生,在合作讨论时放任自流,淡化和降低了教师的作用,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其效果却不佳。主要原因是这些教师对合作学习还缺乏应有的了解,缺乏对合作学习中教师、学生的地位和作用的把握,缺乏对开展合作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

所谓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并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的过程,共同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一种教学活动。具体地说是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即讨论、交流、沟通等,从而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到学习目标。成功的合作学习,必然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其中一方的动一定要带动另一方的动,在互动中双方应有知识、思想、情感上的交流。

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那么教师的作用就是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过程,教会学生合作技能,进行高质量的合作,从而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体现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广泛的学习经验,并在情感和态度方面得到充分发挥。但是,要使合作学习卓有成效,仅靠教师事先设计的教程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此时教师不应是旁观者,而是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过程,为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分配学习任务,策划匹配教学过程的展开与评估进行全程把握,教师还要对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意外问题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三、开展课堂合作学习的一般步骤

1.确定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具有定向、激励和评价作用,它直接影响学生合作学习是否是有效的;(2)一般合作学习大都耗时费力较多,因此学习内容的选择应该是有价值的重难点问题,并且要求各小组成员明确将要完成的任务。

2.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的基础是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问题。自学是学生按自己的基础、习惯、水平、方式、速度,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同时将不太理解的内容划出来,以求解答,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给必要的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理解法,数形结合等学习方法。

3.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败。(1)要分好组。在小组搭建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别、思维、语言和动手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优化小组组合,形成互补型合作团体,便于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个性特长。(2)要引导好学生讨论。小组讨论时,要考虑那些在全班同学面前想说不敢说,想读不敢读的学生,先由他们汇报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把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小组讨论解决。对通过讨论,小组达成共识或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分别进行归纳整理,然后进行全班交流。(3)要把握讨论时间。小组讨论时间,要依具体情况而定。(4)要选配好组长。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学习组织者,可以实行自主承担,轮渡负责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5)做好分工。每一位同学都要担任一定的角色,如领导者、激励者、记录者等。而且,应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4.集体交流

集体交流是组与组之间的或在全班范围内交流沟通,讨论学习的问题和学习成果。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小组(或个人)的学习情况向集体汇报、交流;另一种是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讨论未决的问题,或者有分歧的问题,拿到其他组或全班来讨论。

5.教师总结

教师在合作学习之后的总结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对合作内容做出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另一方面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再现做出评价性的总结,这有助于鼓励学生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不一定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一般来说,较简单的认知学习,只需要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全班教学即可,而较复杂、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目标,认真组织好活动程序,把握好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索,认真思考,积极交流与合作,不追求形式,必能使所组织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

有效教学策略——整合学习 篇7

一、记忆术整合多种方法, 帮助学生强化记忆。

许多家长经常抱怨, 自己的孩子记性不好, 学过的东西记不住, 或者平时记得好好的, 一到考试就忘了。大家都认为, 记忆力是天生的, 是父母给的。其实, 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我想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何种行业, 记忆力弱都会给他们带来烦恼, 甚至成为他们工作上的阻碍。增强脑力, 增进记忆力, 虽然不能使他们一定成功, 但必定会使他们的成功更上一层楼。投资大王、亿万富豪沃伦·巴菲特的一句话说得好:“记忆好, 并不一定让你成功。但记忆力不好, 甚至是个糊涂虫, 就一定会失败, 并且失败得很难看。”

据科学家们估计, 一个人大脑的信息储存容量相当于1万个藏书为1000万册的图书馆所储存的信息总量。既然大脑具有如此宏大的信息储存量, 那为什么还会有遗忘的发生?其实这些记忆并没有消失, 它们就像那些被束之高阁、随意摆放的旧资料一样被存放在大脑资料库中的一角, 要寻找出它们要多费点手脚、多花点心思而已。所以我开始尝试在课堂上运用记忆术, 帮助学生强化记忆。

