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人才竞争力

2024-08-22

D人才竞争力(精选4篇)

D人才竞争力 篇1

摘要:本文利用20092011年全国28个地区的数据, 通过建立高技术产业R&D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TOPSIS算法对28个地区的高技术产业R&D人才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技术产业R&D人才竞争力中, 东部地区静态排名较靠前, 中西部排名较靠后;考虑时间因素和动态变化的影响,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R&D人才表现出更大的竞争潜力。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R&,D人才竞争力,主成分分析,TOPSIS算法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先导产业, 是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 是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1]。为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指出:“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要把发展高技术产业摆到优先位置, 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2011年, 我国高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88433.9亿元, 同比增长18.37%;高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0.75%;产业R&D经费规模达到1440.91亿元, 同比增长48.9%;R&D投入强度从2009年的1.49%提高到2011年的1.84%。

R&D人才现在已经是经济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 是科技创新系统结构化与功能发挥作用的基础。为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R&D人才队伍建设, 需要了解国内高技术产业R&D人才竞争力的现状。通过对全国28个地区的高技术产业R&D人才的竞争力的动态综合评价, 正确认识各地区的人才发展优势与不足, 这对于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R&D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保持可持续竞争力以及为政府制定有效的人才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指标、数据与方法

1.1 高技术R&D人才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外关于人才竞争力特别是科技人才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有很多, 但是理论界考察高技术产业R&D人才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相对较少[2]。本文在参考科技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高技术产业的特点, 在遵循综合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及动态性原则的基础上, 分别从人才投入、人才绩效、人才环境和人才资源四个方面[3]构建研究高技术产业R&D人才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依据高技术产业R&D人才竞争力的构成因素与评价原则, 本文指标体系的设计采用三阶层框架结构, 基本内容包括4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 如表1所示。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的说明

由于青海、西藏和新疆三个地区数据不全,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比分析除这三个地区以外的全国28个地区的高技术产业R&D人才情况, 并且从动态的角度分析这些地区的R&D人才竞争力的变化。数据来源于2009年到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的相关统计年鉴。

由于用于评价高技术产业R&D人才竞争力状况的各项指标数值的量纲不同, 需要对这些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本文选用功效系数法[4]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即:

1.3 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先对全国28个地区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选取主成分因子个数, 然后利用TOPSIS改进的算法[5]再对这选择的主成分因子在每个省份上的得分值进行如下处理:

令表示第i个省份在第k个年份的第j个主成分因子的得分值, 设:

它表示该因子在相邻两个时间间隔的增减变化率即动态变化的度量, 分母加上绝对值是确保的增减变化同静态评价值的变化方向一致, 并且由于在基期评价值的增长变化为零, 故设=0。

先将静态评价值和增减变化值加权合成, 这样得到的第i个地区在整个时间段上的第j个主成分因子的动态综合值:

其中, α、β表示静态评价值和增长变化值的相对重要程度。

此时, 原时序立体数据表就转化为静态综合评价矩阵。

接着, 对矩阵应用理想点法, 构造理想序列和负理想序列为:

按照理想点算法, 第i地区在第j个评价指标上的评价值到的距离为:

其中:为第j个主成分因子的权重。

第i个地区同理想解的相对接近程度为:

2 全国28个地区高技术产业R&D人才竞争力动态评价的实证分析

选择2009年至2011全国28个地区的18个指标进行动态综合评价。在累计贡献率大于等于80%的条件下, 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取两个主成分因子, 这三年的静态综合评价指标排名如表2。

根据前面所述动态综合评价的原理和方法, 当α、β不同时, 计算结果也不尽相同, 其中主成分因子的权重分别是其三年贡献率平均值。由于篇幅有限, 中间过程略去, 在α、β给定条件下利用R软件可得到全国28个地区的动态综合评价值 (见表3) 。

注:DP是动态综合评价值, rank是DP的排名情况。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根据本文的研究发现, 部分发达地区的高技术产业R&D人才竞争力的静态排名比较靠前, 而且大多数地区的排名没有多大的波动变化。一线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达一定的规模, 对R&D人才的投入相对比较多,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逐步稳定, 因此, 一线地区的静态排名相对靠前;经济不发达地区, 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对R&D人才的投入也相对不足, 静态排名相对靠后, 这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大体是相符的。

动态综合评价是在静态发展的基础上, 考虑时间和变化率对地区的高技术产业R&D人才竞争力的影响, 动态排名越靠前, 说明动态评价值越高, 人才的竞争潜力就越大。从表3中可以将28个地区的排名情况分为以下几类。

3.1.1 突变类:北京、上海、湖北、广东

北上广是我国最为发达的地区, 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和贸易往来较多, 通过引进一流的高端技术和创新人才, 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比较成熟, 而且也明显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湖北是中部发展较为迅速的一个地区, 当地拥有众多知名高校, 为当地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储备了大量的科研人才。从静态排名来看, 北上广地区的高技术产业R&D人才竞争力明显强于其他地区, 湖北R&D人才竞争力也只接近中列;从动态排名来看, 随着动态比重的加大, 这些地区的排名变化明显, 也正是由于高技术产业起步早, 投入多, 各项投入的动态增长率明显低于一些二线城市, 人才竞争力的上升空间并不大。

