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社会保障

2024-09-26

事业单位社会保障(精选12篇)

事业单位社会保障 篇1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要求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的愿望不断增强。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组织和政府公共服务任务主要承担者的事业单位, 是发展教育、科技、医疗等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 对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党中央、国务院一向高度重视, 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提出了改革重点。

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 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并对我国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人员队伍,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产生着重要影响。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在于转换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 构建具有竞争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而要保证用人机制改革顺利推行, 则需要着力构建与用人机制相关的配套保障性制度体系, 如社会保险制度及相关政策, 真正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人员相对稳定并拥有合理的退出机制。

社会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稳定发展, 具有的作用包括:其一是对个人生活发挥缓冲的作用。当人民群众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 社会保障维持其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不受影响。其二是协调社会收入分配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将所有社会成员纳入其中, 发挥收入再分配的功能, 适当缩小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其三是维持社会经济平衡稳定的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 确保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推动经济更快发展。其四是稳定社会持续的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为劳动者建立各种保障措施, 帮助他们化解和抵御各种市场风险, 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1]。可见, 健全事业单位保障制度改革对于灵活事业单位人事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二、现阶段事业单位保障制度问题分析

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扭转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制度取得初步成效, 但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养老等保障通常由国家财政负担或单位自理, 按照职工退休时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 由此职工仍依附于所在单位。各单位根据自身的收入状况, 各行其是, 致使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展较慢。

首先, 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备。特别是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 落后于城镇企业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项目。而在事业单位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中各险种存在诸多问题:在向养老制度转轨的过程中, 事业单位员工养老金待遇可能大幅下降;参保率不高。由于事业单位种类多、结构复杂、员工抵触等问题, 虽有相关政策但操作起来仍有难度。

其次, 事业单位保障体系保障范围不全面, 阻碍了人员的流动。目前, 事业单位保障体系范围只包括了劳动合同工人和聘用制干部, 而“编外”人员并不包括在内。随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启动, “编外”人员是否适用养老保险政策、单位是否为“编外”人员缴费、“编外”人员个人养老金依据什么计算等问题亟待解决。

最后, 全国没有统一的社保机构, 相关部门职能交叉, 管理混乱, 效率低下。目前, 全国各地事业单位社会保障经办体系建设参差不齐, 在机构名称、编制、职责、层次上都各自为政, 没有统一标准。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工作由各地人事部门主管整体划转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但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进人计划、工资管理、离退休审批等职能却依然留在了人事部门, 这就导致两部门在社会保障方面出现职能交叉、责任不明确、工作难以协调的问题。

三、深化事业单位保障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逐步建立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为重点、各项社会保险门类齐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入的重要保障。

第一, 扩大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覆盖面及加快社会保险一体化运作, 为用人机制改革创造条件。将当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由劳动合同制工人和聘用制干部扩展到全体职工。只有, 建立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 才有利于劳动者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 才有利于促进人才在多单位之间的合理流动, 为用人制度改革、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第二, 事业单位保障制度改革, 要按照权利、义务与强制性相结合, 国家、单位和个人同负担, 行政管理与基金运营相分开的原则, 逐步形成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具有事业单位特点的待遇给予机制, 基本保险待遇与工资、物价适当挂钩的调节机制, 保险基金管理与退休人员管理相统一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2]。

第三, 加强政策研究, 完善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国家需要结合各地试点的实际经验, 尽快出台统一的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案。国家自上而下的制定方案, 有利于规范各地的不同做法, 增加各地在推行改革过程中的推动力, 减少制度转接成本, 使改革能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深入。

第四, 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工作,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机构。一方面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步伐, 另一方面根据事业单位类型制定符合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的条例, 形成总体法规与具体实施条例相结合的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 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国家、社会职能部门、单位、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 实现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其他制度改革的协调发展。作为影响用人机制相关的环境因素, 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管理体制改革、分配体制改革等多种改革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 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 必须考虑到改革的每一步都要为其他改革服务, 从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 实现各项制度改革的多种形式的结合, 灵活事业单位用人机制, 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统筹事业单位保障制度是推动事业单位用人机制转型的关键环节之一。其中, 完善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 实施社会保险一体化运作, 是搭建事业单位灵活用人机制, 实现深化我国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目标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保障制度,事业单位,社会保险

参考文献

[1]张松斌, 王建斌.建立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阶层关系和谐[J].沧桑, 2008 (2) :113-114.

[2]杨伶.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启示[J].理论新探, 2008 (1) :P274-275.

事业单位社会保障 篇2

事业单位申论热点: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

织活力

2015年申论热点 | 2015公共基础知识题库 |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题库

【背景链接】

2015年全国两会将“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我国正在改变一味强调由政府自上而下管理社会的方式,逐步构建一个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一边是政府要腾出足够的精力来“管好该管的事情”,另一边是社会组织要有能力和实力来承接社会服务。在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标准表述】

社会组织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它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组织具有完善市场机制、保障改善民生、繁荣发展文化、促进公众参与等诸多功能,其最重要的本质功能是社会协调功能和道德建设功能。

现代社会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要有新的角色与政府分担治理职责,社会组织就是一个新的角色,它是除政府以外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但是,由于立法的滞后,社会组织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法律引导,规范它的建设与发展。

【具体措施】

一、提升地方和部门对社会组织发展的重大意义、发展的客观趋势以及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从思想上重视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

二、健全社会组织管理相关法律体系。加快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

三、出台社会组织税收优惠政策,增加非营利组织取得税收减免优惠的种类和范围。

事业单位改革重在开放社会力量 篇3

在实践中,事业单位的身份较为复杂,有些事业单位从事政府管理职能,有的则属于营利性质。中国的事业单位之所以如此纷繁复杂,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绝大多数的事业单位都诞生于计划体制下。在原有体制下,除了政府就是企业,政府和企业都承担了社会的功能——政府办学校、企业办医院等现象比比皆是。既然社会并不独立于政府和企业而存在,而且生老病死都是由政府和企业所包揽,也就无需独立存在的社会服务组织——除了医院、学校之外,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的事业单位屈指可数。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一是由于财政能力的限制,政府和企业已经无法包办一切;二是随着就业和经济形态的多元化,相当多的人不再依附于政府和企业。如果在这个时候再依靠原有的社会服务体系,那么不少人就无法继续生活。而且,经济形态的变化,导致了原有单纯的政府和企业的划分已不合时宜,于是社会服务机构逐渐兴起。

其中,由政府全额出资的社会服务机构也即事业单位,占了最主要的部分。且由于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因,一些原本应由行政机构出面办理的事项,因编制等原因以事业单位出现,比较典型的如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和电监会等政府监管机构。

事业单位从经费来源上分为“全额拨款”、“参公(即参照公务员)”、“财政补贴”和“自收自支”四类。比如完全从事行政管理的机构就应该是“全额拨款”,而从事经营业务的机构就应该是“自收自支”。

在最新颁布的《事业单位改革意见》中,从承担社会功能的角度将现有的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同时,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最后这点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在以往的机构改革中,事业单位往往会成为“二政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名义上的“削编”,将政府机构变为事业单位,这样一来实现了名义上的精简机构,但在事实上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机构臃肿状况。

不过,政府的这个举措也提供了另外一个信号,即今后政府还将设立新的事业单位,只不过这些事业单位全都从事社会公益服务,而且还将从财政政策和绩效考核等方式对这些公益机构进行改革。

在操作层面,必须注意政府参与的方式,即尽量少用财政的钱直接兴办事业单位,而最好通过设定标准等方式扶持民间公益事业。事实上,随着三十多年来的财富积累,中国私人部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能力越来越大。政府提供好平台后,他们可以比原有的事业单位更有效率。

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要做的就是,在各个环节平等对待所有的公益机构,而不是偏向政府自己办的事业单位。

大力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基本逻辑是,通过社会力量办公益事业可以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偏好,有助于政府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最急需的领域,从而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因为财政是有限的,而社会需要扶持的事项总是很多,通过公共财政来扶持项目在不少时候会引发社会不同群体的争论——如有人认为大剧院是公益事业,也有人坚持棚户区的卫生设备更重要。一旦此类的经费都由民间的机构扶持,类似争论就可以避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如果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完全可以通过捐赠的方式来支持该项目。如此一来,各领域就可以和平共处,也有助于调适政府的规模。

从这个意义上讲,事业单位改革必须以社会公益机构的改革为前提,假设不开放社会力量进入公益事业,那么这样的改革可能会留下遗憾。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事业单位社会保障 篇4

