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

2024-10-27

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精选3篇)

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 篇1

音乐是一种表演的艺术, 它与绘画、文学等艺术品种不同, 必须借助艺术家的二度创作方能实现, 并为听众和观众所接受。音乐表演是音乐创作与欣赏的中介环节, 而钢琴演奏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钢琴技艺实践活动, 从音乐美学层面来看, 钢琴演奏的艺术性和精神内涵更重要, 其中艺术性集中体现在对于钢琴演奏美学价值和意义的探索上。

音乐的表演者不仅要体现出作曲家凝固在乐谱中的乐思, 而且还要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对原作予以补充和丰富, 进行“二度创作”。因此, 好的演奏是需要创造性地诠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借助音乐的语言说出隐藏于乐谱中的内容。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18101849) 是伟大的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他是第一个运用叙事曲这种新体裁进行钢琴创作的作曲家, 《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于1841年创作于诺安, 是肖邦所创作的四首叙事曲中最优雅、最明快的一首, 舒曼在一篇评论中写道:“我们对《叙事曲》——肖邦的第三首作品——的评价远比《快板》 (指作品46号《音乐会快板》) 为高;在形式上和性格上, 它和前面两首显然不同, 而应该被放入他的最有创造性的作品之列。这位惯常出入法国首都上层人士之间的波兰人将在这以作品中清楚地为人所理解。”因此, 从音乐表演美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在演奏这首乐曲之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的把握谱面所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做到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在演奏肖邦《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前应熟知作曲家在创作这首曲子所处得背景时代以及叙事曲这个题材的创作特点, 因为真实性是“二度创造”的基础, 通过对乐谱进行认真的研读与仔细的揣摩后, 从而在演奏中投入自己的全部热情、智慧与才能。

2.演奏者应该忠实于原谱, 做到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演奏者首先应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风格, 清楚肖邦叙事曲与其生活的时代是紧密相连的, 有着浪漫主义文学特点, 在演奏中因具有故事性。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 赵晓生教授曾说过:“不讲风格的演奏是最严重、最不可忽略的战略错误。”那么演奏者需以当代人的眼光, 使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融合, 那么, 在历史作品中发现新的因素有时也需要发挥自己的想像。

在《音乐表演艺术论稿》一书中, 作者张前先生对音乐表演中的想象作了经典的阐述:“想象是贯穿在音乐表演过程中的另一种心里要素, 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情感的体验和意境的领会, 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音乐的一切艺术表现, 都是通过声音和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以及模仿的关系来实现的, 而想象就是使这些关系得以实现的中介桥梁。表演者的想象越丰富, 他对音乐作品的内涵, 即声音与表象之间的关系的体验就越清晰, 听众从他的表演中所感受到的情感、形象与意境也就越鲜明。”

《第三叙事曲》第一主题旋律中所表达的情感细腻而真挚, 像一对年轻男子与女子之间的真挚恋爱, 那么在演奏中需演奏者用讲述故事的口吻来表现第一主题的旋律, 这就要求演奏者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 使自己在演奏中把握作品的精髓。

试想, 如果演奏者对作品内涵的艺术想象不能很好的实现, 那么作品的演奏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或落入俗套, 变为对谱面的机械复制。那么, 弹奏肖邦《第三叙事曲》时应多注意发挥自己的想象, 使音乐语言的表达具有故事性, 从而使音乐内容更深刻。

3.在钢琴演奏中还应注意技巧性与表现性的统一。霍夫曼曾说:“艺术上的自由需要有充分地运用技巧的能力, 没有熟练的八度技术就无法演奏李斯特辉煌的作品, 就无法表现肖邦也去的柔美、诗意。没有一定的手指的控制能力, 就无法演奏莫扎特的作品, 清晰、透明、悦耳、如歌的乐句。”但是技巧只是钢琴表演的手段, 而不是目的。在演奏肖邦《第三叙事曲》时必须将演奏技术与音乐表现相结合, 例如第二主题演奏时, 声音应是轻柔而婉约, 不仅需要很好的手指控制力, 还需要演奏者有着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把左右手声音的层次弹的极为清晰。到乐曲接近高潮部分, 音量也需不断增加, 但注意音量的增加和情感递进的地方不要过分使用了热情, 在突出旋律的基础上也应该多注意和声的变化, 使各声部均衡, 在遵循作曲家创作原则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情感, 且乐谱中还有较多的装饰音都需演奏的极为干净, 可见, 演奏者的表演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现在钢琴演奏中是密不可分的。

