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师特征

2024-09-17

审计师特征(精选8篇)

审计师特征 篇1

从美国职业审计发展初期,审计师声誉问题就受到了广泛关注。Watts and Zimmerman(1986)就曾指出声誉可以增加对审计服务的需求和审计师的服务报酬,如果发现审计师的独立性比预期的要差,审计师的声誉就会受到破坏,他的服务现值就随之下降,他将蒙受损失。随着事务所规模的扩张与审计业务的复杂化发展,许多学者从安然事件(Krishnamurthy et al.,2006;Nelson et al.,2008)、德国的Com ROAD公司的会计丑闻(Weber等,2008)、日本嘉娜宝会计欺诈案(Numata and Takeda,2010)、银广夏事件(方军雄等,2006)和科龙电器案件(朱红军等,2008)出发验证了他们的理论,即审计师声誉毁损带来了负面市场反应,导致了事务所客户与收入的减少。近年来,审计师声誉也引起了我国审计实务界的高度重视,2011年9月中注协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指出我国事务所应“大力创建自主知名品牌”,但国内外鲜有学者研究审计师声誉的理论框架,这使实务界无法认识品牌声誉的全貌,也难采取具体建立品牌声誉的措施。基于此,本文对审计师声誉的概念、特征及作用机理进行分析,以期为事务所建立自主品牌提供理论支持。

一、审计师声誉机制的概念

在建立一副经济世界的科学图像方面,定义扮演着重要角色(Walter Eucken,1950)。审计师声誉的概念是审计师声誉机制的研究基础,研究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声誉机制在审计系统中的作用和位置,并有助于我们认识声誉机制在审计系统中的运行规律。

(一)审计师声誉

根据国际审计准则,“审计师”指的是执行审计业务的人或团队,即通常指参与项目的合伙人或团队中的其他人员,有时也指他们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可见,审计师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审计师指审计师个人,广义的审计师既包括审计师个人又包括事务所,而从学者们的研究来看,与声誉有关的审计师主要指广义概念(Krishnamurthy et al.,2006;Nelson et al.,2008;Numata and Takeda,2010;等)。另外,“声誉”涵盖的内容较广,如经济学家认为声誉是“传递具有信号的特征”;战略学家认为声誉是“竞争的优势资源”;会计学家则把声誉看作“可感知的无形资产”;组织学者更是把声誉界定为企业“表明身份的标识”(Fombrun,2000),这些都体现了企业期望通过某种活动提高社会公众与利益相关者对他的整体认知与评价。

根据上述分析,“审计师声誉”应定义为:社会公众及利益相关者对事务所与审计师个人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职业道德规范活动的整体认知与评价。首先,审计师声誉是一种认知和评价,属于主观范畴,做出这种认知和评价的主体是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即客户、股东、债权人等);其次,认知和评价的客体是事务所与审计师个人履行投资者利益保护和维护职业道德规范的活动。

(二)审计师声誉机制

根据Fudenberg and Tirole(1991)的研究,声誉是长期重复博弈的结果,它很难出现在短期关系中。“审计师声誉”在时间维度上经历的动态过程就是重复博弈的反映,也是一种内在有机联系,即“审计师声誉机制”。因此,审计师声誉机制是社会公众及利益相关者对审计师努力建立声誉、利用声誉获取溢价、毁损声誉以获得利润及付出艰辛重获声誉等活动的整体认知与反馈,其中声誉机制包括形成机制、作用机制、毁损机制与修复机制。

图1显示了这四种机制之间的关系及审计师与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在声誉机制中的互动。从该图可以看出:(1)在形成机制中,审计师通过向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发送声誉信号(一些有利于声誉形成的因素信号)帮助声誉形成,随后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收到信号后对其进行整理并反馈认知信号作用声誉形成;(2)在作用机制中,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根据审计师声誉提供额外溢价,这使审计师有动力提供与形成声誉有关的独立性、审计质量等;(3)在毁损机制中,当合谋收益大于声誉溢价时声誉毁损事件就会发生,一旦市场意识到这种现象就会反映在审计师的客户股价上并导致其溢价丧失与客户减少;(4)在修复机制中,与形成声誉相比修复声誉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些努力主要是与如何重获社会公众与利益相关者对审计师的整体认知与评价有关。

二、审计师声誉机制各阶段的特征

审计师声誉机制的四个阶段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运动过程,每个阶段都具有明显的特征。

(一)审计师声誉形成机制的特征

审计师在证券市场中常被誉为公共利益的守护神(Levitt,1998),但其“二手车”市场的特征使审计报告的质量无法直接观测,缺乏直观的衡量标准,明显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显然,审计师需要一种向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显示其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的信号显示机制,而Akerlof(1970)的研究表明声誉是一种信号显示机制,买者为了获得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愿意支付“声誉租金”。随后的研究表明,审计师声誉确实有助于提高审计收费(Allen T等,1996;Bandyopadhyay and Kao,2001;李连军和薛云奎,2007)。可见审计师声誉这种显性机制能够带来额外利益。

那么如何传递与声誉有关的信号使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对其形成良好的预期就成为审计师形成声誉的关键。本文认为,这一过程的特征体现在:(1)在需要传递的信号方面,这种信号既可体现在财务与规模方面(如年收入与注册会计师人数等),也可体现在维持独立性方面(如诚信与遵守职业道德等)。(2)在传递信号的时间长度方面,由于声誉的形成是一种长期重复博弈的过程,这种过程能够持续的时间是声誉形成的关键。虽然几乎所有的审计师都曾经发生声誉毁损事件,但历史表明声誉较高的“四大”仍在较长的时间内传递了高质量的信号。(3)在社会公众与利益相关者对信号的接收、加工与反馈方面,利益相关者与公众对审计师声誉的认知不仅是一种被动的信息接受过程,同时也包含着信息的反馈,即他们在市场中通过信息传递了解审计师的行动,并获得与声誉影响因素有关的信号,形成认知后反馈给市场。

(二)审计师声誉作用机制的特征

审计师声誉能够传递审计质量高的信号(漆江娜等,2004;Bugeja,2006)。随着事务所规模的扩张与审计业务的复杂化,审计师声誉的作用也在不断延伸,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提高投资者信任

提高投资者信任是信号传递最直接的延伸作用,审计师声誉传递质量信号的对象不只是客户,还有资本市场。换言之,在资本市场中具有较高市场份额的客户聘请高声誉审计师的原因就是投资者更加信任具有较高声誉的审计师。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代理人)拥有的信息比委托人多,而这种信息不对称会逆向影响委托人有效地监控代理人。这种信息不对称的解决依托公司与股东,特别是与投资者之间关系的会计信息利用。而聘请知名度较高的审计师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这能使公布的会计信息更可靠,从而减少代理成本(Jensen和Meckling(1976)。此外,保险理论指出有声誉的审计师能够在诉讼中给投资者提供更多额外担保(通常称为深口袋)。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师也可以代表一个保险装置,对外部审计的需求不仅用于防止利益冲突及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还用于解决民事诉讼中的审计师民事赔偿责任(Dye,1993)。可见,无论从节约监督成本的角度出发,还是从高声誉审计师更有能力承担赔偿责任的角度出发,投资者都更加信任高声誉的审计师,愿意为高声誉的审计师支付更高的成本(王帆,2011)。

2. 激励审计人员与事务所

在审计市场中,由于存在雇佣关系与委托—代理关系,声誉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一是对审计人员的激励。在事务所内部,审计人员与合伙人形成雇佣关系时,由于双方契约的不完备性,合伙人无法从契约与审计人员前期的职业经历中获得其素质、努力程度等私人信息,可以说相互信任是劳动雇佣契约双方履行职责的基础。对审计人员来说,多次重复博弈后形成的长期信任就逐渐构成了他们的声誉,这种声誉是获得长期收益的前提,因此即使在显性激励(如报酬)较小情况下,审计人员为了获得声誉,也会付出较高的努力水平,即声誉成为重要的隐性激励手段。二是对事务所的激励。在事务所外部,客户与事务所形成委托—代理关系时,客户往往考虑的是高声誉的审计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Kanagaretnam et al.,2010)、降低会计信息不确定性(Autore et al.,2009)、削减代理成本(Numata et al.,2010)和增加保险价值(Asthana et al.,2003),因此愿意为高声誉的审计师付出溢价,这种声誉溢价激励了事务所建立声誉的信心。

