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线放疗

2024-11-12

电子线放疗(共7篇)

电子线放疗 篇1

目前, 放射治疗法是鼻咽癌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 主要并发症包括放射性皮炎及放射性口腔黏膜炎, 患者痛苦较大, 甚至不得不终止治疗, 对治疗进度及疗效均有较大影响。临床经验表明, 放射照射面积、剂量及分割方式均对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着直接影响, 但同时也与护理干预方式、患者依从性及自我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关。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是现代护理管理理念在临床护理中的灵活应用, 能够实现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成本的目的。我院尝试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嵌入电子护理路径模块, 与电子病历、电子表单等系统实现整合, 利用电子信息系统实行临床医护一体化管理, 效果较为理想,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6月住院的鼻咽癌患者90例, 其中男52例, 女38例, 年龄28~71岁, 平均年龄53.5岁。入选患者中鳞状细胞癌61例, 未分化癌16例, 其他类13例。将入选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依据常规医嘱予以护理, 并做好护理评估。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成立由主管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共同组成的护理路径小组, 根据护理标准, 针对患者个体特点制定临床护理路径, 并依照护理路径予以相应的护理干预, 其中包括:鼻咽癌疾病及放疗知识介绍、治疗配合要点、功能训练方法等;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嵌入电子护理路径模块, 录入临床护理路径图, 包括患者治疗方案、入院评估、护理计划、日常检查项目等内容, 同时采用电子单据取代纸质单据, 详细录入用药、检查、护理等信息。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经放疗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及放射性皮炎的严重程度、护理达标率、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 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放疗后护理, 观察组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及放射性皮炎的严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且护理达标率及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2。

3 讨论

电子化护理路径管理能够实现医护患一体化, 从而提高医疗质量。由于临床路径是由具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的专家共同商议制定出的护理路径规范, 能够实现最佳护理方式, 因而对于患者最为适宜, 而电子化护理路径管理则进一步促进了各科室、多部门间的协作, 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促进多学科间的交流, 从而使医护力量更为协调、集中地为患者服务[1]。此外, 由于电子化护理路径能够同时供患者查阅, 使患者能够明确自身疾病情况, 及时了解护理流程, 监督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护理过程, 极大满足了患者的知情权, 从而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整个护理过程, 同时, 由于每项护理内容的执行及评估均需要护患双方共同参与, 无形中增加了护患沟通时间, 更加有利于护患双方的感情培养,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在本文中,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达97.8%, 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1.1% (P<0.05) , 可见电子化护理路径管理能够增强医患沟通, 减少乃至消除医患纠纷、医疗事故的发生。

采用电子化护理路径管理有效地减轻主要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传统护理模式虽然同样制定了统一内容, 但往往具有执行标准、评估标准及评估时间不够具体的弊端, 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发生漏项、疏忽, 从而难以确保执行力度及护理质量[2]。采用电子化护理路径管理避免了因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疏漏, 护理人员能够随时进行护理项目及护理时间的参照和监督, 能够根据录入内容逐项操作, 防止漏项, 同时还能够及时进行质量评估, 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的并发症则尽早干预, 防止病情恶化。此外, 标准化电子表单取代了传统的纸质表单, 能够起到规范诊疗工作的作用, 为患者提供合理检查及用药, 规范诊疗及护理行为, 同时实现医院各科室、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而从患者的角度而言, 患者能够通过对电子护理路径的查阅了解护理项目, 从而自觉参与护理过程, 对于缓解并发症严重程度及自身康复也具有积极作用。在本文中,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严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与上述结论相吻合。

综上所述, 电子化护理路径管理建立起来一个全面、科学、快捷、以人为本的护理路径, 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 使护理人员能够及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合理护理干预, 从而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电子化护理路径在鼻咽癌放疗患者护理干预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鼻咽癌放疗患者9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 对照组45例, 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性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电子化护理路径, 并对比两组患者主要并发症严重程度、护理达标率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采取电子化护理路径进行鼻咽癌放疗患者护理干预, 能减轻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提高护理达标率和患者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鼻咽癌放疗,电子化护理路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 :59-61.

[2]蒋菊芳, 费静霞, 姚敏红,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10) :970-973.

电子线放疗 篇2

关键词:电子鼻咽镜,核磁共振,鼻咽癌,放疗

鼻咽癌在我国南方的发病率较高, 可达25/10万~30/10万, 且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鼻咽癌对于放射线的敏感性较高, 所以临床上的首选治疗方式为放疗。但放疗患者多伴有组织粘连与纤维增生等, 形态难以恢复正常, 且出现纤维化、瘢痕形成等, 需要与复发及残留的组织进行鉴别。MRI具有较好的多参数成像能力与软组织分辨力, 是近年来临床检查鼻咽癌的常用影像学方法, 但其对于肿块与分泌物的区别效果较差[2]。电子鼻咽镜能清晰的发现微小的肿瘤, 效果良好。本院采用电子鼻咽镜联合核磁共振对放疗后的鼻咽癌患者进行了复查, 效果显著, 现将其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经放疗后来本院复查的鼻咽癌患者纳入本次研究, 男58例, 女22例;年龄18~68岁, 平均 (42.6±4.5) 岁。所有患者放疗前均行鼻咽活检, 并证实为鼻咽癌患者。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放射治疗后进行观察, 在放疗过程前期、中期、完成的三个时间进行电子鼻咽镜检查即时了解肿瘤在放疗过程中的变化。放射治疗后1、3、6、9、12个月复查电子鼻咽镜, 同时检查间接鼻咽镜, 并于第3、6、12月复查核磁共振。对有病情变化或有可疑病灶时及时检查, 发现病灶时取病理活检, 随访时间1年。