1 企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社会保障的现状

近年来, 由于企事业单位自身不断的发展和成长, 出现了编制内员工满足不了业务发展的需要, 产生了用工紧缺现象, 为了弥补岗位的空缺、适应单位职能的调整与企业发展的需要, 采取了使用编制外人员的用工方式, 从而去弥补人员的不足。编制外人员的使用, 既解决了企事业单位对岗位紧缺, 需要人员的问题, 又提高了企事业单位录用员工的灵活性。但是在对编外人员的日常管理应用中, 针对于编制外员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的管理、薪酬福利的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编外员工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对于编外人员用工方式的管理出现了缺乏制度规范, 且随意性较强的问题。

2 企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2.1 薪资和福利方面

2.1.1“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

在企事业单位中, 编外人员与编内人员给人最显而易见的差别要数薪酬水平的差距。享受单位正式编制的员工往往在总体的起薪和薪酬系数上就要高于没有列入正式编制的员工, 且其定薪机制是灵活多样的。编制外员工虽然与编内员工做同样性质的工作, 但是他们基本上都只有基本薪资, 没有编内人员的补助和奖金, 更没有任何评优评先的机会, 可见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之明显。

2.1.2 福利差异大。

对于编制外人员来讲, 从起薪上就体现出了编内人员与编外人员之间的薪资差距。编外员工同样的劳动付出只能获取较低的固定工资收入却不能够享受与编制内员工同等的福利。有的单位为了节约开支, 把编制外人员基本工资定为仅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 让编制外人员的生活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2.2 社会保险方面

一般情况下, 与企业编制外人员关系最密切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

2.2.1养老保险方面。我国养老保险明确规定, 只有达到一定年龄后且缴费达到十五年以上的参保人才具有领取养老保险的资格。在企事业单位中, 由于编制外的劳动者的自身工作具有工作时间不固定、地点不唯一、收入不稳定、流动性强的特点, 使得编外劳动者对投保失望而却步, 甚至于出现大量的退保现象。

2.2.2医疗保险方面。国家通过采用立法的方式对社会医疗保险进行强制实施, 由用人单位和员工个人按照一定比例对保险费进行缴纳, 通过对社会医疗保险建立基金, 用来支付员工个人的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然而很多事业单位为编外人员缴纳的社保费用不但基数较低, 甚至没有缴费, 这更是对编外人员权益的严重侵害, 也埋下了争议的隐患。

2.2.3 失业保险方面。

在劳动者遭遇失业而暂时被中断生活来源的情况时, 失业保险可以为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进而达到保障失业人员在失业期间的基本日常生活, 促进其次再就业。在企事业单位中, 编制外劳动者失业保险的缴纳金额是根据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而决定, 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按照工资总额和收入来分别承担。由于编外劳动者流动性大, 在不同的地区省份流动。即使社保关系能够转移, 但在具体实际操作时仍然有很大难度, 很难达到实现的目的。

2.3 地位方面

一般情况下, 在企事业单位中, 在待遇和地位上编制内人员和编制外人员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很多编制外人员在企事业单位中被划分为低一等级的员工, 不论在政治、还是经济上, 所享受的待遇都不如正式员工。一般编制外人员不被列入选拔晋升范围之内, 他们不随工作的年限晋级, 即使编制外的员工在工作上优于正式员工, 他们仍然的不到与编内人员等同的用工待遇。而在管理上, 编制外员工被认为是防范对象, 导致他们认为自己低人一等的, 这种与公平公正相去甚远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使得编制外的员工在企业中不得不受到客观的身份歧视。人力资源部门制度的不完善的, 促使编制外人员在工作中被推在风口浪尖上, 丢失对工作单位的归属感, 使得他们危机感过重, 害怕自己被辞退, 以至于过度敏感、脆弱。

2.4 用工方式方面

企事业单位编制外员工人数随着单位本身不断的成长和发展不断地增多, 在很多企事业单位中, 编制外人员的存在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充当着中坚力量, 但是许多人事部门仍然只采取单一的用工方式。由于编制外用工数量较大, 且部分企事业单位对编制外员工的管理缺乏管理依据和机制, 使得在对编外员工的用工管理方式上存在着用工方式混乱、用工计划性不强、用工的渠道过于混乱、人员管理机制不规范等问题。

3 对企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

3.1 设计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

通过把职务和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用来对编外人员进行激励, 这样既会产生很有效的激励效果, 有可以作为用来提升员工个人薪资待遇的有效手段。

3.1.1同工同酬。改变对编制外员工的薪酬待遇比通过高薪来激励编外员工具有更好的效果。同工同酬这种激励机制是设计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的关键。同工同酬对编制外员工激励的重要手段, 这种手段不但有利于管理者更好的控制, 也可以使得编外员工得到心理的平衡, 可以与编内员工平起平坐, 从而对编外员工达到更好的激励效果。

3.1.2 员工福利。

福利的作用主要针对于吸引和稳定已有的编制内员工的队伍, 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加的稳定员工, 减少企业的人员流失, 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首先, 在编外劳动者中, 绝大多数人都希望可以获得长期的工作机会, 利用这一点采取从制度上或者方式上消除编外人员的不稳定心理, 并对成绩突出的人员给予更多的以提高工作安全感或者稳定性方面的福利制度;其次, 为了促使编外员工更努力、安心的工作, 可以通过企业自身设立独立的资金, 给编外员工一些其本身无法享有的待遇, 作为对编外人员的福利。

3.2 贯彻落实社会保险

3.2.1 养老保险。

企事业单位对于进入本单位进行工作的编制外人员, 应依照国家法律制度, 让员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并且按时、足额的为编外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为达到编制外员工在企业中工作安心, 可以长时间稳定的工作, 企业要准备《社会保险缴费手册》, 为每个员工缴纳社会保险, 并记录下平时的养老保险缴纳状况, 每年单位统一定期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登记审核一次。

3.2.2 医疗保险。

随着时间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 这使得编外员工对医疗保险的重视也越发的提高。用工单位为其参加了医疗保险, 企事业编外人员个人应承担的部分由工资中按月扣除, 尽管即期工资少了, 但不再担心生病进不起医院了。

3.2.3 失业保险。

编外人员在企事业单位工作时, 企事业单位能够按照规定为编外员工足额交纳失业保险费, 当这些人失业后就可以到相关部门领取失业保险金, 暂时可以缓解他们无工作中断收入来源的状况。另外, 因为有失业保险金的暂时保障, 可以暂时解决他们最基本的吃饭问题, 他们就能全身心投入再次寻找工作。

3.3 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

企业编制外人员管理是其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工作部分, 企业的用工主体应按法律规定明确归属单位法人, 或法人授权的管理部门, 如单位的人事部门。企事业单位必须对编制外管理人员的主体进行规范, 否则事业单位将面临着诸多风险。同时加强事业单位编制外管理人员的报备和管理工作, 并统一进行管理, 严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使用编制外人员。

3.4 采用多样化的用工方式

在目前编制制度短期内不能取消的实际国情下, 要从另一个角度寻找突破口。通过在编外劳动者的用工方式进行创新。一是大范围的推行劳务派遣制。劳务派遣的有点可以把编制外人员从单位本身的关系分离出来。二是逐步实行政府雇员制。政府雇员制是指政府以契约形式聘用、管理某些专门技术人才及承担部分临时性、勤务性工作的人员。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 编制外人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组成力量, 维护和保障编制外人员的合法权益, 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职责。要从最基本的权利保障做起, 着力解决好编制外人员问题。

参考文献

[1]周艳玲, 范露芳.国内社会保障研究的趋势和内容分析——以社会保障研究为基础[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 :7-9, 6

[2]徐安娜.企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 2013

事业单位考试社会类 篇5

1、在工业社会,重要的谋生手段是知识而非技能,便捷的谋生方式是服务而非生产,有效的谋生资源是信息而非产品。A、正确

B、错误

2、凡是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组织活动偏离目标的现象都可以成为官僚主义。无论家长制还是科层制都可能产生官僚主义问题。A、正确

B、错误

3、社区居民委员会,与政府的关系是骨肉相连、鱼水不可分的,它是政府的派出机关,应完全依附于政府。

A、正确

B、错误

4、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主要部分,也是全部上层建筑的核心。A、正确

B、错误

5、权威是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利,是维持组织进行的必要手段,它使成员在组织内受到约束和限制。