3. 约束审计师行为

审计师的声誉(一种有价值的资产)是独立性的附加约束,从早期的商业行会审计到今天的审计,审计师的声誉似乎都在扮演这种角色(Watts and Zimmerman,1986)。国内外许多学者都从声誉毁损的现象出发验证了Watts and Zimmerman的声誉对审计师行为约束的观点,并进一步表明审计师声誉具有防止审计合谋与审计失败问题发生的功能,这种约束往往会引起审计师客户的丧失(Barton,2005;Weber et al,2008)与收入的减少(方军雄,2009),从而使他们在执业时更加谨慎。

(三)审计师声誉毁损机制的特征

最近几十年来发生了许多声誉毁损事件,这不仅使人们对审计师的独立性产生了怀疑,还使审计师遭受了巨大损失。如2011年发生的中国南融通财务欺诈事件就使德勤的声誉受到损害,甚至Oppenheimer&Co.的分析师格林在一份报告中提出对德勤审计的财务报表不太信任,因此下调了德勤审计过的其他两家中国IT服务企业的投资评级。但这两家公司没有被指控有任何过错,也没人指控德勤有错。该事件表明审计师声誉毁损给客户带来了负面效应。这一特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验证,如在安然事件、德国的Com ROAD公司的会计丑闻、日本嘉娜宝会计欺诈案、银广夏事件和科龙电器案件发生后,他们审计师的其他客户在一定时间内均遭受了负的市场反应,且一些审计师的客户数量也有所下降。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了声誉毁损机制的另外一个隐性特征———声誉溢出效应。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如果同一网络内的一家事务所遭受声誉毁损,网络内其他事务所的客户同样也会遭受损失,如Hecker(2006)和Cahan等(2009)发现当安达信的声誉受损时,不仅休斯顿分所的客户遭受了负的市场反应,其美国以外分所的客户同样遭受了负面反应;二是当一家事务所遭受声誉毁损时,其他与其审计质量类似的事务所也将会受到影响。如一些学者发现当安达信宣布销毁与安然有关的档案时,其他“四大”客户的股价也随即下跌(Autore et al.,2009),但损失的程度有很大差别,其中休斯顿地区和能源行业所遭受的损失最多(Huang and Li,2009)。

(四)审计师声誉修复机制的特征

声誉修复是公司声誉研究领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应将声誉修复作为全新环节置于整个声誉塑造过程的突出地位(Ross,2009)。事实上,世界著名企业几乎都曾经历声誉修复过程,他们的经历值得借鉴,如当麦克林公司遭受财务审计欺诈行为后采取建立一种以价值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用以重建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管理层及内部文化的信心;网络泡沫破灭后花旗集团的声誉受挫,该集团分析师成为华尔街利益冲突和可疑交易的反面教材,随后公司通过投资2亿美元用于全球财政教育计划重获声誉。但目前鲜有学者研究审计师声誉修复机制的方法,仅Krishnan(2004)从盈余稳健性的角度考察了大事务所对审计师声誉的修复,他认为审计师可以采取减轻诉讼风险和增强其客户盈余稳健性的战略来重建声誉。虽然他的研究仍未跳出财务理论框架,但已发现审计师声誉修复的一种方法。因此,本文认为审计师声誉修复将会与企业声誉修复一样,体现出修复方法多样化的特征。

三、审计师声誉机制的作用机理

在审计市场中,审计报告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委托人(股东或投资者)购买的用以约束代理人(管理者)的商品。但由于其信用商品的特质,很容易造成委托代理关系中出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这些性质决定了审计师声誉机制之间作用机理的特殊性。本文借助声誉机制发展过程(如图2所示)对作用机理进行解释。

从该图可以看出审计师声誉机制共存在三种作用机理:

(一)长期博弈

当一个参与人有耐心并且他的计划比较长远时,他最可能愿意用短期成本去建立他的声誉,而一个计划不长远的参与人就会对进行这样的投资比较勉强(Fudenberg and Tirole,1991)。因此,可以预期在声誉上的投资更有可能出现在长期关系中,而不是短期关系中。审计师声誉也遵循这一普遍规律,其形成机制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沉淀,一旦声誉被认可后就可作用于股票市场,帮助审计师与管理者获取额外利润。但与形成机制相比毁损机制经历的时间非常短暂,有些甚至在一瞬间完成并导致事务所的消亡或审计师个人离开该行业,随后审计师必定要根据声誉毁损的程度,花费较长的时间来恢复声誉。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安然事件的发生导致安达信结束了89年的审计业务,这个过程仅经历了1年的时间,即从2001年10月美国证监会(SEC)宣布对安然进行调查开始到2002年10月美国休斯敦联邦地区法院对安达信妨碍司法调查做出判决为止。虽然在安然事件后安达信做出各种努力试图挽回声誉,但由于安达信的休斯敦事务所在SEC宣布调查后的两个星期中销毁了数千页安然公司文件这一事件性质的恶劣,对声誉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这表明审计师与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博弈加深了公众对其审计质量的认识并逐渐给予较高的评价,这种评价会随着某一毁誉事件的发生而改变,审计师必须根据声誉损坏的程度采取措施重新获得社会公众及利益相关者的信任,而这一过程又需经历长期博弈。

(二)价值波动

审计师声誉和大多数无形资产一样都存在价值波动。正因为这些价值波动规律,审计师声誉机制的发展规律才逐渐被认识。从图2可以看出,形成机制与修复机制都是审计师声誉价值上升的过程,且在这两个阶段声誉均是由小变大的过程,即声誉由全国性向全球性扩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声誉也会体现出不同程度的作用。如在中国,具有全球声誉的“四大”的中国分所的声誉溢价(达到23.12%)远远超过具有全国声誉的本土“四大”的溢价幅度(达到7.57%)(李连军和薛云奎,2007)。与此相对应,毁损机制是声誉价值下降的过程,它的价值跟声誉毁损的程度成正比关系,即与财务欺诈事件造成的危害、性质及审计师在欺诈中的作用相关。

此外,由于声誉机制需要经历较长的发展过程,我们很难对其价值进行测量,也很难预测声誉机制发生转折的时点,但拐点的出现都会伴随标志性事件的发生,特别是声誉形成与毁损阶段之间的拐点更是容易为人们所观察,如著名的为安然事件(安达信,2002)、施乐事件(毕马威,2002)、雷曼兄弟事件(安永,2007)等。这些标志性事件为我们测量声誉价值的转折点提供了条件。因此,本文认为今后可利用这些特殊事件并结合无形资产价值计算的方法,采用下阶段审计费用溢价或溢价损失的折现值来计算审计师声誉在转折点的价值。如上图2所示,B点的价值就可用毁损阶段声誉溢价损失的折现值计算,C点的价值就可用修复阶段重获溢价的折现值计算。

(三)不规则运动

如果博弈的时间足够长,审计师声誉机制将会沿着时间轴重复发生,直到其走向“消亡”。就像Ross(2009)说的那样,良好的声誉或许能赢得一点时间来避免危机,但这并不意味着危机不会发生。但在重复发生的过程中声誉机制的运动几乎没有一次会完全相同,即如图2所示D点可能低于B点,这是因为:(1)每次危机程度(审计失败)的不同引发其客户的市场反应也不同,且同一危机中不同事件对声誉的毁损程度也存在不同。(2)声誉修复的成本和方法也会造成声誉机制运动的差异,即有时企业经过修复后其声誉可能与原来相同甚至超过原来,而有时企业的声誉却难以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消失。

审计师特征 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财务专业性;管理层干预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132-01

一、审计委员会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的理论框架

(一)基于代理理论的理论分析

现代企业产权结构中最突出的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不是所有企业所有者都会直接参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而是委托专业代理人来行使经营权,由此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

由于企业本身就是由各种契约关系组成,内部存在多元化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企业内部的委托代理问题是多层次的。在企业的组织阶梯上,每一个个体(除了处于顶端和底端之外)通常即是委托人又是代理人。如公司治理结构中至少可以分三层:股东大会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经理层,经理层与职能部门。在这个结构中可以认为股东处于顶端,职能部门处于低端。审计委员会即是受托者,更是委托者,处于董事会与经理层中,可以再细分出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经理层与外部审计层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经理层与内部审计层两层。由此可知,审计委员会可以强化对管理者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起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

