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成因

2025-01-07

学困生的成因(精选12篇)

学困生的成因 篇1

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但小学升入初中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语文教学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如何使学困生稳定下来安心读书,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是当今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我结合近几年教育教学实践,谈谈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对策。

语文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语文学习效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从教育教学角度可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

很多学困生由于升学无望,认为读书无用,无心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读书是碍于家长的要求。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或旷课去玩,作业照抄,应付老师,从没想到提高自己。

2. 意志不强。

学习语文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

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有一部分学生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交往与合作、胆小沉默、不合群。

他们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以致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造成对老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怕之的心理,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学困生常感到学语文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自己缺乏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4. 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

学困生语文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缺漏多。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深入到实质。

5. 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

学困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定势强,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使其学习成绩差,学习效率低。

6. 认识水平低,思维不力。

思考问题表面化,反应慢,表达能力差。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自然不能灵活运用语文知识。

7. 依赖心理强。

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语文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存在依赖心理,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大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外部原因

1. 小学阶段的基础差。

由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小学毕业直接到初中学习,其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成绩不合格者,无法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造成学习困难。

2. 教材原因。

初中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语文的学习。

3. 应试教育原因。

由于目前还处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赶进度,造成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过程,不重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逐渐形成初一重全体,初二重视中等生,到初三就以中上水平的学生为授课对象,盲目地提高难度,大搞题海训练,这样无疑抛弃了部分学生,严重挫伤了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加剧了学生的两极分化。

4. 社会原因。

由于社会的发展,金钱的诱惑,网吧、游戏厅的吸引,加上部分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读书无用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一些是非判断能力低的学生盲从而成为学困生。

5. 教师的原因。

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和学生迈向正确人生道路的引导者。他们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长。少部分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不进行必要的政治业务学习,讲课敷衍了事,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对学生的了解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倾向,以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认识学生,导致产生心理偏差,出现体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6. 家庭的原因。

当代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较大比例。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又溺爱,造成了一些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学习成绩下降而沦为“学困生”。

7. 突发事件的影响。

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一些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出现心理偏差,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总之,教师要帮助学困生找出学习困难的原因,完成新课标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也得到认可和发展,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促进学困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0.

[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2.

[3]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上海三联书店, 1993.3.

[4]基础教育动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辑) .杭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学困生的成因 篇2

2007-11-11 10:46

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现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它强调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计算、空间想象、逻辑思维能力等。但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个体的差异,在学生群体中难免出现一些“学困生”。他们表现为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缺乏积极的情感态度,对完成数学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

我走访了初中年级的班主任和数学教师,他们反映很多的学生,小学数学成绩很优秀,进入初中后,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上遇到了诸多的学习困难。于是我进行了进一步的问卷调查:分别向初

一、初

二、初三的学生发放了问卷调查表,20个班级共1125份,回收900份。初一年级年级认为学习数学困难的学生占47%,初二年级认为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学生占38%,初三的数学学学困生中认为产生学习困难时期是初一、二学生占62%。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多的数学学学困生呢?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呢?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名数学学教师,我们责任重大。

一、造成初中学生学习困难的几个方面的因素:

1. 学生个人因素

原因之一:心理的变化

由小学升入初中后,学生的心理有了明显变化,学困生常存在着自卑、厌烦、恐惧等心理,十分明显。

在班级的群体中,因学困生经常要拖班级的后退,会受到同学的讽刺、挖苦、嘲笑,甚至是冷眼相待。再加上数学学科的严密逻辑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更加造成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屡屡失败,偿不到学习成功的体验,常常以失败者的心态迎接新知识的学习。加上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学生面临着考试,升学的压力,家长的期望过高及个人抱负与现实条件的反差所带来的刺激。再由于一些教育方法不够恰当,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导致他们产生一种消极心理,不能主动投入到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中,缺乏激情并产生厌烦感。因此上课他们不想听,不懂不想问,作业不会做就干脆不做;但又怕老师的批评,责问,就向

同学抄,甚至一提到做数学作业就浑身上下不舒服,感到头痛,心烦,对数学逐渐产生厌恶感。一旦学困生具有自卑感和对学习数学的厌烦情绪,他们就会时常处于戒备状态,以防老师、同学对他们的伤害,其精神上高度紧张,心理压力特别大。怕作业、考试不好,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讽刺,家长的臭骂、挨打,所以他们对学习数学有严重的恐惧感。因而不能控制自己的困难,坚持下去,包括上述原因在内的种种原因造成了学困生的形成,影响了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高。

原因之二:学习方法上按部就班。

小学阶段由于数学是从一年纪开始的,六年小学的数学的学习时间里,一堂新课内容少,时间充裕,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弄一个知识点,因此学习方法上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只有很少的自学时间,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进行的学习,所学内容也都是由老师选定的。是那种典型的“要我学”。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课堂上听,课后作业应付了事。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环节,知识松散零乱,没有形成系统,对概念、性质、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不善于归纳,总结,比较,不能使知识网络化,加上理解不深,推理不严谨,影响了数学知识的掌握。

原因之三:缺乏自觉性与主动性。

学习上如果缺乏了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成绩是不可能提高的。学习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自觉性,学会学习。“我要学”是这一阶段学习的主要特点。在小学里长期适应了老师、家长监督下的学习,一旦离开了老师和家长的高压政策,如果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上会十分盲目,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教材等因素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后,教材的知识结构变化很大,从小学的“数”运算发展到“式”的运算,对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要求,而几何的学习,又使学生从数的学习到图形的研究与学习。

新教材的更新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实现的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然而现在的初一学生当年小学使用的还是旧教材,老师使用的是“应试教育”的那一种满堂灌机械性的训练方式。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优秀数学题目,比如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特殊平行四

边形的性质,找几何图形的重心等。

新教材中还出现了移动话费、球赛等很多现代化的问题,可能以前想也没有想过,但现在这些新颖的内容在解应用题时却很常见。

因此,新教材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

3社会和家庭因素

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游戏厅,网吧等大量不良影视作品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业造成很大影响,吞噬学生的心灵,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放纵享受等。

同时留守儿童,单亲子女,父母离异等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在调查问卷中,身处这种家庭环境下的学困生占85%,还有部分是从小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的学生,这些学生人情味很淡,不求上进,脱离集体,厌学、弃学等。

4教师因素

小学、初中教学方法上存在差异,教师之间缺乏基本的交流与协作,小学教师只管升学,只要小学毕业进入了初中就算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初中教师管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课外拓展的内容较少,有的老师涉及历史性的根本就不提。使数学变得枯燥化,致使学困生更没有兴趣。

教师教学时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设计难度过高,学困生为了完成,抄袭成了家常便饭,教师又难以据此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效率,从而恶性循环,导致学困生的增加。

二、转化数学“学困生”的对策:

1、学生个体因素引起的学困生的对策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责任,是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应该且必须要做的事。学困生比其他学生更期待老师的激励和引导,尊重是每个人最深沉的内心需要。教师要倾注更多的爱,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上,有意无意的表现对他们的关心,象朋友似的常常聊天,谈谈生活学习上的困难,这样才能拉近师生的距离,点燃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学习方法,教师可以给予指导,比如自我预习,复习,记笔记等 在课堂上老师可设计难度不大的问题为学困生创造机会,循序渐进的引导他们,把消极地听转化为主动参与思考。

数学老师要配合班主任老师搞好班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能生活在纪律性强、自觉性高的集体中,给学困生潜移暮化的影响。同时我本人在所教班级建立数学学习兴趣小组,实行一帮一,证明这样可以确实能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锻炼了其他学生。

2、针对教材引起的学困生对策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循序渐进,在教新知识时要考虑学困生,对于一些概念、定理的引入可通过感性材料,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美国地二十任总统茄菲尔德的故事来证明勾股定理,通过存折上的支出与收入来引入负数的概念。