间接鼻咽镜检查方式: (1) 将鼻咽镜的镜面进适当的加热, 不可过热, 检查前注意用手背对镜面温度予以测试; (2) 告知患者中度张口, 左手使用压舌板将舌背下压, 右手持镜将其送入软腭后方, 镜面朝向鼻咽部, 方便后鼻孔的观察; (3) 部分患者由于精神紧张, 所以检查时应当嘱咐其张口呼吸练习, 使鼻咽峡部变宽, 软腭下垂, 方便检查; (4) 检查过程中, 避免碰触到咽喉壁, 且动作应当轻柔, 防止患者出现咽反射, 若咽反射明显, 则使用适量可卡因喷雾进行咽腔麻醉, 数分钟后再次检查。

电子鼻咽镜检查方式:使用电子鼻咽镜的过程中全程对屏幕进行监视, 同时将屏幕设备与电脑相连, 将图像上传电脑, 并进行拍摄、保存、打印等。使用可卡因喷雾对咽喉、双侧鼻腔黏膜进行黏膜表面麻醉, 同时使用1%的麻黄素对鼻甲黏膜进行收缩, 将鼻咽镜插入两侧鼻腔内,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复发迹象, 则立即使用口腔钳经口或是鼻腔钳取肿块, 并送病理检查[3]。

鼻咽核磁共振检查:使用西门子1.5T超导型双梯度磁共振成像系统对患者进行复查, 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颅底直到口咽, 行常规矢状位、冠状位、轴位检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方式对患者鼻咽部改变情况与鼻腔、鼻窦以及声带的改变情况的检出率[4]。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PEMS 3.1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复查方式对患者鼻咽部改变的比较

80例患者中发生鼻咽部改变的共49例 (61.25%) , 经对照组方式检查出干痂大量形成3例, 观察组4例;而鼻咽部、后鼻孔粘连或闭锁0例, 观察组3例;咽隐窝增宽变平、鼻咽腔扩大1例, 观察组2例;复发3例, 观察组2例。两种方式对鼻咽部改变总数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种复查方式对患者鼻腔、鼻窦以及声带改变比较

80例患者中发生鼻腔、鼻窦以及声带改变的共16例 (20.00%) , 经对照组方式检查出鼻腔内鼻甲及鼻中隔黏膜增厚者5例, 观察组12例;而发现放射性鼻窦炎3例, 观察组4例。两种方式对鼻腔、鼻窦以及声带改变的检出率比较P<0.05, 详见表2。

3 结论

鼻咽癌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放射治疗, 一旦放射治疗后出现病灶残留, 则提示预后不良, 患者经过各种处理后仍然无法控制病情, 均会在3年内死亡[5,6]。在对患者进行放射性治疗后及时的对病变部位的残留情况进行观察, 同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能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病情。行常规放疗后发生残留的患者可适当的给予加量放射治疗、病灶适形放射治疗、后装治疗或是结合化疗等, 均能控制局部复发的情况, 甚至根治[7]。虽然通过对症治疗可治愈大部分的早期鼻咽癌, 但是中晚期鼻咽癌患者多由于肿瘤细胞处于休眠期而残存后造成复发, 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8,9]。鼻咽癌患者根治后由于大量痂皮与脓性分泌物在鼻咽部聚集, 再加上原发灶经过放疗后会发生瘢痕增生的情况, 所以常常造成影像学检查时不易对其进行区分[10,11]。

例 (%)

例 (%)

