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研究

2024-09-21

生活化教学研究(精选12篇)

生活化教学研究 篇1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是语文的本源与归宿,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语文源于生活,任何作品都是当时现实生活的记录,另一方面语文服务于生活,是生活的工具。

因此,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了解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并最终运用语文工具更好地生活。

一、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本源

(一)生活积累是理解之源

阅读理解与生活息息相关,需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积累。阅读理解得越透彻,就越需要这样的积累。在教学中,教师应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把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带领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从观察、体验入手积累生活,并利用生活积累,为理解语文知识服务。

如《学会查“无字词典”》一文中指出:“要学好语文,不仅要学会查有字词典,更要学会查生活这本‘无字词典’”,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骄阳似火”、“惊涛拍岸”等词语作出解释。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骄阳似火”的现象。学生的思维很快被激活了,有的说:“烈日炎炎,把爸爸的摩托车都晒烫了。一坐上去,觉得屁股滚烫滚烫的。”有的说:“夏天,太阳当空照,晒得人们满头大汗,真是骄阳似火。”……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词语的意思。

(二)生活情景是感悟之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经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就是情境教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情境,为学生的感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在课堂中就可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师生模演、师生口头描摩等多种途径来展示情境。但无论采用何种途径,教师都应创设相应的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情感、想象引入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在书本知识与学生感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如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可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把教室变为商店、医院等,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让学生进入情景,有感有悟,打通认识通道,从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生活经历是写作之源

《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论述体现了“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关注生活、了解社会,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写生活真实。只有生活真实、感情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才是作文教学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

如在教完《天鹅的故事》之后,我问学生:“你在生活、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协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学生记忆的闸门顿时被打开了,便滔滔不绝地聊起来。有的说:“在拔河比赛中,我们班同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有的说:“听到玉树地震的消息,医疗队、救援队……奔赴灾区,从废墟中抢救出许多生命。”……最后,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正是有了生活的经历,真情的体验,在写作时,这些情景、体验才会招之即来,奔入眼底,注入笔端,达到文思泉涌的写作佳境。

二、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回归

(一)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

小学生已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充满着好奇。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份好奇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创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境。

如在学生学习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七)———读书要有选择》后,教师可引导他们去班级图书架查找资料,选择图书……学生购买了新书,教师就可引导他们制作“新书介绍卡”,在新书介绍会上展示、介绍。学生在口语交际课《推荐一本书》中,已掌握了好书的介绍方法。所以在介绍会上,还可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并朗诵自己认为最感人、最精彩的片断,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唤起同学们阅读新书的兴趣。介绍之后,在班内挂上“新书介绍卡片”,并展示新书,供学生们参照购买新书和互相借阅。

广播、辩论、采访、课外“小书吧”等无不是运用语文知识的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学生亲身实践,既能不断从活动中汲取营养,又能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使语文教学这棵大树根深叶茂。

(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只有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学生学习的语文才能显示出强大的实用功能。学生一旦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习兴趣必然得到提高。

如在“为地震灾区献爱心”活动中,学生们纷纷捐出了零花钱。但大家没有汇款经历,不知如何寄出去,我就提前教了课文《第一次汇款》。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怎样填写汇款单和填写时的注意点。他们利用星期日去邮局汇款,既加强了语文知识点的掌握,又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真切体会到了语文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排解学生多种心理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都存在心理压力,如自卑心理、畏难心理、厌学心理等。小学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渗透心理教育的课文,学习这些课文,可以使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迎刃而解。

如学习了《二泉映月》后,学生被瞎子阿炳历尽磨难、与命运抗挣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由此,他们联想到自己学习上、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与阿炳的经历相比,是如此渺小。学生以阿炳为榜样,激励自己,向畏难心理挑战。

诸多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生活是语文的本源与归宿。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语文的世界。

生活化教学研究 篇2

我们是农村中学的老师,深知我们的学生生活缺少体验,而且平常看的书又少,经常提起笔不知从何写起。喜欢写作文的学生在班上仅占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多学生感觉写作文头疼,害怕写作文。每周两节课的作文学生状态很差,作文质量也不高,导致作文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该走生活化的路子,而不是闭门造车,画地为牢的斜路。语文教学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主张,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只有在深入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写得这样的话。因此指导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让学生通过笔触表达自己所感、所想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用真实自然的语言传递自己的内心感受,体验写作的乐趣。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我们每天都在生活,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感受。作为初中学生,他们有着活跃的思维,较强的求知欲,有着主观的判断,或者对自己,对老师,或者对周围的一切人或事物。生活化的作文教学就是要指导他们用语言工具描述事物,分析问题,表达真善美的情感,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让学生喜欢写作,在写作时有话说,讲真话,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新课程课标》提出“写作” 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生活化作文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会、揣摩和丰富的生活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感动和乐趣,再将生活的感悟通过恰当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产生新的思想体验的作文。本文从生活化作文的素材和教师指引两方面来探讨生活化作文的具体实践问题。