以上是笔者从音乐表演美学的角度对肖邦《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演奏中应当注意的几点问题, 在此, 笔者还想说说演奏该首作品应注意的地方, 那就是应多想音乐, 想故事, 在演奏前克服紧张心理, 树立信心, 以及调整好自己的呼吸和心态, 进入角色, 专注与音乐作品之中, 提高自己的音乐感染力, 准确诠释这首作品所表达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译.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译著新编 (第一版)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3, 12.

[2]王京.关于肖邦四首叙事曲的“音乐标题性”及具体创作[J].文教资料, 2007, 9.

[3]钱仁康.肖邦叙事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 52.

[4]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 (第一版)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 11.

[5]朱晓蓓.肖邦第三叙事曲作品47号在演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星海音乐学报, 2007, 3.

浅析《肖邦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 篇2

关键词:肖邦,圆舞曲,和声,曲式,艺术特色

一、作曲家简介

弗雷德里克·肖邦(F.Chopin,1810-1849),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其父为法国人,母亲为波兰人,20岁来到法国。他是较早将东欧民间音乐语语汇融入西方艺术音乐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成就对西欧音乐,尤其是钢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承继和发展了波兰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同时创造性地汲取了欧洲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成就,开辟了近、现代钢琴艺术的新天地。探索和丰富钢琴的演奏性能,扩展和提高钢琴演奏规模,具有突出的贡献。在肖邦的音乐作品中,有超过200首作品,除17手歌曲、大提琴奏鸣曲、钢琴三重奏是钢琴与人声或其他乐器的组合外,其余全部是钢琴曲,圆舞曲就是其中一种钢琴体裁。

二、《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的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

《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创作于1835年,是肖邦在维也纳时期创作圆舞曲中早期的一首作品。这首圆舞曲是呈献给黛莉伊男爵夫人。据尼克斯的解说,第一段有回旋的运动感;第二段从八分音符开始处,像是衣带随着舞蹈偏偏的掀起;第三段转向宏伟的场面;第四段表现舞蹈的蛊惑;最后是光辉灿烂的尾声。这首圆舞曲无论是从写作手法或是内容上,都比以前创作的圆舞曲圆润和成熟,填补了之前几首圆舞曲稚嫩和不及的地方,使得圆舞曲这种体裁逐步成熟了起来,形成了肖邦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色。

三、从宏观上解析《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

肖邦的圆舞曲继承了一般圆舞曲的传统气派,左手伴奏部份一样保持着三拍子的节拍,而使用的和声基本上都是功能简练的,从而使得这类形式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右手的旋律具有独特的色彩,它充分体现了肖邦独特的音乐风格,展现了其高贵而又优雅,多样而又灵巧的音乐风格,因而不同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用于舞蹈的圆舞曲。若是我们仔细看会发现在这些圆舞曲中,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大量玛祖卡舞曲式的节律,这是因为肖邦始终保持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是“华丽性”圆舞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是肖邦圆舞曲中规模最大的一首。它不仅具有舞蹈性,而且具有华丽辉煌的听觉体验。

四、《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的结构及曲式分析

这首圆舞曲采纳的是回旋曲结构,是欧洲民间带‘副歌’的轮舞歌曲形式,不息重复再现的部分不是乐曲最先出现的乐段。并且在此基础上展示三部性的结构原则。起首,引子(1-16小节)的主要材料是同音反复、分解和弦和4个强有力的半音柱式和弦。乐曲是由主调降A大调的属音起头,以四小节为一个乐节。十六个小节的乐句在此基础上不断的运用重复、摸进的创作手法进行发展。并且此处的音乐动机不断地在乐曲中间出现,贯穿着全曲。前奏一出来就有一种强烈的舞蹈性和灵活性。尼克斯曾说:“序奏是何等的快速!随后所有的舞蹈精神表现是何等的精彩!”尾音以主调的属七和弦结束后,紧接着进入第一插部。