A、正确

B、错误

6、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

A、正确

B、错误

7、从不同中西文化的比较来看,西方社会的家庭比较重视亲子关系,子女一般是家庭生活的中心;而传统中国的家庭更重视夫妇关系,夫妻之间的感情是维系家庭存在的基础。A、正确

B、错误

8、邻里主要有相互支持的功能和社会化的功能,有时邻里还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现代社会邻里关系的冷漠化消弱了邻里的功能。A、正确

B、错误

9、大众传播媒介为个体社会化提供了重要的社会环境条件,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影响巨大、涉及面广泛等特点。A、正确

B、错误

10、以机构编制为标准,可以我国社会组织可分为国家机关编制组织、国家事业编制组织和国家企业编制组织。A、正确

B、错误

11、在工业社会,重要的谋生手段是知识而非技能,便捷的谋生方式是服务而非生产,有效地谋生资源是信息而非产品。A、正确

B、错误|

12、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全面协调、可维持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深化改革,突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平等、开放、互动的新格局。A、正确

B、错误

13、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A、正确

B、错误

14、古人云“不患寡,而患部均”,社会公平就是绝对的平等,就等于平均主义。A、正确

B、错误

15、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结构是指组织成员以共同的观点、爱好、情感为基础在相互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一种群体结构。如足球协会、记者协会、班级中的文学社等。A、正确

B、错误 16社会学者普遍认为中等收入层对社会的认同感较强,中产阶级起到了是社会上层与下层的对立和冲突得到缓解的作用。因此需要扩大中等收入层比例。A、正确

B、错误

17、我国婚姻法规定,国家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养子女与养父母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与具有自然血清关系的父母和子女相同,而养子女与生父母之间的关系和义务可以与收养关系同时成立。

A、正确

B、错误

18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A、正确

B、错误

19、一个社会组织力的大小,关键在于组织满足成员的这种需要的程度。满足的越多,内聚力就越大,反之就越小。A、正确

B、错误

20、所谓城乡融合,是要从本质上消灭城乡对立,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具体形态。A、正确

B、错误

21、人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化的出发点和归宿。A、正确B、错误

22、城市社区行政管理体制包括了社区政党组织、行政组织、群众组织。A、正确B、错误

23、直线型结构是最简单和最基础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企业各级单位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呈金字塔结构。其优点是结构比较简单,责任分明,命令统一。A、正确B、错误

24、主干家庭,是只有一对夫妇与其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它的核心家庭纵向扩大的结果。A、正确B、错误

25、社会保障的根本原则就是社会公平,社会保障是所有社会成员效用的最大化。A、正确B、错误

26、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A、正确B、错误

27、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A、正确B、错误

28、产业工人是指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相关人员。产业工人阶层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A、正确B、错误

29、中国的家庭结构呈现粗小型化和核心家庭化趋势。A、正确B、错误 30、社会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或“欧洲化”。A、正确B、错误

31、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值得与不值得等等的一种主观判断。A、正确B、错误

32与学校相比,家庭社会化是一种有计划的规范教化形式,而学校社会化则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形式。A、正确B、错误

33、与农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中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A、正确B、错误

34、分配制度即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体中如何分割、配给制度的总称。A、正确B、错误

35、社会地位是社会角色的内在依据,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A、正确B、错误

36、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社会共同体,通常包括四个要素,即地域、组织机构和文化。A、正确B、错误

37、地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社会群体。A、正确B、错误

38、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A、正确B、错误

39、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政治结构是基础,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等社会结构的其他部分,并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A、正确B、错误 40、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A、正确B、错误

41、社会制度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给予社会变迁以直接的影响。A、正确B、错误

42、我国淡水资源储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大,不存在缺水问题。A、正确B、错误

43、一个人进入成年阶段后,其个人社会化过程宣告结束 A、正确B、错误

44、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联系起来的人所组成的最小型群体。A、正确B、错误

45、社会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结构对组织发展只具有积极功能,没有消极功能。A、正确B、错误

46、社会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人群合体。社会群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A、正确B、错误

47、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A、正确B、错误

48、组织建立之后,就要围绕目标进行各种活动。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效果与效率的标准。

A、正确B、错误

49、工作单位给人民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A、正确B、错误

50、社会变迁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结构发生的中的改变。社会变迁等同于社会进步。A、正确B、错误

56、基层社区担负着发展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等功能。这属于社区的()功能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社会管理功能

57、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应为()。A、金字塔型 B、橄榄形 C、倒金字塔型 D、锥形

58、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A、生产关系 B、家庭关系 C、邻里关系 D、人际关系

59、社会制度所表现出的人们没有认识到的,也没有主观意图的客观效果称之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 B、潜功能 C、正功能 D、负功能

60、人的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A、社会 B、家庭 C、学校 D、社区

61、社区通过某种行为的禁止和提倡,促使社区居民遵守既定的社会规范,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的过程,社会控制对于社区稳定有着积极作用。这体现了社区具有()。A、社会服务功能B、社会控制功能C、社会参与功能D、社会互助功能 62、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

A、城乡对立B、城乡隔离C、城乡分化D、城乡协调发展 63、贯彻社会公平原则,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公平与()。A、效率B、稳定C、发展D、公正

64、我国实现的是以()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A、按需分配B、按劳分配C、按生产要素分配D、按贡献大小分配 65、作为公民我们对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应保持的态度是()。A、强烈批判B、消极适应C、积极参与应对D、冷眼旁观

66、人口性别比(主要表现为男孩数量比上女孩数量)失调的原因不包括()。

A、重男轻女B、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C、胎儿性别鉴定的普及与滥用D、自然因素 67、社会制度的特征不包括()。

A、不可重复性B、集体约束性C、自我维持特性D、变异性

68、改革开放后,政府官员都要重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这叫做()。A、继续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逆社会化D、再设会化 69、关于社会分配的说法正确的是()。

A、提高低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调节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B、再初次分配中要注重公平,在再分配中应注重效率C、收入分配应该平均分配,从而现实同等富裕,同步富裕D、收入两级分化现象是一个好的社会现象,因为它有利于激发人们积极劳动,发展生产 70、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三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是一次拨乱反正得会议,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B、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C、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会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 71、关于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尊重城市化规律的前提下推进城市化进程,防止人为主观意志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B、兼顾资源和环境影响因素,协调处理好人、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关系C、城市化就是突破户籍登记的限制,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大跃进D、遵循工业与城市化、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规律

81、伴随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将称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社会群体组织形式。A、血缘群体B、地缘群体C、姻缘群体D、业缘群体

82、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是()。A、生产发展B、乡风文明C、村容整洁D、生活宽裕

83、下面可以称为社会群体的一项是()。A、电梯中的乘客B、剧场中的观众C、公共汽车上一起乘车的人们D、一个业余登山协会

84、对于环境问题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环境的承载力是无限的,担心环境问题乃是杞人忧天B、人类技术的发展是无限的,技师出现环境问题恶化也完全可以通过技术进步获得新的生存空间C、环境保护的作用微笑,人们在环境问题前无能为力D、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只要各国人民共同努力,环境状况可以得到改善

85、关于社会组织的理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社会组织形成了分工体系B、社会组织制造了制度化的支配关系C、社会组织属于初级社会群体D、社会组织具有固定的成员和正式的规则

86、组织目标的制定原则不包括()。A、互惠原则B、评估原则C、选择原则D、统一原则87、社会保障的主体()。A、企业和法人B、政府管理机构C、社会保障部D、国家或政府 88、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医疗保险B、人寿保险C、老年保险D、失业保险

89、按组成家庭的纽带分,家庭关系包括三大类()。A、姻缘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B、是角色关系、是权力关系和感情关系C、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D、祖孙关系、亲子关系、姊妹关系

90、关于社会制度的功能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制度具有稳定性,一种社会制度一经确立就应该一成不变B、社会制度有利于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实现系统的功能要求,不存在“制度失效”“功能失调”问题C、社会制度的一项最基本的功能是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从而起到维护社会整体秩序、社会整合的作用D、社会制度只具有维护系统良性运行得正功能,不会出现负功能或反功能 91、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机会均等 B、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权力平等 C、维护规则公平

D、达到绝对公平,实现收入平均分配 92、关于社会结构的正确定义为()。

A、社会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比较稳定、持久的相互关系和构成方式 B、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C、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

D、在一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93、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新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 B、新科技革命以电力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

C、新科技革命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供应的使用为标准 D、新科技革命以煤碳和石油的使用为标志 9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点是()A、统筹城乡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

C、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D、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95、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多种住房保障形式。对于城市市民解决其住房的措施不包括()。

