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需要

2024-09-29

活动需要(共12篇)

活动需要 篇1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 (修订) 》 (以下简称《课程计划》) 中明确提出“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 在内容上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 开设学科实践活动, 也可综合多个学科内容, 开设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要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课程计划》的推行,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成为众多教师关注的焦点, 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又是重中之重。作为一个新型课程, 关于学科实践活动的研究少之又少, 可供借鉴的教学案例几乎没有, 并且《课程计划》强调“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要避免用学科教学内容简单替代, 要突出实践性、探究性, 尽量依托参观、调研、制作、实验等形式”。其中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贴近儿童的生活,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儿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如何选择新颖有趣的课程内容就成为了广大一线教师的一大难题。

“有趣” (fun) 是与乏味、枯燥相对的意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主要是指“有兴趣, 有趣味”。有趣的问题就是指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所谓疑能引思, 思则生趣。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而学生愿意主动思考就是产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问题更是促进数学前进的阶梯。一个好的数学问题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更能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从无趣到有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明确指出, “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1]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普遍将“创设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2]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情境都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课前导入与问题选择的不当容易适得其反。

在一堂讲授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课堂上。课前导入的时候, 教师问:“你们平常喜欢画画么?”学生回答:“喜欢。”于是教师用PPT展示了一幅素描画, 画的是长方体、圆柱等。教师再问:“这上面的线可以是怎么样的?”引出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以素描图为新课导入, 并不恰当。首先素描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 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其次素描强调的是结构和形式, 教师却问画上的线如何, 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自然而然想到线。最后不管是直线、射线, 还是线段, 重点都是“直”, 素描画上的线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直线。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无论是有歧义的导入或是不准确的语言都将有碍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3]并且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将数学知识生搬硬套在与之关系不大的事物或现象上无法引起学习兴趣, 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

如上面讲的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中第一课“线段、直线和射线”。课前导入就可以出示《西游记》里面的视频片段:孙悟空的金箍棒两端变长, 孙悟空的金箍棒长度不变以及金箍棒立在地上只有一端变长, 这些片段对应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 线段长度不变以及射线只有一端可以延长。《西游记》是每个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故事, 也是他们喜欢的故事, 所以用《西游记》里的情节作为课前导入, 一定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认真思考。并且以后每次看《西游记》时都会想起直线、线段和射线。

学生的学习, 是一个不断形成和激发学习需要和动机的过程。[4]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让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5]所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 而善于将抽象的、严谨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问题中是每个教师必不可少的能力。郜舒竹教授提出的学生螺旋上升五部曲, 它们分别是问题与动机、过程与方法、多样与错误、联想与应用以及结论与表述。其中第一步就是问题与动机。教师利用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学生学习数学重要的第一步。

二、将问题与生活相联系

将学生不了解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联系学生自己是很难发现或者从未想过。因为在学生意识到已有的观念似乎是矛盾的或不完整的不足以解释教师所提供的问题时, 这就驱使学生想要寻求更多的知识, 以填补我们思维上的沟壑或缝隙。[6]这时就需要教师机械地选择教材上的内容变为引发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相联系。

教师在教学生怎样测量时, 出示了一张图片, 上面有三个帽子分别标有S号头围40cm以下, M号头围40~50cm, L号头围50cm以上。教师说:“小明的妈妈要在淘宝上买一顶帽子, 不知道要买什么号码, 你们可以帮帮她么?在买帽子之前应该干什么啊?”学生回答:“先量头围。”……然后学生就开始兴致勃勃地测量自己的头围。

衣服、帽子的大小号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也是学生所熟知的事情, 但是号码背后所包含的数学信息是学生所不知道的, 学生对于不了解的事情总会充满好奇, 尤其这件事还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有关, 这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就愿意主动去思考并亲自动手验证结果。并且从此以后学生每次戴帽子逛商场的时候都会想到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做到真正地学以致用。

像小红、小明之类的代称出现在很多教师的问题情境里。在上“重叠问题”一课时, 教师出示精美的课件“亮亮排队” (亮亮在排队买东西, 从前往后数他是第5 个人, 从后往前数他是第6 个人, 问一队一共有多少人) 时, 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在与小学生的交流中发现, 精美的课件演示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更喜欢研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所以教师在执教此课时可以不用PPT, 而是从同学中选了一位取代“亮亮”。选择班里的一位同学站在讲台上问从前往后数他是第5 个人, 从后往前数他是第6 个人, 一队一共有多少人。这样学生反而兴趣盎然, 迅速投入其中。[7]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学生喜欢研究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因此, 上述问题导入可以相应改变。教师可以现场戴一顶帽子, 将问题改为“老师在网上买了一顶帽子, 是S号, 老师发现帽子小了戴不上, 所以想把它送给班上的同学, 但是老师不知道哪个同学适合, 你们说怎么办啊?”首先买帽子这件事是学生都熟悉的教师的事情, 就会比陌生人的事更吸引注意, 其次因为帽子要送给谁不知道, 同学都需要知道自己的头围是否合适, 这件事就变得与自身相关, 学生就会更有兴趣。

问题一:你的脚有多长?你可以不用尺子量就知道自己的脚有多长么?

鞋子的号码既与二年级下册学的长度单位有关, 又可以结合除法以及小括号的使用。每个学生鞋子的号码不一样, 教师先让学生看自己的鞋子是几号的, 再问学生知道自己的脚有多长。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用手或用尺子测量, 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就可以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脚有多长 (小学生的鞋码一般在30 码到38码之间)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自己的鞋码计算, 再用尺子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包括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小数的初步认识”、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因为计算结果有可能是小数, 所以这个例子比较适合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教学中引用, 脚的长度= (鞋码+10) ÷2, 单位是cm。例如鞋码是30, 那么脚长就等于“_____”。让每个学生算自己的脚长 (30+10) ÷2=20cm, 而且计算结果可以动手测量验证, 学生都喜欢做与自己相关的事情, 并且是自己平时没有注意的细节却和数学知识有联系,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问题二:你有几件上衣和下装, 你可以每天穿不一样的一套衣服, 穿几天呢?你有几双鞋子, 搭配上鞋子你又可以配出几套不重样的衣服和鞋呢?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讲衣服的搭配时, 教师通常的引入就是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三件不同的下装, 让学生上台展示用什么方法以及可以搭配几套衣服。在上这一节课时, 教师用两种方式将问题与学生自身联系起来。第一种方法, 在上课前让学生在家自己画最喜欢的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上课时, 让学生搭配自己的衣服, 问:一天穿一套一个星期每天都可以穿不一样的一套衣服么?2×3=6 种, 6<7, 一个星期不能每天穿不一样的衣服。最后教师可以出示两双鞋, 问:用你们喜欢的衣服搭配这两双鞋, 又有几种搭配方法?2×3×2=12 种。因为学生搭配的衣服是自己现实生活中就有的衣服, 搭配衣服后, 学生在生活中可以穿自己搭配的衣服。第二种方法, 在PPT上展示五件上衣、五件下装,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件上衣和两件下装进行搭配, 搭配的方法可以是依次按顺序连线, 也可以用乘法2×2=4 种搭配方法, 然后让学生计算如果从中选出三件上衣和两件下装、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三件上衣和三件下装分别可以有几种搭配方法, 让学生自己找找规律, 并且可以引导学生用符号如字母、数字等来表示不同的上衣和下装, 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同时为以后学习字母表示数一课打下基础。首先每个学生选择的是自己喜欢的衣服, 并且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 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让学生自己发现看起来不同的选择但是搭配的结果却是一样的。所谓探索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运动和变化过程中寻找不变的因素, [8]学会通过现象发现本质。

三、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有小学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生活中的实际经验讲课, 即使相对复杂的概念, 也会让他们觉得熟悉和具体, 从而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欲, 使他们主动地想去了解。儿童学习数学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好的教学一定要有好的问题, 有了好的问题, 才能引发学生思考, 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标中指出要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问题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 教师要教会学生问为什么的同时, 教师也要学会问为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同学为什么这样回答问题, 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 学生自然也就学会多问为什么。就像苹果落地是随处可见的事情, 但是牛顿问了为什么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霉菌菌落周围没有细菌, 弗莱明问了为什么就发明了青霉素;鸟可以飞翔, 那人为什么不可以?莱特兄弟问了为什么就发明了飞机;等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伟大的发明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教师也要从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像一年为什么有365 天, 这就与地球的公转与自转有关;一小时为什么规定为60 分钟, 就是因为100 以内60 是因数个数最多的数中最小的一个, 规定一小时等于60 分钟的优势就是将一小时平分后, 所得到的分钟数是整数的情况在100 以内是最多的;[9]一圆周设为360 度和一年为360 天有关;等等。这种显而易见的现象背后所隐含的知识最让人心旷神怡、欲罢不能, 越是明显的现象就越需要科学的知识和规律作支撑。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多运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不能深究的现象来提出问题, 不仅能引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还便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产生更好的理解, 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用数学的思维多角度地去思考常见的现象并从中找到联系。

问题三:扑克牌为什么是54 张?

