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势变更(通用11篇)
情势变更 篇1
一、概念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2月9日颁布《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 (以下简称《合同法解释 (二) ) 。其中第26条引入了情势变更原则[1], 受到许多民商法学者的肯定。
从该《解释》中, 可以归纳出情势变更的几个特点: (1) 当事人无法预见; (2) 不属于不可抗力; (3) 非为商业风险; (4) “变更”须是重大变化。情势变更原则中的“情势”是合同双方在订约时的客观情况, 如标的物的一般市场价格、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等情况;“变更”是指前述的客观情况在合同订立后、履行前发生了当事人无法预见的变化, 而且是重大变化。笔者认为, 对情势变更原则可作这样的理解:情势变更原则是当事人订立合同后, 发生了不可归责于双方的重大变化, 从而免除或变更受不利益一方的履约责任的一项制度。
情势变更原则是为了保护受不利益一方免受更大的损失, 以此维护合同双方的对价平衡和利益平衡, 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交易环境。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引入情势变更原则的价值在于, 当合同原有的利益平衡因经济的激烈动荡而导致不公正结果时, 施以法律的救济。”[2]
二、情势变更原则的发展
(一) 在中国大陆的发展[3]
情势变更原则在大陆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至1956年;第二阶段是从1956年至1979年;第三阶段是自1979年至今日, 为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经济建设中产生了大量关于解放前签订的合同履约问题。同时也产生了人民币与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金圆券的兑换问题。上述情况导致了合同履行上的情势变更问题。这一时期引起情势变更的原因除了上文述及的情况外, 主要有以下3类。
1. 地主、富农与农民的债务问题。
解放后不久全国就进行了土地改革, 地主、富农的土地在土地改革中都被没收了, 造成债务在客观上无法履行。针对这个问题, 有的地方颁布文件规定土地改革前地主、富农欠农民的债务一律不用偿还。[4]这个文件承认地主、富农的土地在土改中被没收属于情势变更, 允许之前债务不再履行。
2. 货币贬值问题。
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以人民折合已经被作废的法币、金圆券、银圆券来履行旧债。重庆市人民法院以实物折合计算。[5]上海市人民法院则认为没有固定标准, 应该结合债务发生时货币的购买力以及债务履行时双方经济状况灵活处理。[6]重庆人民法院的做法其实只是确立一个货币折合标准, 而上海人民法院的做法则具有了变更当事人合同的权力。
3. 银行债权债务问题。
解放后产生了银行在被接管前的债权债务履行问题。针对此问题, 成都市军管会制定了《接管银行债权债务处理办法》[7], 这个处理办法承认了因币制改革所发生的情势变更问题。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 解决情势变更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由法律性政策文件一律废除原合同, 或者是由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变更或者解除当事人之间的合同。
从1956年到1979年期间发生的情势变更问题主要是由国家计划调令改变而引起的。这一时期情势变更问题主要是由行政命令解决, 而没有解放初期的法律性政策文件或者法院职权的行使。1979年之后,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审判机关在思想上也慢慢接受了情势变更原则, 相关问题不再由行政命令来解决, 而主要是由当事人双方协商或者是由人民法院根据情况来裁断。值得注意的是,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武汉市煤气公司诉重庆检测仪表厂煤气表装配线技术转让合同购销煤气表散件合同纠纷一案适用法律问题的函》中于事实上确立了情势变更原则。到2009年情势变更原则更是被引入《合同法解释 (二) 》, 正式写入法律条文。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情势变更原则在合同履行领域的适用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建国初期情势变更原则在实践中得到承认,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又被完全摒弃, 改革开放之后覆被审判实务直至法律条文所确认。
(二) 情势变更原则在大陆法系的发展
“情事不变条款”乃是情势变更原则的滥觞。它认为, 合同双方对订约时存在的某种客观情况产生共同的合意, 如果之后该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如果再履行, 被履行的合同就不是原先的那份合同。“情事不变条款”产生于12、13世纪的《优帝法学阶梯注解》。到17、18世纪又由自然法学派予以弘扬, 如格劳秀斯和普芬道夫都在各自的著作中进行过阐述。然而之后该学说渐渐被滥用, 遂为日耳曼法所摒弃。到了19世纪后, 历史法学派崛起, 对“情势不变条款”说予以否定。再到后来, 分析法学派继起, 由于该学派注重合同的形式主义, 恪守“合同必守原则”, 对“情事不变条款”当然予以否定。
德国法向来注重“契约必须遵守原则”, 不承认“情事不变条款”。“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面临‘法律不足’, 法院为处理情事变更问题, 以法官立法方式补充现行法, 创设了不少考虑环境因素的法律结束。为避免法院裁判完全流于所谓‘衡平裁判’之危险, 民法学者急于发展一套一般性理论, 为法院裁判提供理论基础。”[8]1921年德国学者奥特曼 (Oertmann) 在其著作《交易基础—一个新的法律概念》中提出交易基础理论。该说认为, 合同订立时一方对特定环境的存在或发生有种预想, 而对方明知该预想并且未作反对。双方的行为意思基与这种预想而产生。奥特曼的交易基础理论一经产生便被法院采纳, 并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赞同。后来拉伦茨对交易基础说进行了修正。他认为, 交易基础应该分为主观交易基础和客观交易基础。主观交易基础主要解决当事人动机错误问题, 而客观交易基础则解决两个问题, 即对价关系破坏和目的不达。[9]
英美法系并无“情势变更”的说法, 与此最相接近的一个概念是“合同落空” (frustration of contract) 。所谓合同落空, 是指合同双方订约后, 发生了不可归责于双方的、无法预料的重大客观情况的变化, 从而使得一方无法履行合同;或者如果履行合同将使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失从而造成双方利益不平衡;或者即使履行合同也无法达到原先的目的。从其概念中可以得出具体的三种情况:一是合同履行不能 (impossibility) ;二是合同履行不现实 (impracticability) ;三是目的不达 (frustration of purpose) 。由此可以看出, 英美法上的合同落空包含了不可抗力和情势变更。然而合同落空制度也是经历了一段发展过程、由诸多理论学说不断修正完善而来的。
首次打破“契约必守”原则的是法官劳尔伯恩勋爵 (Lord Lorn Burn) , 他于1863年在“泰勒诉考德威尔” (Taylor v.Caldw ell) 案中确立默示条款说。该说认为, 双方订立的合同中有一个模式条款, 即双方订约时的客观情况在订约后不能改变, 如果发生改变, 受不利益一方可以不履行合同义务。默示条款说是合同落空制度的理论渊源, 继默示条款说之后的是合同基础丧失说, 由哥达德 (Godard) 法官在1937年的一个西班牙租船案中确立。哥达德法官认为, 如果合同标的物灭失, 或者由于其他原因阻碍合同履行, 如果再要求一方履行合同, 那么此时履行的合同是一份与原合同不一样的合同, 应认为合同已落空。[10]
莱特 (Wright) 勋爵则提出了非常激进的公正合理解决说。他认为, 有关合同履行的事实应该由陪审团来研究。在此基础上, 由陪审团按照最公正、合理的方式来决定合同是否应该继续履行。此说提出后招致大量非议, 未成主流。
继公正合理解决说之后, 出现了一个最受肯定的理论, 即义务改变说。这一学说由拉德克里夫 (Radcliff) 于1956年提出。改说认为, 由于发生不可归责于双方的重大情况变更, 使合同义务变得无法履行时就发生合同落空。因为这时双方承担的义务是与原合同相异的义务, 而不受利益的一方并未在订约时承诺履行该义务。
以上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关于情势变更原则的理论学说概括起来可以得出下面这个模型或公式:合同双方当事人在订约时对特定的客观环境的存在或发生具有共同的承认, 一旦这个客观环境发生重大改变, 当初订立的合同就不再履行。然而何为“客观环境的重大改变”?笔者认为, 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可以举出属于前述概念的例子。
三、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与情势变更原则联系最紧密、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概念就是不可抗力和商业风险。因为有些客观情况的变化可能属于不可抗力, 也可能引起情势变更, 商业风险也有可能由其引起。如何正确地辨析情势变更、不可抗力和商业风险是正确解决法律争议的关键。
(一) 情势变更原则与不可抗力的关系
“不可抗力”事实上有两种意义:一是作为引起某种结果的客观原因, 即《合同法》第117条所说的“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而按照这样的概念, “不可抗力”所引起的结果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一是合同不能履行;二是合同虽然可以履行, 但若履行会对一方造成重大损失, 使双方的利益失衡;三是合同目的已经不能达到。这三种情况分别属于英美法上的“合同履行不能” (impossibility) 、“合同履行不现实” (impracticability) 和“目的落空” (frustration of purpose) 相对应。二是作为一种免责规则, 即“如果未履行义务的当事人证明, 由于非其所能控制的某种客观情况导致合同履行不能, 而且, 没有理由认为该当事人理应于缔约时对这种客观情况加以考虑, 也没有理由认为该当事人理应避免或客服这种客观情况或其后果, 则免除该当事人的履约义务, 并免除其未履约之责任的一种制度。”[11]由此可以看出, “不可抗力”在取第一种意义时, 包括“不可抗力规则”和“情势变更原则”。笔者认为, 将“不可抗力”分为“不可抗力”和“不可抗力规则”能很好地解决和情势变更原则之间的混淆问题。“不可抗力规则”和”情势变更原则”事实上都是属于合同订立后发生客观情况变化、为维护双方利益平衡、遵守合同公平原则的两套互为补充的免责体系。
情势变更原则与不可抗力规则的区别如下:一是不可抗力规则适用时, 合同发生履行不能的结果;而情势变更原则适用的情况是合同可以履行, 但履行会使受不利益方遭受重大损失, 造成双方利益失衡。二是权利性质不同。适用不可抗力规则而解除合同的权利属于形成权;适用情势变更原则而解除合同的权利属于请求权。三是启动方式不同。法院可依职权主动适用不可抗力规则;而法院只有在当事人请求的情况下才能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四是范围不同。金钱之债一般不能适用不可抗力规则, 但情势变更原则可以适用于金钱之债。[12]
(二) 情势变更原则与商业风险的关系
引起情势变更原则与商业风险的原因在很多时候都产生“竞合”的情况, 例如合同标的物价格的涨落可能属于情势变更又可能属于商业风险。判断的方法应该从涨落的幅度来看:价格涨落是否造成双方利益失衡。
具体来说, 情势变更原则和商业风险具有以下区别:一是可预见性不同。情势变更是双方无法预见的;商业风险属于商主体从事商行为所必须承担的严格责任, 双方在订立合约时能够预见缔约后可能发生的商业风险。二是性质不同。情势变更因为不具有可预见性, 因此含有“偶然性”;商业风险因为具有可预见性, 因此具有“必然性”。三是归责不同。发生情势变更, 双方都不用承担责任;而发生商业风险, 由于订约前双方已对此达成了合意, 所以双方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四是后果不同。一旦发生情势变更, 可以免除一方继续履行合同的责任;而在发生商业风险的情况下合同仍然需要履行。
四、情势变更的适用
情势变更原则是对契约必须遵守原则的例外规定, 其宗旨是在公平、诚实信用的基础上维持合同双方利益平衡, 使受不利益方免受重大损失。但是如果滥用此原则也会影响交易安全, 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 有必要谨慎适用该原则。
首先应区分情势变更与商业风险。很多客观情况的变更在表面上看无法分清, 那么就应看这种情况发生后, 合同双方的对价关系是否发生重大变化、双方的利益是否发生重大失衡、合同目的是否落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适用前者, 否则应适用后者。
其次要遵守适用程序。人民法院不能依职权来适用情势变更原则, 而只有在合同当事人请求变更或解除合同的情况下才能考虑是否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如果决定适用本原则, 还应报本辖区的高级人民法院审查批准。[13]
最后应该充分运用调解这种“东方模式”。双方产生合同纠纷后应首先进行协商。协商不成请求人民法院解决的, 人民法院尽量先进行调解。如调解不成, 可以变更原合同的应更变更合同, 确实不能变更的, 才予解除合同。
参考文献
[1]关于情势变更原则 (doctrine of changed circumstances) , 也有学者称之为“情事变更原则”, 如梁慧星.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1;孙美兰.情事变动与契约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台) 彭凤至.情事变更原则之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86.本文采用最高人民法院《合同法解释 (二) 》的称法, 即“情势变更”。
[2]曹守晔.合同法解释 (二) 之情势变更问题的理解与适用[J].法律适用, 2009 (8) .