一、生活化作文的素材。1、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学校是学生学习于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生活中那些陪伴你成长的老师们、同学们,以及发生在班级里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的素材;也可以把美丽的校园作为作文的对象;还可以将学校里各种丰富的活动当作写作的素材。如:4月底的运动会,红五月诗歌朗诵、唱红校歌合唱比赛、中秋诗朗诵、国庆和元旦书画展等,学生参与其中,多多少少都会有所触动和感悟。有感而发就是好文章。

二、生活化的作文旨在在阅读中指导写作。阅读量大,信息量就会大,学生的语言表达、感悟理解等能力就会随之提高。其次,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写作热情,评改作文中,采用教师主导下学生互批互改的教学方法,变单向评议为多项互动,并适时地展览,制作作文周刊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习,生活。

研究内容

1、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生活化,在平常教学中,不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的素材;

2、作文指导评价的生活化,即指导学生把生活积累用于写作沟通,从而用语言文字和文学手法描述真人真事,做到情感真挚、内容具体,立意积极向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3、教师下水文促进学生写作的研究。让研究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认真贯彻实施新课程写作教学理念,提高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水平。

研究方法:

1、调查法:深入教学一线调查,了解掌握学生前后的变化。

2、测试法:通过每次考试学生作文成绩,检验各阶段成果;

3、行动研究法:定期和教研组成员研讨,阶段总结以及现场上课,听课、评课、讨论等。

4、问卷法:对师生进行问卷,这是最直接、最深入的调查。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策划准备阶段(4月——8月) 搜集信息,并进行分类、筛选信息

1、确定课题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3、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理论,了解本课题研究领域的动态,进一步理解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内涵。

(二)研究实施阶段(208月——3月)

针对学生实际,安排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如,问卷调查、话题沙龙等。

(三)总结提升阶段(203月——4月)准备课题结题工作,制定课题结题方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实践性成果

(二)理论性成果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生活化教学

数学是来自于生活实际并为生活服务的重要学科,课程标准与改革理念中对生活与各个学科的密切联系进行了强调,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观念也应运而生。生活化教学的理念正逐渐广泛地被学生和教师接受,初中数学教师也将其应用和实践于日常的初中数学教学,发现并推广了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可实践性与可行性。在初中数学教材中也已引入了许多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联的教学实例,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且合理地利用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生活化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学知识,真正地发挥数学学科的魅力与生活实际价值。同时激发并增强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最终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数学生活化的相关意义

1.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行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也能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说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其中,要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尤其是那种比较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要将其积极引入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新课改的提出,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还曾提出要将生活化教学提到议事日程上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教学观念,充分掌握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日常教学中,从而让数学教学摆脱那种传统教学模式中所要求的死记硬背,通过学生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相互结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那种相对来说比较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主要来源于实际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将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充分应用,从而更好地去适应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比如,在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数据的波动》进行讲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在实际生活中所看到的关于数据波动的现象,总结其所产生的规律。数据波动表现在方方面面,比赛中的分数波动、股票的增减值数据波动等,这些都说明生活中处处存在和数学息息相关的事情。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社会知识的积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为学生建立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在初中数学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建立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这种环境主要指的是生活中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各种因素。初中数学课堂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种环境,学习环境的特征主要是学生在课堂当中,具备一定的心理安全感和良好的内心感受,进而诱导出具备教育意义的整体行为。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营造出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氛围,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全面互动的格局。另外,想要建立具备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也需要重视教室当中的装饰,教室装饰的色彩一般要选择冷色调的色彩,这样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心态的平和。在安排学生人数时,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不宜过多,让学生有充足的学习与活动的空间,进而促使生活化教学得到良好的实施。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实际生活。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本领”,让他们真切地意识到“数学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此外,还要让学生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好习惯,以此来调动他们主动地去学习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去服务生活的目的。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居住的大部分房子的屋顶都要架成三角形的?我们学习的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呢?再如,引导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也可以让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而不是三角形的呢?引导学生解释一下这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让学生更深地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去感受数学知识所具备的生活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热情和动力。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生活经验,实践活动

下面, 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谈两点个人体会。

一、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 拉近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 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我们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从而拉近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如此, 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大大提高。

