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输液

2024-11-13

持续输液(共3篇)

持续输液 篇1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一项最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 静脉药物摆放是患者实施静脉给药前的重要环节。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用药差错所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时有发生, 为加强护理用药安全管理, 针对用药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我院内二科2005年1月开始运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 重点对静脉药物摆放错误原因分析、流程方面进行改进, 提高了药物摆放的准确性, 减少差错及药物损耗, 为患者静脉用药提供了安全保障, 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原因分析

(1) 工作责任心不强:摆药时精力不集中, 自控能力差, 边聊天边摆药。摆药时因更换输液、接听电话等因素干扰。 (2) 摆药流程不规范:摆药时未按床号顺序整组摆药, 拔换输液时难以查找, 容易出错。 (3) 输液标签信息填写不全:以往输液瓶上只写床号、姓名, 患者信息填写不全。输液瓶上应用兰色白板笔写上日期、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时间, 确保用药安全。 (4) 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查对制度是对摆药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制定查对制度并严格执行, 每班核对完后请核对者签字。 (5) 临床药学知识欠缺:医护人员应不断学习药学知识, 提高护士的用药水平。医学教育应当贯穿于一个护士成长的各个环节。 (6) 管理措施不到位:护士长应组织护士学习医嘱查对制度、药物配伍禁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等知识, 护士长随时抽查、监督、检查各环节工作执行情况。

2 措施

2.1 培养护士高度的责任心、细心、耐心

护士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安全隐患, 在很大程度上, 是由于护士缺乏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1], 因此, 护理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 注重提高护士的责任心。

2.2 规范摆药, 提高安全性

病区摆药, 严格按床号顺序整组摆药, 便于更换输液时查找, 提高工作效率。抢救患者、液体量大的患者为节约空间, 可将药物摆放在治疗台最左侧, 药物摆完后与当日病区用药数量统计单核对, 以确保摆药时能及时发现错误, 及时纠正错误, 提高了输液的安全性。

2.3 规范输液标签, 确保用药安全

每个患者的每瓶液体都应用兰色白板笔写上日期、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时间, 治疗单上夜间执行医嘱用红笔书写, 输液瓶上用红笔写上日期、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时间, 做好交接班。更换输液时应在治疗单、输液卡上打勾并签字, 每更换一瓶输液应将液体前移, 便于更换输液时查找, 确保用药安全。

2.4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1) 核对医嘱采用一问一答式, 即10%GS 500m L, 核对1问10%GS, 核对2答500mL。可使核对者精力集中, 确保核对准确无误。 (2) 每天一次的医嘱查对必须是1名高年资护士和1名有证并已经独立值班的护士。护士长每周至少参与查对医嘱2次以上。核对时包括长期医嘱和临时医嘱。 (3) 主班转抄的临时治疗单交给执行护士, 交接时2人核对。 (4) 临时治疗:药品摆放后要双人核对才能执行, 如果是1个人单独值班时请值班医师核对。 (5) 晚间收治的患者, 次日治疗要放上“新患者未核对”标识, 次日主班和早班一起核对后方可执行。 (6) 主班每日核对完全病区医嘱后, 要对次日全部治疗检查核对一遍, 中班 (帮班) 晚间第二次核对, 早班 (晨间) 第三次核对无误方可配置药品, 各班核对后请签字。见表1。

2.5 发展临床药学, 推广合理用药

摆药时按输液序号摆药, 需避光保存的药如尼莫地平、硝普钠等应放入避光盒或用避光纸包裹后摆放。低温保存的药如胰岛素、白蛋白等应放入冰箱内保存。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合理使用抗生素, 宜现配现用。化疗药及贵重药物应做好交接班, 防止丢失。临床药师应上临床, 指导医师合理用药。

2.6 加强管理, 减少用药错误

(1) 护士长每周至少参与查对医嘱2次以上, 随时抽查、监督、检查各环节工作执行情况, 发现问题, 持续质量改进。 (2) 开展药学服务专栏和药学服务手册:平时注意收集新药说明书粘贴成册, 以备需要时查阅。每日晨会和业务学习集中学习药品使用说明书, 学习新药的名称、规格、剂型、用量、用法、不良反应、作用机制等[2]。 (3) 定期学习护理人员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常用药物的配伍禁忌等, 要求护士不断提高临床用药能力。

