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作用

2024-09-22

靶向作用(通用12篇)

靶向作用 篇1

脱氧核糖核酸 (DNA) 是体内抗癌药物作用的主要靶标, 同时也是遗传信息的承担者。DNA与药物的发生作用对于DNA的合成性质及复制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影响, 进而对于癌细胞的恶化生长造成较大的抑制[1,2,3,4,5]。本文就DNA与其靶向功能分子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DNA与其靶向分子相互作用的模式

DNA与小分子的结合区主要位于核酸的戊糖环、磷酸骨架、碱基部分。两条核苷酸链形成的小沟、大沟、聚合的阴离子磷酸骨架以及核酸的平行堆积的碱基仪器组成了小分子的识别位点[6]。尽管DNA靶向化合物具有较大的数量, 但是按照DNA与它的结合方式可分为三类, 分别是剪切作用、共价结合和非共价结合[7]。

1.1 非共价结合

DNA与大多数药物都是采取非共价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相互作用。非共价键指疏水作用、范德华力、静电作用、氢键等弱作用键。它们在分子水平的生命现象中对于基因调制、基因转录、基因复制等具有较大的调节作用, 同时也对于形成生物大分子功能极为关键[8]。DNA与金属配合物、有机小分子等功能分子的非共价结合又可分为三种模式, 分别是插入作用、沟槽作用和静电作用 (图1) 。对于DNA与功能分子的非共价结合作用的研究近年来已经成为了关注的热点。

1.1.1 插入作用

插入结合是指核酸的碱基插入小分子中的平面部分。插入剂按照插入分子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两种, 分别是双插入剂和单插入剂。这些作用通常在GC富集区发生。小分子插入通常会表现出较大的抗肿瘤活性[9]。近年来发现, 一些非融合型链状芳环系统的插入剂分子的末端带有正电荷而与DNA之间也有插入作用, 这很象小分子与DNA沟槽结合的模式。

1.1.2 沟槽作用

沟槽作用是指核酸的小沟或大沟的碱基与功能小分子进行直接作用, 在小沟槽区会结合DNA和大多数小分子。A-T富集区在小沟槽内, 小分子通过与氮 (腺嘌呤碱基N-3上) 和羰基氧 (胸腺嘧啶碱基C-2上) 形成氢键与A-T碱基二者相互结合, 能够避免DNA进行复制, 对于DNA能够进行非嵌入地束缚。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药物分子原型或人工核酸酶主要有偏端霉素、纺锤霉素等[10]。

1.1.3 静电作用

传统药学认为, 静电结合的功能小分子无选择性, 只能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外壁进行作用, 没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是实际并非如此, 例如DNA磷酸酯骨架与TMPy P金属卟啉带正电的侧链之间发生的静电作用可以稳定嵌入结合在的GC碱基。

1.2 氧化性断裂

氧化性断裂通常需要用一定频率的光照射或者加入如H2O2等辅助试剂在DNA与化合物的混合体系中, 通过生成氢氧自由基或者原子态氧自由基来断裂核酸, 反应机理为氧化还原反应。

2 DNA与功能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DNA与功能分子相互作用有无碱基序列选择或构型选择, 作用的形式 (插入结合、沟槽结合、静电作用) , 作用的位点 (小沟、大沟) 等, 这些都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才能够对其加以确定。电化学法、流体力学法、光谱法都是常用的研究技术。

2.1 光谱法

目前对于DNA与功能分子相互作用最为广泛的研究方法就是采取光谱法。众所周知, 许多DNA靶向分子和DNA都具有光学活性。光谱法主要包括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等, 为了研究其结合机理, 主要是对DNA与功能分子相互作用光谱学上的变化来进行分析。

2.2 电化学方法

电化学方法是光谱法的有效补充, 能够用于研究其它小分子与DNA的相互作用和电子转移。电化学方法不会受到样品的颜色干扰, 具有较强的选择性、灵敏性。利用电化学方法可以检测DNA与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可以揭示许多药理作用和生物现象, 形成非共价复合物的整个电子转移过程。

2.3 黏度法

当DNA碱基对中有含小分子化合物插入到, 会使得溶液的粘度增大, DNA链长度增加;当碱基对中有化合物以部分插入方式进入, 会使得溶液的粘度下降, 扭结DNA的双链;当DNA与有含小分子化合物以静电方式或者沟槽方式作用时, DNA溶液粘度就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所以, DNA分子与金属配合物之间键合模式的判断, 可以参考DNA溶液黏度的变化而定。

2.4 其它分析方法

其它常用的方法有X-射线晶体衍射法、质谱法和核磁共振分析法等。每种方法有其独特之处与局限性, 这就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及多种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Samaniego F, Fanale M, Pro B, et al.Pentostatin cyclophosphamide and rituximab (PCR) achieve high re-sponse rates in indolent B-cell lyphoma without prolonged myelosuppression[J].Blood, 2008.

[2]Romer W, Hanauske AR, Ziegler S, et al.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n non-Hodgkin’s lymphoma:assessment of chemotherapy with fluorodeoxyglucose[J].Blood, 1998.

[3]Hueltenschmidt B, Sautter-Bihl ML, Lang O, et al.Whole body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n the treatment of Hodgkin disease[J].Cancer, 2001.

[4]Thill R, Neuerburg J, Fabry U, et al.Comparison of findings with 18-F-FDG PET and CT in pretherapeutic staging of malignant lymphoma[J].Nuklearmedizin, 1997.

[5]Lapela L, Leskinen S, Minn HR.Increased glucose metabolism in untreated non-Hodgkin’s lymphoma:a study with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fluorine-l8-fluorodeoxyglucose[J].Blood, 1995.

[6]Cremerius U, Fabry U, Neuerburg J, et al.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with 18F-FDG to detect residual disease after therapy for malignant lymphoma[J].Nuclear Medicine Communications, 1998.

[7]Maisey NR, Hill ME, Webb A, et al.Are 18 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useful in the prediction of relapse in lymphoma residual masses?[J].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2000.

[8]Kasamon YL, RL Wahl.FDG PET and risk-adapted therapy in Hodgkin‘s and non-Hodgkin‘s lymphoma[J].Current Opinion in Oncology, 2008.

[9]Pagel JM, Pantelias A, Hedin N.Evaluation of CD20、CD22and HLA-DR Targeting for Radioimmunotherapy of B-Cell Lymphomas[J].Cancer Research, 2007.

[10]Iagaru A, Zhu H, Mari C, et al.Comparison of efficacy and toxicity of bexxar and zevalin in the management of refractory non-Hodgkin’s lymphoma[J].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2007.

靶向作用 篇2

[23] Druker BJ, Talpaz M, Resta DJ,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specific inhibitor of the BCR-ABL tyrosine kinase in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J]. New Engl J Med, 2001, 344: 1031? 1037.

[24] Cortes JE, Kim DW, Pinilla-Ibarz J, et al. A phase 2 trial of

ponatinib in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leukemias [J]. New Engl J Med, , 369: 1783?1796.

activity of the proteasome [J]. Blood, , 114: 3439?3447. [29] Rocca A, Farolfi A, Bravaccini S, et al. Palbociclib (PD

0332991): targeting the cell cycle machinery in breast cancer [J]. Expert Opin Pharmacother, , 15: 407?420. [30] Wiestner A. Targeting B-cell receptor signaling for anticancer

therapy: the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ibrutinib induces impressive responses in B-cell malignancies [J]. J Clin Oncol, 2013, 31: 128?130.

[25] Ma XJ, Ezzeldin HH, Diasio RB. Histone deacetylase [31] Marchetti C, Imperiale L, Gasparri ML, et al. Olaparib,

inhibitors: current status and overview of recent clinical trials [J]. Drugs, 2009, 69: 1911?1934.

[26] Atadja P. Development of the pan-DAC inhibitor panobinostat

(LBH589): successes and challenges [J]. Cancer Lett, 2009, 280: 233?241.

[27] Adams J, Kauffman M. Development of the proteasome

inhihitor VeleadeTM (bortezomib) [J]. Cancer Invest, , 22: 304?311.

[28] Parlati F, Lee SJ, Aujay M, et al. Carfilzomib can induce tumor

cell death through selective inhibition of the chymotrypsin-like

PARP1 inhibitor in ovarian cancer [J]. 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 , 21: 1575?1584.

[32] Shaw AT, Kim DW, Mehra R, et al. Ceritinib in ALK- rearrang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J]. New Engl J Med, 2014, 370: 1189?1197.

[33] Shaw AT, Solomon B, Kenudson MM. Crizotinib and testing

靶向药物初探 篇3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重大疑难疾病已经被人类攻克。靶向药物的出现也让人们战胜肿瘤的信心更加强大。

虽然我国仍然处于靶向药物的起步阶段,但随着对其了解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不久的将来,靶向药物一定能够服务于更多的肿瘤患者。我们期待着靶向药物被列入医保常规治疗药物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本期,本刊特邀专家同您一起初探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是相对于传统的治疗药物而言。这类药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目前主要用于肿瘤的特异性治疗,其特点是基于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存在的分子差异,对肿瘤细胞进行特性杀伤而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好像具有靶向性。表现为特异性强,毒副作用小,是个体化治疗的理想药物。

靶向药物通过与其特异的靶分子结合,改变该分子的构象,阻断或减弱其天然分子与其结合的能力,阻止细胞接受增殖信号的能力或阻断该信号在细胞内的传递,进而引起细胞的凋亡,而正常细胞由于表达分子的差异,则不受或很少受到影响,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靶向药物的分类

靶向药物目前用于临床治疗的种类从结构上可分为单克隆抗体类和小分子化合物类。

单克隆抗体是一种特异识别抗原单一表位的抗体,如:用于治疗乳腺癌靶向药物赫赛汀、用于治疗结直肠癌以及头颈鳞癌的艾比妥、用于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美罗华;小分子化合物是一种模拟天然分子(如:ATP)并与功能分子特殊结构域结合的化学合成分子,其特点是其与功能分子结合后将阻断天然分子的结合或减弱天然分子结合的能力如:用于白血病以及胃肠道间质瘤治疗的格列卫、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易瑞沙、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以及胰腺癌治疗的特罗凯、用于胃肠道间质瘤以及肾癌治疗的舒尼替尼、用于肾癌治疗的索拉非尼等。

根据其作用的靶分子所分布的细胞部位可分为靶向受体的膜外区、靶向受体的膜内区以及靶向细胞内关键调控分子(注:细胞膜受体通常具有细胞膜外结构域、跨膜区、细胞膜内结构域,通常细胞膜外结构域与天然调控分子结合后会导致其细胞膜内的结构域活化)。

靶向受体膜外区类药物,如:赫赛汀,艾比妥,美罗华);靶向受体膜内区类药物,一般是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 (TKI)如:易瑞沙,特罗凯;靶向细胞内关键调控分子类药物,如:格列卫,舒尼替尼,索拉非尼。

