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利益

2024-10-20

个人利益(精选12篇)

个人利益 篇1

一、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含义

(一) 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也是一个相对性概念, 对于其具体含义, 国内学者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例如梁慧星教授对其下的定义为“所谓公共利益, 指公共道路交通、公共卫生, 灾害防治、科学及文化教育事业、环境保护、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公共水源及排水用地区域的保护、森林保护事业, 以及国家的法律规定的其他公共利益”。

(二) 个人利益

个人利益相对于公共利益的含义界定要相对明确, 是指单个社会成员所享有的特殊利益, 是满足单个社会成员特殊需要的客观存在。就其特性而言, 个人利益能够分成人身及财产的两种利益形式。美国学者庞德认为:“有些是直接包含在个人生活中并以这种生活的名义而提出的各种要求、需要或愿望。这些利益可以称为个人利益。”

二、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及解决冲突之途径

(一)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无法规避相对的冲突与区别。其二者之间还具备一定的对抗性质。即公共利益源于个人利益但又脱离于个人利益, 公共利益并非一个特定的社会成员所享有的利益, 其最终利益的达成或以约束个人利益为代价。在一些情况下, 突出追求个人利益往往会忽略社会和集体利益从而表现出个人的自私自利, 这是因为在社会活动中, 单一的社会成员希望从公共利益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并不能够自愿的从自己所享有的利益中分散出一部分社会公共利益。这也是其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的体现。正是因为独立存在的个体都具备需求的差异性, 个人总是从自己本身利益需要出发, 从而进步形成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冲突。

从如今房屋拆迁现象来分析阐两者利益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在房屋拆迁问题上以公共利益的需要为前提, 大多时候是个人利益作出一定的牺牲。这种利益冲突在于部分拆迁项目涉及到城市绿化、扩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这是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因此, 在拆迁工作中, 被拆迁人应顾全大局, 看到个人利益是从公共利益中或得的, 在不显失公平的情况下支持拆迁工作的进行。如果被拆迁人选择不搬迁, 那么可能会影响城市建设, 妨害社会利益。由此可以得出基于公共利益的强制性拆迁的事实行为, 是对个体权利的侵害———至少侵害了私有财产的选择权。公共利益的实现会对单个社会成员间的权力分配产生影响。

(二)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的原因

1. 含义表述较模糊

绝大多数情况下, 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都是由于对“社会公共利益”界定的不明确, 造成了人们在认识上的偏差。例如在前面笔者提到关于房屋拆迁中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 正是由于在我国现行拆迁立法对“公共利益”的概念与性质没有做出明确界定, 导致房屋拆迁权被滥用。

2.“社会公共利益”的滥用

目前, 国内法律还没能完善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 其规定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 从而导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过度使用。在房屋拆迁过程中, 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明显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 可以进行强制性拆迁, 对于房屋重建, 也可以认为是公益性质, 但是现实操作中却很难认定。

3. 司法制度的欠缺

司法制度作为人们最后一道防线, 也是个人利益保护的最后底线。但是就目前来看, 我国现在的司法制度也并不完善, 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例如司法审查欠缺、行政干涉过多、司法地方化倾向严重三个主要方面, 在此笔者不做过多的描述。

(三) 解决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之途径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在社会发展中同时占据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位置。但应调控好两者之间的冲突关系, 毕竟冲突需要解决, 如不及时解决, 冲突便会演变成长久的历史矛盾、历史问题甚至阶级矛盾。结合上述几种冲突出现的情形, 我认为首先应及早对于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内容、概念、对象等具体内容应做出规范统一的界定, 从而有限避免两者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生。其次, 应建立规范的、系统的公民有序参与协商机制可以有限的规制此类问题的出现。政府在决策过程中, 积极听取民众建议, 共同沟通讨论, 以降低民众对于政府决策的不满并严格规范公共利益行为的实施。最后, 应加强对社会个人利益“牺牲”的救济, 建立健全公平、合理、有效的利益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晓燕.政策执行中的公共利益、集团利益、公民个人利益之争[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3 (01) .

[2]余少祥.论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的冲突与协调[J].清华法学, 2008 (02) .

[3]李庆伟.制度正义视域下权利冲突现象及其解决[D].天津师范大学, 2012.

[4]赵奕.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与保护[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个人利益 篇2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各行各业的人诉苦,比如“我们拼死拼命,公司给我们的工资却这么少,这不公平”、“我们干活比他们累,为什么他们拿的工资比我们多?这不人道”。其实,工资分配从来都是体现岗位技能、岗位责任,从来都是搞多少事,拿多少钱,但到底谁该拿多少钱,也从来都是争吵不休。

个人利益疑似与公司利益相对立,实则不然。没有个人,何谈公司?没有公司,何谈个人?公司利益并不排斥个人利益,没有个人努力付出,哪来公司效益?只要我们把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就能兼顾兼得和两全其美。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如何热爱公司,如何为做大做强公司而努力。只要公司强大了、红火了,实现员工利益还不是瓮中捉鳖一样容易?记得有位领导和我们谈心时说过:锅里有,碗里才有,锅里没有了,碗里怎么会有?把锅比作公司,把碗比作员工,是多么形象、逼真和有说服力。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的实现离不开公司。另一方面,公司利益的实现要依靠个人努力拼搏去实现。

有一则寓言,讲的是天堂里的人和地狱里的人都是用一只长柄勺子从大锅里舀粥喝,不同的是天堂里的人用勺子互相喂着吃,所以

人人都能吃饱。而地狱里的人只顾自己吃,结果谁也吃不到。个人利益的实现离不开公司,只有我们兼顾了公司利益,个人利益才有可能最大程度的实现。我们要做的是让公司吃饱,只要公司吃饱了,我们就能吃饱。否则,就会象这个寓揭示的那样,如果人人都象地狱人那样只顾自己,公司就会饿死,个人也会饿死。

个人利益 篇3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384条第1款的解释》规定: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纪要》规定:“谋取个人利益”,既包括行为人与使用人事先约定谋取个人利益实际尚未获取的情况,也包括虽未事先约定但实际已获取了个人利益的情况。其中的“个人利益”,既包括正当利益,也包括不正当利益;既包括财产性利益,也包括非财产性利益,但这种非财产利益应当是具体的实际利益,如升学、就业等。尽管这些解释的出台,大大增强了刑法的操作性,消除了司法实务中的不少分岐,但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对该罪中“谋取个人利益”的问题如何认定,争议较大。笔者结合办案实践,试对此作一探讨。

[案例一] 2008年11月,被告人王某在商城县设立武汉丰达置业有限公司商城分公司(以下简称丰达公司),从事房地产开发及销售、物业管理。2010年元月,丰达公司投资的金穗宾馆项目建设资金短缺,王某找到时任国营农场总支书记的被告人程某,提出向农场借款200万元用于资金周转,被程以班子通不过为由拒绝。王某又找到当时分管农业局常务工作的被告人涂某,让其帮助协调,涂某找到程某,安排其借款200万元给丰达公司,程某在涂的安排下,个人决定借款200万元给丰达公司,用于该公司经营,程王二人代表双方单位签订了借款协议,并约定了利息。程某于2010年6月份,向王某借款10万元用于自己的养鸡场经营,并于2009年至2010年期间收受王某所送烟、酒等。庭审时控辩双方围绕是否是为了谋取“单位利益”,对方送烟酒是礼尚往来,还是获取“个人利益”展开激烈的辩论。一审法院判决认定被告人程某、涂某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被告人没有上诉。

[案例二]1997年12月至1998年4月期间,被告人华某利用其担任淮滨县王店乡党委书记的职务便利,未经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个人决定并安排财政所工作人员以乡财政所的名义贷款136万元,然后将136万元全部打入南京金腾化工有限公司的帐户,供华某之妹华某某在淮滨县投资兴办的合谊化工有限公司(虚假注册成立)生产经营使用。一审认为华某个人决定将公款借给金腾公司使用,但未谋取个人利益,不构成挪用公款罪。检察机关以法院判决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错误为由提出抗诉。

一、争议的焦点问题

上述两个案例,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谋取个人利益是否要求达到一定的数额标准?

