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典时代

2024-08-02

新经典时代(共6篇)

新经典时代 篇1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鲁滨逊来阐述人的性格和时代潮流之间的联系, 以此来分析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如果让自己的人物与时代同步。鲁滨逊的身上体现了当时正处于上升阶段的新兴资产阶级所具有的一切特征。鲁滨逊有着狂热的追求财富的野心, 踏实、苦干的精神, 和对权力强烈的控制欲。这些特征都是当时处于上升期的资产阶级所具备的典型性格。这个人物的形象的成功启发我们:只有对与时代同步的人物和性格进行描写才能创造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

关键词:鲁滨逊,精神,典型性格

一、引言

17—18世纪, 当时的英国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阶段, 追求财富的野心不断膨胀, 积极地找寻着发财致富的机会, 大肆地向外进行着殖民掠夺, 寻着能够带来财富的土地。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 笛福的鲁滨逊身上深深地烙印着时代特征, 本文通过分析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与当时英国社会背景的关系, 来探讨这一文学作品的成功原因之一。

二、鲁滨逊的典型性格

1. 强烈的需求成功的野心

书中一开始就说到“我是家里的小儿子, 父母亲没让我学谋生的手艺, 因此从小只是喜欢胡思乱想, 一心想出洋远游。当时, 我父亲年事已高, 但他还是让我受了相当不错的教育。他曾送我去寄宿学校就读, 还让我上免费学校接受乡村义务教育, 一心一意想要我将来学法律。但我对一切都没有兴趣, 只是想航海。”后来文中鲁滨逊也不止一次的自我承认, 对于财富的追求使得他将安稳二字抛在脑后, 只一心追求冒险的生活, 为的就是“妄想发财”。他甚至自称受一种“邪恶的力量驱使”才离家出走, 才“想入非非, 妄想发财”。而这种所谓的邪恶力量来自哪里呢, 恰恰就来自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 那个人人想一夜暴富的时代。

2. 踏实苦干的精神

但是鲁滨逊的财富梦也不是建立在白日做梦的沙滩上, 他同时还是具有踏实肯干的精神的。鲁滨逊落入荒岛, 荒岛之上常有野兽出没, 并且伴随着暴风雨的来临, 为了安全的生存下来, 他充分发挥了自己踏实, 苦干的精神, 为自己搭住所, 生火, 制造工具。后来甚至自己生产粮食, 制作面包。尽管困难是如此之多, 主人公还是凭着自己勤劳苦干, 不懈的毅力使自己获得成功。从他制工具, 种植庄稼, 到做独木舟, 这些事情中, 如果没有发挥坚强的毅力, 踏实, 苦干的精神, 恐怕一件也不能完成吧, 而不怕吃苦应该是当时上升资产阶级难能可贵的优点之一了。

3. 对权力的渴望

鲁滨逊来到荒岛, 通过自己多年的苦心经营, 建立起了自己独立的王国, 自己俨然是这个王国的主宰者, 对这岛上的一切有着决定权。正如书中所写“我是整个领地的主人;或者如果我愿意, 我可以称自己为我领有的地区的国王或皇帝。这里没有对手, 我没有竞争者, 没有人置疑我的最高统治权或命令。”“这就是我, 整个小岛的统治者和主人;我的臣服者的性命都在我的掌握之中。”“现在, 我这小岛上已经有了居民了;我觉得自己已有了不少百姓。我不禁觉得自己犹如一个国王。每想到这里, 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首先, 整个小岛都是我个人的财产, 因此, 我对所属的领土拥有一种毫无异义的主权;其次, 我的百姓对我都绝对臣服, 我是他们的全权统治者和立法者。他们对我都感恩戴德, 因为他们的性命都是我救下来的。假如有必要, 他们个个都甘心情愿为我献出他们自己的生命。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 我虽然只有三个臣民, 但他们却分属三个不同的宗教:星期五是新教徒;他的父亲是异教徒, 而且还是个吃人的生番;而那个西班牙人却又是个天主教徒。可是, 在我的领土上, 我允许宗教信仰自由。”

由此, 鲁滨逊得到了自己的独立王国, 他对岛上的一切有着无可争辩的决定权, 有奴隶, 可以看出他对权力有着强烈的控制欲, 而这些都是新兴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权力。

三、结论

笛福笔下的鲁滨逊·克鲁索是一个爱冒险, 有着狂热的追求财富的野心的人, 对权力有着强烈的控制欲;同时他也是一个勇敢、智慧、坚强、乐观、既冒险拓新, 又求实苦干的人。而这些性格特征无一不能在当时的新兴资产阶级身上找到, 鲁滨逊·克鲁索成了他们的代言人, 正是这种代言人的身份象征, 使得鲁滨逊一经问世就大受欢迎。因为他迎合了当时人们对于财富渴求的心理需求和崇尚冒险的社会风气。在时代发生变迁以后, 他又因为忠实的白描了当时上升期资产阶级的形象而被奉为文学经典, 出现在各种经典书目阅读的推荐名单当中。鲁滨逊这个故事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具备鲜明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才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参考文献

[1]PaulBair, EconomicsandWorldHistory:MythsandParadoxes, 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1995.

