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银行

2024-08-18

政策银行(共12篇)

政策银行 篇1

政策性银行多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的, 不以营利为目的, 专门为了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产业政策, 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 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 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政策性银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经济社会政策目标的不同需要和侧重点, 通过政策性金融活动, 充当政府对经济与社会调节管理的工具, 促进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各国政策性银行的比较研究, 为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1 法律地位比较

1.1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

二战后, 为配合欧洲复兴计划的实施, 德国政府依照《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法》于1948年11月成立了德国复兴信贷银行, 主要目的是协助政府重建战后的德国经济。《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法》规定,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是依法设立的法人团体。由于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是根据专门法设立的政府银行, 因此, 《德国银行法》和德国有关的商业法典不适合它。

1.2 日本政策投资银行

《日本政策投资银行法》是日本国会于1999年6月6日正式通过的, 日本政策投资银行依此法而成立的。由于日本政策投资银行是根据专门法成立的, 因而其法律地位较为特殊。《日本政策投资银行法》规定该银行是一个法人, 但实际上它首先是一家政府的银行。它由政府全资拥有, 贯彻政府政策, 不受《银行法》约束, 自主经营, 不以盈利为目的, 但必须保证不亏损, 不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竞争。

1.3 韩国产业银行

韩国产业银行于1954年4月依据《韩国产业银行法》成立的, 在第一章的总则中指出, 韩国产业银行是独立法人, 应遵守该法案以及行规, 任何对韩国产业银行规章制度的修改都必须先由董事会通过, 并征得财政经济部的同意。同时, 韩国银行法和银行法不适用于韩国产业银行, 从而明确了适用于该银行的法律文件。

1.4 我国政策性银行

按照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设立政策性银行的目的是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 以解决有关专业银行身兼二职的问题;政策性银行要坚持自担风险, 保本经营, 不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竞争;业务上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 政策性银行设立监事会。这些规定只说明了设立政策性银行的目的、经营方式等, 并没有明确政策性银行的法律地位, 导致我国政策性银行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 受政府不当干预比较多。

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正在计划商业化改革, 将政策性银行推向市场, 参与市场竞争, 脱离政府政策壁垒, 从这个方面来讲, 更需要建立现代银行法人制度, 并且从法律制度方面进行规范, 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1) 要明确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企业所具有的法人地位, 使它们面向市场,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拓展业务、变更经营方式, 引用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政策性银行商业化应当完善政策性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银行制度, 应当明确产权关系, 实现股权多元化, 按商业银行标准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公司管理层等治理结构, 完善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 增加透明度; (2) 强化政策性银行内部管理, 提高经营效益。建立开放性的人才竞争机制, 吸引和激励人才;强化内部制度建设, 建立和完善信贷考察、财务管理、系统风险管理体系等措施, 力求有效控制经营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 (3) 是要解决政策性银行的资本金来源和补充问题, 降低其资金成本, 提高其抗风险能力, 满足其信用评级的需要, 增强公众对政策性银行的信心。

2 资金来源比较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成立初期, 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欧洲复兴计划特别基金。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注册资本金为10亿马克, 德国政府给予将利润转入特殊准备金、免交所得税、不给股东分红的政策。

日本政策投资银行主要依靠财政投融资计划获得资金来源, 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邮政储蓄, 仅仅有很小一部分来源于海外资本市场发行债券, 而且海外发债也是由政府担保的。

韩国产业银行作为韩国最大的银行, 1954年成立到1962年的期间基本依靠财政融资, 但到1999年政府借款仅占3%左右, 其余资金都靠在国内外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或借款筹资。

而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模式是以信贷融资为基础, 政策性金融债券的主要发行银行是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政策性金融债券是国家开发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 90%以上的贷款以债券资金发放。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融资模式和资金来源与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商业化改革的政策性银行, 由于要与商业银行处于同等竞争地位, 所以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是否利用国家的担保而取得优惠等问题, 需要在商业化改革之时区分清楚, 以便为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3 盈利水平比较

政策性银行的盈利水平应该如何把握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根据国家的发展计划, 针对性的对国家发展比较薄弱的行业、领域进行投资, 起到更快的发展该行业的目的。但是, 政策性并不等于亏损性, 具有一定的利润才能抵抗和化解风险, 政策性银行承担的责任是配合国家的宏观政策, 对投资起到引导作用, 政策性领域不只有政策性银行才能介入, 其他的金融机构也可以介入, 政策性银行在项目的选择上是在国家政策指引下进行的。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 盈利性一直是这些政策性银行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据统计,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盈利非常乐观, 1998年净收入达到4.52亿马克;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在1998年底, 总资产盈利率为9.24%, 自由资本的盈利率为2.91%;1999年, 韩国产业银行的总资本为55亿美元, 总资产为703亿美元, 盈利为2120亿韩元, 净利润1.84亿美元。

当把目光投向国内市场时, 情况却并不令人乐观。国内政策性银行还是停留在被动地执行政策性的功能, 虽然近年来经营状况有了一定的好转, 但是盈利水平比较低。

关于这个方面, 我国可以借鉴日本政策投资银的经验:尽管政策性和商业性的经营目标不同, 但管理风险的方法和手段应该是一致的, 不如对政策银行实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采用商业化手段管理的目的并不是要向商业化转变, 而是要向社会证明, 政策银行既能管理风险, 又能贯彻政府意图。日本政策投资银行长期以来坚持“不亏损”原则, 保证不亏损和合理的盈利, 除政府提供的免税和资金等支持外, 有3个原因:一是追求高效率的融资活动, 精简机构, 压缩人员费用, 提高效率。二是融资的数额大, 资产质量好, 逾期贷款小于1%, 不良资产小于3.5%。三是盈利不仅靠利差, 而且主要靠自有资本。

我国正在努力进行政策性银行的改革, 期望能达到自负盈亏、提高盈利水平的目的。2008年初, 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改革方案定为:按照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思路,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将根据各自条件, 按照一行一策的方针进行商业化改革, 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可见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改革方向更明确为商业性, 目的在于提高政策性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水平。

4 政策性银行改革比较

在政府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关系上, 一些国家正在由政府主导逐步向政策性金融机构自主经营、国家仅起指导性作用的方向过渡。相对于过去而言, 政府由强调其“政策性”转向更加注重强化这类机构的自主经营和稳健性, 更加注重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协调性。由强调为支持对象提供低成本资金转向注重不同市场主体在获得金融资源上的公平性。一方面在法律规定和政府总体规划的范围内, 允许其独立决策和进行经营活动;另一方面, 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管理更加透明, 监管方式和内容也与商业性金融机构趋于一致。从改革的方式来看, 德国和韩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对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进行分类, 分为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 实行差别对待。从国际上看, 比较典型的案例主要有韩国产业银行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等。于1948年成立的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最初被定位于对“联邦政府特殊政治或经济利益的项目”进行投资。但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速和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走上了市场化转型之路。其转型的做法是, 将其已与商业银行产生竞争的出口信贷和项目融资业务等独立出来, 纳入到新建的全资子公司IPEX-Bank中, 该公司在2004年初至2007年底前, 先作为行中行进行独立前的试运行, 从2008年初起则正式作为标准的商业银行运作, 不再享受国家优惠待遇。通过这样的改革, 既可以避免KFW利用国家优惠政策与商业银行进行不公平竞争, 同时也能使KFW通过较长时间建立起来并已具备了一定竞争优势的市场业务得以保留。而成立于1954年的韩国开发银行也是一家经历了转型的传统政策性银行。

韩国政府同样允许转型后的韩国开发银行进行混合经营政策性和商业性两类业务。但它的不同之处在于, 韩国政府要求韩国开发银行在其内部设立不同的业务部门进行经营并分帐户独立核算。政策性业务和政府的补贴等归入国家帐户, 而商业性业务则归入市场化帐户并实行风险自担。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 韩国开发银行既可以立足和服务于政策性金融业务, 同时又可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不断拓展新的市场化业务, 如项目融资、企业并购、债务重组、承销债券和风险投资等业务。

目前, 我国政策性银行只是提出了商业化改革的总体方案, 具体改革的步骤和措施并未出台。政策性银行改革中, 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政府的补贴、享受国家优惠待遇的资金来源与市场化的资金来源的区别、处理好改革前的政策性业务与改革后的商业化业务的区别、处理好改革中的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等等。总的来说, 政策性银行建立市场竞争机制, 并妥善解决好政策性功能和商业化竞争之间的关系, 避免再次出现打政策牌进行不公平竞争。

5 小结

我国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 是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是实现政策性银行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的需要。在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我国政策性银行要加快改革, 加快金融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提升自身竞争力, 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开发新的金融产品, 拓展市场占有率, 实现自负盈亏, 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 彻底摆脱政策壁垒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段京东.中国政策性银行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陈剑英.中外政策性银行比较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1.

[3]万伟力.国内外政策性银行比较.金融与保险, 2002, 5.

[4]朱崇实.金融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5]白钦先.各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6]杨胜刚.比较金融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7]郑新华, 黄剑辉.经济研究参考.国外发达国家开发性金融经验借鉴, 2005, 62.

[8]李毅, 高元凯.财经界.论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必然性及路径选择, 2007, 5.

