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师类型(精选9篇)
审计师类型 篇1
纵观国内外资本市场, 近年来各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件不断发生, 社会各界对提高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的审计质量的需求就更加强烈了。为此, 我国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从修改《会计法》到颁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从颁布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到大力推行会计委派制及财务总监制等措施, 目的是通过修改审计准则, 进一步完善审计业务规范, 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 改善我国的审计质量, 使得我国审计准则与世界标准趋同。中注协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进行了全面修订, 并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以下简称新审计准则) 。
一、新审计准则体系
(一) 新审计准则的框架体系
我国的新注册会计师执业体系层次分明, 由鉴证业务准则、相关服务准则和质量控制准则三部分组成。其中鉴证业务准则和相关服务准则属于会计师业务准则的范畴。
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审计准则体系, 标志着我国顺应国际趋同大势、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已经建立起一套我国的审计准则体系。自这套准则实施后, 该审计准则在我国运行良好, 在降低市场风险、保护公众利益、维护资本市场秩序、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我国审计准则给与了高度评价。近些年, 鉴证准则理事会和国际审计进行了国际审计准则明晰项目, 修订了已有的国际审计准则, 由于我国行业发展形势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 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要求我国对审计准则进行改革修订, 并且为制定新的审计准则和扩宽审计实务提供一定条件。因此, 自2006年颁布的审计准则之后, 为进行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 中注协于2009年初启动了审计准则修订项目, 以进一步完善审计准则, 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持续趋同, 该准则于2010年12月正式发布, 并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二) 新审计准则的结构特点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修订充分借鉴了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明晰项目的成果, 除了对16项准则的内容进行实质性修订外, 还对全部38项审计准则按照新的体例结构进行了改写。本次修订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
第一, 对15项准则的内容进行实质性修订 (2006年发布的与治理层的沟通准则是在借鉴国际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制定的) , 与明晰化后的国际审计准则无实质性差异, 因而不属于本次实质性修订范围, 并制定1项新的准则。第二, 对全部准则按照新体例进行改写。本次修订共38个审计准则项目。
新的体例变化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审计工作目标。每项准则都单独设立“目标”一章, 发挥“目标”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导向作用, 明确提出注册会计师执行该准则时应该实现的目标, 体现了目标导向的审计准则制定原则。二是科学设定审计工作要求。审计准则一共有586条要求。每项审计准则都单独设立“要求”一章, 这一章统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的字样表述, 是对注册会计师实现目标的规定动作。三是重塑结构。修订后的准则由“总则”、“定义”、“目标”、“要求”和“附则”5部分构成, 应用指南为审计准则中的解释说明材料。修订后的审计准则较先前的审计准则而言更简约, 使得在审计准则中突出“要求”, 而不会淹没在冗长的准则中。新制定的审计准则共约12万字, 制定的应用指南约32万字, 使得指南能够详尽地为实务操作提供指导。
按照新的体例改写审计准则体系, 有利于监管机构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监管, 有利于提高审计准则理解和执行的一致性, 有利于提高按新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工作后的审计质量。
二、新审计准则业务规范
(一) 执业体系的改善
新的执业体系分为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执业守则。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细分为相关服务准则和鉴证业务准则。鉴证业务准则在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的统领下, 按照鉴证业务提供的鉴证对象和保证程度的差异, 分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以下简称“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审阅准则”和“审计准则”) , 其中“审计准则”是鉴证业务准则中的核心。相关服务准则可以细分为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的准则和代编财务信息的准则等。同时, 为帮助广大的注册会计师正确运用和理解新审计准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又针对每一项准则制定了相应的指南, 为准则的实施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审计准则体系的实施将对保持金融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新审计准则的实施可以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降低投资者来自虚假信息的风险, 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新审计准则能够实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 帮助会计师事务所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新审计准则可以加强会计师事务所风险防范意识和提升自身的质量控制, 对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有很大帮助。
(二) 全面风险导向的审计
本次新审计准则的修订, 全面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先进技术和理念, 重新建立了新的审计流程, 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改进, 它以战略观和系统论为指导思想, 要求注册会计师运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审计思路, 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在审计过程中作为审计工作的主线, 把握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 能够有效对其进行识别和评估, 并且根据识别的重大错报分配审计资源, 合理分配审计资源, 加强审计效率和效果, 提升审计质量。
我国2006年审计准则的一大特点就是突出强调风险导向审计。在很多审计准则中, 都受到全面体现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的影响, 融入风险导向的思想。现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这两号准则集中体现了全面体现风险导向的审计。
本次修订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彻底、全面地贯彻到整套审计准则中, 除修订核心风险审计准则外, 对其他审计准则也作了修改, 进一步强化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本次修订后, 在整套审计准则体系中将充分体现风险导向的理念, 防止出现企业准则体系的内在不一致。
(三) 增强识别舞弊风险的有效性
增强识别舞弊风险的有效性对提高审计治理有重要的影响。在注册会计师发现和报告舞弊的责任上, 新审计准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注册会计师有责任对被审计单实施审计, 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还是由于错误导致。新审计准则以积极的方式, 明确指出了舞弊与从财务报表错报的固有联系, 并且指出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责任和发现舞弊的责任。
同时, 针对如何履行识别舞弊风险和对识别舞弊风险的责任, 审计准则提出了更详细的指导, 新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包括时刻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了解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是否诚信以及是否存在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的情况;积极主动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可能存在的舞弊风险;考虑舞弊产生的条件, 比如机会和动机等。
例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01号——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 新审计准则将该1401号准则进行了扩展, 在各个方面提供了详细指引, 例如如何与分支机构审计人员实现双向有效沟通和互动、在会计师事务所是否担当集团财务报表审计、如何了解和测试集团层面的控制、对集团各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执行工作的程度、如何检查合并过程等方面都提供了详细的指引。并且该1401号准则的字数从不足2 000字扩展到8 000多字, 条数从原来的19条扩展到64条。
(四) 加强与治理层的有效沟通
注册会计师和治理层的有效沟通对提高审计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新审计准则一方面要求注册会计师就审计过程中的重大事项, 比如有对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质量的看法、审计范围受限、被审计单位不合理地要求缩短审计时间和审计范围、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舞弊等及时与治理层沟通。另一方面, 对管理层和治理层在财务报告方面的职责做出明确区分, 规范了治理层在监督财务报告方面的职责和作用;同时要求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准则, 运用职业判断识别认为足够重要、值得治理层和管理层通报的内部控制缺陷, 向适当的管理层和治理层通报。
(五) 事务所质量控制机制的完善
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在行业质量控制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审计质量控制是关系到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履行其社会职能, 能否创声誉、求生存、谋发展的大事。新审计准则相对于2006年颁布的审计准则而言, 主要是对现行《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按照新体例进行改写, 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的变化。
第一, 将2006年版准则中的质量控制制度七要素修改为六要素, 即监控、业务执行、人力资源、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相关职业道德要求、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将“业务工作底稿”并入“业务执行”, 使得质量控制制度更有条理, 层次分明。
第二, 增加了对定期轮换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以及受轮换要求约束的其他人员的规定。这样的增加使得原有的“对所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 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定期轮换项目合伙人”的基础更加具体, 保证了事务所质量控制机制的完整性, 有利于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更有效率和效果, 提升审计质量。
第三, 增加了“职业准则”、“具有适当资格的外部人员”、“员工”、“上市实体”、“网络事务所”、“合伙人”、“项目组”、“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等定义, 以“项目合伙人”替换“项目负责人”, 更新了“项目组”和“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定义。明确定义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准则的准确理解, 也是对事务所质量控制机制的完善, 帮助提升审计质量。
第四, 将2006年版准则中需要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上市公司”扩大为“上市实体”, 即发行债券、股票或者股份的实体, 还增加了与网络和网络事务所相关的规定。扩大需要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范围意味着事务所在审计时需要扩大对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程序的运用范围, 使得更多企业需要受到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约束, 这种约束有利于严格审计的复核, 帮助提升审计质量。
三、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类型的影响
(一) 2006年颁布的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类型的影响分析
如表1所示, 2005—2008年剔除整理后得到的审计报告样本构成, 显示了2006年审计准则颁布的前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意见的情况。
从表1中可知, 标准审计意见报告的比例自2006年起有所上升, 然后在2007——2008年保持稳定, 而非标准审计报告意见的比例则有所下降;否定意见各年的数量均为0;无法表示意见从2007年开始数量有所下降。总体而言, 2006年新颁布的审计准则有利于审计报告意见的标准化, 降低非标准审计报告意见的数量。