另外从作用靶标的数目还可分为单一靶标类(赫赛汀,艾比妥,美罗华,易瑞沙,特罗凯等)和多靶标类(格列卫,舒尼替尼,索拉非尼)。

靶向药物发展的历史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肿瘤相关分子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997第一个用于治疗非霍奇金式淋巴瘤的分子靶向药物(针对细胞膜受体CD20的单克隆抗体)问世, 1998年针对乳腺癌治疗的分子靶向药物(针对HER-2/Neo过量表达的单克隆抗体)赫赛汀也获得临床应用批准,随后针对其它细胞受体相继推出,如:针对CD33的麦罗塔,针对EGFR的艾比妥等。

如前所述,肿瘤相关的异常分子除了表达于细胞膜上的受体外,更多的是位于细胞内部,由于单克隆抗体分子较大,正常情况下无法自由进入细胞的内部,所以探索可以自由进入细胞内部的小分子化合物就成为另一研发方向,针对细胞受体内部结构域以及重要信号传导途径中的组分设计并筛选的小分子化合物,显示出对肿瘤细胞显著的抑制作用,随后相继获得临床批准应用,如:抑制EGFR酪氨酸激酶活性的易瑞沙和特罗凯,抑制细胞增殖信号传导途径中重要分子RAF激活的索拉非尼。

由于肿瘤的发生是多层次的调控异常,针对肿瘤细胞内其它非信号传导途径中的重要分子的靶向药物最近也获得重要的进展,如抑制细胞内甲基化转移酶活性的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抑制细胞内蛋白降解复合体的万珂,抑制叶酸代谢的普拉曲沙,抑制细胞色素CYP2D6的阿比特龙,促进免疫增强的易普利姆玛等

最近单一分子作用于多个作用靶点小分子化合物相继也获得了临床应用批准,如:用于肾癌治疗的舒尼替尼和帕唑帕尼,该类分子由于作用于多个位点,不仅疗效显著,而且也不易产生耐药,是小分子化合物重要的研发方向。

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状况

目前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主要集中于肿瘤患者治疗。像常规的化疗药物一样,患者随着治疗时间的持续,将从药物的敏感逐渐转变为耐药,所以如何克服耐药性将是靶向药物治疗的关键。国外临床资料显示,多种靶向治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将显著降低患者的耐药性,所以随着靶向治疗药物价格的下降,多种靶向治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将成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多作用靶点的靶向药物相对于单一靶点的药物而言可明显降低或推迟耐药性的出现。另外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也明显提高敏感性增强治疗的效果,所以在肿瘤治疗中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或与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将成为重要的手段。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靶向药物治疗机制是以其作用的分子特征为依据的,由于个体以及肿瘤发生过程的差异,只有带有靶向药物特异作用靶分子的部分患者才表现为对靶向药物的敏感性,而其他患者即使则表现为不敏感,再加上目前靶向药物的价格相对较为昂贵,而且不同的生产地区价格差异也较大,所以在评判靶向药物使用与否之前,对患者进行靶向分子的检测将是非常必要的。

靶向作用 篇4

关键词:靶向治疗,曲妥珠单抗,拉帕替尼

在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中, 约有30%的患者出现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 过表达或者其基因扩增[1]。HER2过表达是一个不良的预后因素, 出现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其治疗难度增大, 生存率下降。近年来, 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现在已经成为了有效治疗乳腺癌的一种重要手段。在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过程中主要使用的药物包括, 大分子抗体类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本文针对这两大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疗效以及各自的优势进行了介绍。

1 HER2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关系

HER2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的成员之一, 该家族是由4个独立而结构相似的酪氨酸激酶受体组成, 分别是EGFR/HER-1/Erb B-1、HER-2/Erb B-2、HER-3/Erb B-3、HER-4/Erb B-4[2]。当其生理性配体与其结合, 受体会形成同源或者异源二聚体, 并自身磷酸化激活下游通路。HER2的下游通路中, MAPK和PI3K/AKT通路与肿瘤密切相关。MAPK通路主要调控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而PI3K/AKT通路则调控细胞的生存和凋亡[3,4,5]。HER2蛋白是由人染色体17q21编码, 是一种相对分子量为185KD跨膜糖蛋白。HER2在多种组织中均有表达, 如乳腺、肠、胃、心脏等, 生理情况下调控着组织内的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而异常激活后则会导致肿瘤生长、复发和转移[6]。

HER2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 如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文献报道[1], 约有30%的乳腺癌出现了HER2受体过表达或者其基因扩增。HER2受体过表达的乳腺癌, 其患者预后差, 临床上使用蒽环类药物联合方案进行化疗, 而患者的生存率低。对于传统的化疗、放疗、手术治疗等不能治愈的肿瘤, 特别是多发性转移的肿瘤, 采用靶向HER2的药物进行治疗成为了可能。

2 曲妥珠单抗 (trastuzumab) 在乳腺癌中的治疗作用

曲妥珠单抗 (商品名:赫赛汀) 是一种人源化的重组单克隆抗体 (m Ab) , 在1998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作为HER2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 (MBC) 的一线用药。迄今为止, 与曲妥珠单抗联合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药物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化疗药物, 如紫杉醇、多西他赛、卡培他滨以及吉西他滨。

曲妥珠单抗能够与HER2受体的胞外区域特异性的结合从而抑制HER2受体的功能, 影响了二聚体的形成, 并阻碍了下游通路的活化。同时, 曲妥珠单抗的Fc段与NK细胞或单核细胞的Fcγ受体结合, 通过抗体依赖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DCC) 杀伤肿瘤细胞。大量研究表明[7], 曲妥珠单抗作为一种辅助治疗能够显著延长乳腺癌的复发时间和总生存期。然而, 曲妥珠单抗单独使用对HER2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 (MBC) 一线治疗的客观有效率不超过20%, 也有出现在一年内出现复发的病例。曲妥珠单抗治疗失败及其耐药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细胞表面的黏蛋白阻碍了曲妥珠单抗与受体的结合。研究发现[8], 部分细胞表面的黏蛋白MUC4过度表达会遮蔽HER2受体, 阻碍了曲妥珠单抗与HER2的特异性结合, 导致曲妥珠单抗耐药。Nagy等人[9]研究发现, 曲妥珠单抗耐药乳腺癌细胞株JIMT-1其MUC4表达水平较高, 通过si RNA沉默MUC4表达后, 曲妥珠单抗能够再次与HER2受体特异性结合, 克服了曲妥珠单抗耐药。 (2) 细胞通过其他受体旁路启动了HER2下游的信号通路。当HER2受体被抑制后, 肿瘤细胞代偿启动了其他受体旁路, 导致了曲妥珠单抗耐药的产生。Ritter等人[10]发现, 从接种BT474的裸鼠中筛选出HER2过表达的曲妥珠单抗耐药株中,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磷酸化水平较高, EGFR的配体转化生长因子α (TGF-α) 过表达, 而采用EGFR抗体西妥昔单抗 (cetuximab) 则能够逆转曲妥珠单抗耐药。同时, 由于HER3能够与HER2以及磷酸化的p-95形成稳定的异源二聚体并活化下游PI3K/AKT和MAPK通路。Xia等发现曲妥珠单抗不能一直由HER2与HER3以及HER3与p95的异源二聚体形成。 (3) PI3K/AKT以及MAPK信号转导通路持续活化。PI3K/AKT以及MAPK信号转导通路是HER2下游与肿瘤相关的主要的两条通路。研究表明[12], 磷酸酶基因 (PTEN) 功能确实会导致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最终导致曲妥珠单抗耐药, 临床上PTEN水平降低的乳腺癌患者采用曲妥珠单抗治疗的效果较差。另外, 活化的HER2和EGFR也能导致MAPK通路持续活化。Kim等[13]发现畸胎瘤源性生长因子 (PCDGF/GP88) 过表达能够使HER2磷酸化并使MAPK通路异常。 (4) p27kip1表达水平下调导致了曲妥珠单抗耐药。p27kip1是CDK抑制蛋白, 主要介导肿瘤细胞的G1期抑制。研究表明[14], 曲妥珠单抗耐药后, p27kip1蛋白水平下调, 而转染p27kip1后逆转曲妥珠单抗耐药。 (5) 胰岛素生长因子I (IGF-IR) 受体通路活化导致了曲妥珠单抗耐药。IGF-IR受体可以活化下游MAPK通路。Lu等人[15]研究发现, 对于IGF-IR过表达的肿瘤细胞株中, 曲妥珠单抗的治疗作用低, 若IGF-IR功能被抑制或者选择IGF-IR表达较低的细胞株, 曲妥珠单抗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3 拉帕替尼在乳腺癌中的治疗作用

随着曲妥珠单抗耐药的机制逐渐被探索并认识, 新的小分子靶向药物被开发出来。相对于主要作用于胞外区域的单抗类药物,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机制, 主要作用与受体胞内区域的ATP结合位点。两大类药物不存在交叉耐药性, 其对曲妥珠单抗耐药的患者依然有效。2007年美国FDA首次批准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用于治疗HER2过表达的复发难治性或转移性乳腺癌。

拉帕替尼是对苯基苯磺酸的一水化合物, 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对EGFR和HER2都具有抑制作用。临床研究发现[16], 拉帕替尼对PTEN缺失的HER2阳性细胞株仍然具有抑瘤活性。表达p95-HER2的细胞株由于缺乏HER2与曲妥珠单抗的结合位点而使曲妥珠单抗治疗失败, 然而拉帕替尼却能够抑制p95-HER2磷酸化从而阻断了下游通路的活化。Johnston等[17]研究发现, 拉帕替尼治疗HER2过表达乳腺癌, 单独给药治疗63%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 (PFS) 在16周或者更高, 客观反应率在24%, 疾病进展时间 (time to progress, TTP) 是18周。同时他们在一项治疗曲妥珠单抗耐药的HER2过表达复发转移乳腺癌的Ⅲ期临床实验中, 单用卡培他滨比联合拉帕替尼使用卡培他滨缩短了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和中位总生存期 (OS) 。相对于大分子单克隆抗体, 拉帕替尼是一种小分子, 其能够透过血脑屏障在脑内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对于乳腺癌脑转移具有一定疗效。Metro等[18]人发现拉帕替尼联用卡培他滨治疗接受过曲妥珠单抗治疗且出现脑转移的22例患者, 其中7例达到部分缓解, 有6例患者达到稳定, 其中位颅内转移瘤进展时间为5.6个月。

拉帕替尼与其他化疗药物具有协同作用。研究发现[19], 拉帕替尼与曲妥珠单抗联用可获得叠加的效果。拉帕替尼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过表达转移乳腺癌, 联合用药组的临床获益率是单独给药组的2倍 (24.7%VS 12.4%) , 其总有效率 (ORR) 分别为24.7%和12.4%, 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2.0周和8.1周。

