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需要

2024-09-24

生态需要(共12篇)

生态需要 篇1

碧水蓝天、鸟语花香……是我们向往的生态愿景。 倘若生态文明教育仅仅挂在孩子的嘴上, “左耳听右耳冒”, 不能入脑入心, 那么孩子与大自然只会渐行渐远, 教育效果只能事倍功半。

近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长期以来, 我国的学生大都“宅”在课堂和家庭里“一心只读圣贤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 缺少尊重自然的自觉意识, 总是“耕了课堂的地, 荒了自然的田”, 致使我国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软肋”, “光打雷不下雨”, 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就现实情况来看, 环保教育 “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向后靠”, 很多学校和教育者总是避重就轻, 点到为止, 仅仅向学生口耳相传一些基本的资源和环境常识, 不敢触及生态文明的敏感话题。 如此“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生态教育只是走走形式, 做做表面文章而已, 让教育实效大打折扣。

纸上得来总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长远和深层次看, 强化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不能“纸上谈兵”, 需要打出政策从纸上落实到地上的“组合拳”, 实现系统化、课程化、实践化、常态化, 切实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筑牢生态安全的“千里之堤”, 防范环境破坏 “溃于蚁穴”。

我国至今在课程体系层面上还没有一部经过专家撰写科学论证、审核使用的全国性生态文明教育教材, 给教育领域留下了盲区。 反观国外, 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早已实现了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 欧美等国专门有资源环境等课程讲授大纲, 分别对学前儿童、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高中、大学设置了不同环境教育的课程。 我国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由教育部门和环保部门联合组织环境学专家、学者, 研究出台可全国性推广使用的权威生态文明教科书, 切实填补中小学生生态教育空白, 为学校扎实有效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详实、可操作的技术规范。

在当前的环境形势下, 要想让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从表面走向实质, 就需要大人们冲出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壁垒, 把生态教育的“主战场”, 从书本移师到现实生活中去。 让生态文明知识真正内化成生态文明理念, 必须抓住实践的 “牛鼻子”, 让青少年经受生活和社会的锤炼, 自觉践行生态理念, 维护生态平衡, 实现知行合一。 作为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实施者的教师和家长, 必须摒弃单纯、空洞的知识灌输, 注重资源和环境知识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转化应用, 给学生搭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平台, 尤其是要让环保教育 “动”起来, 通过与青少年的多元互动, 让学生自觉增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学校尤其要向学生大力普及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方法, 有效提高他们文明生活的技能, 促使他们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活动中“踏实留印, 抓铁有痕”, 大力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融于心、践于行, 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切实搅动生态文明教育的“一池春水”。

毋庸置疑, 与大自然隔绝, 缺少户外体验是一种“缺钙”的生态教育, 易让一些学生患上“自然缺失症”, 导致学生对大自然缺乏好奇心, 情绪调节能力和户外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容易产生封闭、孤僻、脆弱、烦躁等不良性格。 我们的学生如果长期远离自然, 不仅仅是缺失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情调, 更重要的是缺失了与自然本能亲近、尊重的天性, 背离了儿童健康成长的规律, 这正是当今生态文明教育的短板。 教师和家长应多创造机会,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 提高孩子与大自然的亲密度, 让其原汁原味地探知、体验外面的世界, 真切地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多彩, 深刻领会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激发他们的责任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与此同时, 在各科教学中更要因势利导, 合理有效运用具体鲜活的数字和真实可靠的案例,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触摸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比如, 在节约用水方面, 积极推广和普及节水用具和方法, 让节约集约用水在校园内 “生根发芽”。 还可探索在不影响和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 公正、适当、合理地对学生用水给予收费, 运用经济杠杆驱动学生节约用水, 让水资源不再成为“免费的午餐”, 促进学生“惜水如金”。

生态文明素养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养分”, “甩开膀子, 才能迈开步子”。 着眼美丽中国的美好憧憬, 顺应保护环境的客观规律, 我们要响应时代的号召、尊重自然的选择, 让生态文明理念避虚就实、落地生根, 成为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一亩方塘”,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共同营造一个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态。

生态需要 篇2

谢谢主持人,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在座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徐捷臻。

我方的观点是:发展生态农业,市场推进比政府引导更重要。我国是农业大国,生态农业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农业市场前景可期,未来我国生态农业市场需求也非常广泛。建设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生态农业就必须从研究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关系人手。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的供求矛盾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的主要矛盾是供不足需,解决的办法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总供给量,满足城乡居民解决温饱的需求。现在多数地方的城乡居民,已由温饱消费进入到小康消费。由数量型消费向质量型和多样化发展,这就要求农业生产必须由过去的注重数量增长为主向注重质量和多元化转变。

市场需求是一千变越,因而其供求关系只能是一个动态平衡。为了避免固供求关系变化而导致农业生产大起大落,就必须列市场的消费需求趋势作出预测,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持色产业和产品实践证明,特色就是优势,有优势就有市场,就有效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方辩友开篇陈词告诉我们,发展生态农业政府引导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央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果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而市场只起“补充”作用,那是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明了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的总方向和主要内容:“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在《中国制造2025》文件的制定和近两年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

为什么说市场推进比政府引导更重要呢?

第一,没有市场拉动,企业不会有钱去研发,没有市场带动,规模不能扩大。第二,经济学理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围绕产品价值波动,优化资源配置。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质量。第三,我国政府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中仍然存在权力过大、管得过多即“越位”的问题,并由此产生了官僚主义、经济腐败和行政低效率等弊端。第四,我国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还存在一些事情该管而没有管和没有管好的问题,即存在政府管理“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与政府“越位”问题相对应,另外,我国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还存在另外一方面突出问题,即许多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情,政府要么没有管,要么管得不够好,即存在政府管理“缺位”和“不到位”现象。完全由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必然会带来社会资源严重的浪费。政府主导的项目在数据利用上功能有限,依靠行政的指令上级下达,没有拓展空间,并且效率不高。“可是对于市场来说,它不是这样的。任何一个企业都有盈利的动机,你给它一点阳光,它就会灿烂。”

SEX需要原生态 篇3

电影结尾当然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不然呢?那我也会在心里给他们安排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就怕辜负了这一场原生态的欢爱,自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原生态有了个时髦的名字,环保。

说起来,原本洁来洁去的男欢女爱被过度妖魔化商业化了,情趣内衣制造商做在鼓吹前戏的重要性,只有他们的那半尺布才能让眼睛大吃冰激凌,才能让下半身出窍;家具制造商联手床品家纺商请来一个个绝色女星往床上摆S型,就膨胀了男人的胃口,叫醒了女人的自卑心理;网络上正热议的一张“青岛地理车震图”,更是给汽车行业做了把色情推广广告。

这些头重脚轻的噱头越来越汹涌,谁还能壮着胆子问一句:这是在攀比、炫耀呢,还是在藏拙露怯?难怪女人可以展览出一床的蕾丝内衣来,身体却依然寂寞。

你有没有做过一场环保的爱?用爱先暖心,后暖身。不必化浓妆,他会赞叹你比林志玲更林志玲;不用哆哆嗦嗦地穿上情趣内衣,他会率先检讨自己的游泳圈大肚腩帮你找回自信;不必操练从A片中偷师来的三脚猫床技,他也会认真谢谢你的爱……恭喜你,你不但找到了一个环保情人或老公,甚至公私兼顾地为保护地球做出了贡献。