第一插部(17-48小节)是单二部曲式,其中B段(标记为b+b)第一句(17-32小节)也是以四小节为一个乐节,以八小节为一个乐句组成的,构成了一个方整型开放性的结构。第一插部也是在主调上进行,旋律比较平稳,没有太大的起伏,呈现小波浪的线条。和声进行基本是主音--下属音--属音上变换,唯一出现变化的是在25、26小节上,出现了导和弦。右手从始至终使用的是六度音程,并且采用摸进、加音的手法进行发展,使得音乐表现更为明朗,左手保持着三拍子的节奏感。第二句(25-32小节)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从谱面上看虽然形式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它的旋律声部加入二度音程后色彩变得比第一句丰富了,和第一句歌唱性特征相比较变得更具器乐化了。这种声乐性和器乐性相互交错的形式在肖邦的作品中经常都能看得见。“肖邦音乐中有很多旋律是歌曲的音调自由转换为器乐的音调,或是相反的,器乐的音调转换为声乐的音调。”这种特点在b段中我们可以看出。

C段(32-48小节)也是一个重复乐段(标记为c+c)。和B段相比较,它是一个方整型收拢性的结构。肖邦在创作中常使用装饰音、大跳、琶音等手法增添曲子的华丽与辉煌,这一段正好体现了他的这种特点。在这段中肖邦所使用的手法是右手琶音上下行,像海浪的感觉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左手仍然保持三拍子的节奏感,但不能太响,要控制好声音和音量,因为要突出右手那种透亮灵活的感觉。和声一直保持着属音——属七——主音的进行。第一句相比第二句而言,要演奏得更加的连贯、流畅。第二句则要跳跃一些,不管是从力度还是音乐表现上。两句都要形成对比,它们之间的细微变化一定要表现出来,否则就会感觉到板,不灵活。

主部(49-81小节)是一个带变化重复的二部乐段,其中(49-65小节)是三句变化重复的乐句,运用摸进的手法把音乐推向高潮。其中出现了转调,从主调的主音开始转到降E大调的属七然后回到主调的主音上。演奏时要注意中音不在第一拍,而在第三拍,颤音也要干净利落,千万不能拖泥带水。(65-81小节)是这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其中右手添加了音阶试的快速长音跑动,并且从弱到强来达到炫技的效果,使得音乐更加有色彩和华丽性。

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肖邦在创作这首作品时,极大的运用钢琴宽广的音域,使用大量的八度和横跨三个音组的音阶上行来增添钢琴的表现力与音乐的华丽性、色彩性。通过这种辉煌的音乐来表现舞会的宏伟场面。在演奏此乐段时,要注意踏板的运用和肖邦特有的节奏的完美结合,听觉上要感觉到有弹性,而不是一板一眼的,所以二者要配合好的话还得用耳朵来聆听。踏板在肖邦的作品中的运用是非常微妙的,在处理钢琴踏板是他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肖邦曾经无数次教导自己的学生“应当终身不断的专研怎样恰到好处的运用踏板。”因为他自己在演奏时,可谓是尽善尽美。另外,在演奏肖邦作品时需要灵活的运用“rubato”,肖邦曾解释:“这是左手的严格节拍、右手的自由节拍,有时在一个地方拖下的时值要在另一处用抢板补偿。”这种节拍需要根据自己的音乐感觉来决定,根本无法用文字去说明解释。在这个乐段中八度的地方就需要演奏出弹性。

第二插部(81-145小节)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呈示段D(81-97小节)是两个变化重复的乐句组成的乐段,乐曲转到主调降A大调的下属方向降D大调。音乐情绪从这里开始发生变化,从之前的灵巧、辉煌变换到这里的歌唱性,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之情。虽然这一段的主旋律在高声部,但是也不能忽视中音声部,两个声部同时进行在肖邦的音乐作品中也是很常见的。(98-113小节)是前一段的重复。

中段(113-129小节)也是两个重复的乐段,调式调性转到降D大调的关系小调降b小调,一样也是弱起,重音回到第三拍,弱起之后紧接九度音程,旋律一直往下进行,给人一种不安、阴郁的感觉。(121-129小节)是这一的变化重复。

