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变更

2024-09-24

国家变更(精选9篇)

国家变更 篇1

调整部分医疗器械变更审批和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职责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进一步深化医疗器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日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发《关于部分医疗器械变更审批和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职责调整的有关事宜的通知》, 决定将部分由承担的有关职责调整至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一、职责调整范围

(一) 自2013年10月1日起, 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

理总局依据《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6号, 以下简称第16号令) 第三十八条规定开展的, 下述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变更审批事项调整至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

1. 生产企业实体不变, 企业名称改变;

2. 生产企业注册地址改变;

3. 生产地址的文字性改变。

(二) 自2013年10月1日起, 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

理总局依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 (试行) 》 (国食药监械[2007]229号) 第六十三条开展的, 下述境内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登记事项变更审批调整至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

1. 变更生产企业名称;

2. 变更生产企业注册地址。

对境内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地址文字性变更的审批, 参照变更生产企业注册地址方式, 一并调整至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

(三) 自2013年7月1日起, 将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

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以下简称认证管理中心) 组织开展的下述医疗器械和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检查 (考核) 工作调整至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

1. 部分医疗器械: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瓣膜、血管

内支架及导管、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动物源医疗器械和同种异体医疗器械。

2. 部分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与致病性病原体抗原、

抗体以及核酸等检测相关的试剂;与血型、组织配型相关的试剂;与变态反应 (过敏原) 相关的试剂。

二、医疗器械变更审批职责调整有关工作要求

(一) 第16号令第三十八条中“生产企业实体不变,

企业名称改变”系指生产企业因收购、重组、股份转让等原因需改变企业名称, 但产品生产地址、标准、生产工艺、工序等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形。

(二) 自2013年10月1日起, 生产企业申请有关事项

变更的, 应向生产企业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递交申请。

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有关变更申请, 生产企业应依据第16号令附件10和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关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变更规定递交申请材料。其中, 生产企业名称变更应提交原注册批准时的产品标准复印件和标准修改单各两份。

境内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有关登记事项变更和生产地址的文字性变更申请, 生产企业应依据国食药监械[2007]229号文件附件2和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关体外诊断试剂登记事项变更规定递交有关材料。生产地址的文字性变更参照附件2中变更生产企业注册地址的要求提交申请材料。

同时, 生产企业还须提交申请材料真实性自我保证声明, 保证有关申请材料与原注册申请和审查批准的材料相同。必要时, 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对申报材料真实性进行核查。

(三) 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按照第16号令

第三十九和四十条要求、国食药监械[2007]229号文件第六十九条以及本省境内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变更、体外诊断试剂登记事项变更工作程序和时限开展有关审查工作。

(四) 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变更, 经审查符合

规定予以变更的, 应发给变更后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书。证书格式采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格式, 变更后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用原编号, 编号末尾加带括号的“更”字。同时应在注册登记表备注栏中注明变更次数和本次变更内容。

境内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登记事项变更和生产地址的文字性变更, 经审查符合规定予以变更的, 应发给《医疗器械变更申请批件 (体外诊断试剂) 》 (格式见附件) 。

经审查不符合规定的,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作出不予变更的书面决定, 并说明理由, 同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五) 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信息公开有

关规定, 对相关审批过程和审批结果予以公示, 同时应每半个月将变更后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或医疗器械变更申请批件 (体外诊断试剂) 复印件及电子信息汇总后, 按照境内第一、二类医疗器械注册数据信息报送要求报送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相关信息将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对外发布。

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按照本省档案管理要求做好相关资料存档工作, 存档资料应长期或永久保管, 期限不得低于16年。

(六) 2013年9月30日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

局已受理的有关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变更、体外诊断试剂登记事项变更申请, 继续按程序审查审批。

三、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职责调整有关工作要求

(一) 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对有关品种的

质量管理体系检查 (考核) 下放后的工作应尽快做出安排、做好衔接。要完善开展质量管理体系检查 (考核) 工作的制度, 明确检查 (考核) 工作程序和要求, 并及时告知管理相对人, 确保自2013年7月1日起, 所有品种的质量管理体系检查 (考核) 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二) 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本辖区内

检查员队伍的培训和管理, 重点要加强对下放品种质量管理体系检查 (考核) 技术要求的培训, 做到质量管理体系检查 (考核) 标准要求不降低, 监管力度不放松, 确保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建立与产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需要认证管理中心协助的, 可向认证管理中心提出, 认证管理中心应做好相关支持工作。

(三) 部分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检查 (考核) 工作下

放后, 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按照《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试行) 的通知》 (国食药监械[2009]833号) 和《关于印发〈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实施规定 (试行)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 (试行) 〉和〈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评定标准 (试行) 〉的通知》 (国食药监械[2007]239号) 及相关配套文件的要求, 对下放的部分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检查, 对下放的部分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考核。认证管理中心负责对部分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检查 (考核) 工作下放后的技术指导。

(四) 2013年6月30日 (含6月30日) 前, 各省级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已受理的部分医疗器械和部分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检查 (考核) 申请, 应在5个工作日内转寄认证管理中心。认证管理中心应按现有工作程序和要求及时完成相关工作。

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有关职责调整工作, 充分做好准备, 完成信息系统调整, 严格受理标准, 规范审查要求, 加强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沟通, 保证有关工作的落实。

国家变更 篇2

国家土地管理局

《关于变更土地登记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1993]国土[籍]字第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土地(国土)管理局(厅),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管理局:

在加快改革步伐,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下,为加强变更土地登记工作,特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登记规则》的规定,制定了《关于变更土地登记的若干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三日

关于变更土地登记的若干规定

为加强土地资源和地产市场的管理,进一步健全土地登记制度,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变更土地登记作如下规定:

一、变更土地登记的范围和分类

初始土地登记后,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及他项权利发生转移、分割、合并、终止,登记的土地用途发生变更,土地所有者、使用者、他项权利者更改名称或地址的,除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外,应及时办理变更土地登记。

变更土地登记分为:

1.土地权属变更登记

2.他项权利变更登记

3.更名登记

4.更址登记

5.土地用途变更登记

6.注销登记

二、变更土地登记程序

变更土地登记的程序分为:

1.变更土地登记申请

2.变更地籍调查

3.审核

4.注册登记

5.换发或者更改土地证书,核发他项权利证明书

三、变更土地登记申请

1.因土地征用、划拨引起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变更的,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在土地征用、划拨批准后30日内,持土地征用、划拨批准文件共同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权属变更登记。

新建设项目用地的土地使用者,在土地征用、划拨批准后先办理预登记手续,待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30日内再正式申请土地权属变更登记。

2.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权受让人在缴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后10日内,持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出让金缴付凭证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变更土地登记。

3. 因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或因地上建筑物、附着物所有权转让引起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土地使用权转让人和受让人在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签订后15日内,持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共同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权属变更登记。

4.因单位合并、分立、企业兼并等原因引起宗地合并或者分割的,有关各方在主管部门批准后30日内,持批准文件及有关合同、协议共同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变更土地登记。

5.依法继承土地使用权的,继承人在合法继承权确定后30日内,持有关证明文件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权属变更登记。

6. 因处分抵押财产而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抵押人、抵押权人和新的土地使用权受让人,在土地权利变更之日起15日内,持土地使用权出让或转让合同、抵押合同、处分抵押财产的证明资料共同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使用权抵押注销登记和土地权属变更登记。

7.交换、调整土地的,交换、调整土地的双方在交换、调整协议批准后30日内,持协议和批准文件共同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权属变更登记。

8.出租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权出租人和承租人应在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签订后15日内,持土地使用权出让或转让合同、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共同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他项权利登记。

9.抵押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权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应在抵押合同签订后15日内,持土地使用权出让或转让合同、土地使用权抵押合同共同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他项权利登记。

