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机制探讨

2024-09-29

实现机制探讨(精选12篇)

实现机制探讨 篇1

0引言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获得信息的能力更大, 同时也获得的成本也更低、更快、更快捷。 然而在经济社会中企业和商业的竞争中有很大程度上都是信息的竞争, 如何获得可靠的、具有价值的信息是企业在商业竞争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 本文主要立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竞争战略, 谈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实际的战略价值。

1能力构建机制以及资源获取机制

要想很好地理解信息资源的战略就必须将能力构建机制和资源获取机制合理的分开, 要知道能力构建和资源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别。 所谓的资源就是企业在完成生产时的具体投入部分, 而能力则更加注重对资源使用的合理规划和控制能力, 一次来实现更小的成本投入。 一个企业要想获得资源可以外界通过购买的手段来获得, 但是能力是绝对不能从外界买来的, 要想获得这种能力一定要从自身做起, 通过自身的机制构建来获得自己想要的能力。 [1]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主要的核心竞争力就在其信息技术的高低上。 在进行资源引进时, 绝不是盲目的引进而是通过信息技术获得资源供给上和资源的全部信息后才能决定采购的方案和资源的数量;而在能力构建机制中, 具体的构建方案还是要通过相应的信息技术来完成, 通过信息资源来得出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而能力构建机制一定要符合企业战略的发展, 所以信息技术在企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企业的内部具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在外部可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竞争中具有很强的战略价值。

2信息技术战略实现机制

2.1战略层面的信息系统能力

在相互的竞争中, 造成竞争失误的原因非常的复杂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市场的结构变化。 而实现竞争战略可以很好的促进企业获得良好的竞争优势。 而企业的信息技术具有着:改变竞争规则、提供先进的信息资源、提高产品服务能力、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和客户沟通交流的能力。 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竞争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所以企业在实际应用信息技术时一定要强调竞争战略的意义, 保证业务和信息技术匹配同时又能够保证他们之间进行合理集成。

2.2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在当下的环境中信息技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普及, 但是各个企业之间在具体的使用中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企业在实际的应用中只是处于表面, 没有深挖其内涵和真实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说企业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决定了信息使用的价值和实际起到的作用。 要想让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就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内涵其主要包括:第一从企业的实际管理能力可以看出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 因为信息技术以及渗透带企业的方方面面, 这就是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强大能力;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有很强的涵盖能力, 所以信息技术的使用也是一个复杂过程, 需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调和具体的使用, 才能够体现信息技术在使用中的价值。 所以企业在使用信息技术时, 要改变传统的使用方法和观念, 使得信息技术的使用更具有时效性更加适合企业的发展和战略要求。

2.3信息技术资源管理

要想使信息技术被企业很好的利用, 就一定要对企业的信息做好合理的管理办法。 要知道自己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其他的企业也在利用, 所以企业间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应用的好对自身有着很大的帮助具有一定的威慑力, 但是用的不好则就像悬在头顶上的利器时刻都能威胁到企业的发展。 [2]因为信息资源包括了企业中人与人的信息资源, 还有企业间的信息资源, 这些资源对于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 企业在利用信息资源, 一定要注意培养一批属于自己的高技术信息技术人才, 为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在对信息技术应用以及相关人员的培养同时也不能忽视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和再利用。 因为信息技术具有着很高的知识密集型的特点, 对其的开发和利用其实就是在不断的利用强大的信息资源, 并且就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同时将自己开发和发现的信息资源做好相应的管理, 为以后的再次利用做好铺垫, 信息技术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信息技术战略价值实现机制的实证讨论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本身不管是在商业还是国家和国家之间, 都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在商业上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实现企业的资源整合。 不仅可以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做一个良好的判断, 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了解其他竞争企业的目标和动态, 这样就可以帮助企业做到知己知彼, 使得企业在实际的商业竞争中占据着主动的位置。 在企业的发展和运营当中, 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企业竞争战略和企业核心能力的中间变量, 可以间接的影响到企业的绩效。 在企业的竞争环境下, 不是直接的使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获得实际的经济的效益, 而是要让信息技术具有着一定的战略价值。 通过信息系统得到的信息不是拿来就可以用的, 是要通过整理和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只有这样的使用方式才能符合企业的发展、才能帮助企业在竞争中结合自身的战略实现最初的目标。

4结语

现在商业竞争中信息技术显得非常重要, 关系到企业的长足发展。 而信息技术战略的实现机制又决定着企业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才是企业能够在复杂的商业经济环境中长胜不败的最主要原因。 所以在进行信息资源时企业一定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实现机制的设定, 最终使得信息技术战略的使用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 为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时还要加到对信息技术战略的研究为以后自身的发展, 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这方面的成熟经验, 为以后自身的战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念新, 仲伟俊, 梅姝娥.信息技术战略价值及实现机制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11, 14 (7) :55-70.

[2]王晓健.中国企业地域多元化的控制机制研究:信息技术能力的视角[D].华南理工大学, 2010.

实现机制探讨 篇2

论创新观念的实现机制

实践的.辨证本性是创新观念产生发展的动力机制;理性因素和直觉、非理性因素构成了创新观念运行的思维机制;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是创新观念转化的内在约束机制;而社会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条件则是创新观念实现的外部环境机制.

作 者:夏莉 作者单位:宿州市委党校,安徽,宿州,234100刊 名:巢湖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OHU COLLGEG年,卷(期):5(2)分类号:B022关键词:创新观念 机制 非理性因素

健全培育机制 实现精准培育 篇3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新型职业农民是当之无愧的主体力量和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如何培育好这支生力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除了国家政策方面的重视外,更需要基层农广人精心谋划,健全培育机制;不断提高执行力,实现精准、有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精心谋划,健全培育机制

随着农村形势发生变化,推动了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的产生,如种养大户、返乡创业青年、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规模种植、规模养殖越来越普遍,但缺技术、不善管理、营销不畅成为新型经营主体经营不善的主要原因。如何适应新形势,合理解决农村发展问题,自2012年开始,农业部开展了新型农民培育工作调研,在部分县市进行培育工作试点,社会反映良好。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力军,农广校责无旁贷的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阵地。

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首先要有效益支撑,一个或多个产业的发展才能推动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产业发展包含产业布局、生产管理、产品营销、产品深加工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农村发展的个体,还必须重视人人关注的居住环境、食品安全、素质培养,一系列课题促进了系统工程建设。

健全培育体制,营造培育环境成为必要条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包含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个环节,作为新时期开展的系统工程,就必须完善体系建设,健全培育机制,形成领导有力、组织有序、多部门参与机制,才能推动系统工程开展。近几年的培育实践证明,教育培训环节小有成绩,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学员产业发展迅速。如何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创造一个良性发展环境就要求我们完善培育环节,健全培育机制,做好认定管理、制定政策扶持成为必需,这也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源动力。“十佳农民”评选只是催化剂,职业农民优惠政策建立则是原油,是引导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驶入快车道的源动力。

