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信心

2024-10-19

学生信心(精选12篇)

学生信心 篇1

我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不敢面对挫折,做事不自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不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良好的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必要。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一是以名人为榜样认识自我培养自信。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在上小学时却是一个“笨小孩”。有一次老师叫每个学生做一个小板凳,当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时,同学们都大声嘲笑起来。他告诉大家,这个不象样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个,前几个比这个还要差。很显然,小爱因斯坦有一种自信心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是有这样一种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终取得丰硕成果。我把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相信“我能行”“我很棒”,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二是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学生锻炼的方式很多,我平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集体活动。从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长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班干部,也干不好班干部,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实行轮流班长制,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老师最好不要插手。这种担心学生“小”做不好事而事必躬亲的做法,恰恰丢失了许多让学生锻炼的机会。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会越做越好,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了自信心理。

三是在集体生活中感受自我培养自信。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我”是集体中的一员,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爱护这个集体,时时刻刻想着为这个班集体争光。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每当班级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一点荣誉时,我都会让学生知道,这个荣誉来之不易,都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还要开展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从小就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师以学生学习和活动为载体,抓住教育的契机,优化课堂氛围,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受到赏识,并在不断获得赏识的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自信心,创设展示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在赏识中树立自信心。

学生信心 篇2

自信是每个人成功快乐的第一秘诀。作为老师,特别渴望自己的学生都可以成功,都拥有快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呢?

管理学理论上有一条“二八定律”,它包含的意思是:促使一个人进步,应该给他20%的压力和80%的动力。20% 的压力来自批评和惩罚,80%的动力来自肯定和奖励。

通常情况下,肯定比惩罚更容易使人建立自信心,更容易调动人的积极性。所以,培养学生自信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肯定他。

1.鼓励学生接受自己,多肯定自己。

接受自己就先不要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人,总是有非常大的一份无力感。

2.提醒自己,多肯定学生。

(1)用平等的态度、轻松的微笑,平静和平稳的声调,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

(2)在学生做的任何一件事中找到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肯定他的动机或肯定他的情绪。

(3)经常在学生做事时,不断低声地用简单的言语给他一些鼓励,例如,“好”、“对了”、“做得很好”、“就是这样”

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其他途径:

1、练习当众发言。

2、练习正视别人的眼睛。

3、练习抬头挺胸的走路姿势。

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篇3

赞赏 教师在教学中适度给予学生赞赏,对其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课业要求,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有学习兴趣和成就感,要不失时机地表扬和鼓励每一名学生,充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有了过错,批评、帮助要讲究方法,决不能伤害学生。

信任 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和希望。如果教师把对学生的不信任和失望流露于言谈,表现于行动,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对学校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学生年少无知,天真活泼,心灵纯洁,教师要力求使每一名学生都有培养前途,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自强 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接纳自己,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受到的挫折要有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相信自己,有勇气、有信心、有能力克服各种困难,对自己的未来始终充满信心。

实践 如果经常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衡量学生的行为,就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学校是学生尝试、探索、实践、学习和成长的地方,教师有责任呵护学生求知的兴趣和对一切未知事物的渴望,满足学生在探索求知中的需求。

用爱心、耐心、信心教育学生 篇4

范江元是一个好动、懒散、自负、脾气倔强的男生, 他的成绩较差, 由于基础欠缺, 所以不管什么文化课他都不肯学、不愿学, 上课时无精打采, 要么搞小动作, 要么影响别人学习;下课和其他学生追逐打闹, 喜欢动手动脚;课后不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即使做了, 也是胡乱应付……几乎每天都有学生或科任老师向我告他的状。

此时, 我觉得无法逃避, 只有正视现实, 解决好这个问题!于是, 我找他多次谈话, 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以学习为重, 按时完成作业, 知错就改, 争取做一个遵守校纪校规, 认真学习的好学生。每次谈话, 他表态很好, 但在行动上却没有一点儿进步, 我几乎对他失去了信心。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 算了吧, 或许他真是“不可雕的朽木”。但我又觉得作为班主任, 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 不把他管好还会影响整个班集体。我心想:非把你转化过来不可。

