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题能力

2024-07-25

读题能力(通用12篇)

读题能力 篇1

摘要:小学的数学教学, 尤其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 对于数学的入门是十分重要的, 这也是教学的难点。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读题技巧, 使其掌握一定的审题方法, 才能帮助学生轻松地进行数学学习。审题能力是解决数学题的基础, 是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读题技巧,审题能力,小学数学

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 许多学生常常由于读题不认真, 未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 没有养成审题的习惯, 从而对题意的理解不清, 造成错误。尤其是在做卷子时, 大多学生的解题错误多是由于未读懂题目而造成的。因此,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针对这一问题, 分析了培养低年级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审题能力。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经由反复的练习, 才能成为学生自动化的学习行为。它是促进学生成绩提高的有效保障, 也是学生成才的必要因素。因此,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借助审题的训练, 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目前, 首先的任务应是读题, 只有经过认真阅读, 才能获得题目所给出的全面信息, 例如, 符号、数据、文字、图形等。这是解题的第一步, 只有认真、准确地阅读, 才能获得解题的正确思维框架。经过这一过程能够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同时, 审题中要对条件与结论做认真的分析, 分析必须要有一定的依据, 经过这样的练习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严谨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出声读题的审题方法

读题是提高学生审题的重要前提, 借助读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题意, 为其进一步的思考做铺垫。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 明确读题的要求与形式, 例如允许大声读、小声读、默读, 必须读通句子, 避免漏字、添字的现象,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比较少, 其阅读的速度较慢, 理解的能力比较弱, 因此, 教师必须进行有目的指导。首先, 要有求学生读通题目,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较少, 因此教师在呈现文字题目时, 必须帮助学生解决其不理解的词语或是生字的含义;其次, 要求学生读准题目, 低年级学生默读的能力较低, 出声读或是用手指读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漏字、添字的现象。另外,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出声读题之后, 再默读题目, 以便详细理清思路, 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最后要求学生读懂题目, 要想真正弄清题意, 抓住题目的关键内容, 学生就必须养成仔细阅读、推敲题目的习惯。教师因此要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 强调学生认真读题, 抓住关键词, 必要时可以做些标记, 帮助提醒其注意。

三、培养学生圈题的审题方法

很多学生审题后仍然无法理清思路, 不了解数量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主要是由于其无法抓住题目的关键字。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小学生思维的特征是分不开的, 其习惯于对整体的观察, 往往易于忽视细节, 也常常由于此而弄不清楚题目的含义, 结果造成了判断的错误, 而最终得出错误的答案。例如, 一数学题目:要求选出3个4相加是多少的错误答案。A.3×4 B.3+4 C.4×3。对许多学生来说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题, 但是仍然有许多学生出现了错误。并非是因为他们不会, 而往往是由于其忽视了题目中的两个关键字, 也就是“错误”而导致选错, 题目要求的是选择错误的一项, 但是, 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选择出正确答案的。

另外, 尤其是针对数学专用术语, 许多学生并不理解或是难以区分, 例如, “增加到”与“增加了”、“减少到”与“减少了”等。如下面一题:去年小红生日收到同学送的4份礼物, 今年小红收到的礼物增加到10份, 小红今年收到几份礼物?许多学生将式子列为:4+10=14 (份) ,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不理解“增加到”的含义。

由此, 教师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对于题目中出现的关键词及时圈出来, 以便提醒自己注意。同时, 要耐心讲解一些关键词的含义, 帮助学生区分其具体的用法, 通过类似题型的练习, 帮助学生掌握规律, 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培养动手操作的审题方法

低年级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 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较短。动手操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别样的乐趣。数学抽象、精炼的语言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审题难度, 为更好的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教师可以借助摆、折、画、量、拼以及剪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 促使学生感到动手审题的优点。例如, 在进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摆出4个方形纸片与4个圆形的纸片, 首先引导学生巩固下同样多的概念, 之后呈现题目, 一年级二班有13名女生, 8名男生, 女生比男生多几人?依据图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看谁比较多, 将那个分成两部分。学生通过图示, 就能够理解到在女生的人数中去掉男生的人数, 就可以得出女生比男生多的人数。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 学生借助动手操作, 不但获得了乐趣, 而且获得了新知识。不仅对题目有了明晰的数量关系理解, 而且掌握了一定的读题、分析题的技巧。

五、结论

提高小学生审题的能力是较为细致、艰巨的任务,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 结合低年级的学生特点以及思维习惯来有计划地进行引导, 加强对于学生的训练。本文为促进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提高,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如培养学生养成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出声读题的审题方法、培养学生圈题的审题方法、培养动手操作的审题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玉莲.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8) .

[2]刘类.从引导观察到自主审题——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研论坛, 2010 (01) .

[3]练秀丽.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N].学知报, 2011.

读题能力 篇2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审视了小学数学读题教学的现状、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读题教学的问题;强调了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读题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是学生适应新课程,熟悉新教材、学会新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数学启蒙,授之以渔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调查访问,概括总结了目前小学数学读题教学中教师存在的认识误区以及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差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广大一线教师们对读题教学的重视,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题方法、形成较高水平的读题能力、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读题教学 读题能力

读题即阅读数学问题,是指学生在阅读问题时,边读边思考,理清楚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印象从而为解决数学问题做准备。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关键。多少年来,教师们一直都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忽视了读题的重要性。古语云:读书百遍,而意自现。由此可见,读题这一环节是不容小视的,它就好比地基。地基打的不夯实是不可能建造出牢固的房子,同理可得,题读不好而想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也是不可能的。既然读题这么重要,那么现实教学中教师们是怎么进行读题教学的呢?其中存在了那些问题呢?下面将就读题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一、问题提出

(一)小学教师对读题教学的认识误区

1.读题教学无足轻重

读题教学旨在教会学生读题,很多老师都觉得读题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学会了识字,自然而然的就会读题了,由此老师们往往都会忽视这一问题。对读题教学的忽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 认为读题就是把题目念一遍,话音落了也就是完成了读题这一环节。② 通常老师在讲解数学题目是习惯于自己把题目念一遍,然后让同学进行思考。其实这两种行为都是对读题教学的忽视。首先,不思其实并不算是正真的读题,读题应该是在读的时候要进行思考并且分析其中的种种关系;特别是数学上的读题更加是具有审题性的读题了。否则在 数学课上光念题目有什么意义呢?其次,老师帮学生读题更说明了教师对读题教学环节的忽略了。老师帮学生读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养成依赖的习惯,他们总是会等着老师来替他们读;而老师读题时总是会加重对关键字或者关键关系的语气,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引导他们思考。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学生上课能听懂,但是一旦自主完成作业时就出错了。因此,认为读题教学无足轻重,这个观点是有误的。作为老师,在确定教学策略时一定要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2.读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喧宾夺主

通过访谈发现,很多教师片面的理解读题教学,在他们看来数学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于分析逻辑关系、空间、数量等,而读题教学偏离了数学教学的主题。其实教师们是把读题教学与语文的阅读教学等同起来了。读题教学并不是要求教师们在数学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精力来专门上一节读题课。《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中有这样一段话:“于教学内容涵义的丰富性,学生凭借自身的经验与体验对它解读而产生的多义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对话碰撞产生出“意义”的新异性,以及现代课程资源的广袤性,在随着他们的生命活力和创造潜能被激发,一些新的目标就会引发和生成出来,而这种非预期的目标的产生应当说是更有意义的。”2因此我认为读题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碰撞出来的一门隐性课程,它应该贯穿【】

[1]

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它需要我们的一线教师们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给学生传授读题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懂题、学会读题。这样既能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可谓是事半功倍、一劳多得。

(二)小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不够

小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真的存在着问题吗?我想通过三个案例来引出并分析目 前小学生在数学读题能力上存在的问题。

案例

1、泰兴市济川小学六<一>班有一名姓蒋的男同学,他平时学习非常认真、刻苦。他的家长都是知识份子,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在生活中常常引导孩子发现数学问题;在家校的配合下,孩子对数量关系很熟练。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这个男生只要一独立做文字题、应用题,他就会胡做一气。