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比如在讲“重心”时,就可以小组动手,让他们都动起来。找出几何图形的重心,学生在参与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理解力等

还有我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时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实物(橡皮泥、萝卜)亲手制作的生活的立体图。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丰富了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开拓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展示作品,并与同学、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还有新教材中还设有“阅读”“资料”“课题学习”“数学活动”等栏目。不要忽视了这些改变,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朋友学生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3、针对社会与家庭引起的学困生

数学老师应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帮助他们树立远大是理想。同时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走出校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无处不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看到数学的重要性,及广泛应用。

4、针对教师因素引起的学困生

新课标对学生提出高要求的同时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教师素质,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把教什么变为学什么。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注重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如果发现有知识衔

浅探学困生的成因 篇3

[关键词]学校管理制度 教育制度改革 家庭教育方式 社会价值观念 学生自身缺陷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92

在现代教育中客观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学困生。他们的存在直接影响班级学习成绩的好坏,也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新课标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情绪,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这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要求。对学困生的管理和教育,也可作为衡量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首先必须弄清楚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下面就简单谈谈学困生出现的主因。

一、学校管理制度是否得力

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很大作用和影响。因此,学校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对一个学生的发展及潜能、特长的开发等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所学校,应该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开设一些能够让他们感兴趣,符合他们发展需求的课程,或多组织开展一些切合实际的活动,或成立一些能展示他们特长的社团等,调动他们的内驱力,不要让高考指挥棒使其失去信心,不要让高考独木桥阻挡了他们的潜能发展之路。

二、国家教育制度改革能否落实

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及教育管理制度的导向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尽管当前实施的是素质教育,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再加上各类招考都给教育打上了深深的应试的烙印。许多学困生由于长期处于失败的阴影中,产生了“我是笨学生”的自我价值判断,并出现了悲观失望的消极心理。同时,应试教育也促使教师对学生采用急功近利方式,从而使更多学生沦为所谓的“学困生”。

三、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妥当

我们认为不同的教育方式会收到不同的教育效果。正确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使学生思想健康、精神振奋、积极向上,相反就可能会污染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之偏离正常轨道,误入歧途。首先,很多家庭信奉“分数至上”,分数就像家庭的晴雨表,无形中使学生担负着很大压力,造成心理障碍。其次,一些家庭变故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个性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学生在家庭变故面前会丧失进取心,破罐子破摔,得过且过。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长辈对其溺爱太甚,有人形象地指出现在的学生是“由家长抱大的一代”,所以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抗挫折和抗压能力较差,不能理解、接受学校和教师的严格要求,容易形成自卑情绪,渐渐导致学习困难。

四、社会价值观念是否积极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其中蕴藏的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和社会功利观念,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扭曲。其次,不良的社会风气也使学生在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们整天沉迷于玩手机、打游戏,无法收心,无法用心学习。再次,当前经济不景气、就业难等问题也使学生产生了消极的教育价值观,滋生了厌学情绪。

五、学困生自身缺陷能否克服

一是自信心缺。由于原来基础就比别人差,上课听不懂,缺课多,逐步拉大了与别人的差距,恶性循环,变成了学困生。

二是逆反心强。由于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随心所欲,我行我素,不听别人劝告,经常受到家长和教师的批评,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家长老师对其越来越束手无策,只能听之任之。

三是自控力弱。从小受家庭、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学习不求上进,经常看电视、玩手机、进网吧、看不良影视作品……这些不良的行为、不当的内容吞噬了学生纯真的心灵,从而造成了他们厌学、弃学。

四是缺成就动机。他们认为自己天生就笨,不是学习的料,学生任务难以完成,因而兴趣淡薄、态度消极、思维懒惰、注意力分散、情绪低落,造成学习困难。

五是意志薄弱,懒于学习。他们认识不到学习的价值,没有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觉得学习是一种苦差事。在坚持性方面,表现为不懂不问、知难而退、缺乏毅力;在独立性方面,表现为学习被动,作业应付,很少独立思考和钻研。

六是阅读能力差。不会学、不理解、缺乏自我检查和自我督促,思维过程和学习策略缺少。大多数学困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相当缺乏,有的根本无阅读兴趣。

综上所述,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我们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多了解他们的实际,对症下药,使之步入正轨,这既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也有利于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浅探学困生的成因 篇4

一、学校管理制度是否得力

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很大作用和影响。因此,学校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对一个学生的发展及潜能、特长的开发等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所学校,应该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开设一些能够让他们感兴趣,符合他们发展需求的课程,或多组织开展一些切合实际的活动,或成立一些能展示他们特长的社团等,调动他们的内驱力,不要让高考指挥棒使其失去信心,不要让高考独木桥阻挡了他们的潜能发展之路。

二、国家教育制度改革能否落实

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及教育管理制度的导向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尽管当前实施的是素质教育,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再加上各类招考都给教育打上了深深的应试的烙印。许多学困生由于长期处于失败的阴影中,产生了“我是笨学生”的自我价值判断,并出现了悲观失望的消极心理。同时,应试教育也促使教师对学生采用急功近利方式,从而使更多学生沦为所谓的“学困生”。

三、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妥当

我们认为不同的教育方式会收到不同的教育效果。正确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使学生思想健康、精神振奋、积极向上,相反就可能会污染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之偏离正常轨道,误入歧途。首先,很多家庭信奉“分数至上”,分数就像家庭的晴雨表,无形中使学生担负着很大压力,造成心理障碍。其次,一些家庭变故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个性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学生在家庭变故面前会丧失进取心,破罐子破摔,得过且过。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长辈对其溺爱太甚,有人形象地指出现在的学生是“由家长抱大的一代”,所以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抗挫折和抗压能力较差,不能理解、接受学校和教师的严格要求,容易形成自卑情绪,渐渐导致学习困难。

四、社会价值观念是否积极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其中蕴藏的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和社会功利观念,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扭曲。其次,不良的社会风气也使学生在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们整天沉迷于玩手机、打游戏,无法收心,无法用心学习。再次,当前经济不景气、就业难等问题也使学生产生了消极的教育价值观,滋生了厌学情绪。

五、学困生自身缺陷能否克服

一是自信心缺。由于原来基础就比别人差,上课听不懂,缺课多,逐步拉大了与别人的差距,恶性循环,变成了学困生。

二是逆反心强。由于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随心所欲,我行我素,不听别人劝告,经常受到家长和教师的批评,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家长老师对其越来越束手无策,只能听之任之。

三是自控力弱。从小受家庭、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学习不求上进,经常看电视、玩手机、进网吧、看不良影视作品……这些不良的行为、不当的内容吞噬了学生纯真的心灵,从而造成了他们厌学、弃学。

四是缺成就动机。他们认为自己天生就笨,不是学习的料,学生任务难以完成,因而兴趣淡薄、态度消极、思维懒惰、注意力分散、情绪低落,造成学习困难。

五是意志薄弱,懒于学习。他们认识不到学习的价值,没有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觉得学习是一种苦差事。在坚持性方面,表现为不懂不问、知难而退、缺乏毅力;在独立性方面,表现为学习被动,作业应付,很少独立思考和钻研。

六是阅读能力差。不会学、不理解、缺乏自我检查和自我督促,思维过程和学习策略缺少。大多数学困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相当缺乏,有的根本无阅读兴趣。

综上所述,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我们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多了解他们的实际,对症下药,使之步入正轨,这既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也有利于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摘要:学困生的存在直接影响班级学习成绩的好坏,也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从学校管理制度、国家教育制度改革、家庭教育方式、社会价值观念、学生自身缺陷等方面分析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成因及措施 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逐渐显现出来,教学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数学学困生仍然存在,也是我们所有数学教师值得关注的问题,数学学困生如何转化也一直困扰着广大的数学教师。“他就是不学,我也没办法了”,“你怎么就是学不会啊!”这样的话我们也经常听到,那是不是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呢?下面我就从我的经验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我的看法:

一、什么样的学生,可以界定为学困生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以农村家庭的孩子和打工子女居多,造成了一些学生在识、技能、能力、态度、品质、方法与体质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没有得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给予补偿和矫正的学生。学困生具有相对性,短时或长时,可转化等特性。如果不及时关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数学学困生的成因有社会,家庭,学校,智力,体质等。我校数学学困生大部分属于后天因素。

1、社会因素

网络游戏因其刺激性、连续性,自然也成了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最爱,有的学生渐渐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网上聊天,黄色网站也腐蚀着青少年,有的学生会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网友而离家出走。许多学生就因沉迷于其中而逐渐成为学困生。本人所教班级的几个学生,就是因为沉迷上网,游戏,聊天而荒废了学业。后经过老师,家长的劝说才认识到自己沉迷网络的危害。

2、家庭因素

在农村中学,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初中生的家长大部分是初中文凭,有的只是小学文化。他们的素质不是很高,管理子女的学习状况只是问有无作业,主动来校了解子女读书情况的不多;有的家长来校只是问孩子生活上的情况,很少主动向老师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更不要说检查子女的家庭作业完成的如何,也谈不上辅导子女的作业;还有的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厉害;甚至极个别的家长反对子女上学,认为打工挣钱才有用;更有甚者对子女根本不关心,任由学校管理,有时子女做错事还要到校找学校的麻烦等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情绪,读书无动力、无压力、无监督,再加上学生的惰性、好玩的特点,学习更得不到巩固,这些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直线下降。

3、教师因素

当前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受到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困扰,升学考试竞争激烈,知识本位、智力第一的教育思想支配着数学教学,教学观念陈旧,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法指导。特别是初中二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并且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时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思维方式,有的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教材的要求认真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教学方法单一,对学困生缺

乏爱心,乃至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致使他们的成绩越来越差。

4、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习惯不好,自主学习能力差是数学学困生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1)数学基础差,到初中既不适应

一些学生小学不认真学习,造成了基础薄弱,进入初中尽管有着好好学习的愿望,但由于自身的因素有的时候学的很吃力,又不习惯或不好意思问同学,问老师解决,逐渐就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成为了学困生的一员。(2)学习习惯不好

一些学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定势强,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成绩自然低。

三、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针对以上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可采取以下的转化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行为方式或作风,是一种自动的经常化的行为。初中阶段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起着促进作用。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将造成长期的学困。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某些优异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表扬,并创造条件,促使其重复出现,直至形成习惯;对某些不良的表现要及时给予否定,减少其出现机会,直至杜绝为止。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的内部强化,增强行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查漏补缺

学困生因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新知识接受能力不强,久而久之就成了课堂上的“陪客”。教育家布卢姆把学生比作医院里的病人时指出:一个医生的责任不是在作出有利还是无利的诊断后就结束下来,还应当自问自己还能为病人的现状做些什么。教师看待自己的学困生,也应该如此,教师应当把学困生在作业、试卷中基础知识的错误,整理出来,从错误中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

3、用爱去关心,关爱学困生

学困生由于成绩的原因或多或少在课堂上有自卑的心理,教师应该格外关注他们,可以选取些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做,使学生能感觉到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课后及时的进行辅导,并在平时注意培养学困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达到转化的目的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和研究,早日形成一套行之可行的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方案。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成因及措施

牡丹江市第八中学

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篇6

关键词:成因;学困生;非智力因素;学习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056-03

学困生,简言之就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自中学招生政策改革以来,特别是普通高中学校大力扩招以后,学校的生源质量便呈总体下降趋势。在高中学校的每个班里,学困生都占有不小的比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既不属于生理残疾学生,又不属于智障学生,但就是难以适应正常教育环境,跟不上常规教学进度,也无法从学校一般的教育方法中获取相应的知识,他们的学业成绩显著低于普通学生,给班级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近年来,高中学校的学困生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学困生的成因,积极转化学困生是各个学校急需研究和解决掉问题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学困生的概念界定与心理特征

1、学困生的界定

学困生的定义在国际教育中存在着不同的规定和内容,从操作角度看,学困生就是智力正常,学习水平偏底的學生,这种偏底是指相距普通学生1-2个标准差。 学困生与后进生,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后进生是指那些学习成绩差,思想上不求上进,道德水准较低的学生。其中某些道德水准差,而学习成绩不算差的学生也属后进生之列。学困生仅仅是指学习成绩差而道德表现不算差的学生。两者不能简单等同,但在学习过程中学困生有可能向后进生转化。

2、学困生的心理特征

消极心理。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差,没得到老师的帮助和关注,有的学习成绩虽差,但文体、劳动、纪律方面教好,仍很少得到老师的赞扬,久而久之便心灰意懒。

自我表现心理。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主要变化是努力发现自我。他们千方百计地想提高自己在班里的地位,注意自己在班里的形象,对老师反感,没有是非荣辱观念,拒不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对学习不感兴趣。

焦虑心理。学生大多有焦虑倾向,有的已发展到紧张状态,害怕作业,畏惧考试,厌读厌学,甚至偷钱离家出走。

恐惧心理。部分学生基础差,学习难以提高,因而胆小孤僻,怕老师批评,见了老师躲躲闪闪,常怕老师告状,从此,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孤独心理。部分学生由于父母争吵甚至离异,缺少家庭温暖,因而无心学业,加上老师的疏忽,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更感到自己的孤独无助,造成内向孤僻,不合群。

自卑心理。部分学生基础差,功课多,题式繁,造成心慌意乱,明显影响考试成绩,评先进没份儿,很多活动竞选不到,觉得自己是样样不如人,于是就成绩下降。

麻木心理。这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成绩好坏无所谓,不思进取,“有课在教室里坐着,没课在教室外玩着。”

二、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诸多方面加以阐述:

1、学生自身因素

学习目的不明确。这种学困生比较普遍,不知为什么而学,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成绩不好就丧失了学习信心。据调查,有40%的学困生认为学习对将来影响不大,对学习没兴趣,遇到困难就退缩逃避,受不了挫折,造成学习困难。

外界因素影响。这类学困生又分下列几种类型:(1)学习任务重,不堪重负。(2)学习与娱乐关系处理不当。如有些学生痴迷于上网、游戏等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下降。(3)社会或家庭造成的心理负担过重,特别是家长或老师给孩子的压力,一次没考好就非打即骂,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往往与老师或家长对着干。

人际关系障碍。如师生、同学关系紧张。 学习态度及习惯方面存在缺陷,如怕苦怕累、懒惰、不肯动手、动脑。

学校或班级管理不当、教师的教法呆板,使他们的积极性慢慢消失,直至对学习毫无兴趣,最终沦为学困生。

心理机制发育不健全,无法完成学业。我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一些先天或后天智障者也进入初、高中学习。

2、学校因素

领导的教育观念。受考试制度所带来的压力依就束缚着校领导的手脚,部分领导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深、不透,甚至发生偏差,仍一味热衷于应试教育,为了保证重点率和升学率,牺牲了广大学生受公平教育的权利。

教师的教育方法。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古板,不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考虑学生的已有基础,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使学困生的心理得不到满足,尝试不到成功感,影响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关调查显示,有42%的学困生认为,教师讲课不生动,满堂灌,教师总是沿用一套刻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压抑。

教师心理健康。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教师面临着各种压力,教师的心理适应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影响更大。有调查发现,教师在课堂45分钟内,往往有32分钟集中在优秀生身上,而投入到学困生身上的时间要少得多,他们对学困生有一种潜意识的拒绝和排斥。