在日常生活中, 扑克牌是常见的娱乐游戏。但是关于扑克牌背后的文化却鲜为人知。扑克牌一共有54 张。其中大王、小王代表太阳和月亮, 其余52 张牌代表一年中的52 个星期;红桃、方块、梅花、黑桃四种花色分别象征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种花色有13 张牌, 表示每个季节有13 个星期。每个季节有91 天, 每种花色的13 张牌相加即从1 加到13 也就是91 点。如果把J、Q、K当作11、12、13 点, 大王、小王为半点, 一副扑克牌的总点数恰好是365 点。而闰年把大、小王各算为1点, 共366 点。专家普遍认为, 以上解释并非巧合, 因为扑克牌的设计和发明与星相、占卜以及天文、历法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扑克牌不仅仅是娱乐的工具, 也可以成为新时代的小百科全书。如今的牌已经成为无所不包的图文并茂的扑克式图书。三四岁的少年儿童可以通过《三字经》扑克牌走进国学经典, 通过《成语接龙》扑克牌熟记520条成语。扑克牌体积很小, 且不太容易损坏, 因此方便携带, 方便阅读, 方便交流。[10]

扑克牌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包括小学加法、乘法、除法以及数字的比较等, 是数学知识的综合体现。教师可以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使用。教师通过提问扑克牌为什么是54张引起学生兴趣, 然后告诉学生扑克牌蕴含的知识和一年的天数、星期和四季有关。让学生自己探究并验证所得结果。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 让学生通过比较每个问题的答案自己找到规律。

1.一年有多少天? (365 天, 闰年366 天)

2.一年有几个星期?365÷7≈52 (个)

3.一年有几个季节?每个季节有几个星期?52÷4=13 (个)

4.每个季节包含几天?13×7=91 (天)

5.一副牌除去大王和小王还剩下几张?

6.一副牌有几个花色?每个花色有几张牌?

7.每个花色的点数之和是多少?

1+2+3+4+5+6+7+8+9+10+11+12+13=91

或者用高斯求和的方法。 (1+13) ×6+7=91

教师在上完课后可以布置一个课后作业, 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副扑克牌, 扑克牌上让学生自己出数学题, 在玩牌的同时答对数学题才可以出牌,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问题四:在学校操场进行跑步比赛时, 不同的跑道每个人的起始位置差多少米, 跑一圈、两圈有区别吗?

参加过运动会的学生都知道, 在进行跑步比赛时, 每个学生的起点并不在同一个位置。根据不同长度的比赛计算出每个学生位置相差的距离。这与同心圆以及圆的周长相关。教师可以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中提出这个问题。小学操场的跑道一般为200 米一圈的跑道:弯道半径16.7 米, 直道段长46.8 米, 共4 道, 分道宽最小为1.22 米, 最大为1.25 米, 分道线宽5 厘米, 所有分道宽应相同。跑道由两个半圆与两个直道组成。在出题时有两种方法:方法一, 假设弯道半径为16米, 直道段长为50 米, 分道宽为1 米, 让学生分别求三名学生200 米比赛与400 米比赛时的起点位置分别相距多少米。方法二, 让学生课前分小组去测量学校跑道的长度与跑道半径, 各个小组之间相互讨论与比较, 最后确定跑道半径与分道宽的长度。然后根据自己测量的长度进行计算。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1. 跑步比赛时, 每个学生的起点位置一样么?如果不一样, 为什么?

2.跑道中从里往外依次为跑道1、跑道2、跑道3, 这三个跑道的长度关系是怎么样的?

3.每个跑道都有两个半圆, 跑道1 的半圆半径为16 米, 每个跑道宽为1 米, 请问跑道2 和跑道3的半圆半径为多少?

16+1=17 (米) 17+1=18 (米)

4. 三个学生分别在跑道1、2、3 上进行200 米比赛。请问三位选手的起点位置分别相差几米?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一圈跑道有两个半圆, 就等于求圆的周长。而每个跑道宽为1 米。

跑道1:l圆=2πr=2×3.14×16≈100 (米)

跑道2:l圆=2πr=2×3.14×17≈107 (米)

跑道3:l圆=2πr=2×3.14×18≈113 (米)

107-100=7 (米) 113-107=6 (米)

6×2=12 (米) 7×2=14 (米)

5.如果跑400 米, 那每个人的起点位置又相差多少呢?

其实只要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就会从生活中发现很多与数学相关的现象。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欲望。[11]但是教师需要注意数学科学的本质在于其抽象性、严谨性和形式化。[12]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和理论都是靠逻辑推理演绎而来, 当下还无法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也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只靠一张纸和一支笔就能推导出“整个世界”。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看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也要引导学生从生活数学过渡到数学科学, 从对与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的兴趣到对数学本身美的感受, 使学生对数学科学的兴趣与热情经久不退。

摘要: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某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突出实践性与探究性。这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强调数学学科与生活的联系, 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利用“有趣”的问题引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并实践学习内容。

关键词:学科实践活动,数学问题,兴趣

活动需要 篇2

活动义齿修复需要注意些什么?活动义齿修复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义齿初戴入口腔,可出现唾液增多、发音不清晰、固位不好、恶心。这是常有的现象,要经过一段时间适应、修改后,上述现象逐渐消失。

2、牙齿缺失后,因长期戴用不合适的修复体而形成下颌前伸,不易恢复正确的颌位,影响义齿的固位及咀嚼功能这时要多练习正中颌位的咬合,纠正不良的咬合习惯。

3、初戴义齿后,若有轻微疼痛和不适,应坚持戴用一段时间。若戴着进食疼痛明显,取出义齿暂不戴用,及时到医院复诊。到医院之前,最好将义齿戴用至少二小时以上,便于医师检查分析疼痛的原因。

4、初戴义齿开始进餐时,软食、少量、慢慢咀嚼。逐渐食用普食。不宜食用过硬食物。

5、要保护口腔组织及义齿清洁。每天进食后,应取出义齿用水冲洗干净,以免影响口腔黏膜的健康。晚上睡觉要将义齿取出用牙刷将义齿洗干净浸泡于冷水中,保持义齿的清洁。

6、在每次吃饭或进食后取下义齿,认真冲洗,并用小的软毛牙刷蘸着牙膏或肥皂水轻轻刷洗各个面,重点是牙托的内面及与剩余牙接触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最容易残存细菌和菌斑,对口腔组织危害最大。

7、刷洗后的义齿应浸泡在清水里,睡觉时不主张戴,这样有利于白天长时间承受义齿压迫的口腔粘膜得到很好的休息,并使义齿上残留的少量细菌和菌斑不易生长,减少细菌和菌斑对口腔的危害作用。为了更好地清除义齿上的食物残渣、细菌和菌斑,还可以将刷洗后的义齿浸泡在化学药液中,达到更好的清洗和消毒效果。

语文课堂更需要活动体验式教学 篇3

“一支粉笔打天下”,教师“一言堂”“满堂灌”,这是传统的课堂。长期以来,它一直独霸课堂教学的阵地,享受着至高无上的特权。进入21世纪,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前瞻性地指出:“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才能建构富有生机的课堂教学。”这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大变革。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践行课标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在“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精心设计课堂讨论

教师是课堂讨论的引导者。唤起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达到深入理解语言文字、启发思维方向、训练表达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关键在于教师课堂讨论题的精心设计。

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依据课文的训练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这堂课应该讨论哪些问题。“活动体验”式教学,教师应设计特色鲜明而又指向明确的活动题。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绿》时,我提供机会让学生用心亲自感悟,主要方法是:通过自主阅读,使学生主动去体悟文本的内涵。在阅读过程中,我用讨论、朗读和书面表达等形式,来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在导入课文后,我出示了自读提示: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2.请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3.你从文中读出了朱自清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抒发的呢?

