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危病人

2024-11-26

重危病人(共6篇)

重危病人 篇1

重危病人术毕, 由手术室转运到ICU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 为确保转送期间病人安全, 我科从2009年9月开始对重危病人术后转送采取科学、规范的流程管理,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9月-2010年12月我院68例手术重危病人为对照组, 其中ASAⅢ级42例, ASA级Ⅳ26例, 男性40例, 女性28例, 年龄28~88岁, 平均年龄 (58±13) 岁。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3月74例重危病人为观察组, 其中ASAⅢ级46例, ASA级Ⅳ28例, 男性44例, 女性30例, 平均年龄 (61±14) 岁。所有病人均采用全身麻醉, 术毕均带气管导管转送至ICU进一步治疗。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ASA分级及手术类别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我科自2010年10月起对重、危病人术后转运实施科学、规范的流程管理, 即:手术结束前, 巡回护士通知手术室工人将ICU病床推至手术间外待用。手术结束后, 巡回护士电话通知ICU护士做好接病人的准备, 并电话通知手术室专用电梯等候转送病人。病人在搬至ICU病床前, 由手术医生检查并妥善安放胸、腹腔或其他引流管道;麻醉医生检查并保护气管导管及头颈部;巡回护士检查并妥善安放中心静脉和外周输液管道、有创动脉测压管道及导尿管等, 三方协同手术室工人将病人从手术床轻搬至ICU病床上。再次观察病人生命体征, 如允许转送, 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一同乘坐预先等候的专用电梯将病人转送至ICU。转运途中, 巡回护士配备对讲机, 便于紧急情况下联系。到达ICU后, 首先由ICU医生连接呼吸机, 调整呼吸参数和各项监测, 手术医生、麻醉医师与ICU医师核对病人当前生命体征 (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气道压力等) , 交接病人病情、术中情况及术后注意事项, 交接医生在交接单上签字。巡回护士与ICU护士核对各引流管道、输液管道、有创监测管道, 交接剩余输液、药品、血制品, 交接病人的相关物品 (如假牙、眼镜等) 、病历、影像资料及其他资料, 交接护士在交接单上签字。巡回护士负责清点护送病人途中使用的监护仪、氧袋、加压袋、微量泵等, 并带回手术室。

1.3 评价指标

(1) 转运病人所需的平均时间 (搬动病人至到达ICU连接呼吸机和各项监测的时间) 。 (2) 病人转运途中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 如:血压剧烈波动 (包括高血压和低血压) 、严重心律失常、低氧血症 (SpO2<90%) 、病人跌落、气管导管脱出、引流管道脱出、输液管脱出。 (3) 一般不良事件发生率, 如:药品、血制品遗失, 病人物品、病历资料、影像资料及其他资料遗失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间转运时间比较

对照组转运病人平均耗时 (17.6±2.7) min, 观察组转运病人平均耗时为 (12.5±1.5) min,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间严重不良事件比较

对照组在转运病人途中有8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发生率为11.8 % (8/68) , 其中1例在等待电梯期间发生低氧血症, 返回手术室呼吸机支持至正常后顺利转运至ICU, 1例患者在从手术室推床搬到ICU病床时, 发生坠床, 1例在手术室搬运过程中发生腹腔引流管脱出, 1例中心静脉管脱出, 1例有创动脉测压导管脱出, 3例在搬动中导尿管脱出。观察组中仅有1例肺挫伤病人在送达ICU时发生低氧血症, 无其他严重不良事件, 发生率仅为1.3% (1/74)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间一般不良事件比较