政策银行 篇2

介于京沪杭等一线城市楼市回暖势头,有消息称银监会可能于5月出台新规,个人首套房贷可能将首付提高至五成。记者从中国不动产研究中心(CRRC)江苏区了解到,南京部分银行已经提高了首套房首付比例,部分银行首套房首付比例甚至不得少于5成。[调查:合肥楼盘优惠力度加大 您决定出手吗?>>>]

中国不动产研究中心(CRRC)江苏区发布的“2011年4月南京金融机构放贷调查报告”称,自2010年以来,央行已累积加息四次,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高频率地使用金融手段,反映出政府对通胀压力高企调控的决心不变。频频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激烈手段也屡被使用,也使得南京多家银行信贷收紧。购房者深受影响,持观望态度的购房者众多,选择贷款买房的购房者不仅还贷压力陡增,而且在银行排队“等贷”也已成为常态。

中国不动产研究中心昨日发布的“2011年4月南京房贷调查报告”显示,南京不少银行在上调房贷门槛。>>焦点独家策划:CRRC南京金融机构房贷调查报告

这份涉及南京17家银行的调查发现,农业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3家银行已要求客户首套房房贷首付至少要四成,华夏银行首套房首付比例则要求达五成以上。首套房贷款实行基准利率上浮10%的共有4家,包括建行、深圳发展银行、中信银行和上海银行。[合肥二手房4月量价齐稳 限购后有人欢喜有人愁>>>]

对于二套房房贷,17家银行均执行首付六成的政策,华夏银行则直接停贷二套房。新“国八条”要求二套房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被调查的17家银行均执行了这一规定,其中还有5家银行二套房贷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的1.1倍,如交通银行二套房贷款实行基准利率上浮15%,民生银行、上海银行、兴业银行3家银行二套房贷款实行基准利率上浮20%,中信银行二套房贷款利率上浮最多,达到30%。

目前,南京所有银行已停止受理三套房及三套房以上客户的贷款申请。同时,仅有少数几家接受商贷+公积金的组合贷款方式。

在调查中,几乎所有银行都表示,目前额度紧,贷款办下来的时间长短要根据客户具体情况来定。总体来看,等待放贷的时间已有所延长。

工行首套房贷利率上浮20% 五成首付呼之欲出

首套房贷趋紧

现在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0.5%的历史高位,银行的信贷资金也是“一缩再缩”。“缺钱”,成了银行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信贷一再收紧,记者昨天从我省银行了解到,工行已经率先在我省对首套房实行利率上浮20%的政策,同时首付依然是三成。而农行、中行的首套房贷方面都是首付三成,贷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只有建行表示首付三成,对资信状况比较好的客户,可以执行基准利率打九五折的优惠。记者还了解到,即便没有上调首套房首付,个别银行也已暂缓办理房贷,还有部分银行只进行有限的选择性放贷。几乎所有银行都表示,目前额度紧,贷款办下来的时间长短要根据客户具体情况来定。总体来看,和2010年同期相比,购房者等待放贷的时间已有所延长,从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

还有的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就算利率上浮,贷款也不一定能贷得出来。有个别银行表示,首套房贷虽然没停,但实际上处于停办状态,最近一段时间来基本上不再受理首套房贷的申请。[五一小长假 合肥楼市回暖 楼盘降价现抢购潮>>>]

首付5成或也将到来

昨日还有一个消息在坊间盛传,银监会将收紧房地产类贷款,拟将首套房首付比率上调至五成。同时,这个首付5成的新政,已经在个别地市落地。

据了解,杭州目前包括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都纷纷提高了首套房贷款利率,而且这个趋势似乎在越来越快地扩大。

记者昨日采访发现,虽然我省银行虽并未执行这一政策,但是似乎这样的收紧已经为时不远。

“目前,我们执行的首付比例同去年基本持平,只是针对个别项目及购房者,才有一点上浮,至于将来是否将首套房首付比例提至50%,就看总行怎么下文了。”某银行个贷部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另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也对记者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接到首套房首付比例提升的通知,不过,随着存款准备金率提升,将来不排除首付比例提升的可能。

5月或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银行贷款将进一步趋紧

尽管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0.5%的历史高位,但是有迹象表明,本月存款准备金率或仍将又一次上调。

数据显示,到5月份到期央票达到5000多亿,再加上4月份未对冲的,加起来应该有1.1万亿左右,再加上4月份可能外汇占款再度达到3000亿到4000千亿元。这样来看,整个5月份央行还是要需要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冲到期的流动性。此外,从4月份即将公布的CPI数据来看,应该说不出意外。4月份CPI增长的水平还会超过5%,央行为了控制通

胀,如果按照正常的取向来看的话,提高存准率很可能在5月上旬举行。

“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再创新高,这也意味着银行贷款将更加趋紧,后续不排除跟进工行上调首套房贷利率的银行,同时首付比例也有可能提至五成”,采访中,一家银行个贷人士表示。

合肥各大银行贷款政策一览:

中国银行合肥市户口(包含三县):首套房首付三成,贷款1-3年,利率为6.4;贷款3-5年,利率为6.65;贷款5年以上,利率为6.8。二套房首付六成,利率上浮10%。外地人若能提供一年以上社保和纳税证明,贷款政策等同合肥市户口贷款政策办理;无纳税和社保证明的外地人(包括省内和省外)贷款不受理;三套房全部停贷。

光大银行合肥市户口(包含三县):首套房首付三成,首套房为基准利率;二套房首付六成,利率上浮10%。外地人若能提供一年以上社保和纳税证明,贷款政策等同合肥市户口贷款政策办理;无纳税和社保证明的外地人(包括省内和省外)贷款不受理;三套房全部停贷。

工商银行合肥市户口(包含三县):首套房首付三成,基准利率;二套房首付六成,利率至少上浮10%。外地人若能提供一年以上社保和纳税证明,贷款政策等同合肥市户口贷款政策办理;无纳税和社保证明的外地人(包括省内和省外)贷款不受理;三套房全部停贷。

建设银行合肥市户口(包含三县):首套房首付三成,基准利率;二套房首付六成,利率1.1倍。外地人若能提供一年以上社保和纳税证明,贷款政策等同合肥市户口贷款政策办理;无纳税和社保证明的外地人(包括省内和省外)贷款不受理;三套房全部停贷。

招商银行合肥市户口(包含三县):首套房首付三成,基准利率;二套房首付六成,利率上浮1.1倍。外地人若能提供一年以上社保和纳税证明,贷款政策等同合肥市户口贷款政策办理;无纳税和社保证明的外地人(包括省内和省外)贷款不受理;三套房全部停贷。

农业银行合肥市户口(包含三县):首套房首付三成,基准利率;二套房首付六成,利率上浮10%。外地人若能提供一年以上社保和纳税证明,贷款政策等同合肥市户口贷款政策办理;无纳税和社保证明的外地人(包括省内和省外)贷款不受理;三套房全部停贷。

浦发银行购买与该银行签协议的开发商的楼盘,才可办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利率依据协议而定。而且也只是针对本地户口,或者有社保有纳税证明的购房者。

中信银行合肥市户口(包含三县):首套房首付三成,暂执行基准利率,次年1月1日起在基准利率基准上增加0.25;二套房首付六成,利率为1.15倍。外地人若能提供一年以上社保和纳税证明,贷款政策等同合肥市户口贷款政策办理;无纳税和社保证明的外地人(包括省内和省外)贷款不受理;三套房全部停贷。

徽商银行合肥市户口(包含三县):首套房首付三成,基准利率;二套房首付六成,利率至少上浮10%。外地人若能提供一年以上社保和纳税证明,贷款政策等同合肥市户口贷款政策办理;无纳税和社保证明的外地人(包括省内和省外)贷款不受理;三套房全部停贷。

交通银行合肥市户口(包含三县):首套房首付三成,基准利率;二套房首付六成,利率至少上浮10%。外地人若能提供一年以上社保和纳税证明,贷款政策等同合肥市户口贷款政策办理;无纳税和社保证明的外地人(包括省内和省外)贷款不受理;三套房全部停贷。

兴业银行合肥市户口(包含三县):首套房首付三成,开发商愿意提供担保的,首套房上浮

20%,其余上浮30%;二套房首付五成,利率上浮30%。外地人若能提供一年以上社保和纳税证明,贷款政策等同合肥市户口贷款政策办理;无纳税和社保证明的外地人(包括省内和省外)贷款不受理;三套房全部停贷。

科技农村商业银行合肥市户口(包含三县):首套房首付三成,基准利率;二套房首付六成,利率上浮1.1倍。外地人若能提供一年以上社保和纳税证明,贷款政策等同合肥市户口贷款政策办理;无纳税和社保证明的外地人(包括省内和省外)贷款不受理;三套房全部停贷。

政策性银行的转型思考 篇3

政策性银行是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10多年发展,政策性银行总资产已达4万亿元左右,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力日益提升,特别是在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粮棉油的收购和储备,以及机电产品的出口等领域,政策性银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政策性银行自主经营的意识和行为不断增强,我国投资领域的主体由国家财政逐步转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粮食流通体制深化改革使得粮食领域的市场化行为更加成熟,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我国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在内部变动和外部大环境的巨大变化的背景下,政策性银行在快速发展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自身发展,而且从宏观层面上也需要对政策性银行的定位、作用、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

政策性银行和政策性业务

政策性银行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我国也有十多年的历史。从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实践看,有一种观点认为政策性银行就是一个国家根据经济发展需要由政府创立或担保,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目标或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而设立,具有特殊融资功能和引领民间资金融资功能的金融机构。通常情况下,政策性银行被认为具有国家信用或准国家信用,政策性银行的经营行为也通常被认为是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战略意图的行为。而政策性金融业务与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有一定区别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是指国家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要求或通过金融机构对指定的项目、产业或地域提供的金融服务。从现实情况看,政策性金融机构实际从事的业务并非都是政策性业务,而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承办机构也不仅限于政策性金融机构。从国外相对成熟的经验看,运用市场化手段,通过实行公开透明的招标制实现国家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健康运行应当成为今后的主流方式。

