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横切口

2025-01-10

小横切口(共9篇)

小横切口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小横切口阑尾切除术的临床手术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外科2006年至2011年5月收治阑尾手术小横切口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小横切口阑尾切除术患者95例, 腹壁切口长为1.52.5cm, 手术时间2060min, 本组患者均一期治愈。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5d, 随诊半年未见任何并发症。结论 小横切口阑尾切除术, 手术切口小, 无明显瘢痕, 切口隐蔽、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 疗效满意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阑尾炎,小横切口,外科手术

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是常见病及多发病。诊断一旦明确均行阑尾切除术。我院自2006年至2011年5月功收治95例行腹壁小横切口阑尾切除术的患者进行了分析, 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5例确诊的患者中男63例, 女32例, 年龄:5~75岁, 平均年龄45岁, 病程急性3h~3d, 慢性3年,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79例, 慢性阑尾炎5例,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1例。

1.2 手术方法

(1) 术前准备:本组患者均诊断明确有右下腹麦氏点固定压痛及反跳痛。入院后行三大常规, 凝血四项、B超、心电图等常规检查。术前30~60min静注三代头孢或喹诺酮类抗生素加甲硝唑, 未滴完术中可继续使用。 (2) 麻醉、体位与切口:成人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小儿氯胺酮静脉基础麻醉。取平卧位或手术台左倾斜15°体位。切口取右下腹麦氏点由内向外侧顺皮纹横行的小切口, 切口长约1.5~2.5cm。 (3) 手术操作:麻醉成功后, 常规消毒铺巾。取右下腹麦氏点横行1.5~2.5cm长切口, 分别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小拉钩上下拉开暴露腹外斜肌腱膜, 沿纤维方向剪开, 并长于切口长度。钝性分离腹内斜肌和腹横机, 用钳夹起腹膜提起, 切开腹膜, 将腹膜缘提起, 固定于切口外保护切口避免感染。进腹探查腹腔, 卵圆钳推开大网膜, 将手术床向左侧倾斜15°[1];甚至左侧倾斜30°~45°达到显露骼窝。用小S钩将小肠和网膜牵向内上方或用纱布向左侧垫压隔开肠管, 暴露回育部, 易发现阑尾。常规阑尾切除, 残端包埋。约阑尾位于腹膜后需行侧腹切开, 粘连固定不易提起时可逆行阑尾切除。腹腔有渗液者可置小纱块吸尽, 尽量不冲洗腹腔, 避免手指及异物进入腹腔内刺激, 相对预防术后肠粘连。清点器械、纱块无误, 止血满意后关腹。依次缝合各层, 切口采用可吸收线进行皮内连续美容缝合。 (4) 术后常规抗生素 (三代头孢或喹诺酮类加甲硝唑) 3d, 8h后可下床活动及进食, 术后伤口常规换药。

2 结果

本组患者88例均小横口阑尾切除术完成, 5例肥胖及2例腹膜后阑尾延长切口完成。手术平均时长30min。切口均长2cm, 住院时间3.5d, 全部切口一期愈合。随访半年无并发症发生。3讨论

1894年以来由Mcburney创造的麦氏点切口行阑尾切除术被认为是经典的术式[2]。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手术有了更高的要求, 创口小、无瘢痕, 恢复快等特点。90年代微创技术进入了外科领域, 许多作者对经典术式进行了改良[3]。本术式就结合了实际, 效果理想, 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术式有如下优点: (1) 顺皮纹作横形小切口, 减少了对皮肤弹力纤维的横断, 减少了皮肤损伤, 切口隐蔽, 又采用了皮内美容切口缝合, 术后切口瘢痕小呈线行, 符合了美容观点, 患者容易接受。 (2) 手术方法容易实施, 无需特殊器械及设备, 对一般具有阑尾切除基础的外科医师均能施行。 (3) 切口小、创伤小, 对腹腔脏器损伤小。腹腔内渗液用小纱块吸尽, 尽量不清腹, 手术后的并发症也明显减少。 (4) 切口位于阑尾体表投影处, 容易显露, 操作较易, 减少术中的牵拉反应。 (5) 术后恢复快, 一般8h进食及下床活动, 平均住院3.5d, 明显缩短了住院天数。