3 结果

持续质量改进提高了输液摆药质量和准确率, 提高了患者用药安全性。运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 对以前的摆药模式进行分析、总结, 找出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 制定一系列改进措施, 全体人员参与实施并注重质量控制, 强化工作责任心, 使全体护士既是实践者又是管理者, 最大限度地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有效降低输液摆药错误, 值得推广应用。2011年上半年改进前摆药33480瓶, 摆药错误134瓶, 摆药错误率占0.40%, 下半年改进后摆药36720瓶, 摆药错误40瓶, 摆药错误率占0.11%。

参考文献

[1]吕彩霞.临床静脉给药中的安全隐患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8a) :1-3.

[2]魏凤玲.临床护士用药错误原因分析及管理措施[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9 (5) :66-67.

持续输液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共52例癌症住院化疗病人, 男36例, 女16例, 年龄30岁~60岁之间, 分别完成3个化疗周期, 其中食管癌根治术12例, 胃癌姑息切除术12例;结肠癌姑息切除术16例, 下颌癌6例, 子宫颈癌术后6例。随机26例PICC联合便携式微量输液泵持续化疗组 (观察组) , 26例通过外周静脉穿刺 (留置针) 联合输液泵持续化疗组 (对比组) 。

1.2 物品准备

观察组:PICC导管包1套, 导管型号为4~5Fr型,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正压接头1个, 无菌手套2副, 0.9%氯化钠注射液20mL数支, 根据穿刺包不同, 可备止血带、碘伏、棉签、皮尺、20mL注射器、3M粘贴伤口敷料、脱敏胶布。另备百特医药用品贸易有限公司生产的2天输注泵5C1075KJ型便携式微量泵1只, 该泵推速以5mL/h计算。

对比组:BD (24G型) 留置针1个, 3M粘贴伤口敷料, 输液泵1台。

1.3 方案

ECF (表阿霉素+顺铂+5-氟脲嘧啶) 化疗方案组20例;DDP (顺铂) +5-FU (5氟尿嘧啶) +紫杉醇化疗方案组20例;PF (顺铂+5-氟脲嘧啶) 化疗方案12例。5-FU均用便携式输液泵持续24~48h泵入。

2 方法

2.1 观察组PICC置管方法

选择好静脉 (一般选择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 , 患者取仰卧位, 手臂外展90°, 测量插管长度, 进行穿刺, 穿刺成功后将皮肤外的导管按S型用透明敷贴进行固定, 用生理盐水20mL脉冲式封管, 接上无针密闭输液接头, 然后X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2.2 观察组便携式输液泵用法

打开包装取出单向过滤器及输液泵;取下输液注药口护帽, 将单向过滤器插入药液注入口;将配制好的化疗药从单向过滤器注入囊内;取下出药口护帽, 待管道内空气排尽、出药口有药液滴出时, 盖上护帽;输液泵出药口连接好PICC管端的接头即可。如需同时静脉输入其他液体时, 可用三通管连接进行输液, 并不影响输液泵的工作。

2.3 对比组普通输液

静脉穿刺后, 用3M胶布固定接补液, 把输液管安装在输液泵上, 根据需要调输液泵的参数即可。

3 结果

52例患者均按计划顺利完成化疗治疗, 其中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轻度静脉炎症反应 (因初次操作机械性损伤引起的) , 表现为前臂轻度肿胀, 无明显红肿热痛, 经过硫酸镁湿敷和喜疗妥软膏外涂1d后症状消失。而对比组有12例患者出现静脉炎及15例药液外渗, 局部用50%葡萄糖20mL+地塞米松5mg或维生素C, 维生素B12, 4%碳酸氢钠等交替热湿敷。配以红外线照射, 每次30min, 每日2次~3次。使静脉炎在3d左右症状减轻, 7d左右痊愈。药液外渗则先需要局部封闭, 再按以上方法。

观察组患者置管天数最长是300d, 最短是7d, 平均天数180d。拔管原因都是因为化疗疗程结束后拔管的。对比组患者置管天数最长4d, 平均天数2d。两种方法在静脉炎、穿刺点渗血、影响日常活动等方面的发生 (见表1, 2) , 本数据应用SPSS电脑数据处理系统, 采用χ2精确检验, 结果显示P<0.01有显著性的差异。