3.1.2 上升类: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西、山东、广西、海南、云南、甘肃、宁夏

山东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主线, 发展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储备了大量的R&D人才;河北环绕京津冀地带, 利用此经济带的产业辐射带动当地高技术企业发展;福建现已有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4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吸引众多高端人才, R&D人才竞争力也明显增强;东北三省是老工业基地, 接受国家有关部门安排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和高技术项目, 积极吸纳国际创新资源, 辽宁实施“双百工程”并取得显著成效, 吉林省启动师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十大科技攻关项目, 黑龙江省依托哈工大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 吸引了大量的高端人才, R&D人才竞争潜力逐渐上升;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随着国家实施《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规划》和对重点地区的大力支持, 这些地区高技术产业呈现蓬勃的发展势头, 当动态权重逐渐增大时, 这些地区的人才竞争力就表现出极大的潜力。

3.1.3 下降类:天津、江苏、四川、陕西

此四个地区中, 江苏经济实力较强, 高技术产业群较多, 人才的静态竞争力较靠前;天津和四川经济水平处于中等, 利用国家的积极扶持政策, 高技术产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 两地的R&D人才静态排名不相上下;陕西经济实力较弱, 高技术产业发展起步晚, R&D人才静态排名相对比较靠后。东部两个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对外依存度较高, 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对其外贸产生较大影响, 从而影响到R&D人才的流动;西部两地的开放、开发力度较弱, 而且由于受到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影响, 对R&D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削弱, 导致人才竞争潜力下降。

3.1.4 平稳类:浙江、安徽、河南、湖南、重庆、贵州

此类地区中属于东、中、西部的均有。浙江环长三角经济带, 而且经济的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财力和人力支持, R&D人才竞争力明显要高于其他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几十年, 国家鼓励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 再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现在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相对稳定, 国家开始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国家已经发布《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0]28号) [6], 在推动产业有序转移,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政策带动下, 中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成绩十分突出, 高技术产业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正在逐步实现。

3.2 相关建议

随着产业转移政策的实施, 中西部地区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 全面推进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 逐渐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一增长势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持续下去, 并释放巨大的产业发展潜能, 将会扩大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 本文对国家以及相关部门提出以下建议。

3.2.1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完善区域创新机制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布局较不均衡, 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差较大。国家在鼓励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 也要加大对中西部的经济扶持力度和产业政策转移。高技术产业R&D人才在连接国内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决定着我国能否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一直保持优势并成功由模仿向创新转型的关键所在。因此, 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各个地区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建立世界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 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3.2.2 加大引进人才力度, 千方百计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 全面提升人才竞争力

加大吸引、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力度, 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并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 做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优化毕业生资源配置, 加大引进优秀毕业生的力度;同时, 政府要放宽对技术含量高、效益好、贡献大的企业接收毕业生和引进人才的政策, 使用好人才培养、发展资金, 奖励对社会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 为当地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储备R&D人才。

3.2.3 合理选择发展城市, 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体现自身价值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适宜的气候、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完善的服务保障设施吸引了大量的高端人才, 但是人才的大量集中不可避免地要带来更大的竞争和人才的浪费。一些沿海城市高端人才众多, 因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而埋没了大批的人才。相对而言, 虽然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基础设施、工作和生活环境相对较差, 但是这些地区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而且国家也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 对R&D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需求很大。因此, 高端人才应根据自身追求来选择发展地区, 更快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晓强.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汇编[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2]张霞, 王林雪.高新区人力资源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03) .

[3]李良成, 杨国栋.广东省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19) .

[4]王斌会.多元统计分析及R语言建模[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0.

[5]王璐, 庞皓, 何平.一种新的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6 (24) .

[6]杜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年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12) .

D人才竞争力 篇2

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与开发,产业集群

一、引言

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指“研究与开发”, 一国的R&D水平体现着一国的政治经济实力, 而一个企业的R&D水平, 体现着一个企业的竞争力。马歇尔 (Marshall, 1890) 在《经济学原理》指出所有产业聚集的原因在于为了获得外部经济提供的好处。这种好处包括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 共享辅助性工业的服务和专业化劳动力市场, 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平衡劳动需求结构和方便顾客等。波特199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集群 (Clusters) 与新竞争经济学”的著名论文, 将集群纳入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波特认为, 集群能够提高群落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并日益成为创新的中心。它通过三种方式影响竞争:通过增强集群内企业的生产力来施加影响;通过推动创新的方向和步伐来影响竞争;通过鼓励新企业的形成, 扩大并增强集群本身来影响竞争。国内学者如王缉慈 (2001) 在《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一书中对产业集群空间集聚优势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 并从技术经济学角度, 研究集群如何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 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等。

