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哲学

2024-10-27

经典哲学(共7篇)

经典哲学 篇1

一、引言

2011年播出的电视剧《家, N次方》叙述了六个性格不同的80后的爱情、事业、家庭故事, 反映了年轻人不同的价值观。笔者摘录角色赵雯的台词, 使用西方新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的戏剧修辞哲学理论进行分析, 尝试探析赵雯异化的“理想主义”价值观, 以期为电视剧人物赏析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伯克戏剧修辞哲学理论

肯尼斯·伯克从心理学的视角, 建立修辞戏剧理论, 透视人们话语行为的动机。 (柴改英, 2010, 56) 人们在不同语境中做什么、选择怎样做, 是为达到其特定目的。从戏剧呈现方式探析言者动机就是戏剧五因批评的目的。五因包括行动、场景、人物、目的、方法。人物指采取行动的个人或集体性的施为者, 如宗族、国家等;行动指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目的指人物自觉行动的目标;场景指地点、情景、原因等;方式指手段、工具或技巧 (柴改英, 2010, 56) 。分析五因后, 探讨五因之间的比例关系。由于言者不同的编剧动机和编剧目的, 五因在编剧的呈现方式中出现的频率和因果关系会有所不同。五个要素共组成20种关系比:场景—行为、场景—人物、场景—方法、场景—目的、行为—目的、行为—人物、行为—方法、人物—目的、人物—方法、方法—目的, 将这十对关系比中每对反过来, 就得到另外十对, 每对关系比中前者为因, 后者为果, 被强调的因素不同, 反映出言者相对应的哲学观点。

三、台词分析

(一) 语料选择

笔者从百度摘取了赵雯的经典台词, 作为本文语料。

(二) 台词的修辞哲学分析:赵雯的理想主义立场

台词:赵雯 (人物) :“一直以为我 (人物) 没爱过你 (行动) , 直到知道真的要失去你, 真的要跟你变成陌生人 (场景) , 才明白我错过的不仅仅是你, 还有, 我自己……” (行动)

主要关系比为人物—行动, 对具体场景、方法与目的鲜有提及, 如为什么认为没爱过楚牧的场景, 当初放弃楚牧的目的等。这些因素有重要位置, 认为自己没爱过楚牧的原因是他遇到了富二代薛洋, 决定和楚牧分手, 去追求薛洋。放弃楚牧是为了追求名和利, 人物因素决定了行动, 性格和价值观决定她的行动。伯克指出人物因素被强调, 表明言说者的理想主义哲学观点。理想主义者从自我的自由意志出发, 相信自我动机可以决定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为了获得名利, 楚牧、薛洋和周浩都是赵雯获得成功的棋子, 她相信她坚持了就会成功。在伯克的修辞哲学理论中, “等级”、“超越”、“完美”、“否定”以及“替罪羔羊”这些概念也有助于探析言者动机与价值倾向。等级指的是一种排序, 如我们生活的社会因财富、知识、权利、价值观等的多寡与不同而有各种“等级” (柴改英, 2010) 。它的存在使我们的生活极具修辞紧张, 因“等级”的刺激, 人们想尽办法从低等级爬向高等级, 直至“完美” (柴改英, 2010) 。赵雯认为自己从出生开始, 就因财富、知识、权利等与薛之荔处于不同的等级, 等级刺激她想要超越这种现状, 从低处攀到高处, 直到等级的顶端—“完美”。

台词:赵雯 (人物) :“脸皮这个事儿是这样的, 你 (人物) 要是先把脸皮扔一边, 把能抓到的名利赶紧抓到手里再站到了一定的位置 (行动/方法) , 那最后谁都会给你脸的 (目的) ;可要是你 (人物) 先把自己的脸皮捧在手心里护得死死的 (行动) , 最后落得个穷得叮当响谁也不知道你是谁 (场景) , 那对不起, 那时候除了你自己以外, 没人会觉得你有脸, 那才真叫没脸没皮呢 (目的) 。”

赵雯想追求“完美”,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形成了其在追求阶级顶端的“完美”时所面临的“否定”。“否定”带给理想主义者一种无法达成“完美”的不完美状态以及内疚感。为了摆脱“否定”, 言者常常经过语言行动达成“净化”。“净化”的其中一种方法就是找寻“替罪羔羊”, 它是指将问题或罪恶归咎于言者以外的对象 (林静伶, 2000) 。然而, 这些手段和药剂并不是永久和绝对的安全。一旦赵雯的这种寻找他人为替罪羔羊的方式失败, 她将处在“道德和名誉”这个“等级”的最底部。楚牧说其无耻, 后来爱上薛之荔;其上司只是把她当作棋子, 同事不喜欢她, 朋友们都离她远去, 同时赵雯的内心觉得孤独。而她寻找的“替罪羔羊”, 她取得成功的方式就是不顾一切地“超越”现实做出努力, 甚至伤害朋友, 这使得她的同事朋友成为她攀登上等级顶端“完美”的真正的“替罪羔羊”。其实, 理想主义若使用得当, 会起到帮助言者登上等级顶端“完美”的积极作用, 也可以促使言者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而主角赵雯并非把理想变成努力工作的动力, 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催化剂, 而是以他人作为自己的“替罪羔羊”, 不顾一切地向上攀登。这种异化的“理想主义”违反道德标准, 伤害别人的感情和利益, 赵雯的名利女、拜金女形象便被体现出来。“净化”的方法还包括“自我惩罚”。自我惩罚是言者自己承担罪恶与问题, 其语言形式如自我否定, 承认错误等 (林静伶, 2000) 。赵雯最终发现失去的比得到的还要多, 于是她在宝马车上大哭了一场。她选择了“自我惩罚”, 自己承担自己所犯的错, 否定了自己以前不顾一切手段追求“完美”所犯的错误。

四、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用伯克的修辞哲学理论, 尝试对赵雯这个角色的经典台词分析赵雯异化了的“理想主义”, 以及剧情中其他个别角色的积极“理想主义”价值取向。希望可以为赏析电视剧, 分析电视剧人物性格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参考文献

[1]Burke, Kenneth.A Grammar of Motive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45.

[2]柴改英.“被”现象的伯克修辞哲学批评[J].外国语文, 2010 (4) :56-59.

[3]林静伶.语艺批评——理论与实践[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00.

经典哲学 篇2

2.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身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我的时代还没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3. 无需时刻保持敏感,迟钝有时即为美德。尤其与人交往时,即便看透了对方的某种行为或者想法的动机,也需装出一副迟钝的样子。此乃社交之诀窍,亦是对人的怜恤。

4. 无选择的求知冲动,犹如无选择的性冲动一样——都是一种下贱的本能!《初期遗稿》

5. 自从我厌倦了寻找,便学会了找到。

6.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尼采诗集》

7.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8. 聪明的人只要能掌握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9. 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查特拉斯如是说》

10. 要真正体验生命,你必须站在生命之上。

11. 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12. 人类的生命,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为永恒!