谈心、聊天, 这是做学生工作一些基本的方法, 也是班级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经过观察, 我发现他的一些爱好特点, 例如喜欢上网、喜欢打羽毛球等。于是我积极走进他的生活, 了解他的心理世界, 积极引导他学习文化, 并要求他遵守纪律, 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 努力学习, 做一名好学生。通过半学期的努力, 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上课开始认真起来, 作业不仅工整也能按时上交, 各科测试成绩都有明显的进步, 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 各科任老师都夸奖起他来。

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 也是学生最容易亲近的人。学生有被认可的需要和被肯定的需要, 他们在意家长对他们的看法, 在意同学之间的评论, 更在意自己闪光点是否得到了班主任的认可。

对中职学生信心教育的思考 篇5

[论文摘要]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品质,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基石性的作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自信心的培养,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面对令人堪忧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从家庭、社会、个人等几方面因素考虑,采用及时鼓励、积极发现优点、联系家长共同教育等方法,进行中职学生的信心培养。

自信心是指人们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在学习与工作中有所成就的能力。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品质,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基石性的作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自信心的培养,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然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令人堪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化学习缺乏自信心,学习消极、被动,没有学习热情,对完成学习任务有畏难情绪,有的甚至有“混日子”的思想。他们觉得,和大学文凭相比,自己的中职文凭社会认可度很低,因而对未来的命运感到前途暗淡、渺茫;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他们往往表现为害怕、退缩,甚至有“破罐破摔”的倾向。

是什么原因使中职学生出现这样的心理障碍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来自家庭因素的影响。不少孩子的父母将自己年轻时没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甚至名牌大学,圆自己当年的梦想。而当孩子没能如愿踏进大学校门而上了中职时,他们首先就泄了气,对孩子的期望值就打了折扣。在他们眼中,孩子成了没跳过“龙门”的“鱼”、成不了“钢”的“铁”,鼓励和关心就相应少了,甚至冷言冷语地指责。如此一来,就给孩子造成上中等职业学校对不起父母的心理压力。

第二,来自社会压力的影响。不得不承认,当今社会,部分人对中职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认为中职学校是“筛子漏”学校,不会培育出多少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甚至片面地认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低层次的受教育群体。这种只看重文凭而忽略个人能力的社会评价,自然会给中职学校的学生带来压力。

就读中职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心智尚不成熟,面对社会的变革、家长的期望、考试的竞争、就业的压力等多方面冲击,很容易产生恐惧、自卑的心理,将自己束缚在“我不行,我不如别人”的阴影里面,造成了走出校门“底气”不足的状态。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是用自己的信心鼓舞和感染学生。老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做学生的楷模。老师的思想情绪、精神状态,甚至老师对自身能力与价值的评价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老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水平和精神风貌,对工作充满热情。这样不仅能保证老师的教学效果,还能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形成。

二是发现闪光点,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学生之所以缺乏自信,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是因为没能正确评价自己、赏识自己。每个学生都可能具有一技之长,细心的老师会注意学生的“过人之处”,一旦发现他们的某种特长、潜能,就会满腔热情地因势利导,以充分肯定和积极鼓励的方式强化它、发展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并非事事不如人时,自信和勇气就会油然而生。作为老师不仅要积极发掘学生的特长,而且还要让学生明白:在社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形势下,自己的长处在于所学的专业,学好专业知识,掌握更高的专业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打拼出自己的一席之地。

三是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过多的失败体验,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老师要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和个性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当学生自己动手干一些事,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其体会成功的喜悦,在内心深处感受到“我也行”“我能行”,这是树立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方法。

四是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固然有助于建立自信,但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帮助他们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以使其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致因为一次乃至数次失败而气馁。老师要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品味”失败,引导他们在成功和失败的交织影响中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挫折和失败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失败后丧失斗志。

让学生充满信心学数学 篇6

关键词:数学学习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创新思维 产生兴趣 充满信心

【正文】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更要具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法,我时刻告诉自己要用心做好教学中的每一件小事、耐心处理教学中的每个问题、用全部的爱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播种知识,收获春天,学生才是最好的荣誉证书。

