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形象(共4篇)
民族区域形象 篇1
一、区域形象的内涵与特征
1955年美国IBM率先导入企业识别系统 (CIS) 理论, 以高度组织化和系统化的科学手段塑造企业形象。4 0多年来, 随着企业国际化竞争剧烈, 企业形象战略的新观念和操作方式日趋成熟。一些从事区域研究的经济学家、地理学家把企业形象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扩展到区域形象设计, 从而产生了区域形象理论。学者们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强调区域形象是一种“印象、反映、看法、评价”, 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
区域形象是人们对该区域的一种综合认识和评价, 是该区域客观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的感受, 它具有“有形”和“无形”的特征。区域形象是指某一区域公众对区域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 它是历史的、现实与未来的一种理性表现。区域形象是指某区域内部与外部公众关于该区域内在综合实力、外显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一整套情感和印象, 是该区域内自然、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历史、生态诸方面要素在公众头脑中反映后形成的总体印象, 涉及区域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及发展模式等内容。区域形象是由区域的内在特点所决定的外在表现, 是这种外在表现在区域内外公众心目中的印象和评价。
区域形象既包括硬形象也包括软形象。硬形象是指区域生存和发展中所具备的物质力量, 是具有客观具体形态或可精确测量的各种要素, 主要包括区域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资源、基础设施、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居民收入、消费水平、教育水平、科技力量等。软形象是在区域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种难以精确测量、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大的各种因素, 主要包括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精神理念、公众形象、企业形象、政府形象等。不论是硬形象还是软形象, 区域形象本身是客观存在的, 是可以塑造的。
区域形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综合性。区域形象涉及经济、社会、自然、政治、科技、教育、历史文化、生态环境, 以及社会风俗、居民素质等多方面内容。 (2) 差别性。各个区域有自身的特征, 要根据实际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战略建设出有本区域特色的形象。 (3) 长期性。区域形象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 建设区域形象涉及方方面面, 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 (4) 阶段性。同一区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区域形象。 (5) 可塑造性。良好的区域形象可以通过人们对区域形象的开发设计而实现。
二、区域形象与区域发展的一般关系
1. 区域形象是伴随着区域漫长的发展过程而产生和形成的
区域形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有着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是区域自然资源、历史传统、文化渊源、经济水平、区域特色和地域人文特性长期沉积的结果。区域形象反映了区域的历史、文化、经济实力、地区地位与影响力。如上海给人们留下开放与先进的形象。追溯上海形象的历史可以发现, 上海自开埠以来, 就是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窗口, 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19世纪到20世纪初, 电话、电影、电梯、飞机等重大发明, 在2年~9年内便传到上海。世界巨匠, 如爱因斯坦、罗泰、泰戈尔、萧伯纳、杜威、卓别林等, 都曾莅临上海。“五四”运动以后,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纷纷离开北京, 南下上海, 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收获最丰的十年。上海是国际移民的乐土, 中西文化的交汇处。1 9 1 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 数以万计的俄罗斯贵族和资产阶级移民上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1.8万的欧洲犹太人移居上海。中西文化长期的交错撞击, 形成了上海特有的形象, 推动了上海经济文化的发展。
又如2001年3月《大河报》刊登了由于河南人“形象差”而导致河南青年在京打工受冷遇的报导, 究其原因是因为长期以来诸如棉花搀假、毒大米等不良事件的影响, 使河南形象受到极大损伤, 甚至民间流传河南人是“一个萝卜刻个章, 拿个印盒骗阎王”。
2. 区域形象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外显标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 区域的发展过程可以通过区域形象的形成和变化表现出来。区域发展水平的高低、区域社会环境的优劣、区域竞争力的强弱、区域发展的潜力等, 都可以从对区域形象评价中显现出来, 区域形象就是评价区域发展的外在标尺。一般来说, 区域形象较好的地区其经济的发展也较好, 区域形象较差的地区其经济也往往较落后。
3. 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决定了不同的区域形象设计
区域形象设计是在研究区域经济、社会、资源、技术发展的历史状况的基础上, 对区域现实与未来的宏观把握, 属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领域。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决定了区域形象的不同的设计理念。在经济增长的观念下, 区域形象的设计是以G D P为中心, 以经济增长速度为标志;在自由发展的观念下, 区域形象的设计是以个体和群体的自由度为中心, 区域形象的标志是区域发展的空间和自由度;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 区域形象设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强调区域自然、历史、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