13. 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世界的智慧》

14. 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一个受苦的人,如果悲观了,就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也没有了与苦难抗争的力量,结果是他将受到更大的苦。

15. 谁若孜孜于寻找,就越容易迷失自己。一切孤独皆是罪过。

16. 迟到的青春是持久的青春。

17. 当心!他一沉思,就立即准备好了一个谎言。

18. 白昼的光,如何能够了解夜晚黑暗的深度呢?

19. 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善恶的彼岸》

20. 人可以控制行为,却不能约束感情,因为感情是变化无常的。

21. 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不要让别人把你抬到高处;不要坐在别人的背上和头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22. 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

23. 你的良知在说什么?你要成为你自己。《快乐的科学》

24. 谦逊基于力量,高傲基于无能。

25. 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壮。That which does not kill us makes us stronger.

26.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27. 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28. 你今天是一个孤独的怪人,你离群索居,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民族!

29. It is not a lack of love, but a lack of friendship that makes unhappy marriages. 婚姻不幸福,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因为缺乏友谊。

30. 也许你感觉自己的努力总是徒劳无功,但不必怀疑,你每天都离顶点更进一步。今天的你离顶点还遥遥无期。但你通过今天的努力,积蓄了明天勇攀高峰的力量。

31. 完全不谈自己是一种甚为高贵的虚伪。《人性,太人性的》

32. 常常谈论自己的人,往往只是为了隐藏自己。《善恶的彼岸》

33. Faith: not wanting to know what the truth is. 信仰就是不想知道真相是什么。

34. 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35.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36. 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尼采遗稿选》

37. 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会再制造出一个理想的地狱。

38. 假使有神,我怎能忍受我不是那神,所以没有神!

39. 男人骨子里坏,女人骨子里贱。《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40. He who has a strong enough why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41. You have your way. I have my way. As for the right way, the correct way, and the only way, it does not exist. 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适当的路,正确的路和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

42. 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不合时宜的考察》

43. 一棵树要长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么它的根就必须更深入黑暗。

经典哲学 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以人为本;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B0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60-0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本”的核心阐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远离现实生活而醉心于抽象的哲学批判之思辨倾向。马克思鲜明指出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②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家脱离实际,马克思认为这种哲学需要终结了:“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对现实的描述会使得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得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离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③因此“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我们的历史观的前提是一些实际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④

近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没有真正达到对人的科学理解,这要表现在它多从“类”的意义上理解人:第一,许多哲学家只是抽象地设定“一般人”,这种抽象的设定虽然包含了对人的某种应当性的理解,但是这种理解与现实的人活生生的生存活动却是相异存在的;第二,一些自然主义哲学家虽然看到了人的生命存在,但却只是在一般生物学的意义上理解人,没有看到现实的人与一般生命存在的本质差别。由此,他们所建立起来的,要么就是关于人的形而上学,要么就是关于人的生物学。

马克思明确的表达出对这种哲学的尖锐批判,也表达出对“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的关切,他指出:以往德国的一些哲学家往往置现实的人于不顾,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一般人”或“类”,把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看作始“人”的发展过程。⑤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题和出发点不是抽象的人或“类”,而是现实人的实践活动和历史发展过程,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⑥

马克思关注人的生活世界,主要是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大主题。这一主题可分解为两个论题: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人的异化并追求人的解放和发展,进而使异化世界成为人道世界的价值主题;诊断造成人的种种存在状况的根源,制定医治人和社会病态方案的科学主题。在时代条件之下,马克思这种人本关怀深深的影响着他的行为和思考,他对于当时处于弱势状态的无产阶级充满关怀,他十分关注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关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并多年研究,最终成书《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空洞抽象的理论建构,而是要求具体化为个体、群体、无产阶级、被剥削被压迫阶级、民族与国家,以及整个人类争取解放、争取独立、争取自由的思想武器,并通过具体的共产主义运动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史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人类发展最高目标。

人类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关怀,当面对具体问题之时,这一关怀又主要表现在对弱势主体强烈而现实的关怀。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是马克思主义不变的追求。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的核心是对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问题的关注。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以人为本”的贯穿

马克思把“人”看作是一切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的主体承担者及基础,是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创造主体,“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⑦他把人看作是一切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一切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的本质、基础和主体承担者。在马克思那里,对人的认识始终贯穿于他的前后著述中。

马克思渴望和追求着人道理想,因而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都对现实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批判现实世界中,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理想,而要实现应当的理想,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上,由此,马克思改变了自己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一是由个人出发改变为从社会、阶级、人类、集体和“联合体”出发;二是从人的本质出发改变为从社会关系出发;三是从理想出发改变为从现实出发。

1845年以后,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标志,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主题和理论前提发生了转换,那就是着重研究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到:“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⑧这也意味着马克思哲学在研究主题和理论前提上发生转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着重论述了人的本质的思想。

1846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开始集中研究现实的人的社会交往方式、物质生产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认为新哲学的前提就是从处于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出发的,而现实的人是受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形式制约的人。1846年,马克思在《马克思致安年科夫的信》中着重论述了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联系的历史。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集中论述了生产力决定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观念的核心思想。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集中阐述的核心思想就是: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就必须消灭私有制,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总之1845年以后,马克思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理论框架和理论基础,都是以现实的人、历史的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的人出发,用科学与价值统一的方法,研究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从中揭示了他的哲学追求的目的与手段,即通过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现实物质条件,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改造活动,使得无产阶级获得解放,使得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达到和谐一致,使得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针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或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以牺牲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自己确立的科学方法,强烈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生存、发展的悲惨处境以及非人道境遇,期望建立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社会。

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民”到“人民”再到“以人为本”,这个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一大景观,这一思潮的兴起,是基于马克思哲学关注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的本性来研究当代中国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有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以道德伦理的承载者,没有个体性,只有群体性,所以中国文化传统在古代以及近代都没有内生出影响社会各阶层的人性解放运动。在整个近代,中国是被迫进入了现代化路程,一直在寻找解决作为民族国家的独立政治身份问题,那么在这以后,整个文化结构的自主性的变革,尤其是人的观念的变革就成为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促使执政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科学认识中国国情。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执政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思想界才开始真正思考和关注个体的人,并逐渐带动整个社会对人的问题的正视和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无疑是人的现代化,也只有真正解放了人性,才能全面实现现代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充分利用和规范人来运作的,市场经济的表层是“物”的问题,深层却是“人”的问题。改革开放中的文化建設的实质就是提高国民素质,它以人为本并解决人的问题。

