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事业单位

2024-09-29

公益事业单位(精选12篇)

公益事业单位 篇1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名词,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 它是在计划经济的特殊背景下形成的, 但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开始对事业单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走过了近30年的事业单位改革探索之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尤其是提出对事业单位实行分类改革后, 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 将事业单位划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 逐步实现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在新的环境下,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环境也将发生新的变化, 本文拟就改革后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范围、基础及固定资产核算等相关问题做一分析。

一、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分析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逐步建立起单独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事业单位分行业的会计制度。现行会计准则及制度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基础及固定资产核算均有明确的规定: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 按有关规定执行, 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按原价反映。上述规定在一定时期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但是随着政府采购的不断深入、国库集中支付的不断完善以及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逐步推进,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予以调整, 以便适应新情况对会计核算的要求, 更加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二、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现状

(一) 会计核算的范围。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了事业经费的核算和基本建设经费核算两个独立的体系, 因此有单位预算会计和单位基建会计之分, 使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与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相分离。在基建项目的建设过程中, 费用仅在基建财务中反映, 待项目完工办理竣工验收交接手续后, 方在事业单位的账簿中予以登记反映, 这种做法导致了固定资产在建造、核算和管理上的脱节。一个单位两个会计主体, 独自核算不同的会计事项, 不利于事业单位对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也不能实时准确地反映一个单位实际的财务状况。

(二) 会计核算的基础有待改进。

在我国事业单位目前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 虽然具有操作简单、简便易行、可直观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等优点, 但不利于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 尤其是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 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 项目的实施与款项的支付存在一定时间间隔, 经常会出现跨年度的费用支出, 往往会造成收支不相匹配的情况, 对于年末编制年度决算将产生较大影响, 不能真实地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

1、会计信息不够全面和准确。

目前, 采用收付实现制, 虽然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 但却不能有效地揭示绩效与成本的关系, 对应收未收、应付未付等事项不予反映, 使得反映单位资产、负债的会计资料不够全面、准确, 既不利于对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 也不利于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

2、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建立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会计信息, 可比性较差,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纵向不可比。收付实现制只有在现金实际收付时才予以确认收支, 经常出现跨会计期间的收付事项, 从而导致不同会计期间的信息因一些特殊事项而缺乏可比性;二是横向不可比。由于收付实现制本身确认收支的特性, 决定了不同事业单位之间由于业务的差异从而导致收支确认的差异, 进而导致即使同类事业单位之间预算执行情况的比较也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三) 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价值失真。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 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 不计提折旧, 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 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如何核算没有明确规定。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 存在很多问题:

1、固定资产以原值入账, 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 随着时间的推移, 资产的实际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背离, 虚增单位的资产总量, 不符合客观性原则。

2、用银行存款或现金购置固定资产, 实质上并没有引起资产减少, 只是资产存在形态的一种转化。而借记“事业支出”则虚增了单位的费用支出, 而期末又要将该项支出转入“事业结余”账户, 参与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 这样又虚减了单位结余, 违背了真实性原则。

3、成本不包括折旧费用, 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 借记“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或“专用基金—修购基金”或“专款支出”等科目, 这样核算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 虚增了盈余, 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三、对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 将基建核算纳入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

基建项目根据其资金来源和使用以及具体管理的要求, 在会计核算时有一定的区别。对于新建项目, 资金一般来源于国家投资, 其资金投入纳入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其核算应当按照国家基建财务的规定进行核算;对于改建、修缮等工程是在原有基础上恢复和完善, 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 可直接纳入事业支出中予以反映;对于以招投标的方式实施的工程项目, 只需要按合同规定进度进行拨款, 不需要进行明细成本核算, 可直接列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各有关工程支出科目。

(二) 会计核算基础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是事业单位会计的发展方向, 也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通行做法。在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 应该注意循序渐进, 在借鉴国际经验, 向国际惯例靠近的同时又必须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管理水平、人员技术条件等相适应。

权责发生制在公益性事业单位中的运用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实际执行中, 事业单位的部分会计业务已运用了权责发生制, 如按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等。只是在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变过程中, 要根据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业务特征, 逐步实施;而且, 实行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变, 不仅需要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修改, 还需要立法、财政预算会计制度、应用软件设计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套, 以维护公益性事业单位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考虑到目前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 可暂时先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即一般的业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 只对财政拨款等特定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仍然按照收付实现制编制预决算报表, 待时机成熟后再全面实施权责发生制。

(三) 固定资产核算改进措施。

固定资产不同于其他现金类资产, 它具有价值耗费的特性, 因此对于固定资产权益的确认和计量十分重要, 建议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建立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制度, 增设“累计折旧”科目, 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 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 规定一定的折旧方法, 由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及发展状况等因素, 选择合理使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可在“固定资产”科目后增加设置“累计折旧”科目, 并在“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科目下, 增加设置“折旧费”明细科目, 进行明细核算。

同时, 建立定期的财产清查制度, 财务部门应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 列明资产的原值、折旧和净值, 资产管理部门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 管理各部门的资产, 负责各部门资产的调拨, 财务部门应定期与资产管理部门核对账目。完工的资产应及时转资, 避免形成账外资产。还应建立固定资产处置制度, 对不能使用的资产, 应查明资产有无计提完折旧, 对需报废、处置的资产应及时上报, 待上级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后处理, 每年进行一次资产清查, 力争做到账实相符。

参考文献

[1]杨柳, 吴洒宗.对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思考.财会月刊, 2005.8.

[2]张国江.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中国棉花加工, 2005.5.

[3]刘谊, 廖莹毅.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改革.会计研究, 2004.7.

公益事业单位 篇2

2014事业单位考试申论解析:公益广告

本篇文章来源于:http:///xinjiang/中公新疆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一提到广告,人们往往将其与市场、铜臭联系在一起。诚然,广告传播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为市场经济服务,但广告领域还有一片新天地,就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公益广告。而且,由于具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诉求点突出、渗透力强等特点,公益广告在促进社会文明建设方面,更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现代公益广告传播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展开以来,即迸发出勃勃生机,已经成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我国有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公益广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倡导社会公德和积极健康的个人行为规范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应该说,公益广告在我国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但由于认识程度的不同,经费使用上的差异等,公益广告的传播,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如何保证公益广告的良性运作,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也要有一个需要扶持和怎样扶持的问题。一些广告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开展公益广告传播活动时,都有自己的一些做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广告大国,致力于公益广告传播,也应有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运作方式。

但不能不说,公益广告虽然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但因为它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传播的信息内容作用于社会公共利益,所以,如何保证公益广告的良性运作,实现理想的传播目标,也有一个需要扶持和怎样扶持的问题。

而在发挥公益广告传播的作用和效能方面,广播和电视媒体具有更强的优势。广播和电视能够从声音和图像两个方面影响受众,对于公益广告诉求内容的表现及传播相对更有力度,更有影响力。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是抓住了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敢于决断,予以大力扶持,从而使公益广告传播空前繁荣。截至2014年 11月底,由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中央和省级台制作主题公益广告就达到16000余条,播出750万次,播出时长接近300万分钟,为推动我国社会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首先应该高度评价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所具的慧眼,充分认识到公益广告的传播特点,看到了公益广告对于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全面深化改革、深度反腐、依法治国等的重要历史发展时期所能发挥的特殊作用,高度重视公益广告传播活动在广电系统的组织和推广,并采取了有效措施。公益广告是有益于社会文明、社会公共道德的传播活动,同时也是需要花费的信息传播,需要一定的资金扶持。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有限的财政经费中拿出千万元之巨,用于支持激励公益广告传播,正是所谓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需要指出的是,有了一定的扶持,公益广告的传播,除了完善运作规则外,还要在如何增强传播力上下功夫,努力创新,多出精品。公益广告的创作,也应像我国新闻工作者那样,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多一些“走转改”,多接地气,力争更多地推出与我国社会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乐于接受、印象深刻的优秀作品。

对当前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考 篇3

一、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与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相比,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仍然相对滞后,改革模式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甚至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事业单位职能缺失现象。

(一)资源利用率低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在资源配置格局和资源利用方式等方面,多年来一直处于条块分割、自我封闭、各自为战的状态之中,这些割据性弊端使得各个事业单位之间缺乏必要了解,一些职能相近或职能交叉的事业单位互不沟通,对本来可以共享的资源或本来可以相互利用的设施和设备等实行封闭管理,从而造成了事业单位在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方面的重复投资。

(二)“准政府”的运作模式导致职能错位,效率低下

公益性事业单位作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应该为政府和社会进行双向服务,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提供政府服务功能的拾遗补缺。但是目前大多数公益事业单位都定位为“准政府”,运行方式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管理内容、管理模式未有过彻底的改变。同时,经过多年的改革,事业单位的分类还是不彻底,事业单位与政府、事业单位与市场、事业单位内部之间仍存在分类界限不清、职能相互交叉等问题,“越位”、“错位”、“缺失”现象不时发生。

(三)人員编制膨胀,财政供给不堪重负

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社会公益事业,其特性决定了各级政府要承担相对主要负责。但是改革过程中,由于分类不明确,公益性事业单位运行经费多数由财政全额拨付或部分拨付,国家财政成为事业单位的主要甚至唯一来源。同时,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和不彻底,用人制度仍维持传统特点,导致近年来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急剧膨胀,财政供给已经不堪重负。