[4]《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对雁北专署为复土改后有关债务关系之处理意见的指示》, 《有关借贷问题的参考资料》第59页。
[5]《西南军政委员会司法部关于伪币折算标准的命令》, 《有关借贷问题参考资料》第68页。
[6]《1949年上海市人民法院工作总结》, 《有关借贷问题的参考资料》第131页。
[7]《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金融处布告》, 《有关借贷问题的参考资料》第83页。
[8]梁慧星.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214.
[9]孙美兰.情事变动与契约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101-104.
[10]梁慧星.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220.
[11]孙美兰.情事变动与契约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257.
[12]曹守晔.合同法解释 (二) 之情势变更问题的理解与适用[J].法律适用, 2009 (8) .
[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的通知》。
情势变更 篇2
情势变更原则是民事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其起源于大陆法系的德国法,现在在许多国家均有明文规定。我国合同法草案曾经吸纳了这一原则,最终却未被立法机关采纳。但无论如何,情势变更原则作为一项先进的制度,应当在今后适当的时候载入我国《合同法》,特别是随着2001年12月中国迈入世贸组织的门槛,要求国内的经济、法律和文化等方面必须遵守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因此,在未来的立法中确立情势变更原则并对其适用加以严格限制合乎历史和现实的潮流。
一、情势变更原则的概念和性质
在民法理论上,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后,非因当事人双方的过错而发生情势变更,致使合同的基础动摇或丧失,若继续履行合同原有效力会显失公平,因此,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可以请求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原则。”我国合同法草案曾规定:“由于客观情势发生异常变化,致使履行合同将对一方当事人没有意义或者造成重大损害,而这种变化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并不能克服的,当事人可以要求对方就合同的内容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二、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条件
情势变更原则,能够消除因情势变更所造成的不公平后果,因此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经济流转的法律秩序。但情势变更原则不是在
任何情况下都能适用的,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笔者认为,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订立合同后,客观情势发生了异常的变化。
(二)情势变更必须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事由引起的。即情势变更的发生,必须是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事由引起的,才可能适用该原则。此种情况下不适用情势变更原则。
(三)情势变更须于合同成立后,债务关系消灭前发生。如果合同成立之前已经发生了情势变更,则合同的成立是以已变更的情势为基础的,不会发生情势变更问题。
(四)情势变更须为当事人所不可预见。所谓不可预见,是指当事人对客观情势是否发生不能确定性地预知,并且对客观情势的发生及其后果无能为力。
(五)须因情势变更而使原合同的履行显失公平。情势变更发生以后,通常会造成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失衡,如果继续按原合同规定履行义务,将会产生显著不利于一方当事人的影响,从而违背诚实信用原则。
(六)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必须有当事人向法院提出主张。
三、司法实践中对情势变更原则的`处理
在司法实践中,适用情势变更原则所产生的效力及法律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变更合同。即变更合同内容,消除显失公平的结果,使合同在公平基础上得到履行。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变更合同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增减履行标的的数量。实践中增减履行标的数量可同时进行,使双方当事人的履行都发生变更,从而平衡双方的利益。如遇严重通货膨胀时,卖方可以要求买方增加应支付的金钱数额并减少自己应交付的标的物的数量,使双方履行标的均发生变动,以分担交易风险。
2、变更履行期限,延期或分期履行。从鼓励交易的目的出发,如果采取延期或分期履行能够消除情势变更所导致的显失公平结果的,即应采取此种方式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
3、变更标的物。因情势变更致使当事人一方不能交付原合同标的物,如果是特定的种类物的,可以允许该当事人以同一类物替代履行。
4、拒绝先为履行。在双务合同中,依合同约定,一方当事人得先为履行,在履行期到来时,相对方因情势变更导致财产状况恶化或信用发生危机等情况,难以做出对待给付,则一方当事人在对方没有提供能够按期做出对待履行的担保时,可以拒绝先行履行。
(二) 解除合同。即解除(或终止)原合同关系,并免除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实践中,如果变更合同的内容仍不能消除显失公平的结果,或当事人一方认为合同的变更有悖于合同的目的,或者合同继续履行已不可能时,只有通过解除合同的方式来消除情势变更带来的显失公平的结果的,该当事人可以依法请求法律救济,解除合同关系。
在解除合同后,由于双方当事人都不存在违约行为,不可能追究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违约责任,但是存在损害赔偿的问题。依据合同法第98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受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要求相对人赔偿损失。损害赔偿的范围如何?一般学者均主张以相对人现受的积极损害为限,无须填补相对人就契约之存续所应得的利益。
情势变更原则的反面是契约必须遵守原则,维护契约信用,确保契约遵守是契约自由的基本内容,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情势变更是契约履行的例外,必须严格把握其条件,慎重适用,严禁滥用。
★ 浅析GATT1994第对我国入世议定书的适用论文
★ 浅析执行程序中限制无益拍卖原则的适用论文
情势变更 篇3
摘 要 本文将从房产政策下引发的一起案例着手,阐述情势变更原则的司法解释、概念区别等,用对比方式,最终得出该房产政策下引发的案例,不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及对情势变更原则应当谨慎适用。
关键词 房产政策 情势变更原则 不可抗力 商业风险
一、案例介绍
2010年4月16日,吴某和陈某签订一份《商品房转让定金协议书》。协议约定:陈某将杭州某小区的一套商品房以92万元价格转卖给吴某,定金10万元,其余房款应在4月30日前一次性付清。若吴某违约,无权要求返还定金;若陈某违约,应双倍返还定金。
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以下简称房产政策)出台,其中规定: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住房贷款。
此后,吴某以“自己非杭州本地居民,无法办理按揭”为由,要求陈某退还定金,并诉讼至法院。庭审中,争议焦点集中在:上述政策变化属于情势变更抑或商业风险?
二、情势变更原则的司法解释及概念区别
(一)司法解释
2009年5月13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六條明确情势变更原则是: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
(二)概念区别
1.不可抗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本法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情势变更原则与不可抗力存在以下区别:
(1)结果不同。不可抗力的结果是导致合同不能履行,而情势变更原则的结果是履行合同将对合同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2)责任承担不同。因不可抗力未能履行合同,无需承担相应责任,而因情势变更原则未能履行合同,责任承担以风险共担为原则。
2.商业风险
商业风险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引起的,给商业主体带来获利或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的一种客观经济现象。
情势变更原则与商业风险存在以下区别:
(1)合同成立的基础环境是否发生异常变化。在情势变更原则中,该基础环境已经发生了异常变动,而商业风险中该基础环境尚未达到异常变动。
(2)是否可以预见。情势变更原则具有不可预见性,当事人对情势变更原则的发生没有过错,在当事人尽到最大注意义务的情形下仍不可避免。而商业风险具有可预见性,当事人能够或者应当预见到将来可能发生商业风险,当事人主观认识存在过错。
(3)责任承担不同。情势变更原则中风险分担,而商业风险中则以风险自负为原则。
三、分析与观点
(1)上述案例中的合同,买卖双方自愿订立,且亦是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在合同生效后,房产政策发布,买方未能取得银行贷款,才使得合同履行发生障碍。
(2)在房屋买卖合同法律关系中,出卖人以转移房屋所有权及交付房屋为重要合同义务,而买受人以支付房款为重要合同义务。至于房款能否依约交纳,买受人在签订合同时,就应该对自身的购房能力进行全面评估。而在买受人通过向金融机构借款来支付购房款的情形下,在借款合同签订前,买受人与金融机构之间尚处于合同磋商阶段,纵观我国的金融借贷,即使房产政策未出台,其本身亦存在商业风险;在买受人与金融机构签订借款合同时,双方形成借款法律关系,其属于房屋买卖合同法律关系之外的法律关系。除非双方在签订的合同中进一步明确“在未能取得银行借款的情况下,合同解除,双方互不承担责任。”否则,笔者认为若仅通过 “余款通过商业按揭”的约定来让出卖人承担不利后果,对出卖人显失公平,以出卖人的不公平来换取买受人的公平,不符合情势变更原则的立法本意及适用条件。
(3)买受人支付房款是货币之债,房产政策只是让买受人在付款方式和付款成本上发生变化,其并不必然导致给付不能,买受人完全可以通过一次性付款的方式实现其合同目的。除非买受人能举证证明因该等支付已经穷尽一切现有可能的方法,经济上绝对的履行不能,譬如支付后将导致破产等。从保证公平正义出发,方可适用情势变更原则。
(4)因房价居高不下,宏观政策调控房价的呼声已经很高,在此等房地产市场环境下,笔者认为作为买受人对此是能够预见,应当预见的。
(5)上述案例,法官经过审理后认为:原、被告订立的商品房转让定金协议书,属立约定金合同性质,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该定金协议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给付定金的一方吴某不履行约定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原告拒绝与被告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支付购房款,属于不履行约定的债务行为,为此,原告无权要求被告返还定金。对于原告提出受房贷政策影响无法办理贷款这一理由,法院认为,双方当事人已在定金合同中约定原告在规定时间内按期支付余下按揭,且原告也明知在一定期限内尚不能取得房屋产权证,国务院关于房贷调控政策的出台,并不必然导致原、被告间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不能继续履行,因此,原告主张的事实,与适用情势变更原则规定的条件不符,原告据此要求解除合同并返还定金,于法无据,法院不予支持,遂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浅谈情势变更原则 篇4
2010年12月7日原告王某和被告丁某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 约定由原告购买被告的一幢房产。2011年年初, 国务院办公厅为了抑制房价持续走高的趋势出台限购政策, 要求合理满足住房需求, 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 (1) 。之后,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出台通知, 对在本市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 要暂停在本市向其售房 (2) 。原告因已拥有两套住房, 暂时无法购买涉案房产, 遂未能如约支付楼款。后原告以出售手中一套房屋的房屋获得了购房的资格。随后, 原告向被告发出《律师函》, 认为由于情势变更导致本交易实际延迟, 但其本身对此并无过错, 要求重新协商未果;原告便再次向对方发送《律师函》要求终止交易, 要求被告退还定金, 并将此请求诉至法院。最后, 法院以政策的出台导致的《房屋买卖合同》的延期履行, 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为由, 判定予以解除。
