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情阅读

2024-09-22

尽情阅读(共10篇)

尽情阅读 篇1

文章感人是因为字字句句中流露出浓浓深情, 而小学生懒得阅读, 则是没有被文章叙述的情感打动。语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字、词、句、篇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阅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为许多幼小纯真的心灵及时点亮明灯。

一、重视课文初读, 留下较深的第一印象

阅读, 需要第一印象, 这是学生对文章的直观评断, 所以初读课文不是形式, 不能走过场, 而要让学生真正地阅读, 情不自禁地走进情感丰富的课文。

默读, 是最好的方式, 静下心来, 不受外界干扰, 就会很容易进入到文章中去, 自然很快捕捉到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搜索到蕴含在字词句中的情感轨迹。但不同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看似有差别的情感体验交汇在一起, 使文章所抒的情的内容更丰富、更准确。自由朗读也是常见形式, 逐字逐句一吐为快, 也是一种享受, 使学生被领进看得见的情感世界。

读后适当地交流, 既可提高阅读质量, 又可为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比如在教学中, 我们常提出:“文章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可以简单地说明感动的原因。你认为文章精彩在哪里?等等。通过初读, 学生对文章所叙的情感有个轮廓。

二、加强句子教学, 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表现在句子中, 有的直接, 较多的是间接, 我们要多引导学生顺藤摸瓜, 领会作者心声。

如人教版第11册《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一句“花生米似乎没有因为多人而增加分量”, 可引导学生先进行讨论, 然后辩论。学生通过参与, 不仅学会写句要准确用词, 而且体会到周总理生活简朴。同样, 巴金在《鸟的天堂》最后发出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除帮学生准确理解两个“鸟的天堂”的不同含义外, 更要了解作者感情的骤变, 让学生结合生活, 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可拿来“扶梯”:两次来到大榕树, 分别见到怎样不同的情景?哪一次给作者印象最深?对于慕名而来的游客, 不一定都能看到众鸟的场面, 那天堂又指什么?学生会找到答案:那是鸟儿的乐园。这不因人的感受而改变, 这是多么博大宽容的胸怀, 这句又点明了题目, 交待了题目的双重含义。

有时作者表达的情感有递进,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混合在一起, 如苏教版11册《小草和大树》最后一自然段写道:“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 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 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让学生不仅要明白引号中两个词的真正含义, 而且要体会这是对骚塞的否定, 对夏洛蒂三姐妹的由衷敬佩。

三、精心指导朗读, 让情感产生流动

文章人物的对话、行动、神态往往最能动情, 给人震动很大, 所以可因势利导,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这份感情迅速传遍班级每个学生。

如苏教版11册《船长》中, 在“诺曼底”号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突然撞击, 剖开一个大口子后, 船上一片混乱, 船长发出了命令:“妇女先走, 其他乘客跟上, 船员断后, 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 你就开枪打死他。”依次让学生模仿船长发命令。这样船长处惊不变的形象就显现出来。在救援中船长还和洛克机械师, 奥克勒大副有对话,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干脆而简短的对话, 声音洪亮而充满自信, 看似平常, 实际上给船上逃生的人注了镇静剂, 也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紧迫、任务的艰巨、工作的有序, 从而对船长和助手们的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油然而生敬意。随着屏幕上哈尔威船长和船的画面一起缓缓向下, 老师用低沉的语调慢慢朗读渐渐上升的文字: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 一个手势也没有做, 一句话也没有说, 随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随后学生齐读这段感人的文字, 再现船长最后这一感人的瞬间。

四、巧妙谈话训练, 升华文章情感

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及时释放情感, 这样既可缓解紧张的学习心理, 又可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所以在课堂上要“借题发挥”, 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说话训练形式简单, 便于组织和引导广大学生参与,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好的教学形式。

如教学《船长》一文, 可以提出:历经一场生死考验之后, 假如你就是被救的60名乘客中一员。你脱险后会对船长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尽量以妇女、男人、船长、工作人员等不同身份来表达情感。这样虽然说的内容不一样, 但会表达同一个主题, 即赞颂船长忠于职守、舍已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是对全体“乘客”的再教育。相信, 这群特殊的人会铭记这一刻, 受到鼓舞, 从容地走向明天。

五、进行课文加工, 融进自己独特的情感

前紧后松, 是许多阅读课的通症, 殊不知好的收尾对学生情感吸收起到稳固的作用。草草作别, 匆匆落幕, 不是明智的选择。教师应想方设法再次渲染感情的波澜, 触动学生的心灵。复述课文, 叙述故事梗概, 便于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情感进行集中体验和回味, 让人物和事情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头脑中。

有些课文, 情节曲折, 比如人教版11册《小抄写员》, 叙利奥瞒着家人替父亲抄写, 影响了学习, 一次又一次受到父亲的责备和冷落后仍不说出真相, 坚持工作, 直到最后真相大白, 父子重归于好。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 近距离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孝敬父母, 在现在某些孩子身上体现得太少。通过表演, 学生懂得孝敬不应留于口头上, 而是表现在平时在家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样的教育, 看得见, 这样的沟通, 有效果。

有时续写课文, 也是表达情感的好形式。如人教版12册《穷人》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意犹未尽。教师可让学生续写“渔夫拉开帐子以后……”。通过联系课文, 想象当时的情景, 再现渔夫和桑娜善良的本质。