A、在集体的“宅基地”上自行建房 B、高收入者面向市场购买商品住房

C、中低收入者购买经济适用房或者购买“二限房” D、最低收入者租住政府提供的廉价住房等 96、邻里的社会功能的主要表现不包括()。A、相互支持的功能 B、社会化的功能 C、社会控制的功能 D、赡养与抚养的功能

97、关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统筹城乡发展要把统筹城乡教育作为首要工程 B、统筹城乡发展要把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作为突破口

C、统筹城乡发展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 D、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牺牲农村的发展来促进城市的繁荣稳定 98、以下对城市化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城市地区不断转化为农村地区的过程 B、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 C、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

D、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99、北京的王府井、武汉的汉正街、西安的东大街附近等地区属于()A、政治地区

B、经济地区

C、文化地区

D、军事地区

100、由国家依法建立的,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和失业时,能够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我们称为()。A、社会福利制度 B、社会优抚制度 C、社会保险制度 D、商业保险制度

101、改善基本卫生公共服务的措施不包括()。

A、加大财政投入,调整投入结构B、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适时扩大服务范围C、重点提高城市基本卫生公共服务质量,农村地区可以暂停停止以支持城市D、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 102、家庭可以满足人们的性需求和生育需求,这体现了家庭具有()。A、生物功能B、经济功能C、抚养和赡养功能D、休息和精神的满足 103、关于社会的构成要素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地域是社区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空间载体B、组织结构是社区活动得以展开的社会组织形式C、制度和规范是社区运动和变迁的主体D、文化是社区范围内具有特质的精神纽带 104、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所发生的体制改革属于()。

A、倒退的社会变迁B、革命的社会变迁C、渐进的社会变迁D、整体变迁 105、()、是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理想家庭模式,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家庭形式。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扩大家庭 106、社会成员的职业类别、收入多寡都属于()。A、自然差别B、社会差别C、性别差别D、肤色差别 107、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内容不包括()。

A、基本公共卫生服务B、基本医疗保障制度C、国家基本药物制度D、社会福利制度 108、中国制度改革的特点具有()。

A、突变性B、封闭性C、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性D、盲目性

109、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后,土司时期的百姓年节到土司衙署摆手调年、火床制和不敬祖先牌位的婚姻文化制度还延续着,流官不得不下令严禁。这说明社会制度具有()。A、强制性B、约束性C、自我维持和稳定性D、不可重复性

110、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属于()。A、原生环境问题B、次生环境问题C、第二环境问题D、公害 111、社会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社会生活中某种利益关系格局或者制度环境发展变化 B、社会制度的惰性与现实生产生活出现矛盾 C、社会制度自身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D、社会制度制约了个人无限自由的现实

112、按照社会制度的起源和确立过程划分,可以把社会制度划分为()A、无形的社会制度和有型的社会制度 B、正式的社会制度和非正式的社会制度 C、本原的社会制度和派生的社会制度 D、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科学文化制度

113、从对个人的角度看,个体社会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A、社会化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B、社会化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前提,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C、社会化使社会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D、社会化使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

114、下列关于社区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社会就是社会,社区和社会没有任何区别

B、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C、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宏观社会的一个缩影 D、社区由一定数量的、具有某些共性的人群组成 115、社会变迁的总趋势是()

A、社会发展

B、社会停滞

C、社会倒退

D、社会整合

116、按照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为依据,可以把社会区划分为()A、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 B、政治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 C、虚拟社区和士气社区

D、法定社区、自然社区、专能社区

117、根据群体成员之间关切的密切程度,可以将群体划分为()A、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 B、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C、正式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 D、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

118、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称为()

A、社会福利制度

B、社会救济制度

C、社会优抚制度

D、社会互助制度 119、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不包括()

A、直线职能式结构

B、钜镇组织结构

C、事业部组织结构

D、内群体与外群体结构 120、有无()反映了社会分层结构的封闭与开放程度

A、水平流动

B、垂直流动

C、交叉流动

D、横向流动

121、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区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以其活动所被称为()。A、农村社区 B、城市社区 C、虚拟社区 D、精神社区

122、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演变趋势,说法错误的是()。A、社会结构的中下层在逐步缩小。

B、社会中层已经出现,并且正在不断壮大。C、掌握或运作经济资源的阶层正在兴起和壮大 D、中国仍将向政治—身份制分层结构趋势发展 123、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筹集渠道不包括()。A、个人投保 B、集体投保 C、国家资助 D、国际援助

124、按社会变迁的规模,可把划分为()。A、体变迁和局部变迁

B、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 C、进化的社会变迁和革命的社会变迁 D、自发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125、下列属于社会的政治结构单位形态的是()

A、政权机构

B、政治思想

C、法律思想

D、哲学 126、邻里群体的结成是以()为基础的。

A、血缘

B、业缘

C、地缘

D、姻缘 127、社会形成的一套为人们所认可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通过强制或非强制的手段规定和引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使人们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这属于社会的哪项基本功能()

A、整合的功能

B、交流的功能

C、导向的功能

D、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128、一个女性如果整天过多地忙于工作,就会疏于对家庭的照顾,影响她妻子、母亲等角色的扮演。我们称这种现象为()

A、角色距离

B、角色协调

C、角色一致

D、角色失调

129、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入的一个新发展阶段。我们称其进入了()

A、园艺社会

B、工业社会

C、后工业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130、按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划分,人类社会可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不包括()A、园艺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31、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原因

B、全球降雨量减少

C、人口增加,人们呼出的CO2气体增多 D、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132、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A、人口老龄化问题 B、婚姻家庭问题 C、贫困问题

D、人口负增长问题

133、为了治理“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社区发展,我国将()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A、乡村文化运动

B、新农村建设

C、乡镇企业建设

D、乡村科技下乡运动 134、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不包括()

A、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B、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C、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

D、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35、社区行政组织是指社区内的有关政府机构。在我国城市社区行政组织具体是指()A、街道办事处

B、街道党委

C、社会团体

D、中介组织 13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科层制管理特征的是()

A、明确的分工

B、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

C、权利高度集中

D、量才用人 137、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最集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13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初级群体特点的是()A、规模小、成员数量有限

B、成员间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互动 C、成员间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D、成员之间具有明确、规范的正式规则约束 139、城市社区的特点不包括()A、人口分散,人口密度小

B、经济活动复杂,商品经济发达 C、社会结构复杂,社会流动大

D、社会生活节奏快,社会文化的变迁速度快 140、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不包括()

A、社会福利制度

B、社会经济制度

C、社会优抚制度

D、商业保险制度

141、社会的基本功能不包括()A、整合的功能 B、冲突的功能 C、导向的功能

D、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142、关于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的关系表述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社会制度等于社会规范体系 B、所有社会规范都是社会制度

C社会制度是一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 D社会规范是一种社会制度

143、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属于()A、正式群体 B、参照群体 C、间接群体 D、初级群体

144、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工作的基本尺度的是()A、生产发展 B、乡风文明 C、村容整洁 D、生活宽裕

145、以下哪种文化形态属于反文化()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真善美 C、封建迷信 D、诚实守信

146、新技术革命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下列关于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B、充分利用国际技术转让机遇,发展本国经济,推动社会发展 C、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D、通过政府干预采用单边保护主义保护本国经济,减少其与国际社会的竞争 147、社会组织最重要的特征,被称为组织灵魂的是()A、一定数量的成员 B、特定的组织目标 C、普遍化的行为规范 D、制度化的组织结构

148、下列哪种情况不构成西方国家“城市病”病灶()A、物种加速灭绝 B、环境污染 C、住房拥挤 D、犯罪增加

事业单位社会保障 篇6

一、我国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相关政策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相关政策包括:1985年原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后奖金、津贴、补贴和保险福利问题的通知》、1999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原人事部出台的《关于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人事部、民政部、财政部出台的《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工伤有关问题的通知》、2008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国务院通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8〕10号),并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和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尝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国办发〔2011〕37号),开始尝试在事业单位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2015年1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开始启动,这也是继2014年国务院颁发《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来,我国事业单位重大系列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和进展。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5〕18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通知》(人社部发〔2015〕28号),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已取得关键性进展。