4 讨论

外周血管保护是肿瘤化疗护理中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普通留置针因位置表浅, 易受患者肢体活动影响, 加上化疗药物对患者血管刺激非常大, 易导致血管发生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 给患者带来肉体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损失, 临床出现血管损伤及疼痛也较常见[1,2]。而PICC置管为化疗患者解决了这一难题。因PICC置管导管远端达上腔静脉, 血管内径较粗, 血流速度快, 化疗药物通过PICC导管注入血管后迅速被稀释, 减轻了化疗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 避免了药物引起的外周浅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 患者可在无明显痛苦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整个化疗疗程, 从而有效地保护了患者的外周血管[3]。

患者必需从事一般的日常活动, 常变换体位, 普通输液装置常会给药速度不均匀, 而便携式微量输液泵可携带活动, 解决了传统输液泵需长时间卧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同时下床活动有助于改善由化疗引起的便秘,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4]。且传统输液泵需液量多, 最慢流速是1mL/h, 误差较大, 既不能准确控制药物用量, 也不利于限制液体量。手工推注既不能均匀控制用药也增加护士工作量。便携式微量泵能把药物准确、恒定、持续均匀地带入体内, 既可定时控制药物用量, 避免药物因浓度大小波动而产生的副作用, 又可保证药物的最佳有效血药浓度, 其以每小时5mL的速度恒速给药, 完全适合5-FU需要持续长时间给药的特点[5], 与PICC联合运用, 具有操作简单、携带方便、安全, 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也可减少护士工作量。

参考文献

[1]苏丹.PICC导管堵塞的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学丛刊, 2003, 3 (6) :60~61.

[2]周瑾.化疗后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华新医学杂志, 2002, 3 (1) :87~88.

[3]于卫华.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4, 19:21~23.

[4]董惠娟, 胡佳娜.使用便携式化疗泵持续化疗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 (11) :58.

持续输液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5例、女6例, 年39~72岁。均有3~21年高血压病史。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17例, 小脑出血破入脑室6例。单纯第四脑室血肿铸形6例, 单侧侧脑室及第三脑室血肿铸形9例, 全脑室铸形4例。急诊常规开颅清除血肿并放置脑室外引流17例, 单纯脑室外引流4例。21例病人术后复查CT均有不同程度的脑室残留积血, 每天用尿激酶4万U+生理盐水10mL注入脑室外引流管冲洗。3~7d后复查CT脑室仍有残血18例;脑脊液蛋白含量持续不降, 抬高脑室外引流后, 出现颅高压及脑脊液漏等症状无法拔外引流管5例。

2 置管材料与方法

术后3~7d放置腰部蛛网膜下腔中心静脉导管。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7F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套件1套, 内有18-0穿刺针1支, 20cm长双腔中心静脉导管1根 (主腔内径>0.81mm) , 外径0.81mm导丝1条;常用一次性输液器1根, 引流瓶1个, LP2000—P2控制输液仪1台, 组成1套装置。患者腰穿体位, 皮肤消毒后取腰2~3、3~4或腰4~5椎间隙为穿刺点, 局麻后用18~0穿刺针穿刺, 进针深约5~6cm后, 见脑脊液流出, 送入导丝, 退出穿刺针, 将中心静脉导管顺导丝送入腰椎管蛛网膜下腔间隙内6~8cm, 拔出主管内导丝, 开放主管, 观察管内有脑脊液流出, 侧管暂夹闭, 以备局部冲洗。导管皮肤出口处下垫1块纱布避免折管, 将引流管缝于皮肤上固定, 接一次性输液器、引流瓶。再将一次性输液器放置输液微量泵控制脑脊液外引流速度。