尽情“泡”伦敦 篇2

但伦敦有双重性格!与白天的拘谨相反,夜色中的伦敦灯红酒绿,伦敦人在形形色色的“的吧”、酒吧中狂放地尽情乱舞。在伦敦“泡”一回,你会原谅它所有的缺陷。

伦敦的天气太爱“使性子”,顷刻间就可以由阳光灿烂转到冷雨缠绵,整个伦敦城也沾染了双重性格,以优雅著称的伦敦还是著名的“派对之都”。20世纪70年代,迪斯科由剧院林立的西区(West End)和同性恋聚集的苏豪区蔓延开去,到八九十年代是人多势众的狂野派对?穴rave party?雪,再到世纪末懒洋洋的“沙发吧”(lounge bar),形形色色的酒吧把夜伦敦点染得璀璨缤纷,只要有钱有精力有门路,周一到周末到处都是派对与狂欢,可以说,到伦敦如果没有在晚上“泡”一回吧,就不算到过伦敦。

Party bus游走的派对

在伦敦“泡吧”最有趣的方式是乘坐party bus。15年前创立的party bus至今已经搭载过近50万人次,最适合泡吧不多却想一试的人,它每次会走访三四间酒吧,每间逗留1到半个小时,每次去的酒吧都不一样,仿佛《哈利·波特》中的魔法汽车,神秘地将乘客带到放纵的世界里玩个过瘾。

Party bus还常常配合乘客的创意设置主题。一个婚前派对在party bus上举行,party bus就变身为车身漆着“School bus”字样的黄色校车,这辆“校车”里虽然只有零星的皱纸和气球作布置,却充满了震耳欲聋的hip-hop音乐,看到这次乘客大多30岁左右,“校车”还换上了七八十年代Bee Gees、Madonna等人的劲歌,让大家在车上就按捺不住地劲舞起来。

可别以为party bus只是游客的玩意,事实上,90%的乘客都是当地人,其中多数是结伴而行的单身汉或OL,打扮精致自然得不露痕迹,举止却很是狂放。婚前派对的“校车”上,很多女乘客穿上了小码的性感校服,随着音乐热舞,当“校车”驶到繁华的特拉法加广场时,“女同学”们还不停地向路人挥手、抛媚眼、飞吻,甚至在车窗前袒胸露腿,让路人为之侧目。其实,这些“女同学”是银行职员,白天正经工作,下班后卸下包袱尽情玩。

泡吧狂放的夜生活

伦敦最热闹的酒吧区是西区,而西区酒吧中最具人气的非Zoo bar & club莫属。“Zoo”里节拍强劲的电子音乐令人禁不住手舞足蹈,舞池中央的巨型吧台更是方便众人边跳边喝,让人不知不觉中狂饮热舞,最引人注目的是舞池中劲舞着的一个大腹便便的女子,身怀六甲的她身手极为灵活,扭腰、踢腿,甚至压一字腿!她表示,要在生产前尽情“泡”一次吧,给孩子做“泡吧胎教”,为将来与孩子一起“泡吧”做好准备。

夜色中的苏豪区是男同性恋的世界,同性恋吧、club挤得满满当当,男性们都肆无忌惮地不停互相打量,许多人索性在人行道上狂欢、谈心、热吻,越夜越狂放。

泰晤士河南岸的著名酒吧Fridge则充满了打扮随意的人群,他们有的在舞池里发泄着平时压抑着的情绪;有的明显是服用了迷幻药,自顾自地胡乱摆动;有的依偎交缠,难分难解……

人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快感,泡吧对伦敦人而言仿佛吃饭逛街一般稀松平常,連警察在周末听到这般狂放的噪音都毫不在意,甚至竖起拇指示好。

英伦情调各走异端总相宜

让每朵花儿都尽情绽放 篇3

一位老师问起孩子们将来的理想时,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有的说想当科学家, 有的说想当艺术家……两个衣不蔽体的孩子, 一个鼓足了勇气说长大要当裁缝, 另一个说他想当鞋匠。顿时, 教室里发出鄙夷的嘘声。老师说:“很好, 我为你们的选择自豪!你们将来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裁缝和鞋匠。”多年后, 这两位孩子果然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

我们也应该具有那位老师一样的襟怀, 教育不仅仅要关心那些“成家”的少数学生, 更要关心那些“成匠”的多数学生。如果把教育的起点定在“家”的层次上, 或许很多人连“匠”都成不了。如果把教育的起点定在“匠”的层次上, 或许会涌现出众多的“家”来。

哈佛之所以成为哈佛或许正是由于它关注“每一个”。联想到今天素质教育所倡导的面向全体, 全面发展, 其实就是应该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然而, 我国目前教育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升学率思想的影响, 大搞应试教育、惟分是从, 有形无形地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类, 对三类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关心, 施予不同等级的教育:对“优秀生”偏爱, 对“中等生”忽视, 对“差生”厌弃。这种教育观在不少教师潜意识里根深蒂固, 甚至有些重点学校明确地对学生说要建立“差生档案”。让暂时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学业落后的学生在心理上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 谈何发展, 谈何发光?这与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 而生命的潜能是无限的, 教育要创造条件去激活生命, 展示生命的灵动与飞扬, 促进每一个孩子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在观念上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 为“每一个”自豪。其实, 各种各样的学生就像千姿百态的花儿一样, 有清幽淡雅的, 招人喜爱;有雍容大方的, 令人赞赏;有姿态略逊的, 却芳香四溢;有朴素无奇的, 静静地低着头, 不想引起太多的关注。可是, 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我们又何必强求他们的花期一样长, 他们的花朵一样美?作为教师, 我们应撒下爱的种子, 用真情做雨露, 用热心做阳光, 然后静静地等待着种子发芽, 开花, 结果。让学校成为学生心灵的乐园, 特别是对所谓的“后进生”也应该倾注更多的雨露, 我们更应该深情地对他们说一声:“孩子, 你还可以做得更好。”

缤纷沙拉,尽情享受 篇4

The French Salad is full of Cape fresh tomatoes, cucumbers, carrots, green pepper, radish[萝卜] and monkey nut[落花生] sprouts on a bed of succulent fresh butter lettuce.