近年来围绕“文化变革与人的现代化”这一主题,当时许多学者集中讨论六大问题:“价值观念变革”、“商品经济与道德建设”、“科学技术现代化与人的素质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思维方式变革”等问题。这些研究的根本性就在于人们从文化的角度反思现代以及人被失落的文化原因,注重文化队人格的塑造,其实质就是从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反思文化与人格,从文化与人的关系上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以确立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进步。

21世纪的今天,我国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深入的成果,并确立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可持续发展,从哲学上看,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发展的元价值在于追求人的发展,虽然中西方所提出的问题在层次上不同,把这些问题提升到人的社会意识之中,核心都是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问题,分析解决当代人类实践发展提出的与人有关的重大现实问题。

注释: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页。

②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76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74页。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0页。

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⑦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⑧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著,张帆译:《共产党宣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

[2]马克思著,郭大力,王亚南译:《资本论》,三联书店,2009年。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4]张奎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石与灵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5]赵连章编:《坚持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中国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6]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7]韩庆祥:《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8]谭群玉编:《马克思主义:中国与西方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经典哲学 篇4

生活从未平静如波, 倘若一天, 生活突然出现灾难性的异变, 你将如何面对?是在对灾难的恐惧中惶惶不安, 任由黑暗将自己泯灭, 还是勇敢执起手中的长矛向灾难的咽喉刺去?恐惧还是克服恐惧, 这是人面对生活的灾难与挫折必须进行的抉择, 也是一个复杂的人性斗争过程, 是人类对自我面对生活从未间断的追问。韩国影片《汉江怪物》以多元的叙事风格和哲理思维对人与生活的关系这一母题进行了深刻的思索:

一、怪物——东方叙事风格下生活灾难的象征

电影是将人类抽象性思维转化成具体艺术的创作, 所有人性思考必须在电影中寻求到可以寄予寓意的表达对象。在这部以怪物为叙事主线的影片中, 导演将生活的丑陋与黑暗全部表征在了凶残狡诈的怪物身上, 为区别西方同类题材的影片, 导演并未在影片开头故弄玄虚, 让故事的灾难性主题隐而不现。开片仅12分钟, 怪物就全线登陆。作为灾难象征, 怪物的出现预示着恐惧与磨难的来临。当影片中怪物张开大嘴奔向人群时, 生活冷酷无情的脸孔就完全被展现出来, 恐惧与不安笼罩着居住在汉江两岸的人们。另一方面, 汉江怪物的出场镜头被设计成颇具东方武术柔韧感觉的翻卷倒挂动作, 此后也成了汉江怪物出行的招牌动作。黑夜中, 这个凌空的怪家伙悄无声息的行动比敲击大地的沉重脚步更令人毛骨悚然。

怪物的迅速出场和独特的招牌动作, 都是导演的精心策划。这两种表现方式被交融在一起就建构了本片独特的东方叙事风格。首先, 怪物真面目的开场直白显然是有意识的打破西方同类叙事影片神秘主义的手法, 同时也蕴藉了一种对生活的东方式思考:生活从不掩饰自己狰狞的一面, 它会直接把痛苦与灾难抛给人们。西方同类叙事影片却爱作神秘主义, 一方面这是吸引观众的手段, 另一方面, 也是西方独特的叙事心理:它表达了西方人对神秘事物的偏好以及对灾难的浪漫性幻想和渴望冒险的内心世界。其次, 汉江怪物的招牌动作——空中翻卷倒挂, 也蕴含着独特的东方风情。这个经典动作最直接的感触就是“柔韧”, 怪物修长的尾巴也进一步凸现了这种感觉。这不同于西方影片中的怪物。西方影片中的怪物常常是“刚性”的, 外壳是坚不可摧, 不动用非常武器就难以伤之分毫;行动是碰撞型的, 总是伴随着房屋桥梁的坍塌与毁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塑造了两种迥异的叙事风格。西方怪物电影更多展现的是一种力度冲击, 一种追求作用于物理感官而造成观众内心直接的恐慌。而《汉江怪物》所希冀的是心理的碰撞, 一种在恐惧任意伸缩无形的认知下灵魂惊悚的颤栗。

二、玄瑞一家:群像中与生活对抗的宏观叙事

影片展现了人与生活的对话, 但并不是一场个人的独白, 而是一场以家庭多人视角描绘的群体生活对话。东方文化和哲学更强调集体英雄。故事中, 小女孩玄瑞被怪物叼走了, 于是她的家人:祖父、父亲、叔叔和姑姑一行四人, 展开了一场紧迫的搜救工作。

玄瑞的家庭生活在社会底层, 家人都是些平凡无奇的小人物。祖父是一个经营着一家小食品店、晚年依然为生计奔波的老人;父亲是一个胸无大志, 每天在玄瑞爷爷经营的小食品店里浑浑噩噩度日的人;叔叔虽然是名大学生, 却抑郁不得志而常常喝的酒气冲天让人难以接近;姑姑作为一名射箭选手, 却总在关键时刻紧张, 与金牌从未有缘。

这样一群甚至是有着严重缺陷的小人物, 在生活与他们展开的大玩笑中:亲人被怪物掠去, 命悬一线, 亟待解救的状况下, 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在全家人与怪物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中, 爷爷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作为一家之长的爷爷在走向死亡的时候, 依然面带微笑, 镇静地挥着手让自己的儿女们逃向安全地带。此时, 怪物从他身后冲过将他重重撞倒在地, 长长的尾巴将他高高卷起, 狠狠砸向地面。雨下得很大, 朦胧的水汽营造出一种无法冲破的压抑。

爷爷逝去后, 玄瑞的父亲因妨害公共卫生安全而被逮捕, 在医院里接受各种痛苦的检查。焦急的父亲被禁锢在病房, 绝望的挣扎, 但没有人理会他的言语, 只当他是被病毒感染而精神失常。愤怒的父亲在接到小妹告知女儿受困的方位之后, 终于爆发了。他挟持医护人员, 逃离医院。当他奔向女儿时, 见到的却是露在怪物嘴边的女儿的一条胳膊, 此时平时懦弱的父亲已经濒临疯狂。当他从怪物口中夺回女儿时, 女儿已是一具冰凉的尸体。这时的父亲精神已经完全狂颠, 他抛却了一切恐惧, 勇敢的迎向着火的怪物, 给了它致命的一击。