二、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特征

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源泉, 众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长久地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和挑战, 集群内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 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产业集群内激烈的竞争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动力。企业在集群内进行创新的领先效益和示范效应突出, 往往率先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所取得的超额垄断利润, 就会给其他的企业以很大竞争压力和利润驱动力, 从而推动所有企业重视技术创新。竞争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而竞争会随着集群内参与企业增多而加剧。集群内的企业之间由于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差异较小, 迫使企业须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第二, 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创新, 提高了创新效率。通过市场竞争来配置资源最终达到帕累托均衡是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然而,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速度大大加快, 使得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新产品不断向高度化、复杂化方向发展, 集群内单个企业的资源往往不足以保证企业能够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 并在持续不断的创新中提高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要求企业必须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第三, 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在产业集群中, 由于地理接近, 企业间密切合作, 可以面对面打交道, 这样将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 由此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 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集群内的企业可以通过共同的产业链、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讯工具等有形资源, 降低了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花费的成本, 而对无形资源如知识、信息、技术和品牌形象等的共享则是集群企业保持技术创新的源泉。第四, 企业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在开放市场条件下, 企业面临全球竞争, 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企业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源泉, 众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长久地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进行技术创新, 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 也提高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从而使产业集群在竞争中能不断发展壮大。 第五, 企业可以利用创新弥补基础设施、材料或人工方面劣势。创新对于产业的影响, 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创新会使产业摆脱初级生产要素的限制, 向升级之路发展。第六, 地方政府支持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保障。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促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例如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鼓励知识和创新的地方法律法规等, 以法律为保障提升集群的知识竞争力。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 优化集群的创新环境。政府也可以提供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 吸引技术装备水平高、产品开发能力强的高新技术进入集群区域, 通过企业的节点作用和技术扩散作用提升集群技术创新水平。因此, 产业集群内激烈的竞争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动力, 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创新, 提高了创新效率;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 企业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可以利用创新弥补基础设施、材料或人工方面劣势, 地方政府支持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保障。

三、R&D投资与技术创新

集群内企业通过研发活动创造和积累知识, 促进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创新是研究与开发的结果, 创新可分为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过程创新表明厂商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原来的产品;而产品创新则意味着引入新产品或对旧产品进行改进和完善, 从而增加需求。产业集群R&D的组织模式有企业自主开发、集群合作开发、集群外部开发等模式:企业自主开发是指集群内某一企业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 独立地进行技术的研究开发。对于同一产业或产业链的上下游的企业而言, 往往是这些企业共同碰到的技术难题, 解决技术难题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和产品质量。能独立地进行技术的研究开发具备相应的研究开发能力, 具有相应的研发平台。相对于集群内其它企业, 能够较早地建立起与新产品相适应的企业核心能力。集群合作开发是指集群内企业之间联合进行R&D活动。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 企业之间相互交换产品的便利, 使企业可以结成开发的联合体, 企业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合作开发可以使企业之间掌握外部技术的发展动态而不需要大量投资, 加强企业之间相互学习, 可以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集群外部开发是指集群内企业与外部组织联合进行技术的研发, 集群企业通常可以参与研发过程, 引进该技术的研发成果。地方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技术的研发, 可以通过政策、资金补贴等方式促进集群与国内外科研院所联合进行技术与产品研发。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引进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 通过资金优势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 加速企业的技术积累。产业集群研究与开发具有以下特征:

(一) 产业集群R&D投资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研究与开发从本质上是投资行为, 企业借此降低生产成本或提高产品的吸引力, 从而更加强化其市场占有率。产业集群R&D投资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 代表着集群未来技术革新和经济增长。加大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系统的投入, 使科研直接与经济相结合, 由此形成规模经济。

(二) 产业集群R&D是促进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通常采用生产函数方法来分析R&D与生产率的关系。这种方法将R&D存量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纳入传统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 以测算出R&D产出弹性或R&D收益率。吴延兵 (2008) 通过测算R&D产出弹性研究, 结论表明R&D对生产率有显著正影响。不管是何种估计方法、生产函数具有怎样的性质、双重计算问题是否校正, 均能发现R&D的系数为正且高度显著。有更多R&D投入的产业将有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因而, 加大R&D投入力度, 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

(三) 产业集群R&D可以获得正的外部效应, 使集群内企业受益。集群内企业通过R&D活动, 进行技术创新之后, 其新技术就会扩散并被模仿。因而R&D会起到对技术创新的外部效应, 使技术创新进入持续并扩展阶段。产业集群内相关企业对潜在经济利益的追求, 在成本与风险可接受的范围内, 会在原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也就是进行二次开发。随着R&D活动的深入, 技术创新的专有知识不断增加, 集群内企业因此大大降低于平均开发成本, 提高了R&D产出效率。

总之, 产业集群R&D投资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 是促进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产业集群R&D可以获得正的外部效应, 使集群内企业受益。

四、结语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速度大大加快, 使得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新产品不断向高度化、复杂化方向发展, 而竞争会随着集群内参与企业增多而加剧。产业集群研究与开发的各种方式, 如企业自主开发、集群合作开发、集群外部开发模式, 都能促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知识溢出效应是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的外部经济效应。知识溢出因素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 提高创新速度。研究与开发是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 集群经济体现了知识外溢、共享基础设施等规模报酬递增效应, 可以提高地区劳动生产率。产业集群只有不断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 才能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 从而带动产业集群升级、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 研究与开发、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源泉, 众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长久地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5