对照组在转运途中有5例一般不良事件, 发生率为7.3% (5/74) , 其中包括2例病人遗忘血制品, 3例患者遗忘或遗失随身物品、病例资料或影像资料等。观察组则未见不良事件发生。两组间比较, 观察组严重不良事件和一般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手术治疗病人在转运中可能发生生命体征波动, 导致程度不同的并发症[1]。尤其是重、危病人刚刚经历手术和麻醉, 生命体征尚不平稳, 常需转送至ICU进一步治疗, 通常手术室距离ICU有一定的距离, 转运途中, 呼吸支持治疗和监测均受局限, 容易发生生命体征的波动, 而且不易即刻发现, 转送途中如病人发生意外, 常常不能及时获得抢救设备和抢救所需药品, 因而重、危病人术后转送至ICU途中存在较大风险[2]。对危重手术病人的转运实施科学、规范的流程管理可降低转运风险[3]。

保障病人的安全是我科室流程管理的核心。为了减少风险, 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保障患者安全, 我科室改进的措施有: (1) 术毕将病人直接从手术床搬到ICU病床, 减少病人搬动。重、危病人经过手术、麻醉, 各项生命体征尚不平稳, 应尽可能减少搬动, 即使搬动过程一定要轻柔, 避免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在转运过程中仅需搬动病人1次, 从而降低了搬动导致病人生命体征波动的风险。 (2) 缩短病人的转运时间。送病人前首先电话通知ICU做好接病人的设备和人员准备, 另一方面通知电梯待命, 这样缩短病人转运时间降低转运风险。 (3) 明确职责, 增强医护人员责任心。危重病人的转送强调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协同完成, 在转送中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交接班要求签字更进一步明确责任, 不仅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 也保障病人的安全, 减少转送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在流程管理中强调病人搬动前一定妥善检查各连接线路和管道, 搬动由麻醉医生, 巡回护士和手术室工人协同完成。文献报道搬动中发生引流管拖出, 气管导管脱出, 起搏导线脱出等严重事件, 搬动前对照组病人转送中经历了2次搬动, 多次搬动不仅可能导致危重病人生命体征波动, 危重病人术毕通常连接有多个管道, 如气管导管、胃管、导尿管、深静脉留置管、有创动脉监测管道及其他引流管道, 搬动中容易导致管道的脱落, 优化后病人直接由手术床搬运到病床上, 降低生命体征波动、脱管的风险, 甚至降低了多次搬动中跌落的风险。传统转送中病人需等待专用电梯, 到达ICU后还需等待呼吸机准备、调试, 脱机过程中病人呼吸依赖于麻醉医师手控辅助, 优化后病人在送达ICU前呼吸机已经准备待用, 转送中有专业电梯等待转送, 减少转移时间, 降低转运中风险。传统转运中医护人员的交接均是口头交接, 优化交接后均需在交接单上签字, 这样更加明确交接各方的职责, 增强医护人员责任心, 保障病人的安全, 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在加强管理同时, 我科还加强护理人员急救技能的培训, 熟练掌握危重患者急救流程、基本技能和抢救中的护理配合[4]。

综上所述, 优化程序管理在转送重、危病人中降低了转运风险, 保障了病人的安全, 同时也降低医疗风险。

摘要:目的:探讨流程管理在重危病人术后转运中的应用。方法:对74例危重病人术毕转运实施流程化管理, 观察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严重不良事件和一般不良事件发生率, 并与传统转运方法比较。结果:对危重病人术后转运实施流程化管理可缩短转运时间, 降低转运途中严重和一般不良事件发生率。结论:优化程序管理后转送重危病人降低了转运的风险, 保障了病人的安全, 降低医疗风险。

关键词:流程化管理,危重病人,术后转运

参考文献

[1]庄一渝, 虞雪琴.ICU病人的院内安全转运 (J) .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09-511.

[2]吴凤菊, 罗宝权, 谭彩云.危重病患者转诊过程中的监护与治疗体会 (J) .广西医学, 2011, 33 (4) :493-494.

[3]程云清, 陈凌, 谢雪均, 等.优化流程管理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病人转运中的应用 (J) .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 (12) :48-50.

[4]梁云霞, 杨朝霞, 赖开兰, 等.危重患者的转运及安全管理方法 (J) .现代临床护理, 2007, 6 (5) :37-39.