国际绿色和平组织撰写的《为了地球着想》一书中提出了“绿色性爱指南”,其中可圈可点的细节有:

SEX时应关灯省电——尽量利用自然条件,月黑风高,STOP;月明星稀,COME ON!另外,在早上嘿咻也是弥补之道,晨光中的身体,自然而美丽。

洗鸳鸯浴更节省宝贵的水资源——连火星人都知道,地球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你能掌握时机,在雨中来个双人浴,还将获得地球居委会颁发的“爱水标兵”小红花一枚。

最好的情趣内衣就是你的身体——一般来说,在床上的两个人都是坦诚相见的,用皮肤的摩擦代替了布料的损耗,这当然是环保之举。但如果你使用情趣内衣,这一点上就打了折扣。所以,还是彼此光溜溜的见面吧。

用毛巾而不是纸巾——纸巾是每次性爱后最大的受害者,它们被无原则的使用着,想一想,竟然有一些树木的命运是替你收拾嘿咻之后的残局。请使用毛巾吧,放一条毛巾在床边,养成新的事后习惯。

此外,还有打倒石油类润滑剂,少买一条丁字裤就能减少2千克碳排放量,等等。

扩展开来还有,在家ML能减少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出行消费造成的碳排放量,当然也捂紧了荷包;与其在跑步机上消耗卡路里(用电10度,排碳约9千克),不如在ML过程中把健身、出汗排毒、释放压力和增进感情N合一地一次完成;如果在撸起袖子打架,不如光脖子调情,虽然都是体力活,但前者因为打砸摔,费钱又制造地球垃圾,后者不但零碳排放量,更升华了打是亲骂是爱最疼就是用脚踹这一感情哲理。环保欢爱中唯一一个至今没有根治方法的症结就是,一只杜蕾斯要用到大量石油副产品及化学物品,绝对是低碳克星,暂时的缓解方法就是购买大盒装,或者自然避孕。

这个世界前进的脚步越快就反映出环保的重要性,男女感情事升级得越快就越凸显返璞归真才是基本“情”策,无论谋的是幸福还是性福,不必虚头巴脑地修炼被妖魔化商业化的SEX本领去讨好男人,永远都是女人的至高理想。

生态需要 篇4

今年3月国家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 开启了“数字中国”的实践之路。按照“实施网络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构想, 我国将陆续推进100个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建设, 可以说, 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即将迎来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撑的2.0新时代。

然而, 跟随全球数字化转型浪潮, 加速国内数字化与城市、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 虽然有助于提升我国整体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但在实施中却也遇到了来自体制机制、系统平台以及转型应用等层层阻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要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 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 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 好办事, 不添堵”。按照中央网信办处长王鼎的说法:我们需要利用互联网, 为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 也就是说, 现阶段最紧要的是, 如何让“互联网+政务”真正落地?

“互联网+政务”如何落地?

王鼎对此提出了4个重要方向:首先, 建立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对各个应用系统的梳理和整合, 研究制定针对公共服务的办理标准和管理标准, 打通业务连接, 形成覆盖政府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

其次, 积极发挥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作用。技术创新与政府管理创新的结合已经成为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趋势, 近年来许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 都开始运用微信平台, 上线各类会议的公共服务, 推动建立公共服务联动机制。“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已经成为提升地方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再次, 加快推进公共新资源共享开放。政府和有关部门所采集大量的数据是巨大的社会财富, 推动公共新资源开放, 共享开放, 是促进“互联网+政务”的重要工作之一。“要制定面向不同类型、涵盖各个领域、不断动态更新的数据建设和应用标准, 探索建立统一安全的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平台, 鼓励社区民众积极应用公共数据开展应用创新。”

最后, 加快建设在线政务, 加快推动政府服务上线运行, 探索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 开展在线服务受理, 畅通公民信息提交获取和反馈渠道, 完善服务互动机制, 打造公开透明服务型的在线政务。

“数字产城”联盟重在打造生态圈

以上提及的4个发展方向, 可以看作是我国快速落实“互联网+政务”的重要着力点。对于改造一个城市的政务系统或者说重塑其运行流程, 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或是规划问题, 这将是涉及到政策、产业、研究、技术以及规划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 需要产业界与地方政府以及研究和相关规划部门的通力合作。

于是在今年的4月15日, 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携手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举办了“‘互联网+政务’高峰论坛暨中国数字产城联盟签约仪式”, 正式发布了“数字产城”战略, 同时联合多家龙头企业机构共同建立中国“数字产城”的创新生态圈。

在启迪控股副总裁、启迪数字集团董事长赵东看来, 智慧城市需要产业链上的不同层面共同发力, 需要相关产业和数字城市之间的通力配合, 而“数字产城”联盟的成立也正是探索产城深度融合的有益尝试。据悉, 启迪控股拥有全球最大集群式创新服务网络, 其联合清华大学成立启迪创新研究院并下设“数字中国研究中心”, 面向信息经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网络安全、军民融合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 形成真正的产、学、研“一条龙”。

生态需要 篇5

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水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才子城相关毕业论文这样描述:在2010年政府工作相关报告中有指出,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要继续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畜牧水产业的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经营畜牧业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畜牧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养殖的迅速发展,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和产值每年递增速度超过10%。集约化、工厂化养殖场的建立,是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却忽视了污染防治问题。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23个省市进行的调查发现,全国90%的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场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的养殖场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

随着畜牧水产业的迅速发展,每年动物粪便排放总量急增,而动物粪便中含有大量有机氮、有机磷,导致水中氮、磷含量增加,使湖水富营养化,引起赤潮、水华等。在饲料中采用微生物技术,通过添加微生物代谢产品(如赖氨酸)、微生态制剂、微生物酶制剂和使用生态饲料可以有效地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饲料粮的消耗和氮、磷等主要有机污染物的排放。以河南省为例,随着畜牧水产业的发展,饲料资源日趋紧张,为有效解决人、畜争粮的矛盾,从减少精料消耗,提高饲料质量入手,减低饲养成本,河南部分地区尝试充分利用非常规饲料原料,推行节粮型畜牧水产养殖业,如南阳新野县前高庙乡发展玉米秸秆青贮饲料,改良黄牛品种,提高肉牛品质,在节粮的同时也降低了饲喂成本;荥阳市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以发展秸秆养畜为重点,大力发展牛、羊、兔等节粮型畜禽养殖,通过政策扶持、典型带动、科技促进、协会运作等措施,使秸秆养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秸秆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泌阳县大力发展养牛业的同时,注重发展循环经济,走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为了解决饲料问题,该县帮助农民搞好秸秆氨化、青贮,变废为宝,2007年秋季,全县青贮玉米秆3000多万kg,按照秸秆和饲料粮的转化比4:1测算,该县2007年秋季节约饲料粮约750多万kg。

生态利益保护需要制度设计实现 篇6

所谓生态利益,即指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环境条件产生的非物质性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生态经济学中谓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终体现为人们对良好环境质量需求的满足。

从利益分析的角度审视,当代生态危机产生并加剧的根源,是人们对生态利益、资源利益、经济利益等不同利益诉求及其冲突引致的。在制度层面,加强对生态利益的法律调整,对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进行协调与平衡,抑制利益冲突和不当利益诉求,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必然选择。