二、我国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的特点

(一)改革的发展思路明晰,力求化解双轨制的矛盾,促进制度统一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退休制度虽然也是分别按照不同政策法规执行的,但都是单位自己负担退休费用,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也大体一致,都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逐渐由原来的统收统支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被赋予用人和工资分配的自主权。在这一背景之下,再延续企业自管职工退休的制度,便难以适应市场平等竞争的需要。传统的单位福利,由于难以起到互助共济的作用,更无法为广大职工提供稳定的、可靠的养老保障。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型迫在眉睫。经过不断探索之后,企业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后来,这一制度又扩大到各类所有制企业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从“单位制”向“社会化”的转轨,事业单位也并不例外,而只有全国统筹、各类人群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本质。

从2008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在5个省市先行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在实践当中,这些改革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使得政策统一性、规范性不足,因而并未从总体上、根本上改变现行的退休制度。但是这些改革依然使得主要矛盾梳理得越来越清晰,并为全面性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自2013年3月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社保基金理事会、全国总工会组成部际研究工作小组,联合开展养老保险顶层设计研究。2014年,按照党中央部署,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被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在2015年,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的通知》。从改革的原则来看,可归纳为通过试点先行寻找解决办法、实现各人群逐步统一、单位制转向社会化的方针。

(二)改革内容与社会保险并轨,同时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待遇

2015年出台的《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其改革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调整缴费的基数和比例。规定单位和工作人员都需要缴纳养老保险费。从单一的由财政供款为主的渠道变为单位和个人缴费、财政承担养老保险基金的兜底责任的多渠道筹资,形成单位、个人、政府共担的新机制。第二,对基本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作出调整。改革之后规定的基本养老金待遇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养老金,以社会平均工资和本人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每缴费1年计发1个百分点,即缴费年限越长,待遇水平越高。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累计历年个人缴费的本息,除以规定的计发月数。从规定中可以看到,同样年龄退休的,计发月数相同,缴费越多待遇水平越高;而同样个人账户积累的,退休越晚,待遇水平越高。这就由以往的“最终工资”的一定比例分档计发退休费,改为主要按照本人历年缴费多少、缴费期长短来计算养老金标准,能够与个人的贡献程度相连接。这种规定方法不仅更加公平,而且带有激励性。第三,改革的一个突破便是实现基本养老金待遇的调整,更加强调制度的公平性。改革之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调整不再与同职级在职职工增长工资直接挂钩,而是与企业退休人员以及城乡老年居民基本养老待遇调整统筹考虑。这是一个重大变革,有利于避免相互攀比,逐步建立起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障待遇调整机制。第四,改革提倡建立职业年金制度。职业年金在机关事业单位实施,资金来源由两部分构成:单位按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两部分资金构成的职业年金基本都实行个人账户管理。工作人员退休时,依据其职业年金积累情况和相关约定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这有利于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优化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待遇结构。

(三)注重改革实效,设置过渡期并区分“老人”“中人”和“新人”

此外,《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通知》还强调待遇的衔接政策,特别设置了10年过渡期。总的原则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对于改革前已退休的人员,他们原待遇维持不变,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对于改革后新参加工作的人员,他们在未来退休时,基本养老金为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之和。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是目前数量最大的群体,对他们逐步过渡的政策,主要是两条:一是他们在改革前的没有实行个人缴费的工作年限确定为“视同缴费年限”,将来退休时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同时,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等因素发给过渡性养老金。二是设定一定期间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实行养老待遇的新老计发办法对比,保低限高,如此,基本可以保证原有的待遇水平不降低。随着“中人”逐渐退休、“新人”越来越多,过渡性的政策安排逐步弱化,新制度逐渐居于主体地位,体现了平稳过渡的改革方针。

总之,我国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经过前期试点,到如今的整体推进,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在执行国家相关政策的同时,也有必要仔细研究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者未来将产生的不利影响。总体上,需进一步厘清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积极应对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在保持现有制度模式框架的基础上,尽快出台相关细则及指导意见,并及时调整完善我国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事业单位社会保障 篇7

1. 政府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模式。

与大陆通过由政府提供编制、经费、场地等资源举办残疾人服务事业的做法不同的是, 台湾地区残疾人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 如职业培训、生活照料等大多是由政府通过服务外包、给予补贴的方式委托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提供, 故而, 台湾社会公益机构通常被称之为“社会福利机构”。政府和民间机构的关系是对等的伙伴关系, 政府主要是通过制定法律、规划、政策和监管来对残疾人民间公益服务机构进行约束管理。此外, 台湾社会活跃着庞大的“志工”队伍。台湾《志愿服务法》为“志工”服务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促进台湾“志工”服务迈入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据台湾行政机构统计, 2010年台湾地区有15059个志工团队, 总数达72万3414人, 志愿服务总量超过5900万小时、1.6亿人次。可以这样讲, “志工”已成为台湾社会一张亮丽的名片。

2. 完善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从1980年颁布的《残障福利法》, 到1997年《身心障碍者保护法》, 再到2007年《身心障碍者保护法》, 经过30余年的修改、完善, 台湾已有30多项残疾人福利法规, 涉及残障人士就业、康复、职业培训、无障碍等各个方面, 残障类型由1980年的7种增加到2007年的16种, 残障人士的受益面越来越宽。立法者能够从残障人士的角度和需求出发, 把残障人士作为权利的主体来对待, 而不是想当然的施舍。正是由于这样不断地、及时地修改补充, 使得残疾人法律能够在第一时间里吸收先进的理念, 从而确保残疾人社会保障立法的与时俱进, 逐步与国际接轨。

3. 科学完备的残障人社会保障体系。

除一般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就业等保障外, 《权益保障法》专门为残疾人提供了经济援助、家庭服务、社会福利照顾、辅具补助、住宅评估、生涯转衔、教育就业服务、无障碍建设等一整套完整的保障服务。台湾地区特别重视残障人士的特殊服务需求, 《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各级政府应至少每三年定期于十二月举办身心障碍者生活需求调查、出版统计报告。”台湾地方政府也都出台一系列帮扶措施, 在生活补助、医疗康复、教育奖助、就业扶持、无障碍出行等方面给予残障人士相应的扶持或补贴。台湾地区已经形成从横向到纵向、一般保障与特殊保障相结合, 相对科学完备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二、台湾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取得的社会效果

台湾地区通过政府、社会、家庭及个人支持, 使残障人士在经济安全、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教育及就业、生涯转衔、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权益有了切实的保障, 完备的社会保障使残障人士所得补偿和资助增加, 台湾残障人士生活品质相对较高, 与健全人的差距不至于过分悬殊, 保障了残疾人生存权这一核心人权。同时, 健全的组织体系和高效的运作效率, 让不同阶层、身处不同位置的残障人士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避免残障人士在极端贫困下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产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现象发生, 有助于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所以, 公平的制度设计和人道的社会环境, 使台湾的残障人士在遭受人生重大打击或面临挫折时不至于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而是能保持基本的信心和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期待, 他们有理由相信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 创造人生的另一种精彩。

三、台湾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对大陆的启示

事业单位社会保障 篇8

一、准确认识现阶段事业单位女职工的新特点, 是工会女工工作的基础

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并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相适应, 事业单位女职工的变化同样是深刻的。社会阶层的分化, 使整个妇女群体中因各自社会角色的不同, 也相应形成不同的阶层, 其价值观、生活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如果我们仅仅从物质、文化因素把整个妇女群体分为弱势女性、中间女性、高端女性三个不同层次, 则事业单位女职工大致应列入中间女性这个层次。相对弱势女性, 她们具有与所从事工作相匹配的学历, 有着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较为固定的收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但是与作为新兴阶层的高端女性相比, 尤其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术含量偏少的女职工, 面对当前日益明显的“女性职业下沉现象”, 她们对职业生涯的顾虑较多, 加之健康条件的影响, 更容易患得患失。她们的社会角色冲突和社会角色调适等问题是不容回避的。

面对这样一个群体, 作为承担女工工作的工会组织, 最首要的工作就是多角度认识她们、熟悉她们, 敏锐发现、及时捕捉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给女职工和女工工作带来的新变化、新情况, 及时了解女职工所思所想,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 查找差距, 增加工作经验。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效能意识, 把全心全意为女工服务作为女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研究确定新思路、新目标, 使女职工整体工作充分体现广大女职工的意愿, 通过开展有特色、有成效的工作, 提高她们对工会组织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使双方联系和沟通渠道更加畅通, 从而提高女职工工作水平。

