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标识(共5篇)
英译标识 篇1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 来我国旅游、经商、访问、学习的国际人士也越来越多。为给他们带来方便, 各大中城市都在公共场所建有英文标识, 如公交站点、街道名称、店铺名称、公共设施等, 中英文双语的公示语随处可见。可以说, 公示语是一个城市的脸面, 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更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 其英语翻译水平的高低, 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高低, 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品位。但令人遗憾的是, 许多公示语的翻译却不尽如人意, 错译、死译、乱译等现象比比皆是, 有时甚至出现拼写错误的现象。那么如何将这些公共场所的标识语翻译成外国人可以接受又感到舒适且符合他们文化习俗的英文呢?
汉英翻译的标识语是一种公开和面对公众, 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 应用范围广泛, 影响深远。因此, 译者在翻译时要将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要考虑在内, 深思熟虑之后再做翻译。不能望文生义, 简单从事。本文拟就公共场所的标识语英译规范化作些初步的探讨, 总结了以下几点翻译原则。
1. 对等原则
对等原则指信息对等、文化对等及形式对等。
公共场所的标识语起着说明提醒的作用, 正确无误地传递信息是标识语的一个重要功能。因此, 语言信息或语义的传译在信息对等翻译中享有优先地位。译者一定要将源语的信息充分译出, 这不只是简单地逐字翻译, 而是要将源语的寓意也表达出来。例如在翻译“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时, 如果只是按字面意思翻译就是“Green Olympics, People’s Olympics, High-tech Olympics”意思变了, “Green”是单从颜色来说, “绿色的奥运”。“People”也单指人, “人民的奥运”, 这显然是对“绿色与人文”两个词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另一个把“科技奥运”译成“High-tech Olympics”给人的印象是“高科技的竞赛”, 就好像“数学奥林匹克”、“航模奥林匹克”一样。这是把汉语的“科技+奥林匹克”同英语的“High-tech Olympics”二者同等对待。这种“叠加法”不适用于英语。正确的翻译途径应该是, 首先弄清“绿色”、“人文”、“科技”奥运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还要考虑三者在信息上的整齐对称。根据这个思路, 我们可以这样来进行意译, 即, Environment-friendlyOlympics, Culture-enriched Olympics, and Technology-empowered Olympics.
再比如出租车上见到的“建设新北京, 办好新奥运”这个口号, 它被译作“Build New Beijing, Hold Great Olympics”, 这显然是一个典型的“对号入座”式的翻译。这里不仅有用词错误和语法错误, 而且意思走了样, 形式上也不像一个口号。最好的办法还是进行意译:Let’s give Beijing city a face-lift straight to ensure a successful Olympics in 2008.以实现标识语英译信息对等的功效。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不应仅停留在语义对等的层面, 更应实现文化之间的对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民族文化之中, 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言系统、不仅在语言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而且在语言的使用方面也往往受文化因素的制约。中西方文化差异, 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在公示语汉英转换过程中, 因文化差异导致交际失误的情况时有发生, 所以弄清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之间的文化背景的差异性, 是实现标识语翻译文化对等功效的前提。
2. 简洁原则
公共场所标识语是面向普通大众的, 用词应简洁明了, 易读、易懂、易记且口头表达时有力量、有节奏。例如“营业中”, 英语仅用“OPEN”一词就够了。“停止收款”不要用“Stop cashier”, 而是“closed”就行。这种错误的出现是由于译者对源语进行了机械式翻译, 翻译时没有仔细分析, 不考虑措辞, 或忽略了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 简单机械地照搬母语, 造成翻译母语化, 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中式英语”。此类翻译问题在旅游英语和标识语中尤为常见。
标识语的基本特点是言简意赅, 文字形式则简洁醒目、耐人寻味, 虽然非常简短, 但其内涵却十分丰富。
3. 礼貌原则
在英语国家, 言语行为中普遍渗透着尊重对方、保护对方自尊心的礼貌信息, 这就要求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社会礼貌规范。英语语言比较强调客体意识, 表达间接委婉, 更顾及礼貌原则。在标识语英译时, 我们需要考虑英语国家的语用原则和得体性, 如“闲人免进”照直翻译成“Admittance denied to idlers”之类, 就会冒犯别人, 违背礼貌原则, 可以翻译成“STAFF ONLY”, 表达方式更为委婉、迂回、易于接受。针对特殊群体, 比如说疾人, 尤其要注意用词含蓄, “残疾人卫生间”可翻译为“Wheelchair Accessible”, “老弱病残孕专座”译为“Courtesy seats”等。再比如说称呼老人一般忌用old, 因为old意味老态龙钟, 用senior或者elderly就更委婉。比如:“公路范围内禁止摆摊、设点、堆物堆料、倾倒垃圾渣土”, 在翻译这条标识时, 译者就应该考虑到, 这是一条专门针对中国人警示、提示性信息, 外国人在公路上做这些堆物堆料、倾倒垃圾渣土等建设项目的几率几乎为零。在这种情况下, 就可以换一种比较模糊的、外国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说法:“No vendors on the roadside;Please help keep the highway clean. (请保持公路清洁) ”
公共场所英文标识语的研究至今仍处在摸索阶段, 要使之走上正轨, 走向规范化, 需要外语专业翻译工作者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又要懂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在翻译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广泛收集各种有关资料, 做出准确、简洁、礼貌的翻译。
