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的诊断及治疗

2024-10-06

低血压的诊断及治疗(精选11篇)

低血压的诊断及治疗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孕妇的临床诊断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100例妊娠高血压孕妇资料, 首先分析总结孕妇的临床诊断特点。然后将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孕妇进行饮食控制、使用拉贝洛尔降压治疗方案, 观察组孕妇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解痉、镇静、利尿的综合治疗方案。观察两组孕妇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新生儿结局。结果 观察组孕妇治疗后的血压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新生儿呼吸窘迫、畸形、窒息病死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妊娠高血压患者而言, 应采用降压、解痉、镇静、利尿等综合疗法能更好地控制血压,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临床诊断特点,综合治疗,疗效

妊娠高血压指的是孕妇在妊娠20周以后, 发生的血压升高、水肿、蛋白尿等, 属于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1]。调查统计显示, 该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9.4%, 严重影响孕妇和新生儿的健康, 是导致母婴病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研究报道, 控制并降低孕产妇的血压, 是治疗该疾病的首要原则[2]。为进一步提高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妊娠高血压孕妇100例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妊娠高血压孕妇资料100例, 将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 (50例) 和观察组 (50例) 。对照组孕妇平均年龄 (28.6±2.3) 岁;孕期32~39周, 平均 (35.4±1.1) 周。观察组孕妇平均年龄 (30.8±2.6) 岁;孕期34~38周, 平均 (36.5±1.4) 周。两组孕妇在年龄、孕期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孕妇均符合妊娠期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排除器质性脏器损伤患者、其他妊娠并发症者。

1.3 临床诊断征象

(1) 高血压:因孕前有低血压症状的孕妇, 在妊娠期血压增加30/15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即使未达到140/90 mm Hg的诊断标准, 也属于妊娠高血压; (2) 水肿:孕妇水肿的出现时间较早, 而且程度不一, 轻则仅足踝肿胀, 重则全身水肿; (3) 蛋白尿:对于正常孕妇而言, 24 h蛋白尿含量在0.3 g/L以下, 轻度子前期>10.3 g/L则为不正常。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孕妇进行饮食控制, 使用拉贝洛尔降压治疗。观察组孕妇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解痉、镇静、利尿的综合治疗方案。 (1) 降压:孕妇可使用拉贝洛尔进行治疗, 将50~100 mg拉贝洛尔加入25 ml 5%葡萄糖注射液, 静脉滴注, 速度控制在每分钟1~4 mg; (2) 解痉:将20 ml硫酸镁和20 ml 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静脉推注, 在20 min内推注完毕, 然后将60 ml硫酸镁和500 ml葡萄糖注射液混合, 静脉滴注, 速度控制在每小时1.5 g; (3) 镇静:为了抵抗孕妇出现惊厥, 可使用地西泮或苯巴比妥进行镇静;口服地西泮, 3次/d, 2.5 mg/次;或苯巴比妥, 3次/d, 0.03 g/次。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孕妇治疗前后的血压控制情况, 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孕妇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观察组孕妇治疗后的血压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新生儿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畸形、窒息病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导致妊娠高血压发病的诱因较多, 相关研究表明, 其发生与患者的年龄、体质、高血压或糖尿病、羊水量、气候变化、家族史等因素具有相关性[3]。该疾病对母体的影响主要是引发脑血管疾病和心力衰竭, 这两者占孕妇病死的66%以上。孕妇分娩后血压不能恢复正常, 对肾脏造成损伤。李晓云[4]研究表明, 妊娠高血压患者并发胎盘早剥时, 很容易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导致肾衰竭死亡。对此,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自身情况, 采用降压、解痉、镇静、利尿的综合疗法, 能有效控制并缓解孕妇的血压升高, 改善孕妇的妊娠结局, 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另外, 王彬[5]研究显示, 适时终止妊娠也是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措施。本研究结果显示, 50例孕妇经综合治疗后, 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在新生儿并发症上, 呼吸窘迫、畸形、巨大儿、窒息病死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 对于妊娠高血压孕妇而言, 应通过临床征象的观察及时作出诊断, 采用降压、解痉、镇静、利尿等综合疗法能更好地控制血压,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使孕妇和新生儿具有良好的结局。

参考文献

[1]张德文.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意义[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9 (25) :126-127.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92-105.

[3]殷春红.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12 (9) :1623-1624.

[4]李晓云.1 556例孕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预测及干预效果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 2011, 3 (24) :286-288.

[5]王彬.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对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28 (3) :37-39.