关于政策性银行定位

1994年,针对当时的经济现状,国家赋予国家开发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国家重点建设,投资项目不留资金缺口,从资金来源上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及结构进行控制和调节,逐步建立投资约束和风险责任机制。赋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为政策性粮食、棉花、油料、猪肉、食糖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收购和调销提供及时的信贷支持,推动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深化改革,彻底解决向农民“打白条”的问题,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维护我国广大农村的稳定。赋予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通过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国機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进出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政策性银行为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拓宽职能范围和业务领域,陆续开办了大量的自主经营性业务,此类业务与原有的政策性业务混合经营管理,导致两类业务界限日渐模糊,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自主经营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趋同性日益明显。由此形成的风险隐患越来越大,但相关责任和风险的弥补渠道尚未确定。面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路径,近几年许多热心此专题的专家和部门纷纷建言献策。有一种观点认为,从政策性银行的设立来看,政策性银行就是为国家确定的阶段性的战略性任务服务,在完成既定的任务之后,政策性银行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定位的再选择。国外通常是将此类机构转型为一家商业性金融机构,也有与其他机构合并的。应当说,如果一家政策性银行的内部管理、人才储备、市场竞争力、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基础较好,在国家战略性任务完成之际,将其转型为一家商业性金融机构是一个不错的改革方向。

关于政策性银行法律环境

我国政策性银行自1994年成立至今,国家一直没有出台有关条例从法律层面明确其机构性质、风险补偿、监管原则等基本法律框架。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更多的是依据当初国家下发的有关组建文件,以及国家有关规范固定资产、粮食收购、进出口等领域的政策和法规。中国银监会成立后,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的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特别是2006年12月28日中国银监会通过的《关于修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决定》明确规定,政策性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和监督管理参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规定。但是,与商业银行的法律环境相比,政策性银行的法律环境还不尽如人意,我国至今还缺少类似《商业银行法》的专门适用政策性银行的法律或法规。从多年的监管实践看,政策性银行是一类比较特殊的银行机构,无论是从保护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权,还是从建立评价政策性银行的标准,以及对政策性银行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都应该尽快制定和颁发政策性银行条例或政策性银行法,在法律的层面明确机构性质、业务范围、市场定位、管理模式、风险控制机制、监督机制等相关原则。

关于政策性银行的风险防范和化解

从某种意义上讲,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就是“经营风险”的一类较为特殊的金融机构。从风险补偿机制来看,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相比,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此类机构存在外部补贴的特殊机制。政策性银行是否能够在国家政策框架下妥善控制和管理风险,是衡量政策性银行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近几年,我国政策性银行总体的不良贷款状况在不断改善,但还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影响贷款质量的不确定的负面因素还很多,一些贷款质量的基础还有很大的脆弱性。如一些与地方政府信用关联密切的贷款、个别机构的贷款质量分类制度还不能充分全面反映贷款的风险程度、贷款风险分类标准不够审慎等。在市场风险方面,随着我国一些政策性银行“走出去”的业务规模越来越大,参与并购诸如“巴克莱银行”的案例越来越多,诸如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商品风险这些市场风险对一些政策性银行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深远。

此外,政策性银行缺乏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在国家没有明确对政策性银行的债务全部担保的情况下,对于政策性银行而言,资本充足率就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指标,而是成为衡量其自身抵御风险的重要指标。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总体资本充足率不足8%,低于监管部门要求的最低标准。世界银行近期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研究报告也认为,为了使政策性银行在市场上获得更好的市场评级以降低融资成本,同时防范其长期贷款风险,监管部门对政策性银行的审慎监管要求不应低于对商业银行的审慎标准。从国外看,大多政策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通常都保持在10%以上。

关于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的关系

当前政策性银行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较之成立之初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曾经困扰我国的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已经得到相当大的缓解。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的国家重点项目贷款需求,已经可以依靠市场方式和商业性资金予以基本解决,有部分项目甚至还是商业资本争相争取的优质项目。我国出口企业的主体已由以前的国有骨干出口企业转为民营与外资企业,国有骨干出口企业大部分也都转制为集团性股份制企业,其业务也基本可以通过商业性金融得以解决。为响应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各类各家金融机构纷纷开办了一些支农的商业性业务。在市场化程度和商业价值越来越高的基础设施、机电产品出口等领域,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业务交叉越来越严重,两类机构在各自优势领域相互渗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派生出来的不公平竞争问题在个别项目上有时还较为突出。因此,虽然国家在成立政策性银行时确定其业务不与商业银行竞争,但在市场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这一条原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关系应当确定一个原则,但在此原则下应当适时调整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建立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良好合作、优势互补的同业关系。避免直接的恶性竞争,政策性银行主要立足于在特定领域发挥弥补市场失灵、市场缺陷的重要作用。对于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瓶颈”行业和项目,在商业资本难以进入时,政策性银行应当在审慎原则下努力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政策银行效率实证研究 篇4

政策性银行一般是指那些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的经济社会政策或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调节管理工具的金融机构。1994年,我国金融体系改革进入全面推进的突破性变革阶段,我国政策银行也趁此改革之风相继成立。此后,我国银行组织体系逐渐形成了中央银行管“总量”、商业银行管“效益”、政策银行管“结构”的新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为核心,而政策银行是作为商业银行的补充,主要为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及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而设立。资金作为稀缺要素,商业银行的资金配置总是倾向于效益好的产业及经济基础好的地区,而对那些社会效益好的产业及欠发达地区产业扶持方面,政策银行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文献回顾

(一)基于DEA法研究银行效率问题的文献

从盼盼,杜树增(2011)选取7家银行作为参照,使用2005-2009年数据,运用DEA方法中的VRS模型静态分析了国家开发银行改制后第一年的技术效率变化。魏巍(2007)采用CCR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对具有代表性的10家国内商业银行2005年的经营效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超效率模型确实能够对所有决策单元进行充分评价和排序,从而解决了CCR模型无法对相对有效单元进一步识别的问题。王健,金浩,梁慧超(2011)基于超效率DEA方法,运用EMS软件对2004-2009年14家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分析,并对其均值进行排名。王付彪,阙超等(2006)基于DEA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1998-2004年间技术效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1998-2004年间,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技术效率损失主要源于规模效率损失,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与其规模不相适应的管理能力。

以上学者在利用DEA模型研究效率问题时,在指标选取上均采用多投入、多产出指标;在利用DEA中的CCR模型进行效率值测算时,往往会得到多个决策单元有效,难区分有效单元的效率大小,为了进一步识别有效单元的效率,多采用DEA超效率模型研究效率问题。

(二)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研究TFP问题的文献

傅永,白龙(2009)运用DEA分析中的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并分解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变化。钟杏云,方鹏程,刘群玲(2012)通过Malmquist指数法对银行效率进行分解研究,得出结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运营效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仲深,王春宇(2012)采用2004-2009年间我国15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商业银行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技术进步指数的下降幅度较大,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略有升高。

国内学者偏重于对商业银行效率问题进行研究,而对我国政策银行效率问题的研究较少。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政策银行在贯彻产业政策及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优化政策银行资源配置,更进一步提升政策银行效率,更好的发挥其“补充”作用,开展对政策银行效率问题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三、原理及模型

(一)超效率DEA模型

DEA法进行效率分析可采用两种导向:一种是投入主导型,另一种是产出主导性。对于政策银行而言,对投入要素的控制远比产出要素控制容易。因此,本文对政策银行效率研究采用的导向是投入主导型。

DEA的CCR模型将决策单元分为两类:有效和无效。其缺点是对于多个同时有效的决策单元无法进一步评价比较。Andersen和Peterson提出超效率DEA模型,其基本思想是:在对该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时,将其排除在决策单元参考集外。对于DEA有效决策单元,超效率模型将其生产前沿面进行重新计算推移,使得最终计算出的效率值大于经典CCR模型效率值;而对于非有效的决策单元的效率值并不会发生变化,评价结果与CCR模型是一致的。即:超效率DEA模型能够区分出DEA有效单元之间的差异,能够对所评价的决策单元进行有效排序。其求解方程如下:

其中,θ为规划目标值,λj(j=1,2,…n)为规划决策变量,S+和S-为松弛变量向量。

(二)Malmquist指数模型

Malmquist指数模型是瑞典经济学家、统计学家Malmquist在1953年提出来的,Fare等人在多投入产出条件下,建立了考察生产率变化的Malmquis指数。Malmquist指数是在距离函数基础上构造而成的。Fare等人将距离函数定义为Farrell技术效率的倒数,投入距离函数可以视为是某一生产点向理想最小投入点的靠近程度。基于投入的全要素Malmquist指数可表示为:

Malmquist指数(TFPch)可分解成相对技术效率指数(Effch)和技术进步指数(Tech)。通过对不同时期技术条件下的两个Malmquist指数取几何平均值,测算出效率的变化值。

技术效率指数Effch是相对效率变化指数,反映t期到t+1期之间决策单元的组织管理水平变化,即“追赶效应”;技术进步指数Tech是衡量决策单元在t期到t+1期之间生产技术变化程度的指标,反映技术效率前沿面的变化,即“前沿面移动效应”,表明技术的进步及创新程度。该法不仅可以考察政策银行效率的动态变化,而且还可以分析政策银行技术进步变化情况;将技术效率指数(Effch)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Tech)和规模效率指数(Sech),能够得到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若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各个分量大于1,说明具有正向进步变化;反之,说明存在反向变化。各个变量之间总关系如下: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投入-产出指标选取方法有很多,本文采用常用的增值法进行指标选取。本文选择的投入指标为:员工数量、固定资产、业务及管理费用;产出指标为:资金吸收额、税前利润、纳税额、放贷额。投入指标中,总人数是反映人力资源的指标,固定资产是反映资本投入的指标,业务及管理费是反映管理水平的指标,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这三个指标基本上能反映政策银行的要素投入。政策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须既要吸收资本,又需放贷,所以在产出项中吸收资金量和放贷量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指标。由于政策银行实行的是“保本微利”原则,而不是“零利润”原则,所以将税前利润及纳税额作为产出也是必要的,这也是反映政策银行经营成果的指标。

(二)样本选取

本文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及各政策银行年报。

DEA-Malmquist指数法分析所用数据要求是面板数据,而农发展行在2000-2004年期间数据并不满足同向性原则,故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析全要素生产率时使用我国三家政策银行2005年-2011年间面板数据。超效率分析时,国开行及进出口行数据采用2000年-2011年数据,农发展行采用2005年-2011年数据。

