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点滴

2024-10-05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点滴(共12篇)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点滴 篇1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种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地结合,能否真情地演绎文本的内涵,让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容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为一体的。笔者曾听过《唯一的听众》一课,这节课使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一、语文课堂谁主沉浮

新课程改革实施多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每一位教师必诵的功课。然而,反观部分教师的语文课堂发现,部分教师唯恐课堂上有知识点的遗漏,唯恐学生的信马由缰延误了教学进度,唯恐学生的试卷答案与参考答案不一致,致使课堂上真正的主宰者依然是“学识渊博”的教师。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新课标理念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则主要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应以尊重、理解、相信学生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正确、有效地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听《唯一的听众》这节课时,不论是开课揭题、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还是润物无声的情感教育和情感升华,都能体现出授课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对课堂的精心预设,都能很好地诠释学生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一事实。在这堂课上,教师重视和强调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让学生通过阅读老人的话,圈出深深打动了自己的词语,然后跟同桌互相讨论,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不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活了学生情感。

二、解读文本孰重孰轻

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人读来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师的处理下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截然不同。究其根本,在于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会不同。听名师上课,我们常惊叹于他们对教材的处理之巧妙,对文本内涵的挖掘之深入。开始,笔者总以为,名师课讲得好是因为他们的方法高明,后来才发现,名师课讲得好是因为他们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可见,准确的文本解读对于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现行的语文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选编课文。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紧紧围绕单元主题详细解读选编的课文,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主题的阅读方法,致使课堂容量庞大,影响教学进度。二是恪守文本,致力于落实教材中的句式练习,不敢越雷池一步。笔者在听《唯一的听众》这节课时,授课教师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很有益的尝试。教师先是导入文本,统领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解读,然后直接切入2—9的重点自然段,从解读老人的话和眼神入手,进行精读感悟,其他的段落只是作为工具或资料,起着辅助解读重点段的作用。这样,教师既能尊重文本,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富有个性的表达,使学生有独立与文本对话的时间。由此可见,当教师在教学文本、解读文本时,既要认同、理解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要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文本;既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又不任由学生天马行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知道,教师是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是教师的教育对象,文本是教师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师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无论何种教学模式,它的落脚点都应在课堂的有效性上,而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用智慧的语言将学生及文本融为一体的,有效的课堂会时时闪现智慧,智慧的课堂也会处处彰显有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唯一的听众》,主体,解读文本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点滴 篇2

国家教育委员会曾在1988年、1990年分别出台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就中小学“减负”问题提出了十项规定。时至今日,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个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是也有个别有反弹之势,同时也有“矫枉过正”的严重问题存在。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大家共同讨论。

一.“减负”与过于“减负”

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来自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几方面。来自社会上的激烈竞争、形式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促使家长们不得不从小抓紧孩子的教育,谁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对学校教育就期望很高。而教育回报社会就看这个地区的高考升学率。追求升学率就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业绩评价标准,最终成为各学校的终极追求目标。由此衍生出学校之间竞争也日渐加剧,小学生在校课业负担就重。学校“减负”了,但回到家,家长又要孩子学习其他兴趣班。眼下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日益火爆的各类补习班人满为患,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前几年曾做过一个调查:现在的小学生有60%(这个比例目前大大超过60%)都不喜欢上学,认为上学很苦、没意思。但又不能不上,这个比例不正显示了课业负担过重带来厌学的恶果吗?

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看到“减负”的正能量的负面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学生们非常突出。来自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新的“读书无用论”及家长过于溺爱孩子,造成近几年学生的“双基”极大下降。这个问题在小学中高年级就十分显现出来了,在这几年的六年级毕业考试数学及格率严重下降,而低分率大有上升之势。如:我们学区2011年六年级毕业考试数学成绩及格率不到30%,而低分率高于36%(30分以下为低分)。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应对学生有一个理想教育,要有一个正向引导,帮助他们确立积极向上的学习目标。现在经济发展了,吃喝玩乐的空间大了,学习的兴趣反而下降了。因此,我们在“减负”时,一定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家长们虽然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投资到各种各样的特长班、辅导班上,凡此种种,使“为学生减负”成了一句空话。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些所谓的“辅导班”也真为学生“减负”了,多数是骗学生高兴,有的甚至帮学生“完成作业”,其实是变相给孩子做作业,大家不要忘了他们办班的目的是什么?!

二.“减负”与 “增压”的策略

要想真正使我们的孩子成才,既要作到减负,又要适度增加一点压力。不能因为减负,让我们的孩子放任自流,空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沉迷于游戏、电视等中,而荒废了学业,我们教师要加强学习,提升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教育的新思路,让我们的孩子愉快的成才。我们的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几方面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正确引导,激发学习兴趣。前些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大型调查,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百分之八点

四、初中生仅有百分之十点七,而高中生仅有百分之四点三;学生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为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而认为最有效的即适合应考的学习方式则依次是听讲、作业练习,这恰恰是造成他们厌学的重要因素。“减负”、“增压”、学生“应考升学”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在目前升学方式没有变革之前,我们只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地策略,减少矛盾,理顺关系,使我们的孩子均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基本素质。

(一)学校教师要切实改变观念:学校教育要从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度,着眼于为孩子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有良好素质的社会公民为教育目标。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社会不仅需要科学家、研究家、航天员,也同样需要高素质的普通的工人、清洁员、种植员、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商人,甚至是小商小贩们。培养、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才是教育的根本。

(二)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做到联手共管,使学生有个引导和支持。“减负”已是个老话题,可为什么学生的负担没有减下,反而更重,原因究竟在何处?首先,减轻学生负担的规定,家长们并不领情,反而有不少家长增加了担忧。他们担心现在进行的快乐教育,到时候就是考不出好成绩的结果。面临的情况是小学不好好学就考不上好初中,考不上好初中就别想考上好高中,考不上好高中上大学就没戏,这是一环扣一环,哪环松了也不行。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就是学校放松了不少家长也会给孩子暗地里加码,那反而是一种更可怕的竞争、更可怕的压力。“减负”后大多数的学生的课余时间多了,但有了这么充裕的时间,有的学生不加任何利用,只一味沉迷于玩电脑,看电视,于是家长们又对“减负”产生了担心。同时端正家长对子女读书的看法,使其与校方达成共识,做到学校能及时把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反馈给家长,而家长能把学生在家的情况提供给学校。适时举办家长学校讲座等正确引导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我们的学校和家长们要有一颗平常心,真正尊重孩子,关心孩子,不苛求孩子,努力改变学生厌学的情况。培根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老师和家长应努力在培养学生乐学方面下功夫,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喜欢学习,自然学习效果就好,课堂上已经学会了,掌握了,还需要布置大量的作业吗?只要孩子对学习有兴趣了,他们会自加压力的,做到减负增压两不误。