[2]王艳论.《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美与时代》杂志, 2006.08.

[3][英]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英语学习大书虫研究室译伊利人民出版社, 2001.4.

[4][英]丹尼尔·笛福.张曹芳译.《鲁滨逊漂流记》.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5]张皎玲.《一个真正的资产者一鲁滨逊形象探议》.《运城高等专科学报》.2001.2.

[6]陈林.《资本主义商人的文学滥觞》.《科技创新导报》, 2008.6.

新经典时代 篇2

1.给我一点爱,还你一段情。2.剩谁也剩不了我啊,看你闺女,要形象有形象,要脑子有脑子,上哪找这么好的姑娘去啊。2.1、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3.工作好有意思,尤其是看着别人工作。4.男人认为是调情,女人以为是感情。5.世界上唯一不用努力就能得到的只有年龄!5.1、想让人瞧得起,在于你是不是自立,不在于你有没有褶儿~——邓小可 6.只要你把我当回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7.不介意你骗我,介意的是你的谎话总骗不了我。8.一个人快活,两个人生活,三个人就是你死我活。8.1、最浪漫的情话:新娘:你说,我们下辈子还会在一起么?新郎:你上辈子就问过这个问题了 9.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出现在同一张寻人启事上。10.你胖了,你的男人对你的爱没变,但是平均在每块肉上的爱就少了。11.花钱如迅雷不及掩耳盗铃,赚钱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12.我不喜欢骂人的原因是,害怕礼尚往来。13.我曾经得过精神分裂症,但现在我们已经康复了。14.男生就像大学食堂里的菜,虽然难吃……去得晚了居然没了!15.对女人来说,完美的婚姻应该是:让老公生活在地狱里,感觉却像在天堂。16.思想就像内裤,要有,但不能逢人就证明给他看。

世纪经典 时代回声 篇3

《典藏》是一套全乐谱形式的音乐作品集,共计四十卷,收录了自20世纪以来华人作曲家创作的计1099首(部)作品,并配有音响唱片。毫不夸张地说,这种将百年来不同体裁和类型的音乐作品经过精挑细选,严格编辑整理后的大规模集结出版在我国尚属首次。

《典藏》出版的缘起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源远流长,为我们留下了众多优秀的遗产。然而,从现代作曲角度讲,这些音乐大多还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专业作曲”不尽相同。近代历史告诉我们,我国的专业音乐创作应该从“学堂乐歌”算起,也就是说,其真正的起步是在20世纪初,到现在刚好有百年的历史。

一百年的时间说来不长,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我国的专业音乐创作却有了足以令世界瞩目的发展与变化。从最早沈心工的学堂乐歌《黄河》(1904)、刘天华的二胡曲《病中吟》(1918)到后来赵元任的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1926)、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1934)、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1938)、马可等人的歌剧《白毛女》(1945),再到何占豪与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1959)、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64)、吴祖强与杜鸣心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1971)、刘文金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1982)、朱践耳的《第十交响曲·江雪》(1998),秦文琛的为管弦乐队而作《际之响》(2001),等等。通过中国作曲家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中国音乐作品已可跻身世界音乐之林,华人作曲家已可与世界同行比肩。

面对中国专业音乐创作跨越百年的历史当口,面对百年积淀下来的无数音乐作品,面对音乐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广大读者对全面了解中国音乐发展历史全貌的期许,作为中国音乐出版“国家队”的人民音乐出版社,深深感到身上的一种使命感。作为出版人,多年来我们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把那些百年来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精选出来,以可能找到的最佳版本集结在一起出版发行,为后人留下一部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精品的百年画卷。从2008年,这件中国音乐的“大事”就开始了酝酿与筹备。

万事开头难。当时,我们曾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为题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出版基金,但因为准备得不够充分,这个项目并未获得批准。我们意识到,要完成这样一个跨越百年的大部头项目,光靠热情和责任感是不行的。要实施这样一个牵涉不同时代和不同历史节点,涉及众多作曲家和作品,遍及各种音乐体裁和类型,触及不同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的巨大工程,就必须具有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和中国音乐运行轨迹的整体把握,具有对百年作品高屋建瓴的整体关照,同时还要具有高度严谨的学术精神以及不畏艰难的执着态度和技术能力。既然如此,光靠出版社的力量就不够了,必须要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