一个健全的培育体系的建立,一个多部门参与、组织完善的职业农民培育组织架构建设,一套严谨务实的制度制定,一个政策引领的培育环境形成,才能形成良好的推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

提高执行力,实现精准培育

培育工作是时代需要,机制完善是培育工作的首要,而实现精准培育则是培育工作的必要。打造一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队伍,首先要选准培育对象,明确培育目标,在培育前期,要做到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进行全面摸底,将具有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年龄适中、热衷于农业且培育意愿强的人作为培育对象,这是培育基础工作。其次,在培育过程中,关注培育细节。从学员培训需求、产业导向、职业农民素质提升等方面制定教学计划,在培育过程中,做到组织环节有序、课程设置合理、教学手段创新,重视教育效果。注重环节,关注细节,力争细节出效果,过程出成果。

反思我们的培育工作,要在改变细节上提升培育效果,如引进龙头企业与学员交流座谈、每期课程设置学员与教师交流环节、在产业布局和生产管理上加强专家队跟踪辅导、在产品营销和深加工上强化龙头企业对接、优秀学员评选等,还将努力实现年度职业农民先进典型评选和宣传推介,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创造强大的舆论氛围。

天行健,君子应自强不息。在三农工作进入新阶段,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为新时期农广人的工作重心,我们在感到自豪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顺应时势,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发扬“不怕困难、勇于创新、奋发向上、超越自我”的农广精神,做到政治忠诚、勇于担当、诚实守信,在基层努力展现农广人的精神和担当。

实现机制探讨 篇4

一、顾客参与产品创新的概念及研究成果

顾客参与企业产品创新指的是在产品创新过程中企业集成顾客的能力并赋予顾客相应的权力, 通过顾客 (尤其是领先用户) 向企业提供创意、参与设计开发以及新产品体验等方式, 共同促进企业新产品创新的过程。顾客参与产品创新目前在国外尤其是美国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如GE的“向顾客学习”工具、宝洁的“让消费者为我营销”等, 主要研究的范畴集中在顾客参与新产品创新的动机、过程和结果三个角度。在动机方面, 主要有产品价值动机、独特性产品需求、产品生产控制动机、精神动机、认知动机、交往动机、胜任性动机以及网络沉浸动机等;在过程方面, 主要涉及创意阶段、设计开发阶段、产品测试阶段以及售后服务等阶段的不同参与形式;在结果方面, 有正面结果和负面结果, 正面结果主要有顾客满意度提高、开发投入增加以及创新水平提升等, 负面结果主要是顾客参与产品创新存在的风险, 如顾客自身知识技能有限, 导致其建议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等。

二、顾客参与企业产品创新的实现机制

顾客参与企业产品创新的主要实施者是企业, 只有企业认识到顾客在产品创新中的重要价值, 才会采取行动,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予以保障。因此, 这里着重从企业的角度对如何实现顾客参与展开探讨。从过程的角度来看, 顾客参与产品创新的实现, 需要企业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 然后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策略, 并对策略实施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 发现存在的不足并不断修正与优化。该模式可以用如图1来概括。

1、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 树立开放式、共赢的创新理念

(1) 封闭式思维转向开放式思维。传统的企业产品创新是一种封闭式的思维, 即只是依靠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创新, 并以保证技术的秘密、独享和垄断为目的。然而,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技术秘密越来越容易被其他企业通过反求工程等手段破解, 这就导致局限于企业内部创新的思维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那些能够快速反应市场需求并将其与本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机联系起来的企业才能在产品创新中获胜。而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 消费者是市场需求信息的最重要来源, 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新产品创新模式需要有效获取开发所需要的顾客知识与信息, 这种将顾客纳入企业产品创新重要来源的思维即是一种开放式思维。通过从企业外部寻找满足市场需求所需要的资源, 最后通过整合这些资源实现创新以满足需求, 并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推向市场即是开放式创新。

(2) 从非赢即输思维转向共赢思维。传统意义上的买方和卖方在市场定位上是对立的。企业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标, 顾客以获得最大产品价值为目标, 企业要获得尽可能高的利润就必须牺牲消费者的利益, 提高产品销售价格, 这就是一种非赢即输的关系, 这种关系将消费者与企业对立起来, 双方甚至水火不容, 屡见不鲜的价格欺诈, 消费者权益保护即是实证。而实际上, 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并非对立关系, 而是一种合作关系, 是市场价值共创的两大主体, 他们虽然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但是却可以通过利益分享机制获得各自最大化的利益, 企业也只有不断满足顾客的价值诉求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因此, 在产品创新过程中, 将顾客意见纳入新产品开发中既是对顾客的尊重, 体现了以顾客的利益为最高准则的理念, 也是通过顾客信息的融入保证新产品开发符合市场要求。企业通过顾客参与新产品的创新过程, 将顾客作为产品价值的共同创造者, 即是一种共赢思维。

2、制定有效的实施策略, 为顾客参与提供便捷条件

(1) 明确产品开发的方向, 确定合作目标。企业在决定采取顾客参与的新产品创新策略之前, 必须通过科学的制度和程序, 来明确新产品开发的方向。同时, 明确让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的目标, 让顾客明白新产品所要实现的功能, 使之提供的创意想法更具有针对性。同时, 应在战略规划阶段, 明确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的方式与方法, 是采取上门访问, 还是邀请座谈, 抑或网络咨询等。例如, 惠而浦公司利用可移动的产品实验室, 把实验室带到目标顾客家中, 与顾客一起探讨, 什么样的产品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

(2) 根据研发目标, 确定参与的顾客类型。参与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顾客, 由于其知识禀赋的差异, 不同顾客具有不同的创造设计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由于这些差异, 其在产品创新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就有所差别。个性化十足, 富有创意的年轻人往往对于那些引领市场潮流的新产品开发很有帮助, 苹果公司前总裁乔布斯就经常邀请实习大学生进行研发探讨。而领先用户往往乐于尝试新鲜事物, 对自身判断力相当自信, 同时具有较强的控制欲, 期待在新产品创新过程中发挥影响力和控制力, 企业可以从他们身上获得类似产品的评价, 从而为产品进一步改进指明方向。早期的消费者能够对市场上现有产品缺陷进行评价, 将企业即将研发的产品与市场上的产品进行比较, 从而为完善设计方案提供帮助。由此, 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在新产品创新中的角色扮演是不同的, 企业应根据自身研发产品的属性、特征、目标, 合理选择参与的顾客类型。

(3) 明确双方的回报, 激发顾客参与热情。企业在实施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战略之前, 对该战略所能得到的回报往往已经明确。由于该战略是一种价值共创、共享的战略, 如果参与顾客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备受打击, 其持续参与的热情自然也就荡然无存。而如果他们的积极参与得到了相应回报, 那么他们就会愿意继续参与其中。不同顾客参与新产品创新过程, 期待得到的回报是不同的, 有些是为了经济上的回报, 而有些则是为了精神回报。一般来说, 顾客参与新产品设计的动机包括:产品价值动机, 获得价格优惠、折扣、赠品等经济价值等;心理动机, 获得愉悦感、新鲜感, 满足好奇心和创新冲动等;认知动机, 实现拓宽自身视野, 帮助自身成功等;交往动机, 通过参与结交朋友, 扩展关系网络等;展现能力, 获得就业机会或事业空间等。因此, 在确定参与顾客的时候, 应当掌握不同顾客参与的动机, 从而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奖励方案。