术前、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 (1) 术前必须明确诊断, B超或CT检查发现异位阑尾或盲肠周围合并其它病变的患者不适合此术式。 (2) 手术必须要求肌松效果好, 切口伸缩性大, 易于暴露。 (3) 体型肥胖、腹膜后阑尾或阑尾粘连应适当延长切口, 充分暴露术野。顺利完成手术操作。 (4) 不主张腹腔冲洗, 手术时尽可能吸尽, 局部脓液简单用甲硝唑作局部冲洗即可, 避免手指及异物进入腹腔, 相对预防术后肠粘连。 (5) 重视切口保护。切口腹膜时应将腹膜缘提起于切口外保护, 避免切口污染。关腹时换手套及器械。封闭腹膜后, 用灭滴灵液反复冲洗, 处理切口[4]。无菌纱块拭干, 切缘两侧可注入庆大霉素16万单位。缝合勿留死腔。 (6) 术后继续常规抗生素治疗, 常规换药, 适当运用营养支持疗法。 (7) 术后8h后下床活动进食, 有效的减少肠粘连, 恢复肠管蠕动, 降低肠管压力, 有利于盲肠端的修复。 (8) 切口早期红肿, 可加大抗生素量及物理治疗 (神灯照射) 。切口分泌物增多、感染应及时拆除缝线, 敞开伤口引流, 换药至伤口愈合。

综上所述本术式具有切口小, 损伤小, 恢复快,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开宗, 窦科峰, 王为忠, 等.普通外科难点疑点问题解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200.

[2]吴阶平, 裘法祖, 吴蔚然, 等.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149.

[3]刘小平, 张国恒, 张志东, 等.改良小切口阑尾切除术126例体会[J].河南外科医学杂志, 2007, 13 (1) :52-53.

[4]沈世强.外科无菌术及其新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5, 1 (1) :21.

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体会 篇2

【关键词】小儿疝气;腹横纹;小切口

【中图分类号】R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40-01

小儿疝气既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科常见的外科疾病,在胚胎时期,腹股沟处有一“腹膜鞘状突”可以帮助睾丸降入阴囊或子宫园韧带的固定,有些小儿出生后,此鞘膜关闭不全导致腹腔内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进入此鞘状突,既成“疝气”;疝气一般发生率1—4%,男孩是女孩的10倍,早产儿则更高,可能发生于双侧,手术是治疗腹股沟斜疝最好办法,我院于2000—2008年对收治的32例小儿疝气手术采用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并经3月到12月的随访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无一例复发,上述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62例,其中男56例,女6例。左侧10例,右侧52例,双侧2例,年龄1.5-5岁。

1.2手术方法:本组62例全部采用氯胺酮麻醉、常规术野消毒鋪无菌巾单,在其内环口体表阴影处作横形小切口,长约1.0-2.0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横筋膜,分离肌肉,显露腹膜并进腹腔、寻找内环口,提起内环口后壁用1号线与近端腹膜连续缝合,将内环口置于腹腔外侧,仔细止血后,依次缝合切口各层术毕。

2 治疗结果:

本组62例小儿疝气手术时间为15-30分钟,平均20分钟住院平均5天对所有患儿进行3到12个月随访,结果发现切口为甲级愈合,切口为一小疤痕与正常皮肤无差异,所有患儿全部临床治愈,无并发症及疝复发。

3 讨论:

小横切口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2例, 男25例, 女47例;年龄5岁~40岁, 平均年龄15岁。入组标准:病史典型, 压痛局限于右下腹位置固定, 估计尚未形成广泛腹膜炎, 炎症局限, 无阑尾周围脓肿者, 年龄控制在40岁以内, 排除肥胖及伴有糖尿病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0.9×109/L~2.1×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0%~91%.急性阑尾炎57例, 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5例。发病至就诊24 h内42例, 24 h~36 h 30例, 超过36 h者因可能形成腹膜炎或阑尾周围脓肿, 故不在选择范围内。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单纯性阑尾炎49例, 化脓性及坏疽阑尾炎23例。

1.2 手术方法

10岁以内小儿因不合作采用全身麻醉, 其余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取平卧位, 以从麦氏点向下的垂直线与两侧髂前上嵴连线上的交点为起点, 向内顺皮纹走向做横形切口, 长1.8 cm~3 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横形切开腹外斜肌腱膜, 钝性分离腹内斜肌及腹横肌, 提起腹膜, 如同传统切口一样斜纵行切开腹膜, 将腹膜切口内外两边中点及上下两角用止血管钳钳夹外翻固定于护皮巾上以保护切口。用卵圆钳推开大网膜及回肠, 必要时将手术床左侧摇低, 使小肠左移以利于暴露, 也可将小拉钩包上小纱布将小肠向左侧避开, 即可暴露出回盲部。顺着结肠带往下或回肠末端往右即可找到阑尾, 一般阑尾即在切口下, 常规切除阑尾, 对阑尾粘连较重或系膜肥厚短缩者有时需行逆行切除。纱布蘸净脓液或渗出液及血液后即可关腹, 腹膜可行“8”字缝合1针或根本不用缝合, 切口冲洗干净后, “8”字缝合腹内斜肌腱膜1针, 腹外斜肌腱膜与皮下和皮肤间断缝合, 对阑尾炎症不重、污染轻者皮肤用尼龙线行皮内缝合。术后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3 d~5 d, 皮内缝合者术后5 d~7 d抽出缝线。