生态利益法律调整的正当性

生态利益是具有价值属性的新型利益。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从而修正了传统环境资源无价值的观念,肯定了生态利益的价值属性。1967年美国经济学家克鲁蒂拉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自然保护的再认识》一文,提出了“舒适性资源的经济价值”理论。他认为,与传统经济学中可耗竭的矿产资源(例如石油、煤炭、矿石等,又称为“开采型资源”)一样,一些稀有的生物物种、珍奇的景观、重要的生态系统,也能提供效用,具有价值,这类资源可称之为“舒适性资源”,保护舒适性资源,或者把这类资源的利用程度严格控制在可再生的范围内是十分必要的。

生态利益已在社会成员之间产生了普遍的需求性和广泛的冲突性,亟须法律对其进行确认和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与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生态公共产品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生态利益上升为一种具有普遍诉求且广泛冲突的新型利益。近年来,一系列群体环境事件的发生,已充分说明了生态利益与资源利益、经济利益冲突的剧烈性。环境法是应对环境问题而出现的新兴部门法,应当对生态利益加以全面保护和调整。

现行法律对生态利益的调整缺位

通常意义上,环境法律体系被划分为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两大类。长期以来,由于对生态利益的价值属性认识不够,我国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立法也比较薄弱,仅涉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地域环境保护,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文化遗迹保护的单一立法等。生态保护的专门立法没有形成体系,一些重要的生态利益保障制度,如生态利益的有效供给制度、合理补偿制度、生态损害的预防救济制度没有完全建立,导致生态利益经常被侵害或面临被侵害之虞。

实践中出现了一批治理荒山、沙漠,发展生态产业,改善局部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的单位、组织和个人,却不能得到相应激励和补偿的案例。比如,在毛乌素沙漠边缘,陕北定边县农民石光银、靖边县农民牛玉琴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农民白春兰等人,举全家之力坚持栽树治沙近20年,分别营造起大片生态效益明显的林地,构建起一道道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为生态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国家对生态林实行严格的禁伐政策,而现行法律缺乏相应的激励保障制度和补偿制度,这些治沙造林大户同时也成了欠债大户。

生态利益保护需要制度设计实现

生态利益的保护和调整,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来实现。针对制度缺失的现状,当务之急是要着力构建生态利益保障制度,如生态利益有效供给制度、生态利益合理补偿制度、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等。

第一,建立生态利益有效供给的保障制度。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等人为活动可以引致生态利益的增进,由于生态利益的供给往往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如果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绝难持久。环境法律制度的功能之一,就是要通过对生态利益供给者的有效激励,促进生态利益的持续增长。通过税收、信贷、技术扶持、财政投入等激励措施,鼓励生态产业的发展,倡导循环经济,促进生态利益的增进。

第二,建立生态利益合理补偿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是针对特定主体之间因生态利益的相对增进或减损而进行补偿的制度安排,其实质是针对生态和环境问题的利益协调与平衡的制度。目前,我国生态补偿主要依靠政策协调手段和经济协调手段,随意性和变动性较大,缺乏稳定性,不能对各类主体的利益进行有效平衡。为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准确界定补偿和受偿的各方利益主体,确认利益主体的合法利益,抑制利益不当诉求,实现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相统一。在生态补偿不同主体的发展利益、资源利益、经济利益、生态利益之间寻求协调与平衡,确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建立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核心的生态利益合理补偿 制度。

第三,建立生态损害预防与救济制度。生态损害,是因重大环境污染或严重的自然资源破坏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或功能发生严重不利变化的法律事实。从利益分析的角度,生态损害的实质是社会主体的生态利益受到严重侵害。我国目前尚没有专门的生态损害赔偿立法,一系列重大生态损害事件中,公众生态利益受损却无从向加害者提出赔偿请求。比如,2008年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案给松花江流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污染事故发生后,中石油仅向原环保总局缴纳100万元罚款,向吉林省政府“捐助”500万元用于治污。2011年6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在其官方网站上透露,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5年来,国家已为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累计投入治污资金78.4亿元。此消息再次引起公众质疑:中石油造成的污染事故,防治数目如此之大,却为何让国家和纳税人买单?为保障公众的生态利益,环境法要建立生态损害预防制度,在“源头”与“过程”实行全面控制;此外,还应积极寻求生态损害赔偿的侵权法救济之途。

生态语文课堂需要教师认真打造 篇7

一教学内容要精要, 充分发挥文本的价值

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 首先要发挥文本的作用。我们应对文本资源进行充分挖掘, 确定课文的重难点, 选出最有价值的内容, 最切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那么, 我们如何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呢?这就需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等进行, 并综合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应先作为一般读者“走进文本”, 认真阅读钻研, 努力挖掘教材, 再“走出课文”。能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 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结合文本的特点与课后思考与练习, 对课文语言进行深入的体味, 确定训练的内容, 如关键性词句、语言积累、写作手法等。

二重视朗读训练, 让学生善于动口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个体的各种感觉器官是相互作用的。对各种感官调动得越多, 个体的学习效果就越好。语文学习中的朗读是一种综合的智能活动, 它不仅需要用眼看, 还要用脑思考等。这样, 在朗读过程中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感知的同时, 还可以获得语感, 增加语言的积累, 让人的精神境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朗读教学突出了教学内容的文本意识与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强调了作品本身应具有的感染力, 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精神。如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 就要求学生分三步开展朗读: (1) 进行了解性朗读, 用浏览快速的朗读; (2) 进行理解性阅读, 了解文章写了什么、为何这样写; (3) 进行想象性朗读, 结合文本的内容, 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实际及其他生活积累, 想象出文中景物的秀美诱人、生活的自在有趣。

三关注情感体验, 贯彻以生为本理念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以生为本”。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的结晶, 我们应让学生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是贯彻与落实“以生为本”理念的具体表现。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 对这篇小说主旨的理解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 教学中就让学生反复地阅读文本, 紧紧地抓住小说的情节。从故事的开端到发展乃至于高潮与结局, 都要求学生认真地进行阅读, 通过读来感悟。因此, 教师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去干涉学生的读, 而要与学生一起读, 一起讨论文中的人物, 分析他们的形象, 为理解文章的主旨奠定基础。在读后的交流中发现, 虽然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歧较大, 但说明这是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其中有的学生说这是纯粹的金钱关系;有的学生表示对作者的同情;有的说这表现出作者的虚荣等。对于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不能随意给予否定。

四以活动为载体, 优化生态语文课堂

新课改倡导课堂教学要开展各种活动。有效的语文综合活动可以打开学生的心门。首先, 要创设出问题情境, 设计出探究性的问题, 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动口的同时也动脑。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合, 从而学以致用。同时, 还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通过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得的知识, 才是真正理解、真正掌握、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其次, 是读写结合活动, 让学生“手动”。读与写密切相关, 读是写的基础与根本, 写是读的结果。语文教学中若能把读写结合起来, 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最后, 重视开展口语交际的训练。口语交际能力是当代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标志之一。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原因的影响, 在实际的教学中, 朗读往往被教师的范读与对课文的分析, 以及题海战术的书面作业所挤占。因此, 生态语文课堂的实现还需要走漫长的路程。