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构成来看, 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比例在2008年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2005——2007年度则较为稳定, 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比例自2006年起显著减少。可见2006年新颁布的审计准则对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影响较小, 而导致部分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向标准审计意见转换。
(二) 2010年颁布的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类型的影响分析
如下表2所示, 2009——2013年剔除整理后得到的审计报告样本构成, 显示了2011年审计准则颁布的前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意见的情况。
从表2中可知, 新审计报告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 标准审计报告的数量很稳定, 非标准报告的数量有所下降, 这一现象和2006年审计准则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相似。
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构成来看, 该年度的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数量明显减少, 2013年开始又恢复原来的水平, 但是总体而言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数量还是低于新审计报告前的水平, 可见新审计准则有利于审计报告意见的标准化。
因此, 综上两表所示, 审计准则的修订有利于审计意见的标准化, 降低非标准审计报告意见的数量。由于审计准则的颁布使得审计质量的提高, 使得财务报表信息趋于标准化, 财务报表所传达的信息也更加公允可信, 因而减少了非标准审计报告意见的数量。
审计师类型 篇2
一、无保留意见
注册会计师认为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符合合法性与公允性,没有在审计过程中受到限制,且不存在应当调整或披露而被审计单位未予调整或披露的重要事项时,应当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介绍:
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是最普通的审计报告。据国外文献统计,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90%以上都是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我国的比例可能低一些,主要与企业的质量有关。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会计报表符合合法性与公允性,没有在审计过程中受到限制,且不存在应当调整或披露而被审计单位未予调整或披露的重要事项时,应当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在决定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时,如果认为审计报告不必附加任何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修正性用语,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即标准审计报告。
二、保留意见
被审计单位没有遵守国家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当注册会计师认为会计报表就其整体而言是公允的,但还存在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形,会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介绍:
保留意见适用于被审计单位没有遵守国家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只有当注册会计师认为会计报表就其整体而言是公允的,但还存在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形,才能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所报告的情形对会计报表产生的影响极为严重,则应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因此,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被视为注册会计师在不能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况下最不严厉的审计报告。
三、否定意见
当注册会计师确信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和歪曲,以至会计报表不符合国家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未能从整体上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注册会计师会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介绍:
只有当注册会计师确信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和歪曲,以至会计报表不符合国家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未能从整体上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注册会计师才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依据充分、适当的证据,进行恰当的职业判断,确信会计报表不具有合法性与公允性时,才能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据文献统计,注册会计师很少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四、无法表示意见
只有当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至无法确定会计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注册会计师才可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不同于否定意见,它仅仅适用于注册会计师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情形。如果注册会计师发表否定意见,必须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无论无法表示意见还是否定意见,都只有在非常严重的情形下采用。
在某些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能通过增加一个强调事项段修正审计报告,而该事项在会计报表中得到更详细的披露和广泛的讨论,增加这一强调事项段并不影响审计意见。因为从理论上讲,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并不对会计报表构成任何保留,也不影响审计意见的类型,只是增加信息含量,提请会计报表使用者关注。
介绍:
审计师类型 篇3
自2000 年11 月颁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治理指引(草案)》首次提出董事会应下设审计委员会开始,至今审计委员会这个源自于美国的治理机制在我国的上市公司已经存在了15年。
2002年1月7日,证监会和原国家经贸委联合颁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简称《治理准则》),提出“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并对成员构成进行了规范,这标志着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全面引入。
2008 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其中规定“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并从2009 年7 月1 日起开始在上市公司执行。这是我国首次明确规定要求设立审计委员会,它为我们研究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实施效果奠定了基础。
二、文献回顾
已有的关于审计委员会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委员会的效果。
多数学者认为审计委员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Mc Mullen(1996)通过研究发现,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少出现财务舞弊和违规违法行为。Dechow(1996)也得出了相似结论。
Beasley et al.(2009)通过对美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实施监督的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可以实现对内部控制的评价。
余怒涛和葛桓志(2010)验证了审计委员会在财务报表披露过程中的作用。王玉蓉、梁邦平和李宗璋(2011)认为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审计报告质量的改善有正面作用。孙晓立(2012)也得到了类似结论。
但是,也有很多学者对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Beasley(1996)的研究并没有发现财务舞弊和审计委员会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杨忠莲和徐政旦(2004)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并不能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杨有红和赵佳佳(2006)对审计委员会的运行效果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公司认为审计委员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刘桂春、王丽新和吴黎(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并不一定能改善财务报告质量。司茹(2009)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2. 影响审计委员会效果的主要因素。
(1)独立性。Klein(2002)的研究显示,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越高,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越高。Carcello和Neal(2003)研究发现,公司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越强,查账会计师被更换的可能性就越小。
谢永珍(2006)通过研究发现,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73.28%的独立董事由控股股东提名,正是这种较差的独立性才导致本该发挥的维护关联交易规范性等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但也有学者否认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翟华云(2006)发现,审计委员会中的独立董事在监管会计信息质量上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2)专业性。Agrawal和Chadha(2005)研究发现,如果审计委员会的独立董事也同时是财务专业人士,则财务重述被降低的可能性更大。Woidtke和Yeh(2013)研究新加坡、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的大型上市公司发现,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和专业性都较强的公司,财务报表的可信度也相对较高。刘焱和姚海鑫(2014)以2009~2012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审计委员会专业性和内部控制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认为,专业的审计委员会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
(3)勤勉性。王雄元、管考磊(2006)通过研究发现,会议次数与盈余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张世鹏、张洁瑛和谢星(2013)针对审计委员会勤勉度进行研究发现,声誉越高的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的工作中勤勉度越高;而对于独立董事,拥有政府背景和实务背景比拥有高校背景的独立董事勤勉度更高。
三、研究假设的提出
我国《治理准则》中规定审计委员会下设于董事会,其主要职责是:①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②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③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④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⑤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明确规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由此可以看出,审计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审查财务报告信息及其披露情况,财务报告的质量可以通过外部审计意见来展现,因此本文将采用审计意见来评价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因为有效的审计委员会制度可以规范公司的治理过程,对公司实施更严格的监督,以保证财务报告质量,减少财务欺诈,上市公司就更可能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由此提出以下几个研究假设:
1.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审计意见。
独立性是审计委员会不同于其他内部监管部门的显著特征,审计委员会发挥其治理作用的前提是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存在,使得其可以避免来自管理层的威胁,从而提高审计委员会的工作效率,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由此得到第一个假设:
H1:独立性越强的审计委员会治理效果越好。
2.审计委员会规模与审计意见。
审计委员会成员数量越多,可以发表专业审计意见的人就越多,这样履行相应职责的人就越多,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就越强。审计委员会有多重职责,公司本身也可能面临来自多个领域的重大问题,这就意味着审计委员会需要更多行业背景的专家来提出全面的建议。审计委员会的规模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职能的发挥程度,进而影响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由此提出第二个假设:
H2:规模越大的审计委员会治理效果越好。
3.审计委员会设立时间与审计意见。
本文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将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这一变量改为限定设立时间的0/1 变量,因为我国上市公司已基本按要求设立审计委员会,但是设立时间却有显著差别。
2008 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一次明确规定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并从2009 年7 月1 日起开始在上市公司执行。如果在这一时间后才设立审计委员会,我们可以认为该上市公司对于落实审计委员会制度并不积极,因此本文认为这样的公司更可能存在财务报告质量问题。由此得到第三个假设:
H3:审计委员会设立时间若早于2009 年7 月1 日,则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果更好。
4.审计委员会运行状况与审计意见。
我国部分学者认为,审计委员会效率低下甚至无效的原因在于上市公司仅仅迫于政策压力或者监管压力才设立审计委员会。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是否会正常运行审计委员会,还是仅将其作为摆设?根据本文的理论分析结果,认为审计委员会职能的发挥可以改善审计意见,因此审计委员会运行正常的公司更有可能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由此得到第四个假设:
H4:运行正常的审计委员会治理效果更好。
四、实证研究
1.变量设计。
变量定义及相关计量方法详见表1:
(1)被解释变量。审计意见(OP):审计意见为非标准审计意见时,赋值为1;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时,赋值为0。
(2)解释变量。①独立董事所占比例(IND):以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来表示。②审计委员会规模(NUM):以审计委员会的人数来表示。③审计委员会成立时间是否早于2009年7月1日(TIME)。设立时间早于2009年7月1 日,取值为1,否则为0。④审计委员会是否正常运转(RUN):正常运转取值为1,否则为0。变量的定义参考了现有文献(王跃堂、涂建明,2006)中的相关内容,审计委员会是否正常运转是指审计委员会是否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在日常管理中发挥作用,将年报中明确表示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并开展了相关工作和履行了相关职责视为正常运转。
(3)控制变量的设计。
其一,净资产收益率(ROE)。ROE=净利润÷股东权益平均余额。一般认为,企业盈利状况好对审计意见会产生正面影响,预期符号为正。
其二,资产负债率(LIAB)。LIAB=负债合计÷资产总计。Bao和Chen(1998)的研究认为,审计意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资产负债率越高,获得负面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夏立军和方轶强(2005)也有类似的结论。因此本研究中该变量预期符号为负。
其三,财务特征变量(PB)。PB为市净率,市净率=今收盘价当期值÷所有者权益合计期末值。黄芳和章贵桥(2014)认为,处于较快成长阶段的公司即为高成长性公司,相应也会有较高的经营风险,并伴随着一定的失败概率。根据谨慎性原则,会计师事务所更容易给予高成长性公司非标准审计报告,所以预期系数符号为正。
其四,上年是否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LAGOP)。上年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取值为1,否则为0。如果上年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说明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内部控制也比较薄弱,财务报告才会存在问题。因此可以认为该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较大,相较于其他上市公司在本期更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因而预期LAGOP系数符号为正。
2.模型构建。
多变量回归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本文的研究需求,提出以下研究模型:
在上述回归模型中:α为方程的截距即常数项;β1~β8为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εi为随机误差项,代表模型中未考虑到的其他因素对模型的影响。
3.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1~2013 年沪深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中获得非标准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为基础对象,并选择了相应的配对公司样本。
(1)非标准审计意见公司筛选。本文在筛选样本时运用了以下标准:剔除金融保险行业上市公司;剔除ST、*ST类上市公司;剔除数据不全的公司。对于同时在两个年度或者三个年度都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本文偏重更为严重的审计意见。其他没有偏重的情况下,以更接近当前年份的数据为研究对象。按照上述标准对所有样本进行筛选后得到有效样本104个,其中2011~2013年样本个数分别为41、19和44个。
(2)配对样本筛选。在选择配对样本时,对于某一上市公司,本文选择与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年份相同、所在的证券交易所相同且行业相同的公司,再从中选取资产总额最接近的一家上市公司。
本文的研究样本经过严格筛选之后,最终由2011 ~2013 年的208 家(其中:2011 年82 家、2012 年38 家、2013 年88家)上市公司组成。
(3)数据来源与处理。审计意见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其他年报数据来自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http://www.cninfo.com.cn/)。本文中关于审计委员会特征描述的数据全部通过手工整理获得。本文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
4.单变量差异性分析。
运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 U检验来判断两组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结果可以看出:独立董事所占比例(IND)、审计委员会成立时间是否早于2009年7月1日(TIME)、审计委员会是否正常运转(RUN)、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负债率(LIAB)、上年是否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LAGOP)五个变量的差异性检验显著。
注:OP为分组变量;∗∗∗、∗∗、∗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下同。
5.多重共线性检验。
本文通过两组检验值来共同验证多重共线性,一组为容差和方差膨胀因子(VIF),另一组为特征值和条件指数。检验结果表明,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可以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
6.回归分析。
为验证四个假设,本文以审计意见作为回归的因变量,以独立董事所占比例(IND)、董事会规模(NUM)、审计委员会成立时间是否早于2009年7月1日(TIME),以及审计委员会是否正常运转(RUN)为自变量,考察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说明该模型具备较好的解释能力。
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到,独立董事所占比例(IND)检验结果通过了5%水平上的双尾检验,符号一致,即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越高,公司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小,从而支持了H1。
审计委员会成立时间是否早于2009 年7 月1 日(TIME)通过了5%水平上的双尾检验,也就是说,审计委员会成立时间早于2009年7月1日的公司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更小,从而支持了H3。
审计委员会是否正常运转(RUN)在Logistic检验中显著性结果为0.162,虽然没有在10%的水平上显著,但是符号也与假设中预测的一致,较弱地支持了H4,即正常运转的审计委员会更有可能获得标准审计意见。
总之,在四个假设中只有H2没有得到支持。
控制变量中,资产负债率(LIAB)和上年是否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LAGOP)这两个控制变量的检验结果显著。
7.针对H4的进一步回归分析。
本文以变量RUN_RE代表审计委员会是否真正良好运转,代替变量RUN。该数据也是通过上市公司年报手工整理获得,真正良好运转取值为1,否则为0。被视为真正良好运转的审计委员会要披露具体的工作内容,比如会议日期、议题等,而披露信息没有具体工作内容的则被视为没有真正良好运转,预期RUN_RE系数符号为负。
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真正良好运转的审计委员会比例在非标准审计意见组和标准审计意见组中分别为48.1%和63.5%,有较为明显的差别。
为进一步验证H4,本文以变量RUN_RE代表审计委员会是否真正良好运转进入回归模型进行验证,得到表4的模型汇总:
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说明该模型具备较好的解释能力。但是,审计委员会运转的相关指标仍然不够显著。这一研究结论可能与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方式以及数据的搜集方式有一定关系。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1.结论。
本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一是提高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的比例有利于改善财务报告质量。因此,企业应该尽量提高本公司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独立董事不仅能为公司带来各方面的专业意见,还可以保证审计委员会履行其职责。
二是在强制设立时间前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更好。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设立时间早于2009年7 月1 日的上市公司比在2009 年7 月1 日之后设立的上市公司更容易获得标准审计意见。我国上市公司已基本按要求设立审计委员会,本文证明了设立时间的显著差别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即上市公司自愿设立或是强制设立审计委员会之间是有显著差别的。
三是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出具具有一定的惯性。如果上年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报告,说明该上市公司的监督体系存在问题,内部控制也比较薄弱,存在着一定的财务报告问题。这样的公司在短期内做出显著改变的难度比较大,因此不良的监督体系仍然会存在一段时间,获得的非标准审计意见也很可能持续。
2.建议。
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是有一定效果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财务报告质量。从实践来看,依然存在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及规范。虽然我国监管部门先后颁布了《指导意见》、《治理准则》、《基本规范》等来指导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但权威性和强制性都还不够,因此应尽快上升到法律层面。比如在《公司法》中增加条款,或者要求在《公司章程》中明确其地位、职能及履职范畴。
其次,明确审计委员会信息披露相关内容。虽然《治理准则》中已经要求上市公司在“治理信息报告”中定时披露包括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工作情况、履行职责情况等,但显而易见的是披露程度远远不够。
建议出台更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细化审计委员会相关信息披露的范围,明确审计委员会信息披露的程度。只有提高了审计委员会对于财务报告程序监督的透明度,才能更好地促进审计委员会成员履行其职责,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委员会的治理功能。
最后,进一步提升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独立董事必须保持超然的独立地位,才能避免公司内部的各种欺诈和隐瞒行为,独立董事对管理层的监督才能有效制约内部董事。因此,在选择独立董事的过程中必须有据可依,仔细考察,避免独立董事和现有管理层之间联系过于密切。
摘要:本文以2011~2013年深沪两地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中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及配对公司为样本,经过统计分析,对审计委员会特征和获得的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设立时间及运作对企业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具有积极作用。
审计报告类型的判断 篇4
当错报金额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而影响的金额不大,远远低于重要性水平,不至于影响会计报表使用人的决策,因而注册会计师认为该金额是不重要的,就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例如,被审计单位办公用品直接作为管理费用,因其金额很小,错报就不重要,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2)错报金额重要但就会计报表整体而言是公允的
当错报金额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金额超过重要性水平,在某些方面影响会计报表使用人的决策,但对会计报表整体而言仍然是公允的,注册会计师可以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例如,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表日拥有的存货金额较大(超过重要性水平),已将其用作商业银行贷款抵押品,但没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如果其他商业银行利用该会计报表进行贷款决策,因不了解存货已作抵押就会受到一定影响。
但存货的错报并不影响现金、应收账款和其他会计报表项目以及整个会计报表,因此,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是合适的。
(3)错报金额非常重大且影响非常广泛以至会计报表整体公允性存在问题
