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

2024-09-26

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共12篇)

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 篇1

摘要:在我国企业集团的管理中, 资金合理化的运转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实现资金的合理化运转, 才会使企业可以正常的运作, 使企业朝着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 对于我国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来说, 会计工作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是必须被重视的。会计工作的有效进行, 是促进企业向上发展, 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必要条件。本篇论文, 笔者将从我国企业集团管理中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我国企业集团会计管理的现状、改善我国企业集团会计管理不良现状的举措, 这三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企业集团,会计,问题研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 我国企业集团在获取巨大利润的同时, 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 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 是每个企业管理者都必须应对的问题。笔者认为, 资金的合理化运转, 即会计工作的合理化进行, 是推进企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 也是当下企业集团管理者要认真落实的必要工作之一。

一、我国企业集团管理中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一) 促进总公司对下属公司的合理化管理

一般情况下, 企业集团的总部要想创建下属公司, 都会在对有关市场环境、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考察之后, 作出合理化的预算方案。通过对创建下属公司作出合理化预算这一环节, 可以有效地控制下属公司的发展规模、业务范围等, 实现了企业集团总部对其下属公司的有力管理, 使得下属公司在日常的业务、管理上既有一定的独立性, 又不会脱离大部队的管理。此外, 一旦下属公司的实际使用经费过多或过少, 通过将下属公司的实际运作经费与资金预算作比较, 就可以清晰地发现问题所在, 这有利于企业集团总部对下属公司的合理化管理, 促进下属公司的业务、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从而有效提高公司效益, 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

(二) 加强企业集团自身的认知, 促进企业集团内部的有效管理

会计工作的质量, 直接影响到企业集团的正常化运作及今后的发展。良好的会计管理工作, 是企业集团发展的有力推手。它不仅仅会加快企业集团在合理范围内的发展, 还会加强企业集团对自身的认知, 从而促进其内部的有效管理。目前, 在企业集团的日常管理当中, 会计的管理工作主要以资金预算的形式存在着。通过对企业项目等进行资金的预算, 对企业内部人员、资金等进行合理化的调配, 使得企业可以正常运作, 项目可以圆满完成。与此同时, 企业集团相关管理人员可通过资金的预算, 对企业工作及项目运作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工作, 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促进企业项目的有利进行。此外, 企业集团的管理者, 还可通过会计人员作出的财务报表, 分析出企业的真实状况, 了解企业的最新信息, 对企业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进行管理与改革。

(三) 有效规避了可预测风险

企业管理者, 通过公司的财务报表, 再结合当下时事政治及市场的大环境, 可对该行业的发展进行合理化的猜想。对于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经营者来说, 根据财务报表是可以部分把握市场状况的, 从而实现对企业内部人员、资金等的重新调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会计工作使得企业集团有效规避了市场的可预测风险, 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我国企业集团会计管理的现状

(一) 无法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度

在我国, 大多数的企业集团都采用层层核算的方式, 即, 将相关的会计人员分为上、下两级, 将上级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权力部分下放于下级会计工作人员, 最后由下级工作人员进行部分工作的核算, 上报给上级, 上级工作人员再进行核算, 以达到财务核算的目的。不可否认, 这样的工作方式减少了会计工作人员的任务量, 减轻了他们的负担和压力, 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由于上级会计人员的下放, 使得财务责任被分配, 这就导致了上下级会计工作人员在核算财务信息时都会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 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态度及工作质量, 从而降低了会计核算财务信息的准确度。此外, 一般情况下, 上下两级的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上是不会有很多沟通的, 这种现象使得企业集团的财务核算工作缺乏整体性和完整性, 由此影响了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度。

(二) 企业内部没有进行切实的会计审计、监管工作

会计的审计、监管工作, 对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有着很明显的作用。不过现在, 由于我国很多的企业集团的会计权利分配不当, 使得会计审计、监管工作无法顺利有效地进行, 很多的审计、监管工作都流于形式, 甚至在部分企业内部是省略了会计的审计、监管这一环节的。例如:在我国, 部分企业集团是没有审计或是会计监管部门的, 而且都会赋予会计从业人员较高的权力, 长此以往一些自身道德修养较低的会计人员逐渐丢失了专业素养, 对其工作不但不认真, 甚至做出了擅自改账、做假账等违法乱纪的行为。这不仅仅损坏了企业集团的社会形象, 对会计行业也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三) 会计管理体系存在漏洞

对于我国的大型企业集团来说, 创建下属公司是发展业务的有效途径。因此, 近些年来, 很多的大型企业都陆续建立起了下属企业集团, 那么对这些刚刚成立的下属企业集团的合理化经营与管理就成为了大型企业管理者们应该思考的问题。目前, 我国的很多大型企业集团的会计管理体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例如:在成立下属公司之初, 总部没有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及当地环境, 为下属公司制定出一套有针对性的会计管理体系。这样一来, 无非会造成两种局面。第一种, 下属公司与总公司共用一套会计管理体系, 这会使对下属公司的财务管理存在盲目性。第二种, 下属公司与总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完全脱离, 下属公司的管理者自己制定了一套会计管理体系, 这会使下属公司的运行缺乏明确的方向, 很容易使其偏离总公司的管理轨道, 从而使下属公司无法有力开展业务, 长此以往甚至会有破产的可能性。

三、改善我国企业集团会计管理不良现状的举措

(一) 加强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性

由于目前会计工作缺乏规范性, 从而影响了财务核算的准确度, 因此加强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性, 是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核算信息的准确度的。企业集团可以通过互联网, 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及员工的计算机技术水平, 制定出一套有针对性的核算体系。这样一来, 可以使会计核算人员对彼此的核算信息有所了解, 从而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 提高了会计核算账务的整体性和准确度。

(二) 加强预算的工作质量

现在, 国内的很多企业集团的财务预算工作都只停留在表面。会计人员在做财务预算的时候, 根本没有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及市场的运营状况进行彻底的调查与分析, 只是根据会计工作人员的个人经验及往年的预算结果, 对公司的项目及下属公司的成立进行粗略的预算。这样经验主义的预算结果, 对于公司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因此, 笔者认为, 会计人员应该将企业预算重视起来, 要认识到资金预算是关系到企业集团能否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例如:在对下属公司进行预算时, 会计人员首先应该对当地的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要深入到下属公司的内部, 其次翻阅大量的资料, 阅读大量的最新财务信息, 以达到对当前市场情况的完全掌握。只有这样, 才会作出最合理的预算方案, 才会对企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四、结语

现今, 我国企业集团的会计工作, 虽然已有了可喜的进步, 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 应该正确对待这些不足, 并找出解决方案, 以推动企业集团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雷越英.企业集团会计研究[J].交通财会, 2010 (08) .

[2]陈大勇.企业集团会计管理探讨[J];经营管理者, 2011 (20) .

[3]杨丽红.企业集团会计内控工作探析[J];财经界, 2012 (18) .

[4]李宁.浅谈企业集团会计中的资金集中管理[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2 (06) .

[5]叶莉莉.企业集团财务会计若干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 2010 (16) .

[6]支慧.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36) .

[7]朱亦群.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探讨[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3 (05) .

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 篇2

企业处置分公司、子公司如何选择确定基准日,会直接影响企业处置当期经营业绩的反映。因为根据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规定精神,处置基准日前的分公司、子公司经营业绩要计入原处置的母(总)公司损益反映,处置基准日后分公司、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就不能并入原处置母(总)公司的损益,而是计入受让企业的经营业绩。处置基准日如果选择分公司、子公司处置协议签订日,因其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实质转移,这有提前确认之嫌;如果选择分公司、子公司营业执照或税务登记变更日,这又显然滞后,因为在营业执照或税务登记变更日,子公司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早已经转移给对方了。

参照财政部有关股权购买日的确定标准,我们认为,企业处置分公司、子公司的基准日应当以被处置分公司、子公司对净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实际上转让给购买企业的日期为准。具体而言应当符合以下四项条件:(1)处置协议已经获得处置企业股东大会或股东会通过,并已获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2)处置双方已经办理必要的财产转移手续;(3)受让方已经支付购买款的大部分;(4)受让企业实际上已经控制被处置分公司、子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从其活动中获得利益或承担风险。作这样的界定,便于会计实务的操作,也可以同股权购买日的标准相衔接,避免对处置分公司、子公司在处置前后某段时间经营业绩在集团公司报表中的重复反映或漏计。

五、职工住房补贴的会计处理

有关企业住房制度改革的财务会计问题,财政部曾经印发过三个文件予以规范,即财政部《关于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财企295号)、《关于住房制度改革中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补充通知》(财企[2000]878号)、《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规定》(财会5号)。这些文件规定,取消住房周转金管理制度后,企业现有住房周转金余额做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处理。由此造成期初未分配利润的负数,年终经过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鉴证后,报经主管财政机关批准,依次以下述资金弥补:公益金、盈余公积金、资本公积金以及以后年度实现的净利润;由此造成期初未分配利润的正数,按正常的利润分配制度执行。

现在的问题是,有的企业(主要是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近一两年来又参照了一些省市行政事业单位的做法,对职工发放住房补贴。住房补贴分为三种:一是住房公积金补贴,即对1月1日及其以后参加工作的无房职工,由单位按月发放住房公积金补贴;二是一次性住房补贴,即对已享受实物分房面积低于规定标准的职工和12月31日及其以前参加工作的无房职工,由单位发放一次性住房补贴;三是工龄住房补贴,即对1994年12月31日及其以前参加工作的无房和住房面积低于规定标准的职工由单位再给予一次性工龄住房补贴。对于住房公积金补贴和工龄住房补贴,一般按照职工工资的列支方法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对于一次性住房补贴,由于是一次性补发,而且金额较大,如何进行处理,现行企业财务会计规定也不明确。国家税务部门曾经就此问题的税前扣除事宜作过规定,即对住房公积金补贴和工龄补贴,可以在税前扣除;对于一次性住房补贴,经税务部门审核后可在不少于三年的期限内均匀扣除。我们认为,企业可以参照国家税务部门的规定,对一次性住房补贴一般可以分三年计入成本费用。如果企业对发放一次性住房补贴有一些限制性措施的,比如职工领了一次性住房补贴至少要在本企业继续工作多少年,否则按不足年限比例扣回一次性住房补贴的,也可以按照约定尚需供职年限分别计算转入相应年度的成本费用。