比如, 在学习“时、分、秒”这一节时, 一上课, 我就对学生说道:“同学们, 你们家里都有钟表吧, 可以说, 它的用处是十分巨大的, 比如它可以提示我们该睡觉了、该吃饭了、该起床了, 新年倒计时时, 也会以它为标准, 跳绳比赛时, 也会根据它上面的时间来决定胜负, 那么, 关于钟表上的时分秒, 你是否了解它们全部的知识呢?今天这节课, 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对时分秒这些时间知识进行学习。”这样, 我通过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感知了时间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拉近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应积极开展一些数学课外实践活动, 给学生创造运用知识的机会, 让学生懂得, 学习知识并非是为了应付考试的, 而是为了学以致用,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比如, 在学习《测量》这一节时, 在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之后, 我就组织学生在课前去寻找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 如课桌、门框、玻璃、黑板、课本、花坛等等, 并将各个物体的测量结果及时的记录下来。这样, 我通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 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不要总是把学生捆绑在教科书里, 记忆枯燥的数学概念和公式, 而是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构建一个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篇5

语文资源网(小学版):人教版、苏教版、鄂教版、冀教版、沪教版、西师

版、北师版资料库 免费·系列·全面·实用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浣江小学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便是老师和学生的终极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影响下,学生很少涉猎课本以外的东西,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依然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

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种僵死的课本,僵死的课堂教学,最终僵死了他们的思想。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化语文”、“语文生活化”。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语文这一门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的,是最富有灵气与诗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该使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苏轼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指的就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们的课题“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我们认为: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国外

1、国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2、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查的知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3、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提到:“生活,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学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

(二)国内

1、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2、《语文新课标》(实验稿)十分强调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3、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4、我国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人们都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提出向四十五钟要效益。但年复一年,收效不明显。原因何在?看法不同。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背诵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和论断,要求一字不改;学习一个又一个的程式和方法,要求如法施行。教学远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变成空洞乏味的东西。学生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大大减损了学习语文的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须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学习起来才欲罢不能。”

这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三、概念界定: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它包括三层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的学生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而且语文素养得到主动发展。

四、研究目标:

(一)教师方面

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

(二)学生方面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三)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五、研究内容: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全面实施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研究改进课堂教学,压缩语文课文的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在短时、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突出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突出写作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二)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实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应该强化语文课外阅读和其他课外活动,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各科教学,语文教育和学校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1、学生生活积累研究。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并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语文教学。同时要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天地,融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养料,培养学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

2、学生生活实践研究。研究如何通过建立课外活动基地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使他们懂得“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的道理。最终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这个创造性一方面要在学生的写作方面反映出来,所有的习作是内心体验的反映,言之有物,言为心声,有思想,有想象,有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在学生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活动中体现,自办刊物、报纸,自办电视台、广播站,成立剧社等。

六、研究对象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五、六年级两班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初步建立课题框架,争取取得突破性成果。在研究初有成效的基础上,再延伸至五、六年级其它班级的学生和一——四年级的学生,使得课题起到连贯性、整体性,真正成为我校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准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总体上以行动研究为主,并辅之以各种研究方法。

前期工作:采取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七、成员组成及分工:

课题的主要负责人:郦天林 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及分工:

1、翁善庆:负责课题的指导、监督课题的实施

2、赵国芳:负责课题的创意和指导

2、郦天林:负责课题的组织、统筹

3、许

惠:负责课题的策划、协调、管理,课题方案的制定,并负责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4、吴孟儿、寿圆芳:负责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5、徐

令、吕建萍:负责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八、实施步骤:

(一)前期工作:(2003年4月——2003年8月)

1、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明确各研究内容的负责人。

2、各负责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后的成果展示形式。

3、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

4、制定和健全学习和交流的制度。

5、方案制定后,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2003年9月——2006年6月)第一阶段:(2003年9月——2004年6月)

课内:仔细研究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学,明确该阶段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确定分层、递进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制定每篇课文的教学时数和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充分意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这一道理。加强古诗文的诵读和对课外名作的阅读,学习写心得、体会。

第二阶段:(2004年7月——2005年6月)

课内:进一步研究如何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缩短教学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节课重在实实在在真正有所收获的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的分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留出一定量的课时,对课外的阅读和写作进行指导。

课外:由学生创造性的开展多种活动,由被动吸收知识转为主动获得,并能写出一定的活动计划、调查报告、观察日记等。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源,来获得更多的需要的信息,并学会交流信息。

第三阶段:(2005年7月——2006年2月)

课内:由老师教转为进一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将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留给学生,最大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经验总结和一定的理论建设。

课外: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制定自己的阅读、写作计划。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参与

一、两项课外团体活动,并在语文的某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中期汇报(2005年10月)

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一总结,请专家论证、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的方案。

(三)成果总结阶段:(2006年3月——2006年6月)