(4) 为顾客提供环境和方法, 更好地实现价值共创。顾客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需要有良好的渠道和环境。因此, 企业必须给顾客参与研发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方法, 帮助顾客更好地在新产品开发中发挥作用。企业可以利用因特网、研讨会、社团活动的开展、专业客户需求开发和管理方法的引入等方法实现顾客参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很多大型企业都是通过网络引入顾客参与产品研发设计的, 如耐克、苹果、乐高、EBAY等。也有一些企业是借助于研讨会和社团活动, 将它们作为邀请顾客参与的载体, 让顾客之间相互沟通, 扩大顾客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如微软公司就在其网站论坛活动专区发布虚拟产品体验活动邀请“免费参加Tech Net虚拟实验室, 通过Internet体验微软产品与技术”。在具体方法上, 可以通过卡诺模型、亲和图、C/U矩阵等方法, 将顾客的意见进行有序地拓展和分类, 从而实现与产品需求的有机联系。

(5) 对顾客参与实施有效管理, 提高顾客参与的效果。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 如新产品创新方案的反复, 参与顾客与创新团队的矛盾, 新产品开发导向偏差等。因此, 为了防止顾客参与行为给新产品开发产生消极影响, 必须对顾客参与加强管理, 具体的管理包括制定参与机制, 制定有效的奖励措施, 加强沟通与联系以及对参与顾客进行有效培训, 让顾客充分了解自身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参与的渠道、方法, 让顾客与企业研发团队充分实现信息分享、责任分担, 从而有效地提高新产品开发效果。

3、重视顾客反馈与评价, 为持续优化提供后续保障

实施顾客参与的新产品开发战略, 其目标是要提高企业的研发绩效, 获得市场青睐, 提高企业的收益率。因此, 需要对每一次的参与效果和开发效果进行评估, 具体的方法包括投资回报分析、顾客满意度调查, 通过对合作开发有效性的评估, 发现存在的不足, 从而为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

(1) 实施反馈与评价, 了解顾客参与战略的有效性。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的目标就是要提高研发的针对性, 通过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提高顾客满意度。因此, 在评价实施效果时, 最关键的是要通过顾客满意度调查, 获取顾客对所开发产品的评价意见, 从而检验顾客参与开发战略的效果。如果该战略实施以后, 顾客对公司开发出来的新产品满意度提高, 就说明该战略实施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的, 这时候就应当对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进行重新审视, 通过对顾客提供的反馈意见进行及时收集整理, 找出存在问题的环节。另外, 市场的有效性并不一定代表顾客参与战略的有效性, 还应当对该战略的投入产出进行评估, 如果投入过大, 收益无法抵消成本, 同样也是无效的战略。因此, 通过投资回报分析, 将该战略实施所增加的成本, 如人力成本、流程成本、管理成本、IT成本等, 与获得的收益, 包括收益增加、品牌价值提升以及市场占有率提高等进行综合比较, 从而实现对该战略的有效评价。

(2) 实施优化措施, 对顾客参与战略实现持续改进。通过有效性评价, 反思顾客参与战略计划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有效工具找出导致存在问题的关键原因, 然后针对这些原因采取有效的优化措施, 为进一步优化战略提供思路, 改进实施效果。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战略成功的关键是双方获得各自的利益, 而其基础则是双方的互信。因此, 企业应当将市场反馈与评价的结果向参与顾客公布, 并与其一同制定优化措施, 通过这种信息共享, 增强双方的互信互利, 改善双方的关系, 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顾客支持, 提高新产品开发的绩效。

摘要:大规模定制区别于传统的大规模生产的重要特征之一, 就是强调顾客参与产品的设计, 顾客是产品的合作生产者。顾客参与已经成为企业获取顾客信息并将其整合到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从过程的角度来看, 顾客参与新产品创新的实现, 需要企业转变思维模式, 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策略, 并对策略实施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 发现存在的不足并不断修正与优化, 从而提高产品创新绩效。

关键词:顾客参与,产品创新,参与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力:顾客在新产品开发中的角色扮演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

[2]杨波、刘伟:领先用户在线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动机研究[J].预测, 2011 (2) .

浅析安全电子商务的实现机制 篇5

浅析安全电子商务的实现机制

文章主要介绍了安全电子商务中使用的一些核心技术.如:数据加密、数字签名、数字信封、身份认证等.并通过一安全电子支持协议SET的.安全解决方案,详细而又清晰地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优、缺点.同时对越权访问及私密遗忘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

作 者:蒋丽 沈勇 作者单位:南京经济学院,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刊 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年,卷(期):2003“”(2)分类号:F224.33关键词:数字签名 双重签名 数字信封 DES RSA CA证书

实现机制探讨 篇6

信息化的时代需有配套的“高可信网络”。然而,现实情况和人们的要求有着巨大的差距。如今人们已普遍认识到,当初的互联网设计没有注意到网络安全和诚信问题,故从起步开始就留下了后患。互联网开创的网络时代,是一个安全失控的网络时代。人们体会到,互联网犹如一把双刃剑。它使得使用者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沟通能力和反应能力,但另一方面,使用不当完全有可能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伤害。值得人们警觉的是,网络的脆弱性也会增加社会的脆弱性。

在网络领域,即使像美国这样充分拥有互联网知识产权的国家,其国防部和联邦调查局之类单位所属的网络,照样有黑客光顾和病毒入侵。充分证明了互联网漏洞多,各种侵害防不胜防,发展已出现障碍。

如今,人们已进一步认识到互联网的机制是不安全的,治本措施必然涉及机制创新。更确切地讲,因为互联网立足于“虚拟+无政府+尽力而为+‘傻核心网’+IP包”机制,所以必然招致安全失控。

鉴于互联网不能提供具有充分安全保障的服务,故在网络领域必须重新创造一个网络新世界,专门用来提供网络有诚信、安全有保障的服务,才能满足应用需求,这就是实施“高可信网络”的思路。

1 宏观面有利网络机制创新

1.1 联合国和国际电联的倡议

1999年6月25日—7月1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面召开的“世界科学大会”把克服互联网的脆弱及其负面效应列为大会的重点议题,把解决安全和诚信问题提上了日程。

为探索安全有保障的网络技术,ITU-T于2000年2月发布了基于中间件结构的Y.130 ICA建议,提出以信息通信结构(ICA)为导向,引领信息网络和服务的未来发展。