3、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无论是从时间或空间上讲,家庭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对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部分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无力辅导子女学习,加上家长忙于生计,甚至有"多读书,不如早挣钱"的思想意识。对子女的学习放任自流。

管教方式不当。由于目前的中学在校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一味地迁就、溺爱,让部分学生只图享乐,不知奋斗,学习上缺乏信心、恒心和进取心;另一部分家长不懂教子之道,孩子为了逃避家长的责罚,学会了说谎,与家长作对,导致成绩下滑。

残缺家庭影响。在学困生中,残缺家庭子女占较高比例,父丧母亡或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家长对孩子的管教作用微乎其微。

部分家长对学校依赖过重,缺乏与教师沟通。不少家长认为,只要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行,教育那是学校的事。不与子女交流,也不与老师沟通,对孩子学习漠不关心,孩子出了问题,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怪学校和老师。

4、社会因素

社会舆论。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如“读普通高中是没出息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即使初中时的中等生,最终也成了新的学困生。

社会影响。受到社会上偏激思潮的影响,学生心理产生了对学习的轻视,无视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不少人没有知识照样赚大钱。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书刊,不健康的场所,如游戏厅、网吧等,对学困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技校学困生的心理辅导

本文着重对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困生问题,提出开展心理辅导的几项措施:

1、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不明是学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为学习动机的不明所抑制。学习动机的激发可采取下列措施:

适当地运用奖励。奖励要与学困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感到无愧于接受这种奖赏。奖励要注意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因为对学困生而言,最大的奖励莫过于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肯定,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微笑等强化激发因素。

创设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目前教学中的弊端之一是过于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由于课堂竞争中优胜者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学生是竞争的失败者,因而更容易诱发学困生的自卑、自暴自弃心理。因此,应通过建立合作的课堂学习的方法,如改进评分方法,采用鼓励性评价,淡化竞争气氛,用类似分层作业的方法提倡互助与协作,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协作,如把学困生分到各学习小组中,对全组同学进行"捆绑式"考核,能有效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进行有效的归因训练。它有利于学困生分析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德威克指出习得性无能学生常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低下;而自主性学生则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程度不够或策略不对,两类学生的归因倾向与他的目标与信念有关。

帮助学困生实现角色转换。学困生在教师、同学的眼里往往是"嫌弃儿"的角色。这种角色地位深深影响他们的自尊与自信,使他们对课堂学习更加反感、敌对。相反,如果采取像让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辅导老师这样的角色,要求他们课后对更差的学生进行辅导。这样,学困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人际关系、测验焦虑等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极改变。

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学困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胜任感。学困生往往容易把自己与学优生比较,从而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越比自信心越低。如果将其改变为用自己的现在同自己的过去比,就能使之从自己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自信心。因此,在对学困生个别辅导中,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制订个人的目标与计划,并制订出落实这些计划的具体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其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实现自我参照目标来体验成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改变对学习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2、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效果、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注意和了解程度、赏罚情况等。对学困生的调查表明:27%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26%的学生是因为应付各科学习和作业太累失去了学习兴趣;13%的学生觉得学好学坏一个样;34%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一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就会成为他们的负担。他们或者对学习产生抵触或对抗情绪,或者对学习产生焦虑,或者对学习产生恐惧,或者会由于连续的失败而逃避或回避学习,或者出现学习抑郁症如食欲不振、孤独、懒散、过敏、闷闷不乐等,由此学业就会下降甚至学业不良。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学习中总有一些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在传授这些知识时,有赖于教师用新颖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有趣的内容与枯燥的内容交叉进行,并巧妙把枯燥乏味的东西变为津津有味的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心和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的欲望;教学内容过深,学生畏而却步,会减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过浅,唾手可得,也会丧失学习兴趣。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注意深浅得当。

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的兴趣点。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特点,学生某学科的兴趣往往是由该学科特别有兴趣所引起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掘学科知识中那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如语文的文情诗意,数学的奇思妙想等,以期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特殊兴趣。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学生在各科学习的初始阶段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度过这些难关,学生就能顺利地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兴趣也会渐趋稳定。闯不过这些难关,学生在学习上就会困难重重,学习兴趣就会锐减,甚至会感到味如嚼蜡。难点或关卡是学生兴趣和成绩的分化点。

“亲其师,然后信其道”。老师应自觉、主动地与学生交心、沟通,老师一旦成为学生的知心后,学生就会对你的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此外,应当与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扎根于人生观和理想的沃土之中,由有趣、乐趣变为志趣。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创设问题情境等,也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3、排除不良情绪

学困生往往对学习有某些情绪或情感问题,这些情绪、情感问题往往是由于学习而产生,再反过来又严重地影响与阻碍学习。排除的方法是:

克服焦虑与恐惧。学困生在学习过程和考试情境下,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学习优、中等生,其中考试焦虑水平比学习焦慮水平更高,差异更大。这往往是由于担心失败而引起的,从而造成他们注意力不易集中,干扰学习所必需的一些能力,如记忆能力、组织技能等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帮助他克服焦虑与恐惧情绪。2006年,我上普通班的课,学生基础特别差,普遍恐惧学习,针对这一情况,我除了给他们宣讲学习的重要性外,经常组织学生搞一些有趣的班会活动。一些从不在课堂上发言的同学,参与的热情特别高,极大地调动了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如入学时数学学科仅得28分(总分150分)的某同学,用两种方法解出了一道难题,受到我的表扬后,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恐惧心理也一扫而空,毕业考数学得了118分。

避免产生逃避或回避心理。由于连续的失败,失去了对学习的自信心或自尊心,因而不愿上学或逃学,回避学习课程,由此使成绩越来越糟。为此,学校和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帮助他们减少逃避心理的产生。学生总归是要走向社会的,我校定期邀请相关学问学术专家人员来校讲学,可以使学生提早明白自己与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好理论练好技能。

减少对抗或抑郁。学困生由于长期的成绩不良或学业失败,损害了其自尊心与自信心,以致有的对学校、教师、家长产生敌对心理,或者出现某种程度的抑郁状况,如食欲不振、孤独、懒散、过敏、闷闷不乐等。这种对抗与抑郁的心理又会进一步造成学习的退步。因此,应设法防止和消除对抗或抑郁情绪的产生。

4、塑造良好个性

树立自信心。学困生往往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应有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缺乏,多数由于日常生活中教师、家长或他人过多的责怪与批评等造成的。因此,教师、家长应特别注意关心、鼓励他们,使之树立自信心。

增强意志品质。不良的意志品质是产生学困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做事情没有持久性、稳定性,遇到小问题便退缩,对自己行为缺乏应有的控制能力,容易被外界一些事情所诱惑,缺乏责任感等,都会对学习有不良的影响,严重阻碍学习的进步。要鼓励他们积极地迎接困难,鼓起克服障碍的勇气,懂得怎样去排除障碍,征服挫折。为此,要经常为孩子设置一些他们能够克服的障碍,以培养其意志品质。

提高适应能力。部分学生由于从小受父母呵护过多,造成个性及性格上的问题,如内向、孤僻,行为幼稚、不成熟,不愿意与同伴和教师交往,在学校活动中退缩等,由于一时难以适应学校的生活与学习,学习效果差,由此造成学业成绩不良。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以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家长休息日多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活动,使之多与外界接触,鼓励他们与同龄伙伴交往,为他们提供独立办事的机会,不强迫他们做其害怕的事情;加强班集体的建设,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温暖等等。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多想办法,全方位地对学困生进行"综合治理",我们就能够有效地转化学困生,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编:《教育大辞典》(简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 隋光运,刘晓明著:《青少年心理保健技术》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叶澜主编、郑金洲等著:《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刘宣文著:《学校发展性辅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 金忠明,葛大汇,唐安国著:《衡山夜话》--50教育问题纵横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 孟繁华主编:《赏识你的学生》,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

