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共生(共11篇)
生态共生 篇1
微循环 (Microcirculation) 和共生效应 (Symbiotic effect) 是自然界生生不息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能源的两大主要内在机制。这些基于大自然数亿年进化选择淘汰而生存演进的系统是人类最大的构筑物——城市应该模仿学习的对象。
本文基于这样的思考, 首先从城市如何与自然共生入手, 并认识到这是人类文明史持续追求了数千年的梦想, 由此提出共生城市的理念 (Symbiocity) 。其次, 将“共生城市”分成三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集, 这三个协同集自身的共生性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共生性就能影响城市生态脚印的大小。最后, 本文论述培育“共生城市”自演化成长机制。也就是说, 要造就有共生理念的生态城市, 不仅需要从上而下的规划, 更重要是培育一种让城市共生效应自动演进的成长机制。如果只有城市规划, 但没有这种自发机制, 生态城市是难以成功的。
1 城市与自然共生——人类五千年的梦想
1.1“共生”是大自然最普遍的现象
众所周知, 远在人类出现之前, 地球上的万物生长无处不在发生着共生现象, 无数的生物之间构成紧密无间的共生系统 (Symbiosis) , 物种之间相互频繁地交换能量、信息和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从而形成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获取生存和壮大自身的共生系统, “共生”是大自然最普遍的现象, 也是大自然演进和多样化的摇篮。但是对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却长期被忽视, 至今为止, “共生效应”方面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但还远远未见到终点。实际上, 人类身体的肠道就是一个与千千万万的微生物共生的系统。科学已经证明:人体内肠道的微生物不仅决定着此时此刻人的生理健康, 而且会影响人的基因的变异, 从而影响下一代。无比复杂、丰富多彩的共生现象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和身体内部展现其奇特的效应, 但许多人并没有感觉到。
1.2 中西方历史上的理想城市观
中西方历史上有不同的理想城市观。我国作为与农耕文明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 中华民族理想的人居环境就在持续不断的“桃花源记”这类图景中反复展现, 这就是中国人的理想城市梦。而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主的西方文明由于狩猎文明与商业的发展, 较早形成挑战自然的理念, 进而促进自然科学技术的创新, 发展出一套能够快速建设城市, 快速占领一个地方来普及自己的文明的理念。因此, 两千多年前, 快速扩张的古罗马军队到处建设方格型的城市, 千城一面, 这种基本的城市建设格局至今还在沿用。而基于文艺复兴的现代科技进步和工业文明的兴起, 又放大了人类轻视自然的雄心壮志, 这种藐视自然、逢山开山、遇海填海的方式, 尽管挑战和“战胜”了自然, 但最终却受到了自然的报复, 也把地球的生态环境破坏得濒临崩溃, 资源濒临枯竭, 连大气层中的CO2浓度也濒临极限了。所以, 人类文明需要转型, 城市更需要转型。
我国古代的风水理论, 其科学合理的部分是古人类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 研究城市和建筑的人居环境如何与自然共生。大到城市、小到村庄的规划, 人们都在追求一种共同的理想环境, 那就是“枕山、环水、面屏”、“洞天福地”和“藏风聚气”的图景, 这是人类在长期的农耕文明生活经验积累中发现能够繁育后代、保障安全、风调雨顺的微环境。经验表明, 凡是生物多样性越好的环境, 人类就越容易满足自身的繁育需求, 生活舒适度也更好, 并由此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师法自然等“天人合一”的理念。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提出, “城市的建设应该因天才、就地利, 城廓不必中规矩, 道路不必中准绳。”
尽管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体系在早期也经历了“自然中心阶段”, 但其以人类为中心的“两分法”思维模式逐渐兴起, 形成了“挑战自然”的行为模式, 催生了人类史上空前的工业文明。以最早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英国为例, 工业文明以前所未有的威力创造巨额财富的同时, 也带来了空气污染、疾病丛生、生态衰退、贫富悬殊等严峻的问题。这在当时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的《双城记》一书中有详尽的描述。正如他在该书扉页上所写的那样,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这也是一个最糟的时代”。十九世纪末, 英国规划师霍华德提出人类要抛弃那种乌烟瘴气的城市建设模式, 而应追求一种自然乡村共生的田园城市。他认为城市规模不必太大, 中心城市应该由若干的卫星城围绕, 卫星城之间以农田绿地分隔, 并通过快捷的交通连接起来, 而且把人的生活和就业岗位的安排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城市的土地利用上要追求公有公平等等, 在他撰写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展现了他对工业文明以及相应的城市发展观的全面深刻反思。
中华民族在数万年的农耕文明和几千年的文明史中, 学会了城市怎样与周边山水和谐共处。明末清初的杰出剧作家李渔就提出过:“何为山水?山水者, 才情也, 才情者, 心中之山水也。”正因为受“天人合一”思维的影响, 我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在过去几千年建城史中, 没有改变城市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处的格局, 山、水、城依然是这样的协调。
但是西方国家在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之后, 不断膨胀的“人类中心论”和“挑战自然”的偏见所致的工业暴力却力求将城市变成机械式的居住机器。比如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 第一眼往往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充满机械美的城市, 但是很快就会让人感到视觉疲惫, 这是因为在这里人与自然关系被分割, 城市不是一个连续流动的空间。所以, 古人说, 什么叫山?什么叫水?山者, 万物之瞻仰也, 草木生焉, 万物殖焉, 飞鸟集焉, 吐生万物而不私焉;水者, 万物之本原也, 诸生之宗室也, 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在这样的思维模式基础上, 中国古代规划师把城市与山水之间的共生模式, 至少分为九种:“山环城、水抱城;山环城、水穿城;山环城、水含于城;城包山、水抱城;城包山、水穿城;城包山、水含于城;山是城、水抱城;山是城、水穿城;山是城、水含于城。”这么丰富多彩的分类在一千五百年前就已经奠定, 这是一种何等丰富的文化遗产啊!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 只有传承和弘扬这种与大自然休戚与共持续数千年的文明, 体会到天人合一理念的精妙, 才是创建现代生态文明可贵的精神良药。
1.3“共生城市”与“机械城市”的比较
第一, 共生城市必然是资源能源节约的城市、物质循环利用的城市、遵循生态学原则发展的城市;而机械城市以经济效率置上, 必然是掠夺自然资源、低成本排放、遵循物理学原则。第二, 共生城市必然是功能混合的、高度紧凑的、相互之间能共生的空间结构、多样化的, 因为多样化能够持续繁荣, 是尊重地方文化、尊重自然的, 但是又是包容的;而机械城市往往是严格的功能分区, 是标准化、同质化、千城一面的。第三, 共生城市是扁平化、组团式集群、新城代谢性、内部基因传承为主的;而机械城市是层级制、服务于中心、平等性、外部设计强加为主。第四, 共生城市系统内各元素是共生的、感性和理性共存、对异质文化是包容的;而机械城市是二元论、非黑即白的, 是欧美文化占主导地位。最后, 共生城市是生态文明的依托, 以信息化服务业为主动力的;而机械城市是工业文明的依托、以工业化为主动力。由此可见, 共生城市或者共生理念基础上建设的生态城市是今后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摇篮,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见表1) 。
1.4“共生”设计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
“共生”基于丰富的“多样性”, 源于无数的“微循环”, 是任何物质能源都可以相互利用的高效循环。“共生”所产生的协同作用能够使能效和物效的提高有可能超越物理学定律。“共生”是自组织系统最重要的本质特征, 而自组织系统 (Self organizing system) 是一切生命演化基本模式, 这种城市必然是向自然索求最少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 而“阴阳互补”是“共生效应”的最高层次。不同生物和基础设施之间是功能互补的, 不是相互排斥和抵消的, 而是互相在贡献着自己的信息、能力和资源, 是一种高层次的“共生”关系, 这种“共生”关系就是“阴阳互补”, 中华民族五千年前就得到这个智慧, 但是现代人很少能够领悟和应用。
2“共生城市”的三个主要协同集
2.1 能源和资源的协同集
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和运行, 把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电梯下降能、废弃物转化为沼气能, 都在一个建筑内完成协同转化利用, 使建筑不仅是人类居住的空间, 也是能源的发生集。如果城市的基本单元——建筑可以与能源共生, 那么城市也就可能实现与自然生态环境共生。
如果把垃圾回收利用按对大自然不同的干扰程度分类, 从传统的垃圾填埋一直到好氧和厌氧堆肥, 垃圾利用越接近三角形高端, 浪费的资源就越少。最后, 没有东西会浪费, 一切来自于土壤, 再回到土壤中去, 垃圾就变成了燃料和肥料、变成了自然生态所需的养料, 这样一种循环利用方式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类与自然间的共生模式之一 (见图1) 。
再者, 在城市中一切可再生的能源资源都得到均衡分配, 在空间、时间上均衡地分布、循环利用。雨水收集与水循环利用理想的状态实际上就是两百年前的西方世界或三十年前的我国各地的状态, 当时所有的城市河流都是清澈见底、鱼虾成群的, 这就意味着水体有着很强的自净能力。由此可见, 只要修复城市水生态, 水的循环利用, 人、城、水和谐也就为期不远了。
在城市建设中采取低冲击开发模式, 也就是模仿大自然的共生理念, 使城市各类构建物、各个层面都能收集雨水, 使城镇水体能够和千万种生物相互之间共存、共生、循环利用水资源。这种模式是西方发明的, 但是却贯穿着东方的智慧。
可再生能源应用和景观协同。通过一体化和多样化的设计, 使建筑与可再生能源巧妙利用组成一种新的城市景观, 能将建筑上安装的太阳能光电板所产生的单一景观和光污染减少到最低的状态的同时, 又能增加独特的现代形象, 从而使分布式能源产生器与城市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和谐相处。
再者, 不同产业的企业间资源共生。即前面一个工厂所产生的废物变成后一个工厂的原料, 这样就能实现废水、废弃物的零排放。
2.2 城市服务功能与产业协同
首先, 要追求土地混合使用。只有把各种各样的功能分区多维度混合布局, 使得稀缺的空间能够高效利用, 使得城市能够紧凑型发展, 居住和就业能够共生。即把居住、就业和各种不同的产业布局之间共生起来, 这种新规划模式就必然会打破现代规划师们熟悉的明确分区的规划, 然后就能创造出立体型的不同的结构的混合单元, 这种新单元可称之为集约式的城市综合体, 这类基于共生理念的城市单元实质上是使用功能混合的大型绿色建筑, 其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找到工作与休憩的机会。采用这种单元组合起来的城市当然就是一种共生的生态城市, 但需要城市规划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与之相适应, 澳大利亚率先推行的绩效规划 (Performance zoning) 就代表了这类进展。