中药靶向技术 篇5

化学类药物、有机砷制剂、激素、抗生素滥用,造成动物源性传染病不断爆发,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对人类的健康危害严重。曾发生过二恶英污染、瘦肉精中毒、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速生鸡”等食品安全事件。

2006年,欧盟全面禁止抗生素类在饲料中使用。

2011年,韩国明令严禁在饲料中添加合成抗生素。

2012年3月23日,美国纽约曼哈顿联邦法院西奥多·卡茨法官作出判决,下令FDA采取措施禁止在动物饲料中使用常用抗生素。

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也限制或禁用这些抗生素类物质„„

饲料与饲料添加剂发展新方向——“绿色、安全、高效、稳定、可控”必须与国家基本政策相适应;

技术含量高、添加量小、作用效果明显的产品;

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前瞻性的新型饲料添加剂品种与剂型;

绿色无抗饲料添加剂,尤其是“辅万物之自然”的纯天然植物饲料添加剂将成为今后发展的热点和重点。

中药靶向技术

传统中药技术因为用量大、起效慢、效果不确切及作用机制不明显,在养殖业接受程度不高,更科学、更合理的中药生产技术的研发迫在眉睫。

靶向给药系统(target—orienteddrugdeliverysystems,TODDS)亦称靶向制剂,系指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有目的地、选择性的传输、浓集、定位导入特定部位的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制剂。

肺癌:分子靶向治疗很“给力” 篇6

采用传统的放化疗进行肺癌治疗,患者要经历难以忍受的药物毒副反应,而且失败的次数越多,后续治疗效果越差。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为患者战胜肺癌带来更多胜券。

目前,肺癌通常有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治疗方案。每个病人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取决于多种因素,因此,在多个可能的治疗方案面前应全方位考虑,选择最合适的综合治疗方法。相信不久的将来,晚期肺癌有望真正变成一个慢性病,像糖尿病、高血压病人一样,在医生指导下在家服药,病情就可以得到长久控制,带癌生存。

分子靶向治疗是在对肿瘤分子生物学了解的基础上,以病变细胞为靶点的治疗,能高效并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临床应用也证实了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小。特别是随着对肿瘤生物学认识的逐步加深,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已成为全球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的亮点,特罗凯、易瑞沙、爱必妥、贝伐单抗等靶向药物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与放化疗协同作用,使肿瘤综合治疗科学性更趋完美,治疗有效率提高至少20%以上。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通过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可以获得很好的疗效,I期肺癌的五年生存率将达到60%~80%。所以,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进行检查。目前最常用筛查手段是胸部X线片,但是一定要找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

分子靶向治疗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治疗。癌症很难用单一的治疗方法治愈,应提倡“鸡尾酒”理念,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的部位、侵犯范围和发展趋向,合理地把生物治疗与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局部高温、局部冷冻、局部化疗、栓塞疗法相结合,制订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和保持最好的生活质量。

有肺癌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定期进行检查,包括长期吸烟,尤其是年龄大于50岁的男性;直系亲属有肺癌者;工作或生活环境中存在致癌因素者;肺部反复慢性损伤者,如反复感染、肺结核等。特别是患者咳嗽久治不愈;胸痛,尤其是深呼吸时加重者;肩痛伴有手指麻木;伴有或不伴有眼睑下垂;声音嘶哑;其他如体重下降、呼吸短促、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等,需要早期筛查排除肺癌。

分子靶向治疗

靶向作用 篇7

肝癌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导致死亡的恶性肿瘤中位居第3[4],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兔VX2肿瘤是被研究者广泛使用的、可在大型动物体内生长的恶性肿瘤,该肿瘤细胞株是起源于Shope病毒诱导的兔乳头状瘤衍生的鳞癌,经过72次移植传代后正式建株命名为VX2。本文选用青春型双歧杆菌,并构建荷VX2瘤兔模型来研究双歧杆菌对肿瘤的靶向性及其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主要材料

荷VX2瘤的种兔1只,由第四军医大学提供。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每只重约2.5 kg,雌雄不限,购自山东省农科院(实验动物合格证为sxk-鲁-2004-0013)。青春型双歧杆菌选用丽珠肠乐胶囊(由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生产),经过培养纯化,通过形态学和生化鉴定确定为青春型双歧杆菌[5]。肝癌细胞株HepG-2由本院免疫学教研室提供。DMEM培养液和胰蛋白酶购自美国Sigma公司,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和二甲基亚砜(DMSO)购自美国Gibco公司,新生小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生物制品有限公司,PYG液体培养基基础(蛋白胨20.000 g、葡萄糖5.000 g、酵母浸粉10.000 g、氯化钠0.080 g、盐酸半胱氨酸0.500 g、氯化钙0.008 g、硫酸镁0.008 g、磷酸氢二钾0.040 g、磷酸二氢钾0.040 g、碳酸氢钠0.400 g)由本实验室制备。

1.2 青春型双歧杆菌的培养与计数

将丽珠肠乐胶囊粉末约0.2 g(含青春型双歧杆菌活菌>0.25×108)加入到盛有PYG培养液的无菌培养皿后置于厌氧带中,37℃培养72 h后,1 500r/min离心15 min,弃上清,pH7.4的PBS洗涤3次,加入1 m L PBS混匀,85℃水浴15 min,细菌计数板计数。

1.3 荷VX2瘤兔模型的建立

戊巴比妥钠(30 mg/kg)静脉全身麻醉荷VX2瘤的种兔后,无菌条件下剥离肿瘤,在生理盐水中反复清洗,剔除坏死组织,将肿瘤组织尽量剪碎,制成大小约1 mm3的肿瘤组织备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同前述方法全身麻醉后,常规无菌手术下取4小块制备好的肿瘤组织种植入左大腿肌肉内,2周左右实体瘤形成,实验瘤兔模型建立成功。

1.4 实验分组

待实验瘤兔模型实体瘤长到直径约1 cm后,挑选状态好的荷瘤兔模型16只,随机分成2组:一组生理盐水组(对照组)8只,另一组为双歧杆菌注射组(实验组)8只,第1天在实验组兔的耳缘静脉内注射青春型双歧杆菌0.5 m L,菌液浓度为1.5×107个/m L。第2~4天每天分别从耳缘静脉注射1.0 m L,浓度为5.0×108个/m L。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

1.5 荷瘤兔脏器和肿瘤组织的培养及组织切片的制备

注射后第6天处死荷瘤兔模型,分别取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及肿瘤组织,其中一部分加PBS分别匀浆,匀浆质量分数为10%,取100μL匀浆液加入到加有备用培养基的培养皿中,混匀后,置于厌氧带中,37℃培养72 h后,分别收集各培养皿中的液体于离心管中,静止5 min,取上清液,1 500 r/min离心15 min,弃上清,加入冷PBS(pH7.4)混匀,1 500r/min离心15 min,弃上清,取沉渣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另取部分脏器和肿瘤组织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切片后做革兰氏染色。

1.6 BCW的提取

将双歧杆菌接种于硫乙醇酸钠液体培养基中,37℃厌氧培养箱中培养48 h。取其培养物,以2 500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沉渣以生理盐水洗3次,置于超声波细胞粉碎仪下间断处理40 min后,镜检观察至无完整细菌形态后,1 000 r/min,离心10min,用生理盐水洗3次,弃上清,所得沉淀物即为BCW,并将BCW冷冻干燥处理72 h备用。

1.7 体外抑瘤实验

细胞株采用人肝癌细胞HepG-2,培养于含1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37℃、5%二氧化碳条件下培养,当细胞生长达到汇合状态时,用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MTT法测定双歧杆菌BCW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调整细胞悬液浓度,按每孔5×105个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每孔加细胞悬液100μL,设3个复孔,实验组每孔加入200μL不同浓度的BCW,20μg/m L,50μg/m L,l00μg/m L,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培养液,培养于37℃、5%二氧化碳中,分别培养24、48和72 h后倾去培养基,每孔加入5 mg/m L的MTT 20μL,继续培养4 h,吸去每孔内的液体,每孔加入DMSO 200μL,置摇床上低速震荡10 min,待结晶物完全溶解后,在酶标仪上测定490 nm处的A值。重复3次,计算生长抑制率。抑制率(%)=(A对照-A处理)/A对照×100%。

1.8 统计学分析

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AS 8.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组织培养和革兰氏染色

实验组肿瘤组织中可见革兰氏阳性菌落,组织培养涂片后革兰氏染色细菌呈蓝色短杆状,切片后革兰氏染色瘤组织中可见蓝染的短杆状细菌,且主要聚集在坏死区域;各正常脏器中未查见或仅见极少量细菌,见图1。结果说明双歧杆菌能靶向性定植于肿瘤组织中。

2.2 体外抑瘤实验

双歧杆菌BCW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从20μg/m L~100μg/m L的双歧杆菌BCW均能抑制Hep G-2细胞生长,且BCW浓度越大,对该细胞的抑制作用越强,见附表。

注:同一时间不同浓度相比,均P<0.05;同一浓度不同时间相比,均P<0.05。

2.3 形态学观察结果

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对照组HepG-2细胞大小、形态一致,呈多边形贴壁生长,细胞轮廓清晰,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仁明显;双歧杆菌作用于细胞后,随着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细胞大小、形态逐渐不一致,且生长缓慢,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明显减少,细胞间隙变大,胞膜皱缩、凹陷,不清晰,部分细胞胞质呈空泡状、细胞内出现颗粒沉着,见图2。

3 讨论

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由于瘤细胞生长过快必然会造成局部组织严重缺氧,供能与耗能之间的不平衡而造成肿瘤的乏氧。双歧杆菌的专性厌氧特性,使其能够在入血后特异性地向肿瘤组织的坏死区集中和增殖,从而表现出对实体瘤组织的靶向性[6]。本实验建立荷VX2瘤兔模型,并注射青春型双歧杆菌到荷VX2瘤兔中。注射菌液后,荷瘤兔饮食、活动等生活行为没有异常改变,体温也无明显变化,未引起明显的菌血症,其中一只荷瘤兔在注射菌液后继续喂养2个月,没有发现任何后遗症;处死荷瘤兔后,通过对组织匀浆液进行培养和组织的革兰氏染色发现细菌仅定植于肿瘤组织中,而未在其他正常组织中查见,表明青春型双歧杆菌对肿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靶向性。这与之前学者对双歧杆菌的靶向性[7]研究和安全性[8]研究的结果相符。因此,青春型双歧杆菌可以凭借其靶向性高、安全性好的优点来作为肿瘤基因治疗的理想转移载体。