经过几年更充分的准备,我们于2011年向国家出版基金办公室递交了《中国音乐百年作品典藏》项目申请书。2012年3月,项目得到正式批准立项,并得到了相应的经费支持。据了解,本丛书是中国音乐出版史上获得国家资助最大的一个出版项目。

《典藏》作品的遴选原则与过程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以经典作品为出版目标的项目,《典藏》编纂的最重要、最复杂,也是难度最大的环节就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可以肯定地说,最终确定哪些作品入选,是决定本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为了保证选曲入典的权威性,我们首先成立了顾问委员会,聘请孙慎、严良堃、吴祖强、傅庚辰、吴斌为顾问委员。同时成立了两个常设的工作机构:一个是由19位知名音乐史学家、音乐评论家和表演艺术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注]出版时改为编辑委员会),另一个是由出版社资深编辑和编务人员组成的“编辑项目组”。《典藏》实行主编负责制,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和人民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杜晓十任主编。实践证明,正是这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选曲入典的基础是“作品遴选原则”,总体上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导向性原则,是指作为国家级出版项目,必须保证遴选出能够浓缩中国百年音乐文化发展历程,反应广大人民心声,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代表不同时期先进文化的优秀作品,而不选择那些背离社会发展方向,甚至曾起到不良作用的作品。历史性原则,是指必须尊重社会和音乐发展的历史演变,选择在百年音乐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期曾产生重大积极影响,在艺术探索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过重要作用,能够代表百年来中国作曲家真实创作水准的作品。同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估,而不能简单地用唯一的尺度衡量不同时期和类型的作品。艺术性原则,是指要充分尊重音乐的审美价值,尊重音乐创作的客观规律,挑选出那些具有相当专业音乐创作水准和艺术感染力,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作品,包括那些具有艺术追求、艺术个性和艺术创新的作品,而对短时间流行但艺术品味不高的作品则应摈弃。至于可能存在的艺术评价标准差异,在确定时的第一选择,应该是那些影响力深远、更受听众欢迎和喜爱的作品。原创性原则,是指《典藏》只收录以作曲家独立创作的,具有全新艺术价值的作品,同时也包括那些以民间音乐或其他音乐材料为素材,通过作曲家的独立构思创作出来的改编作品,但其独立创作成分必须大于原素材的成分。此外《典藏》还收录了少量由现代音乐家根据古曲重新整理的作品。必须说明的是,在对具体作品的评价中,这四个原则并不相互割裂,它们是统一的综合性原则,必须相互关照,相辅相成,这是保证《典藏》选曲质量和学术品格的基本出发点。

关于作曲家的范围,大家一致认为应为广义的华人作曲家,既包括中国大陆的作曲家,也包括港、澳、台地区以及旅居海外的华裔作曲家。关于作曲家的确定,前提是以作品为第一出发点,只有作品被选中,作曲家才可能入选。

从2012年4月27日到2013年10月23日,专家委员会共召开了五次作品遴选讨论会,每次会议历时三天左右。在此期间,还召开了若干次小型专题讨论会。委员会每次均分为声乐、民族器乐和西洋管弦乐三个小组进行,然后再对初定曲目和有争论曲目进行全体会议讨论。讨论会议上,专家们对各卷备选的每一首作品都进行了极为认真、充分的讨论,力求做到专业、权威,公平。尽管评价标准已有共识,但当讨论到具体作品时仍难免争论。作品的历史地位、内容取向、艺术价值、影响力、创新力度、风格把握、写作技巧等等因素,都会成为争论的焦点。讨论会上,对作品不同意见的争论是家常便饭,争得面红耳赤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为了保证选曲更加准确,专家们在讨论会之外还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或者在自己的范围内召开小型座谈会听取意见,或者专程走访作曲家和老一代音乐家,或者通过各种方式查找第一手资料,或者千方百计搜寻不同版本的乐谱和音响,或者帮助寻找海内外作者或亲属的联系方式。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专家们的卓越工作,为本丛书的出版夯实了最稳固的基础。

《典藏》的主要内容

《典藏》总卷数为40卷,全套曲谱按照体裁分为十二类,分别为:独唱与齐唱(4卷)、合唱(2卷)、歌剧与音乐剧选曲(3卷)、中国民族乐器独奏曲(3卷)、钢琴曲(2卷)、管弦乐器独奏曲(2卷)、室内乐(2卷)、中国民族乐器协奏曲(3卷)、管弦乐器协奏曲(3卷)、中国民族管弦乐曲(4卷)、管弦乐曲(10卷)、舞剧音乐选曲(2卷)。全书统一为五线谱乐谱形式,每卷三百余面,总计一万三千余面。