(三)学校要加强各项管理,特别是教学管理,师资力量管理。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模式和师资力量,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学质量。同时学校应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必要的改革,改变教师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角色观,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定教”的教学观念,也只有这样学校才有吸引力,才有出路。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巧用各种媒体,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快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小学生来说,要让他们高兴地、发自内心地、自觉自愿地主动学习书本上的那些知识,并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摆在第一位的是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学会写字、阅读、作文、计算、绘画等。对于老师来说,除了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以外,还要善于创设一些教学情景,利用必要的媒体,巧妙导入新课,让学生怀着轻松好奇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

(2)、创造自主学习,夯实学生学习基础

从儿童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知识并不是家长和老师交给的,而是他们自身探寻得到的。如果我们教师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留给他们以空间和自由,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找规律,那就一定会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形象思维方式为主的小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会有一定难度,如何缩小形象思维和抽象知识之间的距离。一般来说,教师除了要利用具体实在的教具外,还应创造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与感知,从而促进学生理解力的发展和知识的内化,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尊重学生个体,给予学生学习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在很长时间内用心灵来认识你的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面,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如果你牢固地掌握了它,你就会成为真正的能手。” 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4)、设计学生作业,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在教学过程中,不以增加学生作业和练习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方法,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作业,不能“以量取胜”,要在质上下功夫。许多学校的教师为了学生在考试中有好的成绩,仍就加大作业和练习量,现在还有不少老师依然采用机械重复的方法让孩子改正作业和考试中的错误。一道错题,甚至让学生通篇抄改,既加大学生课后作业时间,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会造成不良影响,这种影响的阴影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极为不利。

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思考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训练方法

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易事,本文就学生作文方面的教学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希望我的这种探索是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种“熊熊燃烧的”、“创造性地对待自己工作的思想火花”。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坚信,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策略,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友好关系,互相展示人格魅力,共同打造写作园地,学生的作文天地一定会绿草如茵,鲜花遍地!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给他们太多限制,作文的中心意思怎样定,该选什么材,甚至于写几段,每一段写什么等,这样的圈圈一划,就像给学生穿上了“紧身衣”,到写的时候难以伸展拳脚。还有的教师,一到写作文就给学生制造紧张的空气,给作文披上神秘的外衣。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们说话时还对答如流,一到写作文时就不知道写什么,作文的畏难情绪严重。小学生年龄小,观察事物少,了解社会少,生活體验少。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选材单一。他们不善于捕捉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在作文指导课中,只要有一个同学说出一件事,其他同学也照葫芦画瓢,“随风跑”。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呢?首先在作文指导之前,要精心备好课,熟悉学生的生活,心中装有方方面面的不同材料,这样在作文指导课中,才能因势利导。如在指导《我熟悉的一个人》时,我引导学生,可以从家里、学校里、上学放学路上、外出游玩的地方等不同地点去考虑;可以从亲人、亲戚、朋友、邻居、小伙伴、同学、老师等不同的关系去考虑;可以从接触的时间长远去考虑;还可以从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品质特点等去考虑,是写一个爱国的人,还是写一个热心社区工作的人等。这样,在作文指导课中,这些提示如同“自助餐”摆在学生的面前,任其挑选,学生的写作思路自然就宽了,就不会为写什么而发愁了。

二、教师要注重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所谓“以读带写”,就是先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促进学生写作。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语言技巧的借鉴。因此,在指导作文时,要求其扩展阅读,除了指导学生阅读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文章,还要进一步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从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多渠道获取大量信息,使积累的例子作为材料为我所用。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写作的材料,还充实了他们的思想,提高了认识水平。在进行课内外阅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的形式辅助课内的作文教学。学生在写读书笔记的同时,一方面锻炼了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开阔了他们课外阅读的视野,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做法是这样的:在每学期开学初我先做好计划,每周写一篇。这些读书笔记范围很广,要求也比较宽松,让他们写起来不感到困难。通过课内外大量的阅读,以及各种方式的练笔,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写作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从而促进了作文教学。

三、教师要注重学生“多读、多观察、多练笔”的日常训练

“言为心声”。写文章就是人们记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情、发表自己的见解的重要交际手段。怎样才能使学生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呢?这就是要按传统作文教学法让学生平时多读、多观察、多练笔,也就是平时说的作文能力“功在课外”。要使学生平时自觉多读、多观察、多练笔,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兴趣。据调查,有的班级60%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他们不懂语文能力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基本的文明素质和最重要的生存手段。要使学生产生语文兴趣,一是要给学生讲清道理,二是要开展各种活动吸引他们,刺激他们的学习欲望。如开展读书活动,要求学生除了读大纲规定的中外名著和与课文有关的作品外,还要在各班办小读书馆。形式是每学期开学时,每个学生借给班上一至两本自己家中的名著、小说,在班上选出专人管理、借阅,学期结束归还本人。新学期另换两本再传阅。教师则为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除了教好课文外,还组织学生开展许多活动,如每周一次学生讲评读书内容比赛,或朗读、朗诵比赛,或讲故事比赛等,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内容督促学生自觉地读书、看报。同时,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并将看到的、听到的或读到的连同自己的生活、学习、感受有选择地写成日记或随笔,可长可短,字数不限,但必须说真话,诉真情。

四、教师增强写作指导过程

学生作文的过程,既是思维能力锻炼的过程,更是人格培养的过程,因为写的是自己的生活,写的是真情实感。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学习者头脑中,它将知识的获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由此可见,学生要形成自己的意境和表达能力,必须经过自己内在的主体思维活动来显现。学生写作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整合等能力的集中表现。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自然教室”,让学生运用白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去实际应用,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教师要有意地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书报、广播电视、多媒体课件等中的相关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指导学生作文。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足够的信心,让学生在民主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一种愉悦的心态,执着的精神,坚强的毅力。这是现代作文教学所反映的学生创新人格的自然培养。

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课改前沿的我们,应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真正从促进人的发展这个基调出发,务实创新,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

对小学习作教学的点滴思考 篇4

一、树立正确的作文观, 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我们经常说“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从一年级写话开始, 我一直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 写作文的时候自己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悉心呵护学生的童真、童趣。但自从升入中年级, 每次期末考试, 一些学生的作文成绩总也不高, 我读了他们的作文, 觉得还不错, 可为什么会扣这么多的分呢?我也困惑了。在参加校外作文比赛时, 我把其中的几篇作文推荐出去, 竟然又获奖了!于是, 我发现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考试作文”的现象, 存在两种评价标准。平时作文写得好的学生, 未必能在考试中胜出, 考试的作文阅卷自有一套标准, ABCD等级分明。有的学生甚至提前背几篇范文来押宝。

作文之所以假话连篇, 是因为学生在错误的作文观念下, 没有说出自己心里真正想说的话。写好作文, 就应当让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想从孩子们的心灵里流淌出来。巴金曾经说过:写作就是无技巧地再现生活。对分数的过分追求, 让孩子的作文从小学起就已经失去纯真和灵性。