(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科学

目前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由国家机关举办,社会功能行政化倾向严重。受财力因素的制约,政府只能满足大众的普遍要求,而对社会的个性化的公共需求则显得力不从心。而且市场化的划分标准造成了政府在事业领域的“越位”与“缺位”,政府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支持只关注在某项公益事业上投入的经费额度,缺乏对绩效和经费使用情况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许多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一方面造成政府对其管得过多过细,管理方式僵化单一,职能交叉、关系不顺;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竞争激励机制,平均主义问题严重。

(五)现有改革模式的问题

目前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保证了行业的推进力度,但是实施中问题较多。一是缺乏系统性。只进行管理体制或人事制度改革,不考虑同时推进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实践中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二是改革推进速度慢,周期长。目前改革都只能算是取得阶段性成效,影响制约公益性事业单位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而且现有模式无法形成有利的社会氛围和客观环境,并势必影响改革效果。三是被迫性的改革带来负效应。许多单位是在全面推进改革的客观环境尚不具备的条件下,被迫开展的改革,改革目标不清晰。

二、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模式探讨

(一)公益性事业单位职能新定位

要坚持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分类改革,在重新定性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能任务、服务对象、资源配置和今后发展方向,分别确定不同的改革重点,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和管理办法。要把公益性事业单位基本职能严格界定为弥补企业和政府的不足,执行企业和政府所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效完成的社会经济职能。同时要重视公益性事业单位作为非营利组织的特征,注意发挥其深入民间、凝聚社会力量、提高公民参与热情、整合社会相关阶层的利益、协助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功能,从而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促进公共利益或公共目标的实现。

(二)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的模式

当前,在各方面条件成熟、而且必须大力推进改革的大环境下,实行综合配套改革,既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也是现实的选择。实行综合配套改革,就是管理体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及社会保障、财政和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分步推进、配套进行。

实行综合配套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问题,同时兼顾各方面的制约因素,提高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的效率和质量,达到改革目标的最优化、改革过程的最优化。一方面坚持从构建新的管理体制上寻求创新和突破。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要求,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改革管理体制,转换运行机制和改革完善用人、分配等相关制度上。另一方面坚持配套改革,即把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以及社会保障、财政和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制度的改革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配套进行。

三、公益性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政策取向

(一)完善公益性事业单位外部管理体制

外部管理体制主要是指国家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现的是政府与公益性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完善外部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完善事业法人制度,确认公益性事业组织具有与国家机关相同的法人地位,从法律层面所做的制度安排,以自己的名义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开展事业活动,从而使公益性事业单位更好地发挥承担公共事业发展的职能。其次是完善事业财务制度。要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上,合理界定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逐步规范财政供给范围。再次是完善事业监督管理制度。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和事业单位自身的积极作用,同时,监督内容要全面,要涵盖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各项事宜,包括公益事业单位目标、绩效评估、财务状况等,要真正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多元化监督模式。

(二)优化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

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是研究如何建构适合各类公益性事业单位运行的机制,包括组织机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内部监控机制、人力资源管理、各种报告制度等。内部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立现代事业领导决策制度。通过引进和完善董事会或理事会制度,实现公益性事业单位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负责人由委任、选任或聘任的方式产生,实现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改变过去由国家统一支配领导的决策制度。另一方面是建立科学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首先是建立实行全员聘任制度、竞争上岗制度,通过打破传统的单一任命制,广泛采用平等竞争的考任制,建立开放、流动、公平、竞争和富有活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其次是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再次是建立、健全公益性事业单位员工激励机制。把考核结果与收入、升职与降职、福利等激励措施联系起来,建立科学的薪酬制度;完善职位分析和职位评价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任务和职责范围,明确每个岗位、每个员工应负的责任和应有权限,并科学确定岗位的相对价值;科学设计薪酬结构,做好薪酬分级以及周期性的薪酬调整,确保薪酬的公平性和激励作用。

(三)完善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分工的政策

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分工,划分标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要明确合理的职责范围,在社会事业发展的领域选择上,必须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结合经济能力,突出重点,形成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合理职责分工。对于那些涉及国家目标,且在发展中需要不同机构间充分配合与协调的社会事业,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划、直接管理并由中央财政直接投资;对于具有突出公益性,涉及政府基本职能,但可以由彼此独立的机构分别承担的社会事业,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地方政府组织实施,所需经费或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政府实施补助和转移支付,或主要由高层级政府财政支出;对于体现局部区域公众利益的社会事业,则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政府给予宏观指导,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给予必要援助。

(四)完善资源的整合共享政策

公益性事业单位大部分都占有国有资产,它们的资源均为国家所有,要使资源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必然要按照市场需要匹配的公共事业的要求来合理配置资源。应将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与整体布局、结构调整统一起来,在全面提高具體机构运行效率的同时,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由政府主办也是我国社会公益事业改革应该坚持的方向。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改革应该从主要由部门、地方自主的分散推进转向主要由中央统一部署、领导组织的自上而下推进。

(五)完善其他相关配套政策

一要建立并逐步完善支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各种法律、法规。要加大立法力度,使非营利机构的注册登记、内部治理结构、活动范围、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资产与财务的管理模式、政府的支持与规制方式等都有法可依。二要科学确定财政政策的调控目标和调控手段,建立统筹安排、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财政供给制度,通过建立财务规则,逐步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和报告制度,建立以财政预算投入为主体、事业收费和民间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三要加强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基金的筹集、管理、运营、监督等方面的立法,强化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权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适度放宽对国办社会基金的运营管理,以提高其效益。四要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提供公共服务的价格标准,并予以公开,参考市场化的规范模式运作服务性收费,服务收费标准要适当、合理,并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规范作用和其他相关社会组织的有效监督作用。五要完善相关的考试制度、资格准入制度、培训开发制度、惩戒制度、退出制度等人力资源市场政策,促进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发展。

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 篇4

关键词:公益,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公益性事业单位是由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尽管有着“公益”的抬头, 在一定程度上, 除了预算资金外, 还是会有一定量的预算外收入, 只是这部分收入统筹在年度预算项目里使用。

当前许多公益性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问题是支出超越了收入的增长, 而造成长期的收支不平衡, 尽管随着社会经济和物价的上涨, 财政对此也做了较大的投入, 但这一问题却难以得到解决, 而使单位不能满足即定的目标, 资源发展也难以匹配, 这也影响到了事业单位本身的发展。由此, 本文以美术馆为例, 思考这些公益性事业单位, 如何能分析自身原因, 加强预算管理工作, 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预算管理机构上问题。

就美术馆的情况来看, 预算的整体工作主要是由各部门提出, 财务部门整合完成, 领导个人进行监督管理, 这样的人治模式显然存在问题。领导对全馆事务有管理之责, 日常忙于公务, 能抽出手来认真关心预算工作的时间毕竟较少, 难以真正落实预算管理工作, 而领导未必对预算管理有专业上的认知, 也很难做好管理工作。往往造成预算管理的粗线条和放任, 对于一些超预算的项目, 往往很难落实监督。

2、预算编制上的问题

(1) 程序问题。一些管理者认为, 作为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根本就没有编制预算的必要, 这也导致预算编制工作在实际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往往是财务部门独家操作。

这也影响到, 在实际的编制工作中, 管理者和各职能部门对预算编制既不积极参与, 也不予必要协助, 财务部门在这种情况下所出的预算编制, 必然是离题万里, 难以正确反映单位实际的收入和支出的情况, 例如, 展览的策划实施, 比较专业, 财务部门不可能细化预算。这也造成了对预算执行工作的阻碍。

(2) 方法问题。财务部门在人手少, 时间紧的情况下, 所处的预算编制, 往往难以全面和完整, 也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由于在编制方法上依然沿用“上年基数加调整”的方法, 实际执行上往往随意追加预算, 必然冲击预算的正常执行, 弱化了预算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3、预算监督上的问题。

对预算的内部考核、评价、审计、监督是贯彻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而从单位的实际来看, 这些工作没有固定的制度和程序, 也没有固定的专职人员, 往往应付领导而临时整理了些文件, 而一旦领导走了, 则恢复原样, 监督工作完全的流于形式。

二、完善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思路

(一) 预算编制的完善

1、转变管理理念。

需要加强管理者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知, 通过对预算管理的培训, 使管理者认识到, 预算管理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 也是需要全员参与, 共同参与的工作,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因此不应为预算而预算, 而应该组织各部门各员工高度重视预算管理工作, 主动为财务部门提供相关数据, 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

2、建立管理机构。

应成立一个预算管理委员会, 由行政领导组成, 主要是确定有关预算管理的政策、规章、制度, 审议美术馆年度发展目标及事业计划, 提出预算编制的方针和程序, 接受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比较的定期预算报告, 根据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负责具体承担美术馆预算管理工作的组织, 成员以财务部门为主, 但由相关有预算职责的职能部门人员组成。负责将预算指标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注意预算管理与单位相关业务管理相结合的过程。

3、健全预算编制方法

1、对于预算外的资金支出, 要彻底打破“基数加调整”编制方法, 需要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 采用“零基预算”方法, 以零为基点, 结合单位实际情况, 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重新测算每一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求, 以尽可能的压缩开支。应优先安排急需可行的项目, 实行专项项目滚动预算, 对特大型项目, 当年预算安排不了的自动滚到下一年去, 实行专项项目滚动预算。使资金支出更趋于合理化, 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2、将预算管理细化, 将相关责任、指标、定额和费用具体分解到管理的各个角落与个人, 使他们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过程监控, 从而提高预算执行效率。这样也杜绝了一些经费支出上只有大的名目, 模糊不清以致出现相互挤占和超支现象。一旦出现问题, 也能找到直接归口的责任人员