学习圆周率的时候, 怎么教同学们记住它的值呢?我在备课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有一天, 有位老师上山与山顶寺庙里的和尚对饮, 临走时, 布置学生背圆周率, 要求他们背到小数点后22位:3.1415926535897932384626。大多数同学背不出来, 十分苦恼。有一个学生把老师上山喝酒的事结合圆周率数字的谐音编了一句顺口溜:“山巅一寺一壶酒, 尔乐苦煞吾, 把酒吃, 酒杀尔, 杀不死, 乐而乐。”待老师喝酒回来, 个个背得滚瓜烂熟。这位聪明的学生利用了谐音法来帮助大家记忆。所以我效仿故事告诉学生记住:山巅一寺 (3.14) , 并且在黑板上画了下面的这幅图。很快所有学生都记住了:圆周率≈3.14。

二、三本书整合知识结构, 帮助学生建立体系。

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强, 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 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 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即“结构”。我们常说这些知识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一年级学习100以内的数, 二年级学习1000以内的数, 依次是万以内、亿以内的数。学生只有掌握了知识的基本结构, 才便于迁移。因此教师要从教学知识的整体出发, 指导学生会用“联系”的观点解决数学问题, 这样才能把知识结构有效地转化为认知结构, 从而达到有效学习。

小学数学教材每一知识部分都处在一定层次的系统中, 这样无论从纵的还是从横的联系上都出现了教学上的先后问题。我尝试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带三本书:本册书、上册书和下册书。学到某些地方, 让学生前后看看, 对比学习。例如学习三年级下学期的《面积》时, 我让同学同时回忆一下《周长》, 并且让学生摸一摸, 知道它的含义, 感受一下它们的区别, 这样学生就不会弄混淆了。学习四年级上学期的《大数的认识》时结合《万以内数的认识》来教学, 很容易找到学习的起点, 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既注意到教材的阶段性, 不能违反知识的逻辑结构;又考虑教学的连续性, 在起始教材的教学中, 使学生的第一步走得稳、走得准, 还注意对后继教材的联系, 以减缓后继学习的坡度, 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口诀操整合形体语言, 帮助学生轻松学习。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 只有经过编码的信息才能记住。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道理在于一个人对所要记忆的内容有深厚兴趣时, 大脑皮层才会产生优势中心, 记忆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如学习《位置与方向》时, 我让学生用手势做口诀操: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另外加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并且通过身体感受东偏北是要量哪个角的度数, 学生学得轻松, 记忆深刻。再如开始学习除法竖式计算的时候, 因其与其它运算的不同, 我让学生做口诀操:“先左, 再上, 最后下, 归位。”记忆除法计算顺序的特殊性, 这样消除机械记忆的苦涩与艰辛, 形象生动, 便于记忆。还有教学《>、<》的时候,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容易混淆。于是, 我根据学生的情况编制口诀操, 让学生通过做操记住这两个符号, 并且知道开口大的那头对着大数, 尖尖的那头对着小数。我想教师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分析教材的内在和外在联系, 这样教给学生的意义识记要比依靠材料本身所进行的机械识记更迅速、持久, 学生也才能学得轻松。

有效数学学习策略 篇8

一、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源泉

1.创设疑问, 激起好奇心。

如果学生对数学常常产生疑问或感到好奇, 那么还能不喜欢数学吗?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悬念, 提供一些有趣的素材, 和孩子们一起领略数学的神奇。如, 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 学生每次报出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后, 教师都会很快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的好奇心油然而生, 并随之产生“为什么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一样, 老师都能猜得这么准”的疑问。此时, 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走进新课的学习, 自主探索其中的数学奥秘。

2.联系生活, 体会数学的意义。

“生活化”的数学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宝贵礼物, 因此, 联系生活实际是培养学习兴趣、激发自主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如, 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 教师提出问题:“教室的门由于年久失修, 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不能关闭, 谁能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既修好又能不再变形?”这个事例非常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解决这样的现实问题。此时, 数学不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 而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现实故事,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3.积极评价, 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多元化的评价, 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而且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推动学生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如, 当学生回答准确时, 教师可以用“你真会思考”等语言给予鼓励;学生的回答十分出色时, 可以用惊喜的语气夸奖学生“你回答得太棒了”;学生回答不完全对时, 教师可以针对其中正确部分予以鼓励。即使学生回答不是很准确, 甚至是错误的, 也不要当头一棒, 而应尽可能找出积极的因素。这样科学的评价无疑会给学生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二、教法得当是自主学习的根本