这几个思考题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时,透过文字去体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我又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设计板书。学生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这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人感受和见解得到了尊重,也突出地体现了教学的人文性。

科学处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在“活动体验”式课堂中,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生成新的想法和要求。在生成性的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理清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图省事和形式上的漂亮,应着力追求真实自然,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谈。

在《“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中,我正组织学生按预设的问题讨论时,突然有一位同学提出疑问:哈尔威船长在最后的20分钟里,帮助船上所有的人都安全脱险,而他自己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海,船长的这一行为到底值不值?面对这一突然提出的问题,我没有回避,而是先引导学生思考:哈尔威作为船长,在轮船即将沉没的时候,他有没有时间向“玛丽”号求救?而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他为什么没有这样做,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哈尔威船长不仅忠于职守、舍己救人,他还有着“与船共存亡”的坚定信念。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这样的过程有益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引领学生步入课文情境,深入文本内容。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领和激励下,积极主动地探究文本,实现了有效的阅读创造。

积极创设活动体验的情境

新课程理念强调,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在教学《社戏》时,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我先引导学生们由自己童年的趣事说起,然后谈到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地产生活动体验的想法,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与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创设活动体验的情境还可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使学生有情绪的涌动。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紫藤萝瀑布》是一篇颂扬生命力的美文。在学生阅读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藤萝的生活环境及相关资料,课堂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为学生展现藤萝花盛开的场面——绿色的背景,艳丽的花朵。引导学生由视觉到感觉,由花再到生命,启发积极的思维,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课文,感悟生命。

适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活动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退到一边,让学生自己随意活动。课堂上教师要激励学生、鼓励学生,组织好活动过程,必要时还要给学生以应有的指导。如在文言文教学中,适时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学生开始把握不准。“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的朗读停顿。我就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捕蛇者说》中“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句的朗读节奏。学生明白了“地”“方”和“生”“日”一样,与我们现代汉语的意思有别,从而自然断开。

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活动体验”式教学虽然是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但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适当评价是必要的。一般情况下,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认识趋向一致,因此,应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形成自己的判断。当然,也不能排斥相反的意见,此时,就需要教师来当“裁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切不可将模棱两可的认识,甚至将错误的结论交给学生。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对同一问题的思维水平必然有高有低。如果教师一概而论,同一标准、统一要求,势必影响优等生的积极性,而后进生则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的想法;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特别是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给予适时、适度的鼓励。这样,才能发挥小组中每位成员的优势,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活动体验”的教学过程中。

在“活动体验”教学中,活动是平台,体验是目的;活动是形式,体验是内容。唯有体验才能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使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获得精神的引领和启迪。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体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学习,体悟人生,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新型的教学方式已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桎梏,只要我们善于创新,就能打造出富有生命与活力的语文课堂。

活动需要 篇4

这种“循环往复, 螺旋上升”并不是依赖教师告知的过程, 而是学生自己逐步“自悟”的过程, 是一个从开始的“迷惑”逐步走向“清晰”的过程。期间至少应当包括四个层次, 第一是“明确问题, 产生动机”;第二是“过程方法, 获得结论”;第三是“多样比较, 错误辨析”;第四是“关联应用, 总结提升”。

一、明确问题, 产生动机

学习过程起始阶段的“感知”, 通常是学生利用感觉器官获取信息的活动, 比如观察的活动、操作的活动、倾听的活动等等。在这样的感知活动中, 不同的学生会形成不同的“关注点”, 同时产生“想知道”的愿望。其中的“关注点”就成为下面思考活动的目标, “想知道”的愿望就成为进一步思考的动机。

感知活动中伴随着思考活动, 初步的思考活动通常是在疑惑、想知道等心理因素驱使下形成一个或一系列问题, 同时伴随着对这些问题价值的判断, 以及对问题答案与解决策略的初步想法。诸如此类的想法往往是不完善、缺乏证据的, 可以认为是主观臆断, 也可以认为是猜想 (conjecture) 或者假设 (hypothesis) 。这样初步的思考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是学生学习中必须经历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 初步的感知与思考过程中, 不同的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关注点”及其相关想法, 每个学生对于自身的想法就有表达的需求和愿望。因此, 每个学生就应当有表达的机会, 同时能够有机会了解别人的想法。这样表达和交流的活动, 实质上是对想法逐步清晰和完善的过程, 同时对每位学生也是提供新的感知信息的过程。

通过以上活动, 学生应当形成了清晰的问题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动机, 同时对问题的答案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有了初步的设想。至此可以认为是“感知、思考、交流”的第一次循环 (见图2) 。

这一过程中生成的问题、猜想以及解决问题的设想等内容, 就成为了进一步学习的感知对象。比如, 对于小学数学课程中“圆的周长”这一内容, 其重点在于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 (或半径) 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从质性的角度说, 圆的周长与直径具有依赖与制约的关系;从量化的角度看,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固定不变的常量。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内容, 首先应当让学生通过感知活动感受到圆的周长与半径不是相互独立的, 它们之间是有关系的。比如可以给学生布置如下的任务:

1.用圆规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一边画一边想:圆的周长和半径或者直径是否有关系?

2.用自己的语言和同伴说说这样的关系。

学生通过“用圆规画”这样的操作活动, 自然可以感知到如下的事实:

(1) 直径 (半径) 越大则周长越大;

(2) 直径 (半径) 越小则周长越小;

(3) 周长越大则直径 (半径) 越大;

(4) 周长越小则直径 (半径) 越小。

也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 (半径) 具有依赖与制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自然就会产生想进一步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 (半径) 量化关系的愿望。相关的问题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究竟具有怎样的关系”, 至此应当说就形成了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目标。

二、过程方法, 获得结论

接下来进入图1所示学习过程的第二次循环。第二次循环过程的目标指向前面产生的问题、猜想和设想, 目的是求解或证实, 因此其感知与思考活动就是围绕寻找理由或者证据 (Evidence) 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而开展的。

针对前面“圆的周长与直径究竟具有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 就需要通过“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来解决。所谓“搜集数据”就是对于大小不同的圆形进行测量, “整理数据”就是把测量的结果用清晰的方式进行记录。比如可以设计如下的表格记录测量的数据:

无论什么样的圆形, 其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都非常接近于3.1A, 其中的数字A不确定。

以上“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 包含了观察 (observation) 、比较 (comparing) 、试验 (experiment) 、数据记录 (data record) 、分类 (categorizing或classifying) 、排序 (ordering) 、发现规律 (pattern Finding或recognizing relationships) 、测量 (measurement) 、数据解释 (data interpreting) 和推理 (reasoning) 等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就得到了具有一定可信度的结论或者是问题的答案。需要注意此时的结论还没有达到完善的水平, 因此就需要进一步的表达和交流。表达的方式可以是书面的, 也可以是口头的;表达的形式可以是文字的, 也可以是符号的、图像的。

学生在表达过程中, 自然会出现与教师预设“不同”的内容, 这些“不同”可能是学生“正确的自创”, 也可能是“荒谬的错误”。如果在成人世界的工作活动或者学术活动中, “荒谬的错误”通常是要努力避免的。但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说, 无论是“正确的自创”, 还是“荒谬的错误”, 都应当成为进一步感知与思考的对象, 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资源。这样的过程就构成了图1学习过程的第二次循环 (见图3) 。

三、多样比较, 错误辨析

接下来第三次学习过程的循环, 应当以前面活动中学生所生成的“不同”结论以及过程与方法作为感知和思考的对象。其核心活动在于对各式各样“不同”的理解与比较, 同时包括对“错误”的辨别及其原因的分析, 通过表达和交流逐步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 (见图4) 。

比如, 针对前面圆的周长所获得的结论“无论什么样的圆形, 其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都非常接近于3.1A, 其中的数字A不确定”, 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不同的圆形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非常接近, 说明了什么?可以结合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进行思考。

学生熟悉的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固定不变的4, 运用类比推理可以联想到圆形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也应当是固定不变的值。而且这个固定不变的比值应当近似于3.1A。在此基础上, 继续提出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不同的同学针对不同的圆形得到的比值会出现微小的差异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讨论期望学生在两个方面有所感悟。

第一, 由于人的感官以及测量工具的局限, 任何实际测量都不可能做到绝对准确, 总会出现误差。

第二, 我们目前所熟悉的整数、分数以及有限小数都不足以表达圆与其直径的比值。

在此基础上, 就可以得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为c=πd, 圆周长与半径的关系为c=2πr。公式中的字母“c”表示圆周长, 对应的英文单词为“circumference”, 字母“d”表示圆的直径, 对应的英文单词为“diameter”, 字母“r”表示圆的半径, 对应的英文单词为“radius”。

四、关联应用, 总结提升

有了相对统一的结论, 就可以进入关联与应用的学习过程。关联与应用自然是以关系识别作为核心活动, 其目的在于把以上学习活动中形成的结论或者方法, 与其他知识与方法建立联系, 与人的实践活动建立联系。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对已学内容有了较为广泛、深刻的理解, 自然还会产生新的问题。通过数学学习力图实现“让知识越学越少, 让问题越学越多”的目的 (见图5) 。