[2].吴延兵.中国工业产业R&D产出弹性测算:1993-2002[J].经济学, 2008, 2

[3].王勇, 杜德斌.R&D提升下的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发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1

D人才竞争力 篇3

1 文献回顾

创新竞争力的分析一般主要体现在行业、产业、区域等方面,从国家的角度分析创新竞争力的文献相对较少。美国学者波特于1991利用钻石模型研究了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情况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国家竞争力的发展通常有4个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一个国家处于哪个阶段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拥有的资源数量、结构和配置效率。但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国家创新系统中产业层面,对其它要素分析的较少。在国际权威的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发布的年度《世界竞争力年鉴》和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也都把创新作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对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程惠芳等从创新投入、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公共基础条件、创新主体联系合作程度5个方面选择15个变量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国家创新体系与企业国际竞争力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黄小玉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得出因此,评价国家创新竞争力需要考虑各方面因素。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更为准确地描述一国的竟争力。魏捷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把国际创新竞争作为博弈过程来看待,并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它进行了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李建平等[1]著于2011年的《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1)》选取了35个三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来评价国家创新竞争力。其选用的指标通过了相关性、显著性检验,所有数据均经过标准化处理,然后采用平均权重法用当期标准化数据计算当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竞争力。其计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的创新竞争力水平。

以上文献均是围绕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和建立上,对于各指标在时间序列上如何影响国家创新竞争力并没有明确说明。即便是李建平等于2011年利用各指标计算国家创新竞争力时,也仅仅利用当年的各指标数据得出每个国家的创新竞争力。但一般来说,创新竞争力各指标对于一个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仅用当期指标数值来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竞争力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失真。本文利用判断矩阵,通过相应的量化分析,在时间序列赋予各指标相应的权重,进而真实的反应国家创新竞争力。

2 构造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时间序列判断矩阵

2.1构造判断矩阵

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时间序列分析需要以一定的信息为基础,也就是人们对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的判断。这些判断通常用数值表示出来,写成矩阵形式就是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构建是权重分配工作的关键环节[2]。本文选取G20创新竞争力中35个指标中的历年R&D经费支出总额为例构建判断矩阵。平均随意性指标一般最大到9阶[3]。根据经验,创新竞争力指标一般有10年左右的滞后影响,因此,本文选取9阶判断矩阵来分配9年滞后指标的权重,并根据各期R&D投入对创新竞争力的相对重要性得出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其中,R&D0表示当期研发经费投入对当期创新竞争力重要性程度,R&D-1~R&D-8表示上期研发经费投入当期创新竞争力重要性程度表示滞后第8年研发经费投入当期创新竞争力重要性程度,判断矩阵B是各期研发经费投入对当期创新竞争力重要性程度的比值[4]。

2.2将判断矩阵按列正规化

对判断矩阵按列正规化的方法如下:首先将各列数据加总,然后用该列中每个数据分别除以数据加总数值,最后就可得到按列正规化的判断矩阵[5]。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表2所示。

(1)将正规化矩阵按行相加。

得到向量undefined0.87 0.77 0.67 0.44]T。

(2)将向量undefined正规化。

同理可得: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则所求特征向量:

W=[0.13 0.16 0.17 0.12 0.11 0.100.09 0.07 0.05]。

特征向量W就是各期R&D投入对创新竞争力的权重值。

(3)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同理可得:AW1=1.43;AW2=1.48;AW3=2.53;AW4=1.04;AW5=0.88;AW6=0.78;AW7=0.67;AW8=0.44;

undefined

(4)一致性检验。

通过一致性检验说明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5)各滞后期指标对创新竞争力重要性分析。

一般来说,根据经验判断,当年R&D经费支出总额对创新竞争力的影响不是最大的,真正具有竞争力的研发成果一般不是1~2年就能一蹴而就的,而9年前的R&D经费支出总额对于当前一个国家(地区)的创新竞争力的影响也不是很大。通过判断矩阵得到的各指标权重值基本上与经验估计相一致,如图1所示,其中R&D0表示当年科研经费投入总额对创新竞争力的重要性、R&D-1是上一年科研经费投入总额对创新竞争力的重要性,以此类推直到R&D-8。

3 实证分析

在20国家竞争力分析中,以韩国研发投入为例,韩国从2000—2010年研发投入总金额,如表3所示。

在计算2008年创新竞争力时,如果按静态指标输入,不考虑以前各年度投入研发经费对2008年韩国创新竞争力的影响,采用的数值只是2008年当年的研发投入总额-34.498万亿韩元。而如果考虑滞后年份研发投入对2008年韩国创先竞争力的影响,采用的数据为

R&D经费投入总额=13.854×0.05+16.110×0.07+17.325×0.09+19.068×0.10+22.185×0.11+24.155×0.12+27.347×0.17+31.301×0.16+34.498×0.13=20.8442万亿韩元。

