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变更调查

2024-09-21

年度变更调查(通用11篇)

年度变更调查 篇1

0 引言

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较首轮土地调查,从法律制度建设、调查方法、调查技术手段、资料保存方法、信息交流与共享等各个方面都有跨越式发展与进步,调查成果更加精确,基本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但受调查时间、调查经费、科技水平等的限制与制约,现行土地调查及其年度变更调查工作在调查实施的科学高效性、调查成果的科学完善性及与其他部门行业管理的业务衔接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漏洞与不足,笔者经过长期践行基层土地调查及其年度变更调查日常业务与调查成果应用工作,通过认真分析总结,提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其年度变更调查业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改进完善建议,为全面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提供参考依据。

1 环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及年度变更调查概况

环县位于甘肃省东端,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6°01′~37°09′,东径106°21′~107°44′,东临甘肃省华池县、陕西省定边县,南接甘肃省庆城、镇原县,西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同心县,北靠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全县辖8个镇、12个乡,一个旅游开发办公室,251个行政村,148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18万,其中农业人口32.59万。境内海拔介于1200~2089m,年均降雨量350mm,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半农半牧县。[1]全县土地总面积9236平方公里,约占庆阳市土地总面积的1/3,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1000。

环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于2008年11月全面开展,先后完成调查准备、调查底图内业矢量化、外业实地核查、数据库建设、调查成果国家、省、市三级检查、数据库市级接边、“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和2009年度变更调查等工作,历时三年,于2009年底全面完成。环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是基于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综合采用遥感、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技术,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涉及1:10000标准图幅419幅,调查线状地物90676条,地类图斑110912个。这次调查全面查清了辖区内21个乡(镇)各地类面积、分布状况、权属状况和利用状况,建立了全县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了全县土地统计台帐(簿)。截止2009年12月31日,环县土地总面积921327.54公顷,其中耕地238769.57公顷,园地1225.87公顷,林地27732.31公顷,草地604643.79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5632.21公顷,交通运输用地6485.52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748.67公顷,其他土地24089.60公顷。

按照国家的统一安排部署,每年10月至第二年5月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环县国土主管部门坚持自主变更,从变更调查准备、遥感监测图斑的外业核查、内业分类响应、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与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的相互协同等各个环节,深入实践,精准把握,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展并高质量完成全县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环县是甘肃省为数不多几个不借助作业单位技术支持,能够自主开展年度变更调查的县区之一。

2 二次调查成果应用及其重要性分析

2.1 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应用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在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最新的土地规划分类体系进行调整,得到各类用地转换结果,并标注到规划基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按照国家统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技术规范,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图形平台,以大型的关系型数据库为后台管理数据库,存储各类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对土地利用的图形、属性、栅格影像空间数据及其他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数据完整,信息全面,可最大程度满足规划的需要。

2.2 在建设用地审批及批后监管中的应用

通过二次土地调查形成的数字化地籍成果可加快建设用地“批、供、用、补、查”综合监管平台的建设,从而健全建设用地动态监管,切实预防和防止未批即用、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等现象的发生。其主要监管内容有:土地利用规划、计划执行情况、土地审批及土地征收情况、土地供应、项目用地开发利用等情况。

2.3 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选址、开发整理前后耕地动态监测等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项目选址时,打开二次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图、参考影像图,可以方便快捷地对所选地块的地形、地类及距离道路、渠道、河流、水库的远近和周边农用地土地利用情况等查询分析,为开发整理项目选址争取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样,年度及时更新的影像图,为对比整理前后的土地利用状况提供直观图像,是考核土地整理工作的直接参考依据。

2.4 在土地征收中的应用

土地征收是国家为公共利益需要,通过法定程序,将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为国有的行为。可利用二次土地调查及其年度变更调查成果,经实地调查核实后,利用GIS软件直接统计征收范围内各类用地的面积、位置和权属等,并汇总拟征收土地总面积,形成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和有关税费的缴纳依据。同时,将新增建设用地范围及时更新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可实现调查成果实时更新。[2]

2.5 在实施数字国土工程、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方面的应用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工作,一是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及图件的数字化,进而建立国土资源数据库;二是对国土资源各项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建立满足管理业务需要的软件系统,对国土资源数据库进行动态更新,保持基础数据和图件的现势性。以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为基础和依托,建立相应的计算机评价模型,进行土地适应性评价、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产能核算等工作,广泛应用到土地利用管理各个方面,显示“以图管地”的巨大优越性,提高土地基础业务管理的现代化。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最终目的是土地调查成果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事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土地调查内容的丰富全面性、数据的规范准确性、资料的完善性、成果的现势性为调查成果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二次调查成果在社会经济管理事务各个方面的不断深入应用,其基础性、支撑性、权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新一轮土地调查更新工作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

3 第三次土地调查及年度变更调查建议

3.1 行政界线及权属界线调查精准化

二次土地调查县级以上行政界线,国家以1:5万民政部门确认的行政界作为控制界线,统一计算下发控制面积。小比例尺的民政界线显然不能适应大比例尺土地调查的需求,在不少地方因行政界线精度问题引发了不少矛盾。虽然国家通过变更调查进行了局部的界线调整,但从根本上不能解决问题。建议在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前与民政部门等相关部门衔接,提前开展新一轮更大比例尺的行政界线更新调查工作,利用最新调查成果开展新一轮土地调查。乡级行政界线和村级以下权属界线二次调查时受调查时间的限制,大多地方都直接利用了原有土地利用数据库权属界线或直接矢量化转绘了一调成果资料,而未实际开展实地调查。三调建议利用最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调查成果,进一步核实确认,确保权属界线精准长久稳定,增强权威性,减少土地权属纠纷。

3.2 报备城市建制镇范围,确保城镇地籍调查范围与农村调查建制镇范围无缝衔接

建议在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前,在已有城市边界划定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规范,细化到乡镇建制镇边界的划定,统一向国家进行报备,按照报备范围,范围内开展城镇地籍细化调查,范围外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做到城镇地籍调查范围与农村调查建制镇范围完全一致,更利于地籍管理和面积统计。

3.3 开展1:5000或更大比例尺土地调查

二次调查以1:10000卫星遥感影像为底图开展调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1:10000土地利用数据库。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在国土资源管理业务中的深入应用,1:10000现状库已不能满足现实管理的需求。因此,建议开展1:5000或更大比例尺土地调查数据采集,去除现状库中零星地物等点状地物和线状地物等不合理地籍要素,以图斑形式进行采集所有现状要素,减小土地利用数据自身的逻辑错误。

3.4 减少行政干预,严控质量

土地调查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土地利用现状,决定了调查成果的客观性。建议三调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杜绝地方因土地管理需要篡改地类,杜绝有意调整调查结果数据,更不能因行政目的伪造调查成果。成果的检查验收不能流于形式,完善检查、整改、验收办法,确保调查成果客观质量,进一步增强调查成果权威性。

3.5 数据库建设及年度变更调查技术要求应尽量简化

土地利用数据库是土地调查的关键成果,受基层国土部门调查人员业务能力的限制,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及其变更各地大多都依托作业技术单位来完成,增加了土地利用数据库在日常土地管理实际应用的局限性。建议进一步简化土地利用数据库及其年度变更调查技术难度,增强基层土地管人员的操作实践和应用,进一步减少地方调查更新成本,适当调整各级土管部门调查更新职责,县级部门工作重心应转移到基础数据资料的提取上,调查技术问题尽可能上提,由省、市级主管部门集中解决完成。

3.6 增设基层调查机构,培养专业土地调查队伍

建议市、县级增设调查院或规划院,作为土地调查及其更新应用永久技术支撑单位,国土部门应尽可能培养相对专业的土地调查队伍,自主开展各类土地专项调查、变更调查和监测调查,更利于土地利用现状的掌握、分析和利用。

3.7 建立城镇地籍调查成果日常更新机制

城镇地籍调查成果与土地登记发证业务密切相关,根据日常土地登记变更结果保持城镇地籍调查成果日常更新成本高,技术难度大。三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成果更新应与不动产统一登记数据整合工作相整合,开展统一规范的不动产产权产籍调查,建立全新不动产登记数据库,在不动产登记平台下实时更新数据库,并在动产登记机构建立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日常更新机制。

4 结论

通过认真分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日益应用的重要性,总结调查成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够在新一轮全国土地调查中得到实施与应用,从而进一步完善全国土地调查及其年度变更调查业务、完善土地调查成果,提高调查效率、增强调查成果应用性,完善土地调查制度等。

摘要:通过深入践行环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其年度变更调查工作,全面总结调查成果,分析调查成果在日常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为全面提升新一轮土地调查工作效率,提高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质量,更好地发挥调查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出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其年度变更工作建议。

关键词:土地调查,工作建议,甘肃省环县

参考文献

[1]环县年鉴(2014).