二、情势变更原则
(一) 情势变更原则的概念释义
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在合同成立后至其被履行完毕前的一段时间内, 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 发生了非当初所能预料得到的变化, 如果仍然坚持原来合同的法律效力, 将会产生显失公平的结果, 有悖于诚实信用的原则。因此, 应当对原来合同的法律效力做相应变更的一项基本原则[1]。
(二) 情势变更原则的构成要件
情势变更原则的实质在于维护民法上诚实信用原则的公正性, 消除合同因情势变更所实际产生的不公平后果, 将改变原合同当事人所负担的法定义务。因此, 法律对于其适用条件进行了严格的限制:1、必须有情势变更的客观事实, 导致等价关系的破坏以及合同目的的不能达成;2、情势变更必须发生在合同成立之后, 消灭之前;3、情势变更的发生具有不可预见性;4、情势变更必须是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原因发生的;5、情势变更后维持原先合同将显失公平, 或者导致合同的目的根本无法实现;6、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应以当事人主张为前提, 法院无权直接适用。
三、情势变更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变迁
我国1981年《经济合同法》第27条曾规定情势变更原则, 但1993年修订《经济合同法》时又取消了该条款的规定。而在《合同法》起草的多个草案中, 对情势变更原则都有所规定, 但最终未通过。在当时, 出现情势变更时, 法院往往引用不可抗力的规定或者公平原则、诚信原则予以解决。直到2009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合同法解释 (二) 》中确立的情势变更制度的一般条款。
司法实践中, 武汉市某煤气公司诉重庆某检测仪表厂案”及相应的最高人民法院法函 (1992) 27号文和最高法院通过长春市某对外经济贸易公司诉长春市朝阳区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确立了情势变更原则[2]。近年来, 由于中央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 例如中央针对房地产市场出台的“限购令”与广东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机动车牌照的“摇号”政策, 导致了情势变更情况的大量产生。但是, 考虑到情势变更原则过于灵活且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有巨大影响, 因此法院对于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趋于谨慎。
四、情势变更在中国适用之建议
情势变更原则作为合同履行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继续迅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确立情势变更原则也要结合我国的实际, 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 应当将情势变更与商业风险相区分
任何的交易都一定伴随着风险, 交易者受到利益的刺激自愿加入交易, 其中固有的商业风险自然也应由经营者承担。
(二) 防止情势变更原则对新兴风险行业的冲击[3]
由于新兴风险行业风险大于一般行业, 发生情势变更的可能性高。但这些行业对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在这些行业大面积的适用情势变更, 将打击这些新兴行业的发展。
(三) 始终坚持情势变更不破商业习惯和行业惯例[4]
商事习惯与行业惯例是历经多年而产生的商业智慧, 能够便利交易, 应当充分的尊重。因此, 符合商事习惯与行业惯例的情势变更应当排除在适用该原则的范围之外, 否则, 会极大地影响商事交易的稳定性和快捷性。
(四) 严格控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防止司法权滥用
情势变更原则的设置, 给法官提供了自由裁量的空间。这种自由裁量权能够直接改变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法定义务。因此, 必须要有相应的制约机制, 严格界定其适用条件。
五、结束语
合同从订立到履行完毕,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加之客观环境随时待命的瞬息万变, 纠纷发生的机率非常高。情势变更原则如同一把“双刃剑”, 在给当事人带来公正的同时, 也时刻面临着被滥用的风险。因此, 需要用审慎的态度从严把握该原则, 才能真正发挥该原则的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周林彬.商法与企业经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5.
[2]刘英.论情势变更原则在合同法中的必要性[J].法制与社会, 2009.7.
[3]郁章龙.论情势变更原则[J].法制与经济, 2008.2.
[4]温培财.论合同中的情势变更原则[J].法治与社会, 2012.5.
[5]韩世远.情势变更原则之研究[EB/OL].中国法院出版社, 2000.
[6]张驰.论意思表示解释[J].东方法学, 2012 (6) .
情势变更 篇5
作者:魏济民时间:2010-06-01浏览40次 字体【大 中 小】
(本论文荣获广州市律师协会二OO九理论成果三等奖)
摘要:情势变更原则作为民法的重要原则,体现了民法中诚实信用和公平合理的原则精神。但我国合同法至今仍未规定情势变更原则,这是我国民法领域的巨大缺失。鉴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金融海啸,物价上涨,房价巨跌,股市暴收等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笔者建议应在未来所制定的民法典或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规定情势变更原则。
关键词:建筑房地产、情势变更、合同法、经济形势、立法建议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笔者作为一名具有多年执业经验的建筑房地产专业律师,从中国的经济形势和司法实践出发来思考如何将情势变更原则予以立法?我国合同法至今仍未规定情势变更原则,这不失为司法实践领域中的重大遗憾。纵观我国国民经济的历史变动沿革,从1988年国内物价上涨到1991年—1993年南方沿海城市房地产热,楼花地皮被炒至天价,房地产泡沫浮现,直至2003年中国大范围SAS病毒流行以及2008年的房灾、股灾、金融海啸、人民币贬值等,这些动荡的因素均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笔者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亦经办了多宗建筑房地产合同纠纷案件,如因房价上涨出卖方单方违约解除商品房买卖合同或房价下跌购买房单方违约解除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建筑材料上涨后施工单位无法继续完工,中途停工而向甲方申请材料补差的建筑施工合同纠纷以及地价上涨房价下跌导致大型房地产商违约终止履行项目收购合同纠纷等,这些案件中当事人均无法适用情势变更原则来保障自身的合法利益,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深谙情事变更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性,因此笔者认为应于我国的法律法规中规定情事变更原则并细化其要件、内容及标准,方使我国司法实践中能有法可依,体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一、何谓情势变更原则
梁慧星教授于1988年《法学研究》中所著述的“合同法的情势变更问题”的经济部分对情事变更原则的概念作出了如下具体的表述:经济合同成立后,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原因(比如:价格、币值、市场、合同目的、政策法令等)发生情势变更,致法律行为基础丧失,使当事人目的无法实现或对价关系障碍,所维持合同效力显失公平,受不利影响的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合同内容或解除合同。大陆法系采取了“不可预见”的理论,通过立法与司法解释来对情事变更原则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而英美法系则采取了“合同落空”的理论来界定情事变更原则,两者虽理论依据不同,但实质却是一致的,则均为发生了不可预见的情势变更事由而如继续履行合同将产生显失公平的结果,使合同目的落空。
二、情势变更原则与相关制度的比较
(一)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
在我国学界一般对情势变更的理解是狭义的,认为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的差异主要是:
(1)适用范围不同。不可抗力可以适用于侵权责任和合同责任;而情势变更只适用于合同责任。
(2)表现形式不同。不可抗力表现为自然或社会的灾难事件,如战争、地震、雪灾等,而情势变更则表现为社会经济形势的异常改变,如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等。
(3)构成要件和损失的要求不同。不可抗力要求更为严格。不可抗力中合同履行不能是绝对的,往往导致合同根本无法履行。而情势变更中合同履行将导致显失公平结果的出现,但
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有履行的可能性,只是履行方须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故这种不可能是相对的。
(二)情势变更与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市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所可能承担的正常损失。市场风险的结果与当事人的经验、素质、判断能力、捕捉信息的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是一种正常的风险,发生损失的后果是可归责于当事人的,因此应当贯彻责任自负的原则,由当事人自行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而情势变更则是合同订立后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原因,使合同基础发生动摇,从而造成履行合同困难或显失公平的结果。两者主要区别是一个“度”的问题,各国在司法实践中已掌握了一定衡量尺度,将该“度”进行量化。如德国法院1933年的一个判例,认为英镑贬值20%—30%属于情势重大变更,当事人可行使赔偿请求权。英国一个法庭的判决认为,价格上涨20%—30%是普通的商业风险,假如上涨超过一倍以上就将导致合同落空。《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中亦有相关的规定,其将“艰难情势”的“艰难定义”的注释为,“如果履行能够以金钱方式准确计算,则履行费用或价值的改变达到或超过50%,很可能就构成根本性的改变。”
(三)情势变更与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
根据《民法通则》第59条之相关规定,行为人在民事行为中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从而导致显失公平的,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撤销。但情势变更与可变更、可撤销行为是不同的:
(1)在时间上,情势变更是在合同成立后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事由,而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在合同缔约时有关事实就已存在,不是民事行为作出以后履行过程中所发生的情势变化;
(2)情势变更是由于缔约当事人无过错的原因而引起的,而可撤销、可变更的民事行为,当事人存在过错;
(3)在效果上,情势变更并不影响合同的效力,缔约行为是合法的,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一经确认,其行为自成立时始即为不合法行为;
(4)情势变更发生于合同成立后合同履行届满前,在该期间内不利益方均可以行使请求权,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自行为成立时起一年内当事人须行使请求权。因此,两者的时效起算点也是不同的。
(四)情势变更与合同不能履行
合同不能履行是指合同签订之后,因各种主、客观原因致使合同双方当事人不能按照约定的内容,全面履行各自应承担的义务和实现合同权利的行为。它与情势变更的区别在于:情势变更只能由不可预见的情势变更事由所引起,合同发生情事变更后仍然能够履行,只是履行后会造成对履行方明显不公平的后果;而合同不能履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合同无效、标的物意外灭失、违约责任、不可抗力、第三人侵犯合同等,这些原因均可致使合同不能履行,因其不同原因而致合同不能履行的,当事人应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但不能适用情势变更原则。
(五)不适用情势变更的合同
主要包括即时清结的合同,比如期货交易、股票交易、债券交易等方面的合同,还有已履行完毕的合同;
三、我国情势变更原则的规定变化
(1)1980年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79条已对情势变更原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而因为我国已正式加入该公约,所以该公约第79条的规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合同法的一部分。