例如南方有一些大学园区内的学生只有两三万, 校区占地面积却有好几个平方公里, 相比地处老城区的紧凑式校园, 用地明显偏大, 例如香港理工大学是一个有近四万学生的大学, 它的校区仅占地176亩, 校园和周边有像蜘蛛网一样的步行道, 仅六米宽的步行过道, 却能够承受最高峰时的人流量, 因为一辆汽车占用的空间相当于五六十个行人占用的空间, 所以, 这种未经事先规划, 但基于交通流量变化而“自组织”延伸建设的微型交通步道既是以人为本、便利民众的, 又是环境友好的, 与建筑也能高度协同。
通过在轨道或快速地面公交BRT交通站口设置自行车停放点, 实现快交通和慢交通的协同。从城市规划历史来看, 西方城市最典型的空间结构是广场, 而中国城市最典型的空间结构是街区。从现实效果来看, 凡是将人性化的街道与休闲、交流、购物、步行等功能协同起来, 从而满足市民与游客的需求, 这类功能的协同就会产生宜人的场景。
2.3 气候、自然与景观的协同集
如果把城市中建筑归于“阳”, 那园林绿地就属“阴”, 这种阴阳共生观造就了中国五千年园林发展的原动力, 我国传统园林设计的原则是:一切都源自模仿自然, 力求展现自然美的精妙境界, 园林与建筑往往是高度融合、相互包容的, 如建筑的回廊、屋檐、门台等都是面向园林和水体的开放空间, 而亭、榭、假山、廊道等建筑小品又自然地点缀在园林绿地和水体之中, 这就是中国园林文化的“阴阳互补”精髓。
而西方的园林与建筑却是分开布置的, 园林仿佛就是一个被征服、被奴化了的假自然, 这种“自然”在建筑面前就像一个臣服的奴隶, 其空间结构虽然是机械的、对称的, 但却是不自然的。这种园林景观远远没有我国园林与建筑的共生来得和谐与亲切。
在我国, 从北到南, 各地的四合院空间结构差异极大。如将四合院中的建筑划为“阴”、空地归为“阳”, 南方的四合院往往是充分利用建筑物占地较大, 形成蔽阳、阴凉的效果;而北方的四合院则空地多、建筑少, 并讲究坐南朝北、呈围合空间模式, 适宜于多利用阳光能形成宜人的小环境。这样的不同“阴阳”组合就使得我国的传统四合院式建筑是适应当地气候的和适合人类居住的。在建筑群里, 充分利用园林和建筑物的协同来极大地减少热岛效应。
可再生能源应用与景观的多样化也是匹配共生的。城市与周边山水的协同, 那更是我们要领悟的精华。中国的城市始终把山水与人居环境看成是共存、共荣、共雅的。腾子京说过, “天下郡国, 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 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 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足, 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通过把城市规划成为一个园林与建筑的复合体系, 我们的祖先早就给出了如何发展、如何规划人类聚居点的智慧。
城市与市郊农村的协同。如果城市是“阳”的话, 那么农村就是“阴”, 城乡间“阴阳互补”才能协调发展。现代城市规划学的奠基者霍华德曾经说过, 城市与农村应该像夫妇那样得到结合, 这样才能萌生出新的希望和新的文明。但是现在有的地方把农村建成像城市那样, 那就是阴阳不调和, 或者叫“同性恋”。
3 培育“共生城市”的自演化成长机制
3.1 作为自组织体系的生态城市“共生”演化的基本规律
首先, 共生城市必然是具有“自组织”特征的系统, 其自我演进所产生的生态效果远胜于一次性“科学”规划。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 从不共生到高度共生, 通过对这类演进规律的认识, 我们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要为具有新陈代谢能力的城市空间结构自演进奠定良好基础, 而不是设置障碍, 如果盲目的按照开发区这种方格型方式来设计城市, 那么对城市发展的可持续特性带来的是障碍。因而所有的城市规划, 从开始设计时就应考虑到如何有利于终极的共生关系的自演进, 考虑到城市高度演进以后的复杂的共生体的形态, 这样就有可能为城市未来的演化铺设了一条正确的轨道。
“共生城市”是他组织与自组织两种机制相结合的结果。作为他组织形式的主要承载体的生态城市的规划, 从起步阶段就不应该有结构性的错误来妨碍城市自组织功能的发挥, 如果有了结构性的错误, 而且妨碍甚至破坏了共生关系, 那就说明这个规划有硬伤。这种硬伤往往表现在对三个协同集的共生性造成破坏。
生态城市作为自组织系统的重要节点, 其交通结构、可再生能源应用、水循环等这些节点越强大、越自主, 系统整体就越能够应付外来的干扰, 城市空间的复杂性和共生效益就能够顺利地形成, 这些自然的演进过程对整个系统的演进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 某生态城原来的道路结构就像一个开发区, 这样不利于交通系统和街区活动的共生, 后来就进行了设计改进, 将路网加密, 这样使得步行、机动车能够和谐共生。
共生系统演进的主体、主动力在于市民。市民、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及由他们组成的能动性、创造性是城市朝着“生态化方向”演进的最基本动力。以著名的德国生态城“弗莱堡范例”为例, 该市从可再生能源应用开始、到资源循环利用、再到绿色环保, 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向前进, 完全是基于共生理念。
工业文明时代的集中化、大型化、刚性化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城市设计旧思路, 非常容易形成城市的“共生陷阱”。资源循环利用越微距化, 共生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和复杂性就越容易得到高度演化, 越容易达成生态城市的目标。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往往迷恋于把一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集中到一起, 或盲目崇拜巨大无比的集中式的能源系统, 这样就会妨碍城市的能源和资源与其它功能的共生, 更为重要的是, 此类集中式、中心式的污染处理和能源系统也将风险高度集中了, 一旦受到损坏或人为破坏, 就无疑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启动了“定时炸弹”, 这是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认识缺陷所造成的恶果。
3.2 生态修复——让城市生态系统自我演化
通过截污、扩大湿地、培育水生动植物、增强水动力、生态驳岸 (去除传统的三面光) 、减轻初期雨水污染冲击等等, 使水生态能够恢复到原来具有自净功能的状态, 水循环利用就自动能够取得成效。所以, 水生万物、水容万物, 但关键在于人怎么对待水。
在景观设计中强调把自然生态引入到城市空间中去, 十分注意保留城市中的自然斑块,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城市生态景观更好的原因。因为风景名胜区条例限制了这类城市不能以开山和填湖来建设开发, 无意中就为城市和自然和谐相处创造了条件。
新建的城市公园绿地, 也应该通过愿景性规划 (Scenario Planning) , 来引导人工工程以正确的方式促进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生成, 而不是相反。这就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精妙之处, 也就是为什么园林能和建筑“阴阳互补”, 师法自然、虽为人工, 但宛如天成。如果我们的公园也像西方的公园那样呈现阳刚之美, 那就不能实现阴阳互补之美。
城市社区小块绿地的乔木和藤本植物为社区的生态景观和小气候改变带来持续性的改进, 从而产生市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能动性的正循环。
3.3 持续优化——过程性地景观设计
比如多伦多的“树之城” (Tree City) 方案, 这种方案以持续成长的树木来取代持续开发的建筑物, 不断丰富的绿色景观逐步形成反混凝土化的自然力量, 随着它们之间的共生关系的建立, 建筑物与园林的互补协同性就会越来越好。
政府通过精心的绿街规划与建设, 例如改建和新建1000条步行绿道计划, 诱发了市民由下而上的自发性参与行动, 这种共生活动就产生了城市多样化和共生复杂性的自动演进路径, 逐步形成人在绿荫中步行或骑车的绿道网络。
城市的空间景观的形成并不完全由规划师的空间设计来决定, 而后者只是提供一个不阻碍自发演进的框框, 而它最终的构成理想与否在于过程和市民参与机制的设计, 这种机制的设计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植物、人与水景观之间丰富多彩的互动关系的展现和深化。作为开放性景观形成结果的设计跟终极的设计常常是完全不一样的, 只有把所有东西都看成是有生命的、相互联系作用的, 最终就会形成高度复杂的共生系统。
历史表明, 当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率超过了50%, 也就是进入后城镇化的时期就会涌现出美丽城市建设的强烈需求, 或者叫“社区魅力再造计划”。杭州开展的最佳社区与最差社区的评选, 使市民了解“绿”和“美”在何处, 如何改进, 调动了市民参与美化社区的积极性, 结果“集腋成裘”, 渐渐地使城市的基本单元日益美丽, 从而促进了城市整体的共生性。这种共生系统的复杂性和自组织特性与日俱增就导致了城市生态效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大幅度提高。
4 小结
第一, 自然界无处不在的“共生理念”是生态城市规划编制的新基础知识。
第二, “细节决定成败”, 城市生态系统各节点的微循环特性决定了生态城市自组织特性和共生关系塑造的成败。
第三, 生态城市往往是“它组织”与“自组织”——基于“共生理念”的组织机制——两种系统相互耦合的结果。
第四, “共生城市”效能的提高实际上是基于系统的自我演进, 而不是一次规划定终身。
第五, “自我演进的共生效应”源于市民、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创造力和进取精神。
第六, 现代智慧信息网络是各自系统的协同整合的纽带。它用赛博 (Cyber) 空间把各个子系统的空间整合在一起, 使得它们之间能够共生, 这种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共生的关系, 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思路。
只要掌握了以上这些要点, 我们就懂得如何把传统的城市设计或者改造成为一个共生的生态城市, 这就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关键性的基础。
生态共生 篇2
如今,因为一些坏蛋对地球妈妈的伤害,使地球妈妈伤痕累累,可是,地球妈妈仍然认真、不辞辛劳地哺育着我们,有些人却不知好歹,伤害着地球妈妈。这次疫情,也许就是大家破坏了生态平衡,扰乱了地球妈妈的生活秩序,才导致了这样一场可怕的恶梦。
记得老师以前讲过一篇课文,叫《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和他的同伴不顾向导的劝阻要向导救助一只幼龟,而使成群的幼龟被食肉鸟啄食的事。作者就是因为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才导致了一群幼龟被食肉鸟啄食,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所以,生态平衡不得破坏,否则,结果不堪设想,破坏生态平衡就等于伤害地球妈妈。
那么,要如何才能保护地球妈妈呢?让我来告诉大家吧!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不随意破坏绿色植物,二是不随意毁坏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三是不捕捉野生动物,四是不随地乱扔垃圾。
……
这四点做到了,才能不伤害地球妈妈,地球妈妈才能平安,地球妈妈才能快乐!
地球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我们要好好保护地球妈妈,守护好我们的摇篮!