三、区域形象设计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一定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辐射所及的社会和地域空间, 是一个由人、社会、经济、自然等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与传统的区域发展理论不同,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观点, 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协调。而区域形象是区域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的反映, 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宗旨。区域形象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形象设计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决定了区域形象设计的目标,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决定了区域形象设计的核心理念, 区域形象设计的核心理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区域形象设计实际上是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对区域形象进行定位和塑造, 以此全面统筹地改造社会, 实现区域全面协调发展。区域形象的设计能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根据可持续发展需求、限制和公平的思想, 区域可持续发展可分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区域形象设计和建设的驱动力也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 区域形象建设利于改善投资环境
良好的区域形象能改善投资环境, 吸引外部资源的流入。如昆山市提出“服务是品牌”形象, 通过“政策不足服务补、硬件不足软件补”、“诚信服务、规范行政、降本增效”等理念指导政府行为, 营造了“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代表开放形象”的良好氛围, 形成了较好的区域形象, 优化了投资环境。据统计, 2005年第一季度, 昆山开发区合同利用外资2.98亿美元, 全国排名第二, 仅列天津开发区之后;实际利用外资1.41亿美元, 排在天津、北京、广州和宁波四个开发区之后, 列第五位。
(2) 区域形象设计利于增加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
区域形象建设的主体是政府、企业、公众, 区域形象建设的内容包括政府形象、企业形象、公众形象。实践表明,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 企业形象的“含金量”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看重, 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砝码。开展区域形象建设能提高区域美誉度与知名度, 使区域内的企业获得比其他地区同类企业更好的“区域标签”。同时, 区域形象建设能从客观上对企业形象建设进行推动和指导, 为企业形象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使企业形象建设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3) 区域形象建设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区域形象建设涉及区域社会的物质精神领域, 内容十分丰富。不论是在硬形象还是软形象方面的建设, 都需要增加投入。而增加投入, 不但会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 而且会带动新兴产业的崛起,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如苏州在历史上是“丝绸之乡”, 而现在正崛起成为中国的“电子城”和现代制造业基地。美国《纽约时报》2 0 0 1年5月2 8日刊等了题为《丝绸之乡变为高科技中心》的文章, 称一度曾以丝绸和水乡文明于世的苏州市已成为全球经济中的高科技阵地之一。苏州市以此为契机, 提出城市形象定位于高科技城, 利用高科技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
2. 促进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
(1) 利于形成积极的区域精神, 优化区域文化环境
区域形象的核心内容是区域精神, 区域精神规定和制约着区域形象的本质。区域精神的形成需要区域文化的支撑。区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包含知识、艺术、哲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内容。区域文化带有浓厚区域特征, 具有鲜明个性的地域文化, 是该区域人民的精神支柱, 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性格和精神世界。区域文化是历史的, 但历史并不是文化;区域文化是传统的, 但传统的并不一定是文化。人们在感受先进文化所带来的巨大力量和灵感的同时, 也受到消极文化的惰性的影响。区域形象建设的重点是从区域文化中挖掘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形成包含地区社会公民共同精神追求、信仰、价值观念等内容的核心价值, 即区域精神理念。区域精神理念具有个性, 即能体现出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性及本区域的优势性;区域精神理念具有包容性, 即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势, 能够包容外来文化, 吸纳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区域精神理念具有辐射力与感召力, 即能够影响其他领域和外来社会公众的思维。
(2) 利于优化政府形象, 增强政治公信力
政治公信力是执政团队履行其对公众承诺的状况, 是现代民主和法制条件下的责任政府的重要标识。政治公信力主要包括公民对政府的政治合法性的信仰, 公民对政府制度及公共选择过程的公正性、合理性的认可程度, 政府运作的效率, 民主与法制化程度,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等。区域形象的设计需要政府与公众的共同策划参与。公众参与能够充分表达公众对区域发展的要求, 使政策的公共选择能更加符合民意, 避免政府决策失误;公众参与能加深公众对政府的了解, 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与认同感, 从而积极主动地贯彻执行政府的决策。
(3) 利于提高区域公众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区域公众素质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 区域公众表现出的在体力、智力、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程度等多方面的综合状况。区域形象的设计要求社会公众的参与, 通过参与了解、沟通和认识区域形象, 积极配合和落实区域形象战略的实施。公众在参与区域形象的建设中, 能潜移默化地使自己心态、观念和人格方面的需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并形成新的精神要素和人格要求, 增强发展的动力。如为迎接2 0 0 8奥运, 北京在进行区域形象建设中提出要提升市民形象。何振梁先生说:“我不担心北京奥运会的硬件设施, 然而, 最能打动人的是什么呢?是中国人民, 是中国人民的形象。这不是一两个月就能解决的, 是长期素质的积累。这是北京奥运会的难点, 解决好了, 恰是北京奥运会的亮点。”
3. 促进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