重危病人 篇2

1 方法

(1) 病人采取仰卧位, 下肢伸直并外展; (2) 穿刺部位消毒待干; (3) 操作者站于穿刺侧, 消毒左手的食指及中指, 在腹股沟中部扪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按压定位, 右手持采血针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垂直进针, 当针尖斜面刚完全刺入皮肤, 即将穿刺针的尾端插入采血器中形成负压, 针头继续缓慢刺入, 见回血即停止进针, 根据需要采集完所需的标本, 操作完毕按压。

2 讨论

注射器采血时, 需要往回抽活塞, 针头难以固定, 容易导致针头脱出血管外, 致采血量不足或采血失败;而一次性采血针有一段硅胶管, 可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不易使其脱出血管外, 同时针头在进针过程中已与采血器连接是带有负压的, 一旦进入血管血液立即被抽出, 穿刺成功率高, 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为病人赢得了宝贵时间。

重危病人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09年4月-2013年5月由ICU转入笔者所在科室普通病房的重危患者家属12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60例。对照组患者按照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家属常规宣教;观察组按照患者的病情、家属情绪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手段, 并对护理干预手段产生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两组家属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患者由ICU转入普通病房后一周内, 对两组患者家属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进行问卷调查, 答完回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该量表效度系数为0.77~0.99[2], 由90项有关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问题组成, 采用1~5级评分, 分数越高, 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差。采用当场答卷, 统一指导, 被调查者独立完成, 如有疑问, 调查者给予解释, 30 min收卷, 而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抑郁、焦虑、恐惧、兴奋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3.1 重危患者家属的心理问题

重危患者病情重, 变化快, 经常处于急救状态下, 随时会危及生命安全, 为确保患者的救治效果, 重症监护病房往往采取限制陪探视人员进入等较为严格的措施, 家属与患者不容易见面且时间较短, 医护人员忙于抢救患者, 往往忽视了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 这种医疗信息的不对等性以及家属长时间对患者的牵挂、担心所引起的身心疲劳, 是造成患者家属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不良情绪的主要原因。

通过不间断地临床观察发现, 临床上重危患者家属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非正常性兴奋等不良情绪, 常常产生易怒、多疑、猜忌等心理问题, 严重时甚至会与医护人员发生直接冲突, 毁坏医疗器械、对医护人员进行人身攻击、粗暴干涉诊疗工作的开展, 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严重影响着医院诊疗工作的正常开展, 同时也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对危重患者家属分阶段及时开展心理评估及护理干预, 是促进医患和谐、提高诊疗效果的有益尝试。

3.2 重危患者家属心理干预措施

造成危重患者家属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的主要原因是在患者经过重症监护病房救治过程中产生的, 在危机早期对患者亲属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 可以显著降低压力带来的消极影响[3]。建议在ICU、CCU等管理较为严格的特殊病房里, 医护人员要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及时传递患者病情变化信息, 说明目前采取的诊疗措施, 并对患者家属进行耐心解释和安慰, 尽最大努力减轻病患家属的不良情绪和心理状况的产生。

患者由重症监护病房转入普通病房后当天, 科室立即着手进行后续的治疗护理, 此时患者家属急切地探望及照顾患者、询问病情, 医护人员要抓住这最佳时机, 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互动。用沉稳、真诚的态度耐心地向家属详细交代患者病情、治疗方法、远期治疗效果, 同时认真评估其心理状态, 积极疏导不良情绪, 解疑答惑, 给予其心理支持与安慰, 使其尽快平复情绪, 理智、客观地对待诊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医护工作的开展。