2004年11月,由联合国总部出面,成立了联合国互联网治理工作组(WGIG),共有40名成员(含中国代表1人),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直接领导,表达了联合国对互联网的重视。此事在互联网发展史上是里程碑的事件。成立WGIG的背景情况是:在联合国范围内,众多主权国家都因互联网缺乏诚信,危及各自国家安全和国民利益,故纷纷表态“再也不能袖手旁观”、“有责也有权过问互联网之事”。至于治理互联网所需的创造力,被WGIG认为“绝不亚于当年创造互联网人们的创造力”。

1.2 中国国务院的倡导

在网络领域里,“高可信网络”表达了一种原创导向,创意来自中国,旨在以高可信网络满足“高可信”质量水准的应用服务需要。如今,“高可信网络”已被正式写进中国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指出:“以发展高可信网络为重点,开发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及相关产品,建立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防范各种信息安全突发事件”。为了把网络的运行和管理纳入全盘考虑,《纲要》同时提出了“建立可信的网络管理体系”的思路。《纲要》着重指出:“事实告诉我们,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可见,创建“高可信网络”体系,很好地回答了中国自主创新该从何处切入的问题。

客观地讲,互联网只能代表网络时代初级阶段的技术水平,谋求“可联”,不谋求“可信”。相比之下,“高可信网络”代表了网络走向成熟阶段的技术水平,即由“协议创新”迈向“机制创新”,聚焦于解决网络诚信和安全问题。

如上所述可知,《纲要》定位的“高可信网络”显然不是互联网的翻版,也不应是通信界定义含糊的NGN,而是指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高诚信网络。中国宜以新网络机制原创国的身份率先创建“高可信网络”。

2 “高可信网络”的基本理念

传统的通信应用需求习惯于以通信业务来区别需求差异(例如话音业务、数据业务,固定业务、移动业务,窄带业务、宽带业务),但缺乏按不同的“安全和诚信质量需求”来区别应用需求差异。处于这种状态,当人们探讨网络进化时,很容易疏忽安全和诚信需求,甚至撇开安全和诚信需求来谈网络前景。《纲要》提出的高可信网络,弥补了这一缺陷,使人们可以按“要求高可信”或“不要求高可信”来表达应用服务的质量需求差异,谋求“各得其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观。

创建“高可信网络”,并非为了取代互联网,而是完成一种布局。今后可由互联网,含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归口提供“不要求高可信”的应用服务(例如网上娱乐等),另由“高可信网络”提供安全有保障的应用服务。这种由两套网组成的“1+1”布局,如图1所示,既是一种合理分工,也是一种冗余配置,可提高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

由于“高可信网络”与“互联网”的机制不同,其安全质量有着本质差异,故两者应彼此隔离,各自自成系统。否则,若把“高可信网络”硬是与“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其后果只能是“谁都没有安全保障”。

按上述思路构建的网络体系,既能满足不同通信业务的应用需求,又能满足不同安全和诚信质量的应用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内涵,故将能以强劲的生命力开拓互联网未来。

3 “高可信网络”实现策略探讨

3.1 网络建设

在通信网发展历程中,人们经历了一种业务建一个网的时代。如今,则出现了强劲的“多网合一”趋势。那末,今后是否趋于只有一张网呢?显然不是,因为如果只有一张,一旦网络瘫痪,后果不堪设想。人们不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何况只用一张网也难以满足多种应用需求。

若把按照“高可信网络”的安全质量需求建立的网称作“A网”,把达不到“高可信”安全质量的网络称作“B网”,则任一终端用户对其终端设备的“配置模式”有以下选择:

模式1:兼容“A网”与“B网”的终端,能分别进入“A网”和“B网”。

模式2a:只配备“A网”终端,只能进入“A网”。

模式2b:只配备“B网”终端,只能进入“B网”。

上述构思否决了“一网平天下”的方案;“A网”与“B网”彼此独立,无需互通,互不制约;可让终端用户拥有对安全质量差异的选择权,体现用户至上;赋予“A网”充分的创新空间。

3.2 实现策略

3.2.1 突破互联网原有机制

CNGI的开发,谈不上有什么原创。CNGI的特征是基于IPv6的互联网,本质上属跟踪项目。显然,不能希望CNGI有多少突破。然而,研发“高可信网络”则是另一码事。这是因为“高可信网络”原本就不是互联网,无需受制于互联网机制,加之“高可信”本身就要求有新的突破,故有着广阔的创新空间。

发展“高可信网络”,既有CNGI的技术跟踪特征,更有“高可信”模式的创新特点,故能务实进取,充分发挥,主导未来。

3.2.2 实行网络机制创新

实现机制探讨 篇7

C++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具有封装、继承和多态3大特征。多态性允许派生类对象在通过父类指针或引用调用成员函数时,准确地调用目标成员函数。多态被认为是C++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精华部分,一个不懂多态的C++程序员顶多算是入门级的,没有掌握C++语言的精髓所在。在C++中,实现多态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动态绑定,或称为晚绑定,而虚函数是实现动态绑定的关键[1]。虚函数增强了类型的概念,而不是只在结构内部隐蔽的封装代码,所以毫无疑问,对于C++程序员来讲,这些使用方法是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2]。深入的探讨虚函数的底层实现机制,对于理解C++语言的多态性,运用虚函数编写高效的程序代码,无疑是有帮助的。

2 虚函数及其多态性

对于特定的函数,为了实现动态绑定,C++要求在基类函数中声明这个函数时使用Virtual关键字,这种成员函数叫做虚函数,它可以在该基类的派生类中被重新定义并被赋予另外一种处理功能,在派生类中重新定义虚函数时Virtual关键字是可选的。一旦一个函数被声明为Virtual,那么无论经过多少次派生它都是虚拟的。虚函数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当通过指向派生类对象的基类指针或者引用调用它时,编译器根据指向对象的类型在运行时决定调用目标函数。这样,如果指向不同的对象,就会执行函数的不同版本,从而实现运行时的多态性。使用虚函数来实现运行时多态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是,必须使用基类指针或引用来访问这些函数。使用虚函数来实现多态基本方法如图1所示。

具体实例:

3 虚函数的底层实现机制

为了达到动态绑定(晚绑定)的目的,C++编译器对于虚函数采取了特殊的实现方式,C++编译器通过某个表格,在执行期间“间接调用实际上绑定的函数”。这样的表格称为虚函数表(VTABLE)。针对每一个内含虚函数的类,编译器都会为它做出一个VTABLE,表中存储的是虚函数的地址。同时,编译器为每一个相应的类对象增加一项数据成员,是一个指向该虚函数表的指针(VPTR)[3]。所以实例1中基类Base对象在内存中占据的空间如图2所示。

派生类会继承基类的虚函数表,如果在派生类中改写虚函数,虚函数表就受到了影响:表中元素所指向的函数地址不是基类的函数地址,而是派生类的函数地址。那么实例一中的派生类Derive对象在内存中占据的空间变成了如图3所示。