六、外商投资企业职工福利费的核算

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 篇3

【关键词】 企业 内部控制 制度 问题 因素 原因 建议 探析

进行会计改革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过程中,在遵守企业的会计准则这一个基础上,企业必须要从单位自身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企业自身内部会计的控制制度进行建立和健全,这样不仅仅能够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更加能够保护企业资产能够完整和安全,最终确保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能够得到认真贯彻和执行,这些都是在企业进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十分必要的。下面,笔者就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探讨解决措施和建议。

1.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若干问题

1.1企业自身不能全面认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纵观我国大中小企业,很多企业都会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看成一种静态的制度和系统,并不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动态的系统,对于企业自身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没有去及时的纠正和改过,对于企业自身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要性忽略,不能够充分、正确的认识。很多企业都不能够认识到企業的会计内部控制从根本上来说是现代企业进行管理工作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更加是对企业会计业务日常运行进行监督的一种动态的体系,将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企业其他规章和制度划上等号。这也就直接造成了通常情况下,企业存在着重视发展忽略规范、重视经营轻视管理、首先发展其次规范以及自律性差等问题,导致了企业自身内部控制意识很低,所以,企业对于自身内部控制制度一直存在片面和错误的理解,很多人都认为执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为了对上级部门检查进行应付,不能明确自身的目标。

1.2企业对于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比较差

现代很多企业中都存在着对于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比较弱的问题,在企业中,即使存在着不按照规定工作这一个现象,企业的相关人员也不会对其进行严格的惩罚,不能够按照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和解决,所以,导致了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所具有的操作性弱,企业的内控环节要求缺失。此外,企业自身所制定的某些操作规程并不是与时俱进的,并且缺乏一定的可操纵性,很大程度上,企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都仅仅是一种摆设。很多企业自身制度的制定以及执行部门都不是相互联系的,并且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企业制定部门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和制度都缺少可执行性,该部门制定的制度脱离了实际,再加上有些制度执行的部门对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能严格、认真的执行,有些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会计业务办理的过程中都没有按照支付结算方法以及票据法等等规章和制度来进行,甚至很多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出现了贪图简单和越权操作的现象,其进行的业务办理具有的主观性都很强。这也就严重的影响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所具有的有效性,所以,现代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其管理也很混乱,已经成为了企业自身会计管理过程中的一大隐患。

1.3企业缺乏监督力度

近些年来,很多企业自身的事后监督都太注重形式,没有严格的按照企业相关的会计制度来对其进行审核,还有些企业忽视对于企业自身资金的流向问题、科目之间勾稽关系问题以及业务合法性问题进行审核以及监督,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会计工作人员滥用会计科目以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等违章、违法以及违规等行为都提供了机会,企业对于这些问题的防范手段也很落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企业的计算机安全控制机制存在漏洞,并不严密,相关程序的开发、设计以及使用,相关程序的管理等等工作都缺乏一个完整、严谨的规范。第二,企业对于自身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能很好的重视,使得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程度很低,其覆盖面也很狭窄。这些不仅没有促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反映为计算机作案提供了方便,并且增加了企业会计的风险。

2.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笔者提出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若干问题,笔者认为,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求企业必须要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将自己内部控制意识以及风险防范的意识全面的提高,加强企业自身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最终使得企业能够认真并且自觉的制定出和企业现状相互符合内部控制的制度,与此同时,使得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成为一种自律的行为以及一个不断得到完善的动态系统。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还必须要不断的加强对于企业自身业务处理的过程以及会计规章制度控制,企业的检查和监督以及企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管理工作。这样能够使得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能够达到合法经营、防范资金风险以及提供安全、真实、可靠会计信息等等目标。

其次,要求企业必须要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更加要求相关的企业管理部门必须要严格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进行工作,在其真正保证有章可循同时,使得企业的工作人员能够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帮助以及督促现代的企业自身能够尽早和尽快的建立起符合企业实际工作需求的一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虽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情况有很多不同,但是,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必须要符合我国国家相关的制度、法规以及财经政策,要求我们要将所产生的影响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都进行充分的考虑,这样能够避免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下降以及避免企业自身固有缺陷这些现象。

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从企业自身不能全面认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对于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比较差以及企业缺乏监督力度这三个方面探讨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接着笔者又从企业必须要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以及企业必须要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这两个方面分析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问题的对策。通过对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笔者找出了解决若干问题的对策,有助于企业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玉廷,李玉环,朱海林,胡兴国,王晶. 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的研究报告[J]. 中国农业会计, 2008, (05).

[2]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做大做强能源企业--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典型案例研究[J]. 中国总会计师, 2006, (11).

企业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的探究 篇4

一、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

我国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加强企业人员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培训, 强化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认知, 明确破坏环境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影响。才能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 提高人员的环保意识, 能够采取有效的方法处理好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在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基础上, 渗透绿色宣传和培训, 强化企业人员对环境保护的认知, 明确环境保护在现代企业建设中的意义与作用, 从而建立起创造良好的施工运行环境, 以此来推动环境保护施工施工技术的发展。例如:可以以企业为单位, 开展环境保护施工知识讲座、组织广播电视讲座等, 对企业大力宣传环境保护。与此同时, 还要有效地发挥政府在环境会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科学的发展观教育, 在实践中支持环境会计的全面实施。另外, 还要加强环境会计的宣传教育, 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 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会计的研究建设中来, 带动我国环境会计的不断发展。

二、设置专门的环境会计管理机构, 并建立工作岗位责任制度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有些企业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环境会计机构, 一般说来都是指定由财务部门监管。企业的环境会计管理人员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企业环境会计管理的重要性。这种管理方式不利于企业环境会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作用的最大发挥。要想从根本上加强企业的环境会计管理, 首先要设置专门的环境会计管理机构, 并建立环境会计工作岗位责任制度。设定有效专门的环境会计机构是提高企业环境会计的重要保证。在设定机构时, 要保证机构在整个会计管理工中都能发挥其领导、协调的作用, 在确定环境会计机构的工作人员时, 要充分考虑其领导能力和权威性, 确保环境会计工作在各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切实的贯彻。最后, 还应该注意, 在环境会计管理中, 要建立工作岗位责任制度, 通过岗位工作责任制度明确有关部门在企业的环境会计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 能够确保确保办理环境会计工作的不相容岗位之间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保证企业环境会计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与考核措施, 鼓励全员参与企业的环境会计管理

要想从更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环境会计管理工作, 就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与考核措施, 鼓励全员参与环境会计。环境会计应该由企业的管理人员、各部门的低级和中级管理人员、全体员工都积极参与到管理中来。企业可以实行一定的激烈政策, 从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并在企业环境会计中实行分明的奖惩制度, 让企业的员工都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环境会计工作中来, 体现出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让他们在工作中得到重视, 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让环境会计工作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目标。同时, 在企业环境会计中, 通过对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和法律教育, 从根本提高企业环境会计的有效性, 建立以具体的项目作为责任中心, 进行环境会计控制, 完善有效的管理与控制, 更好地运用经理制度, 从管理人员到员工都必须积极参与到控制中来, 从经理、技术负责人到管理人员都必须落实管理责任, 明确职责, 促进参与, 提高企业环境会计工作的有效性。

四、加强对企业环境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提高企业的环境会计管理水平

要保证企业内部环境会计控制工作的有效进行, 必须加强对企业环境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提高企业的环境会计管理水平, 进一步健全企业环境会计的管理控制系统。加强企业环境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第一, 提高企业环境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工作中, 企业环境会计和财务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 迫切需要企业环境会计人员知识的不断更新, 现在国家为环境会计人员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要学会珍惜机会, 要努力学习, 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第二, 要加强继续环境会计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环境会计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 了解国内外环境会计管理理论的前沿动态, 使之能够高瞻远瞩的搞好对企业环境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另外, 还要促使继续教育的教师熟悉和了解环境会计财务管理实际, 加强调研工作。通过这些方法,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为培养出高素质的环境会计管理人员做出贡献, 进一步健全企业环境会计管理控制系统。

在中国, 有关企业环境会计的政策还没有正式出台, 但是,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对企业环境会计的管理,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有关部门必须从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 设置专门的环境会计管理机构, 并建立工作岗位责任制度, 建立有效的激励与考核措施, 鼓励全员参与企业的环境会计管理, 加强对企业环境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提高企业的环境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共同努力, 提高企业环境会计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如燕, 隋英杰.关于我国环境会计计量与报告的研究[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3 (02) [1]王如燕, 隋英杰.关于我国环境会计计量与报告的研究[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3 (02)

[2]郭静娟.环境会计的计量与信息披露模式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3 (10) [2]郭静娟.环境会计的计量与信息披露模式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3 (10)

[3]孟丽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证分析[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3 (09) [3]孟丽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证分析[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3 (09)

[4]李忠, 陈继东, 吴冬霞.关于企业环境会计要素计量的理论探讨[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3 (05) [4]李忠, 陈继东, 吴冬霞.关于企业环境会计要素计量的理论探讨[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3 (05)

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 篇5

请欣赏:《・ 关于《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的若干问题解答(上)》

11月2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以下简称中期财务报告准则),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从1月1日起执行。现就该准则涉及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问:中期财务报告准则主要规范了哪些内容?

答:中期财务报告准则主要规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中期财务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中期财务报告至少应当包括的组成部分、中期会计报表的格式与内容、中期会计报表的有关编制要求、比较会计报表以及中期会计报表附注至少应当披露的信息等。

(二)编制中期财务报告应当遵循的确认与计量原则。包括中期会计政策和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中期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标准、季节性、周期性和偶然性收入以及会计年度内不均匀发生的费用的处理、中期会计估计的应用等。 问:如何理解“中期”和“中期财务报告”的概念?

答:(一)如何理解“中期”的概念?

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规定,“中期,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所以,中期是在这一会计年度之内、但短于一个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它可以是一个月、一个季度或者半年,也可以是其他短于一个会计年度的期间,如1月1日至9月30日的期间。

(二)如何理解“中期财务报告”的概念?