案例

2、上学期我做家教,学生是云兴小学五年级一班的马源丽。在家教的过程中常常会出

现这样一种情况:我让她独立完成应用题时,她每次都要思考很久;我看她花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却仍然没有思路。于是就帮她把题目读了一遍(我喜欢在读题时把重要的词句加重语气),当我还没有来得及讲解时,她就会突然顿悟似的说:“老师,老师!我会了!”我让她写给我看,果然她会了。

案例

3、一个学生拿着一道应用题来到办公室问老师,老师并没有告诉学生怎样解答,只是把题读了一遍,谁知道这学生听后笑了“:我会了!”就跑回教室了。这老师用什么妙法把学生的疑难很快地解决了呢?原来这位老师读题很“有门道”,还很有表情呢。比如在“读今年比去年多生产多少斤”时,“把多”字读得很重,又拖得很长,于是学生就心领神会了。可见解答应用题,不能忽视读题。

以上三个案例中,前两个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两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但是却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不会读题。经过总结发现,学生的读题能力主要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读题与数学思维脱轨

一般而言,数学思维就是数学活动中的思维。更确切地说,数学思维是人脑在和数学对象交互的过程中,运用特殊的数学符号语言以抽象和概括为特点,对客观事物按照数学自身的形式或规律做出间接概括的反映。从本质上来说,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而现在很多的小学生在读题时往往是糊里糊涂或者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他们只会把题目念一遍而不去真正理解题目中的已知、未知和一些数量关系。面对所给的问题,已知、未知之间架不起桥梁,无法寻到解题思路。出现这一问题的学生基本知识靠死记硬背,应用时对不上号,数学思维能动性差他们不懂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怎么读。

2.缺少数学读题方法

在调查中我发现,有的学生虽然题目读了,但是却不能准确把握、分析题目。通过访问发现很多孩子都没有听说过读题也需要方法,或者根本不知道有哪些读题方法。他们读题方法的缺乏主要表现在:① 题目换种说法就不会了。很多老师都会反映这种情况,课堂上讲了一道题目,同学们都告诉老师说听懂了,但是老师布置了类似的题目让同学自己完成时他们却又都不会了。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自己不会读题,没有读题的方法。② 数学术语与通俗语言的转化存在问题。例如:立新火柴厂原来每月生产火柴1084箱,现在月产量上升到1128箱,月产量增加了多少箱?这道题目其实是很简单的,但是有

【4】

【3】些同学却依然不会做,这是为什么呢?我发现了原因就在于它们不了解“月产量”其实就是“每月生产的数量”。我们的同学们由于不会数学术语与通俗语言的转化所以造成了解题困难。③ 改变普通语序后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就会变慢,跟着老师分析觉得容易,自己做却老是会出现问题。这类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将具体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归根结底就是不会读题。

3.数学读题能力良莠不齐

人们都说:十根手指伸出来有长短。小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也是这样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不点就通,有的一点就通,当然还有怎么点都不通的。这说明了孩子们在读题这一方面的能力是各异的。

综上,笔者认为目前小学数学读题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如此,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小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较弱,数学理解能力匮乏,没有能够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笔者提出了小学生读题教学的系列问题是非常适宜的。

二、小学数学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数学学科特点与小学生思维特点的矛盾的必然要求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的形象性。因此学生们往往都是感性认识,而数学学科,它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思维、严密的逻辑性的学科。数学题目当然也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的了,并且应用专业的数学语言来叙述数学问题,由此学生由于缺乏逻辑思维,缺少大量的感性经验、思维大多是以具体形象思维,因此对没有读题方法和技术的学生来说要读懂题目就显得格外困难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们进行读题教学;授之以渔,给孩子读题的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5】

(二)数学学科语言特点的必然要求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一种语言,有着它自身的语言特点。关于数学语言,道洛费耶夫认为:“数学教学语言(或数学讲述语言)中使用着不属纯数学语言的术语和语句,它们往往不具备数学语言所要求的确定程序和精确程度。而斯托里亚尔认为:“在学校教学中,我们

通常使用的是‘词——符号语言’,它既包含着‘数学符号语言’的要素,也包含着‘自然词汇语言的要素’。6通过两位数学教育家的理念我们可以概括出数学语言是既包含符号化、【】定义化的纯数学语言,也包含了担负着解释、提炼加工、过度作用的自然语言。数学语言包括了纯数学语言,这就须要教师教会学生读懂数学符号、定义、概念又或只是模糊地理解,假设不进行这样的读题教学,学生对数学题目的理解会是一个怎样的茫然!其次由于在数学题目中包含了具体解释、提炼、过渡作用的自然语言,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学会分析这些自然语言才能够审好题,最终解决数学问题。由于在小学阶段儿童的书面语言、内部语言发展都不够完善,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读题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都知道“秀才识字认半边”是可笑的,如果教师不重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意无意的对学生进行读题教学,那么未必不会出现“数学题目读不懂,懂也只懂一小半”。

三、实践读题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题

往往在课堂上老师总是习惯于自己把题目读一遍,生怕学生自己读不懂题目,这种做法容易让学生形成依赖感,习惯于在老师的帮助下读题、解题。长此以来读题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会下降。因此,在实践读题教学时,第一步就是要放手让学生去读,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适当加以引导,教给学生读题的方法,做到授之以渔。具体做法如下:① 当学生拿到一道新题目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读题,以增强学生读题的自信心。② 当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做好标记,根据整个题目的意思先揣摩一下,再请教师或同学一起讨论,最后能够达到独立、完整地读出题目和读懂题意。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适当的对有进步的同学加以表扬,对读题困难的学生要给予耐心的指导,想方设法的为学生创造出一个人人爱读题;有耐心读好题、读准题的氛围。

(二)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读题方法

1.培养“火眼金睛”,学会“咬文嚼字”

所谓的“火眼金睛”就是指要对数学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敏感,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数学学科的语言的特点是言简意赅,精炼准确。常常是多一个字,少一个字,换一个字,都

会影响甚至改变原意,都会成为累赘或造成句子不通顺。因此,要教会学生“咬文嚼字”,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概念,读懂题目,抓住重点和题眼,从而解决数学问题。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把我们的学生们都训练成“火眼金睛”呢?我想,教师们可以有意识地出一些具有对比性的题目,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下面以一例题示范:

先让学生解答下题:甲、乙两车同时由A地出发开往B地,甲行驶6小时,乙行驶了3小时后,甲比乙多行驶了288千米。已知甲乙两车时速相同,求两车时速各是多少?

显然甲比乙多行驶的288千米,是由于甲比乙多行驶了3个小时造成的,所以用288千米除以3,就可得出甲、乙各自的时速。列式为:288|(6-3)=76(千米)。

当学生解答了这道题目后,老师可以再出示一道题目,即把上面题目中“已知甲乙两车时速相同”改为“已知甲车比乙车快1千米”,而形成的新题。然后再让学生把题目仔细的读一读并与上一题比较,然后再解答。同学们一定会发现这道题目与第一道题目类似,但却难度更高,相应地解题方法也必须改变。

通过了这两道题目的对比,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在读题过程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因为几个字甚至一个字的差别,题目的意思就会改变,解题的方法也就不一样了。由此,我们不仅可以加强学生读题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

2.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转化

数学语言由数学术语、解释性自然语言等构成,也可以通过图形来表示。因此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影响到学生是否能读懂题目、读透题目。所以,在读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转化数学语言。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转化: ① 数学术语转化为通俗语

例如: 小明去银行存钱,他的本金为1000元,要存3年定期,银行的利率5%,问三年后小明的本金和为多少?

这道题目出现了“本金、本金和”两个数学术语,对我们的小学生来说,这两个词会有些抽象。因此我们可以教会学生把它们进行转化,把数学术语转为通俗语。该题可以读为“小明存1000块钱,存三年,利率为5%,问小明三年后连存进的钱和利息共可以拿多少钱?”这样读了之后,孩子就可以明白了。

【7】② 逆向叙述转化为顺向叙述

例如: 5个小朋友做纸花,每人每小时做2朵,问4个小时共做多少朵?