当错报金额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金额非常重大且影响又非常广泛,将会全面影响会计报表使用人的`决策,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例如,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表日拥有的存货金额很大,远远超过重要性水平。
如果存货出现错报,对会计报表许多项目乃至整个会计报表都会产生影响。
因此,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存货错报对净资产、流动资产、营运资本、资产总额、销售成本、利润总额、所得税、税后净利润的综合影响。
在判断综合影响时,必须考虑该项目对会计报表其他项目的影响程度,亦即牵扯性。
现金和应收账款之间的分类不当只会影响这两个账户,因此并无牵扯性;而一项重要的销售业务没有人账则影响应收账款、流动资产、资产总额、销售收入、所得税、利润总额、净利润、留存收益等,因此牵扯性很广。
一项错报金额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金额产生的牵扯性越广,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可能性就越大。
例如,注册会计师可能对现金与应收账款的分类不当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而对相同金额的销售业务没有人账则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2、判断错报金额产生的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确定错报金额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金额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并不容易,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如果因会计政策的选用、会计估计的作出或会计报表的披露不符合国家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判断错报金额产生的影响:
(1)将错报金额与重要性水平比较。
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的错报金额与推断的尚未发现的错报金额综合起来,判断是否对会计报表使用人的决策产生影响,并重点考虑错报金额的牵扯性。
(2)确定错报的可计量性。
有时,错报金额是难以计量的。
例如,被审计单位拒绝披露当前的诉讼案件或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购入的公司。
在此情况下,注册会计师要判断事项涉及的金额可能对会计报表使用人决策造成的影响。
(3)确定错报的性质。
错报性质的不同对会计报表使用人的决策产生的影响不一样,对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类型的影响也不一样。
如果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将由此引起的错报与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并考虑其牵扯性。
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分布研究 篇5
收录日期:2012年4月13日
一、引言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非标准审计报告》, 非标准审计报告是指标准审计报告以外的其他审计报告, 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包括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非标准意见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
审计意见类型是否恰当, 自美国证券法实施以来一直是一个广泛争论的热点问题。由于我国委托人错位、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上市公司董事会或管理当局拥有对注册会计师聘用、解聘、审计产品定价的决策和支付权, 使审计关系扭曲。社会各界认为注册会计师行业没能发挥应有的经济监督作用, 认为他们缺乏必要的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 甚至有时候会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共谋, 损害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二、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总体分析
本文选用的研究样本包括2008~2010年这三年间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可以找到数据的上市公司。截至2010年3月15日, 我国A股市场共有1, 624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08年年报, 110家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 占上市公司的6.77%。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中, 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有75份, 占非标准审计意见总数的68.18%;保留意见为18份, 占非标准审计意见总数的16.36%;无法表示意见的有17份, 占非标准审计意见总数的15.45%。非标准审计意见对判断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否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至关重要, 而且在不同程度上表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一定的问题, 能够提醒报表使用者谨慎使用报表资料。
2009年沪深两市共有1, 774家上市公司按期披露了年报。据统计, 有1, 655家公司被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 占93.3%, 与2008年的93.23%和2007年的92.55%相比呈缓慢增长态势, 2009年有119家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 占披露年报公司的6.7%, 与前两年相比略有下降。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 (http://www.Cicpa.Org.cn) 的年报审计情况快报与事务所全国百家信息; (2) 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网站;潮资讯网 (http://www.cninfo.Com.cn) ; (3) 各上市公司2008~2010年度的年报。同时, 对数据进行了抽样核对, 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表1)
三、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分析
(一) 带强调事项无保留意见特征分析
1、涉及持续经营能力的不确定性比重较大。
因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疑虑的事项或情况的公司有63家, 占全部带强调事项无保留意见公司的72.4%。这些公司的问题有:连续巨额亏损或主业巨额亏损、存在大量逾期债务、资产负债率较高、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等。
2、因重组 (并购) 未完成、交易而产生
不确定风险发表带强调事项无保留意见 (个别公司与其他原因共存) 的有9家, 占全部带强调事项无保留意见公司的10%。如:农产品、ST玉源、*ST丹化重组、旭飞投资等公司未获批, 太极实业并购未获批。截至2009年12月31日, 第一大股东正在筹划对旭飞投资实施重大资产重组, 重组结果可能对公司未来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此外, 旭飞投资能否变更海发大厦一、二期土地使用性质尚不确定, 进而使得海发大厦能否被剥离置换存在不确定性和障碍, 对上述重大资产重组产生影响。
3、因涉及担保或诉讼和其他情况的
公司都是6家 (个别公司与其他原因共存) , 占全部带强调事项无保留意见公司的7%。被证监部门立案调查未有正式结果的公司有4家, 占全部带强调事项无保留意见公司的5%。
(二) 保留意见特征分析。
当财务报表就其整体而言是公允的, 但还存在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形时注册会计师应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被视为注册会计师在不能出具无保留意见情况下最不严厉的审计报告。2009年被出具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共占全部审计报告的0.73%, 低于2008年0.38个百分点, 低于2007年0.16个百分点。被出具保留意见的13家上市公司有:ST国药、荣华实业、科达股份、ST宝龙、天目药业、*ST三联、莲花味精、四维控股、紫光古汉、绿大地、SST华新、ST科龙、百科集团。ST公司占被出具保留意见上市公司的38.46%。从保留事项的具体内容分析, 审计报告提及审计范围受限, 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有11份, 占84.62%。另两份分别是:莲花味精因涉嫌违规, 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四维控股的存货委托保管事项可能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需经证监会核准。13份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中, 就导致保留事项的个数来看, 涉及1个事项的有4份, 占30.77%;涉及2个事项的有4份;涉及3个事项的有3份, 占23.08%;涉及4事项的有2份, 占15.38%。提及事项平均数为2.23个。各种导致保留意见的事项中, 排在第一位的是无法确认应收及预付款项的真实可靠、可收回程度及资产减值计提合理性有8家。如荣华实业、天目药业、*ST三联、紫光古汉、ST科龙、绿大地、百科集团、*ST国药;排在第二位的是受到监管部门立案调查, 有7家, 如百科集团、天目药业、*ST三联、莲花味精、紫光古汉、绿大地、科达股份;排在第三位的是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的有5家, 如百科集团、荣华实业、ST宝龙、紫光古汉、*ST国药;其他还有无法判断交易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费用发生与列报的准确性、诉讼事项等。
单一原因导致审计范围受限的公司有:SST华新无法确认其现在的实际控制人;ST科龙无法取证, 以判断该笔款项的坏账准备计提和计价认定是否合理;*ST三联存在未决诉讼, 无债权、债务往来款项余额;四维控股涉及多个事项有证监会整改通知未经验收、四维控股将其持有的重庆四维卫浴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转让、存货转让已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尚未报批。
(三) 无法表示意见特征分析。
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 以至于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时, 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2009年上市公司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19份, 占1.08%。与2007年 (1.09%) 和2008年 (1.04%) 相比变化不大。该类审计意见具有如下方面特点: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19家公司中多数涉及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不确定性问题。另外, 除赛格三星、海鸟发展外, 其他的17家都是ST、S*ST或*ST公司, 具体包括10家ST公司 (ST金顶、ST中华A、ST沪科、ST东盛、ST科健、ST钛白、ST大水、ST银广夏、ST源发、ST东碳) ;6家*ST公司 (*ST亚太、*ST九发、*ST宝硕、*ST盛润A、*ST锦化、*ST宏盛) 和1家S*ST公司 (S*ST北亚) , 占到89.47%;提及事项平均数量远多于其他非标准意见。提及5个事项的有1家公司, 提及4个事项的有1家公司, 提及3个事项的有6家公司, 提及2个的有4家公司, 提及1个事项的有7家。平均每份报告提及事项数为2.21。在所有事项中, 排在第一位的是持续经营能力重大不确定, 有11家, 占57.89%, 如*ST九发截至审计报告日仍处于重大资产重组过程中, 除对烟台紫宸投资有限公司的投资外无任何资产, 且无法对烟台紫宸投资有限公司形成实质性控制。排在第二位的是提及无法获取充分、适当审计证据判断各项资产、负债的真实、准确、公允性的较多, 有8份。其他主要原因还包括或有事项、诉讼事项、贷款担保、证监会立案稽查、重大对外投资的不确定性等。
四、建议
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导致财务人员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有空可钻。滥用会计估计行为已不是新问题, 但随着财政部相关会计准则的出台, 上市公司通过债务重组、资产置换与非货币交易等行为来操纵利润的手法已经不可能。而会计估计主要在于公司的主观判断, 一些公司利用计提多少不好具体规定这个灰色地带肆意进行巨额计提, 从而对业绩造成重大影响。而注册会计师的意见并不能影响到公司对自身的“合理估计”, 能做的只有出具非标准意见以便免责。再有, 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准确性以及测算所依据的假设存在疑问, 也成为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比较集中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些问题, 主要有如下建议:
(一) 注册会计师应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相关事项给予更多关注。
注册会计师应对有重大财务风险, 计提巨额准备, 大额逾期借款及其相关诉讼和巨额担保引发的巨额连带责任风险等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性的上市公司重点关注, 尤其对亏损上市公司, S*ST公司更应提高警惕。这类上市公司昭示了所面临的经营困境和财务风险, 一般来说更有可能存在内部控制问题, 财务报表往往存在更多的重大错报和舞弊风险, 更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二) 进一步规范带强调事项段无保
留审计意见的运用, 细化出具审计意见方面的规定。因为笔者在分析2006年注册会计师对深市上市公司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时, 发现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不明确、不规范, 个别注册会计师仍存在以强调事项段代替保留意见的情况。
(三) 建立与完善相关体制制度, 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建议建立与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制, 实行同业互查制度,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 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
[1]程腊梅.非标准审计意见特征分析[J].会计之友, 2011.9 (上) .