使用间接鼻咽镜对患者进行检查时, 由于部分患者张口困难、视野局限、鼻咽腔狭窄、鼻咽分泌物与坏死物覆盖等原因造成检查具有一定的限制性。经核磁共振检查, 能将黏膜下的病变部位以及更深层的病变部位检查出来, 且效果优于电子鼻咽镜, 但电子鼻咽镜对于黏膜表面的微小病灶检查更为细致与清晰[12,13]。电子鼻咽镜具有以下几种优点: (1) 亮度高、放大倍数达、图像清晰、不仅能发现微小的病变, 同时还能在直视下进行活检; (2) 对于鼻咽癌侵犯鼻腔的情况能确切的检出, 且能经屏显示, 接入电脑后可供多人观察, 还能进行拍摄, 利于前后对比; (3) 充分的暴露出鼻咽部的分泌物, 检查效果满意。采用电子鼻咽镜联合核磁共振对患者放疗后进行定期复查, 能有助于发现局部病变的病灶, 帮助患者尽早诊断、治疗, 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限[14,15]。本次研究发现, 采用电子鼻咽镜联合核磁共振对患者进行复查, 在对患者鼻咽部改变的检出率中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对鼻腔、鼻窦以及声带改变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电子线放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1月—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116例, 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58例, 男39例, 女19例, 年龄42~72岁, 平均年龄57岁;治疗组58例, 男38例, 女20例, 年龄43~71岁, 平均年龄57岁。所有患者的病变部位如下:28例胸上段 (24.14%) , 48例胸中段 (41.38%) , 28例胸下段 (24.14%) 和12例颈段 (10.34%) ;病变X线分型如下:30例缩窄型 (25.86%) , 16例蕈伞型 (13.79%) , 70例髓质型 (60.35%) ;病变长度:24例大于7 cm (20.69%) , 56例5~7 cm (48.28%) , 36例3~5 cm (31.03%) , 根据患者的病变情况, 均匀分布于两组。两组在年龄、性别和病变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放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放射治疗方法, 应用的是对患者进行远距离的机体外照射治疗, 该仪器是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设备制造厂生产, 模拟机器具有定位的功能。仪器可以进行三野照射, 两斜野通常会避开脊髓, 来减少肺组织遭受照射的几率, 其参数设定主要是:前野宽定为6 cm, 后野宽定为5.0~5.5 cm, 后野双侧的机架角度定在±120°~135°的范围内, 在照射野的长度也有一定的限制, 通常要求是大于食管的病变范围约3~4 cm。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放射治疗, 其治疗方案是5次/周, 1次/d, 每次的剂量是2 Gy, 一个疗程需要7周完成, 也就是说照射剂量总共要达到70 Gy, 此外, 该组患者需要进行DT, 每次2 Gy, 共28 d。若患者有难以耐受的放射治疗不良反应, 可以给予患者适量由石药集团中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果维康维生素C含片, 其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G20040673, 以缓解不良反应, 确保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

1.2.2 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采用超分割的放射治疗方法, 应用的是对患者进行远距离的机体外照射治疗, 该仪器的生产厂家、性能和参数设置与对照组中的一致。治疗组患者接受超分割的放射治疗, 其治疗方案是每天两次, 每次间隔是6 h, 每次的剂量是1.3 Gy, 一个疗程需要5周完成, 也就是说照射剂量总共要达到65 Gy, 此外, 该组患者需要进行DT, 每次1.95 Gy, 共21天。若患者有难以耐受的放射治疗副作用, 可以给予患者适量由石药集团中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果维康维生素C含片, 其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G20040673, 以缓解副作用, 确保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4]。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所有的病灶减少了70%以上, 并且连续4周都没有出现新的病灶;有效:患者所有的病灶减少了30%以上, 并且连续1周都没有出现新的病灶;无效:患者经放射治疗后, 病灶体系没有明显减少甚至还出现增加, 连续出现新的病灶[5]。

1.4 观察指标

对所有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随访3年, 观察两组患者在3年内的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和不良反应。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和不良反应进行结果比较, 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数据比较, 显效、无效和总有效率χ2检验, *P<0.05, 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生存率结果比较

两组数据比较, 生存率χ2检验, *P<0.05, 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局部控制率结果比较

两组数据比较, 局部控制率χ2检验, *P<0.05, 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目前, 我国是食道癌的高发地区, 也被公认为是食道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6]。食管癌是消化道的恶性肿瘤之一, 源于食道腺上皮或鳞状上皮的异常增生, 其发生率在我国也较高[7]。食道癌具有性别差异和区域差异, 其中性别差异是指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患者的年龄主要趋于46岁以上, 区域差异是指在太行山麓居住的人群患食管癌的几率要比其他地区高很多[8], 因此食管癌成为了严重威胁人们生活的疾病。食管癌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化学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因素和遗传易感性因素等, 其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域差别和饮食因素, 而饮食因素往往除了包含缺乏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外, 还包含平时的饮食习惯[9]。食管癌在早期的临床表现不是很明显, 只有在吞咽粗硬食物的时候才有可能感受到不同程度的不适感觉, 而在中晚期的临床表现相对比较明显, 主要是进行性咽下困难, 也就是说最开始的时候很难咽下干的食物, 接着对半流质的食物也很难咽下, 最后连唾液和水也难以咽下, 尤其是在食管癌晚期时出现持续胸痛或者背痛的症状, 若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症状时, 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根据吞钡X线食管摄片和纤维食管镜检查来鉴别出贲门失弛症、食管良性肿瘤和食管良性狭窄与食管癌的区别。目前, 食管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 虽然说手术切除术是治疗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案, 但由于患者在就诊时肿瘤病变往往已经发展到不适合手术的情况, 而放射治疗不仅对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具有抑制作用, 而且对正常细胞也有很大的伤害, 因此, 要选择适宜的放射治疗手段, 来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本次研究中, 治疗组采用超分割放射治疗后, 其总有效率为91.38%, 要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放射治疗总有效率为72.41%的对照组, 并且在随访3年内, 治疗组每年的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尤其是第一年治疗组的生存率为86.21%和局部控制率为72.41%, 此外, 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要低于对照组。根据研究结果发现, 常规治疗会减少肺组织遭受照射的几率, 但是放射治疗的副作用不小;超分割放射治疗通过多次分割, 不仅缩短了治疗的总时间, 而且增强了对肿瘤细胞再增殖的抑制作用[12], 大大提高了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 同时也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 应用超分割放射治疗治疗食管癌, 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而且可以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癌超分割放疗与常规放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食管癌患者11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8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放疗治疗, 治疗组采用超分割放疗治疗, 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是显效25例 (43.10%) , 有效17例 (29.31%) , 总有效率72.41%,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是显效35例 (60.34%) , 有效18例 (31.04%) , 无效5例 (8.62%) , 总有效率91.38%。经过随访3年, 治疗组的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超分割放射治疗治疗食管癌, 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而且可以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食管癌,超分割放疗,常规放疗,效果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刘丽霞.食管癌超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的临床对比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 2014, 23 (4) :102-104.