作品的具体数量分布为声乐作品:独唱与齐唱384首、合唱86首、歌剧与音乐剧选曲151首;器乐独奏作品:胡琴曲63首、民族吹管乐42首、古琴曲5首、民族弹拨乐54首、钢琴曲75首、小提琴曲31首、其他管弦乐器31首;各类乐队作品:室内乐25部;中国民族乐器协奏曲(以民族乐器为主奏乐器)19部、小提琴协奏曲3部、钢琴协奏曲3部、其他管弦乐器协奏曲8部、中国民族乐器合奏曲19部、中国民族管弦乐曲14部、管弦乐曲及交响曲48部、舞剧音乐选曲38段。

从以上数字信息可以看出,尽管40卷已是一个大部头,但对百年来无以计数的音乐作品而言,这个容量还是相当局促。《典藏》要做的就是确保各种不同体裁中的最优秀作品入选并以最佳方式呈现,同时也努力使有限的容量发挥到最大的可能。对此,有几点需要加以说明。

关于时间问题。一是时间范围,《典藏》限定从1904年第一首原创“学堂乐歌”启始到2008年已完成创作公演的作品为止。这是经过认真讨论,考虑了各方面的情况后确定的。二是历史时段,在收录作品时适当考虑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均有入选,但并不追求均衡。这是为了保证对中国音乐整体创作历程有更完整的展现。

关于作品的多样化分布,也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作品表现形式多样,如独唱、独奏与重唱、合唱、重奏、合奏,民族乐器与管弦乐器(西洋),各种类型的乐队组合与交响音乐,歌剧音乐与舞剧音乐,艺术音乐与流行音乐等等,而每一种形式又可细分成若干分支。为了体现相对的完整性,这些不同的音乐形式就需要保证一定的比例分配。二是作品表现内容多样,因为这一百年正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百年,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必然与各个时代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往往透视出当时社会、历史、人文以及作曲家的艺术与时代追求等诸多方面。这些不同的内容体现,也应该在选择中有所兼顾。

关于作品的呈现方式,《典藏》特别做了一些技术性安排。例如,为了保证学术水准和篇幅要求,除部分历史歌曲和流行歌曲外,大部分歌曲采用了带钢琴伴奏的形式,以保证歌曲的艺术性和完整性,也适合对外交流。我们为此做了很大努力,尽可能将缺少伴奏的作品由作者或请人补齐伴奏。歌剧和音乐剧没有收全剧,而是采用主要唱段选曲,而且将乐队谱一律改为钢琴伴奏谱,这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却可使更多作品入选,同时保证了作品的艺术原貌。同理,舞剧音乐也采用了选曲的形式,但保留了乐队谱。器乐独奏,特别是民族器乐独奏的伴奏形式多样,而有些并不需要伴奏,对此就以保留最佳版本原样为原则。器乐合奏作品,特别是多乐章作品,由于乐思统一,不容割断,所以都尽可能保留了完整结构,但个别室内乐和可以独立成章的大型作品,也适当做了选择性处理。

关于作品的版本,其重要性是怎样强调也不过分的,因为这不仅是对作品真实度的考证,更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每一部作品,专家委员会和编辑项目组都进行了极为认真的考究。我们的原则是,首先是对历史经典作品以当时创作或首演年代为第一依据,尽可能保持作品原貌,而不采用多年后修改的版本;其次是选择广为人知、最具影响和已得到充分认可的版本,而不采用少数人孤芳自赏的版本;第三是充分与作曲家或作曲家亲属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选择最佳版本。

关于版权,《典藏》项目专门设立了法律顾问,全面协调和协商每一部作品的出版权。此项工作相当繁复。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工作,《典藏》出版的全部作品都拥有了出版权。需要说明的是,确实还有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最终没能入选,这是因为尽管尽了多方努力,我们最终仍没有完成与作曲家或出版社(有些是外国公司)的签约,只得放弃。

为了体现《典藏》的价值和质量,我们力争为每一部作品都配上演唱或演奏音响唱片。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而更难的是即使找到音响,却难以拿到版权。特别感谢中国唱片总公司的支持,他们提供了近一多半作品的音响和版权。其他一些唱片公司以及演出团体和个人、作曲家本人,也对此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此外,我们自己还专门组织重新录制了相当一批作品。需要说明的是,最终仍然有少数作品的音响是缺失的,还有一些作品的音响与乐谱的伴奏形式不尽相同,也有个别乐曲的音响与实际乐谱有出入。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版权问题,有版本差异,也有演奏者自我发挥的情况,相信读者会对此予以谅解。