单位:万亿韩元

资料来源:韩国统计局。

由于当期投入的研发经费不能全部在当年见效(大约只能发挥13%的作用),由此可见,而韩国当期的创新竞争力在选取指标数据的时候如果只采用当期的研发经费总额34.498万亿韩元有增大其创新竞争力的可能,而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创新竞争力是个长期过程,只有持之以恒的坚持和投入才能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竞争力具有可持续性。

4 结束语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竞争力由很多指标来体现,包括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投入、竞争力产出及竞争力持续发展的动力等二级指标,这些指标中又包括诸多具体的三级指标,这些指标中绝大多数具有滞后影响效应。因此,采用当期的数据计算当期创新竞争力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失真性。而选用一定的方法在时间序列上合理分配权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这种失真性弱点。本文采用的利用判断矩阵对创新竞争力三级指标(R&D投入总额)时间序列进行权重分配就具有这样的功能,同时这种方法还可用于其他的指标权重分配计算,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由于判断矩阵对指标各个时间序列相对重要性判断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该方法在精确性上还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李闽榕,赵新力.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2-167.

[2]杨启帆.数学建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7-69.

[3]谭跃进.定量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6-44.

[4]章杰宽.区域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与应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12-16.

D人才竞争力 篇4

技术溢出是指通过企业技术信息的扩散, 促进了其他企业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是经济外在性的一种表现[1]。许多学者从经济学角度就技术溢出对企业R&D行为的影响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D’Aspremont与Jacquemin[2]是关于企业R&D行为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们考虑了技术的溢出效应,提出了两阶段R&D/产品问题的AJ模型: 首先, 企业决定R&D投入水平; 其次, 在产品市场进行古诺竞争。后续研究者大多以此为基础,对该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扩展[3,4,5,6,7,8,9,10,11]。也有一些学者以Hotelling模型为基础, 研究产品差异化竞争中的企业R&D行为[12,13,14]。然而这些研究无一例外地将产品价格视作外生变量, 都假定市场中的企业被动地以单一的价格出售产品, 这意味着所有企业只能采用单一定价策略。事实上不同企业之间由于产品生产流程、工艺方法、市场定位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在市场中出售的产品不可能完全相同(即便产品功能具有替代性),这种客观上的差异为企业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 由于市场环境变化莫测, 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各有差异, 企业也有必要根据市场需求的不同, 灵活选择定价策略, 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当前, 随着企业对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视以及客户跟踪、 分析技术的应用, 企业能以较低成本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特征, 可以将消费者的偏好差异反映到价格中,从而为企业实施歧视定价策略创造条件[15,16,17]。更为重要的是, 在全球化竞争格局下,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控制R&D投入水平等方式来控制产品成本, 从而形成内生的产品成本优势, 这将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定价主动权。

然而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看,探讨企业的R&D行为与定价策略之间内在关联的文献十分少见。Piga和Poyago-Theotoky[18]是较早研究歧视定价下企业R&D行为的学者,但他们研究的重点是企业R&D行为与产品定位问题,而对企业为什么选择歧视定价策略未作深入探讨,也没有比较在歧视定价与其他定价策略下企业R&D投入和均衡利润的差异。为此,本文拟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生产具有水平差异产品的双寡头企业的研发与定价行为。与文献[18]不同的是,本文将传统Hotelling模型中外生的定价策略作为内生变量,对企业选择定价策略的过程进行博弈分析,并比较在不同定价策略下企业的R&D投入和均衡利润,讨论技术溢出水平对企业利润、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1 模型假设

假设市场中只有两家企业,企业1与2,它们位于单位长度的线性市场[0,1]两端。两家企业以相同的初始边际成本C生产一种同质产品。购买单位产品的消费者在线性市场[0,1]上均匀分布,并具有相同的保留价格。消费者保留价格足够大,能覆盖整个市场。位于x∈[0,1]的消费者购买企业1或2的产品需负担二次函数的交通费用,即tx2或t(1-x)2。其中t是消费者的单位交通成本,表征产品与消费者偏好的匹配程度。为简化分析,令t=1。于是可得到位于x处的消费者买企业1或2的产品获得的净效用分别为:

{u1=v-p1(x)-x2u2=v-p2(x)-(1-x)2(1)

其中, v为消费者保留价格,pi(x)(i=1,2)为企业i对位于x处消费者购买其产品的售价。那么无差异消费者的位置偏好x^可由u1(x^)=u2(x^)得到,即

x^=p2(x^)-p1(x^)+12(2)

假定两企业均通过技术创新活动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以此来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考虑技术溢出效应,企业i创新后的单位产品成本不仅与自身的R&D投入水平yi有关,还与企业j的R&D投入水平yj有关。因此,创新后企业i的单位产品成本变为:Ci=C-yi-βyj,i,j=1,2;ij,其中0<β<1表示溢出水平,其表征的是企业通过学习、吸收其它企业的研发成果而使自己获益的程度。与AJ模型相同,假设企业R&D的成本投入函数具有二次型的形式ry2i/2,以此反映R&D支出的报酬递减特性,其中r>0为创新效率(在本文中令r=1,不影响分析结果[18])。