(二)谋取个人利益与单位获得利益并存时如何认定?

(三)个人决定借款,使用人是通过虚假注册成立的法人公司,是否要求行为人“谋取个人利益”?

二、对焦点问题的法理分析

(一)关于谋取个人利益是否要求达到一定的数额标准

有观点认为,作为犯罪构成的必备要素,谋取个人利益应当达到一定的数量,非物质利益也应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挪用公款的数量相对应,或者足以成为挪用人实施犯罪的决定因素。那些微不足道的,仅仅是作为酬谢的意思表示,如宴请、礼尚往来性的少量礼品等则不能算做挪用人谋取的个人利益。

笔者认为,对个人利益不应有量的限定,只要存在利益因素,不论多少大小,都不影响谋取个人利益要素的构成。立法解释强调谋取个人利益是一种目的性要求,作为一个目的或企图,实现与否不影响犯罪的成立。正常的礼尚往来与权钱交易是不同的,权钱交易是一方对另一方有所要求,且另一方利用其职权可以为对方谋取利益或已经为其谋取了利益,体现的是一种权钱交易,且数额较大。礼尚往来是人与人之间在红白喜丧上少量金钱的往来,体现的是一种人情,且数额相对较小。案例一中,被告程某与王某既不是亲朋也非好友,二人的交往基础就是因为程的职权能为王谋取一定的利益,因此春节期间收受王某所送烟酒不属于礼尚往来,而是程某得到的个人利益。程某向王某借款,虽然不是事先约定的利益,但实际获取,按最高法《座谈纪要》的规定,应当认定为“个人利益”。

(二)谋取“个人利益”与“单位利益”并存时如何认定

司法实践中不乏在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时,既为单位谋取利益,同时又谋取了个人利益的情形。此种情形,有论者主张应从所谋利益主次的角度进行解释:如当挪用人主要为单位谋取利益,谋取个人利益处于次要附属地位的,其主观故意的主要方面不是为了私利,不宜以挪用公款罪认定;反之则可以认定。也有的认为,只要有谋取单位利益的情形存在,不论是否同时谋取了个人利益,均不宜认定为挪用公款罪。

笔者认为,对此应从立法意图上进行考察,方能得出科学的处理方法。如前所述,立法解释之所以将“谋取个人利益”作为“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情形下的必备要件加以规定,是因为行为人谋取利益的性质是区分单位行为或个人行为的本质所在。在行为人谋取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并存状态下,其挪用公款的个人行为本质不能被排除,应当以挪用公款罪予以否定评价,如果谋取个人非法利益构成犯罪的,可以数罪并罚,这也符合立法、司法解释的规定和精神。从所谋取利益的主次地位加以区分的观点貌似合理,实质上是忽视了对挪用行为本质的分析,忽视了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使司法机关永远陷于取证或认定的困惑泥潭,容易引发逼供逼证,反而给公款挪用人以可乘之机,不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款按正当途径使用。案例一中,程某个人决定将公款借给丰达公司使用,既为单位谋取了利益,又为个人谋取了利益,其挪用公款的个人行为本质不能被排除,因此法院判决认定其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犯罪。

(三)个人决定借款,使用人是通过虚假注册成立的法人公司,是否要求行为人“谋取个人利益”

个人利益 篇4

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问题上, 马克思的利益观表述为对利益问题的研究推动了他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马克思指出,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 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基本观点:

1.利益是关系范畴, 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对需求对象的一种分配关系。在马克思那里, 利益首先是一个关系范畴, 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主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对需求对象的分配关系。

2.利益的本质根植于社会基本矛盾之中。利益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有着内在联系。

3.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 人们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利益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中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4.追求利益既是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 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5.马克思主义的大众立场:代表大众利益。大众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或“头脑”, 它十分关注大众的生存境遇、发展命运和心灵世界, 并为分析解决大众关心的问题提供方法;它是一种真正为大众立言、以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为理想目标的理论体系。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冲突是长久的冲突, 是客观存在的冲突, 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内因, 更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毫不夸张的说, 当今社会如果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恰当的解决好, 平衡好或者说这两者之间不和谐, 不融洽, 对今天的中国发展必将是一个巨大的绊脚石。那如此重要的两个部分, 我们如何平衡, 协调呢?运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观点, 结合当今中国的社会形势, 浅析如何平衡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冲突。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个人在社会和集体中的活动, 既是为了他人, 也是为了自己, 他提供给集体和社会的价值越大, 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就越快, 个人价值和利益实现的程度也就越高。这启示我们, 在选择和确立个人价值目标时, 必须考虑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统筹兼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邓小平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 归根结底,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可以肯定的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即使在高速发展的当下也仍然可以相对平衡, 可以两全。

6.一般情况下,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 没有个人的利益就不存在集体利益, 如果只是单纯的考虑个人的利益, 而忽略集体的利益, 那么集体将止步, 不会顺利的发展, 甚至解散或者破产, 那么此时的个人利益也就荡然无存了。可见单纯的考虑个人利益忽略集体利益而得到的利益只是短暂的, 眼前的小利益。那么对个人的思想教育就成为首要任务。 (1) 要让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知道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保障, 是个人利益的延续, 是能够更好的实现个人利益的平台。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 要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 并愿意放弃或牺牲一些个人利益。从长远看, 坚持集体主义是对个人利益的最大保护。 (2) 坚持集体主义并不意味着只顾集体利益, 不顾个人利益, 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是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的。当个人利益不能得到合理的分配时, 个人情绪就会产生, 个人的最大价值, 工作和生产的积极性就会受到限制, 同样可以看出保障个人利益同样重要。当今社会是个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 讲究同工同酬, 按劳分配, 能者多得, 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合理分配个人收入, 尤其是初次分配收入, 对个人的利益平衡和对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大有作用。 (3) 个人与集体的平衡选择和责任的对应。无论是个人利益, 还是集体利益, 都是有方向目标的, 两者之间是对立还是统一, 关键在于两者的方向如何。更多的时候总是认为集体利益是固定不变的, 而个人利益是可以随着个人意愿改变的。而在现实生活中, 的确这样可能更加合理。但是我们可否这样想, 集体利益是如何定义, 如何产生的?集体利益真的就完全不可变更吗?集体利益就真的是这样具有唯一性吗?是否可以简单地将集体利益归纳为个人利益的集合?一系列的问题似乎就是平衡, 解决两者矛盾冲突的切口, 个人承担多少责任, 就享受多少利益, 这更让人平衡, 个人利益得以实现, 责任得以承担, 对于集体利益就顺理成章的自然而然的实现了, 当然这不是强调个人利益重于集体利益, 而是强调责任和利益间平衡的结果, 毕竟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 个人是劳动者, 更是责任与利益是否平衡的感受者。

二十世纪的中国, 加入WTO后的中国, 利益早就提上了重要的日程, 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全球经济的发展, 全世界都在关注经济, 赢取利益。世界范围而言, 国家之间平衡利益, 深入合作, 达到双赢共赢的局面。全国范围而言, 个人和集体之间平衡利益, 互助互利, 推动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主义社会。可见,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随着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 它们之间的平衡方式可能有所改变, 但值得肯定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 发展到什么程度, 两者之间可以缓冲矛盾冲突, 相对平衡, 可以两全。

参考文献

[1]范旭斌.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J].云南社会科学, 2009 (6) :43-47.