一宗地多次抵押的,处分抵押财产时的偿还顺序以申请他项权利登记的时间顺序为序。

10. 因土地权属变更引起他项权利转移的,由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同他项权利者,在申请土地权属变更的同时申请他项权利登记。

11.土地所有者、使用者、他项权利者更改名称或通讯地址的,土地所有者、使用者、他项权利者在变更发生后30日内,持有关证明资料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更名或更址登记。

12.登记的土地用途发生变更的,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在变更批准后30日内,持有关批准文件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用途变更登记。

13.有下列情况之一,致使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或者他项权利终止的,土地所有者、使用者或他项权利者在土地权利终止后15日内,持合同或者有关证明资料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注销登记;

(1)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

(2)土地使用权出让期届满;

(3)因自然灾害造成土地灭失;

(4)土地使用权抵押合同终止;

(5)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终止。

逾期不申请注销登记的,土地管理部门依法直接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并将注销登记结果通知当事人及有关部门。

变更土地登记申请人在办理变更土地登记申请时,除以上规定提交的资料外,还须提交下列资料:

1.变更土地登记申请书。

2.变更土地登记申请人的法人和法人代表证明、个人身份证明或者户籍证明。

3.土地证书或者他项权利证明书。

4.地上建筑物、附着物权属证明。

5.土地管理部门要求提交的其他资料。

四、变更地籍调查

变更地籍调查分权属调查和地籍勘丈。各类变更土地登记均须进行权属调查。因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分割、合并引起界址点、界址线变更或者国有土地使用权部分出租、抵押的,须在权属调查基础上进行地籍勘丈。

变更地籍调查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日常地籍管理办法<农村部分>(试行)》和[1992]国土[籍]字第46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变更土地登记审核

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变更土地登记申请人提交的资料和变更地籍调查结果对申请人资格、变更内容、变更依据进行审核。经审核符合规定要求的,由审核人员在变更土地登记审批表内填写准予变更土地登记的依据、结果和审核人员姓名,并加盖审核人员印章和土地管理部门公章。

土地权属变更登记申请经土地管理部门审核,符合规定要求的,报人民政府批准后进行注册登记。

其他类型的变更土地登记申请经土地管理部门审核,符合规定要求的,直接进行注册登记。

六、注册登记

(一)土地权属变更的注册登记。

土地权属变更的注册登记须更换土地登记卡,其注册登记按下列程序进行:

1.注销宗地原土地登记卡。

在宗地原土地登记卡上进行注销登记。除严格按规定填写有关栏目外,还应加盖“注销”印章。并在“备注”栏说明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去向,土地权属变更涉及宗地分割的,注明分割后各宗地的宗地号。

2.建立宗地新土地登记卡。

在新土地登记卡上按初始土地登记的要求填写各栏目。在“备注”栏注明原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土地权属变更涉及宗地分割的,注明原宗地号。将原土地登记卡附在新土地登记卡后面。宗地分割的,将宗地分割前原土地登记卡附在宗地分割后宗地号最小的宗地土地登记卡后。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的注册登记,除按上述规定登记的内容外,还应在土地登记卡“登记的其他内容、变更事项及依据”栏登记以下内容:

(1)宗地标定价;

(2)出让或转让金额;

(3)出让或转让期限及起止日期;

(4)转让宗地土地增值费缴付情况:

(5)其他约定条件。

(二)其他类型变更的注册登记。

土地权属变更以外的其他类型变更的注册登记按《土地登记规则》规定的要求在宗地原土地登记卡上进行。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租、抵押的注册登记,除按上述规定登记的内容外,还应在土地登记卡“登记的其他内容、变更事项及依据”栏登记以下内容:

(1)承租人或抵押权人名称、地址;

(2)出租或抵押面积;

(3)出租用途、期限及起止日期;

(4)租金及交纳方式或抵押贷款金额及偿还日期;

(5)宗地标定价;

(6)其他约定条件。

(三)其它

根据土地登记卡更改土地归户册的相应内容。

七、换发或更改土地证书、核发他项权利证明书

(一)换发土地证书。

土地权属变更的,按下列程序更换土地证书:

1.注销原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土地证书;

2.根据土地登记卡填写新取得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土地证书。土地证书按栏目规定的内容填写,国有土地使用证在“备注”栏注明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

3.将土地证书发给土地所有者、使用者。

(二)更改土地证书。

土地权属变更以外的其他类型变更的,按以下程序更改土地证书:

1.在发生变更栏目内加盖“变更”印章;

2.在“变更记事”栏注明变更的内容及日期,并由经办人签名盖章同时加盖土地管理部门公章。

3.将更改的土地证书发给土地所有者、使用者。

(三)核发他项权利证明书。

他项权利登记只核发《土地使用权承租证明书》和《土地使用权抵押证明书》,其他类型的他项权利只办理登记手续不发给他项权利证明书。《土地使用权承租证明书》发给土地使用权承租人,《土地使用权抵押证明书》发给土地使用权抵押权人。他项权利证明书根据土地登记卡填写,证明书格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管理部门自行设计。

《土地使用权承租证明书》须载明下列内容:

L承租人名称、地址;

2.出租人名称、地址;

3.承租宗地的坐落、地号、图号;

4.承租宗地的面积、用途;

5.租赁期限及起止日期;

6.租金;

7.宗地标定价;

8.其他约定条件;

9.承租宗地的宗地图。宗地部分出租的,应在宗地图上标出出租部分的界线;

10.填发机关及发证日期。

《土地使用权抵押证明书》须载明下列内容:

1.抵押权人名称、地址;

2.抵押人名称、地址;

3.抵押宗地的坐落、地号、图号;

4.抵押面积;

5.抵押金额、期限;

6.宗地标定价;

7.其他约定条件;

8.抵押宗地的宗地图。宗地部分抵押的,应在宗地图上标出抵押部分的界线;

9.填发机关及发证日期。

八、变更土地登记费

变更土地登记申请人按规定交纳变更土地登记费。在国家未作新规定之前,变更土地登记的收费办法比照[1990]国土[籍]字第93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变更土地登记表格

国家变更 篇3

1.1 情势变更的概念

“情势”泛指作为法律行为形成的基础或环境的一切客观事实,强调动态的情况。“变更”即指情势在客观上发生了异常的变动,具体分为永久的变更、自然的变更、暂时的变更等。

我国对于“情势变更”原则的规定最早见于1982年《经济合同法》第27条:“由于不可抗力或一方当事人虽无过失但无法防止的原因,使经济合同无法履行,当事人可以变更或解除经济合同”。从该规定来看,其中“当事人虽无过失但无法防止的原因”即为所谓的情势变更原则,尽管在立法上并未形成该表述。

在1999年3月《合同法》立法过程中,由于意见相左,以及与相关概念之间难以区分诸因素,情势变更原则未予采纳,留下了立法的空白。从某种程度上说,情势变更的内涵确实较难界定。

然而,法律规范的变化源于实践之需。根据《民法通则》、《合同法》关于公平原则的规定,并参考《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在总结审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通过的《合同法解释(二)》第26条规定了情势变更条款: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这从司法规范上给予了情势变更原则明确的定义,弥补了制度的缺位(笔者认为,以司法解释来确立情势变更原则存在立法权限上的瑕疵。1999年3月15日正式颁布的《合同法》对此原则未作规定;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只能对已有法律作出解释,而不能超越已有法律以“解释”之实,但司法解释越权与否不属于本文探析范畴,在此不赘)。且从该项规定不难看出,情势变更原则乃是民法的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之具体化,体现了该两项原则的基本精神。

情势变更原则的意义在于通过司法权力的介入,强行改变合同已确定的条款或者撤销合同,在合同双方订约意志之外,重新分配交易双方在交易中应当获得的利益和风险,实现合同正义。当合同原有的利益平衡因经济的激烈动荡而导致不公正结果时,施以法律的救济。