假设企业1和企业2之间具有完全信息,它们之间的三阶段博弈顺序如下:第一阶段,两企业同时决定用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的R&D投入水平;第二阶段,给定研发投入水平, 两企业同时决定是采用单一定价策略还是歧视定价策略; 第三阶段, 给定研发投入水平和定价策略, 两企业在市场中进行价格竞争,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2 模型分析

根据动态博弈求解的逆向归纳法,首先对博弈的第三阶段进行分析。

2.1 第三阶段:价格竞争

这一阶段在给定研发投入水平和定价策略下两企业进行价格竞争。由于两企业既可选择单一定价也可选择歧视定价,因此会产生四种情况:两企业均选择单一定价(UU);两企业均选择歧视定价(DD);企业1选择单一定价而企业2选择歧视定价(UD);企业1选择歧视定价而企业2选择单一定价(DU)。

下面分别讨论这四种情况。

①两企业均选择单一定价策略

当两企业均选择单一定价策略时, 令p1(x)=pUU1, p2(x)=pUU2. 根据式(2)可得两企业的需求函数

{q1UU=x^UU=p2UU-p1UU+12q2UU=1-x^UU=p1UU-p2UU+12(3)

此时,两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π1UU=[p1UU-(C-y1UU-βy2UU)]q1UU-(y1UU)22π2UU=[p2UU-(C-βy1UU-y2UU)]q2UU-(y2UU)22(4)

由于∂2πUUi/∂(pUUi)2=-1<0,所以πUUi是价格pUUi的凹函数。对πUUipUUi的一阶导数,由一阶条件求解可得到企业i的均衡价格pUUi. 将pUUi代入式(4),二阶条件满足∂2πUUi/∂(yUUi)2<0,根据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以求得企业最优R&D投入水平yUUi. 经过求解,得到单一定价策略下两企业的均衡结果为:

y1UU=y2UU=1-β3q1UU=q2UU=12p1UU=p2UU=1+C-1-β23π1UU=π2UU=12-(1-β)218

②两企业均选择歧视定价策略

在实施歧视价格策略时,假定两企业首先争夺各自的顾客群,然后在自己的市场范围内实施歧视定价策略。令无差异消费者购买企业i的产品价格为pi(x^DD)=piDD,根据式(2)可得无差异消费者的位置偏好为

x^DD=p2DD-p1DD+12(5)

企业i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消费者剩余,又不至于使消费者转向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则向其市场范围内位于x的消费者出售产品的价格pi(x)与向无差异消费者出售产品的价格pDDi的差值,应该等于该消费者转向购买企业j(ji)产品增加的交通成本(1)。即

{p1(x)-p1DD=(1-x)2-x2,x[0,x^DD)p2(x)-p2DD=x2-(1-x)2,x(x^DD,1](6)

对式(6)进行整理,有

{p1(x)=p1DD+1-2x,x[0,x^DD)p2(x)=p2DD-1+2x,x(x^DD,1](7)

此时,两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π1DD=0x^DD[p1DD+1-2x-(C-y1DD-βy2DD)]dx-(y1DD)22π2DD=x^DD1[p2DD-1+2x-(C-βy1DD-y2DD)]dx-(y2DD)22(8)

上式满足二阶条件∂2πDDi/∂(pDDi)2<0,由一阶条件求解可得pDDi;将pDDi代入式(8),易验证二阶条件∂2πDDi/∂(yDDi)2<0,所以πDDi是研发投入yDDi的凹函数。根据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以求得企业最优R&D投入水平yDDi. 求解后,得到歧视定价策略下两企业的最终均衡结果为:

y1DD=y2DD=3(1-β)10q1DD=q2DD=12{p1(x)=C-2x+2-3(1-β2)10,x[0,1/2]p2(x)=C+2x-3(1-β2)10,x[1/2,1]π1DD=π2DD=34-9(1-β)2200

③企业1选择单一定价策略,企业2选择歧视定价策略

在这种情形下,由于企业1实施单一定价策略,即所有消费者以相同价格购买企业1的产品,所以令p1(x^UD)=p1(x)UD=p1UD,令无差异消费者购买企业2的产品价格p2(x^UD)=p2UD,根据式(2)可得无差异消费者的位置偏好为

x^UD=p2UD-p1UD+12(9)

由于企业2实施了歧视定价策略,因此位于x(x^UD,1]的消费者购买企业2产品支付的价格p2(x)与无差异消费者支付的价格pUD2的差值, 等于该消费者转向购买企业1产品所增加的交通成本,所以p2(x)=pUD2-1+2x. 于是可得到两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π1UD=[p1UD-(C-y1UD-βy2UD)]q1UD-(y1UD)22π2UD=x^UD1[p2UD-1+2x-(C-βy1UD-y2UD)]dx-(y2UD)22(10)

对式(10)验证二阶条件,并由一阶条件求解可得pUDi;将pUDi代入式(10),由∂πUDi/∂yUDi=0求解可得企业最优R&D投入水平yUDi. 最终均衡结果如下:

{y1UD=(1-β)[16-3(1-β)2]64-10(1-β)2y2UD=3(1-β)[8-(1-β)2]64-10(1-β)2{p1UD=1+C-(1-β2)[22-3(1-β)2]-4(1-β)64-10(1-β)2p2(x)=2x+C-(1-β2)[20-3(1-β)2]64-10(1-β)2{q1UD=12-(1-β)22[32-5(1-β)2]q2UD=12+(1-β)22[32-5(1-β)2]{π1UD=12-(1-β)2[512-140(1-β)2+9(1-β)4]8[32-5(1-β)2]2π2UD=34-(1-β)2[192-90(1-β)2+9(1-β)4]8[32-5(1-β)2]2

④企业1选择歧视定价策略,企业2选择单一定价策略

这种情况和上节类似,计算结果如下:

{y1DU=3(1-β)[8-(1-β)2]64-10(1-β)2y2DU=(1-β)[16-3(1-β)2]64-10(1-β)2{p1(x)=2-2x+C-(1-β2)[20-3(1-β)2]64-10(1-β)2p2DU=1+C-(1-β2)[22-3(1-β)2]-4(1-β)64-10(1-β)2{q1DU=12+(1-β)22[32-5(1-β)2]q2DU=12-(1-β)22[32-5(1-β)2]{π1DU=34-(1-β)2[192-90(1-β)2+9(1-β)4]8[32-5(1-β)2]2π2DU=12-(1-β)2[512-140(1-β)2+9(1-β)4]8[32-5(1-β)2]2

2.2 第二阶段:企业选择定价策略

这一阶段,企业根据不同定价策略下获得的利润高低确定最优定价策略。

如表1所示,当企业1选择单一定价策略时,企业2会选择使其润较高的定价策略。由于π2UD-π2UU=14+(1-β)2[2368-470(1-β)2+19(1-β)4]72[32-5(1-β)2]2>0,因此企业2会选择歧视定价策略。当企业1选择歧视定价策略时,由于π2DD-π2DU=14+(1-β)2[896-155(1-β)2]50[32-5(1-β)2]2>0,所以歧视定价策略仍然是企业2的最优选择。不难发现,无论企业2选择单一定价或歧视定价策略,歧视定价同样是企业1的占优策略。于是,可得到如下命题:

命题1 ①在通过R&D活动降低产品成本的竞争中,双寡头企业在对单一定价或歧视定价策略进行战略选择时,存在唯一的均衡定价策略,即(歧视定价,歧视定价);②双寡头企业通过对各自市场范围内的消费者实施歧视定价,可以获得比采用单一定价策略更高的利润,占有更多的消费者剩余。

在歧视定价策略下,由πDDi=3/4-9(1-β)2/200,且0<β<1,所以∂πDDi/∂β=9(1-β)/100>0。于是命题2成立:

命题2 在歧视定价策略下,随着技术溢出程度的提高(或降低),双寡头企业获得的利润将随之增加(或减少)。

命题2说明,由于消费者的位置偏好不同,他们在改变购买选择时会产生转移成本,因此使得企业可以对各自市场范围内的消费者进行一定程度的“锁定”,为其实施歧视定价创造条件。由于消费者不会轻易流失,因此当技术溢出水平较高时,企业更愿意通过“搭便车”的方式,以较低的研发投入获得更多的研发成果,使产品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反之亦然。

2.3 第一阶段:企业R&D投入决策

通过前面的计算,在双寡头企业实施歧视定价策略下,两企业的R&D投入水平为yDDi=3(1-β)/10。

对比四种情形下企业的R&D投入水平,不难发现,在UD或DU情形中实施歧视定价策略的企业的R&D投入水平最高,实施单一定价策略的企业R&D投入水平最低;DD情形中企业的R&D投入水平低于UU情形中的R&D投入水平,即yUD1=yDU2<yDDi<yUUi<yDU1=yUD2. 由此可得到如下命题:

命题3 在双寡头企业通过R&D活动降低产品成本的竞争中,当只有一个企业实施歧视定价策略时,该企业研发动力最强;当两个企业均实施歧视定价策略时,则该企业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惰性”,研发动力减弱。而竞争对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研发动力增强。

命题3说明,当双寡头企业选择不同定价策略时,实施歧视定价的企业更愿意加大研发投入,降低产品成本,这样除了可以“锁定”原有消费者外,还可以利用价格歧视手段吸引竞争对手的消费者购买本企业产品,从而扩张市场份额,增加企业利润。当竞争对手同时选择歧视定价策略时,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过去通过研发形成的以“低成本”为基础的价格歧视策略,不再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份额,因此导致该企业的创新动力减弱,产生了“创新惰性”。但竞争对手在由单一定价策略向歧视定价策略转变的过程中,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会加大研发投入,降低产品成本,因而表现出较高的创新积极性,最终两企业十分默契地维持着竞争均势。