[2]唐山清.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J].社会科学家, 2011 (2) :74-77.

[3]刘天喜, 周英.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协调发展的客观机制[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34 (6) :82-85.

个人利益 篇5

——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佛语有云“云何复名为大涅盘?有大我故,名为大涅盘。涅盘无我,大自在故,名为大我。”与“大我”相对的是“小我”,自我就是“小我”,超我就是“大我”。如果说“小我”是个人利益,那么“大我”可以说是集体利益。“小我”与“大我”,无处不在,相互依存。

不可避免的,我们会在人生的各种节点面临“成全小我”和“成就大我”的抉择,在这种时刻,责任是一个人职业精神的闪光点,它可以让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得出色。

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不乏肩负重任的顶梁柱,他们对工作热情负责,服从公司安排,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爱岗敬业,在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面前,始终以企业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也许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是应该做的。其实不然,工作用心与否,正是由于员工对工作的爱与责任。所有员工的成长,都与企业息息相关,“小我”必须服从“大我”,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一个人若能以集体利益为重,就会自觉地服从上级的命令指示;否则,就会在服从命令面前打折扣,即使勉强服从,也是消极应付,口服心不服,因而造成个人工作的失误,甚至公司利益的受损。

从根本上来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一致的。一方面,个人利益是集体利益的基础,个人利益的发展促进群体利益的发展,群体利益的向好促进个人利益的发展;另一方面,个人利益又依赖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是满足个人利益的保障和前提,是个人利益的集中表现。

从管理学角度来讲,员工必须服从和尊重团队的规定,领导者以身作则,使管理者和员工都对团队规章有明确的理解并实行公平的奖惩,这些对于保证纪律的有效性都非常重要。每一项具有共同目标的活动,都应当在一位管理者和一个计划的指导下进行。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任何员工个人或员工群体的利益,不能够超越组织整体的利益。

一个人的色彩,一个人的家 篇6

朝北的书房:这里比较冷,采用了红褐色刷墙,让房间有了暖意,又有一份高贵典雅。一排柚木书柜错落地靠墙而立,同色的柚木地板上搁着一块红褐色的地毯,一个日式的矮茶几,边上还放着几个橘黄的布艺垫子,让人忍不住就想坐上去。把书房整得如此现代,让人大开眼界。想像着寂寞的夜晚,一个人窝在这里,让淡淡的书香迷醉自己,一定别有一番味道。

朝南主卧室:她用自己最偏爱的粉紫玫瑰色刷墙,同书房一样的柚木衣柜和地板。粉紫玫瑰色大床配了一个明黄色的床罩。为了能压住这明亮的黄色,她又用上了蓝色的电话、蓝色的椅子、黄色和蓝色的格子窗帘,让不大的房间看起来浪漫而静谧,一派闺阁景象。

客厅:客厅是整套房子里面积最大的空间,但还是显得不大。为了让视野开阔,这里小鸥选用略带绿色的湖蓝色,整个房间的窗帘、沙发、墙色如出一辙,配上白色的门窗,令人仿佛看到了海浪和沙滩,又如在蓝天白云之间。在这里看电视、聊天、听音乐,心情也会随之开朗起来。

厨房:选用了青柠檬色的墙面。一个青柠檬色的小吧台,把厨房和客厅隔开,这小巧的吧台成了小鸥的餐桌。她设计了一个跟吧台几乎平齐的柜子,也刷成了青柠檬色,把微波炉、电饭煲等杂物都收藏了起来,不出现在视线范围之内。这样厨房就清清爽爽的,似乎闻不到一点儿油烟味。

洗手间:地面用了蓝色的地砖,把那些不能移动的笨重的水管子都刷成了蓝色。还搁上了一个黄色的洗脸台,窗帘跟窗框也是黄色的。透明的冲淋房玻璃上,出人意料地用黄色勾勒了几条曼妙的曲线,使这个私密的地方立刻暧昧起来。

我环顾了小鸥的家,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创意,那就是灯。

小鸥家的灯都是橘黄色的,一盏一盏,分布在各个房间里,而且大同小异,都是一个牌子。我问她是从哪里淘来的,她说是一个商场一个商场买来的。

她说她每次回来就打开这些灯,让家里有一种很浪漫、很温暖、很充实的感觉。我打趣地说,橘黄色适合情人幽会。她却说,这里是她一个人的空间、一个人的家。

色彩运用小贴士:

1.同一个房间,运用多种色彩,彼此之间要有过渡色。

2.对比色要互补,要有主色,互补色只是点缀。

3.水彩粉刷要比油漆便宜,而且色彩容易调和。

许小年:产权保护关系每个人利益 篇7

今天中国的企业, 特别是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 都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上。这种尴尬的位置不是他们造成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 甚至也不是政府造成的。

长期以来, 我们国家一直是经济改革走在前面, 制度改革和人的观念转变都没有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 社会观念和制度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就十分紧张, 而我们的企业家正处在这个风口浪尖上, 所有的摩擦甚至冲突, 他们都能清晰地感受到。

我相信, 绝大多数企业家都愿意在一个透明、公平、合法的环境中开展竞争, 不愿意去做贿赂等违法的事情。但是制度的落后, 导致我们无法在短期内形成规范的市场经济。

企业家面临的另外一种尴尬就是经济体系与社会观念的脱节。当前社会上流行着两大观念, 一个是“民族主义”, 另一个是“民粹主义”, 这两个主义都是由观念落后导致的, 都是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再加上民间的仇富心态以及对于产权的不尊重, 甚至不时有“打土豪分田地”这种声音出现, 更使企业和企业家倍感压力。

联想:从个人电脑到个人云 篇8

个人PC业务走到今天, 经历了反反复复的变化。如果说以前是构筑在摩尔定律上的简单速度变化的话, 那么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流行, 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风靡, 市场的格局以及带来的模式变化已经渐成气候, 这也是苹果和谷歌成功的根基所在。联想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种趋势和变化, 虽然中间偶有波折, 不过策略调整还算及时。乐Phone和乐Pad顺应市场变化, 虽然没有i Phone和i Pad那样的全球影响力, 但在中国市场——联想的大本营, 却表现出相当强的市场渗透力。在自己的地盘, 联想凭借良好的渠道优势、部门优势、行业优势以及和运营商之间的合作优势获得了市场认可。

个人云布局脉络显现

当云计算的发展越来越趋势化后, 联想的云服务也日趋条理化和明朗化。随着联想新款平板和智能手机的推出, 在个人云服务方面, 我们看清了联想的脉络。乐Pad、乐Pad A1、乐Pad S2、乐Phone、乐Phone2等, 加上联想乐TV和PC端, 联想的布局已经呈现出立体化的趋势, 并带来了四类产品的集中整合。我们可以看出, 这是全方位的应用黏合。通过各类终端打造不同的用户体验, 进而拉升品牌的广泛渗透力, 带动品牌影响力, 形成合力, 凝聚市场整体气势。

联想推出云服务“乐云”。实现个人信息管理、互联互通、社交等三类服务。在个人信息管理方面, 联想集团提供200G存储空间, 支持多种文件格式的存取, 并提供联系人数据实时备份服务;自动同步功能, 可实现各类终端的同步数据更新。在互联互通方面, 实现不同终端之间的相互访问, 随时发现终端并读取数据;“任务迁移”功能, 能够使游戏、视频、电子书等应用, 在终端之间无缝切换。在社交网络方面, 联想则提供了“一键发布”功能, 只需一个按键, 用户就可以在乐终端上将图文、视频同时发布到多个主流社交网络平台。很显然这是对自我产品的一个合力的统一或者说是黏合。因为产品种类多, 需要一个完整的协调, 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相互之间的协调, 进而带来更多便捷。