生态圈:多方获利 互赢共生 篇3
HTML 5生态圈以各类运营平台为中心,将大大小小的软硬件厂商和开发者维系起来,从而形成井然有序、上下互通的良性循环。
为开发者提供更多选择
一个技术的兴起、追捧、兴旺、衰败,有其必然的规律,从HTML 5来讲,之所有这么多开发者愿意追捧,就是大家认为这个技术是趋势,它的确很“美”。HTML 5的“美”于在“一次撰写,多次运行”的便捷性和跨平台性。
这些技术上的特点,将最终转换为成本上的优势。东方爱智是一家从事App外包服务的公司,CEO曾永红向《互联网周刊》记者表示,“在我们公司的报价上,运用HTML 5技术在开发预算上会缩减50%,能很好地为企业节约成本。”
HTML 5除了在开发成本上有优势外,它的“快速实现”、“灵活”等特点也更适合变化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北京傲游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前端开发部经理、W3C联络员赵锦江认为,“开发者今天投入做一个App,发现市场反响不好,需要立刻做出改变,如果是用HTML 5开发的话,修改起来很方便,反之如果是Native(原生技术、本地技术)修改等于要把每个平台都修改一遍,成本也很高。”
在HTML 5标准还不统一、浏览器支持碎片化的今天,更多的开发者选择和原生混合的Hybird模式进行开发。在外观、界面等部分使用原生技术,用HTML 5来实现内容发布更新。这样一来,就将HTML 5跨平台特性和Native效果呈现的优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TouchChina的《景点通》开发“轻应用”时就采用了HTML 5技术,创始人兼CEO沈卓立说道,“我们用Native做框,里面内容更新的部分使用HTML 5。虽然我们没有使用Canvas这些很强悍的功能,但我们会使用HTML 5来调用设备接口,实现定位、拍照等功能。”
HTML 5乐享云创是一个云计算的HTML 5可视化专业动画平台,专业从事HTML 5富媒体广告及Web App开发。在同期入驻的“微软创投云加速器”的第二期企业中,乐享云创是20家企业中唯一一个使用HTML 5的企业,这也符合开发者选择纯粹HTML 5技术开发的现状。乐享云创之所以敢于完全依赖HTML 5技术,是因为在因为交互动画中主要使用的是HTML 5Canvas以及部分CSS3特性,而这些特性恰恰是浏览器支持已经比较出色的部分。
同样成功的案例还有由奥博杰天开发的QikPg Web阅读器,它也是一个基于HTML 5技术的、能支持展示丰富互动内容的阅读器。其中不但大量采用了 Canvas进行动画效果的渲染,HTML 5本地存储的功能也很好的支持了部分内容的线下阅读,极大地提高了阅读体验,另外视频标签还可支持无插件高清视频播放。
对于开发者来说,他们并不在意HTML 5未来会不会和Native“掰手腕”,用最恰当的技术做出最酷的产品才是他们的理想追求。
平台让产品更出色
与Native App的成熟市场不同,Web App还处在发展之中,生态圈也不够成型。尤其是在平台支持方面更是相距甚远。
FirefoxOS是基于HTML 5技术的完全开源的移动平台,意在从底层消除手机在web领域的局限性,从而为将来HTML 5应用程序在手机上的广泛应用做保障。该系统采用Open Web(开放网络)技术,以Gecko引擎为核心,实际上就是一个“放大、没有边框的”火狐浏览器,所有应用都基于网络,希望用户一开机就能够连接上互联网,通过Local Cache (本地缓存)功能即时更新,并让用户在脱机的状态下也能无障碍使用。
北京谋智(Mozilla)市场与战略发展总经理过元铮向《互联网周刊》记者表示,随着HTML 5标准的逐步确定,浏览器完全可以支撑起一个操作系统。“全球有800万Web开发者,他们都可以轻松的转换角色,成为Firefox OS平台中的Web应用开发者。”
目前三星、英特尔正在携手打造Tizen系统,可以看作一个基于Linux的开源软件平台,应用程序接口基于HTML 5和其它web开放标准。英特尔在今年7月3日推出了服务开发者的XDK平台,覆盖iOS、Android、Tizen系统,为开发者提供“开发、测试、部署”服务。“有了这样的服务后,开发起来就会很顺畅,我们也会将好的应用推荐到应用商店。” 英特尔软件与服务事业部市场总监陈绪表示。
目前,国内尚未有专门针对HTML 5的平台,主打“无需下载、即搜即用”的百度“轻应用”其实也是介于Native App和Web App之间的Hybird App。在百度轻应用开放平台中,开发者可以通过Clouda开发框架来开发Web应用。除此以外,百度也将会利用手机百度APP中进行分发。未来轻应用还将接入百度地图、浏览器、hao123等平台,实现多入口资源打通。
发展快慢还要看硬件
人们在关注HTML 5时,往往将目光集中在软件领域。其实,硬件厂商也早已纷纷布局,希望能在HTML 5市场里有所斩获。越来越多的硬件厂商加入到开源软件项目中,一方面让软件更好的利用硬件资源,另一方面也能让硬件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
HTML 5的优化不仅仅是标准的推行,更应该有硬件的支持。和大多数人印象不同的是,赵锦江认为因为有比较成熟的硬件支持,HTML 5在PC端的表现更出色一些。
目前HTML 5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运行速度太慢。而英特尔一直致力于CPU的加速,在工艺上从45纳米到32纳米再到22纳米不断提升,设计上也更加针对移动智能平台,不断优化移动处理器指令级,从而为HTML 5应用提供更高体验。
英特尔目前在全球拥有超过1万名软件工程师,研究领域包括BIOS、Linux内核、虚拟化等多个方面,其中HTML 5软件工程师超过2000名。OTC(开源技术中心)是其软件与服务事业部下属的一个分支,在中国已经成立了11年之久,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工程师,他们熟悉底层技术,了解国际开源社区,加之多年经验的积累,让英特尔可以快速成为主流贡献者。“我们一直和W3C有积极的互动,我们参与HTML 5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国际开源社区。在Webkit社区以及Chromium项目中,我们分别拥有16名和13名committer,3名reviwer和4名owner。并且我们在Linux内核代码贡献排名第一。”陈绪如是说。
作为推动HTML 5前进的另一重要硬件厂商,高通公司的骁龙处理器已经广泛应用于Android、Windows Phone、Black Berry等多种主流操作系统。此次,高通特别为Firefox OS系统进行了芯片优化。而已经和Firefox OS达成合作协议的华为、阿尔卡特、LG等厂商的智能手机,均配置骁龙处理器,将对HTML 5的支持发挥到了极致。
生态共生 篇4
项目名称:多利有机生态农庄
项目地点:上海, 中国
项目功能:办公, 企业展示
竣工时间:2011年7月
建筑面积:1060m2
集装箱数量:78个
设计团队:Playze
摄影:Bartasz Kolonko
多利有机生态农场是上海最大的有机食品农场, 生产国家环保总局检验OFDC认证的蔬菜和水果。集装箱灵活的可塑性能够满足各种功能需求并创造出丰富空间, 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融入各项节能环保措施使该项目成为了一座真正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建筑。在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下, 多利农庄将建设成上海一处引领可持续性绿色建筑和崇尚自然生活方式的新地标。
空间概念
在现在建筑空间中, 围合的界面已经不足以划分空间的功能, 为了适应各种功能的需求和不受限制的贯通, 空间的分割也日益变得灵活。由于空间界定的弱化, 多利农场的室外平台作为交通空间的意义也变得模糊, 以户外的会议区、休息区的功能成为室内空间的延伸。这样, 满足了业主在自然环境中工作的愿望, 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对话。
建筑空间形式适合功能要求, 多利农场的入口、办公、生产、庭院等一系列不同功能性质所产生的不同的空间形式对具有标准尺寸的集装箱存在一种制约性。但是集装箱灵活的组合方式满足了在景观方向、功能要求和空间序列界定下呈现的不同空间状态。建筑本身最大程度的利用了78个集装箱的本色, 在立面上开了更大的窗洞, 创造了一个巨大连续的开阔空间;立面上的小开口与通风系统和室内灯光效果相配合。
结构
集装箱用于建筑设计的模块化工具, 本身具有低碳、低成本、建造时间短、可拆装运输、抗震、抗压、抗变形等特性, 同时也存在金属材质导热快、保温隔热性能差、易腐蚀等缺点。农产在利用集装箱进行设计时充分考虑集装箱模块工具的优势和不足, 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结构优势。这些集装箱本身带来的技术问题在设计中通过发展了大量的特殊节点如涂刷防锈油漆、隔热保温层得以解决。另外, 集装箱粗矿的外表和室内可看到的框架组合梁也与这些精巧的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集装箱作为一个模块化的框架盒子, 通过适应性改造和组合, 结合其六个可灵活性打开或保持封闭的面, 创造出属于集装箱建筑特有的艺术品质。三层高的垂直空间分别向三个方向打开, 消减了盒子的封闭感。不同的内部空间规划, 对应不同的组合方式, 通过互相交错的手法产生了一些类似连廊的中式庭院形态的内院空间, 行走在二层的平台亦为下方开敞空间的屋顶, 让空间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可持续性
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 这不利于满足能源长久使用的需要, 所以建立可持续的建筑十分必要。围绕“节能”和“低碳”这两个关键点项目中采用了一些针对性策略使多利农场成为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整个建筑体都采取了保温隔热措施, 增强抵抗其他自然因素对建筑的破坏影响, 增加室内舒适度的同时也保留了集装箱初始的状态。遮阳上将集装箱的门扇打孔之后安装于朝阳的立面, 减少太阳辐射热。为了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减少城市燃煤供热采暖造成的污染, 农场采用了一台以地球浅层热能为能量的地源热泵设备, 不仅是很好的采暖、空调, 和生活热水的热源, 而且具有突出的可再生性、节能性和环保性。避免被动式通风系统造成的能量损失, 可控的排风系统通过调节空气交换的比率灵活满足季节性通风需求。LED光源设备的广泛应用也减少了电量消耗, 节能又环保。
建筑材料中的能耗是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 所以可回收的、无污染的、可循环再利用的材料得到广泛应用。货运集装箱被合理使用, 首先因其安全性、灵活性、适应性, 其次它也被称为绿色“可再利用的空间”。主体构架不易损坏使集装箱充分循环再利用成为可能, 延长其寿命, 降低大量因回炉炼钢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速生的本地材料竹子也因其耐久性和安全性好被应用到室内和室外的地坪。以上在“就地取材”和“低技术”的理念下所列举的措施使农场成为了一座真正的具有可持续性的建筑。
建筑品鉴
生态共生 篇5
而早在2012年,中关村就审议通过了《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2013-2015年)》。该文件指出,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将着力构建以北斗为核心的卫星应用产业集群,并且在中关村创新中心区(以下简称“CID”)建立北斗和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基地。
根据有关规划,“十三五”期间,CID将借助中关村的先天优势,加快建设北斗和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打造完善的北斗产业创新系统,通过产业融合和国际化的方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北斗产业区域创新的新路径。
卫星应用
从天上到人间
卫星导航系统是以提供高精度、全天时、全天候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成为各国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大战略基础设施。而北斗系统作为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2007年被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正式确认为全球卫星导航四大核心系统之一。
就重要性而言,它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它是国家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国防的重大技术支撑系统,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
根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建设计划,2018年将率先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基本服务,北斗系统要在2020年前后完成35颗卫星发射组网,形成全球服务能力,建成国际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相对于GPS等领跑者,北斗是后来者。后发自有后发的艰辛。然而,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坚持融合发展,也让北斗这位后来者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后发优势。