总之, 语文课堂就要建构学生积极的心态, 营造适宜学生发展的生态课堂, 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语文课堂是有机的, 只要灌溉涓涓清泉, 就会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和谐地发展。我们应构建起新的教育情境, 保持师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让生动活泼的教育生态在语文教学中扎根。

摘要:语文课堂应是本真的, 因为它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深刻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应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所以, 构建生态语文课堂是值得语文教师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态课堂,教师

参考文献

[1]陈平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J].文学教育 (上) , 2007 (5)

[2]谢振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教育探讨[J].生物学教学, 1990 (3)

农村环境生态游建设需要公益林 篇8

在森林经营中, 我们习惯把生态脆弱区界定为公益林区, 而我国70%的旅游资源处于包括公益林山区在内的广大农村地区。

近几年来, 城里人奔赴农村, 在公益林的庇护下, 体验农村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 游客们被农村清新的空气、美味的农家菜肴、富有特色的农家民俗表演等深深吸引。

农村环境生态旅游已颇受欢迎, 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前来体验。而热情好客的农民朋友们用最好最美的环境、最丰盛的美食、最精彩的表演、最周到的服务款待诸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毫无疑问, 农村环境生态旅游将成为推动我国农村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通过农家乐、乡村游, 我们期待着我国农村环境生态旅游市场焕发无以伦比的光彩。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农家游热潮。闲暇时间的增多, 人们越来越渴望多样化的旅游, “乡村游”、“农家乐”、“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等新型环境生态旅游业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旅游者的青睐, 市场前景广阔。

农村环境生态旅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把乡村环境作为旅游目的地, 让城里人下乡度假休闲, 促进包括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农村居民就业、增收;二是激发和提升广大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力和意愿, 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加入到旅游消费大军中来。

城市居民下乡旅游, 有旺盛的需求, 关键是要搞好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 要落实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的一系列精神,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切实加快农村旅游发展。要通过统筹规划、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旅游消费环境, 搞好公益林建设, 提高“农家乐”等农村生态旅游度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做大做强农村生态旅游市场供给和服务体系。

为促进城乡交流, 改善农村民生, 同样要不失时机地把农村培育成为我国旅游消费的新增长点。目前, 我国农村居民个人旅游消费占生活消费性支出仅5%左右, 低于全世界10%以上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人年均出游5次以上, 中国人年均出游1次, 农村居民连1次都不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 到2020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要比2008年翻一番, 包括旅游在内的农民消费水平要大幅提升。要使我国亿万农民成为未来旅游市场和旅游消费的重要群体, 应当从现在做起。

2 集安市农村环境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集安市位于吉林省长白山脉的中朝边境, 地处鸭绿江北岸, 风光无限, 森林资源丰富, 森林覆盖率达85.1%, 是一个“八山一水半分田, 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典型山区市, 全市界定公益林面积占总面积的43.3%。是世界高句丽文化的遗产地, 省级生态市、园林城市, 有着浓厚的民俗气息, 发展农村环境生态旅游的潜力很大。其发展模式如下:

2.1 自然观光。

利用丰富的自然环境, 让都市居民在这里放松身心, 尽情领略反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乡村风味。有成熟条件的五女峰、老土顶、老爷岭、鸭绿江。

2.2 开办农家果园, 游客在果园里采摘品尝鲜果。

尽量让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可以搞摘果、尝果、品果、评果等活动。有成熟条件的太王镇、青石镇。

2.3 依托花卉苗木基地建立农家旅游观光基地, 游客赏花观景。

基地提供娱乐、度假、餐饮、住宿、摄影等服务, 使它成为休闲、踏青、郊游的好去处。

2.4 小河、泉水、果园等农村优美的环境, 加上钓鱼、农家土鸡、土鸭等风味餐饮都深受城镇游客喜欢。

有成熟条件的麻线乡、清河镇。

2.5“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住农家院”的田园式乡村旅游。

游客可自己动手杀土鸡、土鸭, 采摘果子、烧菜做饭。体验农家生活、体味农村民风。有成熟条件的经济开发区、麻线乡。

2.6 钓鱼餐饮娱乐。

游客自己钓鱼, 农庄代客加工, 就地饱尝。有成熟条件的麻线乡、青石镇、凉水乡。

2.7

乡间劳作体验 (游客田间采摘瓜果蔬菜、牵牛犁田等) , 美食享受 (吃农家饭) , 以及各种休闲娱乐活动 (钓鱼、划船、抓土鸡、骑双人自行车领略田园风光、农家休闲球类活动、棋牌休闲娱乐) 等项目, 使景区集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健身娱乐、科普教育于一体。有成熟条件的市郊。

2.8 欣赏民族文化、体味农村民风和村落文化。

生态需要 篇9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当不同学科视角下的城市生态系统认知理论用于同一城市问题的研究时, 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结论。当这种情况发生, 并且相应问题的研究又必须建立在综合评价基础之上, 该怎样对不同理论及由此作出的结论进行协调?这种协调问题尤其在不同结论间存在明显矛盾时, 更容易凸显。比如, 有些城市的历史街区保护中, 就出现了经济指标、环境指标、文化指标间近乎“不可调和”的矛盾, 结果导致保护也不是, 不保护也不是。

基于上述, 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这样一种城市生态系统的认知:它能够有助于我们在对城市问题进行综合目标评价时, 对不同视角下的城市生态学理论及相应结论进行整合, 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和不同性质的因量转换。下文将以此为目的, 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再认识。

1 城市生态系统的宏观甄别

人类的城市行为虽然直接对象更多的表现为城市空间环境, 但本质上却是在处理“人”自身的发展问题,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产生的需求会使这种行为表现出既于物质又远超出单纯物质要求的复合特征。因此, “城市本质上是人类属性的延伸和物化” [1];城市生态系统不仅存在客观的物质因量关系, 同时也存在同样具有客观性的非物质因量关系;它不仅是一个空间横向关联的物质系统, 也是一个有着时间纵向联系的人文系统。

1.1 城市物质生态系统

城市物质生态系统是指以城市空间环境 (包括人造空间环境和所处自然空间环境) 为主体的一切物质层面上关联对象构成的整体, 同时人的自然属性也被考虑在这个系统之中。这里的物质, 不只是有形的“物”, 还包括自然意义上有形“物”间的客观关系。

从静止状态上看这一系统是若干独立构成要素在一定空间位置上的总和, 它可以完全基于“人”的需要和自身能动性发生改变, 因此, 静止状态的物质生态系统具有即时性和可分裂性, 可以进行以某一时间为单位或一定空间为单位的切片。

从单纯满足人的即时物质需要角度来讲, 城市只是新物态系统的空间提供者, 它在空间上的关联性要明显强于在时间上的关联性。理论上我们可以将一个城市原有物态系统全部摧毁, 然后再在原址上重新建造, 因此, 城市物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受人的需求和能动性的影响。