[2]解贵水.超分割放疗与常规放疗治疗食管癌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3, 10 (27) :135-137.

[3]熊林, 袁淑芬, 任必勇.三维适形放疗治疗32例食管癌γ-刀放疗后复发的近期疗效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 19 (33) :109-110.

[4]高荣国.丁继强.李瑞卿PARP表达与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探讨[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3, 26 (1) :181-182.

[5]王军, 于金明, 景绍武, 等.食管鳞癌同期放化疗荟萃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3, 22 (6) :201-202.

[6]毕良文, 张丽珍, 赵滑峰.多西紫杉醇加奈达铂联合同期适形调强放疗治疗食管癌的疗效[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2, 21 (6) 710-711.

[7]欧丹, 何霞云, 胡超苏.局部晚期鼻咽癌吉西他滨和顺铂联合调强放疗Ⅱ期临床试验[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2, 21 (5) :126-127.

[8]张富利, 王雅棣.食管癌放射治疗技术的进展[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2 (2) :3234-3242

[9]卢绪菁, 江振龙, 张进.食管癌放疗体积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2, 29 (4) :3500-3504.

[10]陆景峰.陈亚楠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 28 (9) :115.

[11]樊涛.中上段中晚期局限性食管癌术前放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6) :171-172.

电子线放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病理证实的肺癌脑转移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 男性41例, 女性30例, 年龄29~83岁;其中鳞癌20例, 腺癌28例, 小细胞癌23例;卡氏评分60分以上;白细胞>4×109/L、血小板>100×109/L;肝肾功能良好, 心电图正常;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所有脑部转移灶均经头颅CT或MRI诊断。其中脑内转移灶≤2个49例 (69.0%) , 转移灶>2个22例 (31.0%) ;脑内转移灶最大直径≤3 cm 52例 (73.2%) , 最大直径>3 cm 19例 (26.8%) ;仅有脑转移47例 (66.2%) , 同时伴有其他远处转移24例 (33.8%) ;伴有神经症状者58例 (81.7%) , 无神经症状者13例 (18.3%) 。

1.2 治疗方法

全脑放疗:采用直线加速器, 6MV-X线, 两侧平行对穿照射, 2.0 Gy/次, 5次/周, 总剂量32~40 Gy。SRT恒大公司X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设计非共面弧形照射, 80%~100%的等剂量曲线包括肿瘤边缘, 剂量为24~30 Gy/6~10 Gy。

1.3 疗效评价标准

近期疗效:治疗后1~3个月头颅CT或MRI影像学检查进行病灶疗效评价, 根据WHO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 (CR) 为肿瘤完全消失至少维持4周;部分缓解 (PR) 为肿瘤消退≥50%至少维持4周, 且无新病灶出现;无变化 (NR) 为肿瘤消退<50%或增大≤25%;病变进展 (PD) 为肿瘤增大>25%或新病灶出现。CR和PR为有效, NR和PD为无效, 放射毒性反应参照RTOG急性放射反应评价标准, 自接受放疗之日起至2010年10月止, 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 至随访期内死亡为止, 随访率为100%, 生存期以脑转移诊断确立始算起。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 采用Long-rank法进行单因素分析, 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 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影像学检查证实本组CR率57.7% (41/71) , PR率28.2% (20/71) , 总有效率 (CR+PR) 为85.9% (61/71) 。经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病灶的囊实性、病灶数目、病灶大小与近期影像学疗效有关, 而年龄、卡氏评分、病理类型、支持治疗与近期影像学疗效无相关性, 见表1。

2.2 生存状况

截至随访期末, 35例死亡, 其中14例死于脑转移瘤复发, 其余21例死于颅外系统性肿瘤, 死亡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0.4个月, 生存时间最长的达19个月。1年生存率57.7% (41/71) ,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远期疗效与患者的卡氏评分、支持治疗相关, 而与其他临床特点未获得相关性, 见表1。