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由30颗卫星组成的北斗二代“天眼”,实现全球导航,其精度可以达到分米、厘米级,这30颗卫星将在太空中组成一张“天眼”,也称为“全球星座”,它们将与地面控制站和用户端共同构建一个覆盖全球的导航系统。
同时,随着北斗芯片小型化、低功耗、低成本等技术的发展,北斗产品正全面走向大众应用。
业界人士指出,目前北斗已在交通运输、气象、渔业、公共安全、减灾救灾、林业等11个行业,以及珠三角、长三角、京、陕、湘、贵、鄂、苏等17个区域开展示范应用。如长途客车、旅游包车、危险品运输车等运输车辆上安装了300多万套北斗兼容终端;采用北斗IP核的国产自主品牌手机已大量投放市场。去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总产值已达1900亿元,其中北斗系统贡献率约30%。
据媒体报道,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青海湖地区,“智能放牧”系统正在改变当地传统放牧习惯,引导牧民轮换放牧、合理放牧。这套放牧信息化指导系统由北斗卫星信息平台、牧场数据采集自动站、牧民手持智能终端三部分构成,通过数据分析和地面实测,制定区域轮牧的方案,再发送到牧民的终端上,实现科学放牧指导。
在灾害防御方面,在山体滑坡前,北斗系统可以对主要板块是否移动进行精密监测,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在一些需要精密定位的产业,如农业中,北斗精密农地产业系统能把耕地作业计划输入自动驾驶系统,通过专项控制来驱动农机、拖拉机,按预定耕地路线进行作业,作物之间耕种的精准距离、飞机喷洒农药区域都能一目了然。虽然我们可能看不到,但北斗系统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在,北斗已进军更多信息化领域。例如北斗系统已进入了手机领域,并且至少拥有300万用户。在手机消费市场中,北斗以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共存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定位服务。例如,有的手机终端就提供“北斗+GPS”的定位模式。
未来,北斗不但能为地面汽车、行人提供高精度的导航,还能为天上乃至宇宙空间中的各类飞行器进行导航。
政策部署
前景广阔,全产业推进
据统计,2015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总产值超过1900亿元,而2010年产业规模仅700亿元,其中基于北斗系统的产值2010年仅15亿元,2015年已达到570亿元,5年增长近40倍。北斗相关的贡献率超过30%,其中在精准行业、地理信息和基础设施领域,北斗贡献率已经占到半数。
卫星应用产业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其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列入国家战略,是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为了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2016年6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是我国在卫星导航领域发布的第一份白皮书,它通俗又全面地阐述了北斗系统的总体架构、功能和服务性能,为各方提供了了解北斗的权威渠道。
它指出,中国积极培育北斗系统的应用开发,打造由基础产品、应用终端、应用系统和运营服务构成的北斗产业链,持续加强北斗产业保障、推进和创新体系,不断改善产业环境,扩大应用规模,实现融合发展,提升卫星导航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具体来说,北斗系统要加强基础产品的研发、鼓励创新体系建设来构建产业的创新体系,鼓励北斗与互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等融合发展,推进卫星导航与物联网、地理信息、卫星遥感/通信、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此外,它还明确了北斗系统后续建设发展路径,例如建设北斗增强系统、进行全球组网、推动国际化等,相关行业可以据此有针对性地规划行业自身北斗应用相关建设,实现行业应用与北斗系统建设发展的同步进行。
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引领者,早在2012年12月21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就审议通过了《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2013-2015年)》。该文件指出,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将着力构建以北斗为核心的卫星应用产业集群。
nlc202309082331
该文件指出,中关村发展卫星应用产业的重点任务是:围绕卫星导航(GNSS)、地理信息(GIS)、遥感(RS)、卫星通信等优势领域,重点突破芯片、数据分析处理、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大力建设基础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与卫星通信综合应用系统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标准体系研究,促进卫星应用产业规范发展。积极争取“北斗城市”试点,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智能交通、车联网、电信、电力、应急救援、气象、物流、水利、林业、渔业、测绘等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作为中关村核心区,2012年海淀区政府正式发布了《海淀区加快核心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确立了北斗和空间信息产业成为了当前海淀区“6+1”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支持包括北斗在内的战略新兴产业。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商业化应用领域的不断延伸以及产业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民营资本将不断介入,北斗产业链上下游加快布局,整个北斗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产业链上下游将日趋完善和成熟,终端成本持续降低,从而替代目前GPS在我国民用领域的市场地位,北斗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区域创新
助推产业内生式发展
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已出台了很多推动北斗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下一步,将主要依靠市场的作用,来促进产业的发展。
北斗星通战略发展中心总经理温景阳博士对记者强调,如今,这个领域涌入了上万家企业,成规模的已实现盈利的大企业仅有十余家。基于行业内“小散乱”的特点,同时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和外部投资进入的双重压力,目前产业整合已是大势所趋,沿着上下游进行并购和整合,增强竞争力成为行业内企业普遍采取的发展策略,跨界发展趋势是集中体现。
位于CID的北斗星通自2015年起开展了一系列兼并重组,持续提升了北斗星通在芯片研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公司在该领域的竞争优势,并进一步增强公司对人才、技术、资金、合作伙伴等资源的聚合力。
北斗星通的发展目标是围绕北斗而布局,最终成为一家百亿级导航产业集团。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是“北斗+”战略。
2015年,在北斗星通成立十五周年之际,董事长周儒欣首次提出“北斗+”概念。他指出“北斗+”有多个维度,首先北斗要“+”技术和系统,比如北斗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通信系统等的结合。另一方面北斗要“+”应用与行业,比如北斗在地下空间、智能交通、航空运行、电力等领域的应用。北斗星通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打造“北斗+”,并通过坚定实施“内生外长”发展策略,推进产业整合,谋划海外布局,借此实现公司阶段发展目标。
以上是一家企业的格局。如果要上升到区域层面,一个地区要保持产业快速发展、打造内生式的产业集群,就必须顺应产业成长规律和产业价值规律,进行产业组织创新。
2012年10月25日,中关村北斗和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在CID(亦称为“中关村创新中心区”)所属的永丰产业基地正式落户。这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重点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未来,基地将在不断的组织和优化产业要素的过程中,依托市场力量,开展一系列产业组织的创新实践,也必将集聚北斗和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关键环节的领军企业、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明显的区域竞争优势。据悉,除了已进入CID的北斗星通外,合众思壮、东方联星、华力创通、四维图也将陆续入驻这片宝地。
如果所有要素组织得当,这里将发展成为北斗应用产业另一个崛起的重镇。
因为在中关村,已经聚集了北斗和空间信息服务产业的战略资源。除了十余家行业细分领军企业外,还有包括清华、北大、北航、北理工、中国卫星导航应用管理中心、卫星导航定位总站等管理机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一大批重要科研资源。中关村的企业在空间信息领域有关北斗芯片技术、嵌入式算法及软件技术、高端产品研发及制造、地理信息与导航地图、应用软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遥感对地观测设备研发与制造,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具有国内领先优势。
基地未来的发展战略是建立一个产学研合作推动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的机制;集聚一批国内外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龙头企业;产生一批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技术创新成果;搭建一个国内领先的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一个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示范基地。
除了建造专精特产业基地外,一种以政府支持、企业自主牵头成立的产业联盟也在中关村生根发芽并发展壮大。而这一联盟的产生,将有助于CID突破现有空间的局限,通过企业结盟形式,从智力和财力方面,帮助基地企业实现融合式发展。
2011年,中关村空间信息产业技术联盟在合众思壮牵头下成立。会员企业涵盖北斗导航、地理信息和遥感等多个领域,北斗星通、华力创通、超图软件、四维图新也在其中。
联盟相关人员马广浩强调,“在这个联盟里,每家企业有自己的优势,联盟让成员企业变成一个整体,大家抱团,优势互补。如今,在国内信息空间技术领域,中关村空间信息产业技术联盟可以称得上是全国最强的技术团队、产品团队和解决方案团队。”如今,联盟理顺了产业链前端、中端和后端,也包括一些业务同质化的企业,让他们尽量避开恶性竞争,在不同的市场发挥各自的优势,规避自身的不足。
可以想象,有了优质的产业、科研元素的聚集,CID将会在产业创新体系上做出一番成绩,例如为企业搭建一个强强联合、相互借鉴、协同发展、共同发力的平台,政府将核心资源向平台上的企业倾斜,有利于推动产业链形成示范效应,对于企业的发展将是一个重大利好。
国际化征程
迎接挑战,抓住机遇
2015年,我国开始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并开展了新技术和新体制实验验证,以加快推进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建设。
nlc202309082331
北斗导航系统的全球部署将为北斗系统走向国际奠定基础,有利于提升北斗导航系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也为国内空间信息服务企业走出国门、拓展海外业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拓宽了发展方向。
北斗国际化或许一路荆棘,却也潜藏着重大的机遇。
“北斗是中国的,但如果不能走向世界,整个产业是一个失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蔚保国强调。
那么,北斗国际化的道路该如何走?