在营救玄瑞的过程中, 叔叔也表现出机智无畏的一面。 在电信大楼里, 被人出卖的他捣毁了照明系统, 趁乱逃走; 之后遭到追捕又无畏的跳下了天桥, 在昏厥的前一刻忍着剧痛将关键讯息 (侄女的受困方位) 发给了小妹。在目睹侄女的尸体时, 他又愤怒地将自制的燃烧瓶抛向怪物。姑姑也在最后一刻将燃烧的焰心射入怪物口中, 让怪物踏上了死亡之途。

这些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 面对凶残的怪物, 因为亲情和对“爱”的执著, 他们不约而同地忘却了恐惧。祖父从罗嗦的老人变成了家庭的守护神, 毫无出息的父亲也神勇无畏, 不得志的叔叔展现了机智与勇敢, 关键时刻总是紧张的姑姑也克服了内心的不安。

导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以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家庭为单位的群体人物。故事从家庭成员多元的视角展开叙述, 抛弃了传奇片的个人英雄主义, 展现了一个家庭与生活进行对抗性对话的全部风采。在灾难全面压境下, 每个人都从恐惧中走出来, 获得新生。群体的影像同时又架构了宏观的叙事场景, 这又使得每一个个体在整体中经过交融与碰撞变得更加丰满和深刻。同时, 也展现了东方文化和哲学中生活群体性与个性冲撞然后自然交融的过程。

三、非传统的结局:对生活开拓性的叙事意境

东方的叙事文学和文化一直强调意境的重要, 电影艺术作为重要的分支, 深受感染。意境具有丰富的含义, 它并不是指外在物象的单纯描摹或单层面的自然再现, 而是一个 “意义层深”, 即表意空间的创构和拓展。关于这种创构和拓展,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诗论中作了相当精彩的概括:有形发未形, 无形君有形。[2]

电影作为用画面语言说话的艺术, 它呈现给观众的视觉感受 (有形之物) 必须转化成精神上的碰撞 (无形之物) , 倘若没有这种精神共鸣和这种物与神的撞击, 一部电影就注定是一次败笔。追求意境是电影艺术天生的性格。影片《汉江怪物》在结尾处营造了一种非常态的意境, 让人们细细体味了生活的哲学。

它打破了东方传统的大团圆结局。小女孩玄瑞并未逃脱死亡的厄运, 祖父也命丧黄泉。人们所期待的大团圆被硬生生撕裂, 期待中的喜庆与现实的悲凉产生了激烈的冲撞。这个非传统的结局真实描绘了生活的残酷:历经万千磨难的人最终未必会收获幸福。观众被强制性勒令在期待被拒的遗憾中反复品味生活的真谛。然而导演也并未让观众对生活陷入无止境的绝望, 在影片的结尾刻画了希望的符号:玄瑞的父亲收养了幸存下来的孤童。漫漫冬夜, 小男孩在温暖的室内酣甜地熟睡, 一栋亮着灯的小屋在黑漆漆的寒冷冬夜倔强地挺立着。这些影视符号暗示着漫漫长夜虽然寒冷, 却还有一扇亮着灯的窗, 一份可以继续守候的希望。

影片打破了封闭式的结局, 留下了充满意味的画面, 让人们在无限的思索中感受一种回味的境界。

摘要:人与生活的关系一直是人从未停止追问的问题。韩国电影《汉江怪物》以隐喻的手法, 从东方文化多元叙事风格的角度, 对人这一自身的母题, 进行了深刻的思索。本文旨在揭示多元叙事风格运用下的影片对人与生活关系的哲理性思考。

关键词:人与生活,对话,哲理思考

参考文献

[1]张晓东.爱比死更冷酷——电影大师与大师电影[M].新星出版社, 2006。

哲学经典名言 篇5

2、要克服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得先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3、在陌生的环境,由于这种敢于一跃而下的人较别人果断,比别人快,较别人敢于冒险,因此,能把握更多的机会,所以往往是成功者。

4、人类经常把一个生涯发生的事,撰写成历史,在从那里看人生;其实,那不过是衣服,人生是内在的。

5、要使别人喜欢你,首先你得改变对人的态度,把精神放得轻松一点,表情自然,笑容可掬,这样别人就会对你产生喜爱的感觉了。

6、从来不跌倒不算光彩,每次跌倒后能再站起来,才是最大的荣耀。

7、成功的人总是愿意做没成功的人不愿意做的事。

8、我欲是贫穷的标志。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9、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11、在任何事物中,美和善二者的本质特征都是相符的,因为它们正是建立在同一形式的基础上,所以善被我们颂扬为美。

12、我们的不幸往往由于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做事之初喜欢抱着一种信念:我们一定能在世间找到某种幸福。

1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心焦,也不要烦恼。阴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就来到。

14、挫折原来是成功的一块基石,可以垒出希望的丰碑,只要你决不退缩;真诚原来是沟通的一把钥匙,可以开启人们封闭的心扉,只要你坚持到底。

15、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讲,坏的伙伴比好的老师起的作用要大得多。

16、纵然存在一些缺点,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肯于承认自己的缺点,积极努力超越缺点,甚至可以把它转化为发展自己的机会。

17、人们常用”心有余而力不足“来为自己不愿努力而开脱,其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积极的思想几乎能够战胜世间的一切障碍。

18、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19、不受天磨非好汉,不遭人妒是庸才。

20、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21、对人说不,生命是一切宝物中最高的东西。

22、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23、罗马人凯撒大帝,威震欧亚非三大陆,临终告诉侍者说:”请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伟大如我凯撒者,死后也是两手空空。

24、人都有以第一印象定好坏的习惯,认为一个人好时,就会爱屋及乌;认为一个人不好时,就会全盘否认。

25、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26、一个众人和万物都不曾在他眼里时时显得仅仅是幻象或幻影的人,是没有哲学才能的。

27、其实,每一个泥人都有这样一颗心,就像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获得自己的天堂。关键是你想不想去获得,敢不敢去获得,会不会去获得,最后,怎样去理解和认识这种获得。

28、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29、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

30、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31、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见,却不明白。

32、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或: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33、美丽属于自信者,从容属于有备者,奇迹属于执着者,成功属于顽强者。

34、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在生命的尽头,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着。

35、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

36、一定要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不要迎合别人的口味而去做一件不属于自我的“难事”。一旦“发现自我”,就要尽力而为,但要全面了解自己和周围的环境,知道适可而止。

37、一切事无法追求完美,唯有追求尽力而为。这样心无压力,出来的结果反而会更好。

38、不如意的时候不要尽往悲伤里钻,想想有笑声的日子吧!