2 结果

术后基本不用止痛剂, 麻醉消失后即可开始少量多次地饮温开水, 5 h~12 h即可下床活动, 排气时间最短6 h, 最长36 h.无切口感染病例, 仅10例切口稍红, 给予酒精纱布外敷后渐好转。随访3个月~4年, 均恢复好, 无肠粘连症状发生, 无切口疝等并发症。切口小, 方向与皮纹走向一致, 瘢痕隐蔽[1], 患者均较满意。

3 讨论

当前微创外科的基本技术出发点就是减少创伤,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在治疗的同时也要求达到较佳的美容效果。传统阑尾手术临床多选择麦氏切口, 但该切口需离断皮纹, 切口长, 损伤大, 缝合后存在斜向张力, 因皮肤张力线方向与切口不一致, 术后瘢痕有增宽可能[2], 且切口位置高, 影响美观。在不增加特殊设备投入的情况下, 我们采用经麦氏点下方小横切口行阑尾切除术,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该术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美容的原则充分体现在切口的位置和方向上, 以从麦氏点向下的垂直线与两侧髂前上嵴连线上的交点为起点向内顺皮纹的横切口, 因位置低, 即使术后患者穿露脐装及低腰裤也能完全遮挡手术切口瘢痕。本组以女性病例为多, 与女性对美容的要求高于男性有关。横切口与腹内斜肌及腹横肌纤维走行基本一致, 钝性分离时张力小, 损伤小, 暴露时基本无张力, 易于上下左右移动, 帮助暴露, 使小切口成为可能[3]。腹膜切口与腹壁切口呈交叉状, 不在同一个方向上, 因此切口偏小一些即可满足暴露的需要, 而且利于愈合及美观, 降低了切口张力, 不易发生切口裂开, 瘢痕小。皮肤切口基本与皮肤张力线平行, 当腹内压增高时切口两侧组织较纵切口相反将更靠近, 因而容易缝合, 切口瘢痕也不会因腹内压高张力过大而增宽变弱, 切口哆开 (尤其是在切口感染时) 及切口疝发生率也较纵切口者少。对不缝合腹膜者在缝合腹内斜肌腱膜时, 先提起缝线以提起切口避开肠管, 直视下见无肠管嵌入肌裂口后再收紧缝线打结。切口感染是阑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腹膜外翻固定是较为经典的保护切口的方法, 严格无菌操作及切口庆大霉素、甲硝唑液冲洗等措施的使用可明显降低切口感染率。本组72例中无切口感染病例, 仅10例切口稍红。手术损伤腹膜, 引发腹膜修复反应, 最终形成粘连结构, 缝合腹膜导致腹膜切口绞窄缺血易引起粘连, 避免缝合腹膜可以预防腹膜粘连的发生。腹膜不缝合可缩短一些手术时间, 还可避免死腔的存在, 利用腹膜强大的吸收和抗炎特性, 可以减少切口感染。单股尼龙线皮内缝合较丝线抗感染力强, 切口愈合抽出缝线后瘢痕较用可吸收线缝合者小。大网膜不能覆盖甚至结扎在盲肠荷包线上来防止肠瘘, 否则可发生大网膜粘连综合征。

由于切口小, 术者应对阑尾解剖变异及术中寻找阑尾和无菌操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切口的长短也应结合患者体征及腹壁厚度等综合因素加以考虑, 一味地追求切口的短小会失去小切口自身的优势, 必要时应果断扩大切口或另向上加做切口转化成探查切口。我们体会此术式的适应证为:病史不超过36 h, 腹部压痛较为局限的病例, 症状轻、体征典型的早期病例。对于年龄超过40岁、不典型的慢性阑尾炎患者及超过36 h的急性阑尾炎病例则应慎重选择切口。

总之, 经麦氏点下方小横切口阑尾切除术优点明显,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可以选择性地应用。需要注意的是, 选择此种美容切口时, 术前必须明确阑尾炎的诊断。

参考文献

[1]金丽明, 杨惠文, 郑江文, 等.小横切口阑尾切除术155例体会[J].腹部外科, 2007, 20 (5) :305-306.

[2]曹献廷.手术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514-515.