[2]刑海玲.非标准审计意见注意领域研究——基于上市公司[J].2003~2008年度报告的数据[J].商业会计, 2009.11.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注协发布2009年报审计情况快报1-15期[OL].ht t p://www.ci cpa.or g.cn, 2010.7.25.
审计师类型 篇6
1. 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
(1)国外研究情况。审计任期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从总体上看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在国外学术界一直处于争论中,一种观点认为,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负相关,延长审计任期会损害审计质量,如:Mautz和sharaf (1961)指出,一方面,审计任期越长,审计人员的谨慎性越低,且不愿意接受新的会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其专业能力不能得到改进和提高;另一方面,审计任期越长,越可能与客户建立私人友情,损害审计师的独立性,对审计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审计任期的延长并不会损害其提供审计服务的质量,如:Johnson、Khurana和Reynolds (2002)以异常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和应计利润项目的持续性来衡量财务报告的盈余质量,结果表明与审计任期中等组相比,在审计任期较短组,其盈余质量较差,在审计任期较长组,盈余质量没有显著差别,审计任期延长并没有损害审计质量。Andrew B.Jackson、Michael Moldrich和Peter Roebuck (2008)研究发现以发表持续经营的意见为代理变量,审计任期与其提供审计服务质量正相关,以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为代理变量,审计任期对审计质量没有影响。
(2)国内研究情况。在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特殊制度背景下,关于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关系的研究文献可分为两类,一类文献支持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是倒“U”型特征的非线性关系,在审计任期的早期,审计质量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而上升;在审计任期的后期,审计质量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而下降,如:陈信元和夏立军(2006)以中国证券市场上2000~2002年期间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用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作为审计质量的代理变量,发现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呈倒U型关系,其拐点大约为6年。另一类文献并没有发现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呈倒“U”型特征的非线性关系,如:刘成立和王晓艳(2006)以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相对于中等审计任期(4~6年)的上市公司,较短审计任期(1~3年)上市公司审计质量较低,而较长审计任期(7年以上)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并没有显著差异;刘启亮和唐建新(2009)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审计师任期的延长提高了其提供审计服务的质量,但将审计师与客户细分为正常聘任关系组和非正常聘任关系组后,前者签字审计师任期与审计质量正相关,而后者随着签字审计师任期的延长,审计质量可能会变差。
2. 会计师事务所类型与其提供审计服务质量的关系。
(1)国外研究情况。国外研究会计师事务所类型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时,一般以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为划分会计师事务所类型的标准,大量文献研究表明审计质量由会计师事务所规模驱动,Nichols和Smith (1983)、Simunic和Stein (1987)则通过实证研究为上述观点提供的经验证据,他们将会计师事务所划分为前十大与非十大两类,通过研究发现前者更能发现客户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证明前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Dye (1993)从诉讼成本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避免高昂的赔偿损失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Becker、Defond、Jiambalvo和Subramanyam (1998)利用操控性应计利润对“八大”和“非八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样本公司进行比较,发现“非八大”审计客户操控性应计利润额显著高于“八大”审计客户,说明“非八大”比“八大”能容忍客户更多的盈余管理;Krishnan (2003)同样发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相比报告了更低的应计利润,证明了“四大”提供审计服务的质量较高。
(2)国内研究情况。国内有关会计师事务所类型与其提供审计服务质量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是否高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但并没有取得一致结论,一种观点认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如:于鹏(2007)研究发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存在显著差异,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相比,“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业绩差、风险高的公司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更高。另一种观点认为“四大”和“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服务的质量并无显著区别,如:刘峰等(2007)的研究发现从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出具的概率、可控应计的数量和会计盈余的持续性三个角度来看,“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从会计盈余的稳健性角度来看,“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甚至比“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更不稳健。
二、理论分析
根据审计质量的含义,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独立性是影响审计质量的根本因素,审计任期通过作用于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独立性影响审计质量,一般研究文献认为审计任期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独立性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但对于不同类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任期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独立性的影响是否是一致的呢?Myers (2005)研究发现对于行业专家和非行业专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任期对其提供审计服务质量的影响是不同的,对非行业专家的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审计任期越长,其审计客户更可能发生与核心盈余有关的错报。在我国, 夏立军、陈信元和方轶强(2005)发现对于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任期的增加并没有损害审计独立性,反而提高其审计服务的质量,而对于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无论审计任期长短,审计质量都比较低。可见,由于不同类型的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外部审计市场环境和会计师事务所本身内部特征不同,审计任期对于决定其提供审计服务质量的两个关键因素———审计师胜任能力和独立性的影响可能不同,导致其对于审计质量的影响可能不同。
会计师事务所类型与审计质量关系的主要理论主要是由美国学者基于美国制度背景、审计市场特征所形成的。与美国审计行业发展不同,比如谢德仁(1999)认为政府的行政力量主导我国审计市场的经济改革过程,我国早期的会计师事务所几乎全由行政部门成立的,我国审计行业在缺乏有效审计需求的执业环境中,由政府作为行动集团强制推动,这种政府主导型特征使得我国审计行业的制度背景和市场特征不同于发达国家,但随着近年经济改革的深化以及制度的逐渐健全,我国审计市场的执业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和发展。按照DeAngelo的观点,审计市场结构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类型和审计质量的关系,美国审计市场结构特征是国际“四大”为主导的寡头垄断,在我国,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客户的总资产看,2006年以前我国审计市场是国际所、其他类型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分割审计市场的结构特征,2006年以后我国审计市场的结构特征逐渐趋同于美国;从会计师事务所收入来看,“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收入显著高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呈现寡头垄断趋势。按照Dye的观点,法律风险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类型和审计质量的关系,与美国资本市场“高风险、严监管”的制度背景不同,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师的法律风险较低,但随着2007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就我国审计师在审计业务活动中的民事责任的定位、归责原则与举证责任以及第三人的范围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提高了审计师的法律风险。尽管我国审计市场结构特征和法律环境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差距呈逐渐减小的趋势。
三、总结与评价
根据DeAngelo (1981)对审计质量的定义,审计质量的特征包括对会计报表错弊的“发现”和“报告”两个方面,发现会计报表的错弊取决于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报告会计报表的错弊取决于审计人员独立性。因此审计人员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是决定审计质量的最基本因素,会计师事务所类型和审计任期通过其影响审计质量。
1. 基于独立性视角的分析。
对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而言,2009年年末具有证券资格的“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共有50家,而占据市场份额较低,导致其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严峻的生存压力,当审计供给市场的竞争加剧时,客户重新寻找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就会降低,更容易寻找到与管理当局意见相配合的会计师事务所,当现任审计师更加关注其他审计威胁时,其对客户的依赖性就会增强,独立性就会下降;对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如果其丧失独立性的“机会主义”行为被发现,其失去其他客户损失、声誉下降损失和诉讼成本均较高,因此其独立性较高。根据Goldman和Barlev (1975)所建立的冲突模型,决定审计人员独立性的关键因素是管理当局施加压力的可能性和审计师抵抗客户压力的能力,对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其对某单一客户的经济依赖性较低,抗压能力较强,在各个时间段都会抵御来自于客户解雇审计师而丧失准租金的压力,保持较高水平的独立性;对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来说,根据Simon和Francis (1998)的观点,审计人员只有将未来的准租金变为现实,初次低价服务才是合算的,所以为免于失去审计委托,审计师会倾向于按委托人的意愿解决争议。他们认为,在三年以后,审计的“独立精神”才能恢复,但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对特定客户审计成本逐渐降低,能够获取更高水平的准租金,产生经济依赖性,导致其独立性的降低。
2. 基于专业胜任能力视角的分析。
一般认为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相比,“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更先进的审计技术、更成熟的审计程序、更丰富的审计经验、更完善的培训体系,专业胜任能力较强。行业专长是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Cris El Hogan和Debra Cl Jeter (1999)对1976年和1993年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市场份额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具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会计师事务所其行业市场份额继续增加,行业审计市场的集中度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按照行业服务线对其组织结构进行了重组,使其为特定行业提供审计服务时具有竞争优势,并把这种竞争优势扩张到我国,而李铁群(2007)研究表明,我国行业审计市场是高度分散竞争的市场,我国审计市场的集中度很低,因此我们推测“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已基本具备行业专长,而“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化经营的特征不明显,由此导致“四大”具有更高水平的专业胜任能力。由于“四大”和“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专业胜任能力的差别,导致学习效应对其专业胜任能力的影响可能不同。由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本身专业胜任能力较强,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学习效应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可能由于工作缺乏挑战性,产生过度自信心理,导致并不再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态度,对专业胜任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而对于专业胜任能力较弱的“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学习效应效果显著,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其专业胜任能力不断增强,但随着审计人员对客户业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深入了解,其提高效果将逐渐减弱。
根据前面两个推论,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相比,“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具有更高水平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同时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所处市场环境及本身特征的不同,审计任期对其的影响也存在差别,对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审计任期对审计人员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导致审计任期对“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也不明显;对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先升后降,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变换符合学习曲线效应, 在前期上升, 而后期则逐渐平稳,受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呈倒“U”型特征的非线性关系。
四、政策与建议
1.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是决定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其对特定客户的经济依赖性越低,独立性越高,越可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2007年6月,中注协颁布了《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南》,全面启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我国国内所规模显著小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提高国内所的审计质量,应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发展成员所、组建会计师事务所联盟等方式迅速扩展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2. 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化。
发展行业专长是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审计市场集中度较低,基本不具备行业专长。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一般有分为四层次:主任会计师、部门经理、项目经理和助理人员,职责划分主要是按照业务类型划分为审计部、咨询部、评估部以及其他职能部门,应按照行业服务线对其组织结构进行了重组,聚焦几个特定行业,通过“干中学”,在特定行业的各种风险领域、会计规则、报告要求等谋求审计技术优势,成为行业专家,为特定行业的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摘要:目前关于会计师事务所类型和审计任期对审计质量影响的研究还存在较大争论, 本文将对这两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 并在我国具体制度背景下, 从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两个维度分析两者的关系, 提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审计质量,审计任期,会计师事务所类型
参考文献
[1].DeAngelo.Auditor size and auditor quality.Journal of Accounting&Economics, 1981;3
审计师类型 篇7
美国联邦法律要求审计师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发布联合审计报告。受其影响, 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也要求我国的上市公司同时两份报告即内控报告和财务报表审计报告。指引将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 同时也会减少商业欺诈风险。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要求, 上市公司要同时披露内控报告和财务报表审计报告。本文将内控报告分为肯定的内控报告和否定的内控报告。当一个企业同时披露了这两份报告而且事务所给出的均是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报告, 那么投资者对该上市公司的信心是比较充足的。但是, 如果一个企业在收到标准的审计报告的同时, 却收到了否定的内控报告, 那必然会引起投资者对该上市公司的怀疑, 可是, 仅仅根据否定的内控报告来评价一个公司真的合理吗?把否定的内控报告作为上市公司的“死亡判决书”真的正确吗?