《典藏》在保证内容优质方面,确实做了最大的努力。但由于容量、版权、体裁局限、个别原谱状况不佳、某些版本不精等原因,在作品的入选上,还是存在一些遗漏。此外,由于乐谱来源复杂,编辑校对时间紧迫,个别乐谱也会存在一些瑕疵,音响也有不如人意之处,希望得到读者指正。

《典藏》出版的意义与价值

《典藏》的正式出版发行,其现实和长远的意义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为了这套巨著的顺利出版,所有参与人员,包括专家、学者、责任编辑、编务、校对以及乐谱绘制、音响录音与制作、装帧设计、出版印刷等等,都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当然,所有入选作品的作曲家、词作家更是本丛书的最直接作者。而给予此项目重要支持的,则是“国家出版基金”。

国家出版基金于2007年设立,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之后的第三大国家基金,用于鼓励和支持优秀公益性出版项目的出版。该基金的基本要求是所支持项目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坚持国家水平,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对国家文化建设具有重大价值,并具备国际影响力。对《典藏》的具体要求,是要将其打造成传世精品。

从目前已经得到的反馈意见可知,《典藏》出版的意义与价值至少可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前无古人的作品集。这是到目前为止,最完整、最具权威性的一部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经典合集。虽然所收录的大部分作品在过去曾经出版过,有很多更是脍炙人口,经常在音乐舞台上演出,但将这些作品以合集的方式集合在一起,以统一规格、统一分类集中出版,性质却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有些作品还是在国内首次出版。作品能够在精挑细选的《典藏》中入选,本身就是一种评判,是对作品和作曲家的肯定和褒扬,其意义与单独出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第二,绝对的第一手资料。《典藏》是一部纯粹的作品曲谱集,没有任何评论性文字,这正是其特征和价值所在。重要的是,由于选曲时特别注重了历史不同时期音乐创作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关注了各类音乐在内容表现、社会影响、技法创新等方面的差异;考量了不同作品在材料使用、艺术创意和形式构思上对中国民族风格和审美意境的追求等几个重要方面的艺术显现,所以每一部作品就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此外,由于所选版本精良,大多得到作曲家本人认可,其价值就更加巨大。

第三,广博的包容性。《典藏》作品的选择,在时间上,考虑了百年来不同的历史时段;在空间上,将收录的视角扩大到“大中华”的概念;在技法与风格上,是以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和艺术表现力为准则,不刻意划定特别的框框。正是这种开阔的视野,使《典藏》的内容更丰富,风格更全面,因此也就更具经典意义。

第四,学习、研究和演出的蓝本。基于以上三点,《典藏》顺理成章地将成为学生、学者、音乐家和作曲家重要的学习和研究对象。特别要指出的是,在编辑和绘制乐谱时我们特别关注了各种细节,而这在不少出版物中往往会有所缺失或不精准,但这些细节的重要性却正是研究者最注重的。另一方面,《典藏》中的所有作品都具有演出价值,而如此精良的乐谱往往是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求之不得的。

第五,国际交流品牌。某种意义上说,《典藏》代表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的最高水准。在当前大力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本套丛书无疑将肩负起将中国音乐作品推向世界的责任。事实上,《典藏》出版的信息刚刚发布,就已经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关注。目前,我们已经开始与国外出版机构和大学图书馆洽谈合作意向,争取早日将这些优秀的作品推向世界。

第六,历史传承的精品。《典藏》是对中国专业音乐创作进行的一次全面的总结,是最真实的历史记录。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典藏》作为一部百年音乐作品精选集,其史料价值,相信将在以后的年代中越来越凸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典藏》将一定会成为珍爱中国音乐作品的单位和个人保存的藏品。

新恋爱时代经典语录 篇4

2、Alex(李好):这个男人嘛应该要有事业心,为家人提供生活的保障,但是呢,事业心太重的男人,他用在家庭上的时间呢,就会很少很少,嫁给他就等于嫁给了寂寞。

3、Alex(李好):男人太有钱的,完全不行,嫁给他,分分秒秒都会有下岗的危险。

4、巧克力王子的爱情感言~刻意营造出来的缘分才要倍加珍惜哦!