二、坚持阅读先行, 仿写引路, 创编延伸

三年级开始, 我也让学生记日记,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但效果并不理想。孩子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着好奇, 能发现很多新奇古怪的东西, 说起来生动有趣, 为什么写下来却那么困难呢?我觉得倒不是孩子们缺乏观察力, 抓不住事物的特征, 主要是学生在低段如果读书不够, 积累的词汇不丰富, 表达就很难随心所欲。“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因此, 选取有针对性的经典文学作品或其中的片段, 引导学生品读玩味其中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词汇, 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 就好比找到了一根撬动习作大石的杠杆。因此, 我在课文的学习中常设计适当的练笔, 让学生谈对文中人物的理解, 事件的看法, 景物的感悟, 好词佳句的品味, 收到不错的效果。

三、重视活动体验,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有了兴趣, 才能将一件事情坚持下去。将学生习作的兴趣激发出来, 让他们爱上习作, 喜欢习作, 主动习作, 这是最理想的结果。

学生的生活不应该是狭隘的, 每天都会遇到许多的事情, 大大小小, 各种各样, 这些只要留心的观察, 很多都可以拿来当作写作的素材。而教师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 激发学生在玩中学, 在玩中写。在习作指导课上,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走进生活, 感受生活中有趣的、美好的事情, 使其乐写、想写。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 也是情感的寄托所在。家庭中的故事, 都可以成为很有价值的习作内容。如在家中学做一种家务或养小动物等。但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做, 然后再把做的过程如实地写下来。学生对这样有趣的实践作业, 极乐意接受, 而且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 来表现自我。因此, 他们会做得很努力, 并能获得深刻的体验。在此基础之上, 进行引导, 很容易让学生写出真实的情感和经历, 这样一篇好的作文才有可能诞生。

四、教师的鼓励, 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学生, 尤其是小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很是在乎, 因为她们在学校的依靠是教师, 教师的赞美和鼓励对于她们来说是极大的精神慰藉。因此, 教师不能吝啬自己的赞美与鼓励, 也许学生做的还不够, 也许学生做的还不够那么的优秀, 但是也要进行适时的鼓励, 让她们知道自己在进步在提高, 这样她们才会有不断向前的动力, 不断真正地提升自己。

任何学生想要在短时间之内得到极大的提升都是非常困难的,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鼓励, 即使是很小的进步, 教师也要表扬和鼓励, 给他们心理的暗示, 告诉他们“你能行, 你是可以的, 你是很棒的”, 随着这些理念的灌输, 学生会不断地增加信心和荣誉感, 从而真正地开动脑筋, 写好作文。

生活和自然之中永远不会缺少美, 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让学生去发现这些美好, 并且用语言记录下来, 那就是最好的作文。面对父母, 有的学生写道“想妈妈是一种想哭的感觉”;面对自然, 有的学生写道“我想躺在自然的怀抱, 美美地睡个觉”;面对季节的更替, 有的学生写道“冬天近了, 窗户上那缤纷绚丽的窗花又出现了”, 等等。

看到这些神采飞扬、充满童趣以及乐趣的文字, 就好像看到了孩子们那一张张的笑脸, 是如此的可爱与亲切。手捧这样的作品, 不禁感叹: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参考文献

[1]尚秀娟.试析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方法[J].现代阅读, 2012, (24) .

对初中作文教学的点滴思考 篇5

山东省广饶县丁庄中心初中燕好荣

经常听到学生抱怨说,作文这点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可写起作文来真要命。

听完这句话,我想了很多。做语文教师十年,天天如是,周而复始,日子就像被切好的了土豆片。我们让孩子们写周记、写作文、写练笔,颈椎断了般的批、改、增、删。大段大段的讲评指导,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会了多少?积累了多少?扪心自问,冷汗直流。孩子们对作文兴趣缺缺,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作为语文老师,真的应该好好想想了。

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我最想说的是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练字,让学生拥有一生一世的汉字情。

“平生所爱颜如玉,巧意浓情绝世姿。月下花间看不足,几边枕畔恋弥痴。千秋甲鼎留芳泽,万里巾笺寄妙辞。博雅尤能常进取,为伊能不苦相思?”汉字是人类文字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几千年以来,虽经历了变化和发展,却始终如一脉相承,不仅成为我国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而且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作为一个华夏子孙,不仅要认识汉字,了解他的起源、意义,而且还要写好这些前辈留下的汉字。

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借助了汉字,宣泄着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报负,绵延不绝流淌成为中国的文化长河,铸就了巍巍的中华魂魄。黄鹤楼、滕王阁、泰山、庐山都因诗文而永垂不朽。……烟花三月下扬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览众山小、只缘身在此山中,中华儿女的乡愁乡情永不止息,汉字文化就是中华儿女永远的精神家园。“字如其人”,其实字就是人的另一个仪表,字的好坏可以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心正则笔正”,书以德贵。想想现在社会上那些大腹便便的老总们,拿着派克金笔,签着比蛤蟆还难看的名字,真是令人汗颜!很多明星,歪扭的汉字让人惊叹,只好请人设计姓名,拼命模仿,好在公众场合挥笔签名时减轻尴尬。作为一个中国人,写好这一手汉字是最起码的吧!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啊。

我每每接一届新初中生,第一节课我就会给他们讲汉字的重要性。我说中国汉字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它里面有龙飞凤舞,有虎啸龙吟,以其浩瀚广博书写着华夏历史,以其灵秀展示着炎黄之精神,一定要好好练字。我为他们制订了练字方案,先练握笔,再练描红,每天几个字。有的孩子兴趣高昂,自己拿着田字格本来找我,让我在一页纸的左手边写上一行楷体字,他们就练满这一页。慢慢的,孩子们对字的间架结构有了些感觉。写的字越来越端正了。我们班里的一些学生的字体越来越像我的,甚至比我的还要有特点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看到他们漂亮的中国字在眼前跳跃,我深感快乐。中考作文,字是门脸。在字上吃亏失分的例子不可胜数了。树立良好心态,持之以恒,假以时日,定能练出一笔好字,受用终生。

二、体验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现在的学生功课负担普遍很重,真是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作业,一年到头在“封闭式”管理的圈子里生活。他们很少接触学校以外的社会,很少阅读课本以外的读物,回家看电视也为大部分家长所禁止。没有生活积累,写作文时自然只能挤出几句话来应付。有时候似乎还会一些“议论”,但只是东拉西扯,罗列一些诸如“爱因斯坦如何如何”“爱迪生怎样怎样”之类的陈谷子烂芝麻来充数,根本没有来之于生活的鲜活材料。遇到“诗意生活”之类的中考题,不少学生就立刻傻了眼,真的是“无话可说”,只好作些“急中生智”式的胡编乱造。所以,要让学生真正有话可说,根本的一点是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阅读各种书刊,让学生从生活中、从经典中获得真切的体验,让学生脑子里有东西,这样才能使他们在作文时自然而然地“有话可说”。