小横切口 篇4

资料与方法

2001~2010年收治接受横切口输卵管结扎术中的育龄妇女4670例,年龄21~42岁。

方法:受术者平卧,术前排空尿,常规皮肤消毒,局麻,取耻骨联合上缘二横指处,产褥期取宫底下二横指处做正中横切口2~3cm(如有妇产科手术瘢痕者,即在瘢痕旁做横切口),按常规开腹,行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及关腹至皮下组织,用1号丝线以切口中线为中点,水平褥式缝合皮下组织1针,长1~1.5cm,注意离皮内约0.5cm(如肥胖者,先皮下纵式缝合1针,关闭死腔)。观察皮下无出血后,切口缘对合整齐,盖75%酒精纱和干纱各1块。常规口服抗生素3天,术后第2天起,切口纱布上注入少许“双飞人”药水,受术者感觉伤口有清凉为宜,1次/日,至第5天自行取掉纱布为止,切口可1期愈合。

随防:术后给受术者交代注意事项,并由各居委计生专干负责随访1周,如有不适,出诊或带回站住院观察治疗。

结 果

4670例手术中,切口1期愈合4661例(99.81%);皮下血肿2例(0.43‰),均于术后2天内发现,清除积血,严密止血后重新缝合切口,7天后拆线,伤口愈合良好;切口感染1例(0.21‰),清创后予抗感染等治疗,痊愈;6例在术后10~45天内,在已愈合的切口上出现小脓疮(线结反应,1.5‰),均因缝线距皮内近,线头留的过长所致,经取出线结即愈合。

讨 论

腹部横切口经皮下水平褥式缝合,由于腹壁组织的重力和缝线紧缩作用,使切口自然紧密对合,切口平整成线状,没有突起,达到良好愈合。输卵管结扎术采用小横切口皮下水平褥式缝合,不做外缝合,不拆线,术后疼痛轻,方法简单,安全易行,1期愈合率高,本文达到99.81%,切口感染率低,在1‰以下。皮下血腫2例(0.43‰),切口感染1例(0.21‰),因此,术后加强随防,早发现早治疗。

经4670例手术的临床观察,此方法具有以下优点:①受术者不需住院不需拆线,疼痛减轻,心理上易接受。②操作简单,皮肤易对合,切口愈合快,瘢痕小、浅、线状,易被皮肤皱折所掩盖,因此瘢痕不易发现,切口美现。③术后受术者活动自由,不因偶尔腹压增加的动作或活动而担忧切口裂开,这有利在农村基层推广。④在严格无菌操作、操作轻柔、止血彻底、层次对合严密的前提下,皮下缝合时以1号丝线为宜,距皮内要远(约0.5cm),线头要短,缝合上下皮下组织时要在同一水平面。这是1期愈合的关键。

横切口皮下水平褥式缝合输卵管结扎术,深受广大受术者欢迎,值得推广。

小横切口 篇5

关键词:下腹,小横切口,子宫全切术

子宫全切术作为妇科临床常见手术, 要如何保证手术中的安全, 使得手术创口小是妇科医护人员一直关注的问题。同时, 对于减少手术中的并发症, 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生理功能, 提升患者在术后的生活质量, 也已经成为了妇科医师讨论的焦点, 也是医护人员的共同的目标。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 我科对收治的65例患者实施了下腹小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全切术, 效果达到预期,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入我院治疗的130例良性妇科疾病的患者实行子宫全部切除手术。130例患者中腺肌病例、子宫肌瘤例, 功能性子宫出血例, 年龄24~58岁, 平均 (45.2±12.3) 岁;体质量45~67 kg, 平均 (52.6±5.7) kg;患者中子宫最大者就如孕期15周, 最小的如孕期6周的大小。我们随机将以上120例需要实施子宫全部切除术的患者分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 每组各65例患者。对于观察组患者实施了下腹小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全术, 对照组患者实施了下腹纵切口筋膜外子宫全切术。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子宫大小等资料均有可比性。两组均无附件疾患, 无盆腔粘连, 无心、肝、肾、肺等严重疾病。所有患者常规做宫颈细胞学检查, 75例做分段诊刮排除恶性病变。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全麻麻醉, 在给对照组患者进行手术过程中, 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方式[1]。对于观察组患者, 在她们耻上2 cm处用手术刀切开一大小为6~8 cm的切口, 刀口为弧形, 皮肤切开后, 其中部要透至患者腹部筋膜层。手术医师在助手的帮助下撕开患者皮脂肪及筋膜、腹膜机, 从腹部向下撕开以扩大腹膜切口, 手术医师用一只手伸进患者的腹腔, 用手探及患者的子宫及附件, 检查是否存在粘连情况, 以决定附件是否予以摘除。选择用一个弯形的钳子夹住子宫的一侧进行牵拉, 如果患者子宫过小, 也可以同时牵拉两侧, 将子宫拉出腹腔后。先进行一侧圆韧带、阔韧带以及子宫动脉的处理。处理完毕后, 接着进行另一侧的处理。如果患者的子宫犹如孕期3个月左后, 可以通过腹部切口拿出子宫, 如果患者子宫过大, 可以先将里面的肌瘤拿出后, 再将子宫从腹腔中拿出。如果是腺肌病患者, 可以使用电动刀进行切割, 减小子宫的体积后拿出腹腔。由于此时子宫没有供血来源, 因而通常流血不多。在患者子宫的动脉扎结线的0.5 cm的位置, 用电动刀进行宫颈筋膜的切除, 深度控制在0.5 cm, 向下至宫颈外口处。可以看到与阴道壁的明显界限, 在阴道前壁处切开患者阴道, 使用组织剪顺着宫颈环形壁剪开阴道壁, 将子宫切除。使用皮钳分别夹起宫颈筋膜及阴道, 用可吸收线将阴道及宫颈筋膜缝合, 再对患者腹膜进行缝合, 5 d后即可拆线。