我在学校里一直以治学严谨著称,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新形式下的学习生活,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脚踏实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提高,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所教的对象是天真可爱的孩子,必须有恰当的方法。激发兴趣当然尤为重要,但是,让学生充满信心才是最好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 培养自信

小学生具有无意注意和活泼好动、自制力弱等特征,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针对每一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运用不同的方法,共同创造一个贴近他们生活的环境。让他们在进行课堂教学中,使他们不仅不觉得数学知识陌生,还觉得数学课是自己的事,从而为新课程内容的教学做良好地铺垫。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学中乐,使他们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产生自信心。

二、培养兴趣 充满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就要从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入手,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都没有,还何谈学好数学?又怎样才能树立信心去学习数学呢?

对于这个问题,《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答案,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学习数学必須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要关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为了完成这一过程,这就让学习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中充满数学。体验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利用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对数学感到不抽象,产生亲切感,自然而然也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数学兴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创新思维 增强自信

要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开拓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就要创新思维,用先进的方法,先进的理念。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探索新知识,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我在课堂上采取多种形式,创新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如:在进行《10的加减法》教学时,我就设计一些智力竞赛、数学游戏,让学生动手操作,产生新的思维和强烈的欲望,有了良好的学习愿望,也就自然而然的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

通过具有引导性、具体操作性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自由探索,在培养他们对数学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现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的进行开发。例如,在进行《面积与体积》授课时,我就通过实验教学引发思考。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取两张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版,并且都卷成筒状,一个是以长边卷,另一个是以短边卷,并把接口粘牢。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装豆子,让他们装装看,看一下那个装得多,然后记下结果,这样就可以比较出那个体积大。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类似的活动,如:收集不同尺寸的盒子,进行试验,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也使学生接受了知识,在做中学,在学中总结,在总结中轻松学会了知识,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个个都表现出对数学的无限热爱,因而也就对学好数学充满信心。

扬长教育,让学生树立信心 篇7

“扬长教育”是以学生个体长处为核心 , 通过“以长促长以长促全”, 促使学生在某一方面突出优势、健全人格。要求开发学生潜能, 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这种教育要求发现学生的优势, 并通过各种教育手段, 发展并张扬这种优势。在我看来我班每一个学生都有可爱的地方, 每一个生命都应当得到尊重, 没有后进生, 只有优等生。通过“扬长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案例1:上学期, 从外校转来了一位学生, 叫小李。一般情况下中途转来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 当时一些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劝我一定要慎重接受, 接受容易但教育就难了, 我当时硬是接了下来, 心想如果我能成功地改造他, 对于他的家庭和他本人来说, 都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从小李进班以后, 我发现他身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 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 要么情绪低落;下课胡乱打闹, 同学间经常闹矛盾, 同学们都嫌弃他;他经常小偷小摸。无论是苦口婆心的教育还是声色俱厉的批评均无济于事, 他总是一副“软硬不吃”的样子。我一次次苦心策划的转化计划都宣告失败, 实在是无计可施, 一次偶然听到“扬长教育”法, 我想, 何不试一试呢? 我主动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 发现他写的粉笔字非常好看, 于是组织了一次班级集体活动:全班粉笔字大赛。顺理成章, 他成了第一名, 在班会课上, 我重点表扬了他的粉笔字, 以后黑板报交给他设计和制作, 并任命他为宣传委员。他非常开心, 课后主动找我谈话, 他原以为自己一无是处, “破罐子破摔”, 没想到还能做一个对班级有用的人。之后, 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他是寄宿生, 平时无法出校门, 生病时我就给他买药、带他挂水, 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信赖他。小李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明确了学习目的, 看到了自身的力量, 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与自信。

“扬长教育”的关键是班主任首先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职业学校班主任尤其要静下心来, 耐心对待学生, 全面分析学生的智能结构,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让学生树立自信, 抬起头来走路。我发现小李写的粉笔字非常好, 就充分表扬, 有成功感。“使人前进的最大一种刺激物, 是一种成功的感觉。做了一点事的人, 无论事情大小, 只要他尝着一点成功的快乐, 便会渴望再次成功的光荣”。我高兴地看到他逐渐有好转的迹象:学习兴趣浓了, 纪律好了, 再也不拿同学东西了, 同学们也愿意跟他做朋友了。