法式沙拉以多汁的生菜为主,加入新鲜的南非番茄、黄瓜、胡萝卜、青椒、萝卜和落花生做调料。

Greek Salad is produced with crisp romaine lettuce[长叶生菜], feta cheese, red ripe tomato, red onions, red peppers, and Kalamata olives[希腊产的紫红色腌制橄榄] gently tossed inMediterranian vinaigrette .

希腊沙拉以嫩脆的长叶生菜、羊奶酪、成熟的番茄、紫红洋葱、红菜椒和腌制橄榄为主要成分,用地中海酸酱油拌匀。

Chef Salad is served with mixed greens, tomatoes, black olives and boiled eggs topped by American and Swiss cheese.

厨师沙拉混合了各种绿色蔬菜,加入番茄、黑橄榄和水煮鸡蛋(片),并浇以美式或者瑞士奶酪。

Garden Salad is simply made with the most common vegetables like cucumbers, tomatoes, carrots, thinly sliced red cabbage and black olives.

田园沙拉由常见的蔬菜制成,如黄瓜、番茄、胡萝卜、切成薄片的红色卷心菜以及黑橄榄。

A typical Caesar salad comprises romaine lettuce and croutons[烤碎的干面包片] dressed with Parmesan cheese[一种意大利干酪], lemon juice, olive oil, egg, and black pepper originally prepared tableside. Cesar Cardini (Italian-born Mexican) is credited with creating the salad.

尽情阅读 篇5

洪湖构成了诗人完整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 哨兵可以尽情抒发虚无。在《清水堡》第一篇《悲哀》里, 首句写到:“没有一条河流能在洪湖境内/保全自己———”末句则有:“唯洪湖能保全自己/如我命。”初读此句, 感到荒诞、无聊, 不知其所云。自然意象的特性被诗人内心敏感地捕捉, 洪湖“如我命”, 看似毫无关联, 却反映诗人孤傲的气质。河与湖的存在方式本就不同, 命也就有了差异。“如我命”是诗人内心没有跟随时代的潇洒, 是苦于现实逼囿下的无奈, 更是寻找自我过程中的虚无。

总有人评价哨兵的诗具有地域性, 他的诗就是洪湖的地方志。然而, 他却不赞美洪湖, 或者说不赤裸裸地赞美洪湖。哨兵在《安身立命 (创作谈) 》中这样说:“‘载’和‘言’作为写诗人必备的语言工具和手艺, 就显得尤为紧要。所以, 在《天堂歌》、《关于彭霸天》等诗歌里, 我选择反讽、冒犯、质疑、去蔽……来还原一草一木的真实、一村一寨的真实、一水一人的真实。这需要我动用所有的生活和语言经验, 在传统和现实间开凿某条通道。这种劳动在我的理解里, 就是创造。诗歌的价值和诗性全都裹挟其中, 类同《挖藕诗》中所写, 让语词复活又成为这个世界的‘葬词’, 创造出新的言说方式。我并不知道这条诗歌通道在哪里。但肯定与我的经历、生命状态、故土、方言、家学、见过的洪湖人密不可分。”哨兵在他的世界里一意孤行, 他不愿迎合任何一种权威性的写作方式, 他不需要抒情, 在他认为刻板的抒情只是一种廉价的赞美方式。他需要还原洪湖, 展示一个真实的洪湖。所以在他的笔下, 出现了暗娼、妓女、疯子、尼姑、流浪者、囚徒等人物形象。这些都是社会进程里的存在者, 也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牺牲者。哨兵不关注政治, 但是他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秘密》里“写一写位于食物链底层的小生灵”、“这个在文革中被斗死了男人的瞎灵姑”、“向国家保证:老寡妇精于搬弄手指/却掐不准洪湖的命运/比如, 她算得准那对天鹅/何日飞往贝加尔湖, 半个世纪了/却算不准自己的丈夫, 是蹲在湖底/还是立在夜风中”。《秋日札记》:“我爱上了趴在垃圾箱边的疯子。我爱/他与一群苍蝇窃窃私语, 爱他与一匹狗饿狗/善意地对峙, 我爱他听得懂小动物悲惨的命运”。他意识到洪湖已经不再是传统文学文本里的洪湖, 他有着强烈的诗歌结构能力。“那首民歌/可疑/如果野鸭/莲藕和稻谷能拼凑成天堂/海拔15米以下。那一代代死去的渔民/吃了鸟翅和湖风/为什么没有变成天使” (《天堂歌》) “我辨不清楚那几行缺了笔画的汉字/好像, 都是彭霸天。反正/都是雾了, 没必要在乎/那几点粉尘” (《关于彭霸天》) 。可见, 哨兵并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 所以他说:“我已没有激情, 充到/楚辞, 在江湖/寻死 (《县城, 赠屈原》) 。