1.3 观察项目:

需要观察手术患者进行手术所用的时间、手术中是否出血及出血量的大小、手术后疼痛情况、手术后患者的排气情况、住院的天数以及伤口的恢复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 (71.5±35.6) min, 对照组为 (91.4±41.2) min;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 (146.5±34.2) m L, 对照组为 (162.2±53.2) m L, 手术过程的出血量比对照组少,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见表1。从表中显示的数据资料可知:观察组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镇痛药的使用次数及术后病率也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相当,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对于子宫全部切除手术, 方式有很多种。传统腹式全子宫切除术, 破坏了盆底的完整性, 影响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 可发生阴道脱垂, 缩短了阴道, 性生活可能受到影响[2]。近年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要求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 既去除了病灶还可以让患者受到的损伤最小。因而, 他们通常在现有条件下, 为患者量体裁衣, 尽可能为患者实施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手术方式, 还要尽可能保留患者的生理功能, 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下腹小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全切术, 就是在经过了很多的尝试后, 总结出来的手术方式, 较适合于宫颈无恶性病变而患有妇科各种良性病变需要子宫切除的病例, 保留正常宫颈组织既消除了次全子宫切除后宫颈残端癌之顾虑, 又保持了盆底、阴道的完整性[3], 又维护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这种方式切口部位位于耻骨联合处上2 cm处, 切开一道6~8 cm的弧形切口。切口部位正好对准患者的盆腔。避开了妇女脂肪最厚的位置, 这样很利于操作, 且切口与患者的皮肤纹理一致, 有利于手术后的愈合。不仅瘢痕小, 还符合美观及微创要求。如果碰到粘连或者患者子宫过大的情况, 也可以从两侧进行延长切口, 以利于操作。进腹腔时, 采用了撕拉等方式, 不损伤到脂肪中的血管, 减少了患者出血, 有利于患者术后伤口的愈合。在手术中, 对肠道几乎没有影响。肠功能恢复快, 不会发生粘连等情况。本文资料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上都少于对照组患者, 出血量及排气时间也少于对照组患者。采用筋膜内切除子宫, 减少了膀胱后壁的出血可能。同时, 在手术中, 没有进行主韧带的切除, 不会对患者的膀胱、输尿管、直肠等造成影响。同时, 也对韧带中的血管及神经也没有产生干扰, 保持了盆底的支撑力, 由于保留了宫颈筋膜、子宫主韧带、骶韧带及宫旁组织, 保持了盆底组织的完整性, 有利于保持膀胱、直肠的正常功能, 可防止子宫全切术后的阴道松弛及脱垂[4], 和阴式子宫全切术相比, 阴道保留更长, 同时也保留了盆底组织, 在遇到附件粘连及盆腔异状时, 便于进行分离或者切除操作, 把对患者性生活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在进行阴道残端缝合时, 连接着宫颈筋膜的上部, 使得阴道上提了2~3 cm, 且在它们之间没有死角, 减少了感染及出血的可能。在患者的皮下进行2针的缝合, 不仅便于引流还可以减少硬结及瘢痕的产生, 愈合情况好, 不影响美观。

总之, 下腹小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全切术的临床应用, 使得手术创口小、疼痛程度小, 术后恢复快, 减少手术中的并发症, 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生理功能, 促进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婚姻质量的恢复和性生活的和谐[4], 提升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42-154.

[2]左常婷, 刘新民.子宫肌瘤手术治疗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0, 16 (4) :183.

[3]张雪茹.改良筋膜内子宫切除术85例临床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 2009, 18 (5) :375.

