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平行线论文

2024-09-17

神奇的平行线论文(共4篇)

神奇的平行线论文 篇1

在社区020大行其道的今天,社区资源的增值服务已成为行业主流研讨、实践新方向。但我今天却想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解读对客户群体尤其是高端商务类客户群体的关注——回归服务本质,凸显专业价值。

以笔者所在公司为例,从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到银行、证券、外资等大型金融机构、投资集团总部公司,以及国际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些优质的客户资源成为物业企业最具价值的品牌背书。与此同时,这些高端企业机构类客户的诉求与期望,能够极大地引导和促进物业企业服务体系的成长成熟。面对高端客户群体,每一个项目团队在打造服务体系时都要经历“磨合、创新、优化、稳定”的过程。不同的客户群体诉求下,诞生出了各具特色的服务模式和团队,但有一点理念或者内涵是共通的,那就是——“平行”。“平行”代表了一种相处的模式,更说明了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以及平等独立的文化品格。

几何概念中的平行线是指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或重合的两条直线。而我们所追求的关系更像是两条平行的轨道,无论如何转弯,间距保持不变,稳定与平衡才能延伸至无限远。物业公司与客户之间,只有把握好平行的距离与节奏,才能走得更远。

首先是平行的距离。

政府监管性机构、大型金融企业和集团总部,在工作环境的封闭性、安全性方面要求很高,任何无关人员的出现都是干扰。除了外围的封闭式管理,内业巡视检查工作也要择机而行。在一个驻有多家企业的大厦内,设备末端巡检既要遵守标准化养护流程规定,又要兼顾不同客户的日程安排,项目工作计划的编制需要统筹运算,精确、具体、看似杂乱却有章可循。

对于高端企业机构而言,物业服务只是其核心业务的边缘,他们不希望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与物业服务企业的沟通上,简单高效最重要。准确领悟客户意思表示,深入洞察内在因果关系,有效传递客观原则依据,快速引导双方达成共识,这些极大地考验着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智慧。

茶温水热不见炉,窗明几净无需帚。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理想的结果。这些由无数个细节服务汇聚成一条与客户平行的线——丈量出一个理想距离,一个客户转身就能触碰的距离,不近不远。

同样重要的,还有平行的内涵。

不同背景的企业管理文化各异,物业服务需求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监管机构强调安全秩序与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外资企业更讲究高效与执行,这些诉求的背后是严格的人才甄选与培训机制。打个比方,双语服务不仅限于几个说着流利英文的客服人员,而是全员化的环境,任何岗位都可以简单沟通。

细节决定成败,主动赢得先机。在深入了解客户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还要时刻关注客户所处的市场环境。股市异常波动,国内宏观政策调整,国际多边合作,政治外交考察等等,这些直接或间接给企业客户带来影响,同时也需要物业服务企业给予及时配合:秩序引导、运行保障、礼宾接待、大型活动等等。

金融机构入驻前期的磨合过程很重要,以装修管理为例,需要经过消防验收在内的多机构审核,这些流程和审核标准物业公司要清楚。不同的法律体系影响外资企业对国内物业服务的认知差异,这些国际间法律结构性区别物业公司要明晰。高端企业不断追求现代前沿技术的应用实践,这些技术瓶颈物业公司要突破。

平行,走向更远。

面对高端客户群体,很多时候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政治大局观念,远远超出衡量物业服务企业的一般性标准,毕竟动辄通过政府机关甚至外交部的投诉,不是任何CRM系统所能承受的。

记得《致橡树》中曾有这样一段:“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物业服务企业作为独立的个体,处理客户关系有利益,有博弈。服务于高端客户群体,摒弃惯性思维,塑造专业价值是维护企业尊严与原则的不二法门。

神奇的平行线论文 篇2

命题一般由条件和结论组成。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引出的是条件那么引出的是结论。

正确的为真命题不正确的为假命题

要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要举一个例子,使它具备问题得条件不具备问题得结论,我们称这样的例子为反例。