再现段(129-145小节)是呈示段的变化再现,调式调性转回降D大调,旋律没有太大变化,只是织体变得丰富了,结束在降D大调的主和弦上。(145-246小节)是对主部和第一插部的再现。

尾声(246-306小节)可以分为三个小乐段。F段(246-261小节)重复乐段,所使用的音型主要是音符的级进并且需要快速的跑动,音色要透明透亮,要对声音有很好的控制。G段(262-277小节)半音阶和分解和弦为主要音型,使用了摸进这种音乐手法。H段(278-306)使用的是主部的音乐材料。尾声的规模比较宏大,在全曲中的地位也非常的重要,既呼应了前面的音乐材料,又是一个完美的结束。在演奏时不仅要注意高声部旋律,低声部旋律也不能忽视,二者要形成完美的配合,这样才能使音乐达到耐人寻味的境界。

总而言之,想要深刻的理解肖邦的这首圆舞曲,就必须了解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绘画、哲学、建筑等发展情况。因为肖邦是受到所处时代发展史的影响而进行创作,他对自己的国家波兰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于自己的民族更是忠贞不渝,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时常会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不管是他的圆舞曲还是玛祖卡等,都有着强烈的民族色彩,我们要想在演奏过程中表现肖邦,就必须了解他的国家以及他那强烈的爱国热枕。

参考文献

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 篇3

一、肖邦钢琴音乐的基本特征

肖邦一生所创作的作品主要是钢琴曲, 音乐较少用标题。处在浪漫主义时期的肖邦, 他的音乐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音色纤细精美, 旋律热情奔放, 和声丰富多彩。他的作品体裁多样化, 叙事曲、练习曲、奏鸣曲, 协奏曲、夜曲等大量作品。他的作品成功的创造出富于他个性的钢琴写作艺术, 为推动钢琴音乐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1旋律

肖邦是音乐文化史中最伟大的旋律作曲家之一。里姆斯基-卡萨科夫在反对现代主义思潮保卫旋律在音乐艺术的地位时, 曾写道:“由莫扎特经过肖邦和格林卡而到90年代末的现代存在的纯旋律应当还继续存在下去否则音乐的命运便会沦为颓废派。”他的音乐旋律常常与波兰民间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1声乐性与器乐性相结合

在波兰民间生活中, 声乐与器乐非常盛行, 肖邦的风格最大特点是把声乐性与器乐性交织融合在一起, 有许多旋律是用波兰民歌的音调自由的转为器乐的音调。诸如以流畅级进, 音程较容易的旋律转化成较复杂、有大的跳进、急速的华彩或半音进行的旋律。

1.1.2旋律的朗诵调性

肖邦的旋律像是人在说话、歌唱富有强烈的表现力。例如#f小调夜曲流畅诗意的曲调在快速的跑动中转化为像诗朗诵一样。他运用各种音响装饰、声乐音调、器乐音调的表现形态与生动的说话的表现力结合在一起, 自然流畅的衔接完美地歌唱出旋律。

1.1.3旋律的变奏发展

旋律变奏是肖邦音乐典型的特点, 他经常在乐曲中运用到。例如在摇篮曲的开头, 在固定低音的背景下, 高音区走出具有民间色彩的旋律, 把原有的旋律用各种装饰变奏的手法加以改变, 但始终保持安静祥和、温柔的音乐性质。可见, 旋律的变奏加深了音乐的表现力, 使主题思想更加丰满起来。

1.2复调性手法

肖邦的音乐贯穿的复调, 在他的作品中, 他把各个声部都交织在一起, 每一个声部都有各自的旋律。常运用在基本旋律的背景上引进短而小的动机来衬托主题。如降b小调谐谑曲, 上声部时而平静宽广, 时而又铿锵有力, 伴随着内声部时而叹息, 时而激动。它们之间即互补, 又各自有自己的音调、旋律。

1.3和声特点

肖邦在和声的运用上丰富多彩。他将和声与旋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在他的作品中喜欢频繁的转换和声, 有时会大胆、突然的转调, 使和声“变换色彩”来丰富乐曲在多次反复中不屈于单调。他的和声主要特点是:一、于民间艺术的密切联系:二、具有浪漫主义音乐所特有的丰富和大胆:三、具有古典主义艺术严谨的逻辑性与深刻的艺术性。俄罗斯音乐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曾这样说过:“真是难以理解, 肖邦一个人怎会兼有两种非凡的才能:最伟大的旋律家的才能和最天才、最独特的和声家的才能……”