(二)基于公司治理理论的理论分析

公司治理源于两权分离下的委托代理理论,是旨在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如果公司治理结构良好,则能够很好牵制经营者的权力,减轻代理冲突和降低代理成本。

基于公司治理理论的分析可知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就是为解决两权分离下代理问题而孕育而生的补救方案。(三)基于审计委员会职能的理论分析

审计委员会的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必须建立在对其职能进行明确、充分规定基础之上。最早,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是为了完成对财务报告及相关领域的监督职责。随着实践的发展,审计委员会如今更多地参与到了审核公司的报告责任和治理中来。

二、审计委员会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的作用机制

(一)财务报告方面

审计委员会负责监控财务报告的质量,监督复核公司年度与期中财务报表以及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声明,并考虑财务报告编制中所采用的重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职业判断的适当性,分析财务报告的完整性、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以及所披露信息与己掌握信息的一致性,以确保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

(二)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方面

内部审计是一种组织内部对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以及公司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开展的评价活动。内部审计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对公司具体的经营管理情况较为了解,它可以通过系统规范的工作评价改善了公司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而这两者又会直接影响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

(三)外部审计方面

审计委员会负责监督外部审计的工作,它可以向董事会提议聘请或是更换外部审计人员,进而确保外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减少了由管理层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人员可能引起的串通舞弊,降低了外部审计人员迫于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压力而出具有利于管理层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同时,审计委员会可以与外部审计师进行沟通,就外部审计师在审计过程遇到的困难、与管理层的分歧、发现的财务报告问题在外部审计、管理层和董事会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提高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体系的构建

完善对信息披露质量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水平传递给以投资者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有助于促进上市公司进行更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政府等有关监管部门合理引导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

(二)完善审计委员会工作机制

完善审计委员会工作机制是审计委员会作用更好发挥的基石。审计委员会成员不是事事亲力亲为,而是通过整合内外部各方资源,将内部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同管理层、外部审计师的沟通工作协调起来。通过工作制度、沟通机制、工作程序、任职资格、选聘机制、与管理层的协调机制、与内部审计的协调机制、与监事会的协调机制的完善,来使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免于“花瓶”作用,切实发挥预期的作用。

(三)保证审计委员会的规模和勤勉性

目前大多数审计委员会的人数是《指导意见》中的最少人数3人,保证审计委员会的适当规模即可,更重要的是对成员的职责划分、资格和专业背景、独立性等方面来进行考虑。保证审计委员会的适度勤勉性,并不是简单的指开更多次会议,而是注重保证每一次开会履行审计委员会职责质量的前提下,定期多同通过开会的形式来保持其勤勉性。

(四)保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委员会的脊梁,保证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要从形式上和实质上两个方面进行。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准则和规定,企业自身也需要切实提高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的比例,严格审核非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中任职的资格,并禁止现任管理层成员在审计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中任职。

(五)保证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

审计委员会是一个专门从事财务监督职能的专业委员会,其中所有成员都应该具有一定的财务基础知识,同时部分成员应具有更高层次的财务专家级水准,只有这样才能监察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评价管理层的的财务决策和内部控制政策。除了对审计委员会作一些财务专家的要求是必须的和重要的外,也要强调审计委员会的协调机制,由于审计委员会中非管理层内部董事财务专家在专业胜任能力上和沟通协调机制上的优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审计委员会的效率。理想的审计委员会最好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由具有行业实务经验的财务专家担任审计召集人和其他具有财务专业知识的律师、大学教授担任主要成员,如果要有内部董事存在,建议是在专业方面有专长或协调能力突出且与管理层保持相对独立的内部董事。

参考文献:

[1]刘彬.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投资者保护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1).

审计师特征 篇3

关键词:审计师,变更,审计费用率,公司自利特征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审计师的作用日益受到政府、投资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审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是旨在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提供一个合理的保证, 为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相关决策提供帮助。然而, 世纪之初的审计失败案件频发和近年来居高不下且逐年上升的更换审计师事件却不得不让人质疑审计师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能否成为合格的“经济警察”?审计市场的准入制度和审计准则设计保证了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 而处于“灵魂”地位的独立性却更受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而无法保证, 难以测度。股东大会享有聘任审计师的决定权, 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享有提名审计师的权力, 并且在股东大会或者临时股东大会非会议期间, 董事会还可以自主决定变更和选择继任审计师。李爽、吴溪 (2006) 的研究表明, 79.5%的审计师变更事件是由董事会或者受董事会控制的临时股东大会决定的。在高股权集中度和内部人控制严重的上市公司, 董事会更多的是代表控股股东的利益, 频频发生的由董事会发起的审计师变更, 必然会引起市场的忧虑。

二、研究假设

1.股权结构。股权集中度是指公司股权被一个或少数股东集中持有的程度, 它显示了大股东操控整个公司的可能性, 在此作为股权结构的代理变量。Fama and Jensen (1983) 、De Angelo, L (1985) 等都从不同角度证实了大股东的隧道行为的存在, 即大股东会在各方面获得与其持股比例不相称的额外收益, 这些额外收益往往都是在侵占其他股东权益中获得的。受中国股权特性影响, 中国的股权比例中控股情况较多, 一股独大, 大股东往往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 并且由于外部信息系统不透明, 按照治理理论, 大股东有动机也有能力对上市公司实施“掏空”, 隧道挖掘行为会比较严重。

2.股权性质。按照控股股东身份或性质,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可以分为国有控股公司和非国有控股公司两类。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国有股比例过大, 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一直是证券监管的一个难点问题。早期中国的上市公司资格实行审核配给结合制, 国有企业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 基本把持了上市额度。对于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而言, 从初始上市到增发配股, 上市公司的利益与地方政府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使得地方政府、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在争夺融资权方面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故而我们提出假设2:H2a:与非国有控股公司相比, 国有控股公司更倾向于选择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H2b:与非国有控股公司相比, 国有控股公司更倾向于选择审计收费低的会计师事务所。

3.审计委员会。2002年1月7号, 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联合颁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将审计委员会制度引入中国上市公司, 赋予审计委员会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的职能。审计委员会出于自身风险的控制, 防止公司未来财务报告问题导致的处罚和声誉损伤, 往往需求更高质量的外部审计服务, 或扩大外部审计范围, 从而增加审计收费。Abbott and Parker (2001) 就发现独立和勤勉的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更换外部审计师时更倾向于聘任国际“六大”会计师事务所。因此, 我们提出假设3:H3a: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选择的继任审计师规模更大。H3b: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选择的继任审计师审计收费更高。

4.董事会与监事会特征。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 是监督经理人的一种低成本的内部资源, 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效用取决于其独立性、专业能力和勤勉程度。董事会独立性的提高可以舒缓大股东或者内部人控制问题, 有利于上市公司选择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服务, 降低代理成本。审计委员会由独立董事作为召集人, 并且拥有至少一名具有会计专业才能的独立董事, 因此, 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可以表现董事会在选择外部审计师上的专业能力。《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明确要求董事应根据公司和全体股东的最大利益勤勉地履行职责。勤勉的董事会有助于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 促使公司聘请高质量的独立审计师。而监事会的设立强化了公司对高管人员的监督和控制。我们认为, 专业、勤勉的监事会会更加关注公司信息, 需求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会更倾向于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 来选择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因此, 我们提出如下假设:H4a:董事会越独立, 越可能选择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H4b:董事会越独立, 越可能选择审计收费高的会计师事务所。H5a:董事会、监事会越勤勉, 越可能选择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H5b:董事会、监事会越勤勉, 越可能选择审计收费高的会计师事务所。

三、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根据假设, 我们建立如下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Logistic回归模型和审计收费的多元回归模型:

1.因变量。审计师规模 (Big) 和审计费用率 (LnROF) 。如果上市公司聘请“大所”提供审计服务, 则Big=1, 否则=0;LnROF越大, 则单位资产的审计收费越低。

2.自变量。Focus, 股权集中度。以第一大股东所持股权比例/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所持股权比例之和表示。Nature, 股权性质。如果第一大股东是国家股或者国有法人股, 即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 则Nature=1, 否则=0。Comm, 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如果上市公司设立了审计委员会, 则Comm=1, 否则=0。Dep, 董事会的独立性。以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董事总数的比例表示。Meeting1, 董事会的勤勉程度。以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代表董事会的勤勉程度。Meeting2, 监事会的勤勉程度。以监事会年度会议次数代表监事会的勤勉程度。