[2]徐勇,李健,江韦希,张纯.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在日常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11(03):159-161.

[3]王利群,海军,张德平,李德重.土地调查工作方法、经验及成果应用研究——以呼伦贝尔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05).

年度变更调查 篇2

安农开办[2009]3号

安平县农业开发办公室

关于2008年度土地治理项目部分工程调整的

衡水市农业开发扶贫办公室:

安平县2008年度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751万元,开发规模1.2万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虽然立项前多次争取项目区干部、群众意见,但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还是要求对部分工程进行调整,经农开办、项目乡镇、村协商对如下工程进行了调整:

一、防渗

项目区原规划方田87块,安装防渗7.2万米,现规划方田76块,安装防渗7.2万米。具体调整情况见附表。

二、砖路

根据群众要求,我县2008年度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砖路在原计划砖路16公里,总量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一下位置。具体情况见附表。

以上请示当否,请批示。

附表1:安平县2008年度土地治理项目防渗工程变更表。

2:安平县2008年度土地治理项目砖路工程变更表。附图:安平县2008年度土地治理工程调整平面布置图。

二00九年三月十日

主题词:安平县农业开发办公室 调整县 请示 安平县农业开发办公室 二00九年三月十日打印

土地变更调查中图斑变更依据研究 篇3

关键词:图斑变更依据;土地变更;卫星影像;二调数据库

1引言

土地变更调查指在土地详查完成后,根据土地详查的程序及要求,对因各种原因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权属界限进行的调查。变更调查是土地调查的一项制度性工作,与遥感监测是准确获取土地基础数据的重要途径,它是土地详查的延续,是保持土地详查数据现势性的重要手段[1],也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实施管理方式转变,加强用地监管的重要手段,在二调完成后显得尤为重要[2]。

在基于二调数据库和卫星影像的土地变更调查中,图斑的提取是利用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或不同时期的现状图与遥感影像图,并通过人机交互判读的方式来发现变化图斑,利用GPS定位测出变化的数据,通过GIS的分析与处理,得到变化图斑及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位置和数量等信息[3]。图斑变更范围并不完全等同于监测图斑范围,要根据外业调查的实际变化情况在外业调查地图中圈定变更范围,经审批的建设用地应按照批准红线进行变更,超出红线范围的建设用地按违法用地统计。

现阶段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虽已有了较大进步,但在土地变更工作中,图斑变更依据没有具体标准,存在工作障碍。本文以土地变更调查为依据,选择重庆市北碚区为研究区,通过对比二调前后土地变更调查方法技术的变化,结合实践,对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图斑变更依据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力争探索出更加科学、利于实施的新时期的变更调查模式。

2概况

北碚区地处重庆市西北郊的缙云山下,是重庆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重庆都市花园”。北碚介于东经106°18′14″至106°56′ 53″和北纬29°39′10″至10°3′53″之间。全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自第一次土地详查以来,为保持土地资源数据的现势性,我国各地区年始将土地变更调查作为年度例行工作。

北碚区从1996年开始进行第一次土地变更调查,至今已有17余年,期間变更调查的技术手段一直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将土地变更调查的过程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一是2007年以前(即二调前),可视为传统的变更调查技术,二是2010年至今(即二调后),可视为基于数据库和卫星影像的变更调查技术。

3.1传统土地变更中图斑变更依据

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即为二调前土地变更调查技术方案,当时技术比较落后,以手工操作为主要方式,并利用部分遥感结合地面调查的方式,最终调查结果以纸质为主,存在变更调查工作量大、现势性差、效率低、难度高等弊端。北碚区在土地详查成果的基础上,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底图,采用简易测量和人工判读的方法,将变化图斑边界描绘到土地利用图(薄膜底图)和记录历年土地变更情况用的兰晒图上。

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图斑的属性和图片难以达到一体化,而是将权属单位用地情况数据以台账和记录簿的形式记录下来,加之工程量大、操作复杂,致使图、数难以一致。

3.2基于数据库和卫星影像的图斑变更依据

二调后,北碚区土地变更采用了变更新模式,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并利用卫星影像技术获得新增建设用地的方法,利用后时相遥感影像与二调数据库叠加提取土地利用变化图斑,先对后时相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再与前时相和二调土地利用数据库叠加检测成功提取出疑似新增建设用地图斑,通过外业调查,对变化图斑核实以后,将新增建设用地图斑更新到数据库中[4]。

现阶段,利用采集的2013年度覆盖北碚区的最新遥感影像数据,加工制作土地利用遥感正射影像图,对照2012年度遥感影像底图,叠加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提取本年度遥感监测图斑,并追踪核实以往年度变更调查中相关图斑情况(包括卫片执法检查结果、临时用地等),制作的2013年度遥感监测成果。在土地变更调查外业底图上,通过内业预判,结合日常变更,确定本地区年度土地利用变化各图斑的位置、范围和地类,再剔除有红线的项目用地,作为外业实地调查核实的目标地块[5]。

3.3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方案

3.3.1存在问题

2013年12月份,国家下发了监测图斑影像图以及监测图斑,批地红线的提前下发。土地变更技术人员需要通过监测图斑范围线,套合影像图进行外业核查,然后根据实地情况,将变更的图斑进行入库。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到底是只根据监测图斑范围,依据实地变化状况进行变更,还是需要参考批地红线的范围影响,需要进一步进行标准的统一。

监测图斑的范围线可能会由于一些原因存在一定的误差,比如坐标的便宜等等,因而具体变更的地类范围线并没有十分准确。其次,由于地类变化速度快,实地状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图斑变更并不能完全依据监测图斑,要参考实地现状。最后,批地红线的下发也会对土地变更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3.3.2解决方案

土地变更调查中图斑变更依据以实地变化为准,以卫星影像的反映为参考,兼顾考虑批地红线的土地变更模式。

外业调查中要将批地红线与本年度遥感监测影像、新增建设用地变化图斑及上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等成果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形成外业底图,外业工作中依据土地变更调查底图,对照实地现状,对内业解译的变化图斑信息进行全面核实、调整和补充,并予以确认的工作过程。确认和补测的信息,作为更新数据库的依据。对于影像不清或未反映的新增地物应进行补测,详细记录变化图斑的形状、范围及变化地类等内容。

(1)监测图斑大于批地红线

批地红线内部按调查地类进行上图,超出的部分进行核查现状情况后进行定性,对于变更的详细说明未变更的原因及类型。

nlc202309020810

(2)监测图斑小于批地红线

进行外业核查,做好变化范围的记录,同时参考影像图,对于批准红线范围内符合土地实际情况并且影像图有明显变化的区域进行变更。

(3)监测图斑范围线与征地红线部分重合

批地紅线范围内部的部分进行变更,批地红线外部的部分根据外业调查的结果进行判断,定性处理,如果不变更应详细说明未变更的原因及类型。

4结论

在土地变更调查外业底图上,结合日常变更结果,通过内业预判,确定本地区本年度土地利用变化各图斑的位置、范围和地类,再剔除有红线的项目用地,作为外业实地调查的目标。

监测图斑范围线进行现场实地核查以后,首先应利用收集的各个批地红线与监测图斑范围线进行套合、整饰,剔除红线范围内的项目用地,对于监测图斑范围线稍小于批地红线的,并且面积小于上图面积的区域以批地红线为准进行变更。对于监测图斑范围大于批地红线的,批地红线内要按合法上图,超出的部分核实现状情况再做定夺。

图斑变更依据做到实地变化为准,以卫星影像的反映为参考,兼顾考虑批地红线的土地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付丽莉,李钢,王庆.SPOT5卫星影像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2005(05):24-28.

[2]王友富.二次调查后土地变更调查技术方法体系与体制机制建设的探讨[J].中国科技成果,2011(11):10-13.

[3]王晓栋,崔伟宏.县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系统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3):265-270.

[4] 余丽.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图斑快速调查方法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

[5]郭迪跃.土地利用变更调查[EB/OL].[2013-02-11]. http://www.doc88.com/p-9661676104395.html.