1.2 情势变更的构成要件

第一,存在情势变更的客观事实。情势变更的产生必然导致合同赖以成立的客观环境之变化,其表现形式可以是经济环境的调整如货币汇率变化,也可以是政策调整;可以是暂时、局部的变化,也可以是永久、全局的变化。而变化之结果将导致合同的目的无法实现或者对价关系无法形成,因而是根本性的,会造成不公平的结果。

第二,情势变更的时间应在合同成立并生效之后、履行终止之前。如果当事人对合同成立或生效以前发生的情势变更为已知,那么合同的签订就是在已存在的变更事实基础上进行的,再依情势变更原则来处理就显得不合理。

第三,情势变更具有不可预见性。如果在缔约时,当事人能预见或已预见客观情况,当事人仍然缔约则可视为其默认或是接受该风险的承担。如果仅一方未预料到情势变更并且该情事变更的事由本身是当事人不能预料的,那么未预料的这方应主张情势变更。判断情势是否为可预见则要视该情势之性质。如对于物价波动的预料只是一个基于经验的概括性预料,实际操作中如发生价格异常波动则仍应认为属于情势变更,在个案中该价格的上升有其特殊性。

第四,情势变更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当事人对情势变化的后果无法克服。换言之,当事人在情势变化后,不能替代履行,不能采取补救措施,或采取补救措施超出其负担能力。如果情势变更可归责于当事人,则当事人应为情势变更承担责任。那么,此情况不能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必须由过错方自身来承担由考虑不周产生的风险或违约产生的违约责任。

第五,维持合同原有效力明显不公或无法实现合同目的。即情势变更使得合同履行将对一方当事人显失公平,仅有情势变更的发生,并不必然适用情势变更规则,只有该变更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足以导致合同双方利益失衡时,才有适用之必要,比如一般的价格上涨不会导致履约的困难,亦不会适用情势变更,而当价格的涨跌达一定幅度时则会产生根本的履约艰难,使当事人履约目的不达。具体判断时应以个案中是否导致合同基础丧失,是否致使合同目的落空,是否造成对价关系障碍,作为判断标准。

同时,笔者以为,适用情势变更还必须以当事人主张情势变更为前提。因为适用之目的在于消除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当事人之间利益不平衡状态,对因情势变更而承受利益损失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救济。当事人援用此项原则救济自身权利的方式,是按照一定的程序主张解除合同或变更合同。对当事人提出的主张法院是否采纳,世界各国法律不尽相同。学界普遍认为,情势变更只是合同变更或解除的酌定条件,亦即发生情势变更后是否变更或解除合同,应由法官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自由裁量。

2 情势变更原则适用于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的事实分析

2.1 情势变更原则适用的可能性

2.1.1 供求关系的变化

购房者对于商品房的需求量直接影响房市的供求关系。继而影响到房价、交易量,开发商也会运用各种炒房手段,直接干扰房价运行,使得订约前后的客观基础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基于房市的供求关系变化、房价涨幅变化,以及房地产泡沫等经济现象,用“有形之手”来控制商品房交易行为,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和法规,这类政策和法规往往会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赖以成立的客观情势之变化。

2.1.2 商品房买卖合同本身的价值性

作为合同标的的房产往往较之于一般的买卖合同标的物的价值要高得多,故一旦受到相关情势影响,如政策法规的影响,那么将对合同的实际履行产生实质性的艰难,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构成根本威胁,最终导致合同目的难以实现。

2.1.3 基于商品房买卖合同履行的长期性特征

预售商品房在合同订立后仍处于建造阶段,距离完工交房仍有很长时间,而在这一段较长的合同订立后至交房即合同履行完毕期间,该合同所基于的情势很可能因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的波动、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发生异常变化,最终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故符合情势变更渐进性的特性。

2.1.4 房市主要还受到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

广大购房者对于商品房销售的有关信息如价格、税率、贷款优惠政策等重要信息的掌握呈现出不全面、不及时特点,表现为极度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其无法预见商品房买卖市场的政策走势变化。

可见,基于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的外在环境特征和合同本身的履行特点,完全可以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调整,维护利益平衡。

2.2 情势变更原则适用的必要性

2.2.1 合同履行的结果

合同虽然是当事人之间的最高法律,必须履行,但若客观环境及基础条件变化导致合同履行已不存在实际可能了,那么再固守“契约严守”原则就会产生实质上的不公平现象,给予当事人不正当负担,破坏经济秩序稳定,不利于商品房交易安全和交易效率,造成履约成本过高,故而,极有必要引入情势变更原则对权利义务关系重新进行调整,恢复公平正义。

2.2.2 引入情势变更原则的效果

通过商品房买卖合同的变更和解除,使当事人恢复到订约前的经济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国家政策调整的最终目的。一定的客观环境变化源于国家的政策调整,政策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使得市场失灵的现象得以恢复,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那些在政策出台前进行的不理性商品房买卖行为因为政策的影响(情势变更的适用)而得以解除以致失去其效力。从某种角度而言,政府调控市场的目的得以实现,房市的交易安全与稳定得以维护。

2.2.3 现存制度的不足难以解决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的全部问题

其一,商业风险多适用于一般标的物买卖合同。强调当事人对于交易行为的亏损所应当承担的风险责任,利益的损失是正常现象。而商品房买卖合同不同于一般标的物买卖合同,其所含之风险不能一概归入商业风险,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无法预见、无法避免、无法克服的异常变更,对于此种变化要求当事人自行承担风险,无疑极为不公,不符合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正义原则,因而有必要引入情势变更制度,重新调整合同双方的法律关系,通过双方对于风险的共担,实现利益的协调、平衡。

其二,不可抗力虽也通过对于合同的重新调整达到平衡双方利益、分担风险的目的,但其适用之于商品房买卖合同也有不足。首先,达到不可抗力的标准要求很高,必须是客观情况的变化使得合同永久、绝对无法履行才符合条件,一般的履行艰难则不行,而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的合同基础变更不一定会产生合同无法履行的结果,往往只是合同履行对于一方当事人而言比较艰难,需要一定程度的调整,因而无法适用不可抗力。故引入情势变更原则对于履行艰难但未达到根本无法履行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给予一定的法律调整,以便实现双方利益的再度平衡。其次,适用不可抗力只会产生解除合同的法律效果,没有其他调整的方法,不利于商品房买卖合同利益的协调,因客观基础的变更而出现履约艰难,并不意味着已无法履行,在履行仍有意义的情况下,对于合同的变更调整仍然是首选的法律救济手段;情势变更作为一种类似于撤销权的实体权利,可以产生变更合同的法律效果,而非一味地依靠解除合同来解决纠纷,这样的纠纷处理方式会大大破坏合同的稳定性,而通过情势变更制度多样化的调整手段可以选择适合于个案的最佳调整方式,兼顾交易的稳定与实质的正义公平。最后,不可抗力没有程序的合理性,仅仅依靠当事人单方的行为就可达到预期效果,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给予当事人之间以协商平衡利益的空间,同时也赋予法院以决定权、裁量权,避免当事人单方权利的滥用,使得房屋买卖合同基于客观环境变化而作的利益协调更富有程序上的合理性。

基于上述原因分析,在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中引入情势变更原则对合同双方权利义务关系进行再度的调整是确有必要的。

2.3 情势变更原则适用的基本类型

第一,国家法律的修改。商品房预售合同具有很强的国家干预性。在履行期间,如国家规制对商品房预售领域的法律法规做出调整,则应当认定为双方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签订之初的法律环境发生变更,也即情势变更。

第二,国家商品房预售的法律政策调整。政策性调整是我国商品房交易市场中重要的调控手段,在订约之后政府出台相关调控政策,从而致使合同履行有失公平的,应当认定为情势变更。

第三,经济环境的巨变。主要是指衡量经济指标的各项要素如价格、税率、利率等的异常变化。此处应当区分情势变更中的经济环境剧变与商业风险,此二者主要从可预见性、变更程度、实质后果、继续履约是否显失公平等角度予以分析,比如适度的通货膨胀是商业风险,但物价飞涨则应认定为情势变更。