小横切口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实施阑尾切除术112例, 均确诊为阑尾炎, 发病时间在72h内。疾病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3例 (20.5%)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61例 (54.5%) ,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28例 (2 5.0%) 。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腹腔镜手术组60例和小横切口手术组52例。腹腔镜手术组:男33例, 女27例, 年龄 (34.5±11.4) 岁;小横切口手术组:男27例, 女25例;年龄 (33.2±10.8)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类型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手术方法

腹腔镜手术组:采用气管内麻醉, 于脐侧予1.0cm切口, 行二氧化碳人工气腹, 腹内压维持在10~12mm Hg, 拔针后置入腹腔镜, 于麦氏点上方约2.5cm处做辅助操作孔, 于左下腹做主操作孔。从辅操作孔提起阑尾, 分离系膜并结扎, 切除阑尾, 阑尾残端电灼, 切下的阑尾经主操作孔提出, 吸净腹腔, 解除气腹, 创口用创可贴粘合。小横切口手术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 于右下腹压痛点予1.5~2.0cm沿皮纹横切口, 常规行阑尾切除术, 逐层缝合腹壁, 皮内缝合皮肤。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 SS 1 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腹腔镜手术组术后2例 (3.3%) 发生切口感染, 小横切口手术组也发生2例 (3.8%)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3, P>0.05) 。由表1可见, 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 小横切口手术组手术时间短, 住院费用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自第一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报道以来,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不断完善, 临床应用广泛。该术式切口小而隐蔽, 对腹壁组织损伤小, 术后疼痛轻微, 恢复快;视野宽广, 有利于腹腔全面探查, 并能彻底抽吸和冲洗腹腔, 降低术后腹、盆腔脓肿的发生率和术后切口感染率[3]。但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需要昂贵的特殊器械设备, 显著增加了医疗费用, 对手术人员的要求也高, 而且不能对有凝血功能异常、腹部复杂手术史、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等患者实施手术[4]。

小横切口阑尾切除术是在传统开腹手术基础上进行改良的微创技术, 选择沿皮纹切开切口, 钝性分开腹壁皮下组织, 对腹壁损伤小, 费用低廉。该术式技术操作简便, 在直视下进行, 不需要特殊器械设备, 具有一般阑尾炎手术经验的外科医师就能胜任, 较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更为简单、方便[5]。但在临床应用中决不能盲目追求小切口, 切口能小则小, 若小切口完成手术困难则适当延长切口,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此外, 对于下腹部腹膜炎较重、术前诊断不明确、妊娠期阑尾炎、中重度肥胖和老年人等情况, 小切口下操作困难, 探查范围受到限制, 应用时需严格控制[6]。

本文结果显示, 小横切口阑尾切除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相比并无明显延长,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未明显增加, 但手术时间有明显缩短, 住院费用大幅减少。笔者体会, 对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中青年患者采取小横切口阑尾切除术更适宜, 而对于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或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老年患者可采取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为了手术的安全和效果, 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参考文献

[1]黄海魂, 蒋世海.小横切口阑尾切除术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对比研究[J].微创医学, 2012, 7 (1) :47-48.

[2]纪红宇, 朱宏, 刘艳芳, 等.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比较[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15) :3813-3816.

[3]吴健瑜, 陈育忠, 卢蔚起.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的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30) :130-131.

[4]王晓华, 陈建安, 华伟.小横切口阑尾切除术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对比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电子版) , 2009, 3 (1) :38-39.

[5]黄海魂.小切口阑尾切除术212例临床体会[J].微创医学, 2009, 4 (5) :503-504.

小横切口 篇7

1 一般资料

选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下腹部横切口做剖宫产1800例,选用1998年1月至2002年间下腹正中纵切口做剖宫产1800例,两种术式进行临床对比,两种术式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产妇均孕足月(37~42周),两种术式的手术指征、产妇的年龄及术中失血情况无明显区别。横切口手术时间平均为25min,排气时间平均为35h, 5d即可拆线出院。纵切口手术时间平均为45min,排气时间平均为41h, 7d拆线出院。1800例横切口剖宫产中有3例出现脂肪液化,产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肿,纵切口中有19例出现脂肪液化和不同程度的皮肤裂开,其余产妇切口均愈合良好,到期出院。两种术式手术指征见表Ⅰ:

其它包括:脐带绕颈、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引产失败。

2 手术步骤

(1) 术前准备同一般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常规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腹部皮肤常规消毒、辅巾,在耻骨联合上约2-3 cm处有一自然半月形肤壁横沟,沿此皱壁做弧形切口,长约12-15cm,将皮肤切开,在切口中部切开脂肪层至筋膜约4cm,术者与助手手撕皮下脂肪,延长至皮肤切口两端。