这道题目学生读了之后往往会觉得它有很多数据,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这道题目采用了逆向的叙述;增大了孩子读懂题目的难度。但是如果把题目读成:“每人每小时做2朵花,问5个小朋友做4个小时可以做多少花?”这样一来题目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③ 多余条件省略化,省略条件具体化

例如: 学校买来2500本练习本,卖给15个班,每班164本,一共卖出多少本?

很多同学看到这道题目时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买来了2500本不就是要卖出2500本么,这道题目是有问题的!”其实,学生们把目光投错了地方,这里的2500本是个多余的数据。它是用来干扰同学思路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同学有剔除多余枝干的能力,这样问题就不会被困扰了。

④ 隐含条件明朗化

例如: 泰隆机床厂原计划每天制造38台车床,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制造12台。照这样计算,十二月全月可以制造多少台?

这道题目里包含了两个隐含条件。第一“照这样计算”,第二“十二月全月”;老师应该教会学生把这两个隐含条件进行转化;这样就祛除了读题的障碍,解题道路就可以平坦了。

当然类似这样的转化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的一线教师们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并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一起总结出新的读题方法。在不断的总结、发现以及训练中,学生的读题能力一定会不断增强。

3.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联想和想象

联想的目的是为解题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解题时能得心应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边读题、边联想,比如,读到“少”要想到“哪个少”、“哪个多”,“谁比谁少”、“少多少”;读到“倍”,要想到“谁是谁的倍数”、“是求一倍数,还是几倍数”。在读和想的过程也是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理清题目中的已知、未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的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读题过程中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象,再现题目中的表象,有利于学生读懂题目,加强学生对数学题目的理解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有一个长30厘米,宽40厘米,高60厘米的烟囱,现在为了安全的需要,打算用铁皮将烟囱包裹起来,问:大概需要的铁皮的面积是多少?这道题目的关键就在于学生能够意识到烟囱是没有底和盖的。

最好的让学生自己发现烟囱的这一特点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想象一下那个烟囱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烟囱的表象,自然而然的就明白了该如何计算了。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科学知识和社会常识的限制,一些应用题的情境总是会或多或少的超过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范围,因此他们常常对应用题中某些词句难以理解,造成了理解题意的障碍。但是,教会了学生进行表象的再现,合理想象,这样读懂题目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很大了。

因此我认为在读题教学中,老师教会学生利用联想和表像是教会学生读懂题目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8】

四、简单分析与结论

小学教师树立读题教学的意识,进行读题教学,这是目前学生们读题能力较弱的必然要求,是教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小学生提高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因为读题教学有一下几个优点:

(1)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定义、概念、定理、公里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缩短了信息反馈的时间。通过教会学生读题,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可以使学生克服他们的思维惰性,逐渐地帮助学生养成对题多思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不能轻易地放过题目中的任何一个有效信息尤其是条件与设问,学会以读促思考,为信息及时反馈提供了适宜的环境。(2)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读题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性提问以及对题目中已知、条件的分析,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学会了思考和联想。俗话说的好“兴趣来自于熟悉、精通的程度”,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们发现原来数学并不是“无坚不摧”、无章可循的,因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心理会逐渐减弱,相反兴趣却越来越深。

最后根据数学问题的不同的类型,我认为教师在读题教学中应该因“题型”制宜,不同的题型具有不同的读题方法,不能千遍一律。比如说在解答文字题时,读题必须准确,不能添字或漏字,关键字、词要读重音。应用题的读题要有“三读”,一是初读,通过初读,了解题目中的已知和问题。二是再读。通过再读,弄清题中难懂的或容易混淆的词语,关键语句,弄清某些逆向叙述题的题意或找出数量比较中作为标准的量。三是重读,即检验性读题。一般在列式解答后,应再将算式、计算结果和单位名称与题目对照一下,看看是否符合题意。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读题教学时,在“读”上下功夫,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使他

们养成先读(必要时多读)再动笔的好习惯,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对学生学好数学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2] 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6 [3] 姜艳花“解答应用题不能忽视读题”[ J ].湖南教育(教育综合),2006年(30)[4] 王宪昌,数学思维方法[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 [5] 金成梁,小学数学教学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9 [6] 冯忠林,数学课程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7] 李烈著,我教小学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8] 金成梁,小学数学教学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9

附录:(调查问卷)亲爱的同学: 你好!

本问卷旨在了解你在数学读题能力方面的情况(数学读题能力就是指阅读、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你的回答仅仅是为了学术研究上的需要,除了研究人员以外,不会有其他人看到。请你对问卷上的每个问题按照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出如实的选择。每题只选一个答案,请将所选项目的字母填在后面的括号里,谢谢你的真诚合作!

性别

你所在的学校

你所在的年级

1、你对数学学习的态度

()A、喜欢

B、不太喜欢

C、不喜欢

2、你认为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首先最重要的是

()A、弄清数量关系

B、读懂题目

C、列出数量关系式

3、在解答应用题时,你的一般步骤是

()

A、先分析理解题意

B、先分析数量关系

C、直接套用老师讲解过的题型

4、你在解答数学题时,读题的速度

()A、快速扫描

B、比较快

C、慢慢仔细读

5、你在数学课堂中,有没有学习过读题的方法

()A、有

B、没有

C、不太清楚

6、你在解答数学题时,一下几种情况,哪个遇到的次数最多

()A、一条题目怎么读都读不懂,不知道题意究竟是什么

B、题目虽然读懂了,但是还是不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C、我几乎没有读不懂的题目,也会分析题目

7、当你解答数学题目遇到困难时,你的做法是

()A、先自己再好好读读题目

B、与同学合作交流

C、等老师讲解

8、数学老师常常会给你们出一些类似的题目进行比较,强调:题目中只要有一个条件不同,解答的方法也就会不同。

()

A、经常

B、有过几次

C、从来没有过

9、你知道在数学读题方面有哪些方法么?

()

A、知道

B、不知道

C、可能知道,但说不出来具体方法是什么

试谈低年级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 低年级 数学读题 能力培养

“为什么有些题目,孩子本来不会做,可我帮他读了一遍,他就会做了?”这是前段时间一位学生家长提出的疑问。

结合多年来在低年级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笔者发现,这种现象很普遍。有些问题学生最终得不到解答或者得到错误的答案,并不是因为不会解决问题,而是因为不会“读题”——不能够将字词很好地“组装”以便弄清楚题目所要表达的意思。不会读题,有可能是不识字,也有可能没有掌握正确的读题方法。

那么,到底怎样增强低年级学生的读题能力呢?笔者结合平时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认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题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从而使学生较快地提高数学读题审题的能力。

一、读题由慢到快

笔者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急于动笔,在解决问题前只是很迅速地将题目扫了一遍,甚至都没有明确问题是什么。因为未领会题目的意思,经常导致“答非所问”。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学生不明白认真审题的重要性,没有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由于一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默读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用手指着读出声音来。读完以后再默看一遍题目,充分理解题目意思后再解决问题。这样做刚开始速度虽然有些慢,但孩子们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速度越来越快,后来就能逐渐达到默读审题。另外,由于部分学生读题时不能很好地断字句,而读题时的“抑扬顿挫”对题目的理解又至关重要,笔者往往在他们读题之后,再加以引导。有时,笔者会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读题节奏和方式。

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由于一年级孩子刚刚进入小学,他们读题大多没有什么方法,这就需要老师加强指导。

1.“比较阅读”

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48页第4题时,当学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以后,笔者让大家试着找一找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比阅读”,学生逐渐体会了数学语言的严谨与美妙,也体会到读题时要仔细,稍有疏忽可能就理解成别的意思了。

2.“情境阅读”