3 观察与护理

3.1 输液泵使用

放置腰部蛛网膜下腔中心静脉导管成功后, 中心静脉导管主管上接一次性输液器的接针头端, 另一端接无菌引流瓶, 当脑脊液流至引流瓶后接输液泵, 在墨菲式滴下40cm处, 与常规反方向接上输液泵, 根据脑脊液性状及压力, 调节输液泵的泵速。输液泵放置的高度一般比穿刺部位低10cm左右, 妥善固定床边。在中枢神经系统内, 脑脊液产生的速度为0.3mL/min, 日分泌量400~500m L[1], 一般开始以17m L/h的泵速引流。引流过程中, 注意输液泵的工作状态, 当出现报警, 及时给与处理。一般常出现一下几种报警: (1) 堵塞报警:立即检查引流管有无扭曲、受压、打折或者有血块、其他凝块导致引流不畅, 进行处理, 挤压引流管、或更换引流管; (2) 气泡报警:取出输液器重新排气, 待引流液流出通畅后接输液泵, 重新启动。

3.2 腰部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脑脊液引流管护理

3.2.1 妥善固定引流管

根据患者病情要求, 以及允许安置的体位, 选择把引流管固定在躯体的一侧后, 先用无菌敷贴沿着脊椎方向覆盖在穿刺处, 再用一块无菌敷沿引流管方向覆盖在引流管上, 把引流管妥善放置在床边与输液泵、引流瓶相接通畅。给患者更换体位时, 应有2名以上护理人员配合, 先把引流管放置在合适位置, 再更换体位, 然后重新安置引流管位置, 保持引流通畅, 其中避免引流管位置高于穿刺口, 以免发生逆行感染。

3.2.2 穿刺部位护理

穿刺部位要保持干净清洁, 一次性无菌敷贴平整、干燥。因穿刺部位在背部, 需要作此引流的病人多为昏迷病人, 在病人烦躁等情况下, 敷贴极易搓起, 出汗潮湿, 所以要经常查看, 出现以上情况及时更换, 放置感染。

3.2.3 引流管的更换

腰部蛛网膜下腔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正常情况下, 每月更换1次, 如有堵塞或脱管应及时更换。一次性输液器及引流瓶每日更换, 更换时严格无菌操作。

3.2.4 动态观察脑脊液引流情况

脑室内出血后, 血细胞不断破坏所释放的炎性介质对脑组织特别是下丘脑的刺激, 造成病人持续的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体温调节障碍及其他重要生理机能紊乱。腰部蛛网膜下腔留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 能够及时引流炎性分解物。一般开始流速控制在16~20mL/h, 然后按2~3d减1mL/h的速度逐渐减少。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状、颜色。对有血凝块、血性的引流时要通知医生对症处理。例如, 血性的给与尿激酶4万U+生理盐水10mL从主管或侧管注入冲洗。

3.2.5 引流管闭管期间的病情观察

在进行腰部中心静脉导管拔管前, 需要进行闭管观察, 在停止腰部脑脊液外引流3d, 未出现异常情况拔除腰部中心静脉导管。在闭管期间, 护理观察要点: (1) 观察体温变化; (2) 严密观察患者有无颅内高压症状, 清醒患者及时询问有无头痛等, 监测血压、脉搏、瞳孔变化, 发现颅高压时及时处理。

4 讨论

继发脑室内出血的临床处理比较困难, 死亡率在30%~80%之间, 死亡原因主要有: (1) 脑室内血肿及其引起的急性脑积水对脑组织的压迫, 这可通过急诊手术清除血肿及引流来缓解; (2) 残留积血逐步分解过程中, 血细胞不断破坏所释放的炎性介质对脑组织, 特别是下丘脑的刺激, 造成病人持续的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体温调节障碍及其他重要生理机能紊乱; (3) 后期脑脊液持续异常, 蛋白与细胞含量超标, 无法行内引流的迟发性脑积水。采用腰部蛛网膜下腔留置硬膜外导管持续引流脑脊液[2], 以达到及时引流炎性分解物的目的。引流过程中常出现引流管堵塞、打折不能及时发现, 影响了引流效果, 笔者采用输液泵, 能及时发现堵塞不通等情况, 保证引流的有效性, 提高了护理工作效果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2~23.

【持续输液】推荐阅读:

输液速度07-16

输液监控05-25

儿科输液07-06

输液知识07-23

小儿输液09-14

输液质量09-19

儿童输液10-03

输液应用10-03

输液配伍10-06

输液疗法10-22

上一篇: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下一篇:鉴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