当前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篇7

一、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 思想工作要细心

作为班主任, 对待班级里所有的学生都应一视同仁, 将自己的爱像甘露一样洒给每一个同学。要想做到这一点, 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有的班主任对优生爱得起来, 而对学困生则爱不起来, 总以为学困后是朽木不可雕也。其实每个人都有其自尊心, 班主任应时刻注意自己的工作方法, 哪怕是一颦一笑、一举一动, 也不要让学困生觉得你是讨厌他们、憎恶他们, 更不应冷言冷语戳伤他们的自尊心。学困生一旦产生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班主任不加注意, 不进行思想工作, 他们会越来越不上进, 并且会对班主任产生逆反心理, 工作也就更难做了。因此, 班主任应时刻观察学困生的表现, 经常找他们谈话、谈生活、谈学习。同学困生谈话要讲究技巧, 绝不能让学困生产生你凌驾于他们之上的感觉, 认为你是鄙视他们。要发扬学困生的优点 (学困生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的) , 让他们感到自己也是集体中的一员, 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二、研究学困生“学困”的成因, 多照顾、勤关心

对于学困生要多研究他们之所以“学困”的原因, 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班级里的几名学困生, 导致“学困”的原因各自不同, 有的是因为家长溺爱, 学生产生学不学习都一样, 反正家里有钱, 考不上高中可以自费的想法;有的因为父母不和, 家庭缺少温暖, 在奶奶或姥姥家长大, 缺少教育;有的则是受社会影响, 常同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来往, 沾上种种恶习。对于这几种情况, 我进行了分析:第一种情况主要采取家访的形式, 同家长多次取得联系, 讲明学生在校表现, 指出溺爱的危害, 特别强调知识的重要, 使家长有深刻的认识, 配合我做好学生的工作;对于另外几种情况的学困生, 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工作方法, 在生活上多照顾勤关心, 使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享受到在家中享受不到的爱。

三、学习上勤指导多帮助、有耐心

因为我是教美术的老师, 所以我就利用我的专长辅导我们班的一些学困生。为此, 我在班里成立了美术兴趣学习小组等。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 主科的成绩不太好, 但可以调动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在美术、体育、艺术上多下点工夫, 让他们成为特长生。我经常会利用课余时间给这些学生做专门的辅导, 最后使我们班有3名学生以特长生的身份考入了高级中学。

四、思想工作要坚持经常, 要有信心、有恒心

做学生思想工作是艰难的长期的, 特别是学困生, 我们不可能仅凭一次谈话、一次表扬、一次关心就可以使他们悔过自新、浪子回头。学困生的思想常常会有反复, 这与他的年龄及社会影响有直接的关系。青少年思想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 可塑性强, 也许做过一次工作, 他当时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 而过后遇到实际问题, 又会旧病复发。遇到这种情况, 有人会抱怨说:“这些学生没脸皮, 属老鼠的, 撂下爪就忘。”其实, 这种抱怨并不客观, 无论做什么事情, 不花费精力, 都不会一蹴而就, 学困生的思想出现反复也是极客观的现象。因此, 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要有“功到自然成”的信心, 要有“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恒心, 只有这样, 才能转变他们的思想。

浅析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 篇8

关键词:学习困难生,成因,转化

“困难”即阻碍多。学习困难生是指智力属于正常范围,由于学习习惯不好、记忆力差或厌学等导致学习成绩差,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水平较正常学生低下,在学习上有困难,难以达到义务教育数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

学习困难生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困生在学习形成因素上主要与学习环境、教师教学方法、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时间、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与兴趣等有关。

(一)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掀起

现在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传统的思维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些人片面追求“物质价值观”、“金钱至上论”,“读书无用论”思想有所抬头且有蔓延趋势。不少家庭(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家庭)为了改善生活条件,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挣钱,将子女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甚至托付给亲戚代管。对子女的学习关注不够,甚至认为是在校消磨掉时间即可,能认识几个字,将来会算一些简单的帐目就行了。长此以往,其中的一些孩子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继而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如:不按时上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不讲究质量(甚至发挥“金钱”的作用,雇佣他人完成),等等,最终学习参与度逐步降低。如果老师不能及时发现,或者教育不力,如此恶性循环,他们最后会沦为学习困难生。

(二)教师教育不当所导致

有些学习困难生并非智力低下,导致他们学习困难的不是他们的家庭,也不是他们自己,而是教育他们的老师。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别是当学生学习成绩滑坡时,一些教师不是很好地帮助学生共同查找原因、制定对策,而是喜欢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大家都坐在同一个教室,同一个老师上课,别的学生能学好,你成绩怎么这么差,你给我好好反省反省。”类似的语言成了老师训斥学生的口头禅,甚至把皮球踢给家长,让家长在试卷上签字、来校。不可否认,老师的本意是好的,但殊不知这样做对某些学生适得其反,他们出于自尊的需要,在教师的逼迫下也去努力寻找失败的原因,但往往不能触及根本。这种老师把失败归结于学生、家长,并附带消极评价,如果反复出现,就可能直接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从而认为“自己真的不是读书那块料”,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三)学生学习方法所导致

个别学生由于生长环境原因,导致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不对,学习目标不明确,只能随班就读,更导致他们学习自信心差、持久性差,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老师不特殊照顾,不对他们进行学习辅导,则后果可想而知。

针对学习困难生的形成原因,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来解决问题呢?

结合学困生成因分析,从转化原理和指导要求出发,要转困、脱困必须实施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学困生学习动机、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内容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多管齐下,研究对策,切实有效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一)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当前,教育正逐步被政府、社会重视起来,但少部分家长对教育不甚了解,因此,我们要加大教育法规宣传力度,让他们知法懂法,知道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责任,从而正视教育、理解教育、重视教育。他们对教育的认识提高了,就不会追求“短期效应”而放松对子女的教育。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样学困生从数学学习获得的成功感,也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与此相反,如果学习总是失败,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适当难度的提问、板演、讨论和测试的机会,让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当学生学习失败时,不一味地批评、指责,要及时安慰、鼓励,帮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再通过教师的精心辅导和他们自身的努力,他们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三)优化教学过程

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篇9

一、学困生的特点

学困生主要是指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主要表现为不善于区分教材重点, 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 很容易被当做低智商者。实际上, 大多数学困生智商绝无问题, 除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并不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差。学困生的外在表现为学习态度消极, 作业马虎, 经常不完成作业, 几乎不参与学习活动, 不能正确接受教导, 学习偏科, 缺乏计划, 上课走神, 兴趣缺乏等。他们的作业与考试的错误率较高, 学习成绩差, 达不到应该到达的最基本的教学要求。

二、学困生的成因

学困生的形成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1. 个体的心理障碍。

有些学生在其他方面表现得很机灵, 就是不好好学习, 成绩上不去, 于是教师就责怪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采取一些强制的手段, 迫使学生好好学习, 认为由此可快速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事实却非如此, 这些学生真正存在的问题是“学习障碍”。学习障碍的现象比较普遍, 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或者做作业磨蹭, 有头无尾, 缺乏时间观念, 或者很粗心, 可以解出难题, 却把简单的计算做错……这些学习障碍的表现很容易引起教师的误解, 认为学生是学习态度有问题, 是故意的, 屡教不改, 因此对学生进行惩罚。而这些惩罚只会令学生的学习障碍严重,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 学校教育的失误。