(2)1982年7月1日实施的《经济合同法》第27条在经济合同的变更与解除中规定“由于不可抗力或由于一方当事人虽无过失但无法防止的原因,致使经济合同无法履行,当事人可以变更或解除经济合同。”按当时立法学者解释,该条实际上已包含了对情势变更原则的规定。
(3)1986年4月14日实施的《关于审理农村承包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条规定:“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允许变更或解除承包合同:
(二)订立承包合同依据的计划变更或消灭;
(三)因国家税收、价格等政策的调整,致使收益情况发出较大变化的。”上述规定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情势变更原则的用语,但其所列事由已属于情势变更的事由。
(4)1992年3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在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复函(法函(1992)27)文件中以司法解释的形式适用了情势变更原则“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发生了当事人无法预见或防止的情势变更仍按原合同规定的价格,显失公平。可依《经济合同法》第27条第1款第4项规定,酌情予以公平合理地解决。”
(5)1993年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依法审判工作座谈会议纪要》(法发〈1993〉8号)中则明确了情势变更原则的法律概念,“由于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双方的原因,作为合同基础的客观情况发生了非当事人能够预见的根本性变化,以致按原合同履行显失公平,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按情势变更原则变更或解除合同。”另外该《座谈纪要》亦对情事变更原则的适用作出了限制性规定,即对房屋买卖价格问题提出了:“一方因市场价格变动而不履行或要求解除房屋买卖合同的,不予支持。”
(6)1993年9月2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后的《经济合同法》中取消了情势变更的规定。
(7)1995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实施的《关于审理房地产管理法施行前房地产开发经营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第31条规定,预售商品房的价格,除国家规定“微利房”、“解困房”等必须执行国家定价的以外,合同双方根据房地产市场行情约定的价格,也应当予以保护。一方以政府调整与房地产有关的税费为由要求变更合同约定价格,可予以支持。一方以建筑材料或商品房的市场价格变化为由,要求变更合同约定价格或解除合同的,一般不予支持。
(8)2007年10月30日,广东省建设厅以粤建价函(2007)402号文出台《关于建设工程工料机价格涨落调整与确定工程造价的意见》共七条,提出近年来,物价波动异常,建设工程人工、材料、设备、施工机械台班价值如(人工、钢筋、水泥、砂石、沥青、钢材等)出现持续大幅度的涨落,引发工程造价发生变动较大、超出发包人、承包人能够正常预见范围和承担的风险,因此,承发包当事人应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工程价款,并签订补充协议,作为调整工程价款和支付工程进度款的依据。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文件即包括了建筑房地产领域情势变更原则的行政适用。
四、从建筑房地产合同纠纷的司法实践中来窥探情势变更原则适用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建筑房地产行业是经济的风向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该行业占了国民经济GDP的比重超过5%,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但同时由于房地产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巨大,受国家金融、政策、物价涨跌、货币贬值、经济形势等制约因素多,这些因素导致发生在建筑房地产领域中的合同纠纷特别多,其中大部分是因市场风险而引起的,但也有部分是由于非因当事人预见的情势变更而造成的,如果没有情势变更原则的法律规定,这将导致无法可依或者司法不公的情形的出现。
在笔者经办的法律顾问单位广州某水处理公司投资约3000万在黄埔开发区兴建厂房的建筑工程承包合同纠纷中,广州某水处理公司(下称甲方)与茂名某建筑工程总公司(下称乙方)于2007年4月签订了《建筑工程承包合同》,约定了合同开工日期是2007年6月1日,合同完工日期是2008年2月1日,但由于乙方工程施工期间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大幅度涨
价,其中钢材从3700元/吨涨价到7200元/吨,涨幅已接近一倍,乙方无法按原价按时完成工程,而向甲方提出约500万材料补差的工程索赔。作为甲方的法律顾问,笔者以《建筑工程承包合同》中所约定的合同工程造价是固定单价结算,不存在可调价的适用空间进行抗辩并建议不承担乙方的材料上涨损失。但乙方多次前往黄埔建设局及开发区管委会等行政部门上访投诉,且拒不交出施工场地,这不仅导致甲方无法接收工程场地,亦延误了工期。乙方依据广东省建设厅发出的粤建价函(2007)402号行政文件,作为向甲方提出变更合同价格条款补充材料价差工程索赔的重要依据,该文件具体为2007年10月30日广东建设厅公布的《关于建设工程工料机价格涨落调整与确定工程造价的意见》第五条之规定:“在施工合同履行期间,当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发布的人工、材料(设备)、施工机械台班价格涨落超过合同工程基准期(招标工程为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日期前28天;非招标工程为订立合同前28天)价格10%时,发包人、承包人应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工程价款,并签订补充协议,作为追加(减)合同价款和支付工程进度款的依据。具体的调整方法,应按照《广东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范本(2006)》第61.1款的要求办理。”作为甲方的顾问律师,笔者明知道这是行政机关内部管理文件,无法确认以上行政文件的法律效力,法院亦不能将其作为审理案件的法律依据加以适用,但由于乙方固执己见,目前双方仍处于长期僵持的对立状态。通过该案例,作为一个建筑房地产法律工作者来看,笔者认为如果国家在《合同法》中增加了情势变更的原则,那么,甲乙双方协商的成功率就很高,反之,双方律师就容易各为其主从而激化矛盾。就案件事实而论,乙方确有发生材料价差问题,但该损失应由谁来承担?如何承担?如何通过法律救济?法律上均没有明文规定,而司法审判人员又不能自己造法来判决支持乙方,因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秉承着“法典主义”的精神原则,法官只能使用法律而不能创造法律。
笔者虽然作为甲方的法律顾问,但对乙方身陷囹圄,出现情势变更事由而无法通过法律途径予以补救的境况深表同情,这亦促使了笔者呼吁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规定情势变更原则从而使广大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能得到及时地保护。但我国《合同法》只是一刀切地取消情势变更原则,可当出现明显违背公平合理、诚实信用的民法原则的情形时,则根本无法救济造成合同履行不公平的受害方,这种现象于法于理均有失公平,亦造成无法可依的混乱局面,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相类似的案例在建筑房地产领域还很多,为了使这些案件得到公正公平地审理,迫切须要立法机关规定情势变更原则,并在建筑房地产合同纠纷中对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作出具体法律程序规定。
五、建筑房地产合同纠纷中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的立法建议1、1999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合同法》中未规定情势变更原则,笔者总结了具体的原因,主要为以下三方面:(1)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导致合同的不稳定;(2)情势变更与市场风险很难区分;(3)法官自由裁量权太大,将导致情势变更原则被滥用,造成司法不公。对于以上三个原因笔者认为,法律不规定情势变更原则并不能避免该原则被滥用,也不可能制止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恰恰是立法层面上对其进行细化规定后才会有效地规范法律行为,真正地减少不公平的合同,合同的当事人在出现情势变更事由时亦可通过法律救济方式变更或解除合同,这既有利于合同当事人,又有利于社会稳定。另适用合同情势变更原则来解除合同,就好比中国《婚姻法》中规定了结婚自由,也必须规定离婚自由一样,不能一旦认领了婚姻证书,即以此来限制当事人离婚权利的行使,这是不符合社会文明进步发展需要的,一刀切的法律定将导致社会不公,法律应是一种引导文明的争议解决规范。
2、为了正确地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笔者建议,因情势变更引起的建筑房地产合同纠纷时,法院和仲裁机构一般不单方面来确认构成情势变更的“度”,而是委托第三方像工程造价、工程鉴定、工程评估等中介机构出具鉴定结论或报告后,再由裁决机构根据工程所在地政府
建设部门授权的工程造价管理站工程定额编制价格与鉴定价格相比较,凡是工程材料价格风险超过50%以上的,一般应当予以支持。这样亦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情势变更原则被法官滥用的可能性,同时保障了裁判的公平。
3、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处理建筑房地产合同纠纷,在程序上应当注意三个问题:第一,举证责任。主张以情势变更原则变更或解除合同的一方,应当就情势变更的发生原因进行举证,这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所规定的“谁主张,谁举证”的必然要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不主动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第二,通知义务履行的证明。主张情势变更原则的一方,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其在情势变更原因发生之后的合理时间内通知对方的事实。第三,对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的事实进行举证,否则,不能就情势变更原因发生之后的扩大损失部分要求免除责任。
4、笔者在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及借鉴外国情势变更的立法经验,结合目前国内国际的复杂建筑房地产行业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确立和完善我国情势变更的法律制度。
(1)首先,在全国建设部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范本》中加入情势变更条款,明确规定因建设工程人工、材料(设备)、施工机械台班价格涨落而引起合同价款调整的风险系数和调整方法。
(2)其次,在将来出台的民法典上明确规定,确立情势变更有关法律条款及具体法律程序;
(3)再之,适时修改《合同法》,加入合同履行过程中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的要件、内容及标准的法律条款,使情势变更原则有法可依;
(4)最后,进一步明确规定我国情势变更原则适用的司法解释。在司法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先行就审理建筑房地产纠纷合同案件过程中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的情形作出批复或制定相关司法解释,凡是确立工程材料价格风险超过50%以上的,一般应当支持乙方向甲方索赔材料价差。
(5)另涉及情势变更的案件审理下级法院可以采取向其上一级人民法院进行备案,建立完善的备案制度,以此加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审理情势变更案件的监督与指导。
六、结语
综上所述,情势变更原则作为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其是契约严守原则的必要补充,亦在调整市场经济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国立法一般均予以规定。而我国目前对情势变更的立法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这已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司法实践活动中的“有法可依”的实际需要,亦难以与国际条约的有关内容相衔接,这应当引起中国立法和司法部门高度重视。建筑房地产合同纠纷涉及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广泛利益,适时出台有关情势变更的相关立法和司法解释是众望所归,大势所趋,如情势变更原则继续游离于法律的框架之外,则不仅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建筑房地产市场混乱,而且也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慧星,合同法上的情势变更问题,法学研究,1988年。