DD与UU情形相似,由于两企业实施完全相同的价格策略,竞争中彼此之间很难超越对手,因此它们只能维持各自市场份额。与UU情形不同的是,DD情形中企业可以在各自市场范围中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它们无需增加研发投入降低生产成本便可实现利润的增加,因此研发投入水平低于UU情形。

结合命题2可知,在均衡定价策略下,企业一方面希望技术溢出水平高一些,另一方面又没有积极性继续增加研发投入,可见,市场中“搭便车”的心理较为普遍,技术创新程度相对较低。

3 福利分析

在均衡定价策略下,即双寡头企业均选择歧视定价策略时,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分别为:

ΝSDD=012[v-C+2x-2+3(1-β2)10-x2]dx+121[v-C-2x+3(1-β2)10-(1-x)2]dx=v-C-3β210-7760ΝWDD=v-C-3β210-9(1-β)2100+1360

由∂NWDD/∂β=(9-39β)/50可知,当β∈[0,3/13)时,∂NWDD/∂β>0;当β∈[3/13,1]时,∂NWDD/∂β≤0。由此可得到命题4:

命题4 在均衡定价策略下,适度的技术溢出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当溢出水平β>3/13时,社会福利随溢出水平的增加而减少。

命题4说明适度的技术共享能降低行业生产成本,减少对社会资源的消耗;而过度技术溢出,不但会降低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而且容易造成企业对“搭便车”的依赖,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带来福利损失。由命题2可知,企业从各自利益出发希望有较高的技术溢出,而这会减少社会福利,可见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冲突。因此,单靠企业自发的市场行为,难以实现社会最优,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完善相关制度,在积极引导企业间进行合理技术共享的同时,还应大力支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并依据相关法律对其知识产权加以保护,甚至给予创新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或财政补贴,使之始终保持创新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在获得竞争优势的同时推动社会进步。

4 数值分析

设消费者的保留价格和企业初始边际成本分别为v=3,C=1。在不同的技术溢出水平下,各种情形的均衡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考察表2中的数值可以发现:

①四种情形中企业的R&D投入水平均随β值的增加而下降,但下降速率不同。yDU1或yUD2下降速度最快,yDU2或yUD1下降速度最慢;yUUi(i=1,2)和yDDi下降速度介于前两者之间,且yDDi下降速度小于yUUi下降速度,这是由于在不同定价策略下,单位R&D投入水平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不同而产生的结果。当溢出水平增加时,企业i取得的R&D成果将使企业j也获得较大的成本优势,从而降低了企业i进行R&D投资的积极性。

②四种情形中企业的利润均随β值的增加而上升,且πDU1=πUD2>πDDi>πUUi>πDU2=πUD1,这一方面反映出随着技术溢出水平的增加,企业可以从竞争对手的R&D成果中获得更多的溢出收益,另一方面也说明,技术溢出水平的变化不影响实施歧视定价策略的企业获得比实施单一定价策略的企业更多的消费者剩余。

③消费者剩余整体上随β值的增加而减少,且NSUUi>NSUD1(=NSDU2)>NSUD2(=NSDU1)>NSDDi,说明实施单一定价市场中的消费者剩余总是比实施歧视定价市场中的消费者剩余多。其中较为特殊的是,当β值较小时(小于0.25),NSUD1或NSDU2随β值的增大而增加;当β值较大时,NSUD1或NSDU2随β值的增大而减少。这说明当技术溢出低水平增长时,实施单一定价的企业将获得的溢出成果间接地转化为对消费者的补偿。而当溢出水平继续提高时(大于0.25),消费者获得的补偿在减少。

④当β值接近0.25时,社会福利最大。四种情形下社会福利的大小关系表现为NWUU>NWUD(=NWDU)>NWDD,这与四种情形下双寡头企业研发投入总量(y1+y2)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进一步说明了技术创新对提高社会福利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反映出歧视定价策略虽然带来了企业利润的增长,但由于行业技术创新总量不足,导致社会福利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5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基本条件。当企业通过技术研发致力于降低产品成本时,产品定价便具有内生基础。而现有许多研究文献常常将产品定价作为外生变量,这在很多情况下与现实不太符合。

本文将传统Hotelling模型中外生的定价策略作为内生变量,建立了三阶段R&D/产品博弈模型,探析企业研发行为与定价策略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当双寡头企业对单一定价策略和歧视定价策略进行战略选择时,歧视定价成为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占优策略。在歧视定价策略下,企业可以获得比单一定价下更多的利润,占有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当只有一个企业实施歧视定价策略时,该企业研发动力最强;当竞争对手同时实施歧视定价策略时,该企业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惰性”,研发动力减弱,市场中“搭便车”的心理较为普遍。此时,由于整个行业技术创新不足,因而不利于提高社会福利。研究同时发现,适度的技术溢出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而过度的技术溢出会减少社会福利。

注: DUUD两种情形的均衡结果完全对称,故未在表中列出。

当然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主要结论是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假定企业之间具有相同的初始边际成本得出的,在应用范围上受到一定限制。此外对技术溢出未作内生与外生的区分,因此,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扩展本文的研究结果。

上一篇:应试英语下一篇:仿真模型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