要想全方位地获得用户认可, 联想需要这种协调一致。而且, 在产品的细分上, 联想越来越理解市场的不同需求, 由于用户层面的不同, 需要更多细分的产品来涵盖。在传统PC市场的实力和多年来对市场的深刻理解, 让联想对用户需求有更好的把握。这也是联想推出多款全新乐终端, 包括智能手机乐Phone S2, 以及5寸、7寸、10寸屏幕的平板电脑乐Pad S2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平板电脑的布局, S2 7寸平板电脑采用Android 3.0操作系统, 支持720P高清录制, S2 5寸平板采用高通1.2G处理器, 支持3G通话功能。这是一种尝试, 也是为一些喜欢拉风的用户准备。当然在应用上由于屏幕的增大, 比手机有更大的展现区间。

此外, 联想表示, 未来所有的乐终端产品将统一使用Idea的品牌, 即智能手机ideaphone、平板电脑ideatab、智能电视idea TV。显然联想在有意进行品牌的梳理和根植。

全方位移动之战

无论柳传志还是杨元庆都对移动互联网市场势在必得, 也都对苹果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并提出挑战。尤其是在中国市场, 联想一直在有针对性地布局, 目标就是苹果。这也是乐Phone、乐Pad不断推陈出新的原因所在。在这个市场, 联想知道自己的主要对手是谁, 应该如何跟进、如何应对, 以及如何参与竞争。在国内市场, 联想有优势, 比苹果更了解中国用户的需求, 也更理解运营商对产品的需求;同时, 联想的渠道优势及市场营销能力都很强。前不久推出的乐Pad A1千元计划, 就在市场上掀起了一股浪潮。相信随着平板的不断细分, 将会有更多的营销手段出台, 抢夺i Pad的市场份额, 进而带来更多的细分市场机会。

来自谷歌的研究显示, 平板用户正在将平板带入到他们的生活细节中, 研究发现, 最常用的平板使用行为是收发邮件, 玩游戏和社交网络。平板主要呆在家里, 很少出行。这与智能手机无处不去, 笔记本电脑在上下班途中迁移不同, 很少用户会把平板电脑带出家门。因此, 平板迅速成为手机和笔记本之外的独特第三屏。研究显示, 用户使用他们的平板电脑主要用来娱乐休闲, 而笔记本电脑则更可能用在与工作相关的活动上。平板是个人设备, 91%的时候都用在私人事务上而非和工作相关的事情。用户一旦拥有平板电脑, 他们的娱乐活动就会很快从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向平板电脑迁移。

很显然, 平板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载体, 对用户的吸引力正在陡增, 而且它是和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 (PC) 所不同的一个终端。同时, 我们也能预感到在智能电视上也会经历一种新的变化, 这也是包括苹果、微软和谷歌在内的巨头都对此蠢蠢欲动的原因所在。如今联想也已经推出了自己的智能TV, 相信在整个终端市场, 未来的大战还会继续, 现在不过是拉开了一个序幕罢了。随着联想个人云战略的推出, 联想已完成硬件、软件到云端服务的一体化整合。

超越PC, 联想从现在开始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 Suppli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 联想今年第三季度已经超越戴尔, 成为全球第二大PC厂商, 并且对惠普构成了严峻挑战。今年第一季度, 联想还是全球第四大PC厂商, 因此, 如此之快的增速令人印象深刻。尽管第三季度全球PC出货量整体环比增幅仅为5.5%, 但联想却表现强劲, 出货量从上一季度的1090万台增长到1250万台, 增幅高达14.5%。

i Suppli首席分析师马修威尔金斯 (Matthew Wilkins) 说:“联想不断利用中国本土市场的强劲PC需求。尽管美国、欧洲和其他地区的PC销量因为疲软的经济环境和媒体平板的竞争而受压, 但台式机和笔记本在中国依旧热销。这也使得联想能够超越美国竞争对手, 并对惠普的市场领导地位构成挑战。”既然中国市场这么热络, 那么联想可以在中国市场进行更多的移动布局, 这也是为何联想接连推出多尺寸的平板, 和第二代乐Phone的原因所在吧?联想的品牌和市场认知度在中国用户中非常高, 利用好这个市场优势, 联想的未来自然会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苹果公司日前推出的i Phone 4S手机因为具备语音功能Siri而受到消费者喜爱, 在联想新产品发布会上, 杨元庆表示, 非常看好语音功能, 在中文语音交互领域, 联想将不会落后于其他厂商。杨元庆表示, 语音一定是自然用户界面很重要的方面, 因为人机交互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未来, 语音一定是一个方向, 并会从简单的语音命令起步, 过渡到更全面的语音交互方式。”联想最新推出的乐Phone S2智能手机已经具备简单的语音命令功能, 未来会在各种核心应用上完善语音控制。

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赢得市场的尊重和用户的认可。联想发展具有四项核心竞争力: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能力、本地化的生态系统、高效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以及Lenovo的品牌优势。当然, 黏合各个市场的影响力, 加大中国市场的创新性应用, 进而带来全球化的充分布局, 是联想未来继续努力的方向。

个人利益 篇9

1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发端于对公司治理的理论探讨,经历了 “股东为主导”和 “利益相关者为主导”两个重要的理论发展阶段。20 世纪60 年代,美国斯坦福研究所( SRI) 首次提出 “利益相关者”概念,他们认为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不仅与股东有关,还与能够影响企业发展进度与规模的个人或组织有关, 比如员工、 工会等。1984 年, 弗里曼( Freeman) 在继承 “利益相关者”概念的基础上将理论升华,在 《战略管理: 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系统提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也可能在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中受到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换言之,组织目标的周围还存在许多关系到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个体和群体利益,这些个体和群体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此后的30 多年,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发展实践中被不断地总结和完善,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具体而言,利益相关者的理论核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组织所有者的定位。组织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广义上的投资,包括无形投资和有形投资,因此,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个人或某个团体所有,而是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共有。第二,组织存在的目的。既然组织的所有权归属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其存在的目的便是最大效率地为各利益相关者创造收益。第三,组织决策的模式。组织存在的目的是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因此决策中须由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参与,并听取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第四,组织收益的内容。利益相关者模式下,组织收益不仅仅指经济收益,还包括对各利益相关者的伦理责任、法律责任等的考虑。

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不断被充实和发展,利益相关者的核心思想被各学科学者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其早已超脱出最初的公司治理范畴,如今已是被广为接受的媒体舆情分析、旅游管理等领域研究的理论基础。

2 转基因技术应用中的利益相关者

2. 1 转基因技术应用中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根据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转基因技术应用中的利益相关者应该是能够影响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前景或者会受到转基因技术应用前景目标影响的个人或组织,具体包括政府、生物科技公司、转基因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转基因作物种植农民、消费者、科学家、社会组织。按照利益相关者的核心理论,我国转基因技术应用的目的为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项目、范围等内容应由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并决策。通过考察各利益相关者对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影响及被影响程度,将其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和非核心利益相关者。