区域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人工环境是区域形象的重要外显标志。在进行区域自然和生态环境设计时, 可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 充分体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思想, 协调好资源、生态与发展的平衡关系。如可以通过立法和经济投入, 规范企业的环保行为, 扶持环保企业的发展, 延缓资源生态系统的衰退;可以加强环保教育, 普及环保知识,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在进行区域人工环境设计时, 可以通过合理规划, 建设具有独特区域风格的人工环境, 为区域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结语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更广泛、更深入层次的发展, 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是人的全面发展。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形象设计互为依存、互为驱动, 每一个区域都要根据区域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形象。
参考文献
[1]禹贡常立新:论区域形象识别系统—兼论常德区域形象设计问题[J].武陵学刊, 1995, (5) :100
[2]王黎明:区域形象设计—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的新课题[J].经济地理, 1997, 17 (4) :1
[3]钱智徐俊:区域形象设计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以安徽形象设计为例[J].地理研究, 1998, 17 (1) :66
[4]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382
[5]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112, 115
[6]丁离:河南人谁也没[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203
[7]马志强等:现阶段影响中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形象问题的研究[J].经济经纬, 1999, (6) :23-24
[8]徐强郭本海: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形象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27
[9]黄洁:设计北京新形象[N].北京晚报, 2002-07-08
[10]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网.昆山开发区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领先[EB/OL].WWW.ketd.gov.cn
民族区域形象 篇2
第二课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学习目标导航】
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
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自治权的规定,用实例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课前自主预习】
一、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⑴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⑵民族自治机关: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⑶我国自治机关职权: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⑴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⑵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
【请选择】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
①人民代表大会 ②人民政府 ③人民法院 ④人民检察院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
②③④
解析:在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不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答案:B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
【课堂合作探究】
一、全面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情境导入】邓小平说:“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如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盟的制度,而是民族
区域自治的制度。我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
对这段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这段话说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知识归纳】⑴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⑵内容:①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②实行区域自治的范围: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能把“各少数民族”理解成“各民族”,也不能把“聚居”理解成“居住”。
③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机关:我国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既是国家的地方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又是民族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
④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和其他自治权。
⑤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
⑶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必要性:①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②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重要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宁夏区域形象定位研究 篇3
一、定位理论
定位是消费者关于某品牌与其竞争对手相比较, 形成的相同的或近似的心理位置。定位理论的创始人阿尔·里斯在《跨位》一书中指出定位是强调“请注意消费者”。区域形象的树立依托于城市形象。城市形象定位, 是指从城市的现状与历史发展的脉络出发, 充分发掘城市形象资源优势, 着眼于城市历史、现实、未来的辩证统一, 遵循城市发展进程的客观规律, 对今后城市发展起长期稳定根本作用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二、宁夏区域形象发展现状