哨兵说湖, 包罗万象。也包罗了湖里的干涸、洪荒和争夺。“必须清楚白鳍豚不属于禽类/是兽。水中的老虎, 离群/索居, 几近绝迹。像遥远的神” (《有关洪湖的野生动物及其他》) “自先楚至民国末, 冲积平原一直患有/我的老胃病:十一年的溃却无药可医。迄今/为此, 多处暗区、深潭与两江勾通/如磨亮的疮疤, 更是孤独与洪荒/肆意野合的证词……” (《水立方》)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洪湖的命运已经与诗人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逐渐消逝的洪湖如同诗人在裂缝中的生存的状态。不是时代将哨兵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 而是他自己画地为牢。即使他离开洪湖前往武汉居住, 在长江的水里他依然能感受到洪湖的灵魂。他面临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 游离于想象空间和现实空间的狭小地带。《开车在八卦洲遇牛》便写出一种滑稽的对峙状态, “开车去洪湖, 与牛, 在八卦洲/迎面相遇, 等于自取其辱”、“我不知道如何去安慰乡绅, 所以/我不清楚该怎样去对付一群牛/在八卦洲”。哨兵的身份已经被边缘化, 他所熟悉的故乡渐渐令他陌生。他却习惯了这种陌生, 一直在寻找却始终彷徨。他说:“我总算找到了童年/在野荷花间, 天空下的早餐/正喂养朝云的梦, 及虚无”。

他不承认自己是个诗人, 无妨, 他的诗里暴露他的身份。“在洪湖, 写诗比庸医/更可耻。无论我/多么热爱, 也不可能/把那些渔村, 书写成/县人民医院, 更不可能/把那个临盆的难产儿, 书写成/顺利降生” (《命运》) “在洪湖, 干一桩不可能完成的事/像某个写作多年的家伙, 试图/用语词去改变什么。可惜/我帮不了他。我又不是/很牛的诗人, 能让猪长出翅膀, 像鸟儿一样飞翔” (《猪》) 、“我也写诗, 就算坏/也坏不到枪口处” (《武汉辞》) 。哨兵自嘲, 无力去改变的生存境遇让他纠结。到底这样好还是不好?“媒体还说, 这些年, 洪湖/居省城边缘, 如诗歌和现实/真可惜了那百里野莲/空寂———奇了怪了。边缘/不好吗?” (《闻洪湖建高速公路》) 。诗人最后用一句反问, 道出自己的虚无。虚无是哨兵最长存的状态, 诗是一种表达, 是一种宣泄, 更是一种消遣。“我加入了好诗人的行列, 保持/两天一首诗的速度, 设法度过了/这无可救药的秋日。” (《秋日札记》) 哨兵用隐喻的手法, 向我们展示他内心的独白。他坦言, 内心世界的虚无。“这人世间的痛苦/及另一个世界的, 让我/着迷。我的世界不大/不小, 方圆百里/恰好装下/虚无”。 (《虚无》) 这种虚无正是诗人对斑驳生命现象的思考和探索。他只是一个诗人, 他在一个尴尬的环境里。城市元素与乡村元素在他的诗里反复出现, 是诗人内心的纠结所致。他终究没有逃离被城市化的生活, 但是记忆又停止在洪湖, 他感慨这种城市的挟持和自我的无力反抗。

让生命力在课堂中尽情释放 篇6

一、教学氛围多一些自由, 少一些刻板

教师要用爱心、耐心、信心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敬重感、信赖感, 树立“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积极质疑设问, 解放学生的手脚, 让他们自由地动起来, 不在乎坐得是否整齐;解放学生的大脑, 让他们自由地探索起来, 不在乎回答得是否标准, 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关系与地位, 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一方面, 可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之中, 使学生充分享受着被人尊重的快乐, 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尽情释放、洒脱驰骋;另一方面, 教师也体验到了一种心灵的自由和丰富。这样一来, 师生间人为的界限消除了, 进入了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充满生气和情趣的奇妙地带。

二、教学设计多一些生成, 少一些预设

这是针对教学设计而言的。所谓生成性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 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生成性教学是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 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 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教师及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 从而建构起开放、充满活力、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三、问题讨论多一些个性, 少一些统一

课堂教学中, 讨论问题这一环节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对话过程。讨论问题融学生的听、说、读、思和教师的点拨、示范、评价于一体, 是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的教学环节。由于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性格特点、情趣爱好, 他们在思考、讨论同一个问题时, 自然会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问题讨论中,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在此过程中, 学生可以理清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生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 学会相互接纳与争辩, 学会不断地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

四、评价学生多一些激励, 少一些否定

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 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 学习没有劲头, 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看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对待学生的不足, 教师在评价时还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艺术, 教师的评价要合理且合情, 即使是对待学生不足的评价也要“忠言顺耳”。

国外有位美术教师讲评学生“画苹果”作业时, 发现有一位学生把苹果画成方形的, 于是便询问:“苹果都是圆的, 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学生说:“我在家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子上, 一不小心, 苹果滚到地上摔烂了。我想, 如果苹果是方的, 就不会掉下来了。”老师听了非但没有责怪, 还鼓励他说:“你真会动脑筋, 祝你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苹果本是圆的, 画成了方形的, 已经脱离了实际。而这位老师却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说出了画方苹果的原因, 并且鼓励学生“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这样的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人格, 鼓励了学生的创新。

我们应该从画方苹果的故事中得到启发:教师评价学生, 对其不足, 既不能漠视不理, 也不宜斤斤计较, 要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朗读不流畅, 但可能声音响亮;说得不完整, 但可能思路很独特;写的不工整, 但可能内容具体……评价学生万不可求全责备, 有时需要适度模糊, 看不足用“凹透镜”, 看优点用“凸透镜”, 并且要时时记着: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亮点, 要在评价中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的每一个亮点逐渐亮起来。一个亮点就是一次成功, 就是一份自信, 就是一回期待。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孩子的智慧与理想的亮点, 让无数个亮点汇聚到一起, 在我们的课堂中燃烧、照亮学生。

处于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我们, 要以各种新姿态对未来负责, 对孩子负责, 把自由还给孩子, 把快乐还给孩子, 帮他们释放自己在课堂上的生命力和灵性, 让一个个美妙的瞬间成就孩子们的未来!