BCW是双歧杆菌细胞壁成分,其主要成分为完整肽聚糖(WPG)及脂磷壁酸(LTA)。有学者研究发现,青春型双歧杆菌能够通过影响细胞周期抑制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的生长[9],且BCW能够在体外抑制人移行细胞膀胱癌细胞的生长[10]。本实验发现,BCW能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其抑制作用随BCW的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强,且在镜下观察癌细胞的生长出现凋亡的趋势。目前认为双歧杆菌主要是通过调整和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来发挥其抗肿瘤作用,特别是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和B淋巴细胞,被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能合成和分泌IL-1、IL-6、TNF-α和IFN-γ等一系列淋巴因子和一氧化氮(NO),从而显著增强宿主的抑瘤能力[11];青春型双歧杆菌的DNA还可通过MAPK、PKC和NF-κB来影响巨噬细胞的作用[12]。因此本实验中青春型双歧杆菌细胞壁成分能够抑制肝癌细胞,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活化ERK1/2、MAPK、PKCβⅡ和NF-κB来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从而进一步合成和分泌IL-1、IL-6、TNF-α和IFN-γ等一系列淋巴因子而引起。

总之,青春型双歧杆菌能够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坏死,其可能是通过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进而合成和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而发挥作用,但其详细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相信利用双歧杆菌进行肿瘤的治疗必定给恶性肿瘤的治疗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炳华,刘新军.青春型双歧杆菌对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2):153-156,160.[1]ZHANG BH,LIU XJ.Affection of Immunocomptence of bifi-dobactertum adolescentis on cyclophosphamide immune suppres-sion mice[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8,18(2):153-156,160.Chinese

[2]FUJIMORI M.Anaerobic bacteria as a gene delivery system for breast cancer therapy[J].Nippon Rinsho,2008,66(6):1211-1218.

[3]HIDAKA A,HAMAJI Y,SASAKI T,et al.Exogenous cytosine deaminase gene expression in Bifidobacterium breve I-53-8w for tumor-targeting enzyme/prodrug therapy[J].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2007,71(12):2921-2926.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Mortality database[J/文献载体标志码].[2008,07]URL:http://www.who.int/whosis/en.

[5]文钰,杨汝德.猪源双歧杆菌的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J].现代食品科技,2007,23(4):11-13.[5]WEN Y,YANG RD.Isolation,Pur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bifidobacterium pullorum from piglets feces[J].Moder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23(4):11-13.Chinese

[6]吴瑜,张静,王树人.婴儿双歧杆菌黑色素瘤靶向性的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3,25(1):27-28.[6]WU Y,ZHANG J,WANG SR.Investigation on tumor-targeting characteristics of bifidobacterium infantis to melanoma[J].Sichuan 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Sciences,2003,25(1):27-28.Chinese

[7]LI X,FΜGF,FAN YR,et al.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ce as a delivery system of endostatin for cancer gene therapy:selective in-hibitor of angiogenesis and hypoxic tumor growth[J].Cancer Gene Therapy,2003,10(2):105-111.

[8]HENNA M,RAIJA T,SEPPO S,et al.In vivo safety assessment of two Bifidobacterium longum strains[J].Microbiol Immunol,2003,47(12):911-914.

[9]黄红莹,黄汉菊.双歧杆菌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2007,14(3):284-286.[9]HUANG HY,HUANG HJ.Inhibitory activity of Bifidobacteria adolescentis on growth and cell cycle of B16cell[J].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Biotherapy,2007,14(3):284-286.Chinese

[10]郭俊杰,刘吉成,王丽萍.青春型双歧杆菌细胞壁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对膀胱癌细胞抑制作用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8,37(1):76-79.[10]GUO JJ,LIU JC,WANG LP.Study on immunity adjustment and tumor-Inhibition of bitidobacterium cell wall in mice[J].J Med Res,2008,37(1):76-79.Chinese

[11]宋文刚,曲迅,张彬彬等.双歧杆菌DNA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和杀瘤功能的影响[J].肿瘤学杂志,2002,8(2):89-91.[11]SONG WG,QU X,ZHANG BB,et al.Effect of bifidobacterium DNA on cytokine production and cytotoxicity in peritoneal elicit macrophage of mice[J].Journal of Oncology,2002,8(2):89-91.Chinese

靶向作用 篇8

脂质体可降低药物毒性,普通脂质体静脉注射后,易被网状内皮系统识别,很快从体内循环中清除,应用中很受限制。对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可有效控制脂质体的性质和生物特征,如:对脂质体进行PEG包衣,可避免网状内皮系统的识别,延长脂质体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将脂质体表面连接特定配体(如抗体、多肽、激素、糖),可特异性靶向靶细胞,实现主动靶向。哺乳动物肝实质细胞膜有一种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ialoglycoprotein mcepters,ASGPR),可专一性识别端基含有半乳糖或氨基半乳糖的载体,并与之特异性结合,通过细胞内吞作用进肝细胞内,在接近溶酶体时释放配体(含半乳糖的载体),并返回到细胞表面,配体在溶酶体内降解,释放药物。以半乳糖为靶向基团实现脂质体的肝靶向,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8]。

本研究试图制备一种靶向肝癌组织的空间稳定性紫杉醇纳米脂质体,以期改善传统药物剂型的不良影响,实现紫杉醇的体内长循环,改善其在重要器官和肿瘤组织中的分布,减轻不良反应,同时提高其对肿瘤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主要试剂

胆固醇(CH)和胶原蛋白酶I购自加拿大Bio Basic公司;氢化大豆卵磷脂购自美国Avanti公司;紫杉醇购自美国Sigma公司;泰素购自美国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人肝癌细胞株Hep G2由由本实验室保存;(5-胆甾烯-3β-氧基)4-氧代-4-[2-乳糖酰胺基乙氨基]丁酸酯(CHS-ED-LA)由本实验室合成;氯仿、无水甲醇和乙酸乙酯等溶液均为分析纯。

1.1.2 主要仪器和耗材

SENCO-SHB(Ⅲ)水循环真空泵和RE-852旋转蒸发仪购自上海青浦沪西仪器厂;JY92-11超声细胞粉碎机购自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微脂粒挤压器为美国Avanti Polar Lipids公司产品;Ultracel YMl00超滤管为美国Millipore公司产品;HPll00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为美国Agilent公司产品;二氧化碳培养箱为日本Sanyo公司产品;JEM-1200EXII型透射电子显微镜为日本Jeol公司产品;Zeta Plus型Zeta电位及颗粒粒度分析仪为英国马尔文公司产品。

1.1.3 实验动物

SPF级BALB/c雌性裸鼠,4周龄,体质量为(18±2)g。清洁级昆明小鼠,雌雄各半,4周龄,体质量为(22±2)g。以上两种小鼠均购自中南大学实验动物学部。将肝癌细胞Hep G2培养至对数生长期,胰酶消化,然后用无血清培养液稀释成细胞悬液,取1×106个(0.1 m L)细胞接种于BALB/c裸鼠右腋皮下。肿瘤大小按以下公式计算:肿瘤体积V(mm3)=a×b2/2,其中a为实体瘤最长径(mm),b为实体瘤最短径(mm)径。

1.2 实验方法

1.2.1 紫杉醇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

为了考察以半乳糖为端基的肝靶向辅料(CHS-ED-LA)的含量对脂质体中紫杉醇肝靶向性的影响,制备CHS-ED-LA含量分别为0%,4%,8%和16%的脂质体,脂质体的具体脂质组成如下:普通脂质体(CL):HSPC-CH-(CHS-ED-LA)=60:40:0;4%半乳糖化脂质体(4%Gall):HSPC-CH-(CHS-ED-LA)=60:38:2;8%半乳糖化脂质体(8%Gall):HSPC-CH-(CHS-ED-LA)=60:35:5;16%半乳糖化脂质体(16%Gall):HSPC-CH-(CHS-ED-LA)=60∶30∶10。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紫杉醇脂质体引,用动态光散射粒度测定仪测定脂质体的粒径。

1.2.2 检测紫杉醇长循环纳米脂质体的包封率及物理性状

制备的长循环纳米脂质体经超滤(10 000r/min,1 h)后,收集下清液,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的紫杉醇含量,记为ρ游离。等容量脂质体经无水甲醇完全破膜后,测定其中的紫杉醇含量,记为ρ总。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时,色谱柱为Diamond ODSC18柱(北京迪科马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流动相为甲醇:水(80:20),检测波长为227 nm,流速为1.0 m L/min,进样量为20μL。在此色谱条件下,紫杉醇的保留时间约为6.8 min。包封率=(ρ总-ρ游离)/ρ总×100%。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脂质体的形状特征,并用颗粒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分布。1.2.3紫杉醇半乳糖化脂质体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取昆明种小鼠,体重18~22 g,分5组:紫杉醇溶液组、普通脂质体组和4%,8%,16%半乳糖化脂质体组。按10 mg/kg的剂量尾静脉给药,于不同时间点经眼眶静脉取血,断头处死动物,放尽血液后,取出心、肝、脾、肺、肾,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滤纸吸干,称重。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鼠体内各组织中紫杉醇的浓度怕,各组织中紫杉醇的线性范围为0.1~4.0 mg/L,回收率在90%~110%之间,符合生物样品测定要求。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各脏器经组织匀浆后,用含0.3 mol/L HCl的甲醇-水(50∶50)溶液沉淀蛋白,10 000 r/min离心,上清液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在入ex/入em=472/591处测荧光值,计算各组织中紫杉醇的浓度。

1.2.4 紫杉醇半乳糖化脂质体在肝内的分布

取昆明种小鼠,按10 mg/kg的剂量尾静脉给药。给药1 h后,腹腔注射乌拉坦麻醉小鼠,门静脉插管,用37℃预热的D-Hanks液(p H 7.2)灌注,流速3~4m L/min,冲洗至肝脏呈灰白色,换用含0.05(w/v)胶原蛋白酶I的Hanks液(p H 7.4,含钙镁离子)灌注,消化10 min。将肝脏取出放入烧杯中(以下肝细胞操作分离均在冰浴条件下进行),撕去肝包膜,用手术刀逆向切割使成糊状,加入4℃预冷的D-Hanks液(p H 7.2,含0.1%的BSA)。细胞悬液通过100目筛网,过滤,滤液转入离心管,50×g离心1 min,倾出上清液,沉淀用4℃预冷的D-Hanks液(p H 7.2,含0.1%的BSA)洗涤2次,得肝实质细胞。上清液于100×g离心5 min,弃去上清液,沉淀用4℃预冷的D-Hanks液(p H 7.2,含0.1%的BSA)洗涤2次,得肝非实质细胞。用含0.3 mol/L HCl的甲醇一水(50:50)溶液破坏细胞,离心,收集上清液,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荧光强度,计算细胞中紫杉醇的含量。