经过证明的真命题为定理

平行线的判定: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条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

两条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条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线及其判定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如图1所示,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CD的是()

A.∠BAD=∠BCDB.∠1=∠2;C.∠3=∠4D.∠BAC=∠ACD

A

D

AE

DA

E

C

(1)(2)(3)2.如图2所示,如果∠D=∠EFC,那么()

A.AD∥BCB.EF∥BCC.AB∥DCD.AD∥EF3.如图3所示,能判断AB∥CE的条件是()

A.∠A=∠ACEB.∠A=∠ECDC.∠B=∠BCAD.∠B=∠ACE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同位角不一定相等B.内错角都相等

C.同旁内角可能相等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不相邻的两个直角,如果它们有一边在同一直线上,那么另一边相互()A.平行B.垂直C.平行或垂直D.平行或垂直或相交

二、填空题:

1.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b相交于P,若a∥c,则b与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2.在同一平面内,若直线a,b,c满足a⊥b,a⊥c,则b与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CD3.如图所示,BE是AB的延长线,量得∠CBE=∠A=∠C.(1)由∠CBE=∠A可以判断______∥______,根据是(2)由∠CBE=∠C可以判断______∥______,根据是

三、训练平台:(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如图所示,已知∠1=∠2,AB平分∠DAB,试说明DC∥AB.A

2.如图所示,已知直线EF和AB,CD分别相交于K,H,且EG⊥AB,∠CHF=600,∠E=•30°,试说明AB∥CD.E

AC

四、提高训练:

K

H

BD

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b,c,d,e,且∠1=∠2,∠3+∠4=180°,则a与c平行吗?•为什么?

de

abc

五、探索发现:

如图所示,请写出能够得到直线AB∥CD的所有直接条件.24AC

B

657D

六、中考题与竞赛题:

(2000.江苏)如图所示,直线a,b被直线c所截,现给出下列四个条件:•①∠1=∠5;②∠1=∠7;③∠2+∠3=180°;④∠4=∠7.其中能说明a∥b的条件序号为()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c

41a

辨析平行线的条件与性质 篇3

一、明确“三线八角”这一前提

平行线的条件与性质都依托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三线八角)这一基本图形, 因此要掌握平行线条件及性质,必须先弄清楚图1: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形成“三线八角”.

同位角:相同位置的两个角. 如∠1与∠5分别在交点的左上方,位置相同,所以∠1与∠5是同位角;同理:∠2与∠6,∠3与∠7,∠4与∠8都是同位角.

内错角:在两条直线内部,被截线错开的两个角. 如∠3与∠5在AB与CD两条直线的内部,被截线EF错开,所以∠3与∠5是内错角;同理:∠4与∠6也是内错角.

同旁内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且在截线同一边的两个角. 如∠3与∠6在AB与CD两条直线的内部,且在截线EF的同一边, 则∠3与∠6是同旁内角;同理:∠4与∠5也是同旁内角.

例1 (课本第7页练一练1改编)

如图2所示,∠1的同位角有________,

∠1的内错角有 ___________,

∠1的同旁内角有 _________.

【解析】∠1的两边分别是线段DF与BC,若形成“三线八角”,可以抽象出以下图形:

通过以上图形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在图3中∠C是∠1的同位角;图4中∠EDF是∠1的内错角; 图5中∠ADF是∠1的内错角,此时若DF是截线,则∠BDF是∠1的同旁内角,若BC是截线, 则∠B是∠1的同旁内角.

二、分清条件与性质的本质区别

何谓条件?一般地说,图形满足这一内容,即可肯定它是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图形的判别条件. 如: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直线平行. 同样, 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都是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这其中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是“前提”,两直线平行是“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平行线的判定条件是通过角的数量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可以形象地用图6表示:

例2 (2013·湖南永州)如图7,下列条件中能判断l1∥l2的是().