案例2:我班是会计班, 女生较多, 喜静不好动。针对这一现状, 我决定多开展课余活动, 挖掘学生的特长。我有计划地组织跳绳、踢毽子、羽毛球、普通话、宿舍文化设计、书画和刺绣等适合女生活动的比赛,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融洽了同学关系, 又锻炼了学生的体质。每次任务布置下去, 分工明确, 班干部都能积极组织, 同学们都能积极备赛, 最后评比出各比赛项目的冠军, 并加以冠名“××王”。我班相继产生了许多“王者”:有“跳绳王”、“毽子王”、“羽毛球王”、“普通话王”、“宿舍文化设计王”、“书画王”和“刺绣王”, 并由我当众颁发证书和奖品, 整个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每学期我班都举行主题班会活动, 在主题班会上, 他们一一展示才能, 同学们争先恐后, 各显神通。

“扬长教育”不仅要善于发现和发扬学生的特长 , 而且要善于挖掘、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针对实际开展独特的教育活动, 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天赋, 引领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树立信心、珍爱生命。通过我的不懈努力, 全班同学不再那样“安静”了, 大家都为自己有一技之长而感到自豪, 班级气氛非常活跃, 我班先后被学校评为“优秀团支部”和“文明班级”。

重拾学生自信心 篇8

这和教书考试有什么关联呢?

从小到大, 包括当老师后, 只要考试全班甚至全年级的试卷都是相同的。不同程度的学生做相同的试卷, 然后评分、排名次。学生们有的喜气洋洋, 有的黯然失色, 甚至充满恐惧。这样的试卷多照顾中间程度的学生, 造成程度高的学生吃不饱, 程度低的学生吃不了。

看这则文章时, 我恰恰新接手高二年级一个普通班的生物课, 拿到上学期的成绩, 发现分数相差特别悬殊, 100分的试卷有的学生80分以上, 有的20分以下。单独询问过一些成绩差不认真听课的学生, 其学习过程都不外乎“不会学———学不会———不愿学”, 以致上课时昏昏沉沉, 说到学习, 说到考试, 没有一点信心, 甚至感觉在同学中间、在家长眼里找不到自尊而产生自卑的倾向。

我们都知道自信心是学生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 在人生目标的实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 是自己相信自己的情绪体验, 是对自我力量的充分估计。充满自信, 不畏艰难, 则容易实现目标;反之, 则会一事无成。教师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仅对学科成绩直接影响, 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怎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我决定从提高成绩入手。所以我常常出题小测, 每次小测我都亲自将考卷发给每一位学生, 然后认真批改、判定、打分, 这学期期末结束的时候, 生物成绩的平均分比平行班多十分左右, 每位同学的成绩都有较大的提高。

让我谈及教学经验方法, 我说我给了学生“命根”,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让学生体验到成绩的提升和进步,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所以每次小测我都准备了3种考卷, 甲种非常难, 乙种中等, 丙种非常容易。甲种发给生物程度高的学生, 乙种考卷发给生物程度中等的学生, 程度不高的学生每次拿到丙种考卷, 所以每次我都亲自发卷。那些程度不高的学生每次小测, 都拿到至少60分, 对于这些同学来说, 60分已经不容易了。在过去, 他们常常在分数上只有十几分、二十几分, 也就是因为他们的分数不错了, 他们开始不再对生物恐惧了, 上课的时候也会注意听课, 掌握了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

我学习那家法国餐厅的做法, 决定出不同的试卷。这样, 对于程度高的同学能够“吃饱”, 让其达到一个更高的程度, 程度中等的同学能够“吃好”。对于程度不高的同学, 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也开始有了自信。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9

一、对学生要多作肯定性评价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 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 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 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如果你在写成绩报告册时, 能评价他聪明, 能干。写些激励性语言, 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 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你平时老是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 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 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

二、珍视学生的成功

当学生自己动手干一些事, 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 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 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比如说:“你能跟同学愉快的相处, 老师真高兴。”这会使学生在交往中充满自信心。学生向你提出某种意见, 你倾听后说:“你的建议值得我接受, 并且使我欣慰。”学生从你的反应中体验到自己具有判断力。相信学生, 鼓励他们参与。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 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在学校, 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还可以委托他们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