二、关于降A大调叙事曲

肖邦一共谱写了四首叙事曲, 其中降A大调是其中的第三首。叙事曲是音乐艺术史上崭新、大胆的语言。叙事曲这一体裁来自于民间诗歌和文学, 肖邦是第一个把叙事曲运用到器乐中来的作曲家。他把叙事性, 抒情性和戏剧性结合在一起, 不仅在这一体裁范围内使戏剧性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而且为浪漫派的各种交响性作品开辟了新的道路。

2.1创作背景

《第三叙事曲》是肖邦在1841年的夏天或秋天在诺安创作的。这个时期是肖邦创作的全盛期, 他有无限的创造力, 感到自己的艺术生命像初生的婴儿, 早晨的太阳。他的旺盛的生命力反映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 气势宏伟的《第三叙事曲》, 特别是其中充满动力的展开部和精力充沛的再现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2曲式分析

《第三叙事曲》是一首生命的凯歌, 一首色彩鲜明, 热情洋滋的音诗。其中表现深厚感情的主要主题和两个插曲性质的主题相交替, 通过对比主题的戏剧性的展开, 肯定了主要主题的顽强的生命力。这是一部思想深刻的交响性的作品, 感情波浪时起时伏, 一浪推向一浪, 当第一主题再现时达到了高潮。其调性布局如下:

乐曲一开始, 具有抒情的歌唱旋律, 第一主题具有鲜明的叙事性, 好像两人在温柔的说着情话:问句从高音转向低音, 答句从低音转向高音。这样一问一答的形式强调出了音乐的叙事性质。之后引出的第二主题, 具有船歌的体裁特点。二连音的节奏形式, 像是摇曳的小船轻轻地画着, 它温柔、平稳又潜藏着动力。音乐进行到中部, 肖邦运用了变奏手法, 使音乐情绪高涨, 进入了高潮。随后又逐渐平静下来, 渐渐带出第三主题。这是肖邦音乐中最富于戏剧性的篇章之一。在这里, 我们能听到内心的不安和奔放的热情。到了尾部, 气势一浪高过一浪, 以及其汹涌澎湃、气势雄浑的力量盖过第二主题进入了再现部。再现部是主要主题动力化的进一步延伸, 是整首乐曲的高潮部分, 乐曲最后以第三主题的材料以强有力、果断急速的音响结束整曲。

2.3第三叙事曲的风格特点

这首作品的形式非常独特, 结构集中、严谨富有逻辑性。他以奏鸣曲式的原则为基础, 但又加入回旋曲与独创的自由变奏, 这又与古典主义形式的作品有很大地区别。戏剧性与英雄性决定了这首乐曲的风格, 旋律轮廓鲜明突出, 节奏形式多样化, 既有船歌的特点, 又有华尔兹舞曲的节奏形式。它既表现了柔情的爱情失意, 又具有英雄性的史歌, 这是肖邦把浪漫主义与古典形式加以真正的革新和综合的范例。

三、结语

肖邦短暂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钢琴音乐宝藏, 很少有作曲家的作品能像肖邦那样受到如此强烈的欢迎, 至今他的许多作品仍是音乐会上不可缺少的曲目。他的叙事曲成为他在音乐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在肖邦的全部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无论是演奏他的作品还是研究他本人, 对其丰富艺术修养, 提高演奏技能都有极深的价值。

摘要:本文通过对肖邦音乐基本特征的分析, 本论文通过对肖邦音乐的基本特征、技术处理、风格特点等诸方面的进行分析、体会出研究肖邦作品的重要性及价值, 使演奏者能更好地把握其作品精髓。

关键词:旋律,和声,技术性,风格

参考文献

[1]《肖邦的创作》索洛甫蹉夫, [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0年2月

[2]《李斯特论肖邦》李斯特, [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5年12月

[3]《论钢琴表演艺术》涅高兹,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3.

上一篇:经典哲学下一篇:怎样做好电视购物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