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层对比

2024-09-29

小层对比(精选3篇)

小层对比 篇1

1工区概况

昆北油区位于盆地南缘昆仑山前,东西长约120km,宽约10~30 km,面积约2 000 km2,昆北油区平面可分为三块,西区是北倾斜坡背景上由反冲断层控制的断鼻或断背斜构造,主要有切十二号、切四号和切六号三个构造;东区构造抬升较高,目的层埋深较浅,主要发育切八号、东柴山系列构造。南区是在南倾背景上,由三排冲断断层控制的断鼻或断背斜构造,发育有切十号、切九号、切九号北。目前昆北断阶带已发现油田主要位于昆北断阶带西区的切六号、切十二号、切十六号构造及切四号构造。

截止2013年8月切6区已完钻井162口,开井127口。其中油井127口,平均单井日产油3.39 t,日注水811 m3,累计采油74.0792万吨。

2工区层序划分与对比

2.1地层划分方案

钻井资料揭示,工区基底之上主要钻遇新生界地层。根据地质、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前人将昆北地区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地层划分为路乐河组(E1+2)、下干柴沟组下段(E31)、下干柴沟组上段(E32)、上干柴沟组(N1)、下油砂山组(N21)、上油砂山组(N22)、狮子沟组(N23)、七个泉组(Q1+2)等几个地层组。

2.2砂层组划分

根据岩性特征、电性特征、沉积旋回及地层年代,前人已对研究区内砂层组进行了划分,共划分出两套砂层组。

Ⅰ砂组(E31):位于下干柴沟组下段中下部。砂组上部岩性以棕红色、浅褐色的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砂组下段以棕灰色、灰色的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可见棕灰、棕红色的薄层细砾岩。微相构成以河口坝为主。砂层组电性特征表现为砂组上部自然伽玛呈中高值,随深度增加,中下部的自然伽玛值总体较低,但变化幅度较大。Ⅰ砂组在纵向上表现为一正旋回特征。

Ⅱ砂组(E1+2):位于路乐河组。岩性主要以泥质粉砂岩及泥岩为主,夹部分浅褐色、棕红色的细砾岩、砾状砂岩。微相构成以前缘席状砂和水上分流河道为主。砂层组电性特征表现为自然伽玛呈中高值,曲线总体上相对平稳,砂组中上部会出现较大变化;感应曲线总体较为平稳,曲线变化幅度较小。Ⅱ砂组纵向上总体上也表现为一正旋回特征。

Ⅰ砂组与Ⅱ砂组之间在区域上为一不整合面,但在工区表现不明显,应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2.3小层划分

前人主要采用标志层、形态法、曲线组合法、切片法对比模式等将Ⅰ砂组划分为20个小层,将Ⅱ砂组划分为19个小层,并考虑Ⅰ-12号小层较厚且含油,又将Ⅰ-12号小层细分为三个,分别定名为Ⅰ-12-1、Ⅰ-12-2、Ⅰ-12-3号小层。

原来的小层划分是根据自然伽玛相对极大值和自然电位正异常来进行,界线常位于泥岩中部,而不是两种岩性的分界面,并且小层的规模常因人而异,所划分的小层是由若干个岩层(砂体)组成,一般包括一个以上的岩层。

本次研究对小层划分进行了“顶层设计”,其划分原则包括以下几点:①根据半幅点来确定岩性界面,进而划分小层,界线位于岩性分界面上,这样小层则是指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组成的层状岩石。以此为原则可以对隔夹层、砂体进行量化、可视化研究;②小层划分过程中尽量细化到单砂体;③区域性隔、夹层不考虑相变,储层横向考虑相变以保证地层对比的等时性;④局部夹层可通过夹层频率、储层构型、夹层属性模型等方法进行精细刻划,在小层划分中暂不考虑。