(2) 在中部横切开筋膜约3cm(腹白线两侧,各约2-3cm),术者与助手手撕延长筋膜至切口长(不另上下分离腹白线之腱膜)。

(3) 打开腹膜,只需轻巧分离腹直肌,在尽量靠近上端寻找腹膜透明处打开一处腹膜后,将腹直肌和腹膜一起手撕至足够大。

(4) 切开子宫下段,手取胎儿均按常规。

(5) 缝合子宫切口时"2"号肠线第一针超过切口顶端,连续缝合子宫肌层,第二层褥式连续包埋缝合浆肌层,常规探查腹腔。

(6) 关腹,不要将大网膜拉下,尽量上推大网膜,腹部切口用"○"号肠线连续缝合,筋膜用7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间断缝合5针。

3 讨论

腹部横切口术式已有百余年历史,近几年在我国推广较快,主要体现以下优点:

(1) 美观,在下腹部皱褶处做切口,切口与皮纹一致,疤痕细小不明显,尤其适用于肥胖体型的产妇,产妇乐于接受; (2) 皮肤切口张力小,上下缘有自然对合趋势,愈合佳,且便于术后观察子宫复旧情况。尤其产妇喂哺婴儿时多采取坐姿,即方便婴儿喂奶,也利于切口愈合; (3) 疼痛轻,因下腹部神经呈水平分布,侧缘吻合支少,所以横切可减少损伤,腹部疼痛症状轻; (4) 肠道功能恢复快:由于切口低,术中对中上腹部干扰少,血液、羊水流入腹腔较少,且切口疼痛轻,病人活动早,故肠道功能恢复迅速; (5) 采用刀切与手撕相结合方法,即尽量避免了一些副损伤,又节省手术时间; (6) 开腹时打开腹膜后一起分离腹直肌与腹膜,筋膜与肌层间不做锐性分离,避免了腹直肌底层血管的损伤。也避免了筋膜与肌层间的血管损伤; (7) 关腹前上推大网膜,避免了大网膜与腹膜及子宫切口处的粘连,此点与各方报道有差别(临床发现不缝腹膜、下拉大网膜覆盖子宫切口的二次剖宫产的产妇盆腔粘连明显严重)。

小横切口 篇8

1 临床资料

110例行腹部横切口腹膜外剖宫产术产妇, 年龄22岁~41岁, 平均26岁;其中臀位及头盆不称40例, 双胞胎8例, 过期妊娠, 巨大胎儿44例, 社会因素 (无明显指证, 家属及孕妇强烈要求行剖宫产术) 18例;所有产妇均无阴道出血史, 无胎膜早破。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产妇术后安返病房时应平稳搬到床上, 并注意保暖, 立即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 尿管接尿袋床边固定, 并查看输液及尿管是否通畅。术后12 h内密切注意阴道出血量及腹部切口渗血情况, 为防止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 可给5%葡萄糖500 mL加催产素20 U静脉输注。若产妇术后的血压与术前相差3 kPa, 且脉压差小、心率快而弱时, 应观察产妇的面色、意识情况, 并按压宫底促进子宫收缩, 20 min~30 min测生命体征1次,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做相应处理。本组产妇术后未出现子宫收缩不良性阴道大出血。

2.2 体位

腹部横切口腹膜外剖宫产术和老式 (纵切口腹膜内) 剖宫产术一样, 多采用硬膜外麻醉, 产妇术后应去枕平卧6 h, 6 h~12 h后取半坐卧位, 以改善通气功能, 松弛腹肌, 减轻伤口疼痛。要鼓励产妇及早下床活动, 以利于恶露引流, 防止腹腔脏器粘连及静脉炎的发生。腹膜外剖宫产利用非收缩性的子宫下段和腹膜遮盖子宫切口, 更利于防止恶露进入腹腔, 故具有减少术后感染和防止腹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2.3 饮食护理

因腹部横切口腹膜外剖宫产术中接触的是胀大的子宫, 很少刺激肠管, 且肠管被腹膜覆盖不暴露在空气中, 所以术后6 h即给少量多餐进食清淡流食, 忌食产气及油腻食物, 通气后即恢复正常饮食。而传统剖宫产需在手术后24 h~48 h有肛门排气后方能进食。产妇早进食, 既能通过咀嚼运动反射性引起胃肠运动, 又能使食物本身直接刺激胃肠道, 促进肠蠕动恢复。产妇早进食能及时补充营养, 使产妇体力恢复, 促进乳汁分泌, 满足哺育婴儿的需要。