39、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

40、一个人的活动,如果不是被高尚的思所鼓舞,那它是无益的、渺小的。

41、信仰是精神的劳动;动物是没有信仰的,野蛮人和原始人有的只是恐怖和疑惑。只有高尚的组织体,才能达到信仰。

42、凡是伟大的人物从来不承认生活是不可改造的,他也许会对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不满意,不过他的不满意不但不会使他抱怨和不快乐,反而使他充满一股热忱想闯出一番事业来。

43、日子象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

44、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45、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46、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

47、获得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48、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

49、人生是各种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痛苦和欢乐组成的。那种永远不变的蓝天只存在于心灵中间,向现实的人生去要求未免是奢望。

50、不自重者,取辱。不自长者,取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51、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52、希望,是一种甜蜜的等待;想念,是一份温馨的心情;朋友,是一生修来的福分;爱情;是一世难解的缘分。祝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多点快乐!多点开心!

53、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54、问候不一定要慎重其事,但一定要真诚感人。

55、人生是一场赌博。不管人生的财博是得是损,只要该赌的肉尚剩一磅,我就会赌它。

56、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只要是它能够自圆其说,它就具有某种真正的知识。

57、人生意义的大小,不在乎外界的变迁,而在乎内心的经验。

58、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59、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60、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61、我无论作什麽,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62、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63、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64、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经典哲学 篇6

一、回归中国哲学经典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 中国哲学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的医学、科学、文学、艺术, 乃至风俗习惯, 等等, 都直接受到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我们在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 既要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成就, 又要继承本国的优良传统。中国哲学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神, 所以学习中国哲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中国哲学的意蕴内涵在不同的哲学经典上, 要想把握中国哲学特质及其演变的逻辑, 离不开对中国不同时期哲学经典的把握。

过去由于受到西方哲学体系建构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家在撰写中国哲学史的时候有些是直接用西方的学术方法和哲学架构来诠释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 这样就遮蔽了中国哲学的精神。比如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就是运用现代学术方法来研究中国哲学的奠基之作。这种方法对于彰显中国古代哲学的学理特征、提炼中国哲学的理论特色有着重大意义, 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叙述方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于胡适运用的方法主要是西洋的实证方法, 对于解析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方法的意义, 却没有真正从理论建构和创制的角度为中国哲学增添新的内容, 这种方法的发展和进一步运用倒是阻碍了中国哲学自身的理论发展, 也限制了中国哲学原本教化作用的发挥, 因此金岳霖先生认为该书美国式的“成见”过多。他认为《中国哲学大纲》就是根据一种哲学主张而写出来的, 此书给人一种奇怪额定印象, 让人觉得作者是一个研究中国思想的美国人, 作者不知不觉间流露出来的是多数美国人的成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取得了许多进展, 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广泛运用, 诸多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探讨中国哲学的发展, 比如曾经被广泛使用的任继愈先生的四卷本的《中国哲学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建构中国哲学史的。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产生于西方的哲学文化, 与中国哲学的精神难以达到完全的相契。当然我们可以吸收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西方哲学的优势资源来建构中国哲学, 但是如果忽视了中国传统哲学精神自身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哲学文化系统, 那么很难把握中国哲学的精髓。所以要真正把握中国哲学的深刻意蕴, 就需要回到中国哲学经典中去探寻中国哲学活的精神, 挖掘中国哲学固有的人性教化功能, 揭示中国哲学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更好地传承民族精神。

对于《中国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而言, 其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研读不同时期的中国哲学经典:一是可以把历史上经过诸多艰难曲折才获得的哲学劳动成果和哲学斗争经验重新反刍一遍, 总结和吸取其中理论思维诸多典型经验教训, 锻炼、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二是可以对历史上独立形成的哲学范畴的体系、哲学斗争的焦点、哲学发展的“圆圈”进行认真的分析, 揭示其规律和特点, 解剖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文化系统中哲学创造的这一个历史类型, 继承这份珍遗产;三是可以吸纳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 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中国哲学经典教学改革的方法

经典教育法在有些课程中也会应用到, 但由于课程性质的不同, 对此方法运用的具体手段也应有所差异。就经典教育法在《中国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运用而言, 需要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注重经典教育与人生智慧的启迪相结合, 从而达到传统经典的人生智慧与现代精神相融合的目的。因此, 要想使得经典教学法在《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运用中达到良好的效果, 必须探讨新的教学方法。

首先, 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准备。通常在经典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讲解中国哲学经典作者的观点、影响、评价, 这样会浪费太多的时间。所以非常有必要在讲授某部经典之前, 规定学生需要在课前做好经典阅读的准备。比如在准备讲解《道德经》这部经典之前, 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道德经》事先了解以下内容:老子的生平简介、《道德经》简介、《道德经》主要观点、《道德经》的人生哲学有哪几章、《道德经》的人生哲学和《庄子》的人生哲学的区别等。这样在教师课堂讲授之前, 学生有了大致的了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精力讲解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了突出本课程是引导学生吸纳经典人生哲学中的智慧这一目的, 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阅读准备时, 需要帮助学生筛选经典中与人生问题相关的那部分内容来阅读, 避免平分秋色。

其次, 注重分组讨论和提高平时成绩在考核中的比例。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应当用于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提出问题, 组织讨论、交流, 教师首先是问题的提出者、活动的组织者, 其次才是讲解者。比如在讲《论语》这部经典的时候, 教师提出供小组讨论的问题可以有:《论语》在中国哲学中占据怎样的位置, 你自己的人生哲学与《论语》有哪些相契合的地方, 《论语》中表现人生智慧的有哪些章节, 《论语》和《道德经》的人生哲学有何相似和不同, 《论语》中的哪些内容对你影响最深。可以引导学生将小组中对这些问题思考结果进行概括并形成报告, 然后派小组中的一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报告, 报告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比如教师可以在小组对《论语》的人生智慧讨论之后, 总结这种人生哲学对中华民族文化和心理结构的影响:其长处表现在人道精神、人格理想、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乐观进取的实践精神, 其短处表现在等级主义、专制主义、奴才主义、“发乎情止礼义”的中庸之道、压抑个性和情感调人世现实、忽视抽象思辨等。为了达到以上教学效果, 必须扩大平时成绩在整个考核体系中的比例。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可以各占一半, 平时成绩包括课前准备情况、课堂讨论、小论文等。提高平时成绩在考核体系中的比例, 其主要目的就是激励学生能够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避免期末考核中一张试卷“一锤定音”的片面性。