3.控制变量。ROA, 总资产利润率。以公司的净利润/年度平均总资产表示公司的盈利能力。LEV, 资产负债率。以总负债/总资产表示。OP, 审计意见类型。如果上年度上市公司收到的审计意见为非标准审计意见, 则OP=1, 否则=0。Market, 地区市场化程度。本文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作为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 如果上市公司注册地在上述六省市, 则取1, 否则取0。

本文选择2004—2006年间变更了审计师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剔除了金融类、同时发行B股或H股、审计师辞聘以及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 最终得到了317个样本, 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君安数据库。

四、实证分析

(一) 审计师规模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我们使用上述的Logistic模型1对审计师规模进行多变量分析, 结果 (如表1) 。

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上显著相关 (双尾) 。

表1的回归结果显示, 股权集中度指标系数为负且在10%水平上显著, 说明股权集中度越高, 上市公司越愿意选择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 以减少高质量审计师的披露制约成本, 假设1a成立。控股股东的国有股权性质、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以及董事会的独立性等指标的系数与预期相同, 但都为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国有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确实更倾向于聘请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 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不足;中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董事会的独立性 (包括审计委员会) 能够在审计师的选择与聘任上发挥一定的正面作用, 但作用还有限。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勤勉程度对审计师规模选择的影响都较小, 甚至表现出董事会越勤勉, 越可能选择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这一点与我们的预期相反, 但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相一致。王雄元、管考磊 (2006) 的研究显示, 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 (以董事会的年度会议次数代替) 与信息披露质量在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他们认为, 董事会会议往往只是走形式。董事会会议大部分时间用来讨论公司日常事务, 董事们实际上没有太多时间讨论公司管理层的表现, 所以董事会会议还不如少开。这一观点被形象比喻为“灭火器”论, 意即只有当公司业绩表现不佳时才需要多开董事会会议解决问题, 公司哪时起火董事会就在哪时开会, 讨论补救方案。如果“灭火器”论是真实成立的, 那么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可能也更愿意选择低质量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 以降低信息披露成本, 规避高质量的审计报告。

公司的财务状况对上市公司选择继任审计师的影响不显著性, 可能是因为不同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可以提供不同质量的审计服务, 但中国的证券投资者并没有感知不同规模事务所带来的审计质量差异。公司上年度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影响上市公司继任审计师的选择, 在5%水平上负相关。这说明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更愿意选择小规模的事务所, 具有规避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倾向。审计费用率在10%水平上与审计师规模显著负相关, 与我们预期相符, 说明大规模事务所能够形成规模经济, 也验证了李补喜 (2007) 的结论。上市公司所在地的市场化程度与审计师规模的选择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二) 审计收费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表2列示了模型2的多元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上显著相关 (双尾) 。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 股权集中度和控股股东的国有产权性质与审计费用率呈1%水平上的显著负相关, 也即是股权集中度越高、国有产权比重越大的上市公司选择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越低, 满足假设1b和假设2b。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选择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更低, 符合我们的预期, 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假设3b成立。与预期不符的是, 董事会的独立性越高, 监事会越勤勉, 上市公司越倾向于选择审计收费低的事务所, 并且监事会的勤勉程度与审计费用率在5%水平上显著相关。以剔除资产规模影响的审计费用率来代表审计收费更能反映出事务所的规模效应, 本文的实证也验证了这一点。由独立董事占主导地位的董事会和勤勉的监事会更倾向于选择大规模的审计师, 相应的支付的审计费用率也就较低, 两者体现出了内在的统一性。董事会的勤勉程度与审计收费呈正相关关系, 董事会越勤勉, 则选择的继任审计师收取的审计费用越高, 符合预期但不显著, 这也进一步印证了董事会的“灭火器”理论。

在控制变量中, 公司的财务状况与审计收费负相关但不显著;上市公司上年度收到的审计意见类型与继任审计师的审计收费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即非标准审计意见下变更审计师的上市公司选择的继任审计师也会相应地提高审计收费, 与前文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五、结论

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在变更审计师之后选择继任审计师时具有系统性的差异。与标准审计意见下选择继任审计师不同, 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后变更审计师的上市公司更愿意选择小规模和高收费的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越高, 公司注册地的市场化程度越低, 公司越可能选择小规模的事务所;上市公司的国有产权比例越高, 股权越集中, 公司选择的审计师收费越低。

审计师的解聘与再选择会增加继任事务所的审计启动成本和上市公司的新合约履行成本, 也会引起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疑虑和关注, 但我们国家的上市公司仍然乐此不疲地更换着主审会计师事务所, 保持着年近10%的显著高于国外发达国家1%~2%的审计师变更率。这引起了监管部门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 学术界就审计师变更的动机进行了广泛而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英姿, 陈信元.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因素分析——一项基于安永大华合并前后客户构成变化的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 2004, (12) :121-126.

[2]陆正飞, 叶康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解析——偏好股权融资就是缘于融资成本低吗?[J].经济研究, 2004, (4) :50-59.

[3]张祥建, 徐晋.股权再融资与大股东控制的“隧道效应”——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再解释[J].管理世界, 2005, (11) :127-136.

[4]周海平, 吕长江.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会改变投资者对审计质量的判断吗?[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2007, (3) :47-66.

审计本质特征的理论解析 篇4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关系,起点与特色

1前言

从我国审计的发展经历来看, 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 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审计理论体系, 至今仍未有一个完整而全面预算体系。各种理论都是比较分散化的, 或者只是代表几种言论的说法。之所以出现目前的状况, 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重要之一就是一直没有寻找到适合当前实际的审计理论制度, 只有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审计理论制度, 才能有望形成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审计理论。这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突飞猛进的推动, 因此, 从现在开始, 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 理论结合实际, 切实地做好审计工作, 进而找出审计理论制度建设的起点和特色。

2经济责任关系与经济责任审计

2. 1经济责任关系

经济责任主要是指社会团体以及个人之间, 或者是团体之间在经济方面应当承担的各种责任。通常情况下, 将这种经济责任归属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即企业对企业、企业对国家、国家对企业、企业对劳动者。这四种责任都有着一个固定的原则, 那就是通常所说的经济责任制原则。 在整个过程中, 无论任何一方都与对方形成一种特殊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关系。在之后所有的经济活动中都是存在这种关系的, 这就形成了经济责任。只要双方的经济活动没有停止或者中断, 那么这种经济责任关系就会一直维持到双方彻底解除经济关系为止,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这个经济责任关系不可能不存在。它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2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与经济责任相联系的一种审计形式。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审计组织对经济责任关系的主体应负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审查、鉴证和评价活动。它包括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行政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及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四个方面。经济责任审计重点主要放在单位一把手和副手在任期之间对本单位应该负的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经济责任审计基本上涵盖了其他所有的审计, 因为任何一项责任都离不开经济的制约, 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人员的操作, 也就离不开经济责任的制约, 所以说只要发生了经济关系, 就必须要有经济审计对其进行约束。经济责任审计仅特指在我国近些年出现的特定的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无论是从哪个层面上着手, 经济责任审计在经济社会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有利于监督管理。能够及时准确的评价企业领导或管理者、机关或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责任履行情况, 为社会所有用人单位提供有根据的参考依据。其二, 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规范当事人的行为, 帮助他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作风, 通过对经济的审计不断揭露一些腐败问题, 进而促进了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和谐和统一。其三, 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企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 使各个部门的衔接工作顺利进行, 从而提高各部门的办事效率, 社会公职公务人员将会在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整个企事业单位内部也将会形成一种较好的内部文化氛围, 这将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我国审计理论的起点与特色