作者简介:段恒蕊1991,女,山东省,本科,土地资源管理

王璐瑶1992,女,山西省,本科,土地资源管理

王三1970,男,重庆市,副教授,土地规划,土地估价,房地产估价,土地整理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第七届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于二调数据库和卫星影像的土地变更关键技术研究”(1324012)

作者联系方式:段恒蕊 13657655539 西南大学楠园一舍400700

年度变更调查 篇4

关键词:加权平均缺陷扣分法,林地年度变更调查,质量评价

1 引言

林地年度更新调查, 是在林地“一张图”的基础上, 按年度开展的林地范围和林地保护利用等变化情况的调查分析, 是提高林地监管能力, 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管理, 深化宏观决策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支撑[1]。数据质量评价是县级林地“一张图”数据库成果认定的关键环节, 评价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全面和规范, 既直接关系到地图成果质量的正确性, 且对成果利用有着重要影响[2]。

本文对基于加权平均缺陷扣分法用于县级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质量评价进行了探讨, 旨在为县级林地年度变更数据质量控制和管理提供参考。

2 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2.1 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方法概述

空间数据质量的评价方法可分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两个方向[3]。间接评价方法应用还比较少, 目前国内主要应用直接评价方法, 该方法是先设定好评价指标, 然后将空间数据与已经设定好的评价指标直接进行对比、评价, 并计算评价分值, 最后统计得分, 以此来量化评价空间数据质量。直接评价常见的方法有加权平均法、缺陷扣分法、加分法、粗集法等。

2.2 加权平均缺陷扣分法

加权平均缺陷扣分法是基于加权平均的缺陷扣分评价方法, 属于直接评价方法, 它将加权平均法与缺陷扣分法进行了有机结合, 既进行定性评价, 又进行定量评价。该方法根据一般的空间数据质量评价规范, 将缺陷级别划分为严重缺陷、重缺陷、轻缺陷三个级别。这就考虑了不同缺陷级别的空间数据错误对数据质量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又将其中有代表性的数据质量元素进行整合分类, 结合抽样数据错误百分率, 按被赋予的权重值计算其该加权平均数, 考虑了在空间数据中各种数据元素本身造成的错误对数据及质量的不同的影响程度。由此, 空间数据中各数据元素的缺陷级别、个数、数据质量结果值和数据质量等级共同构成了基于加权平均的缺陷扣分评价的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3 县级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

3.1 本期林地数据库

依据下发的林地落界数据库或上年度林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 以县为变更调查单位, 以当年为变更调查期, 收集掌握本年度内的林地范围、地类和管理属性变更资料, 应用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对比变化分析, 通过调查核实后, 确定林地变化情况, 产出本期林地变更调查数据库。

3.2 林地变化数据库

在本期林地变更调查数据库的基础上, 将其与下发的林地落界数据库或上年度林地调查数据库进行比对, 形成本期林地变化数据库。

3.3 新行政界线数据库

主要针对行政界线 (含村界) 发生变化的情况, 需在修改后形成新行政界线数据库。

4 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质量评价

4.1 质量评价指标

4.1.1 指标选取方法

(1) 相关技术资料。研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与全国《全国林地变更调查技术方案 (试行)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成果验收检查办法》等相关技术资料, 采用其中的部分质量评价指标, 并增加本期林地数据库与基础数据库一致性质量评价指标。

(2) 专家征询法。征询森林资源调查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各数据生产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员、重庆市林地年度变更调查软件技术支持人员, 由各位专家和专业人士根据经验确定。

4.1.2 质量评价指标及内容

结合近年林地年度变更调查项目实践经验, 从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县级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特点, 按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与全国《全国林地变更调查技术方案 (试行)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成果验收检查办法》等相关技术资料规定, 研究分析林地变更调查数据内部的逻辑一致性和逻辑关联性, 为县级林地变更调查数据质量评价选取的指标及内容如表1所示。

4.2 质量评价方法

4.2.1 数据缺陷分级表

根据县级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质量评价度量模型, 结合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工程中质量检查和质量评价的实践经验, 应用加权平均缺陷扣分法, 制定出县级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数据缺陷分级表如表2所示。

4.2.2 缺陷扣分标准

出现一个严重缺陷, 就记数据为不合格数据, 评分为0;出现一个重缺陷扣2分, 扣完为止;在重缺陷扣分没有扣至0分的情况下, 出现一个轻缺陷扣0.5分, 扣完为止。

4.2.3 质量评价方法

数据质量采用百分制来体现;采用缺陷扣分法计算最终数据成果得分。 即数据产品质量总分=100- (100A+2B+0.5C) ;式中:A为出现严重缺陷的个数;B为出现重缺陷的个数;C为出现轻缺陷的个数。

4.2.4 成果数据综合质量评分

成果数据综合质量评分表如表3所示。

5 结语

探讨了采用加权平均缺陷扣分法应用于县级林地年度变更数据成果质量评价, 初步建立了县级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质量评价指标度量模型, 制定出县级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数据缺陷分级表, 提出了缺陷扣分的标准和质量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的研究可为县级林地年度变更数据质量控制和软件开发提供参考, 以实现县级林地年度变更数据质量更加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全国林地变更调查试点工作方案[R].北京:国家林业局, 2015.

[2]黄薇, 王华.数字地图要素的表达与质量评估[C]//军事测绘学会.军事测绘导航生产质量管理论文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12.

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 篇5

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一、为规范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提升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水平,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制定本规则。

二、本规则中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是对自然内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权属变化,以及各类用地管理信息,进行调查、监测、核查、汇总、统计和分析等活动。

三、开展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目的是,掌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保持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和现势性,以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土地变更调查是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经依法公布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是实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依据,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关专项规划的基础。

五、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应充分运用国土资源遥感监测全国“一张图”和土地“批、供、用、补、查”用地管理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等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的日常实时监管信息,努力强化常态化变更监管,减少变更调查工作量,节约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六、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按照国土资源部统一组织、统筹安排、一查多用、分级实施,各级国土资源相关业务部门分工协作、多方参与、各司其职、共同负责的原则组织开展。

七、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牵头组织,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具体实施,各相关司局和单位共同参与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以部专题会议方式,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

八、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应在各地日常变更工作的基础上,每年集中开展一次,统一时点是当年12月31日。

九、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所需经费,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据《土地调查条例》相关规定,商同级财政部门协调解决。

第二章 工作内容

十、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应在上国土资源遥感监测全国“一张图”的基础上,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将日常管理形成的“批、供、用、补、查”用地管理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等信息,实时叠加到“一张图”上,逐步实现实时变更。各地要及时利用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更新下一国土资源遥感监测全国“一张图”,并保持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相关信息更新的连续性与现势性。

十一、在遥感数据需求统筹的基础上,采购当年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影像数据,加工制作遥感正射影像图,内业提取当年新增建设用地图斑,开展遥感监测工作,辅助开展变更调查。同时提供给相关矿政业务部门,利用遥感影像对矿产地储备范围进行监督管理。

十二、以县(市、区)为单位,全面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调查,查清内各类土地的实际变化情况,重点查清建设用地、耕地的变化情况。

十三、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用地管理信息调查,查清内各类新增建设用地的审批情况、用地合法性情况、“批而未用”土地情况、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情况等日常用地管理信息。

十四、依据变更调查结果和日常变更结果,按照数据库建设的国家标准和规范,实时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每一,年底按统一时点要求,全面更新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十五、依据调查结果,开展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数据的分析工作,对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及耕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使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违法用地与土地督察等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编写分析报告。

第三章 工作程序

十六、制定工作方案。由部地籍管理司牵头,部相关司局共同参加,根据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安排,结合国土资源管理相关业务需求,研究制定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总体方案,经批准后实施。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依据总体方案,编制土地变更调查实施方案,经专家论证并报部批准后实施。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国家统一方案和要求,编制本地区实施方案。

十七、全面部署工作。部地籍管理司依据总体方案,并根据国土资源管理的具体需求,组织起草开展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经部审定后,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变更调查工作。

十八、开展遥感监测工作。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负责按照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规程,组织开展全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工作,遥感监测生产成果供各地开展土地变更调查、用地管理信息调查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使用。

遥感数据供应商和遥感监测任务承担单位,应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确定。

十九、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加强统筹,将土地审批、土地供应、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耕地占补平衡、执法检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等各类日常管理信息,实时登录并更新至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充分利用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的各类用地管理信息和矿产资源的日常监管信息,与遥感监测成果进行比对,按照职责与分工,组织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调查和用地管理信息调查。

地籍业务部门负责组织对本辖区范围内当期每一变化地块进行实地调查核实,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及国家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规范和要求,查清土地利用实际变化情况,并如实记录。在地籍业务部门提供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的基础上,各相关司局和单位依据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补充耕地范围、基本农田占用与补划情况等日常管理资料和信息,负责组织落实并标注相关用地管理信息。

二十、开展数据库更新、汇总工作。省级地籍业务部门负责组织市县级地籍业务部门,按照国家统一的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标准与规范,在日常数据库更新的基础上,依据日常实时监管信息和土地利用实际变化情况,每一,年底全面更新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并逐级汇总土地变更调查成果。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组织对本省级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进行核查确认,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质量进行检查,按时将通过省级核查检查的土地调查成果报送国土资源部。