当执行语句pBase->fun1()时,由于pBase指向的是派生类对象,于是就调用Derive::fun1()。

利用VC++6.0的调试功能,对实例1进行调试运行,打开反汇编窗口,等到实例1的汇编代码,这样可以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虚函数来实现多态。3条函数调用对应的汇编代码如表1所示:

由表1分析得出:当调用pBase->fun1()时,edx存储的是指向虚函数表的指针VPTR,eax对应的是虚函数表的首地址,call dword ptr[eax]语句表示调用虚函数表首地址存储的函数指针指向的函数Derive::fun1();执行pBase->fun2()时,edx对应的是虚函数表的首地址,call dword ptr[edx+4]表示调用的是虚函数表第二个单元存储的函数指针指向的函数Base::fun2(),这是因为在派生类中并没有对虚函数fun2()进行重写;a.fun3()仅仅是进行一般的函数调用。从效率上来看,虚函数fun1()和fun2()的调用比fun()3的调用要复杂的多。

4 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中的虚函数调用

当一个构造函数被调用时,而这个类又含有虚函数,那么构造函数首要的事情之一是初始化它的VPTR,它只能知道它是“当前”类的,而完全忽视这个对象后面是否还有继承者。当编译器为这个构造函数产生代码时,它是为这个类的构造函数产生代码—既不是为基类,也不是为它的派生类(因为类不知道谁继承它)。所以它使用的VPTR必须是对于这个类的VTABLE,如果它是最后的构造函数调用,那么在这个对象的生命期内,VPTR将保持被初始化为指向这个VTABLE。但是当还有一个更晚派生的构造函数被调用时,这个构造函数又将设置VPTR指向它的VTABLE,直到最后的构造函数结束。VPTR的状态是由被最后调用的构造函数确定的。这一系列构造函数调用正发生时,每个构造函数都已经设置VPTR指向它自己的VTABLE。如果构造函数调用虚函数,它将只产生通过它自己的VTABLE的调用,而不是最后的VTABLE(所有构造函数被调用后才会有最后的VTABLE),所以虚函数机制在构造函数中是失效的。

当析构函数内部有虚函数时,构造函数只能调用“局部”版本,是因为调用时派生类版本的信息已经不可靠了。析构函数的调用顺序与构造函数相反,是从派生类的析构函数到基类的析构函数。当某个类的析构函数被调用时,其下一级的析构函数已经被调用了,相应的数据也已被丢失,如果再调用虚函数的下一级的版本,就相当于对一些不可靠的数据进行操作,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在析构函数中,虚函数机制也是不起作用的[2]。

5 结语

实例1及其反汇编代码分析都在VC++6.0环境下进行的,在其他编译器中代码会略有不同,但虚函数的底层实现机制是大致相同的。只有掌握好C++中虚函数的底层实现机制,才能灵活运用虚函数机制来实现多态,设计出优秀的程序代码。

参考文献

[1]和力,吴丽贤.关于C++虚函数底层实现机制的研究与分析.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10):2705-2708.

[2]Bruce Eckel.Thinking in C++(Second Edition),Volumel:Introduction tostandardC++[M].Prentice Hall,2000:627.

实现机制探讨 篇8

1 伦理管理

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企业的伦理问题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一些违背社会伦理的企业行为如超时加班、制假售假等, 不但激起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和管理者良知的拷问, 而且促使管理学和经济学研究者们去研究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

西班牙经济伦理学教授安东尼奥·阿根多纳将伦理管理看作一种管理体系来对待。他认为, 任何管理体系的首要特点就是它的合理性, 管理体系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监督、规范以及认证和审计工作的流程, 基于此, 他提出:“伦理管理体系是一套企业内部的规则, 公司的管理层使用这些规则来规范和塑造员工的行为, 并监督与指导工作流程, 以着眼于在企业内实现某些伦理性的目的。”周祖城教授认为:“所谓道德管理, 是指通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成员的工作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制定组织期望达到的道德目标, 并尽可能优质、高效地实现道德目标的过程。”

2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伦理研究综述

近年来, 伦理准则已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国外很多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研究, 包括招聘、薪酬及奖励体系、制定裁员策略、培训与发展。Deckop在其主编的人力资源管理伦理一书中, 众多学者分别从社会责任、人力资源战略、绩效管理、人员培训、员工激励、上下级关系、性骚扰、报酬公平等14个方面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问题。

在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建设方面, 罗宾斯认为可从七个方面改善企业道德行为:雇员甄选;道德准则与决策规则的制定;高层管理层的领导;工作目标和绩效评估体系;道德培训;独立的社会审计;正式的保护机制等。我国学者周祖城认为, 应设置必要的岗位和部门对拟招聘或任用的人员进行道德素质考察, 并开展伦理培训与道德测评, 实行伦理控制。陈春萍、龙静云提出要确立人本理念、优化配置方式、着力资源开发, 注重引培并举、实施道德激励、完善收入分配、建立评估体系和倡导文化凝聚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价值。

综上所述, 国内对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大多的理论研究还局限于某一角度, 对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缺乏总体的把握, 缺乏实践操作的理论指导, 缺少定量研究, 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进一步加强。

3 伦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实现机制

3.1 伦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支持机制

(1) 企业伦理文化管理。

企业伦理文化管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管理伦理的建设和伦理文化管理的具体实施。管理伦理建设对应的是精神层文化的构建, 伦理文化管理的具体实施对应的是其他层次的管理。

在实施流程中, 关键步骤是企业伦理管理理念内化为员工自身的价值观的过程。如何有效实施这个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基本思路:员工心得和内化组织价值观的行为是“操作性行为”, 是结果的函数, 其条件反射的形成取决于行为结果是否被强化。被员工认同的价值观的维护是一个需要不断强化和氛围化的工作。

(2) 企业伦理战略管理。

拥有优秀的伦理品质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之一, 而这一切又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一支高伦理化素质的员工队伍。因此, 企业从战略的高度强化其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建设, 可以增强企业的人文动力, 进而形成新时代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伦理战略管理就是以伦理准则来对这些步骤的实施进行决策控制。具体来说:第一, 制定符合企业伦理文化的愿景和使命。第二, 选择企业伦理战略。第三, 企业伦理战略的实施。第四, 企业伦理战略的评价。

(3) 企业家伦理管理能力。

企业家的伦理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管理伦理进行构建并不断改进、对伦理管理的支持态度和对伦理管理模式的探索创新。一是管理伦理的核心即伦理价值观, 很多程度上受到企业家自身对管理伦理的认知和构建。高管层的认肯是理念推广的直接推动力, 其对伦理管理的认肯度决定了企业伦理管理理念植入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二是企业家对伦理管理的支持态度。“态度”决定一切。企业家的态度对企业伦理管理的实现与否至关重要。三是企业家对伦理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创新。由于人的自利性动机、制度设计的缺陷以及道德水平的狭隘等因素, 还需要适应现实需要的伦理管理模式, 而企业家的责任就是要推动伦理管理模式的创新, 使其不断向理想的状态发展。