3 房地产新政之下情势变更原则适用的具体问题探讨

3.1 国家“房地产新政”关于商品房买卖合同的简要内容

第一,自2010年4月14日起,贷款首付比例提升。例如,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

第二,自2010年4月17日起,商业银行对第三套住房和异地购房者住房贷款暂停发放。

第三,2011年初,各级地方政府进一步推出了第三套房的限购政策,许多本打算一次性付款购买第三套房的购房者再次受到影响。

首付款比例提高和贷款不能致使买房人丧失履约能力。造成购房者无法按原计划获得所需的银行贷款,而此前其与开发商之间的购房合同已订,定金已付,当无法获得所需贷款时,则意味着购房者无法按已签购房合同来履行买方义务,依约得承担定金罚则或者合同强制履行责任。诚然,这对购房者而言是显失公平的。

3.2 房价的大幅涨跌是否属于情势变更

各地房价在2008年普遍下跌。在房价下跌前已签订购房合同的购房人,因同一楼盘的其他单元房价大幅下降,便认为自己相对多付了房款,于是纷纷以情势变更为由要求开发商退还差价或要求退房。此种情形是否属于情势变更呢?

3.2.1 该种情形的确属于商品房合同订立时的客观环境变化的范畴

前已提及,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是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中引发情势变更的原因之一,而房价的猛升猛降不仅在量上达到了要求,较之所谓“商业风险”,其变化程度有质的飞跃,超出了一般标准。

3.2.2 对于该价格的变化当事人能否预见

笔者认为应该分别予以考虑,首先考虑引起该价格变化的原因,如是因市场因素所致,那么由于市场本身调节的不确定性,一般的理性经济人可以根据通常积累的实践经验预见房价的增幅,属于可预见之范围。而像近年局部地区房价的猛涨或下跌,主要是因国家政策调整的原因所致。故而可以做一个区分。

第一,如果商品房买卖合同是在国家出台一系列针对房价的宏观调控政策之前订立的合同,那么,对于合同订立后的一系列房市调控政策,以及房价如此的下降幅度,自然是无法预见的。相对于市场的有形之手而言,国家的调控之手可谓是无形的,购房者无法预见它何时出现,且国家对于房价的调控达到的效果远比市场本身的调节为甚,增长降低的幅度也往往远超一个在市场中合理从事经济行为的理性人之预期,因此无法预见的“无形之手”调控带来的价格变动属于无法预见。

第二,如果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订立存在于国家调控房价的相关政策出台之后,那么,在此情况下,当事人就应当基于国家调控房市涨跌的政策力度及其后续影响,合理判断房价的增降趋势。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商品房买卖行为,应当认为购房者已经认识到房价下降的风险,并自愿承担下降带来的损失后果,因而属于可预见范畴。

此外,合同中的相关条款也可印证当事人对于房价下降的风险的预见程度,如果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已经订有关于房价波动产生纠纷的处理方法,那么可以认为当事人之间对于房价下降的风险已经有了合理预期,降低了情势变更原则适用的可能性。

3.2.3 房价的涨跌幅度本身,亦可作为一个衡量的客观标准

若房价变化超过一定幅度则可以认定为当事人无法预见。此为国外多采用的评判标准,如,英国法院判决认为,价格上涨20%~30%属于普通商业风险,假如上涨1倍以上就将导致合同落空(情势变更);还有《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将“艰难情势”注释为“如果履行能够以金钱方式准确计算,则履行费用或价值的改变达到或超过50%,很可能就构成根本性的改变”。

3.2.4 房价涨跌的时间性问题

一般而言,由于实践中当事人大多通过商品房预购的方式进行房屋买卖,故一般房价增降的时间均发生于买卖合同订立之后到商品房竣工交付之前,也即合同履行完毕权利义务归于终止之前,因而符合情势变更发生的时间要件。

3.2.5 对于维持原合同效力是否会引起显失公平之问题

这可从三方面来作考察:其一,商品房买卖合同是否可以继续履行?通常,房价虽有大幅涨跌,但对于购房者而言若其所负担的合同履行义务并未因此而增加,其支付标的额无变化,且其经济状况也未有改变,则由其继续履行原合同应该是可行的。其二,继续履行原合同是否会显失公平?如前所述,购房者缔约前后房价的大幅涨跌,并未造成购房者本身经济能力的下降,也无额外增加购房者负担,故不会造成购房者继续履约会显失公平的情况出现。其三,继续履约的话,合同目的能否实现?购房者签约的目的大多出于居住所需,故房价的涨跌并未导致原合同目的基础之丧失,当事人只要履行完毕原合同,其满足居住之目的当然可以实现。另一方面,少数购房者基于投资盈利之目的而购,这时房价的大幅涨跌确会导致其盈利目的落空,但情势变更的适用是为了保护当事人正当的合同利益,纠正显失公平现象,而不能盈利并未造成购房者履约后的权利义务显失公平,因而不属于情势变更保护的对象。

合同成立后虽然房价起伏不定,前后房价差异颇大,但从经济成本或履约成本角度观之,其履约成本仍然维持在合同订立时所应承担的范围之内,购房者更没有因此而发生经济亏损,仅仅是与合同履行时的市场价格相比较少获利而已(如果合同订立时就低于其购房价格或建房成本,则不属于情势变更原则要解决的问题)。故不能仅因前后价格之间的差异导致少获利即认定为显失公平,而适用情势变更。

3.2.6 当事人是否只要有所亏损就可以请求变更或解除合同

其一,购房者的纵向和横向比较:所谓纵向比较,是指当事人将签订合同时的交易价格或酬金与合同履行时的交易价格或酬金进行比较。所谓横向比较,是指当事人的交易价格或酬金与第三人同等条件的交易价格或酬金相比较。

在合同生效后,因市场价格涨跌等情形,合同约定的价款虽然与市场行情存在一定甚至较大的差距,但依约继续履行合同并未因此额外增加购房人的经济负担,即履约成本,仅仅是自己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与之后的购房人相比多付了房款,由此认为自己亏了。而且本质上讲,此种情形对购房人而言根本不属于情事变更问题。故而,此种情形事实上不存在是否显失公平的问题,也无需进行经济成本核算。如果遇房价上涨,购房人只需按合同约定价款付款就是,对此更不存在显失公平问题。

其二,如何认定显失公平。理论界存有误区,就是将签订合同时的交易价格或酬金与合同履行时的交易价格或酬金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仅仅凭前后价格或收益之差作为判定依据,并得出是否显失公平的结论。这种通过比较方式来认定显失公平显然不妥。如果将合同订立时的房价与合同履行时的房价进行比较,房价相差甚多,表面上看,合同继续履行对购房者明显不公平。但事实上,尽管合同订立时与合同履行时的价格相差较大,但另一方面,购房者在合同订立时支付的价格起码是物有所值。

市场价格时常发生波动,有涨有跌,并因此影响当事人的经济利益。合同履行时的价格或酬金高于或低于合同签订时的价格或酬金,或者比第三人的交易价格高或者低,虽然对一方当事人的收益有一定影响,甚至影响较大,但不能仅依此认定为显失公平并主张适用情势变更原则予以救济。若交易者都以此为由而主张适用情势变更原则,交易安全将无法得到保障,交易秩序、诚实信用原则将遭到严重破坏。故不能仅以卖多卖少、赚多赚少、收益多寡来衡量与评判是否构成显失公平。理论界和实务界正是由于仅此单纯地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以当事人赚多赚少、收益多少作为显失公平的评判标准,最终导致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范围和自由裁量空间无限扩大。如此实属对情势变更原则中显失公平的曲解,其结果必然有悖于诚实信用原则。