区域形象 (place image) 是公众对一个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 是人们对有关该地区的联想和信息的缩影。宁夏作为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 是中国土地面积较小的一个省区, 在全国的省市自治区中, 宁夏是回族伊斯兰文化浓郁的少数民族集聚区, 也是革命老区的一部分, 在财政上也是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和补贴型财政省区, 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一部分。宁夏人认为宁夏安宁、朴素、神秘, 适合没有功利心的人生活。他们认为宁夏人率真、淳朴、朴素、诚实、好客、热情;气候四季分明, 即使在夏季, 也很少需要空调、风扇, 因为早晚温差大, 夏天的早晚都比较凉快。美景也是彩色的。在宁夏能看到高山、黄河、沙漠、长城和绿洲汇聚一地所形成的独特自然景观。因为是回族聚居地, 手抓羊肉、清蒸羊羔肉、酸菜羊肉、盖碗茶等都让人不禁留口水。宁夏大米也是全国最好吃的。张贤亮对宁夏有一句名言:出卖荒凉。有些人的宁夏印象就是一片沙漠, 土地龟裂或者放羊的娃一群什么的……南方的人大多不知道宁夏, 不知道宁夏在哪里, 说银川还有人知道一点, 那是因为在天气预报中听过银川。人们觉得宁夏似乎是在天边一个荒凉的地方, 远的难以想象, 野蛮、遥远、荒凉、贫穷、神秘。但到过宁夏的人, 对宁夏的看法又大不同。马来西亚歌手梁静茹演唱的《宁夏》这首歌:“宁静的夏天, 天空中繁星点点, 心里头有些思念, 思念着你的脸……”淳朴而温暖的旋律感动了无数人, 也是到过宁夏的外部公众对宁夏的普遍认识。
宁夏在现阶段发展中, 已经开始关注本区的区域形象, 初步地开始打造本区的区域形象, 并试图使区域形象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因素。但从总体看, 宁夏还缺乏统一、准确、鲜明的区域形象定位。精神提炼还比较凌乱, 不够简练和醒目, 旅游形象中的“回族之乡、西夏古都”等, 还缺乏生态、资源、产品、特色、区域名人、居民、社区、历史、文化、技术、基础设施、社会系统等方面的实际支撑。
三、宁夏区域形象的比较优势
区域形象资源是区域所有有形和无形之物的内容总称, 例如地理、气候、生态、产品、特产、产业、区域名人、居民、社区、历史、文化、技术、基础设施、社会系统等, 几乎涉及可以品牌化的所有对象。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 古为塞外苦寒之地, 属于异域异邦,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宁夏历史中, 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党项族存在了198年的西夏王朝。煤炭资源是宁夏的第一大优势资源, 煤炭储量居全国第六位, 煤种齐全, 煤质优良。宁夏无烟煤品质尤佳。从自然条件看, 宁夏远离海洋, 日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农作物产量高, 质量好, 是西北重要的商品粮、畜产品、水产品、果菜生产基地。沿黄经济区素有“塞上江南”誉。宁夏大米、中卫硒砂瓜、盐池滩羊等43个特色农产品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宁夏是中国四大自流灌区、七大商品粮基地和十大牧区之一。宁夏枸杞全国有名, 酿酒葡萄含糖量19%~23%, 可与法国波尔多媲美;银川高新技术开发区控制了世界上70%的羊绒资源。据乾隆二十年 (1755年) 《银川小志》记载:“宁夏各地俱产羊皮羊肉, 盐州 (今盐池) 特佳”。滩羊羊皮又叫二毛皮, 长约八厘米许, 薄如厚纸, 不仅质地坚韧, 柔软丰匀, 而且非常轻便, 向以“轻裘”著称, 古称千金裘。永宁、青铜峡的二毛皮制作工艺2007年进入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贺兰砚产于宁夏蓝宝贺兰石, 具有发墨、存墨、护毫、耐用的优点。宁夏境内沙漠化面积占宁夏土地总面积的24.3%的自然特点, 又给宁夏带来了大漠落日圆的雄浑风光。清真寺建筑是宁夏地域性建筑的典型代表和宝贵遗产。全区现有清真寺3 300多处, 阿訇4 000多人, 满拉6 000多人, 伊斯兰教协会13个。还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寺观教堂200处, 各类宗教职业人员5 000余人。据史书记载, 明代就有规模宏大的清真寺, 现存较著名的清真大寺有银川南关清真寺 (原寺始建于1915年) 、永宁纳家户清真寺 (始建于1524年) 、同心清真大寺 (始建于1573年, 后曾三次重修) 。贺兰山岩画被称为“无言的史书”, 沙坡头、沙湖都是国家5A级景区, 还有水洞沟遗址、明长城、六盘山等。宁夏历来是边陲之地, 自古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激烈争夺、碰撞、交汇、融合之地。以农业为主, 畜牧业也比较发达。因回族人口全国最多被称为中国的穆斯林省。作为中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和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区, 生活习惯上, 回族的民族地域特色是省内、周边乃至全国所公认的。2010年开始的中阿经贸论坛, 因为宁夏是中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和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区, 永久会址设在了宁夏首府银川。
四、宁夏区域形象定位的几点思考
1. 定位理由。
无论是西夏古国, 还是现在的回族之乡, 宁夏一直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而人口以回族居多。从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的认可程度, 以及宁夏未来要致力于搭建主要面向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的经贸合作平台的发展方向, 宁夏的建筑特色、人文风貌都共同指向回族特色。如果能在全世界17亿穆斯林人口中推广宁夏“清真正宗、饮食安全”形象, 通过回族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群众信仰相同、生活习俗相近、文化认同度高的人文优势, 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 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2. 理念体系。
宁夏定位是“中国的穆斯林省”, 省歌是梁静茹唱的《宁夏》, 既出自宁夏, 又能传递宁夏人质朴、率真的本色, 宁夏景色天然、原生态的特点。花儿可以作为回族特色民俗表演艺术形式。喜爱绿色是穆斯林的民族传统之一;黄色是木材的本色, 代表农耕文明。在标志的选择上, 宁夏省的图形标志 (见图1) 可以整体沿用宁夏电视台图标形状, 只是在颜色上建议上面的一撇为绿色, 既是回族的吉祥色, 也代表宁夏绿色农产品丰富;下面仍沿用黄色, 代表了九曲黄河, 代表了穆斯林农耕文明的勤劳, 也是沙漠的黄色。而且黄色和绿色都是最让人赏心悦目的颜色, 代表宁夏社会“安宁、平静、和谐”之意。宣传口号是“西夏古国沙如雪, 回族之乡宁夏红”, 突出西夏历史、回乡风情、优质农产品和沙漠旅游特色。代表树种是沙枣树 (见图2) , 宁夏乡土树种, 和宁夏人一样, 坚韧、不服输, 只要有一点养分就能活下来, 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 也能飘香百里。
3. 建设途径。
2010年, 宁夏就提出了“小宁夏, 大银川”的口号, 具体表述为:把整个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 以条件优越的沿黄经济区为主平台统筹城乡、山川发展。以银川为核心区, 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四市为次中心区的城市群功能区理念来经营宁夏, 发展宁夏。推动城际一体化、一小时经济圈建设, 未来五年目标是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