5、我的爱情呢?就像在悬崖上摘花就算给我摘到?我也不敢保证能开多久?更有可能一不小心,失足摔下,粉身碎骨。

6、小时不停地为我们工作。

7、恋爱其实就是男女之间的一场战争,能力差的就得投降,认输把自己全盘交出去,然后为着另一个人着想,为着他去实现他的人生目标,做别人的附属品。

8、Alex(李好):也不能三棍子都打不出一个闷屁来,这也太让人欢喜让人忧了,对不对,整天你要找到一个男人,对着你俯首贴耳,唯命是从,唯唯诺诺,你找的是老公又不是一个公公。

9、妈我这钱包也丢了,您这就别二度伤害了。

10、男人总是对自己不知底细的女孩一往情深。

11、Alex(李好):所以,理想中的男人,既要让你衣食无忧,还不能让他富得流油。

12、早上的时间多宝贵啊,怎么能浪费在吃早饭上。

13、这赚钱跟爱情吧,都需要经历起伏,没有人一辈子他只赚钱不赔钱的,也没有人一辈子只幸福他不吵架的。

14、吕晨说,小可,人活着一辈子吧,有太多的事情比爱情更重要。

15、有时候你想成一件事,有一条基本的游戏规则,那就是从不轻易动手,一动起来就要坚持到底,任何徘徊和犹豫都会让你一事无成。

16、人不能太爱惜自己,那样有时候会固步自封。

17、在感情上,男人的心总是比女人要自私。

18、程惠大夫说,在男女相处中,与一个男人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若即若离,让他感觉总是把握不住。

19、你有一个有权威的`老爸还有一个完美的男朋友,对女人来说,这就够了,可我什么都没有,只能随着青春流逝日渐贬值。

20、现在的有钱人喜欢揣着聪明装糊涂的女人。

21、不能给别人这种机会啊,让他们过来跟我胡搅蛮缠啊,不能够!

22、男人的肩膀就是应该让女人靠着的。

23、别老把自己往那胡搅蛮缠的那堆里头儿搁,你没那么刁蛮。

24、我老婆离开了我,因为她觉得我“这个人太正经了”。于是我给她寄了一封投诉信。

25、世界上有那么多人生指南,我却一路向北。

26、小利斯神说,时光不可逆转,但却能够永恒。

27、一个人快活,两个人生活,三个人就是你死我活。

28、我曾经得过精神分裂症,但现在我们已经康复了。

29、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皇帝。

经典阅读时代重来? 篇5

最近的几次国民阅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阅读率持续走低,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更呈下降趋势。然而,如果你现在走进书店,却会得到与此相反的印象,经典图书的品种与数量,再版与重出的密度和频率,均已超过了前些年的水平。

中国似乎正在迎来一个新的经典出版的黄金时代。

怎么解释这种经典出版与阅读之间二律背反的现象呢?

曾经错过的时代

“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这是伟大的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对“经典”做的第一条定义。其中包括两种含义:首先,此人“确实”正在重读他以前读过的书;其次,他以前可能并未读过,但羞于承认,不过,他至少曾经听人说起此书,或是看过据此改编的影视作品。

重读证明了经典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被动的初读(不管你是否承认)则暗示着经典阅读具有的某种社会属性——迫于外界的压力去阅读,为了获得他人的承认,为了“面子”去阅读,甚至伪装阅读。

当然,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所能带来的巨大的阅读乐趣。我们不必在此奢谈其文学性和思想性,但它们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最大秘密,便在于总能让读者从中找到共鸣。从中世纪的流浪儿、19世纪的俄国贵族青年,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布拉格的小职员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中国近年来才开始提倡素质教育的理念,但一代年轻人已经错过了经典阅读的大好时光,他们中间,意识到要回头补课的大有人在。此时,首先选择经典,情理之中。

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中国人的图书消费实际上是在增长的,否则便难以解释出版市场的兴旺。比起30年前,中国人无疑有了更多的钱,更大的居室空间,以及更多可以购买的书,这一切,都使得个人藏书变得更为容易,而经典作品必然是藏书的首选书目。藏书的目的未必全然在于阅读,书架上的经典同样可以用做装饰,向客人和邻居无言地宣示其主人的文化修养。

此外,中国的图书馆系统在公共阅读服务方面作用极其微弱,迫使有阅读需求的读者不得不进入书店,自己掏钱买书,而非到图书馆借阅。

就读者来说,重读是其成熟的标志之一。英国前段时间有个调查,证明英国人重读的比例相当高。“企鹅经典”文库进入中国后印量始终居高不下。实际上,普通读者了解新书的渠道非常有限,读经典是个安全的选择,不至于被花花绿绿、难辨真伪的广告轻易误导。

“四书”普及的可能

“旧”是经典的另一个主要特征。从出版方的角度而言,新书的版权价格或推广费用持续上涨,且面临着难以掌控的市场风险,相形之下,经典再版无疑更便宜,也更安全,并能为出版商赚得品位和名声。

过了版权保护期的老经典甚至不必再支付任何版权费用。任何一家出版社都可以出《三言二拍》《红楼梦》,而对外国文学经典,比如托尔斯泰或狄更斯的作品,只要一次性地支付中文译者稿酬即可,许多不负责任的出版商甚至找来完全不懂外语的“剪刀手”,利用几个现有译本东拼西凑,快速炮制种种新译本,蒙骗不明就里的读者。