除了“比较阅读”外,笔者还尝试着让学生进行“情境阅读”(即到具体情境中阅读)。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8页第5题时,笔者特意准备了两个头饰,让两个孩子扮演母猫和小猫,其他孩子也积极投入其中,有帮他们找条件的,还有帮他们分析问题的。在大家的一起努力下,这道题很快就解决了。

再如,在教学第48页第3题时,笔者让两个学生分角色表演,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孩子。全班学生一起努力读题,找有用信息,再解决问题,学生觉得学得很轻松,而且印象深刻。

3.寻找关键词

要很好地理解一句话,就需要寻找这句话的关键字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联系。所以,学生读题的时候,笔者常常会要求他们试着圈出关键词,进而把握句子的主干。

在一年级起始阶段,笔者常常带领学生“咬文嚼字”。通过这种方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如:一年级30人,二年级33人,一年级和二年级共有多少人?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多少人?在反复读题后,让学生划出关键字(共有、比),并理解求和要用加法、求差要用减法。

当然,不同类型的题目有着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在做有大括号和问号的题目时,笔者会引导学生先区分出这两种情境。一种是求几个数的和,另一种是已知两个数的和和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再如:在做表格题时,笔者引导学生先弄清“原来”、“卖出”和“还剩”这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再根据数据填空。这样做,学生的思路比较清晰,正确率也较高。

三、课外阅读很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决定了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对生活的实践和体验上,它绝不仅仅局限于数学课本,学生更应该从课外读物中探索更多的知识。

读题其实就是一种交流——是学生与出题者之间的交流。就像学习说话一样,之所以读题不过关,是因为学生进行相关的交流机会太少。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体系、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加快孩子的阅读速度等。因此,我们应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并且创造机会,与孩子一起读书,或者进行激励学生用心读书的比赛。

低年级的孩子对纯文字型的书可能兴趣不大,我们可以尝试让他们读图文结合的或者有趣味性的书籍,从而促使他们学会主动阅读、主动学习。

比如数学绘本《数学帮帮忙》系列,它的每一本书都会讲述一个发生在孩子身边的故事,由故事中出现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入有关数学知识,然后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读题能力 篇4

一、呈现数学应用问题多样化, 以练促读提升阅读理解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问题阅读能力, 首先要考虑到应用问题本身的一些特点, 通过对应用问题的设计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 在教学选编应用题时要出示多元化数学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1. 设计结构“不良”的数学问题促进阅读理解力。

提供给学生条件不足的应用题,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捕捉到欠缺的条件, 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将隐含欠缺的条件补上并给予解答, 以此来提高学生数学应用题语言阅读的速度和准确性, 进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解题能力。

2. 设计数据“盈余”的数学问题促进阅读理解力。

条件过剩应用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过程中对复杂信息的有效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是考查学生应用阅读的有效性和提高应变能力的重要保证。同时又要出示一些结论“不唯一”的应用题, 以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语言阅读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多角度审视,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 设计隐性条件的数学问题促进阅读理解力。

于“忽视隐含条件”处设置“陷阱”提升学生的理解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严谨性, 通过设计一些比较隐蔽的限制条件以及常规知识的限制条件等, 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然后把不符合要求的解排除掉, 从而得到合乎条件的解题答案, 达到正确解题的目的。

二、层层展开, 逐步分析题意, 提升读题分析能力

第一步:分清主次, 去粗存精。

一道应用题就像一篇内容丰富的短文, 文字多是实际应用问题的一大特点, 解这类实际应用题, 要克服心理障碍, 先进行通读, 对题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然后再有目的地对题目做出分析、理清框架, 分清主次。在阅读时养成“圈点勾画”和“作批注”的习惯。学生自己选用特定的符号删减掉那些次要条件, 保留并突出重要条件, 通过“圈点勾画”提高对题目的理解、记忆, 充分发挥思维潜能, 对重点的字、词、句学生要进行批注, 记下闪过脑际的想法、见解、疑惑等。这样学生手脑并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索的好习惯, 从而将阅读进一步引向深入。

第二步:重点攻击, 扫除障碍。

在一些实际应用问题中常出现令学生感到模棱两可的词语甚至并不熟悉的术语等。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础上, 就应像分析短文一样达到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即重点攻击、认真推敲, 扫除题中障碍。同时还要懂得挖掘其内涵和外延, 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重点攻破, 对于只起一个“障眼法”作用的条件, 教给学生甄别方法, 以避开干扰。要想很好地完成这一步, 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基本定义、基本概念的教学, 而且也应加大对关键词语的讲解力度, 如:比……多 (少、快、慢) 、增加到 (了) 、不大于、不小于、不超过等, 把这些词讲清、讲透;另一方面, 学生平时要注意走出校门, 多接触社会, 在实践中丰富自己,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应用题的实际背景, 理解题意, 从而解决问题。

第三步:理清图像、表格信息。

数学的图像、表格是信息的良好载体, 它能直观、形象、简洁明了地表达数据间的关系, 能突出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 因此, 试题常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 即既有文字又有图像或表格。而有的学生在阅读图像、表格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我认为对学生阅读图像、表格能力的培养, 除了平时教学中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外, 还要在方法上加以指导, 培养学生养成“横看竖看、左思右想”的习惯, 通过“工程问题, 速度问题, 调配问题”等进行训练, 使学生对同种类型的图像信息题进行收集、整理、比较、总结, 发现其异同, 找出其规律, 做到融会贯通, 从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第四步:数据重组, 建立模型。

完成以上三个环节后, 学生就对应用问题从文字上达到了整体加局部理解, 但它归根到底是一道数学题, 评价的标准是求解它, 这就要求学生在正式做题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 即用数学的语言将题目的情景、已知、未知、求解在大脑中进行再现, 尽量将应用问题转化成比较熟悉而又简单的数学问题, 必要时, 可画出示意图、列表、试算, 并运用实验、联想、逻辑推理等方法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 并用掌握的数学知识符号表示出来,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题目也变得形象化、直观化。此时, 以“非数学”形式的语言描述的应用问题就转化成一个比较熟悉而且易解的纯数学问题了。

当然, 在应用问题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还需注意两方面。首先, 教师在教学中, 要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用语规范、科学、准确、简明;分析讲解习题要起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数学语言阅读的意识。其次,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主要体现在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解题规范性的训练。总之, 要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 数学语言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这种培养是一个复杂、艰巨、漫长的过程, 需要一点一滴地培养。

摘要:随着体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问题的不断涌现, 这对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题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有效地解实际应用题。

读题作文 篇5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有十个兄弟,他们一生的愿望就是去美国上班。终于,他们一起来到了美国。

他们来到了一个大企业的公司,在那里他们必须先接受考试,测测他们的`水平,他们约好了在明天上午十点钟见面。

到了第二天十点,他们准时来到了目的地并且见到了试卷和考官。

考试一共持续了十分钟,当开始答卷时,所有的人都忽略了考官说的要仔细读题再答卷。考试结束后,每个人都说自己全答对了。

可是,成绩出来了,却只有一个人通过了考试。原来,考卷的最上方写着,“只用做前两题”。

看来,细心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读题能力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题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指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因此,老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阅读活动,这可以使老师对阅读的本质有更为深切的了解。阅读实质上是阅读者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并重组脑中原有的知识信息,最后将所获信息作用于阅读者已有知识结构,达到重整的过程。教育心理学认为,数学阅读是阅读者根据已有旧知,在一定阅读动机的驱使下,依托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将文字语言转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并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数学阅读能力指顺利完成数学阅读任务的复杂心理特征的总和。

一、以本为本,激发读题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喜爱数学书。只有学生喜欢了数学书,才会有打开数学课本的欲望。每学期的第一堂数学课,我都会这样上:活动一:穿新衣比赛。我会跟孩子们一起动手给自己的新书“穿上美丽的外衣”(师生一起动手包书)。活动二:“与新书交朋友”。我会以童话故事的方式与孩子们接触,让学生与“穿上美丽的外衣”的新书交朋友,使学生憧憬“新朋友”会给自己带来精彩的故事。