比如, 在我国许多城市建设的发展中, 都围绕城区修建“环路”, 北京城目前就有从二环路到六环路的五条围绕北京城区的环路 (见图6) 。

人们出行时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面对多条路线选择的时候, 如何确定最快捷的路线。不妨假设环路都是圆形的 (见图7) , 如果不考虑堵车等因素, 图7中从A处出发到G处, 至少就有三条行车路线供选择:

路线1:ABCDEFG

路线2:ABCEFG

路线3:ABFG

其中路线2中从C到E是沿着内环路线的弧线行驶, 路线3中从B到F是沿着外环路线的弧线行驶。这一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对各条路线的长度进行比较, 也就是需要研究直径与圆周长的关系。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学生可以体验到所学习的“圆的周长”知识的实际价值。这种对知识实际价值的体验对于激发进一步的学习动机是有所裨益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可以启发学生与类似相关联的问题作对比, 比如如果假设环形路线都是正方形 (见图8) , 那么三种供选择的路线分别为:

路线1:ABCDEFG

路线2:ABCMEFG

路线3:ABNFG

在发现这三条线路长度分别相同的基础上, 可以引导学生将图7和图8两个路线图画在一起进行观察 (见图9) 。

这时就为观察和比较提供了更加直观的模型,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直觉进行猜测, 而后通过计算进行验证。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 如果环形路不是正方形和圆形, 而是其他图形, 比如椭圆形 (见图10) , 那么应当怎样解决类似问题呢?

诸如此类的问题仅依赖中小学的数学课程内容是难以解决的, 尽管如此, 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的思维方式本身, 对学生的一生都是一种重要的素质, 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的做法, 注重的不是问题本身以及问题是否能够解决, 注重的是学生作为人的思维方式的培养, 是“教书育人”的具体体现。

以上所介绍的“问题与动机, 过程与方法, 多样与错误, 联想与应用”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历“感知—思考—交流”的过程。这样的设计并不是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 而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广应用”的一般认识论原则。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历来有倡导“教书育人”的传统, “教书育人”的基本含义应当是教师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变教为学”期望将以教师教的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 改变为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那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除了数学知识的习得之外, 还有哪些方面可以得到发展?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什么样的, 其中蕴含着的学习活动都包括什么。

参考文献

[1]Dorothy Rice.History ofπ (or PI) .Mathematics News Letter, Vol.2, No.5 (Mar., 1928) , pp.6~8.

社会需要诚信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篇5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和做事的道德核心,是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六年级学生懂得“诚信是金”的道理,也能初步感受诚信的重要性,但却还不能用诚信来作为做人的一种标准,诚信千金难买,讲诚信可以得到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得到更多的快乐,是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此次主题班会要让学生懂得从小要做一个讲诚信、讲道德的人,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立业之本,立国之本,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

活动目标:

1. 知道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儿童的生活体验,体会诚信在交往和处世中的重要价值,懂得讲诚信的人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拥护,不讲诚信的人会失去别人的信任的道理。

3. 通过分析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认识欺诈行为对自身及社会的危害,激发学生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行为。

活动重难点:

重点: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难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诚信,将诚信内化为美德,外化为行动。

活动前准备:

1. 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诚信的故事及资料。

2. 调查、了解自己生活中一些讲诚信和不讲诚信的现象。

3. 通过报纸、媒体、网络收集一些不讲诚信的行为的资料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同学们,活动前我们先来分享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年轻人走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包囊。船到江心的时候,突然,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动起来,艄公说:“船太小了,太重了!客官你必须丢掉一个背囊,才能安全的渡过难关。”思索了一会,年青人哪个都不舍得丢……

1.请你们想一想年轻人应该丢掉哪一个背囊?为什么?

2.诚信可以扔掉吗?为什么?设想一下,这个青年扔掉诚信后会怎样?在我们生活中,人们有时常常在不经意中丢掉了诚信。然而,当诚信被丢掉时,同时还会失去什么?

3.你认为什么样的行为是讲诚信?

小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说的和做的一个样,不说谎话,不欺骗他人。

学生活动:谈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1. 通过故事分析,激发学生热情,知道诚信的重要性。

2. 说说与诚信有关的成语、典故。

3. 你认为什么是诚信呢?

4. 说自己知道的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5.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诚信和不诚信的人?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前调查所得的资料,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认识什么是诚信。感悟诚信的可贵。

6. 谈自己在诚信方面做得怎么样?

7. 谈遇到下例情况,你应该怎么做呢?

(1)来到教室,数学课代表正在收作业,可是我还有几道题做不到,同桌的作业本就在旁边……

(2)课间操到了,我实在不愿去做操,想起上周有位同学就是假装肚子疼骗过了老师……

(3)英语考试,有位家长来敲门,老师去开门了,这是一个机会……

(4)我向学校图书室借的一本课外书明天就要到期了,可是我还没看完……

(5)课间我向同学请教一道数学难题,他已经给我讲了两遍可我仍然没弄懂……

(6)放学后,我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个陌生人问我:告诉我,你们班张健家住在哪里?我……

教师小结 :是啊,诚信是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培养的。希望同学们从小事做起,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为人诚实,言而有信,做一个受人欢迎的好孩子。

活动拓展:

1. 针对此次主题班会写出心得体会。

活动需要 篇6

随着营销手段的多样化,体验式行销已经成为企业营销传播的重要手段,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营销策略。由于这种体验式直接面向特定人群,企业借助这类渠道可以将品牌信息和产品信息直接传递给潜在目标客户。

以往,活动营销的价值主要在于商业信息的传播,而随着体验式行销理论的兴起,伴随着企业对面对面活动价值认知的加深,这一新兴的营销工具得到了创新发展。作为直接面向潜在客户的一个终端,营销专业策划机构都希望为营销活动注入体验的元素。

在刚刚结束的由全球体验营销权威媒体EVENT MARKTER杂志组织的EX AWARD评选活动中,GPJ(George P.Johnson)携手思科举办的名为“改变一切”的整合营销活动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击败了全球600多个参评案例,一举夺得大会组委会颁发的EX AWARD最佳整合贸易展会奖。而这次活动的闪光点就是为活动营销注入了体验元素。

活动营销的体验式升级

“GPJ就是通过创新客户的体验营销模式,激励客户的受众,提升客户的品牌,最终帮助客户达到预期的业务目标。”

张巧娟认为,体验营销,主要是以创新为中心,为客户设计不同的体验,并确保体验能够有效地融入到整个营销活动之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是基于品牌如何与其受众形成多层面的互相影响,这些需要做详细的市场调查,并制定出合适的市场计划和整体策略,最终,创造性的品牌体验可以和品牌清晰的业务目标有效结合而得以实现。

“传统的展会营销常常是停留在执行层面,内容比较单一,而体验式营销其实是从客户体验出发,在策划之前充分考虑市场情况、业务目标、目标受众和产品特征等因素,继而执行计划。可以说GPJ提供的是一个端到端的服务,也就是整套的解决方案。”相比本土的一些同类型专业服务公司,张巧娟认为GPJ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体验营销在企业参展过程中非常重要。比如夺得EX AWARD最佳整合贸易展会奖的思科案例,其“改变一切”整合营销活动的关键环节就是在2006年春季VoiceCon大会上展示的体验营销模式。VoiceCon大会是所有IP电话厂商都要参加的行业盛会。

GPJ为思科在此次大会上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紧扣其营销策略,包括多个面对面的体验营销环节,如主题演讲、网络现场直播、客户案例和视频、flash短片和VOD方案展示。此外,大到思科VoiceCon活动网站、活动户外广告和VIP专人接待,小到安置在酒店客房的入住问候卡等无一不由GPJ操刀。所有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更加持续且有效地吸引受众参与。最终EX AWARD组委会对这一案例的评价是:“活动突出了思科的独特卖点。”

负责此次活动的GPJ项目经理Paolo说:“这一营销方案整合了多种营销手段,GPJ与思科在2006年春季VoiceCon大会上最大化地强化了体验式行销的效益。这种有步骤的营销方案非常重要,因为每一次品牌体验都是客户体验中的一个重要接触点,好的体验营销应该是在每个点上都可以让消费者形成难忘的体验,由点形成线,由线形成面,由面形成体。只要这种品牌体验恰当执行,就能逐步建立起客户忠诚度。”