另外,中国在1992年才加入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此前在未获版权许可情况下翻译出版的大量外国现代文学经典,经历之后十几年的空白期,早已绝迹于书店。市场对其中许多名著的需求十分强烈,如怀特的童话《夏洛的网》、塞林格的短篇小说集《九故事》、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等等,从而推动了大量此类作品近年来的重新出版。

还有些外国经典作品,由于政治、伦理、翻译难度,或市场狭小等原因,此前一直未有中译本引进,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增加,这些书正在不断面世。

经典不一定必读,却应常备。有出国经历的人多半会注意到,在西方国家旅馆房间的床头,常摆放着一部《圣经》。美国历史学家余英时曾经就此提出过一个很实际的建议:中国旅馆的每个房间都应该放一部“四书”,就像日本人放佛经,西方人放圣经一样。他在接受某次采访时说:“摆一本四书总有人会翻两句,得一句有一句的好处。”

我们的旅馆房间,很快就要常备安全套了,但“四书”这类经典要在同一地点出现,看起来仍然十分遥远。

被电视放大的经典

爱读书的人不需要理由,不读书的人却有许许多多的借口:没时间,忙炒股,打游戏,或者赶着去各个博客抢沙发。

读书是一种爱好和习惯,也是一种需要不断实践才不致荒废的技能,因而从小培养良好的、持续的阅读习惯便十分重要。

卡尔维诺不否认过早阅读经典往往不能尽得其精髓,因为我们小时候没耐心,精神不能集中,或缺乏人生经验。但是他也指出,青少年的阅读,可能具有“形成性格的实际作用”,而经典作品正是具有一种特殊的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教育专家们已经发现,阅读开始的越早,便越有可能发展成一生的爱好。十几岁的时候再去开始这样的尝试,已为时太晚,从而丧失掉了亲近图书的最好机会。

然而现在,甚至一部分老师也开始对经典产生质疑,认为这些作品对孩子们来说太艰深和枯燥,为了迎合孩子的兴趣,不惜以轻松甚至轻佻的作品取而代之。不久前,围绕着中学课本“金庸战鲁迅”事件而发生的争吵,正是这种奇怪心态的反映。殊不知,现在我们孩子们的问题,不在于经典读得太多,而是太少,不在于读得太早,而是太晚。

新一代的电视学者们,也把眼光盯紧了经典。但是,轰轰烈烈的品《三国》和解《论语》行动,并未将数量庞大的读者引向经典本身。于丹的听众们走进书店,眼中仍然只有于丹,而非《论语》,至多用余光看两眼《丧家狗》。

美国有个影响极大的电视读书节目——“欧普拉读书俱乐部”,由电视脱口秀女皇欧普拉•温弗莉主持,每季度发布一本推荐图书,在家庭妇女中有惊人的号召力,所荐图书,即便是《安娜•卡列尼娜》这样“老”的大部头,其销量也动辄超过百万册。但是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销量却几乎从未因此得到任何拉动。欧普拉推荐什么,她的观众们就读什么,之后便是等待,等待下一本推荐书的发布。

呼应时代的经典之选 篇6

美国诺顿出版公司创立于1923年,是全美最大也是最为古老的雇员所有制出版社。公司多年来一直秉承创始人威廉·瓦德·诺顿(William Warder Norton)的经营理念,致力于出版那些具有长远价值的图书,包括小说、非小说、诗歌、大学教科书、烹饪书籍、艺术类及各种专业书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诺顿出版公司成为了在商业与大学教科书两大出版领域最具权威也最具影响力的出版社,平均每年出版四百多种图书。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诺顿出版公司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诺顿文学选集。最著名也最为国内读者熟悉的,莫过于行销至今的《诺顿英国文学选集》(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诺顿美国文学选集》(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和《诺顿世界文学选集》了。对于文学的研究者、爱好者以及学生而言,这些权威的文学选集几乎是案头的必备书目。

《诺顿世界文学选集》第一版于上世纪50年代推出,几十年来被很多学生、教师、学者奉为经典,推崇备至。2003年,诺顿出版公司通过增补和修订的方式,出版了新世纪版本的《诺顿世界文学选集》,即第二版,同样延续了良好的口碑,受到了读者的信赖。

这一次,《诺顿世界文学选集》推出第三版,是到目前为止最新的选本。这个版本拥有了比过去更新更强大的编委阵容。第三版的主编是马丁·普契纳(Martin Puchner),他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在世界文学、戏剧、现代主义与哲学研究领域享有颇高的声望。其他七位编委也都是世界文学研究领域的知名教授与学者,分别来自多伦多大学(加拿大)、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威斯康辛大学、耶鲁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世界名校。

此书的顾问团队更是汇集了500多名讲授世界文学课程的一线教师与大批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由此,我们可以说,新版《诺顿世界文学选集》的突出特点就是以当今时代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总结教师、学生与学者的第一手经验与建议,重新整合各项资源,为学生量身打造的一套世界文学选集。那么,具体而言,较之前两个版本,《诺顿世界文学选集》第三版有何创新之处呢?