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规定,“中期财务报告,指以中期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这一定义的突出特点是强调中期财务报告涵盖的会计期间以中期为基础,因此,中期财务报告有可能是月度财务报告,也可能是季度财务报告或者半年度财务报告,当然也包括年初至本中期末的财务报告。至于企业以什么中期为基础编制财务报告应当视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或者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而定。

问:如何理解编制中期财务报告应当遵循的重要性原则?

答:中期财务报告准则对重要性原则的应用作了具体规定,即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披露各中期会计报表项目时,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企业在判断重要性程度时,应当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不应当以预计的年度财务数据为基础;而且,与年度财务数据相比,中期会计计量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估计。企业应当保证所提供的中期财务报告包括了与理解企业中期末财务状况和中期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相关的信息。

(一)重要性程度的判断应当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企业在为编制中期财务报告的目的而决定应当如何确认、计量和披露各会计报表项目时,对于重要性程度的判断应当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这里所指的中期财务数据既包括本中期的财务数据,也包括年初至本中期末的财务数据。但是企业不得以预计的年度财务数据为基础对中期会计报表项目进行重要性的判断。因为有些对于预计的年度财务数据显得不重要的信息对于中期财务数据而言可能是重要的,因此需要在中期财务报告中披露这些信息。

例1 XYZ公司在20x2年第1季度转回前期已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损失80万元,公司第1季度利润表反映的投资收益为20万元,净利润为100万元,公司预计全年的净利润为5000万元。在本例中,第1季度所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转回金额尽管只占预计全年净利润的1.6%,在编制年度财务报告时可能会被认为属于非重要事项而不予披露。但是,该项资产减值损失转回金额却占第1季度投资收益的400%,占第1季度净利润的80%,对于第1季度财务报告来讲属于重要事项,企业应当在第1季度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

(二)中期会计计量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估计

基于中期财务报告的编报时间一般比年度财务报告短,有关编报要求也较年度财务报告为松,所以,在对重要性进行评估时,中期会计计量相对于年度财务数据的计量而言,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估计。例如,企业通常在会计年度末对存货进行全面、详细的实地盘点,因此,对年末存货可以达到较为精确的计价。但是在中期末,出于时间上的限制和成本效益方面的考虑,有时不大会对存货进行全面、详细的实地盘点,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中期末存货的计价就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估计。

(三)重要性原则的运用应当保证所提供的中期财务报告包括了与理解企业中期末财务状况和中期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相关的信息

企业在运用重要性原则决定中期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内容和会计估计时,应当保证中期财务报告中包括了对于理解企业中期末财务状况和中期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相关的信息,以避免在中期财务报告中由于不确认、不披露或者忽略某些信息而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

(四)重要性程度的判断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和判断

通常,会计人员在判断某一项目的重要性程度时,应当将项目的金额和性质结合起来予以考虑,而且在判断项目金额的重要性时,应当以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净资产总额、营业收入总额、净利润等直接相关项目数字作为比较基础,并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有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单独依据项目的金额或者性质就可以判断其重要性。例如,企业发生会计政策变更,该变更事项对当期期末财务状况或者当期损益的影响可能比较小,但对以后期财务状况或者损益的影响却比较大,因此需要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

问:中期财务报告至少应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规定,中期财务报告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四个部分。其中,中期会计报表附注相对于年度会计报表附注而言可以适当简化,但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另外,这些应当包括在中期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仅仅是企业在中期财务报告中至少应当披露的信息,企业如果需要在中期财务报告中披露其他会计报表或者相关信息(如提供股东权益变动表)也是允许的,但是这些会计报表或者其他相关信息一旦在中期财务报告中披露,就应当遵循中期财务报告准则关于中期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其他有关确认、计量以及信息披露的规定。

问:编制中期会计报表有哪些特殊要求?

答:(一)关于中期会计报表的格式和内容

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规定,在中期财务报告中按规定提供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应当是完整的会计报表,其格式和内容应当与上年度会计报表相一致。如果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规章(如当年新施行的会计准则)对当年度会计报表的格式和

内容进行了修改,则中期会计报表应当按照修改后的报表格式和内容编制,与此同时,上年度比较会计报表的格式和内容也应当作相应调整。

(二)关于企业在中期财务报告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和提供母公司会计报表的要求

中期财务报告准则对企业在中期财务报告中是否应当提供合并会计报表和(或)母公司会计报表作了规定,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在上年度财务报告中编报合并会计报表的企业,其中期会计报表也应当按照合并基础编报,即企业在中期财务报告中也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而且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合并原则、编制方法和合并会计报表的格式与内容等应当与上年度合并会计报表相一致。如果在本会计年度有新的会计准则或者有关法规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原则和方法等作了新的规范和要求,则企业应当按照新的准则或者法规的规定编制中期合并会计报表。

2、如果企业在中期发生了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变化的情况,则应当区别情况进行处理:

(1)在上一会计年度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在报告中期不再符合合并范围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中期末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就不必将该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纳入合并范围。如果企业在报告中期内处置了所有纳入上年度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范围的子公司,而且在报告中期又没有新增子公司,那么企业在其中期财务报告中就无需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尽管如此,企业根据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要求提供的上年度比较会计报表仍然应当同时提供合并会计报表和母公司会计报表。除非在上年度可比中期末,企业没有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即上年度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是在上年度可比中期末之后新增的),因而在上年度可比中期的财务报告中并没有编制有关合并会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没有可比中期的合并会计报表可以提供。

例2 ABC公司有一家A子公司,在20x0年年末拥有该子公司60%的股权,且拥有控制权,所以,ABC公司在20x0年年末将A公司报表并入到了其合并会计报表中。20X1年1月15日,ABC公司将A公司35%的股权有偿转让给了另外一家公司,通过此次股权转让,ABC公司仅拥有A公司25%的股权,而且失去了对该公司的控制权,所以,A公司不再符合ABC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要求,ABC公司在编制20X1年度中期财务报告时,就不应当再将A公司会计报表纳入合并范围。如果ABC公司只有这一家子公司,那么公司20x0年年度财务报告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而在20x1年度各中期财务报告中只需要编制ABC公司(母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即可,无需再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公司在上年度编制了合并会计报表,但是在本年度(包括各中期)却不必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例3 XYZ公司成立于20x1年年初,公司成立之初没有一家子公司,因此公司在20x1年第1季度财务报告中只需要提供公司本身的个别会计报表即可,不必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在20X1年第2季度,公司购并一家LLQ公司,获得了该公司80%的股权,从而使得该公司成为XYZ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这样,在20x1年第2季度财务报告中,XYZ公司就需要同时提供合并会计报表和母公司会计报表。第3季度财务报告和20x1年的年度财务报告都是如此。假定在20x2年第1季度,公司又将LLQ子公司对外出售,这样,XYZ公司又没有了子公司,所以,尽管公司在上年度财务报告中编制了合并会计报表,但是在20x2年第1季度财务报告中,公司无需编制合并报表。而且由于在上年第1季度财务报告中公司也没有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以,在提供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要求的上年度比较会计报表时,除了上年度末的资产负债表仍然应当包括合并会计报表和母公司会计报表之外,其他比较会计报表(包括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都不必提供合并会计报表。在20X2年第2季度,公司仍然没有需要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因此仍然不必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但是,在提供本准则要求的上年度比较会计报表时,应当同时提供合并会计报表和母公司会计报表。

(2)中期内新增符合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要求的子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中期末就需要将该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中。

3、对于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企业而言,如果企业在上年度财务报告中除了提供合并会计报表之外,还提供了母公司会计报表,那么在其中期财务报告中除了应当提供合并会计报表之外,还应当提供母公司会计报表。鉴于我国目前规定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在提供合并会计报表的同时,必须提供母公司会计报表,企业没有选择性,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应当同时提供合并会计报表和母公司会计报表。

(三)关于比较会计报表的要求

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规定,企业在中期末除了需要编制中期末资产负债表、中期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之外,还应当提供前期比较会计报表,以提高会计报表信息的可比性和有用性。在中期财务报告中,企业应当提供以下会计报表:

1、本中期末的资产负债表和上年度末的资产负债表;

2、本中期的利润表、年初至本中期末的利润表以及上年度可比期间的利润表(上年度可比期间的利润表包括上年度可比中期的利润表和上年度年初至可比本中期末的利润表);

3、年初至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和上年度年初至可比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

例4 我国企业会计年度为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即日历年度),企业被要求按照季度提供中期财务报告,则企业在截至20x1年3月31日、6月30日和9月30日的各季度财务报告(即第1、2、3季度财务报告)中就应当分别提供如下会计报表:

(1)20x1年第1季度财务报告应当提供的会计报表:

(2)20x1年第2季度财务报告应当提供的会计报表:

(3)20x1年第3季度财务报告应当提供的会计报表:

企业在中期财务报告中提供比较会计报表时,还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1、企业在中期内如果由于新的会计准则或有关法规的要求,对会计报表项目的列报或分类进行了调整或者修订,或者企业出于便于报表使用者阅读和理解的需要,对会计报表项目作了调整,从而导致本年度中期会计报表项目及其分类与比较会计报表项目及其分类出现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比较会计报表中的有关金额应当按照本年度中期会计报表的要求予以重新分类,以确保其与本年度中期会计报表的相应信息相互可比。同时,企业还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会计报表项目重新分类的原因及其内容。

如果企业因原始数据收集、整理或者记录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无法对比较会计报表中的有关金额进行重新分类,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不对比较会计报表重新分类,但是,企业应当在本年度中期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不能进行重新分类的原因。&n

bsp;

2、企业如果在中期内发生了会计政策变更或者重大会计差错更正事项,则应当调整相关比较会计报表期间的.净损益和其他有关项目,视同该项会计政策在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一贯采用或者该重大会计差错在产生的当期已经得到了更正。对于比较会计报表可比期间以前的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或者重大会计差错,应当根据规定调整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也应当一并调整。

3、对于在本年度中期内发生的调整以前年度损益事项,企业应当调整本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同时,中期财务报告中相应的比较会计报表也应当为已经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后的报表。

问:中期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有哪些具体要求?中期会计报表附注至少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答:(一)中期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基本要求

企业在编制中期会计报表附注时,应当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中期会计报表附注应当提供比上年度财务报告更新的信息