2.3 不良反应

急性放射性脑水肿发生率22.5% (16/71) , 主要表为头痛加剧、呕吐等;颅神经压迫症状加重2例, 主要为原有肢体活动障碍加重。二者均发生于开始放疗1~2周内, 给予20%甘露醇脱水及激素治疗症状明显改善。

3 讨论

脑转移瘤是颅内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外科手术主要适用于一般情况较好的单发转移瘤, 部分患者虽然肿瘤得以切除, 但容易出现并发症, 生存质量并不高[3];另外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 单纯化疗疗效有限。而放疗通过射线直接杀死转移癌细胞, 能够迅速缓解症状, 是目前首选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脑转移多为血行播散, 除影像学可见的病灶外, 常存在亚临床病灶, 临床多选择行全脑放疗。资料证明肺癌脑转移患者的自然生存期为1~3个月, 采用全脑放疗可能延长到4~6个月[4]。由于放射性脑病的限制, 一般全脑放疗剂量不超过40~45 Gy, 剂量偏低, 影响疗效, 尤其对临床可见的肿瘤这一剂量远远达不到致死量[5], 导致肿瘤未控及复发。为进一步提高放疗疗效, 全脑放疗后对临床病灶的加量治疗成为研究方向。SRT局部治疗作用与手术切除类似, 具有定位准确、误差小、剂量梯度大、对周围正常组织影响小等特点, 可进一步加大局部的照射剂量, 减少正常脑组织受量, 其疗效和中位生存期可得到提高。

国内外对于脑部SRT研究比较多, 资料证实WBRT后局部加量照射至总剂量48~60 Gy, 可较好控制脑转移灶。另有报道局部加量放疗较单纯全脑放疗对于脑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有明显的提高[6]。本研究获得80%~100%的症状、体征改善率, 总有效率 (CR+PR) 为85.9%, 显示近期疗效好。对于远期疗效Kondziolka等[7]报道结合SRT与单纯全脑放疗随机分组结果显示, 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个月与7.5个月, 表明可以延长生存期。本组病例的中位生存期为10.4个月, 生存时间最长的达19个月, 与报道类似。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急性放射性脑水肿, 发生率22.5%, 与资料报道相近。

通过对本研究局部控制率及长期疗效的影响分析得知, 患者的转移病灶数、病灶大小及病灶形态影响近期疗效, 其中直径3 cm以下病灶、转移灶2个及以下和实性病灶近期疗效较好, 有效率较高, 而多发、直径3 cm以上肿瘤和囊性病灶疗效差。这与于金明等[8]的报道类似, 可能与囊性病灶细胞乏氧所致。Sneed等[9]报道2个及以下脑部转移灶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优于3个及以上的患者, 本组资料显示2个以下病灶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虽高于3个以上患者, 但并无统计学差异, 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总结文献及本研究资料, 认为WBRT+SRT可以有效地控制颅内微转移灶, 而且使肿瘤局部剂量得到提高, 从而使生存期进一步延长, 同时不良反应可耐受, 是肺癌脑转移的较优放疗方案, 宜先行全脑放疗控制微转移灶, 再行SRT以达到最优治疗效果。其中颅内单发或较少转移灶 (≤2) , 肿瘤体积小、直径最好不超过3 cm, 无严重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脑疝征象患者疗效好。

摘要: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SRT) 与全脑放射治疗 (WBRT) 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71例肺癌脑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行32~40 Gy/2.0 Gy全颅放疗及24~30 Gy/6~10 Gy 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结果:放疗后1~3个月复查, 全组完全缓解率为57.7%, 总有效率85.9%;中位生存时间为10.4个月, 1年生存率为57.7%。结论:SRT结合WBRT治疗肺癌脑转移疗效肯定, 毒性小,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肺癌,脑转移,全脑放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天泽, 徐光炜.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2519.

[2]牛德森, 李小明, 郭卫东.颅内转移瘤全脑放疗及局部X刀加量不同次序的疗效比较[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0, 26 (2) :56-57.

[3]曹世龙.肿瘤学新理论与新技术[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7:695-696.

[4]Jawahar A, Ampil F, Wielbaecher C, et al.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Has radio surgery made a difference[J].South Med J, 2004, 97 (3) :254-258.

[5]殷蔚伯, 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1093-1094.

[6]Stuschke M, Pottgen C.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 as a component of intensified initial treatment of 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Lung Cancer, 2003, 42 (3) :S53-S56.

[7]Kondziolka D, Patel A, Lunsford LD, et al.Int J Radiat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plus whole brain radiotherapy versus radiotherapy alone for patients with multiple brain metastases[J].Oncol Biol Phys, 1999, 45 (2) :427-434.

[8]于金明, 李宝生, 尹勇, 等.X线立体定向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1999, 8 (4) :228.