1.2.5 靶向性评价

根据Gupta的方法[1],用靶组织药-时曲线下面积占各组织药-时曲线下面积总和的百分比(靶向效率,Te)来评价紫杉醇半乳糖化脂质体的靶向性。

1.2.6 紫杉醇的毒性实验

昆明小鼠在适应实验室环境1周后,给予正常饮食,并随机分为4组。24 h内分别于尾静脉注射泰素、紫杉醇普通脂质体和半乳糖化脂质体,同时以注射等体积的0.9%Na Cl溶液作为对照组。观察期至注射后第7天,每天测量小鼠体质量,观察结束后与给药前体质量比较,以体质量降低≤10%的最高剂量作为最大耐受量,体质量降低>20%的最高剂量作为致死剂量。预实验中,每组2只小鼠,起始剂量为10 mg/kg,若小鼠观察期内未出现死亡或未达到体质量降低10%,则增加注射剂量。泰素递增剂量为5 mg/kg,脂质体制剂递增剂量为10 mg/kg,直到小鼠出现体质量降低10%,且未出现致死剂量反应时,则以每组10只小鼠在该剂量下重复实验,确定最大耐受量。

1.2.7 不同剂型紫杉醇的体内抑瘤作用

荷瘤裸鼠模型建立7 d后(此时记为d1),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分别尾静脉给药。组1:0.9%Na Cl溶液等体积注射,作为阴性对照;组2:泰素10 mg/kg/d,d1~6(共60 mg/kg);组3:紫杉醇普通脂质体10 mg/kg/d,d1~6(共60 mg/kg):组4:半乳糖化脂质体5mg/kg/d,d1~6(共30 mg/kg);组5:半乳糖化脂质体间隔给药10 mg/kg/d,d1~d3,d5(共30 mg/kg):组6:半乳糖化脂质体10 mg/kg/d,d1~6(共60 mg/kg)。d7起密切观察荷瘤小鼠的一般状况,每5天测量体质量和肿瘤体积。待肿瘤大小超过2 000 mm3,达到小鼠最大荷瘤状态时结束观察,小鼠称重并摘除眼球取血,颈椎脱臼法处死,剥离肿瘤,记录瘤重。肿瘤抑制率计算公式:抑制率=(1-给药组瘤重/对照组瘤重)×100%。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不同组别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紫杉醇长循环纳米脂质体的包封率及物理性状

超滤法测得紫杉醇纳米脂质体的包封率为(96.14±2.48)%。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紫杉醇普通脂质体及半乳糖化脂质体均呈圆形囊泡样结构,大小较一致,分散均匀(图1)。粒径分布检测结果显示,紫杉醇普通脂质体及半乳糖化脂质体的平均粒径分别为:(78.5±27.8)nm和(88.6±32.5)nm。

2.2 紫杉醇半乳糖化脂质体小鼠体内分布

尾静脉注射后,在各组织中的AUC0-24值及靶向效率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与紫杉醇溶液相比,脂质体包封的紫杉醇在体内的循环时间明显延长,而在心和肾两组织中的量显著降低,表明脂质体可降低紫杉醇的心毒性和肾毒性。与普通脂质体相比,半乳糖化脂质体在肝脏中的浓度明显提高,而且随着CHS-ED-LA含量的增加,肝靶向效率也不断提高,普通脂质体和4%、8%、16%半乳糖化脂质体组中紫杉醇肝总体靶向效率(L)(%)分别是14.32,17.51,31.29,49.82。但从AUC0-24结果可以看出,4%半乳糖化脂质体组与普通脂质体组基本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当CHS-ED-LA含量为4%时,靶向效果不明显。当CHS-ED-LA含量大于4%,紫杉醇在肝脏中AUC0-24显著提高(P<0.01);在肺和脾中的AUC0-24显著降低(P<0.01),同时在这两个脏器中的总体靶向效率也明显降低,表明肝靶向脂质体降低了网状内皮系统对紫杉醇脂质体的摄取。

A:紫杉醇普通脂质体;B:半乳糖化脂质体

2.3 紫杉醇半乳糖化脂质体肝实质细胞靶向性

尾静脉注射紫杉醇脂质体1 h后,分离肝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测定紫杉醇在细胞中分布,见图2。结果表明,随着CHS-ED-LA含量的增加,紫杉醇在肝实质细胞的含量也逐步增加。普通脂质体和4%、8%、16%半乳糖化脂质体组中,紫杉醇在肝实质细胞与非实质细胞的分布比值分别是:54:46,55:45,81:19,87:13,其中4%肝半乳糖化脂质体组与普通脂质体组无差异(P>0.05);8%,16%半乳糖化脂质体与普通脂质体组差异显著(P<0.05)。

注:1)与普通脂质体组相比,P<0.05;2)与普通脂质体组相比,P<0.01。

2.4 最大耐受量

给予昆明小鼠不同剂型的紫杉醇后发现,泰素给药组小鼠先出现短暂的兴奋,随后出现卧伏和运动减少,10 min后恢复正常;普通脂质体给药组小鼠未出现异常反应。连续观察7 d发现,0.9%Na Cl溶液对照组小鼠无死亡,体质量无明显降低;泰素、普通脂质体和半乳糖化脂质体的最大耐受量分别为32、218和226 mg/kg,且雌雄小鼠无差别。

2.5 体内抑瘤作用

荷瘤小鼠给予不同剂型、不同剂量和不同给药间期的紫杉醇7 d后(记为d 7),密切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图3)。d 73时对照组的瘤体大小均超过2 000 mm3,因此结束观察,摘除肿瘤,测瘤重(图4),计算抑瘤率。计算结果显示,给予紫杉醇60 mg/kg治疗时,脂质体组的抑瘤率大于泰素组,而半乳糖化脂质体的抑瘤作用优于普通脂质体(P<0.05);当半乳糖化脂质体低剂量给药或延长给药间期时,其抑瘤作用也优于普通脂质体(P<0.05,表2)。

A:0.9%Na Cl溶液等体积注射,作为阴性对照;B:泰素10mg/kg/d,d1~6(共60 mg/kg);C:紫杉醇普通脂质体10 mg/kg/d,d1~6(共60 mg/kg):D:半乳糖化脂质体5 mg/kg/d,d1~6(共30 mg/kg);E:半乳糖化脂质体间隔给药10 mg/kg/d,d1~d3,d5(共30 mg/kg):F:半乳糖化脂质体10 mg/kg/d,d1~6(共60 mg/kg)。

3 讨论

目前,化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化疗药物由于缺乏作用的选择性而常损伤正常器官,引起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主动靶向的纳米脂质体凶具有下列特点而成为化疗药物的良好载体:(1)脂质体具生物相容性,毒性较小;(2)纳米粒径的脂质体易透过血液屏障到达靶器官,且比表面积大,能在其表面偶联大量的效应分子;(3)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ol,PEG)修饰的长循环脂质体被肝脾吞噬明硅减少,在血液中有足够的循环半衰期;(4)靶向配体与脂质体相连,不影响脂质体内包封药物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且载药量大;(5)通过配体一受体作用,特异靶向肿瘤组织,使药物浓聚于靶器官,增强靶细胞对药物的结合,减少其他器官的分布[9]。

ASGPr对糖蛋白摄取是一个高亲和性和高容量的过程,此特性使其成为介导药物和基因进入此代谢作用强的细胞(肝实质细胞)的有吸引力的靶点。合成靶向配体的有效性促进了靶向肝实质细胞的药物载体的开发。人们发现半乳糖化脂质与ASGPr的亲和性具有“簇效应”,即四触头>三触头》二触头》单触头半乳糖化脂质[10]。但是多触头-半乳糖化脂质的合成太过复杂,难以应用到工业化生产,经验证含单触头.半乳糖化脂质的脂质体同样具有显著的靶向效果。

乳糖酸中含半乳糖基团,因此常用于肝靶向基因转染的研究。胆固醇是脂质体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可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因此本实验室以乳糖酸和胆固醇为起始物,通过乙二胺和琥珀酸酐连接,合成了一种新型单触头-半乳糖化脂质的肝靶向辅料CHS-ED-LA,此辅料既可稳定地插在脂质双分子膜中(亲脂基团为胆固醇),又可使脂质体具有肝靶向性(靶向基团为半乳糖)。实验结果表明,同样的制备工艺条件下,紫杉醇普通脂质体与半乳糖化脂质体的包封率和粒径大小无差异,说明CHS-ED-LA的加人对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无影响。

脂质体表面的半乳糖密度必须大于一定的阈值才能达到靶向效果,本实验考察了CHS-ED-LA占脂质总浓度0%、4%、8%、16%时紫杉醇脂质体的靶向性。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一说法,CHS-ED-LA含量低于2%的紫杉醇脂质体肝靶向性不明显,而当CHS-ED-LA含量为4%和8%时,紫杉醇脂质体的肝靶向性及肝实质细胞靶向性显著,且随着CHS-ED-LA含量的增加,靶向性提高。

本研究中体内疗效观察发现,泰素、普通紫杉醇脂质体和半乳糖化脂质体各给药组均有抑瘤作用,给药后一段时间内泰素组的肿瘤生长逐渐与对照组呈相同增长趋势,在观察结束时其瘤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相反,各脂质体给药组的肿瘤生长保持相对缓慢。脂质体组内分析结果显示,半乳糖化脂质体予以高、低剂量或间隔给药,其抑瘤作用均优于普通紫杉醇脂质体(P<0.05)。组织分布检测结果显示,半乳糖化脂质体的肿瘤组织靶向效率约为通紫杉醇脂质体的2倍(P<0.05);予以普通紫杉醇脂质体剂量1/2的半乳糖化脂质体时,后者的抑瘤作用仍优于前者,这与组织分布靶向效率结果一致。推测半乳糖化脂质体通过受体一配体结合作用,介导靶细胞结合载药脂质体,药物浓聚于肿瘤组织,从而达到更强的抑瘤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制备的肝癌靶向的紫杉醇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可有效改善紫杉醇药物的体内分布,提高其体内安全性和疗效,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新型抗肿瘤药物载体。

参考文献

[1]LEE S,SEO D,KIM HW,et a1.Investigation of inclusion com-plexation of paclitaxel by cyclohenicosakis-(1-2)-(beta-D-glu-copyranosyl),by cyclic(l-2)-beta-D-glucans(cyclosphoranses),andby cyclomaltoheptauses(β-eyclodextrins)[J].Carbohydr Rcs,2001,334(2):119-126.

[2]MOSER JG,ROSEL,WAGNER B,et a1.Taxol incision com-plexes with a cyclodcxtrin dimmer:possibilities to dctoxifychemotherapeutics and to target orugs specifically to tumors[J].J.Inclus Phenom Macroc Chem,2001,39(12):13-18.