1、总结研究执行情况,做好结题工作;

2、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19

数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学好数学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于刚刚步入校园生活的小学生来说,让他们真正做到一丝不苟的学习确实有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一、树立生活化的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在教师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要想实施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教师必须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观念,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新课改背景下,当代教育主张实施素质教育,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与当前的教学理念是相冲突的,作为教师应该勇于接受新的教学观念,及时发现新的教学观念,并且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为教学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活化的教育观。努力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对自身生活的帮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此外,教师还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观,在实际教学中将生活融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真实地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要让学生利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之事,让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生活化的角色观,充分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并非传统教学模式当中体现出来的教师是权威的代表。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人翁意识。在生活化的教学观下,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更多地体现在引导和帮助上,而不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更加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在课堂中开发利用生活中的教学素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不能仅仅依靠教材,要将教材作为教学的根本,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注重开发其他的教学素材。要想实施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教材来丰富教学课堂,从而让学生能够真实地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首先,教师应该搜集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调查研究显示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越密切,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同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会提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生活环境,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素材,科学的挖掘生活化的素材并将其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当中,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讲解“平行”和“垂直”的概念时,教师如果只凭语言来进行讲解很难做到让学生理解,但是如果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举例说明,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比如利用马路的例子来说明平行的概念,马路的两边是相互平行的,利用门框等具体事物来说明垂直的概念,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平行”和“垂直”的意义,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同时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展示,让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体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利用教学情境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時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在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的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抓住课堂导入环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从课堂导入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聚精会神地听完整堂课。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由于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让他们一整节课都可以跟上教师的思路,不走神是很难完成的,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而且处于爱玩的年纪,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动作,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利用生动形象的导入能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能够不自觉的跟上教师的步伐。比如,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导入,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导入法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提问问题,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当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时就感觉不到课堂的漫长。

此外,在进行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整合生活中的教材,尽量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进行案例的讲解,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学习面积、周长这一方面的知识时,在计算面积时,教师可以举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停车场、操场等等,让学生计算操场的面积、周长,利用这种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事物创设情境,会给学生营造一种生活化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实施多种形式的教学。在当前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成为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可以给学生展示动画、图片,对学生知识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更适合情境的创设。此外,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组织实施相应的探究课程,让学生真实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篇7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教学理念源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环境、内容要创造和构建得与真实环境相一致,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进行学习、探究, 即教育情境的生活化.这是生活化教学的第一层含义.同时, 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另一个方面源于陶行知的 “生活即教育”.数学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 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资源.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资源和数学问题, 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这就是生活化教学的另一层含义.

二、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运用的有效策略

1.情境生活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内容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而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重要桥梁便是情境.教师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含义, 然后借助PPT向学生展示了两种制作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一种是将两根木条AC、BD的中心重叠, 并用钉子固定;一种是将两根木条AB、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C、BD固定.教师问:“哪种方法能够制作出平行四边形?”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 以小组为单位, 展开思考和探索, 并拿出木条进行尝试, 思考怎样的图形才是平行四边形, 挖掘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然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展示本小组总结的判定方法及发现过程, 其他小组联系生活, 尝试举反例, 即生活中满足要求但不是平行四边形的案例.比如, 一个小组提出的判定方法是“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另一个小组可用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梯形盒子进行反驳.

2.资源生活化, 丰富数学课堂

数学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 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这些对丰富学生的数学感性经验、促进数学知识的形象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 教师要充分引入生活中的教育资源, 并将数学内容延伸至生活实践中.例如, 在教学《图形的旋转》前一周, 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旋转的故事”.学生从生活中搜集到时钟上旋转的秒针、飞动旋转的电风扇、自制的纸质风车、汽车上的刮雨刷等, 对旋转有了感性的认识, 对图形的旋转产生了好奇和好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搜集到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 能很好地理解旋转的含义, 认识到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教学完本节课的知识后, 教师又引导学生利用“俄罗斯方块”开展拓展学习, 要求一个学生口述, 一个学生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十分灵活、有趣.可见, 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 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 并进行运用和创新,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内容生活化, 构建学生主体课堂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进行数学问题探索的基础, 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支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促使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例如, 在教学《几何图形》时, 教师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搜集三样自己喜欢的几何体,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教师首先借助PPT展示学生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 引导学生从搜集的图形中进行寻找, 并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然后, 教师继续展示圆柱, 学生马上在生活化的图形中进行寻找, 并开始探索这种图形有什么特征.学生在边观察、边研究的过程中, 掌握了圆柱的本质和特征.教师继续利用PPT展示球.学生很快说出了球的特征.接着, 教师利用PPT展示圆锥.对于这个图形, 学生搜集得比较少, 也不能够明确地说明它的特征.这时,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 搜集网上的各种图片和动画进行补充, 突破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加深学生的对知识的印象.