创新与策略相结合

2001年1月,张巧娟加入GPJ,负责IBM大中华区活动营销项目。2002年,张巧娟还是GPJ的项目总监,当年的IBM论坛是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那是IBM在中国第一次举行大型论坛活动。考虑到IBM在执行方面有两点要求──一个是品牌管理,再一个是市场组合投资,我们决定先把目标整合,确保信息一致性的同时,力求得到最佳投资回报。”

通过整合各种资源,GPJ设计并执行了主题会议、专门研讨会、分组讨论等,论坛还抓住中国当时刚刚加入WTO的热点话题,把IBM的产品和服务转变成一个直接面对受众的体验活动,给IBM目标用户提供了一次丰富和难忘的体验。初次合作也让GPJ对于IBM的客户和业务需求以及潜在的突破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开始了IBM在全球使用GPJ作为唯一体验式行销代理的中国之旅。

2002年的合作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之后GPJ和IBM一直合作到2007年。很多人对于去年IBM举办的国际金融展记忆犹新,而这也是由张巧娟带领GPJ所做的又一次成功展示。

在2006年中国国际金融展期间,GPJ帮助IBM在190平方米的展台上打造出一场激动人心的体验,成功地传递出IBM前端和后台解决方案,满足金融行业的IT需求,也迎合了“创新引领成长、科技缔造非凡”的国际金融展主题,通过IBM标志性元素的重组打造出符合这一主题的“长青树”主题形象,让受众了解IBM与客户共同成长的品牌诉求。

GPJ有一套多年积累的方法论,用来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是“5 right”准则:正确的市场洞察;正确的策略;正确的营销活动组合;正确的体验;正确的评估体系。

“与IBM的合作,我们首先是从‘5 right’入手的,IBM的商业目标,参加国际金融展的诉求,以往它参加这个展会的时候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传播效果,我们在什么地方需要吸取经验教训,什么项目会有效地吸引客户,产品应该怎样展示等,都是‘5 right’涉及的具体方面。在这些方面,我们做了充足的准备。”

“我们还用了另外一套叫做4D的体系来进一步落实工作:先做研究(Discover),从这个研究里面总结出要展示的内容和之前存在过的问题,以及对市场的调查了解;定义(Define)给受众的信息,并且运用体验方式把客户带入下一个层次,从身体、心理和情感层面使受众与品牌达成互动;然后是设计(Design),运用多种不同的手段把客户要传达的信息展示出来;最后就是真正的实施(Deliver)。”

通过创新方法与实施策略的结合,可以确保体验式行销计划得到有效实施,从而获得最大的营销传播效果,以实现客户的最佳投资回报。

寻找客户目标与受众定位的契合点

“我们主要会从客户的业务目标和受众的定位作为考量的两个重要因素。如果是新产品找代理商和经销商,由于对产品缺乏了解,品牌认知是首要的,我们会建议客户参加展览会;如果需要别人对公司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达成签单意向,选择会议活动就比较好;如果需与竞争对手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展示自己,可能需要去参加第三方举办的会议。客户对自己有了一定的定位,我们才能有更好的判断。当然,针对不同的受众也有不同的选择,比如车展可能对于获取新客户是最有价值的。不同的活动投入不一样,作为客户的一个体验营销伙伴,我们需要从客户全年的情况出发,根据客户的业务目标和商业目标进行适当的投入。”张巧娟说。

“这只是开始阶段。”张巧娟表示,“做的时间长了,我们会利用长期合作累积下来的数据,结合GPJ会议和展览活动的经验,为客户推介最合适的选择。比如我们与IBM合作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对IBM某一个部门一年或者是过去几年做过的所有活动我们都会有所了解。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分析现在公司的情况是不是应该有第三方活动的介入。我们会向客户提出建议,同时我们会站在客户立场上协助甄选所有的第三方活动。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使我们非常了解对方的解决方案和产品,我们知道对方的业务目标,所以我们知道哪种活动更适合他们。”

如今,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成为GPJ的业务伙伴。张巧娟对于GPJ的角色定位有着自己的见解:“在全球,我们和通用汽车合作了近50年,他们的一些市场创意甚至可以由我们来负责把关,这种关系可以用‘外脑’来形容,但更为准确的表述是:我们已经成为他们团队中的一员,只是办公地点不在他们的办公室里而已。”

“GPJ在25岁时已经有了这样的展望:怎样创新客户的体验式行销模式,怎样激励受众,怎样提升品牌。现在我们希望在事情发生之前能够预测变化而不是等待变化的到来,这是我们对未来的一个期望。”说到GPJ今后在中国的发展,张巧娟一脸的阳光。

活动需要 篇7

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 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 才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实践中, 我们感觉到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主要体现在活动内容和材料上。因此, 活动区的设置、内容的选择、材料的提供都要了解每个幼儿的需要再确立, 使他们都能够主动地参加活动。如我们大一班设置的“棋迷室”中主要提供的是弹珠、跳棋和各种游戏棋, 幼儿很喜欢。可有一次, 一个叫“冉冉”的幼儿突然问我:“老师, 怎么没有象棋?”看来冉冉不喜欢游戏棋, 尽管我心里怀疑, 担心他不会下。第二天, 我还是在“棋迷室”提供了一盒中国象棋, 想下象棋的冉冉看到了, 高兴极了。他取出象棋, 很熟练地摆好棋盘, 原来冉冉在家里经常和爸爸玩象棋, 因为其他幼儿都不会, 我变成了冉冉幼儿的棋友。渐渐地在我的指导下, 很多幼儿对象棋产生了兴趣, 现在已有四五个幼儿都会下象棋了。

二、满足每个幼儿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

(一) 注意材料的层次性

教师应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 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在小班“剪吧”的区域活动中, 为了让幼儿学习用剪刀, 我们为幼儿分别提供了画有直线和曲线等形状的纸, 提供给每个幼儿练习。有的幼儿选择了直线纸, 有的则直接选择了剪曲线纸, 还有的幼儿同时选择了直线纸和曲线纸。活动中, 我们还发现了几个能力较差的幼儿连最简单的直线都剪不好。这时, 我们首先鼓励他们选择了最简单的直线剪法, 通过反复练习后, 引导她们再尝试着选择操作难度大一些的曲线纸。有一次, 一个非常喜欢来“剪吧”的幼儿, 突然对旁边的幼儿说:“我不喜欢玩这些了。”这个幼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原来, “剪吧”里的每项活动这个幼儿都学会了, 而且材料对他来说已经不新颖了。于是, 我们就在“剪吧”里增加了难度更大的活动材料, 收集了一些有小动物图案的旧书放到了“剪吧”里, 第二天, 这个幼儿又高兴地剪起了各种小动物……

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让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还要求教师及时观察、分析幼儿的发展情况, 并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能力的不断提高及时调整、补充材料, 体现每样材料的动态性。

(二) 注意指导的层次性

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 都应该表现出最大的耐心, 进行细致地观察, 做出适时地点拨。教师的指导是为幼儿创设适合他们年龄特点与学习需要的方法, 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与需要, 自由选择活动区、活动的方式方法 (包括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等)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包括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互动, 产生互动作用的方式方法) , 以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状态, 对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以及表现, 作出及时的反应, 从而提供适时、适当地指导与帮助, 并对区域活动进行调整、补充。

对于能力强的幼儿而言, 教师可以只是欣赏者;对于能力一般的幼儿, 教师要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出现, 引导改变操作方法, 有时还要提醒幼儿应该注意的关键步骤, 对于这样的幼儿, 教师是他们成功的阶梯。

(三) 注意评价的层次性

区域活动的评价可通过个体的过程评价与集体的交流评价为主要方式进行。评价要了解幼儿是否有活动的需要, 幼儿身心发展是否有新的可能性, 是否创造了“最近发展区”。教师要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不同的适当评价。针对能力强的幼儿, 评价是为了下次更高层次的活动, 需要教师多运用激励性语言:“你这么聪明, 下次肯定还能做出更好的作品”等等, 使其永远不满足于现状, 追求更好的, 促使其创造性的发挥。针对能力弱的幼儿, 评价是为了其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建立与提高:“哟, 你今天真能干, 这个问题都解决了, 真棒!”除了让幼儿展现各自的作品与个性外, 更多的则是引起幼儿的共鸣、分享成功的快乐, 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有机会成功。集体评价还能让幼儿大胆发言, 激发幼儿继续在活动中探索的欲望, 自然生成出他们自己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与此同时, 教师要进行观察记录, 对每个幼儿进行分析评估, 考虑适合每个幼儿发展的指导方案。