二、着眼女职工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引导女职工在平凡中追求卓越

首先要引导女职工树立与创建学习型组织相适应的新理念, 即终身学习的观念。提升女职工整体素质, 发挥女职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是工会女职工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历史的和主客观的多种原因, 在女职工中较普遍地存在着自卑、自弱、依附、依赖心理。她们甘当贤妻良母, 不愿争做强人, 竞争意识不强, 自信心缺乏, 加之繁重的生活拖累, 成了女职工整体素质和自身地位提高的障碍。针对这一弱点, 近几年来, 女职工组织加强了对女职工的“四自”教育, 通过举办女职工联谊会, 女职工成绩、成果展示, 举办以“爱岗敬业、奉献社会”为主题的演讲会, 妇女与社会、妇女进步与社会发展专题讲座等形式, 引导她们树立崇高理想, 靠作为争地位、靠地位争权威、与男子比高低的竞争意识和做大事、创大业的自信心。在着力提高女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竞争意识的同时, 女职工组织因地制宜地针对女职工群体的特点, 开展女职工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教育, 还把培训考核与绩效结合起来, 使女职工学有动力, 学有榜样, 营造了鼓励女职工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 使广大女职工树立了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理念, 提高了文化技术素质、市场竞争和岗位竞争的能力,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女职工人才队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努力维护事业单位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促进女职工的发展

事业单位社会保障 篇9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问题, 既关系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 又关系到为民服务的执政队伍的健康发展。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逐步实现养老金社会发放是不断完善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然趋势, 也是保障离退休人员实现“老有所养”的最终目的。

一、“全额结算、差额缴拨”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地从1993年相继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以来, 绝大多数地区实行的是“全额结算、差额缴拨”的结算办法, 也就是社保机构与参保单位结算后, 向单位征收 (或拨付) 在职参保人员保险费和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差额部分。机关事业单位的这种养老保险制度在运行初期, 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离退休人员的生活等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日益推进, 这种缴拨模式固有的许多弊端越来越明显,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职工养老保险金实行“差额缴拨”不利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

“差额缴拨”虽然只是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中养老保险金的结算方式之一, 但对目前试行中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机制有着深刻的影响, 直接关系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能否正常有序地发展。“差额缴拨”弱化了参保单位和参保职工的社会保险意识, 参保单位在职人员保险费与退休人员养老金扣抵后差额相对减少, 退休人员养老金还在单位发放, 单位认为参加养老保险就是缴保险费给社保机构, 而退休人员则认为自己的养老金还在单位发放, 与养老保险好像没有关系。

现行的差额缴拨办法只与参保单位发生结算关系, 不直接体现职工人人缴费和退休人员养老金的享受, 客观上将参保单位分为“受益户”和“贡献户”。“受益户”当然是积极参保, 而“贡献户”则认为参加保险有损经济利益而不愿意参保, 从而影响了单位参保积极性。

(二) “差额缴拨”使部分参保单位挤占挪用退休职工“保命钱”, 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职工在职时付出了劳动, 创造了效益, 为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缴纳养老保险金是用人单位的义务。单位为职工缴纳的养老金从成本中列支, 体现了职工通过劳动创造的效益中, 含有职工在丧失劳动能力时所需的保障资金。当职工丧失劳动能力办理退休手续后, 因单位经济效益差加之缴纳职工养老保险金时实行了“差额缴拨”, 使职工退休后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客观上单位挤占挪用了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金, 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势必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的因素。

(三) “差额缴拨”降低了社会保障功能

建立和谐社会, 人人都能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以人为本”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建立和谐社会中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职工养老保险又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职工养老保险的根本目的是保障职工在丧失劳动能力后的生存能力。保险经办机构在养老金征缴时采用“差额缴拨”的方式, 很难保证参保单位及时全额地发放退休人员养老金。参保单位不能及时全额发放退休人员养老金使退休人员的生存能力受到影响, 违背了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 降低了社会保障功能。

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滞后, 直接影响了包括养老保险制度等相关改革的推进。我国各省市所出台的养老保险制度所涵盖的事业单位口径宽窄不一、差别很大,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事业单位本身界域的模糊, 这为各项改革设置了一道天然屏障。由于改革进程不一致, 企业统筹养老金的发放标准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水平差距过大, 这也阻碍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向社会统筹的推进。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行社会化发放的可行性和建议

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费现行的“全额结算、差额缴拨”的结算方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也是广大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热切愿望。要确保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拿到养老金, 仅仅靠结算办法的改变是无法实现的, 最终还是要实现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 实行“全额缴拨”、直接发放才是目的。

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 其根本目的是彻底解决拖欠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问题, 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在“全额结算, 差额缴拨”的结算方式下, 由于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由单位代发, 单位由于各种原因挤占或挪用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会侵害离退休人员的合法权益, 也不利于对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有效监督、推进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实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以后, 不论单位经济效益好坏, 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单位的离退休人员, 都能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

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进行改革, 实现社会化发放, 最终目的是要与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 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根据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试点的工作实践来看,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金社会化发放的条件已初步成熟。推动这一工作的进行, 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统一政策规定。尽快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管理办法, 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改革现行退休待遇的计发办法, 充分考虑缴费年限、个人缴费金额、档案工资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等因素, 建立一套符合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特点又有别于企业的社会保险制度。

二是有选择地与部分参保单位签订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协议。采取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方式, 先选择经济条件较好、能按时缴费的单位或系统进行试点,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扩大。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进行, 经办机构与参保的退休人员所属单位或系统, 采取签订社会化发放协议形式, 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从而保证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到养老金。

三是坚持先缴后拨的原则。在操作过程中, 参保单位先将应缴的养老金保险费交至经办机构后, 经办机构再按协议规定的发放时间通过银行发放。经办机构在与社会化发放系统或单位签协议时都明确规定, 对退休人员养老金进行社会化发放的单位发生欠缴养老保险费3个月的, 将按协议书规定, 停止社会化发放;在协议签订期限上, 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可采取一年一订的原则, 期满后, 遵守协议较好的单位才可以续订。

四是经办机构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服务工作。在有条件的开展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工作中, 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要注意随时掌握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动态, 征求和听取参保单位及其参保人员对养老金有条件社会化发放的意见, 并且严格按照协议规定, 按时足额将养老金拨付到退休人员账户上, 最大限度地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从近年来实践情况看, 其工作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五是积极关注尚未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参保单位及其参保人员的反映。针对尚不具备条件、暂不能社会化发放的单位, 及时准确地摸清情况, 了解存在问题和症结所在, 研究、探索有效途径和解冻办法, 积极创造条件, 力争早日将其列入社会化发放范围。

在改革过程中, 机关事业单位不能因为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就对离退休人员撒手不管, 还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 将会促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目标的实现。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社区服务组织尚不够健全。要在逐步加强完善社区服务组织, 为全面实现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创造条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要共同关心广大离退休人员的生活, 绝不允许任何侵害离退休人员合法权益的事情发生。

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的意义

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实施是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重要步骤, 同时也是深化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工作, 是社会服务人性化的具体体现,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可减轻机关事业单位社会负担。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 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化发放, 可以使包括养老金在内的社会保险职能逐步从企事业单位分离出来, 使他们部分摆脱繁琐的社会事务, 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 参保人员能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参加社会保险所能享受到的保障, 为深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同时, 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也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社会保险的应有功能为单位提供养老保险的社会化服务。

二是推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 是保障离退休人员生活的有效途径。实行社会化发放, 能有效避免参保单位因经济效益的影响挪用、拖欠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又使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家庭领取, 解决老年人出行难的问题。同时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 杜绝离退休人员上访情况的发生, 从而能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三是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化。养老保险主要包括保险待遇和管理服务两项内容。保险待遇主要功能解决参保人员基本生活来源问题;管理服务主要为满足参保人员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基本要求所提供的管理服务。改革的最终目的, 就是把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体系同企业养老保险体系融合, 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中。

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仅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个方面, 要与养老保险其他方面的政策相配套, 如参保人员丧抚费用的支付渠道、退休待遇的计发、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等等, 最终建立国家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 逐步缩小机关事业同企业的差距, 使国家政策更趋于公平、合理, 推进养老保险社会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马英.进一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改革纵横, 2006, (3) .

[2]肖志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社会化问题[J].理论学习, 2002, (5) .

[3]王琪.论养老保险的社会化发放[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 (6) .