3.3 因新政出台而失去履约能力是否属于情势变更

如何处理跨越调控政策公布前后的商品房买卖法律行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2010年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比例不得低于30%,对于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4月17日国务院发出通知,重申该房贷调控政策,并要求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风险状况,暂停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购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住房贷款。由于银行执行国家房贷调控政策,许多商品房买卖合同因为银行贷款全部或者部分停办而产生了纠纷,当事人希望通过情势变更原则保护自身的权益。

笔者认为,国家商品房贷款政策调控应该认定为情势变更。

其一,国家房贷政策的调整属于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外界环境的变化。在发生时间上,结合具体案件,只要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于国家房贷政策之前,约定的办妥贷款的终止日期在房贷政策调整之后的,就存在情势变更原则适用的空间。

其二,国家房贷政策调整造成了商品房买卖合同经济上的履行受阻。虽然购房人支付给售房人的价款数量没有变化,但房贷政策调整造成支付方式及支付时间的变化。分期支付还是一次性支付、贷款周转支付还是个人即时支付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即时支付能力。买卖合同的价款数量、支付方式、支付时间构成一个整体,共同转化为价款给付义务的经济价值,三者中任何一个变化都会造成价款给付的经济价值变化。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合同履行给付房款的义务,必然提高当事人的即时支付能力,从而可能严重影响当事人其他经济生活方面的质量。

其三,国家房贷政策的调整是当事人不能预见的。如果将国家调控政策纳入普通购房者可预见之范围,是对购房者的苛求,超过了社会对普通购房者的期待可能性,是对自然正义的违反。

其四,国家贷款政策属于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时信赖的基础。当事人在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前,总是结合自己的即时支付能力及当时贷款政策的规定,判断自己可以即时支付多少比例的房款,剩余比例的房款通过银行贷款来周转,一个理性人不会超出自己的即时支付能力进行一项交易。房贷调控政策出台后,当事人无法取得贷款或者无法取得原定比例的贷款,需要提高即时支付的比例来弥补这部分差额,这种变化使得当事人订立合同时的基础动摇。

其五,国家房贷调控政策的出台是不能归责于当事人的。具体合同关系中的当事人不会导致对整个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房贷调控政策产生。房贷政策的直接影响是购房人不能取得贷款或不能取得原合同约定比例的贷款,间接影响使购房人对待给付的义务发生了变化。如果合同的对待给付因不可预测事件而失去平衡,则合同便失去了合理性,情势变更原则正好可以矫正房贷调控政策造成的给付义务失衡。

其六,将国家房贷政策调整认定为情势变更的合理性。将国家房贷政策调整认定为情势变更,不乏为少数预期房价下跌而退房的不诚信购房者提供了借口,不可否认有少部分人通过其他途径可以补齐房款,并且这种周转不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只是由于房价下跌,投资盈利的目的受阻才以房贷受阻为由变更或解除合同。但我们更应当看到中国的现实:购买商品房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一生中发生不了几次的大宗交易,做出这一决定前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特别是自己的即时支付能力及预期支付能力;通过其他途径来凑齐房款差额对大部分人来说是超过自己的即时支付能力的。

一方面,房贷政策通过提高购房首付和提高贷款利率来加大购房者的资金承受力,遏止购房需求,减少房屋成交,以稳定房价;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购房成本,减少购房需求来改变公众的房价预期,从而遏止房价过快上涨。如大量维持合同的效力,就会在无形中推动房价上涨。可以说,基于预期房价下跌而退房的不诚信是依情势变更原则处理商品房买卖纠纷很难避免的副作用,但其正作用则有效体现了房贷政策的导向,也实现了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合同正义,是功大于过的。

摘要:在一系列紧凑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新政之下,一些商品房买卖合同无法实际履行或者履行之后又起纷争。开发商、业主和政府该何去何从,不少人选择运用“情势变更”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那么,在现实中该原则是否能适用于商品房买卖合同,在什么情况下适用,会产生何种后果,文章欲从这些方面作出分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的稳定寻求解决途径。

关键词:房地产新政,商品房买卖合同,情势变更,适用

参考文献

[1].冯靓.论情势变更原则在商品房预售合同中的适用.消费导刊.2009.6

[2].王建东杨国锋.房贷调控政策背景下的情势变更原则及应用.法学研究.2010.5

[3].魏济民.浅议建筑房地产合同纠纷中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仲裁研究.2010.19

[4].洪波.房地产宏观调控下房屋买卖纠纷审判实务研究——以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为视角.人民司法.2010.21

[5].王德山.情势变更原则中显失公平认定研究.法律适用.2010.11

国家变更 篇4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2-02-05 生效日期: 2002-02-05

发布部门: 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发布文号: 财综[2002]7号

民政部《关于变更婚姻登记收费项目和调整收费标准的函》(民函[2001]105号)收悉。经研究,现将有关事项函复如下:

一、为加强婚姻登记管理,参照国际惯例,同意将现行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收取的婚姻证书费,离婚、解除夫妻关系证明书费,涉外结婚或复婚登记手续费,内地公民同港、澳、台、华侨结婚或复婚登记手续费以及离婚登记手续费,统一变更为婚姻登记费(含证书工本费)。

二、婚姻登记费收费标准由国家计委、财政部另行核定。

三、收取婚姻登记费应按照规定到指定的价格主管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变更手续,并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

四、婚姻登记费应按照《财政部关于行政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预字[1994]37号)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收入全额上缴同级地方国库,支出按照批准的预算安排使用。

五、各级民政部门应加强婚姻登记收费管理,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或搭车收取其他费用,并自觉接受财政、价格、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划分 篇5

(1) 会计政策变更概述。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基础以及列报项目中采用的原则、方法或者基础。而会计政策变更则是指企业在相同的交易或者在相同的会计事项上, 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变成另外一个会计政策的行为。会计政策变更的依据有两种, 一是国家法律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求做相应的变更;二是通过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有效的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或者相关性。

(2) 会计估计变更概述。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会计财务报表上的金额或者数值的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者有关的会计事项, 以企业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分析所做的判断。会计估计变更发生的原因与会计政策变更有很大的不同, 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当前会计期间内的状况以及企业预期的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而要求会计人员对企业的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一定的调整, 使金额和数值能够符合实际的需要。传统会计假设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这些假设的确定决定了会计核算的范围, 但从传统的会计主体来看, 强调的是企业本身拥有资产的所有权特征, 而不包括使用自然资源或影响生态环境资源的非所有权的特征, 这和循环经济相矛盾, 所以导致空间范围比较狭窄;从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来看, 企业在未来一段较长的时间里能经营下去, 而要对其进行核算又必须分出若干的时间段, 即月、季、年度, 将企业原本连续的各种业务活动归属于不同期间, 在循环经济下, 这点也不能改变, 但传统会计假设没有假设环境资源的消耗和补偿循环同样是可持续的;再从货币计量来看, 传统的货币计量假设主要是对企业的会计要素在历史成本法下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来进行核算, 而循环经济下除了传统的要素核算可按货币进行计量外, 因为还涉及到企业对废物的排放能力、空气的净化能力等无法用货币计量的问题。所以传统会计假设内容随着循环经济的产生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的划分基础

(1) 以会计确认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基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以及利润这六项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作为会计处理的首要环节。根据会计政策的变更, 往往会导致新的会计确认或者选择, 因此相应的变更也就是会计政策变更。确认变化时给予会计政策的变化, 因此该变更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由于会计准则现行条例中将企业合并的情况分为两种区别对待, 一类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也就是合并方受一方长期控制, 这类公司合并以后使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监督, 也就是合并方在企业合并后的资产和负债, 以合并日账面价值为准并且入账;而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被合并方的各项资产、负债按其账面价值计量。这样上市公司就利用合并经营业绩好的单位来合并其利润, 一样可以提高自身的业绩, 从而合理的进行盈余管理;而另一类是当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发生合并情况的前后并不是被一个控制方控制, 那么则是适用会计准则中的购买法则, 也就是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并且对一些负债以公允价值表示。由于购买方的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购买企业可借此增加利润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2) 以计量基础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基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的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等会计计量属性, 作为会计处理的计量基础。一般地, 对计量基础的指定或选择都是会计政策的内容, 其相应的变更也就是会计政策变更。