三、满足每个幼儿不同发展速度的需要

在时间上, 教师要允许每个幼儿按自己的认知速度进行学习。同样的操作内容, 有的幼儿一次、两次就能完成, 有的则需要一周、一个月才能成功, 不论幼儿的发展速度快还是慢, 教师都应该予以认可。首先, 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 寻找“最近发展区”, 根据不同幼儿的发展速度和认知特点, 创设能让不同发展速度的幼儿都能够获得发展的情境。有的幼儿作手工类活动容易, 有的幼儿却在语言表达、情感表现方面擅长, 因此每个幼儿在各个区域活动的时间也会因人而异。如动手能力强的幼儿不断需要新颖的玩具材料, 而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却对过去提供的一些玩具材料正处在探索阶段, 所以, 我们在提供活动新材料、新内容的同时, 要注意保留一些幼儿还感兴趣的内容和材料, 为发展速度慢的幼儿提供方便。

四、满足每个幼儿不同发展方式的需要

每个幼儿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有的幼儿发展是平稳、持续的;有的幼儿发展是跳跃式的;有的幼儿发展是均衡、全面的;有的幼儿发展则是有所偏向的……在区域活动中, 对幼儿进区情况、玩具材料的使用情况等, 教师要做细致观察、了解, 并作必要的记录, 也可让幼儿用他们所能掌握的图文形式记录下自己的区域活动情况, 以便教师掌握每个幼儿的不同发展方式、特点, 再相应提供能满足每个幼儿发展需要的活动材料、活动内容以及活动指导。

总之, 只有创设更充实、有意义、富有创造性的区域活动, 才能够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 才能够使幼儿深刻体验区域活动的过程, 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自身个性化发展。

摘要:《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注重个体差异, 因人施教, 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区域活动立足于幼儿, 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 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最佳手段。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区域活动来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活动需要 篇8

地区文化宣传部门要将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项导向性活动, 提到建设品质城市、推进文化强市、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 纳入到年度宣传文化工作的总体安排中, 并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 进行周密部署、广泛发动、精心组织。明确将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到市委对各县市区综合考核的项目中, 作为各县市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全市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总协调、承办单位抓业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各有关单位要予以重视, 调配人员进行密切配合、加强协调, 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

二、要突出活动的特色

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充分体现出活动的群众性、公益性、普惠性, 要在认真总结以往活动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参与面, 提升影响力, 增强实效性。各地各单位要根据上一级的总体安排, 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 充分发挥优势、体现特色、力求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光要注重“量”, 还要讲究“质”, 因为我们应创建一个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支持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 建立起周密的执行网络, 从而在群众中间获得口碑, 赢得赞誉, 使群众文化活动获得前所未有的高度、广度和深度。活动设计要与时代合拍, 要吻合广大群众物质文明发展的实际和精神文化的需求, 要配合本地发展的需要。例如近几年来, 乡村文化旅游备受游客青睐, 国家高度重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就应朝农村、基层的方向进行构思定位, 这样才能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和赞许, 使各界媒体颇感兴趣并纷纷进行采访报道,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活动的知名度, 有效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与发展。

三、注重群众文化作品的自主创新

文化作品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构成要素, 我们要把活动开展与繁荣创作、壮大队伍、培养人才、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充分结合起来, 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结合起来, 探索建立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特别要重视来自群众中间的自主文艺创作, 力争推出一批优秀的群众文艺节目。这些自主创作节目可以是音乐、舞蹈、曲艺、小品、小戏等多个门类, 可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腐倡廉和本地文化传承保护等颇具时代特色的热点话题融入到创作中, 跳出以往局限于日常生活的创作格局, 做到作品吸收零门槛, 以吸引群众展现自我风采, 真正实现自娱、自乐、自编、自导、自演, “360度无死角”地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

四、做好活动经费的预算筹集工作

每项大活动的策划实施与开展都必须有经费的支撑。市场经济时代更是决定了精神文化生活必须要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因此, 我们在安排活动之前, 必须要对整个活动的经费开支做一个客观的预算。根据本地的实际现状与中央省市文件的规定, 很多大型宣传活动与文化活动财政均不再完全买单, 于是便采取“政府主导, 企业参与, 部门支持”的经费筹措方式。因此, 我们每举办一次活动都要积极努力争取企业的支持与参与, 并争取与宣传内容相关的部门共同承办。这样, 我们每项活动在经费上都能获得一定的保障, 在宣传内容、活动形式上避免了单一化, 活动内容更丰富多彩, 活动效果更受各部门各行业的关注。与此同时, 还要认真贯彻《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中宣部等五部门《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精神, 力戒形式主义和铺张浪费, 讲求活动的实际效果。对于有限的活动经费要做到“每一分钱都要用到刀刃上”, 避免讲排场, 造成不必要的物力浪费。

五、加大活动的宣传工作力度

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离不开地方媒体的宣传和报道,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和各种新媒体的作用, 宣传各地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效果, 为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凝聚正能量。每举办大型活动时, 为使活动达到好的宣传效果, 使得更多的群众能够了解活动内容、活动举办的时间、地点, 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 在活动举办的前两个月, 除了在电视台、新闻网和广场大LED屏幕上进行专题宣传外, 还应在户外醒目广告位处设计公告进行全方位的广告宣传。比如各地的日报社、晚报社、电视台、新闻网可开辟专栏, 实时报道活动的动态信息;电视台可制作一个活动宣传片头, 从活动启动到结束坚持每天播出, 派出专门拍摄小组对重大赛事进行直播或录播, 做好及时的连线转播工作。

六、培养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人才

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也给发掘、培养和储备本地文艺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为了确保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关部门要专门组织编导人员、文化馆长、文化专干及部分优秀群众文艺团队骨干, 举办文艺创作培训班, 充分发挥这些本地文艺人才的资源优势, 鼓励他们深入到各行各业进行业务指导, 帮助和指导基层群众创作出优秀的地方特色节目。

七、对活动举办的细节进行周密部署

大型的活动离不开细节的支撑, 要想成功举办一场大型活动, 事无巨细是必不可少的, 要对每一个细节进行周密考虑。每一项大型活动涉及的单位多、人员广, 每个环节必须紧紧相扣, 既要考虑到活动内容本身的设定与设想, 又要考虑到活动场地的布置与安排, 包括户外大型活动的天气, 各部门人员都要做好工作与活动的协调, 做好第二手准备;还要根据筹措经费的多少, 根据场地的特点预测参加群众的人数。如在举办篝火晚会、自行车环行赛、拔河比赛时, 在参赛者和观众的组织、安全性与可控性方面, 都要做到充分的准备。在活动安排中, 对节目主持、串台词、节目的内容及人员调度与安排、领导的要求、座位与方阵队的安排等方面也都要有细致的全盘考虑。需要注意的是, 在大型活动安排中, 一些关键事情必须要进行多方面考虑, 要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 以免因为经验不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还要高度重视活动的安保工作, 保证活动的现场的秩序稳定。

参考文献

[1]刘玉玺.浅析市场化运作群众文化活动的新模式[J].大舞台, 2011 (10) .

[2]张霖.试论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策略[J].神州, 2013 (04) .

[3]李幸芷.浅谈群众文化大型活动的策划[J].大众文艺, 2010 (02) .

活动需要 篇9

1当前普通高校篮球活动有待提高的地方

1.1时间考虑存在的问题

当前不少学校的体育选修课的时间都是以学期为单位的,但是实际上学生对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需要有时间的。而且即便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技能,但是对技能的温习和巩固也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尤其是篮球活动,篮球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相对来说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比较好的掌握这些技能。学生在学好的动作技术之后还要更多的时间去复习和练习,从基础开始一步一步的才能有扎实的底子。但是当前不少高校的体育课程的时间安排上都是刚刚满足学生学习技能,并没有预设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再重复练习相关的技能。因此,当前高校篮球活动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之后通过短时间的高强度练习通过考试,然后再下学期就完全忘记了相关的技能转而投入到其他内容的学习之中去了。虽然当前不少高校允许学生重复选择相同的课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来说学生更愿意尝试之前没有学过的课程,这样一来就使得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掌握都是短期的、应付性的,而篮球却是要求学生稳扎稳打,在扎实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水平。

1.2参加篮球活动的人的兴趣和动机不同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就都会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篮球活动的过程之中教师应该确保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单纯的,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但是该研究者在调查的过程之中了解到虽然当前不少学生选择篮球,但是实际上真正对篮球感兴趣的学生却不是很客观。 该研究者曾经做过一个抽样调查,在所有选择篮球的学生之中有超过4成的学生是真正对篮球感兴趣的,但是同时也存在有3成的学生是因为对篮球抱有新鲜感而选择篮球的,这部分学生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可能就会对篮球活动感到厌倦,具体的体现就是在以后的活动之中学生会经常出现旷课等情况。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被学生拉着选择篮球活动的,这部分学生对篮球的兴趣更是可想而知。因此,当前普通高校的篮球活动虽然看起来比较火热,但是实际上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在其深处还隐藏有巨大的危机,其中学生的动机问题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1.3学生本身状况不理想