为了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写“每日思考”,记录活动经历、学习所得、生活感悟;让学生写“每周涉猎回眸”,摘录阅读内容,反思阅读过程,以便自我督促和相互交流;让学生回家必看中央台“新闻周刊”等新闻评论类节目;每月至少让学生观看一部诸如《美丽人生》《虎口脱脸》等经典影片,并让学生说或写“我看《美丽人生》”“美丽人生来自……”之类的话题,这样,学生自然就有话可说了。

虽然从整体上说,学生生活积累明显不足,但实际上也并非一点生活感受也没有,问题在于,教师在布置作文时,往往会有种种限制,让学生觉得这也不能说,那也不能写。如,一般教师都反复强调,政治敏感问题千万不要去碰,最好不要去写社会的阴暗面,以免被认为思想不健康;又如,张扬个性不要自说自话,不要热衷于写“小我”,等等。教师的提醒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学生往往因此有话而不敢说。还有,教师出的作文题目有时触及学生内心隐秘,学生也会有话而不敢说、不想说。如,有教师分析完“问君能有几多愁,却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后,就布置学生写“我的愁”,结果学生只是笼统地说说“考试成绩不好之愁”、“课业负担重我愁”、“对不起家长和老师之愁”,千篇一律。学生之于成长中的困惑,心中即使有许多话要说,一般也不太愿意像小学生那样在作文中说出来。针对学生有话不便说、不愿在作文中当众说的情况,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写日记,不用交给老师看。也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的困惑与感想,通过书信的形式写给语文老师。在寒假和暑假中,可以给老师写一封信,告诉老师假期生活的情况,假期读书与影视观赏中的想法等,不拘形式,学生没有顾虑,自然就“有话可说”了——在这样“私人性”交流中“有话肯说”,就会慢慢地在作文中“有话可说”了。老师们也要尽全力给孩子们创造有话可说的情境。如笔者一篇作业里谈到的一次削苹果情景作文,就是一次积极探索的作文教学案例。

有些孩子是有话不会说,茶壶里煮饺子。这就需要老师把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问题,与辅导学生“如何把话说好”结合起来。这里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还觉得“无话可说”或者说有话不会说的时候,不必更多地强调如何点题、如何铺垫照应、如何安排结构等等。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的基本表达能力,而培养学生基本的表达能力,除了让学生多记日记之外,一个重要的抓手是,把日常阅读与日常练笔结合起来,因为阅读是日常语文学习的重要活动,把阅读与练笔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训练机会。

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作文能力自然会有更多的提高了。

三、人生引导,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怎么做人。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位中学生写的一段文字,他说“老师似乎只教会了我们如何把作文写得花团锦簇,却没有教会我们做人。同学们经常都是写作文的时候一套:激昂文字、批判社会的不良和黑暗;做起事来又一套:满嘴脏话,不讲公共道德,随意损坏公物、乱扔垃圾……这让我觉得非常痛心和失望,如果学习不能教会我们做人,如果一作文就要言行不一,那我们受教育、写作文还有什么意义?”这句话不禁引起我的深思,教学生作文对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引导。

学生由于青少年特有的热情和激情,常常都是一些理想主义者或者完美主义者,心中怀着极其美好的愿望,希望这个世界是完美的世界,希望周围的人也都是完人;可同时他们往往又都是一些愤世嫉俗者,不能容忍这个世界有一丝缺陷,不满意周围的人有一点不足,但往往是最看不到自身的不足。因此语文老师在指导作文的时候,要教育他们认识到人生并不是只有光明美好的一面,还有黑暗丑陋的一面。这个世界,是光明与黑暗、美好与丑陋并存的,我们绝不能因为黑暗和丑陋的存在,就抹杀世界的光明与美好。语文,是用文字叙述世界,引导学生追求光明美好的事物,而作文则让学生把平时的所学、所感,用文字记录描述出来,表达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这将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在辅导学生作文的时候,教育学生在遇到理想与现实有冲突和矛盾时,不应该抱怨、害怕和逃避,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它。教育他们既要拿出青少年的热情,去面对世界美好的一面;更要拿出青少年的勇气和激情,去改变世界不美好的一面。语文教师应教育学生做一个心理成熟、人格健全的人,能积极勇敢地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不如意,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并更进一步地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不美好,不但要“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

为此我们在辅导学生作文时,对作文的选材内容一定要给予正确指点,切不可为了标新立异而使内容片面化,使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理解产生偏差。许多作文就出现过这种偏向,如在全国中学生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的众多作品中,反映社会真善美的动人故事极少:里面有对严肃音乐的调侃,有对医院医生冷漠和不负责态度的批评,还有对国际政治人物的漫画式嘲弄与攻击等,却鲜有反映社会与人生真善美的东西。我们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了教育对国家、社会和学生成长所应肩负的道德与责任。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应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作文题材,加强“真善美”的引导与强化,倡导积极向上的作文思想和风气,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还要不失时机地将做“文”与做“人”联系起来。写文章难,做人更难。因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不能只注重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教学生“做文”与“做人”的“真诚”。我们都知道:为文的根本在于育人,教文的过程就是在于育人,教做人才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决定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做“文”时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笔下有人,这才能达到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育人”。

学生利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这就是写作。写作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身为语文老师,深感自身之任重道远,将上下求索,让学生品味川流不息的生命灵动,拥有甜蜜幸福的人生。

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点滴思考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教学思考

课堂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文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表演得精彩,而是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提问,合理运用时间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内力,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益。

一、合理利用时间是课堂提问的根本

小学一堂课40分钟,如何准确地把握和合理、分配四十分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小学生好动、好奇,但持续时间不是很长。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教学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便是消极的。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穿插课堂提问,但要科学地利用时间,一方面让学生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有讨论的时间。这样的提问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分组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一节课中不能都进行提问,提问多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是关键

讲授一篇课文之前,首先应在吃透教材和学生两头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这是关键。因为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些问题,应紧密关联,由浅入深,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体会个中妙处,使之有渐入佳境的喜悦感。这些问题,应力求难度适中,太浅显的不必问,太艰深的不宜问,难度较大的可分几步问。总之,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应把提问设计作为备课的重中之重处理。那么,怎样设计一堂课的提问,使所设之疑合理,适当,有意义,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

三、课堂提问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提问。

2.系统性原则。提问,应从整体考虑,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步步提高。所提的问题富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不能太琐碎。

3.启发性原则。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所提问题,不能太空泛,太深奥,应该具有适度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

4.趣味性原则。所提问题,新颖生动,富有情趣,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不要提枯燥无味的问题。

5.民主性原则。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应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训斥,不要嘲笑讽刺,要循循善诱加以纠正。