(三)超效率DEA模型分析结果

本文进行超效率DEA分析时使用三家政策银行的2000年-2011年间数据,构成31个决策单元,具体决策单元见表5所示。超效率DEA模型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注:irs:规模报酬递增;drs: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不变;big:表示效率非常大。

表1按年列出了我国政策银行的效率值。各政策银行效率值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

(1)在2000-2001年期间,进出口行效率高于国开行效率;

(2)自2001年以后,我国政策银行效率大体呈现出:国开行效率>进出口行效率>农发展行效率;

(3)在2002-2006年间,国开行效率整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进出口行效率整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4)在2006-2008年间(金融危机期间),国开行效率与进出口行效率呈现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国开行出现效率高增长,进出口行出现效率低谷;

(5)效率经过2006-2008年的大幅变化后,自2008年开始,国开行效率回归到金融危机前的效率水平,而进出口行效率要比危机前的效率有所提升。

(6)在2005-2011年间,农发展行效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国开行和进出口行效率有很大差距,但在金融危机期间,其效率并无突降或突升现象。

(四)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结果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生产力变化状况的指标。当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ch)>1时,说明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ch)=1时,说明生产力维持原水平;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ch)<1时,说明生产力下降。

本文采用2005-2011年共7年数据,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我国政策银行进行全要素生产率(TFP)分解分析。具体的决策单元见表5所示。我国政策银行2005-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分解结果如表2、图2所示。

由图2可见:

(1)我国政策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只有2006年和2009年超过1,其余年份均低于1。这表明2006年和2009年生产力均有提高,其余年份生产力下降;

(2)技术效率指数与纯技术效率指数均大于1。表明我国政策银行在技术与管理等方面越来越进步,资源配置优化不断深入;

(3)技术进步指数在大部分年份处于较低状态,只有2009年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技术进步指数在其余年份表现较差。这表明我国政策银行在技术进步方面需要更加努力,需要善于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及管理理念,并应用到我国政策银行管理经营中去,同时需加快我国政策银行创新工作。

国家开发银行2005-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分解分析如表3、图3所示:

由图3可见:

(1)国开行的技术效率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规模效率指数均很接近于1,这表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每年变化很小、很稳定且表现很好;

(2)技术进步指数、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较其他3个指数有很大波动,且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曲线与技术进步指数曲线几乎重合。这表明,国开行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决定的。在2007-2008年两年时间里,国开行生产力下降,2009年生产力水平得到恢复,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时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中国进出口银行2005-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分解分析如表4、图4所示:

由图4可见:

(1)进出口银行的技术效率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规模效率指数均很接近于1,这表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每年几乎不变化;

(2)技术进步指数、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较其他3项有很大波动,且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曲线与技术进步曲线重合。这表明,国开行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决定的。尤其在2006-2007年、2010-2011年期间,进出口行生产力下降,2009年生产力水平得到恢复,2009年生产力水平达到最高。金融危机后,进出口行生产力经历了先增长后下降的演进路径。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05-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分解分析如表5、图5所示:

由图5可见:

(1)农发展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位于有效线以上,这表明农发展行生产力在不断提升;

(2)技术进步指数均位于有效线以下,这表明农发展行近年来在技术进步方面不断降低;

(3)技术效率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均位于有效线以上,这表明:农发展行在技术及管理水平上每年均有提高;

(4)规模效率指数只在2010年处于低位,在2011年很快就恢复高位水平。

总结:我国政策银行在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规模效率指数、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方面表现各异。近年来,农发展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表现优于国开行和进出口行表现,但其技术进步表现明显差于国开行与进出口行。

五、结论

本文以我国政策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DEA分析法研究其效率,用Malmquist指数模型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得到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1)在超效率分析方面,金融危机助推了国开行效率增长,对进出口行效率稍有拉低作用,对农发展行几乎无影响;

(2)在效率分析方面,国开行、进出口行、农发展行效率表现各不相同。自2005年后,我国政策银行规模效率均已无太大提升空间;在所研究的时间区间内,国开行及进出口行均出现效率“漏斗”,但漏斗形态有差异;在后危机时期,进出口行及农发展行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国开行效率依然坚挺;

(3)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析方面,我国政策银行在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规模效率指数、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方面表现各异。近年来,农发展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优于国开行和进出口行表现,但技术进步表现明显差于国开行与进出口行;国开行和进出口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国开行和进出口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变化引起的。

参考文献

[1]庄俊鸿.政策银行概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从盼盼,杜树增.国家开发银行改制前后效率评价基于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35):126-127

[3]魏巍.基于DEA超效率模型的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评价[J].金融经济,2007,(18):79-80

[4]王健,金浩,梁慧超.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分析—基于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4):124-127

[5]王傅彪,阙超等.我国商业银行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实证研究(1998-2004)[J].金融研究,2006,(8):122-131

[6]傅勇,白龙.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1978-2006年)—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Malmquist指数分析[J].金融研究,2009,(7):38-50

[7]钟杏云,方鹏程,刘群玲.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效率动态变化的Malmquist指数研究[J].特区经济,2012,(7):112-114

[8]仲深,王春宇.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2,31,(1):101-106

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政策性银行 篇5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为:

(一)完善有关金融机构运行规则;

(二)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三)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

(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

(五)确定人民币汇率政策;维护合理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实施外汇管理;持有、管理和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

(六)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七)经理国库。

(八)制定和组织实施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负责数据汇总和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

(九)组织协调国家反洗钱工作,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承担反洗钱的资金监测职责。

中央银行政策利率的实现模式 篇6

在实现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框架、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至关重要。本刊特推出利率调控专辑,回顾利率调控变化历程,纵览全球主要央行做法,并分析我国特定环境,以期为读者研究探讨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摘要:中央银行政策利率的实现是间接调控背景下利率传导机制的重要内容。本文分别介绍了中央银行政策利率实现的两种模式——公开市场操作模式和利率走廊模式,并对两者的异同进行了对比,最后基于具体国情,探讨了我国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政策利率 公开市场操作 利率走廊 货币政策

2015年10月24日,人民银行宣布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我国利率管制时代的终结,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最重要的一步。

要在我国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让市场在利率形成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仅仅放开利率管制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框架,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其中,中央银行政策利率的实现是间接调控背景下利率传导机制的重要内容。从各国实践看,中央银行政策利率的实现模式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模式和利率走廊模式两种。

公开市场操作模式的政策利率实现过程

公开市场操作模式对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要求较高,适用于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该模式的顺利运行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要求中央银行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二是要有一个发达、完善和全国性的金融市场,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三是要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例如,商业银行有了存款准备金支付,中央银行就能通过改变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规模来影响货币供应量。

20世纪20年代早期,美联储发现,在公开市场上吞吐基础货币会影响银行储备规模和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向其客户发放贷款的规模和成本,于是,公开市场操作逐渐成为美联储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美联储的政策利率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美联储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只是调整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并不人为“设定”固定的联邦基金利率。回顾联邦基金利率水平的变动不难发现,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联邦基金利率的实际值与美联储宣布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完全一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实际的联邦基金利率围绕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波动。

美联储主要通过影响准备金的供给来保证实际的联邦基金利率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不出现太大的背离。在美国,准备金供给被分解为银行体系借入的准备金和非借入准备金两大类,美联储通过贴现窗口控制借入准备金水平,利用公开市场操作控制非借入准备金水平。由此可见,美联储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水平的调整主要通过市场交易完成,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窗口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贴现窗口为准备金供给提供了一定的弹性,再贴现率对联邦基金利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公开市场操作则在不需要改变政策立场时稳定准备金供给,或者在需要改变政策立场时转移准备金供给。

利率走廊模式的政策利率实现过程

利率走廊模式是通过同业拆借市场调控货币市场利率,对利率市场化程度的要求略低,适用范围大大宽于公开市场操作模式。近年来,该模式不仅在除美国以外的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如英国、欧元区、新西兰、瑞士、澳大利亚等)取得了成功,在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利率走廊模式主要通过支付系统实现。在利率走廊模式下,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稳定的借贷便利机制,并且规定商业银行在交易日结束时必须保持账户平衡。具体而言,中央银行在以高于中央银行政策利率的利率水平向商业银行提供信贷业务的同时,允许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保留一定水平的准备金,并按照较低的利率水平向其支付利息。这两个利率就构成了利率走廊的上下限,中央银行政策利率包含其中,并在均衡条件下正好位于二者中间。在这一机制下,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资金供给曲线呈台阶形,中央银行在利率水平触及利率走廊的上下限时无限量投放或回笼资金。任何银行向其他银行支付隔夜现金利率都没有理由高于其从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同样,任何银行贷出隔夜现金的利率也都没有理由低于其能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存款利率。这样就在理论上保证了中央银行政策利率只能在中央银行设定的利率走廊内有限波动。

Clinton(1997)指出,在利率走廊模式下,中央银行只要直接调整利率走廊的上下限,就可以方便地实现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不需要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也不必改变货币供应量,利率走廊模式因此又被称为无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利率调控模式。Woodford(2000)全面分析了利率走廊模式的运行机制后认为,只要商业银行保持每一交易日结算余额为零,中央银行就能利用利率走廊系统将拆借市场利率控制在目标利率附近,而无需频繁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加拿大等国的实践经验也证实,中央银行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用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向商业银行提供基础货币,货币需求的突然变化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即可予以满足。

在典型的利率走廊模式下,商业银行无须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都实行了零准备金制度,这不仅消除了商业银行为满足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而引起的资金需求波动,也提高了中央银行预测市场资金需求的准确性。但欧洲央行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保持一定的存款准备金。虽然为了满足存款准备金要求,商业银行的货币需求波动增大,进而导致欧洲央行政策利率的稳定性逊于上述典型利率走廊国家,但存款准备金本身提供了移动需求曲线的机制,扩展了利率走廊模式的功能。