低血压的诊断及治疗 篇2

罹患心不全、心肌梗塞、大动脉瓣狭窄症时,如果患者患有心脏方面的疾病的话,这是比较麻烦的,比较容易遭到这方面疾病的困扰,都会影响心脏搏出血液的功能,使心脏输送血量减少,以致循环障碍而引起低血压。

2、血压低可能是因为末稍血管扩张引起的

因细菌或毒素侵犯末稍血管,使血管失去收缩功能,这样的话,血管的部分功能就容易受到阻碍了,容易受到威胁了,容易没有什么影响和帮助了,很多人就会面临血压低带来的各种生活中的不方便和问题,导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产生循环障碍性低血压。

3、血压低可能是因为暂时性大失血引起的

因手术、外伤的大量出血,因为手术的原因,导致人体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很多的麻烦,使体内循环的血液量骤减,而引起暂时性低血压。

4、血压低可能是因为甲状腺机能低下引起的

甲状腺机能减弱时,会出现气力减退、这样的话,人体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麻烦和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感觉比较累,身心疲惫、就是莫名其妙地就会感觉到特别地劳累,不知道怎么回事,畏寒、皮肤乾燥等现象,而引起内分泌障碍性低血压。

5、血压低可能是因为艾狄逊氏症引起的

浅谈顽固性高血压诊断与治疗 篇3

【关键词】顽固性高血压; 诊断; 治疗

顽固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很难确定,在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约占5%~25%,但真正符合顽固性高血压的患者可能不到10%,如果推荐的血压控制目标值越低,其所占的比例就会越大。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真正顽固性高血压与白大衣效应的假性顽固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对于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评估,除了明确诊断外,同应还应找出引起顽固性高血压的原因。应遵循小剂量、长效、联合的原则。同时强调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即在实施降压治疗方案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不同的剂量及不同的联合方案。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临床在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36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29~76岁,平均年龄4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原发性高血压病14例,II期12例,III期2例;继发性高血压病22例,其中继发于糖尿病15例,继发于肾病6例。

1.2 方法

1.2.1病因治疗 在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和/或停用升高血压的药物后,应寻找升高血压的潜在原因并进行干预,如: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加等,部分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经过相应的对症治疗后,血压随之下降。

1.2.2重新选择降压药、提高依从性 相当一部分顽固性高血压治疗效果不佳,主要是由于不能坚持服药或漏服药。造成此种情况的可能原因,一是所服药的不良反应较大,二是所服药的降压谷/峰比值较差,一天需要多次服药。对于此类情况应考虑重新选择不良反应小的降压药,或降压谷/峰比值>50%、能24小时平稳降压的长效制剂。

1.2.3选择适宜的恰当的药物联合治疗 合理的联合治疗,既可以显著增强降压效应,又可以相互抵消不良反应[1]。这种降压药合理的联合方案是: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3种及以上的降压药联合方案中必须包含利尿剂。

1.2.4时相性治疗 在实施治疗方案前及治疗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血压形态选择不同的用药时间,使降压药物的峰效应与血压的峰值相对应,从而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治疗标准 显效:舒张压下降≥1.3kpa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2.6kpa。有效:舒张压下降<1.3kpa并达正常范围;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3~2.35kpa;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4.0kpa。无效:无变化或未达有效标准。

2.2 治疗结果 36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经治疗显效20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

3 讨论

对于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评估,除了明确诊断外,同应还应找出引起顽固性高血压的原因。首先,测量血压所用的血压计应准确,血压的测量应遵循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的条件和操作步骤,避免袖带大小的不合适,或袖带置于毛衣等有弹性阻力的衣服外面,或听诊器置放的位置不当等[2]。老年人多有动脉粥样硬化,肱动脉易发生钙化,测量肱动脉血压时需要比动脉腔更高的压力方能阻断血流,因此,测量血压时读数易过高,其实际血压并没有那么高。另外,还要注意“白大衣效应”,这类患者虽经过合理的3种或以上的联合降压药物治疗后,诊所血压居高不下,但回家后自测血压以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均为正常。Brown等对转诊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首先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发现其中25%血压是正常的。

找出原因,排除干扰因素,如果患者已经接受包括利尿剂在内的3种或以上的降压药物治疗三个月,且排除了假性顽固性高血压的可能,仍然有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的不良生活方式及体重的不断增加等。同时服用升高血压的药物。治疗的不依从性。治疗方案的不够合理。有其他合并疾病的存在,如:代谢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3]。存在继发性高血压。

对原发性高血压中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在顽固性高血压中约70%属人为因素,如:降压药物剂量不足、药物使用不合理、服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时未能及时调整用药致使病人不依从性,或随访病人不及时等以及某些病人不执行医嘱服药等等。一项对顽固性高血压病人的研究中发现,体力劳动、文化层次较低的人群发生较多,可能与病人对高血压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及缺乏基本医药常识有关[4]。因此,正确指导病人服药,可以使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中的顽固性高血压得以缓解。

继发性高血压中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在顽固性高血压人群中约10%为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的病因有:肾实质性疾病、肾脏大小血管病变、盐皮质激素过多(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糖皮质激素过多(柯兴氏症)、嗜铬细胞瘤等。、

【参考文献】

[1] 馬海珍.高血压药物治疗新进展.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514-515

[2] 张永香.86例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药物治疗与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92-93

[3] 刘玉辉.顽固性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与分析.当代医学.2010.93-94

老年性高血压临床诊断及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200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结果,其中男性患者共计104例,女性患者共计96例,病患年龄在60~85岁之间,病患平均年龄为70.5岁,患者病程为7个月~10年,其中高血压病程在3年以下的患者有150例,病程时间在3年以上的患者有40例。将病患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管观察组男性病患共计54例,女性病患共计46例,病患年龄在62~80岁之间。对照组男、女病患各50例。