3、实行现金收支两条线管理, 确保资金集中管理, 降低财务风险, 提高财务效率。

(二) 预算执行的完善

1、应建立动态预算管理机制。

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时跟踪分析, 掌握各部门的执行状况、各项预算指标的实现或控制现状, 以实现管理者对预算管理的实时监控。为了解预算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及时解决问题和防范执行风险, 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渠道机制。

2、强化资金预算管理。

在总结了以前资金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建立年、季、月、周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 做到以日资金调控保周资金预算, 以周资金预算保月资金预算, 使资金流转和管理始终保持在良性循环状态。

3、健全年终审查机制。

在年终经费决算审核时, 将本年的预算和决算一并审查, 按收支科目逐项审查预算数和支出数的差额, 分析其原因。对执行情况好的, 要进行表彰, 对预决算差额悬殊, 执行不力的部门和人员, 要做出检讨和批评, 并提出改进的具体措施。从而将预算执行和预算编制更好的衔接起来。

4、完善预算控制。

应按照预算的具体要求, 编制季、月滚动预算, 并建立每月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等例会制度, 按照预算方案跟踪实施预算控制管理, 重点围绕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和项目管理, 严格执行预算政策, 通过约束机制把单位管理策略融会贯通于执行预算的过程中, 形成一个全员参与和全方位的预算管理局面。

(三) 预算监督的完善

1、对于一经批准下达的预算, 应严格按照预算批准执行, 以保证其权威性。在一般情况下, 前述预算方法的完善, 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出现预算偏差的可能性。但预算编制毕竟考量因素诸多, 难免出现预算必须做出调整的情况, 比如, 展览项目的调整, 此时, 部门向预算管理办公室提出书面报告, 阐述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客观因素变化情况及其对预算执行造成的影响程度, 提出预算的调整幅度。预算办公室进行审核分析后, 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 单位审批后再报同给主管部门及省级财政审批, 未经批准的预算, 不得调整。预算调整经批准后, 要重新编制现金预算及预算损益表。这一调整流程必须要个执行, 从而从流程和制度上根绝预算超支的随意性。

2、建立多层次的预算监督体系, 将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变更、决算等各个环节全部纳入监督范围。

(1) 制定内部监督管理制度, 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全方位、全角度的监督。确保资金安全、合理, 有效使用。

(2)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评价, 对项目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 实现资金追踪问效管理。

(四) 预算考评的完善

1、将预算执行考核作为单位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 对于无预算支出, 造成经济损失的, 要追究重要负责人的责任。

2、激励是预算控制系统的内在的环节。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是确保财务预算管理系统长期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 明确的激励制度, 可以让各级预算执行者在预算执行之前就明确其业绩与奖励之间的密切关系, 使个体目标与单位预算的整体目标结合, 为完成共同目标而努力。

综上看来, 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一个创新性和精细化程度较高的工作, 对相关工作的具体落实, 不仅需要领导重视, 全员参与, 更要在具体的工作中在财政允许的范围内, 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 纠正偏差, 从而将不正常的开支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参考文献

[1]、候立新、曹海东.现代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务与案例[M].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7。

[2]、郑石桥.关于预算管理的若干思考[J].财会学习, 2008年第6期。

[3]、平莉.事业单位如何强化预算管理[J].西部财会, 2008年第3期。

[4]、李连清.科学编制是实行预算管理的基础[J]财务与会计, 2008年第5期。

公益事业单位 篇5

(二○一一年五月一日)

为了新、老成员快速了解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以满足参与公益的愿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和承担社会责任,特别制定本指南。

1、成员可以参与哪些公益活动?

答:可以参与西安公益联盟的社区、敬老、环保、助学等所有公益活动,只需按规定提前在活动报名负责人处报名即可参加活动。

2、成员如何在公益活动中贡献力量?

答:可贡献以下力量:1)积极报名参加活动,在活动中按照负责人安排,出色完成任务;2)申请做活动报名负责人或助理,良好完成报名、提供名单及统计、汇报工作;

3)申请做活动宣传员,招募贴发布负责人或助理,在QQ群和相关论坛、博客等广泛发布帖子内容,以及活动结束后的宣传工作;4)申请做活动照相、摄像负责人或助理,并制作视频按规定上传等;5)申请做活动新闻报道负责人或助理,第一时间发布,并写出活动中的亮点;6)申请做活动后勤负责人或助理,负责帽子、旗、服装、胸牌等;7)申

请做活动爱心车辆招募及管理负责人或助理,现场协调等;

8)申请做活动负责人或助理,提供活动方案,组织实施活动,完成汇报、总结及意见、建议收集,督促助理完成报道、照片、视频等工作。

3、成员除了参与公益活动外,还能在公益事业哪些方面贡献力量?

答:还可以在捐款捐物、发展成员、广泛宣传、网站管理、担任论坛版主、管理QQ群、发挥特长、联络有关单位、提供线索、申请公益资金、介绍自己的社会资源、发动身边的朋友参与等各方面贡献力量。

4、捐款、捐物的详细解释?

答:捐款分为五种:一是支持联盟经费。经费包括帽子、旗子、名片、宣传册、展板、活动负责人电话及路费等补贴、会议支出等;二是支持爱心基金。爱心基金包括敬老、扶贫、助学、环保、助残等活动中小额支出,如敬老院过生日活动的蛋糕购买等。也会用在紧急救助大额支出,如“小焕宁”爷爷不幸遇难急需善款等;三是支持各种专帐。专帐包括圆圆家送物质、孤寡老人张奶奶、周至残疾小周可、“小焕宁”助学等;四是支持活动经费(成本)。活动经费包括车辆油费、过路费、人员餐补、宣传用品、义演义卖物品成本等;五是支持活动所需费用。包括助学费、社区送温暖的物资费、儿童村购物费用等。捐物分为两种:一是支持活动或是受助

对象所需物资。如春节为社区贫困家庭送的米、面、油等物资,山区贫困小学学习用品、文体用具等;二是支持联盟物资。如电脑、电话、办公桌、办公椅等办公用具,投影仪、黑板等会议用具,各种本子、笔、乒乓、羽毛拍和球等文体用品,其他所需。

5、发展成员、发动身边的朋友参与的详细解释?

答:可随时随地发现有爱心、有实力、有特长、有意愿成 为志愿者的市民加入,主要加入联盟QQ群(平时要记住QQ群号),首先要发动身边的朋友、QQ好友等。发展的成员要保证品德良好,真心公益。

6、广泛宣传的详细解释?

答:广泛宣传是对公益事业最好的支持,主要从以下方面 进行:一是将联盟资料发在自己QQ空间日志里固顶,活动照片发在QQ空间相册;二是转发西安公益网论坛里的活动贴到自己QQ空间及微博;三是在自己熟悉的QQ群经管理员同意,发布活动贴;四是在自己熟悉的论坛里发布联盟资料和活动贴;五是抓住活动机会在平时进行宣传,邀请有意愿的朋友参加。

7、网站管理、担任论坛版主、管理QQ群的详细解释? 答:网站管理主要是网页制作、美化,图片制作,主页改 版以及网站推广等;担任论坛版主主要是进行论坛板块管理,如公益新闻版每天添加全国、陕西、西安的公益新闻,发动群员参与论坛讨论等;管理QQ群主要是接待新成员、整顿清理不合格群员、选拔积极成员等。

8、发挥特长的详细解释?

答:发挥自己文艺、声乐、表演、文学、写作、语言、体育、电脑、法律、理发、维修、心理咨询、医疗、策划、项目管理、培训教学、组织管理、筹集资金等各方面特长,在联盟各方面工作中担任职务,同时,在活动中发挥特长。

9、联络有关单位、申请公益资金的详细解释?

答:可联络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公益组织、社会团体、基金会等单位进行项目和活动合作;可根据联盟重点活动,向熟悉的基金会或是其它单位申请公益资金,以解决联盟发展中的资金难题。

10、提供线索、介绍自己社会资源的详细解释?

答:可提供好的公益线索:如市区贫困家庭、山区需助学孩子;新的公益政策、规定,好的公益活动、策划,优秀的志愿者人才推荐,公益资金来源等;为联盟介绍自己熟悉或可调动的有关政府、企业、书法家、文学家等各种社会资源,以解决联盟发展中的困难,共同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陈玉娟:把公益做成事业 篇6

7月12日,她跟随“川藏青光明工程·壤塘行活动”大部队前往阿坝壤塘,在那里待了10天。在那里,他们治疗病患,为民众做体检,217人由此消除了白内障困扰。

这是温州善乐慈善基金会自今年6月成立后启动的第一个项目。该基金会由陈玉娟与温州医科大学联合成立,以帮助提高偏远地区的医疗水平为主旨。陈玉娟任秘书长。

这是陈玉娟结缘公益的第十一年。从企业家转变为全职公益人,她的朋友说,她彻底把公益做成了事业。

让人人方便看病

壤塘之行,让陈玉娟难过而又欣慰。

壤塘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部,藏族是当地的主要民族。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和民族习惯的养成,当地人很少洗澡,妇科疾病严重,“几乎是百分之百的”。

在当地普遍的妇科疾病中,宫颈癌发病率很高,且大多到了中晚期才检查出来。壤塘县人民医院有一台检查仪器,可以做基础的妇科检查,但是整个医院没有一个人会使用和操作,机器一直荒废着。