两种中央银行政策利率实现模式的比较

公开市场操作模式与利率走廊模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中央银行实施利率政策时,两种模式下公开市场操作的功能明显不同,对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要求也不一样。在公开市场操作模式下,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或减少基础货币投放,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的宽松或紧缩,因此又被称为供给控制型利率调控模式。利率走廊模式则竭力避免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主动控制,更加强调市场主体在利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利率走廊模式下,中央银行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公开市场操作和流动性干预就能够实现利率调控目标,公开市场操作仅仅是货币市场支付手段的补充,其规模和频率都大幅减少。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同业拆借市场引导市场预期和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储备)需求管理行为,进而实现利率调控目标,因此又被称为需求管理型利率调控模式。

nlc202309040119

二是虽然两种模式下中央银行都有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再贷款(再贴现)机制,也都有向金融机构融资的机制(例如存款准备金),但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业务性质不同。在公开市场操作模式下,一方面,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融出资金具有一定程度的惩罚性,金融机构出于维护银行信誉等方面的考虑,即使面临严重的流动性不足,也不会轻易向中央银行借款,即所谓的“贴现窗口之羞(discount window stigma)”。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资格与中央银行直接交易或者不能享受中央银行支付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息,部分金融机构会接受超出利率走廊范围的利率水平。以美国的情况为例,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房利美、房地美和大型货币市场基金)是短期债券市场交易的主要参与者,但由于这些机构并不是存款性机构,没有资格赚取准备金利息,因此仍然有动力在联邦基金市场上以低于美联储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的利率水平借出富余资金。这种市场分割使货币市场资金与超额准备金之间的套利机制作用受到限制,导致短期市场利率无法向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收敛。另外,虽然商业银行可以在货币市场与美联储之间进行套利,但考虑到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可能引致更高的监管成本,拥有优质抵押品的银行进行套利活动的意愿并不强烈,这使得短期利率向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收敛的效果进一步下降。在利率走廊模式下,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业务则是常设业务,金融机构与中央银行进行交易不会担心声誉受损或受到惩罚。

三是在货币需求非常不确定的时期,利率走廊模式下的利率稳定性明显优于公开市场操作模式。这主要是因为,利率走廊模式不仅能够限制中央银行政策利率的游走范围,还能够使利率政策与流动性政策相分离,因此有助于实现利率政策目标。例如,千年虫恐慌和“9·11”恐怖袭击发生时,美国市场利率严重偏离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但同样的事件在加拿大等国就几乎没有对隔夜利率产生影响。

四是利率走廊模式可以适应更多类型的金融市场,发达市场条件下利率走廊对利率的约束作用更强。公开市场操作模式要求金融市场极度发达,对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很高。相比之下,利率走廊模式既适用于利率高度市场化的国家,也适用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太高的国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效仿发达国家,转向间接的货币政策调控。在选择中央银行政策利率的实现模式时,出于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较为有限、金融市场不足够发达且规模较小等方面的考虑,新兴市场国家更倾向于采用类似利率走廊的模式。不过,与发达国家的利率走廊模式相比,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的利率走廊相对较弱,体现为两点:一方面,这些国家的利率走廊宽于发达国家,而且越是不发达国家,其利率走廊越宽,中央银行政策利率的信号功能较弱;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利率走廊往往是附带数量控制或合格抵押品限制等数量约束的利率走廊,中央银行不承诺也做不到在利率边际上向金融机构无限制提供流动性。由于利率市场化尚未完全实现、数量调控尚未完全取消,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框架实际上是一种混合型政策框架,复杂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导致中央银行政策利率的传导结果容易被扭曲。

我国的现实选择

从理论上讲,公开市场操作模式与利率走廊模式各有利弊,并不存在一种模式必然优于另外一种模式的问题。在实践中,由于大部分国家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够高,尤其是短期无风险金融产品的市场流动性不够理想,利率走廊模式的应用范围更广泛一些。

回顾国际经验,英格兰银行曾通过2006年的货币政策框架改革建立了特征更加鲜明的利率走廊模式。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那些采用公开市场操作模式的主要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也提高了对利率走廊模式的重视程度。例如,美联储和日本银行通过重新对准备金存款付息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利率走廊。此外,美联储还推出了固定利率全额供应隔夜逆回购协议工具,为不能享受准备金利息的金融机构参与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机会。通过逆回购利率为短期抵押品市场设置利率下限,美联储成功地避免了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此利率之下进行资金借贷,美联储对短期利率的调节能力大大提高。

从我国的具体国情看,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央银行干预和引导金融市场的能力明显提高,利率传导有效性逐步增强,商业银行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原则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基本建立,利率走廊上下限的雏形初步形成,以及支付清算体系的长足发展,这些都为实行利率走廊模式提供了可能。

第一,我国流动性整体充裕,但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加拿大等国的实践经验证实,中央银行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用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向商业银行提供基础货币,货币需求的突然变化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即可予以满足。就我国具体情况看,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整体充裕,但在不同时点、不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差异较大,加强流动性管理应以改善和优化流动性结构为重点,利率走廊模式比公开市场操作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

第二,较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为实现货币供求基本平衡提供了政策空间。经典的利率走廊模式假定货币供求基本稳定,但当前世界经济仍然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各国复苏分化和政策预期变化加剧了国际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进而增强了国内流动性的不确定性。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的货币需求更富弹性。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最高的国家,较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中央银行在不增加基础货币供给的条件下,实现货币供求基本平衡提供了可能。

第三,中央银行干预和引导金融市场的能力明显提高。在利率管制下,中央银行设定的浮动范围带有强制性,但在利率走廊模式下,存贷款便利设定的利率波动范围并不具有强制性,中央银行实际上承担了市场参与者的角色,商业银行可以选择与中央银行或其他市场参与者进行交易。近年来,通过强化公开市场操作完善存款准备金利率制度、改革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形成机制、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等措施,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利率对市场利率的引导作用不断增强,各市场利率之间的传导效率明显提高。中央银行干预和引导金融市场能力的提高为中央银行角色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nlc202309040119

第四,借贷便利机制进一步完善,利率走廊上下限的雏形初步形成。自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以来,我国一直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付息。出于支付清算和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等方面的需要,商业银行始终要保留一定的超额准备金,且没有数量限制要求。这样,超额准备金利率实际上就成为利率走廊的下限。与此同时,我国进一步完善借贷便利机制。2013年以来,在原先再贷款(再贴现)业务的基础上,我国创新和完善流动性供给及调节机制,创设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常备借贷便利(SLF),并将原流动性再贷款进一步细分为流动性再贷款和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在2013年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幅度明显增大的背景下,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相机运用及其操作利率的平稳运行,向市场传递了明显的货币政策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利率走廊的上限。

第五,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利率走廊模式主要通过同业拆借市场而非公开市场操作,实现中央银行政策利率。2013年6月以来,我国公开市场操作规模和频率有所减小,货币净投放与净回笼力度减弱。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开始调整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流动性风险意识明显提高。在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逐步适应与磨合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依赖程度进一步下降,同业拆借市场在商业银行平衡资金头寸方面的作用有所增强。

第六,自动质押融资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目前,发达经济体普遍建立了“实时全额清算系统”,不间断地为所有金融机构提供足额、即时清算服务,支付结算效率的提高使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有可能通过相互拆借来平衡账户,而不是依靠中央银行的资金。2006年5月8日,我国正式启用大额支付系统自动质押融资机制,为商业银行在支付系统清算账户日间头寸不足时向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自动以指定债券质押融资提供了便利,支付系统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全国统一的电子清算系统为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实时、准确地了解清算账户的详细情况提供了重要技术保证。

当然,尽管我国已经在多个方面具备了实行利率走廊模式的条件,但要想使中央银行政策利率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从控制货币供给向影响商业银行货币需求的利率调控思路转变,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利率走廊模式的适用条件、相关政策工具协调以及操作框架构建等。例如,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的分析监测与管理,并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流动性管理工具并完善工具体系,做好预调微调,有效应对短期资金波动;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改善市场深度,增加以国债等高信用级别债券为主的合格抵押品供给,弱化数量约束对利率传导的负面影响等。(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

责任编辑:刘颖 罗邦敏

澳新银行:中国紧缩政策将持续 篇7

我们认为, 尽管经济增长有所减缓, 但通胀以及通胀预期继续恶化, 表明需求仍然较为旺盛, 也表明中国经济仍然处于上升轨道中。在经济上升以及价格水平上涨的双重上升周期中, 央行仍应保持货币紧缩政策倾向。

目前存在的经济下行因素主要来自于对于工业增加值减速的担忧, 在采购者经理指数 (PMI) 出现持续疲软后, 市场开始担心中国经济存在“减速”的风险, 与此同时, 工业增加值似乎也出现了一定的减速迹象, 4月的工业增加值与上月相比, 下滑幅度较大, 超过了1个百分点。由于工业占据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因此, 工业的减速也引发了政策是否过紧的争论。事实上, 单方面的数据似乎并不能解释经济的全局。工业数据之外, 出口数据和投资数据却在4月份出现了明显的上行, 这事实上与工业数据疲软出现了“背离”的现象。我们知道, 计算GDP有两种主流方法, 一种是生产法, 工业增加值是其中重要的数据之一, 另一种是消费法, 出口以及投资则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因此, 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 即以生产法来计算, 似乎不如消费法计算得出的GDP增长强劲。那么, 我们应该去相信哪一组数据呢?