(3) 以列报项目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基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规定, 企业的财务报表项目必须采用列报原则。从实际中的规定来看, 一般对列报的制定或者选择都是由会计政策规定的, 对列报项目的变更一般就是会计政策的变更。上述案例中, 因为列报项目的变化而产生的变更也应该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4) 有关金额或者数值计算所用的处理方法的变更是会计估计变更。根据会计确认、计量基础以及列报项目所选择或者采取的、目的是为取得与该项目有关的金额或数值而采用的处理方法, 不是会计政策变更, 而是会计估计变更。在一个企业中, 会计出具的财务报表并不反映企业的所有信息, 财务报表上列报的所有项目都会反映会计政策的规定和变化, 而平时的会计工作中也经常会出现财务报表上的资产负债的有关项目金额或者数值不可能或者完全不切实际,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会计估计就能够解决不少问题。从整体上来看, 在一个会计期间内, 会计政策的变更反应方式是在财务报表中列报的财务信息以及方式发生变化, 而会计估计的变更反应方式则是财务报表有关金额或者数值的变动。

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的划分方法

在具体的划分方法方面, 企业可以采用具体方法划分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首先, 企业要分析涉及的会计事项是不是属于会计确认、计量基础或者列报项目的变更。进行这一步的分析之后, 企业可以得出的结论基本上就很明确了, 即如果分析的事项中存在一项或者一项以上的上述事项, 就基本上可以确定是会计政策变更。如果分析事项的结论是不涉及上述三类事项, 反而是与金额或者数值的计算方式或者方法有关, 则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为会计估计变更。

以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为例, 通过分析该事项与会计确认、计量基础或者列报项目的关系, 发现该项目并不是属于这三者中的任何一种。但是存货计价方法改变将导致资产负责表和利润表相关项目的列报变更, 而列报项目的变更实际上就是会计政策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 与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一样的,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也和会计确认、计量基础或者列报项目没有表面上的关系, 再做深层次的分析, 固定资产折旧都是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的, 该事项的会计确认和列报项目都没有发生任何的变更, 最终变化的只是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净值等相关金额和数值, 因此该变更属于会计估计的变更。

国家变更 篇6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我国经济形势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 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变化, 在处理实际的会计事务时, 根据不同的情况出现的不同问题, 应该用相应的处理方法来对待。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 需要不停的进行学习新的知识, 并在实际工作中对各项事务的复杂性提高警惕, 认真对待、积极创新, 坚持实事就是的工作原则, 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 确保工作质量, 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的基础

1. 会计政策及其变更

会计政策是关乎国家、企业、个人重要利益的一项重要内容, 各国、各地区、各会计团体对“会计政策”的定义都不尽相同:有的从会计核算的角度出发强调会计政策的内容, 如我国会计准则将会计政策定义为“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并同时强调具体原则和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也是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有的从会计报表的编报角度定义会计政策, 即会计政策是为编制和呈报会计报表服务的, 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会计政策是企业在编报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特定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做法”,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会计政策是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 是为编制和呈报会计报表服务的, 会计政策的选用必然会影响会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 会计政策的变更也必然会导致会计报表项目确认和计量的变更。

2. 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 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会计估计是对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基于估计而进行的量化, 而会计估计变更则是基于更新的信息和技术对这种量化的精确度的进一步修订。无论是会计估计还是会计估计变更都只会影响到会计报表项目的计量层次。

二、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的不同之处

1、产生原因不同

法规或规章要求会计政策进行变更是产生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之一;另外在会计政策变更后, 会给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状况带来更为可靠的改变时, 企业可以针对这种特定的经济环境来对会计政策进行变更, 这也是会计政策产生变更的原因。

会计估计的变更也有两个原因, 所有会计评估都是发生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 当这个被依赖的基础发生变化时, 会计评估自然也会发生改变;会计评估发生变更的第二个原因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必须发生的变更, 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状况是不同的, 在积累一定的新信息、新经验的前提下, 会计评估会根据变化而进行变更。

2、影响范围不同

会计政策是国家统一制定, 因此产生影响的范围必然会较为广泛, 发生变更也必须是在遵循国家政策的基础上来进行。会计评估是结合当前情况对未来进行评估, 影响范围相对较小, 变更内容也受特定因素的影响, 内容较为单一。

三、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市场效应分析

1、多数投资者轻视会计政策的作用

丰富的财务知识对投资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我国的大多数投资者财务知识匮乏, 意识不到各项会计政策对企业发展所造成的巨大影响, 因此, 很多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依赖于会计政策的帮助。

2、集体的非理性

证券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 企业投机风气浓厚, 在操控股票时企业的价值不是操作的基本影响因素,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在掌握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下, 为了从中获利也只能按照别人的价值来进行交易。

3、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我国整个证券市场发展时间较短, 制度在逐步完善之中,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并不完善, 出现了披露不及时等现象。

四、合理防范措施

1、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解决会计政策变更的披露中存在的问题。规范各项披露格式, 专项统一规定。

2、规范企业治理结构。解决类似“一股独大”等问题, 发展机构的投资力量。

3、扩大利益相关者参与监督会计政策的途径。会计政策的有效监督, 促进会计政策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监督, 便会发挥内部控制的巨大作用, 顺利完成企业目标。

五、结束语

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这两个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因素, 单从定义上看差异较大, 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但在实际会计事务处理中运用起来, 很多时候会产生混淆。因此, 《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中还特别补充说明“企业难以对某项变更区分为会计政策变更或会计估计变更的, 应当将其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这些政策的出台, 都表明了在很多会计实际处理中, 在面对不同情况下, 可以根据相关规定作出相应的处理。所有不利于会计政策实施的因素被减少到最小, 并且可追溯调整一些早期的不切实可行的政策, 在会计政策变更时, 企业可以最大限度调整, 不仅有利于会计负责人员的工作开展, 又有利于对企业在发展中及时响应政策的变化, 适时地进行企业规划, 在遵循国家政策的基础上来提高企业的各项经济效益。

摘要:会计政策及其变更、会计估计及其变更之间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我们在实务工作中, 要正确运用该准则, 就要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 同时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 及时更新知识, 防止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促进日常会计工作的发展。本文在阐述了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基本问题之后, 辨析了两者的差异, 分析了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市场效应, 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近期国际会计则进展简述[J/OL].国外会计动态简报, 2007;5

[2]葛家澍, 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

国家变更 篇7

任何工程项目, 无论其设计有多完善, 也不管在招标时如何详细考虑了各种情况,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都将遇到诸多无法预料的问题, 而必须进行工程变更, 否则工程将无法顺利实施。工程变更的目的是使项目更完善, 更符合实际, 更好地满足使用要求, 在遇到原来没有考虑到或考虑不周的情况下, 选择较好的方式处理问题, 保证项目顺利进行。或者是完善设计, 提高工程质量和性能, 或者是节约工程费用, 降低工程造价, 或者修改合同, 使其更加合理严谨。总之,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工程。因此, 工程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大量的工程变更, 而无论是什么样的变更, 都将涉及业主和承包商的经济利益, 都与费用有关, 这就要求监理工程师能够妥善处理好变更工程的单价确定问题, 使变更既有利于工程顺利实施, 又不损害业主和承包人各自应享有的利益。

2 工程变更的含义与分类

2.1 工程变更的含义

FIDIC条款, 即FIDIC施工合同条件, 是公路工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合同条款。该条款定义工程变更的含义为, 由于设计文件或者技术规范修改而引起的合同变更。

2.2 工程变更的分类

工程变更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 形成不同的种类。按照提出变更申请的部门的不同, 工程变更可以分为以下六种。