其次,充分利用主题情境图。一年级的孩子认识的字还很少,我会充分利用孩子们熟悉喜爱的游乐场的主题情境图来组织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主题情境图组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适当运用多媒体设备。运用一些多媒体设备,能以“最美的姿态”展示数学课本的无穷魅力,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提高读题的准确性

应当读清题目中的每个字,对数字、运算符号以及单位要特别注意。在初为人师时,我不是很提倡学生读计算题,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愚昧的,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没有帮助,但是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后,我发现学生经常会将数字、运算符号看错。所以,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都会特别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并读出题目,如“77-2+55”这类题目,我特别要求学生将他们读出“先算出77减2的差再加55,求和是多少。”这样的训练看上去好似对提高学生的算数能力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实践表明,这样的培训确实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这些数字的认识,进而提高他们的解题的正确率。

三、独立思考,夯实读题能力

有人说: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与独立解决问题,夯实读题能力。

如练习:梨树360棵,桃树300棵,苹果树200棵,梨树比桃树多多少棵?桃树和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反馈时,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求“梨树比桃树多多少棵?”就要去题中找到梨树和桃树的相关条件,然后才能列式计算,求“桃树和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就需要知道桃树和苹果树的相关条件。在这里教师没有积极地讲述题意,而是放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读通、读准、读懂题目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运用条件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夯实了读题的能力。

四、加强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1、创设直观情境,丰富表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应用题中的有关题型、概念、术语理解有困难,教学时采取实物直观、学具操作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环境中,这样,既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又有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应用题:胜利小学617人,其中男生312人,女生多少人?我从本班学生的组成入手,组织以下活动:先请男生站起来,再请女生站起来,之后请大家看一看是否还有其他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全班学生人数是由男生和女生两部分组成的,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活动中的三个相关数量,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归类对比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低年级儿童学习应用题,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缺乏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运用“一题多问”或“一题多解”及逆向题的解答和归类对比,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抽象概括能力,则以提高学生灵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一题多变”:①学校栽杨树8棵,栽松树4棵,一共栽了多少棵树?②学校要栽12棵树,其中杨树8棵,其余是松树,松树多少棵?③学校要栽一些树,已经栽了8棵,还剩4棵没栽,学校要栽多少棵树?④学校要栽12棵树,已经栽完4棵,再栽多少棵才能全部栽完?

通过这样的题型,多种变换,逐步引深地辨析,使学生对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逐步深化,并能从不同的思维方式中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归类对比练习,引导学生从大量不同形式的同类题中,抽象概括出共同的属性进而形成规律,再从规律上进行抽象概括,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学会读题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小学低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题方法和技巧,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训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学生的读题能力一定会得到相应提高,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和思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芳.低年级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8):42-42.

[2] 王伟娜.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读题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1):45-46.

[3] 孙瑾.大家都来“读数学”――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读题习惯[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111.

读题能力 篇7

一、读透教材, 理解并积累数学学科中的术语

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常用于形容人们反复读一本书之后, 便会对其中的含义理解清楚。数学教材也是如此, 况且教材是许多专家和学者经过商讨研究总结出来的, 都是严谨而有代表性的文字, 学生多读教材, 接受数学语言的熏陶, 对于学生形成数学语感以及读题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数学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读教材, 分析教材, 长期坚持下去, 可以使学生在大脑中积淀一些描述数学题型的语言, 水到渠成的培养了学生的读题能力。除此之外,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归纳出一些类型题的模型, 这样在做题时, 学生会很惊喜的发现, 一些从内容看上去大相径庭的题目, 实际上都是一类型的题。这样可以加快做题的速度, 大大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能力

在学生掌握一些数学学科性的语言之后, 老师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读题习惯。一位数学家说过, 善于解题的人会用一半的时间来审题, 只用一半的时间来完成解答。可见, 学生将题目理解透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教会学生如何让读题, 老师可以进行亲身示范, 起到良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在给学生讲解概念或者例题时, 老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读题的训练。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堂内容, 而且有效地促使学生读题能力的提高。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时候应注意, 数学语言是高度凝练的, 有时候仅仅是一字之差, 其包含的意义就不同。因此, 在读题时, 学生要学会“咬文嚼字”, 理解透彻。

比如说: (1) 一根长为40米的绳子, 用去了3/4米, 还剩下多少米? (2) 一根长为40米的绳子, 用去了3/4, 还剩下多少米?仅仅一字之差, 答案便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没有认真读题, 那么很可能便会将这一道简单的题目做错。小学生比较活跃, 在解题时, 大部分的学生不愿意静下心来仔细读题, 显得很毛躁, 甚至对一道题目还一知半解时就急于动笔。因此, 老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教学生学会读题, 引导学生读题, 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由于小学生没有太多的自我反思能力, 可塑性是很强的, 是老师培养良他们好习惯的重要机会, 只要长期坚持, 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习惯。在做题之前仔细阅读题目, 尽量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之后降低出错率。

三、学会画图和利用身边的教具, 将抽象的题目化为具体

数学语言精炼而又抽象的特点, 使理解能力薄弱的小学生对于数学题目有了畏惧感。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习惯具体形象的思维, 老师可以利用直观的图画帮助学生来理解问题, 让学生从抽象的问题当中概括出数量关系, 使学生在面对题目时不至于无从着手, 顾此失彼, 而能快速正确筛选出有用的信息, 为正确解答题目迈出关键的一步。对于涉及运算的题目, 老师可以带动学生利用身边的铅笔或是火柴等教具进行操作, 使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摆一摆、看一看, 体会其中的数量关系, 深刻理解题目含义。这样学生的思维与动手能力相结合, 不仅有助于学生对问题进一步了解, 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甲、乙、丙三个人, 他们行走的速度分别为每分钟30米、40米和50米。甲和乙在A地, 丙在B地同时相向而行。A和B地相距1700米, 问多少分钟后丙恰好在甲和乙两人正中间?对于这类题目,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如何将这些难懂的文字让学生容易懂得, 老师可以采用画图的方法, 将枯燥的题目转化为直观的图画, 让学生更快更容易地解答该类题型。由题意画出线段图, 就是把题目的条件、数量关系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图上, 为进一步读懂提打下基础, 从而直观地从图上看出解题的方法。因此, 将抽象的题目化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题意, 针对一些理解性强的题目是关键而又好用的一招。

读题是高效率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向导, 它不是教学的全部, 但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关键的环节, 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解题。通过对小学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低年级就形成较强的数学读题能力, 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的促进也有很大作用。而读题能力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 以达到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数学读题能力的重要性, 循序渐进的采用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 当然, 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老师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争取找到更好更实用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 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高俊芬.多元化、全方位培养小学生应用题读题能力[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3, (10) :78

读题能力 篇8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读题方法

1.解决音义,把题目读通。低年级孩子之所以读题能力较差,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识字量较少是直接影响其读题能力的主要原因,在一个具体的问题尤其是文字较多的问题中,孩子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这些字词往往会直接影响孩子对题意的理解,所以,在让孩子读题之前,教师必须先把孩子可能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把可能不理解的词语给孩子进行适当的解释,孩子才有可能把题目读通读顺,这是孩子读懂题意的前提。

2.圈画重点,把题意读懂。由于低年级孩子对词语的理解力有限,所以有时即使题目中的字词全都认识,仍然不能读懂其中的意思,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练习划出其中关键的、重要的字词或句子,帮助孩子明确其中的要求,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我班的孩子在遇见问题要求较多时,我就要求学生多读几遍题目,抓住关键字词,把关键字词画下来时刻提醒自己。起初我进行类似的训练时,孩子不知该画什么,比如二年级下册21页有这样一题:“写出三个十位上都是5的三位数,比一比那个数最大,那个数最小。”这一题题目虽不长,但要求很多,有的孩子不知道哪儿是重点,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指导,“三个”、“十位上是5”、“三位数”、这样有重点的圈画后,孩子对题意的理解更加明确。坚持这样的训练,孩子慢慢就容易发现其中重点的、关键的字词,对题意的理解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3.边读边想,把关系理清。由于数学本身的高度抽象性,逻辑严密性,有时孩子即使把句子读通了,把句意读懂了,可是仍然不知如何解决要求的问题,这在解决问题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因为这类题条件较多,关系较复杂,他们经常会读不懂其中的奥秘,理不清其中的关系。这时我们可以训练他们找出题中的关键词语,理清数量关系,让孩子在弄清题意后自己说说题意,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孩子深入的理解题意。二年级下学期已经出现了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题目的问题往往不能直接解决,如有这样一题:上午摘了120个西瓜,卖出60个。下午又摘了80个,现在有西瓜多少个?