审计理论研究是做好审计工作必不可少的步骤, 审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理论研究, 无论是在制订审计方针的具体方案, 还是进一步落实审计规划的纲要, 都离不开审计理论对整体的指导和指引。作为高层领导者就更加应该注意对审计理论的研究。只有熟练掌握了审计理论知识, 才能在审计工作中有所作为。反之亦然, 只精通审计实务、 而没有认真研究审计理论的审计人员, 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是寸步难行的。所以, 要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的研究和学习, 努力把审计科研部门打造成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 “智库”。以我国目前的审计理论来看, 它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 因而它不是最终完善的理论, 它必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而继续革新和丰满。我国现行审计理论是建立在几代人艰苦努力的基础之上, 它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整个理论构建的过程中不但融进我国审计者的智慧, 同时也吸收和消化了国外审计理论的精华, 所以说, 我国现行审计理论体系已经完全将研究与实践、发展与继承、学习与超越、巩固与提高、广博与精深、普及与专业等六个不同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紧密的联系, 在不断总结过去的同时, 还把未来的发展机遇看为生命的主线, 整个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始终将所出现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 及时给予解释和阐释, 通过对国内外审计工作的比较, 结合实际针对当前我国现有体系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4完善审计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一是围绕规范财政行为, 进一步深化财政同级审工作。建立完善 “同级审” 整改进度情况反馈提示机制, 加大审计整改跟踪督促力度, 提高财政审计成效。加强对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的综合分析, 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查找原因, 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二是围绕强化过程监管, 进一步推进政府投资审计和资源环境审计。突出项目招投标管理、概算执行、工程管理、资金管理等关键环节, 加强竣工决算审计, 坚持从严把关, 切实维护建设领域财经秩序。完善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格局, 深化资源环境审计考评指标体系研究, 关注相关政策措施执行情况, 促进美丽中国建设。三是围绕监督权力运行, 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积极组织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在程序规范、责任界定、审计评价与结果运用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监督权力运行、促进廉洁政府建设中的作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协作配合机制, 积极运用联合检查、联席会议等机制, 拓展审计成果, 促进审计整改。四是围绕推进审计创新, 进一步实施绩效审计。加强宣传力度, 推动从 “用对钱”向 “用好钱”理念转变。深化独立型绩效审计与结合型绩效审计并重的绩效审计模式, 推进常规性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有机结合, 促进提高资金使用实效。五是围绕增强工作实效, 进一步强化审计管理与审计整改工作。注重审计过程管理和资源优化配置, 注重聚集各个层面意见建议, 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加强协调沟通, 明确整改目标和重点, 指导督促被审计单位做好审计整改工作, 强化审计问责。加强审计成果运用, 通过信息、专报、结果公开等形式, 不断提高审计监督实效。

参考文献

[1]谢诗芬.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2 (14) .

审计本质特征的理论解析 篇5

关键词:审计,本质特征,理论,解析

审计本质特征问题,是审计理论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近些年,“银广厦事件”、“ 安然事件” 及 “ 科龙- 德勤事件” 等事件频繁爆发, 给公司利益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还危及到了职业审计人的生存问题。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对什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审计理论体系,至今还没有完整而全面的预算体系。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目前还没有适合当前实际的审计理论制度,因此,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坚持理论结合实际, 切实地做好审计工作,努力建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就目前来看,只有建立了有效的审计理论制度,才有望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审计理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一、审计内涵及特色

(一)审计理论内涵

审计是社会经济结构的衍生,在国家产生初期,已经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出现了。随着市场经济的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出现, 审计的本质特征逐渐被人们掌握,在此基础上得以发挥,此时的审计不再只是单纯的监督行为,更是成为了全面发挥审计功能的独立的监督系统,也就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审计体系。

国家审计, 由微观审计发展而来,是微观审计发展逐步向宏观审计发展的成果。为保证政府干预经济的各项政策的顺利实现,国家审计更注重审计国计民生企业及政府投资的基础产业。 社会审计,是由单个委托事项发展而来,是委托事项的单一化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的成果。在设计过程中,有些事务所,会出现一些欺诈行为。 在这样的基础上,注册会计师会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并更注重自身的行为规范, 在双方经济责任出现问题时,注册会计师也会极力避免自己的法律责任。 这样很好地保证了审计工作的质量,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审计业务的发展。

(二)审计理论发展与特色

审计理论研究,是做好审计工作很重要的一步。 在审计过程中,无论是制定具体的审计方案, 还是落实审计的规划纲要,都需要审计理论的指引。

我国现在运用的审计理论, 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 是几代人经过辛苦努力得出的成果。 在理论构建过程中,实践研究学生将自身的智慧融入其中,在这个基础上,又吸收借鉴了相关理论的精华。因此,我国现在拥有理论体系,将研究和实践、学习和超越、发展和继承、广博和精深等六方面内容紧密地联合在了一起。既要总结未来,更要看重未来的发展,在审计体系构建过程中,要以此为主要线索, 始终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并及时进行解决。 除此之外,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和发展状况,再深入研究和比较国外审计工作问题与我国的不同之处, 对我国现有的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较为有效的整改建议,希冀能为审计事业日后的发展,提供有相应的参考理论。

二、经济责任关系和经济责任审计

(一)经济责任关系内涵

经济责任,是指社会团体与社会之间或社会团体与个人之间,在经济方面应承担的相应责任。。 经济责任制原则是在各个经济责任关系中应遵循的原则。

在交易过程中,两方之间,形成经济权利和义务关系。 以此为基础,之后只要和双方有关系的经济活动,都存在这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经济责任。也就是说,只有双方彻底解除关系,否则经济责任关系是不会停止的。 因而,经济责任关系, 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关系是必然存在的。

(二)经济责任审计内涵

经济责任审计, 是一种审计形式,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和审计组织又经济责任关系的主体应该承担的相应的经济责任,对这样一种经济责任进行鉴证和评价。经济责任审计, 指行政单位领导干部的审计、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审计、乡镇领导干部的审计和企业领导人员的审计这四个方面。

经济责任审计,特别指的是,对近些年特定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领导人的经营管理责任,进行深入调查审计的活动。 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会把审计重点,放在被审计单位中,最主要的两个领导任期期间,审计他们对所在单位应付的直接和间接的责任。任何一项责任都离不开经济的制约,因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包括了其它审计的内容。可以这么说,只要有经济关系的发生,就有经济责任审计的约束。

三、审计监督特征

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需要改变国家所有制, 这种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市场经济时期,要运用以多种所有制形式为主体,混合型所有制结构。

(一)审计监督的双向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通过审计的形式,可以了解经营双方的经济责任的真实情况。 在对重点单位审计时,会运用国家审计,审计过程中,既要掌握企业管理人员的经济行为是不是符合规范,还要检查财务收支状况;而在社会审计中,社会审计得出的验资报告中,既要能够满足委托方审计的要求,还要能够反应验资单位本身的资产状况。 这是审计监督的双向性,有着明显的市场公平交易和互相受益的成分。

(二)审计监督的多层次性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若市场经济作用得不到发货, 商品经济也不发达,那么社会生产水平,只能停留在初级再生产阶段。 在这样的情况,国家可以用直接控制和管理的方法,来组织和管控平常的生产活动。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社会和管理的分工也不再向原来那么简单了,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直接控制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管理的需要了,因而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在这种的情况下,开始出现了间接控制这样的管理方式,而这样的管理方式运用在审计监督方面,就展现了审计监督的多层次性。

(三)审计监督的公开性

在当前市场经济状况下,审计活动公开化才是最可取的方式,将社会公开审计情况的报告展现在公众的目光下,才能更好的保证监督的公正。在民族和法制进一步发展和改善的环境下, 纵观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公开审理审计案件,审计机构有权向社会披露和曝光审计结果。这也就意味着, 树立审计权威较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审计监督的公开性。

四、完善审计工作的对策

第一点, 规范被审计单位财政行为,深化财政审计工作。要着力于建设完善的改进情况反馈机制,并且加大整改跟踪的监督力度,这样才能更好的看到财政审计之后整改的成效。

第二点,强化过程监管,推进资源环境审计和政府投资的审计工作。完善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格局,关注相关政策措施执行情况,深化资源环境审计考评、指标体系研究,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是的审计体系。

第三点,围绕监督权力运行,落实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努力完善审计工作的协作配合机制, 拓展审计的结果,促进审计工作的进一步整改。

第四点,努力推进当前审计方式的创新,可以实施审计绩效统计的方式。 这要求我们,在审计工作进行之前,要努力加强宣传力度,转变被审计单位的用钱理念, 让他们意识到用对钱比用好钱更重要。

第五点,增强工作实效,强化审计管理与审计整改工作。 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可以加强对成果的应用,通过报告、信息、结果公式等展示形式,努力切实提高审计监督工作的实效。 以促进审计工作进一步整改,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2012(06).

[2]牛鸿斌,崔胜辉,赵景柱.政府环境责任审计本质与特征的探讨[J].审计研究,2011(02).