虽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 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 可分数总是每次升学的一个坎, 应试教育的阴影挥之不去。很多时候, 教师关注的都是学生作业的正确率、分数, 总会在有意无意间伤害一些作业错误率高、考试分数低的学生, 认为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 拖班级后腿, 甚至会在学生或家长面前把他们批评得一无是处, 让他们感到自卑、逆反, 进而厌学、自暴自弃。

3. 集体归属感的缺乏。

有些学生认为, 学困生是拖班级后腿的人, 是损害集体荣誉的人, 甚至是低智商的人, 所以看不起学困生, 嘲笑他们, 导致部分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即使有些学困生有过勇于改正错误的表现, 也常常难以得到重视和信任, 继而产生消极情绪, 放弃努力。我认识这样一位学生, 他的学习基础非常薄弱, 很多基础知识都不懂, 平日里同学们都很疏远他。记得有一次公开课上, 他突然兴趣浓厚, 举手回答问题, 老师点了他, 他也答对了;接着他再举手, 可那次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他却支支吾吾不知所云, 同学们哄然大笑, 他很失落。据说在此后的课上, 他常常伏案睡觉, 还打呼噜, 引起同学们的强烈不满, 以致后来班上没有一个人和他交往, 甚至畏惧他, 因为他会莫名地打人, 而且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有来往。至于他的成绩, 更是跌落低谷。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典型的缺乏集体归属感的学困生, 同学和老师对他的态度, 让他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4. 家庭教育失当。

比如在我班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 爷爷奶奶居住, 隔代的管教让他们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还有一些是独生子女, 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家长对孩子期待很高, 给予孩子很多物质刺激, 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或犯了错时, 便对孩子进行辱骂、鞭打, 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抵触心理;还有的家长则看得很开, 孩子放到学校, 就应该由老师管, 把责任推给学校, 甚至不愿意与学校配合教育。家庭的这些情况使得部分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习惯都出现了问题, 导致个别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学习习惯变差、学习成绩下降, 变成了学困生。

5.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各种媒体也会有一些负面的传播, 导致一些学生产生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学校、家长的一些正面教育不予理睬, 影响到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的发展。

三、对学困生的教育对策

1.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新的教学目标, 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

(1) 建立新的教师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特别是学困生的引导者和转变者, 应把转化学困生作为一项教育任务抓好。 (2) 建立新的学生观。传统的学生观是学生学习的客体, 学习是被动的, 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 学习就是读书、练习、考试, 枯燥乏味。新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 教师应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引导、启发和关心学生的成长, 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2. 用爱心、诚心、耐心和细心对待学困生。

爱心是转化的基础, 教师只有心中充满爱, 用爱心滋养所有学生, 才能深入学生内心世界, 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 看到他们的闪光点。诚心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 教师要做到有诚心, 就是心中的天平不能有偏向, 做永不偏斜的天平。耐心是转差的保证, 教师比任何人都应有耐心, 耐心是教师转化学习困难学生中不可缺少的一心。细心是转差的切入点, 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可从细处着手, 找准切入点, 以小见大, 培养师生之情。

3. 加强学困生的心理素质培养。

(1) 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 (2) 让学困生尝试成功; (3) 注意培养学困生的坚强意志; (4) 培养学困生的抗挫折能力。

4. 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学法指导,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篇10

一、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表现

1.自身因素。(1)学习目的不明确,大多表现在没有责任心,认为学习是为家长和老师学的,不需要努力去学,常常要老师催、家长逼才能完成作业。(2)贪玩造成学习困难占的比例最大。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小学生的自制力差,不能分清什么时候该玩什么时候该学习,课堂上常常开小差做小动作,课后作业应付了事,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3)知识断层型。学困生由于学习不得法,对所学知识不能很好掌握,造成学习新知有困难,因为小学没留级制度,这些学困生都跟班升级,所以学习缺漏也就越积越多。(4)学习习惯差,依赖性大,产生惰性心理,他们只等着别人说出结论,不愿主动积极地思考,成绩当然不乐观。(5)自信心不足。学困生由于理解能力比较缓慢,思维跟不上老师和同学的思路,课堂上这些同学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会当观众,来掩饰自己的紧张情绪。

2.外部因素。(1)家长教育无方,表现在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由,孩子的作业是否按要求做完,很少过问。等到成绩不好,更多的是责骂而不是帮助其分析原因。(2)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与方法在一定范围内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困生的求知欲望。(3)对教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有抵触情绪,导致厌学。或者是在同学中不合群,也会影响到对学习的兴趣。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 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去喜欢他所教的课程,而不会由于喜欢一门课程而去喜欢一个老师。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有的学生对很容易的题目也不会做的情况,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我时刻告诫自己千万要克服急躁情绪,不要流露出任何不耐烦,更不能挖苦,实在忍不住时,可以做一下深呼吸。

2. 不断改进教法,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改进教法,培养学习兴趣,这是学困生转化的核心。教师要针对学困生缺乏自信、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这一现状,认真备课,仔细琢磨教材特征,不拘一格地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且授课时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散难点,及时给予学生模仿练习的机会。此外,教师讲课的语速要适中,讲课话语尽量通俗易懂,声情并茂。学困生大多思维简单,缺乏从具体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因此,教师应借助肢体语言,形象生动地进行一些类似量一量、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等学生喜爱的活动,促使他们眼、口、耳、脑以及手共同参与,真正达到以手巧促心灵的目的。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这课在推导其计算公式时,可事先在课上叫学生亲自动手剪一个平行四边形,边动手边思考,积极探索其中奥秘,并通过剪、移、拼等方式发现其与长方形面积之间存在何种关联性,最终推导出计算公式,这样可极大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 根据学困生实际,制订可操作的教学计划。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困生实际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是学困生转化的关键。学困生在学习上处于相对滞后的情况,因此,教师要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可操作、可实施的教学计划。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精简;其次在知识点的设置上要降低坡度,从易到难,而且要及时回顾释疑和总结;最后在教法上,要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要采用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方法,如学生梯度分层、课堂目标分层、练习作业分层、测评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尤其学困生,都会采取积极好学的态度,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课有所得,节节有所获。

技校“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 篇11

【关键词】学困生 学习障碍 转化方法

目前,学生在初中毕业后,接受普通教育还是接受职业教育,完全取决于考试分数的高低。随着国家高考政策调整,高校扩招引发普高扩招,进一步抢走了中职、技校招生的一部分生源,大量中等或中等偏上的初中毕业生进普高就读,这样进入职校、技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其中一部分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成为教师通常称之的“学困生”。

对这部分学生如何开展教学、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引导其克服种种障碍,使其达到可持续发展并最终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的呢?作为教师,必须首先弄清学困生对专业课学习的障碍原因,再根据教学原理制定出相应的转化方法。

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1、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

一部分学生,特别是未参加中考或高考进入技工院校的学生,他们选择专业的动机往往带有无奈、随意或无所谓的思想。学生对所报专业不甚了解,在报读时不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确定,而随波逐流;有的学生不愿学习,出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来“混”个文凭;亦有的学生受初中阶段基础课成绩差的影响,抱着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新课程、新内容的学习。在这些情况下,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和理想根本就未作过多的考虑,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动机与目的自然就是模糊、迷茫的。

2、缺乏专业课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指导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显著相关,学习兴趣高的学生,学习动力大,则可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多数学困生却因以下原因导致学习兴趣不浓厚:

(1)学习难度增加。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相对简单,涉及的现象直观,多为生活中体验的内容,学生有较多的亲身经验,学习起来有熟悉之感,兴趣较浓。进入技校后,学生对专业缺乏了解,没有专业工作实践经验,学生在逐渐接触一系列专业课以后,渐感抽象的理论多了,专业技能深了,学习能力要求高了。部分学生由于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开始跟不上教学进度,学习中的问题越积越多,成功的体验越来越少,导致学习兴趣逐渐减弱。