1.2 老年性高血压的临床特征

老年性高血压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下面几点:(1)血压波动大,老年高血压患不论是SBP还是DBP波动性都要明显高于年轻患者,特别是SBP的波动;(2)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高峰值大,且与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3)收缩压明显,脉压值增大,老年人通常主动脉硬化,血管弹性降低,顺应性下降,当心脏收缩时,动脉血管的扩张缓冲血流能力下降,心脏舒张时,血管壁又不能及时回缩,易导致单纯性收缩压升高;(4)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显著表现为站立2min后与仰卧时,收缩压会降低到20mm Hg以上,舒张压会降低10mm Hg以上[2];(5)病患静息状态下,舒张压在90mm Hg以,收缩压在140mm Hg以上,且出现眼花、头痛等现象;(6)病患易发生心力衰竭,受收缩压增高的影响,会加重左心室后负荷的负担,致使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严重降低、受损,引发心脏功能衰竭。

1.3 方法

让观察组患者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每次30mg,每天一次,同时给予患者适当心理疏导,调整患者饮食,叮嘱患者控制好盐的摄入量,平均每天为3~5g,并与患者家属沟通,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少食油脂类事物,鼓励患者多参加些适当的室外活动,如:慢跑、打太极等。另一方面对患者进行高血压疾病知识教育,让患者了解预防与治疗高血压的相关知识,指导病患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等。对照组患者只进行药物治疗,持续治疗时间为6个月[3]。

1.4 老年高血压患者疗效评定标准

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标准为下面几点:治疗显效:病患舒张压下降值为10mm Hg以上且血压逐渐正常或者舒张压下降到20mm Hg以上;治疗有效表现:舒张压下降值在10mm Hg以内,血压值逐渐正常或舒张压下降值在10~19mm Hg之间;治疗无效表现:舒张压未发生明显变化,血压值一直居高不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心脑血管疾病并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人数为2例,对照组治疗发生心脑疾病患者人数为8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论

老年性高血压是病患年龄在60岁以上,血压持续3日以上居高不下,其中收缩压在140mm Hg以上,舒张压在90mm Hg以下的被临床定义为老年单纯性收缩高血压[4]。一般情况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以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为主,且血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舒张压保持平稳,但脉压值显著增大。同时,老年性高血压容易受情绪、季节变化等的影响,主要因素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血管调压敏感度降低,血管顺应性降低,而造成老年患者血压值的变化。同时,老年高血压也容易引发多种内科疾病,这些疾病会随着动脉硬化的程度而发生变化,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也是引发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原因。所以,在治疗老年性高血压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5]。

3.1 高血压临床治疗原则

临床研究表明,对老年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积极的临床治疗能够预防多种类型的内科疾病,同时,受患者年龄因素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遵循下列原则:(1)在治疗高血压时,要时刻关注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2)选择降血压药物时,要从最低剂量开始,以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若患者对单一降血压药物有较好的反应,但未能达到降血压目标,则需在患者耐受的状态下,逐渐增加剂量;若单一药物治疗未见疗效,可选择两种以上药物进行联合治疗,即可增强疗效,又可降低副作用;若患者对某一药物的耐受性差或者疗效反应不高,则可加加大第一或第二药物的计量;在药物治疗时,最好一天服用一次药物;针对个体性用药,可参照患者的年龄、临床表现、心血管情况等进行治疗;(3)避免在夜间服用降压药物,防止患者夜间血压过低或心动过慢现象出现,引发脑血栓;(4)因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脏功能减弱,所以,要避免单独使用抑制心肌收缩类的降压药物;(5)因老年高血压患者神经功能减退,反应差,因此,要尽可能的避免服用交感神经阻滞剂,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出现。

3.2 老年高血压患者非药物治疗方法

老年高血压患者非药物治疗方法主要为下列几种:(1)控制患者的体重,肥胖是引发老年性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要针对患者的体重情况,帮助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减肥目标,控制患者体重,积极进行降压治疗;(2)合理控制患者饮食,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多食用低糖、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维生素的食物;(3)帮助老年患者进行适度运动,老年患者可进行适当有氧运动,以维持人体动脉血管的弹性,以促进对血压的控制,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使患者得到充足的休息;(4)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情绪剧烈变化是诱发高血压出现的主要原因,所以,护理人员可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帮助老年高血压患者保持良好的积极乐观心态,避免出现过度情绪波动[6]。

综上所述,老年性高血压的预防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在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降压治疗时,要结合病患的临床特征,选择有效、平稳的降压药物,并辅以适当的饮食、运动、心理健康教育治疗,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菁.清肝降压胶囊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老年性高血压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5:2835-2836.

[2]施俊杰.老年性高血压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1:2547-2548.

[3]赖文.老年性高血压的临床现状与护理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2012,18:4175-4176.

[4]楼嵊东.高血压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探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6:108.

[5]钟德善.老年性高血压治疗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措施探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5:96.