随团医生告诉陈玉娟,这个仪器是检查宫颈癌的基础设备,如果当地医生会使用,宫颈癌早期就能检查出来,对于治疗效果和治愈率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不仅如此,整个壤塘人民医院的病理科事实上也几乎是空白的。该院院长表示,医院没有人会做病理切片。以往的病理检查都是送到马尔康或成都,要几个小时到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很麻烦,也很误时间。

陈玉娟觉得特别难过。好不容易硬件条件达到了,技术却跟不上,白白浪费了设备,也耽搁了病人的病情。

但是另一方面她也很感动。“这里的医护人员都有医者父母心的情怀,他们特别愿意学习,真心想更好地为乡亲们看病。”

她问院长和妇科主任,“如果我安排你们出去学习培训,你们愿意吗?”对方特别高兴地表示很愿意。

陈玉娟深知,对于很多藏族同胞而言,因为生活习惯和信仰的原因,他们轻易不愿意离开藏区。而院长和医护人员对提高医疗水平的强烈意愿,令她欣慰于善乐慈善基金会确立的初衷—通过医院硬件和软件的提高,让人人都方便看病。

她想起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的话:公益不是单方面地给予,而是需要对方也主动投入,对方投入越大,收获也就越大。她说,“我看到了他们的主动投入,也希望我能给他们带去更多的收获。”

活动结束后,善乐慈善基金会跟壤塘县人民医院一起做了一个五年规划。今后五年,善乐慈善基金会和温州医科大学将对壤塘县人民医院进行全方位帮扶,让医院的条件和医护人员的水平有一个整体提高。

比他们更快乐

河北涞水小学的那群孩子,让陈玉娟第一次感受到公益带来的改变,于对方,于自己。

“想不到几十年过去了,在距离北京这么近的地方,还有如此差的学习环境。” 11年前,第一次去河北涞水小学,陈玉娟被惊到了,“第一眼感觉就是危房,风雨飘摇,随时有垮塌的风险。”

作为涞水县九龙镇的中心小学,教室是一片用木头柱子支起来的低矮平房,墙体斑驳,窗户也是木架子,玻璃整一块儿碎一块儿,时有看到“请勿靠近”的警示语。课桌都是粗制木头做的,桌面上有很多划痕和笔迹,坑坑洼洼。

涞水县隶属于保定市,是河北省的贫困县,地处山区,九龙镇周围的孩子到镇上上学,多要走上四五公里的山路。孩子们早出晚归,午餐不过是从家带来的一点干粮,“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实在是太苦了。” 陈玉娟很是不忍。

坐在校长的办公室里,陈玉娟一转头,发现窗户上密密麻麻挤着一排小脑袋,也有从门外把头探进来的,“他们好像看热闹一样看着我们,好奇、害羞又胆怯,眼巴巴的样子让人心疼。”

陈玉娟当即决定,要帮助这些孩子改善学习条件和环境。

她与涞水县委、县政府达成协议,双方一起出资出力,重新寻找新校址,为涞水县建设爱心小学。

历时两年,涞水爱心小学新校区落成。三层和两层的教学楼各有一栋,铝合金窗户,课桌椅全都焕然一新,操场宽敞平整,配有崭新的旗杆、篮球架和单双杠。

在援建学校的过程中,陈玉娟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中国狮子联会,并受邀加入了北京管委会。此后六年时间里,她先后担任了北京管委会的财务长、总监、主席。

涞水爱心小学是陈玉娟和狮子会一起完成的第一个项目。校园建成后适逢开学,学校的课桌椅和宿舍床铺却还没有着落,陈玉娟和狮子会的狮哥狮姐“就一人一百套地捐,”开学之前全部设施到位,“我觉得我们太厉害了。”她说。

开学典礼上,陈玉娟坐在主席台上听着校领导充满感激的发言,看着台下孩子们充满朝气的笑脸,觉得自己“似乎比他们更快乐”。

此后,捐赠校服、体育用品、图书室、电脑室、音乐教室—涞水爱心小学的硬件设施一步步完善,陈玉娟却意识到,这些东西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不断成长的需要了。她和狮子会北京管委会开始为学校张罗一些文娱活动,运动会、打太极、防灾逃生讲座、夏令营,还请来一些驻华使馆人员给孩子们讲各国风俗人情,“让孩子们真正获得和大城市孩子一样的熏陶和体验。”

这些年对这所学校一直跟下来,陈玉娟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孩子们再也没有当年那种躲在窗户外面畏畏缩缩偷看的样子了,面对陌生人,他们能够像城里孩子一样大方地上前打招呼、叫叔叔阿姨了。”陈玉娟说,孩子们这种待人处事方式的变化,是最不容易达到,也是她最欣慰看到的。

点燃一个火种

因为两双眼睛,陈玉娟生出更大的责任感。

2011年,陈玉娟到北京顺义的一个白内障康复组织做志愿者,为当地孤寡老人进行白内障手术。

当她揭开一个老人眼睛上的纱布,伸出两根手指问他“这是几”时,老人的反应让她至今难忘。

nlc202309091136

“这是2,我看见了,我再也不会摔跤了。”老人流出泪水。

她撸起袖子给陈玉娟看,手臂上青一块紫一块,全都是因为看不见而摔跤造成的。

“那一刻我觉得,我们做的事情太伟大了。”陈玉娟说,一个手术的成本大概在1000元-1500元之间,对于有钱人来说也就是一顿饭钱,但是却可以改变白内障患者的人生,让他们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

在老人面前,陈玉娟对自己作出一个承诺:“我要多做一些这样的事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更多人重见光明。”

此后,北京管委会开始推进“光明行”项目。

2012年8月,狮子会青海光明行项目启动,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是随行医疗服务队。

第一站,团队到达青海省南部玛多县人民医院。这家医院没有眼科,没有一个正规的手术室。在青海省残联的帮助下,团队从西宁借了一台手术车一路随行,才得以为当地藏民进行了白内障复明手术。

17岁的才让华茅(音)得到消息也早早来到医院排队。医护人员检查发现,她失明的右眼并非白内障,而是小时候的外伤造成。当时家人缺乏医护意识,没有及时带她去医院治疗,耽搁了病情,导致失明。

听到结果,才让华茅伤心地哭了,“好不容易燃起的希望彻底落空”。

陈玉娟把她抱在怀里,“很遗憾我们帮不到你”,话一出口,她的眼泪也跟着流了下来,“这个正值花样年华的少女,乖巧懂事,成绩优秀,今后却只能用一只眼睛看世界了。”她很无奈,“我们有这么多医护人员在这里,但是大家都无能为力。”

青海光明行历时6天,帮助76位藏民解决了白内障困扰,手术成功率100%。此后,陈玉娟和温州医科大学又多次合作,完成了色达行、理塘行、拉萨行等“川藏青光明工程”公益医疗活动,数千位白内障患者重新看到了光明。

而才让华茅离开时无助的背影却留在了陈玉娟的记忆里,“那一刻我就想自己建立一个眼科专科医院,专门为贫困地区的人做各种眼睛手术。”

2015年底,陈玉娟开始认真考虑这件事。

进一步推敲细节时,她逐渐意识到,靠个人的力量经营一家医院非常困难。国家已经投入了很多财力在医院的建设上,很多偏远地区都建有医院,只是条件和技术比较落后。这一问题没办法靠成立一家专科医院来予以解决。

“我就想,为什么不把改善偏远地区的医疗水平和医疗条件,培养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作为目标呢?那我这辈子做的事情可能比单独建一个医院多得多,范围也广得多。”顺着这个思路,陈玉娟想到了成立一个基金会。

这个想法得到徐永光的支持,徐永光给了她很多组建和管理基金会的建议,“让我成立基金会的想法得以快速落地。”

陈玉娟找到多次合作的温州医科大学,和校长吕帆说起自己的想法。吕帆表示,医院愿意百分百配合,专家团队、医学资源和志愿者资源对基金会项目完全开放。

五分钟时间,双方达成协议。6月22日,温州善乐慈善基金会正式成立。

陈玉娟说,这是一个火种,将点亮更多的医院。

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标准问题分析 篇7

一、公益型事业单位中会计工作要注意的问题

1. 会计工作的目标。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 会计信息

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要求, 了解各方面需求, 保证内部经营的有效性。在事业单位中, 最常见的会计信息基本上都是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呈献给财政部门和有关的上级。当然, 会计工作的作用也可以说是目标, 就是帮助单位的管理阶层了解事业单位的财政状况和收支情况, 从而能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制定出未来一个季度或者未来一个时间段的经营计划。总的来说, 事业单位中会计工作的目标就是反映财政运营状况, 保证单位的正常运作, 为未来的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

2. 会计工作的几大要素。

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等是我们事业单位会计的五大要素。这几大要素在我国财政部颁布的相关法律中都有相关的的表述规定, 下面我们进行简单的汇总。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几项, 它指的是事业单位占有或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负债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就是对外需要偿还的债务, 其中就包括借入款、应付款、预收款、其他应付款、各种应付款等。净资产简单来说就是单位的资产减去负债, 是衡量一个事业单位价值的最直接数据, 其中包括事业基金、固定资产、专用基金、产业结余等。收入就和我们平时的理解基本类似, 它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之后依法获得的资金, 是一种非偿还性资产。支出就是事业单位在它们为了获得收入而进行的一系列业务活动之中所耗费的资金。

二、完善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方法

在公益性事业单位渐渐壮大的今天, 许多问题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这其中就包括会计标准的不完善。公益性事业单位应该是一个比较透明并且服务于社会的存在, 然而并不完善的会计制度给某些单位的运营带来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寻找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法。