按照上述小层的划分原则,对工区目的层小层进行了划分,建立了小层划分的标准剖面,将E31Ⅰ-12号3个小层划分为7个小层(图1),从上向下依次为Ⅰ-12-1~Ⅰ-12-6、Ⅰ-13-1;而将E1+2Ⅱ砂组的Ⅱ-5~Ⅱ-11号7个小层划分为21个小层(图2),除Ⅰ-5、Ⅰ-6、Ⅰ-9、Ⅰ-11号小层为二分外,其他层均四分。

(1)建立小层对比网络。通过小层对比的标准剖面建立小层对比网络。该小层对比网络共有26条对比线,北西向10条,北东向16条,连接工区166口井。通过此网络对比完成了工区所有井的小层的对比工作。

(2)对比方法。传统的小层对比方法均可采用,但由于本次小层对比更侧重于等时性,因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六级旋回控制下的曲线形态对比(图3、图4)是进行小层对比的主要方法。

从小层对比结果看,Ⅰ-12号层(图3)中的6个小层厚度横向变化大,以粉、细砂岩为主,这与多个分流河道控制的河口坝迁移及多期次沉积有关。

Ⅱ-5~Ⅱ-11号层(图4)小层相对较薄,岩性横向变化大,砂、砾、泥岩均有,但厚度相对稳定。除Ⅱ-7、Ⅱ-8号小层外,其它层自然伽玛相对高,反映泥质含量较高。

在地层对比过程中,除了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对比方法外,也可以根据测井曲线形态、幅度等特征的相似性对比,多种方法可以取长补短,综合应用。

摘要:小层划分与对比工作是油田地质研究,特别是油砂体研究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它是在大分层与砂层组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一项大工作量、高度细致的工作,其划分结果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开发方案的部署与实施。因而,合理地划分小层,对于油田注水开发分析、油藏数值模拟、油田开发方案、调整方案的编制等具重要意义。

关键词:昆北油田,切六区,小层划分与对比

参考文献

[1]王俊.昆北油田切6号构造特征研究[J].石化技术,2014.06.

X区P小层点坝砂体识别技术研究 篇2

本文在对全区沉积单元进行细分和对比的基础上, 通过对现代河流沉积模式的详细分析, 依据废弃河道所在的位置以及砂体厚度平面分布图, 结合单井垂向沉积层序, 对研究区P小层进行了点坝砂体的识别。

1 曲流河点坝形成过程

曲流河点坝是由于河流侧向加积作用而形成的。曲流河侧向加积是由于泥沙在曲流弯道处受螺旋流作用, 引起输沙不平衡, 导致河流在凹岸发生冲刷侵蚀, 在凸岸接受沉积, 形成点坝。曲流河侧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洪水期。在枯水期, 弯曲河道中水体主流线紧靠凹岸一侧, 并且沿对角线方向斜着通过介于相邻两个河曲之间的浅滩河段, 这时河水对凹岸没有掏蚀作用, 在凸岸也没有侧积作用。洪水期河水上涨, 流量增加, 水动力增强, 河水开始对凹岸进行强烈的冲刷, 掏蚀和下切, 使河水中含沙量增大, 同时, 河水主流线向凸岸移动, 对凸岸早期沉积物有冲刷, 洪峰衰减时, 主流线又向凹岸深潭移动, 随着主流线下移, 河水含沙能力降低, 这时所产生的螺旋状环流使河水的悬移质以及河床底部沉积物不断通过河道向倾斜的凸岸上方运动, 并进入相对低流速区, 进行沉积, 直至生成一个新的沉积体, 造就一个新的深潭, 一次洪水作用才结束。每发生生, 侧积作用一次次进行, 使河道曲率进一步增加, 直到河道截弯取直, 河道废弃, 侧积作用才停止, 点坝发育才结束。

点坝有单一点坝和复合点坝之分。单一点坝多是河流摆动一次所形成的产物, 一般简单曲流带多发育单一点坝。而河流多次摆动则形成复合点坝, 复杂曲流带就是由多个复合点坝所形成的曲流带, 相比之下, 复合点坝更为常见。