三、多给学生提供摆脱失败, 虚拟成功的机会

挫折虽然会使人失去信心, 但另辟积极的途径却可使它转化。苏霍姆林斯基对四年级以下的学生从不打不及格分数, 而让他们重新做失分的题目, 让他们在进步中得到好成绩, 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力量。可见教师要在教学中, 活动中不断地虚拟成功的机会让自卑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当中来享受成功的快乐, 获取足够的自信心, 如果学生在创设的机遇中没有把事情做好, 老师就加以指责, 甚至挖苦、讽刺, 这不仅会使学生失去信心, 而且会跟你对立。

四、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篇10

范德比尔特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 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 而没有信心的人, 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这说明自信心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它在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已被社会各界人士所接受。而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数学认知能力、数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信念, 它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任务的选择、接受和学习状态的准备;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绪调节和坚持。可以说, 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 是能否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关键。因此, 在数学课堂中, 我们应以学生为本, 多方面地注重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1 转变教育观念, 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局限于优等生, 而是面向全体学生, 更要厚爱学困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抬着头走路”。“亲其师、信其道”, 心理相融, 情感相通, 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育发生作用。“罗森塔尔”效应充分说明了, 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期待, 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 对学生发展具有推动和引导作用。

2 正确认识自我, 给予成功机会

成功对人的发展具有激励作用,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 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多给予他们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从点滴的进步中, 感受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树立自信心。如:平时上课时一些较简单、容易的问题, 尽量给他们回答, 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也能表现自己。进行数学测验前, 对他们进行个别的辅导, 甚至一些测验题可以让他们事先做一遍, 测验时使他们的成绩也能及格, 让他们感到成功的愉悦。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动手能力并不一定差, 在做数学活动时很明显的表现出来。在这种时候, 老师要及时肯定他们, 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 克服自卑的心理。

3 激发学习兴趣, 消除畏惧心理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数学教得“有趣”。在初一开始学习数学的第一节课, 首先让学生知道数学将学些什么, 学了数学有什么用, 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 生动的讲解, 让学生知道“数学有趣”、“数学有用”, 然后进一步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只要第一步开头开得好, 就会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精神压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环境, 消除了畏惧心理, 树立了要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以后的教学中, 还要注意让学生有多动手的机会。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 由对数学的好奇而产生要探索它的兴趣。

4 激励学习动机, 强化学习动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 是学习的基本心理因素。学习困难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强, 动力不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将来要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必须自强不息, 提高自己的智能。而智能的提高是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条件的。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需要。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加强数学学习上的竞争, 考试、参加数学竞赛, 还有学习上的落后将潜伏着丧失自尊的威胁, 这些都可以形成一种压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积极进取替代惰性心理。

5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些学生, 智商并不低, 学习也认真了, 但是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 他们所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学习方法不当所造成。

学生掌握知识, 有一个科学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包括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等环节。学习困难学生在这几个环节上往往做不好。如:他们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上课听课思想容易开小差, 平时不重视即时复习, 总是考试前才匆匆忙忙的复习, 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等等。针对这些情况, 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我们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5.1 指导学生掌握好预习、听课的环节

首先让学生认识课前预习的意义, 掌握课前预习的方法, 学生学会了课前预习, 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听课效率。课堂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听课注意力集中是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和基础。学习困难学生往往课堂听课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虽然影响听课注意力集中的因素有许多, 但是最关键的是学生的心理因素, 因此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帮助他们学会自我克制, 自我约束, 才能使听课效率得以提高。

5.2 过多的依赖于别人是难以养成自信心的,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

独立完成作业能逐渐提高自学能力, 对独立完成作业有一定困难的同学, 教他们先模仿课本上的例题做一些练习, 然后学会老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完一个单元后, 不能单一的靠教师课堂讲解复习, 进行单元测验的方法来进行小结、巩固。可以布置学生每人自己出一份测验题, 然后互相交换考试和批改。用这样的方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而且复习效果较好, 学生在汇编测验试题、互相做题和改卷的过程中, 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 更好的达到了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和综合应用的目的。