患者转入普通病房一周的时间内, 随着诊疗工作的继续开展, 患者病情趋于稳定, 患者家属情绪波动相对减少, 此时要及时与家属交待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提出家属陪护中应注意的问题, 给患者及家属适当的鼓励与表扬, 使其对医护人员产生较强的信任感, 形成良好的互动, 确保诊疗活动的顺利开展。呼吸系统疾病, 往往存在着诊疗时间长、病情恢复慢、病情变化快、容易反复等的特点, 这对患者, 特别是对危重患者及家属而言, 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需要医、患、家属共同努力。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 同时对患者及家属来说又是最基本的支持、鼓励和依靠力量, 可使患者及家属感到可信、可敬, 从而获得安全感[4], 医护人员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医务人员的仁爱之心, 努力提高整体素质, 增强危重患者救治水平, 建立以患者和家属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根据病情特点和变化情况, 随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实现诊疗活动的透明化, 从而使患者家属打消思想顾虑、树立信心, 与医护人员一起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就医环境,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通过对重危患者家属的心理评估及护理干预工作的开展, 可以发现, 重危患者家属在医护人员积极的心理疏导与干预下, 焦虑、恐惧、抑郁、非正常性兴奋情绪等大为缓解, 能够正确面对患者病情, 很好地配合科室诊疗活动的开展, 这对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大有益处的, 应该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摘要:目的:探讨重危患者家属的心理变化及临床干预效果。方法:选取120例重危患者 (经ICU治疗转入普通病房) 的家属,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 两组患者家属均进行心理评估, 观察组进行临床干预, 对照组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患者, 家属未干预。观察两组重危患者家属心理变化经临床干预后的效果, 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处理, 观察组家属经有针对性护理干预后, 心理及情绪变化改善明显, 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及时、有效、全面的采取临床干预措施, 对降低重危患者家属的心理及情绪变化, 如抑郁、焦虑、恐惧、兴奋等方面效果显著, 大大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及医疗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呼吸科,重危患者,家属,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李丽, 谢海花, 赵继军.ICU重危患者家属需求评估及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6 (6) :55-56.

[2]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3 (增刊) :205.

[3]王颖敏, 尤黎明, 罗志民.危重患者亲属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5 (5) :468.

重危病人 篇4

关键词:重危,尿失禁,患者,床单元,整洁度

近年来脑血管意外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1], 我科收治的脑血管意外患者逐年增加, 因此保持重危尿失禁患者床单元整洁度、降低患者压疮风险率、降低护士工作量、节省护士及家属时间至关重要, 管理循环 (plan do check action, PDCA) 管理方法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2,3]。2013年4月-2013年5月, 我科运用PDCA管理方法, 加强对重危尿失禁患者床单元整洁度的护理工作,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PDCA管理方法

1.1 第一个PDCA循环

1.1.1 Plan阶段

2013年5月, 针对晨间护理工作量大、护士人力资源欠缺, 确立护理质量管理目标, 即保持重危患者床单元整洁、舒适、减轻护士工作量、减少护士体力消耗。

1.1.2 确定与分析

对我科重危、尿失禁、绝对卧床患者床单元脏、乱、尿湿的情况, 利用鱼骨图分析得出5项主要原因: (1) 成人尿失禁患者尿量相对多, 护士评估不到位, 给患者只铺1~2条 (80 cm×150 cm) 一次性使用床单, 其吸水性欠佳。 (2) 护士巡视不仔细、不认真, 未及时更换纸尿裤或床单。 (3) 急性期患者不适应床上大小便。 (4) 患者家属不会使用接尿器、便盆、一次性纸尿裤。 (5) 护士宣教不到位, 家属配合不够。

1.1.3 制定并运用PDCA方法改进措施

1.1.3. 1 护士方面的改进方案

(1) 加强护士培训, 提高对患者病情评估的准确性、及时性。 (2) 改变铺床方法, 铺2块一次性使用床单, 上面的床单上缘平腰部, 下面的床单下缘在会阴最低处下方20~30 cm处, 上、下床重叠20 cm;在床单上面再铺两块一次性使用床单, 铺法同上。 (3) 加强巡视, 发现纸尿裤、床单潮湿要及时更换。 (4) 加强宣教, 教会家属使用坐便器、接尿器及更换纸尿裤。 (5) 培训患者, 使其学会床上大小便。 (6) 护士长利用查房加强床单元的检查及对家属的宣教。