综上所述, 生活化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二是生活化的数学实践.具体来说,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情境生活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资源生活化, 丰富数学课堂;通过内容生活化, 构建学生主体课堂,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峰.论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J].科技资讯, 2010 (24) :201.

[2]杨晓卫.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J].数理化学习, 2013 (6) :24.

高语阅读生活化教学研究 篇8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的内容来自生活,那么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样也必须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因此,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教育,语文阅读教学想“去生活化”都难。

但是,语文教育本身与生活自然存在的血缘关系并不意味着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就一定是符合生活化教学这一思想与 要求的。事实上,不少的农村语文老师的阅读教学背离了“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教”的基本原则,就教材讲教材,脱离生活,内容无趣。对于一个语文老师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悲哀。

所谓“阅读教学的生活化”, 就是把语文阅读教学放置在学生真实可感的现实生活中进行, 让他们在学校生活中学语文,在家庭生活中学语文,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真正做到把生活中各种人物、事情、现象、社会活动当成语文教材,从而自觉地获取知识,培养技能,提升素养。

那么,语文阅读教育到底如何做到生活化呢?

第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目前,一般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大致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高一高二阶段,二是高三阶段。在高一高二阶段,阅读教学材料主要来自统一的教材,对于江苏学生而言,就是苏教版的必修加选修的课本。应当说,苏教版上的课文,大都切合了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中学阶段学生身心的成长特点,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语文老师只要按照教材要求组织教学就行了。比如,必修一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当中选用的毕淑敏的《我的五样》这篇文章, 就高度切合了中学生年龄层次与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活动体验过程让课本内容与学生心灵深度碰撞,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很多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泪流满面。再如“月是故乡明”专题板块当中的几篇选文,高度切合了农村生活, 让农村学生有种非常直观的亲切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高, 很是投入,教学效果也很好。从广义上讲,只要是语文教材,就是作者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它都是生活化的。但我们这里讲的阅读内容的生活化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讲的。即所选择的阅读材料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与生存环境,让他们容易理解, 乐于接受。高三语文老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一定注意这一点。

第二,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有了生活化的阅读内容,还要有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切实有效。前面已经说了,从理论上讲, 所有的阅读内容都是生活化的。 但是毕竟有相当一部分阅读材料与我们学生的生活阅历存在较大的差距:古代文章在时间上的跨度,异地风情在空间上的距离,外国作家在文化上、思维上的差异, 不同领域在学术上的隔膜等等。 这些因素都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生疏感。这个时候,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给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化体验。

针对前面提到的几个差距, 我们可通过必要的信息补充,相关的背景介绍,相近的内容对比等手段拉近阅读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比如在教学《陈情表》这篇古文时,由于学生对蜀汉至西晋那段历史缺乏了解,对中国传统的忠孝思想理解不够,容易把课文单纯地解读为孝道的张扬, 而对作者的智慧用心认识不到位。这时老师就有必要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丰富学生的生活认知,当然,如果有条件让学生自己上网检索材料,那就更好了。对于一些哲理类阅读材料,我们可以在教学前就提前布置学生对这类话题进行充分的思考,让他们就某些方面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 专家采访,或者先通过辩论提高认识水平。这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后再来读文,理解就会深刻得多。

二是使教学情境尽量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

即使在教学中,通过真实体验或模拟设置,让学生切身体会阅读材料中的情境。比如教学人教版课文《雷雨》、苏教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我们可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角色进行课堂对白,在特设的生活情境中感受人物感情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感受人物心情的细微变化,感受灵魂美丑的鲜明对比。再比如介绍风土人情的文章,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让老师带着学生们实地参观,实景感受,实物感知,有了生活体验后再来阅读文本。

对于《南州六月荔枝丹》、《景泰蓝的制作》这样的文章则更有必要将实物展示给学生。当然,如果条件有限,也可以通过图片放映的形式进行模拟设置。

第三,课外阅读的生活化

语文阅读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难真正培养起来的。只有进行充分而且贴近生活的课外阅读, 才有可能将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活学活用。因此语文老师必须做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心人,必须给学生创设大语文阅读环境。通过办报栏,设置好书分享角,引导学生读书读报关注时事,收看相关电视节目,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从枯燥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放他们到广阔的生活大课堂中自由驰骋,吸取营养,从而培养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生活化小学数学的实践教学研究 篇9

一、生活化小学数学问题的提出与必要性

(1)生活化小学数学问题的提出。小学数学是每一位小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最开始的阶段,其对于学生在日后的生活有着多种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小学教育时,就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实际情况,将生活情境与数学相结合进行教学,从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活技能的培养。