二十一、开展调查成果质量检查与核查。部地籍管理司牵头,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具体负责,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组织专业队伍,按照数据库标准和要求,对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的县级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进行质量检查;对照遥感影像及监测成果等资料,开展变更调查成果的地类一致性核查。其中,对建设用地变化情况开展全面的内业地类一致性核查,对非建设用地流量变化异常地区,开展重点地类流向的内业地类一致性核查。检查核查结果应及时反馈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二十二、开展用地管理信息的国家级审查。部地籍管理司组织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同步将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提交部信息中心。部信息中心负责将变更调查成果纳入部综合信息监管平台,通过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实现土地利用变化与用地管理信息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信息的叠加分析,并提供部相关司局和单位使用。部相关司局和单位根据工作职责,分别组织变更调查成果中用地管理信息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信息的审查核实工作,并形成审核结果,按变更调查方案要求的时限,分别及时反馈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二十三、完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各县(市、区),根据部反馈的地类一致性核查结果、数据库检查结果及用地管理信息审查结果和矿产资源日常监管情况,在规定期限内,按各自职责分工,逐一对比核实,修改完善变更调查成果,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查汇总后报送国土资源部。

二十四、实地核实与重点抽查。部组织对各省级修改完善后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进行再次核查。根据核查结果,结合重点地类的流向、流量特点,确定重点地区、重点地类,由部统一组织,采取行政和技术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外业实地核实及重点抽查并通报检查抽查结果。

二十五、更新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按照数据库更新的规范和标准,负责检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的变更调查成果。通过国家级质量检查和成果核查审查的,纳入并更新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二十六、变更调查结果汇总。在更新后的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基础上,按照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汇总的有关规范和要求,部地籍管理司组织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汇总形成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成果。二

十七、开展数据分析,编写分析报告。在汇总结果的基础上,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开展本级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数据的分析工作,编写分析报告并逐级报送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部地籍管理司会同相关司局和单位,起草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经部审查后报国务院批准。

第四章 质量控制与成果管理

二十八、建立土地变更调查培训制度。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根据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需要,加强对参与变更调查的技术及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培训工作,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二十九、设立专家库。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设立专家库,根据需求从专家库中选择或抽取专家,成立专家组,负责解决调查中遇到的重大政策和技术问题,对调查方案论证及有关技术咨询、指导。

十、实行质量检查与监理制度。土地变更调查质量检查与监理制度应遵循公开公正原则,实行量化考核。对不能满足检查与监理要求又不及时整改的作业队伍,应给予通报批评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监理工作应遵循回避制度,作业单位技术人员不能监理本地区、本单位成果。监理检查结果应客观公正,并在第一时间内向各作业单位公布。

十一、实行成果质量分级控制制度。对县级调查成果实行自检、复查、核查确认的质量分级控制制度。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自检,市(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复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核查,并报经省级人民政府确认。部负责对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进行核查。

十二、实行奖惩制度。对调查成果质量较高,以及在土地调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部将适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对违法干预调查工作、虚报瞒报变更调查数据的,按《土地调查条例》规定的罚则处罚。对未按时报送或拒不报送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的,进行相应处罚或处分。

十三、调查成果管理及保密。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应按照国家档案及保密管理的有关要求,统一管理,及时存档。国家级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存放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并做异地备份,成果确认公布前,需要使用的,须向国土资源部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后,部地籍管理司以书面方式,通知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提供国家级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并按有关规定签署成果资料保密协议书。

保管和使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资料的单位,必须根据国家保密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数据管理的保密制度。

十四、调查成果应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经确认公布后,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及时提交部信息中心,纳入国土资源“一张图”,通过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服务于国土资源日常管理工作及对外提供使用。省、市、县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参照国家成果应用模式,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在国土资源“一张图”和综合信息监管平台上实时开展。

十五、调查成果公布。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公布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逐级依次公布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

第五章 附 则

十六、本规则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参照本规则,制定本省(区、市)实施细则,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年度变更调查 篇6

关键词:图斑;调查;GPS

中图分类号:U666.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329-2

0 引言

本文主要针对农村土地变更相关的调查方法进行探讨,为了能更好保证土地利用相关内容的准确性,同时更好的探索农村土地变更新方法新思路,总体分析了手持GPS在农村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相关方法,同时重点就手持GPS与GIS数据转换、基准站间设置、手持GPS数据采集精度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对于今后土地变更调查方法的发展提供新的手段与方法,对于提高农村土地变更技术水平具有一定帮助。

1 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区域选择为典型的北方城市,位于北纬44°30’至45°18’,东经126°01’至127°05 7之间,其中农村土地类型比较齐全,基础数据资料较为完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是进行调查研究试点的合适区域。

按照国土资源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这里利用GPS技术实地测量土地界线、位置、面积,同时将所获得的相关数据资料与MAPGIS系统中的数据连接,这种新探索农村土地变更调查技术的新方法显得尤为突出,另外,可以在实现MAPGIS系统中数据图形中同时实现数据实时更新。

2 GPS数据采集问题分析

2.1 GPS控制测量技术探讨

首先,国家E级网的精度标准应为GPS控制点的精度控制要求,通过在测量区域内部设置静态GPS测量模式的控制点,以及相关的测量界限,图斑变化点等相关内容的基准设置问题,用来很好控制GPS控制点的精度。

这里,在测区一共进行实施测量的达到E级GPS点有3个,同时1954北京坐标系3为坐标成果,这样对于没有WGS-84坐标成果的情况,经过我们详细分析讨论,并没有对于相关测区进行GPS静态控制测量,而是对于确定测区内基准点的坐标的方法进行思考,采用了对原有的3个GPS坐标点进行检核的方式来进行,这样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实现了测区内基准点的测量。具体步骤如下:通过GPS1点的快速静态测量,在相关多个卫星连续观测地基初上,利用相关测量数据,计算出GPS1点的WGS-84坐标均值,再根据相关坐标成果的转换公式,这样就可以进行求出相关的坐标(X1,Y1,Z1,),即Xl=X84-X54,Y1=Y84-Y54,Z1=Z84-Z54。然后,把相关的三个参数,结合相关当地使用的参数K、,Ex,Ey,Ez等旋转参数设置,代入坐标系间的转换参数,进行相关转化,然后通过已知点GPS2的相关仪器测量进行校验工作。通过比较观测求出GPS2點的1954北京坐标和已知坐标之差发现,所得之差都在5cm之内,所以就说明了原来的GPS点精度的可靠性,从而可以说明作为本次试点的GPS基准点不存在问题。

2.2 变更图斑测量

对于变更图斑测量来说,这里利用双频GPS接收机和手持机进行施测图斑变换;而对于进行RTK数据采集的情况下,SCORPl06502法国泰雷兹导航定位公司生产的THALES接收机被使用来观测记录,需要注意的是其中仪器的标称精度为10mm+0.5×10-6D,而工作工程中是利用仪器内存而进行自动记录的。当利用所有可见GPS卫星进行连续观测的同时,采用RTK作业模式中的快速静态测量进行分析研究,利用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将观测数据发送给地面流动观测站,这样就可以很方便计算出相关的三维坐标,同时利用仪器自动完成组级界线点数据采集工作。对于手持机来说,这里使用的是法国泰雷兹导航定位公司生产的MLR-SP24手持GPS接收机,其工作参数的均方根为±3m,同时HUSKY掌上电脑记录也被利用起来,另外,值得注意一点就是,与双频机同样的作业模式及方法进行最佳时段、最佳时段长度、最佳卫星数的试验。

3 数据转换问题探索

一般情况来说,当利用GPS进行外业采集数据而保存成DXF格式时,都是利用MAPGIS系统中文件转换模块,这样就可以得到相关的MAPGIS格式。另外,通过各项改正与结点平差处理的GPS外业数据可以形成txt文件,然后需要经过txt-DXF-MAPGIS明码-MAPGIS标准格式进行相关转换。这其中,数据用X,Y,Z的形式存入文件user.txt中,为下面转换工作做好相关的基础,这样就在GPS采集的数据进行各项改正与结点平差后,在输入正确的文件名后,系统把文件装入工作区。其中,需要注意的是MAPGIS明码文件分别为yushu.wat,yushu.wal,yushu.wap。数据的正确性则可以通过相关操作来检验,当正确时通过文件保存功能进行文档保存,这样系统可以将相关数据为MAPGIS系统标准格式。

4 数据编辑处理

第一步,应该在GPS外业测得的数据文件基础上,利用矢量化图中的图斑线叠加,在新的文件上进行相关的编辑修改工作。这样就可以方便的确定相关变更土地利用现状界线,从而进行相关的线状地物编辑、拓扑建区等、

第二步,在利用相关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创建相关数据字典,然后对此进行编辑工作,这样土地权属、土地性质、坡度、保护类别等信息代码就可以相关输入。