1.学会自学的方法。

自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学生自学时, 教师要为学生做好保障工作, 要成为学生有效自学的指导者。教师要编写自学提纲,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自学环节, 指导学生掌握“读、画、算、写、查”等自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自主意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学会与人合作。

教师要积极尝试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首先, 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合作环境, 营造合作氛围, 留有适度合作空间。其次, 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当学生对研究的内容发生兴趣, 但仅凭一人之力难以完成, 又很想知道“为什么”时, 才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再次, 要有合作的要求和明确分工。让每个人都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有目的的合作探究, 并且有各自的任务和职责。这样, 既有个人的思考又有集体智慧的交流, 在与他人合作中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3.学会复习的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根据复习的时间和内容, 可以把复习分为两种, 一种叫课后复习, 即每次上课后的复习, 一般当天完成;另一种叫系统复习, 是集中一段时间对所学过的知识整体性、系统性地复习, 包括单元复习、阶段复习、考前复习等。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复习的方法, 如阅读法、图表法、知识树法、练习法、解题法等, 同时开展学生间复习技巧的交流, 掌握最有效的复习策略。

4.学会有效地反思。

反思是一个人不断成长的重要途径, 要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 反思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误, 反思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解题技巧, 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 反思多种方法的纵横联系等。学生进行学习反思贵在坚持, 反思不仅能总结出学习过程中好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 而且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弱点, 对今后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三、学会创新是自主学习的核心

1.唤起创新意识, 让学生想创造。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凡事都想问个“为什么”, 对身边发生的事常常感到惊奇和疑问。好奇心正是创新潜在的动力, 也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师要满怀热情地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 敢于问为什么, 肯定他们的奇思妙想, 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2.鼓励大胆质疑, 让学生敢创造。

学生敢创造, 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如果教师能热情地鼓励学生去大胆创造, 善于想象, 并真诚地肯定学生的努力, 为学生创设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 学生才能敢创造、敢质疑、敢挑战, 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创设操作机会, 让学生会创造。

由“做”引“思”, 由“思”导“悟”是自主学习的最好方法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考知识的联系、感悟知识的内涵。如, 学习长方体特征后, 教师拿出三组不同类型的小棒, 学生尝试从中选取一组小棒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 并思考是怎样搭建的。之后, 将框架中的一根小棒取走, 提问:“你能猜测哪根小棒和它一样长吗?”学生通过思考和比对, 发现有3根小棒和这根小棒一样长。教师追问: “那么, 至少要剩下几根小棒才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呢?”学生经过操作和修正后, 找到“只剩下长、宽、高各一根时, 就能确定这个长方体的大小”这一结论。教师以问题为驱动, 学生在操作中创造, 在思考中深入, 在交流中探索知识的真谛。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主学 习的基石

1.认真聆听的习惯。

专心听讲是学生接受外界信息、获取知识、主动学习的基本保证。因此, 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是主动学习、获取新知的重要保障。首先, 教师讲课应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 让学生产生“听不到很可惜”的感觉。其次, 要加强听的训练。第一, 先让学生听懂别人的讲话。课堂上不论教师讲, 还是学生发言, 都要适时地问一句:“他说的是什么?你听懂了吗?你能把他说的意思讲给大家听吗?”第二, 别人发言时, 要学会注视对方。第三, 教师讲话不重复、不唆。

2.仔细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 是智力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数学是锻炼学生思维的体操, 学生是通过观察获取思维素材的。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思维, 没有正确细致的观察, 就不可能展开正确的思维, 也就不可能有主动的学习欲望。