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规定,企业在其中期会计报表附注中应当重点披露自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的,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化情况的重要事项或者交易。即中期会计报表附注应当提供相对于上年度财务报告而言更新的事项或者交易信息,无需重复披露在上年度财务报告中已经披露过的、相对并不重要的信息。因为企业中期财务报告使用者一般都可以获得上年度财务报告信息,所以在中期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过程中,重点披露比上年度财务报告更新的信息更为有用。

2、中期会计报表附注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中期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一项重要原则,同样地,中期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也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对于那些会影响中期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并且又未在中期财务报告的其他部分披露的重要信息,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3、中期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应当以会计年度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

由于编制中期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向报告使用者提供自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之后所发生的重要事项或者交易,因此,中期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而不应当仅仅只披露本中期所发生的重要事项或者交易。例如,某企业需要编制季度财务报告,该企业在20x0年3月5日对外进行重大投资,设立一家子公司。对于这一事项,企业不仅应当在20X0年度第1季度财务报告的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在20X0年度第2季度财务报告和第3季度财务报告的会计报表附注中也应当予以披露。

例5 MM公司为一家水果生产和销售企业,需要对外提供季度财务报告。公司水果的收获和销售主要集中在每年的第3季度。该公司在20X1年1月1日至9月30日(即年初至第3季度末)间累计实现净利润400万元,其中第1季度发生亏损1400万元,第2季度发生亏损1200万元,第3季度实现净利润3000万元。第3季度末的存货(库存水果)为150万元,公司考虑到该批存货已经过了销售旺季,可变现净值已经远低于账面价值,故确认了存货跌价损失120万元,尽管该项损失仅占MM公司第3季度净利润总额的4%(120/3000),可能并不重要,但是,该项损失占公司1-9月份累计净利润的30%(120/400),对于理解MM公司20x1年第1-9月份的经营成果来讲,却属于重要事项,所以,MM公司应当在第3季度财务报告的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该事项。当然在实务工作中,企业还应当综合考虑资产规模、经营特征等因素,以对重要性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4、中期会计报表附注还应当披露对于本中期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

中期财务报告准则在规定企业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中期会计报表附注的同时,又规定,“对于理解本中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重要事项或者交易,也应当在中期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即对于本中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言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企业也应当在中期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例6 ABC公司在20x1年1月1日至6月30日(即年初至第2季度末)累计实现净利润2500万元,其中,第2季度实现净利润80万元,公司在第2季度转回前期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100万元,第2季度末应收账款余额为800万元。尽管该转回的坏账准备仅仅占ABC公司1―6月份净利润总额的4%(100/2500),可能并不重要,但是该项转回金额占到第2季度净利润的125%(100/80),占到第2季度末应收账款余额的12.5%,对于理解第2季度(4-6月份)经营成果和第2季度末财务状况来讲,属于重要事项,所以,ABC公司应当在第2季度财务报告的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该事项。当然在实务工作中,企业还应当综合考虑资产规模、经营特征等因素,以对重要性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二)中期会计报表附注至少应当包括的内容

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规定,中期会计报表附注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中期会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上年度会计报表相一致的说明。如果发生了会计政策的变更,应当说明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理由及其影响数,如果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应当说明理由;

2、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理由及其影响数,如果影响数不能确定,应当说明理由;

3、重大会计差错的内容及其更正金额;

4、企业经营的季节性或者周期性特征;

5、存在控制关系的关联企业发生变化的情况;关联方之间发生交易的,应当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的类型和交易要素;

6、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的情况;

7、对性质特别或者金额异常的会计报表项目的说明;

8、债务性证券和权益性证券的发行、回购和偿还情况;

9、向企业所有者分配利润的情况(包括已在中期内实施的利润分配和已提出或者已批准但尚未实施的利润分配情况),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总额和每股股利;

10、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的分部收入与分部利润(亏损);

11、中期资产负债表日至中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非调整事项;

12、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以后所发生的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的变化情况;

13、企业结构变化情况的说明,比如企业合并和重组,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共同控制关系或者控制关系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购买或者处置,

终止营业等;

14、其他重大交易或者事项,如重大的长期资产转让及其出售情况、重大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取得情况、重大的研究和开发支出、重大的非货币性交易事项、重大的债务重组事项、重大的资产减值损失及其减值损失的转回情况等。

当企业在提供上述第5和第10项有关关联方交易以及分部收入与分部利润(亏损)信息时,应当同时提供本中期(或者本中期末)和本年度年初至本中期末的数据,以及上年度可比本中期(或者可比期末)和可比年初至本中期末的比较数据。

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上述每项内容时,都应当按照前述“提供比上年度财务报告更新的信息”、“重要性原则”、“以会计年度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和“应当披露对于本中期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等基本要求进行。

例7 风华公司需要编制季度财务报告,该公司在20x1年第1季度没有发生任何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则该公司在编制20x1年第1季度财务报告时,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如下说明:

会计政策的说明:

本季度会计报表的编制,采用了与上年度末编制20X0年年度会计报表时相一致的会计政策。

例8 ABC公司为一家需要编制季度财务报告的企业。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公司有一台管理用设备,于20x0年1月1日起开始计提折旧,设备原价为1000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8年,预计净残值为400000元,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20x4年1月1日,公司考虑到设备损耗较大,技术更新较快,对原估计的使用年限和净残值进行了修正,修正后该设备的使用年限调整为6年(即该设备尚余使用年限为2年),净残值调整为160 000元。则该公司在编制20x4年第1、2.3季度财务报告时,对于该项会计估计变更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第1季度:

①不调整以前各期已提折旧,也不计算累积影响数。

②会计估计变更日以后改按新估计使用年限和新估计净残值提取折旧

按照原来的会计估计,公司每年计提的折旧额为1200000元[(10 000 000-400 000)÷8],每季度计提折旧额为300000元,截至20x4年1月1日公司已计提折旧4年,累计折旧额为4800000元,固定资产净值为5200000元。自20x4年1月1日起,公司改按新的估计使用年限和净残值计提折旧,则20X4年起每年应计提的折旧额为2520000元[(5200000-160000)÷(6-4)],每季度应计提的折旧额为63000元,比会计估计变更前多计提折旧330000元(630000-300000)。公司据此编制20x4年第1季度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630000

贷:累计折旧630000

③在第1季度财务报告的会计报表附注说明

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明:

本公司一台管理用设备,原始价值10000000元,原预计使用年限为8年,预计净残值为400000元,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由于该设备损耗较大,技术更新较快,本公司于20X4年初变更该项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为6年,预计净残值为160000元,以如实反映该项设备的真实可使用年限和净残值。此项会计估计变更使本季度净利润减少了221100元[(630000-300000)×(1-33%)]。

(2)第2季度:

①与第1季度一样,公司应当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630000

贷:累计折旧630000

②在第2季度财务报告的会计报表附注说明(公司需要在附注中说明会计估计变更对第2季度损益的影响以及对当年度年初至第2季度末累计损益的影响)

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明:

本公司一台管理用设备,原始价值10000000元,原预计使用年限为8年,预计净残值为400000元,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由于该设备损耗较大,技术更新较快,本公司于20X4年初变更该项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为6年,预计净残值为160000元,以如实反映该项设备的真实可使用年限和净残值。此项会计估计变更使本季度净利润减少了221100元[(630000-300000)×(1-33%)],使本年度1-6月份的净利润减少了442200元(221100+221100)。

(3)第3季度:

①与第1季度一样,公司应当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630000

贷:累计折旧630000

②在第3季度财务报告的会计报表附注说明(公司需要在附注中说明会计估计变更对第3季度损益的影响以及对当年度年初至第3季度末累计损益的影响)

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明:

本公司一台管理用设备,原始价值10000000元,原预计使用年限为8年,预计净残值为400000元,按直线法计提折旧。由于该设备损耗较大,技术更新较快,本公司于20X4年初变更该项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为6年,预计净残值为160000元,以如实反映该项设备的真实可使用年限和净残值。此项会计估计变更使本季度净利润减少了221100元[(630000-300000)×(1-33%)],使本年度1-9月份的净利润减少了663300元(221100+221100+221100)。

例9 某冷饮企业为一家需要编制季度财务报告的企业,生产和销售主要集中在夏季,属于高度季节性企业,该企业在其20X1年第2季度财务报告的会计报表附注中作如下披露:

企业经营的季节性特征的说明:

本企业经营活动受季节性因素影响明显,生产和销售旺季集中在6、7、8三个月份,其他月份基本上处于半停产状态。企业在1-6月份共实现销售收入15000万元,其中,6月份实现销售收入12000万元,净利润4500万元,6月份的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占到20x1年1-6月份销售收入和净利润总额的80%和90%。

例10 ABC公司为一家需要编制季度财务报告的企业。公司在20x2年3月1-11日间,以面值向社会公众发行了总额为5000万元、年利率为6%、期限为5年的公司债券,扣除债券发行手续费、佣金等支出,实筹资金4800万元,对于这一事项,公司在编制第1季度会计报表附注时应当作如下披露:

债务性证券和权益性证券的发行、回购和偿还情况的说明:

发行公司债券的情况:

在20x2年3月1日至11日期间,本公司经有关部门批准,以面值向社会公

众公开发行了5年期、年利率为6%、总额为5000万元的公司债券,扣除债券发行手续费、佣金等费用,此次发行债券共筹得资金4800万元。

例11 ABC公司为一家需要编制季度财务报告的企业。公司于20x2年5月15日向股东实施了上年度财务报告提出的“每10股送3股共派发现金股利0.50元”的利润分配方案,该利润分配方案的实施以上年末总股本10000万股为基数。对此事项,公司需要在其第2季度财务报告中作如下披露:

利润分配情况的说明:

公司以20x1年年末10000万股总股本为基数,于20X2年5月15日向全体股东实施了20x1年年度财务报告提出的“每10股送3股并派发现金股利0.50元”的利润分配方案,共计送股3000万股,派发现金500万元,其中每股派发现金股利为0.05元(含税)。

例12 ABC公司按其业务形成了服装、玩具、运输三个分部,按其地区形成了中国、美国和加拿大、英国、东南亚四个分部。公司在其20x2年第1季度财务报告中分别根据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披露的分部收入与分部利润信息如下(假定没有发生分部间交易,也无未分配项目):

分部报告信息:

本公司在按业务形成了服装、玩具和运输等三个分部;按地区形成了中国、美国和加拿大、英国、东南亚四个分部。这些分部的分部收入和分部利润如下:

例13 MN公司为一家需要编制季度财务报告的企业。公司甲生产车间在20x3年4月5日发生了一场火灾,车间厂房、设备、存货等均被烧毁,造成重大损失,预计直接资产净损失约为3850万元。公司20x2年年度财务报告已于3月10日报出。公司第1季度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日为4月13日。由于该事项发生在第1季度资产负债表日(3月31日)之后、第1季度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前,所以,公司应当将其作为第1季度资产负债表日后的非调整事项处理,在第1季度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具体可作如下披露:

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的说明:

本公司一生产车间在4月5日发生一场大火,车间厂房、生产设备、存货等均被烧毁,预计直接资产净损失约为3850万元。

例14 XYZ公司为一家钢铁制造企业,需要编制季度财务报告。公司在20X2年第1季度耗资30000万元收购了WK高科技公司80%的股权,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获得了对该公司的控股权。WK公司是一家专门研制生物、基因工程及其相关产品的公司,其研究成果在国内乃至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研制的产品市场前景广阔。XYZ公司收购WK公司意图在于希望藉此实现公司产业转型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对于这一企业合并事项,公司应当在其第1季度财务报告的会计报表附注中作如下披露:

企业结构变化情况的说明:

本公司于本季度出资30000万元收购了WK高科技公司80%的股权,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获得了对该公司的控股权。WK公司是一家专门研制生物、基因工程及其相关产品的公司,在收购了WK公司之后,将有助于本公司的产业转型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本公司向高科技产业,尤其是生物基因工程业进军。本项收购的全部款项均已支付,合并生效日期为20x2年2且1日。对于此项交易,公司采用购买法进行核算。被收购企业在收购时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为12000万元。

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 篇6

摘 要 合并财务报表能够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反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本文介绍了合并财务报表的概念和新会计准则下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分析新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的优点,并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合并会计报表 母公司 子公司

新会计准则正是在会计的国际协调和趋同的大背景下,同时考虑我国的特殊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颁布的。它的颁布是我国会计审计史上的里程碑,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合并财务报表是企业集团规定编制的正式财务报表,是投资者判断企业集团投资价值的重要依据,而且合并财务报表问题也是当今会计界的几大难题之一。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发了新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中执行,进而鼓励在其他企业实行,合并财务报表的变化对各企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新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处理的变化展开探讨是当前新形势的需要。

一、合并财务报表的概念及其分析与合并范围

我国新准则中的表述为:合并财务报表,是指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母公司,是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子公司的企业。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控 制的企业。新准则强调控制,并且是被母公司控制的全部子公司,这与国际准则的表述基本趋同。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是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反映的对象是通常由若干个法人(包括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组成的会计主体,是经济意义上的主体,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者或者编制主体是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以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其他有关资料,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后,抵消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能够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反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合并财务报表有利于避免一些母公司利用控制关系,人为地粉饰财务报表情况的发生。新会计准则在控制基础上发生了变化,不再强调重要性原则,除特殊情况外,子公司全部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而且对于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子公司进行了清晰的界定。新准则根据控制原则,将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无论是否对公司产生重要影响或者经济业务是否特殊,这样能够真实的反应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但是,对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新会计准则也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有个清晰的分类,最主要的就是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如果不符合此条件的就要排除在外,因为新准则更强调实质意义上的控制,而不强调法律意义上的控制,要有证据表明拥有实质控制权才能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

合并范围是指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对象,主要明确哪些成员企业应包括在合并财务报表的编报范围之内,哪些成员企业应排除在合并财务报表的编报范围之外。正确界定合并范围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前提,而要界定合并范围,必须首先明确界定合并范围的标准,才能合理地规范企业的合并范围,有效地防止母公司通过任意变更合并范围来操纵利润的行为,提高合并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为企业集团的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我们可以发现,新会计准则已经注意到合并财 务报表范围变动对于报表信息的影响,对报告期内子公司的添增、处置事项做出了具体规定。新准则明确指出应以控制为标准来界定合并范围,因此在具体实施新会计准则时应从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两个方面判断是否存在实质控制。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分为两类,即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的,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合并日取得对其他参与合并企业控制权的一方为合并方,参与合并的其他企业为被合并方。非同一控 制下的企业合并,在购买日取得对其他参与合并企业控制权的一方为购买方,参与合并的其他企业为被购买方。

二、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集团合并报表存在问题

1.合并范围的规定应进一步详细。复杂持股合并的问题。新会计准则没有就如何计算间接拥有比例的方法做出明确的规定,选用的方法既可以依据加法原则也可以依据乘法原则,因而容易造成对于同一持股关系的合并业务会因不同会计人员的不同理解而做出不同的合并处理,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导致最后提供的合并财务信息不一致。关于暂时性控制的问题。新会计准则强调以控制为标准界定合并范围,但对暂时控制并未明确说明。

2.内部抵销处理。例如:对于存货的购销,若两公司间的生产、销售存在上、下游关系,则两者之间的销售应进行抵销。若两公司间的销售只是偶尔发生,其金额对集团公司的经营成果影响很小,可以根据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不必进行抵销。

3.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衔接 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发育阶段,特别是国有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易比较多,且关联交易较为普遍,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我们必然是既要吸收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尽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协调,又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4.实质控制存在与否的判断标准不明确。新会计准则只是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并且列举了母公司虽然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或半数以下的表决权,却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从而纳入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四种情况。但是,新会计准则并未给出在会计实务中应如何判断实 质控制是否存在的标准。

三、完善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集团合并报表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完善证券监督相关法规。组织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进行业务培训,是保证新会计准则有效实施最基础最有效的环节。同时加强对注册会计 师、注册税务师的业务培训,有助于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与执业水平,保证执业质量,以监督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广泛宣传新准则,并解答会计从业人员在实际操 作过程中的困难。

2.及时出台相关的审计实务公告,尽快开发出符合新会计准则、新审计准则的软件。随着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的提高,今后企业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的关注和要求也会不断增强。

3.提供合并报表时应该提供分布报告。提供分部报告,可以使报表使用者清楚的了解到集团下独立法人实体分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揭示出一些业绩欠佳的投资结果,尤其是在与集团的主要经营没有太大关系的行业方面的投资。因为对于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或跨国公司,仅仅提供合并财务报表已不能满足某些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因为汇总合并的过程会掩盖掉一些重要信息,使合并报表存在不少局限性。而且,当一个集团具有多种经营时,提供分部信息有利于评价这个集团的风险或预计它将来的收益和现金流量情况。

4.集团公司应以控制论为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基础。根据实体理论,按完全合并法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合并的是母公司所控制的资源,而不是母公司所拥有的资源。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采取完全合并法,以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其他有关资料,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后,抵销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的影响后,由母公司合并编制。在具体采用实体法时,新准则做了相应的修订。按照实体法的观点,母公司所控制的是子公司的全部价值,因此实体法提出子公司的少数股权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也应以公平价值反映,并可以为少数股东确认商誉。但是按照上述原理计算的商誉具有推定性质,缺乏可核实性。这种推定实质上假设子公司的少数股东也愿意与控股股东支付同样的价格来购买其相应的股权。新准则采取了务实的谨慎性的会计处理方式,把合并商誉仅限于母公司收买价格高于其获得的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份额的差额部分,不为少数股权确认商誉。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2006.

[2]商玉娟.浅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财经研究.2007(5).

完善企业会计准则若干问题研究 篇7

一、在执行会计准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资产减值。

企业会计准则涉及了多项资产减值准备, 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 既不高估资产和收益, 也不低估负债和收益, 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但不同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有不同的要求, 相应的会计处理也不尽相同, 这是会计资产减值准则的不完善之处。具体表现在:一是会计准则对减值测试的基本要求不同导致不同会计准则之间缺乏协调性。如所得税会计仅规定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测试的一般原则, 但对出现减值迹象的条件, 如何进行减值测试等具体要求尚未作出规范;存货准则规定, 企业存货若存在会计准则指出的情形, 通常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 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进行减值测试。二是新会计准则中没有规定企业应该采用哪一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 计提比例也没有确定, 这都是由企业自行确定的, 这留给企业很大的操纵利润和粉饰报表的空间。三是计算可收回金额需要确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但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需要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未来现金流量和贴现率, 但在实务中, 企业没有完美的条件来预测未来现金流量, 因此预测未来现金流量是很困难的, 且企业很难准确地估计贴现率, 这使得国家难以制约企业计提减值准备, 很多企业就会钻空子, 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给自己留后路, 常常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四是资产减值测试结果中, 对不存在资产减值的, 企业会计准则尚未作出相关会计处理规范。

(二) 会计计量。

目前, 公允价值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而在具体实务中, 存在实体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会导致不同的企业对于相同的资产或者负债得出不同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 从而影响不同企业之间的可比性。由于个人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 对同一个会计计量属性,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甚至可能产生较大的分歧。同一企业同一项经济业务可能会有多种会计计量属性, 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横向可比性原则。以投资性房地产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投资性房地产应当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初始计量, 在后续计量时, 企业通常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 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三)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

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由谁来选择, 除个别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明确外并未作出统一规定。如资产减值准则规定, 企业管理层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作出最佳估计, 并由管理层批准。资产减值规定了此项会计估计由企业管理层选择, 而其他绝大多数会计准则尚未明确地指出。

(四) 会计估值技术。

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会计估值技术, 但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对会计估值技术提供详细说明。目前国内没有形成统一的非活跃市场, 对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存在活跃市场报价或者市场交易价格的, 应当采用会计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但企业会计准则尚未对会计估值技术中允许采用的具体估值方法作出规定。

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对策

(一) 完善会计准则体系。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迅猛, 但中国的发展也是离不开世界的, 单凭自己封闭地发展是不会进步的。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 经济已经落实到每一个国家, 中国必须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 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全球公认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中国法规体系的一部分, 其不可能脱离整个法规体系而存在, 应尽量与证券法、审计准则、税法相协调。