本文认为, 如果一个企业同时收到了标准的审计报告以及否定的内控报告, 并不能直接认定该企业没有投资价值。一个企业有无投资价值, 还应该从财务的角度来评价, 比如该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强弱、偿债能力的高低、发展能力的好坏等。如果一个企业表现出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以及较好的发展前景, 显然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二、问题提出以及解决方案
如果企业同时收到了标准的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和否定的内控报告, 我们应该知道, 虽然审计机构提出了企业的内部控制部分失效, 但有弥补意见、修正措施, 以保证财务报表有效, 公众是可以接受的。这时, 投资者可以通过进一步分析该弥补意见、修正措施来验证其是否可行, 以及分析财务报表来判断该企业是否值得投资。
1.财务报表有效性的认定
我们可以通过鉴证风险、审计师的客观性及独立性来判断审计师出具的弥补意见、修正措施是否可以保证财务报表的有效。
鉴证风险指的是在鉴证信息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 注册会计师提出不恰当结论的可能性。如果企业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表明本企业的鉴证风险很低, 也就是说在鉴证信息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 注册会计师提出不恰当结论的可能性很小, 同时审计师和事务所的客观性也能被公众认可。那么我们可以相信审计师出具的弥补意见、修正措施是否可以保证财务报表的有效。
2.分析财务报表
(1) 盈利能力
所谓盈利能力分析, 是指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 判断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 包括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的分析和企业在较长时期内稳定地获取利润的能力。
企业的财务分析体系中, 盈利能力分析是核心, 盈利能力分析能够用以了解、认识和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管理水平, 预测和衡量企业是否具有活力和发展前途。
(2) 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全部到期债务的能力和现金的保证程度。企业的负债按照偿还期的长短, 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两大类。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主要是利用企业资产负债表数据, 计算和分析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关系, 来考察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和水平, 其核心问题是企业的现金流量分析。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是分别利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数据, 计算和分析企业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 同时结合企业的盈利能力, 来全面综合评价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3) 发展能力分析
企业价值的增长应当主要源自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因此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情况对于分析企业的发展能力非常重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范围非常广泛, 但从财务状况角度, 我们通常关注企业销售的增长和企业资产规模的增长。我们可以利用销售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股利增长率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从而判断其发展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 投资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一个企业, 从而决定其是否值得投资。也就很清楚地看到, 企业应该及时披露这些消息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看, 有一家企业叫做上海家化, 它在公布2013 年度财务报告的同时, 也公布了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自身出具了内部控制无效的自我评价报告, 这两份报告都认定上海家化存在三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 分别涉及关联交易、销售返利和运输费用核算、财务人员培训领域。作为2014 年公布的第一份否定意见内控审计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 上海家化股票并未受此影响下跌, 反而高开高走。因此, 关于内控审计报告再次引发市场关注。
其实, 被审计机构审计出来内部控制无效对企业来讲并非是坏事, 换句话说, 否定意见内控审计报告其实没那么可怕。像上面例子中的上海家化企业, 可以对新浪财经等一些比较具有权威的财经网站查询到一些财务指标来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 并在权威网站、报纸、期刊等进行公布, 也可以挽回投资者的信心, 不致于使企业陷入危机之中。
据统计, 2014 年, 共有45 家上市公司同时被出具了非标准的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和内控审计报告, 还有11 家上市公司被出具的财务报表审计报告意见和内控审计报告意见不一致, 其中有7 家上市公司的内控审计报告为否定意见, 而其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为带强调字段的无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虽然通过统计数据我们看到同时收到标准审计报告和否定内控报告的企业并不算太多,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 首先我国内控制度刚刚起步, 与国外发展相比相对较晚;其次很多企业并没有公布内控报告。而本文正想通过这样一个视角, 让企业明白披露内控报告即使收到否定的报告也并不可怕, 从而推进我国内控法律制度的普及。
三、结论及不足
本文主要分析了同时收到标准无保留意见的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以及否定的内控报告的公司挽回投资者信心的策略, 即投资者要及时公布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关于本企业鉴证风险的及审计师是否能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有力证据, 以及外部权威机构作出的本公司的财务分析发展能力等的分析报告, 从而帮助那些由于看到否定的内控报告的投资者消除惶恐和怀疑的心理, 也使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下去。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分析一个企业是否值得投资不仅仅可以分析其财务报表, 还可以分析企业文化、员工素质、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 本文主要是从财务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可能不够全面。
参考文献
[1]方红星, 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 2011 (8) :53-60.
[2]李万福, 林斌, 宋璐.内部控制在公司投资中的角色:率促进还是抑制[J].管理世界, 2011 (2) :81-99.
[3]林斌, 刘春丽, 舒伟, 周美华.上市公司为什么参加内部控制试点——基于信号理论的检验[J].会计与经济研究, 2012 (2) :23-33.
[4]林斌, 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 2009 (2) :45-52.
[5]田高良, 齐保垒, 李留闯.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11 (4) :134-141.
[6]陈志斌, 陆瑶2008.内控规范制定机制研究.会计研究, 4.