青年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指导 篇5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控制血压的重要因素。引起高血压的因素很多,如家庭遗传、吸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肥胖等,除家族史因素无法改变外,其他因素是通过生活方式可以改变的。所以,应向病人讲明高血压病的发病特点,使病人认识到本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找出引起高血压病的可能因素,按其原因进行对症治疗。要耐心劝告病人戒烟、限酒、避免暴饮暴食、少吃高脂饮食,宜食清淡、低盐低脂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并进行体能锻炼,使体重减轻,生活有规律,这样才能控制血压,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做好心理护理,保证血压稳定:年轻病人心理压力大,而精神刺激、情绪变化又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应注意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实施心理护理,解除思想压力,消除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放松紧张的心理状态,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许多青年高血壓患者认为自己身强力壮,即使出现高血压症状如头晕、头胀、耳鸣等当作无所谓,没有认识到高血压病的严重性。所以,要对青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指导他们定期测量血压,避免高血压危象出现。

按医嘱合理用药: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有多种,不同的病人其肝肾功能、心率、心功能等情况不同,降压所用药物的选择也不同,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用药。通常是从小剂量、单一药物开始,根据药物疗效调整剂量或换用其他药品。反对私自购买、服用降压药,以免因服药不当而加重病情。

坚持长期用药:目前高血压的治疗,基本上是对症用药,即使血压降至正常也并不意味着痊愈。如果血压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药,使高血压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且升降幅度大,反而加重对器官的损伤。对这类患者要细心解释,使其认识到高血压病需要长期服药、终身治疗,即使血压降至正常后仍需服用合适的维持量,防止血压突然升降,避免发生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的并发症。

根据血压的变化规律进行服药:根据血压变化规律晨醒后服药,避免夜间睡前服药,以防止夜间血压降低,引起脑血栓。最好选用长效降压药物每日1次,具有24小时降压效果,使血压波动性小。

低血压的诊断及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该院治疗的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48例,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65~72岁,平均年龄(69.4±2.5)岁,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均是2型糖尿病患者,有合并高血压患者23例、21例合并关系并、13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及2例脑血栓后遗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心悸、无力、饥饿感,以及呕吐、恶心、阵发性抽搐、昏迷及嗜睡。

1.2 低血糖症诱因

4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症,运动过量4例(8.3%),饮酒2例(4.2%,摄食量不足或未按时进食9例(18.8%),进食与吃药不配合10例(20.8%),胰岛素用量不合理8例(16.7%),感染4例(8.3%),口服降糖药使用不当6例(12.5)及诱因未明5例(10.4%)。

1.3 方法

1.3.1 实验室检查

患者疾病发作时,血糖水平明显降低,尿酮体均为阴性,Cr>133umol/L15例,占比31.3%,头颅CT检查15例,其中8例为陈旧性脑梗死,昏迷者经CT检查,排除外急性脑补病变,电解质均正常。

1.3.2 治疗方法

症状较轻者,口服糖水治疗,进食后症状显著减轻;对重症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葡萄糖液40~60 mL,以及静脉滴注10%葡萄糖,血糖监测2~3 d。

2 结果

经治疗,本研究纳入的48例患者,46例患者病情好转,1例合并糖尿病肾病、心力衰竭死亡,1例遗留轻度痴呆,治疗的有效率为95.8%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常合并自主神经病变,低血糖的发生使得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不明显或缺乏,所以不易早期发现;老年糖尿病患者通常会对低血糖更加敏感,主要是由于局部脑血流量的降低,且患者合并脑血管病变。由于年长者调节激素的功能差,升血糖激素不能及时随血糖降低而分泌,所以严重的低血糖反应会抑制大脑神经细胞活动,甚至可引起脑水肿或死亡;通常老年人会伴有肝肾功能损害、应急能力下降、摄食减少以及其他消耗性疾病,所以需应用与降糖药物有协同作用的药物[1]。老年糖尿病患者易患低血糖症,且低血糖症在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中还有无典型的临床表现,极易误诊。

发生低血糖症的病因多样。生理因素:由于老年患者的各器官功能衰退,对于降糖药物的代谢分解及排泄能力下降,尤其是合并肾功能不全时,更易因为降糖药物的蓄积而发生低血糖症;饮食因素:老年糖尿病患者体内并存多种疾病,不能充分利用糖原,加之消化系统功能合并不同程度的减退,进食量降低,易出现低血糖症;药物因素:不合理应用降糖药物。在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时,有些药物可能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如含利血平的复方降压片以及心得安、ACEI、B受体阻滞剂等;运动因素:运动能够增加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可促进低血糖症的发生[2]。

在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过程中,要做好患者的血糖监测和教育工作,加强对初诊和患病时间较长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糖尿病疾病知识教育,阐明糖尿病治疗过程的长期性,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3]。同时介绍用药基本知识,特别是胰岛素初治和使用多种降糖药物配伍治疗的老年患者,认识低血糖症状,经常监测血糖,一旦发生及时进食或饮用糖水,无效时尽快送医院治疗,及时处理。老年糖尿病患者随着年龄增加,升糖激素分泌减少,肝脏糖异生功能减低,血糖不能进行有效调节,可发生严重低血糖[4]。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低血糖,均应及时治疗,可进食少量含糖食物,必要时静脉推注50%葡萄糖60~80mL。老年糖尿病患者外出运动或耽搁正餐时,一定要随身携带糖类食物,预防低血糖症发生。

综上所述,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的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时易发生误诊,且合并低血糖症的诱因较多,治疗困难比较大,在临床治疗中,需做好血糖水平的监测,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用药。同时,为了降低合并低血糖的发生率,应做好预防工作,随身携带糖类药物,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胡艳.老年糖尿病并低血糖的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23(7):886-887.