从经济学上来看, 生产法和消费法之间的差额, 事实上是存货的调整, 原理很简单, 一个经济体生产出一定数量的物品, 但消费者不一定能够完全消费, 这就造成了存货的积压, 在另一种情形下, 当期生产的产品不足以消费者的需求, 这就造成了存活的减少。在不断的“去库存”和“补库存”的过程中, 经济体也因此出现了明显的周期。中国经济目前的状况也应如此, 生产虽然有所减速, 但消费却很旺盛, 理应出现存货下降的情况。

观察企业的库存, 却出现了上升迹象, 似乎不能证明我们上述的判断。事实上, 存货增加也是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放缓的重要证据, 因为库存上升, 生产商的生产热情也将被压制。然而, 对企业的库存水平却应该理性和客观看待, 从目前的库存水平来看, 中国企业持有的库存出现了一定的上升, 但却没有超过正常的水准。从很大程度上说, 目前的库存上升是一种“后危机”时期的存货水平正常化的过程。在库存逐步回归常态的情况下, 中国企业的生产也出现了一定的放缓, 这是因为企业大规模地“补库存”周期也已经基本结束。因此, 存货增加是一种正面的现象, 而不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经济放缓的信号。

同时需要考虑的, 是从4月份开始蔓延全国的“电荒”, 用电量占据主导的重工业在其中受到了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 这也导致了工业增速的放缓。能源瓶颈在这个当口与存货调整共振, 也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对经济基本面的解读。但“电荒”的出现, 也表明中国经济的基本需求依然强劲, 如果电力供应正常, 相信工业增速仍应该在14%左右的常规区间。

对于工业相关数据的总体研判, 我们认为, 中国经济并不存在较为明显的下行风险。而外部经济的下行风险, 在很大程度上也被过度解读。近期, 美国数据出现了一定的放缓趋势, 这引发了对于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但从发达经济体的整体表现来看, 欧洲经济在德国和法国的推动下, 尽管受到债务危机的困扰, 但整体表现较为稳健, 日本也将开始大规模灾后重建, 而美国尽管各项数据表现不佳, 但下滑仍是季节性和暂时性的, 私人需求却没有明显的下滑趋势, 总体来看, 美欧仍将在2011年保持3.1%~3.3%和2%~2.5%左右的经济增速, 而日本经济也将在今年增长1%左右。发达经济体仍然保持较为正常的经济增长, 因此, 市场对“二次探底”显得有些过虑了。

政策银行 篇8

2008年,央行还将继续以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和特别国债等方式来进行调控,但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并不太大。首先,加息还将继续,但空间和力度将有所减小。目前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达3.87%,且实际利率仍然为负利率,央行继续加息将难以避免。但由于普遍预期美国明年将多次降息,且我国通胀率将小幅回落,加息空间将受到限制,很难像去年一样上调135个基点,预计央行将加息3-4次。其次,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4.5%的历史高位,尽管仍可上调,但上调空间将远远小于今年,预计2008年终可能达到16%。再次,央行将根据银行间市场资金状况继续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减少货币供应量,回收金融体系流动性。

今年我国从紧货币政策调控新思维将主要体现在信贷政策与汇率政策上。央行一直执行着年初确定本年度新增贷款目标的政策,但秉承着“早放贷,早收益”的商业银行往往提前用完了这一额度,央行难以真正地控制信贷规模。以去年为例,前8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已达3.08万亿元,提前4个月用完了2.9万亿元的全年目标。2008年,央行不仅要将全年信贷增速由15%下调至13%左右,而且可能将信贷规模的“年度指标调控”细化分解为“季度指标调控”,即把今年的信贷额度分解到四个季度中去,按照季度来观察信贷是否越线,以求以最快的调控速度应对信贷走高。在汇率政策方面,央行一方面将继续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综合改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日浮动区间将可能由现在的0.5%扩大到0.8%或1%;另一方面,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不排除一次性大幅升值的可行性。

今年从紧的货币政策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盈利产生一定影响。第一,虽然加息将有利于扩大银行利差,增加利差收益,但严控信贷规模将一定程度影响银行盈利。由于加息使商业银行平均存款利率有所提高,但明显低于贷款平均利率的提高,将使银行利差收入得到扩大。虽然加息不足以降低信贷的增长,不过央行今年进一步严控信贷规模和增速的措施将抑制商业银行放贷冲动,而且央行票据的增发也将对银行贷款产生挤出效应,均会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信贷规模,预计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增幅将有所放缓。第二,商业银行资金营运压力加大,但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将有利于提高其资金业务收入。在央行收紧流动性措施、存款品种结构变化及新股验资影响下,银行资金出现短期性趋紧,但由于去年底到期的央票总额1万亿元左右,且近几个月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和贸易顺差额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央行面临大量流动性的被动投放,这将导致银行资金充裕的格局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得以维持,这加大了银行资金营运的压力。今年央行执行的从紧货币政策,将带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持续走高,尽管会对现有票据和债券的市值产生一定影响,但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上升(下转第15页)(上接第13页)会提高其今后的债券投资收益。因此债券市场收益率的提高,对银行资金业务收入的影响正面为主。第三,从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负面影响较为有限。由于央行加息主要考虑CPI上涨的因素,扣除CPI加息后客户实际利息负担并没有增加,对于经济景气度的影响很小,加息并不会对银行贷款质量带来负面影响。相反,由于加息将增加资金边际成本,降低收益率较低的企业的贷款需求,有助于银行对借款企业进一步优选,改善商业银行新增资产的质量。

总体来看,从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和盈利水平的影响较为有限,但是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央行措施对自身贷款增长、资金运作、资产质量和利润结构的影响,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快自身发展战略和业务结构方面的调整,从容应对从紧货币政策的挑战。一是在严格控制信贷投放总量的同时,积极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不良资产率,提升信贷收入水平。商业银行应在严控信贷增速、加大绿色信贷以及控制“两高一资”行业贷款的同时,加强对信贷细分市场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开拓信贷市场,在保证优质大客户数量的同时,加大对发展潜力大、盈利情况好且资金需求迫切的中小企业客户的支持,提高信贷盈利水平。二是积极促进经营战略转型,提高非利差收入的占比。在流动性过剩以及信贷增长受限的局面下,商业银行应尽快调整发展战略及经营思路,积极发展综合化经营,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应大力发展理财、代理基金和保险等中间业务,以及短期融资券承销、境外上市等投资银行业务,提高非利差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减少经济周期波动对商业银行利差收入的影响,增加商业银行盈利的稳定性。三是大力提高产品创新、市场交易和风险管理能力,促进资金业务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的加快和市场利率的走高,为商业银行资金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商业银行应加大培育和引进资金交易人员力度,提高交易能力;加快本外币资金产品的创新能力,拓展资金交易产品品种,并加强对产品风险的控制,提升资金业务的整体盈利水平。四是在保证国内业务盈利水平的同时,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随着我国金融业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有所增加,特别是在目前央行加大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大国际化经营力度,积极拓展在亚太地区,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营网络,不仅可以降低系统性风险,而且可从其经济的高增长中获得丰厚回报,扩大国际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提升银行收入的多样化和稳定性。

银行如何应对从紧货币政策 篇9

1 从紧货币政策对银行的影响

1.1 信贷规模控制

在从紧货币政策下, 首先控制的就是信贷规模。高速增长的信贷投放尤其是中长期信贷资金的供给一方面助推了投资的高速增长, 加大了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压力, 另一方面则通过货币乘数效应直接扩大了整个社会的流动性, 导致监管层疏导境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不断加大。按照GDP增长8%的预期目标, 各商业银行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央行“窗口指导”制定的2008年信贷规划明确:2008年的新增贷款不超过2007年实际水平。央行数据显示, 2008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3326亿元, 同比少增891亿元, 这表明信贷规模在总量上得到了有效控制。

改革29年来, 银行信贷增速基本上保持在每年14%左右, 多家上市银行的年报显示, 虽然近年来各家银行非利息收入实现大幅增长, 但利息收入依然是银行的主要盈利渠道。在目前银行的资产结构中, 信贷资产一般占85%左右, 利差收入在总收入中占90%以上。在这一模式下, 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利润增长,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贷规模的扩张和信贷资产的有效利用。从紧政策的实施, 意味着银行信贷类资产业务的过快扩张成为重点调控对象, 这势必影响银行传统业务中利息收入的增长。因此, 对信贷规模增长控制将直接影响银行传统业务的利润增长空间。

在信贷规模受到限制的情况下, 利率水平成为各银行贷款项目审批中重要的决策因素。许多银行已经将有限的信贷资源分配给收益率较高的地区和行业, 能够提供较高利率水平的项目被优先予以考虑, 实行下浮或较低利率水平的项目基本不予考虑, 高利率在信贷审批决策因素中的重要程度明显超过以往。另外, 从贷款结构来看, 2008年一季度中长期贷款的绝对额和占比增长明显, 新增中长期贷款及其占比分别为7939亿元和59.67%, 而去年则分别为6953亿元和48.85%, 这表明在信贷收紧的情况下银行更倾向于通过贷款结构的调整来提高资产的收益率。

1.2 加大流动性回笼的力度

我国的准备金率不断提高, 目前已经达到17.5%。在紧缩性货币政策调控下, 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较以往有了很大改观, 当前商业银行体系的闲置资金状况已经不如以前充裕。

高额的准备金率, 必然导致银行主要通过减少同业资产或者债券投资来应对准备金率的提高, 如果银行主要通过减少债券投资来改变生息资产配置, 准备金率调整对银行盈利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1.3 存贷利差的变化

在2007年结构性加息背景下, 由于活期存款利率基本保持不变, 从而形成短存长贷的期限结构调整, 这使得商业银行保持了较高的净息差, 利差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资料显示, 目前亚洲其他国家的平均净息差为2.6%, 而经过2007年的多次利率调整, 我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集中在2.7%到3.2%的水平, 显然, 一旦利率市场化全面实现, 这种受到政府管制和保护的高息差, 将不可能持续下去。在未来加息的过程中, 很有可能对存贷利差进行调整, 这将直接对银行的业绩产生影响。

1.4 人民币汇率升值

面对人民币的持续升值, 许多出口型企业开始扩大外币贷款, 减少本币贷款, 以减少汇兑风险。据统计, 在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的同时, 一季度我国外汇各项贷款增加488亿美元, 同比多增462亿美元, 这无疑转嫁和增加了银行的汇兑风险。如何在开展外汇衍生品业务的同时, 降低自身因外汇头寸带来的风险, 日益成为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1.5 挑战银行中间业务