审计师特征 篇6

审计收费一直是审计市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simunic(1980)研究中,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子公司数量、所涉及的行业数目、客户业务复杂程度、固有风险、审计风险等均列为对审计收费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自此从各个角度研究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文献日益增多。本文主要是从审计主客体两个方面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明确该领域以后的研究趋势。

1 基于会计事务所角度的审计收费影响因素

1.1 审计成本

审计收费作为会计事务所的主要收入来源,由审计成本与利润组成,审计成本又由审计生产成本和将来可能存在的损失组成。审计成本与审计工作量和事务所投入的人力资源有显著的相关性。中瑞华恒会计师事务所(2006)的实证检验发现,被审计单位工作量和事务所薪资水平等决定审计成本,由事务所规模和组织形式决定预期损失与审计收费正相关。

1.2 事务所规模

会计事务所差级(differentiation)理论把不同事务所提供的服务视为存在级差的产品。一般认为会计事务所的规模越大,提供的审计质量越好,级差就越高,相应的审计收费就越高。张帆、黄晓珍(2009)对这一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大规模的事务所倾向于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此外,张洁(2009)在其研究中亦发现,事务所规模在全行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中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基于这一点,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事务所的合并,通过中小事务所之间的合并重组,实现中型事务所的规模化经营,努力将我国的事务所做大做强。蒋力、刘尔奎、崔宏(2009)研究了事务所合并前后审计收费的变化,发现合并促成了事务所规模的变化和审计市场的集中化,改变了市场的供需结构,也改变了市场供需力量之间的平衡,其造成的直接影响和表现是审计收费的提高。

1.3 事务所品牌效应

对于被审计单位来说,他们很难直接判断审计质量的高低,一般的,他们都是通过事务所的品牌来界定事务所审计质量的高低。所以事务所的品牌越好,就代表着它的更高的审计质量。王兵,张娟,杨德明(2010),吕联盟、吕迎(2010)研究发现公司是否是“四大”审计的与审计收费有显著的正相关。蒋力、刘尔奎、崔宏(2009)则研究发现,由于“四大”和国内的事务所合并,因而合并之后的事务所也产生了品牌溢价效果,其审计收费就相应的增加。

2 基于审计单位的特征,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

2.1 资产规模和子公司个数

企业的资产规模越大,经济事务和会计事项就越多,使得会计事务所要进行工多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的测试,会计事务所就会投入更多的资源,相应的就会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早在1980年Simmunic就研究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是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同样地,王兵、张娟、杨德明(2010),吕联盟、吕迎(2010)亦对审计市场进行考察,均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和子公司个数是影响审计收费的重要因素。

2.2 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现代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过度的盈余管理便成了利润操纵。从研究盈余管理文献中,可以发现两个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首先,管理者通过应计利润来掩饰不良业绩,将部分收益提前确认;或将一部分优良业绩递延到未来的年份,将来的费用提前确认(defond and jiambalvo,1994);另一个动机是增加财务报表的净利润,促使公司的股票价格增加以增加公司的是市场价值(Kellogg,1991)。所以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审计师面临的诉讼风险越大,从而审计收费就会增加。王猛,郝运鹏(2009)通过对其研究发现,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之间虽负相关,但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说明盈余管理虽然影响审计收费,但不是显著性因素。

2.3 所有权集中程度和股东的制衡度

控股股东可以利用其控制权的优势损害小股东的利益,则他们就有能力和动机粉饰乃至虚构财务报表,掩盖事实,谋取私利,因此他们很可能会支付高额的审计费用,从而获取高质量的审计意见。张薇(2009)对所有权结构、公司管理进行分析,发现公司所有权集中度与审计收费有显著相关性,公司所有权越集中,审计收费越高。

2.4 风险水平

企业的风险水平是企业盈利能力之外决定企业价值的另一个因素。一般来说,风险水平越高,审计收费就越高。王永海、张文生(2009)基于审计需求的角度,研究发现公司的风险水平和风险管理的需求与审计费用正相关,同时还发现,企业的风险管理披露程度越高,审计费用越高。

2.5 区域位置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标准由国家各级财政部门会同物价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共同制定,用来指导会计事务所的收费行为。但是,就具体的情况看来,我国各地制定的审计收费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制定审计收费标准时也会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水平。张帆、黄晓珍(2009)研究发现,我国的审计收费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发达地区比不发达地区的审计收费要高。王兵、张娟、杨德民(2010)亦研究发现地区经济收入水平对审计收费有显著的正相关。

3 结论和建议

本文这里主要从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的角度,对审计收费的影响进行了文献的综述。从这些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企业的资产规模、子公司的数目是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盈余管理、公司治理结构、所有权集中程度和股东的制衡度、风险水平及上市公司所在的区域位置等被审计单位方面的因素岁审计收费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从审计单位主要是会计事务所来看,审计的成本、事务所的规模和品牌效应对审计收费都有显著的影响。

目前,尽管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国的研究仍然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许多审计影响因素还处于空白的阶段,例如,资产负债率、审计意见、以及物价变动等对审计收费都存在着影响,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本文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主客体的角度研究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基于会计师事务所角度,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有:审计成本、事务所的规模、事务所的品牌效应;基于被审计单位角度,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分别是:资产规模和子公司个数、盈余管理、所有权集中程度和股东的制衡度、风险水平、区域位置。

国家审计职业化特征分析 篇7

探讨一项职业是否完全实现职业化, 首先应了解实现职业化所应具备的特征, 从而有针对性地对该项职业的职业化程度进行评价。对于职业化应具备的特征, 著名社会学家库尔特根在经过对各个行业大量的社会文献进行认真的研究后, 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 一般特征。

具体特征包括: (1) 有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职业技能; (2) 职业技能需要通过全面而严谨的培训才能获得; (3) 职业人员应通过考试展示其执业能力; (4) 有一个声誉显著的协会来代表和组织众多的职业人员; (5) 通过职业道德准则来维护职业的正直与诚实性。

2. 与社会相关的特征。

具体特征包括: (1) 职业所提供的服务是利他的; (2) 职业人员在某些事务领域具有职业权威性, 并且需要对其职业判断承担责任; (3) 职业服务是为了维护公众利益所必不可少的; (4) 职业资格需要经过认证, 并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 (5) 职业人员为客户提供服务时具有独立性。

3. 与顾客相关的特征。

具体特征包括: (1) 职业人员与客户之间具有受托责任关系; (2) 职业人员能公平地服务于客户, 不存在任何特殊利益上的考虑; (3) 职业人员的服务能够得到固定报酬。

对职业是否具有上述职业化特征的评价并不是一个绝对化的过程, 也就是说, 不能简单地将职业分为职业化行业与非职业化行业。思科CEO钱伯斯认为, 在某一行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某一职业的特征是不存在的, 也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只能说, 该职业特征对某一行业影响相对较深。因此, 职业化行业与非职业化行业之间的真正区别不是质的区别, 而是量的区别。严格地讲, 这些特征不是职业化行业所独有的, 非职业化行业也具有这些特征, 只不过程度低一些而已。因此我们对国家审计的职业化特征所进行的评价, 也不是一个绝对化的评价, 而是对其所具有的职业化程度进行评价, 从而进一步判断该行业是否已经完全职业化。

二、国家审计职业化的特征分析

下文我们将以库尔特根的研究为依据, 对国家审计的职业化特征问题进行分析。

1. 国家审计是否具备一套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职业技能体系。

我国国家审计经过多年的发展, 对国家审计的起源、国家审计的本质、审计假设、审计职能、审计理论结构及逻辑起点、审计环境、审计风险、环境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探讨, 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因此, 从关于国家审计的一般知识结构的研究中来看, 我国国家审计是具有一套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职业技能体系的。

2. 国家审计职业技能是否需要通过全面而严谨的培训才能获得。

显然, 对于国家审计所必需的技能是需要通过培训才能获得的, 例如会计、财务与审计知识。但是, 国家审计职业界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有序的职业培训计划, 或者说虽然已开展了一些职业培训项目但并不完备。另外, 我国许多高校并没有开设国家审计专业方面的课程。所以, 国家审计具备这一职业化特征, 但是程度相对较弱。