[2]赵雪霞.老年糖尿病低血糖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16(7):2090-2091.

[3]盛妍,张春玲.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诊断及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23(5):109-110.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 篇7

1 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

1.1 收缩压增高、脉压差大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占高血压的60%。随着年龄增长, 动脉粥样硬化等使得大动脉弹性降低, 收缩压升高, 舒张期时大动脉又无足够的弹性回缩, 故而脉压增大[2]。随着老化所致的动脉硬化、脉搏波动减小, 血压升高也从舒张压升高转变为收缩压升高, 而使脉压最终成为某些病患预测心血管风险的指标。相关资料表明, 老年人脉压与总死亡率和新血管事件呈正比[3]。

1.2 血压波动大、昼夜节律异常

老年人心血管多出现不同程度硬化、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反应迟钝, 同时, 血压波动大、晨峰现象增多、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高, 故老年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所以老年患者应注意立位血压的监测。

1.3 假性高血压增多

假性高血压是用袖带法所测血压值高于动脉内所得值的现象, 其诊断标准是:袖带压比直接测压收缩压>10mmHg, 舒张压>15mmHg, 假性高血压在老年人、脉压较大的病人中并不少见, 若诊疗失误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所以临床上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时, 应想到此情况, 以免误诊。

1.4 合并症和并发症增多

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肥胖等, 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加快, 如果血压长期控制不良, 则多出现心、脑、肾并发症。

2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老年高血压诊断标准与成人的诊断标准相同, 也有其特殊性。若老年患者年龄>65岁, 有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 (SBP) ≥140mmHg和 (或) 舒张压 (DBP) ≥90mmHg, 就属于老年高血压。如果SBP≥140mmHg, DBP<90mmHg, 则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ISH) 。

3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

有效控制血压能减少老年性高血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试验表明, 老年高血压的降压治疗与脑卒中、心血管事件负相关, 降压治疗可使两者发生率减少分别为40%、30%;不管是舒张期或收缩期高血压, 还是ISH, 降压治疗均能降低老年患者心脑血事件的发生率与死亡率;研究显示, SBP平均降低10mmHg与DBP平均降低4mmHg, 可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降低30%, 并使其它相关心血管事件与死亡率风险下降13%, 这种效果在70岁以上脉压增大、有心血管相关合并症的男性患者中更为明显。

3.1 降压目标

基于现有研究, 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 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的SBP应控制在150mmHg以下[4]。血压水平过高, 心、脑、肾等靶器官受损;血压水平过低, 将降低重要器官灌注。SHEP试验[5]的结论提示, 老年患者较低血压水平, 心血管事件风险反而可能增加。所以老年高血压患者须强调血压达标, 同时须避免发生低血压的发生, 以身体获益为基准。

3.2 降压方案

3.2.1 非药物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是高血压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血压不能有效控制时应予以药物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任何高血压都是有效的降压方法, 所有患者都应采用, 包括减少钠盐摄入, 控制体重, 戒烟限酒, 适量运动, 减轻精神压力, 保持心理平衡。

3.2.2 药物治疗

正确合理地使用降压药物是控制血压, 减少并发症的关键。2007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和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5类药物用于老年高血压治疗[6]。资料显示, 约70%患者需联合用药高血压控制血压, 目前临床推荐以下组合:ACEI/ARB+利尿剂, A-CEI/ARB+CCB, CCB+利尿剂, β受体阻滞剂+CCB, 联合用药不仅能够理想控制血压, 同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同时建议使用1次/d的药物剂型, 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达到平稳降压的目的。因老年患者常合并有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在降压同时还应注意合并症的治疗。

老年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 患病人群将更加庞大。正确的诊断、合理的治疗才能有效降低其致残和致死率, 提高老年患者的预期寿命和生存质量。从现在起, 我们就应对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加以重视。

摘要:高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6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甚至高达1/2。与中青年患者相比, 老年高血压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后方面均有一定差异, 且在临床危害方面比中青年相比更为显著、更为严重。为提高老年高血压的临床诊疗能力, 现结合临床与文献资料对老年性高血压作一简述。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临床特点,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技术执行组.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26 (07) :478-484.

[2]杜红红.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家庭自测血压的指导[J].中国疗养医学, 2011, 20 (07) :614-615.

[3]魏盟.临床心脏病学精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491.

[4]李瑞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年修订版) 重点内容介绍[J].中国临床医生, 2012, 40 (2) :69-72.

[5]孙宁玲.从脉压重要性看降压药物的优化选择[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26 (39) :8.