2007年以来, 银行的收入结构中普遍发生的一个变化是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较快提升。如2007年浦发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同比增长76.2%, 交行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长了36.23%。2008年一季度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仍保持迅猛态势,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都大幅上升, 其中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的增速最高, 分别达到314%和192.77%。值得注意的是, 与2007年相比, 受累于国内资本市场的下滑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2008年银行中间业务发生结构性的变化, 一季度银行系QDII等理财产品以及基金代销业务等受到了始料未及的冲击。尽管资本市场何去何从还很难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2008年的银行理财市场难以再现去年的火爆局面, 这对于银行中间业务的增长形成了不小的压力。

从长期看, 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均在30%左右, 有的甚至超过50%, 与之相比, 国内银行上升空间很大。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金融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广阔, 持续增长潜力巨大。中间业务的发展是银行营销服务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在中间业务发展上具有领先优势的银行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因此, 中间业务作为银行转型的方向性业务, 其收入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 有望继续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 为银行业绩增长贡献更多力量。

1.6 信贷风险不断加大

2006年以来, 银行主要收入来自信贷, 而信贷中绝大部分是房贷。专家估计, 房贷近年来对银行的利润贡献率不低于50%。从紧的货币政策将直接导致流通中的货币减少, 必将对房地产投资、住房需求带来影响。央行数据表明, 2008年一季度贷款同比少增主要是因为居民消费贷款同比少增了928亿元, 而居民贷款的收紧主要归因于央行第二套房贷政策。与此同时, 深圳、北京等地的房地产已经出现降价的趋势, 个别地产中介开始退出。

由于房地产业贷款在银行信贷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市场一旦变化, 则很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冲击, 在市场下滑时, 作为抵押物的住房也将贬值, 因此银行的潜在风险仍在加大。此外, 受国家限制“两高一资”政策的影响, 银行的某些行业客户的经营状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防范资产质量下降、控制信贷风险, 成为银行在盈利之外需审慎考虑的问题。

2 应对措施

从本质上说, 从紧货币政策的出台实为未雨绸缪, 避免中国经济的大起大落, 为中国银行业长期的稳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银行只有主动顺应从紧货币政策, 从战略层面调整业务格局, 寻求更为平衡的业务结构, 降低信贷业务集中度, 弱化银行盈利水平对信贷收入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弹性, 加快自身战略转型与创新, 寻求新的突破, 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 才能将商业银行的经营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2.1 顺应宏观调控, 把握信贷投放结构和方向

通过加快信贷退出和择优进入来优化信贷结构, 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对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重复投资的产业, 要严格控制、逐步缩小贷款规模。对中长期贷款要根据资产负债结构进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 根据行业、地域制定准入和退出标准, 加强对客户现金流的跟踪分析, 动态分析企业财务指标和发展前景。此外, 抓住“紧信贷”的有利时机, 提高贷款议价能力, 把有限的信贷资金投入到综合贡献度高的优质客户中。

2.2 优化存款结构, 降低负债成本

深入研究利率结构调整对存款品种和期限结构的影响, 实施主动负债管理, 分流高成本存款, 积极吸收低成本存款, 力争在利率总体上升时期保持较低的存款付息水平。同时正确把握理财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内在联系和转化规律, 促进理财和储蓄业务的平衡发展。

2.3 大力发展非信贷业务

扩大投资交易规模, 提高投资交易收入比重, 并利用债券市场收益率上升的有利时机, 提高债券投资收益;抓住境内股市、企业年金市场以及债券市场快速发展扩容的有利时机, 加快信贷替代型理财产品、融资型信托产品、短期融资券以及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产品的开发创新力度, 提高综合收益水平。顺应融资结构变化,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繁荣发展的机遇, 建立资本市场和银行业的良性互动, 发展中间业务, 优化业务结构和收入来源。

2.4 防范外汇风险

在主动防范汇率风险的同时, 利用人民币升值加速的有利时机, 加快国际化经营, 提高境外业务的盈利贡献, 分散经营风险。加大外汇存款业务营销力度, 控制外汇贷款投放, 加强外汇资金头寸管理, 同时加大本外币衍生产品创新, 增加双边操作获利的可能性。

2.5 加强风险管理, 切实防范信贷风险

密切监测各行业的企业效益走势, 关注各类信贷资产的质量变动, 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同时, 为信贷结构调整提供决策支持。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 将银行发展战略同宏观调控的方向协调一致。制定合理的信贷行业政策, 优化信贷资产的行业分布结构.避免信贷资产过多地集中于被调控行业所带来的风险。

总之, 从紧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给银行营利能力的增加带来一定的压力, 但应该看到, 这种政策是在2008年以防止经济转向过热和明显通胀为目标而采取的宏观调控, 意味着对各个行业的调控与扶持将是一种“有保有压”的行为。从长远看, 商业银行如能准确对行业政策进行研究和分析,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将从根本上化解银行风险, 实现银行长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向东.从紧货币政策:现实的选择[J].金融博览.2008 (1)

[2]梁福涛.从紧货币政策对银行和地产影响不一[J].首席财务官.2008 (2)

[3]张荣智, 潘峰, 孙伟.从紧货币政策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吉林金融研究.2008 (2)

[4]李夺.“紧”了信贷, 商业银行出路何在?[J].现代商业银行.2008 (2)

农村商业银行分红政策研究 篇10

一、农村商业银行分红现状

(一)分红方式

农村商业银行的分红方式主要有现金分红、送股、现金分红加送股。现金分红是农村商业银行最常用的分红方式,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份流动性不强, 稳定而比率不低的现金分红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吸引股东入股的重要因素。送股即用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按照税法相关规定,对个人股东送股需要按照送股面额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送股企业有代扣代缴义务。为避免缴税方面的麻烦,企业一般很少采用单纯送股的分红方式,而会在设计分红方案时,尽量让现金分红金额不低 于现金分红 部分和送股部分合计 应纳的个人所得税额。

(二)分红水平

由于不少农商行并未建设自己的独立官方网站, 或即使有网站, 但没有披露年报或年报披露的信息不全, 从而为我们分析农商行的分红水平带来难度。为了解农村商业银 行的分红水平 情况,本文依据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了上海农商行、广州农商行、顺德农商行、张家港农商行这四家有代表性的农商行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它们2010-2012年这三年间的分红方式和分红水平。这四家行,有两家位于长三角、两家位于珠三角。长三角和珠三角均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银行业竞争也都很激烈,当地农商行无论是从规模、效益还是管理水平等方面来看都处于领先水平,而且这四家行都有上市的计划,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也相对较为规范和完善。

从下表可以看出,2010-2012年,四家农商行每年行均有进行股金分红,在分红方式上,主要以现金分红为主,但现金分红加送股的方式也有采用,如顺德农商行和张家港农商行在2011和2012年度均有送股。分红水平方面,四家农商行的现金分红比例均较高,连续三年的平均分红水平均在20%以上,广州农商行和上海农商行的平均现金分红比例尤高。

与其他类型的上市银行对比, 农商行的现金分红比例总体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但低于国有商业银行, 与城商行的分红水平相当。国有商业银行现金分红比例高有其特殊性,因为它们有控股股东,且国有股份比例很高,当资本不足时,除可上市外,还可由政府注资,另外,当初这些国有行改制,政府发行了特别国债,投入很大,也都需要这些行通过分红来补偿。

总体而言,基于股利政策的可持续性角度出发,可以看出各家行较少送红股, 每年的现金分红额也维持在每十股派2元左右,现金分红比例保持在20%左右。

二、农村商业银行分红存在的问题

(一)每年较高水平的分红影响资本积累,不利于长远发展从前面的分析比较, 以及根据我们从网络上了解到的一些信息,相对而言,农商行的分红水平总体较高,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1. 农商行的股份不像上市银行那样可以很方便地转让变现, 股东取得现金回报的主要方式就是分红;2.农商行的增加资本的方式渠道较少,目前还没有在境内上市成功的农商行,农商行增加资本一方面靠盈利积累,另一方面靠增资扩股,但增资扩股能否成功,价格的高低又与分红水平直接相关;3.农商行的经营管理层很多都是股东,高分红是实现当期回报的方式之一。

注:1.数据来源于各家行的年报及万得统计。 2.现金分红比例=以现金方式分配给股东的未分配利润/当年净利润。

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农商行将面临越来越大的资本压力。如果农商行还是像以往那样,每年保持较高水平的分红,随着股本规模越来越大,而净息差的收窄又会使得盈利有下降的趋势,分红负担将越来越重,资本积累减少,资本充足率将会快速下降,从而限制各项业务的开展。

(二)分红方式比较单一,分红政策与资本规划的联系不强

从前述分析可知,农商行的分红较常采用现金方式,较少采用现金分红加送股的方式,分红方式较单一,除了与农商行的股份转让不方便外, 也与有些农商行对送股相关的财税政策及其影响不熟有关。另外,与上市银行相比,农商行的公司治理普遍不够完善,对资本管理工作的重视不够,再加上缺乏管理会计系统、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内部评级系统、资本管理系统,农商行对分支机构和客户经理的考核仍主要以规模指标为主, 未实现基于经济增加值(EVA)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RAROC)指标的考核体系,农商行分红政策并未与全行的资本充足率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资本的充足情况对分红的约束不强。