(2)对学习缺乏恒心。有些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顽强拼搏的毅力,一遇到困难就退缩,长此下去,就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如学生在刚接触到《基础会计》时,还较有兴趣,但随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会计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学生渐渐觉得学习很辛苦,很乏味,不愿意再在专业课上下力气了,造成学习成绩下降,从而丧失学习兴趣,产生自卑感,最后厌学弃学。

(3)对专业的认识过于简单。学习对专业认识太少太理想化,对专业的预期过高。只看到待遇好、环境好等表面现象,对专业学习的难度及专业工作的艰苦性认识不足。如有不少学生选择了会计专业,而当问及这些学生为何选择会计专业时,有很多同学竟回答是“其他专业太累,而这个专业听说不难学”。而一旦学习到《工业会计》、《税收实务》等专业课程时才懂得,该专业并非想象中那样简单,还有很多相关知识与技能要学习,与原来设想差距太大,从而学习热情大大下降。

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这种情况的学生占大多数,主要是在以前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些学生惰性大,依赖性强,学习不主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总结;课内不作笔记,或根本不听课;作业不规范,甚至抄袭;考试总想法设法作弊,整个学习过程无计划,无目标,不求甚解,无学习责任,把学习当成儿戏。他们进入技校后依旧“我行我素”,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

4、缺乏良好的学习心态。

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有畏难心态,尤其是在遇到学习困难时,缺乏克服困难的必胜心态。表现为学习焦虑紧张,害怕测试考核,特别是操作性强的专业课;情绪惶恐多思、抑郁沉闷,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虽然思考,但不深刻,对自己的回答信心不足;感情脆弱、意志不坚强,无法经受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学习顺利时,他们信心十足,但稍有不如意,就他们消沉自卑,容易丧失进取心和学习兴趣。

5、不良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学习的冲击

学生受社会环境影响,不能正确的处理好休闲和学习的关系。部分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到游戏、娱乐上,玩物丧志,虚度青春,部分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又不能形成有效的制约,致使学生终日迷恋上网、游戏,整日手捧课外读物,热衷于交友游玩。他们上课无精神,作业不完成,学习无兴趣。

二、学困生的转化方法

1、确立目标,树立信心,增强其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本身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专业课要把学习动机的培养、激发和强化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如在会计专业课的教学中,不仅要从会计的产生、前景和发展,当前会计在生产、科研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入手,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到会计知识的重要性,学习会计技术的必要性,以及让学生明白他所学会计专业的整体内容。如果教师介绍的内容与学习者的需求结合恰当,就会产生兴趣,就会对专业知识给予关注,慢慢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由普通中学升入技工院校,因新环境、新教师、新教材、新教法,加之专业课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难易程度,一部分学生一时不适应,这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很好地正确引导,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作积极的归因分析,多从自身因素寻找获取学习成功的突破口。学校要在适当时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法指导主题讲座、专业技术学术报告会等等。如讲会计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讲学习信心如何树立,学习毅力怎样培养,意志品质如何形成;讲会计专业课的课程体系、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规律,使学生知道应该学什么,怎样学;讲会计专业热点问题,使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动态,使学生不仅明确从事会计职业的知识技能、具备从事会计职业的态度和行为特征,更为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深造打好基础。会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热点问题,不仅让新生学习兴趣浓厚,更让学生感到专业课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的应用息息相关。

2、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兴趣这种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只有对各门功课产生了兴趣,才能形成学习习惯,把学习搞好。第一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系列集团效应或首因效应。教师要吃透教材,上好第一堂课。如会计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应重视会计专业课的入门教学,在课程的绪论部分,要生动讲述会计学科的产生、发展、应用及其深远影响。第一印象要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导学生探索专业课奥秘的欲望。教学中要给学生惊喜、好奇、实际之感,专业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多联系生活实际。

3、根据学生实际改进教学方法

学困生素质参差不齐,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的特点,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结合专业课特点,选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这关系到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大力推行一体化教学,应突出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把课堂教学的重点由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移到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本身上来。加强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创造实践环境,增加技能操作课程的比重,并有意识地把部分演示操作改成学生实训,引导学生研究、分析操作过程,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实践而寻求到根本规律的良好学习习惯,而且在实践的目的上要有所拓宽,不能仅仅为了根据课本上的理论和范例而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应该拓展到发现课本上及课本外的理论和结果。

4、注重树立学困生的信心

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多通过课前和课后的个别辅导,引导他们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上应开展分层教学,根据不同的学习能力分层,设计不同的课堂提问和阶段性检测试题,让他们都有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善于发掘和利用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潜力和进步,这有助于他们增强学习专业课的信心和兴趣。

5、真诚地关怀和尊重学困生

学困生缺乏认知需要,缺乏内在动力,对学习不感兴趣,没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为了寻找心理平衡,他们往往以违反课堂纪律来宣告自己的存在。他们存在一系列心理矛盾,自高而自卑,坚毅而脆弱,野蛮而懦弱,独立而依附,进取而自弃。教师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个性,爱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真诚地关心,耐心地疏导和热情地帮助,清除他们的对立情绪和对学习的困惑,同时要有一套严格合理的措施。尊重学生是严格要求的前提,只有真诚地关怀和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力量和能力才能提出中肯的合理的严格要求;也只有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提出严格的要求,才能促使学生克服困难,自觉的履行要求,逐渐形成坚强的意志和性格,使他们朝自身认知发展的正确方向前进,实现其人生价值追求。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辛勤的劳动,也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工作,只有我们有信心,有恒心,本着“人人都有才,人人能成才”的观点,用心对待每一个“学困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用爱心去感化,转化“学困生”就能够使学生不再“学困”,教师不再因“生困”而“困”,就能够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美林.非智力成长因素——生涯教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周友士;从认知建构理论看学生作业困难成因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3年01期

[4]李雪英:会计专业学困生向学优生转化的策略探讨;《职业》 2010年27期

[5]沈会成:学困生的转化与预防;《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 2010年

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 篇12

关键词:情感转化,榜样激励,兴趣教育,群众管理,分类帮助

学困生, 一般是指那些在正常生理状况下, 思想表现不好, 学习成绩跟不上同龄儿童的学生。根据这些学生的具体表现, 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学习积极性不高, 基础较差, 学习上缺乏自信心; (2) 忽冷忽热, 学习不能持之以恒; (3)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 学习方法不灵活; (4) 上课不遵守纪律, 影响他人学习, 不接受批评; (5) 常常违反校纪、校规, 道德行为差。

下面针对学困生的特点, 笔者将从学困生的形成及教育两方面作一探讨, 以供商榷。

一 学困生违纪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

1. 初中生从信赖向独立过渡

从儿童向成人过渡, 他们总想摆脱成人的照管, 力图表现自己的独立性。他们要求家长和教师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自己、尊重自己, 但由于自身的思想、经验都不成熟, 所以家长、教师对他们还是像对小孩那样管束照顾, 不敢放手, 致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 由此产生了逆反心理, 有的甚至认为只有违纪才能显示自己的个性和男子汉气魄。

2.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自控能力

由于处于少年期的初中生大脑皮质方面的成熟和抽象思维水平的提高, 他们极力寻求独立思考的途径, 寻求思维体验的满足, 表现出爱思考、爱发表意见、爱争辩的特点。但由于认识发展阶段和知识经验的限制, 又会使他们的见解、行为表现出幼稚和片面。这时, 我们成人往往无视于他们的行为, 甚至表现出嘲笑和愚弄, 从而使他们的思维积极性遭受打击和压抑, 这就造成了他们的抵触情绪和对立态度。

