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城文化

2024-09-16

吴城文化(精选3篇)

吴城文化 篇1

摘要:长江流域一些商代遗存发掘之后, 为商代南土的探索提供了新资料, 商王朝对南方的经略经过了南下浸润、大举扩张和全面收缩三个阶段, 本文从广泛分布于赣江中下游地区的吴城文化研究入手, 全面分析商王朝对长江中游地区不同阶段的经略及其变化。

关键词:商王朝,吴城文化,盘龙城,长江中游地区

传统史学观点中, 商王朝的核心区域主要在黄河流域, 广袤的长江流域地区被描述成“蛮荒腹地”, 不堪教化, 但随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田野调查广泛运用, 缺乏文献记载的先秦文化面貌被逐渐揭开, 特别是鲜见于古史记载的南方地区。随着60年代湖北黄陂盘龙城、70 年代江西樟树吴城、80 年代末新干大洋洲商墓、瑞昌铜岭铜矿等一系列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揭开了商代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中游地区与北方截然不同青铜文化面貌。而盘龙城遗址的发现更是向我们证明, 早在商代初期, 商王朝的势力已经穿越崇山峻岭到达长江之畔, 并建立起其在南方的区域统治中心——盘龙城。

一、盘龙城与商王朝势力南下

《诗·商颂·殷武》:“维女 (汝) 荆楚, 居国南乡, 昔有成汤, 自彼氐羌, 莫敢不来享, 莫敢不来王, 曰商是日常。”

《越绝书》卷三《吴内传第四》:“当时是, 荆伯未从也, 汤于是乃饰牺牛以事, 荆伯愧然曰:‘失时圣人礼。’乃委其诚心, 此谓汤献牛荆之伯也。”

《竹书纪年》:“ (夏桀) 二十一年, 商师征有洛, 克之, 遂征荆, 荆乃降。”

这些记载说法不一, 也不是全都可信, 但至少说明, 在商代初期, 商王朝与这个活跃在长江中游地区的“荆”族有一定的往来。而以上这些古史推测已经在考古发现中得到证实。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材料来看, 商王朝对南方的经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二里岗下层时期、二里岗上层到殷墟一期、殷墟一期之后。

从考古材料来看, 在商王朝取代夏之后, 商文化就开始了对二里头文化的全面替代, 商王朝势力以郑州二里岗为中心, 向南迅速覆盖二里头文化的控制区域, 此后, 商文化逐步南渐, 原土著文化控制的江淮平原和江汉平原也开始出现商文化因素。到二里岗下层这一时期, 商文化突破二里头文化在南方的分布界线, 在江汉平原到达了鄂东北的盘龙城和鄂南的荆门寺一带, 在江淮平原到达了皖南的六安县和寿县一带, 取代了该地区之前分布的斗鸡台文化。

在二里岗上层到殷墟一期这个时期, 是商文化在南方极度扩张的时期, 这一时期商文化在南方分布的遗址数量明显增多, 控制范围也远非上一时期可以比拟, 出现了高等级的墓葬和规模较大的城址。从鄂湘赣交界处的一些遗址发现来看, 商王朝以盘龙城为据点, 不断向长江以南地区推进, 最终跨过长江, 到达鄱阳湖地区和洞庭湖地区, 朔江而上影响波及赣江和湘江中下游的广袤地区, 这些观点从赣北石灰山和岳阳铜鼓山等遗址中浓厚的商文化因素中得到证实。

盘龙城遗址是一个以宫殿建筑为中心, 周围分布着居民遗址、手工业作坊和各类墓葬的大型遗址群。盘龙城位于武汉市郊的府河河畔, 距长江仅数公里, 盘龙城遗址中李家嘴2 号墓发现有奴隶殉葬, 出土了长达97 厘米的大玉戈和其他大型铜钺, 可见墓主人身份之高, 地位之显赫, 由此可见盘龙城遗址的重要性与地位。

关于盘龙城遗址的年代经过湖北考古工作者的长期努力, 基本确定盘龙城遗存是从商代早期开始, 其主体遗存堆积主要是在商代中期, 包含了一部分二里头文化, 城址在殷墟一期时被废弃, 其后遗民在城址上活动过一段时间。从盘龙城的城址、宫殿建筑及贵族墓葬的存在和文化面貌的性质来看, 其作为南方土著王国的可能性不大, 从墓葬中存在的腰坑和殉狗现象来看, 盘龙城遗址应该是一座典型的商城。

盘龙城在当时的地位应该是商王朝在南方的区域统治中心, 是商王朝向南扩张的前哨阵地。就目前的材料来看, 盘龙城对于商王朝的经济意义远大于其军事政治意义, 从长江中游一带发现的大型古铜矿遗址来看, 盘龙城应该是商王朝为攫取该地区丰富的铜矿资源建立的直系都邑。