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多读几遍题目,找出其中的条件与问题,在深入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练习边读边想:读完第一句话,你能想到什么?读完最后一句话再想:要求现在西瓜有多少个,其实就是把哪两个部分合起来?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首先要解决什么?在边读边想的基础上,逐步理清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一步步得到解决。

二、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低年级孩子由于读题能力的问题,也导致孩子养成很多不良的读题习惯,比如读题时经常会出现添字漏字的现象,或者根本不把题目读完就急于做题,还有很多孩子做题时经常是只粗略的读一遍就按照自己的经验想当然的做起来,这样出现错误也就不奇怪了。对此我们要严加要求,对于添字漏字现象,就要要求孩子读题时,一定要看清并读准每一个字,必要时,也可以用手指读,多读几遍,读懂读透;在图文结合的问题中一定要仔细观察有无遗漏或隐藏的信息,随手拿一支笔,准备把重点关键的字词圈画出来,以便时刻提醒自己,边读边想,认认真真的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一步步的完成读题这一过程,理清其中的关系后再下笔做题。长此以往,逐步养成好的的习惯,解题的正确率自然会提高。

三、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让孩子多练读

一年级时,由于孩子识字太少,经常有教师代替读题,这纯属无奈,到了二年级,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加,大部分的字都已经认识,完全可以独立读题了。但是这时,孩子只是刚刚开始练习独立读题,速度通常非常慢,读题磕磕巴巴,甚至会把句子读破,影响对题意的理解。有些老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往往把题目的要求一手包办,仔细的帮学生分析的题目的要求,这样虽然暂时节约了时间,却得不偿失。孩子独立做题时,为了节约时间,往往就不注意认真读题,有的甚至不看题目要求,凭经验想当然的就做,做错的或答非所问的情况就经常会出现。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有这样的信念:相信学生,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独立读题,独立解答,长期坚持,孩子的读题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重审题“会”读题 篇9

一、“会意”———重细节

“会意”即领会。在孩子通读一遍题目时, 可以圈、画出重点字词, 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如单位名称、从小到大、无盖……这些字词都是干扰孩子思考的重要因素。抓住这些细节, 审题及解题将事半功倍;忽视这些细节, 那么审题及解题将会事倍功半。

初读题时, 我们可以用圈读法, 边读边圈出关键的字词, 标记由孩子自定, 起到提醒的作用。比如, 一个无盖的玻璃金鱼缸, 长25厘米, 宽20厘米, 高15厘米, 做这样一个鱼缸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初读题后, 有的孩子圈出了“无盖”和“平方分米”这两个词, 可以说这些孩子是注意细节, 抓住了题眼, 如果没看到这两个词, 解题肯定就出错, 这里也正体现了“细节决定成败”。因此, 初读题时, 一定要注重细节, 圈出关键字, 使学生“会意”, 这是“会”读题的第一步。

二、“会悟”———重方法

有些题仅仅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读第二遍, 甚至第三遍, 从“会意”读到“会悟”。“会悟”即领悟。这要求在字面理解的基础之上, 要进一步抓住题目的本质进行思考。第二步的“会”读要借助一些辅助方法, 才能深刻领悟到实质。“会悟”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标注法。对于一些有配图的题目, 我们可以将一些数字或辅助性的东西标注上去, 方便孩子理解题意。

2.图解法。对于一些没有配图的题目, 这对孩子的思考好似又多了一道障碍, 我们不妨建议孩子先画图, 再对应地标注上数字, 这种方法给孩子的思考多了一个缓冲的时间, 慢慢且细致地审题会使孩子的思维更清晰, 解题思路更明了。比如, 楼房的外墙壁用于引水的铁皮水管, 横截面是一个长1分米, 宽0.6分米的长方形。如果每节水管长15分米, 做这样一节水管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对于这样一道题中出现的两个长, 有些孩子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可是把图画出来后, 对照题意标出长, 再找着横截面标出横截面上的长与宽, 这时通过图, 我们就可以清楚看到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了。再者, 由于落水管是4个面, 因此, 很多孩子不明就理地就让长方体的上、下面缺了, 出于生活实际考虑, 这里缺的相对的面应该是较小的面, 如果孩子在自己的图上画出缺的面, 就会发现其中的错误。

3.列表法。比如, 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都扩大2倍, 它的体积扩大几倍?这这里我们可以列表, 观察底面半径和高的变化规律, 从而得到当底面半径和高都扩大2倍时, 体积就扩大8倍。

4.操作法。操作法会受到条件限制, 只能因题而异, 因条件而论。比如, 对一个长方体物体进行十字捆扎,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长方体橡皮和透明胶带捆一捆, 扎一扎, 发现绳子的长度有两条长, 两条宽和四条高。

三、“善会”———重发展

“善会”即擅长。近些年, 针对审题习惯培养的数学阅读课应运而生, 这种课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及能力, 让孩子们可以静下心来读读数学材料, 并从众多的条件中进行选择, 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 有时也会遇到这样一段长篇材料, 有些孩子在初读过程中, 就发蒙, 不能准确抓住有用并有效的信息。

比如, 前几年出现在某地的小升初试卷中的最后一题:今年初, 国务院颁布了一项名为“汽车工业调整和振兴”的计划。该计划包括为本地汽车工业减免税收、减免小排量汽车的购置税, 以促进汽车消费。计划中规定:排量在1.6升 (含1.6升) 以下的汽车, 车辆购置税减免50%;排量高于1.6升的汽车, 按原售价缴纳10%的车辆购置税 (购车时必须一次性付清购置税) 。

王经理想贷款买一辆大众2.0升的车型, 原打算选A方案购车, 现因投资需要, 决定将4万元首付款进行投资, 改用B方案购车。根据测算, 4万元投资三年产生的利润扣除A方案购车中应付的贷款利息后, 还可以净赚2.4万元。请你通过计算说明, 王经理改用B方案买车是否合算。

通过读题, 车钱一共包括三部分:车本身的钱+车辆购置税+利息, 但不论用A方案还是B方案, 车本身的钱数和车辆购置税都是一样的, 所以可以不考虑这两部分。现在只要比较A方案的利息和B方案的利息, A:80000×4.8%×3=11520 (元) ;B:120000×5.4%×3=19440 (元) 。尽管后者的利息很高, 但结合投资回报的钱, 还盈利了4560元, 因此, 改用B方案合算。

“读题时代”新闻标题的研究 篇10

一个标题的好坏有时往往意味着这条新闻报道的 “存活期”与“影响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新闻标题作为新闻的“眼睛”“广告”,它对引导读者的阅读有巨大的作用,读题便成为阅读新闻信息的首要过关条件。 现在的媒体发布黄色新闻的状况同普利策与赫斯特的时期相似,读者可以通过快速阅读新闻标题来了解新闻内容的概要,并以此决定是否要详细阅读新闻内容。当今社会处于这种阅读新闻状况下的新闻传播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读题时代”。1)科技的发展培养了受众阅读标题的习惯。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快捷,同时,也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信息充斥在个人的每一分每一秒, 受众在阅读各种信息时便培养了以阅读标题来决定是否阅读详细新闻内容的习惯。2)城市化进程促使受众关注与自己更相关的新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便成为大众比较重视的元素。 在众多与自己相关的信息中,快速阅读标题即可获取有效信息的方式是最为省时间的。3)媒体的竞争为受众阅读标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媒体之间越是不断竞争, 相似的新闻信息会不断出现,以差异化发布新闻信息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同样的新闻信息,标题拟的够不够有吸引力便成为受众选择阅读的前提。