[3]N BOGDANOVA A,LISSIANSKAYN A,GORELOV,et a1.TO-COSOLTM paclitaxel(paclitxel injectable emulsion):vhasp 1-2studies of weekly adminis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lung,Ovarian,Urothelial Transitional Cell or Colorectal Cancers.www.sonusphalma.corn/proofing/abstract poster.pdf,September,2003.

[4]PASQUALINl R,ARAP W,MCDONALD DM.Probjng thestructuraI and molecuIar diversitv of tumor vascuIature[J].TrendsMol Med,2002,8(12):563-571.

[5]MAKRILIA N,LAPPA T,XYLA V,et a1.The role of angio-genesis in solid tumor:an overview[J].Eur J Intern Med,2009,20(7):663-671.

[6]SMOLARCZYK R,CICHON T,GRAJA K,et a1.Antitumot ef-fect of RGD-4C-GGD(KLAKLAK)2 peptide in mouse B1 6(F1 0)melanoma model[J].Acta Biochim Pol,2006,53(4):801-805.

[7]NAG A,GHOSH P C.Assessment of targeting potential ofgalaetosy-lated and mannosylated stefically stabilized liposomes todifferent cell types of mouse liver[J].J Drug Targeting,1999,6(6):427-438.

[8]HIGUCHI Y,NISHIKAWA M,KAWAKAMI S,et al.Enhancedhepatocyte-selective in vivo gene expression by stabilized galac-tosylated liposome/plasmid DNA complex using sodium chloridefor complex formation[J].J Mol Ther,2004,10(4):719-729.

[9]HOU XP,WANG L,WANG XT,et al.Study on the hepatecyticcell target ability of liposomes[J].Acta Pharm Sin,2003,38(2):143-146.

[10]LASIC DD,FREDERICK PM,STUART M CA,et al.Gelationof liposome interior:A novel method for drug encapsulation[J].FEBS Lett,1992,312(23):255-258.

靶向作用 篇9

靶向给药系统按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被动靶向制剂 ( pass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 ) 、主动靶 向制剂 ( activetargeting preparation ) 、物理靶 向制剂 ( physical targetingpreparation) 。被动靶向制剂指载药微粒在体内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使药物在这些器官富集而发挥作用; 主动靶向制剂是指在被动靶向制剂的基础上,用修饰的药物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向区浓集而发挥作用; 物理靶向制剂是指用物理化学方法使药物在某个部位发挥作用[1],包括磁性靶向制剂、栓塞靶向制剂、热敏感靶向制剂,pH敏感靶向制剂。20世纪80年代磁性靶向给药系统 ( magnetic targeted drugs delivery system,MTDS) 开始应用于靶向治疗。磁性靶向制剂是把药物和适当的磁性成分( 如Fe3O4等) 配制在药物系统中,在足够强的外磁场作用下,渐渐地把载体定向于靶位,使其所含药物得以定位释放,使药物在病变部位发挥作用从而达到高效、速效、低毒的新型制剂[2]。由于磁性靶向制剂制备工艺简单,目前国内研究此类制剂颇多[3]。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对磁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的综述。

1 磁靶向制剂的组成和特点

1. 1 组 成

磁性靶向制剂有磁性微球、磁性脂质体、磁性纳米微粒等,它们均由药物、磁性物质、载体材料组成,通过载体材料将磁性材料和药物包裹在一起。常用的磁性材料有: Fe3O4磁粉、纯铁粉、铁磁流体或磁赤铁矿 ( 如γ - Fe2O3) 、磁性合金材料、铁氧体磁性材料、羧基铁等; 载体材料有: 白蛋白、乳胶、聚乙二醇( PEG) 、中性葡聚糖、淀粉、磷脂酰胆碱、乙基纤维素、聚烷基氰基丙烯酸酯、氨基酸聚合物、聚多糖等; 药物有: 阿霉素、5 - 氟尿嘧啶、甲氨碟呤、丝裂霉素、米托蒽醌、顺铂、放射菌素、葡萄糖球菌蛋白、肝素、胰岛素等。在磁性靶向制剂的组成中磁性材料是药物运输的核心,通常可以称为磁核。如果要将磁靶向药物输送到生物体某一特定部位,磁核就起到了运输、导向的作用: 只要在某一特定部位施加一外部磁场,由于外磁场的吸引,磁核结合骨架材料便可以将药物准确地运送到这一部位[4]。磁核的制备方法很多如化学沉淀法、微乳液滴法,溶胶 - 凝胶法、电沉积法等。

1. 2 磁性靶向制剂的特点

相比于传统药物,磁靶向制剂具有以下优点: 1粒径小;2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毒性低或无毒; 3高效的主动靶向功能; 4载药量高,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药物用量; 5到达特定靶位,定位浓集,降低药物毒不良反应,提高药物选择性; 6穿越传统药物难以通过的血脑屏障 ( blood - bra in barrier,BBB) ,提高脑内药物浓度,发挥脑靶向作用,为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脑内用药开辟了新的途径[5]。理想的磁性靶向制剂应满足下列几个条件: 磁性粒子具有超顺磁性,药物粒子能自由通过最小的毛细血管壁,粒径为10 ~ 200 nm且表面附有亲水基团的粒子能逃避巨噬细胞的识别,不被网状内皮系统和其他的正常细胞摄取,药物的各成分在体内可降解且降解物无毒。

2 磁性靶向制剂的主要研究类型

由于磁性靶向制剂的诸多优点,磁性靶向制剂成为了药剂学新剂型研究的热点,其中磁性微球、磁性脂质体、磁性纳米微粒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物理靶向制剂。

2. 1 磁性微球

磁性药物微球是将抗癌药物和铁磁性物质共包于或分散于载体( 骨架) 材料中,通过加热固化或交联固化后形成的微米级微球[6]。磁性微球与普通的磁性颗粒相比,表面积和体积较大,载药能力也较大,随着微球粒径变小,其载药量提高,同时磁响应也较好。将药物制成磁性微球,可以增强药物在肿瘤组织的浓集,能够在减少用药剂量的同时,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孟祥等[7]采用喷雾干燥法,以无抗原性的白蛋白为骨架材料,制备茶多酚微球,再将其加入一定的壳聚糖溶液中,同时加入适量磁粉,利用超声波混匀,加入少量戊二醛进行固化,真空干燥后得到茶多酚磁性微球,粒径为30μm,其具有良好的靶向效果,使茶多酚更好的发挥其抗癌功能。王文等[8]以壳聚糖作为万古霉素的载体,用乳化交联法成功制备了具有磁场顺应性的万古霉素微球,平均载药量为32. 36% ,平均包封率为80. 9% ,体外具有较好的磁场顺应性。外部磁场介导下,具有磁场顺应性的万古霉素微球尾静脉注射后可聚集在病灶区,明显抑制骨感染,其万古霉素的实际使用剂量仅为全身应用万古霉素剂量的1 /3,结果表明,磁场顺应性的万古霉素微球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新型药物靶向制剂。

2. 2 磁性脂质体

磁性脂质体是将磁性材料、药物包裹进脂质体的脂质双分子层中。脂质体特殊的结构,使其载药范围广,亲水性、亲脂性或两亲性药物都能被脂质体携带,同时由于磁性材料的加入,使磁性脂质体药物毒性降低,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如广谱抗肿瘤药物阿霉素,其具有严重的肾脏和心脏毒性,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有研究者制备到了磁性阿霉素纳米脂质体,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给药,可较好的浓集于肿瘤组织。除此之外磁性脂质体中的磁性材料在变换磁场作用下可吸收较多能量而温度上升,肿瘤的生长受到抑制。近年来,在磁性脂质体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定向定量作用更强的热敏感磁性脂质体、pH敏感磁性脂质体。

肖超等[9]采用超声薄膜分散法制备的紫杉醇磁性纳米脂质体包封率最高可达84. 14% ±1. 7% ,平均粒径( 150±20) nm,研究结果表明: 紫杉醇磁性纳米脂质体对PC - 3,SPCA - 1,MCF - 7细胞的抑制效果均较好,尤其是对肺癌SPCA - 1细胞和乳腺癌MCF - 7细胞,最高抑制可达到90% ,并且在48 h内显示出了一定的缓释作用,适合毒性大的化疗药物给药,具有较强的临床用药前景。

沈国鹏等[10]以纳米四氧化三铁为磁体,采用复乳 - 溶剂挥发法制备5 - 氟尿嘧啶磁性固体脂质纳米粒 ( 5 - FU - MSLN)包封率为58. 35% 。在倒置的显微镜下观察,磁性固体脂质纳米粒体外磁响应性良好,实验结果表明,5 - FU - MSLN是有希望的静脉给药靶向制剂。

2. 3 磁性纳米微粒

磁性纳米颗粒其直径小于1μm,其比表面积大,载药量高,具有高度靶向性,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能显著加强药物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在靶向和缓控释药物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Li XS等[11]将三氧化二砷掺到磁性纳米粒子中并用聚乳酸包裹,在磁场引导下,用制得的复合物治疗人MG - 63骨肉瘤模型裸小鼠,试验结果表明,药物释放率较高,能在肿瘤部位定位,而且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与阳性对照药相似,可以用于靶向治疗骨肉瘤。

3 问题与展望

磁性靶向制剂在提高药效、降低毒副反应、定向给药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近年来在磁性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大多仅处于实验阶段,要想广泛用于临床还有两大问题急需解决: 1体外磁场的性质应与药物和机体相适应,如磁场强度、磁场使用时间等都会影响靶向性,该如何选取体外磁场对磁性靶向制剂的应用有较大影响。2进一步优化磁性靶向制剂的性能,如利用调节粒径或表面修饰等来提高载药率、稳定性,增加靶向性,防止磁性颗粒聚集阻塞血管等。此外,对于我国来说,中药是我们的巨大资源,目前中药磁性靶向制剂的研究和应用较少,我们应着眼于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同时将温敏制剂、pH敏感制剂,单克隆抗体等与磁性靶向制剂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能。

摘要:磁性靶向制剂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可提高药效,降低毒副反应,定向给药,提高生物利用度及药物稳定性等优点,目前国内外此类制剂成为研究热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对磁性靶向制剂的组成、特点进行探讨,主要从目前磁性靶向制剂研究的三个方向:磁性微球、纳米微粒、磁性脂质体入手,对磁性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药靶向制剂应用研究 篇10

1 中药靶向制剂类型

1.1 脂质体

脂质体是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可将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包封。拥有类似生物膜双分子层结构, 且其中的囊泡可在靶细胞周围长时间吸附, 促使药物能够被靶细胞、靶组织充分吸收, 以此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指数, 降低毒性。田艳燕等[2]制备番茄红素脂质体时, 利用旋转薄膜一超声法, 对其体外释放进行考察, 呈肠溶性, 与番茄红素油相比, 对机体内抗氧化酶的活力的提高效果显著。黄冲等对静脉注射自制紫杉醇糖被复脂质体和市售紫杉醇注射剂后, 小鼠的相关器官和血浆的药物浓度的测定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被复脂质体组紫杉醇在肺部的滞留时间明显延长, 且具有明显的肺靶向性。张子豫等[3]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的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 与紫杉醇注射液相比, 紫杉醇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驻留时间能得到显著延长, 并有长效作用。