(2)孙胜玉、杨勇骏,论情势变更原则,丹东师专学报,2003年6月。
(3)马育红、吕建国,情势变更原则比较研究,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6月。
(4)朱新华,情势变更原则立法的必要性,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情势变更 篇6
【关键字】建筑行业;地产合同;情势变革;原则把握
《法学研究》中对“情势变更原则”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当建筑房地产购房合同成立之后,如果出现因为不可归责任于当事人的原因,而发生情势变更的,最终导致法律行为基础丧失,使当事人的目的无法实现,所维持的合同效力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受到损失的合同一方可以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执法单位撤销原有的地产合同。
一、建筑房地产合同订立的原则性把握和规范
建筑房地产合同的订立,必须要遵循一定的章程,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合同的内容应该由双方当事人认真商讨并且作出相关约定。房地产合同的订立必须要包含当事人的名称和真实个人信息。在合同法的合理性原则实用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一些不可控性因素对于房地产建筑合同公平性的不利影响,并且要采取有效的规避手段,实现对于房地产建筑合同的公平性保护。
房地产合同的订立,必须要尊严公平和自愿的原则。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当事人依法可以委托代理人签订相关的合同,订立合同的时候主要采取要约和承诺的方式进行。当事人的一方向另外一方提出合理的合同条件要求时,希望另外一方接受的意思表示,发出要约的人应该认真的审核其是否符合公平性的原则。在情势变更原则的要求下,合同承诺应该涉及到避免因为大规模的货币票面金额贬值、国家政策大范围变动等因素造成的一方损失保护问题。受要约人以外的第三人无资格向要约的人作出承诺,并且承诺必须要规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才能够生效。
二、建筑房地产合同纠纷中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探讨
1.引入情势变更原则的合同价值性保障
在建筑房地产纠纷中,开展合同情势变更原则的具体运用,需要考虑到土地经营权流转与补充协议之中的相关规定性要求开展具体的判罚。产权流转需要当事人提供土地经营权融资抵押登记业务的相关手续。具体的相关业务事项需要按照房地产合同来开展。
在办理建筑物房地产合同流转交易手续时,应该由所在地区的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和承贷银行对评估的结果进行相关价值认定。房地产合同持有者开展抵押借款时,应该向承贷银行和当地的土地管理机构提交相应的登记抵押申请材料。产权流转交易中心需要根据合同法中的具体规定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承接贷款的银行在办理放款手续时,应该考虑到房地产合同中情势变更原则的相关规定,在房地产产权交易流转中心登记,并且出具详细的农村产权抵押登记证明书。
2.情势变更的在合同主客观因素中的有效控制
在合同纠纷中坚持情势变革原则的推行,应该考虑到当事人双方在签订合同时,是否按照了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和守法的原则开展活动,按照一定的公平性、自愿性原则订立的合同,应该受到《合同法》的保护。在情势变更原则践行的过程中,房地产合同纠纷应该要符合一定的形式才能够成立。
合同还必须要分为要式合同和不要式合同,在情势变更原则运用中,应该考虑到合同的主客观因素条件,保证合同执行过程中的公平性建设。对于可能影响到合同无法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执行的行为,进行明确的规定和区分。当签订的建筑房地产合同不能够履行时,双方当事人应该考虑到各种主、客观原因致使合同双方不能按照约定的内容,参照情势变更原则,继续分配和履行双方当事人各自应该承担的义务和实现合同权利的行为。根据合同是否必须一其他合同的存在为前提,进行合同风险的事前防控。根据合同规定的具体内容,在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时执行的各项条款才能够成立。
结束语
在情势变更原则践行中,房地产合同应该是一种受到法律保护的契约,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相关协议。在合同纠纷案件处理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房地产合同签订时具有的特征,必须要严格遵守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尊重其由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进行内容约定的法律行为。从法律上明确当事人之间特定的建筑产权所有的特定权利和义务关系。
【参考文献】
[1]周玲.简析房地产招投标阶段及签订合同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4):119-119.DOI:110.390
[2]陈然.合同法第52条第5项“强制性规定”之适用问题研究——以某国有建筑公司与某民营房地产公司合同纠纷案为例[D].西南政法大学,,2012,(14):119-129.DOI:110.319
[3]张驰,范霏霏.浦江国际金融广场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江森自控与上海鸿泰房地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J].建设科技,2012,(4):19-19.DOI:10.3969
情势变更原则适用效果之探讨 篇7
关键词:情事变更,形成权模式,请求权模式,再交涉模式
一、概述
“依法成立的契约, 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之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合同成立之后, 做出意思表示的双方当事人就要对自己做出的意思表示负责, 这是一条普遍的原则:契约必守原则。
但是, 在某些情况下, 如果严守此原则, 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公。如, 合同签订后, 发生了当事人不能预料的、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情事或是使合同履行失去意义的情形, 如果继续严格按照合同来行事, 那么势必会使双方的利益关系失去平衡, 造成结果不公。为解决此种矛盾, 情势变更原则作为“契约必守原则”的例外, 顺势产生了。可以说, 情势变更原则的实质就是为了公平正义, 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运用。
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在合同订立之后, 合同双方法律关系消灭之前, 由于发生了当事人不能预料的、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情事或是使合同履行失去意义的情形时, 继续履行合同, 维持合同关系将产生对一方当事人或是双方当事人不公平的结果, 此时可以变更或解除合同并免除责任的原则。
我国《合同法》并未将情势变更原则纳入其中, 而是在司法解释中做了类似规定。但是司法解释的规定过于简单, 在实际适用中存在很多不足。现本文以情势变更适应的效果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比较三种情势变更原则适用效果的模式, 最后就我国情势变更原则适用效果模式的选择浅谈一下笔者的观点。
二、情势变更原则适用效果———形成权模式分析
形成权是指依照权利人单方意思表示就能使权利或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权利。在情势变更原则适用效果中, 所谓的形成权模式是指, 当发生情势变更情形后, 受不利影响方可单方面行使权利, 变更合同或是解除合同。对于这种模式, 一般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 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可以单方解除合同。二是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可以单方变更合同。三是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既可以单方解除合同也可以单方变更合同。有一些国家的法律选择了此类模式:意大利选择的是第一类, 纳斯拉夫选择的是第三类。这两个国家都在本国法律中将类似的做法明文写进了法条。对于第二类, 也有学者赞成, 观点认为, 情势变更情形中, 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的此种权利是一项法定变更权, 当情势变更情形发生时, 由于变更合同是一项法定权利, 那么受不利影响方就可以单独作出意思表示以变更合同, 此时受不利影响方的这种单独意思表示仍作为合同存在, 作为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 要受到含有这种单独意思表示的变更后的合同的约束。但是此学者强调, 这种根据权利的形式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不可能是随意无限制的, 要根据诚实信用原则严格来行使。
形成权模式的优点就是在无需其他方的同意的情况下, 就能使受不利影响方在一发生情势变更情形时就能迅速地将这种不利影响消除, 且这种法律关系非常明确。简单地说就是能迅速解决情事变更所带来的不公, 且法律关系明确。但是相比于优点, 其缺点更为合同法精神所不容。此种做法过度地追求公平正义, 从而导致意思自治原则的破坏。合同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意思自治, 也即“契约必守原则”。传统的民法理念, 在此原则的精神下, 法院都不得擅自改变当事人所订立的契约, 即使情势变更事由使得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发生严重的不均衡, 法院也不得轻易改变, 更何况是一个自由个体。后续的发展, 也是在诚实信用的基础上, 严格地运用情事变更原则。这种形成权模式只是简单地赋予受不利影响方单方变更或是解除合同的权利, 这可能会使对方的意思自治的权利得不到保护, 相对方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也是有可能发生的。对于意思自治得不到保护很容易理解, 即形成权模式赋予受不利影响方单独自由变更或解除合同的权利, 那么此方就不会去考虑对方的意思, 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思来行使权利。对于相对方合法权益易被侵害也是可以理解的。情势变更原则既然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运用, 那么在行使此项权利的时候, 就也得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可单方变更或是解除合同的受不利影响方, 且不说他是个恶意方, 就算他是个善意方, 严格地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他也不能判断对方的利益、取代对方的想法代对方做出决定。总而言之, 此做法是很可能侵害相对方合法权益的。
情势变更原则适用的目的就是解决出现的不公平现象, 当赋予受不利影响方单方变更或是解除合同的权利, 而前已谈到, 此方是很有可能侵犯相对方利益的。当此方行使权力时, 给相对方造成了损害, 那么此时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 此时问题又会变得更加复杂。
三、情势变更原则适用效果———请求权模式分析
请求权是指权利人以其自由意志支配的, 以某种利益为目的的请求他人为或是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在形势变更情形中, 所谓的请求权模式, 也就具备了请求权的一般特征, 是指情势变更情形发生之后, 受不利影响方不能自己决定变更或是解除合同, 必须通过向法院申请作出判决这种方式来达到变更或是解除合同目的的模式。
此模式根据可请求判决的内容可分为两类:受不利影响方只能请求法院判决变更合同;受不利影响方既可请求法院判决变更、也可以请求法院解除。对这两类, 也有国家对此做出了规定, 如《匈牙利民法典》规定, 当情势变更情形发生时, 受不利影响方可以请求法院变更合同;像我国合同法根据情势变更原则的变更性质又多出了一项分类, 那就是情势变更原则是司法变更, 当事人没有实体上的变更权。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 应该严格区分一般意义上的情事变更和严格意义上的情事变更。前者, 如不可抗力, 可以在民法典中作出规定。但是严格意义上的情事变更只能出现在判例法中。