第三步,各种土地信息的多工程输出文件在在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下进行创建,其中的输出文件包括行政辖区文件、图斑文件、线性地物文件、数据字典、接图表等方面。

5 精度分析

5.1 点位精度分析

这里因为双频RTK GPS接收机标称精度(10mm+0.5×10-6D)问题,同时也是采用双频RTK GPS接收机和手持机两种仪器对于观测成果进行测量,需要注意力的是利用双频RTK GPS接收机的情况下,仪器会发生报警情况当测量过程中如果某点的精度超过其标称精度时。这样就可以双频机所测各点认为其误差非常小或者是没有误差,然后利用上述数据,可以将手持机所测各点的坐标进行外部符合进行精度比较,用以进一步检测手持GPS测量精度。其中根据误差计算公式 ,利用双频RTK GPS与手持GPS接收机对于观测到数据进行统计,通过实测149个测量点,求得Mx=±1.876(m),My=±1.934(m)及点位中误差M=±2.345(m)。这样可以看出,可以通过相关技术方案进行的所测的每个组级界线点的精度都小于其标称精度,同时位中误差要小于图上0.5mm的要求,另外,对于误差分布的情况可以分析来看,各个观测点都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而且符合正态分布。

5.2 手持机最佳时段的试验

我们在采集数据期间分别在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间段进行观测试验,现以某一时段的观测资料为例,把5min观测值分解成lmin,2min,5min三段分别解算,结果见表l。

表1 最佳观测时段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采用手持GPS接收机进行实时动态定位最佳时段长度为2min。

6 结束语

本文通过GPS在土地变更调查方法中的应用相关问题进行说明,说明了同传统测量方式比较,手持GPS接收机可提供快速和适宜精度的实时三维坐标,约束条件少,可节省大量测量时间,提高工效,使管理自动化、智能化;另外,加快国土资源管理的数字化、现代化进程,有效保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现实性和准确性可以通过GPS数据采集进行实现。

参考文献

[1] 徐绍铨,等.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年度变更调查 篇7

(一) 敦化市黄泥河镇土地利用情况

敦化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 长白山腹地, 隶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地处东经127°28′-129°13′, 北纬42°42′-44°30′。东与汪清县、龙井市相邻;南与抚松、安图县相接;西与蛟河、桦甸市毗邻;北与黑龙江的五常、海林、宁安三县接壤。南北200公里, 东西142公里。下辖11镇、5乡、350个行政村、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是吉林省区域面积最大的县级市。黄泥河镇是敦化市下辖11个乡镇之一, 位于敦化市的最西部, 距市区35公里。西与蛟河市接壤, 是延边州的西大门。下辖16个行政村和镇区建设街、林业街两个办事处。人口数4.92万。

据2007年度统计全镇土地总面积41293.92公顷, 共分3个一级类、9个二级类、32个三级类。其中, 农用地面积为35755.87公顷, 建设用地1540.47公顷, 未利用地为3997.58公顷。三者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6.59%、3.73%、9.68%。全镇土地利用率为90%。农用地中耕地为3576.50公顷, 园地为402.65公顷, 林地为31596.31公顷, 牧草地无, 其他农用地180.41公顷。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1244.28公顷, 交通运输用地224.30公顷, 水利设施用地71.89公顷。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38402.09公顷, 其他土地155.49公顷。

(二) 2007年度各地类变化情况

2007年年全镇变更各类土地:一是农用地年内增加面积1.08公顷, 年内减少120.83公顷。其中, 耕地减少10.47公顷, 园地减少0.93公顷, 林地减少109.1公顷, 牧草地无变化, 其他农用地增加了0.74公顷。二是建设用地年内减少了1.05公顷, 年内增加了133.5公顷。其中, 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了1.05公顷, 公路用地增加了132.5公顷, 独立工矿用地增加了1.03公顷。三是未利用减少了12.75公顷。其中, 荒草地减少了11.49公顷, 裸岩石地减少了1.26公顷, 主要用在高速公路的建设。

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概述

(一)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指在土地详查成果基础上, 按照有关技术规程和技术规定, 采用不小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比例尺的现势性强的遥感正射影像图为调查工作底图, 以土地产权、土地利用现状为调查内容, 以信息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手段结合实地调查, 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现状, 建立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汇总、统计各类土地数据, 全面更新土地利用基础图件。

(二)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工作意义

当前, 计算机已经深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要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 就必须紧跟时代信息化的步伐。人们也把国土资源的信息化放在当前工作的首位, 国土资源的信息化也已经不是一个口号, 而是人们工作的一个重点。为了更好地宏观调控土地利用, 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把用地的管理提升到网络的层次, 提升政府管理的透明性, 这样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发布与参与平台和精确的动态基础数据库,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但利用传统的台账建立数据库, 并逐年变更到现状的方法已经失去了成效, 因为大量的数据, 多年的累计, 使得误差累计效应相当的明显,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使用新的科学技术来解决目前的难题, 这样土地利用图件更新也就渐渐的为人们所重视, 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土地利用图件更新, 建立更新库。本次土地变更调查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因采用了卫片, 所以称之为“图件更新”。和现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相比, 它具有地类识别准确, 面积勘查精确等突出优点。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也为全国土地二次详查奠定了基础。

(三)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工作原则

1. 与原有资料相衔接的原则。要充分利用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调查和已完成的行政区域勘界资料。

2. 实用与创新的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充分运用先进、实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提高调查成果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强化调查成果应用, 及时开发利用调查中形成的各种资料, 提高调查成果的时效性。

3. 实事求是、为土地规划和决策服务的原则。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真实反映调查时点的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工作的任务、质量、进度等, 必须符合国家制定的土地政策和编制规划的需要, 提供科学、现势的基础数据和图件资料。

三、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重视不够

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在开展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没能全面认识到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重要性, 从而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技术等支持。这也是基础数据不详、研究不够深入的重要原因。随着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在全国经济中所起作用的不断体现, 我们应该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重视程度。

(二) 对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深入认识和总结

上一年土地利用变更报告结果暴露出了调查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就目前而言, 我们并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良好方案, 很多问题都悬而未决, 在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出最终结论的情况下, 这一轮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启动起来, 必然会导致在调查中众多问题的存在。

(三)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编制队伍水平不高

乡镇所采用的数据和图件大多数都是以上一轮的为主, 而组织人员也和上一轮的差不多, 大多数以自身里力量为主, 自己收集资料完成整个更新调查, 而没有聘请具有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专业资格认证的人员或在上级人员陪同下进行, 缺乏专门的机构等等, 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水平不高, 数据结果不够准确的源泉。

(四) 数据库问题

乡镇一般不放数据库, 这样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 上级进行图斑调绘后把调绘后成图发放到乡镇, 乡镇的变更调查都是以调绘后的成图为底图进行变更调查, 填写变更记录表, 变更一栏表, 然后进行数据分析, 上报。最后由上级同一进行数据库新建。

四、对策与建议

(一) 加强领导管理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是一项时间紧, 任务重, 技术性强的工作, 所以这就要求领导班子要充分发挥带头的作用。要认真阅读方案和技术规章, 一步步有次序, 有准备地进行。设立健全组织是开展一项工作的基础, 因为好的领导组织才能带动下面的发展, 从而得到更好的结果。最好是建立相应的办事机构, 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和抽调外业人员。其次是要协调配合, 土地变更调查涉及到财政、民政、发展计划、国土资源、建设、统计、科技、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 涉及到各个乡镇、各个村居, 基本农田保护检查也涉及到国土、建设、农、林、水等多个部门, 各方面关系复杂。因此, 要加强各方面的协调与沟通, 统一认识, 统一行动, 相互支持, 密切协作, 形成工作的合力。最后要求真务实, 严格奖惩。乡镇工作涉及到更多的是群众的实际问题, 要深入群众, 切实把情况摸清, 把数据填实, 把工作做到位并如实准确的反馈到上级。要建立各项制度绝不能再出现数据不详、情况不清和管理松弛的现象。在这次变更调查后要建立乡镇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真正实现对外“以证管地”、对内“以图管地”。和上级要签订建立完善的责任目标, 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内部要有明确的考核制度, 奖惩分明。

(二) 加强成果应用及更新维护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数据, 所以要加强管理, 进一步提高调查成果的应用化水平。要充分发挥调查成果在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等国家重大项目中的基础作用;在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管理以及土地执法监察等国土资源管理日常业务中, 要坚持更新调查成果作为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建立“以图管地”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 提高管理科学化决策水平。另外, 要严格保持更新调查成果资料的现势性, 及时变更更新调查成果, 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在变更调查工作中要注意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不要积攒和留置问题。