3.2 伦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实施机制

(1) 招聘与选拔中的伦理管理。

首先, 要提高招聘人员的伦理素质, 提升其职业操守。其次, 合理定位所需人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主管人员、工作人员, 要求他们具备的管理能力标准是不同的, 企业上层决定决策控制、中层负责协调控制、基层是监督与实施执行, 决不能笼统对待。最后, 要从“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事业留人”的指导思想向“环境留人、观念留人、伙伴留人”转变。

(2) 培训与发展中的伦理管理。

第一, 根据培训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伦理管理要求尽量降低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的不匹配程度, 最大可能的提升培训效果。应该针对不同的受训对象, 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

第二, 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

职业生涯伦理管理要求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设计、实施和管理都应该遵循企业伦理规范。在企业伦理规范的引导下,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员工职业生涯体系, 保证为员工提供明确的上升通道, 使员工感觉“有奔头”。

(3) 薪酬与绩效中的伦理管理。

第一, 薪酬体系的建设要注重公平。要做到薪酬的公平分配首先要做好薪酬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 薪酬体系的建设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外部公平、内部公平和个人公平。

第二, 开发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系统, 客观准确地评估员工业绩, 并将报酬与业绩挂钩。在员工的绩效管理中, 逐渐融入伦理文化的因素, 诸如“仁爱”、“和合”、“博学”、“力行”、“礼仪”、“尽忠职守”、“廉洁奉公”等传统伦理道德的要求。要改变企业过分注重结果导向的绩效评估和激励制度, 重视员工整体的伦理素质、伦理行为过程及伦理问题处理技巧的考察。

第三, 做好内部沟通。一方面, 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制定以后, 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大力宣传, 向员工说明实施这一方案的原因, 以及方案的具体内容, 让员工真正了解并认同制度制定的依据和过程。另一方面, 建立绩效和薪酬申诉制度。平常应注意绩效反馈和沟通机制, 允许员工就绩效评估和薪酬分配发表意见, 尽可能达成共识。

(4) 激励与保持中的伦理管理。

一是要了解员工的需求, 实施个性化的激励措施。管理者首先要明确两点:一是没有相同的员工;二是在不同的阶段, 员工有不同的需求。对于不同的员工应当考虑个体差异, 具体分析问题分析, 找到适合于激励个体的因素, 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 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

二是注重工作参与和管理授权。一方面, 工作本身具有激励力量。管理者要进行“工作设计”, 使工作内容丰富化和扩大化, 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 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 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员工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三是做好员工离职管理中的伦理管理。企业应该制定“离职关怀计划”, 在自愿离职中, 企业应该与有离职意愿的员工进行深入的坦诚沟通。而在被迫离职中, 伦理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伦理管理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伦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包括支持机制和实施机制两个层面, 支持机制包括企业伦理文化管理、企业伦理战略管理和企业家伦理管理能力;实施机制包括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发展、绩效评估、报酬与激励等具体操作的伦理管理。

关键词:伦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实现机制

参考文献

[1]龚天平:伦理管理:当代企业伦理的践行机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0 (4) :3-10.

[2]Deckop J R.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Ethics[M].Greenwich, CT: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2006.

实现机制探讨 篇9

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原则, 换句话说, 就是在处理这一制度运行过程中的经济效益问题与公平问题二者关系时, 重点考虑的是经济效益问题, 而公平问题只是适当兼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居民收入普遍提高, 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居民住房消费能力的差距也在逐渐扩大, 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的问题也就日渐突出, 这对社会公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此, 提高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社会公平程度是其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住房公积金制度公平性问题的具体表现

1、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的不公平性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公平的解决好职工的住房问题, 提高职工的购房能力, 改变计划经济所带来的不公平性。虽然《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中对公积金的缴存有明确的规定, 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无视这一规定, 使住房公积金“应建尽建, 应缴尽缴”的制度难以实现。很多职工并未享受到住房公积金这一政策, 而且他们才是社会住房保障制度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如果国家不通过相关政策使这部分职工真正拥有住房公积金, 而是让他们继续游离在这一保障体系之外, 实现不了“居者有其屋”的权利保障, 那么就势必会损害这部分职工的利益, 违背了公平原则。

2、住房公积金缴存额度上的不公平性

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不同职工在缴存额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这种差异和不公主要表现在地区与地区、单位与单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差异性。经济发达地区公积金缴存额度就高, 落后或欠发达地区公积金缴存额度就低或根本就没有;行政事业单位或效益好的企业缴存额就高, 相反很多效益不好的企业就很低或者根本没有。而且各地区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和缴存比例在不断地提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 住房公积金制度从体制上会带来两极分化的事实, 职工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就逐渐被拉大。这不仅伤害了职工参加住房保障的积极性, 影响住房公积金制度建设, 而且还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3、住房公积金在使用上的不公平性

由于我国职工之间的收入水平和住房需求状况差距比较大, 从而导致住房公积金的存款人和贷款人不能很好的匹配, 存贷机制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样就会出现很多的中低收入家庭, 也是真正急需解决和改善住房条件的家庭, 可能一直都不会提出公积金贷款的申请;相反地, 那些高收入阶层, 或者是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用于投资收益的人群, 则是将住房公积金贷款用足的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 住房公积金的互助性非但不能实现, 反而形成了利用大多数中低收入职工的低息住房储蓄来补贴少数高收入职工获得低息购房或购房投资这种劫贫济富的扭曲局面。所以住房公积金在使用上进一步拉大了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 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

三、住房公积金制度公平性的界定

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的人群大部分是中低收入群体, 对这一群体实行购房补贴有助于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 对实现社会公平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公平性界定为:能够保障大多数人在获得住房权益的基础上实现住房公积金制度权利与义务的平等, 真正改善大多数社会成员, 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条件, 实现这一阶层人人有房住, 保证这一阶层成员不会去抢占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资源, 并且保证这一阶层所拥有的资源不会被高收入阶层所挤占。

四、关于保证住房公积金公平性的实现机制的对策建议

1、合理界定住房公积金制度基数标准

从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 我国企业无论是按照所有制的形式还是按照企业生产规模来划分, 都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 根据这一特点, 必须有针对性的制定出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缴存基数量化的指标。按照这一思想,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每年从其在当地财政预算编制上来进行界定, 而企业则应该根据其在上一年度实际缴纳的税款对企业的经营、产值和利润进行界定, 来确定本年度应该缴纳的公积金基数标准。

2、制定更人性化的公积金使用规定

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的目标是解决和改善城镇职工的住房条件, 在保证公积金专门用途的前提下, 我们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取消对公积金缴存职工利用自己缴存的住房公积金账户资金进行规定用途以外投资的限制。我国住房公积金存量大、沉淀多, 己经有条件允许职工利用自己的公积金进行规定用途以外的投资。同时, 为了更好的实现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运行目标, 应该规定这种专门用途以外投资的收益必须回流到职工原来的个人公积金账户。