电子线放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3月~2004年3月,我院放疗科收治卡氏(Kps)评分≥70分,食管镜活检病理为鳞癌食管癌患者65例,年龄47~76岁,平均65.5岁。食管癌的分期和分型诊断主要依据食管钡餐造影、CT、MRI。按食管病变部位划分:颈段6例(9.2%),胸上段16例(24.6%),胸中段28例(43.1%),胸下段15例(23.1%);病变长度3~5 cm 18例(27.7%),5~7 cm34例(52.3%),>7.0 cm 13例(20.0%);X线分型:髓质型38例(58.5%),缩窄型16例(24.6%),蕈伞型11例(16.9%)。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常规放疗组和超分割放疗组,其中,超分割放疗组26例(男18例,女8例),常规放疗组39例(男28例,女11例)。

1.2 方法

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设备制造厂生产的GWGP型钴-60远距离治疗机体外照射,模拟机定位。全部采用三野照射,前野宽6 cm,两斜野避开脊髓尽量减少肺组织照射,后野双侧机架角±120°~135°,后野宽5.0~5.5 cm,照射野长度上下界各超过食管病变范围3~4 cm。常规放疗组,5次/周,1次/d,2 Gy/次,总照射剂量为70 Gy,7周完成;超分割放疗组,2次/d,1.3 Gy/次,间隔6 h,总剂量为65 Gy,5周完成。常规放疗组DT 40 Gy/20次,共28 d,超分割组DT 39 Gy/20次,共21 d缩野照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差异检验,构成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分析

全部病例随访至2004年年底,随访率为95.3%。完成疗程情况:常规放疗1例因全身放疗反应严重,治疗48 Gy后终止放疗。治疗完成率为97.4%;超分割放疗组病例均按计划完成疗程,完成率为100.0%。

2.2 两组生存率比较

常规放疗组和超分割放疗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46.1%、20.5%和61.5%、42.3%,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分型及肿瘤长度与生存率的关系见表1、2。由表1、2可知,两组病变长度3~5 cm、蕈伞型预后好。

2.3 两组不良反应

两组的放疗全身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差异,但是Ⅲ度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气管炎,超分割放疗组明显优于常规放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食管癌的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已知地区性的发病特征相当明显,特别是沿太行山麓是食管癌的高发区。我区位于这一高发区内,因此食管癌的治疗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过去几十年间食管癌放疗的长期生存率徘徊在10%左右。近十年放射治疗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非常规分割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研究其疗效较常规分割治疗有明显提高。超分割治疗是利用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再生能力的差异,采用增加分割次数,缩短总治疗时间的治疗方式[1,2]。超分割治疗可增强对肿瘤细胞再增殖的抑制作用,提高肿瘤控制率[3,4,5]。超分割放射治疗,一般每日照射2次,2次间隔6~8 h,每次照射剂量1.2~1.5 Gy,总照射剂量在55~66 Gy。总治疗时间虽短于常规放疗,但是由于增加了治疗的次数,这样就拉大了早反应组织与晚反应组织损伤的差距。但是如果单次剂量加大,或总剂量增大患者的晚期损伤也会增加。所以本研究中笔者采用了每日照射2次,2次间隔6~8 h,每次照射剂量1.3 Gy,总照射剂量在65 Gy的超分割治疗。其目的就是希望在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的同时,患者的放疗副作用不会明显增加。

本研究中患者入组条件的选择也比较严格:Kps评分≥70分,无远处转移,无严重并发症。为防止食管穿孔和出血的可能,也未将溃疡型食管癌列入研究范围。本组常规放疗39例,超分割放疗26例,1、3年生存率分别为46.1%、20.5%和61.5%、42.3%,超分割组明显优于常规组。本组研究结果表明食管癌患者的肿瘤病变长度与生存率相关,随着病变长度增加生存率明显降低,此结果与文献报道[6,7]相同。目前非常规分割治疗食管癌报道很多,但是采用每日照射2次,2次间隔6 h,每次照射剂量1.3 Gy,总照射剂量65 Gy的全程超分割治疗的结果尚未有报道。本研究证实此方法治疗食管癌的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分割治疗。治疗的副作用虽比常规治疗严重,但患者经简单临床处理后不会影响放疗进行。因此,笔者认为本研究采用了适当形式的超分割放射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结果,但因病例数较少其结果有待进一步进行扩大分组研究结果的证实。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单纯超分割放射治疗与常规放疗生存率及影响。方法:将65例食管鳞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放疗组39例,常规分割,5次/周,1次/d,2 Gy/次,总剂量为70 Gy/7周;超分割放疗组26例,5次/周,2次/d,1.3 Gy/次,2次治疗间隔6 h,总剂量为65 Gy/5周。全部病例均采用GWGP80型钴-60远距离治疗机体外照射。结果:常规放疗组和超分割放疗组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46.1%、20.5%和61.5%、42.3%。超分割放疗组明显优于常规放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长度3~5 cm、蕈伞型预后好。两组患者放疗副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超分割放疗(5次/周,1.3 Gy/次,2次/d,间隔6 h,总剂量为65 Gy/5周)能明显提高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食管癌,放射治疗,常规放疗,超分割放疗

参考文献

[1]Withers H.Biologic basis of altered fractionation schemes[J].Cancer,1985,55(9):2086-2095.