由于城市物质生态系统便于量化分析和认知, 针对它形成的理论更便于技术化应用, 因此, 基于物质层面的城市生态学研究十分广泛, 比如, 围绕人与生物圈关系展开的生态学研究, 基于自然环境的城市生态学研究等。但学界在这个层面上的城市生态学研究中, 大多采取的是单系统理论, 既将所有与城市相关的要素看成是一个系统或这个系统的衍生, 因此很容易导致两种误区:一是将人与城市的物质体系并行;二是将人完全从属到城市物质体系之中。前者容易导致夸大人对城市物质体系决定作用的认识, 而不便于城市物质体系对人群的反作用研究;后者则容易导致将人的社会属性中的部分或全部纳入到城市物质体系中, 而不便于进行系统非物质能量的研究。

1.2 城市人文生态系统

城市人文生态系统是指以城市人群的生活信念、价值观、生存结构、习惯、态度为基础, 所有具备社会属性的行为方式及关系的综合。这里的人群是个相对概念, 比如, 我们可以以家庭、社区、片区、城市为范围来界定人群, 也可以以某种价值取向来界定人群。

城市人文生态系统以“人”为纽带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 就整体层面而言, 它是“人”主观承传 (人际传播) 、自然延续 (长久记忆) 、时代背景 (环境适应) 、需求变化 (改进发展) 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基于人群界定的多元性, 这个系统难于进行切片和主观分解。

城市的人文生态不仅与城市物质空间存在一定对应性, 而且表现出很强的时间上的延续性, 因此, 城市人文生态系统的稳定, 一方面通过它的物化对象——城市物质生态系统来实现, 另一方面则来自系统本身的发展“惯性”。即有的城市人文生态并不会因为原有的物质依存和表现方式消失而立刻消失, 它的改变需要基于人的适应性过程。

城市的人文生态, 除了明显具有社会科学属性的一些学科如史学、哲学、社会学等对其有所关注, 其它学科领域鲜见对之深入研究者, 甚至在城市设计这样的学科领域它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这主要是因为: (一) 尽管早在20世纪六十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就“发展了一种系统的建立在人文生态学原则基础之上的城市发展理论” [2], 但是本质上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不断完善, 更重要的是城市人文生态的存在及作用至今也还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 城市人文生态在研究时难于像物质生态系统那样进行界定, 更难于进行量化控制分析, 在很多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内往往显得“实践”意义“不大”。

2 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关系

2.1 城市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

基于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 我们不难理解:“能量”传递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性, 并使之内部各构成要素存在广泛联系。这种能量传递必须有两个方面的保障:构成要素 (包括类别及分类量) 、因量关系。其中, 构成要素是能量传递及到达的对象, 并承担对能量进行转化的功能;因量关系是能量分流、传递的路径;构成要素对能量的结构需求构成它们之间的因量关系。能量通过因量关系在构成要素间的传递使城市生态系统产生空间上的关联, 而传递过程和方式则使城市生态产生时间上的关联。“当系统内的能量传递发生改变, 那么原有系统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 当这种改变处于系统耐受阈限值内时, 系统会表现为定向性的生态演替——进化;当超出阈限值时, 系统的原有稳定性就会发生本质改变” [3]。

由于城市生态的双系统性, 能量传递在城市内部又会表现为两个层面三种路径。所谓两个层面是指城市物质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各自内部的横向能量传递及它们之间的纵向能量传递, 当一种能量由两个系统中的一个向另一个传递时, 能量的性质会发生转化, 即物化或非物化。而三种路径是指能量同时在通过城市物质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各自内部的因量关系、它们之间的局部因量关系、它们之间的整体因量关系进行传递, 见图1。

在能量传递的过程中, “人”是一个特殊的构成要素, 他同处在两个系统之中, 使能量在通过两个系统之间时物化或非物化成为可能, 是维持、改变、促进系统能量及能量传递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城市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征

城市生态系统的变化是城市生态系统动态性的表现, 因此其变化特征与它的动力特征存在一定的关系: (1) 基于能量传递、构成要素、因量关系之间的关系, 不难理解在每个因量关系中, 存在匹配的因量指数。因此, 城市生态系统的变化可以通过因量指数的变化 (以下简称“因量变化”) 得以反应; (2) 一个因量变化会通过能量传递而诱发下一个因量变化, 并由此产生系统层面的变化; (3) 基于能量传递的层面及路径特征, 城市生态系统的变化可以表现为整个生态系统变化、城市两个生态系统变化、城市两个生态系统内部变化三个层次。

理论上, 城市生态系统构成中的任何一种因量变化都会通过系统内在的广泛联系, 而在城市物质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层面有所表现, 并最终表现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变化, 见图2。但是由于能量传递层次和路径的特征以及城市两个系统的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 城市的两个生态系统对同一因量变化的反馈有着不同的灵敏度, 对变化影响的耗散或最终完成适应性调整的周期也不一样。也就是说, 城市的两个系统间存在反馈变化差, 反馈变化差的消除必须基于一定的时间保障。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正是由于城市物质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反馈变化差, 因此, 它们之间有理论上的可分离性, 也就是说并非每个城市以及发展中的每个阶段, 它的物质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之间总能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举例来说, 当城市物质生态系统已经是新的状态时, 城市的旧有人文系统可能还在发挥作用, 如果我们把这个现象放大, 城市的旧有人文系统可能还在发挥作用, 但原先与之高度对应的城市物质生态系统则可能已经完全消亡, 从生态学角度来讲, 这时候城市也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这种失衡恰恰是我们在现有城市问题的研究中最容易忽略的。 (笔者认为诸如城市趋同、城市人口非结构性膨胀、人群对相应城市的认同感下降等等城市问题的出现, 与城市两个系统间出现的危机有很大的关联, 文旨所限, 这里不作展开。)

3 如何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关系

基于人的二属性理论形成的城市二属性认识, 使很多人承认城市二属性之间是高度关联的, 但是, 由于在城市“第一属性”或“本质论”上长期以来存在争议, 同时由于学科视角的差异, 人们更易于用分离结构或从属结构的理论看待城市物质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的关系。

笔者认为当我们在进行综合性城市问题的评价时, 城市物质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应当被理解为城市宏观生态系统的一元二化, 两者间是既存在差异又互为依托、反映、密不可分的关系, 它们既不能独立成两个体系, 也不是从属或附属的关系:一、两个系统的出现及维持都基于同一个特殊的构成要素——“人”, 人的二属性直接对应着城市两个系统;二、两个系统中的任何一个, 都不能体现城市生态系统完整的动态关联, “任何一个部分都会通过迭代和反馈彼此不断相互包容而成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 [4];三, 两个系统间存在多重客观的因量关系, 任何一个因量变化, 都必然会引起两个系统发生应激反映, 两个系统间存在多态位的客观联系。

如果以分离结构来看城市系统, 系统间未达到整体层面的因量关系就很容易被忽视, 局部因量变化对总体因量变化的影响就难于深入研究, 此外分离结构的认知理论很容易将城市问题变成片面物质或单纯社会考量。

如果以从属结构来看待城市的双系统, 实际上又回到了以一种系统为主体的宏观单系统理论层面。这样的理论很容易使城市问题陷入“混沌”的认识状态, 进而形成扩散的“城市完全自组织”的认识。由此, 人类的城市行为就陷入了作为和不作为的悖论逻辑中。

分离结构和从属结构的城市系统认识实际上都是单系统认识, 只不过宏观度有所差异。今天, 许多用能够用单一视角的生态理论给予解答的城市问题, 之所以换了一个视角就存在许多矛盾, 正是因于此。