2 点坝砂体的识别标志

识别点坝砂体主要依据河道形态和厚度分布特征以及垂向沉积特征综合判断, 据此, 点坝的识别特征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即沉积层序上的正韵律、砂体厚度大以及紧邻废弃河道分布。

2.1 点坝砂体垂向沉积层序

点坝砂体最重要的特征是其内部发育侧积体, 单井垂向上一个点坝由若干侧积体组成, 侧积体之间发育斜交层面的泥质夹层 (侧积层) 。表现在垂向上则为泥质夹层间隔的多个正韵律层。侧积层在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微电极以及深浅侧向 (大多数井) 测井曲线上均有良好反映, 可见明显的曲线回返, 据此可以进行点坝侧积体垂向上的泥质夹层划分。A井的P沉积单元的河道砂体被1个泥质夹层划分为2个侧积体。

2.2 点坝砂体发育厚度大

点坝侧积体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明显的“凹蚀凸增”的过程, 从曲流砂带平面模式不难看出, 点坝侧积体是复合河道内砂体厚度最大的, 一般呈透镜状, 同一河道内多个曲流点坝可构成“串珠状”。从砂体厚度等值线分布图可以看出, 河道主体部分厚度最大, 一般超过了5米, 向河道边部厚度逐渐变薄, 具有点坝砂体厚度发育特征, 因此可以作为一个识别点坝的标志。

2.3 紧邻废弃河道分布

废弃河道分布是识别点坝最重要的标志。废弃河道代表点坝的结束, 所以在平面沉积相图上, 点坝总是紧邻废弃河道分布。

3 研究区点坝砂体的识别

依据废弃河道所在的位置以及砂体厚度平面分布图, 结合单井垂向沉积层序, 对研究区P小层进行了点坝砂体的识别 (如图3.1) 。图中黄色曲线围成的区域即为点坝, 其中虚线区域表示砂体厚度中心符合点坝特征, 而其周围很难识别出废弃河道沉积。点坝砂体的厚度介于6~9米之间, 宽度多为400~600米, 长度多为600~800米。由于研究区发育侧向侵蚀叠加的河道, 有些废弃河道没有保存下来, 因此, 废弃河道不发育的地方也可能有点坝的存在, 在点坝识别过程中, 综合考虑了三个重要标志来确定点坝的位置。

P小层共识别出点坝砂体16个, 其中有废弃河道沉积的点坝11个, 没有废弃河道沉积的点坝砂体5个, 点坝的宽度多为350~800米, 长度多为400~700米。

4 结论

(1) 点坝的识别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即沉积层序上的正韵律、砂体厚度大以及紧邻废弃河道分布。

(2) 依据废弃河道所在的位置以及砂体厚度平面分布图, 结合单井垂向沉积层序, 研究区P小层共识别出点坝砂体16个, 其中有废弃河道沉积的点坝11个, 没有废弃河道沉积的点坝砂体5个, 点坝的宽度多为350~800米, 长度多为400~700米。

摘要:点坝是曲流河沉积最主要的砂体类型, 是研究区最重要的储油砂体类型, 也是河流相所有砂体微相中内部结构最为复杂的成因单元。本文针对X区所处的河控三角洲分流平原沉积模式, 对曲流河点坝砂体的识别进行详细解剖, 以X区P小层为例, 通过对废弃河道所在的位置以及砂体厚度平面分布图的研究, 结合单井垂向沉积层序, 对研究区P小层进行了点坝砂体的识别, 共识别出点坝砂体16个, 其中有废弃河道沉积的点坝11个, 没有废弃河道沉积的点坝砂体5个, 点坝的宽度多为350800米, 长度多为400700米。形成了一套适合研究区的点坝砂体识别技术, 对高含水期曲流河储层的水驱油田的精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曲流河,杏南开发区,点坝,识别