1.1.3. 2 患者及家属方面的改进方案

(1) 教会患者家属及时为患者更换纸尿裤、潮湿的床单。 (2) 患者家属学会正确使用坐便器、接尿器。 (3) 帮助患者学会床上大小便。

1.1.4 后续阶段

Do阶段为科内护士按照整改计划做好相关工作。Check阶段为检查整改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Action阶段包括总结并反馈意见、查找存在的问题。对检查结果进行奖惩、分析并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1.2 第二个PDCA循环

1.2.1 Plan阶段

分析上次检查发现问题的原因: (1) 帮患者翻身、拍背时, 使用一次性床单易皱褶, 且不易拉平, 致床单元看起来欠整洁, 患者感觉不舒适。上层床单因皱褶达不到防漏作用, 使患者尿液漏到下层床单上。 (2) 护士巡视不到位, 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不到位, 不能及时更换尿湿污秽的床单元。提出整改计划: (1) 在接触患者的一次性床单上加铺床单以保持一次性床单的平整度及整个床单元的美观度。 (2) 加大巡视及宣教力度, 患者尿湿及时更换, 教会患者及家属及时使用坐便器、接尿器及更换纸尿裤。

1.2.2 后续阶段

Do阶段为科内护士按照整改计划做好相关工作。Check阶段时发现, 经过为期2周的整改, 检查结果达到预期目标。

2 结果

整改病区床单元外观整洁, 更换床单元的次数明显减少, 在10例重危卧床尿失禁患者中仅1例更换床单。经过2周的努力, 整个病区床单元外观明显整洁, 患者舒适度提高、压疮风险降低, 家属满意度提高, 护士工作量明显减少, 体力消耗明显减轻, 护士满意度提高, 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患者提高专业照护。

3 讨论

以前我们铺床时为重危、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及绝对卧床患者在床单上加用皮布和布床单以防止尿湿, 由于皮布吸水性差, 患者尿湿后水分不易被皮布吸收导致床单元被浸湿, 同时皮布透气性差, 卧床患者皮肤潮湿易导致压疮;清洗皮布需要一定的人力。近年来, 我院使用一次性床单相对增多, 而因患者烦躁或翻身等易使一次性床单皱褶不易拉平, 导致防水性及床单元整洁度明显降低, 压疮风险明显增高。采用PDCA管理法, 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确保患者舒适度、床单元整洁, 经探讨在铺一次性床单时, 对上、下床单的铺法提出一定的要求, 可有效防止因床头摇高患者身体下滑而致下面床单下滑, 而使上下床单分开达不到防漏作用。加用布床单后可有效保持床单元的平整及舒适度。同时由于加强护理巡视, 督促协助患者家属及时更换纸尿裤及翻身拍背, 明显降低了压疮发生率, 患者皮肤保持干燥, 舒适度也明显提高。

总之, 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 通过科内护理人员的一致努力, 病区整体环境及床单元整洁度、患者舒适度明显提高, 压疮风险降低, 护士工作量减轻, 工作效率提高, 有更多的精力为患者提供专业照护, 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晓明.脑卒中防控任重道远[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2, 27 (4) :303-304.

[2]杨柳, 程丹丹, 徐丽, 等.品管圈活动提高住院患者自备口服药有效服用率[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15) :58-60.