文章引言部分所提的“协调性”问题, 归根结底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因量与非物质因量如何认知 (主要体现在作用关系上) 和如何协调评价 (主要体现在不同性质因量的等值转换上) 的问题。如何认知是如何协调评价的基础, 而如何协调评价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从经济至上、到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再到建设和谐社会, 城市发展理念上的进步要想真正变成认知行为的进步, 还需要一个过程。本文只是浅显的探讨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及系统因量的关系, 借此提供一种对其进行综合量性分析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对它的认知还有待进一步的展开。仅以此文抛砖引玉。

摘要: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复合性, 选择性和分离性的城市生态系统相对容易认识, 但有些城市问题的研究, 需要基于尽可能综合的系统考量, 由此需要一种理论能够有助于对不同视角下的城市生态学理论及相应结论进行整合、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和不同性质的因量转换。基于此, 将城市生态系统甄别为一元二化关系下的物质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 并阐述了它们的动态关联特征。

关键词:城市生态,物质生态,人文生态,一元二化,变化差

参考文献

[1]宋俊岭.城市的定义与本质[J].北京社会科学, 1994, (4) :110.

[2]姜芃.美国城市史学中的人文生态学理论[J].史学理论研究, 2001 (2) :105.

[3]AULAY.MACKENZIE等.生态学 (精要速览系列) [M].孙儒泳, 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生态需要 篇10

一、森工林区产业结构和分类现状

按照产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分类的划分, 森林工业是从事林产品生产的行业。按照我国的三大产业划分, 林业属于第一产业的范畴, 在各省统计中都把森林工业列为第一产业。在森林工业行业内, 森林工业由所谓四大产业或五大产业等构成, 四大产业是指木材生产、营林生产、林产工业、多种经营, 五大产业是再加上森林旅游。按以上四大产业划分, 不具备产业和产业分类特征。产业是指从事物质性产品生产的行业, 它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生产流程, 从投入到产出, 从产值到利润, 从原料到成品都必须具备。而木材生产、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仅是生产流程中的每个环节, 之所以按四大产业来划分, 就是延续森林工业生产环节而产生的。在计划经济时期, 森林工业不谈产业, 谈的是生产, 就是木材生产、营林生产、林业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等, 改革开放以来, 提到了产业, 就把原来的生产环节转变为产业来划分, 所以这种产业划分是极其不合理的。如营林生产, 营林生产的费用是由木材销售收入中提取的育林基金投入的, 所以, 营林生产没有产值也没有利润, 就不能构成为产业。木材生产的过程虽然可以构成为产业, 但它应该称为木材采伐运输业; 林产工业应称为木材加工业、人造板业等; 多种经营就比较乱, 在众多的行业里, 几乎都有多种经营, 就是主业以外的都成为多种经营。森工的多种经营, 既有第一产业的农业, 又有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等, 所以, 多种经营也不能称之为一个产业。按五大产业划分, 旅游业可以称为产业, 属于国家划分的第三产业。国家林业局对产业划分为十四个工业和产业, 即木材工业、造纸工业、人造板工业、家具工业、木地板工业、经济林产业、油茶产业、松香产业、果品产业、林木种子与苗木产业、竹产业、花卉产业、中草药产业、机械制造 业。森林工业划分的四大产业、五大产业与国家林业局划分的产业对应不上。

二、森工林区产业的设定依据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森林工业的产业划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要从森工林区的大概念来设定产业和分类。过去围绕木材设定产业, 随着生态建设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 必须改变以木材为中心的产业格局, 变森工系统为森工林区。黑龙江省森工系统就是上到森工总局下到林管局、林业局、林场形成的管理体系。森工林区概念也不够准确, 应为重点国有林区。森工林区全称就是森林工业林区, 是为了区别地方林业而来的。黑龙江省林业厅管辖的地方林业也是国有林区, 而森工林区是国家重点国有林区。按森工系统来确定产业和分类, 把林区的非公有制产业和企业排除在外, 只强调系统的产业, 就会限制森工产业的发展。而从林区的概念确定产业和分类, 就能够有利于林区多种经济成分以及木材以外的产业的发展。

2. 要从森工林区资源优势设定产业和分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所占有的资源, 有什么资源就发展什么样的产业, 不能离开资源去发展产业。因此森工林区必须紧紧依托林区的资源来发展产业。森工林区有林木资源、林下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风力资源、动植物资源、林区景观等自然资源; 有多年积累的林区道路、铁路运输、机械加工、房屋建筑等固定资产资源; 有从事林业生产的职工队伍、技术人才、科研队伍等人力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研究和确定森工的产业发展。林区的产业应是木材采伐运输业、木材加工业、人造板业、林区 农业、林区牧业、林区矿业、风力水力发电、林区制药、林区生物质产业、林区房地产开发、森林旅游等, 比较繁杂。具体的森工林区的产业应从以上繁杂的产业中进行归类。

3. 要从森工林区的发展需要来设定产业和分类。产业的发展是随着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变化的, 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产业发展重点, 每个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不同的措施和手段。

三、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改革森工林区产 业结构

按照生态建设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要求, 森工林区产业的分类可以简单地归类为木材工业、林区农业、林区矿业、森林旅游、林区新能源产业、林区房地产开发六大产业。木材工业包括木材采伐运输、木材加工、人造板、家具等以木材为主的产 业; 林区农业包括粮食、畜牧、蔬菜、饲料、山特产品开发、药材等以土地及林地资源利用为主的产业; 林区矿业包括煤炭、石材、黄金、石墨、钼、硅、石灰石、锌、铅、铁矿石等以开发地下矿产为主的产业; 森林旅游主要是林区的自然景观、休闲度假、抗联遗址、滑雪、避暑等以森林为主体的旅游产业; 林区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利用林区风能资源、水力资源、生物质资源形成的产业; 林区房地产开发是以林区小城镇建设为主的产业。

1. 木材工业。随着木材产量的调减, 应该采取调整布局、提高优化等措施, 提升木材产业质量水平。木材采伐和运输、木材加工、人造板、家具等都会因为木材的减少而受到冲击, 这就需要对木材工业企业进行重新调整和布局, 进行重新规划和合并, 改变过去木材加工、人造板企业遍地开花的格局, 把有限的木材及剩余物集中起来, 使之形成优势产品, 有效占领市场, 提高产业效益。木材产业在整合资源, 调整结构的同时, 还应重点提升产业的质量水平, 至少应该有一个在全国或者全世界叫得响的产品, 来提高森工林区产业的知名度。

2. 林区农业。林区农业是森工林区重要的产业, 黑龙江森工林区现有土地面积账上显示460万亩, 实际上要大大超过这个数, 可达到800万亩以上。林区土地收入是除木材收入之外的第二大收入, 所以, 必须重视林区农业的发展。林区农业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 林区农业发展的重点是要争取企业的收益, 林区农业要突出特色, 重点发展林区特有的杂粮、北药、蜂产品、养殖、森林食品等产品, 占据优势, 形成产业链, 获取效益。