近年来, 全国各地十分注重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在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效率的基础上, 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举措。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经验和举措, 结合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的土地利用情况去实践和发展。现在用科学, 科技的手段管理国土资源是现在社会的一个新课题, 也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同时也是我们这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走出一条在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进程中的新路子, 尽快真实的实现对外“以证管地”、对内“以图管地”。

摘要: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7〕217号) 、吉林省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2007年度吉林省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通知》 (吉国土资籍发〔2007〕13号) 、《敦化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做好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精神, 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在2007年十月经过技术培训、外业调查、汇总统计、数据分析, 进行了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继完成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后着重分析调查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方法和建议。

年度变更调查 篇8

关键词:娄烦县,2013年度,林地变更,分析

娄烦县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的吕梁山区腹地, 距太原市区97km。东依古交市, 西邻方山县, 南毗交城县, 北与岚县连接, 东北与静乐县接壤。境域总面积1 289km2, 境内西北部群山环绕, 东北部丘陵起伏, 山脊与毗邻县 (市) 成天然分界线,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最高海拔2 708.90m, 最低海拔1 030m。全县辖3镇5乡、144个行政, 总人口12.35万人。是一个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农业县。

1 林地资源现状

娄烦县是山西省的重点林区县, 有太原后花园之美称。根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数据统计, 全县总面积128 927.36hm2, 其中林业用地92 388.44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71.66%。全县森林覆盖率为16.70%。

在林业用地面积中, 有林地面积21 572.29hm2, 疏林地面积4 377.92hm2, 灌木林地面积22 406.14hm2,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9 847.75hm2, 宜林地面积28 995.29hm2, 其他林地面积5 189.05hm2。

2 林地年度变更概况

林地年度变更调查, 是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基础上, 按年度开展的林地范围、林地保护利用以及林地管理属性变化情况的调查分析, 是提高林地监管能力, 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管理, 深化宏观决策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林地年度变更调查任务是收集当年林业经营管理等原因导致林地变化的资料。通过遥感判读区划, 并与林业经营资料进行对比分类分析, 辅以现地调查核实等技术手段, 掌握林地变化的空间分布与管理属性变化信息, 完成林地范围和林地利用状况、林地管理属性变更与核实调查, 产出林地变更调查成果, 变更林地“一张图”数据库。

3 林地动态变化分析

娄烦县林地落界基础数据图班数量18 454个, 2013年度林地变更总图班20 031个, 变更图班数为5 325个。

3.1 林地范围变化分析

娄烦县林地变更林业用地总面积92 388.44hm2, 增加林地总面积2 509.28hm2, 减少林地总面积549.45hm2, 净增林地面积为1 950.83hm2。

3.2 林地范围内地类变化分析

有林地增加2 197.26hm2, 减少608.29hm2, 净增面积1 588.97hm2, 增加来于造林变更150.64hm2、规划调整 (种植结构调整) 1 400.74hm2、自然因素101.19hm2、调查因素 (错划) 544.69hm2。有林地减少主要调查因素 (错划) 552.57hm2, 占用征收43.78hm2, 其他11.94hm2。

疏林地增加89.81hm2, 减少293.07hm2, 净增面积-203.26hm2, 增加来于调查因素 (错划) 89.81hm2。减少主要调查因素 (错划) 146.96hm2, 造林变更132.29hm2, 其他13.82hm2。

灌木林地增加1 158.12hm2, 减少1 226.8hm2, 净增面积为-68.68hm2, 增加来于调查因素 (错划) 1 118.91hm2, 造林变更22.38hm2、规划调整21.5hm2;减少由于造林变更920.77hm2, 调查因素193.90hm2, 占用征收51.18hm2, 毁林开垦49.95hm2, 其他11.0hm2。

未成林造林地增加5489.96hm2, 减少525.76hm2, 增加来于造林变更4 759.85hm2、规划调整 (种植结构) 340.28hm2、调查素 (错划) 332.59hm2;减少由于调查因素419.54hm2、自因素进界99.17hm2, 其他因素7.05hm2。

宜林地增加261.64hm2, 减少3 742.11hm2, 增加调查因素 (错划) 261.64hm2;减少来源于造林变更2 784.15hm2、调查因素768.01hm2、占用征收122.16hm2、毁林开垦49.95hm2。

3.3 管理属性变化分析

管理属性变化主要是指:权属、林种、事权、工程类别、森林类别、起源等发生变化的变更。娄烦县地处汾河水库一级水源地, 其国家公益林面积较大, 尤其是2012年重新核定了国家公益林, 因此本次变更国家公益林面积有较大的增加, 变更小班涉及到3 014个。

公益林总面积89 698.11hm2, 其中国家公益林总面积45 684.63hm2, 占公益林面积50.90%;一般公益林总面积44 013.48hm2, 占公益林面积49.10%。

国家公益林45 684.63hm2, 其中新增国家公益林22 545.47hm2, 减少国家公益林206.78hm2, 净增国家公益林22 338.69hm2, 这主要是2012年对国家公益林增补造成的。

商品林面积新增1 593.08hm2, 减少5.82hm2, 净增1 587.26hm2, 主要原因是种植经济林造成的。

4 林地变化原因分析

娄烦县2009年至2012年底通过工程造林、农田经济林等林业工程使林地结构发生了变化, 林地面积增加, 非林地面积减少, 林地变化总面积为9 730.96hm2, 这也充分说明近三年来娄烦县林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4.1 造林更新

主要是近年来的国家重点工程和县级工程, 其中有林地 (经济林) 增加150.64hm2, 灌木林地增加22.38hm2, 未成林造林地增加4 759.85hm2, 总面积为4932.87hm2, 占总变更面积的50.70%。

4.2 规划调整

主要是农地中实施的一些经济林工程, 如退耕还林巩固工程、县级经济林工程等, 其管理类型多为非林业部门管理。其中有林地增加1 400.74hm2, 未成林造林地增加340.28hm2, 灌木林地增加21.50hm2, 总面积为1 762.52hm2, 占总变更面积的18.10%。

4.3 占用征收

主要为铁路、公路、开采等有证占地造成, 面积234.36hm2, 占总变更面积的2.40%。

4.4 毁林开垦

大户购地自主经营, “推地”现象严重;另外也有非法开采等原因, 面积114.70hm2, 占总变更面积1.20%。

4.5 自然因素

未成林地年限达到成林年限, 并达到有林地标准, 属自然过渡, 面积为101.19hm2, 占总变更面积的1.0%。

4.6 调查因素

由于落界时地类误判, 本次林地变更时进行了修正, 总面积为2 585.32hm2, 占总变更面积26.60%。

5 林地变更中存在的问题

5.1 林地纠纷, 界线不清

娄烦县地处汾河中上游, 有容量7.30亿m3的汾河水库, 生态区位特别重要, 林权管理单位有省直国有、县属国有和集体。由于多年存在管理界线不清, 权属争议较大, 特别是在划分国家公益林中存在争地块等现象, 使林地变更中有些地块无法正确地反映出权属的变化。

5.2 林业工程设计图质量不高

林地变更渠道主要有二部分, 一是通过二期影像的对比分析, 二是通过林业经营管理资料。应用二期影像数据对比分析更多解决了林地落界时错划地类和变更期内一些林地征占用, 而一些林业工程引起地类和界线发生变化还主要是依照林业工程设计图和外业核对。由于工程设计图质量不高、位置和面积不准确, 导致林地变更外业核对工作量加大和变更数据不准确。

5.3 林地保护落界数据有误差

林地落界数据的成果, 直接关系到年度变更的难易程度。林地落界是最基础的底图数据, 小班界规范而准确、属性因子填写正确, 在林地变更时会减少很多工作量。娄烦县林地保护落界时由于时间紧、落界人员有的缺少应有的林业专业知识, 使林地落界成果质量不高, 从而造成林地变更时工作量加大, 修改前期林地落界数据占据了很多的时间。

6 对策与建议

6.1 加强林地资源管理, 提高管理和调查水平

建议设立林地管理专职部门, 对林地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查、统计、监测, 建立林地地籍档案, 办理林地权属变更登记、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调处林地权属争议。及时变更林地档案, 保证档案精度, 充分发挥档案在林地管理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为林地变更打下良好的基础。