摘要: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自由的教学氛围。设计教学过程时应少一些预设, 多一些生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张扬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 给予学生更多真诚的鼓励。

尽情阅读 篇7

一、酥油花的来历

酥油花最早产生于西藏苯教, 是“十五贡品”。关于酥油花的来历, 传说唐贞观十五年 ( 公元641 年) , 文成公主入藏联姻, 带去著名的释迦牟尼报身像 ( 12 岁馏金等身像, 通称觉卧佛) 、大量佛教经卷和能工巧匠。文成公主虔信佛教影响了松赞干布, 使其“广兴正法”, 成为吐蕃史上第一位信仰佛教的“法王”。《王统世系明鉴》记载, 文成公主精通卜算和勘舆术, 认为蕃地雪国是女魔仰卧之形, “俄塘湖是女魔的心脏, 必须填平此湖, 在它上建立神殿”, 即兴建了大、小昭寺。并将觉卧佛像供奉于小昭寺。[2]按照印度传统佛教习俗, 供奉佛、菩萨的贡品有花、涂香、圣水、瓦香、果品和佛灯六种, 以示“六度” (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然而, 时值天寒地冻, 无花可采。文成公主即命她带来的能工巧匠, 用藏民食用的酥油调入颜料, 做了一束花, 替代鲜花敬献于佛像前。从此, 酥油花便作为敬佛的贡品, 在青藏高原流传开来。后来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 将觉卧佛像移奉进大昭寺, 将尼泊尔尺尊公主带到拉萨的释迦牟尼八岁“不动佛像”请进小昭寺。

在《宗喀巴传》记载中, 酥油花是宗喀巴做的, 首先献给了大昭寺觉卧佛像。宗喀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明永乐七年 ( 1469 年) 正月, 在西藏帕竹地方政权的支持下, 宗喀巴于拉萨大昭寺首次发起举办发愿祈祷大法会, 藏语称“默朗波钦”, 汉称“传昭法会”或“大昭”。大法会开始前, 有一天宗喀巴梦见佛祖释迦牟尼向善男信女们撒花雨, 于是便产生了在大法会开始后, 向释迦牟尼每天六供之内敬献鲜花的愿望。但因时值隆冬, 哪会有盛开的鲜花? 宗喀巴自幼是制作小型佛像和各种擦擦的能手, 看见食用的新鲜酥油, 萌发了灵感, 便动手制作了一束花朵, 在正月初一, 供奉在觉卧佛像前。大法会期间, 大小酥油灯齐亮, 数百盏金灯、银灯和黄铜净水碗在灯光下灿烂夺目, 酥油花香味浓郁, 与月色和灯光交相辉映, 僧俗众人十分赞叹, 自此, 也就有了“酥油花灯”之说。

而将人物传记、传说故事、花卉风景、飞禽走兽塑造成大型酥油花供节日庆典观赏的礼俗, 传说起始于宗喀巴大师。他于拉萨大昭寺首次发起举办发愿祈祷大法会期间做了一个梦, 梦见荆棘变成明灯, 杂草化为鲜花, 无数奇珍异宝, 五光十色, 绚丽多彩。醒后为了再现梦境, 即组织艺僧用酥油塑造梦中奇景, 供奉给佛祖。从此成为习俗, 年年正月十五供奉。

传说毕竟是传说, 然而藏传佛教各寺院自古以来都有展示酥油花的习俗, 只是制作水平、规模大小不尽相同而已。

二、酥油花的制作工艺

( 一) 原料的准备

酥油花是一种以酥油为主要原料的油塑工艺。而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类食物, 是牛奶经过反复搅拌后提出的黄白色油脂。大约20 公斤可提取1 公斤, 再将油脂浸泡于冰冷水中, 反复搓揉, 去掉其中的杂质, 使其成为纯净、柔软、光滑、细腻、乳白色的膏状, 不仅可塑性极强, 而且清香扑鼻, 将其分成若干份, 分别加入五颜六色颜料, 再揉再搓, 直到油色融为一体, 透明净亮为好。好的酥油原料, 艺僧用起来得心应手, 塑造的工艺品也会形象逼真、色彩鲜艳, 精巧玲珑, 可与上好的脂玉雕塑并肩媲美。寺院的酥油大多是信众捐赠的。象塔尔寺的酥油花灯节每次都要用500 斤左右的酥油。

( 二) 酥油花的制作

酥油花的制作, 工序复杂、时间长。从原料准备到展出 ( 从藏历十月到正月十五) , 历时三个月之久。完成一套作品, 通常需要六道工序: 扎骨架、制胎、敷塑、描金束形、上盘、开光。在塑造之前, 油塑艺僧需先沐浴, 然后进行祈愿、颂经之宗教仪式。仪式毕, 掌尺师傅和艺僧先选定题材, 然后对题材进行构思、设计、布局、定稿。掌尺师傅根据题材内容, 分别分配给擅长于人物、花卉、动物、建筑等塑造的师傅, 再由他们带领各自的徒弟, 在零度以下的阴暗房中开始工作。由于酥油的融点低, 15℃会变形, 25℃ 会融化, 因此, 艺僧们在捏制酥油花时, 要不时地把手浸入雪水中或抓冰块, 以保持手指冰凉。常此以往, 艺僧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病, 有的甚至残废。如果没有对佛的虔诚之心和献身精神, 是很难做到的。因为, 在艺僧的心中, 冰冷指尖捧出的千姿百态的酥油花讲述着尘世的幸福、吉祥和佛世界的五彩缤纷。