2.4 其他

横切口沿皮肤自然皱纹切开, 该部位皮下脂肪较薄, 手术干扰小、术后恢复快、瘢痕小、活动张力低, 故疼痛轻、易愈合, 便于坐姿哺乳, 有利于母乳喂养的实施。此切口张力小, 可选用微乔线缝合, 不拆线, 缩短产妇的住院时间, 减轻产妇的经济负担, 术后住院4 d~5 d, 比纵式腹膜内剖宫产提前2 d~3 d出院。

小横切口 篇9

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实施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的产妇68例,年龄在21-39岁之间,分别是胎儿双顶径大于10 cm的产妇18例,持续性枕后位头盆不称的40例,要求节育和剖宫产的4例,妊娠高血压孕妇6例,经诊断明确,根据孕妇病情入院后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

2术后护理

2.1一般护理护士接产妇回房后,去枕平卧6 h,头偏向一侧,注意保暖,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固定尿管。观察静脉通路是否通畅,并妥善固定,同时告知产妇要间断活动输液的肢体,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2.2宫缩护理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出,腹部压盐袋6 h。用手轻轻按摩宫底,促进恶露排出。检查宫底如果子宫底在脐上一指,表示收缩良好,一般在术后第2天平脐。要是子宫收缩不好,高于脐上2~3横指,应该给予肌肉注射缩宫素20 U,每日1次即可,连用3 d。

2.3生命体征监测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心电监测,如脉搏在60~100次/min之间,属于正常。观察血压变化[1],如果收缩压低于90 mm Hg,舒张压低于60 mm Hg,或有面色苍白,提示宫缩乏力,或者血容量不足等情况,都应引起高度重视。血氧饱和度监测,正常在95%左右,如果低于90%应给予吸氧。

2.4体位在剖宫产手术后,舒适的体位是减少疼痛的关键,对术后恢复也有影响。横切口剖宫产多采用硬膜外麻醉,恢复快,活动张力小,采用舒体位,让家属协助按摩双下肢促进血液循环对肠蠕动恢复有良好作用[2]。

2.5心理护理术后产妇良好的心理沟通是防止并发症减少意外的重要部分,是手术恢复和成功的的关键,应主动与产妇交流,倾听她们的想法与感受,帮助产妇认同母亲角色。根据产妇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家庭状况及心理承受能力来与其实时沟通,并告知产妇一些产后基本常识,取得产妇和家属的积极配合.

3母婴接触

3.1早吸吮,早接触产妇回房后30 min就可以将婴儿抱到母亲身边,进行脸对母亲,胸贴胸,腹贴腹,接触30 min,婴儿可以与母亲充分接触。并指导母亲如何喂奶。因手术小,疼痛轻,母亲可采用舒适体位,可采用环抱式喂奶。

3.2母乳喂养宣教向母亲宣教母乳喂养的好处[3]:(1)对母亲的好处是可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增加乳汁分泌,减少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生。(2)对家庭是经济实惠,促进和睦。(3)对婴儿的好处就是母乳内含有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4)对社会的好处,就是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智能发育和抵抗力。

4留置尿管

尿管固定在低于床旁的位置,应该从大腿下面穿过,然后固定在床旁,避免打折和尿液反流。尿管一般12 h~24 h后拔除,留置时间长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拔除尿管后嘱产妇多饮水,2 h后嘱患者自行排尿。每日用碘伏进行尿道口和会阴护理2次,减少泌尿系感染的概率。

5术后宣教

告知产妇拔除尿管后尽早下床活动,术后及早运动可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肠粘连和血栓形成,有利于恶露排出,促进子宫恢复。

6饮食指导

产妇在24 h排气后可以进食,刚开始进食以流质食物为主,多喝一些汤类食物,如鸡汤鱼汤,粥类食物里加一些水果和蔬菜,有利于肠蠕动,缓解便秘。告知产妇少喝容易产气的食物,如牛奶和豆制品,减少胃肠胀气。

7出院指导

(1)术后3个月内禁止房事,术后100 d内无阴道流血,经医生检查伤口愈合良好,可恢复性生活。(2)剖宫产后避孕2年。(3)合理的营养,保证足够的休息睡眠时间,注意个人卫生与外阴清洁,指导避孕方法。(4)强调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告知产妇医院的热线电话。

8结果

本组68例实施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产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取得了满意效果。

9体会

剖宫产手术虽然成功率高,但并发症也有时发生,通过对手术患者的成功护理,产后新生儿并发症减少,产妇身体恢复快。笔者体会到剖宫产术后护理是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连续的,包括身心两方面,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应变能力、娴熟的护理操作,对疾病的恢复很关键。

参考文献

[1]阙福妫.产程观察与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219.

[2]陈跃文,石如.硬膜外麻醉术后6小时体位调整[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4):7-8.

上一篇:甘肃问题论文下一篇:上市公司理财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