审计师类型 篇8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前期的经典审计理论研究采用代理理论来解释不同的公司对外部审计的需求。从契约观的角度看, 由于契约的不完备使投资者与公司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为了防止管理当局的道德风险及降低市场中的逆向选择, 需要独立审计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当外部投资者向公司融资时, 他们将面临着因控股股东或经理人员 (内部人) 对他们的剥夺而使其投资回报无法兑现的风险, 但因这种风险造成的成本最终由公司内部人承担, 他们有强烈的激励来限制这种转移或掠夺行为, 包括聘用独立审计师来监督审查, 并向外部投资者报告。独立审计是公司的外部担保机制和监督机制, 其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是为了缓解企业的代理冲突, 降低中小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其代表的是投资者的利益, 对投资者负责。审计的角色是减少企业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Shleifer & Wolfenzon (2002) 和Newman等 (2005) 的模型中全面论述了独立审计师在实施和保护外部投资者权益的作用, 发现完全竞争市场中自利的独立审计师在发现和阻止内部人 (企业家) 转移或掠夺公司现金流量的作用, 显然, 此时的投资者保护就是独立审计师发现和惩罚内部人转移或掠夺公司现金流量的行为。综上所述, 审计在公司治理和上市公司内部投资者保护执行中发挥着监督和保证职能, 我们提出假设:企业内部投资者保护执行越好, 独立审计师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可能性越大。
二、研究设计
(一) 变量设计
1.审计意见类型
审计意见类型变量 (audopi) 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本文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称为清洁审计意见, 将其余类型审计报告统称为不清洁审计意见。当上市公司收到“清洁审计意见”, 则取值为1;反之, 取值为0。
2.投资者保护执行指数
企业的投资者保护执行指数 (Ip) 是根据沈艺峰等 (2009) 构建出的数据而建立。沈艺峰、肖珉等 (2009) 分析了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所公布的《公司治理专项活动自查报告和整改计划》 (以下简称《自查报告》) 的调查结果, 从抗董事权、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实施三方面构建出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保护执行指数。在《自查报告》中, 我们发现沈艺峰构建指标的第22个问题 (有无主动披露信息意识) , 上市公司的表述模糊, 我们无法准确划分是或否, 因此, 我们将该问题从我们的投资者保护执行指数中剔除。最终, 我们所构建的投资者保护执行指数 (IP) 包括以下的21个问题 (见表1) 。
3.控制变量
除上述变量外, 我们还加入了控制变量。企业规模 (Size) 用公司年末资产账面价值的自然对数来表示;财务杠杆 (Lev) 采用资产负债率表示;企业的成长性 (Growth) 采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表示;是否国有 (State) 采用虚拟变量表示, 当该上市公司为国有时为1, 否则为0;年限 (Year) 采用截止2007年末上市公司上市的年限来表示。最后, 本文通过设置虚拟变量控制行业因素 (Industry) 。我们采用《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行业分类, 制造业按两位行业代码, 其他行业按一位行业代码, 分为21个行业, 以农业类上市公司为参照系, 共设置20个虚拟变量。
(二)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我们选取2007年沪深A股的企业作为样本。截止2009年10月7日, 我们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共查找到1 270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司治理专项活动自查报告和整改计划》。其中, 上海852家, 深圳418家。在此基础上, 我们对上市公司做出如下筛选:①剔除ST, SST, GST的企业, 共150家;②剔除金融企业, 共25家;③剔除2007年上市的企业, 共35家;④剔除《自查报告》中相关信息披露不完整和相关财务数据不全的公司, 共68家。最终, 我们得到992家样本企业。我们根据《自查报告》手工收集了投资者保护执行指数, 并且根据企业年报手工收集了机构持股比例和机构数量。而其他数据均来自于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CSMAR数据库查询系统。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2列出本文所有变量的描述性分析。从表2中可见, 投资者保护执行指数的最小值为6, 说明个别企业投资者保护执行情况差, 并不能有效落实投资者保护相关法律的措施。而其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5.26和15, 这表示大多数上市公司在投资者保护执行方面表现较好, 但仍需改进。而对于审计意见类型的虚拟变量, 我们发现, 该变量的均值为0.9627, 这说明在我国大多数独立审计师给上市公司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二) 相关性分析
从表3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可以看出, 审计意见和投资者保护执行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这表明在不控制其他影响绩效的因素时, 公司的投资者保护执行指数与审计意见正相关。同时, 审计意见和总资产净利率显著正相关, 和企业财务杠杆、上市年限显著负相关, 和企业规模以及是否是国有企业并无显著关系。然而, 这些结果只是简单的相关性分析, 具体的结果有待于下面进一步的研究。
(三) 多元回归分析
根据理论分析, 我们建立以下方程:
Audopi =α0 +α1*ip+α2*SIZE+α3*LEV+α4*GROWTH+α5*STATE+α6*YEAR+ε
我们使用最小二乘法对方程进行回归分析。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 AdjR2达到了0.049, 整个方程的F值是9.479, Sig是0.000, 说明方程在整体上是统计显著的;DW值是1.981, 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问题。残差的检验采用White Heteroskedasticity检验, 输出结果表明不存在异方差。各个变量的VIF值都在1.3以下, 说明各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投资者保护执行指数与审计意见类型变量之间显著正相关, 这说明, 上市公司内部投资者保护执行实施情况越好, 企业获得清洁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良好的公司内部投资者保护执行机制可以对公司的经营和财务运作实施监督, 降低财务报表发生舞弊的风险。因此, 审计师面对具有完善内部投资者保护执行机制的公司, 往往倾向于出具清洁的审计意见。在控制变量方面, 上市公司规模与审计意见类型显著正相关, 这意味着, 审计师愿意对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出具清洁的审计意见。对于公司的财务状况, 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 审计师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小。同时, 上市公司资产盈利能力越高, 上市公司越有可能收到清洁的审计意见。最后, 公司的上市年限与审计意见类型变量显著负相关, 即公司上市的时间越长, 获得清洁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小。
四、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沪深A股992家上市公司2007年的财务、审计及相关数据, 运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 检验了上市公司内部投资者保护执行行为和审计意见类型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 内部投资者保护执行水平越高的上市公司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 上述结果表明, 上市公司的内部投资者保护执行行为已经引起审计师的注意, 审计师为了减轻或化解自身风险, 对内部投资者保护执行行为较差的公司更可能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另一方面, 上市公司应加强自律, 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投资者保护执行机制, 这有利于其获得清洁的审计意见。
参考文献
[1].原红旗, 李海波.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规模与审计质量[J].审计研究, 2001 (1) :30-35
[2].蔡春, 杨麟, 陈晓媛, 陈钰泓.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 2005 (1) :95-102
审计师类型 篇9
民营上市公司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并且发展迅速。但是民营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也成为了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按照其上市方式的不同, 可以划分为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两种, 直接上市的民营公司一般是企业团体或者家族通过多年的努力和资本积累, 经历了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最终符合了我国上市的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关要求下, 通过了证监会发审委的严格审核后公开发行上市, 即是直接IPO。间接上市的公司主要是国企改制, 或者通过收购、兼并一些业绩较差的公司, 并且使得其控制权发生转移, 成为民营上市公司, 即是通过借壳或者MBO的公司。现实中, 民营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人偏好于金字塔的控制类型, 实施多元化经营方式, 以应对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已有研究表明, 民营公司上市方式, 多元的程度影响公司的业绩 (王力军、童盼, 2008;孟丁, 2012) 。既然间接上市民营公司与直接上市民营公司的上市动机的不同, 并且代理问题的程度不同, 那么审计师审计时有没有关注民企上市方式、多元化程度?直接上市方式公司股权清晰, 代理问题较弱, 这能使得审计师易于出具标准意见吗?审计师在审计间接上市公司时, 易于出具非标意见吗?本文采用2005年至2011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年度样本数据, 从民营企业上市方式的角度研究多元化经营与审计意见的关系。以期深化对审计师决策行为的理解, 为审计师在实务中提供较强的借鉴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公司财务特征与审计意见类型
审计作为一种解决代理问题的机制, 一直以来都被作为有效降低代理问题的手段 (Chow, 1982) 。同时, 审计师在选择客户要考虑客户特征, 客户的治理状况可以为审计师考虑风险时提供重要依据, 基于成本效益原则, 审计师往往对于风险较大的公司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更大。这一观点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得到证实。企业前一年被被审计师出具持续经营存在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 则持续经营与破产申请显著正相关 (Chen and Church, 1992) 。公司的财务指标与审计意见的研究也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朱小平, 余谦 (2003) 研究结果表明, 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占资产的比率等因素与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概率负相关, 资产规模等因素与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显著正相关。很多学者研究了公司的财务指标 (资产负债率、损益、总资产等) 与审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 公司财务状况与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显著负相关 (Louwers, 1998;Bao and Chen, 1998;Clive Lennox, 2002等) 。众多学者研究发现, 客户的相对规模与审计意见存在密切的关系, 规模较大的客户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较小, 而较小的客户被出具的“非标“意见的概率相对较大 (朱小平、余谦, 2003;蔡映雪等, 2009;鲁桂华等, 2007) 。原红旗、李海波 (2003) 研究发现, 公司的财务特征比事务所的规模更能对审计意见作出解释。众多学术研究表明, 良好的治理结构能够抑制公司盈余管理, 因此, 良好的治理结构会向审计师传递一种积极的信号, 即是治理机制越好, 公司风险越小, 审计风险也越小。因此, 直接上市的民营企业与间接上市的民营企业在多元化动机上也会给审计师传递一种信号, 即是直接上市民营企业的风险较小, 间接上市民营企业的风险较大。
(二) 公司其他特征与审计意见类型