重危病人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94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腹部外科重危患者147例, 均为男性, 年龄23~58岁, 平均年龄38.6岁。其中外科急腹症手术129例 (含术后确诊小肠肿瘤1例) , 肠梗阻 (回盲部结核) 行肠切除肠吻合术10例, 腹部闭合性损伤5例, 胃癌根治术2例, 直肠癌根治术1例。全部病例中合并慢性病、代谢病 (如乳糜胸、乳糜腹行腹腔引流术1例) 108例, 精神疾病10例, 恶性肿瘤4例。73例采用多模营养治疗 (M组) , 同期74例围术期常规营养 (R组) 作为对照组, 两组在年龄、营养不良程度、病程、手术过程时间、术中失血、常规用药、给药途径、病因治疗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前进行充分术前准备。R组手术前12h禁食期间给予肠外营养治疗, 常规到术后肛门排气时, 开始恢复部分肠内营养, 逐渐加大肠内营养量, 进而恢复普食;M组手术前12h禁食期间给予肠外营养和选择适当位置的鼻肠管要素营养, 术中给予肠外营养, 在对小肠吻合口特定保护下术后半小时开始给予少量的肠内营养并联合胰岛素等药物应用, 并逐渐加大肠内营养量, 到肛门排气时, 逐渐减少肠外营养量, 根据患者病情逐步调整到正常饮食。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各种严重并发症如感染、大出血、瘘及死亡情况发生率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

2 结果

R组74例有14例发生了严重并发症, 9例并发了全身感染, 3例并发了大出血, 1例并发了吻合口瘘, 1例并发了吻合口炎症, 其中死亡6例 (恶性肿瘤患者3例、急腹症患者2例、合并严重慢性病1例) ;M组73例有4例发生了并发症, 2例发生了严重并发症 (1例全身感染、1例大出血) , 其中死于大出血1例。两组均发生了2例切口感染.R组6例出现轻度的恶心、心率加快、腹泻、低钾等症状, M组有3例出现如恶心、心率加快、腹泻、低钾等再喂养综合症症状。比较两组严重并发症如全身感染、大出血、瘘及死亡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5) 。两组术后均无误吸及严重腹胀并发症。

3 讨论

麻醉及手术应激对外科营养不良患者, 尤其对腹部脏器功能有障碍的腹部外科重危患者的机体功能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围术期营养治疗对重危患者度过麻醉、手术关, 减少术后并发症将起到积极作用。本资料重危患者病情常表现为营养不良、体重下降、低蛋白血症、贫血、生命体征不稳定等方面, 多为外科急腹症、慢性病、结核、肿瘤、精神异常 (如拒食、饮食不节等) 的严重状态。腹部外科重危患者的营养状况在科学评估基础上, 排除了炎症等相关性因素指标的影响。研究已证实当麻醉及手术创伤时, 机体常发生肠道菌群移位, 感染风险会增大。包含多元营养素选择的肠内营养可促进肠蠕动功能恢复, 减轻腹胀, 防止肠粘膜萎缩, 预防肠道菌群移位致感染的风险, 并减少胃肠道出血几率。同时术前肠内营养 (适当鼻肠管营养) 有助于机体蛋白质合成, 可改善患者营养状态, 有助于恢复内环境稳态, 创造良好的手术环境;术中肠外营养治疗可保证营养素供给和正常的体液容积, 减少胆汁、胰液、胃肠液分泌量, 纠正内环境紊乱;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使血浆支链氨基酸水平升高, 减少蛋白消耗, 从而减少感染和败血症发生。由于术后消化道麻痹仅限于胃和结肠, 小肠的吸收活动仍持续存在, 手术后 (包括肠吻合术后) 肠道仍有功能, 在对小肠吻合口特定保护下, 可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治疗, 刺激全胃肠道, 使其功能尽快从部分麻痹状态恢复至正常;但要预防再喂养综合症及吻合口瘘等并发症。本资料147例共8例有再喂养综合症的轻度症状 (占5.44%) , 表现为恶心、心率加快、腹泻、低钾等症状。两组重危患者围术期营养治疗降低了再喂养综合症严重病例的发生率。

本研究M组治疗效果优于R组。术后早期采用肠外营养强化谷氨酰胺等营养物质和肠内营养, 可减缓麻醉、手术等应激反应引起的内脏血管痉挛, 以及失血致肠屏障功能破坏的效应。谷氨酰胺是肠粘膜细胞和肠淋巴细胞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 谷氨酰胺具有免疫调理作用, 可促进肠粘膜细胞再生和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以适量肠内营养为主多模营养治疗, 可降低重危患者术后感染、出血等风险。其中M组中一例持续卧床不起的乳糜胸、乳靡腹患者, 原发病、伴发病多, 病情十分危重, 但围术期在多模营养治疗下, 病情奇迹般好转, 并能自主活动。可见多模营养治疗可促进重危患者术后尽早恢复, 可逆转机体脏器序贯衰竭发生, 降低病亡率。