2 “读题时代”新闻标题的现状分析

2.1强调新闻标题的新奇醒目,文题不符

有些新闻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在标题的使用上会对新奇字眼使用大号字体。而在网络上,便会试图以更新奇的词汇来吸引网友的注意。过分夸大便会使题文不符。

2.2使用煽情或夸张字眼,刻意吸睛

有些新闻大打煽情牌,受众经常在被煽情故事弄得思绪一塌糊涂后而无法关注到想要看到的新闻信息。长此以往,受众便会只在浅层次进行表面性思考,而忽略了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2.3使用粗糙庸俗的色情字眼,粗制滥造

中国媒体在报道黄色新闻时,在具体操作上,除去原本的煽情、夸张等手法的运用,黄色新闻中所包含的色情含义却在被不自觉地放大。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使用粗糙庸俗的色情字眼拟写新闻标题。

2.4使用及开拓新兴词汇,引人入胜

在进行新闻标题的拟写时,使用时尚词汇、网络流行词汇更会拉近受众的距离。在整个“读题时代”的新闻标题上,进行新兴词汇的使用既能反应反映社会上出现的各类新事物、新现象,更是一个吸引受众阅读及点击的不可忽略的重要方法。

2.5拟定标题趣味化,幽默诙谐

在快节奏中生活的人们,正在慢慢通过“读题”来获取高质量信息。而在标题的拟定时,幽默诙谐的趣味化语言便成为标题吸引受众经常使用的手段之一。虽然新闻标题拟定趣味化可满足受众心理需求,但是过度趣味化新闻亦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3新闻标题中“标题党”现象的负面影响

3.1导致新闻标题普遍死板无新意

受众都有猎奇心理,更对易产生联想的新闻标题感兴趣。若一个媒体使用夸张庸俗的字眼来吸引受众的注意,为了阅读量或点击率,其他媒体亦会纷纷效仿。大量媒体的标题拟定形式的模仿,会导致新闻标题普遍呈现出死板无新意的粗制滥造局面。

3.2挫伤新闻工作者积极性

每一份行业里都有优质工作者和相对劣质的工作者。为尽可能多地获取受众对本家媒体的关注,许多媒体从业人员会拟定“博出位”的新闻标题。而此种标题一旦被受众关注,那些认认真真坚守新闻职责的工作者的从业积极性便会被挫伤。

3.3误导受众进行深层思考,偏化舆论导向

一则新闻标题若将煽情字眼作为新闻标题中的主要元素推出,由于过度煽情,浅之会影响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判断及思考,重之甚至能阻碍真实的信息传播,偏化舆论导向,造成不必要的社会麻烦。

3.4败坏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

新闻标题作为社会最直接、最真实、最迅速的反映和记录工具,不管是使用煽情、夸张、庸俗、色情或者过度趣味化的语言都会败坏社会风气,导致庸俗文化的放肆生长,从而阻碍了先进文化的扎根与发展。

4针对“读题时代”“标题党”的对策分析

4.1强化媒体社会责任,严守“把关人”职责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标题的拟定者和把关人,需要严格加强自身的自律精神,强化自身在新闻标题拟定上所坚守的社会责任。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新闻专业教育学习,不仅严格控制自己的写作习惯,更监督其他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标题拟写。

4.2鼓励公众监督,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

公众实则为整个新闻市场的受众。公众监督力度越大,新闻标题的现状就会越来越规范。相同,与新闻相关的职能部门也要在各个媒体发布的新闻标题上进行关注监督,而且新闻单位之间也应该相互监督。

4.3完善新闻法律法规,改善新闻传播的环境

针对一些过分露骨、暴力、色情的新闻标题,国家及政府应该不断完善新闻法规,拟定有关新闻各项相关的法律,从法律层面上来滤清过分黄色新闻的新闻标题, 并且对蓄意营造“标题党”而引起混乱的媒体及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严厉惩罚,从而改善新闻传播的整体环境。

4.4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理性分辨新闻信息

目前,有些国家或地区有在小、中、大学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中国亦可借鉴此类媒介教育方法。媒介素养教育为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如若实行下来,对一般公众分辨新闻信息的能力会有一定的提升。从而受众针对 “读题时代”的新闻标题具有理性区分的能力,亦能远离标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培养理性阅读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反观历史,以自律的心态来分辨新闻标题中所赋予的含义,并对不当的新闻标题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魏红,余荣宝.电视和报纸新闻标题构成形式比较[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1):42-44.

妙读题,激兴趣 篇11

如何在上课之初就抓住学生的心,激起他们的兴趣呢?我常常运用的教学策略是“故事编造导课、情景创设读题”。因为故事情境里的想象性、生动性、实践性和可发挥性,能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快速地调动起学生亢奋的情绪和浓郁的兴趣,并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笔者曾执教人教版《中彩那天》一课,仅仅4个字的课题,竟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意蕴深远。

【幻灯1】

中彩那天(中了一百万呀。)

中彩那天(中了一百万呀,突然发现被人跟踪。)

中彩那天(中了一百万呀,突然发现被人跟踪,很快,钱就被歹徒抢走了!)

中彩那天(中了一百万呀,突然发现被人跟踪,很快,钱就被歹徒抢走了!幸好,警察从天而降,抓住了歹徒,钱失而复得!)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中彩那天》。(生读课题)

师:读得无精打采。呵呵,这彩票可是你的哟。

生:真的?

师:就是你的,并且是中了一百万,一百万呀!

生:不会吧?天呀!

师:此时心情如何呀?

生:兴奋。

师:带着这种体会,再读一次课题吧。(生齐读,声情并茂,异常兴奋)

师:别高兴得太早了,你后面有人跟踪喔,有贼人瞄上你了!此时心情又会如何?

生:紧张、害怕。(生读课题)

师:钱被抢了,一百万被抢了!此时的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呀?

生:痛苦、悲伤。(生读课题)

师:万幸呀,警察及时出现,抓住了歹人,一百万又回来了。这时,你是怎样的心情?

生:感动、感激。

师:那就带着这份情感齐读课题吧。(生读)

课题非常简单,但通过创设情境,竟让简单枯燥的课题,变得丰富有趣而又意蕴无穷。有“兴奋”、有“紧张”、有“痛苦”、也有“感动”,生活中常有的情态,在短短几分钟的阅读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试想,学生一上课就如此入情入境,随后的课堂教学和文本阅读,他们定会趣味盎然、忘我投入。

二、标点辅助读题:语势变换,萌动心绪

读题时,借助标点符号的辅助力度,变换课题的语气语势,也能瞬间扣动学生的心弦,触发他们的情感。笔者曾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就采用了标点符号添加与变换的方式读题。

【幻灯2】

只有一个地球( )

只有一个地球( )

只有一个地球( )

只有一个地球(, )

师:今天我们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大家看,我在课题的后面加了个(),我们尝试着给课题加上标点符号,看能否读出不同的味道。来,我们先给它加上句号。句号表示话语的完结,属于陈述性的语气,要读得干脆平和,不拖不扬。(生读,语气舒缓,语速均匀。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地球”两字的读音要短促、平和)

师:还可以加上什么标点呢?

生:问号。

师:问号表示什么?

生:表示疑问、不解。(男女生比赛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地球”两字要读得有疑惑感,“球”字的读音更要往高处扬)

师:除了句号、问号,还可以加上什么标点符号呢?

生:感叹号。

师:加了感叹号,这话里包含怎样的意思呢?

生:告诫人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绝无第二个。

生:警告大家,地球只有一个,不能破坏她。

师:是呀,地球只有一个,我们怎能破坏她呢?带着这种体会,我们一起来读吧。

(师生齐读,读得高昂、紧迫,有气势)

师:刚才我们加了“。”“?”和“!”,现在老师把课题用逗号停顿,“只有一个地球(, )”,后面的部分你们进行补充,使之成为完整的一句话,可以考虑用不同的句式和语气。

生: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一定要保护她!