政府不仅是国家公共权力的承载体,也是实际执行体。政府代表公共权力掌握大量的行政资源,有权实施转基因技术发展战略布局,制定转基因技术评估、检验检测、监督等政策与法规,对个人或组织申请转基因技术应用有权进行审批、考核与监督。也就是说,政府的行为与转基因食品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一段时间内、某种程度上能够决定转基因技术应用的规模与速度。政府对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决策不但能够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还促使国家在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因此,政府是转基因技术应用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生物科技公司掌握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主导转基因技术研发并对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进行检验,为政府的转基因技术应用决策做科学的支撑。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份子,生物科技公司具有市场化的特点———逐利性,期望其研发的转基因技术能够尽快投入生产经营,以收回高额研发投入并在市场交易中获得最大收益。如果转基因技术应用受阻,生物科技公司的收益将大大受损。因此,生物科技公司是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转基因产品是将通过转基因技术研制出的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原材料生产加工而成的产品。与生物科技公司相同的是,转基因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希望将产品通过市场交换取得盈利,转基因技术应用受阻同样会影响转基因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收益。因此,转基因产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也是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农民是种植转基因作物的直接接触者,受到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影响很大。转基因作物具有比传统作物明显的优势。转基因技术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不但减少农民接触杀虫剂的机率,还可以使作物品质更好,并增加农民收入。截止到2014年,我国有710 万农民从种植转基因作物中获利162亿美元[4]。除了增加农民经济收益外,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还可以节省农民劳动时间,减少劳动量。因此,转基因技术应用中,转基因作物种植农民是其核心利益相关者。

消费者是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最后承受者。最令消费者关注的是转基因技术应用的产品是否对人体健康带来风险[5]。换言之,消费者是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应用的社会评价是决定一个国家是否发展转基因产业的重要参照,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接受度取决于其感知转基因技术应用的产品的风险性和获益度之间的权衡,例如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是否能改善现有的生活水准,是否提高人体健康水平,是否能降低产品价格等。

现代科技具有细分化的特征,转基因技术是非常前沿的科技,在该领域里,科学家具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分析转基因技术应用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整体而言,科学家是一个中立的群体,他们具有对人类和社会深切的关怀和悲悯情怀,比较多地关注人类与社会的发展,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并能够准确分析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利与弊。即使有个别科学家违背科学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行为,但不能代表整个科学家的队伍都是如此。科学家并未从转基因技术应用中获得直接利益,也不会过于影响转基因技术应用。因此,科学家是非核心利益相关者。

社会组织是为了共同目标结合的非政府组织,与转基因技术应用利益相关的社会组织中最为著名的是绿色和平组织。但因为社会组织没有切实的权力,无法真正左右转基因技术应用,而转基因技术应用对社会组织的发展影响亦不大。因此,社会组织是转基因技术应用的非核心利益相关者。

2. 2 转基因技术应用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析

转基因技术应用中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各利益相关者站在自身角度和立场对转基因技术应用评价,评价结果呈多元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需求形成错综复杂的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利益关系。

( 1) 政府对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影响重大,目前我国政府发展转基因技术应用受到牵绊。政府的关切点是国内的经济平稳、民生安乐、生态和谐。政府期望通过转基因技术应用提升国内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有效解决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粮食安全、粮食主权问题,并通过扩大贸易出口增强经济能力,提升国力。政府的态度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国内转基因技术应用的规模。比如,美国政府认为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实质等同( Substantial Equivalence) ,于是1997 年在国内推广种植转基因玉米,至2010年美国转基因玉米占美国玉米总产量的86%[6]。2011 年,美国转基因玉米产量占全世界的32%[7]。对转基因技术应用持预防原则(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的欧盟则在发展转基因技术应用中非常谨慎。2011 年,全球范围内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总数1. 7亿hm2,欧盟仅有9 个国家种植114. 525 hm2[8]。

目前,我国政府推动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步伐受阻,一方面阻力来自国内科学家、社会组织出于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担忧而对转基因技术应用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消费者亦非常抵触; 另一方面阻力来自政府内部工作人员的渎职,具体包括因为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被其他利益相关者所输送的利益俘获和政府在其他管理工作中的腐败。由于内外部因素导致我国转基因技术应用受阻,使得政府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解决经济、民生和生态环境问题。

( 2) 生物科技公司不遗余力推动转基因技术应用。目前我国生物科技公司以短期利益为主,竞争实力较弱。显然,生物科技公司极其欢迎政府支持转基因推广决策,因为政府的决策能够使生物科技公司发展转基因技术获得政策支持,将技术尽快投入市场从而获得较多利益。同时,生物科技公司的科技研究结果能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科技支撑。当然,生物科技公司的研究成果及其相关实验论证和社会调查结果存在主观性是极有可能的。生物科技公司不但是转基因技术研发者,也是推广者。转基因技术的研究通常首先是在生物科技公司的推动下着手的,生物科技公司将研发技术申请专利,获得知识产权的保护,其他个人或组织如需使用该技术,必须向公司支付相关费用。掌握世界先进转基因技术的生物科技公司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获利颇丰,如世界上三大转基因种子公司孟山都、先正达、杜邦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转基因技术专利,2011 年三大公司使用种子绝育的技术手段掌握了世界上近70%的种子销售业务[9]。2011 年,仅孟山都一家公司就控制了印度90% 的棉花种子市场,造成当年印度棉花价格大大增涨[10]。为了获得巨额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在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上不遗余力。在全球对转基因技术应用及转基因产品议论纷纷的当下,生物科技公司通过撰文、发表声明、赞助社会调查和会议讨论等方式,试图向公众解释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尽管如此,仍有公众不相信生物科技公司的片面之词,他们认为生物科技公司所谓的解释都是站在自身立场的; 社会调查和会议讨论是由生物科技公司赞助,自然由其操控话语权,调查结果和会议讨论结果不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因此,生物科技公司的营利性决定了其生存的价值在于追求更多的利润而忽略社会责任,比如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风险、基因漂流导致的生态污染等。

在我国,由于转基因技术应用产业链条还未完善、以农民小规模经营为主、国内种子市场条块分割的原因,转基因技术应用率较低,因此,生物科技公司普遍以短期利益为主,缺乏长远战略的目标。在国际竞争中,我国生物科技公司竞争实力较弱,尤其和美国的生物技术应用的抗衡中趋于劣势。为了增强竞争实力,追求市场利益最大化,生物科技公司可能会寻求国际合作,也许侧重销售、流通。

( 3) 转基因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欢迎转基因技术应用。同样,转基因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也是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拥护者。因为转基因产品相对传统产品有明显优势,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销售可观,能为生产者和销售者带来更多利益。市场经济中转基因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很多,比如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转基因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份子,必然带有逐利性的特征,而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将转基因产品销售获得利益,会忽略这些对公众的身体健康及生态与社会风险,为了节省成本,可能不遵守法律规定标识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产品。比如,欧盟立法( 2001 /0180 / COD) 规定,任何食品或原料中包含或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必须被标识,以保障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但是这种身份保护的成本是很高的,以转基因作物为例,每吨的成本将增加5% ~ 25%[11],因此很多生产者和销售者为节省成本,或为了不影响销量,不愿标识。曾有学者对北美消费者调查发现,尽管消费者强烈呼吁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标识,并将该意愿反馈给转基因产品的生产商和销售商,但从未得到有效回应,因此消费者内心得出一个结论,转基因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口口声声说消费者拥有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但都是花言巧语,实际行动上并未落实,与消费者的期待形成强烈反差[12]。

在我国,转基因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追求商业化利益永远是主要目标。利益的动力促使生产者和销售者通过成本低利润高的转基因产品获得,换言之,转基因产品深受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欢迎。

( 4) 种植转基因作物能够使农民获益,但由于农民受自身素质所限及外部环境影响,农民利益容易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尤其生物科技公司和转基因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排挤。