1. 会计工作要立足于会计目标。

就像做任何事都需要目标一样, 会计工作的基础也是它的目标。要明确会计标准的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对于公益型事业单位来说, 它的工作目标就应该是上级的决策者、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单位资产的捐赠者。在明确了这些信息受众之后, 我们要做的就是妥善的整理好所需的会计信息, 并按照人群需求的不同进行对应的处理, 保证会计信息的披露。在信息的呈递披露过程中, 我们最应该注意的问题就是这些信息需求者对信息的侧重点, 并对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完善。比如对于企业资产的捐赠者来说, 相比于资产的流通方式, 他们更为关注的可能是资产的流向和现状。对于社会中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 他们关注的可能就不是单位管理阶层的经济状况, 而是单位的经营状况、资产总额等, 毕竟他们要借此来判断这个单位是不是有发展的潜力。

2. 会计工作要立足于会计要素。

以收费实现制度为基础的会计要素在未来我国将要运行的权责发生制下很有可能会出现难以适应的状况, 然而我们想要完善会计标准离不开会计的几大要素, 自然也就躲不开这个难题。所以, 我们要从这几个要素的角度去考虑, 结合当前的经济现状和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新形势作出相应的合理改革。比如, 在未来经济更加发达的情况下, 公益性事业必然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这时候也会相应的产生大量的资金流入。为了应对这种状况, 我们就应该进行“资产”的重新定义和分配。

3. 会计工作要立足于信息的披露。

在任何企业的运作中都少不了会计信息的披露, 作为一个担负着公益任务的事业单位, 信息的披露更是成为了工作人员乃至公众们关注的重点。然而在现行的会计标准中, 事业单位在会计信息的披露方面做得都不是很好, 当然这其中有着各方面的原因, 简单来说就是资产结构的不合理, 信息披露的太过表象。对于这些相当常见的问题, 我们不妨来进行以下的设想和讨论:在资产的结构上, 严格保证资产与负债、净资产的关系, 能够让信息受众一目了然;在信息的披露上, 要做好接受众人审视的心理准备, 在制作财务报表时, 不能流于表象, 欺骗民众, 最好的做法就是整理出完整的资金流向, 让看众能够增强对于事业单位的信任。

三、总结

不可否认的是, 我们国家现行的会计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和现在的经济现状也是较为符合, 而公益性事业单位在国家政治、经济各方面上的贡献也是不容小觑。为了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公益性事业单位对社会保障事业的责任, 更好地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我们必须正视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将公益性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标准进一步完善。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飞速发展, 尤其是国有经济和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事业都在这个时期不断发展、完善。公益性事业单位作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规模也在不断的壮大, 资产的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所以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不得不提高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的要求, 这也就要求我们能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标准。本文就会计在公益性事业单位中的标准进行了一系列分析。

关键词: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标准

参考文献

[1]封贵敏.对现行的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的问题探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20) :300-301.DOI:10.3969/j.issn.1001-828X.2014.20.238.

公益事业单位 篇8

关键词:非公益类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序幕也逐渐拉开, 非公益类事业单位沿用几十年的事业单位性质将被改变, 一批开发类科研机构也将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而成为企业。这无疑给一批非公益类事业单位带来深刻变革和挑战。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改制单位的生存与发展。现就非公益类事业单位在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 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一些探讨。

一、非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特点

面向特定社会群体承担中介职能, 为市场和企业进行专业性服务, 具有一定经营性和较强“私益性”, 从事服务、咨询、协调等社会事业活动。如职业培训机构、社会中介机构、新闻媒介出版机构、广播影视机构乃至部分开发应用型科研机构等都属于此类。这类事业单位通常由于具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 具备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基础条件和能力, 可以参与市场竞争, 因此, 这类事业单位发展的方向是:一部分中介性机构可以成为社会中介组织, 其他具有经营能力的可以探索企业化转制和产权制度改革,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非公益类事业单位改制前均为国有性质, 专业人员占单位职工人数的较大比例, 约为70%左右, 管理和工勤人员约占30%;有的单位还创办了各种企业或成立了经济实体, 已经或正在形成一定规模的技术产业,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 尽管转化能力不是很强, 但仍存在进一步转化的可塑性和挖掘潜力。

二、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非公益类事业单位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谓现代企业制度, 是指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成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任务, 是更新观念, 调整布局和运行机制, 明晰产权关系,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改革用人和分配制度, 加快技术创新, 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实现产业化。

对于一些开发类科研机构转为企业, 其发展方向应定位于科技型企业, 而不能等同于一般性的传统企业, 起点要高。除此在市场中尚不具有其他明显竞争优势, 忽视这个环节就会增大被淘汰的可能性。因此, 必须立足自身科技优势, 不断创新经营理念, 提升整体竞争优势。

非公益类事业单位改制后因其规模限于中小型企业,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影响力尚未完全形成, 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时若注册为股份有限公司, 由于只能采取募集设立方式, 所以在短期内无法实现;股份合作制未被公司法规范为现代企业制度, 操作起来亦有很多困难。有限责任公司介于两者之间, 可操作性较强, 采取发起设立方式, 注册程序简便, 既可享受国家给予改制非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优惠政策, 又可通过规范运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途径

以下谨就非公益类事业单位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讨。

(一) 股本设计。

要在国家现行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积极鼓励职工个人入股, 适度拉开不同层次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出资比例, 从而调动职工自觉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减少国有股份, 通过职工持股逐步实现国有经济在企业经济成份中的有序退出;分散股本结构, 实现股份多元化, 形成股东之间较为均衡的实力对比和相互间的制约关系。

在股权分配上应体现职工出资入股自愿的原则, 即职工有出资选择权;经营、管理和技术骨干相对控股的原则;确定出资上限与下限以及股东个体首次出资不优势控股的原则。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公司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即出资人认缴公司股份, 其出资在公司设立后已不具有所有权, 而体现为对公司的股权和终极所有权。职工出资入股后其资金不能撤回, 可依法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进行转让。

根据改制单位的实际特点, 职工持股通常包括:职工以货币出资方式, 按一定分配比例购买国有资产所形成的直接股份;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 按规定以国有净资产量化或奖励给原有职工所形成股份;职工身份置换以国有净资产方式进行经济补偿所形成的债权自愿转为公司股权;对非专利技术、工业产权进行评估作价, 变更产权关系, 并按贡献大小量化给职工所形成的技术股份。

这里需要解决的难点是“职工集体股”的问题。集体股一般有两种:一是实际入股人数多于公司法规定的股东人数, 职工所持股份必然以集体股的形式存在;二是政策性量化所形成的集体股份。为符合有限责任公司2到50个股东的设立要求, 以往的作法是用“职工持股会”代表职工持股。但是, 集体股的长期存在不利于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职工持股会更为集体股的存在提供了必然条件。因此用“注册股东”和“记名股东”的办法, 化“大集体”为“小集体”, 可使问题逐步得以解决。即, 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不超过50名“注册股东”, 其他职工可采取自愿选择的方式, 委托既选的注册股东作为其代理人进行出资入股称“记名股东”。记名股东与注册股东以出资委托代理合同确定股权关系。注册股东实行流动管理, 其退休或解除劳动关系时应变更为记名股东, 并在记名股东中增补注册股东;记名股东享有与注册股东同等的出资收益权 (即分红权) 和股份转让、继承等股东权利;建立股东代表大会制度, 股东代表在全体股东中选举产生 (包括记名股东) , 并由公司章程明确股东代表的权利和义务。资产和技术量化股份可暂时作为“福利股”和“奖励股”存在, 实行逐步减持或转为资本公积。集体股的理想减持目标为零资本。然而, 最终解决集体股的根本办法还是要适时过渡为股份有限公司。

(二) 组织结构。

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 董事长为公司法定代表人;经董事长提名由董事会聘任公司总经理。原则上董事长不能兼任公司总经理。董事长与经理不是直接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经理向董事会负责。其法人治理结构是:权力机构——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决策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监督机构——监事会是公司的最高监督机构;执行机构——总经理是公司的最高管理者和执行者。

股东虽不能直接干预公司经营活动, 但股东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利机构, 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方面, 股东会对公司的一切重大决策和其他重大事项拥有最高决策权。股东会决议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决议, 由股东会对公司一般事项做出决议, 只需代表1/2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一种是特别决议, 它是股东会就公司重大事项做出的决议, 关系到公司的存续和发展, 公司法对此做出特别规定, 须经代表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三) 制度建设。

公司章程是公司全体股东依法订立的规范公司组织与活动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法律文件, 在公司存续期间发生效力, 并应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公司章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的性质、组织机构、经营机制和经营范围, 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职工持股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 公司组织机构的职责及制约关系, 以及公司法所规定的由公司章程明确的其它有关事项。同时, 还应根据企业管理需要建立和完善人事劳动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科技管理制度以及日常管理和后勤保障等制度。

四、产权制度改革的措施保证

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企业法人化、产权企业化、盈亏自负化、责任有限化和经营自主化”的五个基本特征, 为避免出现“换汤不换药”和“穿新鞋走老路”的翻牌公司, 因此, 在实践中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予以保证。