(2)生活化小学数学问题提出的必要性。1学生的学习状况要求生活化小学数学的必要性。小学生其实每天学习的数学知识都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角落落,但是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关系,对事物的了解程度也很有限。相应的,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有所欠缺。而这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方法也有一定的联系。如教师教授的知识难以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降。因此,生活化小学数学问题的提出非常有必要。2现代教材的要求。在进行小学数学时,将小学数学应用到生活化实际中已经成为了教育部关注的重要问题,但由于该种想法推出的时间还比较短,因此在教材的改革上涉及的范围还比较窄。要让现代小学数学教材能够适应社会,加强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进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实践教学的特点

在本文中,针对生活化小学数学实践教学的研究,采用的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的教材。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虽然在难度上有所降低,但是对于学生的思维要求并未降低,并在教学与生活联系这一块加大了力度。应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实践教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教学中为学生学习与理解的重要准备过程。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中的形体公式推导过程为例,在该公式中,有“摆一摆、量一量以及移一移”等手动操作的内容,这是让小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对自己所做的动作进行思考与记忆。通过该种方式,学生在考试中也能够通过现有的资料进行公式推导,该种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特点就是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公式的出现与运用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而不是死记硬背。2教学中结合书内的内容进行数学实践的课程安排。在小学数学的实践与综合应用中,能够扩充的内容还包括将实践与教学的内容相互结合,从而通过实践与教学,促使学生对于数学感兴趣。以苏教版中对“圆”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可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或是画圆,然后让学生使用直尺或是其他的测量工具对圆的半径或是圆的周长进行计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手动性,加强了学生在思考问题上的缜密性。

三、生活化小学数学实践教学的设计

在上文已经了解到了生活化小学数学必要性以及苏教版生活化小学数学的特点,那么在教学的设计上根据苏教版的教材设计宗旨,生活化小学数学实践教学的设计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解:

(1)从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联系实际生活。在采用苏教版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规律、认知经验以及数学的实际,可将以书本为宗旨的旧观念转化,并根据实际情况将生活与数学学习相互联系起来。以苏教版的“百分数应用题”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将这一教学单元中的内容进行整合,根据现实生活中应用到百分数的情景进行教学。如以商场购物打折为例,商品打折给学生的第一个感觉是打几折?比原先降低了百分之多少?通过这么一个简单的实际例子,能帮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原先是多少钱?打折后是多少钱?

(2)教学方法的生活化。以苏教版的“克与千克的认识”为例,在引入新课程时,可以通过交流与谈话的方式进行课前交流。如教师在上课前将两个体重有着明显差异的同学叫到讲台上,如何知道一个同学比另一个同学重?重多少?采用什么方式?用什么单位进行表示?这时学生就会开动脑筋将自己生活中会用到的东西说出来,例如盘秤、电子称、弹簧秤之类的。在了解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使用课件将学生所表述的东西都展示出来,并又向学生提问,称的质量单位有哪些?这样,通过情景的方式,能让学生了解到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区别以及学生对于质量的认知度。

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篇10

一、历史教学素材准备生活化

历史教学素材准备生活化。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备课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基础性工作,从生活化角度来进行历史教学素材的准备,将历史知识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出来,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立足生活、立足现实,确保学生的可接受度。可以将现实问题引入历史教学中,比如在讲解“文化大革命”一课的时候,由于书本上的知识大多理论且琐碎,学生很难充分地把握教学的内涵,难以有效掌握特定时期的历史状态。这个时候,老师要通过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视频,并查阅大量与文革有关的真实案例资料来对学生进行解说,还可以通过走访经历过文革的老人等来实现,从而让历史教学顺利地开展。

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活的穿插

实现历史教学过程与生活的穿插。历史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它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过程与生活的穿插,能够让初中历史知识变得活起来,让学生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社会状态和有血有肉的个人灵魂。具体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穿插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这在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认识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学会反思现实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采取灵活的历史教学方式

采取灵活的历史教学方式。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保证教学方式的灵活性,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和认识。第一,善于借助于多媒体来进行历史教学,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音乐等音像资料来进行教学素材的补充,这在活跃教学氛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热情,激发了个人潜能。第二,多实现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结合,比如在讲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时候,可以通过和尚挑水的故事来做形象的比喻,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完成生活化的作业设计

完成生活化的作业设计。在进行历史课堂作业布置的时候,应该实现生活化的作业设计,从而来有效完成课堂知识的巩固。积极推进历史生活化教育,比如在讲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候,让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并在课下学习哲学知识等,从而不断拓展他们的视野,延伸他们的思维,促进历史教学效果的提升。