(二) 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典型问题的具体对策。

1. 规范资产减值测试基本要求。

为了解决资产减值存在的基本问题, 财政部应对所有涉及资产减值的具体准则及其指南进行梳理, 对于不同资产减值的基本要求进一步规范。具体措施如下:一是财政部及专家需对资产减值的会计准则进行研究, 并出台解释公告且大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财政部应以解释公告或专家组意见的形式规范资产减值测试的基本要求。对资产减值测试中不存在减值的, 规范的方法是对资产减值测试的过程登记备查账, 为增加备查账的重要性, 相应地将备查账上升为核心账簿, 企业就会更加重视这些备查账中记录的内容。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要求, 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 如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可收回金额的确定等。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依赖于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经验, 理论知识和经验越多, 职业判断能力越强, 会计处理就越合理。因此, 国家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 及时将会计准则的内容及更新讲解给会计人员, 使他们充分理解会计准则的要求。二是加强对资产减值的要求, 把会计准则改为对任何资产减值损失都不得转回。

2. 禁止同一企业同一项经济业务允许多种计量属性的存在。

为了解决企业会计准则中同一企业同一项经济业务存在多种会计计量属性问题, 财政部应禁止同一企业同一项经济业务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如对投资性房地产, 财政部应改革以前的规定, 重新作出描述:公允价值可以持续可靠有效获得的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必须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禁止使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通过对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后续计量的重述, 使其更加充分地反映经济业务实质, 有效地解决了会计信息横向可比性问题。

3. 明确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选择主体。

财政部应以解释公告或专家组意见的形式, 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择进行界定。具体地讲, 会计人员是具体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人, 在会计实务操作中, 对可选择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进行相关性和可靠性分析的基础上, 会计人员确定一种或多种备选方案提供给企业管理层, 企业管理层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 对会计人员提供的备选方案作出抉择, 其中, 对重大会计政策上报给企业治理层并获得批准。管理层以内部文件的形式下达给会计机构, 由会计人员具体操作。这样, 会计人员、管理层、治理层各司其职, 改变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的混乱局面, 限制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保证了企业会计准则的正确实施。

4. 及时出台公允价值详细指南。

为了解决会计估值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财政部需要组织专门力量研究与公允价值相关的问题。具体地讲, 一是降低估值技术的复杂性, 寻找相对比较简单的估值技术, 使会计人员易于掌握, 建立普遍适用的技术模块。二是财政部应健全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行业市场信息数据库, 方便会计人员从市场获得与会计估值相关的信息;加快市场经济信息化建设, 加强企业与市场的网络联系, 并及时收集公允价值的相关信息。三是财政部对操作中的难点问题进行集中动态有效指导, 并鼓励企业将公允价值的估值外包给专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第三方有专门的估值技术, 且有更多的渠道和国外先进机构进行交流, 可以接触到新的易行的估值技术, 他们给的估计价值也比较可靠, 并杜绝了企业内部利用估值操纵利润。还可以参考国际会计准则, 对市场进行调查, 给会计人员以参考。

摘要:从2007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 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 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但在实际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因素有很多, 其中, 企业会计准则本身存在不完善的问题是重要因素之一, 与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配套制度、办法尚不完善也是因素之一。本文选取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存在的若干亟待完善的典型问题进行研究, 提出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相关意见。

工业企业成本会计若干问题探析 篇8

一、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成本核算不规范。

首先, 少摊或不摊。就是对应摊已经发生的费用, 不摊或少摊, 对该提的费用不提。例如:少提或不提贷款利息;少提或不提固定资产折旧;其次, 少记或不记。就是企业的生产耗费已经发生, 不记入或只有部分记入成本。例如:少记材料运费、对外加工费;降低材料价格, 记入生产成本的材料单位价格低于材料帐的实际平均单位价格, 少记材料费用;第三, 报账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目前工业企业的报账人员多是由原来的出纳或非财务人员担任的。他们对成本会计核算的相关业务不熟悉, 使得在其报账时, 常常不能对资金性质、来源以及开支渠道等进行正确、规范的填写。第四, 与财务管理工作的脱节。大部分企业, 成本会计核算独立于工业企业, 这就使得它对工业企业内各部门的具体项目业务的开支及资金性质、来源等不能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把握, 进而影响到成本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从而造成会计帐务的处理不当。

(二) 成本控制观念落后, 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起步较晚, 对成本会计核算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工业企业对成本会计核算的职能到底有哪些, 如何发挥等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因此在实际的运用落实过程中, 常常没有达到其工作的宗旨, 从而导致成本会计核算不能良好的开展。同时, 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 往往以是否节约为标准, 过分强调缩减费用开支, 而忽视成本效益。这样的观念与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特点是相适宜的。由于需求得不到满足, 产品不愁卖, 市场对产品差异要求也不高。这种情形下, 尽管工业企业降低成本开支可能会导致产品品质下降及产品差异性的牺牲, 通常还是能够带来利润的增长。

(三) 缺乏有效的监督。

有的工业企业由于未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因此在进行成本管理时, 没有对部门和责任人进行明确分工, 执行人对自身的职责范围也是含糊不清。在产品的生产阶段, 各部门责任不清, 容易造成直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失控。另外, 工业企业在实际的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中, 没有严格的、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和方法, 使得工业企业中有些部门为了眼前的局部利益, 以保效益等借口搪塞、推诿会计核算人员, 严重影响了工业企业内部成本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提升工业企业会计工作水平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 规范成本核算机制。

首先, 扎实基础, 保证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扎实的成本和费用管理工作, 为企业及时准确的测算产品成本, 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提供了核算基础。因此, 加强成本管理, 企业应该首先建立健全成本和费用相关管理制度, 包括建立健全定额管理制度、费用报销制度、预算管理制度、物资采购管理制度、产品销售及发货制度等等。其次, 采用现代科学的成本管理手段与方法。采用计算机管理和现代的成本管理方法。传统的成本管理单单是被动地计划和记账以及算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成本管理是不能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的, 而是应该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和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 最后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和维修以及处置。

(二) 强化成本控制理念。

要转变会计理念, 正确认识成本会计核算。工业企业要深入了解和学习目前经济社会中有关成本会计核算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模式, 并将之运用到自身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来。工业企业领导要加强对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和投入, 并建立健全成本会计核算的相关制度管理体系, 建立科学、规范的成本会计核算内控模式, 落实会计核算责任制, 从而确保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实施。拓宽成本会计核算范畴, 建立多元化的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为应对新形势下的成本多样化问题, 工业企业需要拓展成本会计核算范畴。按照全过程管理、全面控制的原则, 我们可以将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划分为, 研发设计成本、工艺选择成本、原材料及物流成本、制造成本、资金使用成本、质量控制成本、市场营销成本等。工业企业应该以将以上对象全面纳入成本会计核算范畴, 建立多元化的成本会计核算体系。

(三) 强化会计监督机制。

在对工业企业工资费用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当中, 主要的工作内容即通过车间劳资工作人员针对基层员工的出勤率、工时定额以及工时利用率指标进行详细审核, 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对岗位工资以及福利待遇的合理调整。与此同时, 工业企业车间劳资工作人员还需要针对以上指标存在的偏差问题进行严格分析与研究, 及时明确原因, 并加以妥善处理。从而保证人工费计入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三、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经济进程的加快, 对企业的成本会计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标准。成本会计的核算与管理与利润由息息相关, 同时而利润是每个企业关注与立足的核心, 因此怎样才能花费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是每个企业不断追求的核心。这就使得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的核算与管理的效率及标准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变得至关重要。

摘要:众所周知, 绝大多数的盈利性企业机构, 都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为最终的奋斗目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自身的生产和经营密切相关。成本会计核算在节约成本、资金使用率和效果、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都有着加大的作用和影响。本文就当前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从而预防工业企业成本会计在实际核算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工业企业,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郝福锦.新经济下的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的策略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 4.

[2]温阿妮.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计量.2010, 10.

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 篇9

一、会计信息失真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在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中, 我们进行微观观察, 可以得出, 虚假会计数据信息对于企业发展的不利性, 它让企业管理者无法做出符合市场经济运作情况的决策, 不利于投资者日常投资的准确进行, 不利于证券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 不利于证券市场监管工作的可持续性运行。它的不准确性, 让投资者失去大量投资资金, 加剧投资者内心的不稳定性, 不利于培养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任感。并且虚假的会计信息, 不利于国家相关经济建设的发展, 不利于国家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国家税收工作就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在此过程中, 由虚假会计信息造成的恶性循环日益加剧, 影响企业日常经济的顺利进行, 不利于实现国家经济环境的稳定性, 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不利于促进社会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

二、对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因素的分析

1. 会计人员如果缺乏相应的素质, 是不能实现对会计信息质量

的有效管理的, 在此过程中,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确保会计操作人员自身会计能力, 素质的提升, 才能有利于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出现, 才能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 在实际企业内部管理中, 会计人员与企业管理阶层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会计人员的薪酬利益是由相关企业决定的, 在这种依附条件下, 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实现相关企业管理人员的会计要求, 是很难保障其职业岗位的。在实际会计管理工作中, 会计人员要按照会计财务制度行事, 掌握会计的理论知识与相关技能, 以此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环节中, 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也是很必要的。

2.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得了一些成就, 但就目前

国情来说, 其会计制度依然存在不足。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 会计环境的改变, 都需要进行会计制度的及时更新, 以满足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此环节中, 新型会计规范的缺乏, 也导致了会计管理环节运行中的不足。在此前提下, 企业就缺乏严格会计制度的规范, 就不能实现日常经济的有效进行, 这就需要进行相关监督体系的建立健全, 以有效约束企业管理人员的权利, 确保市场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化运行。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体制, 以促进经营者相关经营管理观念的改变, 以促进其具备良好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 再配合企业的日常监督系统, 就能实现对企业高层人员的有效监督, 一定程度上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以促进会计管理市场的公正性, 稳定性, 促进整体会计环境的有效运行。

3. 企业缺乏必要的监督体制, 也会造成相关会计信息失真的现

象出现, 这与企业内部的监督体系的缺乏密切相关。一般来说, 企业的会计操作人员是由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聘任的。并且会计人员的薪酬利益是由企业管理阶层控制的, 这就强化了会计工作者与会计整体系统的内在联系, 会计管理人员的日常操作, 受企业管理经营者的控制,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体系了, 以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会计信息监督角度来看, 会计注册师可以作为企业会计监督的外在环节, 会计注册师人才的发展与社会会计环境的发展切身相关, 但是由于会计注册师自身的应用范围的狭隘与会计环境中的不公平竞争情况, 导致相关会计注册师业务素质的低下, 不利于保证相关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并且政府的审计工作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不利于整体监督环节的顺利进行, 不能实现对企业会计管理环节的可持续性监督, 这就不利于日常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了。