6.2 定位长远, 夯实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基础

年度变更调查 篇9

1.1 城镇地籍的特性

城镇地籍的对象是城市和建制镇的建成区的土地, 以及独立于城镇以外的工矿企业、铁路、交通等的用地。作为地籍中的一个类别, 城镇地籍具有地籍自身的一些特性, 如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1) 地籍的空间性。地籍的空间性是由土地的空间特点所决定的。土地的数量、质量都具有空间分布的特点。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地界的变动, 必然带来土地使用面积的改变, 同时, 各种地类界线的变动, 也一定会带来各类面积的增减。所以, 地籍的内容不仅记载在簿册上, 同时还要标绘在图纸上, 并力求做到图与簿册的一致性。 (2) 地籍的法律性。地籍的法律性体现了地籍图册资料的可靠性, 如地籍图上的界址点、界址线的位置和地籍簿上的权属记载及其面积的登记等都应有法律依据, 甚至有关的法律凭证还是地籍的必要组成部分。 (3) 地籍的精确性。地籍的原始资料和变更资料一般都要通过实地调查取得, 同时还要运用先进的测绘和计算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 用以保证地籍数据的精确性。 (4) 地籍资料的连续性。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建设规模的扩大, 以及土地权属的变更, 都会使地籍数据失实。所以, 地籍信息不是静态的, 而是必须要经常更新, 保持资料的记载和数据统计的连续性, 否则难以反映它的现势性。

1.2 城镇地籍的功能

建立地籍的目的不同, 相应的功能也不尽相同。最初建立地籍的目的是为课税服务的, 因此它主要反映的是纳税人的有关姓名、地址和纳税单位的土地面积以及为确定税率所需的土地等级等。随着经济的发展, 土地买卖日益频繁和公开化, 促使税收地籍向产权地籍 (亦称为法律地籍) 发展。于是, 产权地籍的最主要功能是保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和防止土地投机。现代地籍 (亦称为多用途地籍) 是税收地籍和产权地籍的进一步发展。其目的不仅是为课税或产权登记服务, 更重要的是为政府部门制定土地开发利用计划、经济发展目标、土地管理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土地使用制度等宏观决策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概括起来, 地籍具有以下功能。

(1) 地理性功能。 (2) 经济功能。 (3) 产权保护功能。 (4) 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功能。 (5) 决策功能。 (6) 管理功能。

另外, 由于地籍存在地理性功能和决策功能中分析的原因, 在公安、消防、邮政、水土保持和以土地及其附着物为研究基础的科学研究和管理等部门可充分利用地籍资料为他们的工作服务。

2 变更地籍调查的特点

变更地籍调查方法、原理与初始地籍调查基本相同, 但又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1) 目标明确、分散、发生频繁、调查范围小。地籍变更工作是在初始地籍信息系统建立之后进行的, 是日常地籍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 不同于初始地籍时的统一调查, 而是局部的宗地在统一调查完成后进行的变动, 调查和测绘的范围是特定的待变动或己变动的宗地。 (2) 政策性强、精度要求高。 (3) 变更同步、手续连续。进行了变更测量后, 与本宗地有关的表、册、证、图均需进行变更。

3 变更地籍调查的准备

变更地籍调查的要求与初始地籍调查相同。变更地籍测量前必须充分检核有关宗地界址点点位, 并利用当时己有的高精度仪器, 实测变更后宗地界址点坐标。所以, 进行变更地籍调查之前应准备下述主要资料。

(1) 变更土地登记申请书; (2) 原有地籍图的复制件; (3) 本宗地及邻宗地的原有地籍调查表的复制件 (包括宗地草图) ; (4) 有关界址点的坐标; (5) 必要的变更数据的准备, 如宗地分割时放样元素的计算; (6) 变更地籍调查表、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及指界委托书; (7) 本宗地附近测量控制点成果, 如坐标、点的标记或点位说明、控制点网图。

4 变更地籍的实地调查

变更地籍的实地调查包括变更地籍的权属调查和变更地籍测量。

4.1 变更地籍的权属调查

变更地籍的权属调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与初始地籍的权属调查基本相同, 变更地籍的权属调查是依据土地权属变更的形式和内容而进行的。当前土地权属变更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征用集体土地; (2) 划拨国有土地; (3) 出让、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4) 继承土地使用权; (5) 交换土地使用权; (6) 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 (7) 承包集体或国有土地使用权; (8) 土地分割; (9) 土地合并; (10) 土地权利人更名; (11) 城市改造拆迁; (12) 土地权属界址调整。

此外, 还有已设定的他项权利的变更, 如抵押、出租等。在变更地籍的权属调查中, 应着重检查和核实以下内容。

(1) 检查本宗地及邻宗地指界人的身份。 (2) 检查变更原因是否与申请书上的一致。 (3) 全面复核原地籍调查表中的内容是否与实地新情况一致, 如土地使用者名称、单位法人代表或户主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土地坐落、四邻宗地号或四邻土地使用者姓名、实际土地用途等。以上各项内容若有不符的, 必须在调查记事栏中记录清楚。遇到疑难或重大问题时, 留待以后调查研究处理, 待有了处理结果再修改地籍资料。

4.2 变更地籍测量

变更地籍测量是在变更权属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为确定依法变更后的土地权属界址、宗地形状、面积及使用情况而进行的测绘工作。包括更改界址的测量和不更改界址测量。在工作程序上, 可分两步进行, 一是界址点、线的检查;二是进行变更测量, 其具体方法如下。

4.2.1 更改界址的变更地籍测量

(1) 界址点检查。

(1) 这项工作主要是利用界址调查表中界址标志和宗地草图来进行。检查内容包括:检视界标是否完好, 复量各勘丈值, 检查它们与原勘丈值是否相等。按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如下。 (2) 若检查界址点与邻近界址点间或与邻近地物点间的距离与原记录不符, 则应分析原因按不同情况处理。

(2) 变更测量。

(1) 宗地分割及调整边界时, 可按预先准备好的放样数据, 测设新界址点的位置, 设立界标;也允许在有关方面同意的情况下, 先设置界标, 然后用解析法测量界标的坐标。在变更界址调查表 (包括宗地草图) 中注明做出修改。 (2) 合并宗地及边界调整时, 要销毁不再需要的界标, 并在原界址调查表 (包括宗地草图) 复制件中, 用红笔划有关点或线。

4.2.2 不更改界址的变更地籍测量

(1) 界址点的检查。包括界址点位检查, 以及用原勘丈值检查界址标志是否移动。具体内容同“更改界址的变更界址测量”。

(2) 变更测量。一般是用当时已有的高精度仪器, 实测宗地界址点坐标。具体内容除没有分割、边界调整及合并宗地时设置新界址点及销毁不再需要界址点的工作外, 其他与“更改界址的变更界址测量”基本相同。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地籍调查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城镇地籍调查为研究对象, 研究探讨了城镇地籍调查的特性、功能和实地调查的方式方法, 论文以变更地籍调查的流程为线索, 分析了变更地籍调查的准备工作, 变更地籍的权属调查和变更地籍测量的方式方法,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地籍测量,权属调查

参考文献

[1]王鸣飞, 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研究[J].江苏测绘, 1996 (3) :2~7.

土地变更调查之我见 篇10

1、土地变更调查不仅保持了地籍资料的现势性, 而且使实地界址点位逐步得到认真地检查、补置、更正, 使地籍数据中的文字部分逐步得到核实、更正和补充, 还使初始地籍中可能存在的差错逐步得以消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要逐步用高精度的变更成果代替原有精度较低的成果, 使地籍资料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它满足新的需求, 使地籍成果的质量逐步提高。

2、变更调查充分发挥了土地管理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闸门”作用, 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制定规划、计划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 为第二次土地调查提供准确的农业用地基础数据, 为今后确定各年度实际耕地面积和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提供依据, 为核定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缴纳情况提供重要依据。

二、土地变更调查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连续性和多样性, 及土地利用变更调查需要各部门和各基层的配合, 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1、开展变更调查工作的投入有限

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包括外业调查和内业数据成果整理, 技术性强, 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支持才能完成。由于投入有限, 没有专项经费, 不能聘请专业技术人员, 不能购置较先进的测绘定位工具, 不能及时对变更进行调查, 这就制约了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2、从事土地变更调查人员的专业知识较为贫乏

一方面, 投入的专业技术力量不足, 与繁重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任务不适应;另一方面, 从事土地变更调查的人员大多缺乏专业方面的知识, 对有关的基础知识、技术手段和方法不大了解。在以往的调查中, 将变更地块的位置在图上标注错误。

3、技术手段落后, 工作效率不高

首先,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是经常发生的, 变更的内容情况不同, 各种数据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因此要分时分段地及时做好变更的相关登记、统计工作和年度报表工作, 避免调查工作的长时间累积。而实际上每年只是在要求上报资料的时候才搞一次, 一项经常性的业务工作成为了时间紧、任务重的突击工作。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全年的变更调查任务量, 这就难免有丢落的现象发生。

其次, 野外采集工具的限制。由于技术条件所限, 县级一般都是采用钢尺进行野外的调查作业, 由于钢尺的局限性, 变更图斑的形状、位置等不能准确体现。此外由于工作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不高, 使他们在完成一些常规的统计工作时效率很低。