三、农村商业银行的分红政策建议

(一)畅通股份交易渠道 ,降低股东对现金分红的依赖

全国的农商行中,除重庆农商行外,其他农商行均未上市。股东入股后,面临变现难的问题,再加上农商行的股东比较集中,绝大部分为农商行所在地的居民,股东同时还是客户, 这就使得农商行在制定分红方案时会从稳定股东和客户、宣传和提升企业品牌的角度出发,每年都从未分配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来用于现金分红, 且每年的分红水平还会稳中上升,而这对农商行提高资本充足水平是不利的。为改变这种状况,农商行应想办法理顺股份交易渠道,除应简化在柜台办理股份交易业务的流程外, 还可从增加股份交易的透明度方面入手,通过在网站上设立股份交易平台、在营业网点发布股份交易信息等方式提高股份交易的成功率,降低股东对现金分红的依赖。当然,各项指标满足监管的农商行应积极筹备上市,彻底解决股份交易难的问题。

(二)综合分红比例应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综合分红比例=(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的金额+现金分红额)/股本总额。从宣传和金融稳定的角度出发,这一比例应相对稳定,但转增股本的金额和现金分红额则可灵活调整。

另外,为避免股东对农商行产生分红逐年升高的预期,农商行每年在制定分红方案时应控制现金分红额占净利润的比例,这样,当市场环境不好,盈利下降时,就可以考虑少分红,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分红率逐年递增。通常而言,若要保持资本充足率不变,不考虑贷款损失准备因素,则可用公式:(当年净利润-现金分红额)/年初净资产额=资产增幅×新增资产的风险资产比例,来简单推算现金分红额及现金分红比例。

(三)分红方式和现金分红比例的确定应与资本规划相结合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试行 )》明确规定农商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本规划,为确保资本规划得到很好的落实,农商行在制定分红方案时, 应将分红方式的选择和现金分红比例的确定与资本规划中的资本充足率管理目标、资本补充来源结合起来考虑, 确保分红方案的实施不影响规划目标的实现,以免造成业务发展方面被动。

(四 )客观全面看待同业分红方案 ,不盲目和同业攀比分红比例

很多农商行在制定分红方案时喜欢和同业比较,不考虑自身的资本充足度和风险监管指标达标情况,片面追求每股现金派息额不能低于同业,导致制定的分红方案不具有可持续性,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农商行的决策者们应清楚,虽然有些行的每股现金派息额高,但它们的募股价格通常也很高,不考虑这个因素,比较得出的结论会存在很大偏差。因此,农商行与同业比较分红情况时,合理的比较对象应是投资回报率(每股现金派息额/募股价格或市价)。只要投资回报率不低,每股现金派息额低点问题也不大。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大部分银行的分红时间在上半年,但也有些银行会在下半年分红,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也会影响投资回报率的高低。最后,从前述各家行分红方案的比较还可看出,各家行多年平均的现金分红比例基本上都在40%以下,这也可成为农商行制定分红方案时的重要参考数据。

(五)制定分红方案时应考虑财政税收政策带来的限制

作为商业银行,农商行要受到很多监管限制,再加上非上市企业,没有市值管理的压力,农商行制定分红方案时不能套用现代公司财务学中的股利理论,但必须要考虑财政税收政策带来的限制,确保分红合法合规,规避法律风险。与农商行分红有关的财税政策主要有《金融企业财务规则》第四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第三条和第六条、国税发[1994]089号文、国税发[1997]198号文等。

参考文献

[1]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通知[S].国税发[1994]089号.

[2]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S].国税发[1997]198号.

政策性银行同样需要风险自担 篇11

巨额注资标志着政策性银行改革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对于全球性的难题——政策性银行如何转型,艰难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且据此进行了相应安排。

本轮政策性银行改革的要义之一,就是重新明确了政策性银行的政策属性。在此之前,由政策性银行而引出的两难选择是:一方面,由于市场失灵客观存在,政府对于资本投向的直接干预带有一定必然性;另一方面,政策性融资模式往往伴生着较高的道德风险和对市场融资模式的挤出效应,因此,其成本不仅巨大,而且很难控制。

2008年初展开的国开行“商业化”改造,实则就是两难选择下的一次尝试。这次尝试对于本轮全局性的政策性银行改革,起码提供了两条重要经验及理论依据。具体来说就是,其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信用缺失、金融体系单一、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不畅等“市场失灵”现象仍很普遍,因此,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仍具有很强的正向效应;其二,政策性金融并不必然就是“亏损”的代名词,起码国开行亮丽的盈利数据表明,政策性银行可以在发挥开发性金融优势的同时,实现自身财务可持续性。

上述两项经验中,后者可能相对更具启示性。毕竟,如果政策性金融机构无法在微观上导入易观测、可比较、硬约束的财务指标,那么,不仅其自身将会深陷预算软约束与道德风险的泥潭难以自拔,而且在宏观上,也会因为其内控失范进而导致资源错配,最终无法很好地实现初衷。譬如韩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着力发展的政策性金融,因为盲目扩展,不仅直接导致政府财政严重透支,而且当时埋下的产能过剩与通货膨胀隐患,最终在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中集中爆发。

不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属性与“商业化”考绩的“可以”得兼,要在大范围,以及长时间跨度中禁得起实践检验,需要补全的体制性机制性环节还有很多,譬如强化资本约束,再譬如完善治理结构。当然最重要,同时又最具挑战性的,还是要建立完善适应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特性的风险自担机制。

开办民营银行的政策大门已打开 篇12

未来的金融改革方向应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引入民间资本, 开放民间金融打破垄断, 二是兴办实体金融, 发展供应链金融打破暴利。

现有银行体系束缚中小企业融资

截止2012年12月末, 我国共有商业银行1241家, 然而现有的银行体系和结构极不合理, 笔者将其归纳为大恐龙和小跳蚤一统天下:所谓“大恐龙”是指工农中建交5大银行, 总资产共达62.66万亿, 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47.7%, 5大银行实现净利润7746亿, 占行业总利润的62.4%。但是大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天然的不兼容性, 一方面各大银行在投放贷款前需对企业资质进行详细考核所消耗的成本相对较高,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贷款数额少, 压缩了银行的获利空间。这种“高成本、低收益”现象的存在使得全国性的大银行自然更倾向于与大型企业合作, 缺乏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有效激励;所谓“小跳蚤”, 是指带“农村”字眼的银行, 其中村镇银行635家, 农村合作银行190家, 农村商业银行212家, 这1037家“不出村”的银行与我国城镇化现实需求极不匹配。其余3家政策银行和1家邮政储蓄银行有政策局限;39家外资银行网点分布稀少。因此, 能够支撑中小企业发展的只有144家城市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而我国现在拥有中小企业接近2000万家, 个体户近3000万户, 现今结构的金融服务体系很难支撑如此庞大的中小企业及小微客户的金融需求的, 严重抑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实体经济发展难的治本途径就是打破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度垄断, 开放民间金融, 大力扶持民营中小银行发展, 对商业银行体系实施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变革。

引入民间资本, 开放民间金融打破垄断

笔者早在08年就与另外9位教授向有关部门上书提出“打破金融垄断, 振兴实体经济”, 其中提到每年要大办300家县域股份制银行, 相对于其他各类金融机构, 县域股份制银行有其独特的优势, 它们不存在因资金上存而“抽血”的问题, 对本地中小企业也更为了解, 若能通过明确的市场定位, 以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为重点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 必将有力地带动本地中小企业发展, 打破金融垄断, 实现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的来源社会化和使用本地化。我国有3000个县域单位, 即使每年能办300家, 那也需要10年时间, 这个进程应该只争朝夕的加快, 同时再通过资本市场上优先给中小银行上市, 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 就可以“栽上梧桐树, 引来金凤凰”为更多的中小实体企业服务。

目前, 大办民营银行的政策大门已经打开, 已有三家民营银行名称获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 它们分别是温州的“苏南银行”、“华瑞银行”和深圳的“苏宁银行”, 预计明年3月份将有第一家民营银行正式营业, 形势喜人。

此外, 除了商业银行体系之外, 还应该大力培育和发展网商金融, 这里的网商指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目前, 阿里巴巴已经实现的具有支付和转账功能的“支付宝”、具有信用贷款功能的“阿里小贷”, 以及不久将推出的具有消费贷款功能的“准信用卡”, 阿里巴巴的金融服务几乎已经囊括了所有传统银行的业务。网商金融的发展势必成为今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 因此在法律上应该给予这些网商平台合理合法的市场准入以及开办银行的权利, 获取金融机构的营业执照。

只有冲破我国银行组织体系的垄断, 我国的货币银行体系才能获得来自竞争的繁荣, 我国推出的利率改革以及存款保险 (放心保) 制度才能有意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存款保险制度是对民营中小银行发展中出现风险的一种金融体制上的保证, 国有的商业银行是垄断的, 是破不了产的, 在一个只有国有银行的体系中建存款保险制度就失去了意义。

兴办实体金融, 发展供应链金融打破暴利

从实体金融的发展看, 产融结合是资本加速集中的有效方式, 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 在发展实体金融的时, 可以倾向于培育供应链金融, 让这些实体经济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培育金融体系, 具体说, 可以有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店商金融, 赋予苏宁、京东这种以大型物流配送为基础的, 在全国有大量商业铺面和网点分布的店商以金融权利, 它们享有的金融权利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获取民营银行执照, 它们以形成规模的网点为民营银行体系的基层网点, 依据它们对消费客户的认识和熟悉程度, 直接办理商业信贷业务;另一类允许它们成立消费者金融公司, 利用自身消费品销售点、分支机构, 通过销售终端贷款或信用现金贷款等方式为客户办理消费者金融服务。

第二种类型是厂商金融, 像三一重工、格力电器、中国一汽等实体制造业, 除了允许它们办理财务公司解决内部融资结算外, 还应该给它们办理金融租赁公司的牌照, 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效结合, 让它们通过企业集团的方式举办金融租赁子公司、财务公司子公司、消费者信贷子公司等多条融资渠道, 为集团事业发展提供资本支撑和金融服务, 使得集团能够在金融市场拆借中获得低成本的资金。同时, 在发展厂商金融这种实体金融中应该倡导它们建立股份制银行, 围绕自身产业链, 为上游供应商、下游的承销商提供金融服务, 创建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

上一篇:中国自主创新体系研究下一篇:应用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