三、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方法

1. 面对日益严峻的会计信息质量管理形势, 我们要进行高素质

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建立, 以有效进行公正性的会计环境的维护, 以促进经济秩序的稳定性, 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手段进行注册会计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那些违反会计道德, 进行虚假会计信息提高的注册会计师实施严惩, 以确保会计环境的稳定性, 从而有效实现社会审计监督工作的运行。

2.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我们也需要进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的建立健全, 以确保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人员各安其职, 进行各自岗位职责权限的履行,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督体系, 实现企业内部稽核制度的健全, 粗有利于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完善, 从而确保企业内部管理的控制加强, 及时进行岗位定期轮换制度的确立, 以有利于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升, 有利于内部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 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有利于企业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对于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它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会计环境的稳定, 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企业经济的发展, 我国会计管理系统逐渐健全, 但是其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普遍存在, 在此环节中, 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保障, 企业就难以实现内部环节的可持续发展, 也就难以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 在此环节中, 我们要做好会计信息系统的监督工作, 以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

关键词:市场经济,会计信息,问题探讨,问题延伸

参考文献

[1]万晓文.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J].广西会计, 2008.7[1]万晓文.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J].广西会计, 2008.7

企业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分析 篇10

一、企业破产清算会计的特点

(一) 破产清算会计的目标

企业一旦进入破产清算, 其会计目标尽管仍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但与持续经营下的会计目标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企业破产清算会计的目标是能够及时、客观地向清算小组、人民法院、债权人以及相关参与者提供有关破产企业的债权偿付与资产变现等破产的会计信息, 对实施破产程序过程中的合法性、公平性与有效性进行监督, 对破产企业相关清算行为进行规范, 进而可以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破产清算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存在着差异, 具体表现为:

1、内容不同:

财务会计主要提供企业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而破产清算会计主要提供破产清算企业破产财产的处理、债务清偿、清算损益等方面的会计信息。

2、使用对象不同:

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为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而破产清算会计的信息使用者则包括债务人、普通债权人、劳动债权人、破产管理人、政府部门及其它利益相关者。

3、提供的用途不同:

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不仅向投资人和债权人报告资产的有效利用情况, 而且向未来和潜在的投资人和债权人提供预测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 从而使未来或潜在投资人和债权人据以作出合理的投资和信贷决策。破产清算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来讲主要用于确定投资损失, 对债权人来讲主要用于确定债权损失程度和可收回债权的数额。

(二) 破产清算会计对象

破产清算会计对象是破产清算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 也就是破产清算期间对于破产企业的资产进行估价、变现、清偿及分配等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与持续经营阶段相比, 破产清算企业资金运动的显著特征就是单向运动:从破产财产估价、变现至破产财产、进行债务偿还, 分配完成后资金退出企业, 这些反映出资金的运动是单向, 不存在循环和周转。因此, 破产清算企业的资金运动实际上主要由两方面组成, 一是资产变现;二是破产财产分配, 主要包括用企业有效的经济资源支付清算费用和清偿债务。这实际上是资金流入企业和流出企业的两个阶段, 这种资金的流入与流出构成了破产清算企业的资金运动, 即为破产清算会计对象。

二、企业破产清算会计的基本前提

(一) 破产清算会计要素

破产清算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但在破产清算会计中, 其会计要素究竟应包括哪些内容, 会计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佟玉凯等认为, 破产清算会计要素应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清算收入、清算费用、清算损益六项内容构成;唐国平等认为, 应以企业清算经济业务的特点和清算会计目标为基础确定清算会计要素。因此, 确立清算会计基本要素如下:清算资产, 清算企业所拥有的用来清偿债务的全部资产;清算债务, 清算企业所承担的需以清算资产偿付的债务;清算净权益, 清算企业投资者实际享有的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 其取决于清算资产与清算债务之差额;清算损失, 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因发生清算业务所导致的各种清算净权益之减少;清算利得, 企业在清算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清算净权益之增加。

(二) 破产清算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假设是对会计领域存在着的某些尚未确知的事物所作出的合理判断。财务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货币计量假设。破产清算会计由于其特殊性, 以上四项会计基本假设中只有货币计量假设成立。

1、会计主体假设。

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 由清算小组控制破产企业, 代替破产前的会计主体, 进而扮演控制会计主体的角色。对于破产清算会计主体, 在新的《破产法》颁布之前, 会计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在新的《破产法》颁布之前, 以破产清算组作为破产清算会计主体, 是有法律依据的, 《企业破产法 (试行) 》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宣告企业破产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 接管破产企业。清算组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 并对人民法院负责、报告工作。由此看出, 当清算组进入破产企业起, 清算组就代替了破产企业法人主体的资格, 成为破产清算会计的行为主体, 破产清算会计主体是破产企业。但由于新《破产法》引入了国际通行的破产管理人制度, 因此, 新《破产法》颁布实施以后, 破产管理人会计主体取代了破产清算组会计主体。

2、关于持续经营假设。

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 意味着企业已无法以正常的形式连续地经营下去, 最终终止持续经营假设。虽然必要的合同将继续覆行, 个别的经营活动也将继续进行, 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停止, 在此情况下, 持续经营假设显然不再成立。因此, 破产会计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 而确定了停止正常经营假设。

3、关于会计分期假设。

破产清算的情况下, 破产清算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为破产管理人接管破产企业日至破产清算程序终结日, 在此期间, 企业已无经营成果可供列报, 不再需要分期的时间性假定。破产会计核算是一次性的, 不存在持续性与周期性的核算, 因此应终止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之上的会计分期假设。故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具有随即性的特征, 即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取决于破产清算程序实施期间的长短。

4、货币计量假设和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假设和货币计量是会计的基本特征, 企业无论是处于持续经营状态, 还是破产清算状态, 货币计量都是企业会计的基本前提。在持续经营状态下货币计量包含着币值不变的假定, 但当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 破产清算会计虽然继续使用货币计量, 但币值不变的假设显然不再适用。以清算价值来计量破产财产是破产清算会计假定。

三、企业破产清算会计中相关项目界定分析

(一) 会计主体与会计行为主体的界定

企业破产清算期间破产企业并未消失。依据破产法规定:“破产企业的法人代表在破产程序终结之前, 根据人民法院或者清算组的要求进行工作, 不得擅离职守。”, “破产程序结束后, 由清算组向破产企业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破产企业在破产程序终结之前仍然存在, 并且是破产清算会计的主体。清算组由人民法院确定并受法院的委托履行清算职责的工作机构, 它不是破产清算会计的主体而是其行为主体。依据破产法的规定:清算组的成员由人民法院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政府财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中指定, 清算组可以聘任必要的工作人员。

(二) 破产企业与清算组会计处理的划分

我国目前有关破产清算会计规范有《清算准则》、《暂行规定》, 其中《暂行规定》中分别规定了破产企业与清算组的会计处理, 是破产清算会计工作的直接依据。

根据规定破产企业的会计处理内容主要包括:1、资产的清理登记, 对资产损失、债权债务的核实;2、按照办理年度决算的要求, 进行年初至破产日的账务处理, 及截止破产日的有关会计报表的编制, 并将报表报送主管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3、向清算组办理会计档案的移交手续。

清算组的会计处理主要是接管属于破产企业的资产, 并对破产清算过程中有关会计事项进行如实的记录。

四、企业破产清算会计相关处理内容与程序分析

(一) 破产企业财产、债权及债务的清算工作

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后, 应以破产企业原资产负债为基础全面清查破产企业的财产、债务, 并按破产清算会计的要求确认与计量破产资产和破产债务, 编制清查后资产负债表。

(二) 变现资产和计算损益

破产财产变现是破产清算会计中的重要工作。破产财产的变现方式主要有拍卖和出售两种。对这些方式的选择, 应与变卖对象、市场状况、债权人权益等相结合, 灵活掌握。

(三) 清偿债务和分配财产

破产债务清偿包括中途清偿、终结清偿和追加分配与清偿。财产清偿顺序则是先扣减破产财产中的抵消权和有财产担保的债权以及破产费用, 然后按下列顺序清偿破产债务: (1) 清偿所欠职工工资和劳保费用以及按规定安置破产企业职工所需费用; (2) 清偿所欠税款; (3) 清偿破产债权。清偿分配时只有在清偿完前一顺序的债务后才能清偿后一顺序的债务。如果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 则按比例向债权人清偿。由于破产清算的前提是资不抵债, 使得其程序本身不存在剩余资产的的分配。

(四) 编制企业破产清算会计报告

破产清算会计报告主要包括破产清算资产负债表、破产清算财产表、破产清算损益表和破产财产分配表。破产清算资产负债表是破产清算会计应编制的主要会计报表之一, 根据具体情况, 可以选择在破产清算开始日编制或者在清算期间编制;破产清算财产表是破产清算资产负债表的附表, 是更加详细地反映破产清算企业财产的变现情况期的报表;破产清算损益表一般在破产清算结束时编制, 是反映破产清算企业在清算期间所发生的损益具体情况的报表;破产财产分配表又称债务清偿表, 是反映破产清算企业分配破产财产以及清偿债务的报表, 是破产清算会计所特有的报表。

五、破产清算会计程序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破产财产与破产债务的界定

破产财产、破产债务与正常的财产、债务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所以辨别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给破产清算工作带来了问题。但是, 破产财产与破产债务又是破产清算会计的主要会计要素, 也是破产清算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 所以, 要正确界定破产财产与破产债务是实施破产财产与破产债务会计核算的前提。

(二) 破产企业财务状况方面

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 计价基础不同, 导致提供的会计信息有所不同。

正常经营企业以历史成本计价, 而清算期间按照规定应以清算价格对破产财产进行估计, 编制财务状况估算表。其目的:1、估计资产的变现损失, 即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资产市价之间的差异。主要通过估计资产的市价进行, 计算账面价值高于市价的损失。2、估计负债的清偿损失。确定可清偿的负债、可供清偿负债的资产价值, 进而估计因资产低于负债而产生的清偿损失。

(三) 清算组实施的会计工作

《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清算过程中清算小组所进行的会计事项有变买资产、清理费用、土地转让、清偿负债等等。

(四) 会计档案方面

破产清算中, 清算小组是破产会计的行为主体, 而破产企业是破产会计的主体。所以, 在档案保管方面存在着移交问题, 即企业宣布破产时破产企业与清算小组之间关于会计档案的移交, 破产清算结束时清算小组与人民法院或破产企业的主管部门之间的会计档案的移交工作。

总之, 新的企业破产法使企业的破产清算行为在法律上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但是, 企业破产清算会计处理规则尚未得到全面修订, 这给破产清算会计工作带来难题, 也对新法的实施产生制约, 应引起会计界足够的重视。所以, 应当从理论与具体的破产案例实物操作中, 需求破产清算工作难题解决的方法, 以便推动破产清算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摘要:由于国际经济的不景气, 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许多企业因资金链等诸多因素引发的系统风险不断显现, 导致众多企业不能适应现行的经济体制而面临被兼并或破产, 针对这一情况, 我国目前尚未有一套完整的破产会计处理规则。在实务操作中, 为了更好把握破产清算会计, 对企业破产清算会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以期不断提升我国企业破产清算的工作水平。

关键词:破产,破产清算,清算会计

参考文献

[1]李艳玲.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 (16) [1]李艳玲.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 (16)

[2]韩伟模.企业兼并与破产会计[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8.[2]韩伟模.企业兼并与破产会计[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8.