(一) 建立制约机制,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管理。

要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 建立有效的责、权、利关系和约束机制, 形成权利层、决策层和管理层的有机运行体系, 增强动力, 减少阻力, 形成合力。构建和规范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组成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以公司法人 (区别于自然人) 作为企业资产控制主体的法人财产制度, 将企业财产权利分解为财产终极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建立和完善企业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使企业的资产所有权与企业的资产控制权、经营决策权、经济活动的组织管理权相分离。理顺“新三会”、“老三会”的关系和职能, 增强股东意识, 充分体现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实行企务公开, 加强民主监督, 切实按照公司法严格规范企业的组织行为。

(二) 实行管理层控股和员工持股, 降低交互成本, 有效发挥人力资本作用。

在企业中由于所有者、管理者、劳动者三者所追求的利益不同, 要想建立一个硬性的治理结构, 必须使他们的利益追求达到某种制衡和平衡状态。其实质是人力资源充分调动和激励的问题, 特别是对人的创造性、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激励和调动, 其着力点在于交互成本的降低。在交互成本的降低过程中人是主要因素, 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的贡献力远远高于传统经济。职工持股, 使企业内的职工既是劳动者, 又是本企业生产资料的股权所有者, 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在一些发达国家悄然兴起的“MBO模式”正被许多股份制企业所效法。MBO模式, 英文原文为Management Buy-Outs, 译成中文是“管理层控股收购”或“管理者收购”。它是指公司管理层在并购交易活动中以LBO (杠杆收购) 方式, 直接收购本公司资产或股份, 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 控制股权结构和资产结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称为ESOP的员工持股计划, 约9000多户、800多万职工参加了员工持股公司, 员工在公司内既是雇员又是股东, 均以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

(三) 加强人本管理, 以市场为导向, 以盈利为目的, 提高无形资产的市场回报率。

根据企业发展需要, 培养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经营和管理人才, 树立新的用人观念, 多渠道遴选引进人才。按需设岗, 优化结构, 精简高效。进一步推行竞聘上岗, 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 建立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平等与合同关系。企业实现盈利, 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保证, 依法经营, 实现投资多元化, 发挥技术优势加强技术创新, 改进生产工艺, 打造名牌产品, 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 确立具有市场前瞻性的技术开发项目和研究方向, 提高成果转化率, 以优势技术实现优势经济。

(四)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加快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如果说企业存在的目标是创造价值, 而合理的产权安排与合作是创造价值的基石, 组织制度是保障, 那么合理的分配制度则是一种激励和价值导向。价值创造、价值评估、价值分配是一个有机的不断循环整体。由于分配制度对企业发展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对员工的行为形成内在的驱动力, 因此设计分配制度时必须从企业生存的根本命题出发来系统地思考。市场经济法则承认各种生产要素, 包括物质形态、知识形态、资金形态的要素都是商品。劳动力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商品, 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 以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形式得到间接承认。同时, 理论界从多个角度, 特别是从劳动者与劳动力相区别的角度, 论证了劳动力是商品并未影响劳动者在社会和企业中的地位。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有价格。因此, 必须正确认识按劳分配与市场工资率、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市场工资率取决于劳动力供求规律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高低, 它所反映的是劳动力的价值以及市场能公开接受的均衡的劳动力价格;市场工资率是市场对不同质、不同种劳动力要素评价的结果, 市场工资率围绕劳动力价值上下波动, 是实现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V+M) 大于劳动力的价值V, 在一般情况下按劳分配的量应大于按市场工资率分配的量, 小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需作各项必要扣除) 。基于上述原则,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应是统一的和互为补充的关系。建立劳动力商品激励机制和股权收益机制, 把劳动者个人贡献、业绩和所有者资本等生产要素作为分配的依据, 合理拉开分配档次, 实行经营者岗位风险抵押补偿及年薪制, 完善考核制度, 严明奖惩, 把考核、聘用、薪酬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适度拉开职工持股比例, 分享公司利润。

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总体目标,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国家的宏观指导下, 企业结合推进劳动用人制度等项配套改革, 根据生产经营特点自主建立科学、规范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 通过改革形成有效的分配激励与约束机制,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五)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树立全新经营理念。

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信誉, 扩大知名度, 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和企业凝聚力;弘扬企业精神, 强化企业实力, 建立良好的企业道德和企业风尚, 鼓励和培养职工提高文化素质、业务技能和工作能力, 遵守国家法律和企业规章, 营造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 形成全新的经营理念;兼顾效率和效果, 形成企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思想观念的三位一体, 以企业成熟的用人制度、完备的培训体系、科学的人员分工、公正的考核奖惩、开放的民主渠道和优厚的福利待遇, 谋求企业长期、健康、稳步发展。

(六) 发挥财务工作职能, 推行财务预算和现金流量管理。

根据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原则, 实行企业全成本核算管理制度, 构建公司内部会计核算体系, 以产权为基础, 准确反映企业资产在运行过程中的损益状况;通过财务分析, 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及分配的各个环节;加强现金流量的运筹与控制, 全面反映企业资金的周转状况, 提高资金利用率。

现代企业制度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应运而生。非公益类事业单位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将以崭新的姿态和精神风貌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董克用, 王垒, 主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务实.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

[2]林凌.剩余收益分享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经济体制改革, 1994 (6)

公益事业单位 篇9

1. 事业单位的含义

在我国,国家机关或是政府机构借助国有资产设立的一些社会服务组织叫作事业单位,目前为止世界其他国家没有与之相同称谓的组织,但是一些发达国家还可以找寻与之类似的组织。在国际上我国的事业单位机构通常被称为社会公益性组织、公共机构等,其主要是指学校、孤儿院、医院等一些单位。但是在我国事业单位的定义与国际上稍有不同,其是指可以满足社会文化、教育、卫生与科学等方面需要的,提供各种直接的社会服务的一种社会组织,并且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不以资金利益的获取为回报。由此看出,我国事业单位是不同于行政机关与企业等,是由政府主办的具有公益性与非营利性的组织。

2. 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含义

在了解我国事业单位具体定义的基础上对公益性事业单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就是经政府授权,依法承担发展公益事业提供的一种服务性机构。其经费是由政府财政定额、定向补助或直接拨款,且单位所得收入不实行独立经济核算(不在单位人员内部分配),不以营利为目的事业单位。其具体可以分为:纯公益类,基础教育单位、基础科研单位、社会福利单位、社会保险单位等;准公益类,非基础教育单位、干部教育单位、新闻出版单位、广播电视单位等;经营类,学校后勤单位、医院附属药厂、机关服务中心、经济鉴定类社会中介机构等单位。这些单位改革的目的就是去行政化与营利性,使其通过改革可以彻底凸显其社会公益性。

3. 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特征

分析当前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特征可以发现,这些单位都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其具体表现在:公益性事业单位区别于政府组织和企业单位,是我国第三大组织,其承担着我国重要的社会职能,涉及国家发展与民生等重要领域(科研、教育、卫生与文化),承担我国公共事业职能组织。同时,公益性事业单位都具有服务性,其经费大多都来源于财政拨款,且不实行单独的经济核算。且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经济收入不能作为奖金用于单位内部人员分配,而是要用于单位的运行。这也是推行并完善我国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组织形式。另外,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在以政府主办为合法前提的同时需要政府对其授权,属于从属关系。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公益性事业单位通过改革与发展逐渐与政府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

二、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现状

1. 行政化严重导致政事不分

当前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改革过程中虽然逐渐意识到当前存在的政事不分、效率不高与职能错位等一些问题。但是由于改革不彻底、力度不强、效果不明显导致问题依然存在。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表现为政府与公益性事业单位合作过程中行政化严重,导致政事不分。其具体表现在:政府对公益性事业单位没有完全转变为合作关系,政府依旧直接、间接管理公益性事业单位,导致公益性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按照上级政府机关派发文化或传达精神进行单位的运行。主要原因在于: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者怕改革后失去依附政府机构带来的利益;同时部分领导在思想认识上不足,害怕影响自身的权力与利益。

2.“公益性”定位尚不明确

分析当前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运作现状,可以发现“公益性”与“非营利”的定位尚不明确,部分民间社会力量组织的“公益性单位”实质上是打着“非营利”的幌子实现“营利”的目的,如:一些私立学校、私立卫生等社会公益基本领域的一些所谓“公益性”机构,从性质与分类上来看其属于公益性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同时带有很明显的营利性目的。而由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界限很难界定,所以我国大多数公益性事业单位在实施公益的同时还拥有经营性的业务,这就增加了分类改革的难度。同时,经上文分析,大多数公益性事业单位考虑单位自身利益都不愿脱离政府这座“靠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发展。

3. 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不完善

分析我国公益性事业改革过程可以发现,其在改革以前多由政府机构主办,单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都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其各方面条件接受政府约束,导致其职能有限不能小范围满足社会需求。由此看出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并不完善。其具体表现在:政府在投入某项公益时,往往只考虑总投资,缺少具体工作运行中经费的考察,且在工作绩效水平与事后评价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监管力度。其没有考虑到许多公益性事业单位并不是独立的法人(如:其从属某个政府机关),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导致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情况的发生,严重影响着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进程。

三、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策略

1. 分析先进国家经验

为促进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科学有效,在改革过程中我国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对其总结分析后探索出一条长效且可行性较强的改革路径。如: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提供者的组织机构,可以发现其公共服务提供是多元的且基本不参与主要以营利为目的的事务。另外,分析日本的社会事业单位体制可以发现,法人体制为其主要组织形式且将法人分为两类,其一,公法人,国家设立相关行政职责机构。其二,私法人,其他社会组织力量发起的机构。且明确规定了不同法人应承担相关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发展责任。我国可以对以上经验进行分析参照逐渐完善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学习其管理模式与其发展经验。