从目前研发的转基因种子的种植效果来看,同等面积相同条件的土壤,种植转基因作物将获得更大产量,能够减少使用有害农药和杀虫剂的必要性,还能节省劳动时间和节省人力,因此广受农民的欢迎。例如,美国农民种植转基因作物无论从面积和操作技术上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截止到2011年6 月,美国农民种植的大豆中90% 是转基因的,75% 的棉花是转基因的,80% 的玉米是转基因的[13]。转基因作物比传统作物的优势一目了然,其潜在的风险还未可知,而且农民并未将转基因作物的风险作为重要考虑,他们最关心的是同等面积相同条件的土地的作物产量增长多少,是否能减少有害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从而以更小的人力财力获得更多的收益。

我国农民由于自身的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受教育程度不高,收入普遍较低[14],因此其关切点是种植转基因作物能否减少投入并获得较多收益,重视短期效益,对人体健康、生态风险和国家贸易发展的意识较淡薄。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制度与政治的保障供给,农民权益极易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排挤和吞噬。

( 5) 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应用及产品认知不科学,抵触情绪严重。消费者没有政府的高瞻远瞩,也不具有科学家的专业背景,一边是政府和生物科技公司宣传转基因技术应用的优点,另一方有反转人士的强烈反对,因此,消费者始终处于迷乱和混沌状态。在双方激辩未有定论之时,消费者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的心态,在心理有了预判,对转基因技术应用有抵触心理。消费者在选购商品与其经济收入有很大关联,经济收入较高的消费者比较注重质量,而经济收入较低的消费者首先解决温饱。转基因产品相对传统产品价格低廉,因此受到经济收入低的消费者的欢迎。实际上,这是收入低的消费者做出的被动选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核心利益相关者中,政府与生物科技公司处于转基因技术应用的主导地位,农民与消费者处于劣势。由于普通消费者不具有生物科学专业知识,因此对转基因技术及产品的认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认知可能与真实情况有误差,甚至相距甚远。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消费者的转基因技术应用接受程度的研究来看,大多数消费者有排斥心理,部分消费者甚至将排斥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心理以指桑骂槐式的情绪宣泄出来,将矛头直指政府和生物科学家。尽管政府与专家一再的解释经反复试验批准的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对人体无害,仍不能打消消费者的质疑和抵触。

( 6) 科学家队伍的利益淡化,立场客观,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充分发挥出来。相较于政府、生物科技公司、转基因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农民和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关切程度而言,科学家基于特殊的价值观,有着对人类与社会的悲悯情怀,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中不具有自身的利益或利益淡化,相对而言,科学家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看待转基因技术应用。事实上,科学的专业性要求转基因技术应用必须由科学家来解释。美国有学者曾对美国各界人士和组织做过一项关于公众对转基因食品信用体系的调查问卷,受访者普遍认为,科学家相对值得信赖,政府、食品生产商和销售商不能信赖[15]。此项调查说明,在美国,科学家的形象趋于正面,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中,迷乱中的公众有意愿倾听科学家的解释,以视正听。

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争议越来越激烈的时刻,我国科学家的声音有日渐弱小之势。究其原因,转基因技术应用的争议中参入了外界更多的声音。新闻媒体的不实报道、不具有转基因技术专业背景的知名公众人物的不恰当评论等误导公众的视听,使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及产品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也有少部分科学家对人类与社会的过度关注可能演变成过度谨慎,致使转基因技术应用踯躅不前。与此同时,科学家还未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科技新闻参与少、呐喊少,忽略了科普责任,不能够自觉地科学理性地向公众解释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原理、前景、转基因技术试验环境及流程、转基因技术应用过程中风险防范及管理。

( 7) 社会组织对转基因技术应用态度非常谨慎。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受限,没有独立的权力,则话语权较弱。社会组织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诉求,但是这类组织有宏远的明确的价值目标,即保护地球生态和人类健康,因此该类组织有着异常审慎的态度,反对将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实践,并对目前转基因技术已经应用的领域忧心忡忡。依照社会组织的观点,目前的转基因技术应用给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社会带来什么风险还未可知,如此冒险行为将把人类带入一个不可知的危险境地。此外,还有一些宗教和文化组织认为转基因食品是通过转基因技术生产出来的,不是通过天然的方式制作出的东西是违背天性[1]。

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的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中的价值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其经费来源被政府和企业绑架,独立性不强,以至于社会组织在连接政府、企业、农民和消费者间的沟通与交流的作用发挥不足。

3 我国转基因技术应用中的利益协调

转基因技术应用中各利益相关者站在自身立场评价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表达不同的利益诉求,利益的多元决定了社会评价的多元。理性认知能够推动转基因技术应用; 反之,情绪化认知会成为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巨大障碍。在多元化的社会关系中,一个利益相关者难以实现利益最优效果,需要兼顾多元利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要求协调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达到整体利益最优效果,因此,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中,只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社会评价,才能达到利益相关者最优化,并有助于转基因技术应用健康和谐发展,为人类带来更多福祉。

( 1) 政府担任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的主导角色。为使各利益相关者对转基因技术应用达成科学合理一致的社会评价,需要有一个居于主导地位的角色,它可以借助公共权力和法律制度使各利益相关者间形成平衡的利益关系,因此,该角色非政府莫属。在国家发展转基因技术过程中,政府应有良好的形象,并有较高的公信力。近年来,我国政府腐败兴盛,降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因此政府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中的行为受到公众的质疑和反对。为了提升政府形象,政府须清除腐败现象,保持公正廉洁。

( 2) 利益相关者参与转基因技术应用决策。转基因技术应用中的决策对利益相关者有重要影响,为了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决策中,这就需要搭建一个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参与的平台。政府作为转基因技术应用协调机制的主导,应鼓励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决策中,并培育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的环境。比如,召集利益相关者为转基因技术应用建言献策,召开由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决策会议,分析并可能采纳利益相关者的建议和意见。由于利益相关者总是站在自身立场看待转基因技术应用,难免有失偏颇,影响转基因技术应用的进程,因此,政府和科学家还应向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科学普及,使其他利益相关者科学理性认知转基因技术应用。

( 3) 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转基因技术应用过程。转基因技术应用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科学技术,除了政府相关部门、生物科学家和生物科技公司之外,其他利益相关者因缺乏专业知识,参与应用过程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加之反转人士的激烈言辞致使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抵触情绪严重,因此,政府和科学家应鼓励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到转基因技术应用过程中实施监督。政府还应制定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程序,包括参与人员的限定、参与方式、权利边界。政府为各利益相关者参与转基因技术应用过程提供条件,比如开展座谈会、科普课堂、邀请参观试验过程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力求使各利益相关者能够畅通表达利益诉求,积极进行利益沟通和利益协商,并有效获得利益补偿。

个人利益 篇10

一、绩效工资制度

绩效工资制度, 是以职工在其单位中所处的岗位为基础, 根据个人的各方面综合情况确定的, 涉及工资级别和总量。在这种制度下, 职工的劳动成果、绩效贡献成为确定工资水平的根本依据, 根据劳动报酬来支付。根据国家文件的规定, 工资的组成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其中, 岗位和薪级工资属于基本构成;绩效工资则是活工资, 属于部门自主实施的可变工资。在企事业单位中, 作为基本工资的组成部分, 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主要承担了保障的角色。绩效工资则承担了绩效激励功能, 在国家绩效工资分配调控框架下, 属于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分配方式, 并在政策指导下自主实施。

二、绩效工资与员工利益、企业利益间的关系

1、绩效工资与员工利益间的关系

绩效工资的基本特征是将雇员的薪酬收入与个人业绩挂钩。业绩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比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内涵更为宽泛, 它不仅包括产品数量和质量, 还包括雇员对企业其他贡献。企业支付给雇员的业绩工资虽然也包括基本工资、奖金和福利等几项主要内容, 但各自之间不是独立的, 而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绩效工资与企业利益间的关系