二、江南铜矿与商王朝南下经略

铜, 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物资, 采矿炼铜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中原商王朝以其绚丽多姿的青铜器闻名于世, 中原地区的青铜铸造业虽然出现得较早, 但就目前的资料来看, 商王朝的核心区域缺乏丰富的铜矿资源, 以满足其军事、政治的强大需求, 要持续商王朝繁荣的青铜铸造业, 寻找丰富的原料显得迫在眉睫。

根据地质调查, 我国的铜矿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川滇地区, 在河西走廊和中条山地区也有一定的分布。以商王朝的政治地域形势和目前发现的商文化遗址分布的发现来看, 川滇地区和河西走廊距商王朝核心统治区域太过遥远, 且不在商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 而中条山地区的铜矿资源丰富情况和开采条件远不如长江中下游地区。于是, 富有红铜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原王朝所觊觎。近年来, 学者的研究发现, 利用古代金属制品的铅同位素比值模式与现代矿山的铅同位素比值模式进行对照的技术, 发现中原相当一部分青铜器原料来自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铜矿。

商王朝势力的南下是为了攫取江南地区丰富的铜矿资源, 这一观点从商王朝势力的南下路线也可见端倪。商王朝在南下过程中, 既不走南阳盆地的西线, 也不进军江淮地区, 而是将其大部队直插中线, 翻越铜柏山和大别山的隘口到达长江之畔, 并在此建立据点, 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湖北黄陂盘龙城, 以此为中心, 占有湖北大冶铜绿山、阳新港下和江西瑞昌铜岭一带丰富的铜矿资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发掘的江西瑞昌铜岭古铜矿遗址也印证了商王朝南下的野心。瑞昌铜岭古铜矿遗址位于江西省北部, 襟江带湖, 与湖北盘龙城遗址、大冶铜绿山、阳新港下等古铜矿遗址仅距数十公里, 隔江相望, 水运交通便利。关于瑞昌铜岭古铜矿, 经考古发掘研究和矿井坑木的碳十四测定, 其遗址年代大致始于商代中期, 它是目前唯一可确定的开采于商代中期的大型古铜矿遗址, 铜矿的开采时期与盘龙城繁荣的时期也相吻合。一江之隔的盘龙城遗址中不仅发现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 还出土了与青铜冶炼相关的坩埚和孔雀石等物,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盘龙城在商王朝南下过程中扮演的可能是南铜北输的中转站和运铜路线的守护者的一个角色。

三、商王朝势力的退缩与吴城文化的繁荣

殷墟二期以来, 商文化在南方地区出现了一个大规模的退缩, 其势力范围甚至小于二里岗下层时期, 而湖北黄陂盘龙城也正是在这个阶段被废弃。从目前的资料看, 到殷墟三四期发现的商文化遗存最南端为河南信阳罗山的一处家族墓地, 且安阳与罗山之间广大的地区, 鲜有晚商遗存再被发现。在殷墟商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 商王朝似乎放弃了南方的控制, 而盘龙城遗址也是在这一时期被毁弃。

关于盘龙城毁弃的原因, 目前的考古发掘材料尚不能完全辨明, 估计不出两种设想, 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 从目前的材料看, 到盘龙城城址中心宫殿建筑废止时期未发现被自然灾害严重破坏的迹象, 且宫殿建筑毁弃后, 仍有遗民在此活动的痕迹, 只是其作为区域中心的繁荣随着殷墟一期城址的废止而结束了。

《史记·殷本纪》 (卷3) 记载:“自中丁以来, 废适而更立弟子, 弟子或争相代立, 比九世乱, 于是诸侯莫朝。”商王朝至此中衰, 随着河亶甲“居相”, 祖乙迁邢和盘庚迁殷, 商王朝的政治中心逐渐从黄河以南转移到黄河以北, 因此对长江中游的控制大为削弱, 甚至难以为继, 而盘龙城可能就是因为商王朝政治中心的转移而被毁弃。而吴城文化在失去地区强势文化控制后, 迅速的汲取本地土著文化和区域内的优势文化因素, 在吴城二期也就是殷墟早期走向全盛。

吴城文化主要分布在赣江中下游和鄱阳湖西岸等地区, 在赣中的樟树市发现了该文化的中心城址, 在一江之隔的新干县也相继发现了牛城遗址和大洋洲商墓。考古发现证明, 在吴城一期时它还是一个规模较小, 较为原始, 分布范围较小的聚落居址, 但到了吴城二期出现了祭祀遗址和大量的礼器, 新干大洋洲的大量青铜器也铸造于此时期, 吴城文化在此阶段迅猛发展达到其全盛时期。