2.2.1 上级单位变更。

通常提出此类变更的单位多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 这种变更一般是因为政策性变更或者国家政策出现调整而引起的。

2.2.2 业主变更。业主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后, 以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以及节约项目成本为目的提出的工程变更。

2.2.3 设计单位变更。设计单位在施工时, 发现原先设计的图纸中出现错误, 或者存在缺陷, 对图纸进行优化改进后提出工程变更。

2.2.4 监理单位变更。监理工程师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后, 对工程提出的变更。

2.2.5 施工单位变更。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勘测发现其地貌、地质构造等特征与设计图纸不符而提出的工程变更。

2.2.6 地方政府变更。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城市规划、或者群众要求等对原先设计文件进行改变而产生的工程变更。

3 变更单价遵循的原则

在对变更工程单价确定时, 应本着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的基本原则。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 确定变更工程单价, 不得以任何理由或借口脱离原合同条款确定变更单价。在《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中明确规定:变更工程价格的增加或减少额, 应以工程量清单中的单价或总额价为依据, 如果工程量清单中末包含适用于变更工程的单价, 则采用工程量清单中监理工程师认为适合的单价用于定价的依据, 如果不适合, 则由监理工程师和承包人协议一个合适的单价或总额价并报业主批准, 如果不能达成协议, 则监理工程师应根据情况在报业主批准后, 定出合理的单价或总额价, 并通知承包人, 抄送业主。所谓有效控制, 即应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带来的造价变化范围, 以使工程总造价不超过初步设计概算, 特别是投资估算为原则。在工程变更中应尽可能地降低工程造价, 提高投资效益。

变更单价的计算方法:

(1) 依照清单报价确定变更单价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工程任何部分的标高、基线、位置、尺寸的改变引起的工程设计变更或工程规模变化而引起的工程量增减。采用该方法, 容易被业主、承包人、监理工程师三方接受, 在合同意义上讲, 也是公平合理的。

例如:某段路基施工时由于设计线调整, 土方工程量发生变化, 该项工程的变更价格就可直接通过投标时采用的清单单价直接进行

(2) 间接套用清单单价确定变更工程单价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结构层厚度的改变, 配合比的调整等变更工程项目, 采用该方法的优点是简单且有合同依据。其特点是:如果原单价偏低, 则得出的新单价就低, 反之, 原单价偏高, 则得出的新单价也会偏高。

例如:某项目招标时沥青路面厚度为5cm, 而后由于设计方案调整沥青路面厚度变更为4cm。

投标时三个合同段的投标清单单价分别为62.5元/m2、58.6元/平方米、41.3元/平方米, 变更后如何进行单价调整:

首先查阅《公路工程预算定额》, 在定额中沥清混合料的拌和摊铺、运输均以100m为单位, 当摊铺厚度小于12cm时, 机械定额消耗与铺筑厚度无关, 可直接进行折算确定变更单价:

4/5×62.5元/平方米=50.0元/平方米

4/5×58.6元/平方米=46.9元/平方米

4/5×41.3元/平方米=33.0元/平方米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 原投标清单单价较高, 变更后单价也相对较高。但由于不平衡报价现象的存在, 采用该方法进行计价时, 可能给业主或承包商带来不利影响, 但只要基于公平原则, 不出现显失公平的现象, 则该方法还是很适用的。

(3) 部分套用清单单价确定变更工程单价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这样的变更工程:变更后的工程实际数量超过或小于工程量清单中所列数量的25%, 且工程量清单中该工程细目所列的“金额”或“合价”超过合同价格的2%。采用该方法进行变更工程定价, 是为了避免当变更工程量较大或工作性质有重大改变, 继续采用原清单中不合理的单价, 会造成工程总造价的不合理。新的合理单价的确定原则是:原单价偏高, 应相应降低, 反之, 应予以提高, 新单价仅适用于超出或减少25%以外部分的工程量。

(4) 采用新的单价确定变更工程造价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新增工程, 且原清单中没有相应的计量单价的变更工程。新的单价可以按《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及相应的编制办法, 参考投标书中的材料价格和有关费率, 确定其预算单价;也可采用相近标段清单单价的平均值, 或采用相近标段的清单单价与标底价的加权平均值。

(5) 计日工单价确定变更工程单价

该方法主要用于工程量清单中, 没有合适项目的零星附加工作。由于计日工一般报价都比较高, 不适合种类繁杂而难易程度不定的工程变更, 当工程变更较大时, 应尽量避免使用计日工。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公路工程项目也不断增多, 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此类工程的监督力度。工程变更所产生的问题, 在项目审计工作中占有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如何科学的、合理的确定变更单价, 成为公路招标项目工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工程变更的含义和审查出发, 详细介绍了常用的几种用以确定变更单价的方法, 并分析了其各自的优劣, 对于确定变更单价的规范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 用以确定变更单价的方法也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巢晨.公路项目施工阶段工程变更及其造价控制[J].交通标准化, 2008, 8.[1]巢晨.公路项目施工阶段工程变更及其造价控制[J].交通标准化, 2008, 8.

[2]王首绪, 李凤求, 曾续璋, 等.基于模糊类比法的公路工程合理造价的评估方法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 2005年01期.[2]王首绪, 李凤求, 曾续璋, 等.基于模糊类比法的公路工程合理造价的评估方法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 2005年01期.

[3]赵会德, 华成禹.论工程变更与造价控制[J].辽宁建材, 2011年08期.[3]赵会德, 华成禹.论工程变更与造价控制[J].辽宁建材, 2011年08期.

[4]黄旭.公路工程变更对投资的影响与统计[N].建筑时报, 2008年.[4]黄旭.公路工程变更对投资的影响与统计[N].建筑时报, 2008年.

[5]赵庆忠.如何行使好工程变更的审查和处理权[N].太行日报, 2011年.[5]赵庆忠.如何行使好工程变更的审查和处理权[N].太行日报, 2011年.

国家变更 篇8

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常出现工程量变化、施工进度变化, 以及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在执行合同中的争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 一方面是由于主观原因, 如业主的要求的变化、勘察设计工作粗糙, 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许多招标文件中没有考虑或者估算不准确的工程量, 因而不得不改变施工项目或增减工程量;另一方面是由于客观原因, 如果发生不可预见的事故、自然或社会原因引起的停工和工期拖延等乞还有的是业主对工程有新的要求或对工程进度计划的变更, 因此导致了工程变更合工程变更范围包括如下:

1.1 对合同中任何工作工程量的改变

由于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所列的工程量是依据设计图纸预算的量值, 是为承包人编制投标书时合理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及报价使用, 因此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实际工程量与预算不符的情况。为了便于合同管理, 当事人双方应在专用条款内约定工程量变化较大可以调整单价的百分比。

1.2 任何工作质量或其他特性的变更

如在强制性标准外提高或者降低质量标准。

1.3 工程任何部分标高、位置和尺寸的改变

这方面的改变无疑会增加或者减少工程量, 因此也属于工程变更。这类变更在实际施工时最为常见, 虽然每个更改的造价影响不大, 但因为变更比较多, 所以对造价的影响也不少。

1.4 删减任何合同约定的工作内容

省略的工作应是不再需要的工程, 不允许用变更指令的方式将承包范围内的工作变更给其他承包商实施。

1.5 改变原定的施工顺序或时间安排

此类属于合同工期的变更, 既可能由于增加工程量、增加工作内容等情况, 也可能源于工程师为了协调几个承包人施工的干扰而发布的变更指示。

此类变更在目前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是在精装修楼盘中, 比如, 在一高层住宅中, 原确定方案在总包单位施工完成后再进行室内装饰工程的施工, 但建设单位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及能抓紧销售, 建设单位决定在总包单位未竣工验收时即安排精装饰施工单位进场施工, 造成总包单位的时间安排延迟及配合的增加。