4、人为因素的干扰

为保证进度和质量, 每年的变更调查都需要乡镇基层土地所的配合。在变更调查的过程中, 上至领导, 下至配合外业调查的普通人员, 对每年的变更调查有着不同的认知, 隐瞒和多报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变更登记地类时存在有虚假现象, 如明明是耕地被占用而登记上报的资料中却填写的其它情况, 造成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的真实性较差。

5、变更登记档案资料的管理欠规范

变更调查结束后, 有的基层人员对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资料的意义不大了解, 以为这项工作完成了, 与以后工作没有什么关联。同时, 有些单位对初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档案资料管理不重视, 存放和保管随意, 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资料丢失现象, 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了变更调查成果的有序管理。

三、做好土地变更调查方法的探究

土地变更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如何才能使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使我们实时地掌握国土资源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情况, 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从事土地变更调查工作, 对如何做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认为应加强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全面提高对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认识, 解决经费问题

科学的决策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现状情况的基础上, 各部门应加强对土地变更调查这项基础工作的领导, 提高其工作地位。同时, 增加土地变更调查的投入。

2、充实技术力量

结合实际情况, 对各县国土资源局从事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学习的培训, 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部署, 承担基础数据的收集、统计、整理和分析。研究制定土地变更调查的工作和技术方案, 并定期考核所做的工作, 逐步使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真正得到落实。

3、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运用到地籍管理的具体实践中, 要逐步建立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 及时变更土地利用数据库, 这样可以使土地变更调查的实施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轨道, 从而真正做到实时地提供土地变更调查的文字和图件成果。同时应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中的优势, 提高工作效率。

4、分时段、分年度把工作做好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是经常发生的, 变更的内容情况不同, 各种数据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因此要结合上级的要求和部署, 分时分段地及时做好变更的相关登记、统计工作和年度报表工作, 避免调查工作的长时间累积。

土地变更调查现状及其问题与对策 篇11

1 土地变更调查的工作流程及关键环节

为了保证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的现势性、准确性、专业性和全面性, 从2010年起, 土地变更调查与全国“一张图”工程相结合。国土资源部统一购置遥感影像, 组织专业技术队伍进行土地遥感动态监测, 其实质是对比分析前后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 提取疑问图斑。地方国土部门在遥感监测成果基础上, 组织开展年底的土地变更调查。

1.1 基础资料

(1) 遥感监测成果:国土资源部利用最新时相的遥感影像加工制作本年度各县 (市、区) 的遥感正射影像图 (DOM) , 与上年度DOM和土地调查数据库叠加, 监测本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情况;从叠合图中提取本年度变更调查所需的疑似新增建设用地图斑, 形成本年度遥感监测成果, 是土地变更调查的依据。

(2) 基础数据库及资料:以上年度变更调查后的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数据库。所需资料是本年度最新土地利用计划下达和执行情况统计, 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的相关图件和数据等。

(3) 外业调查底图:依据县 (市、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基本农田调整等各类用地管理的批准文件、范围界线等资料, 与本年度遥感监测影像、疑似新增建设用地图斑及上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等数据进行空间叠加, 形成外业调查底图。

1.2 外业调查

变更调查的截止时间以12月31日为统一时点, 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21010-2007) , 进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调查以本年度实际变化为依据, 查清本年度土地利用实地变化和土地权属变化情况, 保证图件、数据、实地三者一致;外业调查的重点内容包括:耕地变化;基本农田变化;建设用地变化。

1.3 土地调查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完成, 经过每年土地变更调查、数字国土等相关工程的实施, 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已初步建立。土地变更调查是以土地调查数据库为核心的数字化方式进行。通过信息管理系统, 将外业调查获取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录入土地调查数据库, 实现土地利用图件和数据的更新。

2 土地变更调查发展历程

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前, 历年的土地变更调查是以第一次土地详查数据和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开展, 主要调查新增建设用地和耕地变化情况。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完成之后, “二调”数据库替代了第一次土地详查数据和土地变更数据。根据外业调查底图上的疑问图斑位置, 到实地进行调查, 确定新增建设用地图斑的真伪和范围, 调查新增建设用地图斑变化前后地类属性, 测量新增线状工程用地的实际宽度, 修正地类图斑的分割与合并, 补充遗漏图斑。从而逐步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互联共享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 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流程有了新内涵。

3“二调”后土地变更调查的新变化

(1) 新标准与新成果

2007年8月, 国家发布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21010-2007) , 为土地变更调查提供了新的分类标准。2007年7月1日起, 全国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 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互联共享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实现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二调”成果是推动土地变更调查的历史性变革。2011年11月, 国土资源部下发《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 (试行) 》。该规则的核心理念是, 尽最大可能满足管理需求, 要求变更调查须从过去的“单一变更”向“一查多用”转变, 即调查结果应能反映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耕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使用、违法用地与土地督察等情况, 尽可能满足国土资源管理日常业务的综合性需求。

(2) 工作流程趋于成熟、软件平台逐渐完善过去的土地变更调查技术相对落后, 基层上报数据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获取土地边界地理坐标的速度慢、精度低。目前实行了地籍与规划、耕保、执法多部门联合参加, 协调确认变更状况。细节的完善, 使土地变更调查与往年相比更科学、更完善、更具可靠性。

4 土地变更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1 当前土地变更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1) 土地利用管理不严, 变更数据上报不实, 土地开发利用不规范问题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尽管有《土地管理法》做法律支撑, 但由于执法力度不足, 导致管理不严, 变更数据上报不实。近年来, 新机制下的土地变更调查与土地卫片执法检查紧密衔接, 及时发现并将违法用地遏制在了萌芽状态, 但部分县市区为了降低违法用地比例逃避问责, 在土地变更调查中, 隐瞒违法用地不报, 甚至“铤而走险”将违法用地按照设施农用地、临时用地上报。

(2) 部门衔接不到位, 资料收集不齐全。

土地变更调查对地方国土部门有明确的职责要求:规划部门负责土地利用计划、基本农田补划、调整等相关资料;耕保部门负责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基本农田依法批准占用及补划资料, 核实确认建设用地的变更调查上图结果;执法监察部门负责汇总违法用地的数量、范围、位置及查处情况;地籍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土地变更调查, 完成相关资料的调查工作等。在土地变更调查实施过程中,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 规划、耕保、执法和地籍各部门之间衔接不到位, 导致大部分工作由地籍部门来完成。

(3) 变更调查软件不完善, 技术人员操作不熟练土地变更调查软件、更新数据上报软件、质检软件的开发处于完善阶段。县级地籍部门技术人员少, 技术力量较为薄弱, 给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带来较大的困难。

4.2 土地变更调查问题的对策

(1) 依法进行土地管理, 加强执法力度, 提高土地执法质量。加强土地执法部门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作用, 土地执法部门更应全面了解和掌握辖区内的土地变化情况, 全程参与变更调查的外业调查和数据确认工作, 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行为, 以实地变化为依据, 确保最新土地利用信息的客观与真实。

(2) 地方国土部门之间的协调至关重要。要更加细化部门责任, 加强部门之间联动和衔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规划、耕保、执法和地籍部门明晰分工, 相互配合, 各自承担部门职责, 提高工作效率。县级国土部门在日常土地管理工作中要强调及时性、主动性, 避免日积月累待到年底仓促整理, 以致资料不全影响土地变更调查的顺利进行。

(3) 专业技术人员适时与软件技术交流平台保持联络, 关注软件使用技术的交流、软件的更新与改进, 主动向软件开发部门反映存在的问题, 避免由于软件缺陷影响工作。在土地变更调查开始之前, 进行数据库更新和信息管理系统操作使用的技术培训, 尤其要加强对县级国土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 以提高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 按时保质完成土地变更调查任务。

作为重要的土地资源基础数据, 年度土地变更调查肩负重任, 要保证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国土资源遥感监测全国“一张图”基础信息准确性和现势性。未来, 土地变更调查还将探索兼顾更多部门、更广领域的国土资源管理业务以及相关部门和领域的需求, 进一步扩大变更调查和遥感监测成果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摘要:土地变更调查是基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 为了保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现势性和准确性, 根据《土地调查条例》, 国土资源部每年组织开展土地变更调查, 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作为中国各省、市、区、县土地资源存量和通量的最直观反映, 不仅对国土部门在土地管理方面的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在其他部门和科研工作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土地调查,“二调”,土地变更调查,土地调查数据库

参考文献

[1]李健, 张纯, 等.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新机制之探索[J].地理空间信息, 2011, 9 (4) :156~158.

[2]张晏, 周怀龙.土地变更调查有了“硬规则”[N].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1, 11 (001) .

上一篇:“链条式”教学下一篇:地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