蔚保国认为,初步想法应该以应用为主,本地服务,军民结合,共同发展。“目前GPS已经覆盖了很大的市场,GPS走的是标准化,对本地化支撑解决方案不足,北斗作为后继者,可以对周边国家做一些具体化应用,包括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这可能比GPS更有针对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说:“北斗走向国际化需要过硬的技术,系统要有过硬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高精度,也要有透明的国家政策。再加上我们有良好的服务,北斗走向国际化顺理成章,而且可持续。这几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他的可持续性都会成问题。”
除了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外,还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成本问题和推广问题。
对于企业和园区来说,这几个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也为企业和园区资源整合、腾挪布局,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就企业层面而言,一系列本土公司在海外开疆拓土、与海外公司合作的喜讯陆续传出。
近两年来,北斗星通在加拿大和香港成立了分公司,开展技术协同创新和产品研发。温景阳博士对记者强调,未来不排除去海外并购同业公司的可能。
合众思壮也与俄罗斯Shvabe光学仪器控股集团签署了重要战略协议,以加速北斗产品全球化布局。通过该协议,合众思壮以本地化服务推动北斗产品及相关应用在俄罗斯市场的推广,并辐射中亚、东欧、独联体国家,进而带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和北斗产品及应用的全球拓展。
北斗国际化在产品、技术以及政府支持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合众思壮、北斗星通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公司。
在国家层面,《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的发布为北斗国际化提供了政策支撑,也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2016年6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表《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发布会。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表示,“中国积极推动北斗系统的国际化发展,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免费的北斗服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北斗系统服务全球。”
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一是广泛开展卫星导航系统间合作。加强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间的兼容与互操作,共同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加优质多样、安全可靠的服务。二是深度参与国际卫星导航领域活动。积极参加和支持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国际电信联盟等相关国际组织工作,履行中国责任,贡献中国智慧。三是持续推动北斗系统进入国际标准。积极推动北斗系统进入国际民航、国际海事、移动通信以及通用数据标准等国际组织,为北斗系统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四是积极实施北斗系统国际推广。与巴基斯坦、泰国、东盟、阿盟等开展应用合作,北斗系统已成为国家对外合作的重要推介品牌和国家名片。
目前,北斗产业已经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地区开枝散叶。率先进入的是东盟市场,2013年泰国北斗应用项目开始建设,预计到2016年覆盖泰国全境。老挝、文莱、巴基斯坦已开始采用北斗导航系统。我国还与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尼等国展开合作,预计在2018年末形成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能力,以此为支点,推进北斗国际化,抢占全球时空信息领域的制高点。
冉承其指出,中国积极推动北斗系统尽快进入到相关国际组织标准,“比如国际民航、国际海事、移动通信等。现在北斗系统已经是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第三个卫星导航系统。国际民航组织也在积极推动北斗进入到国际民航组织相关标准的论证、研究和试验验证工作,北斗系统已经正式加入了全球移动通信组织的标准。”
有了政策的推动,企业和园区可以重点围绕技术交流、教育培训以及应用推广这三个方面开展国际化工作。CID可以与企业、产业联盟一道,立足区域特色,共同做好产业布局,拓展国外市场。
除此之外,跨区域创业是全球链接的重要支撑。园区和企业、产业联盟还可以在国际技术转移与跨区域合作领域,各自诠释好自己的角色。CID可以依托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园的国际化工作,进行政策突破、空间集聚和资源信息化集成共享,在海内外兴建北斗产业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推进国际技术转移和跨区域合作。
可以想象,沿着产业化和国际化路径向前走,CID北斗产业必将会在创新全球化的大潮中取得突飞猛进的成果。
茭白与鳖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 篇6
茭白田生态养殖鳖, 营养全面, 活动量大, 生长速度快, 成活率达到了98%, 品质接近野生鳖;同时茭白无需施肥、喷药, 生产出了无公害茭白。通过1年实践, 茭白产量12 t/hm2, 平均价格4元/kg, 收入4.8万元/hm2, 产鳖1 687.5 kg/hm2, 价格160元/kg, 收入27万元/hm2, 合计总收入31.8万元/hm2, 减去鳖和茭白成本14.1万元/hm2, 净利润为17.7万元/hm2。现将茭白与鳖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 茭白栽培技术
1.1 田块选择与清整消毒
养殖鳖的茭白田要排灌交通方便, 地势低洼, 无污染, 水源充足, 水体呈中性或弱酸性。面积一般以0.53~0.67 hm2为一块为好。然后进行水沟开挖, 在茭白的四周开好宽2~3 m、深1 m左右的水沟, 其总面积约占茭白面积的15%。水沟边建沙和泥滩, 根据需要, 也可以在茭白田内挖十字沟。茭白田清除杂物并曝晒后, 全田用生石灰1 500 kg/hm2对水溶解后泼洒消毒。7~10 d后向田内注水30~40 cm。
1.2 品种选择
在茭白栽培品种的选择上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品种选用原则[1], 由于茭白品种在采收时间上差异较大, 所以品种选择的余地也很大, 具体做到:一是了解市场, 确定上市时间, 一般选择在夏秋之间, 当地蔬菜品种和数量较少时上市。以旺补淡栽培应选择早熟品种, 一般以浙茭2号、浙茭911为主。二是注重茭白品质, 茭鳖共生在单季茭和双季茭中都可以采用。9—10月茭白大量上市, 为抢占市场占有率, 要选择肉质细腻、外观洁白、个体大的品种进行栽培, 如美女茭或浙茭2号。
1.3 科学栽植
秧苗可采用宽窄行栽种, 宽行间距为80 cm, 窄行间距为40 cm[2]。茭白宽窄行种植, 有利于鳖生长, 同时也利于茭白的生长, 茭白数量也多, 产量并不低;还能降低茭白叶面的湿度, 减少茭白纹枯病、稻瘟病的发生。
1.4 清理杂草
及时清除杂草, 茭田前期行间空白大, 杂草滋生严重, 常见的杂草有牛毛草、稗草、异型沙草、鸭舌草等几十种恶性杂草, 采用人工拔除及摸田除草加快肥料分解。拉除黄叶, 植株分蘖后期, 正值夏秋高温季节, 茭墩内部植株拥挤, 应将各茎蘖基部已发黄的老叶拉去, 随即踏入田中沤作肥料, 以利植株孕茭和鳖活动休息。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进行。
1.5 适时采收
采收适期的外观指标是单株茎蘖假茎基部显著膨大, 一侧“露白”。所谓“露白”, 即相互抱合的叶鞘, 因肉质茎的膨大, 将它们的中部挤开裂缝, 当裂缝长达1~2 cm时, 露出其中白色的茭肉, 即表示肉质茎已达到肥大、白嫩的程度, 正适合采收[3]。“露白”仅在一侧, 采收时必须每株茎蘖两边都查看, 若过期不采, 会发青变老, 失去食用价值。根据气温情况, 每隔2~5 d采收1次。天暖或盛收期要勤采, 以防变老。采收时要穿长袖衣下田, 以防叶片划破皮肤。采收时用手拧断或用小刀割断肉质茎下部拔节的中空茎段, 随即将带有上部叶片和叶鞘的肉质茎成把集中拖出田外, 再用刀铡去上部叶鞘和叶片, 并削平肉质基部, 留下长30~35 cm的内部叶鞘, 保护茭肉, 通称“带壳茭白”或称“水壳”。“水壳”在秋凉天气可保持5~7 d不会变质, 销售时剥去外层2张叶鞘, 仅留贴紧茭肉外1张叶鞘。采收后期, 如见有全墩茎蘖都已结茭白, 应保留2~3支肉质茎不采, 作为通气之用, 以免全墩淹死, 保持翌年萌发生长良好。
1.6 选留良种
孕茭初期巡视全田, 发现特别高大但无孕茭迹象的茭墩, 或肉质茎明显短小、剥开拗断肉质茎为“灰茭”的, 做好标记, 在采收结束后及时连根挖除。在去杂去劣的基础上, 采收过程中发现整个株丛中多数分蘖生长整齐, 茭肉肥大白嫩, 产量较高, 无雄茭和灰茭, 孕茭期集中, 符合品种特性, 则将其作为入选种株, 做明显记号。于采收结束后, 或原田越冬, 或挖出另田假植, 翌年分墩作种。
2 鳖养殖技术
2.1 防逃设施建造
鳖生性好动, 且有一定的攀爬能力, 可在茭白田的四周砌成高100 cm的围墙, 或用厚塑料尼龙膜50 cm高栅栏, 底部埋入泥土中压实, 用木桩固定, 防止鳖外逃和受到老鼠、蟾蜍、蛇等天敌的伤害。在进排水口, 可放置用竹篾编成的拱形栅栏 (高100 cm、宽80 cm、孔隙为3 cm) 。
2.2 苗种选择
所选的鳖苗种要求抗病力强、规格整齐、行动敏捷、体质健壮。一般放养规格为200~300 g/只的鳖2 250~3 000只/hm2, 雌雄比例为2∶1或3∶2[4]。也可把雌、雄鳖分开养殖。
2.3 苗种放养
在茭白苗移栽后20 d左右放养鳖苗种, 一般3—4月放养鳖, 选择天气晴好的中午进行。放养前, 鳖苗种须用10~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洗20 min或用3%~4%食盐溶液浸浴5~10 min, 以杀灭其体表寄生虫或病菌。放养时, 水温温差不能超过2℃。春季可向茭白田中适量投放消过毒的蚬、小虾、小鱼、河蚌、螺等作为鳖的天然饵料, 一般放3 750 kg/hm2。
2.4 科学投喂
鳖在水温约20℃时开始摄食, 可投喂少量饲料, 使鳖尽快开食。鳖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动物, 主要以小虾、螺、小鱼、蚌和水生昆虫为食, 可投喂动物性饲料 (鲜活鱼等) 搭配植物性饲料 (饼粕类、麸类、南瓜等) 或配合饲料, 其中鲜活鱼的比例要占到20%左右。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温和鳖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达到7成饱即可[5]。投喂时间一般在每天9:00、16:00—17:00为好, 投喂的饲料要无污染、无腐败变质、营养丰富、新鲜, 且饲料中都不能添加任何激素、抗生素、促生长素。
2.5 肥水管控
在茭白田里养鳖, 鳖排泄的粪便和剩余饵料为茭白提供了有机肥料, 茭白无需施肥, 水质就得到很好的改善, 减少了鳖病虫害。在水质管理上, 每7 d加注1次新水, 使田间水深保持20 cm左右。高温季节在不影响茭白生长的情况下, 尽量加深水位, 最深不超过茭白眼。水质始终保持肥、活、嫩、爽。
摘要:介绍了茭白与鳖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殖模式, 并分别介绍了该模式下茭白栽培技术及鳖养殖技术, 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茭白,鳖,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殖技术
参考文献
[1]王明红, 张应团, 余展深.恩施地区高山茭白高产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 2014, 53 (23) :5785-5786.
[2]陈建国, 杨武, 拜艳玲.茭白高产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 2012 (1) :22-23.
[3]王良吉, 商鲁宁, 周凡.合肥地区茭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6) :107-108.
[4]王忠, 王金胜.池塘鱼鳖生态健康高效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 2010 (5) :32.