2. 以现代公益事业法人组织为主

创新现代公益事业法人组织,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现代公益事业法人组织但是公法组织,其依托与法律法规的委托,承担公共服务的指责。其目的是为提高政府工作的效能,完善公共福利以满足公共需求。其运营方式上更注重于社会需求提供的公益服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保障性。在监管制度上,现代公益事业法人组织可以借助现代化科技将信息公开,欢迎政府、社会参与监督。在财政上,传统的事业单位多是由政府拨款为主实施支付与运营。而现代公益事业单位可以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资金辅助,从而保证该组织的继续运营。分析以上情况可以发现现代公益事业法人组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促进我国现有体制进步发展。

3. 以非营利单位组织为辅

当前纠正了社会民间组织误解并将其纳入社会建设与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同时可以达成了各方面支持民间组织的共识。对此,政府可以引导民间非营利组织参与监督政府各项管理工作中,适时适当地填补了政府与市场的空隙,使社会可以和谐稳定的发展。所以在公益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以现代公益事业法人组织为主的同时可以以非营利事业单位组织为辅,有效提供社会公共需求的同时可以有效缓解矛盾。政府可以将完全公益事业单位、公益导向事业单位中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团体。如共青团、全国总工会等。同时可以成立相关的基金会,呼吁社会人士积极捐赠,促进科研事业和社会救助等公益性事业发展。另外,鼓励民办非企业组织转型,如鼓励养老院、科研所和医院等向民办非企业组织专制。通过以上形式营造出公益供给与公益需求相平衡的局面,以此带动我国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公益性事业改革是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要内容,对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改革之路任重道远,且当前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依旧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需要国家、政府与事业单位等组织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同时汲取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并结合当前国情不断完善改革,以此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美秀.探析“公益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方向.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2].苏忠林,姚文振.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的理性透析――关于治理理论的思考.淮阴工学院学报,2014(02).

[3].田明.公益性事业单位监管制度改革研究.厦门大学,2014.

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篇10

一、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普遍特征

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普通组织一样, 其主要目标都是为了吸引、激励、保留员工, 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工作效率与质量, 促进员工与组织的健康发展。但公益性事业单位与普通组织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不单纯以利益为唯一目的, 它的主要使命是服务社会、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 这就要求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在政治道德、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因此, 公益性事业单位中员工个人与组织间的直接利益冲突较小, 普遍具有更强的奉献精神, 在价值观和个人长远发展上也更容易与组织保持一致。

相对而言, 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比较传统,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局限于工资分配、员工分配、晋升、培训等, 没有结合组织的发展战略与员工的自身发展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在吸引和留住员工的政策上也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 在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上重视不够, 不便于发挥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最大潜力。

二、科学合理地管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

1.树立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原则。公益性事业单位应该树立以组织战略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原则, 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重要性。以近期组织目标为规划中心, 科学合理地确立一系列组织政策。同时将其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以有效推断后期发展与变化, 确保人力资源可以保障组织的需求量, 使组织实现高效、快速、健康运行。此外, 在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过程中, 还要结合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自身目标与多元化特征, 综合考虑其产生的社会效益, 着重将研究力度置于人力资源供求情况分析、人才总数管理、结构优化方案、素质提升等方面规划的开展方案上。

2.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公益性事业单位在获取人力资源的过程中, 首先应认真做好职位分析, 并以此为基础, 发展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任职资格与基本素质评价体系。在招聘阶段, 基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员工的基本要求, 招聘的员工需要对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组织文化的认可达到一定程度, 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水平、良好的品德素养。要准确把握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和人力资源规划, 从而实现人、岗位与组织的相互匹配, 推动组织的正常运转。在员工的晋升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员工自身兴趣和特长, 保证晋升方式公开透明, 充分调动员工工作兴趣, 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 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荣誉感, 增强员工在单位的归属感。

3.薪酬激励与绩效管理。公益性事业单位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 需要吸引、留住优秀的人才, 从这个角度出发, 事业单位也要把薪酬上升到组织的战略层面, 思考通过什么样的薪酬策略和薪酬管理系统来支撑组织的竞争战略, 并获得竞争优势。事业单位的薪酬制度要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进行设计, 逐步建立起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薪酬制度, 并有目的地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实施有效率的、公平的薪酬制度, 离不开有效的绩效评估和管理。员工作为组织服务的直接参与者, 直接影响工作质量, 因此要对员工的贡献程度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评价。绩效评估和管理强调对整个人才使用过程的监控, 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 它关系到薪酬的分配、职位的晋升及培训的安排。此外, 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不仅要关注个人绩效, 还要注重对团队综合水平的考核, 以加强团队建设, 实现单位的整体效益。

4.坚持长期教育与培训。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 是的企业对岗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对员工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推动组织进步与发展, 要长期坚持对员工的再教育与培训工作, 通过再教育与培训使单位和员工适应变化。通过培训, 更新知识结构、增长技能、改善工作态度。事业单位以知识型员工为主, 这类型员工自身文化程度较高, 在需求层次方面要求也相应更高, 他们更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 培训应在员工自身的潜能开发、增强成就感、提升认可度等方面加大力度。同时, 做好教育培训, 建立学习型组织, 也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单位的归属感。当然, 培训要有针对性, 对于事业单位的不同类型人员, 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侧重点要有所不同, 要注重实际内容, 不能流于形式, 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拓宽各类人员的发展通道。

三、结语

公益事业单位 篇11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预算管理

一、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适用于公益性事业单位自身发展需要

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为了公共服务而提供,对社会事务监管,同样也占有或使用公共资源,公益性事业单位角色的多重性,在公共财政资金的供求与日益增长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冲突下,更需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履行好自身的内在职能。

2.适用于事业单位廉政反腐的社会需求

公益性事业单位掌握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在公共行政过程中,由于权力不受到制衡和约束时,极易受个人利益驱动诱发贪污腐败行为。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内部管理,制定一套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可操作性约束运行机制,有助于加强廉政风险管理,将加强公务支出管理、把纪检监督规范权力运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政务公开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防治不正之风。

二、目前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弊端

1.内部控制观念淡薄

首先,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认为只要能通过外部监督就可以,把财政部门、纪检部门、审计部门的检查当成内部控制的手段,把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等同于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单位职工对内控制度认识不够,认为内部控制是领导的事情,或者是财务人员的事情,缺乏参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主人翁意识。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一是责任主体不明确,在岗位设置和业务流程上没有体现内部牵制制度,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相互兼职的现象,如出纳人员兼采购员,仓库保管员兼验收,会计人员兼稽核,相互之间没有牵制制约。二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许多单位缺少适合自己的规章制度,许多单位制度陈旧,或者制度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有些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比较单一,业务部门的制度涉及财务的管理办法极少,责任主体不明确,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三是在收支内部管理、固定资产内部管理、政府采购内部管理、项目内部管理、合同内部管理、业务流程内部管理存在不足。有的单位存在“小金库”、用虚假发票套取财政资金等;有的单位则出现处置国有资产不规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部门预算执行不严谨

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执行部门预算方面存在下列问题:一是预算编制简单,预算单位注重项目资金的争取,勿视项目资金的绩效管理。二是在编制预算时,根据上年的财政资金拨付状况及收支使用情况核定,项目的实用性、预见性、计划性不强,频繁追加预算调整,弱化了预算的刚性和执行力。

4.内部管理不规范

(1)收支管理方面

在收入方面,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收入征收与减免审批把关不严,存在着票据使用与保管不到位,收入入账不及时等现象。在支出方面存在更多的问题,例如未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办理单位支出业务未经过有关部门事前申请、有关人员审核或超越授权审批,办理支出业务范围未按照标准或不符合相关规定开支,从而引发预算执行不力及违法、违规业务的风险。又比如资金支付未按财政国库集中要求、政府采购、公务卡结算等国家有关政策支付,以致于财务管理违规等。

(2)业务管理方面

公益性事业单位存在采购计划年初预算编制简单,考虑不够全面,存在追加预算现象,而单位内部采购计划不强,零星采购较多,存在采购后验收环节把关不严;资产管理存在权属不清,账实不清,责任意识不强,内部牵制制度不完善,存在资产安全隐患;在项目管理方面,立项依据领导的批示,对项目的规模及可持续性缺少可行性研究,存在盲目上马;合同管理存在签订合同把关不严,合同实质性价格调查不够。

5.内外部监督保障不够

目前许多公益性事业单位没有专门的审计部门,大多由财务部门兼任审计工作,由纪检实行防舞弊和预防腐败机制的专项督查落实,而纪检部门许多都不管、不懂业务,缺乏专业的知识。而财政、审计部门作为主要的监督机构,一般对业务单位的具体经济业务的资金使用是否合法合规,然而在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及实施监督和考评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制的建设。

三、加强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措施的对策建议

1.提升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管理者在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通过加强各部门的协作,及时发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纠正管理中的偏差,使事业单位的组织职能发挥得更好。通过对广大职工宣传加强财政纪律、规范财务管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责任心、形成重视内部控制建设的良好氛围。

2.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前提,是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运行的航向。公益性事业单位依据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现行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针对单位存在的敏感问题,合理制定一些操作性强、使用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如《单位公务用车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公务用车管理的补充通知》等,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科学管理,规范运行。如在资产管理建立台账制度和定期清查,使账账相符、账实一致。