3、制定住房公积金合理的贷款机制

首先, 必须建立一个公积金缴存职工可以平等获得个贷权利的机制。其次, 应该定期评估所有缴存职工的公积金个人账户资金积累状况, 以及他们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贡献值。然后可根据不同职工这种评估值的高低来决定公积金贷款人的资格及公积金贷款的优先顺序。最后, 应该建立住房公积金贷款与商业银行贷款有机结合的个人住房组合贷款形式, 在这种模式下, 任何一个职工所需的全部贷款都不可能从一家金融机构获得,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的资金风险。

五、结语

实现机制探讨 篇10

一、人力资本价值提升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

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力不是体现在物质资本及已有资源的多少等方面,而是靠人力资本价值来体现。因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价值的提升来改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本价值提升,促进技术的进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是通过科技方式及创新能力来体现。自主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源动力及核心任务,而自主创新的能力是通过人力资本价值提升技术来实现的。人力资本是科技知识的载体,是决定科技、经济发展及进步的根本。一个国家的平均人力资本越高,所用的科学技术、操作、吸纳知识能力就越强,自主创新上就会越强。当今世界各国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的高低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价值的高低来决定。因此人力资本价值的提升决定了其经济的发展程度、发展速度及质量。

(二)人力资本价值提升,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现今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产业结构中人力资本价值的技术提升在产业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其他们的国家比较注重教育,其通过发展教育来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其知识的提升,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提升,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迁,如第一产业农业向第二产业农业机械转变,机械优化服务行业等。产业结构的变迁从而使产业的价值链发生了变化,有利提高经济发展。其人力资本价值的提升有利于知识、技能及文化素养的提升,从而使技术变得更加高端化、机械化,产业结构随之递升。

(三)人力资本价值提升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条件

人类生活的根本不在于有多少价值,而是在于价值的提升程度。不然发现不了事物的价值和失去本身的意义。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就是让人们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其通过人们现代的科学水平及生产力来决定的。人力资本价值提升有利提升人力资本的知识、技术、技能及性格、人格及道德的休养,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有力保障。

(四)人力资本价值的提升对经济的发展保持可持续性

可持续的发展是经济保持长远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是从经济增长、效益及结构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价值本是为人们的知识、技术等保持不断的更新,从而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是有利的。

二、人力资本价值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现机制探讨

(一)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的管理机制,有利于加快与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人力资本价值观应树立正确管理观念体系。把提升人力资本价值作为一项战略和科学体系,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应作为一个长远的目标和发展战略来规划,人力资本价值结构的提升,从而使人力资本价值的根本提升,从而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整体战略和主要竞争力的提升。要树立人力资本在进行投资、分配及运用等的合理性,保证人力资本的的财富积累、合理分配及运用。让人力资本产业一定的运营观念,从而使人力资本价值从开始到结束都有绪提升,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各色各样的专业技能人才是现今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其企业家和科技人力资本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其人力资本价值的一切基础设施都加以完善并井然有序,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互关系、实现过程及方法。

(二)人力资本价值提升,增强综合国力及国际竞争的竞争力

现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一切以知识发起点的新型经济,其各国之间的竞争从法律法规、经济效益、科技水平等综合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竞争人力资本价值的高低程度。人力资本价值的提升,适应了现今时代的需求,是我国走向世界的根本,同时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我国进一步与世界各国竞争取利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的资源机制,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人力资本价值的提升,有利于调动人力的自主创新及踊跃性,从而提高人力的知识面、技术及操作水平和效率;才能对知识、技术的渴望,才能努力的学习;知识的丰富,思维越开拓,有利于人力的自主创新。有利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及产生的效益的提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力资本价值的提升,提高了人力的劳动生产率及劳动效益。科学技术越高对经济的改变也是越快,它为经济的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结束语

我们把提升人力资本价值作为一项战略决策来实施,并且优先考虑。在制度上进行完善,才能使人力资本价值的管理机制的提升,其竞争力的提升,保证人力资本价值提升更加有效,进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摘要:本文主要是人力资本价值提升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探讨人力资本价值提升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原因及作用,主要是找到如何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快速,其出发点在哪。

关键词:人力资本价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机制探讨

参考文献

[1]刘汉辉.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增值与人力资本的终身开发[J].宏观经济研究.2009(02)

[2]谈新敏.关于人力资本和我国经济增长的思考[N].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

信息技术战略价值及实现机制研究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战略 机制

我国已经进入大规模信息化建设时期。由于信息技术投资属于无形投资,所以其投资产生的回报是难以估量的。信息技术战略价值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企业如何看待信息技术战略价值,并建立科学合理适宜的信息技术战略实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战略为出发点,分析了信息技术的发展特点,总结出企业信息技术战略价值的体现,对企业信息技术战略有了全新的认识,进而提出建立如何实现企业信息技术战略价值机制,切实促进企业信息技术力量的发展,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1. 信息技术战略定义与价值体现

根据企业信息技术实施范围与应用水平,我们可以把国家信息化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生产信息化、企業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者。国家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可以在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范围中充分体现出来。可以认为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首要步骤。企业信息技术化体现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等企业运营环节中逐步渗入信息技术的过程。制定信息技术战略必须打破传统的发展运营思维,打破原有界限,接受新鲜事物,建立适宜的企业信息技术战略。通过信息技术战略的领导,逐步规划企业的信息发展,不断提高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制定信息技术战略的本质是获得成功,获得更多的信息经济效益。企业信息技术战略价值可以体现在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得到改善、发展与创新。企业信息技术战略利于提高企业对信息技术需求的增长,开发企业信息资源,推动企业现代化建设不发,切实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信息技术战略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会对企业人员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例如可以调动企业人力资源信息潜能。为企业信息技术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企业信息技术战略不仅寻求企业现有资源与行业机会的匹配,还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打破常规企业发展思维,发展趋势没有受到企业固有的可持续优势的束缚,而是将发展眼光着力于设定新的企业规则,督促企业内部人员人员的学习,发现企业新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消除企业竞争对手的优势,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能够积极应对市场所产生的变化,有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战略更利于保持与提高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2. 信息资源获取机制和能力构建

企业信息技术战略机制可以分为两种:资源获取机制与能力构建机制。建立企业信息技术站机制的首要条件是明确信息技术资源与能力的概念。纵观企业长期发展情况,企业多偏重于企业起源的或许,忽略了提高企业资源获取能力。资源获取与资源获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信息资源体现了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资源的注入。信息资源能力更体现了组织嵌入性,注重资源实现期望产出的过程。企业构建自身的信息技术战略机制与能力机制,利于提高企业的选择与自身竞争战略。

良好的信息技术战略机制可以帮助企业寻得与企业信息技术战略相匹配的信息技术资源,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通过机制的规划改善企业系统运作管理系统,促进企业电子数据资源信息的交换,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促进企业业务过程创新。促进企业领导者信息技术知识量的增长与信息管理能力的提升。并不断扩大影响范围,提升企业整体的信息技术战略氛围。企业信息技术战略机制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设定。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制定。盲目夸大的信息战略机制不能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相反,会削弱企业的信息技术力量,造成消极影响。