12例新生儿低血糖的诊断与治疗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择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浠水县妇幼保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2例新生儿低血糖患儿进行统计分析。血糖监测值均<2.2mmol/L足月新生儿6例, 早产儿5例, 糖尿病母亲新生儿1例, 7例新生儿娩出时有不同程度窒息。发生低血糖时间8例于生后4~8h, 1例生后第3天, 1例生后第7天, 糖尿病母亲新生儿于生后3h, 无临床症状7例, 有临床症状5例。12例患儿均有喂养困难, 其中有症状性低血糖患儿均有不同程度淡漠、神萎、嗜睡、肌张力低下, 3例有震颤、抽搐, 2例有呼吸暂停。

1.2 治疗方法

无症状性低血糖给10%Glucose溶液6~8mg/ (kg�min) 。4~6h后根据血糖浓度调节输注速度, 并给予进食, 维持血糖稳定后, 停止补糖。有症状性低血糖, 立即25%葡萄糖溶液2~4mL/kg, 速率为1mL/ (kg�min) , 以后改为10%葡萄糖, 速率8~10mg/ (kg�min) , 每4~6h测血糖一次, 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1例反复低血糖患儿给予氢化可的松5mg/kg静脉注射4d。

2 结果

11例血糖稳定, 1例反复低血糖症给予氢化可的松治疗未能纠正, 停止补糖后再次出现低血糖, 后转院治疗。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保持动态平衡, 血糖水平在较窄的范围内波动, 当平衡被破坏时可引起高血糖或低血糖。胎儿有充裕的糖原贮存, 由于出生后能量摄入不足, 糖原贮存迅速减少, 血糖在产后数小时内下降, 新生儿低血糖出现症状的时间可在生后几小时到1周。由于低血糖的症状在多种新生儿疾病都可产生, 故最终需以血糖的监测或提高血糖水平症状消失才能得以确诊。

3.1 病因

(1) 糖原和脂肪贮存不足:胎儿肝糖原的贮备主要发生在胎龄最后4~8周, 胎儿棕色脂肪的分化是从胎龄26~28周开始, 一直延续至生后2~3周。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 贮存能量少, 生后代谢所需能量又相对高, 易发生低血糖症。 (2) 耗糖过多:新生儿患严重疾病如窒息、呼吸窘迫、败血症等易发生低血糖。这些应激状态常伴有:a.代谢率增加;b.缺氧;c.低体温;d.摄入减少。因在应急状态下足月儿可迅速利用释放的葡萄糖, 而早产儿利用葡萄糖的能力较差, 处于寒冷或低体温状态下的新生儿低血糖症发生率高。Leake指出新生儿感染时糖代谢率增加, 平均葡萄糖消耗率比正常儿增加3倍左右。 (3) 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可因胰岛β细胞增生, 胰岛细胞增殖或胰岛细胞瘤所引起。 (4) 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新生儿半乳糖血症因血中半乳糖增加, 葡萄糖相应减少。糖原累积病的患儿糖原分解减少, 血中葡萄糖量低, 其他亮氨酸过敏, 脑垂体、甲状腺、或肾上腺等先天性功能不全也可影响全糖含量。a.碳水化合物代谢缺陷糖原累积病、糖异生缺陷、半乳糖血症、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等。b.氨基酸和有机酸代谢缺陷因支链氨基酸代谢中α-酮酸氧化脱羧酶缺乏。c.脂肪代谢缺陷由于脂肪酸氧化缺陷, 可见于肉毒碱缺乏。

3.2 临床表现

新生儿血糖很低常缺乏症状, 同样血糖水平的患儿症状轻重差异也很大, 无症状性低血糖较症状性低血糖多10~20倍。症状和体征常非特异性, 多出现在生后数小时至1周内, 或伴发于其他疾病过程而被掩盖。主要表现为反应差、阵发性发绀、震颤、眼球不正常转动、惊厥、呼吸暂停、嗜睡、不吃等, 有的出现多汗、苍白及反应低下等。

3.3 低血糖的诊断

(1) 有上述低血糖发作的临床表现。 (2) 即刻测血糖<2.2mmol/L。 (3) 立即给予葡萄糖后可以消除症状。

3.4 治疗

(1) 对可能发生低血糖者从生后1h即开始喂 (或鼻饲) 10%葡萄糖液, 每次5~10m L/kg, 每小时1次, 连续3~4次。生后2~3h提早喂奶, 24h内每2h喂1次, 体质量低于2kg或窒息儿复苏困难或延长时, 尽快寄予5%~10%葡萄糖液2~6m L/kg。此时输注葡萄糖液浓度不应太高, 以防止溶液高渗和诱发反跳性高血糖症。 (2) 出现症状应立即静脉注入25%葡萄糖2~4 ml/kg (小早产儿可用10%葡萄糖2mL/kg) , 速度为1m L/min。随后继续滴入10%葡萄糖液, 速度为3~5m L/ (kg�h) 。葡萄糖滴入速度为5~8mg/ (kg�min) , 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如为糖原贮存不足引起的低血糖 (SGA儿) 或血糖不能维持正常水平时, 可将继续滴入的葡萄糖液改为12.5%~15%葡萄糖液, 以8~10mg/ (kg�min) 的速度输注。症状好转后及时喂奶, 同时逐渐减少葡萄糖的入量。如血糖>2.2mmol/L, 1~2d则改为5%葡萄糖液滴注, 以后逐渐停止, 在血糖稳定以前每日至少测血糖1次。