在篮球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技术教学, 虽然会辅之以必要的理论教学和理论讲解,但是总体来看技术教学仍然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教学时间。此外在进行技术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往往会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对各种技术动作都进行深入的掌握。但是实际上部分学生的篮球底子比较薄弱,他们不可能达到教师这样高的要求。并且调查过程之中该研究者了解到不少高校的篮球选修课程之中女生占据的比重比较大, 而女生之中有篮球基础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少。而选修篮球的学生之中也有不少人的篮球底子比较好,因此,这就使得篮球活动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1.4考核评价机制有待提高

当前篮球教学过程之中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而是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并且也没有很好的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学生的学习主人翁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竞争的程度越来越激烈,因此,为了满足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我们就必然需要建立健全科学严谨的考核评价体系。

1.5部分篮球活动缺乏专业的指导

当前高校不少的篮球活动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因此,虽然学生能够在运动的过程之中慢慢的摸索提高自己的水平,但是实际上效果却不是很理想。缺乏教师的专业指导意见和建议,篮球活动的质量就很难有大的提高。

2普通高校篮球会动的需要发展方向

2.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促进高校篮球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普通高校篮球活动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而篮球活动对抗比较激烈,对学生的技能要求比较高。而想要具有比较高的篮球技术就必然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而当前高校学生对篮球基础能力的掌握不是很好,一些基本的动作掌握情况也不容乐观,更重要的是不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过于强调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这样一来不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就不可能长久,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不少学生就会觉得篮球活动对抗激烈比较危险,而且运动量也比较大,因此,就会放弃篮球学习。所以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合理分配技能教学的时间和理论教学的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平衡的掌握这两方面。另外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比赛, 通过比赛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之中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融会贯通,实现综合实力的提升。此外学校还应该注意调整教学时间,避免出现学生没有时间巩固和提高已有技能的问题。

2.2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要求我们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的革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手段的丰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让我们能够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进行课程内容的展示和教学。合作教学法、独立教学法等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让教师能够用更加有效的手段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另外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2.3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

为了促进篮球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在考核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 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进步幅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进行考核,然后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考量,尽可能的做到公平和合理 。

3结语

虽然当前高校的篮球活动存在有一些问题,但是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解决好这些问题的。

摘要:篮球教学在我国体育教学之中占据有重要的地位。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对体育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素质教育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也要求教育要注重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高校的篮球活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应该对篮球活动给予积极的重视。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篮球活动之中还存在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高校篮球活动的发展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在此,该研究者主要针对普通高校篮球活动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发展方向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活动需要 篇10

5- 6 岁是幼儿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喜欢探索, 喜欢学习, 其发展有着逐步成熟的轨迹, 除自然成熟因素外, 环境和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尤为重要。基于对这一世界性教育热点的关注, 怎样利用教育和环境这两大重要因素, 有效地满足育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呢?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我班进行了5—6 岁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尝试。努力探究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区域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 我们认为:充分利用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的区域环境, 对大班幼儿身心、认知、社会性发展和情感发展具有积极有益的推进作用。

二、区域活动在大班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项安排

1.活动时间的安排

基于活动区域能满足大班幼儿发展的需要及促进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 我们制定了具有大班特色的一日活动安排。其主要目的是调整区域活动与大班一日活动时间的比例关系。我们尽量做到大部分教学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中进行, 大幅度地增加大班区域活动的时间。每天具体活动时间安排在来园、晨间活动和下午户外活动以后至离园这两大块时间, 当然中间还有教学活动中穿插的区域活动时间、餐后等小时间、自由活动时间等。

2.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思考

在物质环境方面, 除了体现区域环境的美感、安全性、适宜性、开放性等基本原则, 还要力求在大环境上体现探索性、多功能性等独具匠心之处, 如:在空间上打破活动室场地整齐、划一的格局, 体现玲珑、小块、实用、有层次的感觉;在视觉上引导幼儿从多种角度去观察事物;在功能上, 采用一物多用的思路, 如:床铺与活动场地合用、玩具架兼区域划块等。在精神环境方面, 教师尽力营造一种亲密、温馨的人际交往环境。如:蹲下来轻轻地拍拍他们的小脑袋、抱抱儿童, 说一声“:你来啦!“”我喜欢你!”等表达感情的话, 与儿童彼此建立起一种思念、依恋的感情。

3.区域活动内容的设计与思考

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发展需要, 从身体、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考虑, 设计了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 如:

大青虫赛跑:幼儿相互抱成一条大青虫的样子, 随着音乐的节奏, 摇摆起身体, 一起合作往前爬行, 来达到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目的及幼儿间相互合作的目的。

美丽的城堡:幼儿将各种漂亮的盒子、瓶子、插塑、桌椅或罐子相互进行连接、延长或堆高等, 用来发展其空间知觉、手眼协调力、手臂力量以及平衡感觉等多种能力。

我会说:就是在语言区的墙壁上挂上各种画, 让幼儿一起看看说说, 并表演角色游戏及对话的练习, 满足幼儿看、想、说的欲望, 培养其阅读的兴趣及看图说话能力。

小小音乐家:幼儿听音乐, 按照音乐节奏进行表演练习。幼儿之间互相打扮、搭配服饰, 能大胆使用老师提供的帽子、头饰、花朵等饰物, 满足幼儿的表演欲望和对于音乐的喜爱之情, 培养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 激发活泼、愉快的情绪。

二、活动中的观察与分析

我们在每次活动中都进行观察,

案例 (一) :

案例 (二) :

这一阶段基本动作发展已经成熟, 会跑、跳、钻、爬, 活动范围扩大, 活动积极性增高, 会各种动作, 例如:手的动作方面, 会扔、拿、拉、举等, 动作稳定、协调;精细动作如:涂、撕、捏等也已发展完全。注意力已经从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 且注意力较集中能制作自己想做的物体。教师的干预对孩子们的行为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三、效果与思考

本班幼儿各方面能力不断增强:

1. 语言表达:够用较完整的句子与同伴交流且口齿清楚、表达清晰。因此教师应经常引导孩子用优美的语言说话, 多讲故事, 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 为日后的人际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

2. 遵守活动秩序: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活动来帮助他们熟悉环境, 儿童的秩序常表现在对顺序、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 当孩子在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 智能也逐步建构。

3. 感观意识萌发:幼儿能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

4. 身体动作发展:大班幼儿其身体各方面基本发育完全, 动作协调能力也趋于成熟, 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开发, 其手眼协调细微动作的教育, 不仅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也能帮忙智力的发展。

5. 社会规范方面: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 有自信心, 乐意与人交往, 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 有同情心,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行的事, 不怕困难, 有初步的责任感,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活动需要 篇11

宋佳:我其实知道有时候是节目效果,有时候我的那些经历和体会,其实从节目播出中很难让观众感受到和更多去关注。像我给孩子打饭,长沙特别热,每天衣服湿得几层透。头一周四天,没一天洗澡,每天晚上睡四个小时。哄完孩子睡觉,节目组还得拉着我做备采,天天晚上搞完就12点、1点。然后我早上6点钟必须起床。

第一周头四天是非常不适应的,经过两天一个周末的调整,你看第三期节目结尾的演讲,都是我发自内心,就是发现这件事儿也没那么难,开始享受,这些孩子挺可爱的。

壹读:跟你互动比较多的马皓轩,其实观众对他挺有争议的,有人会觉得,他太调皮了。

宋佳:每个孩子都没有问题,最重要的是大人的引导。他有点争强好胜。我们帮他想了很多办法,帮他控制情绪,甚至在后来的内务比赛中,他在台上那个帅啊!每个人的成长一定是有错误才有成长的。

我们现在就是太速食。让一个孩子迅速成长,不可能。谁的成长没有痛、没有泪、没有摔倒、没有错误呢?他一开始爱打架,后来别的孩子再打他的时候,他就掐自己大腿,你能看到他的进步和改变。你的话像种子一样,慢慢地在他身上发芽。我觉得要给孩子时间。

壹读:观众现在看到宋佳柔情的一面,这对你以后选择角色上有影响吗?

宋佳:这个过程对我而言是个很棒的一个体验。我并没有说通过上一个真人秀让观众怎么去看我。我始终不是这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个节目的意义是,提供了一个关注孩子的视角。我还是会按照我的标准和喜好去选择我的角色。

壹读:会在更多的娱乐节目里看见你吗?