第一,增加了上百篇新的选文与译文。新版《诺顿世界文学选集》经过五年时间的增删、修订,最终确定的A至F六卷,共计六千多页。其中既保留了前两版中的经典篇章,又增加了上百篇新的选文与新的英文译文。正如选集的主编马丁·普契纳教授所言,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大,世界文学的范畴相应地也应该越来越广。虽然阅读原文是欣赏文学作品的最好方式,在语言不通的条件下,译文同样能够带领读者领略原著的精彩。而增加大量新的选文使得教师、学生与学者能够接触与感受到世界文学宝库中更多的不为人所熟知的作品,这应该算得上是新版选集的突出贡献。

第二,增加了指导教学的主题模块。《诺顿世界文学选集》第三版的另一大亮点就是侧重教学。为了便于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根据需要在每一章节的各个部分追加一个主题模块。具体做法是,根据本章或本部分所选主要作品的主题,附上几篇小短文,或是辅助讲解作品的主题,或是介绍相关的文化与历史背景,引导教师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譬如,选集A 卷第一章在“希腊戏剧”部分,就附上了题为“旅行与征服”(“Travel and Conquest”)的主题模块供读者参考;选集B卷第三章在“中世纪的中国文学”部分,附上了题为“关于文学的文学”(Literature about Literature)的主题模块,提供了著名文学家曹丕、王羲之等人关于文学理论的文章,引导读者深入理解那个时期的中国文学。

第三,增加了大批的现当代作家。与前两个版本相比,第三版选集的F卷新增了三十多位作家,其中既包括蜚声世界文坛的诺奖得主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英国作家V. S. 奈保尔(V.S. Naipaul)和南非作家J. M. 库切(J.M. Coetzee),又涵盖了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Akutagawa Ryūnosuke)、阿根廷文学大师胡利奥·科塔萨(Julio Cortazar)、希腊著名诗人康斯坦丁·卡瓦菲 (Constantine Cavafy)、享誉德语诗坛的诗人保罗·策兰(Paul Celan)、墨西哥诗人及散文家奥克塔维奥· 帕斯(Octavio Paz)等。而此次新增的中国作家有四个,分别是老舍、张爱玲、莫言和朱天心,其中朱天心为台湾著名作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版《诺顿世界文学选集》的第六卷是一幅包含了世界各国成就斐然的现当代作家的绚丽画卷。

第四,重新撰写了章节导论,新增了大批地图、插图等。新版《世界文学选集》重新设计了各个文学时期的時间表,并重新撰写了各个章节的导论,使之更加深入浅出、易于教学,同时配以新增的28幅地图,供学习者参阅,使其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各个不同的文学时期。

此外,新版选集在导论与主题模块部分均配有精美插图,共计300多幅,栩栩如生地将世界文学的丰富多彩呈现在读者面前,可谓是一场精心准备的视觉盛宴。

《诺顿世界文学选集》第三版的精彩还不止于此。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诺顿出版公司计划于今年8月同步推出第三版选集的在线学习网站,名为Study Space(学习空间——编者注),可通过公司官网直接登录。在线学习网站在《诺顿世界文学选集》第二版出版后已经开始建设并逐步推出,新版的学习网站是经过几年探索之后的华丽变身。

诺顿公司计划推出的新版学习网站主要由选集章节、发音词汇表和文学术语三大部分构成。选集章节部分相当于《诺顿世界文学选集》第三版的学习指南;发音词汇表是选集第二版的延续,提供了世界文学中出现的各种地名、人名的正确读音,可谓是教师与学生们的福音,解决了世界文学教学与学习中的一大难题;文学术语部分则是第三版的新增内容,对于学习者了解、区分各种文学概念与文学流派有着极大的辅助作用。

世界文学浩如烟海,编写世界文学选集就是致力于让更多的人欣赏不同国别优美的文字,感悟其伟大的力量。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世界文学选集主要还是作为教科书集中在大学课堂使用。今年新学期伊始,美国各大高校就会有大约5万名学生开始使用新版的《诺顿世界文学选集》。我相信,主编与编委们历时五年呕心沥血之作——《诺顿世界文学选集》第三版——必将延续前两版的辉煌,并且更上一层楼,成为响应时代呼唤,以教学和学生为主导的经典之作!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本文编辑 谢宁)

上一篇:NH4+下一篇:瑜伽对健康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