3. 期望与实际不一致

在这个时期里, 自我期望与实际可能的不一致, 成人要求与自我愿望条件的不一致, 许多的内部与外部问题相继或同时发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 不能不说是一个人的一生中问题最多、最复杂的时期, 不能不说是违纪问题的多发时期, 确实如此。可是, 这层道理并非每个人都能理解。当学生违纪时, 特别是教师的粗暴对待将使他们的“造反”升级或加剧, 即使他们最终屈服, 那也是以对学生的心理伤害为代价的。为此, 常把不适当的违纪行为当做获取归属感和地位感的最后方式, 教师这时将他们压下去, 只会使他们更加泄气, 更加心灰意冷。

4. 群体意识的形成和存在

由于学困生的懒惰性, 厌学现象的存在, 学习基础差, 上课听不懂, 作业不会做, 他们感到无味和苦恼, 所以他们的生活乐趣就转向了校外, 游戏厅、网吧、溜冰室成了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不健康的文化书刊、电影, 或游戏中的人物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家长的不良行为影响了他们的行为。他们不顾学校的正面教育, 不屑于教师的苦口婆心, 与臭味相投的同学、朋友结成了一些小团体。惹是生非, 打击报复那些对他们教育批评的同学或教师, 嘲笑好学上进、为班级做好事的同学, 败坏班风、校纪,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 转化学困生的理论依据

提高素质, 是转化学困生的目的。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和集体性的特征是我们转化学困生的理论依据。这就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具有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 素质教育不仅表现为个体, 还表现为群体,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不仅要提高每个公民的素质, 而且要提高全体公民的群体素质。同时, 实施素质教育, 要注意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注重进行集体心理和集体主义教育, 把学生集体的精神风貌的提高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主要体现在面向每个学生, 让每个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能得到健康发展。集体性主要体现在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 增加集体凝聚力, 培养团队精神。一个平等发展的集体, 可以使全体学生感到自己正处于一种被信任、关心和尊重的氛围里, 并越来越愿意采取与集体相一致的行为, 注重维护集体的利益。在这种良好集体氛围中, 教师还要树立积极的舆论导向和行为榜样, 引导学生不断进取。

三 转化学困生的具体方法

如果教师对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了解不透、认识不足, 采取不当的教育方法, 再加上家庭教育的失误, 片面追求成绩, 放松对他们的管理与疏导, 会使学困生的数量进一步增多, 也会使这些学困生的心理障碍进一步扩大与深化, 使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走向反面。作为班主任, 应现实地面对他们的心理特点, 及时调整教育观念, 采取有效的方法, 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这样才能达到转化他们的目的。

1. 情感转化法

学生的心态虽然是多样的, 但都有同样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 学困生亦如此, 学困生不全是不思进取的人, 他们也想努力学习, 在群体中改变自己的形象。但由于基础知识差, 学习各科知识困难, 久而久之, 逐渐失去信心, 造成恶性循环。同时, 由于自制力差, 经不住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 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此时, 教师如果用责备的口气去教育他们, 他们会产生抵触情绪, 起不到转化效果。应该以理解的态度去帮助学困生, 与其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在学习上给以分析、辅导使其逐步提高。在生活上给予关心, 使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解除他们学习上的后顾之忧, 这样他们学习起来才会专心致志, 学习成绩才能得以提高。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漠中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启示教师要爱学生, 特别是要厚爱那些学困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的基础、原动力、精神支柱。有了对学困生深沉的爱, 才有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教育。总之, 只有充分地去理解和关心学困生, 付出自己真挚的爱, 以情感人,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容易了。

2. 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榜样、树立榜样, 以引导学生的行动、感染之、教育之。首先, 教师是榜样,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教师的言谈举止往往是学生最先模仿的榜样。所以, 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 为人师表, 做好学生的榜样。其次, 优秀学生也是榜样。优秀学生来自于学生群体, 因此, 更具有说服力、感召力。这样的榜样学困生会觉得亲切、真实、可信, 能催人奋进。再次, 学困生中树榜样, 教师要有发展的眼光, 不要把学困生看成一成不变, “朽木不可雕也”。要善于寻找学困生身上的优点, 抓住闪光点, 因势利导、树立榜样、鼓励表扬、现身说法,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积极性, 激发上进心。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从学困生身上往往看到的是消极因素, 落后思想、严重缺点、不良行为;常常掩盖埋藏在深处的那些微弱发光的东西, 却不容易被发现, 教师的艺术在于发现这个“闪光点”, 热情地予以肯定、扶持, 并不断地在矛盾斗争中发扬光大。

3. 兴趣教育法

学困生普遍存在着缺乏兴趣的现象, 而能把事情办好, 能解决学习问题则是兴趣产生的基础, 有了兴趣, 什么事都可以办好。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编拟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习题, 使学生稍微钻研和思考后即能进行解答, 并解答的比较完满。同时, 在平时的考试中也不是轻易给学生不及格, 通过给予学生成功, 学生才可能对自己充满自信, 相信自己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学习成绩才有待进一步提高。除了在教学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外, 还应根据学生的特长, 运用行为科学理论, 发挥班集体作用, 发现、培养、提高个人的兴趣爱好,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各种兴趣活动, 丰富精神生活, 陶冶道德情操,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班级凝聚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根据学生心理上渴望独立、好动、集体感强特点, 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在集体的活动中动起来, 注重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 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集体活动丰富多彩、集体生活有意义。让每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兴趣, 充分展示自我风采。

4. 群众管理法

群众管理法就是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主要体现在“一日班长轮换制”。培养班干部工作的延伸, 是把对班干部的培养从极少数学生转变到面向全体学生, 做到班级管理全员参与, 人人是主人, 人人受教育, 让学生成为班级工作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让他们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实践中培养责任感、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 使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始终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通过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养成了学生的良好个性, 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并且锻炼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增强了自我约束力。特别是“学困生”在参与班级管理过程中, 加强了对自身的约束, 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树立了自信, 在各种监督机制中, 加快了学生自我转化的步伐, 能使学生家长详细地了解学生在校的具体表现, 为树立良好的班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分类帮助法

分类要求, 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要从学生实际 (自我意识、学习风格、智力或能力等个性因素) 出发, 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帮助每一位学生克服不足, 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以健康发展。教学上,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 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为各类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激发和调动他们的成就动机水平和兴趣, 使他们体验挑战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特别是学困生在学习方面差, 但在其他方面不一定差, 教师应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 使其获得成功的快乐。比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欢的学科;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项着迷的课外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喜爱阅读的书籍等。对学困生尤为切实可行。因此, 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 帮助学困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促其转化。如:练习、作业量分门别类和适当, 恰当评定他们的学习成绩, 邀请他们参加各种兴趣小组, 积极引导他们参加课外活动等。

6. 环境影响法

环境影响法就是运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班级环境来进行影响的方法。社会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周边环境, 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 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港湾, 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反复行为给予了一定的扼制。家庭环境主要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家长要做好表率, 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班级环境就是指班风, 好班风一旦形成, 巩固一下, 便会成为一股无形的力量, 制约着全体同学的思想行为, 对于学困生原有的思想行为是一种外在压力, 身处这种氛围中, 学困生会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 因而出现从众行为, 放弃原有的观点和行为以适应班风的要求, 久而久之, 学困生的从众行为由开始的不情愿、不习惯, 发展为比较情愿、习惯, 最终被班风同化, 实现转变。

学困生的形成是复杂的, 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因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例如: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 社会上对这一群体的娇生惯养问题;新的婚姻观念致使离婚率升高而造成的单亲家庭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使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越来越复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将随时关注这些变化, 不断地调整教育方法, 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四方面结合, 努力实践, 积极培养, “化后进为先进”, 这将是我最大的心愿。

参考文献

[1]戚建庄.班主任工作艺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1

[2]陶秀英.素质教育简论[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9

上一篇:转移对策下一篇:协同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