4 结论

葡萄糖是脑部, 尤其是大脑的主要能量来源, 但脑细胞储存葡萄糖的能力十分有限, 仅能维持数分钟脑部活动对能量的需求, 又不能像其他组织那样利用循环中的游离脂肪酸作为能量来源。脑细胞所需要的能量几乎全部直接来自血糖。虽然脑组织在缺糖时尚能利用酮体, 但酮体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利用酮体不是抵御急性低血糖的有效保护措施。低血糖时, 中枢神经每小时仍需要葡萄糖6g左右, 当葡萄糖持续得不到补充, 肝糖原全部耗尽时, 就会出现低血糖神经症状[4]。持续时间过长或反复发作的低血糖可造成不可逆性脑损伤, 导致听力、语言、视力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障碍, 甚至死亡, 因此, 在临床工作中, 对可能发生低血糖症的新生儿在生后1h即开始喂10%葡萄糖, 生后2~3h开始喂奶, 能很好的防治低血糖危象的发生。

摘要:目的 总结如何诊断与治疗新生儿低血糖。方法 对浠水县妇幼保健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12例新生儿低血糖患儿进行病因分析及治疗。结果 经静脉输注葡萄糖后临床症状缓解。结论 低血糖可造成不可逆脑损伤, 要积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关键词:低血糖,新生儿,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Behrman.Nelson texbook of pediatrics[M].14thed.Philade phia:WBSAUNDERA, 1992:493.

[2]吴圣楣.围生儿期的营养与糖代谢[C].中日小儿科医学交流会论文集, 1988:30.

[3]Ichordr C.Hypoglyumia in the neonate[J].Semin Perinatol, 2000, 24 (2) :136-149.

低血压的诊断及治疗 篇9

关键词:顽固性高血压病,高血压

顽固性高血压病(resistant hypertension,RH)是指在通过3种不同的大剂量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还未降低至140/90mmHg以内的。根据相关统计,在整个高血压病人群中,RH患者的占比一般在4%左右,因此在此类病症患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1]。现收集我院2001年3月至2012年2月诊治的RH患者7例,对其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3月至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RH患者共7例,其中男5例,女2例,男性明显多于女。年龄为29~77岁,平均(53.2±12.3)岁。其中1例患者为Ⅲ级高血压,3例为Ⅱ级,3例为Ⅰ级;2例患者合并靶器官受损。

1.2 临床特征

所有患者都有家族病史及遗传因素。病史最长的患者达32年,平均(19.2±7.3)年。血压水平偏高,最高者达236/119mmHg。患者中有5例有吸烟史,4例长期饮酒,3例体质量严重偏高。已使用的降压药物包括比索洛尔、派唑嗪、吲哒帕胺、卡托普利、复方降压胶囊、硝苯地平、依贝沙坦、尼群地平以及复方罗布麻片等。

1.3 诊断

参照1997年美国高血压预防、诊断与治疗全国联合委员会第6次报告(JNC VI)标准进行诊断。

2 结果

5 例患者被延误诊断,仅有2例患者得到了较为及时的诊断。首先对患者病因进行分析,根据病因开展治疗,通过外科手术治疗1例多囊肾患者病情好转;通过咽科手术治疗1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病情好转;通过调整药物及剂量其他患者病情也出现好转,具体方式为每天口服2次双氢克尿噻,每次25mg;每日口服3次硝苯地平,每次1 0 mg;每日口服3次卡托普利,每次25mg,三药同时使用。同时,治疗期间患者禁烟酒、降低盐的摄入量、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防止过度疲劳,将血压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治疗1年之后对上述患者进行复查,各项指标均正常,也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以世界健康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于1999年关于治疗高血压病的相关定义,高血压特质在没有接受任何抗高血治疗时,舒张压在90mmHg及以上,亦或收缩压在140mmHg及以上的病症。具体分类见表1。

注:上述指标适用于18岁以上各类别人群,并可作为临床诊断标准

多种原因都有可能引发顽固性高血压,例如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多囊肾、库欣综合征等可能会导致继发性高血压;肾损伤可能导致中度及重度高血压;诸如非类固醇类抗炎镇痛药会对除钙拮抗剂以外的其他各类抗高血压药物产生;过重的工作压力;肥胖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摄入的盐量过大;未遵医嘱使用降压药;假性顽固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即在医院进行血压测试结果偏高,服用降压药后未见效果,回家自行测量则未见血压异常;过度酗酒、吸烟等;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过低等,上述因素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顽固性高血病,本研究中,因未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和继发性所导致的高血压患者占比最高[2]。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误诊率偏高,本研究中即5例患者被延误诊断,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诊断时,首先应寻找病因,确认靶器官损害及继发性因素是否存在,若患者出现阵发性心悸、头痛、出汗、面色苍白等症状,应考虑是否有嗜铬细胞瘤及其它相关病症,病进行针对性检查[3]。此外,还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进行全方位的体格检查以及有针对性的辅助检查,对相关伴发因素应做到及时发现,尽早治疗,对患者是否有肥胖、低钾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以及工作压力过大等对诊断有价值的信息应详细记录。医疗人员应对治疗时所使用的各种降压药的药理特性、使用剂量、搭配方式、服用法则等信息有深入的认识,病向患者就服药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4]。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由于为遵医嘱服用降压药而导致顽固性高血压,值得我们关注。

综上所述,引发顽固性高血压的原因众多,误诊率偏高。因此,在诊断和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过程中,应对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进行积极的纠正,避免可能引发顽固性高血压药剂的使用,对引发继发性高血压的因素加以筛查及去除,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关注合理用药,从而提高顽固性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马邦雨.50例老年高血压病的诊断与临床治疗[J].中国卫生产业,2011,27(9X):82.