1.2 中药微球

微球是一种骨架型微小球状实体, 以适宜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吸附制成的。微球制剂改善了中药传统制剂的释药性、血药浓度的稳定性或靶器官浓度方面, 同时在给药途径多样化, 疗效持久、安全方面也得到了完善。许沛虎等[4]通过将盐酸小檗碱以海藻酸/大豆蛋白复合微球包裹其中, 可大大降低盐酸小檗碱对胃部的刺激并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得到应用。王莹[5]以离子凝聚法制备的苦参碱磁性壳聚糖微球, 可使病灶部位集中此药物, 由于剂量过大引起的较大毒副作用, 将会得到极大程度的降低和改善, 可加大肝脏和淋巴系统的靶向疗效, 同时还有提高对肿瘤的治疗效果。目前, 在中药的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方面, 国内外学者对其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已做大量研究, 而在复方中药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还很少见到。

1.3 纳米粒

纳米粒包括纳米囊和纳米球, 粒径在10~1000nm由高分子物质组成的固态胶体粒子, 通过溶解、包裹活性成分 (药物、基因等) 并作用于粒子内部, 或通过吸附、耦合作用于粒子表面[7]。张晓燕等[8]利用去溶剂化一化学交联法将多西紫杉醇制备成白蛋白纳米粒, 发现其浓度在水相中得到显著提高, 其释药效果与原料药磷酸盐缓冲溶液相比, 处方中药物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许红玮等[9]采用界面沉积法制备负载紫杉醇的嵌段共聚物纳米粒, 在减少癌细胞的存活率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且对癌细胞作用时间得到延长, 细胞毒性作用较显著, 该实验为紫杉醇新型静脉注射制剂的研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纳米制剂作为新剂型深受人们重视。且其靶向性的特点与在基因治疗的研究目前已被引入到一个全新的微型、微观领域中。临床方面的迅速发展使其在肿瘤治疗, 治疗乙肝、糖尿病、中枢神经疾病、眼科疾病、寄生虫病等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1.4 靶向乳剂

中药靶向乳剂指将药物在以乳剂为载体的传递下定位于靶部位的制剂。乳剂的靶向性表现在其对淋巴的亲和性, O/W或O/W/O型乳剂静脉注射后, 油状物或亲脂性药物经巨噬细胞吞噬后聚集于肝、肾、脾中。W/O或W/O/W型乳剂中的水溶性药物则是经口服、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 易在淋巴系统浓集。杨蕊等[10]制备的齐墩果酸微乳加水稀释后形成球状液滴且透明澄清, 性质稳定, 增溶作用明显。王俊平等[11]采用薏苡仁油制备紫杉醇微乳, 使紫杉醇的急性毒性明显降低, 由于紫杉醇和薏苡仁油具有显著的协同抗肿瘤作用 (P<0.01) , 将很快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抗肿瘤药物。

2 中药靶向制剂在改善药物顺应性的研究

中药制剂与西药相比, 由于副作用和刺激性小, 生物利用度高而备受人们重视。而在药物的顺应性方面并不理想, 近几年在提高中药靶向制剂的顺应性方面做了大量研究。通过微囊化、纳米技术改善药物口感, 利用靶向性减少用药次数。提高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患者顺应性, 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目的。

为减少中药的刺激性气味, 可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中制成微球。也可以高分子为材料将固体或液体制成微囊, 及中药挥发油包合物, 这些些技术都在减少中药气味方面取得满意的结果[12]。在对用药困难尤其儿童患者的治疗中靶向制剂同样给予方便。为了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提高生物利用度等, 使药物具有定向、定量、定时或恒速作用, 将传统中药制成缓释、控释制剂, 如脂质体、微乳、纳米粒等新剂型, 以降低给药次数, 释药速度稳定、血药浓度波动小、且其在体内能够长期维持血药浓度达到治疗效果, 并减少对胃肠道的副作用等。

3 展望

目前中药制剂的研究存在低水平、多重复的现象, 提高整个中药制药领域的科技水平, 以及中成药在国际制药方面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在临床上仍很少应用, 且多是以单一有效成分为研究对象, 复方靶向制剂的研究极少。为将中药靶向制剂受到人们更多重视, 使其在临床上得以广泛的应用, 将其优势得以发挥。须在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下,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加强对中药的药效学, 中药制剂的生物药剂学和药代动力学等多方面的研究。随着生物药剂学, 药物动力学, 体内药动学的研究不断提高, 中药靶向制剂在中药研究方面的蓬勃发展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刘婵娟, 尹迎松, 陈四平,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1, 28 (1) :70-72.[1]刘婵娟, 尹迎松, 陈四平,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1, 28 (1) :70-72.

[2]田艳燕, 葛兰, 段相林, 等.番茄红素脂质体的体外释放及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和抗氧化功能[J].药学学报, 2007, 42 (10) :1107-1111.[2]田艳燕, 葛兰, 段相林, 等.番茄红素脂质体的体外释放及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和抗氧化功能[J].药学学报, 2007, 42 (10) :1107-1111.

[3]黄冲, 奚连, 裘渊, 等.紫杉醇糖被复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8, 39 (03) :182-186.[3]黄冲, 奚连, 裘渊, 等.紫杉醇糖被复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8, 39 (03) :182-186.

[4]张子豫, 贾丽君, 龚建刚, 等.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药动学研究[J].食品与药品, 2009, ll (01) :14-17.[4]张子豫, 贾丽君, 龚建刚, 等.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药动学研究[J].食品与药品, 2009, ll (01) :14-17.

[5]许沛虎, 郭锋蜂, 黄进, 等.盐酸小檗碱经海藻酸/大豆蛋白复合微球负载后的释放行为[J].武汉大学学报 (理学版) , 2008, 54 (02) :134-138.[5]许沛虎, 郭锋蜂, 黄进, 等.盐酸小檗碱经海藻酸/大豆蛋白复合微球负载后的释放行为[J].武汉大学学报 (理学版) , 2008, 54 (02) :134-138.

[6]王莹.苦参碱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实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6.[6]王莹.苦参碱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实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6.

[7]程红岩, 吴孟超.纳米粒在肝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J].肝胆外科杂志, 2004, 12 (5) :386-387[7]程红岩, 吴孟超.纳米粒在肝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J].肝胆外科杂志, 2004, 12 (5) :386-387

[8]张晓燕, 平其能.多西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评价[J].药学进展, 2008, 32 (5) :223-228.[8]张晓燕, 平其能.多西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评价[J].药学进展, 2008, 32 (5) :223-228.

[9]许红玮, 方琴, 王季石, 等.紫杉醇嵌段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实验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8, 28 (1) :11-14.[9]许红玮, 方琴, 王季石, 等.紫杉醇嵌段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实验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8, 28 (1) :11-14.

[10]杨蕊, 苏乐群, 黄欣.齐墩果酸自微乳的制备及质量评价[J].食品与药品, 2008, 10 (1) :40-42.[10]杨蕊, 苏乐群, 黄欣.齐墩果酸自微乳的制备及质量评价[J].食品与药品, 2008, 10 (1) :40-42.

[11]王俊平, 王玮, 赵丽妮.紫杉醇微乳抗肿瘤作用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9, 11 (02) :10-12.[11]王俊平, 王玮, 赵丽妮.紫杉醇微乳抗肿瘤作用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9, 11 (02) :10-12.

靶向治疗时代,化疗过时吗? 篇11

那么,靶向治疗时代,传统化疗过时吗?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化疗和靶向治疗,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化疗PK靶向治疗

化疗 毒副反应较大

化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和促进肿瘤细胞分化的一种治疗方式,它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对原发灶、转移灶和亚临床转移灶均有治疗作用。

传统化疗药物属于细胞毒性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不可避免会伤害正常细胞,因此,很多患者化疗后毒副反应比较大,比如出现胃肠道反应,脱发,白细胞、血小板下降等,严重的毒副反应还会摧毁人体免疫系统。但随着化疗辅助药物的不断发展及临床应用,化疗的毒副反应逐渐减少,绝大多数患者化疗后的毒副反应仅为轻度至中度,可以很好耐受化疗。

分子靶向治疗 毒副反应较小

分子靶向治疗,是对已知肿瘤发生机制所涉及的异常信号传导通路进行阻断,从而起到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与其他治疗肿瘤的方法相比,靶向药物治疗最显著的优势就是能够准确打击癌细胞而又不伤害正常的细胞。例如,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在EGFR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中,不仅疗效显著,而且毒副反应小。

分子靶向治疗直接消灭癌细胞,一般不会误伤机体正常的细胞,因此,患者常见有腹泻、皮疹等,但不会出现脱发、白细胞下降等严重反应,患者生活质量较高。此外,靶向治疗药物的服用方法非常简单,患者可以在家治疗,不仅节省住院费用,安全性也有保障。

靶向治疗:不能完全取代化疗

虽然分子靶向治疗,包括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出现,在癌症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没有化疗的毒副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取代传统化疗。

首先,靶向治疗并不适合所有人 虽然分子靶向治疗在部分癌症患者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是,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并不适用于每一位癌症病人。例如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针对EGFR突变的患者有效率可高达70%,而没有突变的患者有效率不到5%。而实际临床中,近一半的患者没有基因突变,或是无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并不适合首选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仍然要采取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方案。可见,靶向治疗虽然对正常组织损害小,但治疗获益人群仅限于某些基因突变的患者。

其次,靶向治疗后期也需进行化疗 即便是接受了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后,也会出现靶向药物耐药而疾病出现进展,这时也需采取化疗来控制疾病进展。例如,存在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仍需化疗。有研究显示,EGFR基因突变患者在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化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与化疗均接受的患者生存期最长(30.39个月)。因此,即使存在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化疗也不可随意抛弃,联合治疗才是最佳选择。

总之,靶向治疗时代,传统化疗并未过时,提高晚期癌症的长期生存,使其成为“慢性病”,化疗的作用不可或缺,使用好化疗仍然是治疗晚期癌症的基石。也就是说,靶向治疗至今只是针对部分病人治疗手段中的一种,并未解决所有的治疗问题。此外,需要强调的是,晚期癌症不论是否适合靶向治疗,医生均会采取包括化疗在内的多方案、多学科综合治疗手段,并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使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