[2]傅深,蒋国梁,曾庆雯,等.超分割和常规放疗Lewis肺癌及后期组织放射生物效应的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4,3(4):249-250.

[3]刘正年.应用肿瘤临床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74.

[4]韩春,万钧,周道安,等.100例食管癌后程加速放疗的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7,6(1):16-18.

[5]裴红蕾,朱愉恒.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的长期疗效[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0,9(1):24-25.

[6]胡逸民.肿瘤放疗治疗技术[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284.

电子线放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期间收治的管癌患者90例, 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其随机分为三组:热放疗组、放化疗组和放疗组。所选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均有可评估的肿瘤病灶, 未出现活动性食管出血以及食管穿孔等征象。放疗组30例, 年龄35~70岁, 平均 (53.4±2.3) 岁,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12例。放化疗组30例, 年龄34~68岁, 平均 (53.7±2.1) 岁, 其中男性19例, 女性11例。热放疗组30例, 年龄35~79岁, 平均 (54.4±2.2) 岁, 其中男性20例, 女性10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身体情况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患者的个人意愿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 放疗形式均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即在CT下定位, 用三维适形计划系统制定计划, 采取6MVX线, 常规分割, 2Gy/次, 每周5次, 对患者进行放射治疗7周, 总剂量为66Gy。其中对放疗组中食管癌患者采取单纯放疗;对放化疗组中患者采取放疗及化疗治疗, 即在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放射治疗的同时采取化疗 (方案为 5-FU 1 000mg/m2 d1-5+DDP 75mg/m2 d1正规水化利尿) , 于食管癌患者进行放射治疗的第1天同时采取化疗, 每28d为1个疗程;对热放疗组患者采取放疗后进行热疗治疗, 即在对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后的2h内对患者采取30min热疗, 每周对患者进行2次治疗。其中热疗采取W2012型体外高频热疗仪, 根据患者的X线钡餐影像或CT影像, 在对患者进行热疗治疗时, 将其上下两极板中心对准患者的肿瘤病灶中心, 且其上下两极板距离患者的皮肤距离为4~5cm, 将治疗功率控制在200~400W, 模拟温度控制在41~43℃。

1.3 疗效标准

完全缓解 (CR) :患者全部肿瘤病灶消失, 且没有新的病灶出现, 维持4周或以上;部分缓解 (PR) :患者病灶最长径总和缩小为30%或以上, 并且维持4周或以上;稳定 (SD) :患者所有基线目标病灶的最长径总和有一定的缩小但未达到部分缓解的程度, 或有一定的增大但未达到进展的程度;进展 (PD) :患者病灶的最长径总和有一定的增加, 且增加≥20%, 或患者出现新的病灶。其中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计入总有效。

1.3 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相对于放疗组以及热疗组, 放化疗组中食管癌患者的近期疗效更佳, 但其不良反应更为严重, 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讨论

食管癌是指由于人体的腺上皮或者食管鳞状上皮出现异常增生而导致出现的恶性病变情况。食管癌的疾病发展一般要经历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等几阶段。若早期对食管癌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 可更好地进行疾病治疗[2]。而在对食管癌患者进行相应治疗时, 可以采取单纯放射治疗、放化疗以及热放疗治疗。

由相关数据得知, 对于不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 采取放化疗治疗效果更好。其中化疗中的5-氟尿嘧啶+顺铂的化疗方案与放射治疗联合使用, 对于患者有较好的增敏作用, 并且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的肿瘤血流, 改善患者的乏氧情况, 增加患者的放射敏感性[3,4]。由相关数据可知, 在对食管癌患者进行相关治疗时, 采取放疗或化疗一定程度上会对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损伤。热疗是一种利用物理能量使得患者的肿瘤组织温度上升至其有效治疗温度, 从而达到杀死肿瘤细胞, 放射增敏的同时不损伤患者正常细胞的治疗方式[5]。热疗还能够通过增加患者的免疫效应细胞的活性以及诱导免疫效应细胞的再分布等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6]。

由本次试验所得相关数据可知, 单纯放疗组总有效率为56.67%, 放化疗组总有效率为86.68%, 热放疗组总有效率为76.67%, 即相对于放疗组以及热疗组, 放化疗组食管癌患者的近期疗效更佳, 但其不良反应更严重 (P<0.05) 。

综上, 在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治疗时, 采取热放疗、放化疗以及单纯放疗治疗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而相对于单纯放疗以及热放疗, 放化疗治疗的近期疗效更好, 但其不良反应更严重。

参考文献

[1]仲琴, 朱卫国, 贾正飞, 等.食管癌术后淋巴结阳性患者单纯放疗或同期放化疗疗效比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10) :1459-1462.

[2]谢志原, 陈辉林, 王永川, 等.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用于不能手术食管癌的比较分析[J].黑龙江医学, 2011 (10) :733-736.