吴城文化与江西土著文化万年类型不同, 吴城文化从出现开始就包含着非常浓厚的商文化气息, 吴城文化一二期中的主要炊器是典型的北方器物鬲, 而非江西土著文化的典型炊器甗形器。在新干大洋洲遗存中也发现了相当数量的中原式或融合中原式的青铜器皿, 吴城文化从诞生就牢牢打上了中原商文化的烙印, 吴城文化在赣鄱地区能够创造出远超万年类型的青铜文化离不开中原文化的参与。笔者认为吴城文化是一支由土著民族创造的青铜文化, 其主体人群应该是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先越族, 但其迅猛发展确实有赖于中原商文化的积极参与, 甚至可能有一支商人或者其族裔直接参与了吴城文化。

从这些年的考古发掘材料来看, 吴城文化作为受中原商文化强强烈烈浸浸润润的的土土著著青青铜铜文文化化, , 在在中中原原商商王王朝朝对对长长江江中中游游地地区区的的以以掠掠夺铜矿资源为目的的控制和经略中汲取了强大的中原文化, 在与自身独特的土著文化融合后创造出了商代中后期长江中游地区最为徇丽多姿的土著青铜文化。

吴城林场中幼龄林抚育技术探讨 篇2

关键词:吴城林场,中幼龄林,抚育技术,探讨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概况

吴城林场位于关帝山林区西侧、吕梁市离石区东南部, 地理坐标东经111°24′~111°36′, 北纬37°23′~37°32′, 东西宽约17 km, 南北长约18 km。林场地貌东高西低, 属于大起伏喀斯特侵蚀中山和丘陵, 岩石以混合花岗片麻岩及石灰岩为主, 土壤多为褐土与棕壤。林场境内海拔在1 300 m~2 008 m之间, 处于干旱地带。年平均气温4℃~6℃, 日均温大于等于10℃的, 年积温2 500℃~3 000℃。年降水量不足500 mm, 年日照约2 600 h。无霜期120 d左右。大东川河由林场北部发源, 至吴城镇折而向西, 穿越场境。

1.2 辖区基本情况

林场行政区划属于吕梁市离石区吴城镇, 距城区35 km, 较大的沟有驿沟、薛公沟和石槽沟。林场现有在编职工41人, 离退人员29人。另有两个省级木材检查站, 3个管护站, 1个苗圃基地。林场辖区范围内有21个自然村, 农村居民约6 450人, 耕地面积约267 hm2, 主要农作物为玉米、豆类、谷类、莜麦、马铃薯等。

1.3 森林资源现状

根据2005年二类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 吴城林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4 763.50 hm2, 共涉及两个营林区、78个林班、1 149个小班, 其中有林地5 218.60 hm2、疏林地2 615.90 hm2、灌木林地3 443.20 hm2、未成林地584.70 hm2, 分别占到林业用地面积35.30%、17.70%、23.30%、4.0%和19.70%。森林覆盖率80.30%, 活立木蓄积总量达到30.50万m3。在有林地中, 乔木树种为落叶松 (占林分面积55%) 、油松 (占林分面积的30%) 、辽东栎 (占林分面积的10%) 、山杨、白桦等。灌木有沙棘、黄刺玫、虎榛子、绣线菊、黄栌等;草类有苔草、蒿类、唐松草、柴胡等。

2 中幼龄林抚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中幼龄林抚育现状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我国已经向国际社会作出了2020年森林覆盖面积比2005年增加4 000万hm2、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m3的“双增”承诺。为此, 国家“十二五”规划也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确定为约束性指标。围绕“双增”目标, 根据上级安排, 吴城林场从2010年开始进行中幼龄林抚育作业。目前, 全场现有乔木林地面积5 648.10 hm2, 其中幼龄林1 213.30 hm2、中幼龄林2 031.60 hm2, 中幼龄林面积占乔木林地面积的57%。可以说, 中幼龄林面积在整个森林面积中的位置非常重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以来, 由于全面停止采伐, 林场中幼龄林出现生长过密、结构不合理状况。大部分中幼龄林因为单位面积株树太多、密度过大, 因而生长不良, 严重影响了林分的质量;部分中幼龄林杂草丛生, 霸王树、灌木、藤条等非目的树种占据了主要生长空间, 严重制约着目的树种的生长, 影响林木的生长发育;部分中幼龄林因为自然稀疏, 枯死木急剧增多, 枯立木比重显著提高, 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提供了场所, 为森林火灾、雪压、风倒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2.2 中幼龄林抚育存在的问题

2.2.1 政策因素

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 中幼龄林抚育在该场一直没有进行。当初造林时密度大, 随着树龄的增长, 树木个体营养严重不足, 最终造成林分早衰。而且由于树势衰弱和枝条的彼此挤压碰撞, 枝叶相互损伤, 引起病虫害的蔓延, 进一步影响了树木的生长。

2.2.2 资金因素

中幼龄林抚育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 由于补助资金的严重不足, 要真正把林子抚育好很难。