胃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篇12

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抑制剂

EGFR是EGF家族细胞表面受体成员之一。配体结合到细胞外结构域导致EGFR的激活。激活的EGFR同型二聚体化, 进一步使细胞内酪氨酸激酶磷酸化, 启动一系列的细胞内信号系统, 包括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TOR通路等。在临床试验中已经验证的EGFR抑制剂包括单克隆抗体类如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Matuzumab和酪氨酸激酶类如吉非替尼。

1.1 抗EGFR单克隆抗体

1.1.1 西妥昔单抗:

西妥昔单抗是抗EGFR的IgG1单克隆抗体, 结合到EGFR细胞外无活性的结构域抑制受体的二聚体化阻断EGFR激活。西妥昔单抗已批准用于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和头颈部鳞癌。一系列西妥昔单抗联合标准化疗的Ⅱ期临床试验[1]显示了抗体附加的临床获益。Ⅲ期的临床试验EXPAND已经启动, 拟入组800人, 评估西妥昔单抗联合希罗达和顺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1.1.2 帕尼单抗:

帕尼单抗是抗EGFR的人源化IgG2单克隆抗体, 已经在EGFR阳性的进展期结直肠癌中显示了疗效。EGFR 在30%~50%的胃癌中过表达并与预后差相关[2]。一项评估表柔比星、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或不联合帕尼单抗治疗胃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正在进行。

1.1.3 Matuzumab:

Matuzumab是抗EGFR的人源化IgG1单克隆抗体。一项Matuzumab 联合ECX方案 (表柔比星、顺铂和卡培他滨) 一线治疗EGFR 阳性的胃癌的Ⅰ期研究已完成, 客观反应率 (ORR) 为65%,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 (PFS) 为5.2个月, 患者耐受良好, 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是3度疲乏[3]。好于同一小组报告的单用ECX方案未用靶向药物的结果。

1.2 抗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吉非替尼:吉非替尼是一种口服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已经在一系列肿瘤的Ⅰ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疗效。但在一个Ⅱ期吉非替尼治疗胃癌的临床试验中, 75例患者接受了治疗, 有效率仅18.3%[4]。

2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 (HER-2) 靶向药物

HER-2是EGF细胞表面受体家族的另外一个成员。13%~23%的胃癌中有HER-2过表达[5]。HER-2靶向药物包括曲妥珠单抗和拉帕替尼。

2.1 抗HER-2单克隆抗体

曲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是人源化抗HER-2单克隆抗体, 在体内和体外的胃癌模型临床前研究显示了抗HER-2单克隆抗体明显的抗瘤活性。有两个小的Ⅰ/Ⅱ期临床试验评估了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过表达胃癌的治疗效果。一个试验的ORR是35%, 疾病稳定率为17%, 疾病控制率为52%[6]。在另一个试验中, 曲妥珠单抗联合顺铂或紫杉醇与放射治疗用于治疗HER-2过表达在2+和3+ (免疫组化) 的胃癌患者共19例。其中14例HER-2过表达在3+的患者有8 (57%) 例获得临床的完全缓解。6例患者随后进行了外科手术, 其中3例获得了病理的完全缓解。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 毒性与放化疗相当, 未发现明显的心脏毒性[7]。基于这个结果, 一项比较曲妥珠单抗加化疗与单独化疗治疗HER-2阳性的进展期胃癌的Ⅲ期临床试验已实施, 共594例随机入组, 曲妥珠单抗加化疗组中位生存期为13.8个月, 单独化疗组为11.1个月, 两组区别有显著性意义 (P=0.0046) [5]。这个研究结果确立了曲妥珠单抗加化疗可以作为HER-2阳性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治疗。

2.2 抗HE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拉帕替尼:拉帕替尼是口服抗EGFR 和HER-2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人们希望他能在曲妥珠单抗抵抗的胃癌中有效。一项全球性、双盲的Ⅲ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 用于评估拉帕替尼是否提高了卡培他滨加顺铂化疗治疗胃癌的疗效。另一项Ⅲ期临床试验研究拉帕替尼加紫杉醇与单用紫杉醇作为二线治疗的效果比较也在进行[8]。我们期待着结果。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抑制剂

VEGF在血管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VEGF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形成新的血管。实体瘤生长到一定大小如没有足够的血液供应便不能生长。血清VEGF浓度在胃癌中与转移、预后差相关。

3.1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单克隆抗体

贝伐珠单抗:贝伐珠单抗是重组人源化抗VEGF单克隆抗体, 与化疗联合, 贝伐珠单抗在结直肠癌[9]、肺癌、乳腺癌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第一个卡培他滨与顺铂加用贝伐珠单抗或安慰剂治疗进展期胃癌的Ⅲ期临床试验已完成 (AVAGAST) 。该研究显示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组PFS明显延长, 但两组总生存期无明显差别[10]。

3.2 抗VEGF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1) 舒尼替尼:舒尼替尼是口服多靶点抗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 (PDGFRs) , Kit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美国FDA已批准用于进展期肾癌和伊马替尼抵抗或不耐受的胃肠道间质瘤。迄今为止, 已有两个Ⅱ期临床试验评估舒尼替尼二线治疗胃癌, 结果令人鼓舞。 (2) 索拉非尼:索拉非尼是Raf酪氨酸激酶和其他若干酪氨酸激酶如VEGFR-2、VEGFR-3、PDGFR-b的有效抑制剂。一项评估索拉非尼联合卡培他滨和顺铂治疗进展期胃癌的Ⅱ期临床研究已完成。ORR为62.5% (10/16) , 中位PFS和总生存期 (OS) 分别为10.0和14.7个月[11]。另一项评估索拉非尼联合多西紫杉醇和顺铂治疗进展期胃癌Ⅱ期临床研究44人入组, 中位PFS和OS分别为5.8和13.6个月[12]。

4 雷帕霉素 (mTOR) 靶点通路抑制剂

mTOR下游细胞内信号机制是胃癌治疗的另一条重要通路。在胃癌, 上调mTOR下游细胞内信号通路与化疗抵抗和预后差相关。依维莫司是迄今为止唯一的mTOR通路抑制剂, 在胃癌的体内和体外模型, 在临床前和Ⅰ期临床试验中均显示了明显的抗瘤活性。评估依维莫司单药治疗转移性胃癌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多中心Ⅱ期研究已完成, 53例患者中, 尽管没有观察到CR和PR, 但45%的患者出现了肿瘤较基线水平的减少。疾病控制率56%, 中位PFS 27个月[13]。基于以上结果, 一项Ⅲ期临床研究正在计划中。

5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 抑制剂

在胃癌和其他一些癌症中, IGF-1受体过表达加速了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 并与预后差相关。IGF-1受体和它相关的信号系统最近已成为抗肿瘤的新的治疗靶点[14]。IGF-1R靶向药物包括单克隆抗体、受体酪氨酸激酶、反义RNA。多西紫杉醇联合IGF-1R 抗体、IGF-1抑制剂CP-751治疗进展期胃癌展示了一个有希望的结果。

6 c-Met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c-Met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广泛的表达于上皮和内皮细胞, 它的配体, 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 , 表达在细胞的间质。c-Met 是细胞生长、生存、运动、形态发生的重要介质。

ARQ197是非ATP竞争的小分子c-Met抑制剂, 两个治疗胃癌的Ⅰ期临床试验已完成。一个试验在11例患者中显示有7个SD。另一个试验报告在36例患者中5.5%达到PR, 53%为SD。另一个c-Met抑制剂是GSK089, 一种小分子c-Met 和VEGFR-2抑制剂, Ⅱ期临床试验显示在41例可评价的患者中, 6例 (15%) 为SD[15]。

7 其他抑制剂

7.1 热休克蛋白90

(HSP90) 抑制剂 在胃癌中, HSP90的表达上升与肿瘤的发生和淋巴转移密切相关。下调HSP90可以改变细胞周期增加肿瘤细胞的药物敏感性。一项胃癌细胞系的研究显示HSP90抑制剂格尔德霉素下调了缺氧诱导因子-1a, 下调了EGFR、HER2和 EGF介导的VEGF分泌。

7.2 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

泛素蛋白酶体影响细胞周期的调节、转录、信号转导、蛋白转运、DNA修复、应激反应等。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在三种胃癌细胞系 (SNU638、MUGC-3和MKN-28) 均显示了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诱导凋亡的作用[16]。

7.3 Aurora激酶抑制剂

Aurora激酶是重要的有丝分裂调节剂, 过表达Aurora激酶在包括胃癌的许多肿瘤中导致染色体不稳定。AT9283是一种多靶点Aurora激酶抑制剂, 一项治疗胃癌的Ⅰ期临床试验已完成, 显示了一定的疗效。

7.4 POLO样激酶抑制剂

POLO样激酶是重要的细胞周期调节剂, 在包括胃癌的许多肿瘤中过表达。是胃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一项Ⅰ期临床试验正在评估POLO样激酶抑制剂的作用。

7.5 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 (CDK) 抑制剂

CDK参与细胞周期的调节, Flavopiridol作用于ATP结合位点是有效的CDK抑制剂。最近的一项Ⅰ期临床试验评价FOLFILI 联合Flavopiridol 治疗进展期胃癌和其他实体瘤, 临床收益率 (CR+PR+SD>3个月) 为39% (22/56) [17]。

7.6 组蛋白乙酰化酶 (HDAC) 抑制剂

过表达HDAC可以沉默肿瘤抑制基因, 在癌症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超过15种HDAC抑制剂进入临床前和早期临床试验, 只有Vorinostat 被美国FDA批准。在一项日本Vorinostat治疗胃肠癌的Ⅰ期临床试验中, 10例胃癌患者中8例SD, 显示了一定的治疗效果[18]。

8 分子靶向治疗的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来预测抗癌药物的有效性和毒性。以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最有代表性的分子靶向治疗生物标志物是HER-2, 用于预测曲妥珠单抗的治疗效果。HER-2在20%的胃癌患者中过表达, 在这些患者中, 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已被证明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其他的标志物很少用于胃癌的临床预测, 大多数处于基础研究阶段。

9 展望

近年来, 分子靶向治疗发展迅速。在胃肠癌领域, 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结直肠癌和胃肠道间质瘤的标准治疗。曲妥珠单抗已被证明对胃癌有效, 开始了胃癌靶向治疗的时代。除了本文介绍的药物, 仍有很多其他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将来的研究需要确定药物优化的剂量, 包括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 并鉴定可用于预测疗效和毒性的生物标志物。

摘要: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始终居高不下。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属进展期。尽管传统的手术技术及放化疗有很大提高, 患者的整体预后仍不佳。近年来, 分子靶向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新手段, 在胃癌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目前, 针对胃癌靶向治疗的进展主要包括: (1) 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 (2)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靶向药物;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 (4) 雷帕霉素靶点通路抑制剂; (5) 其他抑制剂等。

上一篇:生物瓣膜下一篇:建筑企业施工设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