英译标识 篇2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中国的旅游事业蓬勃迅速发展。中国越来越吸引世界的目光,双语标识已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的“窗口”。标识语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也直接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标识语的翻译对于我国的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对桂林标识语的英译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 探讨和分析,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与桂林景区的标识语翻译相结合,通过将标识语的功能和其英文翻译的功能进行对比的方式加以分析,揭示了桂林标识语英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此研究唤起人们对标识语的翻译方法与原则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桂林;奈达;功能对等;标识语
系列研究成果之一:湖南省语委、湖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课题:长沙市英文公共标识语规范研究,湘教通【2015】624号,立项序号:No.18。课题编号:XYJ2015GB18
一、标识语的定义
公示语应用广泛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它用寥寥文字、简明易懂的图标或文字与图标相结合等方式把必要的、有用的信息传达给大众, 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帮手。公示语英译的主要交际对象是英语使用者,它的表达应符合英语的语用习惯和文化特征。
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1],他从语言學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2]。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三、桂林景区标识语翻译错误与对策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如果翻译之目的是要使译文在目标读者中实现特定的功能,所有妨碍实现这一目的成分都是翻译误差”。奈达将翻译误差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语言层面的误差,第二种是语用层面的误差,第三种是文化翻译误差,第四种是特定文化层面的误差。笔者根据奈达这一划分标准,将桂林标识语的种种翻译误差归为语言误差,语用误差以及文化误差。
语言误差。在桂林标识语英译中,最常见的问题是语言层面的拼写错误和语法错误。这些误译会导致外国游客对标识语产生困惑并起误导作用。第一,拼写错误。拼写错误是标识语英译中常见的错误,大多数拼写错误是由于译者的粗心大意,不负责任,没有认真校对所致。例如:在兴坪古镇,“老街”被译为“Old Straight”,street和straight读音相似,译者将其混淆。“滨江桥”被译为“Binjiang Brige”,正确的写法为“Binjiang Bridge”,遗漏了字母“d”。第二,语法错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和,在词法,句法和时态方面十分严格,因此在标识语翻译中语法问题频频出现。主要有动词时态,名词单复数以及词性滥用等问题。例如:“售完”译为“sell out”,这里售完应该是已经完成的时态所以应翻译为“sold out”。“停车场”译为“car park”,语法不当,此处应译为“car parking”。
语用误差。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当不同文化的两种语言进行交际时,语用差异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这些差异会对交际产生影响,出现信息误导,信息错误和信息交际障碍,即语用失误。 在桂林景区标识语的英译中,也存在语用误差的现象。例如,“老年人优先候车”译为“old people waiting on first”,此公示语原本是为了体现对老年人的关心,但如此翻译则带有歧视的语气,没有达到交际的目的。因而,该标识语应译为“Senior citizen waiting on first”。
文化误差。桂林部分旅游景点的英文介绍采用中国式英语翻译,由于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标识语英译是,如果照搬原文,译文就会变为中国式英语,导致译文语义不明,让外国游客对标识语不知所云,甚至产生误导。例如:
“送客止步”译为“Dont see a visitor out”,
“买一赠一”译为“buy one ,give one”,
“小心碰头”译为“Attention your head”
此时应遵循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文化对等原则,在翻译中应该注重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要了解标识语的功能意义和语言特点,选择恰当的词汇来翻译。
“送客止步”译为“Passenger Only”,
“买一赠一”译为“buy one, get one free”,
“小心碰头”译为“Mind your head”
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 译者在英译景区标识语时可采用如下几种翻译策略:1 .借用。在汉语公示语英译的过程中,译文要简洁明了,且在实现词法与句法对等的同时, 译者可在翻译时尽量借用已有的规范的公示语。2 .仿译。仿译就是参照英文公示语中类似的表达, 稍加改变, 使译文尽量更地道自然, 从而使这些公示语更好地发挥其功能。3 .创造性翻译。在汉语公示语英译时, 特别是翻译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的公示语时, 译者可采取创造性的翻译, 即译者可以打破原有的语言形式, 进行重新创作。
四、结语。景区公共标识语的英译工作者要有跨文化交际意识,注重中西文化差异和国际游客的文化需求,翻译时要注重词汇对等, 句法对等,篇章对等, 文体对等,贴近译文读者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桂林作为历史悠久的国际旅游城市,应当重视公共标识语英译的规范化工作。一方面要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引进翻译人才,加强标识语英译工作的认识和管理;另一方面应当发挥本地高校科研力量,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完善和规范译文工作。市政府和景区管理者应当加以重视景区公共标识语译文的规范化和精确化工作,同时,译者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跨文化的视角和高度把公共标识语翻译成功。
参考文献:
[1] Nida, Taber. The Theory of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E.J.Brill, 1969:12.