3. 国家审计人员是否需要通过考试展示其执业能力。

虽然国家审计人员的选拔需要通过考试来展示其执业能力, 但是对于国家审计人员的遴选与考核并没有一个成文的规定。在国家审计人员的遴选上, 一般由国家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向人事部门提出申请, 遴选在总体上以国家公务员的录用标准为主, 并辅之以审计相关专业的考核。遴选并没有突出审计职业的要求, 不能有效选拔出具有一定职业意识的审计人员, 而是更多的强调审计人员的行政能力。对在任国家审计人员的考核, 一般也只是体现在职称评审考试上, 显然, 这种考试不具备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那样的权威性。因此, 国家审计具备这一职业化特征, 但是程度相对较弱。

4. 国家审计是否有一个声誉显著的协会来代表和组织众多的职业人员。

目前, 国家审计并没有一个声誉显著的协会来代表和组织众多的职业人员。在这一职业化特征上, 国家审计表现程度最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代表和组织社会审计职业人员;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代表和组织内部审计职业人员;而国家审计在审计署的领导下开展审计业务, 没有声誉显著的协会来代表和组织其职业人员。

5. 国家审计是否通过职业道德准则来维护职业的正直与诚实性。

审计署颁布的《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说明国家审计具备这一职业化特征。

6. 国家审计提供的职业服务是否是利他的。

充分、真实地披露会计信息将有利于国家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国家审计作为监督经济的一种手段, 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这个角度来看, 国家审计提供的职业服务应该是利他的。国家审计在推动财政管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国家审计所提供的职业服务是利他的, 这里的“他”指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

7. 国家审计在其执业领域是否具有职业权威性, 并且需要对其职业判断承担责任。

具体来讲, 职业权威性就是执业者的顾客或用户承认执业者的权威。例如, 医生提供的专业建议往往会得到患者的认可, 即医生的职业权威性是极高的。当然, 患者也有权拒绝其建议。

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国家审计是否具有这个职业化特征。第一个方面, 客户是否在可接受的程度上承认国家审计的权威, 即审计人员的意见能否像医生的建议那样有价值并得到客户的认可。第二个方面, 审计人员的权威是否与其他职业的权威来源相同。由于国家审计组织制度不合理, 导致目前的国家审计权威性不高, 表现在国家审计的威慑力弱, 审计处理、处罚的执行难度大, 难以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国家审计显然需要对其审计结果承担责任, 而且这一责任包括法律责任。比如《审计法》中规定:审计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或者泄露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 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国家审计具有这一职业化特征, 但是在职业权威性方面的特征还不够突出。

8. 国家审计的职业服务是否是为了维护公众利益所必不可少的。

显然, 国家审计的职业服务是为了维护公众利益所必不可少的。国家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有利于公众对政府公共资源使用状况的知情权, 有利于保护公共利益, 防止权力滥用, 促进依法行政, 建立法制化社会。修改后的《审计法》指出, 制定《审计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 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廉政建设, 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因此, 国家审计的职业服务在防止舞弊、行贿等方面是有利于公众利益的。

9. 国家审计职业资格是否需要经过认证, 并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

国家审计具备这一职业化特征, 但程度不高。国家审计人员需要进行审计相关类职业资格考试, 但是正如前文所述, 这种职业资格考试并没有一个成文的规定, 而且考试内容并没有突出审计职业的要求, 而是侧重对审计人员行政能力的考核。

那么, 国家审计是否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呢?近些年来, 国家审计有了重大的突破,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国家审计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 打造了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纪律严明、业务熟练、作风端正、精干高效的审计队伍;进一步推进了审计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 使审计工作步入法制化、制度化、常态化及理性化的发展轨道;进一步开发和推广应用了先进的审计方法与审计技术, 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尤其是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 国家审计发挥了很大作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 国家审计是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的。

1 0. 国家审计人员为客户提供服务时是否具有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 也是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基石。独立性是确保国家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保持客观、公正的执业态度的前提。审计独立性包括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国家审计实质上的独立性属于一种精神状态, 很难直接衡量;国家审计形式上的独立性指在独立第三方来看, 国家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在外观形态上是独立的。显然, 国家审计不具有高度的职业独立性, 因为在行政模式下, 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存在制度性缺陷, 其受到行政干预和审计体制等因素的干扰。因此, 国家审计人员提供服务时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1 1. 国家审计人员与客户之间是否具有受托责任关系。

正是由于受托责任的产生与发展才促进了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因此国家审计人员与客户之间是具有受托责任关系的。

1 2. 国家审计人员能否公平地服务于客户, 不存在任何特殊利益上的考虑。

我国国家审计体制属于行政模式, 其相对的独立性使审计人员在执业时很难不存在任何特殊利益上的考虑。如审计对象的确定, 经领导“打招呼”后便进行调整;对审计机关查出的某些问题, 领导给予“关照”后便减轻或放弃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或处罚;某些地方政府担心因审计揭露的问题过多难以承担责任或影响政绩, 就违法干预审计机关审计工作, 地方政府人为要求审计机关将一些查出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删去, 甚至事事从地方利益出发, 对审计发现的严重问题压制不报、隐瞒事实或避重就轻。可见, 虽然从理论上来看, 国家审计可以公平地进行审计实践, 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位, 使得国家审计的这一职业化特征并不明显。

1 3. 国家审计人员的服务能否得到固定报酬。

显然国家审计具有这一职业化特征。

综上所述, 国家审计是具备上述职业化特征的, 所以国家审计是实现了职业化的。但是, 国家审计职业化特征并不十分完整, 可以说国家审计是一个“半职业化”的职业。因此, 在推进国家审计实现完全职业化的过程中, 我们要关注某些职业化特征程度较弱的方面, 尤其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彭新林.审计职业化思考.中国审计, 2004;12

审计合谋的特征、动因和危害 篇8

审计合谋的特征

1.合谋主体双方动机的不良性

对审计合谋中的被审计单位而言, 其进行审计合谋是为了通过操纵财务信息虚增收入和利润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营业绩, 获得更多投资者投资的目的。对注册会计师来说, 一方面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自身利益, 如审计报酬、隐性收益等;另一方面, 是通过满足客户的要求, 企图与其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机会, 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未来利益。由此可见, 审计合谋双方都是从自身角度考虑, 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而罔顾社会、集体和广大公众的利益, 他们本身的出发点不是善意的, 是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

2.经济后果的危害性

对公众而言, 审计报告是一份相对具有权威性的财务资料, 它是独立于公众与企业之外的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的财务信息的监督和审查, 包括对其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公允性做出的评价, 它能够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相应的参考信息, 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因此, 客观、真实的表述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出具审计报告的重中之重, 毕竟投资者是基于对审计报告的信任而做出相应的决策的。如果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合谋, 那么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将不再真实、客观, 它会误导审计报告使用者, 可能导致他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从而使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造成资本市场的动荡, 甚至审计合谋行为可能会使广大公众不再相信注册会计师, 那么这对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都将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2001年发生的“银广夏”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当年, 该事件引发了整个社会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的质疑, 导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注册会计师行业萧条。

3.合谋行为的隐蔽性

审计报告是出自于注册会计师之手, 是一份专业水准很高的书面文件, 里面涉及到了很多专业术语和知识, 并且涵盖了一家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全部的财务信息, 对于拥有强大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的会计人员来说都有可能看不明白, 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或者不懂得财务知识的非专业人士很难看懂和理解, 更不能识别其信息的真伪。因此, 对广大公众等利益相关者而言, 基本上难以察觉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合谋的财务造假行为。而目前我国的监管机制还不完善, 也难以揭露所有的审计合谋行为。所以, 审计合谋行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4.合谋行为的共同性

被审计单位之所以会产生与注册会计师合谋造假的想法, 是因为其财务信息存在不真实的情况, 为了掩盖其虚假的财务信息, 被审计单位就会与注册会计师合谋, 这是审计合谋的充分条件。此时, 如果注册会计师拒绝与被审计单位合谋, 那么, 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审计合谋了, 事件的性质也就仅仅是被审计单位存在财务造假的行为而注册会计师未能及时发现罢了, 属于疏忽, 而不属于合谋。然而, 注册会计师为了生存, 同时也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宁可丧失其审计的独立性, 选择与被审计单位合谋造假, 在这样的情况下, 审计合谋的必要条件也就具备了, 审计合谋事件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由此可见, 审计合谋行为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不单单是一方的行为。

5.时间的持久性

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有些注册会计师会冒险与被审计单位合谋造假, 只要没有“东窗事发”, 他们就会一直持续下去。为了双方的利益, 他们不会主动解除这层关系, 尽管触及了法律的底线, 依然我行我素。