给以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应用生长激素[1]等药物救治危重患者, 能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 增强其免疫功能, 能迅速改善危重患者的营养状态, 有利于患者康复。急危重症患者代谢功能改变和特殊代谢底物失衡可能是影响预后的关键, 围术期采用分阶段代谢营养支持及免疫营养支持治疗, 可改变肠道菌群, 减少细菌移位, 维护正常细胞代谢。补充谷氨酰胺能降低危重症感染发生率, 强化胰岛素治疗, 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可使病死率降34%, 血行感染发生率降46%[2]。危重症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时不同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对胰岛素的需要量有明显影响[3], 因此胰岛素强化治疗时, 胰岛素的用量要随肠内营养制剂做相应调整。急症手术患者发病突然, 应在尽可能充分术前营养等准备下, 不失时机实施手术, 术中、术后给予恰当代谢调理措施, 同样减少手术及术后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腹部手术重危患者围术期给予适量肠内营养为主多模营养治疗措施改变营养状态, 可显著改善细胞代谢功能和胃肠功能, 减少麻醉及手术创伤应激反应, 纠正机体代谢紊乱, 平衡机体代谢水平, 能尽快恢复内环境稳态, 从而降低如感染、大出血、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显著降低病死率。本研究对传统的围手术期“禁食”时间要求提出了挑战, 营养不良的重症患者围手术期“禁食”时间越短, 营养治疗效果越好。

参考文献

[1]周瑞祥, 翁方中, 严骏, 等.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及生长激素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22 (1) :40-43.

[2]陈学和, 孙长怡.外科急危重症的临床救治[J].中国医刊, 2008, 43 (8) :8-10.

重危病人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重危患者52例, 其中腹部闭合性损伤致脾破裂30例, 年龄16岁~52岁;肝破裂2例, 年龄33岁~45岁;异位妊娠大出血6例, 年龄22岁~38岁;重症颅脑损伤4例, 年龄45岁~60岁;肠梗阻伴中毒性休克5例, 年龄24岁~50岁;剖宫产术中大出血3例, 年龄24岁~28岁;牛挤伤致脾破裂、股动脉损伤1例, 年龄52岁;刀刺伤致肱动脉、股动脉损伤1例, 年龄32岁。

1.2材料

我科通常选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18~20G套管针, 根据不同的年龄选用不同型号的套管针, 最常应用20G (1.1 mm×32 mm) , 流速60 m L/min。

1.3血管的选择

一般选择上肢静脉, 血管比较粗直、柔软、弹性好、无静脉瓣、血流丰富, 避开关节、炎症、硬结, 易于固定的血管。主要有手背静脉、桡静脉、肘正中静脉、颈外静脉, 根据情况选择下肢大隐静脉 (尽量避免) 。

1.4方法

按静脉输液的原则进行穿刺,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巡回护士核对患者, 对药物进行“三查七对”后, 将上肢放于搁手板上, 注射部位下铺治疗巾, 在选择好的静脉上方6 cm处结扎止血带, 消毒范围在穿刺点8 cm×8 cm左右。将准备好的药液、输液管及三通管挂在输液架上, 嘱患者握拳, 打开套管针的外包装, 检查套管针头有无倒钩、破裂、开叉、起毛边现象及灭菌的有效日期[1]。旋转松动外套管, 调整针头斜面, 左手绷紧固定皮肤, 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针翼, 针头斜面向上, 以15°~20°角刺入皮肤及血管, 在套管针的透明处观察回血情况。见回血后降低角度, 沿着静脉的方向再进针0.2 cm, 松止血带, 左手送软管, 右手退出针芯一部分, 以防全部退完后血液流出污染手臂及治疗巾。左手压迫穿刺静脉的顶端处, 将备好的输液管及三通管取下, 并全部退出针芯, 然后连接好输液管及三通管, 旋紧三通管的螺帽, 打开调节器, 观察液体是否通畅, 通畅后贴膜固定, 并注明穿刺的日期、时间及操作者姓名。