2 减少工程变更的措施和建议

施工阶段的工程变更是必要的, 由于种种原因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但是, 工程变更的影响是广泛和严重的, 因此, 应可采取措施以减少工程变更, 并努力使由于工程变更造成的影响降低至最小。

2.1 加强项目前期的资料收集和调查研

究工作

为减少建设项目后期的工程变更, 必须做好项目前期的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工作, 在此基础上应认真整理, 仔细分析、研究, 在项目前期和设计过程中, 应多次召开包括使用单位在内的项目认证会, 在项目设计前, 应充分了解建筑物使用方的工艺要求、功能要求及相应特殊要求。

2.2 深化设计、规范设计和成果认可制度

项目设计质量是施工阶段工程变更多少的主要因素之一, 建议工程设计严格按方案设计 (或方案招标、竞赛) →扩初1→扩初2→跑工图的程序进行, 对于每个设计阶段的成果进行有关各方参加的讨论、研究并认可, 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成果认可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设计。

2.3 认真做好图纸会审和交底工作

设计中的错误和矛盾是难免的, 有关各方应做的是如何减少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 因此, 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应在认真学习和理解设计文件的基础上, 切实做好图纸会审和交底工作, 一方面发现和解决设计中错误和矛盾, 另一方面提出优化建议。图纸会审是否做细做好, 直接影响到施工是否顺利。

2.4 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或专家进行工

程建设项目变更的评估、审核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 通过专门的政府机构或专门的人员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变更管理, 可以实现权责明确责任到人, 有效地防止政府投资项目中的违规行为尤其是防止业主与承包商, 供应商之间的串谋行为。

2.5 工程监理直接参与设计阶段的监理工作

为了维护投资方的利益, 国际上常见的作法是监理公司直接参与改正阶段进行全面监督。据专家称:如果一个工程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监理就参与进去, 一般可推除80%的错误和不必要的变更;据悉美国没有施工图和竣工图之分, 施工图一但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就不能变更。因此改正阶段的监理, 可确定优化设计方案和成熟的工艺, 提高设计质量, 避免在施工阶段发生重大设计变更和安全隐患。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上讲, 推行设计阶段的监理, 事前管理、预防为主、也是科学合理的.因此, 全面推行设计阶段的监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2.6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变更的管理必须要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目前已有《会同法》、《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规范工程建设项目的变更, 但这些都是从项目总体出发, 对在工程建设项目变更方面的规范则不够具体。因此, 为更好地监督管理工程建设项目变更管理, 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如变更的范围、幅度、责任追究等。

3 工程变更对造价管理的影响

合理、时机恰当和有序的工程变更对项目建设各方是有利的, 具有工程建设的正面效应和推动作用, 这将使建筑物或构筑物更能满足其使用功能和安全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降低成本和提升外观美化等, 但是, 毋庸置疑, 相对随意的、不合时机和无序的变更将极大的影响工程质量、进度, 导致项目成本增加。

3.1 工程质量下降

过多的工程变更, 特别在工程后期和结构部位的工程变更, 会给结构安全留下隐患, 影响结构强度和耐久性, 另外, 会给后期的正常使用带来不便, 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造成工程质量下降。

3.2 项目投资增加

由于工程变更造成已完工程的拆除、设备退货、工程的二次重建、承包方的停工待料等, 同时, 由于工期的延误常采取赶工措施, 导致发生不必要的赶工措施费, 总之, 施工阶段的工程变更增加了工程索赔的可能, 导致工程项目投资增加。

3.3 施工进度缓慢

施工阶段频繁的工程变更将打乱承包方有序的进度计划安排, 造成施工用设备、材料、劳动力等准备的匆忙和混乱, 这经常引起现场工作面的停工和半停工状态, 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将降低生产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 己完工程的频繁拆建还将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导致情绪低落、效率下降, 进而施工进度计划难以完成。

3.4 安全隐患增加

如前所述, 频繁的工程变更一方面会给结构安全留下隐患, 影响结构强度和耐久性, 另一方面, 由于操作人员情绪低落、思想麻痹, 给安全施工造成极大的威胁, 安全施工隐患识意增加。

3.5 竣工决算困难

施工阶段过多的工程变更必然造成工程费用索赔, 如果由于工期紧张、工程变更资料不完整或其他原因, 给工程竣工决算增加了很多困难, 特别当时间跨度较大时。在一住宅项目中, 因工程设计变更的联系单竟达到4000份之多, 给工程决算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摘要: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会产生内容各异的变更, 这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 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工程项目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单位工程和分部分项工程之间都存在紧密的内在工艺联系、频繁的工程变更既打乱正常的作业顺序、又导致工程项目投资的失控以及引发合同纠纷和争端.为此, 笔者就工程项目变更的原因及减少变更的措施做以探讨。

关键词:工程变更,原因,措施

参考文献

[1]车春鹏, 杜春艳.工程造价管理[J].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

[2]林知炎.工程项目管理[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GB50319-2000)

变一变更轻松 篇9

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 而初中数学则是数学领域里的一个小单元。在新课改理念下, 数学课堂教学要达到教学预期的目的, 不妨从以下方法着手。

一、变一变师生关系, 创设民主氛围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 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操作平台。让师生共同体融入情境教学中, 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 教师才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

二、变一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 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发散学生的思维, 吸引学生积极动脑, 主动地参与学习, 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 比如:在学习圆时, 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人, 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 得到一些圆的知识, 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理论———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时, 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 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 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 把问题作为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主线,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生成新问题, 把学习过程作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寻求解决问题思想、方法的启迪。

三、变一变课堂教学结构,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 许多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 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 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其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 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 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 学生学多少, 教师“主讲”, 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 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 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 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导致厌学情绪, 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必须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 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 并发表各自的意见, 调动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探索认知过程。例如, 先让几位同学根据课本内容各出一道题 (要求不能抄袭各种资料, 要自己创制) 。然后在黑板上解答、演示, 再让学生分析、总结。这样在老师解答过程中不但引起大家的共同关注和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 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也促进了师生之间互相平等、和谐沟通的友好关系。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 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 既要帮助学生学会, 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 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③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 在教师的主导下, 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四、变一变问题形式, 促进学生思考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 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 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 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 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 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能促进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例如, 初中《几何》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圆的直径为13cm, 如果直线和圆心的距离为①4.5cm;②6.5cm;③8cm, 那么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这是一道常规性题, 教学中, 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改造为一道开放式问题:据气象部门预报, 一台风中心在直径是60千米的某城市正南50千米处, 以北偏东30°方向前进, 问该城市是否会遭受台风的袭击?并说明理由。通过这样的改造, 常规性题目便具备了开放题的形式, 更加具有挑战性。当然此题还可以进一步变换条件, 让学生思维朝纵深发展, 如该城市遭台风袭击的时间有多长等。

五、变一变评价方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提高评价水平, 让不同的学生得到相应合理的评价,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给学生评价时, 应注意几点:

(一) 评价要及时, 当学生在某科目考试或测验取得优异成绩或工作突出时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 评价要公正。评价要真诚、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特别是对在某方面有欠缺的学生要多加理解和激励。

(三) 评价要科学。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 及时强化, 鼓励要有尺度, 不能片面、单一, 以使学生不断努力, 争取更好的成绩。

(四) 评价要广泛。无论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任何事情、任何行为, 只要值得评价, 就可以适当给予评价, 给予鼓励。

(五) 要激励后进。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易于显露高兴、赞赏之情, 对后进生表情上易显示讨厌。这是教师之大忌。教师是培养人才之师, 人才有万千种, 不会千篇一律, 要承认差异, 正视差异, 要鼓励所有学生发展。

【国家变更】推荐阅读:

造价变更05-12

变更测量05-17

变更方案05-25

变更原则06-24

制度变更06-27

变更方式07-03

变更费用07-09

林地变更08-07

软件变更09-09

变更调查09-11

上一篇:缺氧与心脑血管疾病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