五、发展学生个性是自主学习的目 标

课堂是学生个性培养的主要阵地之一, 发展个性是以学生个别差异为出发点,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不同的学生由于经验背景、认知水平及思维方式的不同, 往往导致他们对同一数学现象作出不同的认识、理解和分析, 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教师应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有场所表达自己的思想, 并不断鼓励他们敢于表现“与众不同”的个性和创新想法, 这样, 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学习方式, 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实际教学中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还要“授人以渔场”。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创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宽松环境, 留有“愿学、乐学、会学”的机会,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海洋里自由、快乐地遨游。

专家评介: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篇9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和特征

1.有效教学的策略是指引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和手段。有两个含义, 一个是要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个是指方法和手段, 即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 运用的教学工具。

有效教学的基础是探究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有如下特征: (1) 学生能够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学生明确目标, 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怎么做。 (2) 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 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3) 学生能对学习过程进行调整。学生能经常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想一想, 能够进行反思。 (4)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得到帮助, 因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 学生特别期望能得到教师的帮助。 (5) 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启发与激励。

2.有效教学的特征。有效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数学的角度讲, 我们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 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特别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 组织策略

教师应该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组织策略首先要研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具有一定的弹性。我们将目标分为两个层次, 基本目标和弹性目标。弹性目标应该抓住本节课的最有难点的一条或两条。我们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 把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变成师生共同交往的过程。

(二) 备课策略

目前备课、教案的写作方法都需要改变。现在的教案, 基本来源于苏联凯洛夫的课堂教学环节, 主要讲授, 是从老师讲的角度来设计的。新课程标准中, 明确强调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 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因此, 备课要考虑怎么组织活动, 要从怎么讲过渡到怎么组织活动。

提倡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相结合。反思的基础是课堂的观察, 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反思, 在反思的基础上作记录, 记录的目的是积累资料, 同时思考怎样能更好的教学。这就是一个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

(三) 上课策略

上课策略主要包括教师运用语言的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策略、建构课堂教学环境的策略和运用现代技术的策略。

教师运用语言的策略。主要包括教师怎样讲, 一个是教师怎么问, 即讲授的策略和提问的策略。对于讲授的策略, 我们提出讲授要“精、准、活、趣”。要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 同时老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 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创意和困难。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做到“精、准”, 这才是有效的教学。这实际上是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由“教师讲学生练”的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 而且发展了思维。提问的策略, 我们认为提问是课堂的骨架。那么是小步提问还是大步提问好呢?有一个研究发现, 我国的老师比较喜欢小步提问, 美国的老师比较喜欢大步提问。如果只有大步提问没有小步提问也是不行的, 应该把二者有机结合。怎样提问实际上反映了怎样引导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策略。第一, 组织讨论的策略。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怎么组织讨论, 我们觉得有效的讨论应该包括这样几个要素:有效的组织形式;有趣的研究问题;具体的工作任务。第二, 激发学生思考的策略。这种策略就是指“思考的教学”。主要是指将思考教学溶入其他活动中, 在数学教学中, 进行一些思考训练。这样的训练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将思考训练作为一个课程内容来教;如西师版小数第四册中的探索规律;另外一种是将思考教学溶入其他知识的教学过程之中;如解决问题的教学。第三, 布置作业的策略。我们把作业分为及时作业和长期作业。在“动手做”活动中,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而且经历了研究的过程, 学会了探索的方法, 也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交流。

建构课堂教学环境的策略。教学环境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是思考的环境, 也就是一节课的思考度;第二是情感环境, 学生是否兴奋;第三是人际关系环境。建构教学环境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另外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刻意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通过教师的语言, 使学生敢思、善思。

运用现代技术的策略:现代信息教育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恰当运用现代技术可促进有效教学。

(四) 评估策略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篇10

一、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之所以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一方面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僵化,以讲授方式向学生灌输,另一方面则是在知识呈现方式上过于单调,以教材为主,没有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实际进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得认真分析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结构,紧密联系教学内容,以活动、话题、图片等多种方式来创设情境,通过情境让学生熟悉所要学习的内容,引入新的课题,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过程中.否则,单刀直入式的导入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探究活动难以顺利展开.