请求权模式的优点就是能使合同双方的利益都能够得到保障, 也能够使双方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因为请求权要通过向法院申请的形式得以实现, 而通过司法途径来平衡情势变更带来的利益不均衡的局面, 这种方式就注定了当事人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如果受不利影响方所受的损失较大, 通过其他途径也没办法解决, 那么通过司法途径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如果损失不大, 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所投入的成本更高, 那么受不利影响方可能就不愿去平衡这种不公, 这样, 此制度就达不到其应要的目的。或是, 如果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 那么为什么还要通过司法途径呢。这种情况下, 可能导致司法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 司法途径都有一定的程序, 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 那么解决问题的效率就会降下来, 这样一来, 双方的法律关系也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四、情势变更原则适用效果———再交涉义务模式分析
再交涉义务, 德国的N.Horn对其所下的定义是:现存契约之双方当事人依合意将契约调整适应于情事之变化, 为此目的应当相互进行交涉之义务。对于此种再交涉义务, 日本学者研究的也比较多。五十岚清和石川康的观点认为, 再交涉义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类:提出及研究契约调整方案之义务, 包括提出再交涉、提出调整方案、说明方案的依据等义务, 这是一条最基本的义务;是再交涉程序得以形成的义务, 这就包括再交涉的期间提供相关信息等义务;诚实交涉的义务, 包括不得故意阻碍再交涉等义务。
由此可见, 再交涉义务模式是指, 当发生情势变更的事由时, 合同不能继续履行, 当事人不能自己直接变更或是解除合同, 而是得进行再协商的模式。此种模式允许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 能协商解决问题固好, 如果协商不成, 当事人还是可诉诸法庭, 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
再交涉义务模式的优点是能够通过当事人的协商, 达到快速解决利益不均衡带来的不公平现象, 尊重意思自治的同时也能节约一定的司法资源, 也使得双方能够理性地处理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但是就再交涉义务, 其本身还存在着很多有待明确的地方。如, 违反再交涉义务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在解除合同后是否需要赔偿对方的损失, 重新谈判是不是诉讼的必经程序等等。
对于第一个问题, 一般认为, 如违反此义务, 那么将导致当事人调整或是解除合同的权限受到限制或是发生变更, 而这种后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调整或是解除合同的权限丧失, 二是调整或是解除合同的权限变更, 三是调整或是解除合同的权限之缓和, 四是调整或是解除合同的权限效力发生权限之延期。还有人认为会产生损害赔偿的责任。如欧洲合同法原则就明确规定“在任何一种情形, 法院可以对因一方当事人悖于诚实信用与公平交易之拒绝磋商或者终止磋商而遭受的损失判予损害赔偿。”显然此条也明确了当一方当事人违反此项义务时, 给对方造成损失的, 对方可以请求赔偿损失的。笔者认为, 当再交涉义务被违反时, 那么当事人变更或是解除合同的权利应该要受到限制, 也应当对由此产生的损害向相对方做出索赔。理由是:既然再交涉义务是一项义务, 那么此义务就要有责任保障, 这样才能保证义务能够被很好地履行, 而在损害赔偿过程中, 可采取过错责任制。
对于第二个问题, 如合同尚未履行, 那么合同解除之后的操作也很简单。但是如果有一方履行合同义务, 那么该怎样操作?各国的做法不一样, 英国法规定, 这种损失由当事人自行承担, 但是这往往造成了新的不公。一般应该要给与一定的补偿的。在情势变更中, 不存在当事人违约的行为, 不能追究谁的责任, 但是要消除这种不公的现象, 就得通过补偿的方式得以缓解。
对于第三个问题, 笔者认为, 应该先进行协商, 协商不成再诉诸法院。因为通过双方协商, 是能够尽快解决问题的, 不通过法院就解决了问题, 那么司法资源就得到了节约。如果协商不成之后诉诸法院, 由于之前有重新协商这个环节, 那么对问题的原委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也可以为后续的法院解决问题带来便利。
五、三种模式之比较
分析之后, 现将三者进行一个综合的比较。
当情势变更情形发生时, 形成权模式能够快速地明确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但是有害意思自治原则, 在此种模式下, 诚实信用原则也有可能常被破坏, 最终也不能达到情势变更原则为解决不公的目的, 还可能造成更多的问题, 这就使得原则的设立失去了意义。请求权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 但是可能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当事人采取此种模式的成本更高, 也是的当事人会权衡是启用该模式。再交涉义务模式, 能够使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不公现象得到快速的解决, 同时尊重了意思自治, 也节约了司法资源。这种模式刚好就弥补了上两种模式的不足。但是再交涉义务模式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和明确的地方, 如果相关法律或是规定能够将其规定完善, 那么它将会是情势变更原则适用效果模式的一个相对较好的选择。
六、我国情势变更原则适用效果模式之选择
关于情势变更规则, 我国《合同法》对此并没作出具体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 (以下简称《合同法解释 (二) 》) 的颁布, 可以说是情事变更规则在我国的确立。《合同法解释 (二) 》第26条规定:“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 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 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该解释于2009年5月13日开始实行, 此规则的确立, 为我国解决新的经济形势下产生的不公平合同现象提供了好的解决方法, 这也使得我国的合同法更加完善, 并开始与国际规范接轨, 这也将有利于金融危机背景下各类合同纠纷的解决。
由《合同法解释 (二) 》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情事变更规则的适用效果就是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但是对于适用效果的很多具体问题并没有做出规定, 如是不是必须得提请人民法院来决定是变更或是解除合同?双方当事人可否在提请人民法院之前自行变更合同或是解除合同?变更合同和解除合同是怎样选择的呢?变更合同是否是解除合同的必经程序?合同变更或是解除后是否要赔偿损失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在分析了上诉三种模式之后, 笔者认为, 我国可采取第三种模式, 也就是再交涉义务模式。但是在具体的程序上, 还得做一些完善。
笔者认为, 我国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程序和效果可以做出以下具体规定。情势变更情形发生之后, 受不利影响方有权要求与相对方提出再交涉, 重现协商合同的条款。但是要提出重新协商, 需满足一定的条件, 那就是受不利影响方要毫不迟疑地提出, 并且要求说明重新协商的理由。如果双方当事人在一个合理的期间内还是不能达成一致, 那么双方都可以诉诸法院或是仲裁机构。法院根据事实, 查明真相后, 视情况作出判决, 变更或是解除合同, 使双方权利义务恢复平衡。
参考文献
[1]孙美兰.情事变动与契约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12 (1) .
[2]刘博.再论情势变更原则——以情势变更原则的法律后果模式选择为中心[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5) :177.
[3]刘廷华.论情势变更的法律效果[J].福建法学, 2011 (2) :25.
[4]马晓三.简析我国确立情势变更原则的必要性[J].知识经济, 2010.
[5]苑书涛.请求权基本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05.3.
情势变更原则与相关概念关系 篇8
所谓情势变更, 是指合同在有效成立后, 履行完毕前, 合同赖以订立的客观情势发生了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可预见的异常变动, 当事人对这种情势的发生没有过错, 而且这种变更会导致合同订立时的基础动摇或丧失。这种情况下, 如果继续维持合同那么就会导致显失公平的后果发生, 因此就赋予当事人通过协商或者是司法程序来解除合同或变更合同的权利, 这就是情势变更原则。
二、情势变更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一) 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的关系
不可抗力, 是指单凭人的力量所不能够抗拒的力量, 也就是我们不会预见、不能够避免并且也无法克服的各种各样的客观情况。在合同关系中所说的不可抗力, 是被限定了的, 即在订立合同时当事人不能够抗拒的力量。
1.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的联系
不可抗力和情势变更都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的时候不能够预见的各种客观情况, 都可能造成合同不能履行或导致合同的变更或合同解除, 而且都是一方当事人的免责条件。
2.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的区别在于
(1) 客观方面表现不同。情势变更主要表现为社会事件, 这种社会事件的发生会影响合同的履行, 如物价的急速上涨、金融危机的爆发、货币的严重贬值以及国家有关政策的变化等事由。情势变更的情况与不可抗力相比更为复杂, 它不是一般大众凭感官就能够感知的, 它需要依靠法定的公平裁量才能加以认定。而不可抗力的情况较为简单直观, 可以是自然力, 比如地震、海啸等, 也可以是社会事件, 比如战争。普通大众可以凭借感官就做出判断。
(2) 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发生情势变更的情况下, 合同仍然能够继续履行, 只是, 如果继续履行就会对合同一方当事人造成严重的不公平的结果。而如果发生不可抗力事件, 将可能导致合同部分不能履行、履行困难或者是全部不能履行的后果。
(3) 当事人享有不同的权力性质。如果发生情势变更, 若是要需要变更合同或者是解除合同, 当事人必须向法院或者是仲裁机构提出申请, 由他们做出是否变更或撤销合同的决定, 而不能由当事人自己决定。当事人享有的是请求权。在不可抗力发生的情形下, 当事人享有形成权。当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后, 一方当事人只需要对对方当事人做出通知即可。
(二) 情势变更与商业风险的关系
商业风险是指商业经营者在商业经营的过程中理应承担的在正常范围内的可能会发生的风险。
1.情势变更与商业风险的联系
在实际操作中, 商业风险经常会被当事人当作是情势变更的事由而主张援用情势变更原则, 两者具有很大的相似度。它们两个都是出现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履行完毕前, 若发生以上两种情况, 都会导致不公平的后果。
2.情势变更与商业风险的区别
(1) 主观方面, 商业风险在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就可以或者能够预见得到的, 但是当事人依然订立合同, 显然是对这一风险的默认承担, 或者是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心存侥幸, 而对不可抗力的发生, 当事人双方是不能预见的, 而且是不存在过错的。
(2) 从归责方面来说, 由于双方或一方当事人对风险应当或可能预见, 依然选择订立合同, 他就应当承担订立合同后若发生风险所带来的不利后果。而情势变更的双方当事人对不可抗力的发生不具有过错, 不能预见也不可预见, 因而, 不能将过错归责于双方当事人。
(3) 从结果方面说, 当事人签订合同后, 即使出现了商业风险, 合同也应该继续履行。而情势变更出现后, 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为了保障司法的公平、正义, 我们在实践中必须严格区分两者的概念, 以有效避免情势变更和商业风险的混淆而带来的真正不公平。
(三) 情势变更与显失公平的关系
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当事人在自己面临紧迫情况或者对某一事项缺乏经验的情形下, 实施了对自己非常不利而对对方明显有利的行为, 而给自己带来的不公正结果。
1.情势变更与显失公平的联系
显失公平规则以存在显失公平的情况作为要件之一, 而情势变更也已客观情况导致显失公平的结果的出现为构成要件之一, 这就是两者的联系之处。
2.情势变更与显失公平的区别
(1) 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显失公平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主观原因, 即一方利用自己的优势或者对方的弱势, 导致合同双方承担的义务、享有的权利明显失衡。而情势变更则主要是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双方当事人在主观上都是没有过错的。
(2) 产生的时间是不同的。显示公平是在订立合同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而情势变更则是在合同成立后履行完毕前也就是合同存续期间产生的。
(3) 产生的法律后果不同。在出现显失公平的情况下, 其中的一方当事人有权提出对合同进行变更或者撤销的要求, 如果合同被撤销, 那么合同自开始时无效;而情势变更将发生导致合同变更或者解除的后果, 合同解除的效力一般不溯及既往。
参考文献