A. ∠1=∠2

B. ∠1=∠5

C. ∠1+∠3=180°

D. ∠3=∠5

【解析】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条件, 要判断l1∥l2,首先我们确定截线,若截线为l3,则图中∠1与∠3是同旁内角,它们互补即∠1+∠3=180°时l1∥l2,所以C选项正确, 又因为∠3=∠5,所以∠1+∠5=180°也可以证明l1∥l2;若截线为l4,图中∠2与∠4是同旁内角,∠2+∠4=180°时也可判断l1∥l2.

何谓性质?某个图形所具有的特征就是图形的性质. 例如: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这就是平行线的一条性质. 同样,我们还可以得到另外两条性质: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这其中两条直线平行是“前提”,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是“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平行线的性质是由两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得到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可以形象地用图8表示:

例3 (2013·湖北十堰) 如图9,AB∥CD,CE平分∠BCD,∠DCE=18°,则∠B等于 ().

A. 18°B. 36°C. 45°D. 54°

【解析】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知,因为AB∥CD,所以∠B=∠BCD, 又因为CE平分∠BCD,所以∠BCD=2∠DCE=36°, 所以∠B=36°.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平行线的判定条件和性质看起来差不多,实际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判定条件是由角的关系得到平行,而性质是由平行得到角的关系,实际它们之间是互逆的,可以形象地用图10表示为:

为了方便使用可以简单概括为:要证平行用条件,已知平行用性质.

三、灵活运用平行线的条件及性质

在运用平行线的条件及性质证明同一问题时,经常会出现前一步的结论会变成后一步的原因,对这种因果变化,做题时应注意灵活应对,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例4 (2013·湖北孝感)如图11,∠1= ∠2,∠3=40°,则∠4等于().

A. 120° B. 130°

C. 140° D. 40°

【解析】如图12,因为∠1=∠2,所以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是判定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因为a∥b,所以∠3=∠5=4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是平行线的性质的应用.

又因为∠4+∠5=180°,所以∠4=140°.

这道题目体现了平行线条件与性质紧密联系,第一步推出的结论a∥b,成了第二步证明的原因.

例5 (苏科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40页第6题改编) 如图13,点D、E分别在AB、BC上 ,AF∥BC,∠1=∠2,∠3=60°, 求∠ADE的大小.

【解析】因为AF∥BC,所以∠2=∠C,理由是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因为∠1=∠2,所以∠1=∠C,所以DE∥AC,理由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所以∠3+∠ADE=180°,因为∠3=60°, 所以∠ADE=120°,理由是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线的判定 篇4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由平行线的画法,引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由公理推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这两个定理.

(2)重点、难点分析 :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两个判定定理.一般的定义与第一个判定定理是等价的.都可以做判定的方法.但平行线的定义不好用来判定两直线相交还是不相交.这样,有必要借助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成的角来判定.因此,这一个判定公理和两个判定定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们是判断两直线平行的依据,也为下一节,学习习近平行线的性质打下了基础.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由判定公理推出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学生刚刚接触用演绎推理方法证明几何定理或图形的性质,对几何证明的意义还不太理解.有些同学甚至认为从直观图形即可辨认出的性质,没必要再进行证明.这些都使几何的入门教学困难重重.因此,教学中既要有直观的演示和操作,也要有严格推理证明的板书示范.创设情境,不断渗透,使学生初步理解证明的步骤和基本方法,能根据所学知识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公理或定理.

2、教学建议

在平行线判定公理的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一条主线索:“充分实验―仔细观察―形成猜想―实践检验―明确条件和结论.”

教师可演示教材中所示的教具,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出平行线.在此过程中,注意角的变化情况.事实充分,学生可以理解,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一定会平行.

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后,有些同学可能会意识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也会平行”.教师可组织学生按所给图形进行讨论.如何利用已知和几何的公理、定理来证明这个显然成立的事实.也可多叫几个同学进行重复.逐步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证明的严谨性.另一个定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也与此类似.

教学设计示例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和第一个判定定理.