首先, 扎骨架。根据所拟定的题材内容精心设计, 用软草束、麻绳、竹杯、棍棒等物捆扎成大小不同、上下左右及前后空间有别的不同形态的骨架, 完成塑造的基本模型; 其次, 制胎。也称做胚胎。塑造的第一道原料是用上年拆下来的酥油花掺进麦草灰, 用棒反复捣、砸, 使其成为具有弹性、灰黑色的油泥原料。用此原料在骨架上塑造成型, 虽然粗糙, 但要求准确无误。然后, 由掌尺师傅按照设计图对所塑胎体的形态、尺寸大小、相互结构比例等进行审验、修改后才算定型; 第三, 敷塑。将备用的五颜六色的油酥原料, 按照不同部位的需要, 仔细地涂塑在做好的胎体上, 要是塑造红花绿叶或是玲珑剔透的玉石翡翠, 则直接用彩色酥油一次塑成。第四, 描金束形。通过运用不同粗细、色彩的线条, 采取简练、流畅、刚柔并济的手法, 描眉点睛, 勾勒晕染, 描金饰银, 塑花点蕊等, 使所塑物象神韵栩栩如生; 第五, 装盘。将塑好的酥油花, 按照设计的总体要求, 用铁丝一一安装到位, 固定在几块大的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 使其前后立体悬空, 高低错落有致, 布局成花卉、禽兽或人物故事画面, 俗称“酥油花架”。展出时, “酥油花架”用长杆撑起, 高者可达十几米。制作完成的酥油花架面要向前倾斜20°左右, 一是便于观者可观看到全景, 二是当酥油融化时, 上面的融液不至于弄脏下面的造型。通常, 制好的酥油花因气温的影响, 每年都要重塑一次。塔尔寺于1984 年修建了酥油花馆, 通过空调电器, 可使酥油花一年四季“常开不谢”, 供信众和游人欣赏。每逢酥油花灯节, 10 多万省内外信众和游客来到八瓣莲花山下, 目睹塔尔寺酥油花灯盛况。最后是开光。完工的酥油花, 展出前均要进行颂经开光, 使本尊或佛、菩萨附于上面而产生“加持力”。

三、酥油花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酥油花的表现形式有具象、抽象的分别。具象的以内容可分为象征吉祥的花草、龙凤图案, 供奉神灵的七珍八宝, 特定意义的神佛造像以及飞禽走兽等等。抽象的既原始又很“前卫”, 如象征大欢喜的酥油塑颅器, 大胆夸张, 荒诞怪异, 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手段和丰富的想象力。另外, 遇有特殊需要, 也可把酥油敷塑在风干的羊头上, 由于材料形态真实, 加之油塑工艺精妙, 塑成的酥油花羊头栩栩如生。

酥油花的制作常因事而发, 题材内容十分广泛, 主要有宣传佛教方面的佛、菩萨像及生身传说故事, 展现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故事, 反映现代生活气息的景象, 活跃生活的神话和民间传说的故事、戏曲以及象征勇敢坚强、追求幸福吉祥的花卉盆景等等。

通常, 各寺院每年展出一次, 每次一个主题, 内容年年换新。最有名的当属塔尔寺。塔尔寺酥油花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从开始仅用以宣扬佛法的纯宗教艺术逐步发展到通俗化、时代化, 内容丰富多彩的艺术;从初期的单塑方法逐渐发展为单塑、立塑分别与浮塑相结合, 花架和盆塑相衬托的多种方法。这与塔尔寺建立了上、下两个酥油花院, 师徒传承, 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油塑艺僧分不开。两个花院的艺僧, 凭着对宗教的虔诚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互相切磋技艺, 取长补短, 技艺精益求精, 花样年年翻新。今日塔尔寺酥油花, 动辄人物、走兽上百, 亭台楼阁数十; 小者有十多毫米的花鸟鱼虫, 大到两米左右的菩萨金刚, 个个精雕细塑, 形神兼备。由于不受时空约束, 酥油花可以大场面表现复杂的内容、场景, 可将几十个故事情节以连环画的形式, 纵横交错呈现在一个画面上, 繁而有紊, 浑然一体。如大型酥油花《释迦牟尼本生故事》、《文成公主进藏》等。

四、酥油花的文化传播功能

不论酥油花的构图多么复杂, 手法多么讲究, 技艺多么精湛, 最终都有一个主题, 借助这个主题, 酥油花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特有的文化功能。首先, 酥油花对宗教文化的传播功能。扎根于信仰中的酥油花艺术, 自产生以来, 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以其灵活的表达形式, 较强的叙事性、富有哲理的传说, 对佛本生故事为主要内容进行宣扬, 成为宗教启蒙和人生哲理最通俗的教化方式。如《释迦牟尼本生故事》、《释迦牟尼十二行传》、《莲花生本传故事》、《宗喀巴本传故事》等。其次, 可以用形象化的图释手段, 使西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再现。如1957 年的灯节上, 塔尔寺展出的《开国大典》, 在天安门城楼上, 毛主席和达赖、班禅三人倚栏眺望, 栩栩如生。1963 年、1980 年的灯节会以及1990 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的《文成公主进藏》, 反映了汉藏民族, 自唐蕃联姻起, 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频繁交往, 彼此和睦相处, 亲如兄弟的友谊万古长青。第三, 可以紧跟时代的旋律, 捕捉时代的信息, 反映现实的生活。如《开山修路》、《农业丰收》等。第四, 酥油花的文化娱乐功能。如反映藏戏《智美更登》、《卓娃桑姆》、《诺桑王子》以及反映神话传说《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等。第五, 表达藏族人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象寓意深刻的各种花卉盆景《常青古松》、《艳梅迎春》、《牡丹向阳》、《傲寒秋菊》等。第六, 酥油花的商品化功能。如西藏日喀则地区仁布县康雄乡的农牧民, 在藏历新年之前, 会制作各种大小不同、内容有别的酥油花, 到县城等地出售。现今, 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大, 制作酥油花的县、乡和农牧民越来越多, 不仅发展了经济, 增加了收入, 丰富了文化生活, 也使酥油花的技艺得到传承。