三、抓住课文重点设计问题

设计课堂提问应抓住重点,要紧紧围绕教材重点突出难点,问到关键之处,如教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时,先抓住“詹天佑是我国的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这句话中的“杰出”和“爱国”提出课文怎样体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样提问,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学习语文,学习针对性比较强。设计问题时应以教学关键点为线把问题串联在这一主线上,真正起到一问而牵动“全篇”的作用。

四、抓住疑点设计问题

所谓疑点,指的是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表面上理解了,但深究下去将产生疑问和歧义,如教“穷人”一课,理解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是疑点。为此,可以这样设问:“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她为什么会这样?最后她是如何考虑的,说明了什么,通过这样的设问,促使学生思考,从而理解桑娜矛盾的心情和善良的品德。抓住疑点设计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五、课堂提问的方法

1.渐进型提问。在提问时,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级而上。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入和继续。层层设问,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集散型提问。集中一点发问,回答发散,同中求异,点上长花。既能激发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发表意见,又能使全体学生加入答问的行列,甚至形成热烈讨论的气氛。

3.训练型提问。把课堂提问与语言文字训练紧密结合,体现语文工具学科的特点。

4.引申型提问。从课文中的中心事件引申开去,借题发挥,创造新的境界,从而巧设疑障,启发思维。

5.设悬型提问。教学中巧设悬念,模拟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构,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6.曲折型提问。教师不直接问,正面问,而是拐弯问,迂回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这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气氛的效果。

7.引发型提问。这类问题多用于讲读课文的导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情感,引发学生钻研讨论问题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8.疏导型提问。这类问题多用于初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字、词、句、读课文,可以了解记叙文要素,以便掌握梗概。

9.深究型提问。这类提问多用于细读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深究重点段落的句子含义。

总之,课堂提问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体现。语文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表演得精彩,而是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提问,合理运用时间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海林.20世纪语文教育的两个岔路口——兼论王尚文语文教育思想的意义与特征[J].中学语文教学,2010,(7).

[2]盛群力.旨在培养解决问题的高层次能力——马扎诺认知目标分类学详解[J].开放教育研究,2008,(2).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点滴 篇7

一、抓住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提升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对小学生的知识教育,这也是减负增效的根本方法。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45分钟,最大限度提高教学实效,减轻课后学习的负担。为此,教师要注重每一节课堂教学,保证每一节课堂都会带给学生有价值的知识体验。教师要在课前认真备课,对课堂上所要讲授的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形成基本的教学思路,对课堂内容要认真考虑,以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讲课开始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相应的兴趣;讲课过程中要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可以穿插一两个小故事、寓言等,使学生的思维张弛有度,进而集中精力;课堂的结尾,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将课堂上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行整理,理清学生思路。课后教师可适当留一两道练习题,保证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课堂上的学习成果。

二、合理布置作业,实现减负增效

1. 丰富作业形式

语文教学涉及的范围较广,教师要合理利用多种资源,丰富作业形式,多方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通过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小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之美,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让小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写作的形式让小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观察力,还有助于其写作水平的提升。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放学回家路上的风景进行描述,将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回家路上留意沿途风景,增加行路中的乐趣,还可以逐步增强其写作能力。另外,教师还要适当提高小学生的课外拓展能力,如:可以布置一些有关课外知识的作业,培养小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习惯,使其在查询的过程中学习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其语文素养。

2. 合理控制作业量

对小学生进行减负增效的前提是要先减负,对小学生的作业量要有严格的控制。作业的布置要做到少而精。教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要综合考虑,实现小学生作业的合理优化,使其通过一个典型作业例子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教师要使布置的作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保证学生通过对这些作业的练习,提高知识水平。另外,控制作业数量的目的是要保证小学生作业的质量,因此教师对布置的作业首先要有清晰的认识,明白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哪些知识,进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3. 注重作业内容

小学生作业的布置要讲究一些技巧,使小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充满乐趣和动力。小学生自制力较差,无法对自己形成有力的约束,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将小学生的特点考虑在内,如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一项集体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课后的作业布置可以与这项活动有关。这样小学生会对作业的完成充满兴趣,并且会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进行写作,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也要做到简单高效,促进小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知识的不断积累。如对学习到的一些名言警句、古诗词等,要让小学生背诵记忆,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展示,这不但强化了学生的平时知识积累,还为其展示自己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容易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

4. 加强作业评改

教师对作业的评改是了解学生学习水平,调整优化教学的重要途径。因而教师在课后作业的评改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作业点评。如果笼统地用优良等级来划定小学生的作业水平,长此以往,小学生会对作业质量不够重视,影响语文科目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点滴 篇8

一、评价的作用

1. 课堂指向性 。 课堂指向性是指在教学进程中,课堂向合理方向进行的步调和节奏。因为小学生思考结果多样性, 所以教师适时、适度地使用评价艺术,能把教学拉回正轨, 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

2. 课堂示范性 。 小学语文课堂尤其是低年级段的课堂, 一定是“精彩纷呈、百家争鸣”的状态,如何在这样的“众相” 中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做到有目标地学习,还得看教师的评价本领。

3. 课堂鼓励 性 。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需要被肯定、被鼓励,这对于他们树立信心、积极参与课堂具有促进作用。当学生回答稚拙甚至错误时,教师如果不留情面地全盘否定,这对学生一定是“致命”打击,教师应多用“你的思考够全面”等评价语给学生以鼓励。

4. 课堂和谐 性 。 虽然知识是严谨的,但小学课堂却应该是宽松且活泼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打造和谐课堂呢?仅仅依靠教师平易近人的微笑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借助课堂评价来实现。

5. 课堂挑战性 。 课堂生成远比预设更出人预料,说白了,你永远也不知道站起来的学生会说什么、怎么说。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更多的学习方法,评价艺术的运用不可小觑。“你有更好的想法吗?”这类的评价往往能在教学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评价注意事项

1. 评价需要有 针对性 。 有的教师认为,既然评价讲求多鼓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评价就要多用“你真棒”、“你太厉害了”这样的句子。其实,这样的评价可以用,但是不能多用,因为这种泛泛的评价并没有让学生明白自己棒在哪里,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努力的方向。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会失去目标,课堂会失去激情,教学也会失去其本身的意义。

2. 评价需要 有激励性 。 例如,语文课上教师叫学生起来读词语,学生因为胆怯,朗读的声音非常小,课堂因此出现片刻骚动。此时,教师可以先用眼神制止大家,并走到这个学生旁边,微笑着说;“老师知道你刚才已经尽力了,但是大家还想再听你大声读一读,能给大家这个机会吗?”这样,该学生再朗读时,声音会比之前大。