2.会用判定公理及第一个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模型演示,即“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独立思考,主动发现.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公理的概括与定理的推导.

(二)难点

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中逻辑推理及书写格式.

(三)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实验,巧妙设问,解决重点.

2.通过引导正确思维,严格展示推理书写格式,明确方法来解决难点、疑点.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板、投影胶片、投影仪、计算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两组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2.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维,概括出公理及定理的推导,并以练习进行巩固.

3.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完成归纳小结.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由平行线的画法,引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由公理推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这两个定理.

(2)重点、难点分析 :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两个判定定理.一般的定义与第一个判定定理是等价的.都可以做判定的方法.但平行线的定义不好用来判定两直线相交还是不相交.这样,有必要借助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成的角来判定.因此,这一个判定公理和两个判定定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们是判断两直线平行的依据,也为下一节,学习习近平行线的性质打下了基础.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由判定公理推出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学生刚刚接触用演绎推理方法证明几何定理或图形的性质,对几何证明的意义还不太理解.有些同学甚至认为从直观图形即可辨认出的性质,没必要再进行证明.这些都使几何的入门教学困难重重.因此,教学中既要有直观的演示和操作,也要有严格推理证明的板书示范.创设情境,不断渗透,使学生初步理解证明的步骤和基本方法,能根据所学知识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公理或定理.

2、教学建议

在平行线判定公理的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一条主线索:“充分实验―仔细观察―形成猜想―实践检验―明确条件和结论.”

教师可演示教材中所示的教具,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出平行线.在此过程中,注意角的变化情况.事实充分,学生可以理解,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一定会平行.

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后,有些同学可能会意识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也会平行”.教师可组织学生按所给图形进行讨论.如何利用已知和几何的公理、定理来证明这个显然成立的事实.也可多叫几个同学进行重复.逐步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证明的严谨性.另一个定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也与此类似.

教学设计示例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和第一个判定定理.

2.会用判定公理及第一个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模型演示,即“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独立思考,主动发现.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公理的概括与定理的推导.

(二)难点

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中逻辑推理及书写格式.

(三)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实验,巧妙设问,解决重点.

2.通过引导正确思维,严格展示推理书写格式,明确方法来解决难点、疑点.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板、投影胶片、投影仪、计算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两组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2.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维,概括出公理及定理的推导,并以练习进行巩固.

3.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完成归纳小结.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和第一个判定定理及运用其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设计,引出课题,以模型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讲授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在整节课中,较充分地体现了逻辑推理.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平行公理及推论,请同学们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出示投影).

1.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叫平行线.

2.与一条直线平行的直线只有一条.

3.如果直线 、都和平行,那么 、就平行.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上述三个问题.

【教法说明】通过三个判断题,使学生回顾上节所学知识,第1题在于强化平行线定义的前提条件“在同一平面内”,第2题不仅回顾平行公理,同时使学生认识学习几何,语言一定要准确、规范,同一问题在不同条件下,就有不同的结论,第3题复习巩固平行公理推论的同时提示学生,它也是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师:测得两条直线相交,所成角中的一个是直角,能判定这两条直线垂直吗?根据什么?

学生:能判定垂直,根据垂直的定义.

师: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你有办法测定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吗?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如何测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教师在学生思考未得结论的情况下,指出不能直接利用手行线的定义来测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必须找其他可以测定的方法,有什么方法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在前面复习近平行公理推论的情况下,有的学生会提出,再作一条直线 ,让 ,再看 是否平行于 就可以了.

师:这种想法很好,那么,如何作 ,使它与平行?若作出 后,又如何判断 是否与平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老师的提问,意识到刚才的回答,似是而非,不能解决问题.

师:显然,我们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为此我们来寻找另外一些判定方法,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平行线的判定(板书课题).

[板书]2.5平行线的判定(1).