[3]陈尔成, 刘孟忠, 胡永红, 等.同期放化疗与单纯放疗不能手术食管癌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7 (6) :416-419.

[4]胡水清, 朱卫国, 甘雅娴, 等.放疗联合希罗达和单纯放疗对老年食管癌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肿瘤医学, 2013 (3) :563-565.

[5]王宁, 开丽曼, 热伊拉, 等.三维适形放疗结合252锎中子腔内后装照射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 2011, 19 (11) :2222-2224.

电子线放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52例食管癌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经细胞学检查和消化内镜、CT检查确诊, 且可评估测量病变长度和病灶等客观疗效指标;排除有穿孔征象、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及对放化疗不耐受、未完成整个研究过程者。将满足上述条件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男15例, 女11例, 年龄 (60.33±2.39) 岁, 病理均为鳞癌, 病变部位在食管上段11例、中段8例、下段7例, 病理分期均为Ⅱ~Ⅲ期;观察组男17例, 女9例, 年龄 (60.27±2.31) 岁, 病理均为鳞癌, 病变部位在食管上段13例、中段7例、下段6例, 病理分期均为Ⅱ~Ⅲ期。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化疗药品和过程均一样, 采用TP化疗方案, 先静脉滴注紫杉醇一次剂量为135mg/ (m2·d) , 顺铂75mg/m2。两组均采用调强放疗治疗, 采用CT定位, 患者采取仰卧位, 使用真空垫固定, 结合吞钡X线片、胃镜及CT综合勾画肿瘤位置, 放射过程中, 控制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 采取常规分割1.8~2GY/次, 总量为DT54~66GY。在上述基础上, 对照组采用序贯化放疗, 即在2个疗程的化疗后进行放疗, 之后再进行2个疗程的化疗, 1个周期为3周;观察组则采用同步化放疗, 即在放疗开始的第1d就进行化疗, 在放疗期间进行2个疗程的化疗, 放疗结束后再继续进行2个疗程的化疗。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两组近期疗效:完全缓解:临床体征、原发和转移病灶均消失, 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部分缓解:临床体征减轻、原发和转移病灶均缩小50%, 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疾病稳定:临床体征无明显变化, 原发和转移病灶缩小50%或增大不超过25%;恶化:临床体征严重, 原发和转移病灶增加25%以上或出现转移灶[4];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有效率= (完全缓解人数+部分缓解人数) /总人数×100%]; (2) 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出现率[5]; (3) 比较两组出院6、12个月的生存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通过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近期疗效对比

观察组有效率为84.6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8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出现率对比

两组均出现了下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体重减轻等常见放化疗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46.15%, 对照组为34.62%, 前者多于后者,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出院6、12个月生存率对比

观察组出院后6个月的生存率为80.77%, 对照组为73.0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出院后12个月后的生存率为73.0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食管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消化道疾病, 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的特点, 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的进行性吞咽困难[6]。临床经验表明, 多数食管癌患者在早期无明显特征, 诊断时已处于中晚期, 无法进行手术治疗。放化疗联合是近年来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较于单纯的放疗或化疗, 效果更为明显。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放化疗方法主要有同步化放疗和序贯化放疗两种[7]。在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选择序贯化放疗、观察组选择同步化放疗, 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4.6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85%,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46.15%, 对照组为34.62%, 前者多于后者,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经对症治疗后均稳定并好转, 提示同步化放疗对于食管癌的治疗效果更好, 安全性也可以。这是因为同步化放疗可以有效缩小肿瘤体积, 杀死细胞, 抑制病灶转移, 缩小病变范围, 因此效果更好[8]。

此外, 虽然两组出院后6个月的生存率相差不大, 分别为80.77% (观察组) 和73.08% (对照组) , 但出院12个月后, 观察组生存率为73.0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15%, 提示同步化放疗可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究其原因:序贯化放疗无法杀死转移细胞, 此时癌细胞扩散, 整体效果不佳, 远期疗效还有待提高。同步化放疗则是在治疗的第1d同时进行化疗, 不但可以增强抗肿瘤作用, 还可以杀死转移细胞, 提高病变控制率, 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9~11]。

综上所述, 对食管癌患者进行同步化放疗比序贯化放疗的效果更好, 不仅可以延长患者生命期限, 改善预后, 而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安全性好, 实用性强, 值得临床推荐。

摘要:研究同步化放疗与序贯化放疗对于食管癌的疗效。选择收治的52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序贯化放疗治疗, 观察组采用同步化放疗治疗, 比较两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6个月、12个月的生存率。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4.6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8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出现了下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体重减轻等常见放化疗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46.15%, 对照组为34.62%, 前者多于后者,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出院后6个月的生存率为80.77%, 对照组为73.0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出院后12个月后的生存率为73.0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15%。对食管癌患者进行同步化放疗比序贯化放疗的效果更好, 不仅可以延长患者生命期限, 改善预后, 而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安全性好, 实用性强, 值得临床推荐。

上一篇: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下一篇:化学工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