企业制定了绩效工资就是为了要把成本降到最低, 而同时把利润提升到最大, 如此一来企业通过激励个人提高绩效促进整个组织的绩效, 即通过绩效工资传达企业绩效预期的信息, 激励企业中所有的职工来达到它的目的, 并使企业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和价值观, 促进高绩效员工获得高期望薪酬, 保证员工的薪酬因绩效而不同, 这样的绩效工资制度变成了低工资+高绩效=高利润。

三、目前影响绩效工资的某些绩效管理问题

目前, 绩效工资虽然在各个企业被广泛运用, 但大部分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绩效管理制度设定不合理

绩效管理缺乏系统性, 这会导致组织绩效与员工绩效相分离, 一些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只有对员工的考评, 缺少对中层管理者的绩效考评, 且以非正式谈话为基础考评员工, 员工绩效考核与实际工作相脱节。

绩效考评指标设计不当、容易让人误导。从组织的绩效考评来看, 过分强调定量指标的考核, 忽视定性评议指标的使用, 并且在定量指标的选取上, 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产生偏差。从员工的绩效考评来看, 空泛的定性评议指标权重过大, 定量的考核指标使用较少, 并且将员工的素质考评与绩效考评混为一谈, 以至在员工的绩效考评指标中, 对员工基本素质的考核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绩效工资缺乏时效性权威性。现今“绩效工资”都为统一年底评定年底发放, 这样失去其时效性、权威性, 评定的依据以及激励作用也在一年的时间里慢慢地被人“遗忘”。

2、参与评价审核绩效的员工存在的主观因素影响了绩效工资, 使得工资分配不平衡

首先, 受环境的影响, 企业内部各组织之间以及员工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即便是同一员工, 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 其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在客观上就决定了企业激励的层次性。

另外, 一些单位绩效工资搞平均。由于在年底统一发放绩效工资, 很多领导为了“人情”, 以及我国以往“年终奖”的惯例将“绩效工资”当成了“年终奖”。在领导想“安心、安静”过年的心情下, 结果是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进一步削弱了绩效工资奖勤罚懒的作用。

还有些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却让绩效工资失去了它本该有的作用:现在有很多人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感觉到, 绩效工资和绩效考核只不过是另一种变相的克扣员工工资的理由, 更有少部分胆大妄为者将黑手伸向了“绩效工资”, 挪用乃至变相贪污“绩效工资”。这些原因致使绩效工资发挥其作用不足, 令人积极工作的欲望减弱了不少。

3、没有充分利用绩效考核的反馈信息, 容易造成企业管理的止步不前

在绩效考评中往往因为许多企业缺乏一个健全的绩效反馈机制, 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缺乏沟通, 导致相互的不理解, 影响了之后的绩效成绩, 使企业和员工都不能更好地得到提升。许多企业的绩效体制中没有反馈、申诉、仲裁等步骤, 不利于考评者和被考评者就考评结论达成共识, 促进工作, 改善绩效。

四、针对问题所提出的措施

为了让企业、员工都能最大化地从绩效管理中得到自己的利益, 我针对以上列出的三个问题, 分别提出以下三项建议措施。

1、建立系统的绩效管理体系

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 应该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过程观察与控制、绩效考评、绩效反馈四个环环相扣的方面, 伴之已开放的、持续的、全过程的沟通, 同时将绩效考评结果应用于员工的薪资分配、培训、岗位变动、职务升迁等。

2、在绩效考核时应客观、全面

绩效考核时应该合理地选择考核者和考核信息。在选定考核人员时, 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一是考核者要有代表性。二是选定的参评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 丰富的工作阅历和广博的理论知识。三是考核人员各方所占的权重要恰当。

3、建立有效的、全过程的绩效管理沟通机制

首先, 要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沟通机制, 通过宣传来渗透绩效管理的理念、消除抵触情绪至关重要。

其次, 是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进行良好的沟通。沟通应该贯穿于绩效考核的整个过程。考核者在开始制定绩效计划时就应该与员工进行充分的协商, 在整个考核流程中始终与被考核者保持联系。

最后, 在绩效考核结束之后, 需要有绩效反馈机制。

结论

综上所述, 就是我对绩效工资对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影响的看法, 绩效工资制度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一种工资制度。现阶段, 我国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相适应的、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工资分配制度, 以提高工作效率, 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 解决国民收入分配不均的社会问题。根据企事业单位绩效大小的变化, 灵活调整工资分配总量。对公益目标任务完成好、考核优秀的员工集体, 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量;对于公益目标任务完成不好、考核较差的员工集体, 相应核减绩效工资总量。

公司利益第一,股东利益第二 篇11

这就需要一个风险管控机制。要把公司利益放在第一位,股东利益的谋求要在不损害公司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因为有限责任公司,除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以外,其余都是由两个或者是多个股东组成的,公司利益保障着最大多数的股东利益。

其实这就如同一些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总统选举之时,各党会激烈竞争,然而最终尘埃落定,其中一方的领导当总统后,在成熟的政治体制下,无论由哪一个政党担任总统,都必须要放下自己所代表的政党利益,而以国家利益为重。

这种角色的转化与成熟的公司制度其实一脉相承。一个国家的总统不应代表某一政党和集团的利益;一个公司的董事长也不应只代表某些股东的利益,而应成为维护公司利益的表率。

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企业在出资成立一个新公司后,仍然不能厘清股东与公司的关系。但公司成立时,如果严格按公司法制定的规范给企业搭建管理制度,尤其搭好管理班子,其实是能最大程度降低日后的风险的。本案例就是大股东对自己担任董事长的权利做出让步,而带来了巨大隐患。

公司法本身就是建立在无数“前车之鉴”基础上的。有公司利益第一,股东利益第二的合作认知,再有对公司法严格落实,方能为创业打好“地基”。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分析 篇12

西方学者真正给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在20世纪60年代。1963年, 美国上演了一出名叫《股东》的戏, 斯坦佛大学研究小组受此启发, 利用另外一个与之对应的词“利益相关者”来表示与企业密切关联的所有人。他们给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 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 企业就无法生存。虽然这样的界定是非常狭义的, 但毕竟使人们认识到, 企业存在的目的并非就是为了股东服务, 在企业的周围还存在许多关乎企业生存的利益群体。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 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学家早期从“是否影响企业生存”的角度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Freeman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做了较详细的研究, 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人”。这个定义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人和群体看作是利益相关者, 同时还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也看作是利益相关者, 正式将当地社区、政府部门等实体纳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范畴, 大大拓宽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

Mitchell在考察了27种之多的利益相关者定义后认为, 作为利益相关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影响力, 即某一群体是否拥有影响企业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合法性, 即某一群体是否被法律和道义上赋有对企业拥有的索取权;紧迫性, 即某一群体的要求能否立即引起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基于这三个特征的不同组合产生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 显然这一界定对利益相关者的权重大小进行细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已有学者结合外界环境的变化对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作了文字分析, 认为在不同的外在条件, 利益相关者通过博弈, 形成不同的利益主体, 随之产生了围绕利益主体的一系列财务目标。本文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 拟建立一个博弈模型, 从数学角度来看博弈, 看得出的结果是否能印证有的学者的研究结果。

2. 本文所采用的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本文采用的定义是:利益相关者是专用性资源的供应者, 企业是专用性资源的需求者 (袁振兴, 2004) , 企业要为要素提供者增加价值和创造财富。本文按要素 (专用性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 的提供者界定企业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供应商、经营者、员工、政府。相应的, 各利益相关者在为企业提供要素的同时, 也有相应的利益要求权。