【教法说明】由垂线定义可以来判断两线是否垂直,学生自然想到要用平行线定义来判断,但我们无法测定直线是否不相交,也就不能利用定义来判断.这时,学生会考虑平行公理推论,此时教师只须简单地追问,就让学生弄清问题未能解决,由此引入新课内容.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教师给出像课本第78页图2C20那样的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转动 ,让学生观察, 转动到不同位置时, 的大小有无变化,再让 从小变大,说出直线 与 的位置关系变化规律.

【教法说明】让学生充分观察,在教师的启发式提问下,分析、思考、总结出结论.

图1

学生活动: 转动到不同位置时, 也随着变化,当 从小变大时,直线 从原来在右边与直线 相交,变到在左边与 相交.

师: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与 不相交即与平行的位置,那么 多大时,直线 呢?也就是说,我们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需要找角的关系.

师:下面先请同学们回忆平行线的画法,过直线 外一点 画 的平行线 .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在黑板上演示(见图1).

师:由刚才的演示,请同学们考虑,画平行线的过程,实际上是保证了什么?

图2

学生:保证了两个同位角相等.

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猜想?

学生: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条直线平行.

师:我们的猜想正确吗?会不会有某一特定的时刻,即使同位角不等,而两条直线也平行呢?

教师用计算机演示运动变化过程.在观察实验之前,让学生看清 角和 角(如图2),而后开始实验,让学生充分观察并讨论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讨论、分析.

总结了,当 时, 不平行 ,而无论 取何值,只要 , 、就平行.

图3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表达出结论,并告诉学生这个结论称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

[板书]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即:∵ (已知见图3),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法说明】通过实际画图和用计算机演示运动―变化过程,让学生确信公理的正确.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

图4

1.如图4, , , 吗?

2. ,当 时,就能使 .

【教法说明】这两个题目旨在巩固所学的判定公理,对于第2题是已知结论,找出使它成立的题设,这是证明问题时应掌握的一种思考方法,要求学生逐步学会执因导果和执果索因的思考方法,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逐渐培养学生的这种数学思想.

(出示投影)

直线 、被直线 所截.

图5

1.见图5,如果 ,那么 与 有什么关系?

2. 与 有什么关系?

3. 与 是什么位置关系的一对角?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给出答案: 时, , 与 相等, 与 是内错角.

师: 与 满足什么条件,可以得到 ?为什么?

学生活动: ,因为 ,通过等量代换可以得到 .

师: 时,你进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 .

师:由此你能总结出什么正确结论?

学生活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师:也就是说,我们得到了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另一个方法:

[板书]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法说明】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式提问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角之间的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结论,主要采用探讨问题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动脑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师:上面的推理过程,可以写成

∵ (已知),

(对顶角相等),

∴ .

[∵ (已证)],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法说明】这里的推理过程可以放手让学生试着说,这样才能使学生大胆尝试,培养他们勇于进取的精神.

教师指出:方括号内的“∵ ”,就是上面刚刚得到的“∴ ”,在这种情况下,方括号内这一步可以省略.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

1.如图1,直线 、被直线 所截.

(1)量得 , ,就可以判定 ,它的根据是什么?

(2)量得 , ,就可以判定 ,它的根据是什么?

2.如图2, 是 的延长线,量得 .

(1)从 ,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它的根据是什么?

(2)从 ,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它的根据是什么?

图1 图2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

【教法说明】这组题旨在巩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判定方法的掌握,使学生熟悉并会用于解决简单的说理问题.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

1.如图3所示,由 ,可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由 ,可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

2.如图4,已知 , , 吗?为什么?

图3 图4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给以指正并启发、引导得出答案.

【教法说明】这组题不仅让学生认识变式图形,加强识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就是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从而得到一题多解.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总结扩展

2.结合判一定理的证明过程,熟悉表达推理证明的要求,初步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97页习题2.2A组第4、5、6(1)(2)题.

作业 答案

4.当 时,就能使 .

5.(1)从 ,推出 ,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从 ,推出 ,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6.(1)可断定 ,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上一篇:审理程序下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