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学中,结合教材以某水库闸房到防洪指挥部的电话线路发生了故障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维修线路的工人师傅怎样工作最合理?如此实际的问题,学生也不难想到采用一一排查的方式解决,也可通过找中点,缩小范围,再找剩下来一半的中点的方法解决,此时教师抛出问题:假设电话线故障点大概在函数f(x)=lnx+2x-6的零点位置,请同学们先猜想它的零点大概是什么?我们如何找出这个零点?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了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主题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也得到了激发,参与度更高.又如“指数函数”中以细胞分裂的案例引导学生列出解析式后引入;又如“向量的概念与表示”中以“猫捉老鼠”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哪些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再如“空间几何体”中以多媒体演示长方体、正方体类物体的三视图,在观察基础上归纳其特点.

二、注重提出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在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已经习惯了按照教材向学生讲授知识,结果是学生被动接受,很难在学习过程中生成体验,对知识的理解建立在机械的记忆、背诵基础上.新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分析、解决问题,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这更利于学生构建数学知识.

三、加强课后针对练习,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经过课堂探究后,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构建,此时要注重以课堂练习来引导学生巩固.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喜欢把练习放到课后,且题量较大,要求较为统一,学生在练习中的兴趣不高,练习效果不是很好.提倡课堂练习,要注重以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来引导学生巩固基本概念、计算公式等.就课后练习而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展开,在要求上要区别对待,无论是在题量上,还是难易程度上都要考虑学生的实际.

同时,在引导学生解决综合应用问题时,在解题方法上的引导是关键.从教学实践来看,一些学生在解题中不会审题,对问题中所给已知条件分析不到位,从而导致解题中出现错误.因此,在解决综合应用问题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所给条件去深入分析,然后再寻找解决办法.如: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0,1],求函数f(x+1)的定义域.错解:由于函数f(x)的定义域为[0,1],即0≤x≤1,∴1≤x+1≤2,∴f(x+1)的定义域是[1,2].错因:对函数定义域理解不透,不明白f(x)与f(u(x))定义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实在这里只要明白f(x)中x取值的范围与f(u(x))中式子u(x)的取值范围一致就好了.在引导学生解题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纠错并反思,这样才利于学生从解题中归纳方法,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11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活动情境以及教学场景,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情境交融的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确立比较明确以及具体的情境创设目的.在实际创设时,教师要首先深入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找到具有创意的数学知识以及教学情境的切入点,从而为学生创设出比较客观以及真实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以数学理念与思维进行思考与解决问题.

其次,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只要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发生冲突,造成其认知不平衡,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的情境都是有效的.除此以外,教师不仅要深入了解情境教学的作用,而且还要避免在认知上出现片面性.因此,对于每节课的情境引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有的教学内容可以直接地导入新课.

二、将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及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都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而教师给学生的感觉也是“高高在上”,使得学生不敢接近.而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师要转变以往的角色,努力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以及引导者.高中数学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以及个别学习等.这样的组织形式下,不但可以让学生之间更多地进行交流合作,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行独立的思考.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这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以及解决能力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提高.

教师要改变以往在学生眼中“高高在上”的形象,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认真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这样不但能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还会让师生进一步成为朋友,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交流.

三、完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将早已创造好的比较完整的数学体系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只能让学生学会死记硬背,而无法体会到数学“再创造”的美好过程.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学再创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数学现实或实例,这样学生可以以此作为起点进行推理、观察以及实验.然后提出个人的一些猜想,并且加以证实,之后再根据个人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各结论之间的关联,从而形成一套新的体系.

教师不仅可以在数学知识与性质等方面开展再创造教学,而且还可以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创造教学.例如,在教授棱柱概念时,可以首先在上课时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例或者是棱柱,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研究以及讨论分析,这样学生就会在此过程中了解到棱柱的一些性质,然后教师再鼓励学生从某一个性质推出其他性质.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在此过程中了解棱柱的概念,而且还掌握了定义某个数学概念的方法,从而使得学生的推理能力与实践能力等都有所提高.