城市轨道交通公示标识语英译研究 篇3
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多个年头, 在这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浪潮中, 许多城市的轨道交通业从无到有, 迅速发展。这不仅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又将继续推进城市的建设与进步。
但是, 轨道交通公示标识语翻译一直没有统一化、规范化, 致使翻译五花八门, 错误不断。不仅会对该城市的外籍人士乘坐地铁造成不便, 而且有损该城市的文明城形象。因此, 城市轨道交通公示标识语翻译问题亟待解决。
2 公示语
公示语是公开面对公众的告示、提示、警示、标志, 与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和图形信息。 (戴宗显、吕和发, 2005)
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型问题, 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道路标识语则更是城市的一个面孔, 其在传达交通信息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英译规范与否, 一方面直接影响到国内外大众的出行便利;二是涉及该城市文明有序的形象问题, 关乎当下国际化建设问题。因此规范城市公示语英译刻不容缓。
3 该城市地铁公示标识语翻译现状分析
相较沿海及一线城市来说, 该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 对于标识语的英译没有统一的规范。笔者走访三镇轨道交通, 发现了不少问题。接下来, 将从五个方面探讨该城市轨道交通公示标识语英译存在的问题:
3.1 拼写错误
地铁和轻轨列车门内右上方设有紧急手动门阀, 一旁也用醒目的红色中英文写着操作提示:中文为“紧急时使用:1.拉掉盖板, 2.旋转手柄, 3.手动开门, 非紧急状态使用按章程处罚。”但英文标识为:“Use only inemergency, 1.Pull down cover, 2.Rotare handle, 3.Push door open by hand, penalty for illegal operation”。令人看不懂的是英文翻译的第二个紧急操作步骤“rotare”一词, 在各大权威词典中都查找不到。根据中文意思, 此处应是将“旋转”的英文单词“rotate”错拼为“rotare”。
某站站台上也出现了这类错误, “本站首末车时间”被译为“First/Last Traion (应为Train) From This Station”。
此类标识语拼写错误不仅会直接造成信息损失, 而且会给读者留下不好的印象, 不利于跨文化交际。
3.2 书写格式错误
笔者对地铁多个站点进行探访时发现地铁多个站台地面引导乘客上车的箭头后面, 都跟着英文单词“Goon” (意为“笨蛋”) 。而此处应是“Go on” (往前走) 。一个空格键的差别, 意思却千差万别。而且带有侮辱性的词汇出现在公共场合, 会给整个轨道交通系统和城市形象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除了随处可见的“Goon”以外, 在如“XX广场” (被译为“XXSquare”, 应为“XX Square”) 此类地名翻译书写不规范的情况出现频率也较高。
3.3 语气强硬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 操两种语言的人在思维方式、说话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不同。翻译时要注意各自的特点, 使译文符合语境、恰当得体。但中国很多公共场合的公示语翻译都过于强硬刻板, 很不礼貌。这种现象与语言学话语交际的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相违背。
譬如, 在雨雪天气或地铁站内地面湿滑时, 工作人员会细心地摆出“小心地滑”的提示牌。但细看就会发现提示牌上的英文翻译却是“warning:slippery surface” (警告:表面光滑) 。“warning”在中文里通常对应“警告”, 语气十分强硬。但从地铁交通的性质来看, 它隶属于服务业, 这种不涉及较大安全问题的提示语应以礼貌客气的方式呈现, 给人以温馨的感觉, 从跨文化交流的层面来说更是如此。这里用“caution” (意为“小心”) 替换“warning”显然更为合适。虽然是警示, 语言却得体委婉, 符合此处情景和英文的使用习惯, 而且给出行者如沐春风的亲切感。
3.4 翻译不统一
从地铁2号线XXX东站D出口走出, 看到地铁口设置的中英文指路标识牌上“建设大道”英文标识为“Jianshe Boulevard”, 但随后笔者在相隔百米的建设大道上, 看到一块崭新的路牌上英文标识却为为“Jianshe Ave”。建设大道的两个不同英文标识相隔仅百米。