杨德明等 (2009) 研究发现, 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与清洁的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 即是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越高, 审计师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大。王震、彭敬芳 (2007) 研究表明, 公司的流动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显著影响审计意见的类型。Chen、Chen和Su (2001) 研究表明, 公司为了达到管理当局规定的指标而实施盈余管理时, 更易使得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章永奎、刘峰 (2002) 研究表明, 公司操纵性应计水平显著影响审计出具审计意见的类型。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多元化经营是公司战略中的重大问题, 有不少学者从各个角度研究了多元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多元化与企业盈余管理的关系等。张俊生, 曾亚敏 (2010) 对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多元化促使公司的会计业绩与市场业绩出现了背离, 从而进一步得出了, 公司多元化提高了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提高又促使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增大 (Chen等, 2001) 。民营上市公司在我国资本市场力量薄弱, 国家扶持力度相对较少, 往往出现融资难的问题。出于提高融资水平, 提高企业的声誉等各方面的考虑, 民营公司有强烈的多元化经营的欲望和冲动, 以便于整合内外部资源, 弥补自身的不足, 多领域经营。此时, 多元化就可能提高了公司的代理成本, 这种多元化的经营使得信息透明度降低, 可能带来的后果就是为代理人实施“隧道挖掘“行为带来了便利, 严重的代理行为会增大公司的经营风险, 提高审计师的审计风险。相对于间接上市的民营公司, 直接上市的民营公司的终极控制权人大多是团队或家族企业经过艰苦奋斗, 激烈的市场角逐, 经过大量的资本积累, 投入浓厚的个人情感, 付出了大量的时间, 最后通过审核得以上市, 对于公司的资本运作非常重视, 对于公司的各项决策和发展方向都能做出较好的抉择。这类企业往往是利用资本市场, 使得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 (李新春等, 2006) 。他们往往为了解决融资问题, 而实施“隧道挖掘“行为的可能性较小。即是, 在这类企业中, 代理问题不会太突出。并且由于家族对于企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终极控制权人的控制权比例一般较大 (王力军、童盼, 2008) 。间接上市的民企多元化经营自身对于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目的与直接上市的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实施多元化的行为时, 往往是盲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 公司如果缺乏资金时, 这类公司就会通过借壳或者MBO, 在资本市场上融资, 就会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给公司带来风险, 使得经营风险在实施多元化战略后增大, 同时增加了审计师的审计风险。基于以上的分析, 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间接上市多元化经营程度与审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正相关
假设2:直接上市公司的多元经营程度与审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负相关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t 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p<0.1, **p<0.05, ***;p<0.01
根据CCER数据库对于民营公司的定义及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选取2005年至2011年的所有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所有权终极控制权人是自然人或者家族, 控股方式是金字塔型控制方式, 并且从事多元化经营的民营上市公司。控制一个公司, 控制权比例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水平, 按照学术界较为认可的标准, 控制权比例达到10%或者20%, 这一比例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控制权标准 (如La port et al., 1999;Clasessen et al., 2000、2002a) , 并且在国内众多学者也采用10%的标准作为有效的控制标准 (王鹏、周黎安, 2006) , 基于上的考虑, 本文也采用10%的控制权比例作为民企的有效控制权标准。并且选取2005年—2011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 并且限定于终极控制权是家族或者自然人, 公司还同时从事多元化经营 (以SIC代码为基础的行业分类作为研究多元化的基础) 。样本公司选择具体限定于以下条件:剔除金融保险类公司, 这是因为这类公司的特殊性所致;剔除终极控制权比例未达到10%有效标准的公司;样本公司控制权为金字塔控制方式;在确定样本公司时, 剔除了样本公司中ST、PT以及退市的公司;在确定研究对象时, 剔除数据不全或不清楚的公司。基于以上条件的筛选, 得到2005年—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的民营公司2028个公司年度研究样本观测值。此外, 论文对异常值进行了处理, 即对所有小于1%分位数 (大于99%分位数) 的变量, 令其值等于1%分位数 (99%分位数) 。本文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中的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库以及公司的发布的年报等。
(三) 变量选择与模型建立
本文建立如下实证模型:OPINION
根据实证模型, OPINION为公司当年的审计意见类型, 若审计意见为非标准类型的, OPINION=1, 否则OPINION=0;在我国非标准审计意见包括:无保留带有说明段的、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解释变量即是多元化程度的衡量指标,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研究, 本文采用SIC代码为基础的行业分类作为研究多元化的基础, Num为行业个数, 即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所涉及的行业个数;EN为熵指数, 使用各分行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与比例的自然对数值的乘积之和的相反数来衡量。本文使用的控制变量有:SIZE为公司规模, 使用公司年末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表示;LQ为流动比率, 使用公司年末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衡量。LEV为公司的财务杠杆, 使用公司年末负债总额与年末总资产之比表示;GRO为销售增长率, 使用 (本年销售收入-上年销售收入) /上年销售收入衡量;CH为存货资产比, 使用公司本年存货余额与期末总资产之比衡量;ROA为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标, 使用公司当年的净利润与期末总资产的比值表示;FC为公司的现金流, 使用当年的现金净流量与公司年末资产总额之比表示;LOSS为公司上年度是否亏损的虚拟变量, 如果公司上年的ROA<0, 则LOSS=1, 否则LOSS=0。具体见表 (1) 。
*p<0.1, **p<0.05, ***p<0.01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本文对变量进行了全样本描述性统计, 具体如表 (2) 。从全样本看, OPINION均值为0.051, 表示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公司为上市公司的5.01%, 多元化值Num均值3.696, 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2和9, 表明不同企业的多元化程度差异比较大。另外, 从直接上市民营公司和间接上市民营公司的子样本描述性统计来看, 直接上市民企和间接上市民企的财务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二) 回归分析
从表 (3) 的回归结果来看, 直接上市民企的回归结果显示, 多元化的两个变量与OPINION回归均显著负相关, 因此可以得出很稳健的结论, 即是多元化经营与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意见概率显著负相关。但是, 从表 (4) 的回归结果来看, 间接上市民企的回归显示, 两个多元化变量与OPINION系数为负值, 但均不显著, 说明了间接上市民营企业多元化经营与审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负相关。从以上分析来看, 可以得出非常稳健的结论, 即是间接上市的民营公司多元化经营与审计师出具标准审计意见没有正面的影响, 虽然间接上市民企的多元化经营与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无明显负相关, 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 多元化经营不能促进审计师出具标准意见, 主要是在间接上市公司中存在着代理问题, 公司的控制股东对于公司的发展前景没有良好的规划和长远的考虑。对于直接上市民营公司, 多元化经营与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意见显著负相关, 即是在直接上市民营公司中, 公司的终极控制权人对于公司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对于公司有长远的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明确, 这就使得多元化经营能降低企业的风险, 从而降低审计师的审计风险, 因而, 多元化经营与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概率显著负相关。
五、结论
本文以2005年至2011年中国沪深两市上市民营公司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 实证研究了上市方式下多元化经营与审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类型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 在直接上市民营企业中, 多云化经营程度与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概率显著负相关, 即是多元化程度越高, 审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越低;间接上市民营公司中, 多云化程度与审计师出具标准审计师意见的概率不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在直接上市民营企业多元化经营能够降低公司的风险, 降低了审计师的审计风险, 使得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降低。本文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多元化经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进一步证实了审计的代理假说, 同时也为审计实务有一定的启示。本文所分析的审计意见所包含企业多元换经营的动机和目的, 可以为投资者做出决策提供依据, 也可以为监管部门提供相关监管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力军、童盼:《民营上市公司控制类型、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 《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第5期。
[2]鲁桂华、余为政、张晶:《客户相对规模、非诉讼成本和审计意见决策》, 《中国会计评论》2007年第3期。
[3]原红旗、李海波:《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规模与审计质量》, 《审计研究》2003年第1期。
[4]杨德明、王春丽、王兵:《内部控制、审计鉴证与审计意见》,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2期。
[5]幸永奎、刘峰:《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实证研究》, 《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2年第4期。
[6]李新春、苏琦、董文卓:《公司治理与企业家精神》, 《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7]王鹏、周黎安:《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所有权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金融研究》2006年第2期。
[8]ChowC.W..The Demand forExternalAuditing:Size, Debtand Ownership Influences.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2.
[9]Kevin C.W.Chen and Bryan K.Church.Going Concern Opinions and the Market's Reaction to Bankruptcy Filings.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
[10]Chen C.Chen S.and Su X..Profitability regulatio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modified audit opinions:Evidence from China, Auditing:AJournal of Practice&Theory, 2001.
[11]LaPortaR etc.Investorprotection and corporation valuation.JournalofFinance, 2002.
【审计师类型】推荐阅读:
审计意见类型08-30
浅议假发票主要类型及审计技巧05-24
审计师审计专员简历表格08-10
(审计机关全称)审计报告——(会计审计)10-20
审计师《审计相关知识》专项试题06-07
审计农村审计08-23
中级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试题09-25
审计师06-30
审计机关审计风险06-03
审计重点审计方法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