在中阿经贸论坛永久会址的背景下, 普及《古兰经》教育, 强化穆斯林的五大功课宣传, 挖掘宁夏本地回族名人, 塑造回族风俗鲜明的社区, 进行服饰、小吃、节庆、娱乐项目开发, 四季不重样, 季季都有新花样。以竞赛形式推动清真牛羊肉等特色回族食品的开发, 营造回族建筑集中区、旅游景点, 突出吴忠清真食品领头羊地位, 打造中卫中宁枸杞、硒砂瓜之乡产业链, 惠农绿色有机蔬菜、陆港经济区功能, 灵武精羊绒产业园、长枣之乡, 贺兰永宁特色果品之乡形象, 以五宝为基础, 形成特色农业带, 加强物流功能建设, 保证回族特色蔬菜、饰品、食品、服饰等产品能造出来, 能运出去。
摘要:宁夏作为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 由于定位模糊, 国内外公众认为是一个野蛮、遥远、荒凉、贫穷、神秘的地方。要改变这种现状, 在分析宁夏的历史渊源、资源优势、人文特色、建筑风情、政府投入等要素后, 提出宁夏的区域形象定位, 并归纳几点定位宣传的建议。
关键词:西夏,定位,区域形象
参考文献
[1]蒋廉雄, 朱辉煌, 卢泰宏.区域形象的概念分析及其营销框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111-116.
[2]王学军.地区形象营销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 2008, (1) :4-7.
[3]宁夏社会科学院蓝皮书系列[M].宁夏:黄河出版集团,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1:12.
[4]张践.公共关系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篇4
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中国采用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解决民族问题,是根据本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中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及其实施作出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民族区域自治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1952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发布,民族区域自治开始全面推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地位。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固定了下来,使民族区域自治进入法制化轨道。党的十五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党的十七大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与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解放的中国蒙古族聚居地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
目前,我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还有1200多个民族乡。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0%以上。自治地方的数量和布局,与中国的民族分布和构成基本上相适应。
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它们在行使同级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拥有自治权:
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中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则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其他组成人员中,依法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干部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目前,全国少数民族干部总数达290多万人。
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截至底,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134个,单行条例418个。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对婚姻法、继承法、选举法、土地法、草原法等法律的变通和补充规定有74件。
三是享有自主发展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等多方面的权力。如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民族自治地方还有权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自主安排、管理和发展本地方经济建设事业,自主管理地方财政,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按照“慎重稳进”的方针,因地制宜地开展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各民族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以及组织实施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对口支援行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天然林保护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都将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党和国家还专门出台加快新疆、西藏、宁夏、青海、广西、云南等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门文件。
据相关部门统计,20,包括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3个多民族省在内的民族地区GDP总量达306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17.3倍,年均增速10.2%。南昆铁路、南疆铁路、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普遍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国家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民族区域形象】推荐阅读:
民族区域政策01-13
民族区域经济发展07-1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件01-15
区域经济民族音乐12-06
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08-09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09-29
怎样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06-05
土司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比较研究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