英文“Avenue”和“Boulevard”都来自法语, “Boulevard”的中文意思为林荫大道, “Ave”是“Avenue”的英文缩写, 意为大街、车道、林荫道。两者都常常指两旁种有观赏树木的宽敞的道路, 所以中文通译为“大道”, 但一般而言“Ave”更为常用和通俗易通。而“建设大道”作为道路名字应该统一规范, 让人易于识别。因此此处应统一采用“Jianshe Avenue”。
除此之外, 如光谷广场的翻译也存在两种译本, “Guanggu Square”和“Optics Valley Square”, 很容易给外国读者带来疑惑。
道路标识语译文负有指引方向的重大意义, 而且阅读对象大多又是对该城市不太熟悉的外国人民, 所以应该有目的性地满足他们的阅读理解需求, 达到简洁、明晰、地道、统一, 这样才符合跨文化交流的原则。
3.5 不符合语言习惯
在每列地铁列车门上都张贴有“小心夹手”的标识语, 其对应的英文翻译是“Mind Pinch”。首先, “Mind”作为“当心”“小心”之意, 后面常接动名词或名词构成动宾短语, 而“Pinch”做名词时多表“匮乏”“少量”“苦痛”之意, 或许“Mind Pinching”或者“Risk of Pinching Hand”还能体现“夹手”的意思, 但“Mind Pinch”在语法和语义上难与原文对应。
更重要的是, 在英语国家鲜少有如“Mind Pinch”这样的用法。此处标识语的用意无非是让人们不要将手放在门上, 以防被夹。按照西方人直接的逻辑思维习惯, 更倾向于直接提醒人们不要怎么做, 而不是迂回地阐明这样做的后果。这也符合公示语简洁明了的指示性原则。所以用“Caution:Watch Your Hands”能更能体现翻译的目的性, 更加地道。
4 地铁标识语翻译需要规范化
城市轨道交通公示语翻译对于该城市而言意义重大, 但如今却出现了诸多问题, 值得我们反思。
标识语的翻译不仅仅要求译者熟悉汉英两种语言在结构和表达上的异同, 更要熟悉两种语言的文化特色和使用习惯。要准确把握原文的信息意图, 并在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和认知期待的条件下, 准确无误地把原文的信息意图通过译文传递给公众。
因此, 为了实现该城市轨道交通公示标志语的规范化, 现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 成立专家组进行指挥、改正。这里首要的是对现存的拼写错误进行勘察。专家组可分组行动, 划分不同区域范围。接下来, 针对这些还不完善、有争议的地方进行讨论, 总结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专家再进行重新讨论, 商讨统一的翻译模板和标准。
(2) 道路监管部门要发挥积极作用。道路监管不仅要关心道路安全情况, 还需要定期进行道路文化建设。针对专家组给出的整改意见, 监管单位可逐步将可行性措施付诸于实践, 并观察群众的接受效果。再有,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家对于标识语译法的看法, 监管部门应当适当进行民意调查, 广泛听取大众建议。
(3) 成立专门的监察组织来执行统一的标准, 对于各公共场合的标识语翻译进行审批考察再批准使用。对于不按照要求、随意使用不规范标识语翻译的现象要予以适当的惩罚。力求使公共场合的标识语英译更加规范、统一。
5 结语
轨道交通公示标识语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 意义非凡。相关部门应当对其规范化、统一化予以相当重视, 从细节出发, 逐步推进, 促进城市的国际化建设。
摘要:公示标识语作为城市的名片, 展现了一座城市的形象。而道路交通的公示标识语更是因为直接关乎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 显得尤为重要。但如今, 全国各地道路交通公示语翻译的不规范问题普遍存在。本文以个别城市轨道交通公示标识语的英文翻译为例, 分析其翻译现状及问题, 探讨解决方案, 为城市的国际化建设建言献策。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公示标识语翻译,规范性,统一性
参考文献
[1]戴宗显, 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J].中国翻译, 2005 (6) .
[2]刘冰.公示语的翻译及其认知视角解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4 (2) .
[3]吕和发, 蒋璐.公示语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1:1-274
[4]么文浩.该城市地铁一二号线公示语翻译错误的调研报告[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2) .