五、多举行历史教学实践活动

多举行历史教学实践活动。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应该立足于社会现实,以社会现实为基点进行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质。比如,可以积极组织班上的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圣地等旅游景点,让他们清晰地了解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历史发展过程,对历史脉络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和了解,从而不断地提升个人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和了解,以此来不断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深化素质教育改革。

六、建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考察评价多以试卷测试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他们历史综合素质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要想突出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就必须要保证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完善历史课堂评价内容。将学生平时课堂的活跃度、思考能力、最终期末成绩等多方面都计入最后的教学评价体系中,从而让学生对于自己有准确地定位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生活化教学,使教学评价方式更加灵活,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进步。

实现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不仅仅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让历史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延伸,从而不断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进步。通过实现历史教学素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作业设计、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生活化教学,让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以此来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个人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枚.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于翔.新课改下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J].亚太教育,2015,35:130.

[3]石毅.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J].考试周刊,2014,A5:143.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篇11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研究新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与小学其他学科共同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小学生学会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那么,如何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构建高效的科学课堂情境,就成为了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以探究为核心,建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要坚持“以人文本”,以探究为核心,调动小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小学生对科学知识保持高度的喜爱。同时,科学教师还要善于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情境,选择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让小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每一个过程,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比如,讲小学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在教学中我用简单的实验指导小学生检测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我采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新课,并且提问:谁知道水为什么会升起来?小学生都积极的举手回答,科学课堂充满了学习氛围。通过本课的学习,我让小学生轮流谈谈自己有哪些收获,学会了哪些新知识?在小学生回答以后,我引导小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其他的材料,科学的使用材料,让各类资源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我还给学生布置了探究性的家庭作业:如何杜绝现实生活中浪费木材资源的现象。

二、有效挖掘教材,提供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小学科学教材贴近学生的实际,具有指导作用,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有效挖掘教材,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让小学生在科学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优化小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同时,还要给小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探究材料,比如小学生使用过的牛奶盒,可乐瓶,泡沫等,都可以作为科学探究实验的材料。比如,讲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我首先给小学生做了最经典的静电实验: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飘起来了,以此引出静电现象。我让小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静电现象?有的小学生说冬天脱衣服的时候会发出“噼啪”的响声,属于静电现象;有的小学生说用动物毛皮摩擦过的泡沫板能够吸在黑板上,属于静电现象;还有的小学生说接触电视机屏幕有突然触电的感觉,属于静电现象。然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小学生解释正电荷和负电荷及静电产生的原理,让小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我还设计了生活化的教学互动活动,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三、开展科学生活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引导小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到课堂以后的场所,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所以科学教师应该选择小学生熟悉的物品和环境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小学生更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讲小学科学《风向和风速》,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我这样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觉得风是什么?你们能听到风和看到风吗?能用什么词语来描述风呢?然后我在多媒体课件中给小学生展示各种风的图片,让小学生说说通过观看图片想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改变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课后,我让小学生利用制作的风向标去测量具体某一天的风向,以实现活学活用的教学效果。还让小学生思考: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在实践过后使小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生活经验,便于小学生的全面成长。

四、布置生活化作业,巩固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要给小学生布置具有生活化的作业,改变传统科学课堂枯燥单一的教学现状,提高小学生对科学学科的重视程度,强化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讲小学科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虽然小学生经常接触到食物包装袋,但是对于包装袋上的信息却很少关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让小学生对常见的食品包装袋有初步的认识,启发小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探究食物,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我让小学生回到家以后去观察自己的一个食品,最大限度地获取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包括食品名称、保质期、配料表,等等。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引导,让学生理解食品添加剂虽然能够改变食物的口感或者保质期,但是过多的食品添加剂对我们的身体不好。

总之,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研究需要持之以恒,通过不断的创新和调整,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小学科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用科学知识丰富生活经验,使小学生获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昝彪.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J].俪人,2015,(18):33-34.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篇12

对于学生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新课程改革也提出相应的标准, 即要求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来看, 教师已经开始采用许多不同的教学法, 例如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 教师的目的也很简单, 就是希望提高学生的成绩, 提高教学的效率。就教学生活化这一热点话题, 笔者也有许多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并且也在实际应用这一教学方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概念