3. 评价需要讲 客观性 。 虽然评价要以正面鼓励为主,但教师不能忽视了实际情况,一味地使用浮夸溢美之词来称赞。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学生的答问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价,指出回答问题好在何处,如何改进则更好。这样不仅能指出学生努力的方向,而且是尊重学生和课堂的表现。评价语切忌一味贬低或者过分拔高,这样不仅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混乱,更会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4. 评价需要宽松 适度 。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的发言过早下结论,尤其是不能对一个可能有多个精彩回答的问题给予终结性的评价,这样会扑灭其他学生思维的火花。评价需要宽松适度,教师不应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评判,而应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5. 评价需要 饱含情感 。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应该是饱含情感的,或是赞赏或是引导。因为只有有情感的评价,才会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灵感,换取他们表达自身情感的积极性。课堂上切忌“虚情假意”的赞赏,忌讳没有目的的 “空头支票”,这样只能招来学生的反感情绪,为课堂蒙上不良阴影。因此,教师应该用饱含热情的话语,真诚的语言去评价学生,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自信的人格,使其更加具有朝气和活力。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点滴 篇9

一、识字写字:让书写成为快乐的体验

1.激发兴趣,自主识字。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生字时,作为教师,就要注意字形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创设富有情趣的识字情境,鼓励学生快乐识字。在教学中,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偏旁部件认记字形,渗透汉字文化,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汉字。

2.教会观察,规范书写。一是启发学生写前观察。端详范字点画形态、结构布局,揣摩笔画间避让、呼应的妙处。二是鼓励学生写中观察。指导学生在书写时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对于学生写的好,要表扬激励。三是引导学生写后观察。将自己写的字与范字进行比较,重新审视自己所写的点画、结构,进行二次书写。

二、阅读教学:让差异成为共进的资源

1 . 营造民主氛围, 体现 “ 我在”。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营造一种真诚、信任、民主的心理氛围,使教学活动处于自然和谐的状态,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地显露和发展。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探索者,对知识有天然的渴望。教师要真正地赏识、激励学生,保护他们的求知欲,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独特见解。

2.给予选择权,促进个性发展。因先天遗传因素、个人成长经历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就会呈现千差万别。教学中,必须正视这种差异,变差异为资源,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挑子”;对于同一篇课文,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和存在的疑惑往往不尽相同。教师要让学生根据需要选择感兴趣的方面人手,快乐地投入学习;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因文本特质和学生特点,所表现出的学习风格也会不同。教师要顺应这种风格,因材施教。

三、习作教学:让每一位学生我手写我心

1.多些半命题,让学生有自主的空间。没有生活,缺乏体验,对于作文素材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表达输出。因此,让学生的习作落地生根,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习作。有了这样共识后,应提倡在确定习作要求之后,多些半命题作文,让学生在大方向的指引下,更多个性化的参与,将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融入习作,毕竟每个人的生活背景、经历各有不同。

2.多些互批共改,让学生分享成功。教师们兢兢业业地伏案批阅,付出大量辛劳。然而,学生拿到作文本,只是关注等第,对于评语并不感兴趣。究其原因,可能与老师“一言堂”,学生没有参与其中,难以真正体验到习作评改的成就感有关。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是学生写的,最有权利批改的是学生,把评改作文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为此,指导学生学习自批、互批作文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在教师提出明确的评改要求后,最好出示一篇评改样板,在学生评改中能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随后安排学生自批或交换批改,要求学生认真通读全文,标出错别字、标点运用不当之处,修改病句,写眉批。按照标准评改文章内容,找出主要优缺点,写尾批,打分数。接下来可以直接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学共进。最后老师要对互批的情况加以总结,表扬那些认真批阅别人习作的学生,并推荐佳作阅读,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口语交际: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1.开放式心态,让学生愿说话。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应心态开放,主动放下架子,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欣赏者,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在这种良好气氛中,学生们才可以无拘无束、思维活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从而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与学习的兴趣,树立他们表达的自信心。在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的前提上,唤起他们愉快的情绪体验,使其能信心十足地进行语言表达。

2.螺旋式推进,使学生要说话。教师要把任务一步步具体落到每一位学生身上,这样职责分明,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意识,又丰富了训练的趣味性。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点滴 篇10

一、以生活情趣, 培养诵读素养

纵观近几年各学科的教学改革, 恐怕属语文最为红火热闹。但就整体而言, 语文课改仍是老大难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对如何把握语文教学的整体策略, 我们还研究得不够深透。根壮才能叶茂, 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积累。如何积累, 最主要的还是要读书, 尤其要诵读。要将一批有代表性的包括各种内容、体裁、风格的诗文熟读成诵, 消化领悟, 多积累一些规范汉语的语言材料, 这样才可能做到课标中所要求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这也是提高语文素质的根本。

古人读书, 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 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 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时, 通过教师指导朗读, 使学生体会到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 以及作者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学生在反复精读体味中, 体会出小说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平常事, 反映的却是母子浓浓情。这就使学生在不断提高认识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 自然就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此时, 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 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二、变“阅读”为“讲授”

语文教学中, 历来都以教师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尽管近年来在课改理念下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地位。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吸取知识的主体呢?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来讲授一小部分课文 (针对高年级) 。从效果来看此法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三顾茅庐》一文, 鉴于学生在平时的电视和课外书籍中已然知晓故事的梗概, 我便大胆设计:在不改变教师主导地位的前提下 (课题、内容、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方式等, 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 安排学生来讲这堂课。学生要想讲好这堂课是要下一定工夫的, 课前需做好充足的准备。先要求学生掌握与文章相关的知识, 并发现和总结其中的规律。在这准备的过程中, 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得到了学习知识的钥匙, 同时还使学生养成了勤于思考、善于探索的好习惯。

学生要想成功, 除了其在课前的充分准备外, 教师还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和鼓励, 学生课上讲得认真, 和其他同学的双边互动都能围绕文章中心来展开。这样听课的学生对这种授课方式就会有兴趣, 参与的意识就能被充分调动, 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就能畅所欲言。而从学生句句充满个性的回答来看, 他们真正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诸葛亮、刘备等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 课堂效果甚好!