英译标识 篇4
一、我国城市英译标识乱象之表现
由于我国城市发展的多样化,城市英译标识的乱象也表现不一。其具体表现在:
1.英译“硬伤”的问题。由于英译是一个文化的熔接过程,美国桂冠诗人和翻译家罗伯特?哈斯就认为:“好的翻译是对语言的刷新,对陈词滥调的刷新。”如果对英语的语法、习俗以及历史渊源不了解就很容易造成英译的“硬伤”。如宁夏图书馆将开水间译作为“between water”,这是对“between”的语法认识错误,而且对开水间的理解过于富有想象以致不知所云,而正确的译法则应译成“boiled water room”或“drinking water room”,则有一目了然的感觉,不致形成误解。而对英语习俗的误解也容易造成硬伤。如对行车通道的翻译,很多城市翻译成“truck road”或者“car road”尽管也可能被人理解,但明显翻译是不准确的,而且这种翻译内涵也很狭窄,正确的译法应是“access road”,就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于英语单词的历史渊源不了解也容易造成翻译的硬伤。如在一些城市,将社区“方里小地”翻译成“the square mile”,这种翻译本无不可,而实际上“the square mile”在英语里多是指金融行业集中地,类似于北京“金融街”的概念,这种英译很容易造成人的误解。再比如,某高速路口的提示牌,将第一个出口,翻译成“NO.1 EXIT”。实际上既不符合语法,也显得冗赘,反不如借助路况环境辅之于“NO.1”,使之提醒更简洁,又了然。
2.“死译”过于冗杂,缺乏文化内涵。梁实秋先生所说“死译一定是从头至尾的死译,读了等于不读,枉费时间精力。”这是和译者翻译水平不够专业,对于文化差异了解不深造成的。如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的“奇石文化”就误译为“Unusual stone culture”,“culture”就属于赘词,简单译为“Rare Stones”即可,再如某某大酒店翻译成某某big hotel就属于多余,big本身就有规模中等以上的含义,未免画蛇添足。同时由于过于追求“直译”也失去了文化的意味。如“冷水池”一词多翻译成“The cold water pool”,让游客感到寒冷的感觉,而翻译成“plunge pool”就可让旅客有跃跃欲试的感觉。而在一些公共场所,有些英译标识尽管无可厚非,但总让人感觉一种压迫感,难有舒适之感。很多公共场所使用的“Don’t”的英译模式就很值得反思,如“Don’t pick the flowers(禁止摘花)”,“Don’t make noise(禁止喧哗)”等,大可采取更为灵动的翻译方式,如将禁止喧哗翻译成“Quiet Please”,大可收异曲同工之妙。
3.翻译不统一。同一城市、同一景点的翻译的统一,也是文化内涵的展示,而在一些城市,这些不统一的情况比比即是。即以广东佛山为例。同是对“路”一词的翻译,既有“LU”、“DADAO”(大道),“JIE”(街)拼音标识”,也有“Road”,“RD”这样的专业英文翻译存在。如广东佛山一环路“勒良路”的翻译,在一环一段200米的道路上,第一块显示是“LEILANG LU”,第二块就变成“LEILANG Road”。即不规范,也不统一。而一些景点的翻译不统一也让人感到哭笑不得,如佛山“祖庙”与“南风古灶”同在一个路牌上,“祖庙”是完全英文翻译的“ANCESTRAL TEMPLE”,但紧跟在其下面的“南风古灶”,就成了纯拼音的翻译“NAN FENG GU ZAO”,其对于一个城市、一个景点的文化形象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于能够统一、而且英语文化中有成型的说法不妨大胆借鉴之,美国国父之一托马斯杰斐逊在英语发展中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只有在我们自己的语言中没有一个词能表达作者原来的词的意义的情况下才采用原词” ,对于城市标识英译也应如此,只有在没有英语可资借鉴的模式下,才可进行适当的创造。
此外,英译标识书写不规范也需引起重视。这种不规范表现很多。或者大小写不分,标点不准确,或者英语字母误写、漏写,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也影响了城市标识的形象。如果说大小写不分,标点不准确是对英语文化不了解的缘故的话,那么英语字母误写、漏写就明显是不认真的缘故造成的。如常熟的言子墓就翻译成YANZI Tond,正确的翻译应是YANZI Mausoleum.而即使“Tomb”也存在拼写错误的做法。
二、我国城市英译标识乱象解决之对策
如何解决我国城市标识乱象的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是城市文化建设提升的需要,也是城市形象对外宣传的需要。因此,解决城市标识乱象的问题,建议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引起重视:
1.城市标识英译要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之中,使之成为和谐的结合体。正如弗兰茨?卡夫卡在搭乘地铁环游法国巴黎时所说“你离其他人并不远。你就是城市系统中的一个元素,就像管道里的水一样。”城市标识也是如此,必须将城市标识和城市的整体规划相结合,体现出自己城市的品位。“全球化时代,要求树立更加开放的、适应多元文化的意识,这不仅是城市的功能,也是城市的形象”,因此城市标识英译必须要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之中,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要时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借鉴政府采购的做法,向社会购买翻译服务,因为“翻译不但是一种产品,更是一种服务。作为一种产业,翻译活动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市场法则运行,以市场或客户的需要为最高准绳”,将城市标识英译工作交给专业英语翻译部门来,防止因部门不统一而造成的混乱现象的发生