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研究 篇7
一、“共生”的内涵
“共生”(Symbiosis)是一个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种的生物在竞争生存空间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互惠互利,相互依赖,共同生活的关系。共生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bary)在研究真菌时于1879年提出,后经范明特(Feminism)、布克纳(Phototoxic)发展完善。共生理论在承认种间竞争关系的同时,也强调种间共栖互生的可能,这为生物协同进化整体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了一种“共生方法”的理论来设计社会生产体系,强调社会生产体系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与关系。我国学者袁纯清(1998)运用共生理论研究小型经济,提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共生不仅是一种自然状态,也是一种可塑状态;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2]。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拓宽,共生思想已渗透到社会各个应用领域,并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涵义。就生态旅游而言,共生理论对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共生系统等的分析为认识生态旅游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从本质上讲,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构建、调整、优化共生单元(即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条件、共生界面、共生模式来建立一个互惠、稳定、一体化的共生系统的过程,是在承认各利益相关者平等、权力和责任的独立性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来同时确保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发展和各自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共生系统结构分析
生态旅游共生系统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态旅游共生系统的本质,本文主要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共生能量、共生界面五个方面对生态旅游共生系统进行结构分析。
1. 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在不同的共生体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是不同的,在不同层次的共生分析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也是不同的。生态旅游利益相关主体之间肯定存在物质、知识技术、人力资源、信息和金融资本等方面的交换,他们在相互交易、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和相互信任中形成了具有共生关系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各个利益主体均可凭借其社会关系获取对自己行动有利的信息资源。因此,可将生态旅游各个利益相关者看做共生单元,由这些共生单元构成生态旅游共生体。一般来说,其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旅游企业、旅游者、当地社区、当地政府,这四者构成了生态旅游共生体的主要共生单元。
对共生单元的描述可以采用质参量概念[3],质参量是决定共生单元内在性质及变化的因素。在生态旅游共生系统的研究中,各共生单元的质参量可作如下分析:旅游企业的质参量是指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表现为旅游企业的获利水平、提供旅游产品质量的高低、社会责任等;旅游者的质参量是指旅游者的有效旅游需求;当地社区的质参量是指当地居民从当地旅游发展中的获利能力,如收入的增加,生活环境条件的改善等;当地政府的质参量是指当地政府对旅游市场和环境的宏观管理和调控能力,表现为当地经济状况的改善、政府税收的增加、当地旅游形象的提升等。
2. 共生环境
共生理论认为,所谓共生环境是指除共生单元以外的一切影响因素的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以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互流来实现。对于任一共生体来说,环境对它们的作用有正向的、中性的和反向的,与其相对应,共生体对所处的反应也表现为正向的,中性的和反向的[4],如表1所示。共生体与环境之间的不同结合状态对于共生体的进化、发展有着不同的推动或抑制作用。例如“双向激励”会导致共生体的优化和发展;“双向反抗”则会导致共生体的衰落和消亡,这是两种极端情形,更多的是介于两者之间。但是共生体与环境之间的结合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变的、可调适的。
从上述共生理论关于共生环境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共生环境是指除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以外的一切影响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总和,主要包括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进化的环境条件是生态旅游共生体与其所在的共生环境应是双向激励的,而为了促成生态旅游共生体与其所在的共生环境之间的双向激励,至少应对生态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本底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3. 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结合的形式以及相互作用的强度。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关系,也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互换关系。共生模式包括行为模式(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利共生和对称性互利共生)和组织模式(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任何完整的共生关系都是行为方式和组织模式的具体结合,不同的共生模式有着不同的模式特征,而且各种模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会以某种共生行为模式呈现出来,并且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各种共生组织模式,为共生单元之间寻求优化协作的外部驱动提供了新的路径支撑。
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构成共生系统,但共生系统的状态变化主要体现在共生模式的变化,因此共生系统的进化也就体现在两方面:(1)在行为方式方面,由寄生(P1)向对称互惠共生(P4)方向进化,方向表现为共生能量分配对称性提高,共生利益增进;(2)在组织化程度方面,由点共生(M1)向一体化共生(M4)方向进化,方向表现为共生组织化程度逐渐提高,共生进化作用增强(图1)。从P1到P4、M1到M4的进化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进化的一致方向,符合经济学意义上的帕累托改进,而“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P4和“一体化共生”组织模式M4是实现共生单元“双赢”或者“多赢”的理想模式,因其实现了帕累托最优[5]。
4. 共生能量
共生能量是共生系统生存和增值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共生单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成果,是共生系统及共生单元的质量提高和数量扩张的前提条件,共生能量由系统质参量的状态及变化决定,共生过程能够产生新能量是共生的重要本质特征。从共生单元的角度,生态旅游共生系统的能量可以是旅游企业的经济利益、旅游者的旅游质量、当地社区的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当地政府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等。
5. 共生界面
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称为共生界面,它是共生单元之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共生关系中,共生界面既可以是有形界面,也可以是无形界面;既有单介质界面,也有多介质界面;既有单一界面,也有多重界面。对一种确定的共生关系而言,共生界面往往是多种形式的组合,对共生界面的分析有利于认识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在生态旅游共生系统中,共生界面主要体现为:旅游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提供的设施及创造的工作岗位及经营行为,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行为,当地社区居民的行为,当地政府制定生态旅游政策及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基础设施以及监督、引导、协调其他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等。
三、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
1. 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生态位的界定
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的实施最终取决于能否找到有效的共生机制,选取恰当的共生模式,而这又主要取决于对旅游利益相关生态位的准确界定。生态位界定的实质就是考察共生单元是否具有互补性,彼此之间是否融合,在共生协作的前提下,寻求旅游利益相关者各自的发展空间以便提升整体的水平和竞争力[6]。在这个意义上讲,旅游利益相关者生态位的界定是实施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的关键和前提,它决定了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的可能性及实施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的效果。通过分析,明确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生态位,在此基础上,选择共生模式,构建共生机制,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企业及整个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政府和社区的参与,没有政府的参与,就缺失了政府的监督职能,旅游企业间及整个旅游业的合作竞争就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此外,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也必须吸纳社区的参与,使目的地社区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开发、管理和保护之中,使社区居民在生态旅游开发中享有均等的机会和权益,唯有如此,生态旅游地的人地关系才能协调,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才能得到保证[6]。因此,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有效构建政府监督、企业开发、社区参与、多方协作的生态旅游发展方式,以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模式的选择
共生理论认为,在共生系统存在的多种模式中,“对称性互惠一体化共生”是系统演进的最优模式,因为在该模式中,共生单元之间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通和交换过程中产生的激励是相容的,其共生界面最大且接触介质最好,从而使得共生界面上的交流阻力最少,结果产生的共生能量最大,从而能有效地推动双方的不断进化[7]。进化是共生系统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共生理论认为,“对称性互惠一体化共生”是共生系统进化的一致方向。
所有共生行为模式中“对称互惠共生”是最有效率也是最稳定的模式,利益在共生单元之间的分配是均衡的,能够实现多赢,是生态旅游共生单元竞合理想行为模式。生态旅游共生单元“对称互惠共生”是指共生单元通过利益的共享和义务的共担,在旅游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进化、共同发展,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共赢。
“一体化共生”是生态旅游共生单元竞合的理想组织模式。所谓“一体化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具有稳定的主导共生界面和支配介质,形成了具有独立性质和功能的共生体,存在全方位的交流和相互作用,共生关系稳定。生态旅游共生单元“一体化共生”就是指共生单元之间,为了能够在生态旅游系统中找到利益的平衡点,通过文化、资源或政治上的联系,采取全方位合作,实施资源整合、品牌共建、形象共塑、人才培训共享、基础设施共建、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等。
3. 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的构建
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在参与旅游过程中自身往往面临着两难选择。当地居民面临着参与市场经济和保持文化生存的双重任务,旅游企业既要获取经济利益更要承担社会责任,旅游者满足自身需求和愿望的同时必须接受一定的行为约束,当地政府则既要保证对环境的保护也要实现税收。各个利益相关者如果只追求自己的利益,都想实现个人最优,那么将产生“偏利”影响可持续发展;只有他们之间通过博弈、交易、利益让渡和伙伴合作,实现集体最优(即“共生”),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同时实现,生态旅游才能达到最佳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因此,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的构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即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生态旅游一体化机制。
(1)利益共享机制
在生态旅游共生系统中,共享是共生单元之间的基本关系,各旅游利益相关者资源禀赋的差异性是其进行合作的原动力,共同收益来源于其互补性资源的共享。通过各旅游利益相关者互补性资源的共享,可以获得成本优势,相互之间通过旅游资源共享、交通设施共享、旅游基础设施共享、环境共享,实施一体化开发形成“规模经济”来减少资源浪费[8],降低生态旅游开发的成本;通过品牌形象共享、旅游宣传共享、销售渠道共享,以增强整体品牌实力,减少对外促销的费用;通过信息共享、网络共享、人才培训共享,以增进交流和增强相互之间的了解、信任和合作的程度,减少额外成本的投入。因此,共享机制的目的是以利益为纽带,通过利益共享使各旅游利益相关者都能从合作中获益,实现互惠共赢。
(2)利益协调机制
协调机制是指在共享机制的基础之上,通过签订共生契约或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以分工、分配、调动和共同建设等方式来保证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合作的顺利进行。共生契约是共生单元为防止合作一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而签订的具有限制性、排他性、约束力的协议,要求共生单元按照共生契约来明确各方面的责、权、利,正确处理利益与风险的关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信任关系。这是共生公正、合理的保障。同时,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及其所处的共生环境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这就需要在保持共生理念的同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不断修改契约,解决共生合作中的问题。
依靠政府及行业组织实现协调机制的有效供给与创新,是生态旅游利益相关主体达成互惠共生的重要保障。协调机制的构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着手,即建立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健全多种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建立有效的利益保障机制。
(3)生态旅游一体化机制
“一体化”是生态旅游共生机制中的高级形式。可以通过“合作共生”的形式存在,其必要条件是组织关系的一体化和行为方式的互惠性[9]。以一体化形式优化生态旅游利益相关相关者的组织结构,最终形成生态旅游区各种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实现资源、市场、品牌、信息、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制度等的一体化。但是,在现实当中,由于共生单元之间的合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都不具备“持久性”,因此,生态旅游一体化机制的实现是比较困难的。
四、结论
共生理论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构建、调整、优化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条件、共生界面、共生模式来建立一个互惠、稳定、一体化的共生系统。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必须有效构建政府监督、企业开发、社区参与、多方协作的生态旅游发展方式,选择“对称性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生态旅游一体化机制的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实现集体最优,生态旅游才能达到最佳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摘要:本文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觉,首先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共生能量、共生界面五个方面对生态旅游共生系统进行结构分析,其次对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生态位进行界定、并且选择其共生模式,最后对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机制进行探讨,从而构建一个互惠、稳定的一体化共生系统。
关键词: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
参考文献
[1]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6):78.
[2]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1998,(2):102-105.
[3]李向农,丁艳平.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共生互动模式研究[J].旅游经济,2007,(10):244-245.
[4]刘沛林,卜华白.金融共生理论及其实际运用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2004,(4):153-154.
[5]王维艳,林锦屏,沈琼.跨界民族文化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整合机制-以泸沽湖景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7,26(4):673-684.
[6]吴世辉.旅游共生机制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28(53):184-185.
[7]申秀英,卜华白.中国古村落旅游企业的"共生进化"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一种分析[J].经济地理,2006,26(2):322-325.
[8]钟俊.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重庆师专学报,2001,20(3):17-19.