可见, 在教师一定的“搀扶”下, 试着让学生讲课, 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独立意识, 同时也让学生增添了一份自信。

三、发现生活美, 表现生活美

只要留心观察,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会使我们有所发现。正如契诃夫曾对一位作者所说:“您看这堵墙, 似乎它连一点有趣的地方都没有, 可是你凝神地看着它, 就会在那里面有所发现, 找到别人以前还没注意到的东西, 那您就可以把它写下来了……”可见, 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 它可以让我们抓住事物的本质, 发现生活美。

在观察中, 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而不只是“看”。学习了十二册课文《莫泊桑拜师》一文, 学生懂得了写事物要靠仔细观察, 用心思考, 抓住特征来写。课毕, 我随即布置了一篇作文, 记我们学校的一位退休教师老李。这位教师虽然几年前就退休了, 但一直负责教师办公室和班级的烧水、送水工作。每天早晨七点半准时上班, 下午放学又准时把水壶收齐。除星期天外, 从未间断过。于是, 有的学生着重描写了他的“那副眼镜”;有的却抓住老李因左腿有疾病而走路不稳的姿势来写;还有的刻意在他的衣着上做文章。这样, 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描写,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从每个学生的笔端跃出。这样, 学生就慢慢学会了对周围各种事物的“观察”, 而不只是“看”, 收效很大。

四、解放学生的口, 放飞学生的心

有人把语文教学的主要弊端概括为“应试语文”, 笔者深有同感。的确有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把应考的需要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这种“应试语文”不但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而且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 最终我们所追求的语文教育成效也自然无从谈起。因此, 我们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创造“兴趣语文”。

这里的“兴趣语文”之“兴趣”二字, 不单指语文教学要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以及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 还包括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陶冶灵魂、磨练思想、完善人格水乳交融, 二者互相促进, 使语文教育达到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第一须认定语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第二须认定语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的理想境界。

总之,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不断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已、改变自已、完善自己, 相信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定会让学生自由飞翔, 真正地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真知。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点滴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非常关注的课题。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更多的是字、词、句的学习理解和熟练掌握,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更多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课堂教学也着自身的特殊性,对于有着丰富内涵的阅读材料的阅读教学更是如此,课堂没有固有的模式,是灵活、多样、多变的。每个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都不尽相同,课堂组织也肯定不一样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格外引人关注。针对社会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的批评,近年来,广大语文同仁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一系列形式新颖的阅读教学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类比赛和研讨活动中。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林林总总的阅读教学形式常常更多的是关注多媒体等新技术、教师的新思维,对阅读教学的主体――学生却实际尊重不多,以致新奇、热闹有余而真实、扎实不足,结果仍然走向无效。要确保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首先就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形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乐于阅读。

1巧设悬念,以疑激趣

小学生好奇心大,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收能力强。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文笔清晰,意蕴悠长,有的充满幻想,极具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巧设悬念,以疑问激发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文,以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身份投入到文本中来,能迸发创新因素,不断获取新知识。如在《赤壁之战》一文的教学中,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只有三万联军,就能将曹操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的问题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高涨的热情,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课文中来一探究竟。

2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阶段的语文教育,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非常重要,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求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过深则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循序渐近、由浅入深”的策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求孩子能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并能简单复述这句话的意思,便给予鼓励的赞扬。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但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还要能糅合进去自己的感情,准确表达思想。三年级时就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句话,甚至一篇文章,能从句与句之间体会作者的感情,能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并能写出含有自己思想的读后感。四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但要能读懂文章,还要能在阅读后谈出自己的感悟和看法,并能很好地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方法。正是这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才能使学生的知识阶梯性地成长。

3多种角度,审视文本

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文章让不同的人去读肯定有不同的感悟,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去阅读所得收获也会不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文本,以获取不同的感情和认知体验。

其一,从最具语言魅力的地方审视。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文章广泛收录了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文章,丰富的内容,细腻的情感,风格迥然不同,有的缠绵悠长曲径通幽,有的掷地有声荡气回肠,对于文本中别具一格的语言,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对文本多加揣摩多元解读,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其二,从流露文本主旨的地方审视。文章的主旨或一主一辅或一主多辅,往往是多元的,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境和思想又有谁能清楚地领悟呢?一句“独钓寒江雪”的意境解读有好多种版本,这是由读者生活积淀、知识构建和语文素养决定的。其三,从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审视。初读文本,每个人往往会对某个地方留下较为深刻的第一印象,触动心灵,感悟颇深,这往往是文章的精彩之处,是作者最想吸引读者眼球的点睛之笔,是表达文章主旨和中心思想的地方。

4激励教学,拓展延伸

新课程改革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会学、乐学。这就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阅读学习的全过程,适时点拨,热情鼓励,标新立异,再度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想的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始终处在激情满满的状态,乐于尝试,勇于创新,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

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就经常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你们有不同的看法吗?”“听完老师或同学的讲解,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问题、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如在精读《草船借箭》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自认不如。那么,同学们,你们认为周瑜到底是在哪些方面不如诸葛亮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热情高涨。有说诸葛亮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观察事物和考虑问题面面俱道,综合素质与能力等等均高于周瑜。有的学生认为诸葛亮想的是借箭,而周瑜想的是如何造箭,在智商上已输给了诸葛亮。还有的学生说诸葛亮善于把握全局,宽厚待人,而周瑜胸襟不如他,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笔者都加以鼓励和肯定,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还能提高他们对事物及人的判断分析能力。

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加强课外阅读,如学过《草船借箭》后延伸到《三国演义》,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课外内容,使学生自觉地于课外寻求知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自主活动中促成合作交往,养成自主探索的兴趣,是当前语文阅读素质教育必须探讨的目标。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中立足于文本的整体,紧扣重点词句;活化文本深度,激发学生想象;组织学生读中体验和感悟;在互动中生成情感;注重语言的积累和实践运用。使学生在鲜活的学习、生活世界中实现自主探究与创造,成为局内人,就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迎来了多元化解读的局面,但我们要防止对“独特体验”的过热追捧,对“学生个性”的过分放任,对“多元解读”的过分重视,否则容易导致在实践中对“多元解读”的教学理念出现偏差,误解或曲解文本的价值取向。我们需要多元解读,但不能脱离文本中心,不能离开小学语文教育的领域,多元解读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尊重文本、理解文本的平台,正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吸污沉垢,方见其蓝。”引领学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方能有效地多元解读文本,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蒋军.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提升阅读能力的策略;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1.7.

[2]周湘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提问能力;教育导刊(上半月),2012.2.

对中小学价值教育的点滴思考 篇12

教师的价值品质会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体现出来, 成为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价值品质, 是造就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此外, 提升教师的价值品质是增加教师积极的职业体验、增进教师幸福的重要条件。

目前, 在不少学生身上也存在价值品质缺失的现象, 如缺乏感恩之心、自私自利、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好习惯很难养成、责任心不强, 等等。同时也期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品质, 如有进取心、懂得感恩、讲究诚信、懂礼仪、尊敬师长、善于沟通、理解别人, 等等。

一、什么是价值和价值教育

1. 什么是价值?