2.要增加对中英文化内涵的了解。城市标识英译乱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对中英文化内涵缺失造成的。在城市标识英译中,要注重宣传标识的“社会公益向导”的社会使命。如果在英译标识翻译上适当增加对英译标识文化内涵的理解,必然会增加文化厚度。如proscribe(宣布禁止)来源于拉丁文proscriptio,其原意是“宣布”、“公告”,这是对“人民公敌”的“公敌宣告”,意味着“‘公敌’拥有的所有财产统统没收充公,化为乌有。他们的后代子孙将永无出头之日。”因此在运用proscribe一词上必须考虑外国友人的心里感受,不能率尔用之。再如“civil”一词有多种含义,有时它与barbarous(野蛮的)savage(未开化)相对照而使用,用来指有序和正常管理之下的社会状态;它有时与criminal(刑事的)相对照而使用,用来指作为社会成员个人的私人权利和救济,而与政府有关的公共权利和救济相对应;它有时与military或者ecclesiastical (教会的)相对照、与natural或者foreign相对照而使用。因此我们在使用“civil”一词必须谨而慎之。这就要求城市标识英译不仅要注重解读英语语言的“源语”涵义,更需要译者从本土文化的角度去解读跨文化中的内涵所在。
3.要完善城市英译标识的法制化建设。不同于西方的是,中国作为大一统的历史比较悠久,政府的主导作用非常突出,因此要解决城市标识英译的乱象问题,政府要积极而为,顺势而为,有所作为。鉴于城市标识英译的乱象,许多城市也显示出了开明之举。或制定地方性法规制度,以强化政府管理,如深圳市于2013年制订了《深圳市公示语英文译写和使用管理办法》,首次对公示语英文适用范围给予了明确的划分,这是迄今为止全国首份关于城市公示语英文译写和使用管理的政府规范性文件;或制定由政府指导的行业规范。上海市对于城市标识英译非常重视,从2006年起,就探索解决这一乱象问题,2009年中旬,出台了《上海市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规范》指导性文件,并以上海地方标准的形式颁布实施,内容包括卫生医疗、教育、金融、商贸等12个行业领域中“实体名称”、“服务设施名称”和“服务警示信息用语”的英译基本规则及大量使用示例。或者由政府相关部门牵总,制定相应规范。天津市为进一步规范天津市城市道路交通指引标志、交通安全宣传标志的建设,就有公安局等部门牵头制定了《天津市城市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强制性地方标准,并向社会公示。这种不同的做法尽管益处很大,但最终的解决办法还是要强化法治化制度建设,以增强规范的约束力,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英译标识的乱象问题。
三、结语
笔者认为,我国城市标识英译存在上述乱象,是城市文明和现代化的发展必然,只要政府给与应有重视,并完善相关制度,这种乱象是能够解决的。同时,作为从事翻译的专业工作人员和翻译机构也要切实增强责任心,提升人文修养和翻译水准。相信随着我国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翻译事业的发展,这种乱象必将会得到有效解决,并最终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
摘要:城镇化的发展和日渐开放的社会,城市标识已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许多城市也相应增加了英文等外文标识。所遗憾的是,由于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标识英译也乱象丛生,颇需规范和统一。因此加强对城市标识英译乱象的整顿,统一英译标识的使用就颇为必要。强化对城市标识的英译的规范化管理,有助于增加文化互动所带来的理解和沟通。
英译标识 篇5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深化, 外籍人士在国内医院就医的概率越来越高, 国内医院开始广泛使用中英双语标识语, 以期为外国患者提供必要的信息, 达到告知、宣传和呼吁的功能[4], 从而树立医院良好的国际形象;此外, 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认识到文化建设已逐步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战略手段[5], 而医院提升自身文化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利用文字、视觉符号等手段营造医院的文化氛围[6], 双语标识语是具有特殊交际功能的文字, 其规范应用对于提升医院的文化力也具有促进作用。然而, 目前国内医院标识语英译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的问题, 在一项关于外国受访者评选的在华最有效导向系统调查中, 医院排名倒数第二[7]。针对国内公共场所中英双语标识语翻译和使用中的各种问题, 全国多地, 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青岛和南京等都制订了包括医院在内的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规则和实施指南, 以规范标识语英译。
为了解北京地区医院标识语英译的现状, 本研究基于医院标识语英译的重要意义, 对北京地区医院标识语的英译和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总结医院标识语英译的现状与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医院标识语英译的基本原则, 为相关医院管理者和译者提供建议和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北京地区6家三甲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北京中医医院) 为研究对象, 对其标识语英译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对象均为经常接待外国患者且集医疗、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大型三甲医院, 研究其医院标识语英译情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代表性。
1.2 调查方法
通过文字记录和数码拍照的方法收集6家医院的中英双语标识语作为研究样本, 对其标识语英译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时间为2013年10月~2014年3月, 共收集相关医院在用的中英双语标识语样本1300例, 结合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对样本进行分类和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整体评价