5.3 指导学生联系实际来学习数学

观察和探究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方法, 在我们周围有许多同学们熟悉的自然现象和事物都跟数学知识有关, 鼓励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讲授新课时, 联系同学们亲身体会到的、熟悉的事例进行讲解。象这样联系实际来学习数学, 就能较快、较牢固的掌握好数学知识。

对学习数学感到吃力的学生, 开始要求低一些, 使他们感到比较容易, 提高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信心后, 继而再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 就会尝到甜头,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 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让人人获得成功, 是素质教育的需求, 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提高学生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将做出更大的努力。

具体措施如下:

5.3.1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 没有心理负担, 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 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 同时思维最活跃, 实践能力最强。那么,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建立学生自信心的必备条件。实践也证明, 当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他们的自信心就较强, 他们就有不怕失败的心理, 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 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因此, 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向新的目标新的成绩前进的动力, 随着新成绩的取得, 又会形成向更高目标进取的内驱力, 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所以,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遇到了困难, 教师不应面露焦虑, 应恰到好处地运用形态动作, 以富有“会说话”的脸部表情和“信任”的眼神来激励学生深入思考, 并可用“别急, 慢慢想, 一定能想出来”等关心的话语来鼓励他们。同时, 也可以充分调动优秀生的力量来帮助学困生学习, 学生之间的互相探讨不仅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通过学生帮学生, 避免了学困生辅导时的紧张情绪, 有时会收到比老师辅导更理想的效果。通过创设这样的课堂氛围, 从而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感体验, 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心, 同时, 也帮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奠定了基础。这样, 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一定会孕育出自信与创新的种子。

5.3.2 设计有弹性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由学生完成, 使教学目标循序渐进, 实施分层教学,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不同水平的数学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 在学习了乘法计算之后, 可以安排如下的活动:某花店有若干种标明价格的鲜花,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题目, 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 如5枝百合需要多少钱?20元钱可以配哪些花?三八节到了, 你打算用30元钱给妈妈买怎样的一束花?等等。这样的设计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 并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 也进一步表现了他们各自的创造力, 同时, 自信心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培养。

5.3.3 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成正比, 成功越多, 自信心越强;挫折越多, 自信心越弱。针对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在教学时, 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 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 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呈现: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 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 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 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 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 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 不给我六分之一, 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 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 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后, 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想。以这样的方式呈现, 既生动有趣, 又蕴含新知, 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自信心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再如, 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 “把7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 每盘几个, 还余几个?”这时, 可以采用实物演示, 指名一个学生分苹果给其他两个同学, 然后请全班说说分的方法和结果, 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呈现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分苹果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非常简单, 他们都愿意来表现自己, 当他们在大家的鼓励下获得成功时, 学习的自信心就更足了。

5.3.4 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现代课

堂教学要求: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和记忆, 应该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在这些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强化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还可以适当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

5.3.5 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 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 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 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更多是学生听不听话, 会不会做题目, 能不能考高分。我认为, 课堂教学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 而且更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有能力、有自信的人。因此, 数学中的评价方式也应注重多样性。在课堂教学中, 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 能够让每个学生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那么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畅所欲言, 他们本身所潜在的能力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 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 何乐而不为呢?

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篇11

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问题情境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联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世界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逐步领悟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感受成功,增进自信。”突出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關注学生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其中问题情景放在首位,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情境,挖掘新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素养,注重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创设富有启发性、挑战性、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能看到但必须跳一下才能够着,得到了又有新目标出现”的情境中,让学生数学学习空间逐步扩大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自身的数学活动,建构对数学知识理解,发展思维能力。开展数学实验,创设合情推理的教学平台,减少机械式的学习活动,更主动地引进实验观察、猜想与探究的活动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因而数学教学每一环节中,要注重创设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数学活动的时空,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尝试解题,体验数学,领悟数学。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自主发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交流、推广,整合知识,反思探究,互相启迪,产生新的思维火花,明理创新,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