事业单位社会保障 篇10

关键词:社会福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资金统筹,预算管理

一、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的界定

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主要包括:民政部门下属的福利院, 养老院, 荣誉军人医院, 烈士陵园等单位。由于大多数事业单位隶属于政府部门, 其使命是执行由政府决策所确定的公共服务, 其权威间接来源于政府的公共行政权力。非营利性, 提供公共服务, 主要由政府投资是事业单位的基本特征。国外虽有类似的社会组织, 但都没有这一称谓, 一般把其包括在非政府组织, 非营利组织, 第三部门中。

二、目前社会福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的问题

目前, 社会福利机构财务管理的现状并不乐观, 财务问题较多, 目前社会福利机构的财务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监督力度薄弱

财务账目没有按财政部门的要求规范建立。由于社会福利机构的特征和其开展活动的特点, 使得许多社会团体对其财务不重视, 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 没有规范的财务账目, 部分财务制度也是摆设, 并没有严格按制度操作。

(二) 普遍没有配备专职财务人员

有些机构负责人法律认识不到位, 在配备财务人员上轻率从事, 认为社会福利机构财务管理工作比较简单, 财务人员可有可无。因此, 往往直接从相关部门抽一些财务人员兼职担任社会福利机构的财务工作, 甚至有些机构任用无会计执业资格的人员担任, 有的会计, 出纳一人兼, 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

(三) 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

我国的社会福利机构行政色彩较浓, 使福利机构习惯于只对上级机关负责, 从而忽视对其他资金提供者的责任承担。除非捐赠人有要求, 否则福利机构一般不会主动说明资金使用情况。

(四) 进行营利活动所得的收入未用于章程所规定的业务活动

社会福利机构是一个特殊的法人组织, 政府政策相对倾斜, 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有些人利用这些优势, 钻政策的空子, 打着社会福利机构的招牌, 从事盈利活动获取的利润, 以工资及奖金的形式进行分配, 严重地违背了社会福利机构成立的宗旨和目的。

(五) 社会福利机构发展面临资金缺乏

具体而言资金缺乏是许多社会福利机构所面临的问题, 资金的缺乏使得其没有应有的财力实现为公益服务的社会使命。虽然国家财政已加大拨款力度但仍不能满足机构目前的资金需求。而且, 即便是财政拨款及时、足额、到位, 福利机构对这部分拨款的使用效率极低, 对收到的民间捐款的使用方向和用途也不明确。

(六) 资金的缺乏导致人才缺乏

当前社会福利机构非常缺少高素质的人才, 由于资金缺乏, 相对于企业和政府组织, 社会福利机构的经济待遇一般较低, 因而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吸引力相应降低。

四、社会福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福利事业单位自身特征方面的原因

1. 责权利不是十分明确。

对社会福利机构而言, 由于不存在利润指标, 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的情况难于考核评价, 因而对各部门的责权利也就无法十分明确。

2. 所有权形式特殊。

社会福利机构不能对其资财权益进行转让、出售, 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按资财提供者的要求来运作、管理和处置资财。资财的提供者不期望收回或据以取得经济上的利益, 因而社会福利机构通常不进行损益的计算, 也不进行净收入的分配。

3. 不存在利润指标。

社会福利机构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在社会福利机构财务中通常缺少利润这一指标, 这使得管理的系统性受到损害:管理人员经常难以就各种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达成一致;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也难以确定;分权管理的操作难度加大, 许多决策不宜下放给中下层管理人员。

4. 顾客不是主要的资金来源。

社会福利机构不依靠从顾客那里获取的服务收入来维持生存和发展, 它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接受民间捐赠和公共部门支持。社会福利机构为实现其社会使命提供的服务, 其收费是低水平的甚至是免费的, 而不是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收费。

(二) 财务管理方面原因

1. 财务治理结构和财务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

福利单位财政管理混乱, 财务责任不明确。主管部门多重监督管理, 几套体系同时运转, 导致谁都负责, 又谁都不负责。导致财务责任错位, 官员利用权力, 把公共权力变为私人利益。公众对政府缺乏监督, 政府也缺乏对福利部门的监督。

2. 财务管理观念、目标、技术方面的问题。

福利事业单位应该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但是根据公共选择理论, 官僚是理性经济人, 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个人效用最大化, 而非公共利益最大化。在垄断环境下, 垄断导致信息封锁和信息不对称, 官僚利用其信息优势, 使预算最大化, 支配资源最大化, 任意支配资源, 不考虑供求关系, 超出需求, 预算结余时突击支出, 导致官僚部门运行效率低下。

(三) 资金统筹方面

1. 缺乏对民间资金的系统筹资。

我国大多数福利机构多为政府兴办, 其业务经费和职工工资均由政府拨付, 工作没有很好的动力, 而大多数福利机构仍然习惯于坐吃皇粮, 等靠要思想严重, 严重缺乏自主筹资意识, 对民间资金长时期以来是一种很消极的态度。

2. 缺乏科学合理的资金运作。

(1) 资金拨付不及时, 福利机构要钱需通过民政向财政部门申请拨付, 需要时间, 导致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发生。 (2) 福利机构自身预算水平低, 对于某些用款项目预计不准确, 超预算情况时有发生。

对社会捐赠款项的使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 机构会按照自身的需要自主使用。一是因为数额占资金比例很小, 机构虽然单列科目管理, 但使用上不够规范;二是单笔数额较小款项的捐资人一般不会指定资金的用途。

五、针对社会福利机构财务状况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社会福利机构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是社会福利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研究社会福利机构财务管理制度的要点, 有助于加强社会福利机构的财务管理, 为了提高筹资能力, 走出财务困境, 针对上述问题, 社会福利机构应当采取如下相应对策,

(一) 完善社会福利机构的组织机构

社会福利机构的组织机构不仅包含行政方面的人员如总裁、项目干事、主任, 也包含董事局、理事会、委员会等成员。组织机构的完善性非常重要。完善的行政机构有利于制定并实施合理的工作方案, 有效地筹集实现社会使命所需要的资金。

(二) 加强预算管理, 改进财务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制度的核心, 是政府分配资源方式的具体体现, 也是对社会福利机构进行财务控制所使用的主要手段。在考虑社会福利机构战略目标的基础上, 对预算内容进行具体化, 细化, 提高预算水平, 这样可以增强预算管理方式的合理性, 增强社会福利机构内部财务控制能力和资金利用效率效率。

(三) 争取外部援助

外部援助是社会福利机构资金的重要来源。争取外部援助需要做好三个方面:

1. 与政府合作。

政府不但可提供经费及其他资源, 还可以给认同, 给道义方面的支持。政府的认同及道义方面的支持, 能够使社会福利机构获得社会的认同与支持有利于社会福利机构在经济上获得更多的外部援助。

2. 寻找企业合作伙伴。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界紧密的合作关系, 对双方都有益。社会福利机构可以得到资金与财物的援助, 从事良好的活动, 还可吸收企业的员工作为志愿者参与公益事业。企业则可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企业的社会公益成绩, 完全可以帮助企业的营运取得更佳的成效, 鼓励公司的员工更投入他们的工作, 使优质的人才不致流失, 增加公司的收益, 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3. 面向社会公众募捐。

这是社会福利机构获取外部援助的重要途径。在进行募捐时, 应当为捐赠者提供足够的、至少能使其用来进行抉择的真实准确和没有故意误导的信息。要使募捐取得好的效果, 公益项目的选择以及社会公信度非常重要, 募捐的方式应当灵活多样。

(四) 扩大自创收入

自创收入是指社会福利机构通过提供产品或劳务而向消费者直接收取的收入以及通过投资而从受资方取得的收益。在我国香港, 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中自己创收约占40%多;在美国, 1995年非营利组织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服务收费, 服务收入占收入的56.6%。然而, 在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的收入来源中自创收入的比重还相当低。

清华大学研究所于在全国范围内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的调查问卷表明,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平均收入结构中, 营业性收入仅为6%。扩大自创收入, 应当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方向。自创收入主要包括业务收入、经营收入和投资收益。

(五) 加强监督机制, 提高财务状况的公开度和透明度

福利机构收到的公益性捐赠财产, 利益归属上的复杂性, 所涉利益主体的多样性, 还有其目的的公益性, 都决定对其监管的必要性。而且决定了对其的监管必须是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并重的督模式。

1. 政府监督。

福利机构是一种公共资源, 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 甚至是福利机构资金的直接供款者, 介入福利机构的监督管理, 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从监督主体上看, 政府的监督主要通过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等政府机构来实现。从监督内容上看, 从登记管理、过程运行、到机构终止各个环节都有政府的监督在发挥作用。

2. 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机制。而信息披露是社会监督基本前提。信息披露的内容, 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

(1) 财务信息, 即对资金使用情况信息的公开, 主要体现为财务会计信息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 以便公众评价其资金使用的正当性;