2 结果

52例患者穿刺成功率为100%, 术中输液、输血通畅, 无并发症发生。静脉套管针的应用迅速补充了血容量, 纠正了休克, 降低了颅内压, 在短时间内挽救了患者生命, 并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1例患者因失血过多, 病情危重, 血源不足, 抢救无效死亡。

3 术中护理

3.1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掌握正确的进针角度和方法, 穿刺的时候动作要轻、稳, 做到无痛穿刺, 尽量一次成功, 避免反复穿刺所引起患者疼痛及血管损伤。根据不同的年龄选择套管针的型号并严格检查套管针的生产日期、失效日期、有无破损, 以保证患者使用安全[2]。

3.2 重危患者一般病情复杂, 合并症多, 巡回护士置好套管针后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疼痛、液体渗漏、针头有无滑脱或移位及静脉炎的发生,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对所输的液体、血液要经常观察并及时更换, 防止液体走空, 空气进入, 引起空气栓塞。

3.3 危重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 本组患者多合并失血性休克、中毒性休克 (坏死性肠梗阻) 、酸中毒、颅内压增高等, 用药复杂, 麻醉、护士给药都要通过三通管, 对血管刺激大;加之休克时患者四肢冰冷, 末梢循环差, 所以应给予患者一定的保暖措施及肢体按摩。我们一般采用温盐水或者无菌手套装1/2满的热水置于肢体的两侧进行保暖, 并经常观察防止烫伤, 给患者以人性化的护理。

3.4 置管后要避免留置针肢体的过度活动, 不能在输液侧的肢体上抽血化验及测血压, 以防影响结果。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 休克的程度、类型调节输液、输血的速度, 防止发生心力衰竭、肺水肿。

3.5 手术结束后, 送患者回病房, 巡回护士和病房护士严格交接班, 液体输完后正确封管, 一般选用0.9%的生理盐水或者肝素钠做脉冲式封管, 留置针一般保留3 d~5 d, 超过天数及时更换穿刺部位, 以防药液长期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

4 讨论

套管针与一次性输液管的优缺点比较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套管针具有内径粗大, 在抢救重危患者时能快速地输液、输血, 降低颅内压, 补充血容量, 维持机体内环境, 抢救休克, 挽救患者的生命。避免了以前应用一次性输液管需2名护士操作, 两路或三路静脉加压输液、输血, 或者静脉推血, 从而减少了污染, 同时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重危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特殊用药及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等情况, 如:大量输血时须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低血钾时补充钾等。在一路输液、输血时因术中有时需要补充电解质、特殊用药等, 需要控制滴数, 从而影响了液体灌流速度。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另行一路输液管加入电解质、特殊用药 (子宫收缩乏力时应用缩宫素) 并加强观察, 防止药物渗漏, 这样既不影响液体的灌流速度, 也不影响电解质、特殊药物的输入, 输完后拔除输液管这一路的液体, 使休克患织的切除、血管的吻合等, 使病情迅速恢复, 休克得到纠正, 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在临床应用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应用。总之, 套管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具有导管柔软、管径粗、易于操作及固定等特点, 可以保留3 d~5 d, 能够避免反复穿刺及静脉切开引起的痛苦, 从而保护周围的静脉血管。当患者烦躁, 特别是全麻清醒前或者肢体位置改变时, 不易滑出和损伤血管;并连接三通管方便术中麻醉、给药, 保持输液持续通畅, 在抢救重危患者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娟, 冯彩霞.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6) :225-226.

上一篇:电视数字硬盘下一篇:急性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