2.3 中幼龄林抚育绩效分析

2.3.1 生态效益分析

抚育是加快树木成材的经营措施之一。通过抚育可以为林木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 使林木生长得到充分的营养和光照, 能够清除枯死木、过密木等有害木, 使林分结构更加合理, 林分得到充足的营养空间, 林地卫生状况大为改善, 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使森林的生态效益最大化。同时, 还可以提高林分的生物多样性, 改善林分的景观效果。

2.3.2 社会效益分析

实施中幼龄林抚育工程, 在显著改善林分生长状况的同时, 不仅能够使森林发挥其最大的生态功能, 提升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 并且能够加快成林成材速度提高林木的规格和质量, 增加林地生产力。项目实施还可以为林区职工提供更广阔的创业机会。抚育后的林分能够形成更美观的效果, 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2.3.3 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地林分中幼龄林抚育后, 由于采光、营养状况得以显著改善, 林分结构得以优化。以2010年吴城林场中幼龄林抚育为例, 按照关帝山林区年平均生长率3.084%, 抚育后生长量增加20%计算, 每年可以增加林木蓄积量181.43 m3, 每年木材产值可增加18.70万元。同时项目实施全部由职工来完成, 对增加职工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将起到推动作用, 通过项目实施, 还能够生产一部分小杆材, 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3 中幼龄林抚育技术措施

吴城林场2010年抚育面积共计300 hm2, 抚育树种主要为落叶松、油松。幼龄林抚育方式为定株抚育, 中龄林抚育方式为生态疏伐。抚育强度根据林分郁闭度、疏密度、林木分布及立地条件等因素确定, 幼龄林伐后郁闭度不小于0.7, 中龄林伐后郁闭度不小于0.6, 株树强度13.58%。

3.1 主要技术措施

3.1.1 割灌

割灌在间伐前进行, 在不造成水土流失的情况下, 伐前把林内影响保留木生长的灌木全部割除, 但对作业小班内的目的树种密度小, 或者没有目的树种的林中空地, 保留非目的树种和一部分灌木。同时对作业小班边际植被全部保留。

3.1.2 标号

采伐木的确定要按照伐劣留优、伐密留疏的原则进行, 以营造混交林、复层林、异龄林为目标选择采伐木。对于所有选定的采伐木, 要在其胸高处进行划圈标号。

3.1.3 伐树

对于已经选择的采伐木进行采伐, 伐根高度不得超过5.0 cm。伐树必须严格按照伐木工艺流程进行, 不得肆意乱砍滥伐。

3.1.4 修枝

修枝是科学调节树势, 促进树木快速生长的一项重要措施。保留木分布均匀以后, 要及时进行修枝, 把死枝、繁杂枝全部清除掉。修枝后的截面低而平滑, 以利于日后伤口愈合。幼龄林修枝高度不超过树高的1/3, 中龄林修枝高度不超过树高的1/2。伐木后要及时清理林地, 按照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环境保护等要求, 按林分坡向每隔5.0 m~10 m带状堆放, 保持林地卫生。

3.1.5 管理

吴城文化 篇3

据了解, 近年来, 志高中央空调在苏南地区频频发力, 与吴中地产、中信集团, 苏宁集团建立了战略协作, 在房地产、政府项目、通信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树立了无锡开发区大楼、常州中创集团、苏州新世纪广场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工程。同时, 志高还将成熟的文化体系推广给客户, 帮助客户建立起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 提升客户已拥有团队的市场竞争力。2009年1—4月份, 志高苏州产品管理中心已经超额完成上半年销售任务, 同比2008年增长35%以上。

志高集团副董事长兼商用空调事业部总经理雷江杭在致辞中指出, 苏南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成员, 多年来经济发展迅速, 中央空调市场容量巨大。目前, 中央空调销售已经进入旺季, 希望广大经销商朋友齐心协力, 共创辉煌。商用空调事业部经营副总经理曹爱华和商用空调事业部国内营销副总经理王昕分别讲解了志高的企业文化及营销理念。华东大区总监兼苏州产管中心总经理曹强就战略规划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 并表示中心将不遗余力帮助客户快速成长, 帮助志高每一个客户成长为百万级客户, 这是志高与客户实现共赢的重要途径。

会上, 华东二区大区主任工程师胡斌对CMV-V直流变频多联机产品进行了介绍, 该产品是CMV———全变多联产品的升级换代, 在产品的稳定性和性价比等方面都更有利于客户进行市场推广。苏州产品管理中心技术助理张晓丽对天花机、风管机、10 HP柜机、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产品进行了介绍。与会人员对志高首推天花机实行“整机保修8年, 压缩机保修8年”、风管机“整机保修3年, 压缩机保修6年”的服务承诺交口称赞, 经销商代表还做了表态发言。

上一篇:水土保持中工程措施下一篇:锡-锌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