艺术起源于劳动, 而生活则是艺术的源泉。那些千姿百态的酥油花, 带着出自高原雪水的清香, 融入藏族人民虔诚的宗教信念, 热情洋溢的祝愿, 五彩缤纷的生活, 美丽心灵的歌舞, 在雪域高原上争芳斗艳、尽情绽放。

摘要:西藏传统民间艺术“酥油花”是中国特有的、具有强烈民族气质和风格的艺术形式。酥油花的制作工艺复杂, 题材内容丰富, 对藏民族的历史、宗教、生活和艺术等有着其特殊的文化传播功能。

关键词:西藏,民间工艺,酥油花

参考文献

[1]余友心.心花怒放—西藏酥油花[J].中国国家地理, 2005:174-175.

兴趣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尽情畅游 篇8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如果一位教师动不动就训斥学生, 那么学生就会对这位老师产生畏惧心理, 就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失去兴趣。如果一位教师经常表扬学生, 那么学生就会喜欢这位老师, 从而也喜欢这位老师教的学科。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爱护他们、亲近他们, 对学生少一些“威严”, 多一些“亲切”。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音乐教师的情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初中生心地善良纯洁, 教师只要与他们和谐相处, 他们就会喜欢你, 自然也会喜欢你所教的科目。因此在学习教材时, 我常常这样做:音乐课上, 有的学生缺乏自制力, 这时我从不大声训斥他们, 而是课下找他们谈心, 让学生知道他的学习习惯不够好, 只要他们决心改正, 老师还是喜欢他们的。还有的学生不具备歌唱的条件, 在唱歌时经常跑调, 我从来不用“唱跑调了”“这是不行的”等语言打击学生。其实他们都有可取之处与闪光点, 我们教师只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与长处, 尽可能进行正面引导与鼓励, 学生就会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 就会产生学习上的兴趣。

二、运用巧妙的导入语,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学习音乐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如果学生没有兴趣, 学习起来就没有成效。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一上课就使学生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巧妙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语是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 教师应该根据作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导入语, 使自己的课堂有一个精彩的开端。例如, 在学习《婚礼进行曲》时, 我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给学生播放了不久前一个亲戚的婚礼场景, 学生霎时活跃起来, 纷纷说起经历的婚礼情景, 随着起伏的音乐, 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他们时而欢呼, 时而雀跃, 仿佛来到了婚礼现场, 体验着婚礼的圣洁、神圣与幸福。再如, 在学习《大海啊, 故乡》时, 我让学生闭上眼睛, 给他们播放了海浪、海风和海鸥的声音, 然后我这样说:“漫步于海边, 迎面吹来一阵阵凉爽的风, 脚下踩着软软的海滩, 那是多么的惬意啊, 同学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样的导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他们的热情高涨、气氛活跃。

三、通过表演的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是一种有声、无形的语言, 舞蹈是一种有形、无声的语言, 两者结合起来往往把事物表现得更加丰富形象。初中生活泼好动, 在学习歌曲时, 我常常根据歌词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表演, 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记住歌词、理解歌曲。例如, 在学习教材时, 我常常在舞蹈表演教学中, 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设计出舞蹈的动作, 先引导他们按照歌词编出喜欢的动作, 然后挑选出优美漂亮的造型, 学生往往被这些漂亮的造型所吸引, 纷纷要求上台表演,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如, 在学习《采茶舞曲》时, 我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表演形式, 使学生体会到了江南民歌的艺术魅力, 学生在表演中兴趣盎然,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初中生经验积累较少、生活阅历较浅, 要让他们真正地理解音乐、陶冶情操, 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通过有趣生动的故事、活泼形象的画面, 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帮助他们理解作品。多媒体集声音、色彩、图像、动画于一体, 运用多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对传统教学中难以理解、难以表达的抽象内容通过局部放大、动画模拟等手段予以解决。例如, 在学习《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时, 我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这样的场景:在单调的中亚西亚草原上, 传来了宁静而奇妙的俄罗斯旋律, 接着听到的是渐渐走近的骆驼和马匹, 商队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 渐渐走远。再如, 在学习《梁山伯与祝英台》时, 我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精彩片段。在学习《渴望春天》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燕子飞回、农民春耕、春笋发芽……由于学生对声情并茂的动画有着浓厚的兴趣, 所以听得特别认真仔细。因此说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 能够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 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中, 从而他们兴趣十足、热情高涨。

五、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形式与手段方面加以创新, 以前的讲授法虽然说能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最大量的知识传授, 可是教师往往为了赶时间、赶进度就简单地讲授完知识, 根本顾不上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果教师还按照固有的教育手段与传授方式教学, 那么音乐课堂会是怎样的情景?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不断寻求良好的教学形式, 在学习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初中音乐教材时, 我就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 选择他们喜爱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 在学习《东方之珠》《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时我运用了讲授法;在学习《拉德茨基进行曲》《大海啊, 故乡》时我运用了范唱法;在学习《冰山上的雪莲》《雷鸣电闪波尔卡》时我运用了欣赏法;在学习《红色娘子军连歌》《难忘今宵》时我则运用了练习法。这些方法形式多样, 方式灵活,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中学生来说, 他们对音乐的渴望应该比其他学科更强烈一些, 只要教师能够把音乐深入浅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 就能达到丰富学生内涵、陶冶学生心灵的目的。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该积极地给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尽可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在活泼欢乐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我相信, 教师只要在实践中努力探索, 充分考虑学生实际与音乐学科特点, 就一定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邵祖亮.中学音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03.