为方便研究, 根据向企业提供财、物、人的角度, 将前述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为4大类:政策制定者 (政府) , 为企业提供各种政策、公共方面的服务, 因此通过税收方式分享企业收益;资金提供者, 包括股东和债权人, 为企业提供资金, 通过不同方式分享企业收益;物料提供者, 包括供应商, 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所需要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 , 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对公司营运享有监督权 (其利润是维护其利益的保障, 间接参与利益分配) ;人力提供者, 包括一般员工和经理人员, 为企业提供运营的人力、资金运作、物料生产。公司运营都需要靠人力来实现, 通过不同方式分享企业利益。

3.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分析

3.1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

3.1.1 博弈模型中要素的界定

在本文中, 博弈模型中博弈的参与人是资金提供者、物流提供者、人力提供者、政府环境;博弈信息是博弈者所掌握的对选择策略有帮助的情报资料, 比如了解各博弈方的相关信息, 尽量获取其行动信息, 收益大小, 风险大小, 其他人要分享, 是否有保障等;博弈的行动空间, 即博弈方可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政策环境、资金提供者 (提供与不提供) 、物流提供者 (提供与不提供) 、人力提供者 (提供与不提供) ;博弈的次序: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博弈方的收益, 即各博弈方做出决策后的得失:政府环境、资金提供者 (提供收益多少、不提供损失多少) 、物流提供者 (提供收益多少、不提供损失多少) 、人力提供者 (提供收益多少、不提供损失多少) 。

3.1.2 建立博弈模型分析

政策制定者 (政府) , 资金提供者 (Z) , 物料提供者 (W) , 人力提供者 (R) 。

UZ1=o (z1p+z3 (1-p) ) + (1-o) (z2p+z4 (1-p) )

UW1=p (w1o+w2 (1-o) ) + (1-p) (w3o+w4 (1-o) )

UW2=p (w5q+w7 (1-q) ) + (1-p) (w6 q+w8 (1-q) )

UR1=q (r1p+r2 (1-p) ) + (1-q) (r3p+r4 (1-p) )

UR2=q (r5o+r7 (1-o) ) + (1-q) (r6o+r8 (1-o) )

UZ2=o (z5q+z6 (1-q) ) + (1-o) (z7q+z8 (1-q) )

结合研究目的, 要比较在什么情况下UZ、UW、UR最大, 当其中一个最大时即说明其是利益主体, 通过利益的博弈得出的利益主体。将问题转化成三元一次函数求极值的问题, 运用拉格朗日法来求解。

建立辅助函数:L (o, p, q) =f (o, p, q) +λφ (o, p, q) , 其中,

其中λ是一个待定的常数, 称为拉格朗日乘数,

约束条件φ (o, p, q) =o+p+q-1=0,

利益U=f (o, p, q) ,

UZ=fZ (o, p, q) =o (z1p+z3 (1-p) ) + (1-o) (z2p+z4 (1-p) ) +o (z5q+z6 (1-q) ) + (1-o) (z7q+z8 (1-q) ) ,

UW=fW (o, p, q) =p (w1o+w2 (1-o) ) + (1-p) (w3o+w4 (1-o) ) +p (w5q+w7 (1-q) ) + (1-p) (w6q+w8 (1-q) ) ,

UR=fR (o, p, q) =q (r1p+r2 (1-p) ) + (1-q) (r3p+r4 (1-p) ) +q (r5o+r7 (1-o) ) + (1-q) (r6o+r8 (1-o) ) 。

LZ (o, p, q) =fZ (o, p, q) +λφ (o, p, q) =o (z1p+z3 (1-p) ) + (1-o) (z2p+z4 (1-p) ) +o (z5q+z6 (1-q) ) + (1-o) (z7q+z8 (1-q) ) +λ (o+p+q-1)

LW (o, p, q) =fW (o, p, q) +λφ (o, p, q) =p (w1o+w2 (1-o) ) + (1-p) (w3o+w4 (1-o) ) +p (w5q+w7 (1-q) ) + (1-p) (w6q+w8 (1-q) ) +λ (o+p+q-1)

LR (o, p, q) =fR (o, p, q) +λφ (o, p, q) =q (r1p+r2 (1-p) ) + (1-q) (r3p+r4 (1-p) ) +q (r5o+r7 (1-o) ) + (1-q) (r6o+r8 (1-o) ) +λ (o+p+q-1)

求辅助函数的偏导数L’Z、L’W、L’R,

求出满足方程组L’Z=0、L’W=0、L’R=0、φ (o, p, q) =0的所有解 (o0, p0, q0) ,

把求得的解 (o0, p0, q0) 带入UZ=fZ (o, p, q) 、UW=fW (o, p, q) 、UR=fR (o, p, q) 中, 若UZ=fZ (o, p, q) 的值最大, 说明在博弈后资金提供者取得胜利, 成为利益主体;若UW=fW (o, p, q) 的值最大, 说明在博弈后无聊提供者取得胜利, 成为利益主体;若UR=fR (o, p, q) 的值最大, 说明在博弈后人力提供者取得胜利, 成为利益主体。

可以看出各利益相关者通过博弈, 当其利益达到一定条件后, 即成为利益主体, 因此利益主体是动态变化的。

3.2 利益相关者的内部博弈

通过前面博弈模型决定好利益主体以后, 其利益主体内部也存在内部力量的博弈。

3.2.1 财力提供者的内部博弈

财力提供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同是财务资源提供者的股东与债权人之间也存在一个博弈问题。尽管双方提供的均为财务资源, 都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但债权人让渡的仅仅是财务资源有限期的使用权。所以在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博弈中, 股东仍是赢家, 而最终成为企业的真正所有者, 债权人只能按期收回本息, 即博弈的结果由股东独占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后来, 同样作为财务资源的提供者——债权人不堪忍受股东损害其利益, 开始对企业关注, 要求分享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与股东重新博弈后, 博弈的结果是没有哪一方有绝对优势, 那么股东和债权人只能共同分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3.2.2 人力提供者的内部博弈

人力提供者包括一般员工和经营者。同是人力资源提供者的一般员工和经营者之间也存在一个博弈问题。经营者一般以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会损害一般员工的利益。如果一般员工没有意识维护自身利益, 那么通过博弈, 经营者就会成为赢家, 对利益的分配有控制权, 导致一般员工利益相应就得不到保障。但是随着员工的利益被损害后, 员工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 只有对经营者进行监督才能保障自身利益不被损害, 或者使其损害降至最小。所以, 同样作为人力资源的提供者——一般员工不堪忍受经营者损害其利益, 开始对企业关注, 监督经营者的行为, 与经营者重新博弈后, 改变经营者与一般员工之间的力量对比, 进而改变了经营者与一般员工之间的利益分配。

3.2.3 物力提供者的内部博弈

供应商与公司利益相关的程度, 取决于以下三个维度:交易规模, 包括交易额度和交易频率;合同期限;资产专用性程度。公司运营良好, 产量增加, 规模扩大, 对供应商产品的需求就会增加。众多供应商得知公司的需求信息后, 通过各自与企业的谈判中, 其实也在与众多的供应商展开博弈, 最终由产品质量高, 价格合理的供应商成为赢家, 形成企业稳定的供应商。

综上所述, 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得知, 在政策环境一定的前提下, 资金提供者、物料提供者和人力提供者之间展开利益博弈, 在博弈过程中利益主体是动态变化的, 这正和已有学者的文字研究结论一致。另外, 还分析了资金提供者、物料提供者和人力提供者各自的内部博弈。

参考文献

[1]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2]黄涛.博弈论教程:理论·应用[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3]陈宏辉, 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4, (4) .

上一篇:管理节点下一篇:鞋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