3.加强预算业务控制的约束力

公益性事业单位必须以“预算管理”为主线,贯穿管理于单位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做到事前有目标、事中有控制、事后有绩效评价,把单位领导的业绩与预算绩效相结合,财务部门要正确把握预算编制的相关政策,统一部署预算编制工作。要充分发挥预算的计划、协调、评价等作用。建立健全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编制预算时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项目细化数据准确。对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决算和绩效评价四个环节实施有效控制。

4.细化内部收支业务控制

首先,对收入实行业务部门归口管理。财务部门牵头归口管理各项收入并按照行政事业会计制度实行会计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杜绝设立账外账、“小金库”现象,归口业务部门实行“票款同行”,及时将签订后的合同、票据等有关资料提交财务部门作为记账的依据,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应缴尽缴,收入及时入账。

其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单位支出内部管理制度,核定单位经济业务各项支出的标准,明确各项支出报销流程,按照统一规定办理支出业务。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的财务会计制度,国库集中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建立具体有关规定,如“公务用车管理办法”,“接待费管理规定”等。明确各类支出管理的归口部门,按照规定的开支范围重大事项事前审批,并明确经济业务支出流程和相关的内部审批权限,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相关业务,明确责任范围。

再次,单位应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制度,在政府采购活动管理、验收管理等环节出台相关的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单位采购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实行内部采购部门与内部审批部门、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的内部分离牵制制度。

然后,单位应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根据内部管理要求结合单位“三定”方案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单位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的职责权限,实现项目建设和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竣工审计等不相容岗位分离。

最后,单位应加强合同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合同内部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单位内部合同授权审批制度,促进合同管理规范有序开展;明确合同归口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应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实行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的有机结合。

5.加强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

公益性事业单位应建立由单位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财会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加强内部审计及纪检监察部门的独立性,及时发现单位存在的缺陷,并进一步对单位经济活动中面临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对已认识的风险进行系统的定性、定量分析和排序,根据风险的大小和程度制定相应的对应策略和整体措施。将业务中的低效、浪费、舞弊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内部控制监督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在内部控制发挥应尽的作用,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构建严密的外部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慧玲:《加强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交通财会》,2013年第9期.

2、白雪迪、张庆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几个问题的探讨》,《财务与会计》, 2013年第7期.

公益事业单位 篇12

关键词: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法律适用

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规定》 (1998年) 及其《实施细则》 (2005年) 的规定, 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 由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 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事业单位种类众多, 既有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 也有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 还有生产经营类、服务类事业单位。

长期以来, 我国的事业单位实行的是一套不同于企业, 近似于国家机关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在企业推行劳动合同制度, 对国家机关公务员的管理通过《公务员法》等加以规范, 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仍在原来制度的基础上运行, 改革进展缓慢。为了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 就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2]35号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 (以下简称35号文) , 规定“通过实行人员聘用制度, 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 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至此事业单位开始试行聘用制改革。

事业单位在改革过程中, 采取了三方面的分流:其一, 比照公务员序列管理。将一些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 (如证监会、保监会等) 比照公务员序列管理。人事关系的性质在法律上归属于行政法律关系, 劳动者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其二, 直接划入劳动法调整。采取自收自支的财政管理形式即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由劳动法调整, 原人事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其三, 学校、科研单位、卫生防疫等社会公益类的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但这些单位人员的劳动 (人事) 关系适用哪个部门法调整, 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无“法”适用。而对这部分事业单位和人员应否被纳入劳动合同法的范围范围, 是争议的焦点。本文将对此加以探讨。

第一种观点:社会公益类的事业单位均应当适用《劳动合同法》。社会公益类的事业单位全部人员适用《劳动合同法》, 可以解决这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实体权利保护无法可依的局面。长期以来, 我国人事制度是由政策和行政文件相结合建立起来的, 调整人事关系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性文件。社会公益类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能参照公务员法, 如果也不适用劳动合同法, 那么, 对其人员的权利保护缺乏法律依据。

社会公益类的事业单位人员适用《劳动合同法》的理论依据是:

首先, 聘用合同与劳动合同之间有本质的共同性。在聘用制下, 事业单位与其工作者之间法律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 由过去的行政任用法律关系变成了一种平等自愿、双向选择、权利义务对等的合同法律关系。聘用合同与劳动合同之间有本质的共同性。其一, 聘用合同和劳动合同的主体都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其二, 聘用合同和劳动合同的目的相同, 都是为确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其三, 聘用合同和劳动合同的内容相同, 都是为了明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其四, 聘用合同和劳动合同主体之间的关系相同。在履行合同时, 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职工之间的关系都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其五, 聘用合同的主体之一受聘者与劳动合同的主体之一企业职工的权利相同, 都包括《劳动法》第3条规定的各项权利, 如平等就业和择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等。因此, 转变观念, 让《劳动合同法》的效力覆盖社会公益类的事业单位的人员, 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长久之计。

其次, 改革后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聘用关系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在本质上相同。事业单位普遍开始推行聘用制, 事业单位获得了充分的用工自主权, 对劳动者有了录用、辞退、不续订聘用合同等重要管理权利, 事实上国家已经放弃了其计划经济时期对于事业单位劳动者来说所具有的雇主身份, 转而让一个个具体的事业单位来担任雇主的角色。在这种背景之下, 事业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存在一种劳动关系, 这种劳动关系本质上已经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普通劳动关系无异。聘用制度的普遍推行, 对于事业单位的劳动者来讲, 实际上雇主已经悄悄地被置换为本事业单位。从而使得事业单位在拥有了用人自主权的同时也有了侵犯劳动者利益的可能, 使得事业单位的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也成为一种很容易受到侵犯的权利。所以《劳动合同法》应把事业单位的聘用制劳动者全部纳入保护范围, 使他们的劳动权益能够像普通劳动者一样得到劳动法的保护, 以保障千千万万事业单位劳动者的就业稳定和经济利益, 维护社会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

我国国家机构改革合并了人事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经过职责整合, 设立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这一措施表明, 除了公务员的人事关系外, 我国对于其他人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调整已步入“一体化”管理的时代。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2009年) 可以看出:人事争议与劳动争议的统一, 已经成大势所趋, 而且明显呈现出人事争议归属于劳动争议的趋势。

第二种观点:事业单位的聘用合同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合同, 应有限制地纳入《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

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既不同于行使公权力的国家机关, 也不同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其特色, 便是其具有公益性、国有性、社会性等功能。为了确保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并使其能有效运作, 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规范必须较多地采用公法规制的手段。例如, 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用人规模有编制的限制, 事业单位的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提供, 事业单位的工资主要由政府负担与控制, 对于其工资标准显然难以采用由当事人协商确定的做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辞职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 35号文规定:受聘人员提出解除聘用合同未能与聘用单位协商一致的, 受聘人员应当继续履行聘用合同。6个月后再次提出解除聘用合同仍为能与聘用单位协商一致的, 即可单方解除聘用合同。这显然与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有明显的区别。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与企业也不一样, 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在合同期限、试用期、加班费、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性, 都与企业不同, 它与国家机关比较近似。由于以上这些因素的存在, 事业单位的聘用合同又不能完全适用有关劳动合同的一般法律规定。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与劳动合同相比, 聘用合同受到公法干预的范围和程度明显更为广泛和深入, 而双方协商自治的空间则相对比较狭小。事业单位的聘用合同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合同。这种特殊性便构成了《劳动合同法》对于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关系的调整需要做出“特别规定”的正当性基础。因此, 事业单位聘用合同适用法律的模式是:聘用合同既应当适用《劳动合同法》, 同时立法机构又须根据聘用合同的特殊性, 在法律适用方面作出一些特别规定。若有特别规定, 优先适用特别规定;无特别规定, 则适用《劳动合同法》的一般规定。《劳动合同法》采用了这一模式。其第96条规定:“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 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另有规定的, 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 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该条对事业单位聘用制工作人员的劳动合同如何适用《劳动合同法》做出特别规定。而《对江西省人事厅情况反映的答复意见函》 (国人厅函[2007]153号) 指出:经正式函请国务院法制办及全国人大法工委明确,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2]35号) 是规范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的国务院办公厅文件, 属于《劳动合同法》笫96条中“国务院另有规定”的范围, 有关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 应当适用该文件的规定。这种模式, 既解决了《劳动合同法》与现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 解决了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无法可依的局面, 也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留下空间。

实务中法院的操作也与上述观点不谋而合。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9月5日公布了《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释[2003]13号) , 规定“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 适用《劳动法》的规定处理”。2004年4月30日,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等问题的答复》 (法函[2004]30号) , 对法释[2003]13号文的上述规定做了进一步解释“适用《劳动法》的规定处理是指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的程序运用《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对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的实体处理应当适用人事方面的法律规定, 但涉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劳动权利的内容在人事法律中没有规定的, 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有关规定”。

现今我国人事立法特别是有关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几近空白, 既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专门“法律”, 亦无国务院制定的单行“行政法规”, 仅有35号文, 该文件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只可勉强归入到“国务院其他规定”的范畴。与此同时, 有关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引发的许多问题急需解决,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还需完善。

因此, 国家应尽快出台一部针对保护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所有劳动者的权益的法律。希望国务院立法计划中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能早日制度。

参考文献

[1]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2]徐建宇.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的定性与法律适用模式选择[J].经济法学、劳动法学, 2011 (, 4) .

[3]王向前.事业单位应当依法贯彻劳动合同法[C].新法下劳动关系与争议处理疑难问题解析, 2009.

[4]姜颖.劳动合同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上一篇:会计模拟下一篇:公共财政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