3. 林区矿业。林区矿业的潜力更大, 发展得好, 可能超过木材工业和农业。森工林区是不缺少矿产资源的, 森工林区地下蕴藏丰富的煤炭、石材、黄金、石墨、钼、硅、石灰石、锌、铅、铁矿石等矿产资源, 只是没有探明矿产资源情况。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政策是, 谁勘探谁所有, 只有有了探矿权才能掌握开发矿产的主动权。黑龙江省的柴河、鹤立、迎春、八面通等林业局都有铁矿, 双鸭山、桦南、八面通林业局有煤矿, 鹤北、八面通、穆棱、柴河林业局有石墨、黄金、钼等矿产, 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勘探和开发。

4. 森林旅游产业。黑龙江森工林区占有黑龙江省四分之一的土地面积, 可以说黑龙江最好的水、最美的山和具有历史遗迹的地方都在森工林区内, 因此森工林区发展旅游产业资源优势明显。随着旅游市场的火爆, 黑龙江的精品旅游线路如冬季的平山—亚布力—中国雪乡—镜泊湖, 夏季的三河屯林业局的凤凰山, 伊春林区的金山屯漂流、五营林业局的保护区、母树林、汤旺河的石林, 柴河林业局的小九寨等均是省外游客和国外游客到黑龙江的必游之地。发展森工林区旅游产业一是要壮大旅游产业规模, 吸引外资发展森林旅游; 二是增加旅游收入, 改变单纯靠门票和景点承包取得收入。继续探索办森林旅行社的方式, 争取更大的收入。森工林区可以说处处是景点, 关键在于开发, 只要开发好了, 就有客人来。

5. 林区新能源产业。林区新能源产业是最近才提出来的, 是国际和我国倡导的新兴节能减排的产业。黑龙江省森工林区纵贯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老爷岭等山脉, 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 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 风力资源储量大、分布面广, 各林业局均有适合开发风电项目的风力资源。林区的公路、输电线路等设施齐全, 具备开发风力发电项目的条件。森工林区切入风速在7米 / 秒以上可开发利用的风力资源在500万千瓦以上, 如全部开发建设风电项目, 年发电量达125亿千瓦时, 年销售收入75亿元, 相当于5座大型火力发电厂的发电规模, 每年可节约煤炭435. 7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106万吨, 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可观。风力发电开发建设在森工林区大有作为, 风力发电将成为森工林区重要产业之一。风力发电的开发建设将拉动林区经济, 促进林区旅游事业的发展, 致富林区百姓, 最重要的是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拉动作用, 使黑龙江省的风力发电事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目前, 已有中国大唐、华能、中电投、中广核、龙源、中宇等十多家发电企业与森工企业合作开发风力发电项目。截止到2012年底, 全省森工林区已建成风力发电项目12个, 装机容量50. 31万千瓦, 其中: “三江”林区5个, 装机容量20万千瓦; 伊春林区7个, 装机容量30. 31万千瓦。森工林区生物质可利用资源丰富, 有大量的采伐、抚育剩余物, 木材加工剩余物可用于生物质发电产品开发。目前, 每年黑龙江森工林区可产生废弃木耳菌袋 ( 菌糠) 14. 3亿袋, 折合71. 5万吨 ( 经测试木耳菌袋发热量可达4200大卡) , 重点分布在牡丹江、松花江林区。黑龙江森工林区现有土地450万亩, 可产生秸秆、稻壳等农作物可利用资源230万吨。根据以上木材剩余物和可利用废弃木耳菌袋 ( 菌糠) 、秸秆、稻壳等农作物资源情况的分析, 在黑龙江森工林区发展生物质发电可利用的资源应以废弃木耳菌袋 ( 菌糠) 、秸秆、稻壳等农作物资源为主, 以木材剩余物为辅。就目前森工林区实际情况看, 可在绥阳、亚布力、苇河废弃木耳菌袋 ( 菌糠) 、秸秆、稻壳等农作物资源较丰富的林区进行试点。黑龙江森工林区还有大量的水资源可以利用, 山河屯、大海林、柴河、林口林业局在研究抽水蓄能电站, 这也是森工林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

6. 林区房地产开发产业。林区房地产业在森工林区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国家启动林区保障性安居工程为契机, 森工林区进行了大面积棚户区改造, 截止到2013年改造面积达到900万m2, 安置182 500户, 项目总投资100亿元, 从而形成了森工林区巨大的房地产业。虽然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给森工林区带来了变化, 但对森工林区经济起的作用却不大, 房地产业大量的利润被开发商获得。发展壮大林区房地产业, 首先要有在房地产业获取效益的观念; 其次要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 既要照顾到林区职工的安居工程, 又要使利润不能外流。

四、柴河林业局调整产业结构的实践

生态化,高年级数学课堂需要您 篇11

一、以孩子为主体,把握和谐的度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等孩子长大后回想学习时代是一种美好的回忆而不是痛苦的回眸。一堂真正生态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孩子,师生关系要呈现和谐之美。我们要向魏书生老师学习,学习他与孩子商量的精神;要向刘德武老师学习,学习他感谢孩子的品格,从而为“生态化”的数学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上,要顺乎自然,老师顺学而教,孩子顺心而学,师生共同处于教与学的快乐之中,要让每个孩子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要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另外生生关系也要显现生态之美。在数学课上,孩子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需要等等一系列一并投入课堂。他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学习虽然是孩子的个体行为,但是教师也要引导每个孩子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互助,引导孩子在讨论、探究、互动中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每一位孩子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总之,无论是课堂的引入、新知的展开、结论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情感的发展、个性的展现……都要努力使高年级数学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能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时刻顺应孩子的变化,时刻关注师生的关系,时刻体现生态化。

二、以孩子全面发展为基础,把握提问的度

高年级一堂生态化的数学课离不开老师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很多时候高年级的数学课就是在不停的设问解惑中孩子掌握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发展新思维。

和谐的生态课堂的提问要适合孩子的认知水平,教师要把控问题的度。提出的问题应是孩子在未学习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该是班里大多数孩子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就能得到。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中,如果问题过难,孩子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孩子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孩子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六年级教学《认识倒数》时,当孩子已经明白了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时,教师不急着教孩子求倒数的方法,而是说:“你真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了吗?那你能否找一个数,让你的同桌写出它的倒数。你可要把握机会尽可能的难倒你的同桌喔。”这样一说,孩子的积极性来了,好胜心被调动起来了。同桌之间互相找着难的数考对方,无形中就会涉及到求一个整数、小数或分数的倒数,从而也就调取了孩子解决难题的欲望,而在同桌的互相合作学习中学会了求任何一个倒数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只用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让孩子之间取长补短,说一说,理一理,真正明白了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由于方法也是由孩子自己发现的,所以孩子不易遗忘。而且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孩子学习的潜能,调动了他们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孩子的体验空间。同时,通过好友(伙伴)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孩子在合作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合作的能力。因此,数学课中教师提问的度一定要控制好,才能更好的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更高的平台。

三、以教师备课为参考,把握知识的度

课前教师的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高年级生态化的数学备课通常是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尽可能地利用孩子生活中熟悉的情景和数据来改编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体现数学的生态化;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备课中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孩子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和谐的生态数学课堂要求教师以备课为参考,把控好知识的广度。在上课过程中,因为课堂有了孩子的活动,就不可能一成不变,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便不能在备课时全都预测得到,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课堂的具体行进状态中对教学设计进行动态的改动,根据课堂随时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安排。这样才能增加孩子活动的空间和体验的空间,体现生态化,更好的为孩子服务。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时,由于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一些运算律都是孩子熟悉的知识,所以教材在安排中有2节课。第一节课通过一个例题的教学把整数中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带到分数里;第二节课是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练习课。但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说得比较顺溜,但是真正应用时情况不理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就调整为第一节课专门学习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第二节课专门学习分数的简便计算。这样一来,孩子掌握的情况比较好,也比较符合孩子的需求。