四、开展延时评价,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延时评价是指在学生提出某种想法或者是做出某种行为以后,教师不会立刻对其进行评价,而是使其保持自然发展的状态,这种评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更好地营造出比较和谐与宽松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得学生在更加宽松的状态下进行思考以及学习.

当学生提出疑问的时候,教师并不要立刻进行否定或者肯定,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听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在深入思考以及认真听讲的过程中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保护,并没有在教师的立即否定中遭到挫伤.学生可以在不同的侧面以及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培养,其数学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12

一、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快乐学习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与乐之是学生对学习发自内心的喜爱, 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 才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对数学学习保持持久的注意力与活跃的思维, 进而为实现有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 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教学, 努力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宽松的教学氛围, 以激起学生内心对数学学习浓厚的兴趣, 促使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参与。

(一) 改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试想如果学生不喜欢甚至是讨厌数学教师, 他们怎么可能会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呢?因此, 学生对数学学科浓厚的兴趣应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对立的师生关系。不仅要尊重学生, 将学生视与平等的学习个体, 尊重学生不同的心理与情感需求, 信任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 还要在师生之间展开积极的情感交流与互动, 换来彼此真挚的情感, 从而真正拉近师生距离, 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喜爱与认可。这样, 学生才能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数学学科的学习上来, 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 讲究教学技巧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技巧, 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点的讲解, 那么教学自然枯燥无味, 尤其是数学学科。数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枯燥性,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生性活泼好动、天真的小学生, 他们更加喜爱新鲜、有趣的事物, 如果只是枯燥地教学, 自然无法激起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 我们要讲究教学技巧, 并借助其他教具、教学媒体等来为学生构建一个富有魅力与活力的数学课堂, 这样才能激起小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对面前所呈现的知识表现出强烈的学习热情与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让学生主动探究

现代建构主义提出: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符号, 而是存在于具体情境和可感知的活动中, 人的学习应该在情境化的活动中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更应如此, 我们应运用情境教学法, 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点与生动的事物、真实的场景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特定的活动中学习, 这样更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以及创造性地运用。

(一) 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数学教学无法离开生活。加强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学的重要理念。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避免枯燥、孤立的知识讲述, 而要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 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活现象入手,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 这样既可以避免直接教学的枯燥性与单调性, 增强教学的亲切感, 又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如在学习认识小数时, 我以学生所熟悉的超市购物来导入新课, 学生大多有过独自购物或与父母一起购物的经历, 让学生回忆各种商品的价格, 这样便可以引入小数, 这样的教学更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热情, 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 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故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富有探索性与启发性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以问激趣、以问导思,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以解决心中的困惑。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我与全体学生展开对抗, 让全班学生一组来与教师比赛, 互相出数, 由对方判断能否被3整除。此过程中, 学生发现教师即使对于一些较大的数字也能准确而快速地进行判断。这样, 学生自然会产生困惑, 进而猜想教师一定有什么简便算法。由此来导入, 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 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更高。

三、注重课堂练习和反思, 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教学质量

(一) 实现精练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对于学生技巧的形成、数学能力的培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设计练习题时, 教师要进行精心的挑选, 不能机械重复, 更不能搞“题海战术”, 要设计弹性化的作业, 即要有层次性和发展性。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一刀切的作业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 而并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 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应富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发展性, 既照顾基础差的学生, 又要给学优生留有发展的余地。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练习题, 做出个性化的答案, 这样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数学能力, 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有效反思

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反思, 深入剖析, 看看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可以保持, 认真总结, 找出有规律的东西, 经过科学的反思, 完善知识结构, 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为此, 我们要重视课堂反思, 在反思中不断地总结成功, 吸引失败的教训, 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引起学生的主体参与,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而除了要做好教学反思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后反思中来, 让学生学会反思, 这样学生通过反思, 才能明确哪些知识已经熟练掌握, 哪些还存在问题。唯有如此, 学生才能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反思中总结方法, 从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上一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研究下一篇:V形绝缘子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