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长期以来,通过测试或考试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评价的标准往往只注重解题的结果的唯一性,在追求规范划一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个性,淡漠了创新的欲望。因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摒弃过去那种只注重分数,“一卷定终生”的做法,而是多渠道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应关注学生取得进步和发展的过程,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应做到:知识评价与能力评,认知评价与情感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实施课堂观察评价方法:课堂观察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评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非常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留心学生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注意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课堂上我们常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看看学生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能够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并清晰、熟练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与观点,以此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与灵活性。

建立学习成长电子档案:遵循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原理与方法,对实验班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实行成长电子档案评价方法。整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选择,只提出一些建议。由学生自行安排,收集的内容为学生自己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自己最满意的作业,典型试题的研究小成果,一道习题的多种解决与妙解,感触最深的学习体验,探究性活动记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日记,给老师的建议等,使成长电子档案变成与教师交流的一种工具与途径,从而使学生逐渐对成长电子档案产生兴趣,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第二阶段是规范要求,不断完善。第三阶段是反思提炼,总结推广,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为手段的先进评价育人功能。运用档案袋评价法,建立学生个体学习成长电子档案,收集相关信息与数据,包括学生个人信息、各种学习评定表、测试成绩、竞赛成绩、获奖情况、学习反思、问卷调查、他人评价等动态内容,按单元、月份或学期及时进行量比与定性、评价与总结,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能有意识的注意自己在解题能力、思维能力、努力程度、进取过程、兴趣、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表现,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12

人是一个高度自我调节的系统, 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发生作用。人们大都根据对自身力量的自我分析, 自我评价来指令自己的行为, 由此而来的行为积极程度又直接联系着活动的效能。在现实生活中, 盲目自信, 企求过高, 力不从心, 导致失败的事固然时有发生, 但在学生当中, 更多的却是自我评价过低, 在能够完成的事情面前, 认为自己干不了, 于是畏缩犹豫裹足不前, 压抑了内在能力的发挥。过强的自我否定评价就是通常所说自卑感。有自卑感的学生行为怯懦, 处处依赖老师、父母和同学, 活动效率低微。小学生处于生理发育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阶段, 情绪的两极性较为明显。老师的疏忽或入教育误区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感。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一、对学生要多作肯定性评价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 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 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 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如果你在写成绩报告册时, 能评价他聪明, 能干。写些激励性语言, 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 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你平时老是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 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 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英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一所小学做实验, 以18个班的学生, 作了预测未来的测验, 然后把具备“最佳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这种暗示坚定了老师对这名单上的学生的肯定。使这些原本是随意指定的学生感到异样的自信、自尊、自爱, 敢于提问、回答。8个月后复试, 这些学生进步快、活泼、可爱。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既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 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 何乐而不为呢?

二、珍视学生的成功

当学生自己动手干一些事, 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 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 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比如说:“你能跟同学愉快地相处, 老师真高兴。”这会使学生在交往中充满自信心。学生向你提出某种意见, 你倾听后说:“你的建议值得我接受, 并且使我欣慰。”学生从你的反应中体验到自己具有判断力。相信学生, 鼓励他们参与。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 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非常信赖学生, 他说:“我加入儿童生活中, 便发现小孩有力量, 不但有力量, 而且有创造力。”在学校, 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还可以委托他们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对于学生的过份保护, 过份操纵, 不放心他们独立介入生活中的“难题”, 自己一手操纵, 这是对学生的力量估价过低的表现。剥夺实践, 不仅障碍了能力的形成, 而且使学生丧失独立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聪明的老师是从不压抑学生跃跃欲试的愿望而鼓励他们独立学习的。

三、多给学生提供摆脱失败, 虚拟成功的机会

挫折虽然会使人失去信心, 但另辟积极的途径却可使它转化。苏霍姆林斯基对四年级以下的学生从不打不及格分数, 而让他们重新做失分的题目, 让他们在进步中得到好成绩, 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力量。可见教师要在教学中, 活动中不断地虚拟成功的机会让自卑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当中来享受成功的快乐, 获取足够的自信心, 如果学生在创设的机遇中没有把事情做好, 老师就加以指责, 甚至挖苦、讽刺, 这不仅会使学生失去信心, 而且会跟你对立。

四、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上一篇:自然风景式园林下一篇:政府集中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