[2]余光勇.基层医院高血压患者诊断和治疗的状况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1):58.

[3]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1节选(下)[J].中国社区医师,2011(44):7.

低血压的诊断及治疗 篇10

【关键词】高血压合并心衰;β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21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66-02高血压引发的其他疾病较多,心力衰竭就是其中较为严重的疾病,在心力衰竭的发病中高血压通过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的影响,实现心肌重构,造成恶性循环,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非常大的威胁[1-2]。高血压合并心衰的治疗需要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阻断心肌重构。在临床中β受体阻滞剂作为常用治疗药物,效果理想。我院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采用β受体阻滞剂联合螺内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并发心衰的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4.1岁。其中高血压伴舒张性心衰32例,高血压伴收缩性心衰46例。患者高血压诊断标准以我国2005年提出的高血压防治指南为依据。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肺心病、肿瘤、糖尿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贝那普利每次10mg,2次/d。倍他乐克每次12.5mg,2次/d。对于有明显体液潴留的患者给予速尿20mg/d。实验组:患者入院给予吸氧治疗,贝那普利每次10mg,2次/d。倍他乐克每次12.5mg,2次/d。螺内酯20mg/次,2次/d。另外对于有明显体液潴留的患者给予速尿20mg/d。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停止使用其他药物,连续治疗8周。

1.3评价标准显效:DBP<80mmHg,SBP<130mmHg,患者症状消失,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有效:80mmHg≤DBP<90mmHg,130mmHg≤SBP<180mmHg,症状有所改善,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DBP≥110mmHg,SBP≥180mmHg,症状和心功能无改善。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SPS15.0软件处理数据,两组对比采用t检验,p<0.5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经过8周的治疗,对照组治疗显效18例,显效率为46.1%,治疗有效15例,有效率为38.5%,治疗无效6例,无效率为15.4;实验组治疗显效22例,显效率为56.4%,治疗有效15例,有效率为38.5%,治疗无效2例,无效率为5.1%。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6%,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治疗中出现了3例不良反应,其中2例头痛,1例低血压,经过后期治疗症状缓解。实验组中出现1例头痛,采取积极措施之后患者症状消失。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7%,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中非常常见的疾病,虽然单纯高血压对患者健康的影响不大,但是高血压引发的各种疾病对患者产生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3]。例如,脑梗死、脑梗塞、心力衰竭等,其中高血压导致的心理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高血压合并心衰发病是因为长期高血压导致患者的心肌细胞出现损伤,而损伤的心肌细胞使得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激活了神经内分泌因子,出现心肌重构,而心肌重构又进一步促进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心衰的出现。从高血压合并心衰的发病机制可以看出,普通的减压药对于此类疾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例如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合并心衰的治疗中效果显著。高血压合并心衰的治疗最重要的是进行血压控制,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治疗心衰,治疗较为理想[4]。

在本组实验中,通过使用贝那普利和倍他乐克对心肌细胞肥大进行了有效的抑制,阻断了内神经分泌激活,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脏负荷,改善了心脏的舒张功能。实验组中采用螺内酯有效改善了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加强了内皮一氧化碳的形成,将螺内酯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治疗效果要比单纯使用倍他乐克好。参考文献

[1]郭慧,王沪湘.高血压并发心衰患者85例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8):1511-1512.

[2]隋雪冬.呋塞米治疗高血压性心衰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7):82-83.

[3]沈艳杰.螺内酯对高血压心衰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3):67-68.

低血压的诊断及治疗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其中,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57例, 轻度子痫前期48例, 重度子痫前期9例, 子痫2例。患者年龄20~38 (平均24) 岁。初产妇82例, 经产妇18例, 合并双胎妊娠者3例。发病时孕周<37w者8例, 经阴道分娩23, 剖宫产分娩93例。诊断标准参照第七版《妇产科学》[1]。两组患者年龄、病史、孕周及分娩方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前处理

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和肝、肾功能等, 每2d进行1次尿液检查和血压测量。记录平均动脉压 (MAP) 及24h尿蛋白量的变化。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均采用解痉、镇静、降压、积极预防产后出血等有效措施, 配合侧卧位临床吸氧。

1.2.3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予以盐酸拉贝洛尔1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 1次/d;脉络宁注射液14ml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 1次/d, 7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入院起持续性测量血压及蛋白尿情况, 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数据统计与比较分析。血压变化按持续增高、稳定和降低的例数统计, 蛋白尿变化按消失、减少、无变化的例数统计。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压降低者明显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观察组患者尿蛋白消失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期可出现蛋白尿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 其血压高达160/110mm Hg时即子痫期, 尿液检查时出现蛋白尿, 伴有头痛和视物模糊症状, 甚至出现心血管疾病, 临床处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和预防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的发生, 是降低母胎围产期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除采取休息、镇静和解痉、降压、补充胶体和利尿或适时终止妊娠外, 孕期严密监测并积极治疗高血压疾病确保母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92-98.

上一篇:视野训练下一篇:规划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