调查分析表明, 各家医院都重视双语标识语的应用, 普遍配备了中英双语标识语, 其使用范围包括区域划分标识、建筑标识、通用标识、医疗警示标识、科室名称标识以及行政后勤标识, 涵盖面广, 且大部分标识语的英译都符合北京市地方标准, 中英双语标识语应用规范合理, 基本上达到了标识语所应具备的引导、警示和禁止等功能。医院标识语中还有一些宣传口号性质的公共空间标识语, 其主要功能是感染读者[8], 北京部分医院如东方医院门口“患者至上, 救死扶伤” (PUT THE PATIENTS ABOVE EVERYTHING, HEAL THE WOUNDED AND RESCUE THE DYING) 的双语标识语, 让患者入院伊始便感受到医院所具备的神圣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 增加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感, 符合标识系统作为一种媒介载体, 能够更生动、更直观地传递医院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信息, 体现现代医院的人文精神的要求[9]。而且绝大部分的双语标识语都做到了简洁醒目, 而且字体大小和颜色设计合理, 做到了人性化, 体现了医院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此外, 部分医院对于北京市地方标准中所未提供的重要标识语进行了开拓性和创新性翻译, 如东直门医院将“传统帖敷室”翻译为“Traditional Application Room”, 保留了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 将“体质医学门诊”翻译为“Constitution Medicine Clinic”, 体现了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概念, 有利于中医药学领域新理念和成果的传播和应用, 2例标识语的英译均符合《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的相关译法[10], 值得其他医院借鉴。
2.2 问题分析
本研究所收集的1300例样本中有156例存在翻译错误或与北京市地方标准不相符的问题, 占全部研究样本的12%, 这说明医院标识语的英译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对研究样本的分析并参照北京市地方标准, 本研究发现医院标识语英译存在中文标识语缺少对应英语译文、英语译文单词拼写错误、英语译文语法错误、英语译文中中式英语问题、英语译文脱离地方标准、中文标识语与英语译文不对应、同一中文标识语英语译文不统一、汉语拼音替代英语译文以及译文中文化因素处理不当等突出问题, 各类错误举例说明见表1。
表1中涉及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信息的准确传递, 不利于外籍患者的及时就医和诊疗, 个别英译中的错误, 如将休息室翻译为Rest Room (实为洗手间) , 还会直接影响医院形象, 甚至导致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此外, 比较发现, 各地出台的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规则和实施指南中, 医院标识语的英译标准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有些本身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以北京市地方标准为例, 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其涉及到的中医相关标识语数量偏少, 许多重要的标识语信息如“推拿科”、“中医外治室”、“熏蒸室”和“护士站”等都没有提供标准的翻译, 这也是部分医院中文标识语缺少英语译文或各家医院对同一中文标识语采用不同英语译文的重要原因。
3 讨论
本研究中所反映出的医院标识语英译的现实问题表明国内医院标识语英译亟需更加全面和统一的标准, 医院标识语英译原则的提出和建立也日益紧迫。基于对北京市医院标识语英译现状与问题的调查分析以及医院标识语的特殊性, 本研究认为医院标识语英译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3.1 以受众为中心, 牢记标识语英译的针对性
标识语英译是以交际为最终目的的应用翻译, 其英译须以外籍受众为本, 考虑到受众的感受和反应, 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和思维, 可让外籍受众一看就懂, 真正达到对外交流和宣传的效果;而且医院的医疗行为以追求患者的最大满意度为目标, 因此在医院标识语英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外籍受众的思维习惯和阅读期待[11]。作为标识语英译受众的外籍患者本身就在承受疾病的折磨, 如果相关标识语的英译不能照顾到患者的感受, 势必引起患者的反感, 甚至导致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 不利用文化交流。如汉语标识语中常含有“禁止”等字样, 语气较重, 对中国读者而言可能已经习以为常, 但是在医院这个特定场合下将类似内容译为英语时必须考虑到外籍受众的感受和心理, 尽量采用比较和缓的语气。如常见的“患者止步”就可翻译为Staff Only, 而不是No Admittance。此外, 医院标识语的英译还应做到简洁明了, 尤其是要采用已经普遍接受的缩略语, 以方便外籍患者及时高效地获取相关信息。例如“脑电图室”一般场合下标准的译文应为“Electroencephalogram Room”, 但在患者焦急寻求治疗的情况下, 这种译文过长, 不利于患者快速识别, 也不符合标识语简洁明了的特点, 应改为EEG Room。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就是以患者为中心[12], 而且医院所做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患者满意这一目标[13], 基于这一理念, 医院标识语英译也应以作为受众的外籍患者为中心。
3.2 了解医学体系差异, 精通医学专业术语含义