最后, 教师对经典的诠释要以增长学生的人生智慧为目的。作为经典, 虽然其具体思想已经成为历史, 但是整部经典蕴含的精神能量只要与经典阐发所激越的人生智慧相沟通, 其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彰显出来。《论语》尽管可以从不同的学科来解释, 但是就《中国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而言, 其作为经典的意义就是在代代中国人的口诵日记中潜在地发挥着一种人性教化的作用, 使得中国人的人性和人心不断向善。这一强大的教化作用应该在《中国哲学与人生》的教学过程中凸显出来, 使之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从而发挥经典的教化作用。比如在讲解《庄子》时, 就可以借助这样一个思路来深入剖析庄子的人生哲学。第一, 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庄子》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人之生, 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若死生之徒, 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 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 神奇复化为神奇, 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第二, 生命的意义何在?《庄子》借庄周梦蝶的寓言来表达人生如梦的感叹:“昔者庄周梦为胡蝶, 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俄然觉, 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 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第三, 《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什么?“古之真人, 不逆寡, 不雄成, 不谟 (谋) 士, 若然者, 过而弗悔, 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 登高不慄, 入水不濡, 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第四, 达到真人境界的途径是什么?一是吾丧我,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 仰天而嘘, 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 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 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 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 不亦善乎, 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 汝知之乎?’”二是坐忘与心斋, “堕肢体, 黜聪明, 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若一志, 无听之以耳, 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 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虚者, 心斋也。”最后, 通过老、庄、禅比较来凸显《庄子》人生哲学的特点。老子是以无情展示其人生哲学,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而庄子确是有情的, “与物为春”, “万物复情”, “与天和者, 谓之天乐”。禅的“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空山无人, 水流花开”、“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三种境界彰显其对无情与有情的超越。《庄子》的内容纷繁复杂, 但是就《中国哲学与人生》的课程而言, 我们只关注其人生哲学, 所以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层层深入的展开, 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庄子》人生哲学的大概, 通过与老子、禅宗人生智慧的比较, 又可以凸显庄子人生智慧的特点。面对当下的各种困境, 《庄子》给我们的启迪是:如果每一个人能够打破这些困境, 超越这些困境, 我们就可以进入到一种自由的、全新的境界, 进入到一种精神极度自由放松的状态。

三、中国哲学经典教育的意义

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 是世界各族文化的根本, 是全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 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对于《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中经典教育而言, 其目的不是追求直接回到经典本身的文句和文意当中, 而是运用现代教育方法, 使得学生了解并吸纳中国哲学经典蕴含的人生智慧, 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所有经典教育对于《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 进行哲学经典教育是维系这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一个民族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行为习惯、共同的心理结构、共同的精神价值, 根本缘由是因为这个民族在传承着共同的经典。因此, 梁启超曾说, 《论语》、《孟子》等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 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 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 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而在不同的经典中, 哲学经典又显得尤为重要。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代表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开展中国哲学经典教育可以重现和恢复传统民族心态。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文化思想高度, 而文化思想的高度又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成员所具有的经典的学习能力和思想文化的创造力。一个民族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提高民族成员在人文领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其次, 进行哲学经典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中国哲学经典的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 总结和吸取其中理论思维许多典型的经验教训, 可以锻炼、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恩格斯指出:“训练思维能力, 迄今为止, 还没有比学习哲学史更有效的方法。”而哲学史的就是一部部哲学经典的延续, 所以进行中国哲学经典教育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历史的分析和鉴别水平, 看到古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如何逐渐由浅入深, 他们在认识的曲折历程中, 如何不断克服谬误而发展前进的。

最后, 进行哲学经典教育可以启迪智慧, 提升境界。传统经典承载的是民族精神, 经典教育以此为依托, 可以为现代人的人性和人心的显发提供精神家园。经典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重新梳理民族心态,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促进心理健康。比如《论语》的人生启迪有“你就是自己的上帝, 变通比执著更重要, 人无无虑必有近忧, 成功需要勇气更要智谋, 胸怀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道德经》的人生启迪有“知道满足是富有, 坚持力行是有志, 轻诺必寡信, 勇于不敢, 少取反而获得”;《庄子》的人生启迪有“与物为春, 无用乃为大用”;《坛经》的人生启迪有“破除贪、嗔、痴”。可以看出, 儒家经典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 礼乐教化的智慧, 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 尽心知性而知天。道家经典中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 逍遥的智慧, 超越物欲, 超越自我, 强调得其自在, 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 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和。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 无执的智慧, 启迪人们丢掉外在的追逐, 消解心灵上的偏执, 破开自己的囚笼, 直悟生命的本真, 这些经典对于人生智慧的启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无根的, 它有中国传统文化做根基,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主要表现为诸多中国传统经典的延续。经典教育对于人文素质的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而言, 我们要重新梳理中国哲学经典中人生哲学的内容, 结合学生当下所面临的种种人生困惑给予新的诠释, 启迪智慧, 丰富心灵;在运用经典教育这一方法的同时, 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 注重启发式教学, 避免“满堂灌”的传统教法, 从而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使得这一高水平建设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刘仲林.亲证中国哲学大智慧[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9.

经典哲学 篇7

财务报表是根据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变化情况并以会计机理构造为依托而生成的反映财务状况的报表。其主要目的是提供有关会计主体财务状况以及给定期间内财务运作情况的信息,每张报表所提供的特定信息可能对一个或多个利益群体都是有价值的。笔者经过三十多年的会计实践与深入研究发现:传统会计机理存在严重缺陷,针对性提出了“商品价值系统会计理论”,实为抛砖引玉,期待会计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同时,针对传统会计机理生成的财务报表信息规则性失真或似是而非提出了“商品价值系统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以期健全和完善会计核算技术。本文拟以中国古典哲学和《资本论》为指导,就工业企业商品生产与价值创造系统的财务列报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旨在合理构造商品价值系统会计机理和财务列报的结构体系,更好地为财务会计学术发展与经济管理服务。

二、财务报表所体现的自然逻辑、客观规律和核心范畴

(―)财务报表信息生成的自然逻辑关系

财务报表信息和商品一样,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双重属性,对生产者与使用者也同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首先看一看财务报表信息生成的自然逻辑关系。

[财务报表信息]取决于:

[会计理论认识和会计系统机理构造]取决于客观认识和科学反映以下序列关系:

[“商”品再生产经济活动]产生于

[“人”类社会活动]产生于

[“天”地大自然的时间和空间]

由此可见,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存在系统机理。“天”“人”“商”系统循环运动为我们的研究指出了顺理成章的思路:我们所面临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整体有序的系统结构。系统结构的最终落脚点是“天”地大自然的时间和空间。

1.研究会计理论和会计机理及其产生的财务报表信息,需要客观认识和正确反映商品或非商品经济活动。这是第一个假设前提。

2.研究企业或非营利性组织的商品或非商品经济活动,需要客观认识这些经济活动都是“人”类有目的、有目标的思想和行为;以满足“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物质与非物质需求。因而,研究商品经济必须了解“人”性,商品经济是“人”性作为的产物。这是第二个假设前提。