[1]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浅析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的区别 篇9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中规定:“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 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 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这一条款的出台, 实际上引入了情势变更原则。再加上近年来,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领域内调控政策的频繁出台, 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方法及适用范围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情势变更原则的概念
情势变更亦称“情势变更条款”或“事物不变更约款”, 据考证早在12、13世纪, 注释法学派的学者们在《优帝法学阶梯注释》一书中就提到过这一原则。我国的情事变更原则, 主要是从日本的“事情变更的原则”转译而来, 而日本的这一理论很大程度上源于德国的“情事不变条款”。学界对于情势变更原则的论述并不十分统一, 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合同有效成立后, 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发生情事变更, 致使合同之基础丧失, 使当事人目的无法实现或对价关系障碍, 仍维持合同效力显失公平, 则受不利影响的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变更合同内容或解除合同。”第二种观点是:“所谓情事变更原则, 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以后, 非因当事人双方的过错而发生情事变更, 致使继续履行合同显失公平, 因此根据诚实信用原则, 当事人可以请求变更或解除合同的原则。”第三种观点将其定义为:“法律行为或其他法律事实之基础或环境之情事, 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之事由, 致有非当时所得预料的变更, 而使发生原有效力, 显有背于诚实信用时, 应认其法律效力有相当变更之规范。如此情事变更之原则严格言之, 为关于法律效力之一般问题, 应属于民法总则之范围, 然此原则事实上就债之关系最多适用, 故民法于债编揭其原则。”本文认为, 所谓情事变更原则是指:在有效之合同成立后, 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之情事的发生致合同基础动摇或丧失, 若继续履行合同会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或显失公平, 此时允许当事人请求变更或解除合同。
情势变更原则的意义在于, 在情势发生变更之时, 通过运用司法权力, 使已经确定的合同条款被改变或撤销, 司法权力突破合同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时的意志, 对合同双方在合同中应当获得的利益和风险进行重新分配, 以实现公平公正的价值追求。
三、不可抗力原则的概念
最早规定不可抗力原则的是《法国民法典》, 主要是指:如果合同一方当事人因为不可抗力而违反合同约定之义务或从事合同禁止之行为, 不产生违约责任。后来德国、英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在贸易合同中也逐步接受和使用这一原则。我国对于不可抗力原则的运用最早可追溯至唐朝, 在近代的法典, 如《大清民律草案》、《中华民国民法典》中也有详细规定。当今学界对不可抗力原则的论述可以概括为, 在合同关系中, 由于发生了客观上不能预见和避免并且无法克服的情况, 如地震、台风、洪水、海啸或者战争、罢工等, 致使合同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之时的目的无法实现或者合同不能完全履行, 发生上述情形的当事人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可抗力原则的意义在于, 在不可预见且难以克服的自然原因、社会原因或者国家原因所引起的合同关系异常发生时, 国家以法律手段将异常的合同关系恢复正常, 以此来维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维护公平正义和交易安全。
结合上述观点本文将不可抗力的特征做如下归纳:不可抗力具有不可预见性, 不可避免性和责任豁免性三个主要特征。从这一角度来说它和情势变更原则颇为相似。同时, 从在调整合同关系的作用层面来讲不可抗力原则与情势变更原则也较为类似, 但是两者在司法上的处理方式却有所不同, 这就为司法权力的正确行使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下面就对两者的区别加以论述。
四、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的区别
1. 起源及目的不同。
如上所述, 两者在起源上并不相同;就目的而言, 两者区别明显。不可抗力属于法定免责事由, 当不可抗力之情形发生后, 债务人基于合同产生的民事责任将归于消灭, 虽然这一点上不可抗力和情势变更原则最终导致的结果相类似, 但是发生不可抗力是从免除债务人义务的角度出发, 而情势变更原则的设立目的则是在合同当事人之间平衡利益, 减少变更的情势对合同当事人利益的损害, 从而实现公平正义, 从这一目的出发, 允许当事人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从性质上讲它不是免责事由, 而是属于合同履行的原则。
2. 适用范围不同。
不可抗力的适用范围较之情势变更原则更大, 不可抗力原则在合同法律关系和侵权法律关系中均可以适用, 相较而言, 情势变更原则是一种指导合同履行的原则, 其仅在当事人之间存在契约关系且在当事人之间订立合同后的合同履行阶段适用, 与不可抗力原则相比适用范围要小的多。
3. 构成要件不同。
总体上而言, 构成不可抗力的事实必须具有不可预见、不可避免、不能克服三个特征, 而构成情势变更的事实则仅具有不可预见的特征即可, 而不可避免和不能克服则不是其特征, 因为从本质上讲, 情势变更是可以克服的, 只是克服这一事由所产生的义务显著大于当事人订立合同时所产生义务, 从而导致合同的履行产生实际上的不公平, 损害了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具体而言, 如果某一事实构成不可抗力, 则其必须具备的要件有:第一, 事实不可预见。引起不可抗力的事实须为当事人在订立合同之时及这之前的时间段中没有预见这一事实的可能性, 合同订立后这一事实的发生有偶然性。第二, 不可抗力之事实的发生不能归责与当事人, 这一事实的发生是当事人不能控制的, 如果这一事实可控, 而当事人怠于控制所造成的合同目的不能达成不构成不可抗力, 其产生的结果属于一方过错引起的不利后果, 应由过错方承担。第三, 对于不能归责于当事人的原因引起的事由应该是不能克服的事实, 如果能够克服, 当事人应该努力去克服, 否则就不能构成不可抗力, 无法引起免除合同责任的法律后果。
情势变更原则是基于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 构成情势变更的事实必须具备的要件有:第一, 此事实是某一客观事实的变更。这里的事实是可以作为法律行为的基础或环境的一切客观事实, 其并非凭空产生, 而是由某一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的异常变动造成的。例如, 因为房产调控政策的出台, 导致原来作为购房合同基础的法律环境发生变化, 使得购房合同所规定的权利义务显著失衡。这一事实就是客观事实异常变动的典型。第二, 情势的变更发生在合同生效之后履行完毕之前, 这与导致不可抗力的事实在发生的时间点上区别明显。第三, 情势变更的事实并不是当事人可以预见或防止的, 由于这一特性, 使得情势变更和正常的商业风险区别开来。法律上推定, 从事某项交易的当事人具有从事这类交易的经验, 是可以预见某些正常的引起合同权利义务变化的风险的, 即使该主体事实上不具备这一经验也不予考虑, 以保护交易安全和诚实信用原则。情势变更原则并不包含这种风险, 也正是对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的保护。第四, 情势变更是由于不可归责于合同当事人的原因引发的。否则视为应为情势变更负责的一方当事人的过错, 依据公平原则有过错的一方就必须承担因过错引起的比例后果。第五, 情势变更所导致的合同权利义务失衡必须达到显著的程度, 使合同的履行对合同当事人一方或者多方显失公平, 这一要件从法律上无法具体的规定, 为司法工作造成了困难, 但同时也使得法律工作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从而保障公平正义。
4. 阻碍合同履行之程度不同。
不可抗力之所以可以作为免责事由, 是因为其已经构成了合同不能继续履行, 当然, 此种不能履行是广义的不能履行, 包括全部不能履行, 部分不能履行和当时不能履行。而情势变更则不然, 情势变更发生可能导致合同完全不能履行, 也可能导致合同继续履行会使合同当事人的利益严重失衡, 导致违背合同缔结时的目的。从这一点上讲, 情势变更原则与不可抗力的范围有重合的部分, 但是并不相同。也就是说, 不可抗力并不是必然符合情势变更的要件, 因为病不是所有的不可抗力都会引发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失衡, 只要不是当事人之间利益失衡造成的不能履行, 就不能适用情势变更。综上可知, 引起情势变更的事由并不限于不可抗力, 还有其他的外因。
5. 法律后果不同。
情势变更导致的合同继续履行将失去意义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导致合同显失公平。从本质上说, 并不是合同无法继续履行下去, 时候出于对双方的法律和事实上权益的考量的一种规定。而不可抗力则是事实上的不能履行, 也就是因为不可抗力事由的出现, 导致合同无法不存在继续履行的可能性。这就导致了两者之间的法律后果并不相同, 不可抗力是导致合同解除, 并使得双方当事人不因此承担责任。而情势变更则是使得当事人之间可以变更合同已达成当事人订立合同时所要实现的目的, 或者使得因情势变更事由造成的损失在合同当事人之间再分配, 以实现公平正义、诚实信用的原则。
6. 权利的行使方式不同。
不可抗力作为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 在不可抗力的事由出现时, 一方当事人即获得了法律规定的解除合同的权利, 并且行使这一权利时并不需要对法同意, 单方面即可解除合同。对此, 即使在司法上或者仲裁上也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 在这一点上没有自由裁量的余地。情势变更原则于此不同, 当导致合同当事人利益严重失衡的事由发生之时, 为了不使合同任何一方当事人承受显失公平的严重利益损失, 由法律赋予将受损失的一方相应的请求权, 即向法院提出变更或解除合同的诉求, 其具体的裁判结果是由法官依据公平原则行使自由裁量权做出的。从这一层面上说, 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原则相比限制了司法的自由裁量权, 增加了调节的准确性, 降低了调节的灵活性。其权利的行使方式不同。
五、结语
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是当今私法领域调整当事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 两者的重要性笔者不在赘述。但是两者从起源和目的、适用范围、构成要件、法律后果和权利行使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别, 准确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别是正确运用两者调节法律关系, 尤其是契约关系的基础。也是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繁荣的必要手段, 本文认为对这两者的区分和研究十分必要, 对我国推动我国法制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摘要:情势变更原则作为一项调整合同履行的指导性原则其应用十分广泛, 在调节因客观情势发生异常变更导致合同权利义务失衡方面有显著的作用, 但是情势变更的适用的灵活性也决定了它容易与不可抗力和商业风险等事件的混淆, 从而影响适用法律的准确性和法律调整的后果。本文旨在对情势变更和不可抗力的区别进行简要分析, 进一步明确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为情势变更原则的准确适用提供必要建议。
关键词:情势变更,不可抗力,区别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2]孙美兰.情事变动与契约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227.[2]孙美兰.情事变动与契约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227.
[3]梁慧星.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191.[3]梁慧星.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191.
[4]王利明.合同法要义与案例析解 (总则)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203.[4]王利明.合同法要义与案例析解 (总则)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203.
[5]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444.[5]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444.