参考文献

[1]吴元燕、吴胜和、蔡正旗主编.油矿地质学 (第三版)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177-180.2005:177-180

[2]吴胜和, 熊琦华等.油气储层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155-196

小层对比 篇3

关键词:砂层厚度,变差函数,克里金展布,非均质性,开发建议

1 地质概况

尕斯库勒油田E31构造为一轴向近南北的背斜构造, 油藏主要受构造控制, 其次受岩性影响, 储层以细砂岩为主, 其次为粉砂岩、中砂岩、底部为砾状砂岩、砾岩, 孔隙以溶蚀、残余、粒间等孔隙和裂缝为主。尕斯E31时期经历了湖退~湖进的变化过程, 形成了一个复合沉积旋回。本次研究的I2层为滨湖和浅湖亚相, 平均孔隙度13.41%, 平均渗透率36.93md。

本次研究主要利用Sufer软件做了一系列分析。砂体厚度的变化范围为0~9.44m, 均值1.30m, 峰值9.44m, 变异系数1.493。储层厚度在0~1m为62%, 据此本层砂体在纵向上多属薄砂层, 有席状砂的特点, 1~2m, 3~4m各占10%左右, 为主力勘探目标。

2 Ⅰ2小层砂体厚度实验变差函数曲线及误差分析

利用Surfer软件进行变差曲线分析, 在0°、45°、90°、135°等四个方向上实现套合, 最大滞后距离2km, 滞后数25, 滞后宽度0.08km, 用块金和球形模型拟合。最后编绘变差函数分析成果图 (见图1) 并分析实验变差函数曲线拟合质量与拟合的合理性。

由变差函数分析成果看出变差函数在90°方向上拟合的程度较好, 说明用的球形模型和块金模型的参数。而在45°和135°方向基本拟合较好, 在0°度方向上拟合的程度较差, 模型要满足几何异向性是为了在不同方向上进行结构套合的方便。

由图2的平面展布成果图可以看出, 砂体厚度的绝对误差在整个区域上相对来说普遍较小。相对误差的分布在整个地区普遍偏大, 这主要是因为这个地区的砂体厚度值普遍较小, 绝对误差除以砂体厚度的小值, 就会造成相对误差扩大。也就是上图相对误差普遍偏大。

3 Ⅰ2小层砂体厚度特征及开发建议

本区Ⅰ2层砂体主要呈北东向展布, 北区一部分砂体呈南西向展布。结合图3, 本区沉积相图, 孔渗图, 及含水饱和率图, 发现本区砂岩储层物性受沉积相影响较为明显, 席状砂发育区物性较好, 水淹程度低。而, 孔渗较差的泛洼与间湾发区, 水淹明显。说明: (1) 砂体连通性差, 相控特征明显; (2) 注水井网分布不合理, 注水井的密度和波及面积应该分区、分块单独设计; (3) 开发井网应该在南部及北部席状砂发育区加密设计。

4 结语

4.1 砂体连通性差, 相控特征明显;

4.2 注水井网分布不合理, 注水井的密度和波及面积应该分区、分块单独设计, 达到稳水增产的目的;

4.3 开发井网应该在南部及北部席状砂发育区加密设计。

参考文献

[1]尹太举, 张昌民.利用surfer建立储层地质模型[J].石油天然气学报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 2005, 27 (6) :719-723.

[2]张爱印, 任印国.Golden Surfer软件绘制地质图件的技巧[J].中国煤田地质, 2006, 18 (增刊) :87-89.

[3]毕研斌, 麻成斗, 石红萍, 等.变差函数在描述储集层平面非均质性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 2003, 24 (3) :251-254.

【小层对比】推荐阅读:

案例对比07-15

肥效对比07-16

优势对比07-17

造价对比07-18

岩性对比07-20

对比启示05-11

数值对比05-16

对比强化05-18

疗效对比05-19

对比总结05-24

上一篇:家电安全效能下一篇:交通流时间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