尽管过去15年来, 英国等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展了有关道德和社会价值方面的调查研究, 但是关于价值这个概念依然存在分歧。过去, 价值一直被看成是各种不同的事物, 如美、真理、爱、诚实、忠诚, 等等, 它们自身就是“善”的。一些研究者把价值看成是“一个人喜好并愿意加以公开表达的信念、态度或感情, 对于这些信念、态度或感情的选择是深思熟虑的, 并愿意不断地重复它们”。还有研究者将价值看成是“那些能够增进人们福祉的事物 (客体、活动、经验等) ”。

占据主流的观点是, 价值是人生需要满足的正当性原则, 是某一群体共同遵守和认可的行为规则。所以, 价值不等于“价值之物”或“价值的对象”, 价值不是纯粹属于个体的偏好。一种满足需要的行动原则是不是正当, 有着社会的、文化的和历史的依据, 核心判断依据是是否有助于人类社会、某一群体或个体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价值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价值是行为的指南, 是文化的核心, 是集体凝聚力的源泉, 是幸福生活的基础。

2008年6月27日, 比尔·盖茨宣布正式退休。退休前, 盖茨接受英国BBC电视节目《Newsnight》访问时表示, 将把自己拥有的580亿美元 (约合4000亿人民币) 财产全数捐给名下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自己的子女。盖茨希望自己对世界有“正面的贡献”。在离职演说中, 他说:“我不能再挡道了, 我离开后, 会有人填补我留下的空白。”这就是盖茨所倡导的价值。

2.什么是价值教育?

从世界范围内看, 人们对价值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有不同的看法。在英国, 人们倾向于将价值教育定位在促进人的精神发展上;在美国, 人们倾向于从品德教育的角度来诠释价值教育;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人们侧重于从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的角度来理解价值教育。总的来看, 国际上将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精神教育、人格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都纳入到价值教育的范畴是一个共同趋势。

在我国, 人们对价值教育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将价值教育等同于“价值观教育”, 认为价值教育就是形成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有的人认为价值教育就是“公民品格教育”;还有人认为价值教育就是道德教育, 两者之间没有什么不同。

准确地讲, 价值教育是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培育他们的价值理性, 丰富他们的价值情感, 激励他们树立积极的价值信念, 并帮助他们将正确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以及价值信念有机地融入日常生活当中从而创造美好未来的教育。价值教育包括了认知的、理性的、情感的、意志的和社会行为的层面。价值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帮助青少年做一个真正的、有尊严的和大写的“人”。

3.中小学开展价值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阶段是人的价值素养 (包含价值观念、价值理性、价值情感、价值意愿和价值信念等) 形成的黄金时期。价值教育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中小学价值教育的缺失或削弱将对人成年以后良好价值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

价值教育引领未来人生, 价值教育引领未来社会。作为社会黏合剂的共同的原则, 有一些来自文化的传统, 有一些则来自临时订立的契约。不管是文化的传统也好, 还是临时订立的契约也罢, 其中都包含着一些重要的价值原则。人们只有理解并认同了这些传统和契约背后的价值原则, 才能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 青少年的社会化包括了接受并认同社会价值体系的过程。从另一方面说, 社会的变革同时也包含着价值体系的重构, 而价值体系的重构最重要的载体就是价值教育。价值教育不仅是价值传承的基本途径, 而且是探讨和建构新价值体系的关键途径。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价值教育面临的困境

1. 中小学的“升学教育”、大学的“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遮蔽了整个教育体系中价值教育的重要性。

2. 社会主流价值教育如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以及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时代精神教育等日渐衰微, 在部分学生中出现一种“解构主流”、“反对崇高”、“消解责任”的极端心态和情绪。“恶搞”现象不断蔓延。

3. 人类基本价值教育如平等、关爱、理解、尊重、诚实、宽容、俭朴、公正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安排, 基本价值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4. 面对多元和复杂的价值环境, 传统上的中小学校包括大学里的价值教育模式的有效性面临挑战。

5. 一些消极、腐朽的价值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影响青少年的价值成长。包含色情、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等内容的不良出版物对青少年影响非常大。

三、影响中小学价值教育的主要因素

1. 全球化所带来的西方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以及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新的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和侵蚀。

2. 社会转型期人们忽视文化与价值体系建设的结果, 功利化思想消解了人们丰富的价值意识和高尚的价值追求。

3. 多元文化、大众媒体、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价值教育的环境日趋复杂, 学校不再是学生价值来源和价值合理性的唯一机构。学校价值教育的权威受到挑战。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完整生活的一部分。

4. 作为价值教育重要力量的校长、教师、家长等成人世界的失范行为, 使得中小学生失去价值体系的重心。

5. 社会上长期存在的传统和价值虚无主义使得价值教育缺乏丰富、生动的资源, 价值学习的内容相对贫乏。

6. 价值教育的研究非常薄弱, 不能给中小学价值教育以有力的理论指导。

四、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价值教育的若干思考

1. 中小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价值教育, 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和知其难为而为之的精神开展中小学价值教育。

2. 向历史学习、向民众学习, 重新阐释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赋予我们的丰富价值范畴和伟大的伦理精神。“于丹热”现象给予人们最深刻的启示在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正当生活的丰富原则和无穷智慧。

3. 提高校长的价值领导力, 加强教师的价值观建设, 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使得学校中的制度、行为、语言、人际关系等都体现正确的价值原则, 成为学生学习和实践人类基本价值的场所。

4. 加强价值教育的研究, 针对那些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困惑或冲突展开专门研究, 为革新价值教育、创造价值教育新模式提供专业支持。

5. 加强中小学价值教育的国际和国内交流, 吸取国外中小学价值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五、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价值品质

1. 对待学生的基本价值品质。人格平等, 无条件的信任, 真诚的希望, 发自内心的爱, 始终如一的公正, 对错误和歧见的宽容, 对学生进步的耐心等待, 对学生处境的同情和理解, 有教育意义的班集体民主管理, 对独特个性的尊重和对健康个性的引导等。

2. 对待自我的基本价值品质。愉快的自我接纳, 强烈的自尊 (人格的尊严与职业的尊严) , 不断地自我激励, 理性的自制 (制怒、承认不足和缺点等) , 培养“钝感力”, 学而不厌 (阅读、写作、交流、反思等) , 诲人不倦 (克服职业倦怠感, 体验并学会与人分享职业意义感) 。

3. 对待同事的基本价值品质。真诚的关怀, 发自内心的赞美, 维护集体的尊严, 对他人的信任和坚强的团结, 困难时的安慰、鼓励和有效的帮助, 与年轻人分享自己的经验, 寻找共同的价值信念和目标愿景。

4. 对待工作的基本价值品质。全神贯注的投入, 对教育问题的敏锐观察, 专业主义的态度和精神, 对教育效果和教育艺术的不懈追求, 做教育信念和学生终生幸福的守护者、自主的教育改革者、传统文化与教育智慧的传承者、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成长的坚定信仰者。

六、提升教师价值品质的若干途径

1. 以“我们今天如何做教师”为主题, 开展不同范围和层次的对教师价值品质的讨论。

2. 总结优秀教师在提升自我价值品质方面的宝贵经验, 向优秀的人民教育家学习。

3. 反思一些教育、教学和管理问题 (案例) 中的价值原则偏差, 从实践中学习, 从反思中学习, 从错误中学习。

4. 从价值教育和教师价值品质提升的积极效果中强化对价值教育和提升自身价值品质意义的认识。

上一篇:大跨度切眼下一篇:模糊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