宋佳:目前不会。我这人一直也没什么娱乐精神,参加了一次,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挺好的。我终归是演员,要用作品说话。《一年级》其实就是变形计。这么多年,我的生活经历只有一种,就是个演员,我每天的生活几乎都在做着跟演戏有关的事情:拍戏、剧组、准备角色,打交道的也都是行业内部的事情。

说实话,我就反思,真的,我胆子太大了。这个事情,需要耐心,需要琐碎、细碎,需要像妈妈一样的唠叨,我这辈子可能就这一次吧,哈哈哈哈……

活动需要 篇12

关键词:广播新闻,“走转改”,群众需要的“好声音”,发展

作为一名一线广播记者, 笔者在“走转改”过程中深受触动, 收获颇丰。当前, 各大媒体在“走转改”活动中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那么广播媒体应该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走转改”精神, 探索广播新闻的发展之路, 传播群众需要的“好声音”。

1 走:“好声音”来自基层一线

“走基层”并不仅仅是一个动作, 它更表达了一种新闻价值观的立场和取向。接地气才能长灵气, 基层一线是“好声音”的源头活水。要获得群众需要的“好声音”, 记者必须要深入民间、深入基层, 从群众口中获得鲜活的好声音。所谓深入民间、深入基层, 并不是坐着四轮汽车到镇上田间走一走, 而是要走下车来, 走到群众中去, 与群众进行真诚地交谈。只有这样, 才能让群众信任你, 愿意对你讲, 也才能真正发现民间的新现象、新问题, 挖掘到真正具有价值的新闻, 采制出群众需要的“好声音”。

在“走转改”活动实践中, 中央和地方广播媒体都纷纷开设“走基层”特别节目。例如, 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开办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专栏节目, 在《央广新闻》等节目中推出专题报道, 持续播发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制的报道;安徽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频道则用“我当一天劳动者”的方式, 让所有记者和主持人奔赴全省公路、机场、铁路等交通行业基层, 通过体验式采访感受交通行业一线工作者最真实的工作和生活。通过这些“零距离”的对话, 记者获得了大量鲜活的材料, 从而保证了广播新闻真正“接地气、有灵气”。

2 转:“好声音”反映社情民意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时政新闻以领导活动报道和会议报道为主, 真正展现百姓忧乐冷暖的新闻却很少。这就造成了百姓将注意力转向了形式多样的娱乐节目, 大大削弱了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

近年来, 新闻界中对新闻改革的探讨如火如荼, 但只是在新闻形式上做文章, 而没有真正清楚地认识到需要改革的是什么, 所以成效甚微。甚至有很上来说, 我们通常只要求通断点落在零激励区间内即可, 为达到这一要求, DAM发射机为此而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一, 取样控制信号由功放栅极激励信号及其漏极输出信号相合成, 对525k Hz有±15°相移, 相应的时距为±0.079u S;多媒体为了博取受众注意力, 不惜打着“民生新闻”的旗帜, 报道一些低俗内容。这样的做法不仅造成了新闻的低俗化, 更低估了受众的鉴赏和辨别能力。对所谓“民生新闻”的关注只是受众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群众路线并不是低俗化。

“走转改”活动的开展给迷茫中的新闻界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聚焦民情, 体现民意。业界也有人将其称之为“新闻的群众化视角”, 无论哪种说法, 它都在提醒着记者在新闻采编中要抛却“贵族新闻”、“眼睛只盯着上面看”的旧作风, 完成从身在基层到心在基层的转变,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群众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也才能做出群众需要的“好声音”。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CRI中外记者·中国行”让中外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厂矿企业、百姓人家进行采访。透过中外记者的视角了解当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用普通百姓的视角揭示这些变化对群众生活的意义。

其二, A/D转换板中的负脉冲宽度也有可调量。同时, 数字式调幅中波发射机引用了B-电源, 由调制B-来消少由于功放切换而产生的噪声, 这样, 也更能满足规定的要求。

(国家广电总局6 0 2台, 拉萨850013)

3 改:“好声音”颇具民风

无论是“走基层”倾听民声, 还是“转作风”了解民意, 都是在搜集素材和写作中所贯彻的指导思想与方法论, 而“走转改”活动的根本落脚点是“改文风”。采访到的素材只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才能真正为群众所接受。新闻并不需要“雅”和“颂”, 新闻真正需要的是“民风”, 原汁原味的群众语言才是最高的新闻美学。

具体到广播新闻的采制中, 有以下几点需注意: (1) 切忌表述平铺直叙, 广播新闻的“拿人”之处就在于现场原始声音的记录与传递, 记者在基层、在一线就要随时开着采访机, 记录下最鲜活的现场声音, 并且在稿件中充分体现, 让受众通过“压混”后的背景音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 采访录音切忌设计台词, 造成声音的同质化。很多时候, 记者为了避免所谓的“土气”, 常常为采访对象设计好台词, 这其实违背了新闻最重要的真实性原则, 更直接减低了采访对象对新闻的信任度, 又怎么能采出“好声音”呢?但记者与受访对象交流型的采访就真实可信, 记者的“有备而问”与受访对象的“随口而出”是最能体现新闻事件的原貌, 这种“原生态”的采访内容往往广播新闻的点睛之笔。 (3) 切忌官话、套话, 概括总结在广播稿件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但不能全篇都是, 记者在基层一线采访, 要善于观察、抓住细节, 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场景往往就能打动受众最敏感的神经, 产生与记者一样的共鸣。同时, 增强一些故事性也可为“走基层”稿件锦上添花。 (4) 地方广播电台, 可适当增加方言广播新闻的比重。

4 新:“好声音”需要新媒体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 广播媒体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 网络广播、微广播等新兴的广播形式为广播记者提供了全新的信息获取途径、节目播出平台和互动交流方式。

中国之声新浪“微电台”于2011年8月10日正式上线。用户通过使用新浪微博“微电台”应用, 可以一边浏览互联网一边收听电台广播, 并可以随时对广播内容进行微博点评和讨论。微电台成为主持人与听众互动的新阵地, 从“你发短信我读”到“你发微博大家一起在线共享”, 再到“边听边互动边共享”, 通过微电台, 广播节目与听众的互动在同一个页面完成。广播新闻可以在这种互动方式中把握新媒体听众的需求, 获取更多的新闻信息来源, 将“走基层”的概念扩展到新媒体应用中。

另外, 笔者认为, 微信也应成为电台抢占的重要平台之一。如果互联网的使用还因其技术和资金的限制而不够“平民化”, 智能移动设备则更具有“草根化”的特征。微信的语音对讲功能、及时性等与广播有着高度的吻合性, 广播媒体可借助其知名主持人品牌和专业音频制作手段, 通过微信这一平台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

虽然新媒体并不能覆盖全部群众, 但新媒体的应用与“走转改”路线的贯彻并不矛盾。相反, 新媒体平台是我们贯彻“走转改”原则的第二战场和扩大“群众化新闻”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而且, 随着移动互联设备使用的普及化, 这一平台将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 恒:“走改转”应成为一种常态

“走转改”不应该单单是一场活动, 它应该作为一种意识和原则深深植根于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心中, 并成为新闻工作的常态。在“走转改”活动中涌现出的大量优秀节目应该保持其生命力, 继续坚持传播群众需要的“好声音”。

“走转改”活动的部署, 一方面体现了党的新闻事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始终将“来自群众, 依靠群众, 为了群众”贯彻于工作中;另外一方面, 这一活动的部署也体现了当今我们的新闻事业中或多或少偏离了这一原则, 甚至忘记了这一原则。根本原因在于, 许多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业的根本属性有所误读乃至认识空白。

新闻工作是党的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闻工作的目的是服务群众, 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来自群众, 新闻工作的根基在群众。只有始终牢牢记住这一点, 才能在新闻工作中确立群众观点, 培养群众感情, 坚持群众路线, 传播群众需要的“好声音”。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 广播媒体所开办的“走基层”节目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好评, 这再一次向我们说明了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强大生命力。广播新闻记者, 应该时常思考“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将“走转改”的精神落实到每一次新闻采编的过程。

6 结论

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 广播新闻媒体和新闻队伍的面貌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听到了更多来自民间、反映民意、服务大众的新闻报道, 也看到了更多来自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新闻工作者。笔者坚信, 只要我们将“走转改”变成一种工作常态, 就一定能够使广播新闻事业变成有源之活水, 在媒体融合的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褚俊杰.2011年中国广播业发展回顾[J].中国广播, 2012 (1) :25-28.

上一篇:建设项目组织下一篇:香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