情势变更 篇10
情势变更原则的发展及确立过程充分体现了法律对社会这种动态因素的适应性, 情势变更原则最终能够确定, 也表明其与社会发展有内在的联系。
情势变更原则, 作为合同履行的基本原则现已被大多数国家立法所采纳, 而我国对于情势变更原则的规定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1980年, 我国加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该公约第79条第一项规定了情势变更原则。我国对于该条并未提出保留, 因此, 在处理合同纠纷时, 人民法院当然可以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然而, 在1999年《合同法》的立法中, 立法者对于这项原则几经踌躇, 但最终并未被肯定下来。这样前后矛盾的法律规定, 必然会导致人民法院在审理相类似案件时出现不同的审判结果, 从而引起人们对法律权威的怀疑。最重要的是, 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本身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对于双方当事人实现合同目的以及利益的均衡都是十分有效的。
但值得庆幸的是, 2009年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以下简称《合同法解释 (二) 》) 。其中第26条确定了情势变更原则:“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 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解除合同的,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 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可以说, 该规定从整体上填补了我国《合同法》的漏洞, 应当予以肯定。
二、我国法律确定情势变更原则的现实意义
(一) 将情势变更原则纳入我国合同法体系是合同实质正义的突出体现
情势变更原则可以看做是合同履行中的最基本原则即“诚实信用”原则的例外。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合同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以保证合同的履行没有任何瑕疵。此时, 双方当事人处于相互信赖的客观环境中。但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 往往会发生一些不利于合同目的实现的客观情况, 如《合同法解释 (二) 》第26条中所规定的内容, 这使订立合同时的客观环境发生改变或者不复存在, 当事人所约定的内容等与新的客观环境并不完全相适应。如果继续履行合同, 可能会使一方当事人受有损失;如果所形成的新的客观情况使得合同的继续履行对一方当事人没有实质意义, 继续强制当事人履行合同, 显然有悖于诚实信用原则, 有悖于合同实质正义目的的实现。
为了消除这种不公平的后果, 法律当然要允许当事人提出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请求, 以便合同双方当事人切实现实其所追求的目的。
(二) 情势变更原则的规定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现阶段, 我国经济发展依然迅速处于增长的时期, 进入21世纪以来的这十多年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这种快速的发展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国内方面, 为加快经济的发展, 新法律法规与政策出台的频率较高;国外方面,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其在高端领域的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更深层次的融入、尤其是我国在WTO中的境况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面临关键的转型期。当事人在这种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中订立合同以完成交易, 必然要承受不小的风险。而风险的存在并非是当事人所造成的, 显然不能让当事人承担这种不利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 情势变更原则就体现了其所应有的价值。
之前的合同法没有将情势变更原则纳入其体系显然是立法上的一种短视, 不能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情势变更原则的功能。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 合同法并没有确保合同实质正义的实现。《合同法解释 (二) 》重新确立情势变更原则, 一方面十分符合合同当事人的利益, 能够保证合同目的真实有效的实现;另一方面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 保持经济的增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情势变更原则的认定及不足之处
《合同法解释 (二) 》对情势变更原则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 但对于如何认定并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运用该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时需要做的首先是要了解该原则的适用条件。
关于情势变更的适用条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须有情势变更的事实;二是情势变更须发生在合同成立以后, 履行完毕之前;三是须情势变更的发生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四是须情势变更当事人缔约时所不可预见的;五是须情势变更使履行原合同显失公平。对于后四个适用条件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这里主要讨论第一个适用条件。
所谓情势变更, 就是指作为合同成立基础或环境的客观情况发生了异常变动, 这里“发生变更的情势”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主要针对的是经济形势、经济政策的巨大变化, 与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有直接关系。但现实生活中的情势也较为复杂。而《合同法解释 (二) 》第26条将情势变更原则成立的情势限制在“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这显然缩小了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范围, 将“不可抗力”排除在情势之外。由此可见, 我们在肯定最高人民法院适时颁布了《合同法解释 (二) 》的同时, 也要清楚认识到我国的情势变更原则依然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自2009年《合同法解释 (二) 》确定情势变更原则以来, 人民法院在审判相关案件时有了较为明确的依据, 依此解决了大量合同纠纷, 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法治的进步与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也希望情势变更原则能够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适用。
摘要:实现合同目的, 合同双方当事人所必须做到的就是“严守合同”, 即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来实际履行。这是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以实现其所意欲追求利益的要求。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 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主要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法律法规等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素, 这些变化的因素往往导致先前订立的合同条目所不达。为避免这种现象, 情势变更原则往往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情势变更,合同履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建远主编.合同法[M].法律出版社, 2010.
[2]魏振赢主编.民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情势变更 篇11
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2010年4月17日,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简称“新国十条”, 拉开了新一轮房地产严厉调控的序幕。此后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调控措施, 如提高首付额度、增加房贷利率、禁止向第三套房发放贷款、禁止部分居民购房过户等。这些措施对部分购房者产生了一定影响, 有些购房者因此主张依据情势变更原则解除房屋买卖合同。那么, 究竟什么是所谓情势变更原则?什么情况下可以适用情势变更原则?房产调控能否构成情势变更?本文拟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以期抛砖引玉。
二、情势变更原则概述
情势变更原则是关于合同履行的一项原则。著名学者梁慧星将此原则定义为:“合同有效成立后, 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发生情势变更, 致合同之基础动摇或丧失, 若继续维持合同原有效力显失公平, 允许变更合同内容或解除合同。”[1]实际上情势变更并没有被中国《合同法》所承认。2009年5月,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 其中第26条规定, “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 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 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至此, 情势变更原则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在中国终获承认, 并在此轮房产调控中被购房者拿来作为要求解除房屋买卖合同的依据。那么购房者的主张究竟能否成立?要回答这一问题, 就必须进一步分析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条件。
三、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条件
1. 客观上, 必须有情势变更的事实。
这是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的前提。所谓“情势”是指合同成立时所依赖的客观情况;所谓“变更”是指合同赖以成立的环境或基础发生异常变动。客观情况的变化时有发生, 是否构成法律上所言的“情势变更”应以该变更是否导致合同赖以成立的基础动摇或丧失, 是否导致当事人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等作为判断标准。
2. 主观上, 情势变更的发生必须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所不可预见的。
如果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已经预见或应当预见情势可能发生变更, 却仍然订立合同而且也没有就情势变更时合同如何履行进行约定, 则表明当事人愿意承担情势变更的风险, 因此变更所产生的后果也只能由其自身承担。此外, 当事人主张适用情势变更原则, 还要求情势的变更必须是由于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而造成的。换言之, 如果情势的变更可归责于当事人, 则应由过错方依法承担违约责任, 而不发生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的问题。
3. 原因上, 情势变更的发生必须不是由于不可抗力而造成的。
所谓“不可抗力”, 是指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不可抗力和情势变更有诸多相似之处, 两者都强调其发生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归责性, 都构成合同正常履行的障碍, 都可能导致变更或解除合同的后果。但鉴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将“情势变更”界定为“非不可抗力所造成的重大变化”, 因此需要将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区别开来。两者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可抗力包含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三层含义, 而情势变更则是指由于不能预见的事由引起合同基础发生重大变化, 并不必然导致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不能克服的障碍。合同仍然具有可履行性, 只不过这种履行对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即使履行也不能实现其合同目的罢了。 (2) 不可抗力是法定免责事由, 一旦发生即可部分或全部免除当事人履行合同的责任。而情事变更则是合同履行的一项原则, 其目的不在于免除当事人责任, 而在于避免因继续维持原有合同效力而产生的不公平后果。
4. 性质上, 情势变更的发生不属于正常的商业风险。
与不可抗力不同, 对于何谓“商业风险”, 立法上并无规定, 尽管如此, 笔者认为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商业风险与情势变更: (1) 两者的可预见性不同。商业风险因为是商业活动的固有风险, 因此当事人在订约时对商业风险已经有所预见或应当有所预见;而情势变更则强调作为合同基础的客观情况发生异常变动, 这种变动因其异常而对当事人不具有可预见性。 (2) 两者的可归责性不同。商业风险因为是当事人应当预见的, 所以未预见商业风险而给当事人带来的不利后果只能由其自负, 这是当事人对其订约时的疏忽与不理智所必须承担的责任。而情势变更的发生则不能归责于当事人, 因此不能要求当事人承担其不利后果。
5. 结果上, 情势变更的发生必须导致合同的履行对一方明显不公平或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情势变更原则是对“契约必须严守”的一种否定, 因此它只能作为合同履行一般原则的例外, 即只有当情势的变更严重到完全破坏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 继续维持原有合同的效力将对一方明显不公平或导致一方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时方可适用。换言之, 情势变更原则不应被滥用, 不应成为当事人随意毁约的借口。
四、房产调控是否构成情势变更
此轮房产调控中, 情势变更原则被不少购房者拿来作为要求解除房屋买卖合同的依据, 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支持购房者主张的案例。例如, 2010年7月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判决的一个案件中, 原告张某和被告宋某签订房屋买卖合同, 原告支付了15万元定金。后因张某所购房屋为其第三套住房, 按北京市相关“房产新政”无法获得银行贷款。于是张某遂以“情势变更”为由诉至法院。此案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合同签订以后, 由于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且该变化是双方缔约时无法预见的, 如果继续履行将对原告显失公平, 因此已构成情势变更, 法院据此判决解除合同, 宋某退还定金[2]。一些学者也纷纷撰文主张房产调控构成情势变更[3~4], 但笔者对此有不同主张。笔者认为, 尽管房产调控对购房者产生了一定影响, 但因其不完全符合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条件, 所以不构成情势变更。
1. 房产调控对购房者而言并非完全不可预见。
尽管调控措施的具体内容可能确实无法准确预见, 但房产调控并不是偶然的突发事件, 而是一个持续的常态行为。事实上, 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曾出台八点意见稳定房价 (老国八条) ;2006年出台调控房价的“国六条”;2007年央行规定以家庭为单位第二套住房首付不得低于40%, 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地方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凡此种种都表明房产调控这一大背景始终存在, 尤其是前些年的调控措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房价不仅没有下跌反而越涨越快, 在这种情形下国家出台更为严厉的调控措施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因此怎么能说房产调控是购房者完全不可预见的呢?
2. 房产调控并没有导致合同的履行对购房者明显不公平或无法实现合同目的。
目前, 调控措施主要包括提高首付额度、增加房贷利率、禁止向第三套房发放贷款、禁止部分居民购房过户等。这些措施能否构成情势变更?笔者逐一进行分析。先来看“提高首付额度”。提高首付, 只是购房者支付房款方式上的变化, 其购房成本不但没有增加, 反而会有所降低, 因为首付提高后, 购房者申请的银行贷款就相应减少, 贷款利息也因此相应减少。由此可见, 提高首付并不会导致合同继续履行对购房者明显不公平。当然, 部分购房者可能因首付额度提高而付不出首付, 此时合同的无法履行说到底是由于购房者超出其经济能力购房而造成的, 因此这些购房者应对不履行合同承担违约责任。再来看“增加房贷利率”。的确, 房贷利率的提高增加了购房者的购房成本,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继续合同履行对购房者明显不公平。房屋贷款合同的期限往往长达几十年, 期间贷款利率的波动是难以避免的, 也是当事人所应当承担的正常商业风险, 因此不能因为贷款利率提高了就主张情势变更。接着来看“禁止向第三套房发放贷款”。第三套房不予放贷, 也仅仅是导致购房者支付房屋价款的资金来源发生变化。购房者虽不能通过银行贷款来筹措房款, 但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筹措, 比如出售另外两套房产来筹集资金等, 合同继续履行完全是可行的。不可否认, 第三套房不予放贷, 将会使投资性购房者当初那种“借银行贷款买房, 然后坐享房屋升值”的投资目的难以实现。但问题在于, 房屋的首要功能应当是居住, 投资不应成为购房者买房的首要目的。退一步说, 即使购房者仅为投资而买房, 那么他就应当承担投资风险, 因此投资目的不能实现不构成情势变更。最后来看“禁止部分居民购房过户”。限购可能导致部分居民因失去购房资格而不能履行合同, 此时发生的是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问题, 而不是合同继续履行对一方明显不公的问题, 因此它可能涉及“不可抗力”的适用, 但与情势变更无涉。
摘要: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2010年以来, 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多项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措施。这些措施对部分购房者产生了一定影响, 其中一些购房者主张依据情势变更原则解除合同。但实际上房产调控并不完全符合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条件, 因而不构成情势变更。
关键词:情势变更原则,房产调控,适用条件
参考文献
[1]梁慧星.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2]王嘉.房产政策性违约引发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探析[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2011:3.
[3]王建东, 杨国锋.房贷调控政策背景下的情势变更原则及应用[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 :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