3.众所周知,“人”是“天”地大自然进化的产物,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天”地大自然在进化人类的同时赋予其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这是第三个假设前提。

(二)“天人合一”是我们经济人和会计人面临的客观世界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最重要和最基础的核心理念。无论《易经》、《道德经》、儒家或实验科学之《中医学》,处处都能看到“天人合一”的影子,处处都以“天人合一”做为分析和推理的源头。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自然、万物、天道)与“人”(人文、人类、人道)应当且能够融通、和谐、共生,统一于道。其思想内涵非常丰富,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之美。笔者以人为本(中心)引申“商”(商品、商业、商道)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并以“天、人、商三位一体系统循环”构想来描画我们的客观世界(见图1)。

(三)天、人、商(会计客体、主体、对象)核心范畴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这里的“天”是指天地大自然或天时地利。所谓天时,指日、月周而复始地周期性循环和运动变化。所谓地利,指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两方面的统称。“天”的核心范畴是“空间”和“时间”的对立统一。其规律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从社会经济学的视角看,还体现为它所赋予人类社会可供开发和利用的一切自然资源。会计活动与财务报表不能超越“空间”和“时间”的自然属性、客观条件。不论何时(时点、时期)、何地(所在地方、具体企业法人)、何种报表(资产负债、利润表)等,都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会计活动与财务报表的存在前提和现实环境。

这里的“人”是指人类社会。它是“天”自然进化或派生的“万物之灵”。“人”首先要遵循和顺从“天”性;其次,“人”有自私和欲求本性,表现为有目的的社会劳动活动、有目标的社会群体组织。它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竞争发展的根源与形式。“人”有生理、精神、劳动、社会经济等多重属性。我们从社会经济学视角看,“人”是商品生产者、消费者;它既是社会分工的主体和客体,又是不同所有制的产权人。会计或财务报表体现“人”的社会经济属性,反映“人”的财产与权利。其核心范畴是“资产”和“产权”的对立统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和“产权”是以资产负债表的形式表现的。

这里,“天人合一”是会计的客体;“人”是会计的主体(企业是“人”的社会活动组织形式)。

这里的“商”是指商品、或商品再生产经济活动。“商”是天人合一生产的产物,满足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需求。商品再生产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上,因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矛盾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形态。它的规律性是: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或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根本矛盾所决定的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在社会商品再生产过程中,“人”的自私与欲求本性,表现为追求、创造、实现商品价值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并通过利润最大化的不断积累,实现企业产权最大化和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最终目标。从经济或会计学视角看,商品的核心范畴是“市价”和“成本”的对立统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价”和“成本”是以利润表的形式表现的。

与“商”品交换密切联系的是“货币”。它是一般商品的等价物,是国家管理社会经济运行的金融工具与资产计价工具。购置资产、清偿债务、支付工资费用、营业收入等都离不开货币。货币的核心范畴是“收入”与“付出”的对立统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会计学视角看,货币“收入”与“付出”是以现金流量表的形式表现的。本文视“货币”为商品的附属概念。

这里,“人商合一”及其系统循环运动,就是会计活动的对象和财务列报的基本内容。

(四)天、人、商(会计客体、主体、对象)之间的系统关联

“天”地大自然作为原系统,以自然规律派生了“人”类社会这个亚系统;“人”类社会作为亚系统,又在“天人合一”与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派生了“商”品再生产经济活动这个子系统。现对三者之间纵横交错的系统关系作如下解读:

1. 图1的横向关联解读

第一,依序派生的作用与关系。“天”地大自然产生了人类,并赋予人类社会可供开发和利用的一切自然资源,如阳光、空气、水、土地。“人”应当顺应自然,以和善的“商”业动机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资源,实现“商”业活动的有序竞争与发展。体现“人”的心态平衡;维护“天”的生态平衡。

第二,互为逆向的反作用与关系。如果“商”业活动是以战争为目的或恶性军备竞争;或为商业利益而不择手段侵害他人(如药品、食品安全),那么“商”就是“人”的“天”敌,有百害而无益。如果“人”类“商”业活动长期破坏生态平衡、浪费自然资源与能量,而不能维持生态平衡的话,那么“人”类将后患无穷或终将不复存在。这里的解读意思是:“商”不可逆“人”,要以“人”为本;“人”不可逆“天”,逆“天”行道那不是“人”道,而是“亡”道。

2. 图1的纵向关联解读

第一层面,是揭示“天”、“人”、“商”各有其内在的核心范畴;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系统周期循环和运动变化的本质特征即规律性。

第二层面,是将“天”、“人”、“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反映“何地方”的“何企业”在一个周期性循环的期初,以特定的“资产负债表”(产权人投资——配置要素资产——进行商品生产——形成交易资产)为前提条件,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并通过“利润表”最终形成期末的“资产负债表”。从而实现一个周期的循环过程又周而复始……。

第三层面,从微观视角认识客观事物(如天、人、商)在周期循环中的性质是如何变化的,是良性或恶性循环。这是认识事物精髓和精微变化的根本所在。

从天、人、商(会计客体、主体、对象)核心范畴研究出发,我们得出了“天、人、商三位一体系统循环”是整体、有序的客观存在。这为我们理顺和整合了会计活动与财务列报的思维逻辑,摆正各种不同类型问题的主次和序列关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三、财务报表是集合天、人、商三位一体系统循环运动变化的信息载体

笔者从事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三十多年来,长期困惑于会计理论与实践中的矛盾:会计学术的根本何在?商品利润的源头何在?会计机理及其产生的财务信息是否是客观的?或是被下面的范畴纠结着:商品与货币;生产过程与销售过程;商品实物量与商品价值量;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商品价值与成本;资产与产权;要素资产与交易资产;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对立统一等。纷繁复杂,思乱如麻;无尽的迷惘,抛不开的抱负,“剪不断,理还乱”;欲罢而又不能,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一“天”,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会计活动是经济活动的产物;经济活动是“人”的产物;“人”是“天”地大自然的产物。为什么我们在研究经济学、管理学或会计学时,不先去看一看“天”时地利。问一问“人”性何为与社会何以发展?辩一辩“商”品的来龙去脉及其价值本质内涵的变化?然后,再来研究相关学科。我在这里找到了破解会计学术症结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一)看一看“天”时与地利

“天”地大自然或天时与地利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共同面对而不可回避的宇宙课题库。“天”地大自然的资源并非因为人类的需求而存在价值,但相对于人类社会的需求而言,自然资源总是稀缺的。这是人们对自然的共识。由于稀缺性存在,决定了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去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以及在稀缺的消费品中如何进行取舍,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这些问题被认为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相对会计学来说,主要是:一是真实记录、客观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时间范围(起、止时点与报告期间)。二是真实记录、客观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所处何地方、是何企业法人、自然人或组织名称)。