3. 企业信息技术战略价值实现机制

3.1 企业组织结构创新机制

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产生的影响渗透到组织的各个角落,其对组织人员、组织结构等产生影响,进而促进组织产生相适宜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同时企业组织与信息技术的影响是相互的。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结构,具有权力集中、严格的企业组织等级制度等特点。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不利于信息的传递,导致企业信息技术的阻滞。同时也对企业员工的创造性与工作积极性产生束缚。不利于企业信息技术战略价值的实现。所以,我们要从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开始,改变企业的管理现状,鼓励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组织的协调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企业人员的工作责任感,提高企业的市场动态监测敏锐度。

3.2 企业生产模式创新机制

企业的生产模式是否与市场经济相适宜,体现了企业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企业需要根据顾客的需求,制定相关的生产战略。市场要求企业产品更具有个性化与服务性。企业出现大规模定制现象。实现信息技术战略价值也需要对企业生产模式进行创新,否则会影响企业信息技术化的发展。笔者认为大规模定制模式可以针对特定产品进行大规模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不断推出新产品,迅速地适应市场、技术、标准和潮流等方面的变化;能扩大现有市场;有效地降低成本;能增加企业收入、提高利润。大规模定制是企业如何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一种新思维模式。通过企业生产模式创新机制,促进企业信息技术战略价值的实现。

4. 总结

信息技术战略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市场环境动态与实现机制均对信息技术战略价值的实现产生影响。笔者在本文主要分析了战略价值的实现机制。从创新企业组织机构、创新企业生产模式等方面促进企业信息技术战略价值的实现。笔者在本文只是进行了简略的分析研究,在企业信息技术战略价值的实现过程依然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我们要根据市场动态与企业发展情况,制定适宜的企业信息技术发展机制。切实提高企业的信息技术资源搜集与利用能力,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敬标 企业战略信息化管理[D]. 安徽农业大学,2005

[2]郭立生,霍国庆 信息技术发展与企业IT战略价值的衰减[J]. 科技管理研究,2005(04)

ORM框架的底层实现机制 篇1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传统面向过程的编程语言已逐渐失去了以前的主流地位。由于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更接近人类的思维习惯,具有封装、继承、多态等优良特性,从而成为了当今计算机领域的主流语言。而目前主流的数据库产品依然是关系型数据库,使得编程语言和底层数据库的发展不协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阻抗不匹配”,这就需要一座桥梁把这二者结合在一起,ORM框架充当的就是这个功能。

1 ORM框架实现机制

所有的ORM框架都是采用图1所示方式映射的。

即把实体类映射成表,类的一个实例映射成表中的一行记录,类的属性映射成表的字段,实体类之间的关系映射成外键。那么ORM框架又是如何实现这种映射机制的呢?熟悉hibernate的开发人员都知道,它是由映射类(*.java)、映射文件(*.hbm.xml)和配置文件(*.cfg.xml)来完成以上映射的。映射类也就是我们说的持久类,由图1可以看出,它的作用是对应数据库中的表,一个实例对应表中的一条记录,属性对应表字段。映射文件提供了持久类与数据库之间具体的对应信息,如:持久类对应了数据库的哪张表,属性对应哪些表字段等。配置文件主要的作用是配置数据库的连接信息,描述了数据库的驱动、用户名、密码等。所有的ORM框架都一样,也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底层都是采用JDBC,它们只是对底层的JD-BC进行了封装,让我们使用者看不到JDBC那些常用CURD操作。每种ORM框架都像hibernate一样提供了配置文件(*.xml),要完成映射就得解析相关的.xml的配置文件,hibernate是采用dom4j来解析的。

1.1 dom4j解析.xml文件

Dom4j是一个易用的、开源的库,用于XML,XPath和XSLT。它应用于Java平台,采用了Java集合框架并完全支持DOM,SAX和JAXP。XML文件的结构就是由一个根元素和一些子元素组成的,dom4j他为我们提供以java方式解析XML文件的API,我们可以利用这些API来完成解析取得有用的信息。Hibernate通过dom4j取得配置信息后,底层仍采用JDBC来进行数据库连接。数据库连接过程如图2所示。

1.2 Java的反射机制

要完成ORM映射还得用到java的反射机制。反射机制的作用是完成解析java类文件。

通过解析映射文件和数据库配置文件我们可以建立数据库的连接,可以得到映射类的名字、属性名、数据库表名、字段名以及类型等信息。要把数据库中表的数据映射成为对象,首先需要把表中的记录取出,然后将每个字段值给映射类对象的每个属性,这个赋值过程要调用对象中的set方法。我们现在通过映射文件只知道类名和属性名,如何根据类名和属性名调用相应的set和get方法,是一个关键问题。在Java中有一种机制叫反射机制,使用这种机制我们可以得到类的信息,包括类只用的修饰符、方法、属性、继承的父类以及实现接口等信息。反射机制相关的类有Class、Field、Method以及Constructor等。通过Class的getFields()、getMethods()和getConstructors()方法得到相应的属性、方法和构造方法。通过Field类的getName()、getType()和getModifiers()方法得到相应的属性名、属性类型、属性修饰符信息。通过Method类getReturnType()可以获取方法的返回类型,invoke()方法可以根据给定的方法名和参数值执行对象中对应的方法。我们可以首先通过以上方法获取类中的属性名,然后拼写成setXXX和getXXX方法名,最后根据方法名执行对应的方法,将数据库数据加载到对象中,完成映射的过程,如图3所示。

由以上分析可知,要完成一个ORM机制并不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说简单点就是dom4j+Java的反射机制。现在有些公司用的是自己开发的ORM框架,学会了这两样技术,加点JDBC的基础知识,你也可以开发一个小小的ORM框架了。这里只是简单谈了下对象到关系型数据库的映射,就不讨论hibernate那些懒加载和缓存等技术了。

2 结束语

正如大多数开发人员所说的,Java框架太多,已到了泛滥的程度,在我们学习框架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在学习框架上,而是去掌握那些最基础最底层的东西,即使是出现了新的框架也不必担心,因为大多数框架的设计都是大体相同的,了解了一种框架,结合基础知识去学习一个新框架就是小菜一碟了。要想掌握ORM框架,还是得先学习好底层的JDBC操作。

摘要:ORM(Object/Relation Mapping),即对象/关系数据库映射。ORM框架就是为了解决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与关系型数据库之间“阻抗不匹配”而产生的,这种框架能将业务逻辑层和持久层有效分离,使两层之间以松耦合方式衔接起来,便于代码的维护。探讨了ORM框架的实现机制。

关键词:对象/关系映射,关系型数据库,阻抗不匹配,松耦合

参考文献

[1]夏昕,曹晓钢,唐勇.深入浅出Hibernate[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张淑全.基于hibernate数据层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现[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7.

[3]何铮.对象/关系映射框架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6).

上一篇:思想政治网站下一篇:企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