(2) 工作程序信息, 组织设置和行为的具体工作程序, 公众用于评判其组织机构设置和运行程序的正当性。

(3) 项目运行效益信息, 中立的社会组织对项目效益进行评价之后, 慈善组织应该将评价结果予以公开;

(4) 确定实际受益人信息, 包括实际受益人的确定标准、申请程序、审查程序、确定后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异议途径等, 使公众据以判断实际受益人的相关性和适当性。社会监督虽然是一种非正式监督机制, 但它使每一个对该组织关心或有疑问的人都可以对它进行检查、监督, 一旦被发现问题, 则会受到严格的处罚, 相当于给了非营利组织一个强烈的自律激励。所以其操作成本低, 实行有效, 社会效益好, 起到正式监督机制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六) 采取措施, 改进绩效评估制度

改进社会福利机构的绩效评估制度, 通过各项绩效考核指标客观评价工作绩效, 可以提高组织整体工作效率, 提高工作员的积极性, 发挥社会福利机构资源的最大效用, 使社会福利机构得以生存, 发展, 壮大, 实现其最大的价值。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推出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项目支出绩效考评暂行办法》, 在通知中, 提出了一些关于绩效考评的具体办法值得借鉴, 比如:

1. 比较法, 指通过将执行结果与立项目标、项目实施前后的不同情况、同行业不同地区同类支出进行比较, 综合分析考核立项目标完成情况的考评方法。

2. 因素分析法, 指通过对影响项目目标执行结果及所支出成本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 综合考核立项目标完成情况的考评方法。

3. 公众评价法, 指对无法直接计量其产出效果的支出, 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 对各项考评内容完成情况进行打分, 并根据分值考核立项目标完成情况的考评方法。

4. 成本效益分析法, 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 考核立项目标完成情况的考评方法。

参考文献

【1】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20052

【2】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

【3】王绍光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

【4】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趣及其对治理的意义20061

【5】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11

【6】国务院法制办政法司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社会团体登记条例

【7】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8】李新艳慈善捐赠财产的监管制度研究[J]200603

【9】美国:社会选择下的基金监督网[J]国外财经200207

【10】江月美关于福利机构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政200603

事业单位社会保障 篇11

学习贯彻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必须认真总结成绩,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十一五”时期,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5年,也是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5年。一是城乡就业为历史最好时期。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问题得到较好解决。5年期间,全区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88.32万人,比“十五”时期增加86.7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5万人,比“十五”时期增加12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270万人。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预计达到2066.71万人次,比“十五”时期增加986.55万人次;基金收入快速增长,预计五项社会保险5年累计征缴1005.25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681.58亿元;基金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三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吸引和培养人才的政策更加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逐步健全,引智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取得新突破,为我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四是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认真把握新时期劳动关系新变化新特点,妥善化解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新矛盾,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能力不断增强,保持了企业和社会稳定。五是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时期,全区积极的就业政策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和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实现了市级统筹,顺利实施了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积极推动建立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初步建立。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和劳动监察执法机制不断完善。

“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及时出台了“五缓四减三补贴”等减轻企业负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认真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自治区成立50周年、建国60周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全力以赴做好就业、社保、劳动关系、表彰、维稳等工作,促进了重大活动任务的圆满完成。与此同时,自身建设也取得积极成效。

学习贯彻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必须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促进就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对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实施富民强桂战略,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对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对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一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新的起点上奋力开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新局面,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才保障更加有力,人事制度更加完善,收入分配关系更加合理,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的目标。

学习贯彻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必须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做好2011年我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对于“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的部署,2011年我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要求,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实施充分就业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强桂战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重点要做好十个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全力做好促进就业工作;二是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三是履行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职责,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加大引进国(境)外智力工作力度,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五是继续完善公务员制度,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六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军转安置制度建设;七是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八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九是加快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十是认真编制和实施我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推进各项工作科学发展。

事业单位社会保障 篇12

1 预算的编制要求

1.1 依法理财, 科学编制预算

要严格执行《预算法》、《黑龙江省省级预算管理规定》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科学编制预算。

1.2 突出重点, 集中财力办大事

预算安排要体现集中财力办大事、保重点,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优先保证民生支出, 集中财力解决重点而紧迫的事项,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1.3 编制采购预算, 扩大采购规模

编制采购预算一方面是对预算编制工作的完善, 另一方面也是从制度上防止腐败的一项重要举措, 所以要不断扩大采购范围和规模, 最大限度地节约财政资金。

1.4 加强项目库管理, 做好绩效预算

在项目库的制定中, 要根据项目的自身特点来有效的安排, 对于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以及和企业的稳定发展有重要关联的, 一定要优先安排。对于所有的专项都要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 增强人员的绩效意识,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 部门预算的编制重点

凡是涉及到资金分配与发展的财政事业, 都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 根据实际发展的需求以及现有的财政状况, 进行预算编制, 对于各项事业的运行都有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在企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中, 应该将重点放在保障生产以及改善民生方面, 对于各项制度有效落实, 深化制度改革, 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创造有利的环境。

2.1 确保就业稳定增长

就业问题是目前我们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和工作岗位增加的比例严重失调, 致使社会上失业率逐渐升高, 所以完善就业政策和制度, 提高就业率与就业援助将成为预算编制的重点。

2.2 努力把更多的人纳入社会保险范围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对于社保的服务要不断的完善, 并且要逐渐的扩大参保的范围, 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到位, 提高待遇水平, 对于保险基金的监管要确保安全可靠。

2.3 继续深化员工工资收入分配改革

对于员工的工资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比较关心的话题, 人力资源工作要不断的完善员工的福利待遇, 在工资方面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 做好绩效工资以及职务工资的平衡。

2.4 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在人事管理方面要不断的进行调整, 完善录用考试制度。尽快的建立起一套适用于各个单位的人才信息发布、招聘、选拔与录用的体系建设, 规范人才录用体制建设, 同时要制定完整的管理制度。

2.5 抓好人才建设重点工程

人力资源工作中,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所以要做好人才建设与培养工作, 在人才培养与交流中强化信息工程建设, 不断的完善人才建设工程。

2.6 努力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社会保障工作就是以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基础的服务为主要方向, 维护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为指导, 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所以要完善劳动合同制度, 以稳定劳动关系为目的。对于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要加大力度, 对于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要及时的调查了解, 及时解决, 稳定社会的发展。

3 加强部门预算执行管理

编制完预算, 就需要将预算有效的执行, 发挥预算的功能, 最终实现预算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 预算的执行是关键的环节, 是将编制转化为结果的过程, 直接关系到预算的效果。为了保证预算的有效落实, 应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工作, 强化监督检查的力度, 充分的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理念。

3.1 监督专项项目执行, 做到专款专用

在社保资金中关于民生与生产会有专项资金, 对于这部分资金要坚持用到专项工作中, 严禁挪作他用或者挤占, 为了保证民生项目的有效实施, 保证社保资金的有效利用, 要对这部分资金的用途严格监控, 确保每一份资金都用在专项工作中。对于资金消费要严格控制, 对于一般性的支出要严格控制, 将主要的财力集中起来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在预算管理上要制定严密的计划, 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 这是资金监督的主要目的。

3.2 严格固定资产购置审批手续

在预算管理中, 对于固定资产的购置是一项预算支出, 在这项支出中一定要严格审批程序, 按照规范的流程操作。对于其中需要招标进行的项目, 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参与其中, 做出重要的决策。

3.3 加快预算资金支出进度

在预算资金制定完毕之后, 要尽快的将预算资金的支出落实到位, 尤其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资金, 比如说医疗保险和低保等, 一定要保证预算资金的执行进度, 加快进程,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4 加强决算管理

决算是预算支出过程和结果的直接反应, 通过决算数据的计算, 可以反应出预算支出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 然后可以为领导作为参考的依据, 根据决算结果, 对预算支出不断的改进, 提高预算的效率, 所以对决算要加强管理。

3.5 定期组织内部财务检查

对于单位内部资金的运转情况, 要定期的聘请相关的机构来进行检查, 对于财政资金运转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整顿, 给予整顿的意见。单位内部要积极的配合整顿, 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整改意见, 加强内部预算管理工作。

摘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社会保障事业切实的关乎到我国的民生, 对于我国人民的生活与健康是基础的保障。在社会保障事业中, 财政是非常重要的, 直接关系到社会保障事业的开展。预算管理在社保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各个部门的实际状况进行有计划的预算编制, 将我国的社保工作切实的落实到位, 保障民生发展。

上一篇:云南芒市下一篇:特需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