师:感情真强烈,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呀。

生:只有一个地球,我们怎能不保护好她呢?

师:好一个反问句,诘问的语气,告诫人们一定要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

标点符号除了起到断句的作用,还能变换语气,增强或减弱语势,甚至改变句子的意思。本课的导入环节,简单而又高效,抓住标点的变换和短长句的运用,引导学生在由弱到强的感情朗读中,快速完成了课文脉络的梳理和主要内容的把握。从学生的回答和朗读中我们可以知道,虽然至此还未通读课文,但他们已对文本内涵有了初步的感知与体验。

三、横纵类比读题:拓宽视野,立体构建

若在上课读题时能利用好教材选文资源,横向或纵向地类比阅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这有个前提,课前必须进行精心预习,充分了解。下面以人教版《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课外学生预习查阅汶川地震或雅安地震资料,感受人间真爱)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地震”两字读得很响亮)

师:有的同学是喊出“地震”这两字的,为什么呀?

生:地震破坏力强,相当恐怖。

生:地震来了,死伤惨重,让人害怕。

生:地震来了,就必须得大声喊叫,给自己壮胆,也通知别人。

师:近年来,我国也发生过地震,你们了解吗?

生:汶川大地震8.0级,6万多人遇难。

生:雅安地震7.0级,累计受灾38.3万人。

师:地震的危害是巨大的,相信你们已从网络或电视上得知。但地震无情人有情,在这两场地震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你们了解吗?

生:贵州妈妈尤金玉,不辞数千里、不顾生命危险前往地震的中心地带寻找、救助儿子。最后在消防官兵们的全力救援下,她的儿子在被埋124小时后,奇迹获救。

生:临终时双膝跪地,匍匐身体,舍生护子,并发短信“记得,我爱你”的妈妈。

师:看到这些事迹,你们心中有什么感触?

生:难过,为地震中的逝者。

生:感动,为地震中的母爱。

生:震撼,为地震中的人性。

师:那么,带着这种体会,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学生朗读,“地震”两字读得急促,“父”字声音上扬,“子”字短平收尾)

此课题看似相当简单,从朗诵节奏上划分,可以直接断句为“地震中的/父与子”。但“地震”两字,学生除了能读出恐慌外,能否读出面对灾难时的坚定?“父与子”三字,他们又是否能读出那份执著与父子间彼此信任的温情?而这则读题片段,就是先通过充分预习,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地震材料,然后与文本进行横向类比,以此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触及内心情感,唯有这样,他们才能切身体会到“地震无情人有情”“大难有大爱”。“身临其境”了,朗读当然就能声情并茂。

《少年闰土》是人教版的一篇课文,它选编于鲁迅的作品《故乡》,乍看题目,言辞平淡,内容无奇,读之更是味同嚼蜡。这是因为文本被抽离了原作,导致学生对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态度和人物命运等要素一无所知,因此在读题时,他们就感觉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品悟。读题前,老师可引领学生对比少年、中年、老年闰土的不同,通过纵向类比阅读,让他们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以及直白犀利的人物命运比照,深度了解到文本内涵、人物命运和情感态度。从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仅仅通过读题,学生就已经把课文,甚至是原作熟稔于心了,那随后进行的内涵领悟和词句品读,自然能得心应手。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读题 篇12

一、读题的含义

读题不等同于审题.读题即用有声语言把题目读出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是思维的补充.审题在于“审”, 是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而读题则重视读, 也就是信息的获取过程.如果信息的获取错误或不完整, 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准确性.说到底, 也就是决定着解题结果的正误.

我认为“读题”应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1.读对

读对就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这是读题的第一个层面, 也是学会读题的基本目标.差生读题最大的漏洞就在于此.

2.读准

读准是指把题目读通顺、能正确停顿、不歪曲题意.这是读题的中度目标.对中下生来说, 读通顺比较容易做到, 要想读对题意、正确停顿就相对比较难一些.

3.读懂

读懂是指能说清题意, 理清题目中条件与问题之间关系, 会正确取舍条件或挖掘隐藏条件.这既是读题的最后目标, 更是读题的最高境界.如“62加38与16的差, 和是多少?”学生要学会提炼, 问题到底是求“一个数+差=和”呢, 还是求“和一一个数=差”.中下生遇到这种题目时往往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瞎猜.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 抓住问题和条件的关系来理解题意, 问题就显山露水了.大胆舍弃干扰条件;用心挖掘隐藏条件;仔细揣摩条件与问题的关系都是正确解题的重要法宝.

二、如何培养读题能力

(一) 培养读题兴趣, 养成读题习惯

许多学生做题目有了一定的经验时, 便有了凭经验做题的贪懒思想, 而忽视题目的要求.在这时, 我们不妨采用多种形式, 变换读题方式来刺激学生读题, 比如让读题最棒的小朋友当小老师为大家读, 当小老师是小朋友觉得最光荣的事, 因此大家都努力地把题读好, 希望自己是最棒的那个.再比如开火车读, 分角色比赛读等把读题置于比赛、活动甚至游戏中, 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一年级的新生在校学习两个月后, 具有一定的拼读能力了, 教师不能贪图快而放弃了拼音这个工具.到二年级后就应该完全自主读题, 教师再也不要插手干预了.

(二) 给予有效的读题指导

1. 动笔圈注读题

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容易顾此失彼, 因此, 适当勾勾画画、圈圈点点, 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与思维, 为成功解决问题扫清障碍.例如:一块平行四边形麦田的底是250米, 高是160米.按每公顷产5吨小麦计算, 这块地能收获25吨小麦吗?学生的主要错误是对单位没有关注, 列式为250×160×5.如果读题时能提醒自己“单位有没有统一?化成什么统一单位比较合适?”, 那么错误率就会降低.因此在教学中, 我会训练学生读题“五注意”, a.注意“单位”是否统一;b.注意“运算符号”异同;c.注意“一字”之差;d.注意“一句”之别;e.注意一题多要求.一个单位、一个标点、一个符号、一个字眼、一句话的不同, 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解答.你说, 读题能不仔细吗?

2. 抽象形象互变读题

新课标教材提倡运用图话、文字、表格、情境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 提高数学的人文性.然而这种多途径的表达方式, 其实际背景往往比较复杂, 在客观上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阅读困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 在不易理解的地方, 采取情境表演、动作操作等方式, 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如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可爱的企鹅 (6, 7的认识和加减法) ”中, 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并用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 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由于是第一次出现, 特别是大括号, 学生难以理解.为此, 我才有两手合并的动作表示大括号, 既形象地表示大括号的外形, 又直观地说明了两部分合起来的含义.为提高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读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低年级教材对问题的呈现大多采用图、表格、情境等直观形式表达信息, 这种直观的表达只是吸引、激励学生的手段, 不是目的.根据实际情况, 教师要指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有条理地表示图意、题意, 为中、高段正式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提出质疑读题

不同的问题使用不同的对策, 读题的方式也是不同的遇到较难题目可适当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甲从东城走向西城, 每小时走5千米, 乙从西城走向东城, 每小时走4千米, 如果乙比甲早1小时出发, 那么两人恰好在两城中间地方相遇, 问:东西两城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分析这道题, 乍看是“相遇问题”.关键是求相遇时间, 而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三个量中仅知一个量, 很难求得相遇时间, 但转成“追及问题”后, 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中, 可先求得路程差和速度差, 再求得追及时间, 即为原叙述方式中的相遇时间, 这样便可求得两城相距多少千米.转化后的应用题为:“甲乙两人从东城走向西城, 甲每小时走5千米, 乙每小时走4千米, 如果乙先走1小时, 那么甲恰好在两城中间地方追上乙, 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这样就容易得多了.

在知识的“生产点”和“结合点”上找问题, 也就是要在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 将读题时模糊、杂乱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条理化, 逐步培养学生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

上一篇:水利业务化下一篇:出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