综上所述,高年级的数学课堂需要生态化,需要给孩子留有较大的空间,让其生疑、质疑、辩疑。这就要求我们的高年级数学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让高年级孩子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学、互融,从而使教师真正成为孩子发展的朋友和学习的伙伴,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亮彩,真正变成生态化的数学课堂。

生态需要 篇12

星期三, 我们全体高一英语备课组长到张高观摩了王海老师的一堂复习公开课。在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王老师始终没有直接告知学生任何问题的答案, 而是一直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理解, 由学生自己解决各种问题。王老师首先以让学生回答问题并以完成任务型阅读的形式复习了模块二第三单元的课文The curse of the mummy, 然后复习了本单元的重点的十个单词。在复习单词的过程中, 他对其中的部分单词进行了拓展, 如adventurous这个词, 他让学生理解它的词性以及词形变化, 同时还让学生列举其他的以-ous结尾的单词, 并鼓励学生自己用这些词语独立造句。这样做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 使学生不仅仅只掌握了这几个词本身, 还知道了与它们相关的其他词语。随后, 王老师要求同学们用刚才学的这些词语进行编短文竞赛, 看哪位同学在写短文的过程中用到刚才复习的单词最多。单词复习好以后, 王老师带领学生复习了这个单元的重点词组和语言点。他将这些重点的词组和语言点以句型转换的形式进行比较, 使学生一目了然, 非常迅速的掌握这些内容。如复习“他一到那个城市就给他朋友打了个电话”这句话, 学生通过思考知道了除了可以使用On reaching that city, he called his friend之外, 还可以用Immediately he reached that city, he called his friend;No sooner had he reached the city than he called his friend;Hardly had he reached the city when he called his friend.等多种形式。

听了王海老师的课以后, 我获益匪浅, 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使我对英语复习课有了更加鲜明的认识, 也使我更加坚定这样一个观点———复习课也同样需要生态课堂。生态课堂是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追求的课堂, 那么怎样使自己的复习课也成为生态课堂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前准备阶段

俗话说得好:“机会眷顾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 要想上好每一节课, 尤其是复习课, 平时的充分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才有可能出色的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1. 全面提高自身素养

自身素养的全面提高是每一个老师上好生态课堂的基础。现在社会提倡学习型教师, 其实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因为教育是在发展的, 教师当然首先要发展, 终身学习能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真正做到活到老, 教到老, 学到老。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庆10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 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更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因此我们应该把全面提高自身素养落实到行动上, 求真务实、锐意进取, 不断钻研业务, 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修养, 是自己具有很好的自控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2. 钻研新课程标准

现代社会是个高速发展的社会, 教育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英语新课程标准是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在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下, 课本已不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应是可变的、可发展的和开放的。教师不应被课本和教参所奴役。只有教师在熟悉新课标、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引入生活的活水, 这样的课堂才是生态课堂。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 理解教学重难点。并能够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灵活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拓宽视野,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 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他们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也同时帮助教师增加复习的针对性。

二、课堂实施阶段

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基础, 而教师的课堂实施才是关键所在。生态课堂是一个充满成长气息、充满智慧挑战的课堂, 是教师驾驭能力的展现场所, 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主体作用的地方。这样的课堂以尊重为基础、以问题为纽带、以需要为准则、以发展为主旨, 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1. 构建和谐课堂

我认为复习课课堂要想体现生态课堂的特点,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同样, 和谐的课堂易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拉近距离, 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 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 与他同欢乐、共忧伤, 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 孩子才会向教师敞开他的心灵。”反之, 教师没有亲和力,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一味地从众和退缩的状态, 并多半会以模式化或机械化的方式来服从和迎合老师的指令。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学的非常无聊和疲惫, 复习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所以教师可以借助于一定的情境来设计课的过程,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形成生生交流, 师生交流的状态。例如王海老师在上这节复习课之前通过和学生交流刚刚过去的圣诞节来引起学生的话题, 创设课堂情境, 形成师生交流的良好开端。

2. 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千百年来教育界永恒的话题, 它来源于教育和娱乐两个词, 意思是在娱乐中学习。在英语复习课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个“乐”字。其实在复习课中做到寓教于乐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在娱乐中学习, 可以使原本无聊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 使学生从主观意志上愿意接受要复习的内容, 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而兴趣与信心是相辅相成的, 兴趣的增强会促进自信心的形成。而有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又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例如王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compare这个词的时候, 他把自己和周围的同学进行了比较, 引导学生造句:Compared to him, I am more handsome.等句子, 而且他还时常插入一些很幽默的词句, 使听课的学生笑声不断, 参与的热情更高了。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 能产生更好的复习效果。

3. 联系实际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交流和应用是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英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而这五个方面反过来又能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学生要通过英语学习, 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 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促进自身素养的全面发展, 从而体现英语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例如王海老师在带领学生复习课文The curse of the mummy, 自己设计了高考题型———任务型阅读, 有效的联系了高考的实际, 训练了学生适应新题型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所以说, 每个英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实际, 使我们的英语教学不仅跟上时代的步伐, 而且与时俱进, 不断发展。

4.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陶行知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于相机诱导。”“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些话语使我们教师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教学方法的思考。在教学中, 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采用竞赛、综合、归类、讨论等方式, 深化所学内容, 并挖掘其中的内在联系, 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让学生掌握得更准确。例如复习课文时, 我们常常使用归类法, 可按体裁分类, 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剧本分块复习, 这样既避免炒冷饭, 又夯实基础。而在复习句型时, 可以常常进行造句比赛、改错练习、填空练习、翻译训练等等。人们常说“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重要的是教师要依据多方面条件, 将各种方法进行合理的组合, 形成最适合学生、最易产生实效的方法。

三、反思改进阶段

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是创建生态课堂的必备条件。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每日三省, 方可去弊存利, 提升自我。“省”即“反思”。反思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每个教师应该争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 教师可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始终和新课程理念保持一致;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找到自己的差距所在。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是教学创新的基础, 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只有在不断地反思中, 教师才能明确自己所需努力的方向, 也只有在反思中, 教师才能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使自己的复习课更有吸引力。

总结:实践出真知。生态课堂的构建需要我们教师在认真学习、积累教学经验和反思改进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它是一场持久的、复杂的攻坚战, 需要教师不懈的坚持和努力。生态复习课堂, 能避免单调乏味的复习方法, 增加课堂的复习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享受到复习的乐趣, 同时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今后将密切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做到真正理解生态的真谛, 在日常的教学中努力构建生态课堂, 把构建生态课堂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积极开展生态课堂教学探索, 使我们的复习课在这种不懈的追求探索和实践中, 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收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志文.绿色生态课堂断想[J].

[2]英语教师网《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学习资料》.

[3]《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上一篇:供应链下企业财务管理下一篇:健康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