对审计行业的相关专家来说, 即使能够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 但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 他们很有可能会选择沉默。这样, 审计合谋现象就无法揭穿了。由此可看出, 除非是被广大公众曝光或者被相关监管部门查出, 否则审计合谋现象还是会一直持续下去的。发生于2002年的“蓝田”事件, 就是因为刘姝威教授600多字文章的披露, 才终止了“蓝田股份”的神话。

审计合谋的动因

1.被审计单位审计合谋的动因

(1) 政策制度方面的缺陷。为了追赶全球经济的步伐, 我国一直在推动经济改革,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都必须符合一定标准。有些国有企业, 为了能够成功改制上市, 他们就会在财务报表上做手脚, 使其能够达到证监会要求的标准, 从而实现上市的目的。面对这种现象, 当地政府部门考虑到改制上市后带来的巨大利益, 如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缴纳更多的税收等等, 不但不采取措施制止, 反而默许了这种行为。因为政府在政策制度方面的不作为和态度上的默许, 导致企业更加肆无忌惮的与注册会计师合谋。

(2) 不合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根据相关规定,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经理人员共同组成了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他们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然而, 在我国,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 这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被极大地弱化了, 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摆设。从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可以看出, 我国的很多上市公司存在着“一股独大”的专制局面, 公司的所有权力由内部管理者控制, 公司的股东大会被架空。同时, 公司的一些高管就是董事会成员, 董事会对经理层所谓的监督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而对于拥有公司股份的中小股东来说, 他们在资本市场上明显属于弱势群体, 基本上无法发表自己的意见, 更别提左右公司的决策了。由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合理, 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失去了相互制约和监督的作用, 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和管理层为了获得更多的自身利益, 就会进行财务造假, 为了掩盖这种违法行为, 他们就企图与注册会计师合谋。而作为会计师事务所, 能否被委托和审计费用的支付都要得到委托人即公司管理层的同意, 因此, 面对拥有双重身份的被审计单位, 迫于目前僧多粥少的残酷现实, 注册会计师不得不与被审计单位合谋。

(3) 低廉的违规成本。目前,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尽管对参与审计合谋的被审计单位给予相应的处罚, 同时也给予受害者一定的弥补, 但是, 由于对于审计合谋的处罚力度过于宽松, 很多审计合谋事件只是受到交易所的内部惩处, 真正受到证监会责罚的案例很少, 达不到震慑被审计单位的目的。面对这种形式的处罚, 很多企业是不放在心上的, 尤其是上市公司, 相比于他们的股票价格和融资机会, 这点处罚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影响。由此可见, 因为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致使处罚审计合谋行为的违规成本过于低廉, 使得被审计单位肆无忌惮, 继续造假, 而注册会计师从自身利益出发出具虚假的审计意见。

(4) 职业声誉的诱惑。在资本市场上, 一个好的经理人必定拥有良好的职业声誉, 而良好的声誉也会为经理人带来一定的就业优势。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 经理人面对的压力甚大, 既要面临企业内部考核时可能被他人取代的危险, 又要面对企业外部存在的隐形威胁。因此, 任何企业的经理人都会尽一切努力提高经营业绩。为此, 企业经理人可能会铤而走险, 利用不正当的手段粉饰企业信息, 进而想办法与注册会计师合谋。

2.注册会计师审计合谋的动因

(1) 过度竞争的审计市场。当今, 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同时, 随着国际四大事务所的进驻, 我国的审计市场受到了冲击, 不少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将“四大”作为他们的首选考虑范围。因此, 在这两股势力的夹击之下, 竞争愈演愈烈, 最终, 我国审计市场出现了过度竞争的局面。面对这种过度竞争的情况, 有些事务所为了获得客户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如降低收费, 甚至触犯法律降低审计质量, 丧失其审计独立性。而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这种心理, 正好是被审计单位期望的, 同时, 这也促使审计合谋成为必然。

(2) 现行不合理的审计聘用制度。在审计市场里, 审计委托人是公司的管理层, 而股东大会由于公司治理机构的失衡, 基本上无法起到监督管理层的职能, 换句话说, 公司的真正权利相当于掌握在了管理层手中, 这就相当于管理层聘用注册会计师对他们自己的经济行为进行审计, 而且, 审计费用的多少是由公司管理层决定的。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 拿着对方的钱给对方办事, 很难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一方面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威胁, 另一方面又是审计市场过度的恶性竞争, 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 处于劣势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不得不铤而走险, 选择与被审计单位合谋。

(3)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丧失。从国内外已发生的审计合谋事件中不难看出, 注册会计师是否能够遵守职业道德是审计合谋现象能否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拥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应是有保障的, 他们极少可能因为审计技术水平的问题而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丧失, 一方面是其自身的原因, 另一方面也与整个社会环境有关。一是我国现行的有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准则所阐释的内容过于笼统, 不够详细、精准。因每个人的思维不同, 这就使得每个人的理解有出入。当出现审计合谋现象时, 有些注册会计师就以此为自己开脱, 企图逃脱法律的制裁。二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环境有待提高, 包括事务所和监管机构, 以及其他的环境等。

(4) 审计和咨询业务的混业经营。在审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会计师事务所承接的业务不单单是审计业务, 还包括代理记账、工商登记、税务咨询、管理咨询等等, 这些业务的承接带来的收益甚至多于审计业务带来的收益, 而且这些业务相对于审计业务来说, 难度和工作量也不是很大, 风险也不是太高, 已经成为会计师事务所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而言, 都是有利的。但是, 这些业务的出现为审计合谋行为创造了条件。因为不排除同一家企业的审计业务和管理咨询业务都会出自同一个注册会计师之手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 拥有双重身份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该企业的财务状况时, 一旦发现有虚假信息, 也可能会出于多方因素的考虑而放过该企业或者在侧面指点, 这样的话, 是很容易滋生审计合谋现象的。由此可见,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 审计业务和管理咨询业务的混业经营行为很容易导致审计合谋现象的出现。

审计合谋的危害

1.对资本市场造成不利影响

(1) 当企业财务出现漏洞的时候, 管理者往往会采取粉饰财务报表等不正当的手段掩盖过失, 再与会计师事务所合谋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来达到填补漏洞的目的。如果相关监管部门没有及时发现查出, 那么将会严重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2) 审计合谋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它可能会成为那些资不抵债的空壳公司的救命稻草, 使他们能够在资本市场上继续苟延残喘地生存下去, 直到被彻底曝光的那天。审计合谋行为对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有着负面影响, 它会扰乱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 造成资本市场的混乱、无序, 从而可能会给广大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带来不利影响。

2.误导公众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在我国, 能够取得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的人是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的, 当他们选择与被审计单位合谋时, 投资者将很难察觉出什么蛛丝马迹。此时, 投资者如果还是像以往一样依据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做出投资决策, 将会极大地被误导, 因为此时企业的财务信息是经过粉饰的, 是虚假的, 可能会使投资者遭受巨大的损失, 也可能会给整个资本市场带来一场劫难。

3.严重消耗投资者的信任

人无信则不立。诚信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公司和行业亦是如此。社会上审计合谋事件的不断曝光, 一次次敲打着投资者的心灵, 如果相关部门不能够加大监管力度来减少该类事件的发生, 那么总有一天, 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将会被彻底摧毁, 严重的话, 甚至会波及到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信力, 说不定连整个社会的信用系统都会受到牵连。

4.阻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 注册会计师行业在承接业务方面面临着巨大的竞争。

(1) 对财务状况存在问题的企业来说, 更愿意寻找那些肯与它们合谋造假的会计师事务所合作。面对这种局面, 为了生存和发展, 不少事务所不得不放弃原则, 选择与企业合谋造假, 随着这种行为的增多, 最终造成审计市场失去了原有的独立、客观及公平。

(2) 随着不少审计合谋行为的曝光, 公众不再相信审计人员, 他们会对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报告心存质疑, 随之可能会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操守和人品产生严重怀疑, 有可能还会殃及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 给该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障碍。

参考文献

[1]公彦德, 时现.审计行为、审计合谋及奖惩机制的演化博弈[J].系统管理学报, 2012 (3) .

[2]薛美君.上市公司审计合谋及其治理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1.

上一篇:初中学困生成因调查下一篇:节目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