在许多人看来, 教学生活化就是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教学, 是一种教学方法。这种观点和概念是正确的, 但是还应该注意的是, 生活化教学除了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之外, 还可以上升为一种教学理念, 它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将小学的数学知识以贴近生活的方式教授给学生,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时能够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快乐。当然, 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并不意味着抛弃数学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而是要在保持数学教学严谨性、科学性的情况下,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为数学课堂增添生活气息,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促进学生回归生活实践。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新课改带来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潮流, 其中生活化教学法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以应用。从应用的现状来看, 教师和学生对生活化教学法有着许多不同的观点:教师认为生活化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具体实施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有的时候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认为生活化教学减轻了听课的压力, 上数学课比以前要开心一点, 感觉还不错。教师和学生对生活化教学还有其他许多的观点和想法, 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以下对生活化教学存在的几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 数学教学理论性和生活化关系不平衡

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 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数学教学的理论性和生活化两者关系。要把握平衡这两者的关系, 教师就必须做足课前的准备。根据实际教学调查发现, 生活化教学存在以下两种现象和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偏向于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 教学生活化部分仅占课堂的极小部分。教师在上课时更多的是将教材中的数学公式、定理、概念等进行讲解, 学生接受的是较为陌生的理论体系, 学生会觉得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另一部分教师则是更偏重于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而忽视了学生的数学理论系统知识的学习。

(二) 数学生活化教学应用比较僵硬

小学数学知识基本上都是直接明了的公式,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能也会存在将数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现象。而当数学教师适应了这种教法, 再让教师采用数学教学法可能还会不太适应, 进行生活化教学时可能会比较僵硬。再加上小学生独有的年龄特征, 教学效果的确不是很好。即使教师是按照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创设生活情境的主题, 但是学生仍然觉得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自己的生活是毫无关系的。

(三) 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每种教学方法都需要一套自己的评价体系, 其原因就在于能够使某种教学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也可以使该教学方法保持永久的实用性。根据相关的教学调查发现,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中, 部分教师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和吸收数学理论知识, 往往会忽略在课堂的最后要对生活化教学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做一个评价和总结,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思与实践。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时, 教师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形式和手段, 即创设生活情境。以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中的《认识人民币》为例, 以下则是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

(一)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情境创设的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生活情境。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 相信你们对“钱”是非常熟悉的。你们可以说一下, 什么时候会经常用到钱呢?

生1:我要买零食吃的时候就会叫爸爸妈妈给我钱, 或者让爸爸妈妈给我买。

生2:我一般会拿钱去买笔、买本子、作业练习书, 也会买零食。

……

师:好的, 那你们都认识哪些钱呢?你们认识的最大的钱是多少呢?

生1:我全都认识, 我认识的最大的钱是100。

生2:我也全都认识, 我知道最大的钱是几百万、几千万、几亿。

……

师:看来你们对钱确实特别熟悉, 好, 我们都知道“钱”也叫人民币, 那我们现在来看看书上是怎么介绍“钱”的。

情境创设主题体现的阶段:在课堂中让学生上台表演, 加深生活化情境教学的深度。

师:我们刚刚已经认识了人民币, 现在我们可以来做一个简单的游戏, 你们可以上台来表演。情境是这样的:你们去超市买东西, 买的东西有笔、本子、水、玩具, 然后在这四样东西中挑出自己最想买的, 卖的人口算出另一个人买的东西的价格, 买的人只有10元。为了真实再现生活场景, 你们可以借助自己的笔、本子等, 另外你们可以制作一些小额的人民币, 例如1角、5角等。我来计算你们买东西的时间, 时间最短就是赢家, 我会选4个小组上台表演。

学生做准备 (2分钟)

学生上台表演, 教师选出口算最快最准确的小组。上台表演实际上涉及元、角的换算, 也就是生活中的找零。

(二) 生活化教学的评价和总结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章节的最后, 要做好的就是对这堂课做一个大致的评价和总结。评价总结的内容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对教学内容即人民币换算方法的掌握情况等进行总结, 评价尽量用鼓励性的语言或行为, 如果学生有表现不好的地方适当地予以鼓励, 说如“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之类的话语。

此外, 教师可以提前建立评价的体系, 对每节课生活化教学的特点、学生的具体表现等做适当的记录。例如, 今天的生活化教学主题是“认识人民币”, 表演的小组分别是生1组、生2组、生3组、生4组, 表现最佳的小组是生1组, 等等。同时, 定期对记录表进行总结, 采集学生意见, 教师再依据自己的经验, 随时对生活化教学方式做出调整。

(三) 生活化教学分析

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都占据主导的地位。因为小学生具有自己的年龄特点, 所以在教授知识时, 教师需要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去引导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 同时教师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 这样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可以避免僵硬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的实用性非常强,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 教师为更好地实施生活化教学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关于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 本文所述的内容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但还是希望能给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以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晴晴.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4.

[2]李计贞.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J].学周刊, 2012 (32) :120.

上一篇:舍饲育肥下一篇:轻量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