电子商务生态链互利共生机制分析 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互利共生,分析,研究
一、引言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模式,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发展。一方面, 对于个人而言, 电子商务的兴起给人们购物带来了方便。另一方面,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企业而言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 近年来, 电子商务呈现不断繁荣的趋势, 电子商务的主体数量不断增加, 类别也不断更新。因此,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电子商务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电子商务的网络信息生态链, 简称电子商务生态链。在电子商务面临巨大挑战, 并且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情况下, 保证电子商务生态链的和谐稳定发展成为重中之重。本文, 旨在促进电子商务快速稳定发展, 以保证电子商务生态链的互利共赢为目的, 对电子商务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分析了电子商务生态链互利共生的发展机制。
二、电子商务生态链
1.电子商务生态链理论知识
“生态链”最初是起源于生物学中的概念, 如今, 为了更好的研究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将生态链的概念引入到电子商务发展系统中, 产生电子商务生态链的概念。电子商务生态链是指将整个电子商务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看成生态系统, 电子商务系统中各子系统分别扮演着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并且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是以利益为纽带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关系。
作为电子商务生态链中的主体, 供应商、服务商和消费者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扮演着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角色。电子商务的这三个主体也是电子商务生态链中最为主要的结构。其中, 电子商务中的供应商作为产品的生产者, 为整个电子商务运作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产品, 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是产品的使用者, 是使电子商务获得发展成为可能的关键。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大体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分别是电子商务产品的暂时接收者或产品再加工者、电子商务产品的使用者、电子商务产品的流通者、电子商务产品的第三方流通接收者以及电子商务产品的最终消费者等。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最后一个主要的主体是服务者也可称作是传递者。是介于电子商务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第三方平台系统。为电子商务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联系, 具体来说, 电子商务产品的服务者作为一个第三方平台, 消费者通过此平台对需要的产品进行浏览最终形成订单。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中需要注意的是, 该平台的功能不仅要满足消费者和生产者相互联系, 还需要满足消费者浏览产品、形成订单、进行网上支付等。
电子商务生态链的互利共生发展是指作为电子商务生态链上的各方在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下互利共赢, 获得共同发展的状态。
2.电子商务生态链的结构模式
如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产品销售模式, 已经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可, 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电子商务的生态链经过不断发展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结构模式, 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单条电子商务生态链结构和多条电子商务生态链结构。单条电子商务生态链结构又分为一般电子商务生态链结构和特殊电子商务生态链结构。总而言之, 单条电子商务生态链结构相对简单, 其中每个主体只承担该主体本身的职责, 不再另外用作其他用途。多条电子商务生态链结构是相对单条而言的, 其结构相对复杂。在多条电子商务生态链结构中, 主要的三个主体之间每个主体不仅担任着原来的职责, 同时也可能扮演着另外的角色。比如, 作为多条电子商务生态链结构中的服务商, 其不仅扮演着服务商的角色, 也有可能在另一条结构中扮演着供应商的角色。
3.电子商务生态链的类型
随着时代的进步, 经济的不断发展, 生活水平等各项条件不断提高等, 电子商务也随之不断发展。如今, 电子商务的生态链不断完善, 现有的电子商务生态链已经有多种类型。按照电子商务的主体类型, 可以分为个人、企业和政府参与型。具体来说, 分别用C、B、G表示个人、企业和政府, 则可将电子商务生态链的类型分为B2B、B2C、B2G和C2C型。分别指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生态链类型、企业对个人的电子商务生态链类型、企业对政府的电子商务生态链类型和个人对个人的电子商务生态链类型。按照电子商务的信息平台又可将电子商务生态链类型分为淘宝、天猫、京东、当当等类型。
三、电子商务生态链互利共生优化原则
电子商务企业是一种新型的交易模式, 发展范围之广, 影响之大不得不承认。但是, 毕竟其发展经历较短, 为了使得电子商务企业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务必使得电子商务企业在一个健康良好的轨道下发展。本节, 为了使电子商务企业健康良好发展, 研究了电子商务生态链的互利共生机制。
1.电子商务生态链互利共生优化
(1) 结构完整原则
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链系统。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 只有保持完整的生态结构才能使得各物种平衡长久发展, 否则, 人为地对自然生态系统强加干涉, 无论破坏了生态系统中的哪一个物种, 都会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崩溃。电子商务生态链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 为了使得电子商务生态链互利共生发展, 对电子商务生态链进行研究。电子商务生态链互利共生的优化原则之一就是保持完整性。电子商务生态链的完整性是指保持电子商务生态链上各主体通过一定的连接方式构成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生态链, 其中构成电子商务的各主体和生态链缺一不可。
(2) 互利共生原则
互利共生原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是展开讨论的前提。也是电子商务生态链长久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则。互利共生是指电子商务生态链上各主体之间保持彼此和谐稳定、相互合作、适当竞争发展的关系。同在一个生态链上的电子商务各主体之间不仅要相互协作, 相互合作获得共同发展, 还要彼此保持适当的竞争关系。因为适当的竞争可以提高电子商务企业的工作积极性, 使得各主体在电子商务生态链下高效的运行。但是, 竞争要适度, 过高过低的竞争都不适合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 过低的竞争达不到促进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目的。过高的竞争关系又会导致很多电子商务企业陷入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不良竞争的关系。因此, 为了电子商务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在研究电子商务生态链互利共生发展机制时, 必须把互利共生原则作为最基础的原则之一。
(3) 可持续性原则
21 世纪人类发展讲究可持续原则, 电子商务生态链系统的发展也一样, 必须满足可持续性原则。电子商务生态链的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是指在电子商务生态链中的各主体或个人共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并且在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的发展不能以耗尽电子商务资源和电子商务生态环境为代价, 不能破坏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平衡。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不能依靠破坏生态平衡为条件, 而要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及各种电子商务资源, 建立平衡稳定的电子商务生态链。
2.电子商务生态链互利共生优化模式和策略
(1) 电子商务生态链互利共生优化模式
电子商务生态链有两种状态, 分别是平衡状态和失衡状态。而本文要研究的电子商务生态链的互利共生就是电子商务的平衡状态。电子商务生态链的平衡是指处于整个电子商务生态链中各主体之间处于平衡稳定的发展状态下合作共赢, 互惠互利。因此, 分别从电子商务生态链的三个主体入手, 研究电子商务生态链的互利共生模式。
①供应商平台电子商务生态链的优化模式
供应商平台电子商务生态链的优化是指以卖家为主体的生态链系统的优化。在卖家平台电子商务系统中, 电子商务的生产者也就是卖家。通过简化电子商务生态链可以对其进行优化。具体措施是, 每个供应商直接向生态链中的消费者进行销售, 省去了第三方平台的中间环节。现实中如12306 火车票网上电子销售平台、香奈儿官方网店专卖平台等。这些都是直接以供应商为主体的电子商务生态链系统, 通过直接向消费者销售, 省去了第三方服务平台, 简化了电子商务生态链结构, 使得电子商务生态链系统更加趋向稳定平衡。
②消费者平台电子商务生态链的优化模式
消费者平台电子商务生态链模式是指以买家为主体的电子商务生态链系统, 是以消费者所有的电子商城为电子商务生态链的服务网站。在消费者平台电子商务生态链系统中, 消费者利用自身的电子商城进行购物消费, 在这种平台中消费者取代了传统电子商务生态链中的第三方服务平台, 简化了电子商务生态链的结构。消费者平台电子商务生态链模式与供应商平台电子商务生态链模式相同, 只需要由买方和卖方两者共同构成。
③第三方平台电子商务生态链的优化模式
与上述两种电子生态链的优化模式相比, 第三方平台电子商务生态链的优化模式不需要改变传统的电子商务生态链结构。在第三方平台电子商务生态链模式中, 电子商务的主体有供应商、消费者和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络服务平台, 缺一不可。而第三方平台电子商务生态链的优化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第三方服务平台, 建立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目前比较常见的第三方平台电子商务生态链系统比较常见的有淘宝、天猫、京东、唯品会等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平台电子商务生态链的优化模式的优点是第三方服务平台有专业的管理能力, 通过专门管理各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交易, 提高电子商务的交易效率, 规范了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
(2) 电子商务生态链互利共生优化策略
电子商务生态链是由电子商务主体和电子商务链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 在电子商务生态链互利共生优化方法中可以分别从电子商务主体和电子商务链以及电子商务运行环境三方面进行优化。
①电子商务主体优化策略
电子商务主体是电子商务中最直接的参与者, 是电子商务利益的直接相关者。在电子商务主体优化过程中通过提高主体自身质量、加强各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等方式对电子商务生态链进行优化。提高各主体自身质量可以避免一些不良电子商务企业恶意扰乱整个电子商务生态链的发展模式。加强各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工作效率。
②电子商务链优化策略
电子商务链与电子商务主体相同都是电子商务生态链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电子商务生态链的优化, 就是通过电子商务生态链自身的种种优化使得整个电子商务生态链得到互利共生发展的策略。其中, 电子商务生态链优化的方法有设计多种电子商务子系统的连接方式和确定适当的电子商务链的长度等。过长或过短的电子商务链都不利于电子商务生态链的平衡稳定发展。
③电子商务生态环境优化策略
如同人的生长一样, 电子商务生态链系统也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优化电子商务环境使得电子商务生态链系统能够互利共生长久稳定发展。电子商务生态环境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在电子商务生态的内部环境优化中主要是构建良好的电子商务企业竞争环境。而电子商务生态的内部环境优化主要是建立良好的电子商务购物环境。
参考文献
[1]李键菲.基于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污染及主体防范策略[J].情报资料工作, 2010 (3) :98-101.
[2]娄策群, 徐黎思.信息服务生态链功效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 2011 (4) :19-23.
生态共生 篇9
在认识到旅游经济对经济上的重要帮助之后, 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对其的政策要求都在放宽。因此, 旅游经济有着经济宽松、政策成熟、地方旅游发展迅速、旅游市场逐渐扩大等特点。旅游经济的发展, 同时还增加了我国的外汇数额, 对回笼货币、发展地区经济和增加就业机会都有着重要帮助。在此基础之上, 如何更好的利用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作发展就成为了探究的重点。
一、促进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作发展的措施
(一) 建设完善的生态环境环保机制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保持旅游活动的长期发展, 因此建立完善的环保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对各种有利于旅游经济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管理的同时, 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经营者或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 更好的促进旅游企业、旅游经营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1]。在建立完善的环保机制的同时, 相关的责任制也需要落实。通过将生态环境中的各类旅游资源进行区域性划分, 明确其中的资产明细, 将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规划到每个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职责上, 通过建立区域内旅游资源管理机制, 实现对旅游资源的动态管理。通过各种调查方式明确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实际价值, 当地政府或者部门可以建立相关税收政策让旅游资源利用者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主要措施表现为对旅游资源利用者征收生态环境破坏税, 又或者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 实现旅游资源利用者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局面[2]。特别是针对部分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例如饭店、景区等, 相关管理部门需要不定期的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检查, 促进相关企业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二) 加强旅游景区生态环境教育
想要真正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让生态环境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3]。基础教育就是加强人们的保护意识, 树立一个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首先针对旅游景区内的职工和干部进行相关培训, 加强其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提高其素质。其次, 加强对旅游景区宣传教育的利用, 通过文字、图片加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将生态环境教育深入人心。最后, 利用旅游景区内的特点, 开展多种宣传活动, 将生态环境保护渗透到景区的方方面面中, 将绿色环保的理念逐渐渗透进每个旅游者的观念当中。
(三) 加强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工作
只有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够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因此针对目前部分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 应该做出相应的措施。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相关部门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当中, 利用政府部门为主要监管, 重点监督生态环境的相关指标, 可以从资源耗减、环境受害、清洁率等方面对生态环境进行严密监督, 保证其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 另外还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 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应该进行审查。
(四) 政府部门加强导引工作
整个生态环境的发展离不开其中旅游经济对其的投资, 部分地区就出现了由于投资不足导致生态环境未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其导引工作, 做好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首先, 严禁出现投资盲目、重复投资的现象, 此举不仅影响了投资的正确性, 还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破坏。其次, 应该将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结合考虑, 保证两者之间的经济分配合理。最后, 政府做好两者投资之间的风险规避, 一方面需要审查旅游企业是否过度追求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还要做好相关旅游项目的审批工作。
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共生互动模式分析
旅游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旅游产业作为依托环境发展起来的产业, 生态环境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质量, 同时还可能制约旅游经济的增长, 因此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是属于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协调进步的关系[4]。
(一) 旅游经济基于生态环境的基础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 旅游业主要形式是外事接待, 当时还未形成产业链。自1978年之后, 我国才开始逐渐深度挖掘旅游业价值。依托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就成为了其中的重点, 但是通过已有的旅游数据可以发现, 对旅游景区内的破坏和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利用大部分都是旅游者产生的, 由于旅游一旦超过出了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 不仅会对旅游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还会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旅游者对旅游体验质量的下降, 因此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 并且这种制约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
(二) 旅游经济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
旅游经济的增长能够促进更多资金投入对生态环境的发展。首先, 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合理、有效的规划, 破除部分制约旅游行业发展的因素, 在扩大了环境的承受能力之后, 就能够实现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 经济的提高反之又能够帮助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 能够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当中, 既改善了生态环境的质量, 又能够提高旅游者对旅游体验的指数, 这种良性循环能够帮助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维持在一个良好的稳定状态中[5]。其次, 旅游经济的发展中, 必然囊括了各种生态环境中文化、知识、资源的相互交流, 在形成良好的共生互动局面下, 其中部分健康、积极的环保理念被旅游者接受, 并且将这种理念传播开来, 影响更多的旅游者。最后,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建立在对生态环境的利用之上, 这种开发随着科技的进步、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发生变化, 从而在积累各种经验的基础之上不断调整旅游格局, 对整个旅游产业进行优化, 不断的良性循环过程中, 旅游经济增长, 带动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又能够吸引更多旅游者。因此, 在这种共生互动的模式当中,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总是存在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当中。
(三)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共生互动
生态环境的发展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于此同时又承载并且约束着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经济又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了物质上的帮助, 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生态环境必须做出改善。可以得出, 旅游经济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而生态环境又为旅游经济提供了能够发展的空间。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旅游经济为生态环境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资金与环境的保障, 帮助优化整个旅游资源。同时, 由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衍生出了与外界各种因素之间的交换, 又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共生互动结构分析
在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共生互动的结构当中, 主要有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共生界面等组成。其中的共生环境, 是指除了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组成的。这个共生环境的存在有多重形态, 不同的共生环境对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生的影响也不同, 政治环境、人文特点、民族文化、法律法规等的不同都是共生环境中的一部分, 其中最能影响共生环境的就是法律环境。所谓的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结合。共生关系的千差万别也就导致了共生模式的多种多样。而共生单元, 在不同的共生体当中其性质与特征也不尽相同, 在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共生系统当中其共生单元主要有旅游者、旅游企业等组成, 其中旅游企业又包含了各种企业共同组成一个共生单元。这种不同共生因素导致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共生互动模式结构也不同。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始终存在一种共生互动的关系。旅游经济的提高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向高层次发展, 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则又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两者之间这种相互促进又相辅相成的关系是维系一个城市与旅游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纽带。通过优化旅游发展方式, 从而达到提升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的质量, 提高旅游者的吸引力, 让旅游真正实现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
摘要:旅游经济的产生部分是依赖于生态环境, 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各种旅游活动, 游客与经营者之间产生各种经济交往, 从而衍生出旅游经济。在我国的部分省市当中, 旅游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了其重要经济收入。大部分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如果能够实现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稳定发展, 从整体层面上而言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能够促进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作发展的措施来对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共生互动模式进行剖析。
关键词: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共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克力木江.新疆和田河水资源利用与绿色走廊生态建设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13 (02) :125.