[2]陈燕.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12) .

[3]李花淑.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3) .

音乐助力 尽情享受 篇9

诙谐、写意的卡通人物Tee,对于针对某个球星有着偏爱的朋友们来说,将是上佳的观赛装备,其中有德里克·罗斯,德怀恩·韦德,布雷克·格里芬这种单个人物图案,还有像洛杉矶湖人队,波士顿凯尔特人队,俄亥俄马雷霆队这种组合式人物图案。这样的Tee仍然会让我们回忆起本赛季开始他们的耀眼表现,即使他们已经结束了本赛季的征程,可穿着这样的Tee,沉浸在分区决赛与总决赛的激烈比赛中,除了展现自己的坚定立场,更是体现对他们下赛季的表现充满希望的最好方式。

此外,NBA激情人物系列也将成为广大篮球爱好者的绝佳伴侣,在这一系列的设计中,阿迪达斯把NBA球星在赛场上的激情瞬间匠心独运的移植到了以大家一目了然的球队主题颜色T恤上面。这不仅能够直观地表明你所喜欢的NBA球队和球星,还能够让你在陶醉于NBA文化的赛场激情之外,将这份似火激情带到自己平日里尽情驰骋的球场当中,将这份来自篮球的惬意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本次推出的激情人物Tee,有大家十分喜爱的洛杉矶湖人队当家球星科比·布莱恩特,承载着芝加哥公牛队未来希望的德里克·罗斯,虽失意离去,却仍让人对其充满无限期待的俄亥俄马雷霆队的凯文·杜兰特以及在赛季末段为我们带来疯狂表演的纽约尼克斯队的卡梅隆·安东尼。这一系列,对于自己心爱球星本赛季未能走向巅峰的朋友们来说,将是最好的慰藉。

与此同时,激烈的比赛自然不能少了音乐的陪伴,阿迪达斯携手著名音乐耳机品牌SkullCandy适时的为篮球爱好者打造了不一样的NBA主题潮流耳机。颇佳的音质,惹眼的设计,足以让你有机会激情挥洒自己的热情。得到这样一款精致的耳机其实并非难事,据悉,阿迪达斯为了感谢球迷们长期以来的支持,特推出了买装备送耳机的精彩活动。

大家不妨马上行动起来,入手装备,用音乐让自己尽情享受这个充满激情的夏天。

尽情阅读 篇10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创设学生探索学习的良好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和学生是有隔阂的, 对于学生来说, 老师就是老师, 是不能唱反调的, 老师和学生的相处方式是一问一答, 课堂中学生是被动的, 师生间的关系显得很僵硬。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 学生自然不敢畅所欲言, 其思维受到禁锢, 无法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因而, 要引导学生探索学习, 首先得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 充分融入到学生中间, 消除教师与学生的隔阂,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 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关于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 我们要做到师生平等, 教师可以深入到学生中间, 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 主动地参与学习;其次教师要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尊重、理解、宽容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 在学生有错时, 不过分批评指责, 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 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我”, 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二、创设生动风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探索学习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对一切来说,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 它远远超过责任感。一切的发现和探索都源于对事物本身的兴趣, 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尤为突出。不可否认, 数学学科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 其学科特点是它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而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 又缺乏实践经验, 对抽象的内容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中, 一个好的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 所以生动风趣的教学情境, 更能让学生投入其中, 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把学生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 才能有利于学生探索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创设情境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创设情境的形式要多样化, 可结合生活创设情境、借助演示或操作创设情境、通过讲述故事或事件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现场表演创设情境等。

三、让学生自主探索, 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在传统教学中, 不少教师为了急于得到结果, 常用简单的方式, 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和信息通道顺利地到达知识的彼岸, 用牺牲学生的思维强度来获得所谓的教学效果。其实, 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 正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 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知识,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实现再创造。在探索式教学中, 我们应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争议、练习, 发表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多给学生活动的空间, 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多让学生体尝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和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中, 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 知道思路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 提高探索能力。

四、在探索学习中引导创见, 培养实践创新精神

知识不仅仅在于理解与掌握, 更在于应用与创造, 这样才能使课堂成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而不是简单地用现成模式模仿照搬。有效的探索不仅仅是回答问题, 也不仅仅是寻求正确答案, 探索还意味着发展探究技能, 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 使学生能终身不断地寻求知识, 追求真理。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 获得新知识, 得到新发展。

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既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学习策略, 也是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知识,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维、质疑、探索、实践、体验, 通过自己收集、整理、加工、描述信息材料等, 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领悟数学规律、思想和方法。学习是创造的基础, 而创造是学习的目的。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想敢说, 敢于创见, 并善于从他们奇特的想法中捕捉智慧的火花, 逐渐引导他们达到语言完整、准确规范、合乎逻辑。只要我们长期培养, 学生的创见就会不断涌现, 他们的思维之花就会尽情开放。

参考文献

[1]戴汝潜.实用教学新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周玉仁.全国小学教学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集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

上一篇:听说教学法的改进下一篇:开创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