医院标识语英译中涉及到不同的医学体系和大量医学专业术语及翻译习惯, 如果译者对这些医学体系间的差异和专业术语的精确含义缺乏充分的了解, 就无法意识到其在医院这个特定场所中的具体意义。以“口腔医院”为例, 国内口腔医院普遍译为stomatological hospital, 但是普通外籍患者对该译法认知度不高, 有学者指出其原因在于我国口腔医学和欧美国家医学体系的不同, 并建议将“口腔医院”译为dental and oral medical hospital, 以区别于欧美国家的牙科体系[14], 这种译法既体现出了不同医学体系间的差异, 也便于外籍患者接受。再以“计划生育手术室”为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将其译为“Family Planning Operating Room”, 此结果是由于忽略了医学术语在不同医学体系和社会体制下的特定意义而造成的误译。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地, family planning的概念较广, 指的是性和生殖健康, 而计划生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因此“计划生育手术室”的正确译文应为Birth Control Operating Room。可见, 在涉及到医学专业术语英译时, 译者务必了解不同医学体系之间的差异, 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 多方求证确定其具体意义, 从而给出精确的翻译。
3.3增强文化差异意识, 妥善处理标识语英译中的文化因素
翻译涉及到两种文化间的比较和沟通, 而不同的文化各有其独特性,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 因此文化因素的处理始终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难点。例如, 由于受母语习惯及文化差异的影响, 英语标识语的中文式翻译便是常见问题之一[15]。国内某家“肛肠医院”曾将其名称翻译为Anus Hospital, 这一译法忽略了中文和英语两种语言文化意义上的差异, 在英语中anus一词属于粗俗语, 易于让人与粪便等相联系, 曾被收入《英语脏词禁忌语词典》[16], 如将该词用于医院名称中既让患者反感, 又令医院的形象大打折扣。尤其是对于中医医院标识语英译而言, 由于作为受众的外籍患者更熟悉的西医和中医在哲学基础、治疗理念、药材选用等诸多方面存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异, 中医医院标识语英译更需要关注文化因素, 毕竟中医翻译中的大部分问题归根到底都起源于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17]。针对医院标识语英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需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和受众接受的问题, 避免不必要的困惑甚至误解, 更好地服务于受众。为此, 译者还需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和知识结构, 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外籍患者的民族特性和思维习惯, 必要时可以邀请文化研究专家、翻译专家和中外医学专家共同参与中医医院标识语的英译工作, 确保翻译成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3.4 借用英语国家样本, 与世界接轨
由于医院标识语自身的特殊性和外籍受众的身份特殊性, 医院标识语大都应该直接借用以英语国家样本为规范的国际通用词汇, 特别是医院科室标识语中涉及到医院专业术语的大多是希腊和拉丁词汇, 绝对不是随意可以意译或直译的。丁衡祁[18]曾经提出实用英语翻译的ABC模式 (the Adapt-Borrow-Create, 即模仿-借用-创新) , 该模式主张标识语的译者需大量阅读, 积累说英语国家的实用英语素材, 英语中如果有现成的对应的表达方式, 需要时可以直接借用, 而且这一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适用的。医疗机构的公示语作为实用英语的一种, 也完全可以在ABC模式的指导下进行翻译。部分医院标识语的译法就完全可以直接借用, 这既方便了在细节方面与世界接轨, 又方便了前来就医的外国人士。如国内大多数医院都可以看到的标识语“文明行医, 文明就医”往往被翻译为Civilized Practice, Civilized Hospitalization, 该翻译明显受到汉语表达的影响, 而且civilized一词往往让人联想到其对立面“野蛮”、“未开化”, 从而无法取得预期的宣传效果。笔者在英国纽卡斯尔访学期间, 曾在盖茨黑德 (Gateshead) 的Queen Elizabeth Hospital见到Sharing&Caring一语, 体现出了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关爱, 因此“文明行医, 文明就医”的翻译完全可以直接借用这一译法。
本研究基于医院标识语英译的重要意义, 结合北京市地方标准对北京市医院标识语英译的现状与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 尝试提出了医院标识语英译的基本原则, 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在实践中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能够为医院相关管理人员和翻译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 从而促进医院标识语英译的规范化, 全面展现医院的文化实力和国际形象。
摘要:目的 对北京市医院标识语英译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总结现状与问题并提出医院标识语英译的基本原则, 为医院管理者和译者提供建议和参考。方法 通过文字记录和数码拍照的方法收集北京地区6家三甲医院的中英双语标识语样本, 并结合北京市地方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医院普遍重视中英双语标识语的应用, 但是现阶段医院标识语英译在词汇、语法和文化因素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如中文标识语缺少对应英语译文、英语译文拼写和语法错误、英语译文中式英语、同一中文标识语不同英语译文等。结论 医院标识语英译中的种种问题表明相关翻译原则的确立已成为当务之急, 医院标识语英译应遵循以受众为中心、精通医学专业术语、增强文化差异意识和借用英语国家样本的基本原则。