[2]叶春, 李渊妮, 王为.旅游活动对生态旅游区环境冲击影响实证研究——以广东省南昆山上坪—中坪景区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 11 (05) :12.
[3]邹统钎, 陈序桄.乡村旅游经营者共生机制研究——以北京市怀柔区北宅村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17 (09) :26.
[4]石沐子, 孙猛, 刘娜.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的保障体系探究[J].中国林业经济, 2009, 21 (02) :109.
生态共生 篇10
[关键词] 信贷配给生态工业园区共生融资模式
一、生态工业园内企业的界定
根据生态工业园区对入园企业的客观要求,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组建原则应是围绕某一主体企业,且是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而组成的群落。这里的所围绕的主体企业,就是指园内关键性大型企业,就是园内企业的总体构成必须能够形成组织模式所围绕的中心。而其他的下游企业,包括制造企业和服务类企业统称为园内非主体的中小企业。虽然生态工业园区内所包含的主体企业并不一定只有一个,但从总体上看,可以概括的认为生态工业园区是由两种类型的企业所构成,即主体企业和非主体企业。
二、通过信贷配给理论解释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
按照Stiglitz和Weiss在“信贷配给”理论中的分析,信贷合约与其他交易合约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在于其面临着“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与“逆向选择效应”(Adverse Selection Effect)的制约。Stiglitz和Weiss将信贷合约中的道德风险及其逆向选择效应归结为信贷市场信息不完全这一性质,或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特点。而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非上市公司范畴的中小企业,其产权多为私人所有,企业形式多为独资或合伙,其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投资者已经内化为企业的内部人,他们对自己资金使用的效率和信用能力有内部财务信息优势。
具体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加以阐述。信贷配给的基础是违约风险,霍奇曼模型考察了一个风险中性的银行与企业签订的单期贷款合约。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能结果为x,其中k 其中δ为完全竞争存款市场上固定利率,第一项为出现违约时银行的收人X,第二项是货款全部偿还时的收人(1+r)B,第三项为银行的资金成本,第四项是银行监督成本。银行的决策变量为贷款报出利率r和贷款规模B。银行对借款人的贷款提供曲线即为在每个借款利率r上相对应的所提供的贷款规模。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上并存许多金融机构可视之为近似完全竞争),提供曲线就是银行预期利润Φ为零的合约的零利润轨迹;如果银行处于垄断时,该提供曲线可看作是银行预期利润Φ为某一常数的合约的固定利润轨迹。 三、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共生融资模式抑制信贷配给 1.园内企业联盟抑制信贷配给 生态工业园区内各个企业之间,出于共同的交易利益和彼此相互需要而实现联合,通过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而形成了工业共生的企业联盟关系。园内共生企业所形成的借款人联盟实际上是虚拟企业联盟,并不具有实体性,而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园内企业(特指非主体企业-中小型企业)在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时,并不是以群体的状态出现,而是以个体的形态接受银行贷款 ,但是园内形成的虚拟借款联盟可以影响其借款融资的程度。 生态工业园区的虚拟借款者联盟能降低贷款利率,降低信贷配给。在借款者联盟体里,这些借贷市场的集体特征尽管每一组的个体实质上依然有信贷配给的存在,因为导致信贷配给的逆向效应和道德风险依然存在,但虚拟借款者战略联盟可引发低利率和信贷配给的清除。在每一个联盟里,参与借款的中小企业者虽然没有偿付每个联盟企业债务的责任,但他们自己受到园区整体声誉的影响,这种影响形成一种潜在监督作用,敦促并且激励着借款人偿还贷款。 2.园内企业共生信用减少信贷配给 (1)园内企业之间的共生信用。共生信用外部性,即共生信用的积极效应(或信用网络经济),突出表现为交易成本的降低。交易过程是交易双方的动态博弈过程,由于交易各方对劳动分工知识和交易知识掌握的有限性,使得他们在面对复杂的交易时,无法穷尽所有的可能。交易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引发了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问题。交易双方对有关副产品及供求信息了解的不充分,使得协商和决策的成本增加,这是共生网络存在的前提;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信守契约程度的缺乏了解和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使得监督成本和执行成本存在,而且有可能很高。生态工业园的信用网络可以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行为,使影响交易各方的各种因素和行为成为可预见的或部分预见的,以促使交易双方顺利完成交易。这样,有效降低银行贷款前的信息成本,扩大了园内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放松对企业的信贷配给。 (2)园内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用。生态工业园追求的目标是从原料、中间产物、废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佳利用和园区内整体发展的集合效益而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最佳效益。生态工业区在最大化企业经济绩效的同时最小化参与厂商生产与服务行为造成的环境影响,亦即最大化其生态效益。所以,园内企业整体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企业形象。根据KMRW定理——声誉模型得到:将参与人外生的假定具有合作倾向并非合理,但是大多数的合作发生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于一些长期的交易关系中,交易各方都会致力于建立形象与声誉的建立和维护,这些声誉在短期看来是无论如何也是不经济的,但是长期的合作收入流的补偿说明,这种声誉的建立是最优的选择。 对于缺乏抵押物和没有完善市场化的担保机构的中小企业,加入生态工业园区可以减少银行对其的信贷配给,是有效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创新。 参考文献: [1]Sriglitz,Joseph E and Weiss,Andrew: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3) pp393~410 [2]菲利普·莫利纽克斯,尼达尔·沙姆洛克:金融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一、人与事物间的互动——让生命贴近、感悟、融入现实生活 师生与事物间的互动可以分为师生与教材的互动、师生与生活资源的互动。 1. 师生与教材的互动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就要尊重教材, 深层次地钻研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方式上真正做到师生与教材互动, 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 2. 师生与生活资源的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力倡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数学的魅力。数学生态课堂上师生与生活资源的互动是指师生共同开发的生态资源发展为互动生成新的资源 (即生成性资源) , 再对新资源再次开发利用形成深层次、高层次的资源的过程。 二、人与人间的互动——让生命在合作、沟通、体验中情智共生 人与人间的互动是指生态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及生生间的互动, 通过多种层次、各种形式的互动, 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影响, 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互动表现为教师引领下的合作与交流等形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自主倾诉式交流 在民主和谐、充满关爱的氛围下, 学生的本真天性尽情展现, 呈现出开放的心态, 同时学习成为他们内在的需要, 自主倾诉式的交流在这种需要下呼之欲出。如《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的复习中, 根据平时自己解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情况, 学生自主整理出的内容有意义、法则、运算顺序、简便运算, 而呈现出的整理形式更是多种多样, 多姿多彩, 显示了这几个内容间的内在联系。这些复习内容的得出可谓合情合理, 情在于它们是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由学生自己得出让他们倍感荣耀, 理在于它们确实是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重点。 2. 复述式交流 这是指学生把操作过程内化为语言复述出来, 把初步形成的表象表露出来。如在《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中, 教师出示几组数字卡片让学生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并写下来, 再用这些数除以3看是否为3的倍数。当学生操作完再向大组汇报以上两项任务的结论的过程, 就是一个复述式交流的过程。 3. 体验感悟式交流 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时引领、启发下的交流, 是学生把合作中自己的切身感受、经历、体验和感悟倾吐出来, 使得思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影响, 从而深化理解, 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完善。如在《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中, 学生组数后, 教师扶而有度, 适时引领, 设问:在组数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发现组数过程中数字的和没变, 在此基础上又一次启发学生猜想, 小组合作交流举例验证, 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从而得出规律。 4. 争辩式交流 在争辩式的交流过程中, 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思维彼此碰撞, 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争辩使真理的出现更具说服力, 又使进一步的学习更具吸引力。 5. 总结式交流 师生在自主倾诉、复述、体验感悟、争辩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交流达成共识, 智慧之花绚丽绽放。 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 需要教师的智慧, 这智慧来源于教师对教材深层次的领悟, 领悟教材中的思维, 而后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及状态, 设计教法, 调控课堂, 引起学生的情智共鸣。教师应始终流露出深深的师情, 用情用智去启发学生的情智。数学课上学生的情, 是学生通过学会数学思维而形成的一种理性的情, 是由知而生的情, 是师生在忘我的对真善美的追求中, 通过思维碰撞, 使得数学思想方法及情感得到升华, 达到情智共生。 三、人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间的互动——让生命激活、吸纳、运用知识经验 生态课堂是互动、智慧的课堂, 是一种通过知识的学习, 开启智慧的课堂, 是以情促智, 以智生情, 情智共生, 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的课堂。然而智慧不像知识那样可以直接传授, 而是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获得开启与发展, 在课堂教学的一定情境中产生, 以发展能力为核心, 创新为方向, 以机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综合品质。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具有一定知识经验的发展中的人, 他们充满智慧, 富有灵性, 生态课堂倡导学生学习时自主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积极的交流互动中有效地进行自主建构。如在《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一课的练习中, 为了彰显学生的个性, 教师变指令性的模仿练习为自主选择练习, 给学生时间和空间,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知识经验选择感兴趣的题进行分析、计算、谈感受, 自己课前搜集资料出题评价解答, 使学生在对旧知重新体验感悟的同时, 通过倾听交流反思, 从新的角度又有了新的感悟、新的发现。在这互动过程中, 每个学生的认知、情感都得到发展, 人人参与, 没有“被遗忘的角落”, 交往互动中为学生提供了开放、“自由安全”的交流表达机会, 降低了学生的忧虑, 调整了学习情绪, 学生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间的互动对他们的认知结构、解题技巧及机智及时调整起到促进作用, 让其展示作业成果并解说, 师生共同对其赏识、宽容、客观激励的评价更加促进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和学生群体共性目标的达成。生态共生 篇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