(二)问一问“人”性何为与社会何以发展

1. 人类劳动创造商品,商品满足人类需求;社会分工产生商品交换,商品交换体现劳动价值。人们在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条件下从事商品经济活动的“目的性”是创造、实现商品价值及利润最大化。

2. 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社会分工就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大大缩短,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既是社会劳动分工的本质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3. 不同所有制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同的生产关系包含着不同性质的所有制形式。所有制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分配、交换关系,也决定着社会存在性质、政治法律及产权保护制度。是一切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是现代社会商品生产的前提。

4. 企业组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性”—一是通过系统循环实现商品价值及利润最大化的不断积累,实现企业产权最大化和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最终目标。

这种人的“双目性”的客观存在,与人体器官的“双目”构造自然巧合。

(三)辩一辩“商”品来龙去脉与价值内涵的变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条件下,一方面,必须遵循和充分体现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对经济管理与会计活动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必须重新审视会计活动在企业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反映和控制职能。为整体、系统、一目了然地揭示商品生产系统循环的运动变化及其内在联系,笔者运用中国古典哲学描绘“天”地大自然“木、火、土、金、水”的“阴阳之道”和“五行生克”的循环机理(如:五者中选“火”;生“火”者木、“火”生者土、“火”克者金、克“火”者水的内在关联与和谐一统,其它如例类推),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的产业资本循环公式G——W…P…W’——G’,把“A企业商品生产与价值创造系统循环五行图”勾画如下(见图2)。

1.“五角”在商品生产循环过程中的功能定位

(1)从中轴线(生产过程C点与市场对接)考察商品价值变化与内涵表现:

第一,它是划分要素资产与交易资产的分界线;

第二,它是区分配置过程与销售过程的分水岭。三个过程(配置、生产、销售)集中体现的是商品生产活动人类劳动的一般过程。

第三,它的外延是:既以商品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又以生产要素市场的资源为条件的双向互动的等价交换过程;它的内涵是:以生产消耗要素资产为手段;又以生产创造交易资产为目的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过程。生产过程的价值增殖和市场交易的等价交换是要素资产与交易资产分类的双重标志。

第四,生产过程左边的“W”是指各种要素资产耗费凝聚形成的商品成本,它源于要素资产“W”。与配置过程的“G”一样,三者的经济内涵相同:价值量不变。生产过程右边的“W,”是指生产完工的商品中包含了已经增殖的商品价值,它流向交易资产“W,”,并最终流向销售过程“G,”体现等价交换。三者的经济内涵相同:都是增殖了的商品价值。

(2)要素资产B和交易资产D是处于生产过程的两翼位置。要素资产B点的“W”是指各种要素资产的组合(包括土地及建筑物、机器设备、原材料及人力资源等),具有使用消耗性的特性;它的取得以付出等量价值为条件。交易资产D点的“W,”是指生产完工的一种商品中包含了已经增殖的商品价值,具有出售获利性的特性;它的取得是以出售获利为目的、并以出让使用价值获得等量价值为条件。两者都是商品形态,但两者的特性根本不同。

(3)配置过程A和销售过程E是处于生产过程最底层的两足位置,起点于市场并终点于市场。

2. 把“五角”联系起来考察商品再生产过程系统循环的运动变化

A段之前:“天一生水”的“生化”与“取舍”阶段,商品生产者市场考察、投资准备与酝酿过程。

A—-B段:“配置”阶段,为组织商品生产,从生产要素市场配置人力资源和各种要素资产;

B——C段:“耗费”与“造化”阶段,人力资源和要素资产合力作用于生产过程所形成的价值消耗,凝聚为商品生产成本;同时,生产过程创造出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商品。

C——D段:“收获”阶段,生产完工的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脱离生产过程形成交易资产;

D——E段:“舍得”阶段,销售商品出让商品使用价值;并等价交换实现商品价值及利润;

E段之后:“变化”与“再生”阶段,销售商品回笼货币收入,标志着单循环终结变化“天一生水”,复循环又开端。

“顺一相生”在循环实现整体目标。商品生产过程只有处于系统稳定、结构合理、循序渐进的持续状态中,才能满足利润和产权最大化目标必须具备的现实条件。这是商品再生产的动力目标追求机制。

3.“五线”在商品再生产系统循环中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平衡关系

“五线”平衡关系的表述是在企业投资规模既定不变的前提下实现的。

1线:是指根据生产任务,组织要素资产的合理配置。或者说:配置过程要满足生产过程对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需要。

2线:是指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或者说:生产的商品能够被市场接受而销售出去。

3线:是指销售交易资产的货币收入,必须优先补偿要素资产的耗费。或者说:要素资产耗费若不能得到有效补偿,下一个循环的商品再生产必将终止。

4线:交易资产价值的存在,是由于要素资产的生产耗费形成的。或者说:要素资产的使用耗费体现为交易资产价值的成本。

5线:配置过程能否启动下一个再循环,取决于交易资产的变现程度和速度。或者说:交易资产变现障碍将阻止配置过程启动下一个再循环。

“隔一相克”在和谐维护系统平衡。哪条线段发生失衡或出现障碍都会破坏商品再生产的正常循环,从而影响利润和产权最大化的目标实现。这是商品再生产的系统制衡和预警机制。需要提示的是:“五行图”是建立在“市场F”的基础上,“市场F”是“五行图”循环的起点和终点,由起点到终点是一个系统循环完整“圆”运动的过程。“市场F”不是“五行图”内在的一个要素(“天一生水”不在五行中,应隐而不显)。它参与“五行图”的循环,是“五行图”必然依赖的前提条件和客观环境。

4.“五行图”集中体现了三学(会计、经济、哲学)融合与双哲统一

“五行图”展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精华,它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在“市场”既是始点又是终点的系统循环“五行图”中,我们看到“阴阳之道”的表象和路径;在“五角”与“五线”的内在联系中,我们看到“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机理与作用。这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永恒魅力与智慧光芒;这是人类认识史上至高的境界。还呈现以下精彩的学术景观:

(1)显现了中国古典哲学和《资本论》的经典融合。

(2)实现了中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双哲”的高度互补与统一。

(3)体现了三学一体化(会计学、经济学、哲学)精髓的立体结构关系。

(4)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与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和产业资本循环理论)的精点融通。

(5)由此也诠释了中国国旗“五角星”的图标,蕴含着“阴阳与五行”深刻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中国各阶级、各民族团结进步、和睦共处的精神象征。

因此,图2不仅传承和弘扬了中国古典哲学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在会计专业学术中的创新运用。

上一篇:新环境风险下一篇: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