[3]栾甫贵.企业破产与清算实务[M].东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3]栾甫贵.企业破产与清算实务[M].东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高校基建会计核算若干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校基建;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希望,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对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当前,许多高校都在进行基础设施及科研场所的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基建会计核算工作成为了高校的工作重心之一。做好基建会计核算工作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建设资金的作用,确保基础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为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打好基础。

一、高校基建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基建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匮乏

国家对高校基础建设的重视和投入是近几年才开始的,而基建会计队伍的建设还没有跟上投入的脚步。当前,大多数高校中的基建会计人员都是从高校原本的会计部门中抽调出来的,并不具备专业的基建会计核算知识和技能,对相关的国家文件、规定和制度等都没有充分的了解,甚至缺乏一定的基础常识,从而极大的影响了高校基建会计核算的质量。

2.基建账务处理不规范

由于高校的基建会计核算人员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基建会计核算的内容和业务较为陌生,从而导致了基建账务处理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例如会计科目设置的不规范就导致高校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基建支出记录的不规范则导致了工程的款项无法及时有效合理的分摊给不同项目。一些高校基建会计核算中还存在业务单位账务前后不一致的问题,给查账、对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一些项目的成本核算也存在较大的问题,没有做好前期的核实、记录等工作,使得项目的支出无法查证,项目的成本信息缺失,管理经费超出预算。

3.会计核算把关不严

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会直接影响财务部门对合同的拟定和执行。若会计人员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按照合同的相关规定严格的执行合同内容,将导致在项目的结算过程中出现手续不完整、凭证缺失等问题。

4.建设单位合同管理混乱

规范的合同管理过程是财务部门先将合同与凭证装订到一起,在形成一套完善的合同档案。档案中应当包括工程项目由始至终的各个环节。但许多高校的建设合同管理没有按照规定完成,施工队伍经常出现擅自结算的行为,导致项目资金无法进行统一的核算和管理。

二、提高高校基建会计核算质量的对策

1.加强对高校基建会计人员的培训

高校的基建会计人员应当加强学习,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理论知识结构,及时了解和学习基建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和制度,积累一定的基建专业知识和相关的财务知识。与此同时,高校基建会计人员还要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认真完成每一次的项目建设,深入到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提高基建会计核算的能力和水平。

2.提高账务处理的规范化

高校的基建会计核算应当遵循国家的相关规定,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的建设水平和现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规范高效的会计核算,尤其要做好账目的核对和管理。在建账时,要区分好账簿的等级和明细,准确划分项目的内容,使账目与项目的明细能够达到一一对应。基建会计核算人员要及时了解项目建设的进度,将建账、记账、核算等环节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高校基建账务管理的规范性,强化核算的真实性。

3.做好合同管理,建立合同档案

高校在建立基建项目的合同时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所有建立的合同都应当由财务部门统一编号,并做好记录、留档和建档的工作。高校基建会计部门应当根据账目建立的时间,登记好合同的执行单位、合同设计金额、支付方式、合同编号、签单名称等,从而使項目款项支付时能更好的进行监督和审查。在进行项目付款时要记录好支付的时间、金额、发票编号、凭证号等,从而对支付的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避免在支付的过程中出现失误。

4.严格审核工程结算手续

只有建立严格的审核工程结算手续,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基建核算过程中的违规行为。所有的基建项目一旦涉及到资金的使用都要建立有效的合同,合同中要明确支付的内容。项目的进行应当根据合同的内容执行,并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三个方面进行共同的签字。进行项目的付款时要出具收款单位的票据,并对票据的真实性进行验证。结算过程中若发现与合同内容中不符合的部分,必须及时进行更正。若施工单位要进行名称的变更时,必须要有工商及税务部门核准变更的相关文件。

5.实行权责发生制

在高校基建核算中实行权责发生制不会受到制度方面的障碍。当前,在经济条件和制度变化的形势下,我国高校的资金来源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这一形式,而是结合了民间投资和金融投资等多种形式。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够有效的解决费用分摊的问题,降低基建的风险系数,提高高校会计核算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

三、结语

高校基建会计核算对高校基建工作的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高校要提升基础建设的质量,应当首先建立一个专业的基建会计队伍,并定期对基建会计核算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知识积累。与此同时,要做好基建财务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确保高校基建会计核算有科学的依据,从根本上杜绝基建核算的混乱和无序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明玉.高校固定资产财务核算问题浅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0(11):12-13.

[2] 周旭芳. 基于新会计制度视角下的高校基建会计核算[J]. 会计之友,2012(05):55-57.

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 篇12

关键词: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对策思考

作为施工企业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信息对于各级管理人员进行经营决策以及相关利益方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施工企业由于项目分布面广、流动性大、建设周期长等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普遍。虚假的会计信息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阻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导致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的失误, 给企业带来了难于挽回的经济损失, 严重损害施工企业行业命运;同时也助长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 给国家和集体造成巨大的损失。

一、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从实践经验来看, 施工企业会计质量失真既有主观原因, 也有客观因素, 但主观故意失真成分较多。主要表现有:

(一) 在相关利益的驱动下人为作假

施工企业为方便管理、提高效益, 对项目经理部实行承包考核, 经营利润是业绩考核的最主要依据, 导致有的项目部为了提高政绩, 采取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等方式, 促使财务人员做虚假账表;企业为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控制减少当期利润;也有的企业为增强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 使企业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根据实际需要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

(二) 现有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会计人员的首要任务是为本单位的经济活动服务, 对企业领导者负责, 这就不可避免要为单位领导的个人意图是瞻, 而对会计信息进行作假处理, 使单位的经济活动得不到客观真实的反映;会计监督的职能难以落实, 即使在内部审计中发现了问题, 由于企业领导的干预, 要正常履行职责仍存在较大困难;社会监督不力, 有的会计事务所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 配合施工企业出具虚假财务报告。

(三)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施工企业在改制过程中, 由于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真正确立, 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 不能客观真实的反映、记录和核算企业所发生的会计事项,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无法保证真实可靠;建筑工程项目通常工期长, 建筑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和根本, 项目管理人员把精力集中在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上, 往往忽视了财务管理;施工企业对内部控制建设不重视, 舍不得投入, 内控制度不健全, 埋下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隐患。

(四) 施工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施工企业工作具有特殊性, 经常在外作业, 影响到家庭生活, 工作条件与生活环境和城市有较大差距, 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不愿意长期在生产一线从事会计核算工作, 部分会计人员是从工班走向会计岗位的, 缺乏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不能完全胜任会计工作;有的会计人员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会计知识与技能, 但由于业务不精, 对于简单的会计实务尚能应付, 如果要对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合理估计和准确判断, 那就只能望洋兴叹了;部分会计人员缺乏严格的法制观念和财经纪律意识, 缺乏道德诚信, 受利益的驱动或迫于领导的压力, 有意报送虚假的会计信息。

二、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预防措施

(一) 提高施工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与业务素质

要加强对施工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 从思想上摒弃弄虚作假的意识, 树立正确的企业发展观, 从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加强财务管理, 增强职业道德, 做到诚信为本,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 学习掌握新的法规要求以及新会计准则, 不断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 努力减少因会计技术失误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二) 建立完善施工企业内部承包责任制与内部监督责任制

进一步健全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 要明确各级项目单位的责任与权利, 签订目标成本管理责任书, 做到责任到人, 落实成本责任, 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 加强项目施工过程的考核, 加强项目实际成本分析审计, 以确保成本资料的真实可靠、及时有效;健全企业内部监督责任制, 在明确会计人员监督责任的同时, 建立由各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网络体系, 由各部门根据本部门业务特点与工作流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形成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共同做好会计监督工作。

(三) 强化企业外部监督审计力度

政府职能部门如财政、审计、税务等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依法履责, 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合法性的监督, 把合法性作为政府对会计信息监管的核心;花大力气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职业道德高尚、社会信誉好的注册会计师队伍, 充分发挥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 提高工作透明度, 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增强社会审计的权威度。

(四) 切实抓好施工企业三项内部“核算工作”

一是加强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 施工企业要严格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落实财务流程各环节的标准规范要求, 使证、账、表相统一, 强化会计档案管理;二是加强成本核算工作, 要与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 按照程序要求做好成本核算资料的归集、传递和报送工作, 确保及时、真实、准确;三是严格推行“完工百分比法”, 确认工程收入和结转成本费用, 科学配比收入与费用情况, 做到真实反映工程项目损益情况。

三、结束语

总之, 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要认真分析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认清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防范、改进, 积极推动我国施工企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纪青春.加强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1 (08) .

[2]卢文强.浅谈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J].财政监督, 2011 (29) .

[3]郑伟红.转型升级背景下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研究[J].时代金融, 2011 (18) .

[4]刘晓华.施工企业会计失真问题的若干思考[J].价值工程, 2010 (01) .

上一篇:运动肌群下一篇:我国男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